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贸易存在的问题(精选8篇)
1.数字贸易存在的问题 篇一
当前我国对外贸易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随着我国国际贸易发展,国际贸易融资在国际贸易中的比重越来越大,但是一些问题也随之而来,如国际贸易融资的方式缺乏多样性、国际贸易融资的资金在不同 性质的银行中分配不平衡、国际贸易融资的对象过于集中、办理融资的手续烦琐,融资条件 较为苛刻、缺少有效的国际贸易融资风险防范措施、我国的国际贸易融资易与国际上其他国 家发生法律纠纷。
一、当前我国对外贸易存在的问题与隐患及原因分析
1.1 体制改革不够到位 当前,我国对外贸易体制改革不够到位,主要表现在政府职能转变不够,对外贸易宏观调控体系不够健全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体系不够健全完善等方面。在我国,依然还存在着政府行政干预过多、出口创汇压力过大等不利因素。这些困难和问题,必然使得我国对外贸易发展趋势不够理想,效益不够好。由此必然带来难以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市场机制应该有的作用,对外贸易企业的发展动力严重不足,竞争能力力不强等。此外,由于受到宏观调控和一些经济、货币政策措施的影响制约,我国出口退税等不能及时到位,数额也不能足额到位,导致了一些外贸企业周转资金严重不足,进而影响了对外贸易企业经营发展的积极主动性。
1.2 市场竞争日益激烈 虽然世界金融危机已经成为过去,但是其影响依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目前,随着世界各国经济的逐步平稳发展,我国对外贸易也出现了比较好的发展势头。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来自国际市场和国内市场的竞争异常激烈,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制
约着我国对外贸易的又好又快发展。因此,我们必须积极采取有效措施,认真加以研究解决,进一步扩大对外贸易进出口数额,不断挤
二、积极转变政策,合理应对,促进国内经济发展:
1、进一步完善我国产业、技术创新和财税、金融政策,大力支持各类出口企业培育基于创新基础上的核心竞争力,走差异化竞争之路。
2、加强知识产权战略,增强各类出口企业自主知识产权意识和能力。
3、改革不合理的外贸政策,优化完善产业和创新政策,促进进出口平衡
4、大力推动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和升级,改变加工制造为主的出口局面
5、提高工业设计和品牌建设能力,支持有实力企业培育出口自主品牌。
6、通过政策引导,促使各类出口企业形成理性有序的出口模式,鼓励企业主动自主开拓海外市场。
三、必须考虑的原则问题
1、促进经济增长仍是我国现阶段主要目标
2、提高居民收入是我国当前的主要任务之一
3、实现充分就业是政府的主要关注点之一,加工制造业解决了很大一部分就业问题,人力资源丰富是我们的一大优势同时也是我们的劣势.
2.数字贸易存在的问题 篇二
1. 服务贸易结构不合理。
根据数据显示, 我国服务贸易出口主要集中在运输、旅游等传统服务部门, 其他新兴部门象金融、通信等这类技术和知识密集的行业, 我国的规模还很小, 与世界服务贸易发达的国家比, 还存在很大的差距, 还是处于初级发展阶段。所以我国的服务贸易结构应朝着技术、知识密集型的方向发展, 应该让那些和科技有关的的服务贸易在服务贸易中占更在的比例。而且我国的服务贸易主要集中在沿海的发达地区, 这是我国服务贸易在区域发展还不够平衡。
2. 我国服务业开放度不高。
我国服务贸易的开放程度不高, 远远落后于其他行业。如银行、电信等, 到现在为止还保持着非常严格的市场准入, 有些行业虽然好一些, 但对外资不是完全开放。所以, 某种程度来说, 中国的服务业在很多方面还存在较多的限制, 服务业市场化程度、开放度很低, 市场对资源配置无法发挥很大的作用, 这就限制了服务贸易的发展。
3. 服务贸易法律法规仍不健全。
虽然近些年我国服务贸易方面的立法有了较大的改观。中国先后颁布了一系列涉及服务贸易领域的重要法律法规, 如《中央银行法》、《商业银行法》《海商法》、《广告法》、《保险法》、《律师法》、《建筑法》等, 同发达国家相比, 仍存在较大差距, 我国的服务贸易立法仍不够健全, 不少领域 (如电信、旅游等) 还存在很多空白, 或和GATS冲突。在颁布的法律中一些法律法规还比较抽象、在实施中缺乏可操作性, 而且相对来说立法层次不高、缺乏协调些, 这些都影响到我国服务立法的统一性和透明度。
4. 我国服务贸易管理落后, 缺乏专业人才。
服务业涉及的行业非常广, 但其管理体制还很落后, 政策缺乏透明度, 存在多头管理, 互相矛盾现象, 这必然会造成责任不明确, 管理混乱。同时, 由于我国的服务贸易向着技术、知识密集型方向发展, 所以服务产业的发展也正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归根到底是人才方面的差距, 目前我国服务贸易的人才极缺, 尤其是新兴服务业和知识型服务业所需的高级人才更是缺乏。发展服务贸易不仅需要一般的金融、保险、运输、旅游等方面的人才, 更需要一批精通国际金融、国际运输、国际商法等业务的人才。
二、发展我国服务贸易应采取的对策
1. 优化服务贸易产业结构。
随着经济的发展, 服务贸易将面临激烈的竞争, 必须利用先进的技术, 提高自身的产业水平, 提升服务业的竞争力。服务贸易竞争是知识和技术的竞争, 发展基础科学、尖端技术和自主创新能力是取胜的关键。服务贸易应向多渠道、多层次的方向发展。首先, 继续巩固和发展有比较优势的传统产业, 象运输、旅游、建筑等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来提高服务贸易的出口收入, 同时, 也要发展新兴其他的产业, 在充分发挥中国服务业比较优势的同时, 逐步发展较高层次的技术密集型新兴服务业, 如金融、通讯等, 推动传统服务业向高附加值的方向发展。
2. 加大服务贸易的开放度。
我国的服务贸易市场化、开放度不高, 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继续推进我国服务贸易自由化进程, 加大开放力度, 取消进入壁垒, 放宽市场准入。只有这样, 我国服务企业才有机会学习国外先进的管理和经营经验, 提高服务水平。同时拓展吸收外资投资方式, 引导外资进入服务贸易领域, 增加资本, 改造传统行业, 促进知识技术密集型服务贸易的发展。使我国服务贸易企业进入国际市场, 寻求更多的合作机会, 利用外资带来的技术和先进管理经验, 推动国内服务行业的发展。
3. 建立完善的法律体系。
我们应加强对相关条款的研究,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 特别是健全、完善对服务市场准入、税收、投资等方面的法律法规, 使服务贸易法律更加具体, 更具操作性。同时, 我们应该提高服务贸易的透明度, 减少相互间的冲突, 并与国际法律、法规接轨。使服务贸易能更加规范, 能真正做到有法可依。当然, 我们也可以利用服务贸易法律法规中的一些保护政策, 来保护我国服务贸易免受歧视, 健康、快速的发展。
4. 培养精通服务贸易业务的人才。
人力资本是影响我国服务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因素。虽然近几年我国服务业发展迅速, 但人才培养步伐却始终没跟上发展步伐。所以, 我国应大力培养和引进优秀的、高水平的服务业人才, 现有各高校相关专业中加开国际服务贸易课程, 培养熟悉国际服务贸易的复合型人才。同时, 我们可以加大教育培训的力度, 制订人才培养计划, 提高服务贸易专业人员的素质, 促进人力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各种途径引进海外高素质人才来国内就业, 通过某些服务领域的开放, 引进人才, 提升我国服务贸易中的智力资本因素。
三、结论
当前, 全球服务贸易飞速发展, 全球经济竞争的重点正从货物贸易转向服务贸易。因此, 应当清醒地认识中国服务对外贸易现状、发展中的不足, 才能更好地参与全球的产业分工合作, 中国的服务贸易才会更好地发展。
摘要:近年来, 世界服务贸易增长迅猛, 已成为国际贸易竞争的重点, 我国服务业已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 占到经济增长的三分之一, 但仍然不高, 本文将从我国服务贸易产业基础、结构特点以及开放度等方面, 对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详细的分析, 进而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服务贸易,产业结构,开放度,对策
参考文献
[1]张琳, 宫占奎.关于中国服务贸易发展的思考.经济问题, 2009[1]张琳, 宫占奎.关于中国服务贸易发展的思考.经济问题, 2009
[2]孟庆珍.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 2009年[2]孟庆珍.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 2009年
[3]王锦阳等.我国服务贸易的比较优势及发展对策研究.特区经济, 2009年[3]王锦阳等.我国服务贸易的比较优势及发展对策研究.特区经济, 2009年
[4]俞颖.我国服务贸易存在的问题.经济管理者, 2009年[4]俞颖.我国服务贸易存在的问题.经济管理者, 2009年
[5]谢俊源.经济危机背景下中国服务贸易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中国经贸导刊, 2009年[5]谢俊源.经济危机背景下中国服务贸易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中国经贸导刊, 2009年
[6]杨磊玉.浅析我国服务贸易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知识与经济, 2009年[6]杨磊玉.浅析我国服务贸易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知识与经济, 2009年
3.数字贸易存在的问题 篇三
[关键词] 服务贸易问题对策
一、前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服务贸易发展迅速,1985年服务贸易进出口额为55.79亿美元;进入20世纪90年代,它以年均近20%的速度增长,2003年突破1000亿美元,2004年达到1345.67亿美元。但通过对各年度服务贸易进出口数据进行分析,我们发现无论从总体规模还是从进出口结构上,我国服务贸易都存在一些值得探讨的问题。特别在入世后3年多时间里,市场开放的重点由制造业向服务业转移,入世对我国整个服务贸易的影响已经显现出来。
二、我国服务贸易发展存在的问题
1.我国服务贸易内部结构不合理。1995年~2002年,我国服务出口总额中,旅游服务一直居于首位,其比重由27.6%升至36.5%:金融服务所占比重一直在19%左右;运输服务的比重有所下降,由27.1%降为19%。而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新兴服务业则是明显的弱项,1995年这类产业在服务进口额中所占比重为22.9%,2001年剧增为52.4%,是使我国服务贸易逆差日益增大的重要因素。
2.我国服务贸易立法不健全。长期以来,我国服务贸易立法严重滞后,虽然近年颁布了《商业银行法》、《保险法》、《海商法》等,但与服务贸易广泛的内涵和国际服务贸易发展的要求相比还存在许多不足。目前我国尚没有一个关于服务业的一般性法律,已有的规定主要表现为各职能部门的规章和内部文件,不仅立法层次较低,而且缺乏协调,从而影响了我国服务贸易立法的统一性和透明度。
3.服务贸易总体竞争力较低,贸易逆差逐年增大。贸易竞争力指数(TC指数)是指某国产业或产品的进出口差额与总额之比,即TC指数=(出口-进口)/(出口十进口);如果TC指数大于零,表明该类商品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TC指数小于零,则表明该类商品不具国际竞争力;指数为零,表明此类商品为产业内贸易,竞争力与国际水平相当。
4.服务贸易开放程度较低。我国许多服务业的对外开放都是在20世纪90年代才开始试点的,从1998年~2000年服务业各行业外商实际直接投资比重的三年平均值来看,超过10%的只有房地产业,为13.2%;超过5%的只有社会服务业,为6.1%;其他行业都很低,如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为3.3%、 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为2.4%、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业为0.2%、教育文化艺术和广播电影电视业为0.2%。
目前我国服务业对外资的开放度已经超过我们的入世承诺,如分销业中的零售业和海洋运输等;“但在世界范围内比较可以看到,我国服务贸易发展规模较小,不少西方国家(如法国、英国、意大利)近几年的服务贸易开放程度都超过了10%,而中国还处在6%~7%左右。”
三、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对策
1.扶强保幼,增强服务贸易的总体竞争力。加大对优势行业的扶持力度,利用服务贸易总协定(GATS)的相关规则保护不具有优势的行业。国内政策可以适当向旅游、运输和建筑等优势行业倾斜,使之产生规模效益而增强国际竞争力,实施“走出去”战略。在充分理解GATS精神的基础上,对我国国内需求较大而处于比较劣势的行业根据李斯特“幼稚产业理论”制定有关政策加以保护,以促进我国服务业均衡发展,为服务贸易提供更坚实的基础。
2.运用“走出去”战略,优先抢占国外服务业市场。我国服务业市场虽然起步较晚,与发达国家有很大的差距。但我们还应看到自已的比较优势,特别是在劳动密集型服务产业,如酒店、餐饮等服务行业拥有自已的独特优势。可运用“走出去”战略将优势资源向更广阔的市场传播,以带来更丰厚的利润。同时,抢先占据市场的制高点,大力开拓自已拥有资源优势的国外服务业市场。改善服务业内部结构,使其发展符合现代化和信息化趋势
3.多渠道增加服务业投入。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都要适当安排一定数量的投资,作为加快发展服务业的引导资金,主要用于国家鼓励的服务业建设项目的贴息或补助,以更多地吸引银行信贷资金和社会投入。银行要在独立审贷的基础上积极向符合贷款条件的服务业企业及其建设项目发放贷款.鼓励符合条件的服务业企业进入资本市场融资。
4.优化服务业企业组织结构。增强大企业实力,依托有竞争力的企业,培育形成一批多元投资主体的大公司和大集团。促进企业联合重组,实行网络化、品牌化经营,大力发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多式联运等新型业态。放手发展中小企业,鼓励经营方式灵活、服务品种多样、各具特色的中小企业发展,满足多层次的服务需求。
5.运用人才战略,引进国外与培养本土的优秀服务贸易人才。一直以来,我国在发展服务贸易的同时,就始终面临着人才匮乏的现象。人才是知识的载体,具有创造无限价值的能力。尤其是高素质的高级金融、贸易、保险、管理、咨询等领域的人才。这在很大程度上严重地束缚了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可以采取从国外引进优秀人才以及吸引海归派的加盟,同时,不断对本土具有良好资质的人才加以利用,有条件的可以送往国外进行培训,学习西方先进的经营理念以提升本国服务贸易的能力。
四、总结
服务业的发展关系到我国经济的未来,关系到我国经济今后的国际竞争力。服务行业作为现代经济活动的中心,服务业的发展已经成为经济增长的关键。因此,必须大力发展服务业,明显提高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和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并把扩大服务业领域的对外开放作为我国更广泛地参与国际竞争、融入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内容。
4.数字贸易存在的问题 篇四
中小企业是推动国民经济发展,构造市场经济主体,促进社会稳定的基础力量。特别是当前,在确保国民经济适度增长、缓解就业压力、实现科教兴国、优化经济结构等方面,均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此,研究国有中小企业对外贸易方式转型,大力扶持各类中小企业发展,已成为当前一项刻不容缓的战略任务。
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五大以来,我国的中小企业发展迅速,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增强。美国次贷危机使欧美消费能力急剧萎缩,使我国很多中小企业订单锐减,由于资金缺乏,大量中小型企业破产倒闭。加工贸易和一般贸易的非均衡增长导致了我国对外贸易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加工贸易进出口的比重超过了一般贸易。改变过去对外贸易数量扩张型的增长方式,注重提高对外贸易的质量和效益,实施科技兴贸和品牌战略,促使对外贸易方式的转型和升级。我国中小型企业对外贸易要实现健康发展,转型升级势在必行。中国的对外贸易方式多种多样,除一般贸易外,有来料加工、来样加工、来件装配、补偿贸易和进料加工等多种方式,寄售、代销、包销、独家代理、租赁、拍卖、招标、投标以及期货贸易等在具体业务中也有所采用,在技术进出口中还采取了提供技术许可、顾问咨询、技术服务、合作生产等多种方式。在各种新发展起来的贸易方式中,加工贸易已成为中国最大的贸易方式.针对我国目前中小企业的问题和出路,山东师范大学经济学教授卜爱华指出经济危机使许多客户把目光从欧美国家转向了质优价廉的中国商品,这是我国中小企业前所唯有的机遇,我国中小型企业一定要加强与大学和研究机构的合作,提高创新能力。政府方面要加强中小企业创新要素投入,应以激励为主线,强化对知识、资金、人力等各类要素的鼓励。由于多种因素对我国中小企业对外贸易方式的影响,我国中小企业对外贸易方式也发生了变化,许多中小企业凭借此次对外贸易方式的转变,在跨国经营领域崭露头角,成为我国加入经济全球化进程的重要方面。在这次贸易方式转型的过程中,突出了我国粗放型外贸增长的一些问题,国内外的贸易摩擦逐渐显露出来。但是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财经学院杭言勇指出,浙江省中小企业“抱团”取暖共克时艰的生动案例充分体现了其敢为天下先的创新特质,不仅有效地解决了中小企业在对外贸易转型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也为进一步研究中小企业战略联盟模式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素材。总之,我国进口贸易方式变化对经济增长产生了重要影响,中小企业要走出目前世界性的经济困境,转“危”为“机”,必须树立信心,提高创新能力,拓宽融资渠道,实现产业结构升级,新加坡经济学家克里斯托佛·尼尔拉认为,中国受全球经济 1
衰退的冲击比较少,对在中国进行的商业及投资活动影响也少。“中国的内需将对全亚洲起关键作用。”即我国中小企业也应该扩大内需谋求发展。福建行政学院宁德分院的林智钦提出适合我国现阶段实际的中小企业参与对外贸易的法律制度和政策措施建议。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环境下,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努力开拓全球市场,制定与自身相适应的跨国经营策略,就能使我国中小型企业在国际经济舞台上发挥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探究我国中小企业逐步由一般贸易转向加工贸易和电子商务的贸易方式。从而为在现实中挖掘国内外中小型企业的先进经验与成熟模式,创建中小企业对外贸易方式的新理念、新制度、新措施,为我国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小企业对外贸易的转型升级建言献策。
一、我国中小企业对外贸易概述
(一)中小企业对外贸易现状
对外贸易(Foreign Trade)是特指国家际贸易活动中的一国或地区同其他国家或地区所进行的商品、劳务和技术的交换活动。这是立足于一个国家或地区去看待它与其他国家或地区的商品贸易活动。
近年来,我国中小企业快速、健康和持续发展,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越来越大。根据《中国信息报》援引国家发改委的资料,截止到2007年6月底,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已达4200万户(包括个体工商户),约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8%。“十五”期间,国民经济年均增长9.5%,而规模以上中小工业企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8%左右。截至2006年底,我国中小企业创造的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值占国内增加值的58%,社会零售额占59%,上缴税收占50.2%,提供就业机会占75%,出口额占全国出口的68%。在从事跨国投资和经营的3万户国内企业中,中小企业占到80%以上,同时很多大企业都是由中小企业发展而成的,如联想、海尔、海信、华为等。
根据海关总署发布的统计数据,我国一般贸易进出口环比继续保持增长,加工贸易进口环比增长明显。今年4月份,我国一般贸易进出口843.7亿美元,下降21.3%。其中出口416.4亿美元,下降23.8%;进口427.3亿美元,下降18.7%。从环比来看,4月份一般贸易进出口、出口和进口分别增长12.3%、8.3%和16.4%。4月份,我国加工贸易进出口681.7亿美元,下降24.8。其中出口437.1亿美元,下降23.2%;进口244.7亿美元,下降27.4%。环比来看,4月份加工贸易进出口、出口和进口分别增长8.3%、5%和14.9%。
在我与主要贸易伙伴的双边贸易中,欧盟继续为我国第一大贸易伙伴。4月当月,中欧双边贸易总值273亿美元,同比下降24.1%,环比增长8.1%。美国为我国第二大贸易伙伴,中美当月双边贸易总值为237.6亿美元,同比下降17.1%,降幅小于总体降幅5.7个百分点,环比则增长9.9%。日本仍为我国第三大贸易伙伴,中日当月双边贸易总值184.5亿美元,同比下降23.8%,环比增长10.3%。此外,4月份,我与东盟进出口总值为159.1亿美元,同比下降23.3%,环比增长8.3%;内地与香港进出口总值为132.1亿美元,同比下降22.7%,环比增长2.3%;与巴西进出口总值33.1亿美元,同比下降7.1%,环比大幅增长51.1%。
从国内来看,广东出口同比降幅明显小于总体,主要出口省份出口环比均为增长。据海关统计,今年4月份,广东省外贸进出口总值位列全国第一,进出口总值471.4亿美元,下降18.1%。同期,江苏省、上海市和北京市进出口值分别为258.1亿美元、216.5亿美元和162.5亿美元,分别下降24.8%、26.4%和26.9%。出口方面,广东省出口276.9亿美元,下降16%,小于同期总体同比降幅6.6个百分点。同期,江苏、上海、浙江和山东分别出口148.5亿美元、110.1亿美元、105.4亿美元和60.9亿美元,分别下降26.7%、25.8%、19.1%和20.5%;福建省和北京市出口40.4亿美元和38.6亿美元,降幅分别为20.6%和13%。环比来看,广东出口增长6.4%,江苏、上海、浙江、山东、福建和北京分别增长3.9%、8%、12.6%、7.3%、9.1%和2.5%。
中小企业对外开放水平也在不断提高。据统计,中小企业在服装、纺织品、玩具等家居用品及轻工制品等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占相当大比重;在电子通信设备产品、生物技术等高技术领域,中小企业出口比重也逐步提高。
(二)中小企业对外贸易的特点
中小企业对外贸易的特点是世界经济联系程度大大加强,国际贸易以超越物质生产发展的速度迅猛增加,达到空前水平。国际资本贸易空前发展,已成为世界经济联系的重要潮流。世界经济联系的内容发生较大变化,进出口商品的结构出现新特点。商品越来越多样化、高级化、优质化和综合化、整体化。技术贸易发展扩大。世界经济联系形式日益多样化。世界经济一体化与经济贸易的区域化、集团化及跨国公司的出现,使世界经济联系更加紧密和复杂。地区贸易发展不平衡不仅表现为区域贸易不平衡,而且更重要的是表现为发达资本主义市场体系的加强。
我国对外贸易的特点是对外贸易规模不断扩大;进出口贸易的平均增长速度不仅高于世界贸易的平均增长速度,而且高于国民经济的平均增长速度;中国对外贸易在世界贸易中的比例不断提高,位次不断提前;对外贸易在国民经济中的 3
地位也不断改善,经济开放度(外贸依存度)明显提高;进出口贸易规模迅速扩大的同时,进出口商品结构不断优化;进出口市场分布也逐渐向多元化发展。
(三)对外贸易方式概述
贸易方式是指国际贸易中买卖双方所采用的各种交易的具体做法。在对外贸易活动中,每一笔交易都要通过一定的贸易方式来进行。贸易方式是在买卖双方交易过程中随着不同商品、不同地区和不同对象,根据双方的需要形成的。
当前在国际贸易中流行着各种各样的贸易方式,各种贸易方式也可交叉进行,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新的贸易方式不断涌现。国际贸易中常见的贸易方式按其组织形式可分为协定贸易方式,有固定组织形式的贸易方式,无固定组织形式的贸易方式。
协定贸易是根据缔约国之间签订的贸易协定进行的贸易,可分为双边贸易协定和多边贸易协定,政府间的贸易协定和民间团体签署的贸易协定。
有固定组织形式的贸易方式是按照一定的规章和交易条件,在特定地点进行交易的贸易方式,主要有商品交易所、国际拍卖、招标与投标、国际博览会和博览会等,在国际贸易中,对某些商品特别是大宗商品的买卖,通常采 用有固定组织形式的贸易方式。
无固定组织形式的贸易方式是指不按照固定的规章和交易条件,在非特定的地点进行交易的较为灵活的贸易方式,大体可分两类:一类是单纯的商品购销方式,如单边出口和单边进口;另一类是与其它因素结合的复合的购销方式,主要包括代理、包销、定销、寄售、补偿贸易、易货贸易、加工贸易、租赁贸易等,这种方式具有很大的灵活性,能够适应国际贸易中各种不同的需要。
国际市场上的各种贸易方式,是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发展、国际贸易不断扩大的过程中,适应不同的政治、经济需要而逐渐形成的,60年代以后,特别是80年代以来,由于许多发展中国家对外支付能力明显下降,贸易保护主义重新抬头,一些灵活的贸易方式如补偿贸易、易货贸易、来料加工、来件装配等的应用日益普遍。各种贸易方式具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和利弊,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可行性较强,风险较小,收益较大的贸易方式。近年来,我国为了扩大对外开放,针对不同国家和地区,不同的交易对象,不同的商品,灵活地采用了国际上各种通行的贸易方式。
二、我国中小企业对外贸易方式存在的问题
(一)粗放型外贸增长方式存在的问题
我国中小企业对外贸易方式由于以粗放型外贸增长方式为主,而引发了一系列问题,贸易结构失衡。相对于货物贸易的跨越式发展,中国服务贸易发展仍处
于相对滞后的局面,2008年逆差额达108亿美元。产品结构不合理。在工业生产中,装备制造业是资本技术要素密集产业,由于不具备这方面的比较优势,中国产品不具有竞争力。因此在出口产品中,成套机器设备、交通运输设备、精密仪器、数控机床等产品所占比重还很小。而在我国出口贸易中居于主导地位的机电产品及高新技术产品,整体技术层次较低,高附加值产品比重不大,持续发展的基础较为薄弱。
外贸出口发展速度与效益增长不协调。出口增长质量不高已成为制约中国外贸进一步发展的主要桎梏,突出表现为自主品牌建设薄弱,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少,出口产品附加值低,大量产品依靠贴牌代工的生产方式来支撑贸易规模的扩大和发展。
贸易发展环境趋紧。随着中国具有比较优势产品的销售数量及市场份额急剧扩大,中国遭遇的贸易摩擦也急剧增加。据世贸组织统计,1999年到2008年,中国共遭受365起,是遭受反倾销最多的国家。
(二)国内外贸易方式的摩擦
由于我国中小企业对外贸易方式积极转型,我国经济增长迅速,引起国外对我国对外贸易产生摩擦,国际贸易中的知识产权制度应公正地考虑包括中国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正当权益。从目前来看,某些知识产权保护规则沦为西方国家掠夺发展中国家的新工兵,这一点在基因资源方面表现得特别突出。另外,在实施知识产权保护时存在利益转移问题。在国内各地区之间,这一问题可以部分地通过某种转移支付机制解决,但在国际上并不存在这种机制。
某些国际规则不够明晰,为贸易保护主义制造了上下其手的空间。柴海涛认为,在2008年美欧对华纺织品特保争端中,中国与美欧就中国纺织品是否对美欧国内市场形成了市场扰乱、产业损害意见分歧很大,之所以如此,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世贸组织有关规则不够明晰。
一些贸易大国存在国际贸易规则滥用的单边行为。在2008年美欧对华纺织品特保争端中,美欧在不同程度上用单方面行为取代了世贸组织规则,根据世贸组织有关规则衡量,无论是在程序方面,还是在进口对国内产业损害或损害威胁的认定方面,美欧都存在违规现象,美国的做法违规之处尤其多。
三、影响我国中小企业对外贸易方式转型的因素
(一)我国对外贸易市场多元化
据国家统计局最新统计,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对外贸易市场多元化战略初见成效,对新兴市场的开拓取得较大进展。2002年到2009年,我国广泛参与各种区域经济合作,实施贸易多元化战略。目前正在与亚洲、大洋洲、拉丁美洲、欧
洲、非洲的28个国家和地区商谈11个区域贸易安排。其中,中国与东盟、智利、巴基斯坦已经签署了自由贸易协定;与海湾6国、南部非洲关税同盟、新西兰、澳大利亚、新加坡、冰岛等进行自由贸易谈判;与印度、韩国、秘鲁开展自由贸易研究等。随着一系列区域贸易安排的实施,我国对国际贸易实施多元化战略取得了明显的成效,贸易市场多元化格局正在形成。不仅与美国、欧盟、日本等传统贸易伙伴的双边贸易稳步增长,与印度、东盟等周边国家(地区)贸易合作蓬勃发展,对南非、巴西、智利等国家进出口也保持良好增势。
概括1999年到2009年这10年来我国中小企业出口市场格局变化,其特点为:(1)在努力深度拓展美、日、欧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市场的同时,大力开拓非洲、拉美、东欧和独联体等重点市场和有发展潜力的市场,我国出口市场布局渐趋合理,已初步形成保护市场多元化格局;(2)主要出口市场仍然集中在美欧和以日本、香港、东盟为代表的亚洲市场,但集中度有所下降,各主要市场间份额趋于平衡,并逐渐稳定化;(3)有发展潜力的市场和重点开拓市场发展很快,其增长速度远远超出我国外贸出口总体增长速度,但市场份额增长远低于其贸易额增长,并出现份额增长乏力甚至减缓趋势。
我国之所以要制定旨在优化出口市场格局的“多元化市场战略”是根据我国中小企业对外贸易的实际情况,有其客观依据。首先,出口贸易对我国这样的人口大国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我国贸易依赖度较高;其次,我国贸易形态决定国际市场变化对我影响较大,我国出口商品替代性较强,市场风险抵御能力较差;第三,我国对外贸易发展迅猛,日益受到国际贸易主义的威胁。即对外贸易市场的多元化积极促进了我国对外贸易方式的转型。
(二)对外依存度影响对外贸易方式的转变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中小企业对外贸易方式以加工贸易和一般贸易为主,加工贸易在我国经过了从无到有、从有益补充到举足轻重的发展过程。由最低的1982年的3129亿美元上升至2007年的9861亿美元,其占全国进出口额的比重也逐渐增大,所占比重最高上升到5314% ,超过了一般贸易,加工贸易的迅速发展带动了外贸规模的扩大。同时我们知道,加工贸易具有“大进大出”和“两头在外”的特点,其与国内的经济部门联系不是很紧密,使得加工贸易的国内增值率低,容易实现规模上的扩大。所以加工贸易的迅猛发展必然会推动了我国外贸依存度的上升。加工贸易额的增加推动了外贸依存度的上升。但是,推动外贸依存度上升的因素除加工贸易外,还有一般贸易(包含其他贸易),外贸依存度的上升在多大程度上是由加工贸易额的增加引起的呢? 据国家统计局表明,1981~2007的27年间的加工贸易占进出口贸易额的比例和外贸依存度的数据,通过计算得到加工贸易占进出口贸易额的比例与外贸依存 6
度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172 ,表明在统计时期内,加工贸易占进出口贸易额的比例的增减引起外贸依存度的增减,显著正相关,外贸依存度的上升相当程度上是由加工贸易额的增加引起的。但是,如果统计计算1994~2007最近14年间的加工贸易占进出口贸易额的比例和外贸依存度的数据,其相关系数-0173。1994~2009年,加工贸易占进出口贸易额的比例在增加,外贸依存度在减小,原因在于汇率改革和亚洲金融危机造成的一般贸易额的波动,而2001~2007年,加工贸易占进出口贸易额的比例保持稳定和小幅下降,外贸依存度呈上升趋势,原因在于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一般贸易的快速发展。因此,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1981年至今,总体上看,加工贸易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提升我国的外贸依存度,但1994年以后,外贸依存度的变化在更大程度上受一般贸易的影响。
(三)引进外资困难
我国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非常狭窄,统计表明,企业流动资金的90%来自银行贷款。但是,中小企业向银行尤其是大银行贷款十分困难,在发达国家,政府通过发展中小金融机构为中小企业融资是一个普遍做法,但我国监管部门出于防范金融风险的考虑,限制中小金融机构的发展。目前已拥有的一批中小金融机构因多种原因,也不能很好地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服务。外资引进的困难促使我们中小企业对外贸易方式积极的转型升级,开辟更宽的融资渠道,加强企业的融资方式创新和升级。
(四)贸易壁垒方式限制我国中小企业对外贸易
以绿色壁垒和技术壁垒为主要贸易壁垒方式限制我国中小企业对外贸易,为了确保人类及动植物免受污染物、毒素、微生物、添加剂等的影响,许多国家建立了严格的动植物、食品检疫制度。同时,美、英、德、日等多国对进口产品的兽药含量合适品种的微生物都规定了最大允许量。这些标准使中国的农产品出口受到了影响。绿色包装已成为产品包装的主流和未来的发展方向,在这种趋势下,国外的有关环保法规相继出台,尤其是我国的主要贸易对象国——美、日、欧盟等国家制定了严格的包准制度,限制了我国产品的市场准入。在欧美等国的环保法规中对商品包装材料的易处理性和可回收率有较高的要求和标准,而我国的包装材料落后、不易处理,可回收率低,对进口国的环境污染严重,造成了我国许多产品因为包装问题而无法出口。
技术性贸易壁垒提高了市场准入的门槛,增加了我国商品进入国际市场的难度。在当今的国际贸易中,技术性贸易壁垒已经成为各国共同遵循的游戏规则,谁控制了国际技术标准,谁就可以在国际贸易的竞争中争取主动,赢得进入国际市场的主动权。我国产品的出口市场主要集中在发达国家和部分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它们通过制定名目繁多的技术法规和不断提高的技术标准以及规定复杂 7 的合格评定程序,使得我国的产品出口连连受挫,这无疑大大增加了我国产品进入国际市场的难度。
技术性贸易壁垒造成我国出口产品成本增加,国际市场竞争力下降。某些技术性贸易壁垒虽然不直接对产品的市场准入设限,但却可以通过设置各种环境标准和检测标准,或是提高原有的标准,从而迫使我国出口企业为了跨越壁垒增加生产与交易成本,以达到削弱我国出口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的目的。为了达到相关标准而增加原料成本,削弱了产品竞争力。
技术性贸易壁垒引发贸易纠纷,妨碍我国双边或多边经贸关系的正常发展。目前,技术性贸易壁垒已成为贸易纠纷的重要导火索,在世贸组织贸易纠纷案例中,有28%是与技术性贸易壁垒有关。中国出口企业也因此面临着巨大的考验。美国、欧盟拥有技术优势,以强调自身利益为核心,在标准的制定上拥有更多的话语权,因而技术性贸易措施已经成为其重要的贸易壁垒。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的不断加强,技术性贸易壁垒将不可避免地引发我国与其他发达国家或地区之间的贸易纠纷,影响我国双边或多边经贸关系的正常发展。
技术性贸易壁垒导致我国出口受阻,增加国内就业压力。在我国目前的生产力水平下,产品主要以劳动密集型为主,因而当其遭遇国外的技术性贸易壁垒时,该产品所在的行业对劳动力的需求就会有较大下降,增加国内的就业压力。
四、我国中小企业对外贸易方式转型的对策
(一)建立战略联盟
1.抱团出海开创中小企业出去的新模式
中小企业“抱团” 出海模式“群体国际化” 行为的出现和尝试,不仅是中小企业根据实际情况作出的必然选择,也符合中小企业发展的基本规律和战略联盟的基本理论,表明中小企业正从企业、产品单打独斗“走出去” 发展到集群式规模开发。以建设工业园为载体的“抱团” 出海模式,将国内成熟块状经济模式移植到条件具备的国家建立经贸合作区,逐渐形成战略联盟态势。在这一态势的形成过程中,中小企业在合作区集聚,优势互补,有序经营,形成良好的生产经营生态环境,最大化地化解风险和规避部分贸易壁垒,有利于中小企业相对集中投资,形成产业集群,带动大批中小企业走出去。这种“群体国际化”仅仅是个开始,成功与否,很大程度取决于建立在产业链基础上的战略联盟中的成员对战略利益的认识程度和认同度。中小企业应重视和珍惜“群体国际化”过程中的合作关系,把握好与战略伙伴的合作竞争分寸,维护良好的竞合关系。同时,中小科技企业应通过协会建立服务外包企业公共信息企业平台,实现信息与资源共享,帮助企业提高内部管理水平、拓展境内外市场。协会还应排摸各成员的阶
段性需求,向高校或专业培训机构提出“订单式培训计划”,推动服务外包人才培训。有关职能部门应指导企业规避非经营风险,做好监控和保护工作。
“抱团”联动现象是一种松散战略联盟的动态表现形式,在企业之间、协会、政府所形成的联动链中,各自利益的聚集点和职能有所不同,但是各司其职,各尽其责,互补有无,在实现破壁维权战略目标过程中,获得了各自的价值和利益。因此,中小企业面对贸易壁垒和纠纷,一定要以战略眼光,用战略联盟的思维和方法整合政府和全社会的力量,“抱团”形成合力,充分发挥政府和社会中介机构在行业维权中的职能和作用,拧成“一股绳”,打好“组合拳”。其中,建立中小企业行业维权组织至关重要,它不仅可负责本行业中小企业创新成果的推荐评审,为会员企业代理投诉,对投诉案件的查处进行监督,还起到沟通和协调各方面的枢纽作用。
2.建立企业集群提升竞争力
企业集群竞争力的提升,促进我国中小企业对外贸易方式积极转型。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企业集群的现象,如在浙江、广东、福建、江苏、河北、河南、江西等很多省份都有企业集群,其中以浙江省和广东省最多。企业通过集群可以获取规模经济,增强竞争力,促进产业优化升级。同时,健康发展的中小企业集群也推动了集群地经济的发展,使集群地经济总量快读增长,经济实力迅速提高。在创造中国财富和出口创汇方面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由于专业领域、市场环境、民族地域、文化氛围等的不同,企业集群的发展没有固化的模式,一切因时、因人、因地、因体制、因资源而异。但国内外已成功企业集群发展的路径和成功经验可以为我国其他企业集群的发展提供借鉴,政府制定政策时也有个依据和参考,我们也可以从企业集群的共性特点上寻找认识的视角和发展的切入点,克服集群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努力推进我国企业集群发展,提升我国中小企业竞争力。
(二)中小外贸企业扩展内需 1.建立自主品牌之路
拥有国际销售网络是诸多外贸型中小企业的长处所在,而他们的短处在于缺乏自主品牌。外贸型中小企业要开拓国内市场,除了要研发适销产品外,更要自己设计品牌,走向自主设计开发、自主知识产权、自主质量控制、自主销售与服务的品牌发展道路。
在同质化日益加剧的形势下,外贸型中小企业如何形成自身的品牌?结合外贸型中小企业产品的特点,外贸型中小企业在创立自己品牌的同时,可以走产品“主题式尝新”的品牌经营之路。例如,外贸工艺品中小企业可以将我国区域特 9
色体现在企业品牌主题系列的工艺装饰品之中,如西部主题、都市主题、民族主题等,将我国区域传统风格的意念设计在品牌之中,同时也提升了品牌产品的内涵和市场销售竞争力,品牌产品的档次提高了,市场也将之扩展。
外贸型中小企业“主题式销售”的核心就是产品的组合式销售。通过主题特征将图案、色彩、造型等进行搭配,将各种不同材质、功能、类别的产品通过主题有机组合,这是外贸型中小企业品牌产品组合优势,也是协调产品组合的经营特色,即拓宽了产品领域,又提升了产品系列组合程度,带动整体销售。
外贸型中小企业可以通过团队合作和资源共享机制的创新,包括产品基础数据库、客户数据库、生产控制系统、业务管理系统和寄样系统等应用,来实现资源的共享,不仅为品牌营销插上了翅膀,同时,通过各岗位以岗定人、以业务流程分段操作的全程跟踪系统,充分体现了团队合作的优势和现代商务品牌特征。运用国际质量、环境管理体系和行业安全认证,形成对品牌质量与管理控制同意准则。我国中小企业对外贸易的产品向来都是以低价位参与国际竞争,使我国产品形象大幅下降,价格定位要适当提高,随着经济水平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可以大胆尝试在产品质量的前提下,在包装和商标上下工夫,尽量做到新颖独特。
2.构建营销渠道
外贸型中小企业在国内没有现成的营销渠道,所以构建营销渠道对于外贸型中小企业开拓国内市场显得尤为关键,在当前竞争如此激烈的国内市场上,外贸型中小企业国内营销渠道的建设直接关系到开拓国内市场的成功与否。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单一渠道无法满足外贸型中小企业、实现其国内营销目标。事实上,为开拓国内市场,越来越多的外贸型中小企业正在构建复合型途径的渠道建设。
单一的营销渠道不利于外贸型中小企业在国内市场的迅速扩张,事实上,不仅传统的“生产者——批发商——零售商——消费者”的分销渠道模式可以进行发展完善,更应该探索营销复合途径(超市,直销专卖店。定制营销,网络营销,产品会展)等多种营销途径。
(三)大力推进中小企业跨国经营
1.政府应当为中小企业跨国经营提供良好的法律环境
政府的组织网络,又包括半官方和民间的中小企业社团组织,还包括与中小企业出口有直接关系的贸易组织和出口服务机构。政府应成立专职的贸易机构,协助中小企业开拓海外市场,疏通行销管道,并争取海外订单,这也是国际上的通行做法。加强对中小企业出口的宏观协调指导。制定促进中小企业出口和国际化战略的法律法规,围绕中小企业的出口和国际化经营,有针对性地实施产业和贸易政策。将中小企业纳入我国整个国际化战略体系之中,做好中小企业国际化战 10
略转移。为此,要加强领导,缜密研究,做好充分准备,采取有效措施,争取在不久的将来取得成效。中小企业的国际性战略转移,可以从东部沿海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开始,不断培养中小企业的国际经营意识,开辟国际市场。
中小金融机构在为中小企业提供服务方面拥有信息上的优势,多数中小金融机构与中小企业具有地域上的直接依存关系。因此,相对于大型金融机构而言,中小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贷款拥有交易成本低、监控效率高、管理链条短、经营灵活、适应性强等优势,中小金融机构体系应包括以下内容:第一,一大批独立的民营中小银行或其它贷款性金融机构,它们有动力去接近中小企业,并最终与中小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减少信息不对称的程度。第二,一些中小企业合作性的金融机构,可以充分利用中小企业之间的相互监督机制。中小企业刚刚发展的时候,不能从经济上非常合理地判断出它的可靠性及生长性,这时候相当程度上靠的是对经营者的判断,合作性金融机构利用了合作者知根知底这个优越性。第三,国家可以建立一些专门的中小企业融资机构,对中小企业进行政策性扶持。另外,要进一步开放民间金融市场,允许成立金融合作社、股份制银行、投资公司、财务公司等多种形式的金融机构。在开放的同时,降低市场进入门槛,进一步开放民间融资市场的利率,通过利率杠杆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政府要坚持“帮大扶小”原则。选择有实力、有品牌的重点企业,给予必要优惠政策,以体现出国家对外投资产业导向政策;建立金融服务体系,努力解决制约企业跨国经营的资金瓶颈问题,充分发挥银行的融资渠道的作用。另一方面,要降低外贸发展基金和中小企业国际市场开拓资金的适用门槛。
2.中小型企业跨国经营区位选择和产业选择(1)中小型企业跨国经营区位选择
将发展中国家作为跨国经营的区位重点,主要目的是为了获得短缺的经济资源,相对降低产品成本,带动国内商品出口,巩固和开拓国际市场。当然,以发展中国家为重点进行的跨国经营,要做到主次分明。总体上来看我国周边国家应作为中小型企业跨国经营的战略重点区域。这些国家与我国存在一定得产业梯度,可以作为中国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的目标。同时,他们有着广阔的市场潜力。再者,同周边国家相同的文化背景,会减少中小企业融入东道国的阻力,使跨国经营成功率更高。
应该清楚地意识到,在发达国家进行跨国经营,学习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企业整体水平应该作为主要目标。美国、德国、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都是我国中小企业实施跨国经营的首选东道国。这些 国家同我国保持着稳定的外交关系,能将企业投资风险降到最低。此外,这些国家均有一套比较完善的竞争机制和法律制度,投资软硬环境都比较理想,可对中小企业对外投资能够顺 11
利进行给予投资环境上的保证。目前这些地区有大多数国家仍处于大规模调整产业结构、淘汰“夕阳产业”的时期,这为中国中小企业寻找发展空间提供了有利条件。
(2)中小型企业跨国经营产业选择
中小企业的跨国经营的产业应该以劳动密集型产业和成熟适用产业为主要产业。从我国中小企业在国际竞争力比较优势来看,中小型企业应当选择劳动相对密集、技术相对稳定成熟、具有一定市场竞争力的产业作为跨国经营的目标产业。诸如纺织、家电、食品、轻工制造、日用品制造等行业都是很好的选择。在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的地区,如东欧和中亚等地方的发展中国家,这些行业具有比较优势。而对于技术寻求型的企业主要应投资于发达国家的高新技术产业,如信息技术、生物工程等知识密集型企业,更直接的学习先进技术管理知识,掌握世界技术动态。再者服务业与特色产业可以作为策略产业。服务业型跨国工资具有范围广、投资大小与经济规模要求不限的特点,适合中小型企业跨国经营的现实条件。服务业主要指餐饮、食品、旅游、保险、运输等。特色产业是指具有本民族本地方色彩的行业,包括中餐、中医药、针灸、丝绸、刺绣等具有我国名族特色的行业。
结论
许多客户把目光从欧美国家转向了质优价廉的中国商品,这是我国中小企业前所唯有的机遇,我国中小型企业一定要加强与大学和研究机构的合作,提高创新能力。我国市场多元化积极的促进我国中小企业对外贸易的发展,随着外商投资额的增加,外资企业在我国经济中的地位不断提高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尤其显著。这种影响除了表现在推动我国对外贸易的增长外,还表现在对我国贸易方式和贸易差额的影响上。国外利用贸易壁垒对我国中小企业对外贸易的阻碍,但我国中小企业通过企业集群式的战略,不仅有效地解决了中小企业国际化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也为进一步研究中小企业战略联盟模式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素材。总之,我国中小企业对外贸易方式变化对经济增长产生了重要影响,中小企业要走出目前世界性的经济困境,转“危”为“机”,必须树立信心,提高创新能力,拓宽融资渠道,扩大内需,实现产业结构升级,这些都需要政府营造稳定的发展环境,在财政、金融政策等各方面给予扶持。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环境下,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努力开拓全球市场,寻找适合我国中小企业对外贸易方式转型的途径,迅速发展我国中小企业对外贸易。
参考文献
5.数字贸易存在的问题 篇五
一、国际贸易公司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问题
第一,业务流程控制缺失。和一般的贸易企业不同,国际贸易公司的业务流程具有特殊性,从出口前的准备工作、国际贸易合同的商讨工作、报验和备货过程、审证和催证过程、订仓租船到最后的报关、保险和协议过程都是一般贸易企业业务流程不具备的。但是,我国一些国际贸易公司并没有针对其业务流程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在工作中难以对上述流程进行有效的控制和规范,很可能导致交易难以顺利实现,最终使得国际贸易公司绩效偏离预期目标,内部控制制度在业务流程阶段的缺失甚至会导致竞争对于趁虚而人,利用交易对于国家严格的法律、法规条纹来建构贸易壁垒,使得我国的国际贸易公司遭受不必要的损失。
第二,内部控制组织结构失衡。企业在进行计划、决策、执行和控制过程中的基本职能结构和流程构成的基本结构就是组织结构,国际贸易公司在内部控制制度上具有特殊性,公司在设置岗位时应该考虑不同的职能要求,并对各个岗位的关键环节进行明确的权责确定。我国的国际贸易公司在不相容职务相分离和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上海很不完善,在内部控制程序的控制上还存在着严重的缺失现象。
第三,风险控制能力较差。一些国际贸易公司在风险预防和控制中表现薄弱,归根结底这是因为这些公司在收集和传递风险信息的过程中相对滞后,风险应急机制难以发挥作用,在风险控制的决策上一般比较随意性,科学性较差,风险应对过程中措施不够完善,最终甚至造成公司财务混乱,企业管理难以为继,这些问题使得国际贸易公司的管理效率受到严重的影响。
二、完善国际贸易公司内部控制制度的措施
第一,加强对业务历程的控制。国际贸易公司的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和业务流程建设有直接的关系,内部控制制度能否顺利实施取决工能否针对业务流程进行有效的控制。国际贸易公司业务流程复杂、环节多样、持续时间长,具有较大的风险,所以我们应该加强对国际贸易公司业务流程的控制。业务人员禁止包办业务全过程,交易决策和政策应该更加科学、合理,在出口业务中应该做好出口前准备工作,签订出口合同,对生产和运输进行合理安排,办好保险工作,并对这个过程进行控制和协调,保证交易的顺利进行。国际贸易公司应该尽可能拜托依赖业务人员的可能性,让业务过程处于系统控制之下。
第二,构建有效的制衡制度。国际贸易公司要按照国家的法律法规来设置各方面的职能和权限,并进行决策和执行,从而形成科学的制衡制度,保障公司的健康运行。为了让公司的制衡制度更加合理,应该给予其合理的组织保障,让公司内部各个部门相互独立又能够相互牵制,保证公司内部控制制度的顺利实施。在科学的制衡制度中科学的授权审批制度是必要的,如果公司内部没有科学的权限设置,在业务部门对风险判断失策的情况下,公司可能面临巨大的损失。另外,国际贸易公司应该时刻关注外部环境,并对授权制度进行相应的调整。公司应该定期对业务流程进行核查,及时对业务流程的风险进行梳理,找到授权制度的不合理之处,以合理的风险预警机制来有效规避业务风险。比如说在进口代理业务中,就要时刻关注产品价格,在产品出现跌价的可能时及时追加保证金,避免承担业务风险。
第三,增强抵御和控制风险能力。国际贸易公司的业务风险和一般公司业务风险不同,非常复杂和多样,并且在整个国际贸易公司的业务流程中都充斥着风险,所以在国际贸易公司的内部控制制度建设中应该重点关注风险抵御能力和控制能力的提升。首先,公司应该明确控制点;其次建立科学的风险预测和评估系统,对可能发生或者将要发生的风险进行控制,国际贸易公司面临的竞争环境主要来自工国际环境中,其业务风险往往来自工其他国家,所以各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进行法律的调整和改变,这给公司的风险预测和评估带来更大的困难,国际贸易公司在恰当的时候可以请教专家,提高风险抵御能力;第三,公司对业务风险的规避应该积极主动,与其被动承担风险,不如主动进行风险规避,在风险中抓住机遇。
6.数字贸易存在的问题 篇六
云南边境贸易与边境城市发展
〔摘 要〕 从边境贸易与边境城市(镇)发展的角度,对云南边境地区的边境贸易和城市(镇)发展的现状、机遇与挑战
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扩大云南边境城市(镇)发展的基本途径。〔关键词〕 边境贸易;边境城市(镇);口岸
随着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合作开发和西部 大开发战略的全面推进,以及2003年7月1日开始 实施《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简称“10+ 1”协议)后,云南的经济地位从原来的边疆少数民 族贫困地区上升到中国与东盟对外开放的前沿。云 南边境地区也从原来处于全国经济的末梢变为了中 国与南亚、东南亚各国开展自由贸易的结合部。本 文探讨在这一新格局下,云南边境贸易与边境城市 发展的关系。
一 边境贸易与边境城市发展的关 系
1·边境贸易对边境城市(镇)城市化水平的影 响
云南与缅甸、越南、老挝等国家接壤,边境线 总长4060公里,双边航空对接、陆路相连、水路 相通,共有8个边境州市的26个边境县市与3个 邻国的6个省(邦)32个县(市、镇)接壤相 连,有着特殊的地缘、亲缘关系。目前国家在这些 区域共设有11个一类(国家级)口岸(其中有8 个陆路口岸, 1个空运口岸, 2个水运口岸);8 个二类(省级)口岸和90多个边民互市通道、100多个边民互市点。口岸、通道涉及到的城市(镇)有20多个。
由于历史、社会、政治因素的长期影响,云南边 境地区的城市建设滞后,城市化总体水平低。云南 8个边境州市除西双版纳州外,城市化水平均低于 省内平均水平和全国水平,是云南省乃至全国城市 经济最不发达的区域(见表1)。
由表1可见,作为区域内部边境地区经济中心的8个一类陆路口岸城市的城市化水平差异较大。
边境贸易发展历史长,贸易流量大的口岸城市,城市 化水平高,如河口县、瑞丽市、腾冲县、孟腊县的城市 化水平都超过30%以上,而边境贸易发展起步晚, 口岸升级慢,贸易流量较小的口岸城市,城市化水平低,例如红河州一类口岸城市的金平县、麻栗坡县, 因边贸发展滞后,城市化水平低于河口县30多个百 分点(见表2)。
2·边境贸易对边境城市(镇)产业结构的影响 边境城市(镇)的崛起、发展主要得益于当地边
境贸易的带动。与传统的用工业化实现城市化的道 路不同,边境城市(镇)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主要依靠 第三产业特别是传统服务业的迅速发展,城市(镇)的产业发展具有典型的贸易促动特征。云南与周边 国家因经济发展阶段的差异,贸易互补性强,交流频 繁。随着双方商品交易量的逐年增加,当地物流、交 通运输、宾馆、饭店、修理、房地产、金融保险、旅游等 行业渐渐发展起来。河口、瑞丽、畹町、腾冲、景洪等 口岸城市凭借特殊的地理优势,聚集了众多商贩、商 铺,形成了一定规模的中低档商品市场和物流中心, 通过划地兴建边境经济合作区、保税仓库和优惠政 策的实施,使城市(镇)也有了一些加工工业进驻。
如腾冲、瑞丽的玉石加工、贸易在国外都享有一定的 声益。云南边境地区的第一产业产品结构历来单 一,除粮食外,主要种植甘庶、茶叶、橡胶、咖啡,技术 含量低,加工落后,主要以初级产品形式参与国内、国际交易。由于国内外市场竞争激烈和这些产品在 市场上缺乏竞争优势,农业种植、农民增收的后劲不 足。相反,边境贸易形式多,投资小,见效快,经济回 报高。参与边贸相关行业带来的高收入与农业生产 的低收入形成了强烈反差,给第一产业向城市(镇)第三产业转移以及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口岸城市(镇)聚集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很多农民、国营 农场的下岗职工丢下锄头,从边民互市小额贸易、易 货贸易起家,不断积累发展壮大,开办公司,成立企 业,开展边贸和大贸经营,逐渐成为支撑当地私营经 济发展的主力军。目前,绝大多数口岸城市(镇)的 三次产业结构早已打破一、二、三次产业传统排序而 形成三、二、一的排序。第三产业发展的速度、所占 份额不断上升,对当地经济发展做出的贡献也越来 越大。近两年来边境城市(镇)对外贸易的发展还 通过贸、工、农一体化模式进一步促进了加工工业和 农业生产的发展。如在对外贸易特别是边境贸易的
带动下,蔬菜、温带水果等农产品的种植、加工、出口的生产、发展呈现出巨大的潜力,成为当地农民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3·边境贸易的极化作用边境贸易长期以来是边境地区对外贸易的主要形式,边境贸易的飞快发展使众多国内外客商聚集边境口岸城市(镇),给边境城市带来了人流、物流、资金流。2003年通过一类口岸出入境的人员有 830·7万人次,进出口货物268·4万吨,货值9·12 亿美元。同期从二类口岸出入境的人员有463·13 万人次,货物16·51万吨,货值2·37亿美元。2004年,云南对缅甸、越南、老挝的边贸进出口总额达到了历史最好水平。1至11月,对缅甸边贸进出口总额为3·4951亿美元,同比增长24%;对越南边贸进出口总额为8915万美元,同比增长 19·4%;对老挝边贸进出口总额1379万美元,同比增长25·1%。8个边境州市有6个州市的边贸进出口呈两位数增长,创历史最高水平。边境贸易的发展扩大了边境城市(镇)的人口规模和经济聚集规模,给边境城市(镇)的建设、发展提供了巨大的空间。
二 边境城市(镇)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1·机遇中国与东盟的缅甸、泰国等7个国家都是WTO 的成员国,WTO的有关规定对边境贸易有例外安排,即边境贸易所享受的各项优惠待遇不受WTO 的有关规定限制。在不违背WTO贸易规则的前提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在市场开放程度上比 WTO更进一步。例如,大幅度的关税减免和多领域经济技术合作给云南开展同接壤国家地区的边境贸易提供了更为有利的条件和更广阔的合作空间。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的深入以及泛亚铁路、昆曼公路的开工建设,云南的国际大通道战略全面展开,云南边境地区通过口岸与缅甸、越南、老挝开展边境贸易和一般贸易,同其它东盟国家发展过境贸易,并与东亚、非洲等国家发展对外贸易,将为边境城市(镇)发展创造更多的机会。2·挑战 ———边境城市(镇)口岸出入通道建设严重滞后。当前,制约边境城市(镇)发展的一大障碍就是出入通道建设滞后这一瓶颈。经过多年的投资建设,边境城市(镇)的基础设施得到了极大改善,供水、供电、邮电通讯等市政公共设施逐步齐备,城市道路得以拓宽、修缮,城市绿化、美化质量逐渐提高。但是城市(镇)的出入道路建设缓慢难以适应对外贸易发展的需要。使得出入口岸的车辆、人员由于道路等级低无法用大型货车进行运输,出入境物资只能采取小批量运输。这造成了停留时间长,耽误交货期,通行成本高的后果。特别在雨季,出入交通的严重阻塞使众多国内外客商叫苦不迭。国际市场风云变换,因交货不及时,交通成本超支导致商家血本无归的情况也有发生。出入通道交通的制约,使得众多客商望着本该便捷的最近通道却步,向省外寻求其它通行渠道。受国家投资体制的制约和其他因素的影响,边境城市(镇)的出入通道建设缺乏资金支持,发展滞后。云南边境地区各口岸间的连接道路多为塘石路、土路,交通非常不便,没有一条真正的沿边公路。口岸间的联系往来大多采取绕道或改道通行,甚至出现向外国借道通行的现象,大大阻碍了各大口岸间的便利来往。云南边境城市(镇)的各类口岸、通道相互之间的交往本来很频繁,若有便畅通行的沿边公路存在,云南边境城市(镇)口岸的竞争力将大为增强。边境城市(镇)的其他优势也会得到更好地发挥。———口岸建设发展落后于周边省份。目前,云南边境口岸的综合竞争力与国内其它地区相比有待进一步提高,主要表现在口岸的通关费用高和不合理限制条件多,以及不齐全的口岸基础设施使口岸整体综合功能没有很好地发挥。云南的某些口岸甚至是国家一类口岸连基本的联检楼、货场、仓库、金融服务机构都还没有配备齐全。而相邻的广西在这方面的城市建设步伐要快于云南。由于云南边境口岸交易成本过高,商家只得舍近求远,绕道广西口岸出入境。如果云南边境口岸不尽快克服自身劣势, 加快建设速度,城市(镇)发展速度将慢于其它同类城市(镇)水平。———与周边国家对接口岸建设不协调。云南边境城市(镇)的发展不仅面临国内的竞争,也面临周边国家口岸城市的竞争。与我国口岸对接的一些邻国口岸所处的城市非常注重自身建设,发展口岸经济的建设步伐快于云南。他们积极兴修公路,提高公路等级,规划建设仓库、货场、宾馆、饭店,发展旅游业、娱乐业、商贸业,用更廉价的劳动力和更优惠的政策措施招商引资,以提高口岸吸引力。并增加旅游者在口岸城市的消费额、消费天数和吸引外国客商到该地投资设厂,发展加工贸易等其它产业活动。例如,越南采取了一系列对边境地区发展口岸经济的扶持政策,甚至动用总理资金兴建了一批功能齐全、设施完善、规划统一、管理规范、政策宽松的边境口岸,其招商引资的能力有大于我方与之对接口岸之势。这对于云南边境地区城市(镇)长远的综合发展是较不利的。云南只有抢先一步在边境口岸建立健全服务设施、服务网络,才能促进双方市场与产业、资源的整合和合作,才能形成中国与东盟更深入的经济交融。———边贸企业缺乏竞争力。城市经济的发展, 归根结底有赖城市经济动力———城市主导产业的发展。边贸企业是边境贸易的主体。边贸企业的经济实力、管理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强弱与否,关系对外贸易发展的全局,关系边境城市的持续发展。云南目前800户边贸企业大部分为民营的贸易流通企业,小部分为加工贸易企业,总体实力弱,人才缺乏, 组织化、集团化程度低,抗风险能力差。与此同时, 政府的扶持“门槛”过高,扶持范围窄,让很多边贸企业可望而不可及。并且国家对边境贸易的政策较多变,边贸市场常随之动荡。银行也对边贸企业的贷款意愿提出更多的苛刻条件,甚至认为边贸企业只能小打小闹,难成气候,把招商引资、放贷的兴趣放在大贸和工业生产上。这种不太宽松的发展环境让众多边贸企业观望思想严重,只能处于小规模、浅层次,低水平发展的阶段,难以做大做强。同时,政府也有一种担忧,认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成后,边境贸易的优惠生存条件会消失,从而降低了对边境贸易及边贸企业的扶持力度。根据杜森伯利和诺思在上世纪50年代提出的区域输出基础模型和后来输出基础理论的发展,我们知道城市(镇)经济的增长取决于基础部门和非基础部门,在内部需求有限的情况下,城市经济的增长和扩张主要由基础部门———输出部门通过乘数作用实现。云南边境地区多为山区,粮食生产难以达到自给自足,得靠区外输入一部分来满足需求,经济作物生产、加工仅属一般专门化产业,加之云南工业生产极不发达,技术力量薄弱,如果盲目上马发展周边落后国家所需的中低档生产资料、生活资料工业消费品生产,只会构成重复建设造成不必要的浪费甚至带来更为严重的后果,这不仅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违背国家产业结构升级、演进的发展战略,也不符合区域经济一体化和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分工要求。所以当前云南边境城市(镇)能够参与国际、国内专业化分工的,主要就是因开放口岸活跃起来的边贸行业。有了边贸行业的发展才能有相关产业的发展,才能有贸工农一体化的相互促进、相互协调发展。
三 边境城市(镇)扩大发展的基本途径
7.数字贸易存在的问题 篇七
1.1 旅游资源丰富
九江市地处亚热带向北亚热带的过渡区, 属亚热带季风气候, 四季分明, 气候温和, 光照充足, 降水充沛, 水系完整, 生态系统完备优良, 生物资源丰富多样, 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43%左右, 植物种类和种源3400种以上。如此的气候条件, 使得九江旅游资源具有类型齐全、数量丰富、分布合理、品味高雅的总体特点, 其中, 以奇特山水、度假胜地、候鸟王国、宗教圣地为主要特色。其中低温景观类的庐山、石钟山, 水域风光类的鄱阳湖、庐山瀑布和庐山温泉, 生物景观类的鄱阳湖候鸟、遗址遗迹类的观音桥、秋收起义纪念地, 建筑与设施类的白鹿洞书院、陶渊明墓和庐山植物园, 旅游商品类的庐山云雾茶、星子金星砚、共青“鸭鸭”牌羽绒制品等, 在国内乃至海外都具有较高的知名度。据全市风景资源普查结果, 九江具备空间可进入性的旅游景观资源实体120多处, 后经不断发现、开发和建设, 目前共有可开发旅游景观资源230多处, 这些景观品位高雅, 分布合理, 奇山特水, 样样齐全, 宗教诸如东林寺、间寂观、真如寺、仙人洞、老爷庙, 还有一大批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革命先烈为之奋斗和歌颂的革命基地, 这样的九江市, 在全国里找不出几个来。
九江集名山、名湖、名江、名城于一身, 交通便利, 有发展旅游业的天然优势, 如果能够好好利用九江的旅游资源, 无疑对九江服务贸易的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1.2 港口贸易发展潜力大
港口的优势在于它的聚合力, 它为工商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投资环境和商业的吐纳能力, 但是港口城市没有一定的工业基础, 往往容易导致商业的畸形发展, 而使城市经济缺乏抵御贸易风险的能力;反之, 如果有相当实力的工业支撑, 则相辅相成, 良性循环。实际上, 九江还是倾向于前者, 商业畸形发展, 但不可否认, 九江港口贸易的发展潜力巨大。
2008年3月28日, 新挂牌成立的国家交通运输部和江西省政府在九江市联合组织召开了《九江港总体规划》 (以下简称《规划》) 审查会议, 并最终通过了该《规则》, 这是以现代港口理念打造21世纪九江和谐港口的重要规则。根据《规则》, 九江港的性质和定位为:长江中下游重要的区域性枢纽港, 长江中下游新兴的集装箱喂给港, 江西省沿江开发的工业港, 由瑞昌港区、城西港区、城区港区、湖口港区、彭泽港区等五个港区, 共同形成了“一港五区, 各具特色, 功能明确, 集中连片”的总体发展格局。未来九江港将发展成为以集装箱、建材、矿石、能源、运输为主, 兼有旅游客运, 具备装卸存储, 中转换装, 运输组织, 临港开发, 现代物流, 商贸服务等功能的综合性港口, 枢纽作用前景广阔。
随着国家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 江西省建设“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及把九江市建设成为“长江沿岸和中部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和港口城市”战略的实施, 九江港货物吞吐量将迅速增长, 根据专家预测, 九江港2010年吞吐量为5900万吨, 其中集装箱吞吐量为60万TEU (20英尺标准集装箱) , 2020年吞吐量将达到1亿吨左右, 其中集装箱吞吐量为295万TEU。九江港口贸易的发展, 势必能够带动整个九江服务贸易的发展, 诸如零售, 运输, 保险等, 同时还能够吸引更多的外资投入九江。
1.3 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
2004年, 温家宝在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所作政府工作报告中, 第一次明确提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 2005年中央十一五规划建议中也明确提出促进中部崛起。至此, 促进中部崛起成为中央政府确立的继东部开放、西部开发和振兴东北之后的第四个区域发展战略。这意味着我国政府的战略调整, 中部地区将继东部、西部、东北之后, 得到更多的政府支持和优惠政策。这中部地区包括安徽、山西、河南、湖北、湖南、江西。九江作为江西的重要城市之一, 有了国家政策的支持, 也将更有机会发展服务贸易。
1.4 省会南昌的连带支持
南昌是江西省的省会, 全省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中心, 南昌市是我国中部崛起战略的中心城市之一。南昌可以说是江西省经济发展最好的, 无论是制造业还是服务业。南昌工业门类齐全, 形成了机电、轻纺、化工、医药等30多个行业、150多个种类的现代工业体系。2009年南昌市地区生产总值 (GDP) 1820亿元, 比上年增长13%。而九江毗邻南昌市, 又是南昌向外输出的重要途径, 南昌的发展自然可以带动九江市的发展, 各种服务贸易领域也将跟随南昌的发展而日益扩大。
2 九江服务贸易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 服务贸易总体水平低下
长期以来, 由于九江不重视发展第三产业, 导致服务业的发展滞后于经济的发展, 受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及自然环境的影响, 九江服务业占GDP的比重相当低, 不仅远远落后于东部发达地区, 而且也低于省会城市。从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看, 南昌市最高, 达到41.9%;九江市只在35%~40%之间。
九江服务贸易中经济效益好的企业偏少。调查资料显示:服务业固定资产原价总计低, 户均只有1万多元。企业反映企业的营业收入下降, 上交费、税比去年增加, 成本上升, 资金运转困难, 利润为负数, 经济效益较差。这就不难从中看出, 九江市具有较大规模、经济效益好、服务功能强的企业较少, 制约了服务型企业在市场的竞争力。
2.2 服务贸易结构不合理
九江服务贸易不仅发展相对滞后, 而且结构也欠合理。从部门结构来看, 服务贸易的出口仍以传统的旅游, 运输, 其他商业服务等劳动密集型行业为主, 说明九江服务贸易的发展主要集中在传统的劳动密集型和资源禀赋优势部门上, 而在技术含量和增值效率较高的保险服务, 金融服务, 计算机和信息服务, 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 咨询等服务贸易领域, 呈现出贸易逆差, 反映九江在知识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等领域较为落后, 而这正是现代服务业的特征, 从这一侧面分析, 也得出九江服务贸易整体水平落后的原因。
2.3 丰富的旅游资源未充分利用
九江具有大量的旅游资源, 大力发展九江的旅游业, 这是九江市历届政府班子一贯坚定不移的发展战略, 但是如何发展和壮大九江旅游业, 九江一直没有找到很好的解决办法。九江市是一个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 有几千年的文化积淀, 老祖宗为九江留下了丰富的物质和精神遗产, 如浔阳楼、烟水亭, 以及众多在九江留下的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和传统, 也有当代在中国很有影响的九江抗洪广场和长江大桥。虽然九江市旅游业逐年也取得了一定的进步, 但是和其他地方相比, 拥有良好的区位优势和丰富旅游资源的九江旅游业的前进步伐显得太小, 不尽如人意。来往庐山的客人多是来也匆匆, 去也匆匆, 很少有客人在市里观光旅游的, 九江的旅游景点虽多且美, 但是这些旅游景点零零散散, 就像一颗颗散落四处的明珠, 缺少一根红线把它们串连一起, 缺少一个为游客和市民提供旅游信息和交通工具的平台, 如此的旅游景点, 变成了真正的摆设, 无法发挥其作用。
2.4 专业的服务贸易人才缺乏
九江专业的服务贸易人才奇缺。首先, 表现在服务观念淡薄, 对服务没有深刻认识, 认为服务主要还是在传统劳动密集型服务产业, 不需要学习先进思想和技术。其次, 九江高校开设服务贸易课程较晚, 甚至没有服务贸易专业, 这对服务贸易人才的培养是很不利的。教育的滞后导致了服务贸易人才培养的滞后。再次, 新兴服务业和知识型服务业所需的外向型高级专业服务人才更是缺乏。九江服务贸易人才主要集中在旅游和商业服务人才, 而像金融、保险、通讯、计算机和信息服务人才奇缺, 更不用说懂得国际贸易惯例和规则的国际服务贸易人才。
3 提升九江服务贸易竞争力的对策
3.1 发挥政府宏观引导作用
政府作为生产要素的组织协调者, 其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在服务贸易的发展过程中, 发挥政府对服务贸易的管理和引导优势来带动服务业的发展。政府应该为服务业的大力发展创造良好的经济环境:在具有一定优势的服务行业, 可考虑采取出口导向战略, 充分发挥其优势;对于比较落后, 不具备优势的服务产业, 可考虑进口替代战略和适当保护, 引进来, 带动本地相关产业部门的发展, 积极扩大服务贸易。另外, 还应制定服务业出口市场战略和服务业出口部门战略。九江市政府可以通过搜集最新的有关服务贸易信息, 并及时反馈给企业、服务业部门等, 还可以定期举办各类研讨会, 报告会, 向企业、服务业部门介绍国外服务市场情况等。
3.2 优化服务贸易内部结构
九江服务内部结构平衡发展对九江服务贸易结构优化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首先, 要运用现代服务理念、经营方式和服务技术着重改造传统的运输、旅游和其他商业服务业, 提高九江服务企业的服务质量;其次, 大力发展知识密集型服务, 技术密集型服务, 如金融、保险、信息、咨询等, 同时还应培育新兴服务业的竞争优势, 提升服务业的整体发展水平。
3.3 发挥优势, 重点发展旅游服务贸易
九江有发展旅游业的优势和潜力, 但是却没有充分利用好旅游资源, 所以应该重点发展好旅游业, 从而带动旅游服务贸易。旅游业能否持续健康地发展是和我们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分不开的, 要发展好九江旅游服务贸易, 首先就必须从当地公民的旅游意识教育入手, 提高游人的环境意识, 提倡文明旅游, 把提升九江市民文明旅游素质作为旅游行业义不容辞的一项综合性、长期性战略任务来抓。另外, 九江市还可以建立一个旅游和交通信息平台, 以完善旅游市场服务体系, 它可以为市民的旅游出行提供一个便捷的平台, 也为外地游客提供更加完善的旅游信息和服务。
3.4 加快培养专业的服务贸易人才
要加快服务贸易的发展, 增强服务贸易竞争力, 必须培养服务行业的专门人才。可以利用九江各大高校国际贸易专业的教学资源, 紧紧把握服务贸易人才培养方向, 加快培养熟悉服务贸易业务的复合型人才, 培养了解和掌握国际服务贸易相关协定和国际惯例的国际化人才。另外, 可以利用校企合作和交流的机会, 创造有利的服务外贸人才培养环境, 使学生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经验, 真正能成为应用型的专业服务贸易人才, 这对提高九江服务贸易竞争力是至关重要的。
从总体上看, 九江依靠其地理位置和旅游资源, 发展空间还很大, 前景十分广阔, 但由于存在着服务意识较差、服务贸易结构不合理等问题, 致使九江服务贸易竞争力很弱。因此, 九江政府要合理引导、企业要增强服务业的竞争力和高校要重视对服务贸易人才的培养, 这对促进九江服务贸易发展极为重要。
参考文献
[1]周绍森, 尹继东等.江西在中部地区崛起方略[M].江西:江西人民出版社, 2002.
[2]汪毅夫.扩大服务贸易出口的机遇与对应策略[J].中国经贸导刊, 2007, (06) :09~10.
8.数字贸易存在的问题 篇八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我国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取得了稳步发展,在金融体系和对外贸易体系中的重要性进一步增强,但同时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与局限,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就有可能影响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进程。
一、我国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现状
(一)融资规模扩大化
伴随着我国对外贸易的快速增长,国际贸易融资业务也取得了一定的发展。2013年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为4.16万亿美元,较上年增长了7.9%。银行纷纷看好并抢占国际贸易融资业务,以占领更多的市场份额。以中国银行为例,2013年累计完成国际结算业务量3.42万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3.02%。从上面的数据可以看出我国进出口发展与国际贸易融资有着明显地正比关系,进出口的发展与国际贸易融资相互促进,既推动了进出口企业的国际贸易量,也增加了银行大量的中间业务。
(二)融资方式多样化
为了满足国际贸易中进口商和出口商的需求,我国银行业在融资业务中推出了一些新的服务项目。归纳起来有六类,即货权质押授信业务、退税托管贷款、信用险项下融资、保理业务、福费廷业务、供应链融资。目前商业银行普遍采用统一授信的管理方式,使企业和个人的融资业务能够统一规范管理,在授信额度内可以快速、便捷地办理融资业务,满足了融资的实效性。目前信用和资产融资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最常见的信用证业务中,进口商通过授信开证和进口押汇等方式融资,而出口商通过红条款信用证融资。其他如保理业务、跟单托收业务、出口代付业务、进口保付业务等,如今也已经被大部分银行所采用,提高了我国银行的收入水平和进出口企业的支付水平。烟台一家贸易公司,出口额不到200万美元,在2013年7月投保出口信用保险,通过投保便利融资270万美元,大大改善了公司资金流动状况。
(三)融资地位增强化
我国的各大银行在注意到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重要性后,对运作方式和机构设置进行很多有益改革。比如中国银行为了强化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地位,其国际业务部在2011年就和信贷部结合,通过国际结算业务充分发挥银行间接融资功能,提升了银行在国际贸易方面融资的专业性,提高效率、降低风险,增强国际结算业务的竞争力。2012年工商银行山东分行在多地推出同业国际结算代理业务,力求扩大基础薄弱客户授信额度限制,拓宽国际结算业务市场渠道,增强市场份额。2013年8月2日,招商银行兰州分行建立“商贸通、资本通、财富通”体系,并把该体系放到重要发展战略高度,助力企业对外贸易融资。
(四)融资风险复杂化
国际贸易融资时刻面临着诸如信用风险、汇率风险、国家风险之类的风险,且表现为不可预见和复杂化的特点。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全球经济长期的低迷,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尤其是国际贸易相关产业的发展提出了严峻的考验。部分出口依赖型企业因国外经济不景气,被迫取消订单,引发资金链的断裂,丧失偿还能力。另外有些企业为获取银行融资使用财务造假、贸易欺诈等手段,大大提高了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风险。尤其是2005年5月我国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以来,人民币不断升值,而且我国外汇套期保值业务发展水平距欧美还有很大的距离,汇率风险在深刻影响着国际贸易融资。2014年5月4日,商务部发布《中国对外贸易形势报告》,提到了2014年一季度中国又遭遇11个国家和地区的总共27起贸易调查,同比增长了23%,反倾销反补贴调查所导致的困境也无时无刻不加重着国际贸易融资的风险。
二、我国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一)银行风险管控体系不完善
银行是经营风险的机构,无时无刻不在和风险打交道,因此银行的正常运行离不开风险管控体系。我国的银行在对央企、大型国企等经济实力雄厚的企业的国际贸易融资中,经常会忽视企业的资产负债状况、盈利能力,在授信额度上往往容易放松,有些情况下还会违反国家相关财务制度,对企业的账户、现金管理进行违规操作,以谋取一些短期利益。2009年2月12日,中铝集团宣布对力拓公司展开收购,在融资环节,银行的风险管控部门未对并购风险做出准确的评估,而中铝集团又有着较深的国家背景,四大国有银行向其提供了210亿美元的贷款。同年6月5日因力拓单方撤销协议而终止并购,银行因此承担了巨额坏账。另外,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相关手续过分教条化、形式化,只注重实物担保,对企业的一些较为个性化的担保物,如应收账款抵押、出口退税抵押等,则较为忽视。这样一来虽然银行规避了很多风险,但长期来看对国际贸易融资的发展是起限制作用的。银行如何建立一套相对完善的风险管控体系,是我国当前银行业急需解决的问题。
(二)进出口企业信用水平较低
据工商部门不完全统计,2013年全年我国贸易合同的履约率约为50%,商业信用整体水平较低,另外信用体系缺乏相应的法律保障,很多国际贸易的纠纷就是源于法律体系的不完善。由于我国信用体系的建设的时间不长,信用数据库相对缺失,信用咨询和评估机构也比较少。在国际上标准普尔、穆迪、惠誉三大信用评级机构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发展,掌握了全球大量外贸资料,可以做出相对准确的信用评级,而我国虽也有一些专业评级机构,但其独立性和权威性经常饱受质疑,不利于社会信用体系的构建。比如2004年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与中国银行联合推出的押汇业务,设计初衷是帮助企业融资进而扩大国际贸易额,但由于相关信用评估的不准确和一些进出口企业逃避还款的侥幸心理,银行贷款经常无法如数按时收回,使银行蒙受损失,进而对这些国际贸易公司今后的贷款都会产生很多不良影响,对整个金融体系都会造成一定的负面作用。国际贸易的融资离不开良好的企业信用环境,因为脱离了信用,许多融资业务的基础就被动摇了。endprint
(三)中小型进出口企业普遍缺少抵押资产
据海关统计,2012年和2013年中小型进出口企业的贸易额均超过了我国贸易总额的60%,轻工业、小商品等出口产品几乎全部出自于中小外贸企业。目前我国进出口企业中有超过80%的属于中小企业。这些中小进出口企业可以更灵活的利用地方资源,为客户提供定制化外贸服务,为社会创造大量就业机会,但由于生产规模较小,业务范围较窄,这些企业往往缺少能够抵押的资产,因此在国际贸易融资上很多程度要依靠民间借贷。2014年5月29日西南财经大学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与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报告显示,全国只有12%的中小企业可以获得正规借贷,无法获得正规贷款的主要原因就是缺少合格的担保物。而全国民间有息借贷平均利率为36.2%,中小型进出口企业因为在正规金融机构贷不到钱,不得不转投民间金融机构,因此需要承受高额的资金使用成本,加重了其贸易负担,不利于我国国际贸易的健康发展。
(四)外资银行开始挤占我国国际贸易融资市场
外资银行自2006年12月可以在华开办人民币业务以来,逐渐对我国本土商业银行的融资业务产生了冲击。2014年6月3日在上海举办的“国家使命:上海自贸区与金融创新”论坛上,上海市常务副市长屠光绍表示还要继续对外资银行放宽限制,扩大金融改革成果。自贸区的这种情况释放了一个信号,那就是国家开始鼓励外资银行参与到中国的经济里来。由于我国国际贸易融资中福费廷业务较少,外资银行恰恰利用了这个机会,加大力度在国内进行业务宣传,再加上外资银行在国外已经有了很多年的业务经验,融资产品和服务也比较成熟,在抢占我国的国际贸易融资业务方面占有一些优势。2002年,南京爱立信公司提前偿还19.9亿元南京工商银行、交通银行贷款,继而转向花旗银行上海分行签订了贷款合同,事情的主要原因就是中资银行无法提供爱立信公司在国际贸易中所需要的无追索权的应收账款转让业务。
(五)国际贸易融资产品缺乏创新
虽然我国银行关于国际贸易融资的产品种类与日俱增,但其本质上仍然大都以传统的如打包贷款、出口押汇等,同质化相当严重,这些传统融资业务约占对外贸易融资总额的70%。然而目前国际贸易的快速发展,更多更复杂的贸易方式,比如供应链产品融资、福费廷渐渐成为主流。这些先进的国际贸易融资产品的匮乏,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中资银行融资业务的开展,更制约了进出口企业的国际贸易规模,尤其是对资金水平较差的中小进出口企业非常不利。目前我国的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里国际业务比重已经升至约50%了,这也就说明了国际融资业务是银行未来重要利润点。欧美发达贸易国家不断发展进步着的贸易融资产品,要求我们国家的银行也要在银行结算方式、融资产品上开拓创新,跟上时代步伐。
三、完善我国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对策
(一)增强银行内控体系建设,提高信用风险管控水平
伦敦第一家银行在1990年取得ISO9000质量证书之后,花旗银行、渣打银行、汇丰银行等纷纷通过了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ISO9000质量体系的建立,有效地提高了这些欧美银行的融资效率,更快捷地向客户提供了服务,并满足了国家金融监管的需求。通过对比发现,我国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应该在以下具体方面努力提高:一是建立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标准化风险系数、加强国际贸易融资项目的事中和事后检测;二是银行有必要进一步完善“审贷分离”制度,明确各个部门的责任;三是对于中小进出口企业则可以建立授信的单独快捷通道,简化程序和步骤,满足其小额短期贸易融资的时效性。
(二)完善进出口企业的信用体系建设,营造良好的信用环境
除了银行应该加强内控外,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信用环境也是必不可少的。在我国,企业和个人往往缺少信用风险观念,而信用管理也未被大部分企业所重视,国家也缺少这方面的监控数据。首先可以根据进出口企业的信用状况,对其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实行有区别的利用,让银行更有效地管理风险。另外,建立进出口企业信用评价系统,使用各大门户网站和进出口产业专业服务网站进行定期公示,为进出口企业和银行提供有价值的信用信息。只有信用环境改善了,银行的内控体系建设才会显示成效。
(三)增加抵押融资方式,增强进出口企业活力
在目前买方市场情况下,货到付款和赊销等销售方式成为主流,应收账款成了企业一项庞大的资产,因此,银行可以进一步完善应收账款抵押融资,扩大国际贸易融资规模。为了管控风险,银行可以用资产证券化、再担保等方法来处理。随着国际贸易的不断扩大,应收账款抵押融资所占比例会不断扩大。另外,短期出口信用保险抵押融资,加入了信用贷款的理念,以出口应收账款为基础,将信用保险赔偿权作为抵押,从银行获得信用贷款,在这个过程中,出口商无需提供实物抵押,提高了融资效率。再者,信用风险被转嫁到保险公司,也避免了银行在将来面临坏账的危险。
(四)创新国际贸易融资产品,满足更深层次的贸易需求
【数字贸易存在的问题】推荐阅读:
数字贸易专业09-27
国际贸易结算中问题的探讨11-18
带有数字的谚语07-07
带数字的对联07-25
贸易文员的简历08-25
进口贸易的风险12-02
含有列数字的句子06-20
国际贸易的心得07-02
数字乡村建设情况的汇报07-02
小学一年级数字的写法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