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信息教育教学设计与反思

2024-08-10

高中信息教育教学设计与反思(共12篇)

1.高中信息教育教学设计与反思 篇一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 感受信息重要性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时间

【游戏 1 1--贝爷生存游戏】

在原始森林进行为时一个月左右的生存实验,具体要求如下:1.每个队员除了身上穿的衣服外,随身只能带三件物品,每件物品不能超多 2 公斤;2.队员都是飞机空降到半径为1000公里原始森林的中心地带,要求在一个月时间内从森林里走出。来。3.队员只可以从给出的物品选择三件。

四人一组组成探究小组 这是进入高中第一节课,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之间都不甚了解,通过这样一个游戏情境的导入,提供给大家一个活跃的学习氛围,同时通过“生存游戏”让同学体会到物质、能源和信息是我们生存需要、也是人类社会的三大要素。分 【游戏 2 2--感觉剥夺实验】

请一位学生地上讲台来,用老师事先准备的布条蒙住眼睛,在教室里走一圈,并谈谈感受。

自告奋勇的感受剥夺实验 有了第一个游戏的铺垫,这个游戏的开展,学生就能放开,不会太拘谨,同时通过这样一个简单的“剥夺实验”来让学生重点感受“信息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和基本需求” 1 分 【T PPT 观看视频--感觉剥夺实验】

学生观看 进一步体会信息对于人类的生存发展的重要性。分(二)、通过事例分析,学生分组讨论与交流“信息的定义”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时间

请同学们根据导学案中给出的一些事例或者自己联想生活中类似的例子,分组讨论,并对导分组讨论并进行投票,同时总结出理由。

每组由一个同学代表学生这个年龄段已经具备了从感性认知过渡到理性认知的能5 分

学案中给出的信息的三大定义进行投票,选出与自己认知最贴近的一项,并说明原因。如果没有可以自行写出自己对信息的定义。

①信息论香农的定义 信息是用来消除不确定性的东西,指有新内容或者新知识的消息。

②控制论维纳的定义 信息就是信息,不是物质,也是不能量。

③钟义信的定义 信息是事物运动的状态和方式,也就是事物内部结构和外部联系的状态和方式。

④其他定义

发言。

力,所以让学生自己从具体生动的事例中抽取总结出上升到理论高度的“信息”定义,是对这种能力一种锻炼,同时鼓励学生不要限定在以后的知识架构中,勇于提出自己的观点,对权威敢于提出质疑。

(三)、教师讲授“信息的定义”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时间

[ [ 讲授 信息的定义] ]

介绍引用的三个定义 ①信息论香农的定义 信息是用来消除不确定性的东西,指有新内容或者新知识的消息。

②控制论维纳的定义 信息就是信息,不是物质,也是不能量。

③钟义信的定义 信息是事物运动的状态和方式,也就是事物内部结构和外部联系的状态和方式。

④其他定义(上网搜索的界面展示)

交流:结合事例共同理解这几种信息的定义。

通过讲解,让学生认识到目前对信息的定义有很多,显示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对信息会有不同的认识与描述,因此,到至今没有达成共识。

同时引申出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教育:对于知识的认知因为视角不同、层次不同、价值观不同,会出现不同的总结表述,同样对于人或者物,我们也会因上述途径的5 分

不同出现认知表述的差异,而我们之间的分歧与矛盾也会因此而已,请大家理性对待这一正常的现象。

(四)、理解信息的基本特征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时间

【游戏 3 3--你做我猜】

游戏规则:请三名同学上讲台将老师准备的纸条信息准确地告诉下面在座的同学,可以用任何方式,但是不能重复前面同学用过的方式。

[ [ 要求] ]

1.三张纸条信息:

①喜欢

②奶牛

③草

2.每个人不能用其他人使用过的方式

3.根据上面的信息表达组成一句完整的话。

同学在参与游戏的过程中,体会交流信息的主要特征及意义。

信息的特征:

传递性;共享性; 载体依附性; 时效性;真伪性; 价值相对性; 可加工、处理性; 价值增值性 寓教于乐,在游戏中体会信息的特征以及意义。

信息的基本特征是理论性,通过生动的、实际的游戏或者案例自己分析总结出信息的特征。分 【拓展练习交流分享】

1、一人计短,二人计长(信息的共享性):

2、真假难辨(信息的真伪性):

3、老皇历看不得(信息的时效性)

4、一传十,十传百(信息的传递性)

5、玉不琢,不成器(信息的依附性和可处理性)

6、“一千个读者,一千个‘哈姆雷特’”(信息的相对性)

两种模式 【模式一】.没有网络环境,通过导学案上的拓展练习,进一步内化理解信息的特征。

【模式二】.网络环境下:直接联网上机用问卷星在线作答,进行信息的特征的进一步内化理解,同时问卷星可以实时进行题目的正答率统计,进行难点讲解。

两种模式:

一是通过导学案进行的; 二是网络环境下的问卷星的拓展练习; 通过实例进一步感受信息的基本特征,巩固知识。分

3、交流及评价 两种模式 【模式一】

可以现在小组内部进行交流评价,然后进行班级交流。

【模式二】进入 BBS论坛,组内发表自己的看法,并查看其他小组的发的帖子,有可能的话可以发表自己的意见。

分享学习成果 5 分(五)、总结与练习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时间

[ [ 讲解] ]深入了解信息的各种特征,既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和理解信息的基本内容,也有利于我们依据信息的特点,有效地获取信息、利用信息,形成新知识,挖掘信息的应用价值。

【板书】课堂小结 一、信息丰富多彩(信息的定义)

二、信息的一般特征 传递性;共享性; 载体依附性; 时效性;真伪性; 价值相对性; 可加工、处理性; 价值增值性 练习(课后)

搜集身边的、生活中的常见的例子。讨论我们是如何利用信息更好地为我们的生活和生产服务的。

引导学生去关注我们可以如何利用信息为我们的生活、生产服务。分

学情分析:

学生是刚刚升入高中,是本节课是他们的第一节课,教师与学生

及学生与学生间不熟悉,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方法及对本课程的学法也不了解。按照人的成长认知规律,学生这个阶段对知识的获取开始由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因此对于“信息”这一事物的认识,可以让他们自己从大量存在的事实案例中,发现并归纳出他们应该获得的知识。

【效果分析】:

1.通过形象的事例,生动的向学生展示信息技术的发展历程以及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学生能很容易的接受,将枯燥的理论知识变成了生活中常见的实用的知识。

2.理解信息的重要性、信息特征这些知识点,通过一个又一个的小游戏,让学生寓教于乐中,完成知识的学习。

3.这节课的主要教学方法从游戏中实践,引导学生讨论为主,结合学生的生活实践,发挥学生的想象,自我构建信息的基本特征。老师在此过程中起引导作用。

教 材分析:

“信息及其特征”是浙江教育出版社的高一《信息技术基础》第一章第一节的内容。本节课是初中阶段信息技术课程基础上的拓展和加深,是高中阶段信息技术学习的开始,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①无处不在的信息;②信息的基本特征两项内容,要求学生理解信息的概念,掌握信息的基本特征,明确信息的多样性。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激发学生的兴趣,帮助引导学生在讨论信息特征的过程中认识到信息应用的价值,为将来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1.现代社会中,人们把()称为构成世界的三大要素。

A.物质、能量、知识 B.信息、物质、能量

C.财富、能量、知识

D.精神、物质、知识 2、盲人摸象体现了信息交流的重要性,信息可以交流说明了信息具有()

A.价值性 B.时效性 C.载体依附性 D.共享性 3、网络上的信息被人下载和利用,这正说明信息具有()

A.价值性 B.时效性 C.载体依附性 D.可转换性 4、下面对信息特征的理解,错误的()

A.天气预报、情报等引出信息有时效性

B.信息不会随时间的推移而变化

C.刻在甲骨文上的文字说明信息的依附性

D.盲人摸象引出信息具有不完全性 5、在朝鲜战争即将爆发的时候,蓝德公司向美国政局高价兜售一份调查报告没被理会,战后美国政府分文未花就得到该报告,这体现了信息的:(D)

A.价值性 B.可伪性 C.具有可传递性 D.具有时效性 6、关于信息共享与物质的共享的差别,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信息一方使用时另一方就不能使用

B.信息使用后就会损耗

C.信息可无限复制、传播或分配给众多的使用者

D.信息可以有限的使用 7、将几副相互无关联的图像通过图像处理软件(如 Photoshop)的加工后,形成一副富有创意,有实际用途的图像,这体现了信息是()

A.可以共享的 B.需依附一定载体的 C.可以增值的 D.具有实效性 8、武王伐封作为中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却没有甲骨文资料记载其确切年代。现代考古工作者根据历史传说中的“天象”,利用天文知识成功地完成该时间的判定。这说明信息具有()特征

A、可传递性 B.时效性 C.载体依附的可转换性

D、价值性 9、某次语文测验成绩已经按学号顺序录入到 Excel 表中,对语文成结在 100 分以上的学生筛选,得出相应的名单,这体现了信息()的特征

A、可以共享的B、可以增值的 C、需依附一定载体 D、具有时效性 10、下面有关对信息作用事例的理解,错误的是()

A.许多历史事件以文字的形式记载在书上,体现信息的依附性。

B.交通信号灯被许多行人接收,体现信息的共享性。

C.天气预报、股市行情体现信息的有价值性

D.身边的信息体现了信息的不完全性

教学反思:

本节课基于学生是进入高中的第一节信息技术课,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还不是很了解的现实情况,通过做游戏的形式,让学生在寓教于乐中体会信息的定义,感受信息对于我们的生活、生存都是必不可少。信息的特征这一理论性的知识让学生通过亲身的游戏活动变得感性,易于理解和记忆。同时提高了学生学以致用、利用信息更好的为我们的生活和生产服务的信息素养。

同时要注意因为本节课游戏环节较多,要注意学生课堂秩序和时间上的掌控。

教学目标 :

1、知识与技能目标:能列举身边的各种信息,感受信息的丰富性;能列举说明信息的一般特征,对信息有较全面的认识。

2、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从日常生活、学习中发现或归纳出新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理解信息技术对日常生活和学习的重要作用,激发对信息技术强烈的求知欲,养成积极主动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态度。学会理性对待因视角不同、层次不同、价值观不同,而出现知识、人或者物的认知表述差异引发的分歧与矛盾。

2.高中信息教育教学设计与反思 篇二

笔者一贯支持开设程序设计选修课, 并多年从事该课程的教学研究, 积累了一些经验、教训, 在此从几个方面谈谈对“算法与程序设计”教学的思考和体会。

●关于算法部分的教学

对于算法部分, 计算机选修课教学要尽量与数学中的“算法初步”教学相配合, 协调进度, 各自把握好本学科的教学侧重点。至于如何相互配合、把握重点, 已不乏文章著述, 笔者也曾在另一篇题为《也谈信息技术与数学中的算法教学》的文章上详细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在此不再重复。

在本选修课开始教学中, 应按教材顺序, 遵循先“算法”, 再“程序设计”的顺序依次进行, 理由很简单, “算法与程序设计”的主要任务是程序设计, 即进行某种程序设计语言的教学。如果在此之前学生不了解算法这一基础知识, 就容易过早地涉及、纠缠于大量的编程技术 (如语法规则、编程技巧等) , 而忽视算法在程序设计中的“灵魂”地位。事实上, 学习程序设计语言, 就是学习掌握一种将算法转换为计算机程序的工具。因此在本课程教学的初期, 让学生了解算法非常关键, 理应放在首位。

在算法部分的教学中, 应让学生明白要用计算机解决问题, 就得先考虑算法, 然后根据算法编写程序。学生可能产生诸如此类的疑惑, 即为何在接下来的编程实践中, 并未要求或没有必要先写算法再编程实现呢?的确需要及时讲清这一问题, 原因在于, 作为程序设计的初学者, 所编程序一般都较为简单短小, 程序算法也自然相当简单, 此时不一定需要将它描述出来, 只要在编程前形成在头脑中就行了。应告诉学生, 其实各种算题都能概括为三大部分, 即:输入什么?如何处理?输出什么?在编程前, 将具体算题简化为这三个步骤, 这就是算法。比如用计算机求三角形面积的算法, 就是输入三角形的底和高, 经过底乘以高并除以二的处理, 形成了面积, 最后输出面积。学生在编程实践时, 依照以上三步将一个个实际问题转化成算法, 再通过编写程序实现算法从而解决实际问题。在此过程中, 使学生逐步从算法的“算理”中体会算法在编程中的重要性, 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程序基本结构的教学

程序三种基本结构 (顺序、选择、循环) 的教学中, 应该把流程图作为描述算法的主要工具, 以使学生易于理解不同结构各自的特点。

一般情况下, 学生对顺序结构的理解没有障碍, 但一旦实际编写程序代码时, 就可能忽略语句按顺序执行的道理。例如:在编写求三角形面积的程序时, 经常出现学生将底和高的变量赋值语句写在计算面积的语句之后的情况, 导致输出面积为零。教师在辅导时应抓住这一时机, 帮助学生理解顺序结构的真正意义。

在初次进行循环结构教学中, 教师应将“累加器”及“累乘器”的编程方法尽量解释清楚, 同时, 巩固前面已学习的设置变量和给变量赋值语句, 理解在程序设计中一些惯用的做法。例如, 在“求前100个正整数的和”的编程事例中, 所包含“sum=sum+n”、“n=n+1”两条语句, 都是“累加器”语句, 借机讲清它们的赋值过程, 避免再使学生陷入视其为等式的误区。

●教学中的规范问题

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尽量做到规范操作, 身体力行地去影响学生。如教学中现场绘制或呈现给学生的流程图, 要准确规范。关于算法流程图的规范有很多, 甚至有专著对此加以专门阐述, 但作为信息技术教师, 至少应注意以下几点: (1) 任何一个算法流程图都只用一个“开始”框和一个“结束”框, 符合结构化的程序设计方法; (2) 在描画各种框图的流程线时, 应尽可能沿着图的中轴线走, 使图显得美观沉稳, 也体现了自顶向下、逐步求精的算法思想或程序自顶向下执行代码的重要特征; (3) 遇有分支或循环结构时, 在可能情况下, 流程线的分支线向上跳转时, 应从图的左边向上画, 向下跳转线应画在中轴线的右边, 遵循顺时针原则。

同样, 教学中示例书写程序也要注意规范整洁。在书写分支和循环语句时, 应利用Tab键将执行语句组向右缩进, 这样既达到美观的效果又增强了程序的可读性, 便于调试程序。另外, 还有对象命名、变量命名的前缀约定等, 都是规范编程、提高程序可读性的必要措施, 在教学中要多注意加以引导。

当然高中阶段对上述方面并无特别要求, 但笔者以为, 作为教师应该严格要求规范律己, 教学中不必花更多时间刻意从以上几个方面训练学生, 但应尽可能地提倡这样做, 亲身示范, 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规范操作的良好习惯。

●勤于归纳, 善于总结

3.高中信息教育教学设计与反思 篇三

关键词: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反思与建议

中图分类号:G633.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4-0084-01

一、关于“网络”与“洪水猛兽”的思考

我们都知道“学生一旦接触互联网就会被其无穷的魅力所吸引,通过正确的引导,网络会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然而如果缺乏引导,学生也会被深陷其中,不能自拔”,但正确的引导方法是什么?学生们知道网络是五彩缤纷的世界、清楚电脑不仅是“游戏机”、“影碟机”,但他们仍然会不由自主地沉迷于“玩”中。

“玩”是年轻一代的天性,儿童时代的“玩”性在网络的包罗万象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延续。在“玩”中,有人“玩”出了精彩、“玩”出了一片赞扬声,也有人沉迷于其中不能自拔、“玩”得被家长“封机”。现在有人提出要开发教育游戏,所针对的正是学生“要玩”的这种心理。从心理学的角度,这不失为一种好方法,但这会不会令中小学的信息技术教育变得被动呢?毕竟我们要培养的是具备较高信息素养的学生,如果学生驾驭信息的能力还要过分地依赖“游戏”,那么“网络”就真的逃脱不了被一部分人排斥的命运,那真是我们的悲哀了。

社会各界一直都在进行“学生上网利弊谈”,但不管谈论的结果如何,网络进入生活是不可回避的事实,而且是时代的需要。网络不是洪水猛兽,它是不可排斥的,它是工业时代转入信息時代的标志。

二、从“计算机教育”到“信息技术教育”

纯信息技术的世界是空洞的么?目前,我们很多教师只是教技术,一味追着技术的发展,而我们自己所能学到的只是浩瀚信息海洋中的一滴水,所能教给学生的更可能只是这滴水的几分之一。从“计算机教育”到“信息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师的职能和使命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我们已经没有精力去关注纯信息技术的世界空洞与否,我们应该关注的是我们是不是一名合格的信息技术教师。

三、从“传统的单一模式”到“建构主义指导下的多种模式”

在课堂教学改革的路子上,我们的信息技术学科借助本学科优势走在前列。就我们学校而言,2012年我们就在所有班级的信息技术课中全面进行了课堂教学改革。我们抓住“任务驱动”的要点,对每一个知识点都进行了任务的设置,为学生提供了一定数量的网上学习资料,有时也进行了分组学习的设计,并要求学生将每一个任务都反映到网上的实时系统中,接受其他同学学习和评价。应该说,这种在建构主义理论的指导下设计出来的以学生“学”为中心的课堂学习模式让学生们摆脱了传统课堂的被动状况,是受欢迎的、有效的。

但是,不管采取哪种理论来支持我们的教学,如果我们不注意多种形式相结合,单一的课堂模式最终仍然会使得教、学双方都感到厌倦。在厌倦的情绪中,那种运用设置任务构搭脚手架的方式,在网络的冲击下将以失败告终,因为网络的超链接容易将人一步步引至一些不着边际的问题,而以学生现有的信息素养很难在网络无边际的游荡中回到原先的问题。因而我们教师需要面对课堂上的混乱状态,进行新的思考。

四、实际教学中的具体措施

(一)教学内容的安排。

教学内容是教学目标的具体化,尽管教材是具体的教学内容,但在实际教学中对教材内容进行调整不是随意进行的,要根据学科的特点、教学需要、学生实际等方面去考虑教学内容的详略,不能一概扩展内容,也不宜把教学内容完全局限于教材内容。 根据我对学生的了解,发现他们中间的绝大部分人都来自农村,初中的时候从未曾接触过计算机,而我们这两年的《高中信息技术》教材内容都是建立在学过《初中信息技术》教材基础之上的。所以刚开始学习的时候,我不得不针对绝大多数同学讲了两堂基础课,包括开机、关机、窗品和桌面介绍等等。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

信息技术学科和其他学科的整合已经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了,它和数学、英语、美术的关系绝对是密不可分的。在计算机课中,老师同样应该渗透其他学科的教育,帮助学生提高各方面能力。 另外,情感教育在各个学科中也是不可缺少的,在计算机学科中也不例外。根据计算机学科的自身特点,学生的合作意识是逐步加强的,他们的探索精神是不断培养的,这些教育是要渗透在每一节课、每一项任务中的。教师需要在每一个班级里面都选出若干个基础比较好一点的同学,组成一个辅导小组,在每次上机的时候由他们负责帮助有困难的同学,这样既提高了总体成绩,也使他们获益不少。

(三)任务教学的设计。

“任务驱动”是指教学全过程中,以若干个具体任务为中心,通过完成任务的过程,介绍和学习基本知识和技能。它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方法。适用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相对独立的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中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指导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把握知识结构,带动知识、概念和技能的学习。引导学生注重发现、探索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师首先向学生明确布置本阶段、本课时的学习任务,并给予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 以上是本文从不同的方面对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设计进行了一些尝试,旨在考虑教学设计不仅仅是如何讲授任务的设计,考虑的层面应是多角度的、相互之间是融合的。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学生的差异,教学设计应该有侧重,如何实现最优化的教学设计效果,尚需要进一步与广大教师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的深入探索。

参考文献:

[1]陈治,吴作样 论研究性学习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应用[J];教师;2009年08期。

[2]马芳荪 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开发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文理导航(下旬);2010年12期。

[3]汤凯乐 对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期望[J];实验教学与仪器;2008年10期。

[4]武海军 新课标下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课堂教学评价的实践和思考[J];新课程学习(基础教育);2010年08期。

4.信息与信息技术教学设计与反思 篇四

(1)、教师展示本节课完成的教学任务。

①、信息的含义?信息的基本特征?

②、什么是信息技术?信息技术在现代社会的应用?

③、信息的二进制编码?

(2)、学生自学书本2至13页,并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

(3)、学生解答问题,对于有疑问的问题,学生之间可以互相讨论。

(4)、对于共同性问题,教师做适当讲解;对于难点二进制编码,教师做详细讲解。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

(三)、总结归纳,体验成功

(1)、交流学习心得,各自说说本节课学了哪些内容?

(2)、教师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归纳总结。

(3)、设疑,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设计意图:使学生能够在本节课后能自主思考做到知识的迁移。

四、教学反思

本节课在学生自主探索,教师引导的过程中学,让学生自主体会信息技术的普遍性这一特征,在“讨论和实际操作”中体验信息的获得和信息的正确辨析,正是在辨析过程中,提高了分辨能力。提高学生更大的兴趣,是我这堂课的最终目标。

5.高中历史教学设计与反思 篇五

一、必须更新教学观念,贯彻落实原则

历史教学必须具有开放的思想,要从过去那种狭隘的、封闭型的教学理念中解放出来,变为“宽广型”的教学观念。教学中要求教师教学观念民主,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思想;教学方法民主,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他们自身已具备的思想基础,智力能力,独立自主地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得他们在自觉地参与学习的过程中重视自身的发展,尤其是思维能力的提高和创新意识,创造能力的培养;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研读新课标,总体把握教材内容。

阅读教材时要突出分析以下几大问题,课标中对本节内容的要求;本节内容的知识体系;注意按照新课程的三维目标体系确定教学目标;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前后教材内容的逻辑关系。突出重点,详解难点。还应该思考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对学生学科能力甚至综合素质的帮助,以及思维方式的变化影响等。只有吃透教材,才能很好的利用教材,更好的完成教育教学任务。

三、有效地利用历史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多方面能力。

教师在课堂教学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讨论法,举例法,比较法,归纳法等,这样可以交叉刺激学生的感觉器官,让学生耳闻目睹、读写结合、讲讲练练,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这样做可以拓宽学生获得知识的信息渠道;还可以使课堂教学轻松愉快、生动活泼,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以全面辩证客观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四、做好了历史教学反思。

6.新课程高中数学教学设计与反思 篇六

新课程高中数学教学设计与反思

盐津一中 张才顺

在新课程教学中,我认为应注意以下四个问题:

一、教学设计应有利于让学生学会学习,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不同学习内容,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自动的、建构过程。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组织教学活动等方面,应面向全体学生,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自主参与探究问题。

二、教学设计应有利于让学生学会做事,加强应用意识的培养

“要求学生统计自己家庭一周内丢弃的塑料袋个数,并依据所收集的数据展开讨论。”其程序是:(1)作为家庭作业提出此问题;(2)学生自主进行统计活动;(3)请某同学在课堂上对结果作现场统计(列出统计表,老师也把自己的统计结果融入其中);(4)统计分析(引导学生根据数据对全班一周丢弃塑料袋情况用不同的算法进行描述和评价);(5)结合问题情景深入领会有关概念(如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等)的含义,并通过问题的层层深入让学生进一步感受不同统计量的差异以及用不同统计量来表示同一问题的必要性;(6)问题自然延伸(计算这些袋对土地造成的污染、先估算一个袋的污染,然后通过多种方式计算推及到一周呢?一年呢?全校同学的家庭呢?照此速度要多久就会污染整个学校呢?)。由此例可看出,这种模式的一个关键点就是围绕着学生日常生活来展开的:由学生身边的事所引出的数学问题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和谐的关系,朴素的问题情景自然地对学生产生一种情感上的亲和力和感召力,可以让他们真正应用数学,并引导他们学会做事。

三、教学设计应有利于让学生学会共同生活,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在数学学习中,个人努力与合作学习相结合则能促进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在交流与讨论中,能够澄清认识,纠正错误。这有助于扩展思路,提高能力,加强自信,培养合作精神。

四、教学设计应有利于让学生学会生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不应停留在简单的变式和肤浅的式上,而应把数学知识方法贯彻到每一次探索活动中去,使学生在“观察、联想、类比、归纳、猜想和证明”等一系列探究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体会到数学思想方法的作用。如在《对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教学设计中,一般先复习指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然后让学生自己研究。大多数同学类比指数函数性质的研究方法,观察图形特征,总结出对数函数的一般性质。教师为了启发学生突破思维定势,让学生探讨:不作图象能否得出对数函数的性质?这是一个很有挑战性的问题。学生纷纷投入到问题的研究,最后由学生提出运用函数与反函数的关系,根据指数函数的性质直接映射出对数函数的性质。这一方法展示了学生对知识的深刻理解,反映出更高层次的思维水平。发现学生思想的火花,激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这正是我们追求的教学目标。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内容等教学因素,都在不断更新,作为数学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从学生的全面发展来设计课堂教学,关注学生个性和潜能的发展,使教学过程更加切合《课程标准》的要求。问答形

7.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设计与教学体会 篇七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程设计,教学效率,信息素养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主旨是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把信息技术作为其终身学习的手段, 虽然我省现在信息技术不是高考科目, 但是它能为每个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因此, 信息技术课应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真正地掌握信息技术技能, 一直是我探索的问题。我结合工作经验和教学体会, 现将自己的一些观点与大家共享。

一、要有“武装”自己的意识

(一) 要提高教学能力, 教师必须先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 以新的教育理念武装自己的头脑

教师只有学而不厌, 才能做到诲人不倦。教师要崇尚科学精神, 严谨笃学, 潜心钻研, 做热爱学习、善于学习、终身学习的楷模;要如饥似渴地学习新知识、新科学、新技能, 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教书育人本领;要积极投身教学改革, 运用最先进的方法、最现代的理念, 把最宝贵的知识传授给学生。理念影响着教育行为, 所以我们必须积极学习新的教育教学理论, 掌握新课改精髓, 博采众长, 通过各种方法和途径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才能在课堂教学上游刃有余。

(二) 新课程倡导教师角色的转换, 由原来的处于中心地位的知识传授者, 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帮助者

这些都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教师必须要有更宽的知识面和更深入的专业知识才能适应未来教学的需要。所以, 我们要密切关注前沿技术、了解一些高端的电子产品, 掌握一些最新软件的使用, 接触一些时尚元素, 这样我们才能和学生进行更好的交流。为了扩大教师的知识面, 教师可以从网络多查阅一些最新知识。另外, 也可以参观一些高科技产品, 大致了解其技术原理。总的来说就是要有自我提高、自我学习的意识。

二、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实践

“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陶行知先生的这句话让我感触颇深, 在信息技术教学活动中, 不能是为了教学而教学, 忽视了生活和教学的联系, 必须要让课堂教学回归生活、贴近生活, 这样才能提高课堂效率, 事半功倍。相同的知识内容, 如果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事物或故事情节去导入, 就会大大提高学生的兴趣。如在讲授循环程序的时候, 我们用一个学生平时玩的小游戏入手, 课堂效果可想而知。所以, 信息技术教学贴近学生生活实际, 开展生活化的信息技术课堂, 是提高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能力的一种有效做法, 也是展示一个信息技术课教师教学智慧的重要方面。与此同时, 我们还要让学生一定要把自己掌握的信息技术应用到日常学习和生活中, 比如, 自己在家里独立安装计算机操作系统, 制作电子相册等, 一定要学以致用。

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现在的高中生, 有着和我们不一样的思维、爱好、品味、追求。因为他们都很有个性, 所以在信息技术课堂上, 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去发挥、想象、创造。同时在教学中, 教师也要创设探索性的问题情境, 这样能够触发学生思维的兴奋, 引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索欲, 调动学生的探索创新的兴趣, 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自主实践, 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 从某一任务出发, 采用自己独特的办法解决问题, 而不绝对服从教师或者教师提供的标准材料。在教学中, 我们教师要扮演好组织者、引导者、协调者和促进者的角色, 善于从教学的点点滴滴中寻找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立脚点, 潜移默化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从而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

四、建立客观有效的评价体系

传统教学以考试为主要评价手段, 过分强调了结果而忽视了过程。信息技术课与其他科目有所不同, 具有实践性、参与性、合作性和创造性, 所以要实行丰富灵活的教学评价。教师将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行为的表现对教学效果进行有效的评价。信息技术课堂上学生以小组形式选择相应的学习项目, 并自主进行计划、组织、实施, 在项目活动过程中, 学生的个性特征得以充分展现。比如, 小组成员之间的协作能力、问题分析能力、表达能力、创新意识、独立思考能力等。教师通过观察, 记录学生在整个活动过程中的技能、行为以及进步, 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合作精神、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能局限于教师的评价, 要有组内评价、组间互评等多元化评价方法。这样的评价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 建构个体发展, 最终使学生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学会分享与合作、信息素养的养成和增强对社会的责任感。

五、循序渐进结合德育渗透

高中学生具有较强的能动性, 热情奔放, 可塑性强, 道德教育是塑造他们道德行为的一项重要工作, 也是教育工作者的一项重要工作, 在信息技术课中的渗透德育教育是必要和必需的。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在信息技术过程中, 不仅要传授知识理论, 更要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 把德育目标渗透贯穿于信息技术教学中。信息技术教师, 要落实到实际的教育工作中, 让知识与品德教育有机结合, 教会这些学生如何去承担责任, 如何学会谅解, 如何鼓起勇气。对于要做事先做人, 教师要循序渐进、坚持不懈地通过课堂教学来渗透。

六、结论

综上所述, 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 我们不是为了迎战高考而学习, 而是为了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教师不仅要有先进的教学理念, 丰富的专业知识, 而且要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模式来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 也要注重理论联系实践, 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学生才能学得主动, 学得轻松, 学生的信息素养才能得以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1]缪水娟.教师角色转变细节[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2]杨伟洲.信息技术教学研究与范例[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3.

8.高中信息教育教学设计与反思 篇八

【关键词】信息技术高中英语阅读阅读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772(2014)06-064-02

一、 信息技术背景下英语阅读教学方式的变革

在当前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环境下,信息技术给现代教育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与工具,信息技术的应用已成为现代教育技术的特征之一。信息技术利用计算机、网络、广播电视等各种硬件设备及软件工具与科学方法,对文图声像各种信息进行获取、加工、存储、传输与使用。与过去的教学环境不同,信息化教学环境是在现代教育理论指导下,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的能实现教学信息的获取途径和呈现方式多样化,有利于自主学习及协作学习的现代教学环境。

在这种情形下,英语教师要学会巧妙地利用各种信息技术教学方式,使课堂变得生动活泼;要学会利用网络上强大的信息资源,为教学找到更加丰富的素材,让学生对英语学习更感兴趣。在学生的英语学习中,阅读学习所要求的时间和精力相对较大,是对学生语言能力要求较高的一个方面,也是英语教学的重点。通过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使用信息技术不仅是社会环境的要求也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增加学生的课堂活动参与度的有效途径。

英语阅读教学是在高中英语教学中令人关注的一方面,在各种阅读教学模式中,人们更喜欢采用读前教学(pre-reading)﹑读中教学(while-reading)和读后教学(post-reading)三段阅读教学模式。下面结合对人教版必修1 里的Unit5 Nelson Mandela—a modern hero 的阅读课堂实践的分析,探讨一下信息技术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与思考。

二、 信息技术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案例与反思

1.信息技术在读前教学(pre-reading)中的使用。读前教学是为阅读教学所做的热身活动,活动包括兴趣的激发﹑话题的导入和语言的准备等。阅读前教学的核心任务是“导”,教师要通过“导”,激活学生的背景知识,激发学生的阅读动机,从而使学生在阅读时获得最大的信息量。

这节课以播放英文歌曲开头,引出有关“英雄”的话题,然后让学生利用warming up 部分的有关描述英雄的形容词,归纳英雄有哪些特质;再通过课件展示课本上六个名人的照片,并对他们进行介绍;最后向学生重点介绍曼德拉,并导出阅读课文的题目Elias’ story .

在读前的教学中,教师通过悠扬动听的英文歌曲引出课文主题,使课堂气氛轻松活泼,激发了学生阅读课文材料的愿望。通过对课本上六人的介绍,增加了学生的背景知识,拓宽了学生视野。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图文并茂的信息传递方式使学生对他们不太熟悉的名人有了详细的了解,使这部分的介绍变得形象生动。

但是由于课堂教学时间有限,完整地播放歌曲使得后面的阅读活动有些仓促。而且教师的导入比较简单,课件没有很好地起到承前启后、导入新课的效果。因此,在上课前教师就应精心安排,对于阅读教学课的每个步骤所要占用的时间做好预测,分清主次。另外,教师在介绍课本上的六位人物时,只作了简单介绍,没有任何补充和改进。老师如果提前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网上搜索并讨论与六位名人的信息,再让学生在班上介绍他所了解的名人,既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还培养了学生的独立学习和互相合作的学习习惯。

因此,在阅读的读前教学中,要恰当使用信息技术,才能使教师的角色得以重新定位,学生的学习活动得以拓展,呈现多样化。既要注意引导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进行个别化自主学习,又要关注培养学生协作学习的习惯,从而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全面的发展。

2.信息技术在读中教学(while-reading)中的使用。读中教学是阅读教学的核心,学生的各种阅读能力和阅读策略都是通过读中阶段来培养完成的。Elias’ story这篇阅读课文以第一人称讲述了南非黑人所受到的不公平待遇以及他们在曼德拉的带领下争取种族平等的斗争故事。教师用多媒体播放了课文录音,让学生边听边猜测“Elias是谁?”然后让学生浏览课文把课文分成两个部分并归纳大意;接下来教师通过课件设计一些深层问题,来检测学生对课文细节及隐含内容理解程度,训练学生的阅读技巧。

在这部分教学活动中,教师预测到划分段落及归纳段落大意对学生的挑战,利用多媒体课件良好的交互性和灵活简单的操作性,提前设计好了一个替代性练习,把归纳大意变成段落与段落大意连线,启发和引导学生思考,帮助学生独立完成学习任务。如果学生有较强的能力可以自己完成任务,教师就可以跳过备用课件,直接进入下个教学活动。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由于时间和呈现方式的限制,教师很难在较短的课堂时间里训练学生的各项阅读技能。而多媒体课件通过辅助教师的“教”,促进学生自主地“学”来突破课堂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可以轻松地达到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的目的。由于计算机能处理多样化和大量的信息,计算机辅助教学能更有效地利用有限的课堂时间,学生可以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更多、更复杂的教学任务,从而使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得到提高。

信息技术在阅读中的使用给学生带来了新鲜感,也调动了学生主动参与阅读活动的积极性,但多媒体课件统一的操作会让一部分学生感到不适应。学生的阅读水平不同,阅读速度也不同,教师在使用课件时要根据学生的不同能力,播放的速度也应不同,不能因为课堂时间有限就不给学生理解和思考的机会。

3.信息技术在读后教学(post-reading)中的使用。读后活动一般侧重知识的应用和综合,一般教材中普遍采用的reading and writing中的writing就属于读后活动的范畴。在这节课里,教师设计了让学生展示一段采访曼德拉的对话或者写一段介绍曼德拉的短文的活动。然后, 老师又播放了网上的 “感动中国”的视频,组织学生讨论,让学生感受到普通人在自己的领域里也能做出不平凡的事,成为我们心目中的英雄。

由于信息技术处理问题的多样性和高效性,使教师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可以兼顾学生的听、说、读、写各项英语技能的训练。在这段活动中,教师利用学生对课件中视频的讨论,有关曼德拉的对话和短文,训练学生用英语交流和表达思想,从说和写两方面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使三维目标顺利达成。

本节英语阅读课的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值得思考和借鉴的地方,在今后的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该如何正确运用多媒体资源,提高英语课堂的教学效率呢?

三、信息技术辅助英语阅读教学的改进策略

1.课件设计精而实。教师在使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时要科学合理地设计课件,要制作出精简和实用的课件。有的教师设计了过多的问题来检测学生对阅读材料的理解,有些练习甚至是对同一个问题的另一种形式的考查。这样的设计显得不够紧凑,教师应本着简洁、实用的原则,合理地组织好课件,使课件逻辑严谨,层次清晰,易于操作。

2.媒体运用巧而准。由于课堂的时间有限,课件的设计要巧妙选择教学内容,准确把握多媒体播放的时间。有的教师喜欢制作信息量过大,耗时过长的课件,认为这样可以使课堂显得内容丰富。但过于复杂的课件占用了课堂时间,留给学生的时间就相对较少了。教师要科学地安排课件播放和给学生阅读和思考的时间,使课堂能兼顾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和教学目标的达成。

3.层次设计有梯度。在阅读教学中使用信息技术,要考虑到每一位学生的能力水平。多媒体课件的设计要顾及不同英语水平的学生,课件设计的层次要有梯度,要调动每个层次的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同时,多媒体课件的设计要注意启发学生,要做到逻辑严谨,层次清楚,能促进学生综合语言能力的培养。

总之,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对传统的教与学产生了强烈的冲击和深刻的影响,成为了教学改革中的热点话题。英语教师要清醒地认识到在阅读教学中使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和先进性,不断吸纳新的教学理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阅读教学质量。信息技术尤其是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在阅读教学中的应用,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使他们成为有自主学习能力的学习者。

[ 参考文献 ]

[1] 雷体南.现代教育技术教程[M].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0.

[2] 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英语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

心.教师培训手册(英语)[M].人民教育出版社.

[3] 王笃勤.英语阅读教学[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2.

[4] 黄小红.试析利用信息技术促进高中英语教学的进步[J].科技

9.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设计与反思 篇九

教学设计与反思

一、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九年义务教育中小学教科书 信息技术》七年级上册主题八。网络中的信息浩如烟海,如何在信息海洋中搜索到自身所需的资料显得尤为重要。这也是获取、传输、处理、应用网络信息的基础条件,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节课主要介绍关键字搜索和分类目录搜索两种搜索方法,旨在引导学生发解搜索引擎的概念、类型、工作原理,了解并正确使用“关键字”,掌握基本搜索技巧,并能根据信息需要选择最有效的搜索方式。

二、学情分析

考虑到七年级新生在网络知识、能力方面的群体差异,如原就读于城镇小学的学生学校及家庭都拥有电脑,能经常上网,对网络有一定的了解,能利用“百度”等搜索引擎进行简单的资料查找,而原就读农村小学的学生由于学校信息化建设较落后,对网络特别是网上信息查找较为陌生,教学需由浅入深。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搜索引擎的概念、类型及工作原理;能在实践中掌握关键字搜索和分类目录搜索两种搜索方法,并能根据信息需求选择最有效的搜索方式,能主动探求搜索引擎的帮助信息,提高搜索信息的效率。

过程与方法:能在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增强表达和交流的能力。学会针对具体问题对关键字进行合理选择和提炼,掌握一些适合自己学习和操作的搜索技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搜索引擎给生活和学习带来的极大便利;树立网络安全意识,增强网络道德观,形成与信息化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关键词的选择技巧、了解常用的搜索引擎。教学难点:掌握基本搜索技巧。

(一)激情导入

1.播放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动画片《十二生肖》片段,要求学生利用网络搜索自己的生肖传说。

(学生动手搜索并七嘴八舌说出自己所属生肖传说。教师借此机会了解学生网上搜索技能的现状。)

(二)出示课题,询问学生都用了哪些搜索工具

解释大家之所以如此快速找到信息,是因为这些网站都有搜索功能,就势引导学生进入搜索引擎学习。(在情境创设下引导学生进入本节学习。)

(三)分组练习

请各小组按要求利用网络搜索生肖传说,第一、二组使用百度,三、四组使用Google或腾讯搜搜等。学生分组体验几种搜索引擎的使用过程,了解搜索引擎的工作原理和类型。组长演示并讲解关键字的使用及搜索过程。通过分组练习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自学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四)明确概念

师:什么是搜索引擎?搜索引擎都有哪些基本类型?什么是关键字?关键字在搜索中的作用?请列举一些常用的搜索引擎。

(教师提示:为提高搜索效率,多数网站将全文搜索和分类目录搜索合并使用,比如大家常用的“百度”、“谷歌”、搜狗等。

学生按照考教师指导进行网上搜索,并认真体会、仔细观察,以进一步明确搜索概念并掌握。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五)搜索技巧妙用

1.关键字、词选择技巧。师:关键词越精确,查询范围就越小,结果也相对准确。

2.分类目录搜索。师:要查找某类信息,可单击网站相应栏目或到权威专业网站进行查找。

(遇到困难可利用搜索引擎的“帮助信息”。学生根据教师要求进行网上搜索,并分组讨论。引导学生总结关键词的选择技巧。)

(六)探究与交流

师:是否是搜索到的网页(网站)数目越多越好?为什么不同的搜索引擎搜索到的结果不同?(小组合作探究、交流。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七)课堂小结

网上讯息五花八门,鱼龙混杂,大家要增强网络道德观,努力成为网络文明小使者。引导学生树立网络安全意识,增强网络道德观。

五、板书设计 搜索引擎的类型:全文搜索、分类目录搜索。搜索查找方式:关键字搜索、分类目录搜索。

关键字搜索:是指在查找信息时,利用网页上提供的搜索信息的文本框,输入最能突出主题内容的词语或词组,进行信息搜索和查找。进行网络搜索的用途:获取我们所需的学习资料或生活常识等。

六、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设计

学生个人回顾教学内容并进行思考和总结,填写学习辅助表。小组对各自成员进行学习效果评价并将评价结果反馈给教师。

七、教学反思

10.高中信息教育教学设计与反思 篇十

第二章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第三节 氧化还原反应 第一课时 氧化还原反应

一、内容及其解析

1、内容: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与本质;双线桥表示电子转移;氧化还原反应与四类基本反应类型的关系。

2、解析:教材把《氧化还原反应》安排在高中化学必修1教材第一册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中的第三节,有其重要的意义。因为在中学阶段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知识中,《氧化还原反应》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贯穿于中学化学教材的始终,是中学化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之一。在中学化学中要学习许多重要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知识,凡涉及元素价态变化的反应都是氧化还原反应。而且金属的腐蚀及电化学部分是氧化还原的重要应用。只有让学生掌握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才能使他们理解这些反应的实质。学生对本节教材掌握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其以后对化学的学习。本节教材安排在这里是承前启后、合乎情理(符合学生学习情况、符合由表及里的学习规律)。它既复习了初中的基本反应类型及氧化反应、还原反应的重要知识并以此为铺垫展开对氧化还原反应的较深层次的学习,又还将是今后联系元素化合物知识的重要纽带。所以这样的编排充分体现了教学大纲“螺旋式上升”的基本思想。氧化还原反应像原子结构、元素周期律等内容一样,历来是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的好教材。氧化和还原是一对典型的矛盾,它们既对立,又统一,既是相互矛盾,又相互依存。有氧化反应发生必然有还原反应发生,它们绝对不可能孤立存在,而是统一在氧化还原反应中。化学中的对立统一现象到处可见,通过认真引导,就可以使学生逐步理解对立统一规律在自然现象里的体现。反过来,这又会帮助学生用正确的观点和方法学习化学知识,对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和意义。

二、目标及解析(2)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

①复习巩固初中从得、失氧角度划分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认识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是同时发生的;

②学会用化合价的变化和电子转移的观点判断氧化还原反应;

③初步掌握根据化合价的变化和电子转移的观点分析氧化还原反应的方法; ④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就是发生了电子转移; ⑤掌握四种基本反应类型和氧化还原反应的关系。(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氧化还原反应概念的教学,培养学生准确描述概念、深刻理解概念、比较辨析概念的能力;

②培养学生思考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③通过对氧化还原反应概念认识的过程,体会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氧化还原反应概念的演变,培养学生用发展的观点、科学的态度、探索的精神学习化学;

②通过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求知欲望。(3)解析:

①初中化学的学习中,对于氧化还原反应有了一个片面初步的认识,通过复习使学生体会氧化和还原同时发生的事实,为进一步学习氧化还原反应做好准备。②通过对一些氧化还原反应的认识,让学生知道对于氧化还原反应的判断更科学更深入的判断方法应该是用化合价的变化和电子转移的观点判断氧化还原反应,使学生从本质上认识氧化还原反应。

③通过对钠与氯气的反应,以及氢气与氯气的反应让学生初步掌握根据化合价的变化和电子转移的观点分析氧化还原反应的方法,学会简单的双线桥表示电子转移的方法,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就是发生了电子转移。

④通过观察归纳总结氧化还原反应同四类基本反应类型之间的关系。重点:用化合价升降和电子转移的观点理解氧化还原反应;

难点:用化合价升降和电子转移的观点分析氧化还原反应.学生掌握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及其中的对立统一的关系

三、问题诊断分析

学生在初中化学学习中已经接触了许多反应,并已经掌握按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类别以及反应前后物质种类的多少把化学反应分为四种基本反应;从具体的反应理解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但并没认识到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特征;学习了化合价,理解了化合价的变化。但并没有了解化合价变化的实质以及化合价的变化与得失电子之间的关系。初三化学教材对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介绍较简单,即“物质跟氧发生的反应属于氧化反应,生成物是氧化剂。氧气是一种常见的氧化剂。”和“含氧化合物里的氧被夺去的发应叫做还原反应。”因此,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可以通过从得氧、失氧的角度去分析氧化还原反应,然后从化合价的角度去分析氧化还原反应,最后从本质上理解氧化还原反应。学生在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认识上会产生困难,教师要充分引导学生分析氯化钠和氯化氢的形成过程,体会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就是电子的转移。对于氧化还原反应与四类基本反应类型的关系,学生很难记忆,因此在教师要充分提供一些化学反应,让学生在观察中归纳总结,这样可以加强学生的理解记忆。

四、教学条件支持分析

通过问题诊断分析我采用的主要是探索引申、分析讨论的教法,不断给学生提出问题,创设情境,诱导思维,激发兴趣,层层推进,所以学生就沿着由简到繁、由低到高、由表及里的认识规律来思考、推理、判断和概括总结的程序进行学习,这有利于学生对氧化还原反应概念、特征及其本质的理解与掌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首先复习化合价的有关知识,为接下来用化合价是否变化来判断氧化还原反应做好铺垫,然后通过填写表中的有关内容,思考“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是否同时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是什么?什么是非氧化还原反应?”“氧化还原反应与四个基本类型反应的关系如何?”通过这一系列问题的思考,使学生对氧化还原反应的理解更进一步。接下来学生就会思考为什么氧化还原反应会有化合价的变化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就可以引入对氧化还原反应本质的探究。在这里借助多媒体,模拟氯化钠和氯化氢的形成,有利于学生形象的认识氧化还原反应发生的过程,而且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深刻理解,氧化与还原这两个相反的过程总是同时存在于一个氧化还原反应中的原因是,一种物质失去电子,必定同时在另一种物质得到电子,它们是相反的,又是互相依存的。这样一来,学生靠发挥主观能动性去积极思考分析,突破了重点,提示了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与物征。另外通过练习掌握了表示电子转移情况的方法后,其内心自然会产生一种成功的喜悦,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有利于增强记忆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有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科学的学习方法。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教学基本流程

[来源:学科网]

(二)教学情境

问题1:对于元素化合价的判断,你们掌握的好吗?

设计意图:对于元素化合价的判断,初中化学的学习中已经初步接触,化合价判断的是否准确,直接影响着氧化还原反应的学习和高中化学的很多方面,因此有必要先对元素化合价的判断进行复习巩固,为后来利用化合价来判断是否是氧化还原反应等有关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

师生活动: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大声朗读化合价口诀,鼓励学生课后认真落实记忆,为今后的学习做准备。

问题2:什么是氧化还原反应?

设计意图:对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的学习,是本节课的重点之一,学生知道了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就能利用其特征对某个反应是否是氧化还原反应做出判断,并且通过对部分化学反应的分析,可以归纳总结出氧化还原反应同四类基本反应类型之间的关系。

师生活动:让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填表观察,归纳总结出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这个过程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总结归纳的能力,教师对学生思考的结果给予评价和鼓励。

问题3:为什么氧化还原反应化合价一定会发生升降,其本质原因是什么?

设计意图: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本节课学习的重点,通过模拟氯化钠、氯化氢的形成过程,让学生形象直观的体会“为什么氧化还原反应化合价一定会发生升降”,使学生从本质上认识氧化还原反应。

师生活动:教师通过演示实验和动画模拟,使学生从实验和物质的结构的角度,探究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及时归纳总结氧化反应、还原反应与得失电子与化合价变化的关系,初步认识“双线桥”表示电子转移的方法。

问题

4、有单质参加的化合反应或有单质生成的分解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吗?

设计意图:初中化学的学习中,学生认识了四种基本反应类型,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又知道了氧化还原反应,并且明白了判断氧化还原反应的依据是根据反应前后是否有化合价的变化,那么氧化还原反应同四类基本反应类型有什么关系呢?通过填表归纳,引导学生能够自己发现其中的关系,思考并解决问题。

师生活动:这个过程,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大胆创新,设计各种关系示意图,可以有效加深学生的记忆和理解。

六、目标检测

1、下列化学反应中,属于氧化还原反应的是()

A.Na2CO3+BaCl2

BaCO3↓+2NaCl

B.Fe+H2SO4

H2↑+FeSO4 C.2NaHCO3 Na2CO3+CO2↑+H2O

D.CaO+SO2

CaSO3

2、下列反应属于非氧化还原反应的是()

A.Fe2O3+3CO2Fe+3CO2

B.2KClO32KCl+3O2 C.2H2O2H2↑+O2↑

D.KOH+HNO3

KNO3+H2O[来源:Z_xx_k.Com]

2、有关氧化还原反应本质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电子转移(包括得失或偏移)

B.化合价的变化 C.得氧和失氧

D.新物质的生成

3、下列有关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与氧化还原反应关系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化合反应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

B.分解反应一定不是氧化还原反应 C.置换反应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

D.复分解反应不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

七、课堂小结

1、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元素化合价的升降

2、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电子的转移(得失和电子对的偏移)

3、氧化还原反应与四类基本反应类型之间的关系

八、课后反思

1、本节课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于电子得失与化合价的关系学的比较慢,以后还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多举例。

11.高中信息教育教学设计与反思 篇十一

关键词:信息技术 任务驱动教学法

中学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进行计算机应用软件的教学时,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非常适宜。然而,要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关键是“任务”的选择与设计。这些年来在高中教学实践中,为了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针对教材规定的各个单元的教学内容,我设计了一些不同类型的“任务”,应用与教学过程之中,作为对教材的补充和扩展。在进行“任务”设计时重点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任务主题的选取原则

任务主题要源于生活,生活是人类知识的源泉,任务要源于生活,而且要高于生活。用生活情景来激发教学,以富有感情色彩的具体场景或氛围,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的理解教学内容,要让学生在生活中去发现,去观察,去思考问题。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原有的思路认识基础,或者以具体的生活实际为背景,由教师和学生共同提出问题,也可由教师从社会生活实际出发,设疑激趣,将问题展示在学生面前,把学生引入相关的问题情境中,以可对抽象的问题加以具体化,如一些简单的学习任务则可用来自学生最近的一些生活中的敏感事件,如新同学的入学军训,可能是每个学生一生当中最为深刻的事情,就可以借助同学们的热情,一个个电脑作品“军训随想”、“教官情”就会呈现的五彩缤纷。有苦有乐,有汗水也有收获。可以是动画,可以是网页,也可以是多媒体简报,全是学生的心灵写照。也体现了学生运用信息技术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在运用信息技术的同时培养并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只要我们转变教育观念,把更多的空间放给学生,就会容易地形成自然的、灵活的教学任务。

要依据新课标要求: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内容、对象和条件,量体裁衣,且不可小主题大任务,也不宜大主题小任务。而“要大小兼顾,利弊互补”,同时任务也不要只局限于教材,要基于教材而扩展教材,要明确“尽信书,不如无书”之理;另外任务要有系统性,在任务设计时就要处理好整体任务和每一节课的单元任务之间的关系,不要使单元任务与整体任务脱节或毫无关系。单元任务的设计要围绕整体任务的完成进行构思,以确保教学效果和最终目标的完成。

要尊重学生的学习心理:要遵循教育心理学原理,要迎合学生的学习心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任务的呈现的初衷,要让学生是在“我要做”中学习,而不是在“要我做”。在任务的设计中教师应给学生提供多样化的自主探索空间,鼓励不同意见和创造性思维的迸发,发展个性化学习。同时也要兼顾任务的系统性,各个任务之间有机结合、纵横交错、相互渗透。

要对学生的终生学习负责,一个好的学习任务会对他的一生产生积极影响。同时要考虑学生认知水平的层次性,任务设计要具有兼顾性,并有一定的过渡性、阶梯性,递进性,即要学生吃饱还要吃好。可大可小的主题,当是首选。比如用Word进行自我介绍,其中需有文字、图片、艺术字等,比比哪个学生做的自我介绍最丰富、最生动、最有趣。基础差的同学可用Word的基本用法,而技术好的同学尽可能地用Word的一切功能来丰富自己的这篇自我介绍。在任务的完成过程中可设置一些小的竞赛环节,对优胜者给予一定的奖励,对后进者一定的鼓励,这样可以增强学生的成就感和提高竞争意识。

二、“任务”要符合学生特点

教师进行“任务”设计时,要从学生实际出发,考虑学生的年龄、兴趣、认知能力等特点。“任务”设计要注意留给学生一定的独立思考、探索和自我开拓的余地,有利于培养学生用探索式学习方法去获取知识与技能的能力。考虑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任务的难度设计为梯度等级,教师、学生都有选择的余地,教学活动可以呈现多样化的特点。

例如高中的程序设计课,根据教材采用VB(Visual Basic)进行教学。VB是可视化的、面向对象的程序开发工具,由于可视化工具的应用,在窗体中设计人机界面方便易行,使学生在程序设计中感觉有一定的趣味。但是如果提供的“任务”仅限于此,不能满足高中阶段学生的需求。因此我在教材的基础上补充多窗体的概念和使用方法,设计了一个难度适宜的“任务”——ATM取款机的前台操作:一个主窗体显示六个国家的国旗,引导客户选择某国语言;然后装入另一个窗体,提示客户输入账号和密码。

这个“任务”使学生掌握了多窗体的设计和使用方法,同时给学生留下多方面拓展的余地。例如,两个窗体设计完成后,有的学生立刻会想到,怎样实现密码的自动核对,涉及到条件语句和分支程序的应用,我给出条件语句的格式,让学生自己尝试去完成。对于基础好的学生,还可以引导他们用“过程调用”来完成这个“任务”。在完成这个“任务”的过程中,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找到了他们各自的兴奋点,可以获得不同的收获与提高。“任务”选择要难度适宜,要符合学生的兴趣特点。我在浏览VB5提供的程序实例时,看到其中的ATM取款机操作程序,感到这个VB程序与实际生活密切相关,向学生提供这样一个“任务”他们会有兴趣。然而,照搬这个程序,对于大多数学生显然是难度过高了,因为涉及过程、模块、系统函数调用等概念。为此,选择这个任务后,我进行重新设计、编排,变换方法,降低难度,在教学过程中使用,效果较好。

三、“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实施

在传统的教法中,引入有关概念时,往往是按“提出概念→解释概念→举例说明”的顺序。然而,感性经验在知识的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在信息技术课教学中引入新概念、新知识时,是以“布置任务→介绍完成任务的方法→归纳总结”的顺序引入有关概念,展开教学内容。学生在完成“任务”的操作过程中,获得感性认识,掌握完成任务的方法,最后要适时地加以总结,概括其一般的规律,实现从现象到本质,由感性到理性的过渡。因此,在每个单元的学习完成后,介绍在因特网上站点设计、制作、发布的一般过程,就是基于这种思想,同时还将学生的认识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任务设计可以服务于教学,如设置不当,也可能阻碍教学。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还有很多很长的路要走,但我们不应放弃努力,应该更多地从学生角度出发,结合实际情况,真正着眼于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和信息素养,教给他们今后勇于面对和挑战这个信息时代的勇气和本领。

12.高中信息技术课的反思与对策 篇十二

术文对策一、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反思

课戴/信息技术立且实践性很, 强的学科作为中学, 考试作为强化课堂的一门独的晶学生由实践到技能的转化的手段是十分反育和学生的学必要和有效的。习生活带来了不少变化信息技术课也给学校教, 思但学生们多热衷于上网进行娱乐性动, 课堂教学也没有发挥更好的效果, 面活与何着手解决对这样的问, 值题, 得我们深刻的反思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又从对尽1.管近年来学校对信息, 技术课是否重视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日策程列入到高益受到重视, 考的考试范围但始终没有将。这也在一定信息技术课

程度上造成学校不重视花较多的精力去

培养老师们的业务水平, 且在信息技术硬件设施和软件设施上学校也没有大力支持与配合, 严重时造成学生操作时出现两人共用一台电脑、经常出现死机或电脑反映特别慢等现象, 明显阻碍了学习进度, 影响教学课堂的教学质量或者学习的软件安装有所欠缺, 只有一些比较基础的软件, 造成教学中重复使用这些软件, 枯燥单一的课堂教学内容, 使学生的学习兴趣越来越低;有的则是信息技术教材的更新缓慢, 跟不上网络技术的发展步伐, 无疑造成教学与社会信息技术有所脱节, 使教学发挥不出学以致用的效果。而有的学校硬件建设尽管比较完善, 但教学上单纯追求技术层面的应用, 背离了“提高信息素养, 赶超世界信息化的步伐”的教学理念。

2.教师的教学业务水平是否高

信息技术是新时代的产物, 担任信息技术课教授的老师实际经验是否满足学生求学的需求, 有的老师比较年轻, 有的甚至是刚毕业的大学生, 缺乏实际经验, 没有在课堂信息上熟练地运用课堂信息技术或有的老师尽管懂得如何操作电脑, 但却没能使用有效的教学策略将知识传授给学生。结果学生提出的课堂问题, 老师给不出满意的解答, 这容易使学生因学不到多少实际知识而失去这门课程的学习兴趣。再者, 目前的教师对信息技术这门课的教学, 多采用单一的教学模式。如一节课理论, 一节课操作;而有的老师, 则全按教材上面编写的去教授, 学生的实例练习有所欠缺。这些教学形式, 加上课时安排也不多, 学生几乎学不到实用知识, 严重阻碍了其学生积极性, 造成上课不认真听, 甚至在上机时没有认真操作。而有的教师则太过于关注教材的技能, 却忽略了对学生思想上的引导。如有的同学对计算机病毒所涉及的技术比较感兴趣, 如果老师没有关注引导学生如何辩证地看待这些病毒技术, 学生有可能走上从事非法破坏活动为自己谋取私利的网络犯罪道路。

二、提高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质量的对策

1.学校应重视信息技术课

学校应适当增加对信息技术硬件与软件的财物投资, 对于教师, 学校可定期为信息技术老师做一些系统的培训;对于学生, 学校应广泛地开放现有的硬件设施和网络资源, 使学生通过对信息技术应用的充分实践, 实现学以致用, 有效引导学生走上由参与到自觉应用的途径, 从而真正提高学生的真实信息素养, 提升学生对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能力;再者, 学校可开设学习网站的在线教学论坛发言, 给师生教与学提供一个交流的平台, 也让每位同学都阐述了自己感受到身边信息的实例, 从不同的形式、不同的角度认识信息, 以加深学生对信息概念的了解, 提升学生表达与交流信息、开展合作并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能力;也有利于学校对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过程、方法、结果进行客观、全面的评价。

2.教师个人方面的业务水平提高

高中阶段的学生, 已经具备了自我提出问题、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首先,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教师不仅将教材上的内容传授给学生, 更应重视学生操作技巧及创新的培养, 如我采用分层教学法, 注重使学生爱学、会学、善用, 对不同层次的学生使用不同的探索方法解决问题给予鼓励,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使学生能自主地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其次, 根据教学目标要求, 我让计算机操作能力强的学生带领对此课学习能力差的学生;并在学生的操作过程中, 积极引导学生探索不同的操作步骤来获取同一个结果, 从而共同完成教学的任务;再者, 教师不应仅按照教案上既定的教学程序进行教学, 还能灵活地鼓励课堂中学生在操作过程中提出的新思路、新方法的应用, 从而促进学生发散思维和个性的发展, 如开辟新的教学方法, 可将数学归纳法的思想引入算法与程序设计的教学中可以结合数学和信息技术两门课程优势, 使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去设计正确的算法, 快速高效地在学生中普及算法知识, 达到培养信息素养的目的;而对于教学评价, 可主要采取学生自评和小组互评的形式, 辅以教师在学生操作和演示过程中的评价以及最后的总结性评价;最后强调一点, 作为老师, 不仅要传授知识, 也要重视提升学生遵守相关的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的意识, 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和责任感。

总之, 信息技术是一门知识与技术更新迅速的课程, 学校应重视对其各方面的投资;而作为教师, 更应不断积极提高业务水平, 多给予学生实例操作的课时, 从而更有效地利用课堂教学的优势,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使学生乐于学习, 有效地培养学生信息素养与信息能力, 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高慧艳.对当前高中信息技术教育现状的两点反思.成才之路, 2011, (23)

上一篇:物流专员岗位职责下一篇:年度教务科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