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见了亲人课文原文(共11篇)
1.再见了亲人课文原文 篇一
著名特级教师周一贯先生说得好:“爱探索、喜尝试是孩子的一大特点”。根据学生的这一特点,我对《再见了亲人》一课的教学设计体现了“媒体辅助转换角色体验情感”的教学思路。在教学中,我创造机会,帮助孩子“尝试”转换角色活动,在角色的完成中,唤醒学生的自我意识,营造起民主的课堂气氛,激活了语文课堂教学;调动和发挥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在深刻的情感体验中充分施展他们的手脚,锻炼他们的才华。
这一课的课堂设计,引入综合活动的观念,一反往常以学习课文为主的常规,改成了学生转换角色后进入情景之中的仿作,并深情并茂地朗读。一开始,紧紧地围绕着课堂教学的目标,用悠扬、柔情的《西风颂》音乐奠定本课的基调,用直截了当的语言揭示本课的训练重点——进行角色转换(转换成朝鲜人民的身份),仿课文结构(话别——回忆——赞美)进行习作,再有感情地读好自己的习作。即于情感体验中学好本文。由于有音乐的刺激,媒体的辅助,教师的引导,学生很快地进入了角色,引发了情感。接着老师又以身示范,为学生作榜样,在电教手段的帮助下成了一位朝鲜大娘,包含深情地在和志愿军战士话别:孩子啊,让大娘再看你一眼……学生的感情被调动了,灵感被激发了,创作的热情达到了高潮。于是一位小金花、小崔莹、朝鲜大嫂应运而生,罗盛教、黄继光、邱少云、毛岸英等英雄的壮举又在学生的眼前重现出来,成了学生笔下回忆的鲜活的素材,并牵出了万般柔情,学生进行了深刻的情感体验,很快地写出一段段文字。然后,通过学生自己的朗读、互评、互改,这一段段文字成了一篇篇深情的文章,学生也很好地领会了文章的内涵。以至于文章的最后三个自然段,学生通过充满激情的朗读就把那深奥的含义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给人水到渠成的感觉。这种设计,调动了学生课外阅读的知识,将课内外知识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把学习语言、发展语感与培养写作技巧有机地结合起来,调动了学生的情感,发展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在强烈的情感体验中完成知识的主动建构。
从目前的课程改革角度来看,在语文学习中,融进了音乐、美育符合学生认知的特点与规律,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西风颂》这首带着深深离别情怀的乐曲,始终贯穿于整个学习环节,引得离情别感愈发浓郁;多媒体生动地再现了英雄事迹片段,一方面充实了学生的写作素材,另一方面使学生在动人事迹的感召下,更好地体验了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深厚情意,很好地挖掘了文章的内涵,领悟了表达的技巧,语言文字的美。
在进行这节课的教学时,教师要以自身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情感,要成为学生情感体验诱导者。教师应用充满了自信与激励的个性色彩,将自己放在与学生平等的位置,亲切地交谈,在民主的氛围中对学生进行无形的激励。要让自己成为首席发言人,引导学生写作,又要在学生互评互改的基础上对学生的习作进行得体的评价。语言要充满了激情,用深情并茂的叙述,极具鼓动的技巧,把在场的每个人都带入了情景之中。
总之,这设计,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给学生充分的活动、想象空间,使学生出色地完成了学习任务。学生自主合作,探索充分,学习方法新。为在语文课上如何实现语言训练与情感体验的有机结合作出了积极的探索。
第一课时(简案)
一、学习内容:课文1—3自然段
二、学习方法:自主学习,读为主线
三、学习步骤:
1、媒体展现当年自愿军回国时的情景,同时播放课文录音,感知课文内容。
2、抓住对朝鲜人民的三个代表人物的具体描写,多媒体展示有关内容,学生合作学习,了解各自然段的具体内容。
3、按“话别——回忆——赞扬”的顺序理清每个自然段的内容。
4、学生感情朗读。
第二课时
学习内容:
1、转换角色,学习写作。
2、课文第4—6自然段
学习目标:能仿1—3自然段,以朝鲜人民的身份进行有关内容的写作;用感悟自解4—6自然段。
学习方法:多媒体辅助,创设情景,以写促学。
理论依据:《新课标》要求综合活动理论情景教学理论
具体步骤:
一、用音乐奠基调
播放乐曲《西风颂》,学生简、速学此曲。让课堂上洋溢舒缓、深情的曲调,营造情感氛围。
二、转换角色,体验情感,进行仿作
1、回忆课文1—3自然段的构段方式,多媒体展示
2、明确本课主要学习任务转换角色,以朝鲜人民的身份来向志愿军告别,也以“话别—回忆—赞扬”为构段方式进行表述。
3、情感准备
⑴《西风颂》音乐响起,多媒体再现送别场面,定格于大娘,酝酿感情。
⑵师扮大娘,和着音乐,进行表演式朗读,作示范。
⑶学生转换并明确各自的角色,如朝鲜大嫂、小金花、崔滢……
⑷开发、拓展写作素材回忆自愿军的事例多媒体辅助再现罗盛教黄继光邱少云毛岸英……
理解:曾经洒过鲜血的土地、亲爱的土地、亲人
4、学生写作音乐柔柔地播出
5、学生朗读并修改习作方法:(1)了解写作内容。
(2)音乐与录象组合速成课件,学生朗读自己的习作。
(3)学生评讲、修改,再朗读。
三、以读代讲,学4—6自然段
(1)导读:在这浓浓的离情中,列车开动了自愿军战士从心底发出了这样的感叹——
(2)生自然引接课文4—6自然段。
四、用音乐结尾,产生余音缭绕之感。
2.《再见了,亲人》教学片段及评析 篇二
师:让我们慢慢地走进课文的第一部分。请你用心去读,看看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志愿军战士和朝鲜人民之间是“亲人”。读书,勾画,批注,体会。
(生默读,师巡视。)
师:找到相关的句子先勾画下来,再多读几遍。
师:你这个批注很不错,句子很长可以用几个词语做点提示。
师:你勾画得不错,想想还可以写点儿什么呢?
师:这几个词和你勾画的内容有直接的关系吗?请再考虑一下。
师:很好啊,你勾画的这个内容我觉得很有价值,注意和相关的内容连接起来。
师:我看有的同学已经有比较成熟的答案了。
师:哦,你的速度真快,要是前面有批注就好了。
师:好,现在咱们停下手中的笔,来交流一下读书的体会好不好。先看第1自然段当中,有哪些内容让你感受到他们是亲人?
生:第1小节的第5行有“慈母般的温暖”这句话,我想一般人不会给别人慈母般的温暖,只有自己的母亲,亲生母亲,才能给自己这样慈母般的温暖。而课文中既然把朝鲜人民给志愿军战士们的爱称为了慈母般的温暖,也就是说朝鲜人民对志愿军战士非常得好,战士们已经把朝鲜人民当成了亲人一样。
师:我觉得你的逻辑关系理得很清楚,抓住了一个重点词“慈母般的”,然后讲清楚了为什么志愿军战士称朝鲜人民是亲人。同学们就要像他这样来读,很好!还有哪些地方?
生:可以从“顶着打糕,冒着炮火,穿过硝烟”看出来,朝鲜人民这是冒着生命危险,送打糕给志愿军战士吃。
师:是这段话吗?(屏幕显示课文有关内容。)来同学们,咱们读一读这段话。
(生自由朗读。)
师:从这一段话中哪些地方体会到他们是亲人,你能具体谈谈吗?
生:像一般的人是没有勇气穿过硝烟,来到阵地上给战士们送吃的的,因为这样做是要流血牺牲的,这就说明朝鲜人民对志愿军战士有一种深厚的感情。
师:你是说有勇气,有感情,是这个意思吧?体会得真好!还有谁继续来说?
生:前面课文说了“由于敌机的封锁,造成了暂时的供应困难”,但这些妇女们能穿过硝烟,冒着猛烈的炮火,来给战士们送吃的,说明他们之间的情谊是非常深厚的,是一种生死情谊。
师:他联系上文知道当时情况非常危险。同学们,你们看,来送打糕的都是谁呀?
生:是一位大娘带着全村的妇女。
师:大娘,被称为大娘的,应该是——
生:年纪大的人,大概有五六十岁了吧。
师:联系这个称呼,你体会到了什么呢?
生:我看出这个老大娘年纪已经大了,她还冒着敌人炮火的危险给志愿军送吃的。
师:说明她对志愿军有一种怎样的感情?
生:有一种亲人般的爱。
师:是呀,这就是一种“亲人般的爱”!除了大娘还有谁呢?
生:除了大娘还有全村的妇女。
师:你又能体会到什么?
生:我体会到她们对志愿军也非常得关心。
师:关心,能不能换一个更准确的词?
生:关爱。
师:这是一种“亲人般的关爱”,所以她们——
生:才能冒着危险来给志愿军战士们送吃的。
……
师:读了这一段,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志愿军战士和朝鲜人民之间亲人般的感情。请同学们再想一想:作者又是怎么来写的,让咱们感受到这种亲人般的感情呢?
生:作者是通过举具体实例来告诉我们的。
师:请你再大声地说一遍,大家得听仔细了。
生:作者是通过举具体实例来告诉我们的。
师:谁来说说看,这节中写了哪几件具体的事例?
生:大娘洗补衣服,几夜没合眼。
生:大娘带着全村妇女,给战士们送打糕。
生:大娘为救伤员,失去了小孙孙。
师:是的,作者就是用这些活生生的、最有说服力的事情来告诉了我们,志愿军战士和朝鲜人民之间有着深厚的感情。在叙事之中,抒发感情。同学们,看着这段话想着当时的场面,你自己试着能够把它读好吗?来,自己练习一下。
(板书:“叙事”)(生朗读。)
……
总评:1978年3月,叶圣陶先生在一次语文教学研讨会上指出:“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而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叶圣陶教育文集》第三卷,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叶老的话,可谓一语中的。平时,我们也常常听到语文老师们慨叹:我们一篇篇课文这样教下来,学生的阅读和习作能力究竟能有多大的提高?似乎是很难回答的,说有,提高多少说不上来,说的也没多大底气;说没有,连自己也不敢相信,也亏对了自己辛劳的付出。
在上述教学片断之中,刘燕老师执教的《再见了,亲人》第一部分教学,就是把课文的第1自然段,当作了一个阅读和习作的“例子”来教的,不仅仅引领学生读懂了文本的内容思想,而且关注了阅读和习作方法的习得,值得回味。
一、不动笔墨不读书
读书须动笔,或圈画,或批注,留下阅读的痕迹,留下思想的印记。这种“不动笔墨不读书”的方法为古今中外许多大家所倡导。刘老师在这个教学片断伊始,就向学生提出了明确的读书要求——“请你用心去读,看看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志愿军战士和朝鲜人民之间是‘亲人’。读书,勾画,批注,体会。”接下来,我们看到了刘老师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与空间,进行读书,勾画,批注,体会。而此时,老师在学生间巡视,给予学生及时且有针对性的指导——“找到相关的句子先勾画下来,再多读几遍。”“你这个批注很不错,句子很长可以用几个词语做点提示。”“你勾画得不错,想想还可以写点儿什么呢?”……我们的阅读教学,就应该要像刘老师这样耐心细致,手把手地教会学生阅读,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从而达到自能读书的境界。
二、点评之中教方法
“我觉得你的逻辑关系理得很清楚,抓住了一个重点词‘慈母般的’,然后讲清楚了为什么志愿军战士称朝鲜人民是亲人。同学们就要像他这样来读,很好!”这是刘老师课堂上的一段及时点评,在准确简练的语言中,把如何读书感悟的方法融入其间。这样的点评语言,要言不烦,指向明确,既是对答问学生的肯定激励,又是对后面答问学生的一种有效引领,更是对全体学生进行阅读方法的指导。我们欣喜地看到在接下来的对话中,学生们沿着这样的阅读路径,越说越精彩,阅读越深刻。在师生对话之中,我们的视角不要仅仅局限在知识与能力上,也许适度地关注过程与方法,对学生的阅读路径做一个清晰梳理,可以达到举一隅而以三隅反,取得事半而功倍的效果。
三、关注内容关注表达
阅读教学中,我们首先需要关注内容,解读文本的内容是不可或缺的。但解读文本内容并不是阅读教学的全部,阅读教学还应该有另一个“半程”,这就是关注表达,解读文本形式。而事实上,文本内容和文本形式彼此之间又是融为一体的。关注了内容,才能够更好地解读形式,而关注了表达,则能够更好地解读内容。在上述教学片断之中,刘老师注重从文本内容的解读入手,但又没有止于内容的解读,而是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关注作者的言语表达形式——“读了这一段,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志愿军战士和朝鲜人民之间亲人般的感情。请同学们再想一想:作者又是怎么来写的,让咱们感受到这种亲人般的感情呢?”这样由关注内容,到关注表达,就更能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读写水平。
(刘 燕重庆市人民小学
3.亲人再见了 篇三
1.学会本课12个生字,认识4个生字。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的内容,懂得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从中受到情感的熏陶。4.了解课文重点语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教学重难点
1.从课文内容中体会中朝两国人民的伟大友谊。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具准备:有关抗美援朝战争的相关文字、图像资料。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赏读课文,体会作者的写作方法
1.仔细默读课文想想文章里大娘、小金花、大嫂三个人的故事都催人泪下,凝聚着他们对我们的深厚情谊。那是不是朝鲜人民就只是这三个人有这样感人的事呢?(那为什么只写这三个人的事呢?(因为要写的事太多了,不可能一一记下,只能选择重点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人物(老、中、小),作者用概括的手法写全体,这是一种经常用得到的选材组材方法,你们以后写一次活动,写景就可以用这种方法)
2.快读课文想想这三个故事在表达上共同的特点?(开头亲切称呼亲人,中间回忆感人事情,结尾赞颂双方的深情厚意。)
二、精读课文最后三段,体会文章感情的升华
1.在这片土地上,不仅居住着许许多多像大娘、小金花、大嫂一样的亲人,而且还渗透着我们与亲人们并肩战斗而洒下的鲜血,还留下了许许多多我们共同浴血奋战的故事。那一件件催人泪下的事情,无不凝聚着朝鲜人民对我们的深情厚谊。而另一个个让人泣不成声的故事,更让我们看到了志愿军对朝鲜人民的一片赤诚。(投影:英雄图)
2.但此时此刻,列车的汽笛长鸣,车轮已经启动。这是一个激动人心,充满留恋之情的场面,两国人民是在捧着一颗颗赤诚的心向最亲最爱的人告别呀!同学们,让我们一起饱含深情地读读这三段吧!(齐读)3.师引读(投影句子)
战士们登上回国的列车,望着这些可敬可爱的人,望着这片曾经洒过鲜血的土地,志愿军从心底里喊了声──投影第一句。
汽笛响了,列车徐徐开动了,战士们多乡再看亲人们一眼啊!于是,他们只好请求隆隆前进的列车──投影第二句。
然而,列车飞快地向前驶去,亲人们离战士们越来越远了。他们只好挥动手,大声喊着──投影第三句。
4.小结:他们的确不是有血缘关系的亲人,可他们是比亲人还亲的人呐!板书:(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他们不是亲人,胜似亲人,他们之间的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这是人世间最崇高、最珍贵的友谊。战争虽然离我们远去了,但我们彼此的心中切有一个共同的愿望──愿中朝两国友谊永存!(板书)
三、回顾全文,归纳总结
1.本文作者魏巍以志愿军战士的口吻,生动的记述了中朝两国军民依依惜别的情景,赞颂了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2.文章的写作方式回顾。
四、课外拓展 1.关于抗美援朝的资料。
4.《再见了亲人〉 篇四
师:刚才你们讲的只是他们8年相处的点点滴滴。这样的故事,就是讲上三天三夜也讲不完呐。这一别,真不知道什么时候再相见。列车就要开动了,千言万语只好化作“诵别”的深情(出示课件:诵亲人)。你怎么理解这个“诵”?
生1:我觉得诵是赞扬的意思。
生2:我觉得是用心灵赞颂。
师:那就把刚才你们讲的感情融入到朗读中,用你们的心去歌颂他们(播放课件:大娘的照片)。看,这就是当年《中国青年报》上登载的75岁的李大娘和战士张喜武挥泪告别的情景。回首往事,情更深,意更浓。谁想和大娘诵别?
生:(深情地)大娘,停住您送别的脚步吧!为了帮我们洗补衣服,您已经几夜……
师:你的诵别含着深情,可是年迈的大娘怎么忍心就此和亲人志愿军分手呢?我们只好请求她停步。谁来请求大娘?
(生“请求”大娘停步,读得很动情。)
师:就是这样请求,大娘也没有停下送别的脚步,送了一程又一程,我们只好恳求大娘——
(生“恳求”大娘,尤其是“大娘”一词由慢到快的语气处理,很有味道。)
师:可是,大娘的脚步仍然没有停住。为了让大娘回家休息,万般无奈,我们的战士只好哀求她——
(生“哀求”大娘,有个学生连续强调了两次:大娘!大娘……)
师:你不断地哀求大娘,可大娘还是不回去。没有办法,我们只好以军人的口气命令她。谁来命令大娘——
(生“命令”大娘,比如读“大娘”时语气很坚定。)
师:这命令中也有不忍,命令中也含着深情——是一种复杂的情感啊。谁再来试试?
(生读出的感情很复杂。台下响起了掌声。)
师:现在你想怎样对大娘诵别,就怎样对大娘诵别,开始!
(全体学生带着各自的体验诵别,有的还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
师:我们由衷地感到这“比山高,比海深”的情谊是用鲜血凝成的,谁说他们不是亲人?他们不但是亲人,而且胜过亲人!所以,分别的时候,他们才这样难舍难分地倾诉(教师用眼神提示画面中的“再见了,亲人”)。
生:(感情热烈)再见了,亲人!
师:登上了火车,他们仍然恋恋不舍地送别——
生:(感情难舍)再见了,亲人!
师:火车远去了,那声音仍在天空回荡——
生(齐):(感情深厚,声音由近及远)再——见——了,亲——人——
师:(出示课件“别亲人”)再见了,亲人——他们就这样依依分别(教师语气很慢,很动情,完全进入情境)。列车就要离开了,志愿军们只好发出了最后的呼喊——
生:再见了,亲人!再见了,亲爱的土地!我们的心……(出示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
(窦桂梅:清华大学附属小学副校长,全国著名特级教师。)
【评析】
在这堂课上,窦老师将诵读——语文教学的这一传统,演绎得富有生气与活力。窦老师的高明之处在哪里呢?不能只奏前朝曲,要有新翻杨柳枝。她的教学艺术与魅力,在于传统中创新,继承中超越。
诵中有问。传统的诵读缺乏思维含量,效率低下;课改中出现的偏差是问得繁多,回答得热闹。窦老师对于传统与现实的利弊了然于胸。因此,她没有简单地去读,没有一对一地去追问,而是将“问”蕴含在“诵”中。她似一名出色的导演,运筹帷幄,调动全体学生的情感。步步深入又分寸适当地诵读,帮助学生体验文本丰富的深层信息,把“再见了,亲人”中包含怎样的情感这一思考题化解得了无痕迹。
诵有层次。本课的难点是人物语言中包含有复杂的感情,年幼的孩子不易把握。窦老师采用的办法是细腻处理、暂时分离、逐步引领、渐入佳境。“大娘,停住您送别的脚步吧!为了帮我们洗补衣服,您已经……”的朗读指导,分离为五个层次:求——请求——恳求——哀求——无奈下达命令,学生的体会逐步深入,情感渐趋投入,在反复的朗读中,达到“心入于境,情会于物”。
诵中有景。对同一文字反复阅读易造成心理疲乏,使学生产生厌倦感。只有在不同背景下,才能激活新的思维。窦老师在安排各层次的诵读时,或营造氛围,引导学生入情入境;或提供背景,为孩子的广阔想象创造空间。她那优美动人、启人心智的教学语言,如点点音符,拨动着孩子们情感的琴弦。(湖北省仙桃市实验初中 张传松)
燃情课堂:让语文为生命奠基
——听窦桂梅老师教《再见了,亲人》
从来没有哪一节课能让我们如此感动,也从来没有哪一种感动能让我们如此刻骨铭心。阳春时节,“与新课程同行”——全国小学语文名师观摩讲习会在浙江绍兴隆重举行,来自北京的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以《再见了,亲人》的教学而深深地震撼了在场的所有听课者。让我们穿越时空,再次聆听教者的天籁之音,再次分享学生的心灵悟语,再次感受课堂的摄人心魄的魅力。
一、浓情回放:追忆似水流年
情感性是语文学科固有的特征,而本课则更是深含了浓郁炽热的亲情氛围。窦老师在课始阶段即让学生围绕板书的“亲人”二字尽情诉说对亲人内涵的理解,紧接着便极富匠心地连续播放了三组相关图景:一是中央台“感动中国”节目推出的钟南山、成龙等华夏英模,二是伊战过后无家可归的孤苦孩子,三是以影片《英雄儿女》为背景的一组动人心魄的数字:“为参加抗美援朝战争,我志愿军出兵130万,14万英勇牺牲,这其中有黄继光、邱少云、毛岸英……”
一起重温这组令人难忘的镜头,窦老师意在让学生能更真切、更宽泛同时也更深刻地领会“亲人”一词的丰富内涵。耐人寻味的是学生看完图片后,窦老师只说了一句话:“同学们看得太投入了,我可不再多说什么了。”
二、激情共度:感悟深情厚谊
《再见了,亲人》节选自魏巍的名篇《依依惜别的深情》,若按以往的教法,诸如“大娘为何会丢下自己的小孙孙去抢救志愿军伤员?小金花妈妈与敌人同归与尽说明了什么?大嫂为何愿意付出那么大的代价?”等问题几乎是非提不可的。然而,窦老师整整两堂课中却始终没有提哪怕一个这样的问题,她以极其洗练的“忆亲人——讲亲人——诵亲人——别亲人”等四个主导环节,构筑起让学生尽诉衷肠的情感的“场”。
经过潜心会文和感情酝酿之后,学生在交流、倾诉时精彩不断。有的说:“大娘冒着生命危险给志愿军送打糕,她不是不知道小孙孙会有危险,她只是更清楚战士们需要吃点东西呀!”有的说:“小金花在妈妈牺牲后都那么坚强,却在和志愿军叔叔分别时哭了,她已把志愿军叔叔当成了亲人。”还有的说:“大嫂为了志愿军,竟落得只能靠双拐走路了,可她到处挖野菜,并没有受谁的命令呀……”这样的发言,激起听课老师的阵阵热烈掌声是一点儿也不奇怪的。
三、真情评价:尽展真我风采
足迹踏遍大江南北、长城内外的窦老师,深知“唯有真课堂,才有真精彩”的道理。整整两节课,窦老师深厚的教学功力和精湛的教学艺术尽现无遗,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她那率真而热切的教学语言,既似导航的明灯引领学生不断地前行,又如明净的清泉荡涤学生柔嫩的心田。请看以下几例“标志性”的评价语:
★全体学生平淡地读完屏显文字“我志愿军出兵130万,14万牺牲……”后,窦老师直言不讳地说道:“老师不愿意听你们这样奶声奶气地读,再来一遍!”
★一个女生动情诉说后全班却并无热烈反应,窦老师近乎急切地说:“你们就是不热情,她说得多好啊!掌声响起!”
★一个边上的男生很长时间都没说过话,窦老师“令人吃惊”地说:“你再不发言的话,我可要拽你了!”
★还是这个男生,或许他也是受了感染和鼓励的缘故吧,站起来以后竟说得相当不错,于是窦老师又一语双关地说:“啊,男子汉,你终于也站起来了!”
看,这就是我们的窦老师,那个曾动情地说过“宁要真实的缺憾,不求虚假的完美”的窦老师,她的每句话都是她心灵的选择,都是她真诚的思绪,都是她个性的飞扬!
四、余情未了:憧憬诗意人生
结课时,窦老师在屏幕上播放志愿军与朝鲜亲人依依惜别的动人场面,同时分别以“火车启动了”“火车开远了”“火车渐渐消失了”为情感“催生点”,让学生在身临其境后一次次地从心底发出难舍难离的呼唤。接着,在全场教师如雷般的掌声中,窦老师又瞬间将黑板上左、中、右三处的“壮烈”、“伟大”和“平凡”三个关键词语连成一双飞翔着的翅膀,而学生则在齐声高诵翅膀内的“亲人就是互相理解,亲人就是互相关爱,亲人就是深情涌动,亲人就是患难与共……”中达到“情韵在胸、绕梁不散”的境界。
听窦桂梅老师的课,自始至终都会被一种炽热浓烈的激情所感染,可谓“怎一个„情‟字了得!”而值得深思的是,教学这样一篇情感型课文时,窦老师既全情投入且又十分机警,让师生将真情和挚爱巧妙地融入到语文情境创设、语文内涵感悟和语文素养提升的过程之中,真正张扬和彰显了学科个性。
5.再见了,亲人 篇五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课文,体会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从中受到国际主义教育。
3、领悟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体会课文重点语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教学重、难点:
1、体会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
2、理解内容,了解作者是怎样表达思想感情的。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1、师:跟老师看一组图片,让我们穿过时光隧道,一起回到上世纪五十年代发生在朝鲜战场上的可歌可泣的历史中去。(出示课件,听音乐看画面。)
中国志愿军战士们就这样浴血奋战,和朝鲜人民并肩作战了八年。1958年12月25日,最后一批志愿军即将回国了,面对着许许多多送别的人们,每位志愿军战士都从心里默默地说着一句话,那就是——(再见了,亲人!)板书课题,齐读。
2、师: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了解了文章的大致内容,谁能说一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3、请同学们快速默读一遍课文,思考:“再见了,亲人!”这句话在文中是谁对谁说的?这里的“亲人”指的是谁?
(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大娘、小金花、大嫂)
3、从一般意义上讲什么样关系的人才称为亲人?(血缘关系)
志愿军为什么称朝鲜人民是亲人呢?又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这是本节课学习的重点。
二、延伸情景,指导自学
(一)师指导学志愿军与大娘告别
1、指名朗读第一段,其余同学思考,这段主要写什么内容:(志愿军和大娘告别的情景)——板书:大娘
2、分几层写的?
(三层:请求——回忆——抒情)
3、出示学习任务,学生分组讨论交流。A.他们为志愿军战士做了哪些事?
B.从这些事情中你体会到什么?(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C.找出文中直接体现他们情谊深厚的句子,圈画关键词句简单批注,并读出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学生根据学习任务,分组互相交流。
理解第一句:
①这是一个什么句?(感叹句)要表达怎样一种感情呢?看句子。②有两句话,第一句说什么?(送打糕)第二句说什么?(这真是雪中送炭)③理解“雪中送炭”
A.“雪中送炭”的本意是什么?(在隆冬风雪严寒中,有人送来炽热的炭火)B.在一般情况下比喻什么?(在别人急需时,给予帮助)C.在课文里是什么意思呢?
(志愿军战士空着肚子和敌人拼了三天三夜,正在这时,大娘送来了打糕,真是“雪中送炭”呀!)(1)还有更深的意思吗? 在战场上拼了三天三夜,而且是空着肚子,如果是你会怎样想?(要是有吃的„„加点水„„也好啊!)
当时敌机封锁,可能吗?(不可能)这事被大娘知道了,大娘送来了打糕,这打糕,是怎样送来的?(冒着生命危险送来的)
送去的仅仅是打糕吗?是什么?
(2)不仅仅是打糕,而且是朝鲜妈妈慈母般的温暖,送来的是打胜那次阻击战的精神武器,送来了朝鲜人民伟大的爱。
这就是——雪中送炭!
④志愿军心里充满了对大娘的什么?(感激)⑤指名朗读这句,然后齐读。
理解第二句。
①这是一个什么句?(反问句)改为陈述句
②这儿也有两句,第一句说什么(大娘失去了唯一的亲人 “唯一”是什么意思?(独一无二)大娘独一无二的亲人是谁?(小孙孙)娘丢下了谁?抢救了谁?
她不爱自己的小孙孙吗?哪儿可以看出?(爱,从抢救小孙孙看出来)
我们可以想象到大娘面对炸平的房屋,怎样呼喊着自己唯一的关人?(孩子呀,别怪奶奶,奶奶是为了救叔叔,叔叔会为你报仇的!)
大娘多么爱自己的小孙孙呀!可她把生的希望给了志愿军,把死的危险留给了自己的小孙孙,你体会到了什么?
(大娘对志愿军真是比亲人还要亲,不是亲人胜似亲人,情谊比山还高,比海还深)(板书: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这样的感情用陈述表达怎么样?(对比体会:不强烈了)
(二)出示大娘的图片
师:看,这就是当年《中国青年报》上登载的75岁的李大娘和战士张喜武挥泪告别的情景。回首往事,情更深,意更浓,谁想和大娘诵别? E.指导学生朗读,(课件出示)
生读:“大娘,停住您送别的脚步吧!为了帮我们洗补衣服,你已经几夜没合眼了„„。师:你的诵别含着深情,可是年迈的大娘怎么忍心和亲人分别,我们只好恳求大娘:
生再读:“大娘,停住您送别的脚步吧!为了帮我们洗补衣服,你已经几夜没合眼了„„。师:可是,大娘的脚步依然没有停住,万般无奈,我们的战士只好哀求他:
生再读:大娘,停住您送别的脚步吧!为了帮我们洗补衣服,„ 几夜没合眼了„„。
师:不同的语气,包含的都是真挚的情感。现在,你想怎样对大娘诵别,就怎样对大娘诵别。开始:
三、创造情景,引导发现
1、师:看看前三个自然段在结构和句式上有什么特点?(学生说说)
2、回顾一下,我们是怎样学习第一自然段的?
(①抓住主要内容。②分清段内层次。③体会重点,词句)
3、请用学习第一自然段的学习方法自己学习二、三自然段。①、按要求自学。②、分小组讨论。③、全班反馈讨论。
4、出示课件:“同志们伤心的„你怎么落泪了呢?”
点拨:失去妈妈小金花没有哭,可是与志愿军就要分别的时候,小金花却落泪了你还体会到了什么?
5、出示课件:“您为我们付出了这样高的代价,难道还不足以表达您对中国人民的友谊?”该怎样读。问:这样高的代价指的是什么代价?
6、指导朗读
四、拓展情景,反馈调节
1、师:课文以志愿军战士的口吻讲了朝鲜人民为志愿军战士做的事情,请同学们展开想像,并结合自己了解到的资料,说说志愿军战士们又为朝鲜人民做了些什么呢?
2、学生汇报。
3.师:是啊,听了同学们的介绍,让我们知道了志愿军为朝鲜人民也是付出了太多太多。我们由衷地感到,这比山高比海深的情谊是用鲜血凝成的。谁说他们不是亲人?他们不但是亲人,而且胜过亲人!所以,分别的时候,他们才会这样难舍难分地倾诉——“再见了,亲人!”登上了火车,仍恋恋不舍地呼唤着:“再见了,亲人!”
火车慢慢地启动了,那声音仍在天空回荡着——“再见了,亲人!”
4、而此时,朝鲜人民也会恋恋不舍地呼喊:(多媒体变换角色)
师:再见了,亲人。他们就这样依依惜别,火车越去越远,缓缓地驶向了远方,他们会一次又一次从心底里深情地呼唤着:“再见了,亲人!”(老师学生齐读最后三个自然段)
老师小结:亲人虽然离别了,但是中朝人民之间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却让人难以忘记,这种友谊跨越了国度,跨越了民族,就像一座不朽的丰碑永远竖立在中朝两国人民的心中。
板书设计:
6.再见了,亲人教案 篇六
学习目标:
1、学习1至3自然段,通过读文理解内容,了解朝鲜人民为志愿军做了哪些事、付出了怎样的代价。
2、体会中朝人民之间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
3、训练有感情朗读课文的能力。
4、理解前三个自然段的表达特点进行仿写、通过合理的想象完成课后小练笔。
重难点:
1、学习1至3自然段,通过读文理解内容,了解朝鲜人民为志愿军做了哪些事、付出了怎样的代价。
2、体会中朝人民之间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教学准备:电脑课件。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孩子们,我们今天继续来学习魏巍的这篇叙事抒情散文,齐读课题:《再见了,亲人》。“亲人”,是指和我们有着血缘关系的人,比如说哪些是我们的亲人呢?(生回答)对,这些人都和我们有血缘关系,所以是亲人。那我们这篇文章里的亲人,又是指谁呢?这不得不让我们来回忆一下60多年前的抗美援朝战争!
(课件出示“忆亲人”):1950年6月,美帝国主义发动了对朝鲜的侵略战争,并且把战火烧到了中国与朝鲜交界的鸭绿江边。为了保家卫国,抗美援朝,1950年10月25日,中国人民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地跨过鸭绿江,和朝鲜人民并肩作战,共同打击美国侵略者。经过近3年的抗战,终于打败了敌人。同学们,抗美援朝战争中,我国先后出兵130余万人,14万英烈的忠骨永远留在了朝鲜的土地上。(课件出示:黄继光、邱少云、罗盛教、毛岸英的图片)这其中包括舍身堵机枪口的黄继光,在烈火中一动不动的邱少云,跳进冰窟窿里救朝鲜儿童,自己却牺牲了的罗盛教;还有我们我们伟大领袖毛主席的儿子毛岸英。我们的志愿军战士在那里为朝鲜人民奋战了8年,可想他们之间的友情有多么深厚。1958年,最后一批中国人民志愿军就要回国了,成千上万的朝鲜人民来到车站为志愿军战士送别。分别的时候,他们握着手说:再见了,亲人!就要上火车了,他们说:再见了,亲人!火车启动了,他们仍呼喊着说:再见了,亲人!
是啊,他们呼喊着亲人,哎,你们看,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朝鲜人民,中国人民,都说他们是亲人,他们有血缘关系吗?他们是亲人吗?(板书:不是亲人)那我们就要来讲一讲:他们怎么就是亲人啦?
二、学习课文:
1、请打开课文,听老师朗读课文,边听边思考两个问题:(1)课文具体描写了战士们给朝鲜的哪几位亲人告别,用横线画出了;(2)战士们分别回忆了哪些事情?用自己的话把这些事讲出来。好,仔细听。(配乐读课文)
2、请问:课文具体讲了战士们与哪几位朝鲜亲人告别?(生说。师板书:大娘、小金花、大嫂)
3、那回忆了他们之间的哪些事情呢,谁能用自己的话来给我们讲一讲?(课件出示:讲亲人)(学生讲,教师相机板书)
生:我要来讲一讲。。。大娘:洗补衣服,几夜没合眼
送打糕,昏倒路旁
救伤员,失去小孙孙 小金花:救老王,失去妈妈 大嫂:挖野菜,失去双腿
4、这三个段在结构上有一个相同点,你们发现了吗?它们的开头都是在写什么,然后又写的什么,最后用什么结尾?(课件出示前三段的内容,用不同颜色的字区分开)生:(略)
5、师:对,我们的作者采用的是“叙事与抒情相结合”的方法来写的,这样写更能让我们体会到志愿军和朝鲜亲人间那种深情厚谊。
6、(课件出示: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怀?
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不能忘怀。)师:我们来看看这两个句子,你更喜欢哪一个?为什么?(生回答)
7、师:是啊,通过你们这一讲,我们感受到了:他们不是亲人,胜似亲人;他们不是亲人,就是亲人。(板书:胜似亲人)
8、通过刚才大家具体的讲,现在我们来概括的讲。
课件出示:为了志愿军,大娘------------;为了志愿军,小金花----------------;为了志愿军,大嫂------------------。)
师:难道就只有这三位是亲人吗?(不是),那好,请变成这句话再讲。(课件出示:为了志愿军,朝鲜人民--------------------------)
师:那我们反过来讲。(课件出示:为了朝鲜人民,志愿军---)
9、通过你们这一讲,我们心里真的由衷的感觉,他们就是亲人。难怪分别的时候,他们大声说:再见了,亲人!火车开了好远好远,他们仍呼喊着:再见了,亲人!孩子们,其实文中讲的这几件事只是点滴,八年之中,这样的事情就是讲上三天三夜,也是讲不完的。火车就要开走了,所以千言万语只能化作我们心中的送别。现在我们就来“诵亲人”(课件:诵亲人)
师:孩子们,我们就用我们刚才的感受,刚才的体会来“诵亲人”。现在你们就是志愿军战士,你们想和谁送别就和谁送别,好吗?谁想给小金花送别。(抽生)
师:谁是老王,请你来给小金花送别,好吗?(抽生)师:谁要为大嫂送别?(抽生)
师:谁是吃过大嫂挖的野菜的战士,请来为大嫂送别吧。(抽生)
师:谁又想给大娘送别?(课件:大娘,停住您送别的脚步吧!为了帮我们洗补衣服,您已经几夜没合眼了。您这么大年纪,能支持得住吗?快回家休息吧!为什么摇头呢?难道你担心我们会把您这位朝鲜阿妈妮忘怀?不,永远不会。)(抽生)
师:你的诵别里含着深情,可是大娘怎么忍心和亲人分别,看到亲爱的孩子马上要离开她了,她一直走啊,送啊,志愿军含着热泪恳求她:(抽生)
师:但是大娘还是停不下送别的脚步,看着几夜没合眼的大娘我们只好哀求她:(抽生读)
师:还是没有办法,大娘她就是不回去,最后我们只好命令她。(抽生读)师:命令中带着深情,命令中带着不忍,可是我们的倾诉对大娘不管用啊,所以我们只好一次又一次的从恳求到哀求,最后到命令。现在,你想怎样对大娘送别就怎样送别吧。(自由读)
10、师:从刚才同学们的送别中,我们由衷的感受到:他们不是亲人,胜似亲人,他们就是亲人。所以,他们分别的时候,他们说:再见了,亲人!火车就要开了,他们说:再见了,亲人!火车远去了,他们仍呼喊着:再见了,亲人!
11、师:再见了,亲人,亲人只好这样分别,(课件:分别时的图片)
12、师:分别的时候,他们只好异口同声的发出呼喊,请看好课文的最后三个段,也就是第二部分。(课件出示:最后三段内容)请志愿军与他们道别(齐读)
13、这是我们对朝鲜人民的道别,那朝鲜人民对我们会怎么说?(课件:再见了,亲人!再见了,亲爱的战士!列车啊,你慢一点开吧,让我们再看一眼中国的亲人!让他们在这曾经洒过鲜血的土地上再停留片刻。再见了,亲人!我们的心永远跟你们在一起。)(齐读)
14、师:是啊,多么的依依不舍。来,这边是志愿军战士,这边是朝鲜人民,你们就这样向对方道别(生互读)(课件:火车启动的声音)
三、总结全文:
师:历史的车轮走过了,但是我们永远记住了这个声音(齐)再见了,亲人!最后化作这样一个声音(齐)亲人!
四、拓展:下来请孩子们去阅读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我的老师》。
7.再见了,亲人 篇七
一、看拼音写词语。
zàn shí è hào shū cài zhēn chá yuán xuè pō
( ) ( ) ( ) ( ) ( )
二、组词:
偷( ) 嫂( ) 付( ) 侦( )
愉( ) 瘦( ) 府( ) 贞( )
暂( ) 蔬( ) 硝( ) 阻( )
崭( ) 疏( ) 消( ) 组( )
三、给加线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用“√”标出。
暂时(zàn zhàn) 血泊(pō bō) 友谊(yí yì)
四、写出下列词语的近、反义词:
近义词:情谊( ) 看守( ) 刚强( )
反义词:噩耗( ) 暂时( ) 付出( )
8.《再见了,亲人》教案 篇八
课前准备
了解抗美援朝战争,搜集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之间发生的故事。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引入,激发探究兴趣
1、出示题目:
“亲人”是什么意思?(有血缘关系的,关系亲密的人)谁是我们的亲人?
2、课文中的“亲人”指谁?(指大娘、小金花、大嫂,指朝鲜人民)这句话离别的话是谁说的?
3、介绍时代背景:
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浩浩荡荡地踏过鸭绿江,开赴朝鲜,和朝鲜人民军并肩作战,抵抗美帝国主义者的侵略。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中朝两国人民终于打败了美国侵略军。1958年10月撤离朝鲜。在漫长的八年中,在血与火的战场上,我们与朝鲜人民并肩作战、生死与共。当我们打败了侵略者,当我们完成了历史使命,当离别的日子终于不顾人们深重的感情而来临时,志愿军战士深情地说──引读课题:再见了,亲人。
4、课文中的大娘、小金花、大嫂,与志愿军战士并没有真正的血缘关系,那为什么把他们也称为“亲人”呢?──激发同学读课文的兴趣。
二、深入研读,展示探究过程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哪些事例说明朝鲜人民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
⑴ 大娘送打糕,昏倒路旁;救伤员,失去小孙孙。
⑵ 小金花,为救老王,妈妈与敌人同归于尽。
⑶ 大嫂,为挖野菜,炸伤了腿。
2、走进情境,感受体验:
⑴ 自由读第一自然段,哪里看出大娘像亲人一样对待志愿军战士?划出相关句子,抓住重点词句体会。
① 交流,同学说句子,自由谈体会。
② 重点出示:
是您带着全村妇女,顶着打糕,冒着炮火,穿过硝烟,送到阵地上来给我们吃。这真是雪中送炭啊!
“雪中送炭”是什么意思?哪里写出了“雪中送炭”的困难和危险?大娘她们仅仅是为我们送来打糕吗?还为我们送来了什么?(鼓励、希望、信心……)抓住动词,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
“八年来,您为我们花了多少心血,给了我们多少慈母般的温暖!”想象一下,说说大娘还会为我们做哪些事?
也许大娘做的事还有更多更多,这一切,怎么不使我们感动和敬佩呢?一起有感情地朗读这一句。
③ 引读:
是啊,素不相识的大娘虽然不是我们的母亲,但却像母亲一样,甚至胜似母亲。因此,在离别的一刻,我们志愿军战士动情地说──(生读)“您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怀?”──师引,大娘,您就是我们的“亲人”,就是我们的母亲!
⑵ 小组合作学习第二自然段:
① 自由读第二自然段,找出最感动人的句子,抓住重点词句体会。随机理解词语:同归于尽、噩耗。
② 重点指导:
小金花的妈妈与敌人同归于尽,她的死重于泰山。但小金花为什么没有哭呢?出示句子:“同志们伤心地痛哭起来,你却把脚一跺,嘴角抽动着狠狠地说:‘妈妈,这个仇我一定要报!’”
失去妈妈的痛,对敌人的恨,这两种情感是多么真切,对比又如此强烈。有感情地朗读。
③ 引读:
刚强的小金花,在失去妈妈的一刻,她没有哭,但当与志愿军叔叔离别时,她却哭了,她与志愿军战士真是“不是亲人胜似亲人”啊!所以,当志愿军叔叔与小金花离别时,关心地说──(生读)“可是今天,跟志愿军叔叔分别的今天,你怎么落泪了呢?”
⑶ 小组合作学习第三自然段:
① 指名读第三自然段:找出最令你感动的句子,抓住重点词句小组交流体会。
② 重点交流,出示句子:
“您知道我们缺少蔬菜,就挎着篮子上山挖野菜。后面山上的野菜挖光了,您又跑到前沿阵地去挖。”
到前沿阵地上挖野菜,会有哪些危险?那大嫂为什么还要去挖呢?这说明了什么?
有感情地朗读这一自然段。
③ 引读:
为了给战士们挖蔬菜,大嫂却为此付出了双腿残疾的代价,所以在志愿军心目中,这位大嫂虽然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所以,在离别的一刻,战士们满怀真情地说──(生读)“您为我们付出了这样高的代价,难道还缺乏以表达您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三、再读课文,加深体验
1、在这些感人的故事中,最打动你的.是哪个人的事迹呢?有感情地读一读。
2、读了这些故事,你有什么感受?同学自由说。
3、是的,八年的血雨腥风一起渡过,八年的峥嵘岁月一起走过,血与肉凝成的深情厚谊怎能不感天动地?怎能不牵肠挂肚啊!让我们齐声读──再见了,亲人!
第二课时
一、朗读课文,领悟写法
1、选择你最感动的一个人物的事迹,有感情地朗读。
2、同学分别读不同的故事。
3、这三个自然段,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这三个自然段虽内容有别,但写法相似,这三个朝鲜人民的代表人物都为志愿军付出了数不清的日日夜夜、说不尽的关心协助,付出了鲜血甚至生命“这样高的代价”,他们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每一段最后的一个反问句,都强烈地表达了我们对朝鲜亲人的感激和不舍之情。
二、刨根究底,再读再悟
1、可亲可敬的朝鲜人民,为什么要像亲人一样对待我们志愿军战士呢?再读课文,找出句子体会。
2、交流:
五次战役的时候,由于敌机的封锁,造成了暂时的供应困难。我们空着肚子,在阵地上跟敌人拼了三天三夜。
侦察员老王到敌占区去侦察,被敌人抓住了,关在一所小房子里,有一个班的鬼子看守着。
1952年的春天,金达莱花开满山野的时候,我们缺少野菜……
这些描写说明了什么?
3、志愿军战士踏上异国他乡,与朝鲜人民一起浴血奋战;朝鲜人民关心志愿军战士,军民一家人,同甘共苦,都是为了什么?
(为了一起的敌人,为了一起的心愿──和平,这就是爱国主义,这就是国际主义精神。)
三、创设情境,体验朗读
1、当离别的啜泣声与长鸣的汽笛交织在一起时,当我们从车窗伸出手、探出头跟朝鲜亲人再见时,当列车的轰鸣一声紧似一声时,你的心情是怎样呢?请通过第四、五、六自然段的朗读来表示出你的心情。
2、指名读──互评──齐读。
3、读了这几自然段,你觉得当时的场景可以用哪几个词来形容?
(难舍难分、依依不舍……)
4、正是因为中朝两国人民的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两国人民生死相依,患难与共。所以说这种友谊是伟大的友谊,这种感情是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感情。
四、总结全文,回归整体
1、齐声朗读课文。
2、这篇课文是以志愿军的口吻来说的,但是在依依惜别的时候,朝鲜人民肯定也有千言万语要表达。想一想,朝鲜人民会说些什么?请选择小金花、大娘、大嫂三者之中的人以角色,以他们的口气,写一个片断,题目也是《再见了亲人》。
五、作业
1、背诵喜欢的段落。
9.再见了,亲人 篇九
小虎子,别哭了,来,擦干眼泪,再让我们听一次黄鹂鸟般的哨声吧!为什么不吹呢?心里难受?你一向是个刚强的孩子啊!那一回,我们带你上山打鬼子,你说你要在前面侦察,看有没有埋伏。我们都不让你去,可你十分坚定地告诉我们:“我保证完成任务,你们听我的口哨声吧!”这铿锵有力的声音让我们鼓起了掌。“嘘――嘘――”,口哨声响起,是你的哨声让我们知道有敌人在前面埋伏。我们绕到了敌人背后,打了一场漂亮的反突袭战,让敌人损失惨重。小虎子,你是多么勇敢啊!可是今天,跟我们分别的今天,你怎么落泪了呢?
再见了,亲人!再见了,亲爱的土地!
列车呀,请慢一点儿开,让我们再看一眼朝鲜的亲人,让我们在这八年里挥洒过鲜血和汗水的土地上再停留片刻。让我们再看一眼,哪怕是最后一眼也好啊!
10.再见了亲人作文 篇十
敌军来了,大娘二话不说便背起伤员。可她却没有看见自己的孙子还在房子周围玩耍,就在大娘刚走出去几步,一颗炮弹便落在了房子周围“轰”的一声炸响了,大娘那个玩得正开心的小孙子也倒在了血泊之中。当她再回来的时候,眼前一片空白。心想:房子没了,唯一的亲人小孙子也离开了我,让我怎么活啊!中国志愿军们看在眼里,记在心里。私底下便商量着:“我听别人说大娘明天就要过生日了。”“对啊,我们可以为大娘过个生日啊!”“我们现在是在战场上,连吃的有时候也供应不上,哪还有其余食物过生日啊。”“也是。”说到这里,战士们又开始愁眉苦脸了。“我们可以挨家挨户的借一点糯米然后再采点野果子,就可以制成简易蛋糕了。”“行,那我们分成两拨。”很快,战士们便各奔东西。
借糯米的那一拨,很快便完成了任务。朝鲜人民知道我们志愿军对他们的情谊,所以非常踊跃。而摘野果的那一拨,却有困难了,因为现在正是交锋时期,根本就没有野果。只有没有大涨的小溪对面才有,战士们也什么都不顾,三下两下便把上衣脱去,扑通一声钻进冰凉的水里。过了一会,战士们便游上了岸,不一会便采完了一篮子。因为篮子太重,所以战士们便把篮子顶在头上游过岸。
两拨都已经完成任务了,他们便聚集在一起开始制作蛋糕。先把糯米都捣碎,然后做成像打糕一样的东西,上面再插上几个野果,一个简易蛋糕便完成了。
他们把大娘带到跟前,并且唱了生日歌。大娘流着泪吃完了这个含有中国志愿军对朝鲜人民深情厚谊的蛋糕吃完了。并且说道:“同志们,我们能够并肩作战就是我们的缘分。我相信我们两国一定会是一辈子的朋友。”战士们听了纷纷流下眼泪。
11.再见了亲人教案 篇十一
教学目的: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课文,体会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从中受到国际主义教育。
3、领悟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体会课文重点语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课文的重点词句,体会它对表达情感的作用。突破方法: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在读中自悟,联系上下文体会,并充分利用小组合作学习优势探究交流。
难点:体会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友谊。
突破方法:结合时代背景及文中所述具体事例,在朗读和品析最后三个自然段的基础上体会志愿军和朝鲜人民的友谊。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14、再见了,亲人(学生齐读课题),简要介绍作者,文章出处。
2、要求学生一起板书:“亲人”。结合课题,师:谁能告诉我,在你的身边谁是你的亲人?为什么?你爱你的亲人吗?亲人为我们的成长付出了很多,为我们倾注了全部的爱心,我们和亲人之间的爱是无私的。讲到亲人,想到哪些词语。(结合学生所说的词语,教师要求学生板书)
3、师过渡:(结合学生在板书中的词语)无私的爱、真挚的爱为不具备血缘关系的人中间会不会出现呢?今天让我们一起穿过时光隧道,一起走进五十多年前发生在朝鲜战场上的感人镜头。
〈英雄儿女〉电影片断歌曲
师:抗美援朝战争中,我国先后出兵130余万人。14万英烈的忠骨永远留在了朝鲜的土地上。
通过课前预习,学生列举说:邱少云、黄继光、杨根思、毛岸英……
师:同学们,14万的英骨永远留在了朝鲜这块土地上。他们在那里帮助朝鲜人民,和朝鲜人民浴血奋战,共同战斗了八年,你们和同学老师共同生活学习五年?老师常常把你们当做自己的孩子,你说和朝鲜人民共同在枪林弹雨中生活八年,他们的感情怎么样?
引导学生:深情厚谊(板书)
二、初读感悟
1、小组合作学习课文1-3自然段。小组内用喜欢的方式学习喜欢的自然段。要求:把最能打动你们的句子画出来,并写出感受。
2、小组学习,师巡视指导。
师:所以,战争最后终于胜利,正义和良知赢得了胜利。在1958年12月25日,最后一批志愿军回国了。他们就站在站台上握着手说……(生:再见了,亲人)手拉着手说……(生:再见了,亲人)登上了火车,他们说……(生:再见了,亲人)火车马上就要开走了,他们说……(生:再见了,亲人)火车已经开走了,他们仍然呼喊着说……(众生:再见了,亲人)他们也把自己称为亲人。是呀,没有血缘关系的不是亲人,而胜似亲人。
3、汇报小组交流成果。
师:在讲的时候把你们的理解变成你们的感悟。用心来讲。
【设计意图】尊重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创设学习空间,采用小组交流合作方法,引导学生体会抒情与叙事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三、品读赏析,汇报交流成果
各组展示 引导学生先讲第二自然段。引导他们体会小金花的话,有感情读。
师:小金花爱自己的妈妈,也爱志愿军战士。讲小金花的时候有一个细节:眼神、动作、表情、声音。这个小金花就活灵活现地出现在我们面前。所以我们说小金花的妈妈就是我们的(生:亲人)。
引导把第三自然段的反问句变成了陈述句。比较哪一个好,好在哪里?
用同样的方法学习第三自然段,引导学生说出:情深似海。
师:大嫂为了给志愿军战士挖野菜,失去了双腿,所以我们说,大嫂就是我们的(亲人)。
【设计意图】在对比析读之中,感受作者的写法,体验真实的情感。
引导学习第一自然段。理解“唯一”。师:(采访)是否是奶奶唯一的孙子?
引导理解大娘就一个孙子,可是为了照顾伤员,却永远的失去了孙子,体会中朝的友谊是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板书)
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小组合作交流,汇报。【设计意图】结合中心句,练习说感受,将内心的情感得以外化与表达,深化了人物的精神品格,找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基调。
师引导理解“雪中送炭”。
重点指导生读反问句,再读。体会,大娘就是我们的(亲人)。
师:不是亲人,胜似亲人,虽然没有血缘关系,实际上他们就是亲人,好,通过同学们刚才讲,我能感受到,他们为了志愿军可以牺牲自己的生命,志愿军也可以为了亲人牺牲自己的生命,就像同学们刚才讲的比山还高,比海还深。所以,他们就是亲人,难怪分手时,他们依依惜别的说--(再见了,亲人),难舍难分的说--(再见了,亲人),上了火车,还大声的说--(再见了,亲人)。
师:其实,要讲啊是讲不完的,我很佩服你们,抓住了关键的词语和句子来理解分析。还要考考你们,刚才是具体地讲,现在请你们概括地讲。
屏显:为了志愿军,大娘(小金花、大嫂)---。
【设计意图】抓住关键词,引出事件的结果,激起学生情感的共鸣,丰厚情感积淀。
师:谁还想再讲,难道仅仅就是这三位?提高要求。
屏显:为了志愿军,朝鲜人民--。为了朝鲜人民,志愿军--。
师:通过你们刚才具体的讲,概括的讲,我们心中已深深地感受到,他们虽然没有血缘关系,实际上他们就是亲人,所以,分手的时候,他们就大声地说(教师补充课题,生读)。【设计意图】从反复习题入手,归纳学习内容基础上组织导读,加强对“亲人”的理解和认识,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四、回顾课题 回应感情
师:刚才你们讲的只是他们8年相处的一些动人故事。这样的故事,就是讲上三天三夜也讲不完呐。这一别,真不知道什么时候再相见。列车就要开动了,千言万语只好化作送别的深情,你怎么理解送别时的感情?一会老师要让你们亲自去送别他们。
(生各抒己见)
1、指导学生和小金花送别。(个人读,女生读)
2、指导学生和大嫂送别。谁是吃过大嫂挖的野菜的战士?你们来送送她。(个人读,男生读)
3、重点指导学生和大娘送别。(播放课件:大娘的照片,配文字)师:谁想和大娘送别?
生有感情读文。师:可是年迈的大娘怎么忍心就此和亲人志愿军分手呢?我们只好请求她停步。谁来请求大娘?
生调整感情再读。
师:就是这样请求,75岁的大娘也没有停下送别的脚步,送了一程又一程,我们只好恳求大娘——
生“恳求”大娘,尤其是“大娘”一词由慢到快的语气处理。
师:可是,情更深,我们大娘的脚步仍然没有停住。为了让大娘回家休息,万般无奈,我们的战士由恳求转到哀求她——
生“哀求”大娘。
师:不断地哀求大娘、大娘,可我们的大娘还是不回去。没有办法,我们只好以军人的口气命令她。谁来命令大娘——
生“命令”大娘,读“大娘”时语气很坚定。
师:这命令中也有不忍,命令中也含着深情——是一种复杂的情感啊。谁再来试试?
学生有感情读。
师:你们就是那批挨饿在前线战斗了三天三夜的战士,是大娘冒着生命危险为你们送来了打糕,现在你们想怎样对大娘送别,就怎样对大娘送别,开始!(全体学生带着各自的体验送别)师:我们由衷地感到这“比山高,比海深”的情谊是用鲜血凝成的,谁说他们不是亲人?他们不但是亲人,而且胜过亲人!所以,分别的时候,他们才这样难舍难分地倾诉(教师用眼神提示画面中的“再见了,亲人”)。
师:登上了火车,他们仍然恋恋不舍地送别——
师:火车远去了,那声音仍在天空回荡——
引导学生感情深厚读出,声音由近及远)再——见——了,亲——人——
师:(出示课件“车站离别”,配音)“战士们深深地依恋朝鲜的山、朝鲜的水,更依恋朝鲜的亲人们!然而无情的火车却风驰电掣般向前驶去。战士们赶紧把头探出窗外,只见大娘、小金花、大嫂依然伫立在窗外,不停地挥手告别。此时此刻,战士们再也忍不住了,泪水模糊了双眼,要想对朝鲜亲人再说上几句离别话,然而距离遥远,战士们只能默默地在心头呼喊——再见了,亲人!再见了,亲爱的土地。再见了,亲人!我们的心永远和你们在一起”(教师结合图有感情引读,语气很慢,很动情,完全进入情境)。
屏幕出示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师:再见了,亲人——他们就这样依依分别,列车就要离开了,志愿军们只好发出了最后的呼喊—-(要求学生带着对亲人的不舍朗读)。师:此时此情,想象朝鲜人民会怎么说?(引导学生根据屏幕显示段落转换部分词语)
将学生分两大组,分别是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各边一句分读后三自然段和转化后的段落。体会两国人民的依依惜别。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品咂语言的意味,借助激情导读,促进学生有感情朗读能力的提高,再次感受中朝深厚友谊。
五、课堂小结
1、屏显:火车呼啸图
师:随着车轮远去,只能听到,(教师引导 再见了 再见了 声音越来越小)
师:长鸣的汽笛催促我们就要与这片热土分别了,但是我们都永远会记住这个声音(再见了,亲人)最后会化作这样一个声音(亲人)。
师引导多名学生结合学习体会,有感情读“亲人”。师:从你们的声音,你们的表情中,老师体会到了亲人的(结合学生板书的词语)。让我们再次来感受亲人分别的不舍:再见了 亲人(生读)。
(结合板书)教师总结:友谊没有国界之分,让我们永远记住中朝两国人民生死相依,患难与共的那些画面,让我们永远记住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愿这友谊之花永不凋谢!
2、以“感动”为题,写一篇读后感。
【设计意图】学以致用,掌握直接抒情的写作方法。
板书设计:
无私的爱(学生板书)再见了 亲 深情厚谊 人
真挚的爱书)
【再见了亲人课文原文】推荐阅读:
再见了亲人语文教案09-22
再见了,我的母校07-05
再见了同桌的作文10-08
大班音乐《老师,再见了》教案06-23
再见了母校400字作文07-12
再见了夏令营作文07-19
再见了同学优秀作文07-25
再见了老师作文700字09-16
再见了同学作文800字09-20
《再见了!可鲁》观后感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