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时期中美关系(共8篇)
1.论新时期中美关系 篇一
论新时期教育理念
教师的根本任务在于使学习者学会如何学习,学会如何工作,学会如何合作,以及学会如何生存。因此,教师的知识与观念的自我更新变得尤为重要了。一个成功的教师,首先是一个善于不断自我更新观念的学习者,只有在及时地汲取当代最新教育科研成果的基础上,才能立于不败之地。但是仅有方法、理念是不够的,只有深刻领会当代教育理念并用之于实践,才能达到培养人才的目的。
作为教育理论的执行者,该如何化力量为行动,在我们的教育教学中努力践行新教育理念,使新教育思想在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开花结果,从此踏上理想之国?
一、教育理念的更新, 理论是行为的先导
21世纪是一个“学习化”时代,随着国际教育理念的发展,我国也改变了教育观念,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我们教师应该端正教改实验的指导思想,以常规打基础,教改求发展,创新求提高的教改思路,摈弃传统教育导致的依赖性、被动性、因循性;弘扬素质教育的独立性、主动性、创造性,解脱老师成“教”的奴隶,学生成“学”的奴隶的桎梏。尊重并树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使学生恢复自主的感知觉,增添自主的探索力,发挥自主的使命感,强化自主的创造性。改革“以教室为中心”和“教师为中心”的旧教学模式。“教是为了不需要教”,教师变“备课”为“既备课又备人”,集中主要精力改进教法,研究学法,从善于“会教”到善于指导学生“会学”,变学生依赖性学为独立性学,变被动性学为主动性学,变学生因循学为创造性学。逐步形成适应素质教育的新教学模式。
新教育不能只有理念,需要实践和操作;更重要的是不能埋头在过程的时候,忘记了我们的目标。作为新时期的教育工作者,在工作中的自我认识、自我规划、自我实践、自我调节、自我完善就是自我教育基础上的自我管理;理论是行为的先导,没有系统先进的理论做指导,行动就会陷入盲目,没有目标。
二、当好“育人工程”设计师, 大胆创新,积极实践,创造独特的自己 教育是一项令人瞩目的“育人工程”,教师是这项工程的实施者,如何从学校的实际出发去实现党和国家人才培养的具体目标?我们教师要画好蓝图,当好“育人工程”的设计师,把学校真正建成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基地。(1)教师要培育自己的教育智慧。教师的教育智慧乃教育之需,因为教育是一门智慧型的事业,“只有智慧的教育才能培育出智慧的人,只有智慧的老师,才能培育出有智慧的学生”。
(2)自主思考并规划教育人生。社会发展、教育改革,为每个教师创造了多样化的发展机遇和可能,关键是每个教师是否做好了迎接这些机遇的准备。机遇从来只垂青那些有准备的有心人。缺乏生涯规划的教师,极容易生活在平静的绝望中,没有梦想,缺乏动力和方向。要实现教师自我的专业发展,必须提升教师自己的专业规划意识和能力。
(3)努力探索有效的学习方式。有魅力的教学艺术是有效的教学。变革学习方式或教学方式,是体现教学艺术,展现教学魅力的根本前提。新课程特别强调超越单一的接受性学习,克服过于依赖知识传递的接受性的单一化弊端,主张在接受性学习的基础上,有效地渗透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实践学习,也就是“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学习方式最核心的是学生的思维方式、情感升华的方式以及价值观念的构建方式。要达成思维品质优化、情感升华、价值观构建等深层次目标,必须实现学习方式的整合与优化。
(4)做个有思想、有信念的教师。信念是行动的指南,信念是支配行动的意志。教育是一个需要信念的活动,因为教育的对象是人。教师的信念是教育场景中应该坚守的基本教育观念、教育思想和教育理想。教师的信念首先是学生为本的观念,其次是全面发展的发展观,再次是教育本质观。作为一位有思想的教师,他必须有信念;作为一名有品位的教师,他必须坚定自己的教育信念。
三、积极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
课堂教学是传授知识的主渠道,是育人的首要阵地,因此,我认为应十分重视课堂教学。
(1)把尊重带进课堂。现代教学的课堂中,老师与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有赖于教师在人格上尊重他们,比如学生回答问题好的时候,要多加表扬、鼓励,若回答错误时亦不要不高兴或大发雷霆,优秀生与后进生应一视同仁,尊重学生人格,有利于创设民主的学习氛围,为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
(2)让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真正的参与是思维的参与,感情的参与,即四个学会的切入点:让学生学会倾听、学会质疑、学会思考、学会表达。(3)改进教学组织形式。传统的授课方式是,“我讲你听”、“我下命令你执行”,使学生处于被动地位,而现在我们提倡集体授课,小组学习,个人自学相结合的教学组织结构,这样的教学为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创设了更大的时空。
(4)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作用。并非一强调主体,就可以忽视主导,那种抛开主导,强调主体的做法,最终导致的是教学的失败。学生是个发展中的主体,他的学习离不开教师的组织、指点、激励。因此,在班级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摆在了重要位置。
(5)以评比的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学生主体性的激发来自于多种途径,适当的评比、竞赛会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评比活动并不是一时的小打小闹,而是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的,使学生在参与过程中,激发兴趣,培养自主精神和创造性。
总之,随着时代的推进和教育需要的变化,要求我们只有树立新观念才能走进新课程,才能与时俱进,开拓创新,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
2.论新时期中美关系 篇二
“乐民之乐者, 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 民亦忧其忧。”优秀的政工师要能在工作中融入群众, 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 在与职工的沟通中要相互尊重, 在此基础上形成一种感应力, 并以文明的行为引导人、以高尚的情操塑造人和以必胜的信心鼓舞人, 以人格力量、良好行为感染群众, 弘扬正能量, 进而提高单位的核心凝聚力。
当前, 面对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 作为政工师, 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最大限度地防止脱离群众, 变得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为紧迫。在工作中, 有的为群众服务的思想树立得不牢固, 工作中有冷、横、推, 弄虚作假、言行不一, 性格急躁、办事不扎实, 工作标准不高、只求过得去、不求过得硬等现象客观存在, 严重影响了政工师与群众的血肉联系, 淡薄了“鱼水关系”, 严重影响政治工作者的形象, 制约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开展, 重构政工师与群众的“鱼水关系”, 已是迫在眉睫的了。
“衙斋卧听萧萧竹, 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 一枝一叶总关情。”无论外界环境如何变化, 作为一名政工师, 在创新工作思路、研究掌握工作新特点和新规律的同时, 都要以群众为核心, 时刻怀揣为群众服务, 为群众多考虑, 全面、扎实地开展政治工作, 成为群众信任的政治思想引领者。综此总总, 我认为在当今新的形势下, 重构政工师与群众的“鱼水关系”, 要重点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一要在加强思想建设上下功夫。政治修养是政工师工作的根本, 是政工师优秀地完成党的工作所必备的条件。政治素养表现在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纪律、政治观点、政治水平等诸多方面。政工师要有高尚的政治素养, 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 自觉执行党的基本路线, 要始终坚持把学习和掌握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习近平同志关于群众路线的重要论述等作为理论学习的重点, 提高政治敏锐性和鉴别力。要在工作上时刻保持责任感, 在思考问题和处理问题上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是为了人民群众, “血肉联系”喊在嘴上群众不信, “鱼水情深”做个样子百姓不认, 联系群众是“掏心窝子”的事, 要得是实打实、心碰心, 要“以百姓之心为心”, 将心比心, 换取真心。只有时刻把群众放在心上, 不断增进同群众的感情, 才能深入群众“面对面”, 消除隔膜“心贴心”, 为民办事“实打实”。只有有了这样的基础, 思想政治工作者才能够赢得人民群众的敬重, 进而能使人民群众信服思想政治工作者。
二要在工作高标准上下功夫。政工干部必须把工作标准定在“一流”和“过硬”上, 总的要求就是要“能说、会写、善协调”。能说, 就是能够把自己的想法准确严谨地表达, 使思想政治工作改变传统的枯燥无味形象, 变得生动有趣起来。卡内基曾说:“一个人的成功, 约有15%取决于技术知识, 85%取决于口才艺术。”会写, 是政工干部的基本功。要写好材料, 不仅要有全面过硬的综合素质, 较强的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综合问题、表达问题、解决问题的水平和能力, 能够利用文字较好地陈述自己的观点并抒发核心思想, 利用文字阐述使自己的思想合理化、系统化、条理化。善协调, 就是要积极加强上下协调, 内外关系协调, 进一步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增强工作中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和创造性, 并在协调中讲究方法艺术, 及时有效地把握群众的思想动态, 保证思想政治工作落到实处, 真正进入群众心中。政治工作者的工作性质决定了政工人员做人要真诚, 善于将心比心, 用真诚打动别人。工作时要公平公正, 不掺杂任何私人情感, 不徇私, 不偏正。遇事还要有耐心, 不急躁、不厌烦, 能让职工感到被尊重, 才能让他们主动倾诉困难。
3.论新时期如何构建和谐的党群关系 篇三
[关键词]新时期;和谐;党群关系;方法建议;分析
当下和谐的党群关系是社会经济建设以及党的建设中坚持群众路线的基本要求与体现,尤其是随着社会经济的改革发展,为了实现社会经济建设新时期的路线目标,我们必须坚持群众路线的这个基本纲领,做到发展依靠群众、发展为了群众、发展成果惠及群众。在推进小康社会的伟大进程中,各级党组织要立足自身实际进行和谐党群关系的构建,做党与人民群众之间血肉联系的桥梁纽带,供电企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先行官”,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可靠、优质的电力产品和服务,就是是为构建和谐的党群关系作出了最大的贡献,这对于促进社会经济建设发展以及供电事业管理进步等,都有着非常重要的积极作用和意义。结合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党群关系建设现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进步以及党的建设的日益提升,党群关系在整体上呈现良好、和谐的发展趋势,但是由于社会经济建设发展中环境变化因素的影响,导致党群关系建设中也面临着新的问题与挑战,是新时期社会经济发展以及党的建设中的重要问题。
一、新时期和谐党群关系构建的基本要求分析
在社会经济与党政建设发展中,和谐的党群关系主要是指党与人民群众之间的关系呈现一个和睦良好、平等协调、相互信任的状态。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党的建设离不开人民群众,同样人民群众在党的正确领导下才能够向着更加美好的生活方向发展和进步,这是一种客观存在的事实。电力作为社会经济建设发展的“先行官”,其建设发展直接关系到社会经济的建设发展与进步,而对于电力事业的建设发展来讲,在电力建设与发展中通过和谐党群关系的构建,为电力建设争取绝对的群众理解和支持,既能够推动电力事业的发展进步,在保证安全可靠的电力供应,为人民提供高效的电力服务,满足人们的电力需求,同时也能够增强电力企业内部职工群众团结力和凝聚力,提升企业职工的幸福感,具有积极作用和意义。
进行新时期和谐党群关系构建应注意满足以下基本要求。首先,在进行社会经济与电力事业发展新时期的和谐党群关系构建中,要注意始终坚持党与人民群众之间利益的一致性。坚持党与人民群众利益关系的一致性是实现和谐党群关系构建的重要前提与基础,它需要在各项党的方针政策以及制度规定执行中,坚持以保证和维护人民群众利益作为目的,同时,人民群众在实现自身利益的基础上对于党的方针政策以及领导的认同,并且党的方针政策以及制度的制定,要考虑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以保证党与人民群众之间利益的一致性。其次,进行和谐党群关系的构建,还需要在党和人民之间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以形成合力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最后,进行和谐党群关系构建,还要在社会经济建设发展中,敢于面对党和人民群众之间的矛盾,认真分析矛盾产生的原因,采取有力措施理解决矛盾,以促进党群关系的良好发展。
二、新时期和谐党群关系构建的现状与问题分析
根据上述对于社会经济发展新时期对于和谐党群关系构建的基本要求,结合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现状,随着社会经济与结构体制的转变发展,党的建设中通过对历史经验的总结分析,在努力加强自身建设实现党和人们关系改善发展中,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就,并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进步,为和谐党群关系的实现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和条件。但同时,由于社会经济发展下各种利益关系的调整,使得党与群众关系构建中,群众对于党的先进性以及执政能力的衡量判断标准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造成党群关系构建面临着新的挑战,构建过程中也出现了新的问题。
首先,在和谐党群关系构建中,由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生产力以及经济水平等相对比较落后,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人民群众物质文化需求的增长与满足,导致经济矛盾与经济因素成为诱发党群关系问题产生的主要矛盾问题和因素。比如,我国的社会经济建设发展中,由于受到人口多、底子薄等因素制约,生产力发展与经济建设相对落后,不能够对于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进行满足,导致部分群众对于党和组织产生极大的不满,成为影响党群关系建设的重要因素。其次,在进行社会经济建设发展中的和谐党群关系构建时,社会经济建设发展中的贫富差距过大、发展不平衡等情况,也导致党群关系出现紧张等矛盾问题,影响和谐党群关系的构架。再次,党员干部中存在的贪污腐败情况行为,也导致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心中的形象受到极大影响,从而对于和谐党群关系的构建产生不利作用和影响。最后,党组织内部的一些不良作风,对于党群关系建设的腐蚀影响,也是阻碍和谐党群关系构建与实现的重要问题。总之,在新的社会形势下,和谐党群关系的构建发展在取得一定的成就同时,也受到了新环境以及新形势中各种矛盾问题的影响制约,导致和谐党群关系建设受到相应的不利作用和影响,成为和谐党群关系建设中面临的重要问题和现状。
三、新时期和谐党群关系构建方法分析
结合上述对于新时期和谐党群关系构建基本要求以及现状问题的分析,在进行新时期和谐党群关系构建过程中注意结合其相关要求以及关系构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做好新时期和谐党群关系的构建,以促进社会经济建设发展与进步提升。
首先,进行新时期和谐党群关系的构建,应注意进行科学发展观的落实,以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改善并构建和谐的党群关系。在社会经济建设中,发展是第一要务,只有通过加快社会经济建设的速度,不断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才能够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构建和谐的党群关系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在现阶段的社会经济建设形势下,进行和谐党群关系的构建,关键就是以科学发展观作为各项事业建设发展的主题,通过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实现生产力的解放与发展。对于电力企业来讲,就是在建设发展过程中坚持科学发展观,结合社会经济发展形势,通过最新技术的运用,推动电力企业的建设发展,切实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安全、可靠、优质的电力产品和服务,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电力的需求,同时通过规范管理、提升服务水平,切实上人民群众享受电力产品带来的便捷、舒适,为构建和谐党群关系搭建起“光明之桥”。其次,在进行和谐党群关系构建中,还应注意对于党的利益整合功能进行强化,以实现党与群众之间各种利益关系的协调平衡,避免利益矛盾影响和谐党群关系的构建。电力企业中,党组织应注意充分发挥电力产品联系千家万户的作用,以满足和服务群众为目的,让人民群众通过电力这个窗口看到党对人民群众的关心关爱,对人民群众基础需求的投入是巨大的,真正做到发展为了群众、发展成果由群众分享,实现了党和群众之间利益关系的协调,以实现和谐党群关系的构建。再次,进行和谐党群关系的构建,还应注意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在党组织内部开展深入的反腐倡廉工作和反腐败工作,促进党员干部廉洁从政和廉洁从业,在避免党的作风以及腐败问题对于党群关系产生影响的同时,通过先进的群众工作机制,提高党政工作效率,提升群众对于党政工作的满意度,实现和谐党群关系的构建。
四、结语
总之,进行新时期和谐党群关系构建的分析研究,有利于促进党政工作的改进完善,从而推动社会经济的建设发展,真正意义上推动社会主义建設发展目标的实现,具有积极作用和价值意义。
参考文献:
[1] 朱映雪,周红梅.列宁关于以党内民主促进党群关系和谐的思想及其现实启示[J].理论导刊,2013(11).
[2] 王本文,刘爱莲.党群关系的现代性境遇与超越之路[J].南京社会科学,2013(5).
4.论新时期加强我国安全政策 篇四
建设的重要性和必然性
摘要:人类进入新世纪,影响和平和发展的不确定因素在增加,世界还很不安宁。在新世界的新阶段,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成就举世瞩目,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综合国力大幅提升,社会保持安定团结,维护国家安全的能力进一步增强。但是近年来我国国内安全坏境形式和周边安全坏境形式不容乐观,因此加强我国安全政策建设尤为重要。
主题词:国际坏境、国内环境、周边坏境,政策建设
参考文献:《大学军事教程》、《中国近现代史》
一个国家的安宁,稳定与和谐直接依赖于它的安全政策,好地安全政策能给社会带来安定,过时的则无法满足国家安全的需求,甚至会产生动荡。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大国来讲,在新时期加强我国安全政策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可想而知
而正确判断国家所处的安全坏境是制定安全政策、发展战略策略的重要依据。所以,要了解我国安全政策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及如何制定安全政策,就必须要认识到中国所处的安全坏境。
安全坏境是指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军事斗争的形式和
格局,它主要包括国际安全坏境、周边安全坏境和国内安全坏境。
先简单地了解一下国际安全坏境:.冷战结束以来,美国力图建立以其为主导的世界单级体制,对外政策表现出强烈的“单边主义”色彩和“军事化”倾向。它接连发动了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并间接参与了前不久爆发的利比亚战争。在极力推动“北约东扩”的同时,进一步强化了传统的美日、美韩、美澳联盟,巩固了对世界格局的掌控地位。这不仅对广大发展中国家构成了重大威胁,成为了世界不稳定的主要根源,而且对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进程也带来了严峻挑战。但随着欧盟、俄罗斯等各种战略制衡力量的不断成长,在制衡“单级”问题上相互合作,彼此借重的趋势也在继续增强。因此,今后一个时期,多极化将在曲折中艰难推进,总趋势不会逆转。
在经济方面,随着世界性市场经济的发展,加速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在当今日益开放的世界经济中,生产要素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在全球范围内流动,以寻求最能增值的配置,任何国家都不能孤立于世界之外去发展自己的经济。经济全球化可以促成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为各国经济实行优势互补和不断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但它也有着不可忽视和难以避免的负面影响。发达国家竭力维护旧的经济
秩序,借助其在国际经济竞争方面的优势,采取一些手段限制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拉大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贫富差距。这之间就产生了一些矛盾,如果处理不当,将或可引起社会**或局部战争。
另外,由于高新科技技术对各国综合国力地影响越来越大,因此各大国均将高新科技作为综合国力的重要评定标准。当代世界正在展开的综合国力竞争,实质上是一场决定各国前途和未来命运的大角逐,对国际战略格局的发展具有巨大的影响。
还有新军事变革的加速推进,它是人类进步的重要体现,同时亦对世界多数主权国家与政治实体产生了巨大冲击。非传统威胁的逐步增大也使国际安全坏境变得复杂,如
9.11事件、2003年的非典、2009年的甲型H1N1,以及长期困扰人们的艾滋病。
纵观国际安全坏境形式,我们不难看出中国在世界洪流中所处的位置。在军事方面,中国发展十分迅猛,目前已处于世界前列。在经济方面,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发展极为迅速。而自2001年加入WTO,中国经济得到了更好地发展,但机遇和危险是并存的。众所周知,中国的GDP已经飙升至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综合国力也有了很大的提升,国际地位也在不断提升。但我们也要认识到世界对中国的不利影响与威胁。
国内安全坏境:
台湾的问题任重而道远,“台独”分裂势力谋求“台湾法理独立”的图谋遭到挫败,台湾局势发生重大的积极变化,两岸双方在“九三共识”共同政治基础上恢复协商并取得进展,两岸关系得到改善和发展。但“台独”势力还在继续进行各种分裂活动,两岸关系中的矛盾还需要解决,某些外国势力仍然阻挠甚至干预两岸的和平统一进程;但是,更具主导作用的是,祖国大陆继续发展和我们反“台独”的坚决斗争,两岸人员往来和经济文化交流的发展、国际社会普遍承认一个中国等因素的综合作用;将更有力地遏制“台独”分裂活动,也将更有利于我们推动两岸关系朝着和平统一方向发展。由于中国政府制定和执行了正确的民族政策和正确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少数民族的平等权利和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权利得到充分保障,社会主义的民族主义的活动还相当猖獗,主要变现在西藏和新疆两个地区,如2008年的3.14事件。这些问题都亟待解决,我们也可以看出新时期安全政策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中国周边安全坏境:
进入新世纪以来,世界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一个相对和平稳的安全坏境不断得到巩固和发展,中国与所有邻国的关系得到全面改善,没有一个国家与中国处在敌对状态。中美关系的发展曾经历了一个曲
折的过程,在科索沃战争危机及中美撞机事件的挫折后,有重新走上了健康发展方向。中国与俄罗斯保持着良好的国家关系,两国领导人曾多次互访,先后签订了一系列联合声明和友好条约。中国与日本建交后,两国关系发展基本平稳,双方都把发展长期稳定的友好关系作为各自的基本政策。中国与欧盟各国也保持着良好的关系。
中国的安全坏境存在着两重性,一方面是一个相对和平稳定的安全坏境不断得到巩固和发展,另一方面中国又面临着一些不安全因素和潜在的威胁。美国从地理位置上讲与我国远隔万里,但在中国安全的许多问题上,美国的“影子”无处不在,对我国安全坏境有着综合的影响。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对华政策的两面性是中国安全坏境的不稳定因素之
一。中国周边地区发生突变的可能性不能排除,这对中国的安全坏境会产生不利影响。如朝鲜与韩国的长期军事对峙,印度与巴基斯坦的对立。
中国与周边国家边界和海洋权益争端的解决很困难,尤其是前些日子的钓鱼岛事件,使中日的局势异常紧张,这些都有可能成为影响中国边境和领海安全的不稳定因素。
从国际安全环境、国内安全环境、中国周边安全环境的问题上,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国家安全方面的威胁。新时期国家安全问题更加紧迫,必须加强我国安全政策建设,从而更好地应对安全环境的变化,保障国家安定团结,维护国家
安全。
5.试论新时期审计文化建设 篇五
一、审计文化的含义
“文化”,从广义来说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来说,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从文化的狭义论出发,“审计文化”是指审计机关在长期审计监督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自己特色的审计理念、行业风格、行为模式以及相适应的规章制度和组织机构等。它体现着审计机关和审计工作者的理想信念、价值观念、行为准则等思想和精神。
二、审计文化的基本结构和内容
按照文化的一般性结构学说,审计文化也可分为以下三个层次;
(一)审计物质文化。这是审计文化的表层部分,是形成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条件,它往往能折射出审计管理思想、管理哲学、工作作风和审美意识。物质文化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员工队伍状况。审计人员的文化结构、年龄结构、性别结构及专业化程度等反映或代表着审计文化。二是审计机关办公场所状况。机关所处的自然环境、建筑风格、房屋设计及布置、绿化等都是凝固关态的审计文化。三是各种生活、福利、文化设施。四是审计特色。审计工作重点是否突出、是否有与众不同之处,有亮色,这些是审计文化的具体反映。
(二)审计制度文化。这是审计文化的中间层次,它通过约束和规范审计行为体现独特的审计文化。审计制度文化按纵向大体分为法规制度、准则制度和内部管理制度;按横向结构主要分为三个方面:一是工作制度;二是责任制度;三是一些非程序化的特殊制度,如评议干部制度。上述制度分别规定了审计人员在处理人与工作、岗位与岗位、以及人与人关系的行为准则,是审计价值观念的集中体现。
(三)审计精神文化。这是审计文化的核心层,是审计人各种观念形态文化的总和,一般讲的审计文化主要指的就是审计精神文化。它包括审计精神、管理思想、职业道德、文化素质、价值标准、审美观念、生活情趣等等,大体上可以归为基本信念、价值标准、职业道德及精神风貌四个方面。精神文化是审计文化的灵魂,是形成审计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的基础和原因。
三、中国传统文化对审计文化建设的影响
中国审计最早可以追溯到西周,因此中国审计文化也有较久远的历史,它的发展以中国传统文化为背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新时期探讨审计文化的发展就必须对传统文化对审计文化的正反两方面影响进行分析,这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传统文化博大而精深,精华与糟粕同在,必须以辩证的眼光去看待,去伪存真。这里仅简要的谈几点:
(一)传统文化中有利的思想
1.以人为本——审计文化建设的基本原则
《易经》是中国古代圣贤创立的宇宙观和方法论,从《周易》算起近三千年的历史,孔子把《易经》作为群经之首。《周易》指出“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地道焉,有人道焉”。天地是大宇宙;人是小宇宙,天地人三才合一“以人为本”。当前以人为本的的思想已经深入人心,是指导各项工作的基本原则,建设审计文化也不例外。广大审计人是审计文化的具体建设者,是载体,是最活跃的因素,审计文化建设成功的关键是要充分调动审计人参与审计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审计人也应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精神投身其中。
2.和谐审计——审计文化建设的最终目的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一大特征是讲平衡和谐,提倡天人合一。最早《易经》中就提了这一思想;孔子也提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这不仅是指人际关系,任何事物都是如此;儒家思想精髓之一就是“中和位育”的思想,这也是在讲和谐的重要性。当前和谐发展、建设和谐社会的的理念已经成为我们党的指导思想之一,审计要为建设和谐社会作贡献,就必须建设和谐审计,使之成为整个和谐社会系统中的一部分。
3.创新——审计文化建设的根本动力
《易经》哲理指出宇宙中人和万物都在不断变化之中,必须坚持“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从中国经历的惨痛历史看,鸦片战争前,中国的文化体系平行于其他的世界体系,并且一度比西方世界体系更发达,但长期的封闭导致政府腐败、科技落后、经济凋敝以及心理上抱残守缺、妄自尊大,致使这个庞大的体系失去活力,终于被西方殖民扩张压倒。这与其说是经验,不如说是教训。
(二)传统文化中不利的思想
1.中庸观。传统
文化强调“不偏不倚”的行为准则,宁肯无功,不可有过,不能容忍失败和错误,但任何文化的发展都离不开创新,创新离不开冒险,这就有失败的可能。受中庸之道的影响,一些人安于现状、一些人求全责备。
2.均平观。中国深受均平主义的影响,历来有“均平富”的理想。任何创新、开拓都是对过去平衡的打破,都易被世俗所难于容忍。尤其是在经济利益分配上的平均主义,往往使经济利益作为内驱力的效能减弱。机关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这种观念严重影响审计管理效能的发挥。
3.等级观。传统文化讲“贵贱有等,长幼有序,贫富轻重皆有称”。这种等级观念在机关内的表现就是人浮于事,论资排辈,效率低下,同时重视等级又导致下级对上级的依赖,频频请示汇报,遗误时机,领导者在管理上倾向于行政方法,权威管理,直接控制等,这些都使审计缺乏活力,难于适应新形势的要求。
4.官本位观。受传统文化“仕农工商”的价值取向影响,一些人将事业的成功与仕途的升迁紧密联系,审计机关作为政府部门,更是深受影响。一些专业人员在取得成绩后走上了行政领导岗位,一些平庸的领导又“能上不能下”,这些影响审计队伍的巩固和发展,制约了审计精神的萌发。
四、建设先进审计文化的基本思路和措施
当前建设先进审计文化的基本思路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对传统文化兼收并蓄的基础上,以审计精神文化创新为核心,推进审计制度文化和审计物质文化建设,为最终建成和谐审计作贡献。
(一)审计精神文化建设——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主要内容的价值观教育为基础,以推进文明审计为重点。
审计精神文化决定着审计机关每个成员的行为,是推进审计事业不断前进、审计队伍不断发展壮大、审计监督制度不断完善的精神支柱和不竭动力。因此,审计文化建设的目的就是建设积极向上的精神文化。精神文化的诸多要素中又以价值标准为核心。因此,首要的是创新方式和方法,进行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主要内容的价值观教育,培育健康人格和正确的审计价值理念,这是树立审计形象,推进文明审计的基础。其次是大力推进文明审计。文明审计是高尚的审计职业道德和优良的审计工作作风的外在表现,是审计机关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当前要以李金华审计长提出的文明审计的“六个方面”要求自己、衡量自己。再次要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增强行业凝聚力、向心力。第四是选树和宣传各类先进典型,培育和强化审计行业精神。第五是要抓好载体建设。一要抓与党和政府一个时期重点工作密切相关的载体;二要抓学习型行业创建载体,全力打造创新型单位、创新型行业,着力提升审计系统干部职工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三要抓与干部职工工作生活密切相关的载体。这些会激发他们的自豪感,使职工自觉地真正地加入到精神文明建设行列。第六是与廉政建设相结合。要进一步落实党风廉正建设责任制,切实加强廉洁自律教育,抓好党员队伍建设,增强党员的大局意识、责任意识、荣辱意识、忧患意识,最终建成审计特色的廉政文化。
(二)审计制度文化建设——以完善和实施审计准则为重点
制度文化在审计文化系统中占据重要地位,是保证审计工作正常运行、审计人员行为规范、审计组织职能有效履行的关键。建立涵盖广泛、相互衔接且落实到位的审计制度体系,充分代表着审计文化建设所达到的水平和高度。在审计制度的三个纵向层面中,法规制度一般具有稳定性,内部管理制度又视各个具体单位而定,最能代表审计文化特色的就是准则制度,审计准则是规定审计人员资格和指导审计人员行为的基本原则,又是衡量审计工作质量好坏的尺度。准则制度也是审计机关与其他部门之间制度方面最大的不同之处。因此,审计准则的制定、完善和推行是审计制度文化建设的重点。审计准则的制订不是一劳永逸的,要适时出台新的准则规定,定期对现有准则进行清理修订,以保证准则的先进性,才能有效适应外部环境要求和内部情况的变化。当前关注的应是质量准则的修订、完善和实施。而对具体的某个审计机关来说,就要重视内部管理制度的制订和实施。制度要体现人性化和可操作性,这是管理到位的基本前提。
(三)审计物质文化建设——以打造审计质量特色为重点
6.论新时期的爱国主义教育 篇六
颜宪源
摘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和深远意义,积极探索爱国主义教育的新途径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关键词:爱国主义教育中华民族
中华民族的崛起和振兴,需要全民族具备共同的思想基础和基本的精神动力,这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伟大实践成功的客观要求和重要保证。这一伟大实践要求我们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必须努力建设共同的思想基础和拥有基本的精神动力,大力倡导和弘扬时代精神,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们的灵魂,激发人们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振兴中华的热情。其中爱国主义乃是时代精神的主旋律,爱国主义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永恒主题。
一、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美德必须继承和弘扬
中华民族曾经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明和宝贵的精神财富,其中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一大瑰宝。历史上杰出的爱国主义者和事迹如群星闪烁着不朽的光芒,几千年来爱国主义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华夏数经倾危而复兴的力量所在,一直激励着中华儿女为振兴华夏而奋发图强,拼搏进取。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中华民族正是凭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和社会责任感,面对外国侵略者的欺凌,不畏强暴,前仆后继,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高举爱国主义大旗,拯救中华民族于危难之中,从而取得了革命的胜利,建立了社会主义新中国。
历史告诉我们,中国革命的胜利是依靠爱国主义形成的凝聚力取得的。今天,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和弘扬爱国主义传统,对于振奋民族精神,凝聚全民族力量,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中华民族的振兴而奋斗,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新形势下,弘扬爱国主义传统美德的现实意义和深远意义
在市场经济繁荣的同时也诱发了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一些人灵魂扭曲,人生价值观受到冲击。面对市场经济发展中出现的消极现象,我们必须做好各方面的思想政治工作,特别要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才能确保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充分显示爱国主义教育的现实及深远意义。
1、加强爱国主义教育能塑造人们的灵魂,荡涤精神垃圾,净化社会风气。
人的行动是受思想支配的,一个人如果没有纯洁而崇高的爱国主义思想,那么,当个人与国家、社会发生矛盾冲突时,就有可能做出有损于社会、有损于国家的事情来。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一些人灵魂扭曲,一切都以自我为中心,国家民族观念淡薄,责任心、使命感不强,究其根源,就在于缺少强烈的爱国意识,为此,我们就要注重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用这一传统美德所形成的精神力量,来净化人们灵魂,美化社会风气,这样,才能使人们在市场经济建设中,用纯洁而高尚的爱国主义思想支配自己的行为,为国家、为社会而忘我的工作。
2、加强爱国主义教育,能增强人们的社会责任感和振兴中华的使命感,与祖国共命运。
人是社会的人,是国家的一员,离开国家和社会,孤立的个人是无法生存的。作为中华民族的儿女,时刻都应具有整体意识,要把自己与国家民族的发展联系在一起,努力投身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去,使我国尽快走向富强,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我们每个人的真正幸福。进行爱 1
国主义教育,可以增强我们的社会责任感,时刻将自己的命运同国家民族的命运联结在一起,自觉地投身于市场经济建设的宏伟事业中去,为国家和民族的共同事业而奋斗。
3、加强爱国主义教育,能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
我国是一个拥有五十六个民族的大家庭,素以团结和睦而著称于世,各民族共同创造了辉煌灿烂的传统文化,并积累了包括爱国主义在内的许多宝贵的精神财富和传统美德。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中华民族正是凭着爱国主义情感所铸就的凝聚力,赶走了帝国主义,推翻了三座大山,取得了革命的胜利。在社会主义建设的今天,我们更应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不断增强民族凝聚力,发挥中华民族巨大的创造力,使中华民族继续前进走向繁荣富强。
三、新形势下,如何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是一个历史范畴,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历史时期,各有不同的内容和方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爱国主义教育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是激发人们树立坚定的爱国信念,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的重要方法,我们必须始终不渝地开展各项教育活动,将爱国主义作为永恒的教育主题。
1、教育人们正确认识和了解中国的辉煌历史和灿烂文化。
中华民族有悠久的历史渊源和优秀的传统文化。通过中国历史特别是近代史、现代史的教育,使人们了解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百折不挠的发展历程,了解我国各族人民对人类文明的卓越贡献,了解中国人民反对外来侵略和压迫,反抗腐朽统治,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前赴后继、浴血奋斗的精神和业绩。作为炎黄子孙,只有通过学习祖国的历史知识,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方能培养人民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并从中吸取民族的智慧和力量。将爱国的种子深植于人民的心中,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服务。
2、注重中国国情与现状教育。
通过国情教育,帮助人们系统地了解我国政治、经济、文化、人口、资源等方面的历史与现状,了解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目标、步骤和宏伟前景,并从中国和世界其它不同类型国家的对比之中,看到我国的优势和差距,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从而使人们面对国家的贫穷、落后,在差距面前不是责怪挑剔,怨天忧人,而是看到自己责任的重大,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去,用自己辛勤的双手改变中国落后现状,使我们的祖国日益繁荣昌盛起来。
3、广泛宣传爱国主义人物的先进事迹。
中国革命和建设中的历史事件和爱国主义人物的先进事迹,往往是最能打动人心的爱国主义好教材,特别是不同历史时期的爱国仁人志士所具备的精神、品质、情操,是激励人们奋发向上的精神食粮。如中国历史中的岳飞、文天祥、林则徐等;中国革命和建设时期涌现出来的李大钊、刘胡兰、王进喜、孔繁森等爱国主义先进人物。通过学习这些先进人物的爱国事迹,使人们有一个明确的学习榜样和努力方向,唤起人们的觉醒,用先进人物的事迹鞭策自己,把自己的行动自觉地融合到爱国主义的事业中去,从点滴做起,从自我做起,为国家和民族做出自己的贡献。
4、加强爱国主义教育,重点是对青少年的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是全民教育,重点是广大青少年。比起中老年,我们的青少年对中华民族兴
衰成败的历史知之较少,对新中国发展壮大来之不易的征程也体验不深,所以青少年尤其需要接受爱国主义教育,上好这一课,各企事业单位、机关团体、学校都要把培养广大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感情,提高他们的爱国主义觉悟,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和人生观、价值观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
5、必须创造爱国主义教育的良好社会氛围。
爱国主义教育是复杂的系统工程,全社会的各方面都要共同努力。要使爱国主义成为时代精神的主旋律,成为社会的永恒主题,必须努力创造一个浓郁的爱国主义氛围,增强全民的爱国意识,形成良好的社会舆论和环境。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等新闻媒介对爱国主义内容的宣传报导;鼓励弘扬爱国主义的文学作品的创作、发行;提倡有助于培养对国旗、国歌、国徽崇敬感的必要礼仪,搞好爱国主义基地的建设,把各类纪念馆、烈士纪念碑、历史遗迹、风景名胜等作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场所。使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随时受到爱国主义思想的熏陶,激发人们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增强爱国意识。
总之,爱国主义历来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推动我国社会历史前进的巨大力量,是凝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精神支柱。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我们必须面对市场经济发展带来的复杂多变的新情况、新问题,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切实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继承和弘扬爱国主义的传统美德,积极推进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谱写振兴中华民族新的壮丽篇章。
7.论新时期警察的勇敢品质 篇七
打击犯罪、保护国家和人民财产、保护人民的人身安全、维护社会治安稳定是警察的重要职能, 警察作为犯罪的“天敌”, 在一些西方国家把警察称为“打击犯罪的战士”。犯罪是具有重大社会危害性的行为, 它必然与血腥、恐怖、残忍等字眼联系在一起, 警察是维护国家安全和人民的财产安全守护者, 他要经常面对穷凶极恶的犯罪分子、经常面对不可预知的突发事件, 所以警察职业与危险、灾难、牺牲等字眼联系在一起, 与高风险、高应激绑定在一起的。而新时期的警务活动的复杂性、艰巨性, 使急、难、险、重的特点更加突出了, 职业的要求决定了警察面对危急、危险、危难的时候, 必须要有大无畏的勇敢精神挺身而出。然而, 在“以人为本, 安全执法”的新时期, 要重新界定、认识和培养警察的勇敢品质。
一、新时期警察勇敢的含义
勇敢是一种精神和品质, 警察的勇敢是一种有目的的价值行为。警察的勇敢包含两层涵义, 一是其行为是有目的的;二是这种有目的的行为是有价值的。
长期以来, 人们在界定警察的勇敢时会陷入这样一个误区:认为面对危险, 不怕困难、不怕牺牲, 敢于冲上去、敢于斗争就是勇敢。在新时期的“理性、人本”的环境下, 借鉴中外学者对勇敢的界定, 警察勇敢的真正含义应该是:一是具有面对危险表现出英勇无畏、不怕牺牲的精神;二是具有战胜危险和困难、制服犯罪分子的勇气和信心;三是具有冷静、机智应对、破解危险的能力;四是具有克敌制胜、自我保护的智慧。
二、新时期警察勇敢的构成要素
警察的勇敢不是天生的, 而是在警务工作中实践和锻炼的结果。警察勇敢品质由以下要素构成:
(一) 信念
信念是情感、认知和意志的有机统一体, 是人们在一定的认识基础上确立的对某种思想或事物坚信不疑并身体力行的心理态度和精神状态。是人们按照自己所确信的观点、原则和理论去行动的个体倾向。其内在表现为对世界观、人生观、历史观、学术观等方面的信仰, 外在表现未坚定不移的行为。
警察的职业特点决定其必须要具有忠于职守和在危险面前义无反顾、视死如归的职业操守。警察信念的内在表现为对党、对国家、对人民的忠诚和对警察职业的热爱, 外在表现为为了实现目的的坚强意志和不动摇的行为。
(二) 认知能力
认知能力是指人脑加工、储存和提取信息的能力, 即人们对事物的构成、性能与他物的关系、发展的动力、发展方向以及基本规律的把握能力。它是人们成功完成任务的最重要的心理条件。知觉、记忆、注意、思维和想象的能力都被认为是认知能力。
警察职业的高风险、高应激, 决定了警察的职务活动常常会面临各种危机事件, 处置这些事件虽然要具有敢为精神, 但此时警察不应该是有勇无谋的拼命三郎, 而应该是有勇有谋的智者, 勇敢的价值和目标便是得当处理遭遇的事件, 消除危险、尽可能的减少损失。
当遭遇各种危机事件时, 警察必须对面临的危机事件进行了解、认识、分析、判断, 从现实情况出发, 在保护自己、最大限度地减少伤亡和损害的前提下, 选择出击、防御或退却等有效方法, 寻找有效的解除危机事件的途径和方法, 寻求克服危险的最佳时机, 在最快的时间里做出反应和决策, 克服鲁莽和冲动, 以智、勇克敌。
(三) 意志
意志是个体自觉地确定目的, 并根据目的调节支配自身的行动, 克服困难, 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它对心理状态和外在行为起着发动、坚持、制止和改变的控制调节作用。
坚强的意志是勇敢不可或缺的内容, 正如德国哲学家叔本华认为:“勇敢将是一种坚忍。”“它使我们忍耐和自制。”其中的坚忍、忍耐和自制便是意志的体现。现代警务活动中, 警察在勇敢实施目标行为过程中, 遇到的各种障碍、困难、挑战会阻碍其目标行为的实现, 此时坚定的信念、坚强的意志是实现目标的必要保证。
(四) 应对能力
应对能力是个体调节、适应、解决问题和面对挑战的能力。勇敢是以可能性为前提的, 可为才去勇敢的为之, 而明知不为却去为之, 是冲动和鲁莽。智者的勇敢是以实际应对能力为基础的, 是以理性的判断为支持的, 对经过尝试证明不可能实现的事, 选择放弃, 是勇敢者的应有的态度和选择, 不是懦弱或胆小怕事。
复杂、危险的警务工作, 对警察的应对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面对重复、繁杂的警务工作要具备快速适应能力;面对警务活动中的不尽如人意的人和事要具备自我调试的能力;面对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要具备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面对面对困难和挫折要具备勇敢的挑战能力。
(五) 社会支持
社会支持包括与个体相关的工作团体、社会和家庭, 而三者之间的有机联系, 个体的功能才能得到有效的发挥。社会支持是给个人增添更加无畏的智慧和勇气的强大后盾。
警察个体的勇敢不仅仅属于个人, 更属于公安队伍这个集体。社会支持会给与警察在物质和精神上的有力支持, 如:领导的重视、舆论的支持、经费的保障、装备的改善、家人的理解都是构成警察勇敢品质的必要条件。
三、新时期警察勇敢品质的培养
(一) 理解勇敢的真正含义
警察作为打击犯罪和维护社会治安稳定的重要力量, 具备机智勇敢、无所畏惧的精神和品格, 这既是对警察勇敢品质的界定, 也是社会大众判定警察合格与否的重要标准。从某种意义来讲, 警察职业之所以被社会公众所敬仰和崇拜, 就是因为警察具有为了社会安宁英勇无畏、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英勇品质。
有统计表明:“改革开放以来, 全国共有6000多名公安民警英勇牺牲, 10万多公安民警光荣负伤。当肯定他们勇敢无畏的精神及为社会稳定做出的巨大贡献, 讴歌警察英勇献身的同时, 面对每天因公牺牲的警察为1.7-1.8人的高死亡率, 我们更应该思考的是如何减少不必要的伤亡, 重新审视和诠释警察的勇敢。
(二) 正确认知危险情境
认知能力是衡量警察勇敢的必要组成内容, 当警察面临危险情境、处于危险境地时, 在做出行为选择前首先要对当前的情境有一个正确的认知, 否则其行为便会陷入盲目、冲动, 便可能会与我们所说的勇敢背道而驰, 而真正的勇敢精神是对危险认知深化后的行为或行动。
(三) 提高警察的综合素质
警察的综合素质包括过硬的政治素质、良好的心理素质、强健的身体素质、娴熟的专业素质缺一不可。新时期, 同罪犯较量, 单靠不怕牺牲的精神支持是不够的, 警察的综合素质成为与犯罪作斗争中取胜的必要条件。和从容应对各种警务事件的必要保障。警察的勇敢是建立高素质基础上的勇敢, 只有具备各种应对危险的能力, 掌握“魔高一尺, 道高一丈”技能才能在与罪犯做作斗争的过程中巧妙应对、机智克敌。
(四) 掌握处置危险的技能
警察的勇敢是与危险相对而言的, 勇敢是危险的产物。与危险较量并掌握主动权的先决条件就是警察必须掌握处置各种危险的能力。所以模拟现实危机情境, 对警察进行危机应对能力的训练势在必行。其训练内容可以是:一是认识和分析警务活动中已经出现的或可能出现的危机情况;二是掌握正确处置各种危机的技能, 如擒拿格斗、查稽战术、排爆技术、解救人质、反恐技能、谈判技巧、射击技能等。只有不间断的对以上技能有目的、有计划的训练, 才能逐步培养起新时期警察的勇敢品质。
摘要:处于现代化转型的新时期, 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日益突出, 尤其是近年来的暴力恐怖事件的不断发生, 使警察职业活动面临的急、难、险、重的几率增加。诠释新时期警察的勇敢品质, 认识警察的勇敢品质和有意识的培养警察的勇敢品质以应对新时期复杂、危险、多变的警务活动。
关键词:新时期,警察,勇敢品质
参考文献
8.论新时期的教师职业形象 篇八
摘要:新世纪的教育需要高素质的教师,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角色不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着,而是整个教育过程中的研究者、引导者、促进者。教师应适应新的时代的要求,与时俱进,在新的时期树立起新的职业形象。
关键词:教师新形象;反思;差距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l005-5843(2009)06-0031-03
教师教育研究的核心是教师,教师自身的建设已进入人们的视野中并成为关注的中心。车尔尼雪夫斯基曾经说过:“教师要把学生造就成什么人,自己就应当是什么人。”我们需要重新认识教师的角色定位,塑造新时期良好的教师形象。
一、教师职业形象的历史溯源
我国古代有着丰富的论述教师职业形象的思想。如“智如泉源,行可以为表仪者,人师也”,谈到了作为教师应具备的基本条件;“师者,人之楷模也”,谈到了教师职业形象对学生身心发展的影响;“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阐明教师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实施者一直为人们所尊重,树立了教师职业的光辉形象;孔子长期从事教育工作,他对教师职业及其教师风范有着与别人不同的见解,他认为理想的教师要有为理想而“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执著奋斗精神;要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忠于职守、诲人不倦、无私奉献的精神,如“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要有优良的教师风范,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身教”重于“言教”;“冉求曰:‘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日:‘一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从这段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出教师要有高度责任感,对学生提出严格要求。后来的教育大师们也对教师形象做了论述,如孟子提出“乐教之师”;董仲舒提出“圣化之师”;朱熹提出“指引之师”;陶行知提出“创造之师”等,这些论述都为后世的教师树立了典范。
二、教师职业形象的时代内涵
新世纪的“教师不仅是有知识、有学问的人,而且是有道德、有理想、有专业追求的人;不仅是高起点的人,而且是终身学习、不断自我更新的人;不仅是学科的专家,而且是教育的专家,具有像医生、律师一样的专业不可替代性”。概括地说,教师的职业形象不仅包括一般专业工作者的职业形象,而且还要有作为教师这一特定职业所特有的的形象。
(一)作为专业工作者的形象
随着19世纪普及教育运动的兴起,教师职业日益受到重视,有学者将教师职业与医生、律师和神甫职业并称为“四个伟大的传统专业”。
所谓专业,是指通过特殊的教育或训练掌握了业经证实的认识(科学或高深的知识),具有一定的基础理论的特殊技能,从而按照来自非特定的大多数公民自发表达出来每个委托者的具体要求,从事具体的服务工作,借以为全社会利益效力的职业。作为专业,至少应具备如下条件:运用专门的知识与技能;经过长期的培训与训练;强调服务的;理念和职业道德;享有有效的专业自治;形成坚强的专业团体组织;需要不断的学习进修。专业是与职业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专业是一门专门的职业,但职业不等于都是专业。196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际劳工组织的《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中提出:“应把教育工作视为专门的职业,这种职业要求教师经过严格地、持续的学习,获得并保持专门的知识和特别的技术。”
教师作为专业工作者的一分子,同其他专业工作者一样要做到遵纪守法;要有敬业精神,热爱自己的工作岗位。作为教师,更要体现出“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敬业精神;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在终身教育风靡全球的今天,更应该倡导教师率先成为终身学习的模范,真正做到“活到老,学到老”;要有渊博的知识,不仅要有高超精湛的业务能力。而且要广泛涉及其他领域的知识;忠于自己所从事的职业并为之奋斗;坚守职业道德。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等。
(二)作为教师职业特有的形象。
1以教育、培养他人为神圣职责,时刻牢记教师“教书育人”的天职。教师职业的首要特点在于其本质是“育人”,这是由教师的根本任务和职责决定的。教师的劳动对象是人,是一群有思想、有主见的活生生的个体,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给学生,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还要塑造学生美好的心灵和健全的人格,真正凸显出以学生为本的教育哲学取向。教书只是“育人”工作的一部分,教学是“育人”的重要途径。如果一个教师只是一味地传授知识,而没有尽到育人的本职,那他就是不称职的教师形象。“一个人从小所受的教育把他往哪里指引,却能决定他后来往哪里走”。如果说学生产生了美好的生命情感,这与教师对他早期的育人工作是分不开的。
2尊重学生,相信每个学生都是可造之才,确立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融洽的教学和生活氛围。教师应尊重学生个体。认识到每个学生都有其独特的感情、要求、思想、意见,有其独立的生活价值。“尊重个体作为一个活生生的生命体,尊重个人,在此基础上才可能谈得上个体生命情感的化育”教师要尊重个体的受教育权,他们都是未来的希望。正如教育家叶圣陶所说:“我要时时记着,在我面前的学生都是准备参加建国事业的人”。新时期要突破“师道尊严”的传统师生观,“教师应具备一种开放的人生姿态,教师作为曾是受教育者的人的形象,并非完成时,应该保持一种自我本身也‘有待教育的心态,这不仅仅是指教师要不断学习吸收新知识,更是指教师应保持一种与学生平等的开放的学习心态,真诚地接纳学生,教学相长”。教师与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教师更多的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合作者、指引者、建议者,而不是单方面的控制者、督导者、支配者。
3密切加强与社会各界的合作,包括与学生家庭的合作,与社会一起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教育需要交往合作,教育活动在本质上是人与人的相互作用。教师不仅要加强与同行的合作交流,而且还要与社会关注教育人士沟通联系,使学校、家庭、社会共同来关注教育事业,形成对学生教育的合力,推动学生在德、智、体、美各方面的发展。
4丰富提高自己的修养,确立教师的人格魅力,做学生的楷模。高尚的人格魅力是塑造教师形象的重要因素。教师是学生的榜样,也是学生用以观察自己和设计自己的一面镜子。要培养教育学生,教师首先要成为有良好修养的人,用进取精神、务实作风、诚实品质润化学生。
5教师职业技能方面的形象,如声音清晰、普通话标准、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娴熟等。有学者提出教师不仅要有“学富五车”的知识储备,还要有“才高八斗”的能力素养,包括教学设计能力,教学语言表达能力,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批判性反思与不断学习的能力等等。
6教师外在的形象,如得体的仪容仪表、丰富的语言感染力、准确的姿态语言等。教师的仪表是一种无形的教育力量。由于职业的要求,教师的着装应庄重大方又不失
亲和感,总的原则是整洁、端庄、大方、得体,在整洁中透着美观,在大方中孕育着典雅,给学生一种亲切感和尊重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经常用语言作为载体进行教学。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讲究语言的艺术性,遵守语言的规范性,做到语言准确扼要、生动形象、富有节奏。
在推进教师形象建设的过程中,社会各界对师德建设也给予了很大关注。依法执教、爱岗敬业、热爱学生、严谨治学、团结协作、尊重家长、廉洁从教、为人师表等都是加强师德修养的重要内容。新时期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内涵较之以前更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即热爱学生,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老师对于学生的爱,更是一种义务”,老师“少些权利的思想,多一些义务的思想;少施一些权威,多加一些热爱”,教师对学生真诚的爱,对学生充满信心和希望,是师德的灵魂与依据所在,也是当前师德建设的关键;为人师表,这是教师职业劳动的特殊要求。教师要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和崇高的思想境界,言行一致,表里如一,让学生在有形或无形的感染和熏陶中受到教育;锐意进取,当今教师不再满足于“老黄牛”的形象,教师在严谨治学的基础上,更要锐意进取,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掌握前沿教育信息,努力钻研,勇于创新。
三、对于教师形象流行说法的反思
步入新时代,我们有必要对教师这一职业形象历来的种种说法进行反思和批判,从而为新世纪教师崭新形象的出现打好基础。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一说法肯定了教师的辛勤工作对人的发展的影响,但人们理解这句话时,往往和社会现代化建设事业联系起来,把作为社会个体的人称为“螺丝钉”或“零件”,把社会活动称为“工程”,把教师称为“工程师”,如果每个教师像工程师对待零件那样机械地对待学生,那就没有爱可言,更谈不上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相反还会抹杀掉受教育者萌芽中的创新热情。因此,“绝不能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而应该说是人类灵魂的导师”。
“教师就是蜡烛,照亮别人,牺牲自己”,“教师要甘当人梯”这些生动的比喻歌颂了教师对教育事业的付出无怨无悔、甘心情愿和无私奉献,这是当今仍值得提倡的教育精神,但作为教育思想,是不值得称道的。撇开教师作为个体的人的需求和尊严不说,教师主要不是通过燃烧自己来给别人光辉,而是要点燃学生的智慧之火,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点燃他们对知识进行不断探索的热情和希望,不必要作出燃烧这样的牺牲,如果学生没有探究科学的激情,那么老师作出的终是无谓的牺牲;教师在尊重学生、理解学生的基础上,共同进行知识的探讨,教学相长,共同进步,教师也不必非得充当学生学习知识的梯子这样悲剧性的角色。
“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这种“桶杯”说放在新世纪来讨论教师作用已不合时宜,当今教师的使命与职责并不是把多少现成的知识教给学生,而是如何引导学生去自主探索未知的世界。教师要有渊博的知识,要有宽阔的胸襟,这是无可厚非的,但师生在教学过程中不是简单的灌与输的关系,不完全在于知识储备的量多量少。教学是一门艺术,在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找准水源”,还要会运用思维创新“取到优质水源”,利用“取到的水”进一步开拓创新。也就是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自身的知识结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桶装水”,而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更新,教师自身的发展不容忽视,可以这样说:“要让学生得到一杯水,教师自己就应当成为常流常新的小溪”。
有学者认为:理想的教师应该是胸怀理想、充满激情和诗意的教师;应该是自信、自强、不断挑战自我的教师;应该是善于合作、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充满爱心、受学生尊敬的教师;应该是一个追求卓越、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勤于学习、不断充实自我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关注人类命运、具有社会责任感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坚韧、刚强、不向挫折弯腰的教师。
注释:
①《中国古典教育理论体系一孔子教育语义集解》[M]高时良著,人民教育出版社,
②见《孟子·尽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③《春秋繁露·玉杯》
④《朱子语类辑略》
⑤陶行知提出教师应当成为有“创造”和“开辟”精神的一流教育家。见《陶行知教育文选》,第7,279,267,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
⑥《中国教育报》,2002-1-3-10,
⑦教育部师范司,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19
⑧《古希腊教育论著》,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102
⑨走向生活的教育哲学刘铁芳[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3
⑩走在教育的边,刘铁芳[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9
⑾杂草集—顾明远教育随笔,顾明远[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1,5
⑿刘良慧、张先华,教育观念的革命,[M]重庆大学出版社,2001:90
参考文献:
[1]陈永明等,教师教育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2
[2]顾明远,杂革集—顾明远教育随笔[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1,5
[3]张传隧、周卓莹,论教育传统与教育创新[C],教育学,2007,9
[4]刘湘溶,简析教师专业化与教师教育专业化[M],中国高教研究,2004,(7)
【论新时期中美关系】推荐阅读:
论新时期的师德和师能07-18
论新时期地理教学中的思想教育07-17
大学生看中美关系07-15
中美教育作文11-20
中美节日文化比较06-19
中美经济对话讲话09-28
中美师德规范差别10-03
中美小学教学比较10-13
中美教育对比中英11-09
新时期教育理念0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