(重庆理工大学)材料加工工程学科简介

2024-06-24

(重庆理工大学)材料加工工程学科简介(精选4篇)

1.(重庆理工大学)材料加工工程学科简介 篇一

材料加工工程(二级学科)

一. 专业概述: 材料加工工程二级学科是在原西安冶金建筑学院50年代开办金属材料和压力加工专业基础上积淀发展而成,主要从事金属材料加工相关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该学科1993年获准硕士点并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2006年获准博士点,2010年与材料学专业联合申报并获准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是陕西省重点学科。该专业现有硕士生导师32名,其中校外兼职导师11名。二.培养目标: 为了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人才需要,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层次专门人才,通过系统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学习,使学生掌握材料加工及相关学科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熟悉本学科国内外发展的最新动态;培养具有开拓创新、科研开发的研究与应用复合型人才。三.研究方向: 01轧制新技术新工艺 02材料表面工程

03.金属材料凝固组织控制理论及新技术 04复合材料制备 05金属超细晶材料制备 06材料加工过程计算机模拟 07金属材料加工过程检测与质量控制 08稀有金属材料加工 四.就业情况: 材料加工工程专业毕业生一般在国有大型钢铁、有色、汽车、发动机企业,以及冶金、材料等领域的高等院校、设计院、研究院等科研机构,从事科研、技术开发、教学、企业管理和对外贸易、技术服务等工作。

钢结构材料与工程(二级学科)

一. 专业概述: 钢结构材料与工程二级学科是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与土木工程学科(结构工程二级学科之钢结构方向)的交叉学科。涵盖了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的材料学、材料加工工程、材料物理化学和土木工程学科之结构工程学科部分内容。属多学科交叉研究领域,也是目前国内发展较快的领域,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该学科2012年获准设立,属于学校自主设置招生专业。二.培养目标: 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德良好,勇于创新,具有追求真理和献身科学事业的敬业精神,掌握钢结构材料与工程学科的基础理论、实验技能和系统的专门知识。熟悉钢结构材料与工程领域的科技发展动态,使学生成为具有从事钢结构材料与工程新产品开发科学研究、教学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与管理能力的综合性高级专门人才。

三.研究方向: 01钢结构材料先进连接技术 02钢结构材料的疲劳与断裂 03型材轧制过程模拟仿真

04先进钢结构工程材料制备工艺与高性能化 05钢结构材料腐蚀行为研究 四.就业情况: 钢结构材料与工程专业毕业生一般在建筑、土木、金属材料等领域的企业、高等院校、设计院、研究院等科研机构,从事教学、科研、技术开发等工作。

金属材料冶金制备科学与工程(二级学科)

一. 专业概述: 金属材料冶金制备科学与工程二级学科是结合我校材料学科和冶金学科良好科研及学科基础优势自主设置的专业,2012年获准招生。该专业在关注金属材料物理化学特性的前提下,强调对金属材料的制备工艺研究,即采用物理冶金或化学冶金的各种手段制备金属材料的科学和工程问题研究。

该学科同时设有二级学科博士点,招生生源涉及冶金和材料相关专业与学科。二.培养目标: 具有科学的世界观,热爱祖国,勇于创新,具有追求真理和献身科学事业的敬业精神,掌握金属材料及冶金工程学科的基础理论、基本实验技能和系统的专门知识,熟悉冶金和金属材料领域的科技发展动态,具有从事金属材料基础研究、新产品开发、工艺制定等技术工作与管理的能力。三.研究方向: 01金属材料的化学成分、组织与性能控制 02高品质金属材料制备工艺及技术 03金属材料制备过程控制及模拟

04金属材料制备过程的环保与资源综合利用 四.就业情况: 金属材料冶金制备科学与工程专业毕业生主要在冶金、材料等领域的高等院校、设计院、研究院、大中型国有企业等机构,从事科研、教学、技术开发等工作。

化学工艺(二级学科)

一. 专业概述: 化学工艺学科是在我校传统专业有色金属冶金的基础上发展设立的,2003年获准硕士点。该学科在十多年的发展中已经由最初的冶金行业科学研究逐步向功能材料、煤化工、纳米材料、资源综合利用以及电化学理论与技术等多个学科领域发展。该学科承担了多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为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与平台。二.培养目标: 热爱祖国,诚实敬业,勇于创新,掌握本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基本实验技能和系统的专门知识,了解本学科国内外发展的最新动态;具有较强的开拓创新、科研开发和工程实践能力,成为品学兼优的化学工艺领域的研究与应用复合型人才。三.研究方向: 01 功能材料/催化剂开发与应用及废水资源化 02 电化学理论与技术及腐蚀科学与表面工程 03 煤洁净转化过程优化及资源综合利用技术 04纳米材料化学制备理论与技术 四.就业情况: 化学工艺专业的毕业研究生一般在煤化工、石油化工、材料、冶金等工业部门及环保、质检等部门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工艺设计和管理等工作,或在科研单位、高等院校从事教学与研究工作。

冶金物理化学(二级学科)

一. 专业概述: 冶金物理化学科是我校建校初期的有色冶金和钢铁冶金及相关专业发展而来,1986年获冶金物理化学硕士学位授予权。该专业是由冶金工程一级学科下设的二级学科(冶金工程学科为陕西省重点学科),侧重于以物理化学手段研究和解决冶金问题。随着学科的不断发展,冶金物理化学学科研究领域涵盖了冶金热力学与热化学、冶金动力学与过程强化、冶金熔体、冶金电化学基础理论及电化学工程、有色金属二次资源化学、材料物理化学与新能源材料等。二.培养目标: 热爱祖国,勇于创新,具有科学的世界观和追求真理、献身科学事业的敬业精神,掌握冶金物理化学学科的基础理论、基本实验技能和系统的专门知识。熟悉冶金物理化学领域的科技发展动态,具有独立从事冶金物理化学基础研究、新产品开发技术工作、专业基础教学与相关管理工作的能力。三.研究方向: 01冶金资源综合回收与利用

02 采选—冶金—材料一体化新工艺、新流程 03冶金环境化学与绿色冶金 04 冶金物理化学基础理论研究 05 特种材料制备物理化学 四.就业情况: 冶金物理化学专业的毕业生在主要从事冶金、化工、材料、物理化学等工业、环保、质检等部门从事技术开发、管理等工作,或在科研单位、高等院校从事科学教学工作。

钢铁冶金(二级学科)

一. 专业概述: 钢铁冶金是冶金工程一级学科(陕西省重点学科)下设的二级学科,是我校在1958年设立的钢铁冶金本科专业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过去的五十多的发展历程中,为我国钢铁企业培养了一大批科研技术人才,该专业于1993年获准硕士点并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是我校 的传统特色学科。主要进行钢铁冶金新工艺、新装备以及冶金资源综合利用等方面的研究。二.培养目标: 具有科学的世界观,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德良好,勇于创新,具有追求真理和献身科学事业的敬业精神,掌握钢铁冶金学科的基础理论、基本实验技能和系统的专门知识。熟悉钢铁冶金领域的科技发展动态。具有独立从事钢铁冶金新工艺研究、新产品开发等技术工作与相关管理工作的能力。三.研究方向: 01 钢铁冶金新工艺、新装备开发 02 冶金资源综合利用及环境保护 03 钢铁冶金过程模拟及工艺优化 04 钢铁冶金辅助材料应用与开发 05 高附加值钢铁产品开发 四.就业情况: 钢铁冶金专业的毕业生主要去往国有大型钢铁企业、设计与科研院所、环保、质检等部门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工艺设计和管理等工作,或在高等院校从事科研与教学工作。

有色冶金(二级学科)

一. 专业概述: 有色冶金是冶金工程一级学科(陕西省重点学科)下设的二级学科,是我校传统特色学科之一,2006年获硕士学位授予点并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该学科主要从事有色金属的提取冶金,研究从矿石、二次资源等原料中提取、合成具有一定使用性能和经济价值的有色金属产品,其研究领域包括火法冶金、湿法冶金、电冶金、材料化学冶金、冶金分离过程,是一个研究方向较广的传统专业。二.培养目标: 具有科学的世界观,热爱祖国,品德良好,勇于创新,诚实敬业,掌握本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基本实验技能和系统的专门知识,了解本学科国内外发展的最新动态;具有独立从事有色冶金理论研究、新工艺和新产品开发、节能减排、环境污染控制等技术工作与相关管理工作的能力。三.研究方向: 01 有色金属冶金新工艺与新技术 02 有色金属资源高效利用与绿色冶金 03 有色金属新材料制备与增值冶金 04 有色冶金反应工程 05 有色冶金工艺模拟与优化 四.就业情况: 有色冶金专业的毕业生一般在全国各大有色企业、工业部门及环保、质检等部门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工艺设计和管理等工作,或在科研单位、高等院校从事科研教学工作。

冶金热能工程(二级学科)

一. 专业概述: 冶金热能工程专业是我校在冶金工程一级学科(陕西省重点学科)下自主设置的二级学科,2012年批准设立。冶金热能工程学科是冶金工程一级学科和能源与动力工程一级学科的交叉学科,主要任务是全面系统地研究冶金工业的能源利用问题,利用相关理论和技术,结合冶金工艺过程,从能源利用和热工的角度去研究改善冶金工业的经济技术指标(如产品的质量、产量、品种、污染物的排放、企业的利润)等,从而为冶金工业的节能、降耗和减排提供有力支持,是一个前景广阔的学科。二.培养目标: 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德良好,勇于创新,具有追求真理和献身科学事业的敬业精神,掌握冶金热能工程学科的基础理论、实验技能和系统的专门知识。熟悉冶金热能工程领域的科技发展动态,使学生成为具有从事冶金热能工程领域科学研究、教学工作与管理的综合性高级专门人才。三.研究方向: 01 冶金窑炉热工理论与技术 02 冶金过程系统节能技术及环保 03 冶金传输过程模拟与优化 04 冶金热工设备及过程控制 05 冶金窑炉热能利用与评价 四.就业情况: 冶金热能工程专业毕业生一般在全国冶金及热能相关企业、科研部门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工艺设计和技术管理等工作,或在高等院校从事科研教学工作。

冶金工程(专业学位)

一. 专业概述: 依托冶金工程一级学科(陕西省重点学科)硕士点,我校从2011年获准招收冶金工程领域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主要学习黑色和有色金属冶金的基本理论、生产工艺和设备、实验研究、设计方法、环境保护及资源综合利用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与学术型硕士培养的主要不同点事侧重工程应用,培养过程通过在相关企业不少于半年的实践,并完成与企业实际相结合课题的研究论文从而达到该专业的培养要求。二.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有较扎实的冶金工程专业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具有良好的工程素养,能够在钢铁冶金及有色金属冶金领域从事产品开发及工艺设计、生产组织与管理、技术开发、科学研究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三.研究方向: 01 钢铁冶金新工艺新技术 02 有色金属冶金新工艺新技术 03 特种金属材料制备

04冶金过程节能降耗与资源综合利用 四.就业情况: 冶金工程全日制专业学位的毕业研究生主要在国有大型钢铁企业、有色企业、科研院所等冶金相关部门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工艺设计和管理等工作。

材料工程(专业学位)

一. 专业概述: 依托材料加工学科博士点和硕士点,我校从2011年获准招收材料工程领域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主要学习轧制新技术新工艺、金属材料凝固组织控制理论及新技术、复合材料及金属超细晶材料制备、材料加工过程计算机模拟、稀有金属材料加工等方面的知识,通过在相关企业不少于半年的实践,并完成与企业实际相结合的论文从而达到该专业的培养要求。二.培养目标: 全日制材料工程专业学位硕士是与工程领域任职资格相联系的专业性学位,侧重于工程应用。通过系统专业知识学习,使学生具有所从事工程领域的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掌握解决工程问题的研究方法和现代技术手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独立解决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以及从事工程管理工作的能力。为企业和政府机关,特别是为国有大中型企业培养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和管理人才。三.研究方向: 01轧制新技术新工艺 02材料表面工程

03.金属材料凝固组织控制理论及新技术 04复合材料制备 05金属超细晶材料制备 06材料加工过程计算机模拟 07金属材料加工过程检测与质量控制 08稀有金属材料加工 四.就业情况: 钢铁冶金专业的毕业生一般在国有大型钢铁企业、有色企业、科研院所冶金相关工业部门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工艺设计和管理等工作,或在高等院校从事教学工作。

2.(重庆理工大学)材料加工工程学科简介 篇二

渤海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始建于1952年,2004 年被确定为渤海大学重点特色学科。目前拥有食品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辽宁省高校重大科技平台-“食品贮藏加工及质量安全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辽宁省食品安全重点实验室、“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技术研发与示范基地——东北基地”(筹)等学科平台。具有一流的教学科研条件,拥有一栋6000平方米食品科技大楼供教师和研究生从事科学研究专用,仪器设备总值5000余万元。

拥有一支50余人的以中青年学术骨干为主、学术资历丰富、学缘结构合理、富于创新精神的科研教学队伍,拥有博士学位教师占60%以上。培养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大多在北京、天津、上海、杭州、深圳、沈阳、大连、锦州等地的企事业单位和政府部门任职,且深受用人单位好评;部分考上研究生和博士生。

学科目前设有食品安全、水产品贮藏加工、农产品贮藏加工、粮油加工四个稳定而有特色的研究方向。近五年来,学科成员主持国家和省部级项目50余项,发表三大检索学术论文150多篇,授权发明专利18项,主持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13项,科技成果转让多项。在“立足发展、化特色、科学规划、保障有力”的原则下,力争建设成为国内外具有较大影响力的特色优势学科。

3.(重庆理工大学)材料加工工程学科简介 篇三

02凝固技术及材料制备成形

傅恒志,男,材料及冶金学家。1929年8月生。1950年西北工学院机械系毕业,1955年在哈尔滨工业大学攻读研究生,1962年被选派去原苏联列宁格勒工学院攻读研究生,获副博士学位。历任西北工业大学铸造教研室主任、科研处处长、系主任、校长。1986年任陕西省航空学会理事长。1987年任中国航空学会副理事长兼常务理事,1993年后任常务理事。1991年任中国材料研究会常务理事。1992年被俄罗斯国立圣彼得堡技术大学授予名誉博士。1993年当选为国际高校科学院院士,1995年被选为俄罗斯宇航科学院外籍院士,同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第八届全国政协委员等。在凝固理论和新材料加工方面有重要贡献。在非平衡凝固理论、亚快速定向组织及组织超细化、高温合金、稀土永磁合金的凝固组织与性能、电磁约束成形定向凝固技术等方面进行了开创性研究。领导研制的超高梯度定向凝固装置的温度梯度可达1300°C/cm,超出当时国际最好水平达三倍之多;主持创建了枝胞转换及亚快速定向凝固的理论框架,开辟了单晶及定向组织超细化研究的新领域。在此基础上,又提出了电磁成形定向凝固新技术。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项,国家发明奖两项,省部级奖10项,发表论文350余篇,已培养博士生和硕士生数十名。

黄卫东,男,凝固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教育部长江计划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主要学术兼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金属学科评审组成员,中国铸造学会副理事长,陕西省铸造学会理事长,教育部本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光学学会激光加工专业委员会委员,旅英中国材料协会顾问委员会委员,国际半固态会议科学委员会委员。主要研究领域:凝固与晶体生长理论,高性能致密金属零件的激光快速成形与修复技术,大型复杂薄壁铸件精密铸造技术。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专著1部,授权国家发明专利8项。培养博士生40人,已毕业17人;培养硕士生34人,已毕业27人;培养博士后4人,已出站3人。

李双明,男,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2002年入选西北工业大学首批“英才培养计划”,2005年5月破格晋升为教授,同年被评为西北工业大学十大优秀青年教师之一,2007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07年10月至2008年10月在加拿大McMaster大学做访问学者。目前承担两门研究生课程的教学工作,科研上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973子项目1项,航空科学基金1项以及其它科研项目多项,作为主要技术骨干参加了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和1项国家973项目。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其中SCI摘录20余篇,获得发明专利3项,参加的“特种金属材料电磁约束成形原理和技术”项目在2004年获得了陕西高等学校科学技术一等奖和陕西省科学技术一等奖。

目前主要从事先进金属结构和功能材料(包括金属间化合物、多元合金新材料)的凝固组织控制与制备和可控非稳态定向凝固理论与技术的研究工作。

刘林,男,1988年西北工业大学获博士学位,1991-92作为洪堡学者,在德国从事客座研究,1994-97年任西北工业大学应用物理系副主任,1997-2001年任西北工业大学科技处处长、校学术委员会秘书长,现任西北工业大学先进材料物理冶金研究所所长。

主要从事凝固原理和技术、定向凝固、晶体生长、高温金属材料和特种合金铸件组织控制等方面的研究。先后主持科研项目33项。

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10余篇,担任国际会议分会主席6次,在国际学术会议作特邀报告7次。获国家发明四等奖一项,省部级科学技术奖6项,拥有4项国家发明专利。

主要学术兼职:中国金属学会材料科学分会理事,中国金属学会高温材料分会理事,陕西省材料研究学会常务理事,陕西省机械工程学会常务理事,西安市发明协会常务理事、《中国有色金属学报》编委,联合国咨商工作专家,TCL集团高级技术顾问等。

获得“做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光华科技基金三等奖,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等荣誉称号。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22人,其中2人被聘为博士生导师,3人晋升为教授,1人入选中科院百人计划。

沈军,男,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1962年11月生。

1983年和1986年在西安交通大学获得学士和硕士学位;1996年在西北工业大学获得博士学位;1997-1999年在西安交通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2008年-2009年在英国Imperial College London(帝国理工大学)进行学术研究。西北工业大学先进材料物理冶金所电磁加工室主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议人,《金属学报》、《航空学报》、《上海交通大学学报》、《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湖南大学学报》等刊的审稿专家。

主要研究方向: TiAl合金、NiAl基复合材料的定向凝固和制备;高温合金的定向及单晶组织的制备;磁场作用下材料的凝固及成形控制;材料凝固过程的模拟计算。

负责和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国家973项目、部委预研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20多项科研任务。主持项目获陕西省科学技术一等奖、陕西省高校科技一等奖各一项;获西北工业大学先进科技工作者及优秀教学成果奖;有国家发明专利6项;发表论文100多篇,SCI、EI、ISPT检索80余篇次,国际会议特邀报告2次。主讲《材料成形原理》、《凝固理论》、《冶金中的传输现象》、《外场作用下的材料成形原理和技术》等课程。

张军,男,1967年生,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西北工业大学材料学院副院长,凝固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国际复合材料大会技术委员会委员,西安市铸造学会理事。主要从事现代凝固技术和理论及新材料的研究,在凝固组织超细化原理、高梯度定向凝固技术、共晶自生复合材料、合金熔体特性、高温合金、电磁约束成形、先进定向凝固技术的产业化等研究领域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先后承担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20余项,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50余篇被SCI和EI等摘录。获得国家发明专利1项。2005年获陕西省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1999年获国际材料研究学会联盟第五届先进材料国际会议十大优秀论文奖。2002年西北工业大学首届优秀

青年教师。

张立同,女,教授、博士生导师,我国著名航空航天材料专家。女,1938年4月生于重庆市,1961年毕业于西北工业大学留校任教。现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国防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1989年至1991年在美国NASA空间结构材料商业发展中心作高级访问学者。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高温陶瓷基复合材料国际会议顾问委员会委员等。先后获“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国防科技工业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何梁何利基金科技术进步奖”和“陕西省科技最高成就奖”,所领导团队被评为首个“国防科技工业优秀科技创新团队”。创建超高温结构复合材料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和陶瓷基复合材料工程中心。主要从事航空航天高温陶瓷及其复合材料研究,在连续纤维增韧碳化硅陶瓷基复合材料、高纯超细石英纤维、自增韧氮化硅、定向自生共晶硼化物复合材料、硅炭氮纳米吸波材料和钡长石复相玻璃陶瓷及其复合材料等方面取得研究成果。获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4项,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部级二等以上奖15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8项,主编专著2部,发表论文500余篇。培养博士研究生43人,其中毕业32人;硕士研究生67人,毕业65人。

李金山,男,现任西北工业大学凝固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陕西省先进材料与凝固加工工程研究中心主任,西北工业大学稀有金属材料与加工研究所副所长。学术兼职包括:中国材料研究学会青工委理事兼副秘书长,陕西省材料研究学会理事,特种铸造及有色合金专业委员会委员,《特种铸造及有色合金》编委。

主要研究方向为稀有金属材料及加工技术,具体包括:钛及钛合金、难熔金属及高温合金、有色金属、块体非晶/纳米晶合金及其相关的熔炼与凝固成形、精确塑性成形和粉末冶金技术。

近年来,主持国家973计划子课题、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863课题、国家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项目等30余项,主持研制科研设备10余台套。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申请国家/国防发明专利10余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培养博士后和博士、硕士研究生30余名。

傅莉,女,1968年12月生,教授,博导。1993年留校任教,2004-2005年作为访问学者在德国汉堡工业技术大学进行科研合作。2007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人才支持计划”,现为中国机械工程协会焊接学会委员、中国材料研究学会青年委员会委员、中国航空学会会员,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和国家留学基金委公派出国留学项目的通讯评审专家等。所从事科研方向主要包括:(1)摩擦焊接技术与设备;(2)功能半导体材料及其器件制备技术;(3)其他新型焊接工艺与设备。主讲研究生专业基础课《功能材料及测试技术》。

近年来,先后主持国家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15项;主要参加国家97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防科技预研基金项目等20余项。在《Journal of Materials Science》、《Welding Journal》、《金属学报》等学术期刊和重要国际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被SCI、EI、ISTP收录70余篇次,被国内外同行多次引用。先后获得陕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各1项、国防科工委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1项、陕西省教委科技成果一等奖1项。并获得“第七届陕西省青年科技奖”、“陕西省优秀留学回国人员”和“首届西安青年科技人才”等荣誉称号。

1965年出生。1988年西北工业大学铸造专业本科毕业。1991年在哈尔滨工业大学获硕士学位,1994年在哈尔滨工业大学获博士学位,并留校工作。1998年调入西北工业大学工作。

刘峰,男,2001年5月博士毕业于西北工业大学材料学院。随后在德国马普金属研究所和哥廷根大学从事博士后和洪堡合作研究。2005年5月被西北工业大学聘为教授,博士生导师,任职于材料学院,同年入选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主持国家基金面上项目3项、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霍英东青年教师基金、科技部重点实验室团队重大和青年重点项目、西北工业大学科技创新基金、基础研究基金重点项目等;参加973、国家基金重大项目、国防基础研究项目等。工作集中于:(1)非平衡相变过程控制及其组织形成理论;(2)亚稳相新材料;(3)晶界偏析与纳米材料热稳定性。

发表论文150余篇,其中英文期刊130余篇,SCI收录130余篇,EI收录130余篇,论文H因子等于13;影响因子3以上论文21篇,其中包括2篇发表在《International Materials Review》上的综述文章,以及18篇发表在国际材料界公认的权威刊物之一《Acta Materialia》上的研究论文。论文被SCI统计他引380余次。获得省部级科技二等奖2项、陕西高校科技一等奖2项。指导博士研究生11人,其中已毕业4人。同德国马普金属所、哥廷根大学和德国宇航院建立了良好的学术合作关系。已毕业2名博士生分别在哥廷根大学和德国宇航院进行洪堡合作研究;与马普金属所所长Mittemeijer教授在非平衡相变理论研究领域开展合作及博士研究生联合培养。

4.(重庆理工大学)材料加工工程学科简介 篇四

介(最新)

2011-03-22 09:16:40 来源: 评论:0 点击:87

董企铭,男,1947年1月生,中共党员,浙江奉化人,教授,博士生导师。1970年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1981年毕业于钢铁研究总院,获工学硕士学位。曾先后任原洛阳工学院副院长、院长,河南科技大学校长,现任河南工业大学校长,并担任全国热处理学会副理事长,主要从事高强度、高导电铜合金及新型材料的研究开发,获省部科技进步奖5项,先后承担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计划项目,河南省杰出人才创新基金项目、重大科技攻关项目18项。在高强度高导电、铜基功能材料、超硬材料方面进行了科学研究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国内外重要期刊发表论文74篇,其中SCI收录33篇,EI收录28篇。E-mail:dqm@haut.edu.cn 邹文俊,男,1961年1月生,中共党员,湖北黄梅人,材料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1984年毕业于合肥工业大学高分子材料专业。国家磨料磨具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涂附磨具分技术委员会副主任。自1984年以来,致力于有机磨具、涂附磨具胶粘剂的合成、超硬材料及制品应用研究。先后主持省、部级等重点科技攻关项目16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4项,厅局级科技进步奖6项;主编、参编专业教材4部,发表论文30余篇。1995年被评为“中国机械工业青年科技专家”。E-mail:wenjun_zou@haut.edu.cn 毕晓勤,女,汉族,1967年8月生,辽宁大连人,中共党员,材料学院副院长,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2004年毕业西北工业大学材料加工工程专业,获工学博士学位。河南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河南省铸造学会理事,中国热处理学会会员。主要从事铜基功能材料、金属基复合材料、金刚石烧结制品以及材料表面处理等方面的研究开发。主持或参与完成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10项;出版专业教材2部;在国内外重要期刊发表论文24篇,其中被SCI收录3篇,EI收录3篇;申请2项国家发明专利。E-mail:xiaoqin_bi@haut.edu.cn 李颖,女,汉族,1963年1月生,辽宁海城人,中共党员,副院长,副教授,在读博士,硕士生导师。1989年毕业于吉林大学凝聚态物理专业,获硕士学位。目前主要从事超硬材料及制品教学与研究。发表科研教研论文20余篇,其中核心期刊14篇,EI收录8篇。主持和参与省部级、厅局级重点科技攻关项目4项。主持完成《超硬材料及制品专业教学改革与实践》项目,荣获省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2003年被评为河南省教育工会“三育人”先进个人。

E-mail:ying_li@haut.edu.cn 朱峰,男,汉族,1963年1月生,江苏徐州人,中共党员,教授级高工,博士,硕士生导师。1993年10月毕业于华中理工大学机械制造专业,获工学博士学位。现任郑州磨料磨具磨削研究所所长,国家超硬材料及制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国家磨料磨具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主任;主要社会兼职为: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副理事长,超硬材料协会理事长,磨料磨具协会副理事长,涂附磨具协会副理事长。从事磨削工艺研究、超硬材料制品制造与应用研究多年,主持及参加了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七项,发表论文二十余篇。获“河南省新长征突击手”、“机械部优秀科技青年”、“中国机械工业青年科技专家”等荣誉称号。E-mail:zhufeng@zzsm.com 刘明耀,男,汉族,1958年5月生,湖南湘潭人,中共党员,教授级高工,硕士生导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1981年12月毕业于湖南大学化工系,获工学学士学位,现任郑州磨料磨具磨削研究所副所长、国家超硬材料及制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全国磨料磨具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主任、中国超硬材料协会专家小组成员及技术委员会副主任、河南省硅酸盐学会理事及磨料磨具专业委员会主任。从事超硬材料制品研究开发二十余年。主持承担国家项目14项、省重大攻关项目6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三等奖三项,省级发明金奖一项。发表论文二十余篇,获国际研讨会、省级、行业优秀论文二等奖四项。E-mail:lmy@zzsm.com 陈锋,男,汉族,1963年10生,河南邓州人,中共党员,教授级高工,硕士生导师。1986年6月毕业于兰州大学固体物理学专业,获硕士学位,现任郑州磨料磨具磨削研究所副总工程师。多年来主要从事磨料磨具研究开发工作。先后主持参加国家项目3项、省重大攻关项目3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三等奖二项、省级发明金奖和创新奖各一项。发表论文15篇。被授予“郑州市十杰科技青年和郑州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称号。E-mail:cf@zzsm.com 徐三魁,男,汉族,1967年9月生,河南兰考人,中共党员,院办公室主任,副教授,硕士,硕士生导师。1991年毕业于郑州大学化学系物理化学专业,获硕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超细材料,催化材料及技术等。先后主持、参加科研项目6项,参编教材2部,发表科研论文20余篇,其中3篇获得河南省自然科学优秀论文二等奖,10篇被美国化学文摘CA收录,2篇被EI收录。2004年被评为河南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2002年省三育人先进个人。

E-mail:sankui_xu@haut.edu.cn 彭进,男,汉族,1971年12月生,安徽合肥人,九三学社社员,高分子材料系主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在读博士。1996年6月毕业于合肥工业大学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获硕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高温树脂结合剂、无机纳米粒子改性热固性树脂。发表论文16篇,参编著作2部,参加省部级重大重点项目3项,主持参加省部级项目6项,2004年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003-2005年获河南工业大学优秀教师。E-mail:jin_peng@haut.edu.cn 侯永改,女,汉族,1964年1月生,河南平顶山人,中共党员,无机非金属材料系主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在读博士。1987年7月毕业于湖南大学化学工程系;2003年获燕山大学材料学硕士学位。现主要从事低温陶瓷结合剂、超硬材料陶瓷磨具等无机非金属材料的研究等工作。发表论文10余篇,参编著作部,参加及完成科研、教研项目8项,获河南工业大学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

上一篇:商业银行会计论文下一篇:《传承文明健康成长》读后感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