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发展形势分析

2024-07-05

经济发展形势分析(精选8篇)

1.经济发展形势分析 篇一

中国经济发展形势分析与预测

090220139营销0903易先文

摘要:当前,全球面对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最严重的金融冲击,国际金融市场动荡

加剧,世界经济正在明显下滑,加之国内突发自然灾害,对中国经济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本文分析了近几年来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对未来中国经济形势进行了预测,并得出宏

观形势上的判断:在新形势下要把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当前宏观调控的重点,并要

抓住机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实施适度扩张的财政政策和灵活审慎的货币政策,减缓和

抵御外部冲击造成的不利影响,积极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关键词:国民经济宏观调控预测

近几年来,中国经济发展经受了近几年最为严峻的挑战和重大考验。由美国次贷危机

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不断发展,世界经济增速显著放缓;国内发生了年初的南方冰雪低温

灾害和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灾害,使灾区人民的生命财产遭受重大损失。尽管国际经济形势

发生了重大变化,对中国经济的发展产生了较多的不利影响,但由于我们高度重视农业特

别是粮食生产,综合运用多种政策工具,较好地把握了宏观调控的重点、节奏和力度,中

国经济总体上保持了增长速度较快、价格涨幅趋缓、结构有所改善的较好态势。

2007年以来的美国次贷危机正在演变成一场深刻的金融危机,并正往实体经济蔓延,初步显露出演变为经济危机的征兆。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经济难以独善其身,从而

增强了国民经济运行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金融危机使各国需求大幅放缓,中国出口必

然受到影响。作为长期以来拉动中国经济的“马车”,出口的下滑对经济影响巨大,并表

现为工业增长速度的持续下降,1~9月全国工业增加值增长10.5%,回落3.0个百分点。

2008年下半年以来,沿海地区的进出口、工业企业的增长速度,以及工业的效益出现了较

为明显的下行趋势。

国民经济增长的减缓在金融和财税两个方面得到了明显的反映。2008年9月,M1增

速继续下降,仅为9.4%,同期的M2增速降至15.3%,也保持着逐步下行的趋势。中长期

贷款的减少主要源于居民房贷需求的下降,反映出房地产市场低迷的影响。现金、活期存

款增速下降,资金定期化趋势加强,间接表明企业扩大生产经营的步伐放慢,另一方面也

反映出物价上涨的压力在减弱。从税收情况来看,9月税收收入增速下滑非常严重,同比

增速只有2.5%,将影响国家经济的调控能力和发展潜力。面对国内外一系列不利因素,党

中央、国务院沉着应对,果断决策,适时调整宏观调控政策的方向、重点和力度,在严峻的国际国内环境中保持了中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基本面。无论是年初确定的“双防”方

针还是年中调整的“一保一控”方针,我国始终将控制物价过快上涨作为2008年宏观调

控主要目标之一,采取综合措施全面控防通货膨胀。在国内外不利因素影响下,我国经济

连续减速,经营困难的企业和行业不断增多。党中央、国务院及时将“防止经济由偏快转

向过热”的政策取向调整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新目标,及时出台了多项微调措

施,促进下半年三大需求出现积极变化。然而在2008年的经济运行中也出现许多新矛盾和新问题。价格上涨压力尚未根本缓解,企业成本上升和外需明显收缩使部分行业和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加大;证券市场股指调整幅度过大和成交低迷,房地产市场观望气氛浓厚;能源资源价格形成机制改革不到位,煤电油气运短期供求矛盾十分突出;资本跨境流动使我国货币流动性过剩压力不减,但中小企业生产经营资金又十分紧张;制约农民持续增收的不利因素较多,服务业发展仍然面临诸多体制性障碍;在周期性和结构性调整双重压力下,经济下行风险加大。

投资是经济增长的基本力量,2010年中国政府的四万亿投资计划对中国保八的增长目标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四万亿投资计划正好符合中国区域均衡协调发展的政治需要,东、中、西三大地带都各得其所,根据自身的需要进行基础设施的升级换代。从区域经济发展的角度,四万亿投资计划对中国中部和西部地区更具有非凡的意义,拉开了中国中部和西部进入快速工业化进程的通道,以交通基础设施为主要内容的四万亿投资计划极大地改善着中国中西部地区的工业化城市化前提。从今年GDP增速看,中部和西部的发展速度明显快于东部沿海经济相对发达地区。四万亿投资计划对中国未来经济的影响最为深远,已经形式的项目在2010年将产生最直接的带动效应,这也是中国经济2010年实现稳定增长最确定的主导因素。近30年中国经济的增长,很大程度是通过出口来实现的,2008年下半年的形势使中国出口急速下滑。于是提高出口退税率,尽可能保证出口企业正常运行成了经济保增长,社会保就业的必须性选择。但出口退税受益最大的不是中国传统的优势产业如纺织服装、家电等产品,而是以资源消耗为特征的钢铁有色电子器件等行业。进入2009年6月后,中国传统的优势产业如服装纺织等产品重新出现大量订单,一时间珠三角从出口难转而大呼招工难。这本质上反映了中国政府决策层对中国经济的产业走向把握不准,没能正确地利用自身的优势。

社会财富的分配不公正已经成为中国各种社会矛盾的总根源,也是中国居民消费潜力不能得到释放的总根源。中国政府在2009年显然对此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不仅很好地提升了居民的消费水平,更有意义的是促进了中国民主政治的进程。中国政府的做法再一次证明,没有纯粹的经济,经济永远与政治相伴面生。最具普适意义的民生政策是农村医保、社保的推出,让农村居民开始敢于消费,于2010年元月实施的《居民养老保险转移接续办法》的实施将更将效地释放居民的消费欲望。然而在教育领域,特别是高等教育基本上还是止步不前,贫穷学生因经济困窘出现了多起悲剧故事。医疗领域虽有推进,但距离看病难的解决还有很长的路需要走。

就近几年中国的基本经济发展情况来看,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中国的经济总体态势是谨慎乐观的,以下几点是通过分析总结出来的对未来中国经济走势的预测:

1、实体经济平稳增长。

2011年,中国经济的实体经济将会平稳增长,主要原因在于四万亿投资计划项目进入稳步发展期,这些项目主要分布于中国中部和西部,而且大部分都是直接关系工业化、城市化、城乡统筹的交通等公共服务设施。这些项目将极大地带动相关区域的产业发展。也是2011年中国经济实现平稳增长的最大最可靠的稳定器。

2、居民消费开始结构转型,农村消费可能萎缩。

2011年中国居民的收入将出现较大幅度增加,这为居民消费实现结构转型提供了充足的条件。但是2011年很可能仍然是城市居民消费增长快于农村居民的消费增长。这主要是因为我国农民收入至今还没有能找到一条稳定增收的路径,但城市居民可以通过国有企事

职工工资的普涨来带动,因此2011年我国农村居民消费很可能会出现萎缩。但城市居民的消费转型将会以享受型消费增长为显著特征。

3、除与基建相关的产业外,中国产业不会有质的变化。

2010年,调整结构已经成为工作重心,但是结构调整的前景并不乐观。主要原因在于我国企业还没有作好依靠内在质的提升来发展企业的准备,他们更习惯于依靠量的简单扩展来发展,而中国广大的中西部市场也为这种量的简单扩展模式提供了生存的空间。再就是中国的科技创新体系根本还没建立起来,虽然科技创新的投入在增大,但制度体系没有变化,在现有的科技创新管理体制下,中国产业发展所需的科技创新是很难突破的。

4、外贸不会有明显改观。

由于欧美经济在2010年不可能出现明显改观,所有中国出口外贸的形势并不可能出现明显改观,相反在欧美各国贸易保护主义更为频繁的形势下,中国外贸的形势会出现更为严峻的局面,但总体上不会出现太大的下滑,极可能是小幅下降或上升。

5、汽车家电相对平静。

2011年中国汽车家电产业很难再现2009年的盛况,原因在于蓄积已久的城乡居民汽车家电消费基本上在2009年释放完毕,而新的消费周期的来临还需要四万亿投资计划项目完成之后才会出现,预计很可能是在2012年左右。但由于国家已经下大力气致力改善城市普通居民的住房问题,因此,汽车家电的增长应该比较平静,比2010年很可能是小幅增长。

6、新型服务业将成为就业的重点。

生产力、产能结构、消费增长、出口环境等因素表明,中国制造业的就业容量已经很难有更大的拓展空间。在我国经济实现升级换代过程中,技术密集型兼劳动密集型产业将是重点,但更需要高度重视发展新型服务业。居民收入的增长必然带动消费的升级换代,享受型消费将成为城乡居民消费的发展方向,因此围绕享受型消费的新型服务业创新应成为我国未来就业发展的重点方向。

参考文献:

[1] 李雪松等.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2008年秋季报告[N].2009.1.[2] 范建平.2009年中国经济发展趋势分析和调控对策建议[N]。2009.1

[3] 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2010年二季度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N].2010。7

[4] 陈佳贵.2011年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J].2010.12.

2.经济发展形势分析 篇二

一、利用景气分析法对经济景气状况的监测和分析

1. 基于合成指数和预警信号系统对经济周期态势和经济景气状况的分析

我们采用的景气分析一致指标由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非农户)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额、货币供应量M1和财政收入组成,根据这5个指标构成的一致合成指数显示(见图1,阴影部分为景气收缩阶段),始于2009年2月的本轮经济增长率短周期,从2010年2月开始转入景气下降阶段,一直持续到2012年6月,至此,景气下降期达到29个月。此后,景气止跌企稳,且出现稳中趋升迹象。根据此次景气回落的深度、持续时间和整个周期的形态,并结合先行合成指数的走势和目前政府“稳增长”政策取向,按谷—谷的测量方法,此轮月度景气循环已经于6月左右结束。

如图1所示,在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的特殊背景下形成的本轮经济短周期显示出与前3次短周期不同的“短扩张”型非对称形态。其扩张时间远低于前3轮短周期近29个月的平均扩张期,而景气收缩期明显延长,其间经历了“急—缓—急”三个不同阶段。2011年8月以来,经济景气再次出现超预期的较快下滑,尤其是2012年4月以后,景气指数已经低于2000年的平均值和上次波谷(99.6),处于较低水平。截止到2012年6月,景气回落的持续时间远超过前3次短周期平均14个月的收缩长度。

图1显示*,由物价、工业企业库存、货运量等指标构成的滞后合成指数在2009年7月创造近10年的最深谷底后,经过25个月的大幅扩张后,于2011年8月形成峰顶转折点,较一致指数滞后19月,打破了以往比较稳定的6~9个月的滞后期。随着CPI、PPI和库存增速的明显回落,该指数从2011年9月开始出现较快下滑。

由10个预警指标(见图3)构成的预警综合指数(图2)显示,2010年7月~2011年12月,经济运行回到景气“正常”区间。但2011年8月以来景气状况再度出现连续下滑,预警指数进入2012年后连续8个月发出“偏冷”信号,并在5月出现低点(27.5),接近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的景气度谷底(25)。但6~8月预警指数回到30,出现止跌企稳态势。预警综合指数的走势同样显示经济景气出现二次探底形态,2012年经济景气已进入“偏冷”区,但已止跌企稳。

对预警指标的监测结果(部分见图3)显示**,2011年8月以来,多数指标的景气度呈下降态势。截止到8月,有2个指标先后发出“过冷”信号,4个指标发出“偏冷”信号,其余4个指标尚处于“正常”区间。

货币供应M1增速从2011年9月开始率先进入“过冷”区间并已持续1年时间,但该指标在2012年4月触底后出现回升势头;发电量增速从3月发出“过冷”信号,但6月份后已止跌企稳。

受国内外需求减弱等因素的影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工业企业销售收入、财政收入和进出口总额增速在2012年先后回落到“偏冷”区间,财政收入和进出口增速还曾发出“过冷”信号,但这两个指标4月以来均在“过冷”区间的临界值附近止跌后,出现稳中趋升迹象并脱离“蓝灯区”;而工业增加值也在“偏冷”区间的下界附近企稳。

在4个处于“绿灯区”的指标中,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增速的下降速度相对较慢,2012年4~8月增速均在20%附近,在正常区间内的下部企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2012年在正常范围的下滑速度有所加快,但出现止跌迹象;CPI在2012年5月回到3%以内的正常水平,并继续保持下降态势;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增速在2012年1月达到15%的回落谷底,此后,该指标呈现稳中略升的趋势,有望在正常区间进入新一轮比较温和的扩张期。

通过对10个预警指标走势的分析并结合目前的政策取向,预计从2012年四季度开始经济景气在“偏冷”区稳中趋升是大概率事件,经济景气继续下滑到“过冷”区的可能性非常小。

2. 如何看待本轮经济周期的超预期下滑和周期形态

图4显示,季度GDP增速从2010年二季度以来转入本轮周期的下降阶段,到2012年三季度为止,很可能出现历史上少有的连续10个季度的收缩局面。因此,不论从季度GDP增长率还是从月度景气一致合成指数来看,本轮经济周期都出现超出预期的收缩时间和下滑幅度。此次经济周期的超预期收缩既反映了刺激政策退出和国内外需求的下降,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我国经济或正在经历由高速向中速增长阶段的转换,是短期周期性因素和长期趋势性因素共同叠加的结果。

从短期外部因素来看,全球经济复苏艰难曲折,外需疲软,加上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给外贸出口造成较大困难,特别是欧盟需求下降严重,出口增速进入“过冷”区间,下滑超出预期。短期国内因素方面,首先,前期大规模投资形成的过剩产能难以在短期内消化,从2011年四季度开始,国内工业企业的去库存化现象明显,这对工业生产和投资都会产生不利影响;其次,由于国内尚没有形成新的消费热点,随着家电下乡等消费刺激政策的退出、政府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加上企业利润下降、股市低迷等因素,名义和实际消费增长均出现比较明显的下滑,同时,房地产调控在一定程度上也抑制了房地产投资,从而影响到整个投资和经济增长。

从深层次的长期因素来看,国内经济正在经历要素成本上升、潜在经济增长率下移的结构转换时期。改革开放以来,以高投资、高消耗、低成本为特征的经济运行保持了30余年近10%的高增长,其主要拉动力是投资、出口和人口红利。随着国内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和城镇化、工业化进程的推进,以往的低成本优势正在快速减弱,劳动力成本、土地成本、能源成本等不断增加,企业成本负担加重。同时,随着全球经济再平衡和人民币汇率的升值,以往过度依赖出口的发展模式难以为继。在经济发展的新背景、新环境下,未来国内经济潜在增长率将下一个台阶,逐步由10%左右的高速增长阶段转入8%左右的中高速增长阶段。

从10年左右的中周期形态来考查,由于一致合成指数2012年的5月后的水平已经低于2009年1月,本轮经济中周期的结束时间似乎应推迟到2012年下半年。但从季度GDP增长周期、滞后合成指数(见图1)的走势、改革开发以来我国经济周期的规律性、以及与世界经济周期的同步性来看,我们目前仍倾向于认为上一轮经济中周期已经在2009年初结束。

3. 利用先行合成指数和扩散指数对经济走势的预测

图1显示,先行(领先)合成指数经过大幅回落和小幅调整后,于2011年12月触底,到达1997年以来的次低点。进入2012年连续8个月小幅回升。由于先行扩散指数(见图5)在2012年1月超过50%,结合先行合成指数最近几次短周期的平均长度(42个月)和此次的触底水平,可以基本确定该指数在2011年12月形成周期谷底转折点。测算表明,该指数平均领先一致合成指数5个月。

从各先行指标的变化情况来看,2012年,除逆转CPI和水泥产量出现较为明显的回升外,人民币贷款余额、股票成交量增速也出现小幅回升,粗钢产量增速仍在低位徘徊;而固定资产投资施工项目个数和汽车产量增速先后在2011年触底反弹后再次出现回调。可见,各先行指标的走势不太一致,且总体回升力度不强。

图5显示,一致扩散指数在2011年12月触底后回升,今年8月已经回到50%线之上,且有可能继续保持上升态势,从而反映一致合成指数已经在2012年7月左右筑底。此外,截止到2012年6月或7月,此轮短周期的持续期为41或42个月,其持续时间非常接近前3轮短周期平均43个月的周期长度。结合先行指数的走势,经济景气很可能已经在6~7月筑底,从而结束始于2009年2月的此轮短周期。从8月开始,经济景气有望进入新一轮周期的上升期,但与以往不同,此次扩张会比较温和。

综合以上监测和分析结果,经济景气经过近两年的不断降温后今年出现超预期的“偏冷”状况,但月度景气或已经在2012年6~7月结束下降局面,此后经济景气进入比较平稳或稳中略升的运行轨道,景气继续下滑到“过冷”区的可能性很小,预计年内预警综合指数保持在30~33范围内是大概率事件。

二、主要宏观经济指标的变动趋势分析和全年预测

利用多种经济计量模型并结合预警指标信号图对主要经济指标的预测和分析结果如下:

1. 根据时间序列模型并结合以上对经济周期态势的分析,如果发达经济体不出现较严重的二次衰退,始于2009年二季度的此轮经济周期有望于2012年三季度结束,季度GDP增长率的收缩期长达10个季度,创1 9 9 2 年以来周期收缩时间的最长记录。此后经济增长有望保持缓步回升,预测四季度和全年GDP增长率为7.7%,比上年减少1.6个百分点,增速继续回落,并创造2000年以来的新低。四季度GDP增速低于7%从而再次形成深度探底的可能性不大。

2. 长期监测结果显示,物价波动稳定滞后于宏观经济景气波动。在经济增速回调、通胀预期减弱和食品价格趋稳的背景下,结合物价周期的波动特征,预计物价的回落可能于2012年年底左右结束,2012年全年上涨2.6%左右,比上年下降2.8个百分点,回到“正常”区间,通胀压力明显减缓。根据预测,PPI的下降趋势将在2012年三季度结束,从四季度开始转入上升走势,全年上涨-1.8%左右。

3. 随着“稳增长”政策的效果逐渐显现,工业生产增速将在2012年三季度触底,此后开始进入新一轮比较温和的工业增长周期。预测2012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0%左右,比2011年下降3.9个百分点。

4. 在“稳增长”政策的影响下,预计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累计增速在止跌企稳基础上从四季度开始在绿灯区内小幅回升,全年增长21%左右,比上年下降2.8个百分点。但由于投资品价格出现较大回落,全年实际投资增长17.5%左右,比上年增加1.2%。

5. 在经济增长速度减慢、耐用品市场缺乏更新换代产品的背景下,2012年消费品市场仍然难有起色,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速的下降趋势或持续到四季度,走势缓中趋稳。预计全年消费品零售额增长14.1%左右,比上年下降3个百分点,处于绿灯区的中部。剔除物价因素后,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实际增速从2011年10月开始扭转了此前两年左右的下滑走势,出现可喜的回升趋势,近期已回到金融危机前的增长平台12.5%附近,预测全年实际消费增长11.4%左右,略低于去年。

6. 受欧债危机的影响,外贸出口增长的回落趋势可能持续到2012年三季度。如果欧美经济不出现严重衰退,从四季度开始出口增速将止跌回稳,预测2012年出口总值约20400亿美元左右,增长7.5%,较上年大幅下降12.8个百分点。在“稳外贸、稳增长”政策的影响下,进口增速的回落趋势可能于2012年三季度结束,此后逐步回升,转入新一轮扩张期。预计2012年进口总值18250亿美元左右,增长约4.7%,较上年大幅下降20.2个百分点,成为1999年以来的次低增速。按此预测,进出口总额增长将于三季度在“过冷”区间触底,年末可脱离“过冷”区。2012年全年进出口总额为38650亿美元左右,增长约6.1%,处于“偏冷”区间的下界附近,贸易顺差2150亿美元左右,比2011年增加600亿美元,增长38.6%。

7. M1增速在2012年4月(3.1%)创下20年来的最低水平后,在“过冷”区间开始稳步回升,显示货币流动性过紧状况有所减缓;同时,广义货币M2增长在2011年四季度触底后也开始缓步回升。我们认为货币供应已经转入新一轮上升周期。预测年末M1增长可能回升到10%左右,增速比上年高2.1个百分点,但仍处于“过冷”区间。预测全年M2增长15.4%左右,较上年增加1.8个百分点,处于适度范围。按此预测,货币供应增速将高于GDP增速与CPI上涨率之和。

根据预测,贷款总额增速将继续呈稳中略升趋势,2012年末人民币贷款余额或接近63.8万亿元,增长16.4%左右,增速比较适中。全年新增贷款约9万亿元,较2011年增加1.53万亿元左右。

三、政策建议

鉴于经济景气正在走出谷底,开始进入新一轮周期中的温和回升阶段,宏观调控应该继续坚持“稳中求进”的主基调,切实落实前期出台的各项“稳增长”措施,短期内不易采取大动作,面对国内外具有较大不确定性的复杂形势,宏观调控宜“以稳为主”,根据经济运行情况,适时进行预调微调。中长期政策取向应努力保持经济在8%左右的次高速增长区间内平稳运行,并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实质性转变。

1. 政策取向宜“以稳为主”,适度、灵活微调

为了缓解前两年为了“抑通胀”而采取的紧缩货币政策对企业经营的不利影响,年内货币政策在以稳为主的同时可灵活、适度放松,引导商业银行加大对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并给予优惠利率,以解决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同时,应高度关注物价走势,谨防货币政策放松导致物价上涨,避免再次出现经济下行和物价上涨双重压力并存的局面。财政政策方面,政府应有效运用财政杠杆,包括政府投资、结构性减税、生产补贴等刺激国内的经济增长,降低生产成本,缓解企业运行压力,提高企业生产效率。

2. 优化出口产品和地区结构以稳定外需,做好应对外需不振的长期准备

要实现“稳增长”的目标,应将稳定外需与扩大内需有机结合。面对欧债危机不断蔓延、欧盟经济体可能在相当时间内增长乏力的不利情况,政府和企业要做好应对外需不振的长期准备。为此,一方面,政府应促进改变出口结构,增加对发展中国家的出口;另一方面,鼓励企业到国外投资实体经济,带动对国内的产品需求和劳务输出。此外,还应积极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适当地引导进口替代作为扩大内需的重要手段,把我国对部分产品的进口需求转变为对本国产品的消费需求。

3. 建立扩大居民消费的长效机制,稳步提高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为了改变过去过分依赖出口和投资的发展模式,要从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整顿市场秩序、推进和规范现代物流建设等多方面入手把实际消费增长稳定在适度水平,稳步提高居民消费和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同时深化改革,提高整个服务业的生产效率。

4.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产业结构调整

在我国资源和劳动力价格不断上升的情形下,应不断提升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产品的生产水平,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此外,我国经济增长依赖第二产业的重心也应逐步转移,国际能源价格上涨、资源数量不断减少、我国环境的承受能力都会直接影响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经济发展的速度与方式,加快第三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已经是当务之急。

参考文献

[1]陈磊,李颖,邵明振.经济周期态势与通货膨胀成因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1(8):147~161.

[2]陈磊,邵明振.当前我国CPI运行特点及未来走势分析[J].价格理论与实践.2011(10):36~39.

[3]董文泉,高铁梅,陈磊等.经济周期波动分析与预测方法[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98.

[4]郎丽华,张连成.本轮经济周期的波长和政策冲击[J].经济学动态.2012(8):58~34.

[5]李安东.当前物价波动的原因、趋势分析与对策[J].财政研究.2012(4):36~39.

[6]王金明,高铁梅.基于先行指数对我国通货膨胀率的预测[J].统计与决策.2011(5):111~113.

[7]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超预期减速、企稳回升与政策取向[J].国际金融.2012(7):51~61.

3.3月份工业经济形势分析 篇三

一、国内工业经济运行情况

(一)工业经济增速加快

2016年3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实际增长6.8%,比1—2月份加快1.4个百分点。一季度,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8%。从拉动工业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来看:消费品市场出现小幅回升,3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0.5%,比1—2月份增加0.3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小幅回升,1—3月份,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85843亿元,同比名义增长10.7%,增速比1—2月份提高0.5个百分点。其中,工业投资32971亿元,同比增长6.7%,增速比1—2月份回落0.4个百分点。1—3月份,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17677亿元,同比名义增长6.2%,增速比1—2月份提高3.2个百分点。外部需求仍然低迷。3月份,工业企业实现出口交货值9535亿元,同比名义下降1.3%。1—2月份,工业企业实现出口交货值15675亿元,同比名义下降4.8%,降幅比1—2月份收窄3.5个百分点。总体来看,短期内“三驾马车”的表现不容乐观。

(二)高技术和高加工度产业增长态势较好

产业链上游行业好于下游行业。分三大门类看,3月份,采矿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1%,比1—2月份增加了1.6个百分点;制造业增长7.2%,比1—2月份增加了1.2个百分点;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长4.8%,比1—2月份增加了3.3个百分点。

分行业看,3月份,41个大类行业中有38个行业增加值保持同比增长。其中,金属制品、机械和设备修理业、废弃资源综合利用业、其他制造业、汽车制造业、医药制造业、燃气生产和供应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家具制造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增加值增速排名居前,分别为16.7%、12.7%、12.5%、11.4%、11.2%、11%、9.8%、9.4%、9.1%和9.1%。而开采辅助活动、其他采矿业、烟草制品业工业仍处于负增长,分别为-20.2%、-19.6%和-7.8%。煤炭开采和洗选业、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文教、工美、体育和娱乐用品制造业、皮革、毛皮、羽毛及其制品和制鞋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和专用设备制造业工业增加值增速分别为2.1%、3.3%、3.3%、3.4%、3.7%、4.1%和4.1%。

(三)西部地区成为工业增长最快区域,东部地区工业降幅收窄

分地区看,3月份,东、中、西部地区工业同比分别增长7.3%、7.8%、8.0%,与1—2份相比,分别增加1.7、1.2和1.2个百分点。东北地区工业增加值同比下降0.2%,降幅较1—2月份收窄3.3个百分点。

(四)工业企业利润连续两个月回升

1—3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13421.5亿元,同比增长7.4%,增速比1—2月份提高2.6个百分点。3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5612.4亿元,同比增长11.1%。上游行业利润下滑较快:1—3月份,采矿业亏损54.1亿元,同比下降108.5%,降幅较1—2月份扩大35.6个百分点;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和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利润分别下降92.6%和202.0%。下游行业利润增长显著:1—3月份,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利润同比分别增长35.9%、20.8%、18.0%。

二、国外工业经济形势分析

(一)美国工业生产持续下滑,PMI重回至荣枯线以上

(1)工业生产持续下滑。2016年2月份和3月份美国工业总体生产指数同比增速继续维持负值状态,环比增速也有所下降。2016年3月份,美国全部工业部门产能利用率为74.83%,较2月份下降0.46个百分点。(2)PMI重回至荣枯线之上。2016年3月份,美国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经过了连续四年在荣枯线以下的状况之后首次上升至50以上,为51.80,较2月份提高了2.3个百分点。(3)失业率有所反弹。2016年3月份,美国失业率为5.0%,在前两个月失业率创2008年5月份以来新低之后有所回弹。(4)PPI降低幅度进一步减缓。2016年2月份美国PPI与上月持平,3月份同比下降0.1%,说明这两个月下降幅度进一步减缓。(5)贸易逆差较上月有所提高。2016年2月份,美国贸易逆差为470.60亿美元,逆差同比提高22%,较2016年1月份增加11.78亿美元。其中,美国出口总额为1780.7亿美元,较上月下降17.8亿美元,进口总额为2251.3亿美元,较上月下降29.6亿美元。

(二)欧元区工业生产有所放缓,PMI有所回升

(1)工业生产有所放缓。2016年2月份,欧元区17国工业生产指数同比1%,较上月同比增速下降2.1个百分点。2016年第一季度欧元区产能利用率为81.3%,比2015年第四季度下降了0.1个百分点。(2)PMI有所提高。2016年2月份,歐元区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为51.60,虽然仍处于低位运行状态,但比上月上升了0.4。(3)失业率继续下降。2016年2月份,欧元区失业率为10.3%,比1月份下降0.1个百分点,为2012年2月份以来的最低值。(4)PPI持续回落。2016年2月份,欧元区17国生产者价格指数同比下降4.2%,比2016年1月份降幅扩大1.3个百分点,欧元区PPI自2013年8月以来已连续31个月同比下降。(5)贸易顺差继续缩小。2016年2月份,欧元区18国贸易顺差为201.88亿欧元,较1月份减少25.28亿欧元,其中出口总额为1680.22亿欧元,较上月提高11.05亿欧元。进口总额为1478.34亿欧元,较上月提高36.33亿欧元。

(三)日本工业生产继续放缓,PMI下降至荣枯线以下

(1)工业产出同比增速继续回落。2016年2月份,日本制造业工业生产指数同比增长继续呈现负值状态,为-3.9%,较2016年1月份同比下降速度拉大3.7个百分点。日本产能利用率指数为94.5,同比下降6.4%,环比下降5.4%。(2)PMI下降至荣枯线以下。2016年3月份,日本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为49.1,比2016年2月份下降1。(3)失业率有所回升。2016年2月份,日本失业率为3.3%,比1月份提高0.1个百分点。(4)PPI持续下降。2016年2月份,日本生产者价格指数同比下降3.77%,连续第11个月同比下降,且2月份降幅有所加大。(5)贸易顺差加大。2016年3月份,日本贸易顺差为75.50百亿日元,较2016年2月份增长51.28百亿日元,进出口额分别比上月增加24.01百亿日元、75.29百亿日元,顺差扩大主要由出口额增加导致。

(四)巴西工业生产持续负增长,失业率又创新高

(1)工业生产持续负增长。2016年2月份,巴西工业生产指数同比下降9.7%,环比下降0.5%,自2014年3月份以来已经连续24个月同比负增长。(2)PMI有所回升,但仍在荣枯线以下。2016年3月份巴西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为46,比上月提高1.5。(3)失业率继续上升。2016年2月份,巴西六大城市失業率为8.2%,较上月上升0.6个百分点,成为2009年9月以来的最高值。(4)PPI继续大幅上涨。2016年2月份和3月份,巴西PPI同比分别增长13.56%和13.03%。(5)贸易顺差提高。2016年3月份,巴西贸易顺差为44.35亿美元,比上月提高13.92亿美元,其中进口比上月增加12.54亿美元,出口增加26.47亿美元,贸易顺差的扩大的原因主要是出口增加幅度大于进口增加幅度。

(五)南非工业生产持续下降,PMI回升至于荣枯线以上

(1)制造业生产指数同比增速持续为负。2016年2月份南非制造业生产指数同比下降0.19%,连续两个月处于负增长态势。(2)PMI上升至荣枯线以上。2016年3月份,南非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为50.5,比上月增长2.6,继连续7个月低于50之后首次回升至荣枯线以上。(3)PPI增速持续上升。2016年2月份,南非PPI同比增长8.1%,增速比上月继续上升0.5个百分点,PPI同比增速仍然呈现出不断提高的趋势。(4)2015年第四季度失业率有所下降。南非2015年第四季度失业率为24.5%,比上月下降1个百分点。(5)贸易逆差大幅度缩小。2016年2月份南非贸易逆差为1.68亿兰特,比上月缩小177.03亿兰特,其中出口比上月增加192.87亿兰特,进口比上月增加23.90亿兰特,贸易逆差的大幅度缩小主要由于出口额的大幅度增加。

(六)印度工业生产由负转正,PMI继续回升

(1)工业生产同比增速转为正值。2016年2月份印度工业生产同比增速为1.99%,工业生产开始呈现同比增长态势。(2)PMI继续回升。3月份,印度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为52.4,比上月又提高了1.3。(3)PPI持续下降。2016年3月份,印度批发价格指数WPI同比下降0.85%,连续17个月同比负增长。(4)对外贸易逆差减少。2016年3月份,印度实现贸易逆差50.71亿美元,较上月减少14.71亿美元,其中出口额为227.19亿美元,比上月增加19.8亿美元,进口额为277.90亿美元,比上月增加5.1亿美元,逆差减少主要由于出口额的大幅增加。

(七)俄罗斯工业生产持续萎靡,PMI仍位于荣枯线以下,失业率创新高

(1)工业生产持续萎靡。2016年2月份,俄罗斯工业生产指数同比下降1.63%,连续13个月同比负增长。(2)PMI仍在荣枯线以下。2016年3月份,俄罗斯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为48.3,较上月下降1,连续4个月位于荣枯线以下。(3)PPI增速继续减缓。2016年3月份,俄罗斯PPI同比增长0.8%,增速比上月又收窄了2.7个百分点。(4)失业率有所回升。2016年2月份俄罗斯失业率为6.0%,在连续3个月维持5.8%之后有所回升,并创2014年以来的新高。(5)对外贸易顺差提高幅度有限。2016年2月份,俄罗斯贸易顺差为73.53亿美元,较上月提高0.56亿美元,同比下降46.03%,其中出口额较上月提高31.09亿美元,进口额较上月提高30.53亿美元。

三、当前我国工业经济景气判断及趋势分析

(一)2016年3月份工业经济景气度显著提高

从IIE工业经济运行监测信号图来看,2016年3月份工业经济景气度提高显著。多项指标回到正常区间,部分指标落入偏暖区间。工业增加值累计同比增速5.8%,较上月提高4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从偏冷区间回调至正常区间,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降幅缩小,市场回暖迹象显著。而且,一般贸易出口额同比增速落入偏暖区间,尽管一般贸易进口额依旧在偏冷区间徘徊,不过降幅缩小。货币政策积极稳健, M1—M0落入偏暖区间,为工业经济增长提供了较为宽松的货币环境。

(二)2016年4月份工业经济将继续回暖

IIE景气指数先行指数预示4月份工业经济形势将延续回暖趋势,增长动力依旧依赖房地产和固定资产投资的拉动。2016年3月份,外围市场得到有效改善,美国制造业PMI触底反弹,重回荣枯线上,欧元区制造业PMI维持在荣枯线之上,并出现趋暖趋势。工业品产量同比增长相对稳定,部分工业品产量出现增长势头。受益于积极的货币政策,货币供应量M1大幅提高,而货币供应量M2增速趋缓。受房地产政策调整的影响,各项房地产指标增速较高,与此同时外贸环境也大大改善,进出口贸易同比增长均出现改善迹象,出口贸易额出现罕见的增长势头。

4.中央分析经济形势 篇四

把稳增长放在更重要位置

专家认为,上半年经济增速低于潜在增长率,应加大逆周期政策对冲力度

中共中央政治局7月31日召开会议,分析研究上半年经济形势和下半年经济工作。会议重申,把稳增长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的专家表示,上半年经济增速低于潜在增长率,应加大逆周期政策对冲力度。

政治局会议指出,下半年经济工作要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把稳增长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以扩大内需为战略基点,以发展实体经济为坚实基础,以加快改革创新为强大动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根本目的,统筹当前与长远,更加注重拓宽增长空间,更加注重提高增长质量,更加注重激发发展活力,更加注重共享发展成果,着力破解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难题,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保持社会和谐稳定,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

会议要求,各地区各部门要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对经济形势的分析判断和各项决策部署上来,齐心协力,真抓实干,确保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取得更大成绩。要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加大结构性减税政策力度,保持货币信贷平稳适度增长;着力扩大国内需求,改善居民消费能力和环境,积极促进绿色产品和服务消费,在优化投资结构的同时扩大有效投资,落实促进民间投资的政策措施,加大对国家重大项目建设的支持;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强化创新驱动作用,促进产业升级,毫不放松抓好节能减排,大力支持小微企业和服务业发展,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和城镇化;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抓好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生产,努力实现农业再获丰收;做好重要商品供需

调节,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促进对外经济稳定发展,落实和完善稳定外贸政策,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积极培育国际竞争新优势;深化财税、金融、价格、医药卫生、教育文化等领域改革,力争在健全体制机制方面不断取得新进展;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坚决抑制投机投资性需求,切实防止房价反弹,增加普通商品房特别是中小套型住房供应,抓好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满足居民合理的自住性住房需求;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稳定和扩大就业,落实并完善社会保障政策,加强教育、文化、卫生等基本公共服务,创新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对于这次会议释放的政策信号,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从现在看,把稳增长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就是要加大逆周期政策对冲力度,特别是财政政策的对冲力度,把增速拉回到潜在增长率附近。

“考虑到经济结构的变化,中国经济潜在增长率有一定的回落,但回落到什么水平还是争论的一个焦点。我认为新的潜在增长率中枢可能在8%至8.5%。”巴曙松解释说,从上半年数字看,物价持续迅速回落,局部出现就业压力,表明经济增速低于潜在增长率,所以现在要把稳增长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

对于未来的政策取向,巴曙松表示,从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的比较看,财政政策应更加积极。就货币政策而言,重点在于准备金率等数量型工具,以及灵活运用汇率的双向波动,以对冲外部冲击。同时,应对外汇占款减少,流动性管理应更多依靠准备金率降低和公开市场操作。

北京大学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与经济增长研究中心副主任蔡志洲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政治局会议提出“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加大结构性减税政策力度”,这对短期内保持经济稳定有重大意义。要帮助企业度过经营难关,关键还是要推动结构性减税。多年来我国税收增速一直快于经济增速,营业税和消费税增幅更是偏大,因此减税有助于企业降低成本。另外,政治局会议要求“保持货币信贷平稳适度增长”,也对稳定经济释放出积极信号。蔡志洲同时强调,从中长期看,还要进一步加快体制改革。蔡志洲表示,从经济增长的长周期看,目前中国经济仍处于高速增长阶段。问题在于,如果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及时把以粗放扩张为主的增长转变为以技术进步推动的增长,不及时改善总量失衡和结构失衡,中国经济增长就可能出现徘徊。

5.当前经济形势分析 篇五

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坚定不移地发展开放型经济、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一条成功经验。招商引资、择优选资,促进“引资”与“引智”相结合,是中国对外开放的重要内容。截至2010年7月,中国累计设立外商投资企业69.8万家,实际使用外资1.05万亿美元。目前中国22%的税收、28%的工业增加值、55%的进出口、50%的技术引进、约4500万人的就业,都来自外商投资企业的贡献。对外开放、吸引外资是互利共赢的。对中国来说,通过持续吸引外资为国家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必要的资金、先进的技术和宝贵的管理经验以及众多国际化人才。对外商投资企业来说,则赢得了可观的投资回报,不少在华外商投资企业成为其母公司全球业务的增长亮点和利润中心。联合国贸发会议最新调查显示,目前中国依然是全球最具吸引力的投资东道国。

近年来,中国全面把握对外开放阶段性特点,按照完善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的要求,总结实践中的成功经验,把“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地结合起来,创新对外投资和合作方式,支持企业在研发、生产、销售等方面开展国际化经营。截至2009年底,中国共在境外设立企业1.3万家,境外企业资产总额超过1万亿美元,对外投资存量已达2457亿美元,投资区域遍布全球177个国家和地区。目前,中国正在加快推进各种形式的对外投资合作,培育发展中国的跨国公司,支持有实力的企业建立国际营销网络,加强境外基础设施建设合作,规范发展对外劳务合作,积极推动境外经贸合作区建设,缓解我国生产能力过剩、内需不足的矛盾,推动国内产业转型,带动相关产品和服务出口。

中国过去、现在、将来都把利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把引进外资和对外投资作为对内促进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对外坚持和平发展、合作发展的长期战略方针。随着中国开放型经济不断发展,外商在华投资必将获得更加广阔的空间和更加丰厚的回报。当前,中国正积极致力于为广大外商投资企业营造更加开放、更加优化的投资环境。

6.经济形势分析范文 篇六

但是要想让老百姓消费,必须做到两点。一是老百姓手里有钱,二是老百姓愿意花钱、敢花钱。为了能够有效促进国内消费,近期国家在这两方面动作频频。先后提出改进收入分配机制,扩大中等收入人群,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再有就是逐步建立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机制。比如说改革税收制度,扶植中小企业,在金融方面、税收方面进行倾斜,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建立职工工资的增长机制。强制企业为员工上五险一金,完善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等等。这些具体举措的背后就是要确保老百姓有钱花,也愿意花,敢花钱。

在当前欧债、美债危机日趋恶化,国际经济形势日趋严峻的情况下,国内经济也出现了明显的泡沫化倾向,如何化解风险,确保国民经济平稳着陆,需要国家在宏观政策方面做出正确的部署。目前,国家经济发展的主基调已经从保增长向调结构转变,扶植新兴产业,淘汰高耗能、高污染、重复性的投入,不在一味强调GDP。十二五规划中提及的七大战略新兴产业代表了未来我国产业发展的导向。

在过去的几年里,房地产行业带动水泥、钢铁、建材等相关行业出现了快速发展,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也得到了较大的增长。但是,四万亿投资拉动经济增长,也给地方政府带来了沉重的财政负担,导致地方政府存在大量隐性的债务负担。这么大的一个国家,需要花钱的地方很多,为了确保国家、地方政府在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投入,具有找到一个持续、稳定的财政收入来源。从公开的消息中,我们可以看到,国家正在进行营业税改增值税的试点工作,未来的几年时间里,国家还将扩大房产税的试点工作,开征环境保护税,以及消费税等。

7.经济发展形势分析 篇七

1 经济转型形势下物流人才供需分析

1.1 经济转型形势下, 对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逐年增加

在新的经济转型形势下, 以低廉的人力服务为核心竞争力的传统物流将向更快、更高的高端物流发展, 对物流人才的要求也更趋向高端, 那些具有战略思想、懂得进出口贸易业务的专业操作、电子商务物流、掌握商品配送和资金周转以及成本核算等相关知识和操作方法的国际性物流高级人才将受到热捧。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副会长指出:“‘十二五’期间, 我国物流行业每年需要新增一线操作技能人员约110万人, 而目前国内高等院校物流专业毕业生人数约40万, 远无法满足企业用人需求。尤其是中高端物流人才更是供不应求。”可以预见, 随着中国经济转型的深入, 与之相适应的物流专业人才需求必然逐年增加。

1.2 经济转型形势下, 物流毕业生就业难问题依然严峻

与经济转型形势下物流企业人才难求的现象相对, 物流专业毕业生就业问题依然不容乐观。笔者对往年就业数据进行调查, 我国物流类专业大学生平均每年的就业率仅70%多一点, 而且还存在“被就业”、“低就业”、“转行业”等情况。

由此可见, 物流人才市场已出现严重的错位现象, 一方面, 市场需求到处都招不到“有用、可用”之人, 另一方面大学毕业生找不到相关的行业就业岗位, 供需矛盾突出, 物流人才存在巨大的供需矛盾。

2 经济转型形势下物流人才就业难点及原因分析

对当前我国物流整体行业发展形势及市场需求进行分析, 笔者认为主要原因和症结表现在:

2.1“此供非彼求”, 高校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脱节现象普遍存在

物流专业是2001年在我国高校刚刚确立的新兴学科。学校对于学生的培养尚缺乏前瞻性, 一般是社会现在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我们就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然而, 物流是发展非常迅速的行业, 其对物流人才的要求不断更新。缺乏前瞻性的教育, 必然造成了学生培养的滞后性。四年时间培养的学生, 早已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2.2 物流毕业生就业定位存在偏差

物流行业要求员工熟悉物流行业实际, 往往要求毕业生先从报关员、报检员、单证员、仓库工作人员等一线工作做起。很大一部分毕业生受传统观念的影响, 仍抱有精英心态, 缺乏对自身客观、科学的评价, 缺乏就业—择业—创业的职业规划, 就业时往往定位过高, 出现了“眼高手低”, “高不成低不就”的现象。

2.3 物流毕业生缺乏相关工作经验, 实际操作能力不强

从近几年来校招聘物流人才的用人单位反馈意见来看, 多数用人单位认为, 物流专业毕业生理论知识不扎实, 实际动手能力不强, 对于具体的物流技术操作、社会实践等一片茫然, 以致在走到工作岗位时无从适应, 不能较快地进入工作角色。

3 经济转型形势下, 促进物流毕业生就业的举措

针对经济转型形势下, 物流人才供求矛盾新趋势, 学校、企业、学生应共同应对, 采取有效措施来改变物流人才供需错位的现象, 实现“校、企、生”三赢。

3.1 高校积极进行教学改革

高校是物流人才培养的摇篮, 为物流业的发展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但在市场经济日益发达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今天, 面对经济转型形势下物流人才供需错位的现状, 高校需要调整人才培养和就业指导方面的策略。

3.1.1 清晰物流人才培养目标

物流管理专业应着眼于培养系统掌握管理、经济、法律等相关知识, 掌握物流管理专业知识, 懂得进出口贸易专业操作、电子商务物流, 具备物流系统设计、第三方物流企业经营管理和企业物流管理能力, 具有开拓精神和创新意识的高级复合型人才。

3.1.2 注重学生物流实践能力培养

首先, 改变教学方法, 提升课堂理论学习的效益。打破过去一张嘴、一支笔从头讲到尾的“填鸭式”授课模式, 融入交互式教学、启发式教学, 提高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意识;通过案例式教学、模拟教学等, 运用多媒体, 扩大课堂知识的容量。其次, 调整授课内容, 加大实践教学力度。以实验和现场观摩教学为主, 积极利用物流管理实验室进行模拟实验, 通过互联网访问现代知名物流企业网站, 聘请国内外物流专家和企业资深物流经理进行各种形式的讲座,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加深其对物流行业的理解与发展趋势的把握。

3.1.3 加快物流师资队伍建设

培养传统物流经济向新经济物流转型的人才队伍, 关键是加强教师队伍的自身建设。一方面, 要加大教师科研力度, 组建教学团队, 以教促研, 教研相长, 夯实教师的理论功底, 培养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另一方面, 要通过在职教师培训、进入企业挂职锻炼等方式, 使教师掌握物流行业的最新动态。

3.2 企业积极搭建平台

3.2.1 适当降低“现时利益”的关注度, 放眼“长远利益”

过去, 我国物流业处于传统物流发展阶段, 需要大量的一线操作人员, 许多企业往往过多的强调“现实利益”, 倾向选择身体素质良好、具备吃苦耐劳精神且对薪金要求不高的新生代农民工。对于掌握了大量基础理论知识, 相对缺乏实践性工作经历, 且人力成本较高的专业大学毕业生往往望而却步。随着经济不断转型, 对于物流操作人员的素质要求日益提高, 知识水平较差的农民工往往呈现出后劲不足现象, 而具备行业基础理论知识的大学毕业生则具有很强的职业可塑性, 能不断适应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要求。因此, 用人企业应树立正确的人才观, 增强物流人才储备意识, 放眼“长远利益”。相信, 通过加强大学毕业生的岗前培训教育, 假以时日, 必然能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

3.2.2 校企合作, 实现大学生的毕业、就业有效衔接、无缝对接

大中型企业应与高等院校建立合作关系, 采取“订单式”“模块式”培养方式, 让学生在毕业前完成入职培训等环节, 此举既降低了企业的招聘成本和风险, 又能提高了人力资源利用效率, 实现毕业生与企业的有效衔接。同时, 企业要积极提供教学实践基地, 增加顶岗实习的机会, 促进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 促进毕业生及早融入社会, 融入企业, 实现毕业生就业与企业用工的无缝对接, 从而达到双赢模式。

3.2.3 为物流人才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环境, 帮助其实现自身价值

不少毕业生反映“揣着白领的文凭、干着蓝领的工作”, 物流企业要引导、鼓励员工积极参加在职培训, 通过举办技能交流培训或是短期培训班来提高员工的技能。同时, 可以通过举办企业内部技能比赛或知识比赛推动员工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帮助其实现自身价值。

3.3 学生加强自身建设, 提高综合实力

3.3.1 认清形势, 调整心态, 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使其把未来的职业理想与现实的就业定位结合起来, 摒弃“非高薪企业不去, 非国家大企业不进, 非发达城市不考虑”的就业心态, 以积极平和心态, 树立“先就业、再择业、后创业”的思想。同时要帮助大学生积极开展学涯导航, 根据社会需要和自身条件, 及早做好准备, 增强就业和创业能力。

3.3.2 立足物流专业, 夯实知识储备

经济转型形式下, 成为一名合格的物流专业人才, 必须具备以下知识结构:宽厚的基础知识, 包括管理学原理、经济学、统计学、会计学、市场营销原理、经济法学等;扎实的专业知识, 包括国际物流学、仓储管理、物流运输管理、供应链管理、采购管理、物流成本管理、电子商务等。

3.3.3 注重非学历认证, 提升自身综合竞争力

经济转型形势下, 物流业持证上岗的趋势会更加突出。在完成学业的基础上, 物流专业毕业生应根据自身情况, 适当考取诸如BEC商务英语、计算机等级证书、物流师证、报关员证、单证员证、驾驶证等, 提高自身就业竞争力。同时, 提升综合素质, 包括个人气质修养、沟通交流能力、创新能力、英语听说能力等。

摘要:经济转型形势下, 物流专业毕业生面临千载难逢的机遇, 同时社会也对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在分析经济转型形势下物流专业发展趋势的基础上, 找出物流专业毕业生供需矛盾的症结所在, 并提出了高校、企业、学生共同应对, 实现“校、企、生”三赢的具体举措。

关键词:经济转型,物流人才,就业能力

参考文献

[1]叶伟媛.经济转型背景下新型高职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市场, 2012 (6) .

[2]钟晶灵.“用工荒”与“就业难”——物流人才供需错位现象分析[J].云南电大学报, 2012 (3) .

[3]胥洪娥.苏州经济转型过程中物流人才结构的研究[J].企业家天地, 2010 (9) .

[4]史晓原.“物流热”背景下物流专业学生就业现状分析与应对策略[J].物流科技, 2011 (9) .

8.4月工业经济形势分析 篇八

一、国内工业经济形势

2014年4月份工业经济增速出现小幅下滑,比3月份下降0.1个百分点。分产业来看,虽然高加工度产业仍保持较高增速,但相比于第一季度出现回落。东部一些省份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造成4月份东部地区工业经济增速出现回落。工业企业,尤其是国有工业企业盈利水平出现明显好转。

(一)投资下滑和房地产市场不景气导致工业经济增速继续下滑

2014年4月份,工业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7%,比3月份下降0.1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下降0.6个百分点。从拉动工业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来看,2014年4月份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均出现了一定幅度的下滑,比3月份分别下滑0.7和0.3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分别下滑3.2和0.9个百分点。相比之下,工业品出口交货值增速出现明显回升,比3月份加快1.1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加快3.1个百分点。另外,4月份固定资产住宅投资完成额增速为13.1%,比3月份略微提高0.3个百分点,但比去年同期下降5.4个百分点。房地产,尤其是住宅相关的行业众多,产业链条长。国家对房地产行业的调控,有利于经济社会的长远发展,但客观上导致了对工业经济增长的拉升作用减弱。

(二)高加工度产业增长较快,但相比于第一季度有所下滑

2014年1—4月份,加工度较高的产业增长较快,例如汽车制造业,医药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等产业增加值增速均超过10%;相比之下,能源工业、消费品工业,以及产能过剩较为严重的产业增长较慢,例如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烟草制品业,纺织业,造纸及纸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化学纤维制造业,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等产业增速均低于8%。与2014年1—3月份比较来看,2014年1—4月份部分消费品工业,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制造业及金属制品、仪器仪表等相关产业增速出现较大幅度上升,例如烟草制品业,金属制品、机械和设备修理业,仪器仪表制造业,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速提高幅度均超过1个百分点;相比之下,部分增长较快的高加工度产业增速出现较大幅度下滑,例如专用设备制造业、汽车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等产业增加值增速下滑幅度均超过0.6个百分点。

(三) 东部地区增速回落是4月份工业增速不升反降的直接原因

2014年4月份,东、中、西部地区工业分别同比增长8.1%、8.8%和11%,相比于2014年3月份提高-0.5、0.9和0.6个百分点。造成东部地区增速回落的原因,从需求层面看主要是房地产增速回落,造成内需减少,从供给层面看主要是地方加快转型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对一些落后产能进行了主动淘汰。分省(市、自治区)来看,2014年1—4月份工业增长最快的分别为重庆、安徽、江西、福建,增速均达到12%以上,增长最慢的分别是西藏、黑龙江、河北、山西,增速均不足4%。2014年1—4月份,增加值增速相比于1—3月份增长幅度较大的省(市、自治区)分别是内蒙、海南,下滑幅度最大的分别是青海、甘肃、山西、贵州。

(四) 企业盈利水平提高,国有企业利润出现了较大幅度提升

2014年1—3月份工业企业盈利水平明显提高,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增速、工业企业主营业务利润总额增速,以及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相比于1—2月份分别提高0.7、1和0.12个百分点。分析企业盈利水平提高的原因,主要有三个:一是国际市场环境的好转,带来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等外向型企业盈利水平的大幅提升;二是由于国家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国有企业利润出现了较大幅度的提升;三是由于基数变化和世界经济形势好转等原因,采矿和能源企业利润下滑幅度出现收窄。

二、国外工业经济形势

4月份发达国家工业生产继续回升,但增速低于市场预期。美国工业生产指数自去年8月份以来连续维持在100以上,制造业PMI呈现快速扩张态势,失业率处于2008年9月以来新低;欧元区4月份制造业PMI创2011年5月以来最高;日本需求升温带动工业生产加快增长,但制造业PMI回落至荣枯线下,是14个月来首次收缩,贸易逆差大幅上升。其他金砖国家除印度外,PMI均在荣枯线下,表明经济增长乏力。此外,新兴市场国家仍面临较大通胀压力,南非和巴西PPI处于8%以上的高位,俄罗斯和印度处于5%以上的水平。

(一)美国工业生产全面回升,贸易逆差缩小

(1)生产环比下降。4月份美国工业生产指数为102.74,环比下降0.6%,表现不及市场预期;产能利用率为78.63%,较3月份下降0.65个百分点。(2)PMI持续扩张。4月份美国制造业PMI扩张至54.9,连续第11个月扩张,且扩张步伐较前月加快。(3)失业率处2008年9月以来的最低水平。4月份美国新增就业岗位28.8万个,失业率环比下降0.4%至6.3%,为2008年9月以来的最低水平。(4)PPI大幅上升。4月份美国PPI同比增长3.1%,为一年半来的最大涨幅。(5)贸易逆差缩小。3月份美国出口1939亿美元,同比增长4.95%,增速较2月增加3.3个百分点;进口2343亿美元,同比增长5.86%,增速较2月增长5.12个百分点;实现贸易逆差404亿美元,较2月份减少15亿美元。

(二)欧元区PMI创2011年5月以来新高

上一篇:姑姑的学生作文下一篇:2024年度消防工作部署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