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存在问题及对策

2024-08-13

市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存在问题及对策(精选6篇)

1.市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存在问题及对策 篇一

唐山将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

2010-08-20

日前,市委召开八届常委会第115次(扩大)会议,传达学习全国人才工作会议及京津冀鲁部分城市人才工作座谈会精神,研究部署我市人才强市战略的推进措施。会议强调,要把人才作为科学发展的第一推动力,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为科学发展示范区和人民群众幸福之都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省委常委、市委书记赵勇主持会议并讲话。市委常委出席会议。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领导班子成员,市公检法三长列席会议。

会议指出,5月25日至2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召开全国人才工作会议,胡锦涛、温家宝、习近平等中央领导同志分别作了重要讲话。会议明确了建设人才强国的指导方针、战略目标、总体部署、主要任务和重大举措,为做好新形势下的人才工作指明了方向。8月13日,京津冀鲁部分城市人才工作座谈会在北京召开,李源潮同志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我市在会上作了典型发言。全市各级各单位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全国人才工作会议及京津冀鲁部分城市人才工作座谈会精神,切实把人才强市作为推进科学发展的基础性工作,作为加快科学发展示范区建设的战略选择,作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的核心动力,牢牢抓住不放,切实抓紧抓好。

会议指出,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人才工作,我市人才工作和人才队伍建设取得积极进展,人才队伍整体水平和创新能

力进一步增强。但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市人才工作还存在着总量不足、结构不优、配臵不当、创新活力不强、体制机制不活等问题。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要以强烈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把人才工作摆在优先发展位臵,千方百计培养人才、吸引人才、开发人才、用好用活人才,以“第一资源”支撑“第一要务”。具体要抓好“六个一”。第一,确立一个战略。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坚持服务发展、人才优先、以用为本、创新机制、高端引领、整体开发的指导方针,突出人才资源优先开发、人才结构优先调整、人才投资优先保证、人才制度优先发展,真正确立起人才优先发展的战略布局。第二,制定一套规划。进一步细化完善《唐山市人才强市战略规划》,使之与科学发展示范区战略规划、“十二五”规划、国家和省人才规划以及其他专项规划相互衔接。在此基础上,指导各县(市)区、各级各部门包括国有企业抓紧制定本地区、本单位的人才规划,从而在全市形成一整套完整的规划体系。第三,实施一批工程。一是创新型人才开发工程。大力推行“一个名人、一个品牌、一个产业”人才开发模式,深入实施百名院士、千名博士、万名硕士高端人才引进计划、万名专家柔性引进计划和重点高校联姻计划,大力培养引进各类创新型人才。二是领导力提升工程。继续采取选送优秀干部赴国内外高校深造、到重点项目建设一线锻炼等办法,大规模培训干部,大幅度提高干部素质,着力建设一支眼界开阔、思路开阔、胸襟开阔的高素质干部队伍。三是企业经营人才培育工程。组建创业大学,开设每月一次企业家大讲坛,启动民营企业接班人和新生代企业家培训计划,分期组织规模以上企业高级管理人员进行轮训,加快培养一大批职业化、现代化、国际化的优秀企业家。四是海外

人才引进工程。结合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和中日唐山曹妃甸生态工业园建设,创造环境和条件,以全球化的视野和超常规的举措,大力引进海外人才。五是高技能人才振兴工程。加快实施职业教育规模倍增计划,大力推行“三元制”职业教育模式;深入开展“对标行动”,引导企业推行培训师制度、名师带徒制度和技师研修制度;实施“1+3”(高校+职校、技校、社会培训机构)实用人才培养计划,不断扩大专业技术和高技能人才规模。六是社会事业和社会管理人才培养工程。在科教文卫等社会事业建设方面加快培养拔尖人才,下大力气改变社会管理人才匮乏现状。七是农村实用技术人才培训工程。培养更多的致富带头人、科技带头人、经营带头人等农村实用人才,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第四,建设一个“特区”。认真学习借鉴北京市建设人才特区的经验,采用特殊的政策、特殊的举措吸引人才、培养人才,努力把曹妃甸打造成人才“特区”和“高地”。第五,完善一套政策。着眼于调动各类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建立健全人才培养开发、评价发现、选拔使用、流动配臵、激励保障等方面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形成条条大路通罗马的政策环境,让每一个人都感到有希望、有机会、有动力。第六,健全一套工作机制。健全领导机制、市场机制、考核机制和舆论引导机制,形成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人才工作大格局。

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秘书长,市委、市政府有关副秘书长,各县(市)区委书记、市各派出机构主要负责同志,市直各单位主要负责同志,有关院校、企业主要负责人列席会议。

2.解放思想观念 实施人才强市战略 篇二

摘 要:从济源市实际出发,分析了济源市实施人才强市战略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并认为只有树立“以人为本”的人才观,多渠道引进高层次人才,确保人才质量并为人才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才能促进济源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关键词:济源;解放思想;人才强市

2008年7月30日,济源市委市政府召开了市委十届六次全体(扩大)会议上,市委书记段喜中在会上强调要实施人才强市战略,“要下决心采取有效措施,政府和企业要付出成本为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创造好环境。”之所以强调实施人才战略,是因为当前济源市正处在一个千载难逢并可以大有作为的发展阶段,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济源的发展速度、发展质量、发展态势都走在了全省的前列,而且具备了较强的自我发展能力。但把济源放在河南省18个省辖市中去比较,尽管人均水平高,可是总量仍属于最小,缺乏发展回旋余地,缺乏竞争力和影响力。机遇前所未有,挑战也前所未有。能否抓住难得的历史机遇,战胜各种挑战,实现科学发展,关键靠人才。为此必须充分认识实施人才战略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吸引人才,培养人才,从而为济源市经济社会健康发展提供充足的动力。

1 济源市实施人才强市战略的背景

当今世界,以科技竞争为主题的综合国力竞争愈演愈烈。科技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谁拥有更多更好的人才,谁就能在竞争中取得主动,赢得未来。关于这一点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早在上世纪60年代就曾预言,人类的未来不取决于空间、能源和耕地,而取决于人类智慧的开发。人才资源开发所具有的重要意义,已经引起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据研究,发达国家企业财富构成中,物质资本占20%,货币资本占16%,人力资本则占64%,高新技术产业中人力资本的比重更高。因此,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都在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把人才资源开发和利用作为参与新世纪国际竞争的根本措施。

我们党正是根据新世纪新阶段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于2000年10月,在十五届五中全会上,首次把人才开发工作提升为国家战略并纳入国家“十五”发展计划。2002年,中央制定了我国第一个包括各类人才和人才政策在内的中期人才发展战略规划——《2002—2005年全国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人才强国战略。在2003年12月19日召开的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坚持以人为本和科学的人才观,明确提出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基本任务是:建设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人才队伍,把我国由人口大国转化为人才资源强国。权威专家指出,这是高瞻远瞩的战略决策。因为,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问题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是全党全国全社会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

济源位于豫西北,是河南省18个省辖市中最小的一个城市。济源人口数量较少,只有68万,人才层次整体不高。据济源市统计局统计,截至2004年末在单位就业人员中,具有研究生及以上学历的仅占全市就业人员的0.1%,大学本科、专科、高中、初中及以下学历的人员分别占6.0%、15.7 %、48.8%和29.4%。在具有技术职称的人员中,具有高级技术职称的人员仅占5.4%,中级、初级技术职称的人员分别占31.7%和62.9%。在具有技术等级资格证书的人员中,具有高级技师、技师、高级工、中级工资格证书的人员分别占1.8%、5.9%、38.3%和54.0%。虽然自2005年来市委市政府设立人才开发资金,每年100万元专项用于人才引进和人才开发,但人才总量仍相对不足,高、精、尖和复合型、创新型人才急缺。当前,济源正处于工业转型的关键期,这样的人才层次显然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

2 济源实施人才强市战略的途径

目前困扰济源市人才资源开发利用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除了体制不健全、机制不活、环境不优、服务不到位等原因之外,关键的因素是观念不新。人才观念滞后,突出表现在人才资源的开发使用上存在“五重五轻”的认识误区:即重学历,轻能力;重计划,轻落实;重引才,轻引智;重使用,轻培养;重培养引进,轻留人留心等。这些观念上的滞后和认识上的偏颇势必影响人才队伍的建设和人才资源的有效开发与利用。因此当前我们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必须解放思想,破除陈旧的人才观念,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努力引进人才、留住人才。

2.1 建立“以人为本”的人才观

以人为本,是指以人为中心来分析和解决与人相关的各种问题,尊重人的特性和人的本质,坚持人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精神属性的辩证统一。它体现了价值尺度从“物”到“人”的转移,是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从人才资源开发利用的角度来说,以人为本就是要注重人才的人本基础,关注人才的自身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内在一致性,对于人的内在潜力加以激发,对于人才的外部效应显示也给予相应的关注。只有建立“以人为本”的人才观,才能从思想源头上对人才重视起来,从而充分尊重人才的特殊禀赋和个性,促进人才的健康成长和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

2.2 大力引进高层次、创新型人才

目前济源市产业结构调整刚刚起步,要加快产业的升级改造,强化技术创新力度,关键是靠各种高层次、创新性人才。要根据济源市人才引进目录,广泛发动用人单位、调动用人主体引进人才的积极性,要采取赴高校招聘、召开人才技术交流大会、网上招聘等形式,多途径、全方位地引进各种高、精、尖和复合型、创新型人才,满足济源市经济社会发展对各种高层次人才的需求。

2.3 确保人才质量,加强培训力度

首先要坚持把好各类人才队伍的进口关,人才的引进与上岗都应实行公开招聘、竞争上岗,真正为能人开辟一条脱颖而出的宽敞之道,真正让有能力、尽责任的各类人才肩负重担。其次要加大培训力度。针对不同层次人才的特点和本人的实际情况,定期选送其到行政院校、高等院校继续学习深造;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时时处处皆能学习、人人享有学习和成才机会的学习型社会。

2.4 努力营造用好人才的环境

事业是感召力,环境就是吸引力。要下大力气为各类人才创造好包括制度、政策、工作、学习、学术、人际、生活等诸方面在内的内外部环境,给人才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同时,要根据人才贡献的大小、担负职务的重要程度以及特殊岗位的需要,进一步搞好研究论证,制定和完善有利于调动人才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政策制度,让一流的人才得到良好的待遇,逐步建立健全有效的尊重人才、凝聚人才的激励机制,积极创造条件留住人才。

参考文献

[1]武汉人事局,湖北省社科院社会学所联合课题组.武汉人才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与对策[J].长江论坛,2005,(1).

[2]刘晔.开封缺乏“人才”的原因及对策[J].开封大学学报,2006,(3).

[3]邱永明.科学人才观内涵[J].人才开发,2007,(09).

3.市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存在问题及对策 篇三

推动酒泉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

酒泉市委副书记市长康军

党的十七大提出要“更好地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提出了2010年至2020年我国人才发展的战略目标、指导方针、总体部署和重大举措,这是我国迈进世界人才强国行列的行动纲领,对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近年来,我市经济快速增长,2010年全市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等主要指标增速位居全省第一,综合实力明显增强,但我们必须清醒的认识到,我市的经济增长主要靠投资拉动,总量扩张主要靠资源开发,我市的发展方式仍比较粗放,劳动者素质整体低下,产业竞争力依然不强,这种状况还不适应科学发展的要求。省委提出“中心带动,两翼齐飞,组团发展,整体推进”的区域发展战略,将酒泉确定为“两翼齐飞”的重要一翼,这对酒泉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实现全市经济跨越式发展,必须坚持

人才优先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为跨越式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才能促进酒泉发展方式转变。

一、树立人才优先发展的理念。人才是最宝贵的经济资源,是科学发展的第一要素,人才兴则各业兴,人才强则各业强。国内外的发展实践证明,人才优先发展是经济率先发展的基础,是提升产业竞争力的有力支撑。酒泉地处偏远,与东部、中部许多地区相比,自然条件、生活环境和教育水平明显处于劣势,这给我们人才引进和开发带来了诸多困难,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以更加紧迫的责任感、更加优惠的政策、更加灵活的机制加快人才资源开发,切实将人才优先发展战略落到实处。

二、实施人才优先发展的政策。大量事实证明,人才投资是投资回报率最高的行业。近年来,我市在招商引资、产业开发、生态治理、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等方面投入了大量精力和财力,但对人才的投入相对不足,这种“见物不见人”的政策导向,必将制约全市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人才优先发展最重要的是建立人才优先投入、人才优先扶持的政策。要把人才优先发展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像抓项目一样抓人才,像关注民生一样关注人才,像招商引资一样引进人才,像扶持重点产业一样扶持人才,切实将人才工作列入各级组织的重要议事日程。

三、建立人才优先发展的保障机制。人才既是最宝贵的资源,又是一种特殊的资源,之所以特殊,是因为人才在创业过程中面临着较大的风险,承受着“多次失败”的压力,但一次创业成功足可以弥补多次失败的损失。中央提出党管人才、采取市场调节与政府调控相结合配置人才资源,同时又明确提出要“宽容失败”,这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对特殊资源的格外关注。我们要深刻领会党和国家对人才管理的方针政策,结合本地、本单位的实际,切实改进人才管理方式,增强政府调控管理职能,建立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竞相创业、无后顾之忧的政策措施,从资金投入、创业保障、工资待遇等方面给予人才更多的倾斜,既要强化人才的创业动力,又要建立人才“安全网”,既要在认识上“宽容失败”,又要在具体措施上规避创业失败给人才造成的巨大损失。

4.市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存在问题及对策 篇四

大丰市人民政府副市长肖乐农

(2005年11月)

近年来,在省、盐城市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大丰市坚持大力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坚持以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为目标,切实加快教育事业的发展步伐,教育整体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一直保持盐城市前列,在全省也有一定的位置。1993年,我市在江苏长江以北地区率先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先后被表彰为“全国幼儿教育先进县”、“全国特殊教育先进县”、“全国‘两基’工作先进县”,被省教育厅确定为江苏省首批素质教育实验区、江苏省首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市。在今年召开的全省教育工作会议上,我市被省政府表彰为盐城市惟一的“江苏省教育工作先进市”。全市现有小学54所,初中24所,高中(含完中)6所,职教中心1所,在校学生9.4万人,教职员工6788人。小学巩固率保持100%,初中巩固率保持在99.5%以上,高中阶段教育的普及程度达到87%以上。2005年,全市中考、高考成绩继续保持盐城市前列。

回顾我市“十五”期间推进教育事业发展的历程,我们主要抓了以下三个方面:

1、大力度调整学校布局,优化资源配置,推进了教育均衡发展,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明显提高。“十五”期间,我市大力度调整学校布局,小学由183所调整为38所,附设9个教学点;撤并初中5所;撤并3所定点完中高中部;整合职教资源,将5所职业学校合并组建成市职教中心。2002年,征地500亩,投资近2亿元,实施了大丰高级中学易地新建工程,建成了全省一流的新校区,并顺利通过四星级高中验收。今年,又通过引进资金、合作办学的方式,征地350亩,投资1亿元,实施了市职教中心易地新建工程,建设苏北一流的职教中心。通过调整学校布局,提升了农村学校办学水平,缩小了城乡教育差距,促进了区域教育均衡发展。

2、推进三项改革,创新机制,给教育事业的发展注入了生机和活力。一是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我市于2003年在全省率先将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调整到位,为农村教育的健康、持续发展提供了体制保障。二是教育人事制度改革。第一阶段实施了以教职工全员聘用合同制为重点的用人机制改革,建立起学校与教职工“双向选择、契约管理”的用人机制;第二阶段实施以推行教师专业职务评聘分开和地方津贴实行考核发放为重点的分配制度改革,建立起了“按岗定酬、优绩优酬”的分配制度。三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采取从小学、初中、高中逐步推进的办法,对教育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进行了全方位改革。校长的办学理念和管理水平、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水平,在课改的实践中得到锻炼和提高。我市小学课改实施水平在全省处于上游,初中教学质量连续多年名列盐城市前茅,高中教学质量保持盐城市前三名。

3、实施三项工程,改善办学条件,加快了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一是“三新一亮”工程,2004年首批通过省合格验收。二是“六有”工程,今年10月底,首批接受了省教育厅合格验收,高质量地达到了省定标准。三是“校校通”工程。目前,此项工程已实施到位,年底前将接受省教育厅验收。三项工程的实施,共争取到省专项资金和设备支持达2千多万元,极大地改善了办学条件。

“十一五”期间,要实现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两个率先”和我市市委、市政府提出的“盐城率先、苏北领先、苏中争先”目标,我市最大的优势是教育优势,最重要的资源是人

力资源,最有力的举措是建设教育强市。要实现以上目标,教育是重要的基础,也是增强综合竞争力和发展后劲的根本途径。按照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建设教育强省、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要求,我市将继续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的方针,深入实施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战略,推进教育均衡发展,切实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为经济社会的快速协调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十一五”我市教育工作的主要目标是:

1、继续巩固和发展“普九”成果,提高义务教育实施水平。巩固义务教育普及程度,小学入学率、巩固率保持100%;初中入学率100%、巩固率99.5%以上,创建无流生县。实施新一轮农村学校布局调整,到“十一五”期末,撤并所有农村小学教学点,撤并小学12所、初中4所,全市小学全面推行小班化教育。以做精、做优、创特色为目标,抓好定点学校建设,义务教育阶段的办学条件和办学水平达到基本现代化的要求。基本普及幼儿教育,全市3—6周岁幼儿入园率达到98%以上,学前一年入学率达100%,创建省示范园5所,全市镇中心幼儿园全部达到盐城市一类幼儿园标准。抓好特殊教育,全面实行残疾儿童免费就读制度,适龄残疾儿童入学率达到98%以上。

2、加快高中阶段教育发展步伐,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继续调整普通高中布局,逐步撤并定点完中的高中部,适度扩大三星级以上高中办学规模。抓好普通高中创星晋级工作,大丰高级中学创建五星级高中,新丰中学、南阳中学创建四星级高中。努力提高高中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0%以上。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完成市职教中心易地新建工程,突出抓好重点专业建设,创特色、树品牌,提升学校品位。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0%以上,在苏北地区率先实现由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向普及十二年高中教育的历史性跨越。

3、积极发展成人教育,构建全民终身教育体系。继续抓好成人教育基地建设,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企业职工岗位培训。利用成人教育资源举办各类层次的学历教育,不断提高全市人均受教育年限,使我市人均预期受教育年限达到13年以上。

4、继续改善办学条件,实现教育基本现代化。各级各类学校的基础设施和教育技术装备达到省规定基本现代化的水平,计算机网络和多媒体手段在教学领域广泛运用。更新教育观念,形成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先进教育思想体系,实现教育思想现代化;教育内容反映现代科学文化先进水平,教育教学模式和方法具有明显时代特征;考试、评价制度更加科学合理,实现教育教学体系现代化;各级各类学校教师全部达到国家规定的起点学历要求;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和实施素质教育能力明显提高,实现教师队伍现代化。

“十一五”期间,创建4个省教育现代化先进镇,镇中心小学、初中全部达到省教育现代化合格学校的办学要求。对城区学校进行资源整合,大丰初级中学易地新建,在城西新城区再建1所小学。重点将抓好以下六项工作:

1、加强对教育工作的领导,确保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真正落实到位。积极实施“科教兴市”战略,把教育规划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和计划认真组织实施,并加强督导检查。建立健全教育工作任期目标责任制,把教育工作作为考核党政干部政绩的重要内容。各有关职能部门和全社会都来关心和支持教育工作,通力合作推进教育事业的发展。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类学校认真落实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以及各项教育政策、法规,提高教育决策和管理的科学性、民主性,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2、认真学习宣传和贯彻实施各项教育法规,大力推进依法治教。广泛深入地学习宣传《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教师法》等一系列教育法律、法规,增强广大教职员工和全社会的教育法制意识。认真贯彻实施各项教育法规,坚持依法治教,依法兴教。确立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保障教育投入,保护教育改革的成果,解决推进教育现代化进程中的实际问题。保护少年儿童和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坚决制止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抵制妨碍学生健康

成长的各种社会不良影响。切实保护教师的合法权益,保证教师的各项待遇得到落实。加强教育督导制度建设,强化教育行政监督机制,加大教育执法力度,规范办学管理和教育行为。

3、努力增加教育投入,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的进程。按照建立公共财政的要求,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完善教育投入稳定增长机制,依法保证教育财政拨款的增长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生均教育经费逐步增长、教师工资和学生人均公用经费逐步增长。对财政预算执行过程中超收的部分要按比例安排教育支出,确保全年预算内教育经费拨款增幅高于财政性收入增幅。依法征收各类教育税费,并确保完全用于教育。鼓励社会捐资助学。采取多种途径,积极化解教育债务。

4、继续深化各项改革,建立健全现代教育制度。深化办学体制改革,推进办学主体多元化,逐步形成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共同发展,政府办学为主与社会各界参与相结合的办学新体制。贯彻“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正确引导、依法管理”的方针,促进民办教育事业的发展。各级各类学校依法制定学校章程,本着“精简、高效、科学、民主”的原则,健全学校各项管理制度,积极推行校务公开制度,提高学校管理水平。继续深化教育人事制度改革,以教师资格制度、聘任制度、岗位责任制度为杠杆,优化学校人力资源配置。

5、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切实转变教育思想,确立新的人才观、质量观。坚持不懈地抓好学校德育工作,全面提高学生的政治思想素质和道德品质素质。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全面推进课程改革,不断优化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构建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自主活动为基础的新型教学进程,推进教学活动由教向学的转变,创造适宜于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学习的新的教学模式。小学在素质教育创本校特色上求突破;初中在面向全体学生、大面积提高合格率的基础上,着力提高优秀率;普通高中进一步提升办学水平,提高高考录取比例;职业教育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加强技能培训,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专业技术人才和合格劳动者。

5.大力实施人才兴市战略 篇五

大力实施人才兴市战略,要牢固树立“人才是兴市之本”的观念,进一步增强做好人才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以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推动人才工作的与时俱进,为实现全市转型发展,跨越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要立足人才总量不足的实际,坚持多措并举,下大力培养经济建设急需人才;实施中高级人才继续培训教育工程;实施高级技工培训工程;实施非公有制经济单位人才注入工程;实施县、乡村实用人才培养工程;实施“一村一个大学生”工程;要立足人才吸引力相对较弱的实际,遵循人才规律,多渠道引进人才。遵循人才工作规律,突出“三个围绕”,围绕加快发展引人才,围绕优化环境引人才,围绕改进方法引人才。要立足加快发展实际,抓住关键环节,千方百计用好人才。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以能论才,知人善任,量才使用,大才厚禄。

要坚持党管人才的原则,切实加强新形势下人才工作的领导。党管人才主要是管宏观、管政策、管协调、管服务,重点做好制定政策、整合力量、营造环境工作。以抓“第一要务”的力度抓“第一资源”。正确处理“第一要务”和“第一资源”的关系,切实把人才工作摆上战略位置、列入议事日程,作为大事来抓。做到谋划发展时考虑人才保证,制定政策时考虑人才需求,研究政策时考虑人才导向,部署工作时考虑人才措施。认真研究、编制、执行人才培养开发规划,着重把握“一个面向,两个坚持”。一个面向就是面向全市改革开放主战场,把建设小康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作为人才工作的出发点;两个引导,就是注意引导人才向基层包括条件艰苦的地方流动,引导人才向改革和建设的第一线流动。认真抓好各项人才政策的落实。切实做到认识到位、工作到位、措施到位。

人才工作的活力在于创新,抓人才工作的关键也在于创新。首先要在机制上创,新努力消除人才成长和发挥作用体制性障碍,加快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新机制,遵循人才开发的新规律,建立和健全以能力建设为核心的人才培养、评价、使用、流动、激励、保障等机制,推进人才工作不断深化和发展。其次,是要在方法上创新。积极吸收和借鉴发达地区在人力资源开发方面的经验和做法,结合本地实际,探索出新时期人才工作的有效途径。最后,要在服务上创新。要把优化环境作为服务人才的主要途径,进一步健全完善和落实好各项人才政策,大力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的舆论环境。

我市在人才工作中还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是:人才总量不足,人才结构和分布不合理,人才存量没有盘活,人才流失比较严重,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机制尚未形成,高层次、高技能和复合型人才短缺,现有人才的作用未能充分发挥等等,这些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市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发展的“瓶颈” 当前的困难与不足,就我县人才情况来讲,人才队伍存在的突出问题表现为“四多四少”:人才总量不足,人口多、人才少。人才素质偏低,中档人才多,高层次人才少。人才结构不合理,党政教卫人才多,经济建设一线人才少。人才形势严峻,高中级人才流失多、高学历毕业生回承少。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三,我县经济欠发达,财力有限,使我县人才环境、创业空间、生活待遇等方面与发达地区差距大,人才引不来、留不住的问题比较突出。人才观念陈旧,尊才、爱才、育才、用才的社会氛围还不够浓厚。在今后的工作中,要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战略是第一战略、人才资本是第一资本,并不断强化人才投入是效益最大的投入、人才浪费是最大的浪费,使人才就是财富、人才就是效益、人才就是竞争力、人才就是发展后劲的观念深入人心。

要实现人才工作的新突破,首要的任务是在全社会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人才观,克服在人才问题上的各种不合时宜的观念,使人才工作更加符合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更加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关键是用好用活现有人才,目前全县共有农村实用人才15人,高技能人才87名,专业技术人才645名,高技能人才87名,企业管理人才47名,由于现行管理部门,职能重复交叉,缺乏统一协调,人才资源得不到及时交流和共享。要认真研究人才工作的特点和规律,发挥政府引导、市场配置、政策激励的作用,通过有效盘活现有人才资源,充分调动企业、科研事业单位和广大公务员的积极性,真正把我县的人才资源转化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应采取的措施:抓住培养、吸引、用好人才三个环节,以更大的决心和魄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做好人才工作,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主要任务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牢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科学的人才观,坚持党管人才的原则,紧紧围绕“矿业兴工、绿色兴农,山地兴林,旅游兴商、特色兴城”发展思路,遵循市场规律,本着“用好现在的、培养自己的、留住关键的、引进急需的、储备未来的”人才工作整体思路,牢牢抓住人才培养、吸引和用好三个环节,重点抓好以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三支队伍为主体的人才队伍建设,大力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环境,努力

6.市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存在问题及对策 篇六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社会发展进入新时期的战略性部署,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乡村振兴涉及广大农民切身利益,离不开广大农民的参与和支持。乡村振兴战略行动计划推进近一年来,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尚未充分调动起来,乡村振兴中还存在着“上热下冷”“干部干群众看”等现象,乡村振兴内生动力不足。

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对策建议

一是充分宣传发动。参考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宣传方式方法,下大力气,形成合力,通过标语展板、院坝会等方式营造乡村振兴浓厚氛围。

二是城乡资源互通。加快构建城乡融合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破解城乡“人、地、钱”等方面资源要素流通障碍,用政策刺激农户积极性。

三是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开展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登记赋码工作,鼓励以村为单位组建的劳务型服务公司、专业合作社、协会等各类合作经济组织,建立健全集体经济组织章程和管理制度壮大农村集体经济。

上一篇:对生命安全的思考演讲稿下一篇:第四季度扫盲工作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