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教育对中学生身心发展的影响论文

2024-09-18

音乐教育对中学生身心发展的影响论文(精选11篇)

1.音乐教育对中学生身心发展的影响论文 篇一

俗话说:“环境塑造人”。学生综合素质的形成和培养离不开良好的学校教育环境。因为学生个体素质模式的建构和塑造,有赖于与之相关的各种教育环境的引导、开发和优化选择。良好的环境能使人产生积极健康的情感,不良的环境能使人产生消极的不健康的情感。学生,作为组成社会的个体,他们学习主要受家庭、学校、社会环境的影响教育工作者应注重对环境加以利用和改造,创造良好的健康的环境,发挥其在素质教育过程中的积极作用,克服不良环境,限制其消极作用。环境教育对学生的作用一时难以显示出来,这一方面由于它的隐蔽性所致,另一方面环境教育的作用需要经过一个长期的积累过程,需要经历一次量变到质变的飞跃,这就是环境教育的迟效性。我校非常重视学校环境的建设和管理,并动员、组织师生共同参与,尤其培养了学生的主人翁意识,让学生积极参加净化、绿化、美化校园的劳动,亲手布置班级、学校的环境,增强保护环境、爱护校园的自觉性和责任心。学校领导还应该把师生在管理和利用学校环境的各项活动中所形成的制度、规范、纪律及时总结、固定下来,作为学校的传统、特色予以保持、发扬、光大。这样就可能使学校环境逐步完善,不断优化,使环境建设的育人功能发挥得越来越好,把学校办得越来越有特色。

校风是学校全体成员共同具有的富有特色的稳定的行为倾向,也是一所学校所持有的、传统的、主导的行为习惯和风尚。我校这种“学无止境,行为师表”的校风能产生一股经久不衰的强大动力,推动着学校不断进步,培育出一代又一代德才兼备而又有鲜明个性的学生。校风是治校育人的重要因素,是一种不可忽视也不可替代的教育力量,它在学生成长过程中起着不可抗拒的同化作用和促进作用,它给学生的鼓舞力量是持久的,它在学生身上显示出来的教育效果也是永不磨灭的。作为环境育人中的动态因素——精神环境,是校园中最活泼、最有潜力、最富有生气的因素,它给学生的影响是直接的、生动的、持久的。优化精神环境是充分发挥环境育人功能的一项关键性工作

2.音乐教育对中学生身心发展的影响论文 篇二

一、对象与方法

1. 对象:随机选取某中学不同年级男女大学生共300名为研究对象。

2. 方法:

(1) 文献资料法:收集大量有关体育活动对人体健康影响方面的文献资料, 以及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研究成果及期刊, 为本文的研究提供理论参考依据。 (2) 问卷调查法:采用由清华大学樊富珉教授修订完成的信度和效度均较高的健康调查表 (UPI) , 该量表包括三部分内容, 受试对象的基本情况、受试者的身体心理健康状况、及辅助题。 (3) 体质测试法:选取学生身高和体重形态指标, 立定跳远、肺活量、握力、坐位体前屈及台阶实验等机能指标作为生体质测试的评价指标。 (4) 数理统计法:将收集所获得的有效数据进行归类整理, 并利用Microsoft Excel软件包对其进行统计处理。

二、结果与分析

1. 实验结果。

(1) 体育教学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与全国青少年常模相比, 调查对象心理健康状况情绪波动因子、抑郁因子、过于敏感因子、交往障碍因子和偏执因子等各因子得分均较高, 且有显著性差异。提示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存在较严重问题, 提醒有关部门需要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干预手段。经过一学期的体育教学后发, 教学后学生的心理健康因子得分与实验前相比较低, 且存在显著性差异, 有统计学意义。 (2) 体育教学对学生身体素质的影响。经过一学期的体育教学后学生的身体素质平均值与教学前无明显差异, 其中教学前后身高、体重等形态学指标均值无显著性差异, 机能指标除立定跳远成绩均值外, 其它如握力、肺活量、台阶实验均值均高于教学前, 且有显著性差异, 教学前后女生坐位体前屈均值也存在显著性差异。 (3) 中学生身心健康促进策略

2. 健康教育课程的设置。

学校体育教学的目的是通过体育教学的方式与方式, 使学生学习一技之长, 进而培养学生的身心全面发展, 以提高其社会适应能力。基于这一思想, 在中学体育教学中除开设技能学习课外, 还应设置心理健康教育课与体育保健课, 使学生能通过自身的学习掌握在体育活动的心理状态与卫生常识, 以及掌握在运动过程中出现不适现象能进行及时消除的措施, 做到自我及时诊断、自我治疗的目的。

3. 安排特定的体育教学活动, 以提高学生的抗挫能力。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为提高学生的抗挫折能力, 需要在体育教学中安排一特定的体育活动如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或教学方法, 给学生的心理上施加一定的刺激, 使他们在较高的要求参与其中时经历各种各样的磨练, 进而在受挫中养成良好的战胜困难的品质和培养敢于与困难作斗争的意志。这样就能学生在掌握运动技能的同时, 也有效掌握了克服心理问题的科学体育运动方法与手段。

4. 在群体活动中促使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在体育教学中应充分利用体育教学的优势, 创造良好的群体环境, 引导学生参与其中, 以增强团体凝集力, 形成好的合作关系, 让学生在该团体中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教师应有意识在体育教学中设置各种条件或创造合作环境, 鼓励学生参与其中, 在学生学习中出现不正确动作时, 不应当众批评, 要注意方式和方法, 培养其体育学习的兴趣, 树立相互帮助, 相互鼓励, 相互学习的精神, 建立良好的课堂气氛和良好的人际关系。

5. 采用积极体育教学评价手段, 消除学生自卑心理。

体育教学中积极的评价手段能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刺激其努力学习, 否则会削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具体做法:对于学习能力相对较差, 或运动能力相对较弱的学生来说, 可适当降低教学难度, 让其在学习中能享受到取得成功的快乐, 教师针对其小的进步能及时进行肯定, 会使学习的自信心增强, 学习动力也会相应增强, 然后再一点点增加学习难度, 最终达到消除其学习自卑心理。

三、结论

1. 经过一学期的体育教学后大学生心理健康因子均低于实验前, 且有显著性差异。

2. 经过一学期的体育教学后大学生身体素质平均成绩与教学

前无显著性差异, 仅握力、肺活量、台阶实验与实验前相比有显著性差异

3. 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受各多因素的影响, 因此, 为促进其

身心健康在体育教学中应设置健康教育课程的同时, 在教学活动中应安排特定的体育教学活动, 以提高学生的抗挫能力, 并在群体活动中促使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进一步在体育教学中采用积极体育教学评价手段, 以消除学生自卑心理。

参考文献

[1]陈琳伟, 欧美珍.学生身体素质状况的追踪调查研究.体育学刊, 2000, 7 (6) :83

[2]李国强.民俗体育文化保护的悖论与超越[J].新西部 (下旬, 理论版) , 2011, (11) :181-182.

3.音乐教育对中学生身心发展的影响论文 篇三

摘要 气排球是一项新兴的运动,从老年人体育活动开始,迅速开展于学校和社区之间。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分析气排球的特点和优势,结合中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气排球运动对中学生身心发展起到促进作用,有利于丰富学生课余生活,增加学生的身心健康等,有着积极的影响。

关键词 气排球 中学生心理 影响

一、前言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了身体健康的重要性,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成为人们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体育投资和“花钱买健康”已经成为一种时尚。气排球既保留了传统排球运动的特性,又降低了参加该项运动的难度,使之大众化。随着气排球运动的不断发展、比赛规则的完善和参与气排球运动的人口不断壮大,使它一定能成为我国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体育项目。因为气排球是中国在排球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发展的时间比较短,是比较新的运动项目,国外相关的研究比较少。

二、研究方法

(一)文献资料法

查阅了气排球的发展和特点的材料和文献。通过计算机检索、查阅了重庆维普(VIP)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期刊网(CNKI)全文数据库等的相关论文,收集相关的材料和论文。

(二)专家访谈法

通过和有关气排球教师和专家,进行交流和咨询,加深对气排球运动更多的了解。

(三)实地考察法

到中学内进行调查,通过气排球比赛和裁判。通过上课对学生的积极程度,喜爱或者讨厌上气排球课的原因进行分析,了解学生的真实感受,从而为本课题的研究工作积累基础资料。

三、中学生的身心特点

(一)中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

1.情感:中学生的情感丰富、高亢而热烈,富有朝气、容易动感情,也容易激怒,情感体验比小学生深刻;对未来充满了憧憬和幻想,具有活泼愉快的心境;自我调节和控制能力提高,情感有时带有矛盾性和两极性;好交往、重友情,友谊迅速发展;由于性发育和对未来的向往,在异性交往中有时会遇到困惑。

2.意志:中学生意志特点主要表现在目的性、果断性、自制力几个心理品质上,能够有目的、自觉地做出意志决定和努力;在果断性上有了显著发展;自控能力不断增强。

3.人生观、价值观:年龄的增长、视野的开阔及受教育年限的延长,使中学生开始对人生及世界进行思考和探索。

4.道德品质:学生的品德有一个完整的结构,对社会的道德有自己的主观判断,但也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所以,中学生要形成良好的道德和品质,需要教师和社会的积极正面的指引。

(二)中学生身体特点

1.身体外形剧变。由于内分泌的发育,四五年之内,少男少女们的身体外形发生急剧变化,身高、体重、胸围、头围、肩宽、骨盆等都加速增长,骨架粗大,肌肉壮实,外形、外貌以及外部行为动作也随之变化。特别是,身子突然窜高,每年可长6-8厘米,甚至10~11厘米;体重迅速增加,每年可增5-6公斤,甚至8-10公斤。

2.体内机能增强。中学生心脏的发育,从心脏形体、恒定性、血压、脉搏等指标变化来看,日渐接近成人,大致在20歲以后趋向稳定。12岁前后开始肺发育得又快又好,男生到十七八岁,女生到十六七岁,肺活量可以达到或接近成人。肌肉发达,骨骼增粗。特别是脑和神经系统的发育最快,脑的重量和容积12岁时已经接近成人,十三四岁时脑已基本成熟,大脑皮质的沟回组织已经完善、分明,神经元细胞也完善化和复杂化,神经系统的结构与机能几近成人,大脑兴奋与抑制过程逐步平衡,到十六七岁后则能协调一致,第二信号系统逐步占据优势,并在概括与调节作用上显著发展。

3.性的发育成熟。中学时期是人的性成熟最快的关键阶段。少男少女们到了青春发育期性的器官与机能便迅速发育成熟,性发育的外部表现“第二性征”逐步凸现,性的成熟给他们的心理发展带来重大的变化,使他们感到自己长大了,是大人了。

四、对中学生身心理影响

课余气排球运动最大特点是身心娱乐和调理,它既不是通过比赛追求成绩,也不是以崇拜为目的,它既不要求体育教师的安排,也不要求有规律的系统训练,而是通过自发参与的体育活动,具有一定的积极导向作用。

气排球运动具有较强的休闲观赏和趣味性,易学、好玩、球的颜色鲜艳,在运动过程中符合中学生的生长发育规律和身心发展的规律,气排球运动可采用男女混合制,打起球来轻松愉快,更加激发参与者的乐趣。如当自己传出的球使同伴扣球成功,这时学生在心理上得到的成功感和快感,极大地激发气排球的兴趣。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观察到一般学生都能参与练习和比赛,并能将球“打起来”。尤其是在比赛中,每一个学生的能力都能得到充分的展现。在平常的教学比赛中,我们将气排球与传统排球以同样的方式进行比赛,通过对比分析认为:气排球更适合于中学生,因球体轻、软,飞行的速度慢,使绝大部分学生在比赛中都能将球击起来,即便是使用不规范的动作。比赛间断少,连续性强,使气排球的娱乐性和趣味性功能得到发挥。因此,气排球比赛能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使比赛更具有观赏性,有利于校园体育文化氛围的形成,以推动气排球运动的进一步开展。

在气排球运动中,无论是观赏还是参与,气排球场无疑为人们在生活中即将发生的竞争提供了极佳的预演场所,可以说气排球运动是浓缩着社会性、群众性和竞技性的社会群体性运动,气排球运动本身就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环境。依据迁移原理,人们在运动场上所养成的良好品行和行为习惯,可以迁移到日常行为模式之中面受到社会的认同和接纳。在气排球场上不论尊卑,不讲资历,最讲效率,它不承认任何出个人身体条件和心理以外的不平等,培养了学生应具有积极向上,勇于进取、不满足现状、超越对手,超越自己,敢于冒险和创新的良好竞争意识。

气排球运动的健身价值在心理调节方面得以体现。经常参加气排球运动、养成锻炼的习惯对终身健康极为有益。气排球运动中,队员全身部位均可击球,既可用头顶、肩碰,也可臂挡、手击、脚踢。因此,参加气排球运动不仅能提高力量、速度、灵活性、耐力、弹跳、反应等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还能培养机智、果断、沉着、冷静等心理素质。

气排球运动是一项有较强集体性的隔网对抗项目,他要求每名参与者在场上必须做到齐心协力,密切配合。该运动对于一个群体来说,首先要学会的就是合作。合作是提高群体的竞争能力和竞争中获得胜利的重要条件。群体内的合作,依靠个体之间的统一目标、统一的思想意识,以及相互沟通理解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展开与对手的竞争对抗。

五、结论

根据气排球的特点,在中学阶段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气排球教学,开展气排球活动,能有效地提高学生气排球的技术和战术,通过比赛活动,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战术意识和拼搏精神,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增加了学生之间相互交流、互相学习,有效地贯彻了学校体育 “健康第一,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为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经常参加气排球活动可以培养多种心理品质,提高身体素质、愉悦身心,培养创造性思维和自主能力,丰富业余生活,提升运动能力,树立终身体育理念,是学校体育的延伸丰富。随着气排球运动在我校的不断开展与普及,它将成为排球教学的主要内容,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运动乐趣,使气排球健身活动在校园里更具有吸引力,给学生带来更多的益处。

参考文献:

[1] 钟秉枢,董进霞.气排球——老少皆宜的新型活动[J].中国学校体育.1994(6).

[2] 蔡志源.我国创新的气排球与项目展望[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06).

[3] 左红卫.论排球运动的社会文化价值[J].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03).

[4] 蔡志源.气排球的基本技、战术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02).

4.音乐教育对中学生身心发展的影响论文 篇四

学习是一种有目的、有系统的社会性活动,这种活动的特点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儿童有系统地去掌握必要的知识和技能,并培养儿童的优良的个性品质。

对于儿童来说,学习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单靠日常生活经验的积累是不能系统地掌握人类创造的全部科学知识的。因此,就必须要求他们有系统地学习。

4岁的孩子由于身心的发展,允许成人向他们提出一些基本的学习任务,并且逐渐教会他们完成这些任务,从而掌握知识、技能和形成个性品质。这时期的孩子也开始能对学习目的有一定的认识,能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坚持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

但是,由于这个时期孩子生理上还不成熟,心理发展也不够完善,所以他们的学习与小学生在学校从事正规的学习是有区别的。他们的学习活动主要是完成幼儿园里的作业,如手工、计算、常识、音乐等。

小学儿童的上课是一种社会义务,是他们必须完成的学习任务。教师还要对他们的学习进行调查、提问和记分,并且要把儿童完成学习任务的情况作为对他们评价的重要依据。而幼儿园里的作业没有这些要求。

另外,幼儿园里的作业不能作为儿童的主要活动,而且作业的时间不能长,难度不能大,否则就容易使儿童疲劳。再则,幼儿园里的学习还不能像小学的教学一样跟游戏严格分开,教师经常是通过游戏的方式来进行教学的,儿童也总是把作业的任务当作游戏来完成的。

因此,作为家长及幼儿教育者,应该了解4岁孩子的学习特点,寓学习于游戏之中,如通过让孩子玩沙子,了解沙子的性能和特点;通过玩“看病”游戏,学习“医生”和“病人”的关系和态度;通过踢球来掌握踢球的技能,发展运动水平。

有的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早日成才,不顾孩子的身心特点,使他们从事过分紧张的学习活动。超越限度地“促进”幼儿的发展,反而是有害的。

劳动是一种有目的、有系统的社会性活动。从严格的意义上说来,劳动是人们改造自然、创造物质财富的话动,是社会活动的基础,是光荣的事情。

4岁幼儿,由于身心的发展,已经具备了从事一些简单的力所能及的劳动的能力,如自我服务的`劳动,像自己穿衣、脱衣、洗脸、洗手等;还能参加一些家庭或幼儿园里的简单劳动,最常见的是值日生劳动,如擦桌子、扫地、收拾玩具、洗茶杯等;也可以做一些带有生产性的简单劳动,如拔草、浇水、捉虫、摘菜、剥豆等。这时,孩子已开始能计划自己劳动的过程,预见最近的劳动结果。儿童劳动的独立性也大大增加,能理解一些劳动的意义,如“人要是不劳动就没有饭吃”。

5.音乐教育对中学生身心发展的影响论文 篇五

阜阳电大2011届学前教育毕业论文 朱洪静

不言而喻,幼儿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儿童都有着深远的影响。不当的动作轻则伤害到幼儿的身体,重则伤害到幼儿的身心。作为一名幼儿教师,你可以不“传道、授业、解惑”,但一定不能口无遮拦的指责谩骂;你可以做一名袖手旁观的看客,但决不能动粗打孩子,他的父母都无权利打骂孩子,何况作为教育者的我们?

综观国内外关于儿童身心发展的研究表明,幼儿教师的人格素养对儿童心理的发展,人格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是儿童是否接受教育的关键,他直接影响到儿童学习的兴趣,学习的外部动机,甚至影响到孩子一生的成长。因为儿童身心发展并不完善,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学习的内部动机不强,所以强化外界的刺激,对激起他的求知欲望尤为重要。而外界的强化刺激,一方面来自家庭和社区,另一方面,也是最主要的一方面来自于学校,来自与教师的影响。因为教师是维护儿童身体健康的保健师,是开启儿童智力之窗的建筑师,是塑造儿童美好心灵的工程师,是提高儿童审美能力的美容师,是儿童的第二位家长,是儿童的第二依靠人,保护者。所以幼儿教师一定的职业素养是担负起教育幼儿的神圣使命的前提,幼儿教师的健全人格是教育幼儿的关键。【3】 笔者从以下四个方面即认知、情感、意志、行为四个方面来谈幼儿教师的人格素养对儿童身心发展的影响:

(一)、幼儿教师的人格素养对儿童认知发展的影响

儿童有认知发展的需要,许多心理学的研究都表明,童年期是幼儿智力发展的关键期,教师是开启幼儿智力之窗的建筑师,根据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4-7岁儿童正处于前运算时期的直觉思维阶段,这一时期儿童的思维直接受知觉到的食物的显著特征所左右,这就决定了他们学习的内部动机不强,积极性、主动性不高,创造性、独立性不强,要满足和强化这种认知需要,必须通过各种活动方式和途径来完成、实现,幼儿教师必须给予帮助和指导,促使幼儿勤于思考,积极反应,主动学习。

而入园儿童都已经能感性或理性地分辨出哪个是“好”老师,哪个是“坏”老师。对其喜欢的教师,儿童愿意听从他的教导,能够以轻松的心情接受知识,进而无形中建构知识体系,对教师给予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反之,儿童很难集中心思,愉快接受,甚至害怕、讨厌去那个幼儿园上学。我的大学老师讲过这样一件事:她把她的聪明可爱的孩子送到一所私立幼儿园,可是过了一段时间,这个孩子无论如何都不愿去那所幼儿园,没办法只好把他转入另一所幼儿园,进入这所幼儿园,他每天都是高高兴兴地去上学。但是,每次经过那所私立幼儿园时,他总会愤愤地说:“坏学校,坏老师!坏学校,坏老师!”不要说童言无忌,孩子已能分辨出好与坏了!好的老师,他会“亲其师,信其道”不好的老师,他会尽力排斥,更别说要他“信其道”了!

夸美纽斯就非常重视教师的作用,他认为学校工作的成功有赖于教师,认为每个儿童都有学习的潜力,只要教师肯尽力,无论什么样的人都可以造就。“教育人类是艺术中的艺术”所以他要求教师掌握这种教育人类的艺术。

(二)、幼儿园教师的人格素养对儿童情绪情感发展的影响 情感教育已被提上议事日程,引起广大专家学者的重视。当代情感教育理论指出:“情感是个体心理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生存的适应机制,认识发生的动力机制,行为选择的评价机制,生命的享用机制。”【4】可见情感是个体心理健康的核心内容和重要标志,有着其他心理素质所不能替代的作用。

幼儿期是情感教育的关键期。心理学研究证明:情绪、情感是早期儿童社会性行为反映的一种原始动机系统,具有一定的自然先天性,“它的先天预成的性质决定了它比语言出现的更早,并更早地起作用。”埃里克森认为,个体基本的信任感产生在乳儿期,自主感产生在婴儿期,自动感产生在学前期,如果失去在特定时期对某种情感的培养,孩子的情感就不易得到良好发展。另外,我们还应该认识到,对未来一代来讲,即将面临更为激烈,更需合作,更具挑战性的竞争社会,因而从早培养积极健康的情感就更显其重要。

《幼儿园工作规程》明确提出要萌发幼儿健康情感,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目前众多幼儿园已把情感教育列入课程之中,落实于活动之中。但是情感是个体的内心体验,情感的形成和发展除了要发挥认知的作用外,更重要的是情绪体验的积累,尤其是幼小年龄的儿童,更应该重视情感的引发和体验的积累。这就需要教师适时的引导,潜移默化中促进幼儿健康情感的形成。

儿童的情绪世界丰富多彩,有着广泛的反应范围,从只会哭和笑到种种高级社会情感的产生经历了很长的发展历程,每一发展阶段都应该引起高度重视,长期情绪低落或者受到情绪障碍会严重影响儿童身心健康成长,影响儿童适应社会环境。我们应培养儿童良好的情绪,使之健康成长,顺利适应社会的要求,因为良好的情绪还是“个体适应现代复杂的人际关系的社会化水平的重要标志。”【5】优秀幼儿教师的形象和高尚的思想情操往往会激起儿童情感上强烈的共鸣,儿童会从自己的情绪低谷中走出来,观察模仿他们喜爱的教师的情绪情感。为了和榜样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儿童会主动培养自己较高级的社会情感如道德感、审美感等,会按照吸引他们的教师(榜样)身上的品质或行为来要求自己,激励自己。见到老师伤心,他们会很悲伤;见到老师微笑,他们会很开心;见到老师生气,他们会为自己做的错事感到愧疚;见到老师高兴,他们会为自己助人为乐的行为感到自豪。

优秀的教师会把儿童当成一个平等的人来对待,来尊重。她会蹲下来与孩子交流!不要小看这个“蹲”的动作,它折射出一种平等的教育理念(这是教育的一大成功,良好的开端);反映了一个教师的素质;体现了一种丰富的情感世界;传递给幼儿一个积极的信息;老师是喜欢我的,是想知道我的想法的,从而愿意倾诉,渴望表达,这是一种良性暗示,在潜移默化中促进了幼儿爱的情感的形成。

(三)、幼儿教师的人格素养对儿童意志品质培养的影响

幼儿可塑性很大,童年期是幼儿良好的道德品质形成的奠基时期,应从小培养儿童的意志品质,良好的意志品质有利于儿童身心健康发展,也有利于儿童成人后适应社会。由于遗传因素、所处环境各不相同,有的儿童胆怯懦弱,有的儿童胆大妄为。这就需要教师悉心引导,帮助儿童向好的方面发展。

具有良好人格素养的幼儿教师,容易在孩子心目中树立威信,“一般来说,教师的威信高,师幼关系融洽,幼儿就容易接受教师的期望的正面影响,教师对幼儿的期望一般容易取得预期的效果”【6】说服力较强,他(她)的言行举止、处事态度、意志品质会潜移默化影响儿童,容易塑造健全的人格。

儿童喜欢听他喜欢的教师的教导,为了让他喜欢的老师高兴,他会极力表现出坚强、勇敢的一面。教师的一个微笑,一个点头,都会让儿童高兴不已,甚至起到“无声胜有声”的作用,给儿童无穷的力量,坚定儿童的决心。

(四)、幼儿教师的人格素养对儿童行为举止的影响

根据皮亚杰思维发展阶段的理论,入园儿童正处于前运算时期的直觉思维阶段(4—7岁)这与时期思维有个特点是:自我中心。儿童“往往只注意主观的观点,不能向客观事物离中,只能考虑自己的观点,无法接受别人的观点,也不能将自己的观点与别人的观点协调。”【7】加之现代大部分儿童出生在独生子女家庭,养成以自我为中心的非社会行为,进入幼儿园,这些儿童往往会受到挫折,感到困惑,幼儿园不再是自己为所欲为的场所,不再是自己的天下了!

于是“幼儿把教师的态度、信仰、特征、价值观作为他们自己的参照系。”【8】模仿、辨认教师的行为,以适应幼儿园的生活。这样教师的自觉不自觉地影响着学生,成为他们模仿和学习的榜样。这种无声胜有声的教育在儿童心理发展中所起的作用非常大。儿童喜欢模仿他们喜爱的人物,倾向于模仿有能力的、热情的、亲切的教师!

有人做过一个实验,这个实验里教师的热情与教养是受实验控制而变化的。在一个儿童游戏集团里,教师是会教育的,友好的;而在另一个游戏集团里,教师是沉默寡言、干巴巴的。两组教师都担任事前设计好的教育儿童同情和助人的课程。课程结束后,观察在自然情景下儿童的助人行为。那些由热情的教师教过的儿童,比那些由冷漠的教师教过的儿童更加乐于助人。教师的热情显然使教师成为更有效的教师,成为同情和助人的榜样。

真正的教育不在于口讯而在于实行,因而在儿童面前为他们提供一个永久的,优良的范例是极为必要的。

教师就像儿童的一面镜子,为儿童树立了榜样。

一方面,优秀的教师懂得如何为儿童提供大量交往的机会,使幼儿逐步学会认识自己和同伴,能正确处理自己和同伴之间的关系,使儿童社会交往能力得到提高,行为举止逐渐适应社会化的要求。

6.音乐教育对中学生身心发展的影响论文 篇六

一、初二年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及家庭教育对策

处于青春发育期的初

一、初二学生,由于身心的急聚发展变化,带来了种种发展的可能性,因此,既是发展的危险期,同时也不可避免的成为教育的关键期。抓住初

一、初二学生的特点,以关注学生的心理发展为中心,形成家庭、学校、社会三者一致参与的教育观是我们的努力目标。

初中生正值“身心聚变”时期,其中初

一、初二学生尤为明显,人们之所以特别关注初

一、初二的学生,与近年来该年龄段学生身上反映出来的种种表现密切相关。如:叛逆、盲目追求自由平等、易受外界影响、情绪情感偏激、易激动暴躁、情绪两极波动、凭感情行事的特征,但同时又具有可塑性大、主动尝试、追求独立等特点。种种状况表明,初

一、初二的学生是成长发展的转折点,也是教育的关键期。

该年龄段学生多为13—14岁。普查资料表明,这个年龄是青少年生理迅猛发育时期中的最高峰,男生身体体格正处于生长发育的突增期,女生体重、胸围逐步向着女性体型发育,他们的呼吸、消化、泌尿系统、神经系统功日趋完善,内脏机能不断增强,第二性症如浪潮般汹涌袭来。

由于生理的发育带来的青春期心理的巨大变化,该年龄段学生是由少年向青年初期发展过渡的重要阶段,他们的情感情绪激易动暴躁并向两极波动,爱凭感情行事;自尊心、自信心、争强好胜心急剧增强;具有独立意向、成人感,自主、自立意识急剧增强;认识能力显著落后于独立意向和行动能力、相互爱慕心理增强和自我控制能力相对落后。在与异性交往、对性知识的相对矛盾心理和心理焦虑程度二个方面上表现突出:

1、该年龄段学生由于对性知识的一知半解,他们心理萌动着一些从没有过的新的体验与感受,开始产生神秘的骚动,这使他们既感到好奇,又迷惑和害怕,不敢接近对方。他们关于异性同伴在什么场合可以呆在一起的社会允许程度仍然很敏感。因此,表面上看,他们并不互相接近,而是互相排斥,但是由于对异性的好奇和渴望,内心又有对异性的追求的心理矛盾。

2、另外,据对初中生的有关调查表明:焦虑、抑郁、敌对、恐惧这四个等级,该年龄段学生均位于最高水平。他们在生理、心理等方面及在特殊情绪方面有明显的表现,他们不仅处于学习分化阶段,且焦虑、抑郁、敌对、恐惧感高。因此,该年龄段学生在心理变化上是初中阶段的一个转折点,是一个关键发展阶段,应受到特别关注。

一、初二学生在小学毕业后,经历

一、两年的过渡学习后,逐步适应了中学的环境,也没有初三的升学压力,开始步入“青春叛逆期”。这时期的学生不信任父母,却易受朋友影响;独立意识的大大增强,使他们对外面世界怀有强烈的好奇感,同时也开始尝试一些未知的领域。加上目前流行文化的影响,容易出现感情困惑,个别学生出现早恋,他们往往是在类似这种尝试中获得一种肯定:我独立了。

生理上的日趋成熟带来了心理上的巨大变化,同时心理发育成熟度显著落后于身体发育,使得他们的“成人感”往往与现实世界发生矛盾,因此为了使自己得到内心真正的满足,他们往往采取两种方式,一是获取同龄同伴的认可,一是追求流行文化。在这两种方式中,前者属于不太成熟的小团体,后者使他们的身心受到社会文化的负面影响。于是简单追随、模仿、尝试,带来哥们义气、盲目强调个性等等不良习性。与此相对的,作为主流文化

代表的学校与家庭,与他们追求流行、崇尚绝对自由、要求独立的内心世界恰恰是相对抗的。于是,反感、敌对、叛逆、孤独、焦虑、偏激等等敌对行为和心理状态就产生了,与上一代人之间的代沟也由此形成。

针对以上原因,对于初

一、初二学生,家庭、学校、社会应加强对他们的认识,投入更多的关注。我们仅仅只是意识到他们的特殊性是远远不够的,应该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帮助他们度过人生的“危险期”。

首先,当今不少家长已经开始意识到孩子在青春期的身心特点,但在方法上还不能很好的掌握,尤其是目前都是独生子女,家长们平时只注意关心他们的生活和学习,在家里习惯宠爱他们,而一旦孩子的自我意识开始苏醒,并向习惯的家长权威挑战时,家长们的反应只能是不知所措。如何教育引导这一时期的孩子?

家长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处理与孩子之间的紧张关系:

1、尊重孩子,采取鼓励为主的教育方式。把孩子当成人来对待,将言论权还给孩子,把选择权、决策权部分的交给孩子。家庭中的一些重要事情让孩子参与讨论与决策。对孩子的优点和取得的成绩及时肯定,在孩子面对困难和挫折时多鼓励、少批评。

2、转变固定的思维模式。试图从当今时代的角度来理解孩子。对某些现象和观念家长可以保留自己的看法,但不一定为了让孩子服从而坚决反对。

3、防止出现两个极端。一是过渡纵容,一是一味压制。两者都不会有好的教育结果。因此,教育自己的孩子方面,家长必须坚守基本的道德原则,以此来教育孩子掌握一定的度,防止偏离正确的人生轨迹。

4、家长本身的自律意识要强。要求孩子的首先自己一定要以身作则。否则反而会引起孩子的极度反感,甚至强烈叛逆。

5、最后,鼓励学生主动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脱离低级趣味、培养高雅情趣。同时培养竞争意识和坚定意志,学会与人交往,体会成功和挫折,培养心理承受能力。从挫折和困难中逐步成长,形成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另外,在对待子女的学习上可以用一下的策略:

1、激发学习动机,提高学习积极性和自觉性

该龄段的孩子精力充沛,思维敏捷,求知欲强。但部分学生学习缺乏远大理想,情绪不稳定,不善于自制。学习态度不端正,课堂听课精力不集中,每堂课下来都是糊里糊涂,经常留下“课后累”,学习成绩迅速下降。防止这种情况发生,家长就要设法激发孩子内在的学习动机,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锻炼顽强的毅力;提高学习积极性和自觉性。让孩子自己激励自己,尽早阻止学习“下滑”。

2、帮助孩子进一步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

一、初二时课程门类增加了,且内容加深,难度加大,作业增多。可各门课程到底应该咋学,部分初一、二学生心中没数,客观上要求家长帮助引导孩子在预习、听课、复习、作业等学习全过程上掌握一套科学的方法,提高学习能力。具体来说就是要求家长引导孩子从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过渡。

3、家长要与教师加强联系、紧密配合,加强对初一、二学生的教育

学习转变;从“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

家长要经常与教师取得联系,使自己对孩子的教育与教师始终保持一致,当孩子学习有了进步,就要热情地鼓励、肯定,当孩子学习成绩“下降”,就要配合教师想办法及时把拉下的课程补齐。家长还要积极参加学校(或班级)召开的家长会、开放日、家长学校召开的学习与研讨活动等。

4、家长要做到及时检查、指导、督促、评价

7.音乐教育对中学生身心发展的影响论文 篇七

一、中学体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要讲究有机互动

有机互动是指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或体育活动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 要讲究时机和内容, 即体育教师要根据体育学科教学的具体内容和其所蕴涵的可利用资源寻找心理健康教育的合理结合点, 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一般来说, 每一堂体育教学课所融入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应该是该堂课的教学素材中所蕴涵的, 是份内的, 而不是脱离教材强加上去, 任何牵强的、贴标签式的心理健康教育都是不科学的, 也是不合理的, 任何纯粹为心理健康教学而进行体育教学都是不可取的。虽然体育学科课程中蕴含有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 但并非任何内容、任何时候都可以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也不是每次体育课都必须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体育学科教学活动中的内部渗透贵在自然、贴切, 它与整个体育学科教学的特点和具体过程是紧扣的, 是有机融合的。因此, 促进体育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首要策略就是顺其自然, 尽量避免牵强互动。

二、开展优质的心理学习教育

提供优质的心理学习教育旨在协助学生开发体育学习潜能, 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与策略, 纠正不良的学习心理和行为习惯, 增强体育学习的效果。其主要内容如下:

1. 学习动力教育。

通过课程目标设置、创设佳境, 归因教育、积极反馈、价值寻求等方法, 激发学生参与体育学习、体育锻炼的动机;通过成功教育法、愉快教学法、需要满足法、兴趣教学法等, 培养学生参与体育的意识、兴趣, 从而转变或改善学生的体育态度, 养成体育锻炼习惯, 形成良性的体育心理状态。

2. 心理激励调节教育。

教师在体育教学中针对学生的心理活动及行为表现的变化, 实施心理激励和暗示调控, 使之形成一种兴奋、好学的心理状态, 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和发挥他们体育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实施心理激励调控的主要方法有:信任、期望、启发、评价、疏导等。实施暗示调控的主要方法有:自我、他人、表情、权威、标志和榜样等。

3. 开发运动技能。

主要通过良好的学习行为和心理能力的训练来实现。其操作程序包括:提出要求、执行要求;重复练习, 以熟练、自然、自觉为目标;正面引导, 积极提供学生效仿的榜样;督促检查, 帮助学生克服不良的学习习惯。同时, 施之技能形成的心理训练, 主要方法有:表象、放松、注意力集中、自我暗示、意志等。

三、加强学生之间人际关系的指导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生活节奏的加快, 许多学生越来越缺乏适当的社会关系, 人与人之间也趋向冷漠。体育活动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相互交往的好形式, 能增加人与社会的联系。在体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互动的过程中, 加强人际关系指导的目的在于协调好人际关系。学生在运动场上可以建立起伙伴、朋友关系, 从而重建学生人际关系的新模式。体育运动的魅力使人们冲破隔离和孤独, 相聚在运动场, 建立起平等、亲密、和谐的关系。体育活动不分地位、贫富、职业与年龄等, 让人们平等而真诚地为一个目标而奔跑, 为一场比赛而呐喊、兴奋和激动, 这些能使学生的交往能力得以发展, 人际关系得到改善。

四、开展专题心理讲座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体育课程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目前大多数学校还没有专门把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纳入学校的课程体系之中, 因此, 在各学科教学中贯彻心理教育/显得十分重要。根据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目标、计划与要求, 体育课程每学期都要求安排一定时数的体育理论教学。在体育理论课的教学中, 体育教师可以根据体育学科的特点, 结合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 让学生了解体育课程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地位、作用和实际价值。同时, 告诉学生一些基本的促进心理健康发展的方法、技巧与注意事项。

五、有效的自我疗冶教育

著名心理学家陈仲庚认为, 在业已发现的可以降低个体生活中心理压力的因素中, 有两个因素最为突出:即社会支持和身体锻炼。参加体育锻炼, 增加了社会交往, 易于获得社会支持。相关研究已表明, 体育运动有助于人们摆脱压抑, 悲观等消极情绪, 降低焦虑, 消除忧郁等心理障碍, 使人们保持心理平衡, 达到心理健康的目的。属于体育治疗手段的游戏是学校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基本方法之一, 尤其是在团体辅导中更为常用。此外, 学校体育可以利用不同强度和速度来消除患者消极的心理导向, 达到消除心理障碍的效果。因此, 此项教育内容能协助学生开发体育的运动健心潜能。实施的着眼点是:任课教师指导并教会学生运用简单、有效的方法进行自我心理诊断, 并根据自我认知状态, 有针对性地制定运动健心处方进行自练、自控、自测、自评为一体的自我心理治疗方案。

8.音乐教育对中学生身心发展的影响论文 篇八

【摘 要】本文在“三走活动”开展的大背景下,对大学生心理生理发展特点进行分析和阐述,分析高校开展“三走活动”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的影响,从而推动“三走活动”在各高校深入开展提供可行措施。

【关键词】三走活动;大学生;身心健康;影响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应用,网络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生活和行为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大学生在接受网络给学习、生活和工作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出现了因沉溺网络游戏、无节制使用网络、过度依赖网络而很少参加线下活动的现象,这种现象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乃至身心健康的发展带来了不良的影响。近年来,通过调查发现,当代大学生的身体素质有着持续下降的发展趋势。面对大学生身体素质不断下降的问题,加强体育锻炼是必不可少的。结合以上两种情况,2014年共青团中央、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和全国学联在全国各高校开展了大学生“走下网络、走出宿舍、走向操场”主题群众性课外体育锻炼活动2015年又共同发起制定《关于深入开展大学生“走下网络、走出宿舍、走进操场”主题群众性课外体育锻炼活动的指导意见》,对当代大学生来说,如何深入贯彻落实“三走活动”,合理使用网络,积极参加体育活动,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显得特别重要。

一、“三走活动”的内涵

(1)2014年,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的精神,共青团中央、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全国学联在全国高校开展了大学生“走下网络、走出宿舍、走向操场”主题群众性课外体育锻炼活动(简称“三走”活动)。

(2)“三走活动”的目的。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以“走下网络、走出宿舍、走向操场”为统一主题,充分发挥高校各级组织的工作自主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以学生宿舍、班级等为主体,通过广泛开展各类大学生群众性课外锻炼活动,努力实现《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中提出的“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高校每个学生每周至少参加三次课外体育锻炼”等要求。积极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以促进大学生意识提升、习惯养成、意志磨练、体质增强、健康成长为主要任务,通过加强顶层设计,丰富实践载体,完善配套保障,形成协同合力,推动“三走”活动深入开展,切实提高大学生群体的身心素质。

二、当代大学生校园生活面临的主要问题

(1)大学生的身体素质严重下降。2015年8月,由国家体育总局青少年体育司郭建军司长和北京体育大学杨桦书记担任主编,完成的《中国青少年体育发展报告(2015)蓝皮书》正式发布,《中国青少年体育发展报告(2015)》中集中反映了近年来中国青少年体育领域的基本状况,报告中发现和主要进展。其中显示,从1985年到2005年,各学段学生耐力素质成绩出现下降。各体质健康报告数据大都显示,大学生的体质测试成绩持续下滑。纠其原因,很多学生进入大学后,不能够很快适应生活,心理上比较放松,生活变得散漫、无规律,部分学生的生物钟完全颠倒,直至凌晨两三点甚至三四点才睡觉,经常逃课。加之现在大学生中宅男宅女比例增多,教室、宿舍和网络几乎是他们生活的全部,缺少体育运动锻炼和必要的体力活动,这些是导致当前大学生体质严重下降的原因之一。

(2)网络化已成为当代大学生生活不可缺少的部分。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已成为大学生生活、学习、工作不可缺少的部分,教室、宿舍和网络几乎占据了大学生生活的全部,“很多大学生长期迷恋于网络,从网络世界寻求快乐,“很多大学生长期迷恋于网络,从网络世界寻求快乐,这种快乐感被强化之后,就会减少他们寻求在现实生活中,通过参加体育运动等方式获取快乐的欲望。”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体卫艺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吴健博士近日向记者表示,“相比体育运动,大学生更喜欢网络和游戏,这反映出另一个问题,那就是我们的学生很少有机会感受体育运动的快乐,导致体育运动对大学生缺少足够的吸引力。”在这些大学生的中学和小学时代,体育运动往往与枯燥的体育课内容和被动的体育考试相联系,很少有人能够在参加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中,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另一方面,许多学生缺乏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体育运动很多情况下比较辛苦,许多学生不愿意参与其中,这也是导致大学生体质下降的原因之一。

(3)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存在多种心理困扰和心理问题。据调查了解当代学生的存在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分析引发心理障碍的各种因素,指导大学生学会多种调适方法,缓解心理紧张情绪,锻炼意志,培养能力,增强体魄,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是开展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

三、当代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的特点

(1)当代大学生的生理特点主要变现为:一是身体形态方面,身高、体重、胸围、肩宽、头围、骨盆等外部形态已逐渐转入缓慢发展阶段,体格体型已近似成年;二是骨骼、肌肉、肠胃、神经系统等生理机能基本发育成熟,第2性特征基本成熟,体内内分泌活动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性机能和性器官逐渐成熟,使神经系统的稳定性受到影响,主要表现为对异性产生好奇、爱慕、关注和吸引的情感,同时也会出现害羞,冲动等。

(2)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大致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环境适应能力不强,对大学的学习和个人独立生活感觉不适;二是人际关系敏感,缺乏人际沟通的技能技巧主要表现为对大学的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异性之间的关系显得很不适应;三是情感丰富但情绪波动较大,主要表现在不能很好抑制自己的冲动;四是人生目标茫然,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动力缺失,生活目标随波逐流,赌前途感到迷茫。

四、“三走活动”对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影响

1.“三走活动”对大学生身体健康发展的影响

从身体健康发展来看,三走活动的开展,可以促进身体长高,使肌肉更加发达,体型变得更加匀称、健美,而且还有助于预防和矫正体格发育中的某些异常现象,如经常沉迷与网络的低头族,可以矫正颈椎、腰椎出现的问题,从身体机能来讲,体育活动可以使心肌发达,通气量和肺活量加大;从身体素质来讲,可以提高增强基本活动能力,增强学生体质。

2.“三走活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影响

(1)疏导情绪,缓解压力。课外体育锻炼能够使中枢神经得到适度的激活并达到愉快的水平,适度负荷的课外体育锻炼可以缓解大学生学习、工作和生活所产生的压力,积极参加自己喜欢和擅长的体育活动,可以使人从中得到乐趣,振奋精神,陶冶情操,产生良好的情绪状态。

(2)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三走活动”的开展对培养大学生良好心理素质起着重要作用。课外体育锻炼在满足学生精神需要,体验生命存在和超越的价值,同时满足学生强身、交往、竞争和发展的需要。积极参与体育锻炼可以提大学生自信心和耐挫折能力,在锻炼中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

(3)增进人际交往,提高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人际关系指的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在社会中不是孤立的,人的存在是各种关系发生作用的结果,人正是通过和别人发生作用而发展自己,实现自己的价值。“三走活动”的积极开展,为广大大学生提供了交流的平台和空间,增加了同学与同学、同学与老师之间沟通和交流,增强同学之间的情谊,提高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4)治疗大学生心理问题。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存在多种心理困扰和心理问题,三走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大学生正确的自我认知,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积极参与活动可以缓解学习、生活和工作产生的压力,从而预防大学生心理问题。

参考文献:

[1]张皓.体育运动对大学生网络成瘾造成的身心危害的防治[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08.10:76-77

作者简介:

9.音乐教育对中学生身心发展的影响论文 篇九

数学是基础教育中的一门重要学科,学习数学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潜能、促进学生创造性人格的培养,从而促进小学生人格全面健康和谐发展、实现培养具有时代特征的创新人才的要求,是每个教育工作者必须面临的重要课题。

那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人格呢?我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探索,在这方面作了以下尝试:

一、激发兴趣,培养痴迷型人格

痴迷型人格的学生表现为对事物具有浓厚的兴趣、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持之以恒的毅力,他们对感兴趣的事物有种痴迷的追求,不弃不离,他们能排除杂念,排除外界干扰,全身心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学习效率高。这种人格的品质往往弥补了学生智力上的不足,使智力平平的人成为创造力极强的人。因此,在数学教学中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满足学生的好奇心,这是培养学生痴迷型人格的动力源泉。

例如一次思维训练课,我上的内容是“人体中的数学”。直接揭题后,我出示了下列两组信息:

1.如果把头的长度当作一把尺子,那么身长等于7个头的长度,肩宽等于2个头的长度,上肢是3个头的长度,下肢是4个头的长度。

2.科学家发现,根据脚印也可以推测人的身高,因为人们的身长一般是脚印的6.876倍。

由于提出的材料来自于自身,学生们具有浓厚的兴趣,自然就轻松愉快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有了一连串的想法,个个跃跃欲试,迫不及待地等着老师让他们去验证。像这样的课堂,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手、眼、口、脑等多种感官交替使用,既能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又让学生尝到了收获和成功的乐趣,同时为培养学生的痴迷型人格奠定了基础,何乐而不为呢?

二、展示个性,培养主动型人格

主动性人格表现为有自己的主见,喜欢独立地做自己的事情,不容易被权威吓到,敢于独立思考、主动开拓、敢于质疑等都是主动型人格最突出的表现。

这是一种良好的创造人格的品质,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当为学生构建民主、平等、自由的课堂气氛和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环境,激励学生思维的展开。例如学习复式统计表后,我设计了这样的一道题,将班中三人三次的测验成绩制作成了一个表格(见后)。提问:请判断三个同学中哪一个人的数学成绩比较好?

姓 名 总分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何×× 245 83 80 8

2李×× 242 70 82 90

叶×× 248 94 81 7

3问题一提出,各小组立刻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大家各抒己见,争先发言,下面是教学片段:

生1:我认为是李××成绩比较好,因为他的成绩一次比一次进步,生2:我认为是何××,因为表中看到他的成绩比较稳定。

生3:叶××的成绩差不多,比如第二次考试三人成绩分别是80、82、81,相差不大。

还有的结合平时的情况,结合自己对他人的了解,进行了评判。

我进行总结:刚才大家讲出了这么多的看法,都有一定的道理,这说明我们选择不同的标准,就会有不同的结果。那么,通过这个例子,你们觉得我们做数学题的时候应该怎样做?大家畅所欲言。我又一次提出:刚才说的是解决数学问题时的观点,那么在生活中呢?你能得到什么启示吗?学生们你一句他一句,非常热烈地讨论起来,通过看表格、谈看法、说做人,明白了很多道理。只有这样,学生的个性才能充分展示,创新火花才能迸发。

三、合作学习,培养容纳型人格

10.家庭对儿童身心健康成长的影响 篇十

家庭是儿童出生的摇篮,父母则是家庭中最早、最直接与孩子接触的人。孩子与父母之间的血缘关系和浓厚的亲情使其对父母怀有高度依恋,也使得父母亲成为子女教育最直接、最权威的力量。通过家庭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时时事事来进行的。家长的个性品质、受教育程度、言谈举止、价值取向、教养方式以及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家庭的结构、家庭经济状况等都会影响儿童身心健康的发展。

家庭是儿童出生的摇篮,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任老师,作为社会细胞的家庭是儿童心理素质形成的最重要的场所。家庭是人生的奠基石,家庭教育对儿童身心健康的形成和发展的影响是长远和深刻的。因此,建立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儿童身心健康发展,成为国家栋梁的重要保证。在儿童身心健康的形成和发展中,家庭教育的影响是多层次、多侧面的。

一、家庭关系、家庭结构对孩子个性发展的影响

良好的家庭关系有利于孩子身心的健康发展。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夫妻双方多会用一致的积极行为方式对待孩子的行为。相比来说,家庭不合的父母往往由于受到婚姻的困扰,在与孩子相处时可能会带有更多的负面情绪和行为,生活中常会忽略儿童的感受与需求,更多是运用提问、命令及强制性的建议来控制或干扰孩子的活动,有时甚至会把孩子作为“出气筒”,过后感觉到自己的过失时又想通过溺爱来补偿孩子,这种教养方式不利于儿童的健康发展。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的孩子多易表现出较强的攻击性倾向,同伴关系发展较差。

不同家庭结构对孩子的身心发展也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家庭结构可根据其特点分为三大类:核心家庭、大家庭及特殊结构家庭。

1.核心家庭,即独生子女家庭。研究表明,独生子女在认知方面具有优势。独生子女特别是男孩,任性、怯懦等不良习性较严重。

2.大家庭,即几代同堂的家庭。这种多代人同住家庭的优点是孩子受爱抚和受成人教育的时间多,但不同辈份的人教养方式与教育观念常常会存在分歧,易出现隔代溺爱,从而形成家庭矛盾,使孩子产生无所适从、不安、恐惧等现象,对儿童的身心发展也会造成一些不利影响。

3.特殊结构家庭。包括不良的婚姻关系的家庭、离异家庭、单亲家庭及离散家庭。

离异家庭和单亲家庭是指只有父母一方和孩子所组成的家庭。不良婚姻关系家庭指父母婚姻关系恶劣的家庭。离散家庭则指那些因特殊原因父母与子女分居多地的家庭,如不同类型的留守家庭等。在这类家庭中,或因父母角色的暂时或长久缺失,或因社会舆论的不良影响,或由父母长期的不良情绪的影响及不良的教育方式,使得在这一环境中成长的孩子容易出现情绪和行为上的障碍及学习动机的受挫,从而影响到孩子的智力发育。这类孩子多表现为情绪波动较大,易产生愤怒、恐惧、悲伤等消极情绪,其同伴关系、自我控制能力等较差。研究表明,在离异家庭中生活时间较长的孩子的调节能力、结伴能力、与人相处能力、主观控制能力、预见能力及决断能力均显著低于生活时间较短或在正常家庭环境中成长的孩子。父母离异时子女年龄越小,对其同伴关系的消极影响越大;父母离异的时间越长,其子女自我控制能力也越差;父母离异或在外使子女易生被遗弃感、自卑、愤怒等敌视性感情,并会随着时间的推延造成对家庭、社会、父母信任感降低,对其以后的恋爱婚姻及家庭生活也会产生不良影响。

二、家庭经济状况对孩子身心的影响

父母的经济地位不同,教养观念与行为也存在差异。低社会经济地位的父母多倾向于控制儿童,对儿童使用权威、武断专横或体罚,生活中多强调儿童的顺从、少惹麻烦;高社会经济地位的父母对儿童则比较民主,重视培养儿童的理想、独立性、好奇心、自我控制能力、创造性等,注意与孩子之间进行言语交流,喜欢给儿童讲道理,能够通过角色转换理解儿童,对孩子的情感投入较多。

有研究指出,贫困条件下生长的儿童更易产生身心方面的疾病。不良的经济状况家庭的儿童更容易受到虐待或家庭暴力。这样更会导致儿童身心的不良发展。有研究得出:低的学校成就、低的学历、低的收入、高的离婚率、低的工作地位以及其他方面的低的地位与身心疾病成正相关。在儿童时期拥有被虐待或被忽略纪录的人,其完成高中学历和受聘为管理层的可能性更小。贫困儿童比非贫困儿童更容易表现出早期的学校适应问题,而有效的教养方式会使儿童远离低的社会经济地位所造成的消极影响。

三、家庭的环境对儿童身心发展的影响

家庭是儿童身心发展的重要基地,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是孩子最早学习的榜样。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孩子也随时模仿和学习父母的行为。家长要担当起重任,就应该掌握必备的文化知识和科学育儿知识,并且开始按照社会要求对孩子进行初步训练。除此之外,为人父母者还必须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建设民主和睦的家庭氛围,对儿童的教养态度要严而不苟、威而不猛,对儿童的要求不可过高,鼓励他们发表意见,并乐意接受他们的意见,态度言论前后一致,使他们从小就学会尊重人、关心人、团结人、体谅人等优良品质。儿童良好品德的形成单靠说教是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的。孔子说得好:“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陆世仪在《思辩录》中说:“教子须是一身率先。”这都指出了父母要为儿童做出正面的榜样,将言教与身教统一。为世人熟知的“孟母三迁”的故事就说明很早以前,我们的祖先就已注意到家庭和社会环境对儿童品德的形成能产生决定性的作用,所以古人提出了要给予儿童正面的影响,并且来自各方面的要求必须一致。这就是“教以正,守以常”的教育原则,这与我们今天的教育学中所提出的“坚持正面教育”、“保持教育一致性”的教育原则是一致的。由于儿童认识水平低,但行为习惯易于成,所以常人应注意在日常生活常规方面训练儿童行为以形成良好的习惯。而现代家庭中,儿童成长的环境与过去相比具有一定的特异性,现代人教子的心态也往往异于前人。因此,使一些儿童形成了某些不良的心理品质。其主要原因不在于儿童本身,而在于现代家庭教育中存在着家长对孩子情感关注过度的倾向--情重于理,缺乏对孩子的成长和教育进行理性的思考。在现代家庭中,应摆正父母与孩子间的关系,学习如何与孩子平等地交往、与孩子沟通思想,正确施爱,了解孩子的个性需求及原有的情感基础,营造民主的家庭氛围。但是,过度的情感投入却往往会造成父母对孩子的过分呵护,家长的主观愿望是为孩子好,但客观上造成的效果往往事与愿违,如果孩子习惯于受到父母的照顾,生活自理能力差,缺乏独立性,易形成一种依赖型的弱质人格。因为难以自立,就更谈不上自强。不能自立自强的人是缺乏竞争力的人,是难以适应社会、有所成就的。还有一些家长似乎觉得只要他们在孩子身上投下与自己收入远远不成比例的金钱,以满足孩子高消费的欲望之后,就会换来孩子的发奋苦读但往往事与愿违,反而会毁掉一个孩子的品德和前途形成奢侈和懒惰的品性。总之,家庭环境对儿童身心发展有重要的作用,家长应努力创造良好的、丰富的、精神的、宏观的家庭环境,促使孩子得到健康发展。

四、父母的个性与教养方式对儿童身心发展的影响

不同个性特点的人,对妊娠、分娩、育儿及亲子关系等有着不同的态度与认识,也决定着他们以后为人父母的自信心与责任感的大小和教养方式的不同。所有这些态度与认识又都是通过他们生活中的一言一行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孩子的身心形成与发展的。心理学家根据父母的教养行为特点,将父母分为权威型、专制型、娇宠型、忽视型四种教养类型。

1.权威型父母

这种类型的父母多会给孩子设立恰当的目标,坚持要求孩子努力去达到这些目标,并对孩子提供一定的帮助;能耐心倾听孩子的观点,鼓励孩子参与家庭决策等。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权威型父母能表现出更多关爱,这是一种理性、严格、民主、耐心的爱的教育方式,在这种方式下成长的孩子多表现自信,有较好的自控能力,多乐观积极、勤奋好学,学习成绩也较好,社会能力与认知能力都比较出色,长大后社会成功性较高。

2.专制型父母

这一类型的父母对孩子要求多表现为严厉,通常提出很高的行为标准,这些标准和要求有时甚至不近情理。孩子出现稍许的抵触,父母就会采取体罚或其他惩罚措施对孩子进行管制,孩子没有自己的权利。这种教育方式实质是满足了成人的需要,忽视和抑制了儿童的想像力与独立性。这种方式下成长的孩子,多表现出焦虑、退缩等负面情绪和行为。虽在学校中多有较好的表现,但长大后社会成功的比率较小。

3.溺爱型父母

这一类型的父母对孩子常常怀有过多的期望与爱,但很少对孩子提出要求或施加控制。这一教养方式下成长起来的孩子对父母表现出无尽的需求和很强的依赖性,自我控制力尤其差,在任务前缺乏恒心和毅力,多表现不成熟特征。这一现象在男孩身上表现得更突出。

4.忽视型父母

这一类型的父母很少、甚至没有对孩子提出行为标准的要求,对孩子的成长多表现为提供食品衣物等物质条件,而对孩子的情感与心理要求缺乏关心。这是一种对孩子情感生活剥夺的教养方式,对孩子的态度更多的是一种无奈或漠视,或者说是一种变相的放弃与虐待。在这种环境中成长的孩子,对学校生活少有兴趣,学习成绩和自控能力较差,出现适应障碍的可能性更高。

有研究表明,在各种文化背景中,权威型父母的教养方式最有利于孩子个性品质的良好发展,而相同的教养方式在不同文化背景下所产生的效果也会不同。比如专制型父母教养方式在不同文化背景下,会表现出明显差异:在东方,专制型教养方式对孩子多表现为爱,虽然有时有些过火。这一环境下成长的孩子,长大后多表现出孝敬父母、尊敬师长、遵纪守法等良好的行为特征。在西方,专制型教养方式却是对孩子的遗弃和拒绝,孩子长大后多自卑、软弱等。这种表现上的差异,可能源于东西方社会的价值取向不同。在现实生活中,父母类型不会有这么明显的界限,多是几种类型的混合组成。我们应该根据上述父母类型的特点及对孩子身心的影响,向更有利于孩子发展的父母类型努力。

五、父母受教育程度对孩子身心的影响

不同受教育程度的父母对孩子个性的影响也不同。低教育程度的母亲在教养方式中的更倾向于溺爱、忽视、专制、惩罚、成就要求及教育的不一致等特点,高教育程度的母亲则更具有民主性。

儿童教育专家研究发现,所有的优秀父母在抚养孩子的过程中多表现的比较轻松自如,多表现出以下共同的特征:1.身体健康,精力充沛;2.心理健康,情绪稳定;3.有积极的自我意识,是孩子的学习榜样;4.灵活,耐心,乐于接受新知识;5.喜欢抚养孩子,乐在其中。

根壮才能枝繁叶茂,身心健康是孩子茁壮成长的根基。现代社会,独生子女、单亲家庭子女、留守子女等群体的教育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所幸的是人们已认识到家庭环境及教养方式对孩子身心发展的不同影响,注意到孩子成长过程中所必需的关心和爱护,认识到对家庭环境扬长避短,根据儿童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加以调整,逐渐赋予孩子更多的自主权利和自由空间,使孩子逐步形成独立、勇敢、好学上进、积极主动、自尊自信、认真细致、合群、恒心、坚忍性、谦虚律己等良好态度和意志特征。

11.音乐教育对中学生身心发展的影响论文 篇十一

【关键词环境创办 幼儿教育 健康成长

【中图分类号】G61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1-0088-01

环境是幼儿成长的重要因素,幼儿园的环境创设会直接影响幼儿主体性、创造性的发挥,一个良好的环境往往能激活幼儿内在的学习动机。因此,幼儿园教育工作者更应该重视环境创设的教育作用和影响作用,以此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与提高教学质量。

一、为幼儿创设轻松、自在、安全的精神环境

某幼儿园内,几乎每天早晨幼师来到幼儿园都会发现,班级上演哭笑闹的交响乐。随后,这名幼师便设计“花儿朵朵”栏目来吸引幼儿,使其有集体归属感,加强他们对学习生活的适应能力,突出小朋友们高高兴兴上幼儿园的主题,体现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使幼儿从心里热爱班集体。

教师的态度和管理方式应有助于形成安全、温馨的心理环境,言行举止应成为幼儿学习的榜样。作为幼儿教师,一定要有一颗热爱孩子的心,尊重儿童,理解儿童,真正成为他们的伙伴,给他们理解和温暖,为他们营造安全、轻松、自由的环境。师生关系是关键问题,教师的语言、态度以及行为方式会对幼儿产生巨大影响。现代幼儿教育倡导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这要求教师必须根据幼儿学习方式及教育情境的变化进行角色转换,当幼儿“发现学习”时,教师应是环境的创设者和材料的提供者;当幼儿在“自主活动”时,教师应是活动的观察者和参与者;当幼儿“寻求帮助”时,教师应成为活动的指导者。在培养幼儿语言交往能力时,幼师利用每天的餐前、餐后时间安排谈话和讲故事等活动,引导幼儿谈自己心爱的玩具,并通过各种提问鼓励幼儿向老师及同伴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二、为幼儿创设丰富多彩、动态的教育环境

根据班级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学期的教学任务,在班级创设了各种活动角,并进行分区教学。比如语言区、建构区、计算区、认知区、美工区等等,每个区都提供很多丰富多彩、利于操作的学习材料,在活动中幼儿都争着去玩,但是由于材料有限,不能满足大部分幼儿的需要,此时要求及时提醒幼儿应遵守活动规则,不能以自我为中心,同伴间应互相谦让,以此加强幼儿的操作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当幼儿在活动中为了游戏问题而发生矛盾时,幼师以游戏伙伴的身份介入到幼儿的游戏中,有目的、有针对性地提出建议,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接受指导,从而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在晨间、餐后、课间自由活动时,幼儿可以自由选择活动区,通过操作、实践、探索和发现去获得各种经验,在这里幼儿的独立自主性和勇于探索的精神得到逐步培养,个人的潜能得到发挥,有了更多的表现机会。

园内三楼多功能厅布置了厨房、超市、医院、娃娃家、小银行等角色区,并提供了大量材料。在这里,教师可以引导幼儿进入小社会,他们会玩得非常投入,并体现出各种角色的责任感,学会很多行为规范,另外,环境布置内容形式应经常变化,给幼儿提供“变”与“动”的刺激。幼师还根据季节的变化,结合教学内容和幼儿一起进行室内环境布置,放手让幼儿自己去想去做,自己寻求信息和材料,使每名幼儿都能愉快地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和特点,自由地选择活动内容和方式。比如,在“美丽的夏天”主题墙设计中,幼儿有的用蜡笔画野花、野草,有的用纸制作蝴蝶,幼儿在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真正体验到快乐和满足,做到知识性、娱乐性和趣味性于一体,同时也增强了自信心、创造性和责任感。

三、为幼儿创设轻松、学习的社区环境

社区环境是儿童生活的周边环境。它的影响没有学校那么直接,但可以通过家长、邻居和其周围一些重要人物对其产生影响。例如,在一些大学集中的社区,学习气氛浓厚,周围家庭中大学生和成功人士比较集中,那么,家长和儿童都会对学习比较重视,学习困难的发生率相对较少;但是在一些城乡结合部的社区,外来务工人口比较多,学习气氛相对不浓厚,因此,居住在这样社区的儿童学习风气和学习目的都会受到影响。

为了丰富幼儿的暑期生活,促使幼儿园环境教育走向社会,扩大环境教育的效益和影响面,我园决定于2015年7月27-30日在立沙花园开展“环境小卫士”和“交通文明小劝导”社会实践活动。从调查幼儿园周边环境做起,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加深幼儿对保护环境和交通文明的认识,培养幼儿爱护环境和遵守交通的良好习惯。通过本次活动让幼儿带领社区人们积极行动起来,爱护社区环境,共建文明和谐社区。

四、为幼儿创设开放、自由的互动环境

此园为幼儿提供了丰富的活动材料和设施,将后操场划分为体育游戏区、运动器械区和安静活动区,摆放了体育活动材料,有球、小推车、体操圈、绳球、拉力器等,让幼儿按意愿自由选择活动材料,以满足活动的需要。丰富而有趣的活动器材是幼儿户外活动的好伙伴,随着幼儿游戏的需要,教师应积极创新,为幼儿提供走、跑、跳、钻、爬、投掷、平衡等器械,让幼儿凭自己的兴趣和意愿自由选择活动的内容和形式,积极投入到活动中。年龄越小的儿童,越能表现出对自然环境的浓厚兴趣,如果在幼儿园里利用沙、石、水、泥、动植物等自然材料,创设一个充满自然风貌的环境,让孩子在幼儿园中也能体会到自然界里所能享受的乐趣,这样的幼儿园环境肯定会受到孩子的欢迎。我园特别注意挖掘空间的潜力,充分利用空间的角落,设立了饲养角和植物角等,让幼儿亲身体验,以满足幼儿需要。

家长也可以参加到主题活动中,家长应认识到创设良好环境的重要性,提高参与活动室环境整体创设的积极性,并不断实践。在活动中,材料的准备是相当重要的,直接关系着活动的开展,根据不同的主题,家长可以指导孩子收集相关的资料。我们开展主题活动时,材料准备工作尽量争取家长的配合,家长与幼儿共同参与、设计和完成,能使幼儿的积极性更高,而且能使家长在参与过程中进一步了解自己的孩子,并能从中体验到孩子在活动过程中的快乐。

环境创设不是一朝一夕的工作,要靠教师长期的坚持和不断创新,既要突出幼儿的主体性,又要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由幼儿、教师和家长共同参与,逐步实施环境创设,真正让环境创设“活”起来,让每个幼儿都健康、快乐地成长。

五、总结

综上所述, 幼儿通过与环境的作用,能充分发挥自主性,提高对学习的兴趣,这说明环境对幼儿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因此,相关的幼儿教育工作者应该把环境对幼儿成长的影响与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相融合,以此提高教学质量,让幼儿在环境中受到启迪与教育。

参考文献:

[1]张艳荣.浅谈幼儿园环境对幼儿的影响[J].东方青年教师.2014(12)

上一篇:唯美的伤感短句说说下一篇:管理学案例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