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源安全管理防护制度(精选8篇)
1.放射源安全管理防护制度 篇一
放射源辐射安全防护管理制度
第一章
总
则
一、为加强车间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的管理工作,保障岗位工作人员的卫生健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令(第17号)《放射工作卫生防护管理办法》、《放射防护器材与含放射性产品卫生管理办法》、内蒙古鑫旺再生资源有限公司《安全环保监督管理制度汇编(试行)》中的有关要求,特制定此规定。
二、本办法适用于放射性物质及射线装置的选用、购置、储存、使用、检测、防护、报废处理及相关制度的审核、监督工作。
第二章 车间职责
一、装备能源部自控车间是公司放射源的主要使用、维护、储存设备管理单位,其主要职责是:
1、负责放射性物质及射线装置防护设计的审核,放射性同位素的种类、计量、生产厂家等的选购审核工作,放射源的进厂、保管、使用、非建设性的安装、拆卸等。
2、负责公司放射源的储存、管理工作,保证安全;
3、负责本单位射线装置的日常使用及分公司射线装置的维护、保养工作,确保装置安全;
4、定期对放射工作场所及其周围环境进行放射防护监测和检查;
5、根据测定结果,对存在安全隐患的射线装置采取安全保护措施;
6、及时向安全环保部门提供射源及射线装置的射线强度、防护方法、措施等有关资料;
7、新增放射源必须向安全环保部门提出申请,经当地职业病防治所办理准购手续后方可购置、安装、使用;
二、放射性同位素负责人职责
1、加强放射源安全使用的领导和防护管理,保证职工的安全与健康。
2、负责贯彻督促有关使用部门执行劳动防护及各项规章制度。
3、在安全、计划、布置、检查工作时,对放射源区域作为重要部位,重点布置、检查,确保放射源使用安全。
4、布置安排放射工作人员进行业务及安全技术知识培训。
5、责成有关部门抓好安全保卫工作,管理好放射源,严防丢失或被盗。
三、放射性同位素工作岗位职责
1、积极参加业务及安全技术知识培训和体检工作。
2、本岗操作人员需经相关法律、法规培训合格,持证上岗;上岗必须正确使用个人防护用品。
3、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坚守工作岗位,认真操作并填写当班工作记录,严格执行交接班制度。
4、操作人员禁止乱动放射源探头,如设备发生设备故障时,应立即报告部门负责人及防护负责人,对故障由专业维修人员处理。
5、作业区域每天进行卫生清扫,保护环境整洁,减少污染。
6、积极配合安全保卫部门做好放射源的安全保卫工作。定期对工作场所进行监测,并做好监测记录;发现异常或发生意外事故应立即向部门负责人、防护负责人及公司负责人报告。
第三章
放射性同位素安全操作制度
1、放射源在工作时,工作人员与放射源应保持规定的距离,避免不必要的接近放射源,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操作放射源。
2、禁止非工作人员进入放射源工作区域。
3、未经有关部门批准,严格移动放射源及照射方位,对擅自移动放射源造成放射事故的,依法从严惩处。
4、放射源及设备发生故障时,操作人员应立即报告,由专业维修人员处理,未经许可操作人员不准乱动放射源及设备。
5、操作人员必须接受业务和防护技术知识培训,必须持证上岗。
6、操作人员上岗必须穿戴工作服、工作帽、口罩、手套等个人防护用品,否则禁止工作。
7、放射性操作的场地范围,每天必须清扫卫生,保持设备整洁,减少粉尘污染。
8、严格交接班制度,做好工作记录,做好巡检工作,发生事故应立即上报,坚守工作岗位,认真操作,杜绝事故发生。
第四章
放射源辐射防护管理制度
一、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放射防护责任制:
1、建立放射工作管理档案;
2、制定并实施放射防护管理规章制度;
3、组织本单位放射工作人员接受放射防护法规、专业技术培训;
4、制定并落实放射事故预防措施与应急预案,发生放射事故,应当按有关规定报告。
5、放射性同位素和装有放射性同位素的仪表、容器,应当贴有电离辐射标志;
6、放射性同位素的储存场所醒目处,应当设置有电离辐射警示标志;
7、放射工作场所出入口,必须设置有电离辐射警示标志。含密封型放射性同位素装置和仪表以及射线装置使用和调试维修场所,应当设置必要的警示装置;
8、在室外、野外从事放射工作及其野外作业放射性同位素临时储存场所应当划出安全防护区域,设置电离辐射警示标志,必要时,设专人警戒;
二、放射性同位素的储存场所应当符合下列要求:
1、放射性同位素必须符合放射防护要求,并不得超过该储存场所防护设计的最大储量;
2、放射性同位素不得与易燃、易爆、腐蚀性物品同库储存,储存场所应当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并安装相应的报警装置;
3、放射性同位素储存场所应当有专人负责,有完善的存入、领取、归还登记和检查的制度,做到交接严格,检查及时,帐目清楚,帐物相符,记录资料完整。
三、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线装置的使用场所应当符合国家放射卫生标准和下列卫生要求:
1、配备与使用场所相适应的防护设施、设备及个人防护用品;
2、定期进行辐射水平检测;
3、开放型放射性同位素工作场所工作人员应当做好个人防护,每次操作离开时,应当进行个人体表及防护用品的污染检测,发现污染要立即处理,并做好记录存档;
4、放射工作场所的计量检测仪表、个人防护用品应当经常检修,保证正常使用。
四、使用含放射性同位素设备或射线装置,应当符合下列要求:
1、安装、维修或者更换与放射源有关部件后的设备,应当经市职业病防治所对其进行检测验收,确认合格后方可启用;
2、制定并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定期进行稳定性检测和校正,每年应当进行一次全面的维护保养,并接受检测机构按照有关规定进行状态检测;
五、射线装置原则上不允许移动,如在生产中确需调整、移动、更换等,必须由生产单位提出书面申请,报安全环保部门备案后,并由车间实施;
六、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的废弃处置,由车间核实、核定,并送交放射性废物管理机构处置或者交由原供货单位回收。并报分公司安全环保部备案,由安全环保部门向原发证的卫生行政部门办理注销手续。
第五章
辐射防护和安全保卫
一、放射源的存放设有专业仓库,放射源放入时选用专用铅罐装箱,保管工作由专人负责。
二、放射源工作场所设置放射性危险标志,并划有辐射安全警戒线,非工作人员严禁进入放射源工作区域。操作人员禁止在放射源附近长时间滞流。
三、放射源工作场所设有安全连锁、报警装置。
四、放射源作业人员配备工作服、工作帽、口罩、手套等个人防护用品,定期进行个人卫生防护检查及工作场所的环境检测。
五、放射源及设备的维修,日常维护配备两名兼职专业技术人员,维修或其它原因不能及时安装使用时,拆除放射源,并移交仓库妥善保管。
六、辐射工作人员每周对辐射工作场所进行清扫整理,做到无杂物、无积灰,地面整洁干净;检查随身携带的钥匙有无遗失,储源室保险柜.防盗门有无损坏。
七、放射源在非生产时应关闭电源,电源开关钥匙应由专人负责保管,防止非专业操作人员误操作,造成误照射及泄漏。
八、在检修或停产期间,安排专职人员执行无人生产时的安全保卫和巡视工作。
九、加强夜间和节假日巡逻,确保能满足防盗.防火.防潮.防爆和防泄漏的管理目标。
第六章
放射源库的管理
为了加强放射性同位素的安全管理,执行国家的有关放射性同位素生产、经营、销售的法律法规,保证从事该项工作人员及公众的健康,防止环境被污染,特制定如下规定:
一、非放射源库工作人员严禁进入源库储源室,工作人员进入必须登记,必须配戴个人剂量仪及报警仪。
二、源库实行双人双锁,必须两人同时在场才允许进入源库。
三、为防止放射源丢失、被盗,源库应装有安全报警系统。
四、源库必须安装监控摄像和防盗报警装置,并正常投入使用(一旦发生故障,必须在三日内予以修复)。
五、工作人员离开源库时,必须做到人走断电、锁门、关窗,防止火灾和被盗。
六、未经警方同意许可,不准擅自存放外单位的放射源和擅自出租、出借放射源。
七、源库管理人员要做到收支帐目清楚,定期检查放射源,做到帐物相符,如发现帐物不符,应及时上报公司主管领导。如遇放射源被盗丢失,应立即上报公司主管领导并上报环保、公安等部门。
八、严禁在库区内饮食,吸烟,存放食物。
九、由于失职、渎职,不按规定管理放射源或疏于管理,忽视安全,造成安全隐患或事故,将根据有关法律法规追究单位和个人责任。
第七章 放射性工作操作规定
1、放射性物品入库
(1)检查物品外包装, 铅封是否完好;(2)检查产品说明书各项是否相符;
(3)登记、入库、编号、分单位、分类存放,码放整齐。
2、放射源及放射物品的出库规定
(1)领用放射性物品,需有单位证明,单位负责人签署意见,需登记备案。设立放射源登记本,经手人必须详细登记有关事项;
(2)对借出及归还的放射性物品要进行检验;经检验合格后,入库销帐。
3、退还空容器时,必须登记,并用仪器监测确定为空铅罐并有人签字备案后方可退回。
4、放射源的发货规定
(1)单位必须提交放射源准购证复印件;
(2)设立发货登记帐本, 出库时必须有出库单,才允许出库;(3)每次发运前应登记入册,核实后准许发运;(4)每件放射源必须用仪器监测后发送;
(5)每个单位发货要有专人负责,对其他人不接待。
5、凡使用吊车时,必须严格遵守吊车使用规定,轻开、轻停,行车速度不要过快,确保人员与货物的安全,并定期维修与保养。
6、环境卫生:
(1)库区要保持卫生清洁, 经常打扫。(2)废旧的物品(不是放射源)要及时清理,不乱堆放。(3)放射性废物要严格按放射性三废处置。
7、严禁在库区内饮食,吸烟,存放食物。
8、所有出源库的物品,包括垃圾,都必须测量并有记录。
9、源库外门钥匙个人分别保管,两人同时在场才能进入源库。储源室钥匙不得带出源库区。
10、工作结束后,设备、工具应放在指定位置,洗澡换衣服,并填写当班记录。
第八章
放射源设备检修维护制度
1、严格执行放射性同位素的使用和管理规定,定期检查放射源的安全防护情况,保证正常工作,检修调试不得少于两人参加。
2、放射源作业区域,悬挂明显警告标牌,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靠近放射源区域或在放射源附近长时间滞流。
3、放射源在运输、移动时用铅罐装存。
4、在设备维修调试或临时停用,必须将放射源装入铅罐并及时存入专用仓库。
5、放射源的安装、调试和维修应委托有专业资质的单位进行,维修人员应经辐射安全培训合格,持证上岗,其他人员不得从事维修等事项。
6、做好安全保护工作,严防放射源丢失或被盗,定期向有关环保卫生、公安等部门报告防护情况,并自觉接受有关的测试监督检查。
7、负责调试检修防护工作,配有专业技术人员。
附则:
1、2、装备能源部 2017年8月 本制度解释权归装备能源部; 本制度自下发之日起执行。
2.放射源安全管理防护制度 篇二
1放射卫生管理中的个人剂量监测工作
电离辐射是指波长短、频率高、能量高的射线,能够引起物质电离,就是通过与物质的相互作用能够直接或间接地使物质的原子、分子电离,广泛用于医学, 包括医学影像和医学诊断设备。为了确保放射工作人员的身体健康,定期进行个人剂量监测是非常必要的[4]。
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发展和和临床应用,普放检查、CT检查等作为一种常见的医疗诊断手段,在国外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然而过度的放射诊断检查对人体有不良影响[5]。调查显示,除了各类癌症和乳腺癌之外,有关专家还重点研究了消化、呼吸、泌尿和生殖系统的癌变情况,发现只有女性生殖系统方面的癌症与医疗辐射无直接联系。虽然射线对人体有害,但常规射线检查不会产生值得忧虑的危害。随着医学影像设备的发展,计算机断层扫描(CT)广泛应用于临床,CT扫描所产生的放射剂量超过普通放射产生的剂量的平均值,使相关放射工作人员和受检者的受照剂量倍增[6]。从放射防护的角度考虑,除非针对癌症或高危的老年人等需要人群,不建议将CT扫描作为体检项目[7,8]。因此,对受检人群进行恰当而合理的放射诊断检查是很有必要的。
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在放射卫生管理工作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是保护放射工作人员身体健康的重要环节。所以,进行个人接触剂量监测对职业性照射工作人员的防护有重要意义[9]。有关资料显示, 市直管医院与非直管医院相比,市直管医院的放射工作人员的年平均有效剂量相对较低,说明市直管单位可以为放射工作人员提供相对安全的防护措施和工作场所,降低了放射工作人员超剂量的概率[10]。
将不同放射作业的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数据相比较,发现放射治疗工作人员的人均年有效接触剂量最高,其他放射工作人员其次,普通影像诊断人员最低。引起这种现象的原因应该是普通影像诊断是各医疗机构使用频率最高,患者流动最频繁,周围射线防护环境最受重视以及采取了有效的屏蔽防护措施。相对而言,放射治疗工作人员,因接触距离近,相对防护效果差,操作时间较长,导致了放射治疗工作人员受照剂量远高于普通放射诊断工作人员[11,12]。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快速发展,放射治疗的需求量越来越大[13,14]。因此,放射治疗工作人员的防护工作是今后放射防护评价工作的重中之重。现阶段,放射治疗的相关医护人员除了胸部需要佩戴个人剂量计,主治医师的手指上也需要佩戴个人剂量计,以保障主治医师皮肤的受照剂量不会超过剂量限值[15]。核医学工作人员的剂量水平之所以也比较高的原因是因为他们的工作场所虽然有严格的分区,而且有着极为严格的工作制度,但其治疗场所并不是密封的,核医学工作人员在其工作的过程中会有较大部分的肢体暴露在射线的直接或间接照射下,另外,正电了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PET)等医疗诊断技术和同位素药物的使用也在逐年增加,从而增加了核医学工作人员的工作负荷和身体受射线照射的时间[16]。因此,应当对从事放射治疗和核医学的放射工作人员进行重点监测,增强操作技能及相关防护意识, 加强辐射防护知识的培训效果,增加相关的放射防护用品,尽可能地降低其受照射剂量。
做好个人剂量监测工作不仅使放射工作人员的身体健康得到保障,也有助于对放射工作场所的防护做出正确评价,防止突发意外放射事故的发生[17]。所以,放射工作人员一定要在工作中佩戴好个人剂量计,并定期更换。实施合理和科学的个人剂量监测工作对放射工作人员的健康管理以及放射工作环境的安全奠定了有力的保障。
2放射卫生管理中的放射防护评价工作
人体对辐射产生的轻微改变无法确定是否有害, 但是当改变达到一定程度就会对人体造成损伤,但自身是感受不到的,一旦损伤程度到达临床可观察的有害程度时就会产生一系列的不良反应,这种损害不仅会危害个人,还会危害到群体及后代。电离辐射是看不见也摸不到的,是一种能量的传递,对人体的危害是极大的,可以在人体内蓄积,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能够较准确地提供放射工作人员受照剂量的信息。加强放射诊疗设备的机房屏蔽防护,减少放射工作人员的接触时间,严格按照要求佩戴个人防护用品,可以有效地防止过量照射造成机体的损害[18]。放射防护评价工作是放射卫生管理工作中的重要一环,其不仅要对放射相关的医护人员进行保护,还要对受检者和周围的公众人员进行保护。
辐射防护包括时间防护、距离防护和屏蔽防护。时间防护就是缩短受照射的时间,个人的累计受照射剂量与受照时间有关,所受照射的时间越长,个人的累计受照射剂量就越大。在某些情况下,常常通过缩短受照射的时间,来限制个人所接受的射线剂量。因此,一切人员应尽可能减少在放射机房周围的停留时间,尽量缩短照射时间。 距离防护即是增加患者以及放射工作人员与放射源之间的距离,若忽略空气对射线的吸收作用,那么受照剂量与距离平方是呈反比的,因此,若距离增加1倍,则受照射量减少4倍,所以,应使一切人员尽量远离放射源。屏蔽防护是在人与放射源之间设置一道防护屏障,从而减弱或消除射线对人体的危害。在利用射线进行诊断和治疗的过程中,尽可能地减少放射工作人员及受检者的受照剂量,单靠时间和距离这两个因素的效果是相当有限的,因此,要进一步取得较好的防护效果,需要利用屏蔽防护。比如隔室操作就是在放射工作人员与放射诊疗设备之间设置防护屏蔽,还有放射工作人员使用的铅手套、铅围裙、铅眼镜等防护用品,以及受检者的相关防护用品等等。所以, 在放射防护评价的实际工作中,时间、距离、屏蔽这3个因素必须根据实际情况合理运用,灵活变通。
放射诊疗科室是医院中重要的辅助检查科室,在现代医院建设中是一个集检查、诊断、治疗于一体的科室,临床各科都需要通过放射诊疗设备检查达到明确诊断或辅助诊断。随着科学的进步和卫生事业的发展, 医学放射诊疗装置被越来越广泛地运用到临床治疗中,由于其功能种类多、分辨率强、图像显示度高等特点,因此它备受医疗工作者的喜爱,同时也为患者疾病的诊断提供了许多重要可靠的依据[19,20]。所以,各医院都在更换更新、更好、更先进的放射诊疗设备,以完善放射影像诊疗手段和提高放射治疗的准确性,促进医院各个临床科室的发展。近年来,国家放宽了对放射机房面积的要求,使得各医疗单位的放射科机房面积有所减小,但并未严重缩水。且放射科机房的防护越来越好,比如增加了一定厚度的铅板屏蔽防护等,以保证放射工作人员以及公众的身体健康,并使得放射机房的屏蔽达到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按照《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管理办法》[21]的严格要求,以及广大群众和放射工作人员的个人防护意识的提高和医疗单位对放射诊疗设备的机房防护重视程度,各医疗单位在卫生监督部门和放射卫生技术服务部门的指导下放射防护意识的逐渐加强,对放射机房的防护做到尽善尽美,使防护剂量处在国家标准范围内。
所以只有加强放射防护评价工作,普及放射防护知识,不断加强放射工作人员的自我防护意识及健康检查意识,才能有效地保护放射工作人员的身体健康, 有效地预防放射性疾病的发生[22]。
3结语
综上所述,放射防护评价对于医院、放射工作人员以及公众都是至关重要的一项工作,是保障放射工作人员以及公众,尤其是放射工作人员身体健康的重要环节。放射工作人员由于每天都要接触射线,相对的防护要求就要更加严格,对操作室的防护评价就显得尤为重要,操作室内的观察窗和隔室门的防护剂量水平一定要符合国家相关标准,这关系到放射工作人员的个人剂量限值是否会超标。个人剂量检测是对放射工作人员一段时间内所受到的照射剂量进行检测,现阶段除了放射治疗和核医学的放射工作人员还无法做到隔室操作外,其他放射工作者基本上都可以隔室操作, 不出意外的情况下,个人剂量检测数值基本上处于本底结果。所以放射防护评价和个人剂量监测是对放射工作人员身体健康的双重保护。放射防护评价是第1道保护,个人剂量监测是第2道保护,两者共同合作以保障放射工作人员的身心健康。
3.放射源安全管理防护制度 篇三
[关键词] 铁路 X射线 行李包检查系统 放射卫生防护
随着铁路运输事业的不断发展,铁路X射线行李包检查系统的使用数量也在不断增加。铁路X射线行李包检查系统的放射防护管理问题,不仅关系到该系统工作人员的健康与安全,而且也关系到在该系统周围场所工作的其他人员(如车站服务员、安全值勤人员等)以及广大旅客的健康与安。因此,X射线行李包检查系统的放射防护管理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
1 基本情况
福建铁路企业现在使用的28台X射线行李包检查系统,均为SEVI008系列机型,分别安装在福建省境内20个火车站侯车大厅入口处和行李房进货处。共有工作人员120人。28台X射线行李包检查系统均未取得《射线装置工作许可证》,工作人员也未经过放射卫生防护知识的培训和健康检查。放射卫生防护的管理工作还是一个空白。
2 存在的问题
2.1 法制观念淡薄,防护意识不强
使用X射线行李包检查系统的单位领导和有关人员对放射防护的法律、法规了解甚少。对X射线的特征及危害性没有足够的认识,防护意识差,责任心不强。由于法律意识差,在没有办理“许可”登记手续的情况下就安装使用了X射线行李包检查系统。在没有进行上岗前健康体检和放射性防护知识的培训情况下,让其工作人员上岗。
2.2 管理职责不明确,安全隐患多
铁路X射线行李包检查系统是由铁路公安部门负责管理、安装和招聘保安人员进行仪器操作,而使用单位却是客运部门。在放射卫生防护和管理问题上,两个部门都不愿意负责。因此;放射卫生防护和管理工作没有具体负责的单位。导致了X射线行李包检查系统的检测报告无单位接收,发现不符合放射卫生防护要求的问题需要改进时无人负责,造成了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监护和个人辐射计量监测、放射性防护知识的培训等工作无人管理的局面。再加上铁路防疫站由于管理科室性质的改变(劳动卫生科改为职业卫生检测科),失去了合法的放射卫生监督权利,更造成了管理上的又一不便。
3 对策与建议
3.1 加强法律、法规的宣传和培训
大力加强放射工作卫生防护的有关法律、法规知识的宣传和培训。对X射线行李包检查系统射线装置的有关单位领导、相关工作人员及从业人员进行法律、法规和放射防护知识的培训,使他们知晓相关的法律、法规,知晓X射线的危害性,从思想上引起足够的重视,明确各自的职责和任务,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
3.2 明确职责,消除安全隐患
铁路有关部门应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防护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要求,明确规定X射线行李包检查系统的管理单位,消除多头管理、避免相互推诿的现象。另外,还应设置铁路职业卫生、放射卫生监督岗位,以便具有合法资格的行政执法人员开展放射卫生防护的监督工作,为提高铁路放射防护卫生工作提供组织保障。
3.3 加大监督执法力度,确保放射防护措施的落实
4.放射防护管理制度 篇四
放射防护管理制度
目录
一、放射工作人员管理制度
二、放射治疗工作制度
三、放射防护安全责任制度
四、放射源管理规章制度
五、放射源安全保卫制度
六、放射安全操作规章制度
七、核医学科放射性操作及防护规程
八、GE Lunar DPX-NT双能X线骨密度仪操作规程核
九、GE Infinia VC Hawkeye 4 SPECT/CT操作规程
十、放射防护应急预案
十一、DSA机房管理制度
十二、介入放射科工作制度
十三、西门子DSA操作规程
十四、介入科各岗位责任制度
十五、介入科安全保卫管理制度
十六、放射剂量监测计划
十七、放射工作人员培训计划
一、放射工作人员管理制度
1.医院根据相关法律法规、技术操作规范加强对放射工作人员的管理,保证他们的健康与安全。
2.从事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线装置的放射工作人员必须经过符合相关规定要求的放射安全和防护专业知识及相关法律法规的培训与考核,考核合格者方可上岗工作。
3.医院指定放射防护委员会负责组织对放射安全和防护的专业知识及相关法律法规,放射诊断与治疗的专业技术及操作常规进行定期的集中学习培训,每年不少于一次;并按规定组织放射工作人员每四年参加一次符合要求的教育培训与考核,考核不合格者不得上岗工作。
4.放射工作人员在工作期间,应按国家有关规定佩戴个人剂量计,进行个人剂量检测,建立本单位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档案。个人剂量监测的工作由医院放射防护委员会负责组织实施。
5.放射工作人员上岗后每年进行一次职业健康检查。由医院放射防护委员会负责组织实施,建立本单位放射工作人员个人职业健康检查档案,并做好相关的档案管理工作。
6.因进修、教学和科研等需要短期或临时从事放射性同位素操作的人员,必须通过由医院放射防护委员会负责组织的安全与防护知识培训,并在体检合格者方能上岗操作。
二、放射治疗工作制度
1.医院开展放射治疗,在对患者实施放射治疗前,应当进行影像学、病理学及其他相关检查,严格掌握放射治疗的适应证。对确需进行放射治疗的,应当制定科学的治疗计划,并按照下列要求实施:
2.对体外远距离放射治疗,放射诊疗工作人员在进入治疗室前,应首先检查操作控制台的源位显示,确认放射线束或放射源处于关闭位时,方可进入;
3.对近距离放射治疗,放射诊疗工作人员应当使用专用工具拿取放射源,不得徒手操作;对接受敷贴治疗的患者采取安全护理,防止放射源被患者带走或丢失;
4.在实施永久性籽粒插植治疗时,放射诊疗工作人员应随时清点所使用的放射性籽粒,防止在操作过程中遗失;放射性籽粒植入后,必须进行医学影像学检查,确认植入部位和放射性籽粒的数量;
5.治疗过程中,治疗现场至少应有2名放射诊疗工作人员。并密切注视治疗装置的显示及病人情况,及时解决治疗中出现的问题;严禁其他无关人员进入治疗场所;
6.放射诊疗工作人员应当严格按照放射治疗操作规范、规程实施照射;不得擅自修改治疗计划;
7.放射诊疗工作人员应当验证治疗计划的执行情况,发现偏离计划现象时,应当及时采取补救措施并向本科室负责人或者本机构负责医疗质量控制的部门报告。
三、放射防护安全责任制度
1.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放射性污染防治法》、《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要求,医院制订本制度。
2.医院使用放射源依法向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申领许可证;向卫生行政管理部门申领放射性治疗技术和医用辐射许可证;按照规定完成各种许可证的换证、变更等事务;并严格按其许可的范围及要求开展工作。
3.医院成立放射防护委员会,领导和管理医院的放射防护安全工作,采取有效措施使医院的放射防护工作符合国家有关规定的标准与要求。包括:组织防护管理人员、工作人员对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政策规定,对所从事的诊疗项目相适应的质量保证方案、技术操作常规等的经常性学习与培训;与医院放射防护安全有关的规章制度、工作要求的制订和持续改进;严格执行国家对放射工作人员进行剂量监测和健康管理的规定;等等。
4.医院指定防护专职管理人员,具体负责落实日常事务性工作。如:有关放射防护安全工作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度的落实;放射源的安全管理、射线装置的安全情况等的经常性检查、监测工作;防护工作管理档案的建立、各种安全检查监测台账记录;等等。
5.强化放射防护安全管理。
6.在放射工作场所的出入口、放射性同位素贮存室及含密封型放射性核素装置等放射工作场所处或射线装置设备上设置电离辐射警示标记。
7.放射诊疗装置应符合下列要求;即在安装、维修或者更换与辐照源有关部件设备时应当经有关检测机构进行验收,确认合格后方可使用;应当配备质量控制检测仪器并按规定进行质量保证管理;制定严格操作规程,定期进行稳定性检测和校正,每年进行一次全面维护保养;应设置必须的安全联锁装置、监控报警装置、视频与通话装置以及工作信号装置等安全和防护设施;射线装置的使用须按照有关要求的规定操作。
8.放射源的购置与退役均须严格执行国家的相关程序和手续,并须建立健全和执行严格的放射源盘存查究制度。放射源的盘存查究应记录和保存以下资料:即所负责保管的每个放射源的位置、形态、活度及其它说明;所负责保管的每种放射性同位素的数量、形态、活度、分布、包装和存放位置。以便随时掌握本单位放射源的数量、存放,分布和转移情况,严防放射源被遗忘、失控、丢失或被盗。
9.从事放射诊疗的科室应制定下列要求:制定放射诊疗装置或设备的质量保证实施方案,并应遵守治疗保证监测规范。放射诊疗装置的防护性能与技术参数应符合有关国家标准的规定要求。制定对患者或受检者进行放射诊疗时的安全防护要求。
10.对患者和受检者在进行医疗照射时,应事先告知辐射对健康的潜在影响。11.发生放射事故时,应立即有效地启动医院的《放射事故处理应急预案》;及时准确地向公安部门、卫生行政部门及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报告;并采取措施保护事故现场、防止污染蔓延、控制事故影响。
四、放射源管理规章制度
1.医院使用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线装置,依法按照有关规定要求提供放射防护设施;编制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并通过有关部门的审查批准;申请领取许可证、办理登记手续并在许可允许的范围内开展工作。
2.放射源的使用与储存场所单独设置;不得与易燃、易爆、有腐蚀性的物品等一起存放,要有有效的防火、防水、防盗、防丢失、防破坏、防止射线泄露的安全防护措施;其入口处设置明显的放射性标志。
3.放射源指定专人负责保管,采购、使用及退役的放射源应有完善的存入、领取、归还登记制度,并做到交接严格,帐物相符与记录资料完整。
4.建立并执行严格的放射源盘存查究制度。放射源的盘存查究应记录和保存以下资料:即所负责保管的每个放射源的位置、形态、活度及其他说明;以及所负责保管的每种放射性同位素的数量、形态、活度、分布、包装和存放位置。随时掌握本单位放射源的数量、存放、分布和转移情况,严防放射源被遗忘、失控、丢失或被盗。
5.在采购Ⅰ、Ⅱ、Ⅲ类放射源的同时,应依法与售源单位签订协议,规定废旧放射源应由源的生产或供应商及时回收处理。暂时确实无法及时交回的,应移送指定的储存场所暂存。
6.加强放射源的安全保卫工作,在放射源的使用与储存场所设置防盗监控与报警装置,并指定专人实施一日三查制度,即在开机前、停机后、下班时。严禁私自向外单位转借与调拨放射源。若确需转借或调拨,对方必须持有市环保部门签发的相关许可证等文件,并应经医院放射防护委员会领导的签字同意和批准。
7.一旦发生放射源的丢失、被盗和放射性污染事件,应立即有效启动医院的《放射事故处理应急预案》;及时准备向公安部门、卫生行政部门及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报告;并采取措施保护事故现场、防止污染蔓延、控制事故影响。
五、放射源安全保卫制度
1.放射源使用管理部门应加强防范意识教育,落实治安责任制,做好内部治安管理,严格把好安全关。
2.放射源所在部位应设立CK报警装置,并与“110”联网,实行24小时监控。3.放射源的使用应严格执行医嘱,做好各种登记及核对工作,每天使用管理情况实行双人登记签字制度。
4.非工作人员和患者不得进入机房,未经院部许可,谢绝参观。经院部批准的参观人员进入须由工作人员陪同并进行登记。工作人员在非工作时间不得进入机房,禁止在机房和操作室休息、会客和娱乐。
5.禁止吸烟,禁止烟火,易燃易爆危险品不得入内。对消防器材做好维护保养工作,保持良好状态。
6.做好放射源的保管登记工作,杜绝发生放射源丢失、被盗事故,废源应及时清退供货公司,并及时登记台账。
7.治疗使用结束后,应切断水、电、气等开关、阀门,关锁门窗,检查完毕后方可离开。
六、放射安全操作规章制度
1.严格执行各放疗机的操作规章制度,严禁违规操作。
2.机器有故障时,不准去掉联锁对病人进行治疗,保证治疗安全。3.工作人员要坚守岗位,不迟到早退,工作细心、认真、负责。
4.严格执行医嘱,做好各种登记,做到正确、整洁、清楚。做好治疗单的核对工作。5.治疗结束后应检查各机房的安全,切断不需要的电源。6.做好安全保卫工作,防止放射源丢失事故的放生。
七、核医学科放射性操作及防护规程
1.进行放射性操作(mCi)必须戴手套,操作Na131I(1mCi)以上时必须戴口罩,帽子,带有可能污染的手套不得接触任何清洁区东西。
2.放射性操作需在指定地点,强源在通风橱,弱源在低活性区内进行。
3.操作者需穿、带和利用各种防护用具,(铅眼镜,铅围裙,铅砖,长镍等,尽量减少放射性照射)
4.新来人员必须先学习放射性操作条例,学习操作时,必须有人现场指导,考核合格后方能独立操作,工作人员开展新的放射性操作前同样要进行空白测验,考核合格才能上岗。
5.放射性操作完毕,需探测双手等,发现污染,应及时去除污染。
6.遇泼洒等污染需按规定紧急处理,及时报告防护负责人,如除污染不满意时,应做好标记,并采取措施防止扩散和外照射,操作室内备有除污染急救箱,较严重的污染应及时报告科主任。
7.放射性操作室内,严禁喝水,进食,吸烟。
8.固体污染物由受过培训的卫生员处理,每两周送储存室,名称按放射源不同半衰期分类存放。
9.液体污物,按国家规定排放。
八、GE Lunar DPX-NT双能X线骨密度仪操作规程
(一)准备阶段
1.打开空调和除湿机一段时间后(室内温度一般在24℃,湿度在40%),再打开机器开关。打开电脑开关,进入电脑桌面后,打开测量软件程序。
2.打开全身扫描软件,点质量控制(QA),点击OK,直至出现放置体模,放置体模(镭射灯红点对准小十字),点击电脑上的OK,扫描完毕后,点完毕,进入分析界面。
(二)病人扫描
1.点菜单下新的病人,输入病人一般资料(包括姓名、编号、出生年月日、性别、体重、身高,另外如果是老年女性请输入绝经年龄),再点定位
2.选择部位(腰椎spine),病人躺好,点OK,C臂移动至中央位置,出现镭射灯,给病人定位,腰椎:病人睡好后,用方垫把双腿尽量垫起,拉伸腰椎,镭射灯对准肚脐(根据病人胖瘦决定,如果病人较瘦,可对准肚脐下缘;如果病人较胖,可对准肚脐上缘),点击电脑上的OK,即可扫描,待扫描完毕,点保存进入分析界面。
3.选择部位(髋femour L或R)后点定位,C臂会移动一段距离,然后出现镭射灯,给病人定好位,髋关节:镭射灯对准髂脊下15cm处(也可用手丈量,约一把距离),双脚用三角架固定。点击电脑上的OK,即可扫描,待扫描完毕,点保存进入分析界面
(三)点菜单下打印报告,(打印界面默认选项无需调整。点击打印。打印完毕后点Image菜单下Exit存盘退出。
九、GE Infinia VC Hawkeye 4 SPECT/CT操作规程
1.登记受检者信息,确定检查项目、部位、方法,并添加检查程序。
2.核对受检者个人信息,确保检查项目与检查者一致,并确定检查者检查时间。
3.适当处理受检者佩戴或使用的可能影响显像的物品。
4.确定受检者已经做好检查前的准备工作,如骨显像前应排空膀胱,肾显像前已饮水排尿等。
5.根据检查项目进行告知受检者检查的体位,指导并帮助患者以正确的姿势躺好。
6.对体形大体重高体位受限的受检者,应注意SPECT的相关极限参数是否满足要求。使用平行孔准直器时应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使其尽量贴近受检者。
7.图像采集前,告知受检者整个检查所需时间,要求其保持姿势不动。如病情较严重,应让其一名家属陪同看护,警惕防止受检者衣物、头发或输液管带入机器。随手关门。
8.根据检查项目确定采集方式。如为动态采集需床边注射,应与注射护士沟通好,再次确定受检者信息及检查项目后,随时注视注射者的动作及图像变化及时采集,采集开始前不得离开操作台,采集成功后应告知注射者。
9.检查过程中操作者应不离开操作台,随时观察受检者情况,注意受检者的安全,一旦出现问题及时处理。若需离开,应告知其他工作者临时替代。
10.检查结束后,先确定图像已经保存,并由报告者确定无需加做显像或加问病史时,方可结束检查。
11.检查结束后,打开检查门,先让受检者保持不动,等检查床停稳后方可让其起床。如难以起床,应先嘱咐受检者躺着别动,再通知其家属进入检查室以扶持受检者起身下床,无家属陪同着操作者应帮助受检者,防止跌倒。
12.受检者离开前,应告知报告发放情况。
13.床旁注射的针筒在用完后应及时扔进放射性废物桶内。
14.所有检查结束后,应检查机房空调及除湿机,保证机房温湿度,整理好检查床,关好检查门和灯。
15.等报告者确定图像处理无异议时方可关机。
十、放射防护应急预案
根据国家《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条列》及《放射诊疗管理规定》的要求,为能及时有效地应对放射性事故,提高医学应急响应能力,避免或减少因放射性事故造成的人员伤亡,社会影响和经济损失,将放射性事故造成的损失和污染后果尽可能降低到最小程度,最大限度地保障工作人员和公众的安全,维护医院正常的放射诊疗秩序,特制定本预案。
(一)、建立应急组织与处理机构
医院成立放射防护委员会作为放射事故应急处理组织,由黄云海副院长任主任,成员有医务、设备、总务、基建、保卫等职能科室负责人及放射物理室、核医学科、放射科等技术部门专家整合组成,主要职责是监督检查放射安全工作,防止放射事故的发生;针对防范措施失效和未落实防范措施的科室提出整改意见;对发生放射事故的处理进行组织协调,安排救助,并向放射工作人员与公众通报;负责向有关主管部门报告事故发生与救援情况等。医院并指定医务科为放射防护委员会下设的日常应急处理机构,具体承担放射事故处理的组织协调,安排救援等应急工作。
(二)、对放射性事故的监测。
对放射性事故的监测由放射物理室,核医学科及放射科主任具体负责,可能发生的放射性事故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放射源误照射事故
由于后装机等含有密封放射源设备故障或操作不当等原因,密封放射源未进入安全位置,导致工作人员或设备维修人员受到强辐射误照射。
2.射线装置误照射事故
⑴工作人员或病人(家属)在防护门关闭前未撤离辐照室,加速器,X线机,ECT等射线装置运行可能产生误照射。
⑵安全装置发生故障状况下,人员误入正在运行的加速器、ECT、后装机及X线射线装置辐照射造成误照射。
3.密封放射源和非密封放射源丢失,被盗或失控造成放射性污染事故。4.由于操作不慎,放射性同位素等非密封放射源误用及外泄造成环境污染等事故
(三)、放射性事故的报告与处理
1.迅速报告。发生事故的科室由科主任立即将事故的性质、时间、地点上报医务处,医务处立即报告医院放射防护委员会主任及院长,并迅速启动应急措施。
2.现场控制。医务处组织放射防护委员会有关专家及相关职能科室负责人立即赶赴现场,首先采取措施保护工作人员和患者的生命安全,并及时控制事故现场,划定警戒区,不让无关人员进入,防止事故继续蔓延扩大;同时迅速查明事故性质及影响范围制定事故处理方案。
3.统一领导,及时上报。事故处理必须在医院领导的直接指挥下,在有经验的技术专业人员和卫生防护人员的参与下进行。在掌握现场情况后,医务处要将事故性质及应急处理等主要情况在2小时内填写《辐射事故初始报告表》,并立即报告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公安部门及卫生主管部门。
(四)、放射性事故的应急流程 1.一般流程
⑴人员救护:对伤病人员进行现场救护,然后根据辐射损伤程度,将伤病人员送卫生行政部门核准的相应级别医疗机构救治。
⑵现场监测:开展与人有关的事故现场辐射监测,确定射线种类或核素种类,剂量率大小,为救治放射损伤病人和病情的判定提供剂量依据。
⑶受照剂量估算:通过个人剂量计,模拟实验,生物和物理检测等方法估算人员受照射剂量。
⑷污染处理:对放射性污染事故,应首先确定污染的放射源(核素等)性质,范围,水平,并通过去污的设备和用品作出相应处理措施,受污染人员经初步去污处理后送相关科室或医院救治。
2.相应程序
根据事故性质的不同,采取不同的应急流程 ⑴放射源被盗或丢失事故的应急流程
保护现场----报告环保主管部门----配合环保、公安部门进行调查,侦破----事故处理完及时写出事故总结报告
⑵人员误照射或误用放射性药物的应急流程
紧急救助----报告环保主管部门----卫生主管部门医疗应急----事故处理完及时写出事故总结报告
⑶放射源泄露污染事故的应急流程
撤离人员----现场控制----立即报告当地环保----切除污染环节----迅速开展检测----确定污染范围及程度----事故处理完及时写出总结报告
(五)、善后处理
各种放射性事故处理后,要组织相关科室及有关人员进行讨论,分析事故发生原因,从中吸取经验教训,采取妥善措施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同时要理清责任,对责任人员要追究责任,对事件过程的受害人员提出可行的补偿方案,对放射性事故的应急处理及评估报告应在事故处理后的十个工作日内报告环保主管部门、公安部门及上级卫生主管部门。
十一、DSA机房管理制度
1.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
2.DSA须由专业技术人员操作,必须按操作程序进行操作。
3.DSA机未经操作人员许可,其他人员不得随意操作。发现有异常情况应立即停止使用,并报上级及维修人员:临床其他科室人员参与手术时必须接受本科技师指导。
4.DSA机每周保养一次,做到干净,清洁,室温相对恒温,严禁吸烟,以保机器安全使用。
5.在导管室工作的所有工作人员,均须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其他无关人员不准入内。保持室内肃静和整洁。
6.非本科工作人员利用导管床进行手术时,必须提前联系,并开具申请单、交费、由导管室统一安排。
7.进入导管室见习,参观人员,须经有关部门批准。在房间内不得随意游走和出入。
8.入室人员均需戴口罩、帽子、穿本室工作衣、裤,室内套鞋套或室内鞋。参加手术者按规定更换本室所备刷手衣、裤。按刷手规则刷手,手术毕将衣、裤、鞋帽放回指定地点。
十二、介入放射科工作制度
介入放射科属临床一级科室,其管理方法与临床科室大体相同,但又有其特殊性,故制定如下制度。
1、实行院长领导下科主任负责制,本科室工作由医、技、护三个专业组相互配合共同完成。
2、科主任负责组织政治和业务学习,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医疗法规教育、医德教育,对全科各级工作人员进行考勤、考核并对各项业务技术工作进行审查把关。
3、各级医务人员必须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行动准则。对病人关心、体贴、服务热情,及时接诊,及时处理,尽快手术,不得贻误。
4、各级医务人员(包括医、技、护)必须履行自己的职责,努力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包括门诊、病房、导管室)。服从科室领导和分配,团结协作,遵守劳动纪律,坚守岗位。
5、对每例进行介入治疗的患者必须作好术前有关检查和围手术期准备,严格掌握适应症,并做好碘过敏试验和术前谈话签字。
6、每周末组织病案讨论一次。对本周内手术病例进行回顾性讨论,对下周进行介入治疗的病例进行术前讨论。开展新的业务技术项目或进行高风险手术病人须报请医院审批。
7、加强在职培训、开展各类学术活动,不断提高业务技术水平,并积极创造条件,努力开展新业务。
8、爱护机器、精心操作,非本科室人员不得操作。认真执行机器设备保养制度,各级技术人员要严格执行机器操作规程,保持机器清洁卫生,每周末进行保养一次。一旦发现故障,立即向科主任汇报并与维修工程师联系。
9、严格防范医疗事故的发生,执行差错事故登记汇报制度,一旦发生差错事故,必须及时慎重处理,并报告科主任和护士长,采取积极补救措施,使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事后认真总结教训,提出防范措施。
10、做好射线防护工作(包括工作人员和患者),对工作人员定期查体,并安排好休假。
十三、西门子DSA操作规程
(一)、开机前的准备
1、检查机房的设备运行情况
3.各机房的除湿机工作是否正常,应24小时运行。
4.各机房空调运行是否良好(设备室:18~20℃;手术室:20~22℃;操作室:20~24℃),应24小时运行。
5.主机电源电压稳定。
2、整理清洁各设备及工作台。
(二)、开机过程
1、合上配电柜上的电源闸,注意电源电压显示及设备室各机柜仪表显示情况。
2、按下操作台开机按钮,观察显示屛,计算机开机自检,通过后进入系统。
3、准备高压注射器(装注射针筒、连接管、排气)。
(三)、启动机器后,按常规检查病人
1、登记病人一般资料。
2、选择采集部位、对应器官检查程序。
4、移动C臂及导管床到位,进行操作,采集图像,及时对采集图像进行后处理和测量。
(四)、病人检查结束
1、C臂、导管床复位。
2、上传病人资料图片,并完成报告,打印胶片及报告。
(五)、关机
1、,按关机键完成关机,关闭配电柜上总电源。
2、清洁机器上的污物,整理操作台面,完成资料记录。
十四、介入科各岗位责任制度
(一)、介入科主任岗位职责
1、在业务副院长的领导下,全面负责介入科的行政、业务和教学工作。
2、参加门诊、会诊、出诊,决定科室内患者的转科和组织临床病例讨论。
3、根据任务和人员情况进行科学分工,合理安排,确保对患者进行认真、及时的诊断和治疗。
4、审批新开展的诊断和治疗方案,参加临床会诊和疑难病例的诊疗处理,负责本科室医护人员的业务训练、技术考核。担任教学工作,对进修、实习医师进行培训。
5、组织学习、使用国内外先进医疗技术,制定和实施科研规划,指导和审批本科室人员的科研课题。疗安全,严防差错事故。
6、全面负责科内行政事务,主持本科室各种会议,对科室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有效管理,组织完成各项指令性任务。
7、参加医院规定的相关会议,负责传达、贯彻会议精神,并督促落实。
8、认真贯彻落实医院各项规章制度及医疗操作规程,及时进行检查督促反馈。
9、制订本科室工作计划和业务发展规划及计划并组织实施、监督检查。
10、在行政业务对外工作中全权代表科室。做好科内、科间各种关系的协调。
11、安排科室人员轮换、值班、会诊和外出医疗。
12、负责科室的考勤和假期审批。统一安排本科人员进修、轮转、实习生的工作。
13、负责组织本科人员的业务训练和技术考核,提出升、调、奖、惩的意见。
14、对科室新药使用、仪器设施添置等提出申请。
15、支配使用科室基金。
(二)、介入科医师岗位职责
1、在上级医师的领导下工作,对患者及本职工作有高度责任感。
2、术前下病房,亲自了解病情,掌握适应征,组织术前病案讨论,报上级医师制定造影及介入治疗方案。向患者当面交代治疗过程,消除顾虑,取得患者配合。
3、术中进行插管造影确定病变性质,实施诊治方案,处理术中并发症及反应,术中协调医、技、护的互相配合,保证顺利进行。
4、术后下病房了解有无并发症,与主管医师密切配合及时采取处理措施。并协同临床共同制定下一步治疗措施。
5、书写诊治报告。
6、组织术后病案及影像资料分析,观察治疗后病情变化及临床反应,不断总结经验,提高医疗质量。
7、组织开展新业务新技术。担当一定的科学研究和教学任务,做好进修、实习人员的培训。
8、在科主任的领导和上级医师的指导下,负责介入科一定范围内的医疗教学、科研工作。认真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和技术操作规程,严防差错事故发生。
(三)、介入科技师岗位职责
1、每日对机器清洁保养,使机器处于最佳状态,保证诊治工作的开展。
2、全面掌握机器性能和操作规程,采用最佳的工作条件操作机器,熟悉各种诊治步骤,准确无误的实施造影计划,与医师默切配合,提高工作效益,保证万无一失。
3、熟练、准确的掌握造影剂量及推注时间,编好照片序号。
4、操作中做到尽善尽美,禁忌敷衍了事,对患者不负责任的态度。
5、负责造影、x光片的保管,保证无丢失损坏。担负一定的科学研究和教学任务,做好进修、实习人员的培训工作。
6、在科主任领导和上级技师的指导下,负责日常放射诊疗、技术培训和科研的具体工作。
7、认真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和技术操作规程,并督促本科人员遵守技术操作规程和安全规则,严防差错事故。
8、参与本科室常规工作会议,讨论本科室计划及有效管理科室人力、物力和财力等方面的事项。
(四)、介入科导管室护士职责
1、在科主任和护士长领导下工作。负责日常导管室内管理。
2、认真执行各项护理制度和技术操作规程,正确执行医嘱。准确及时完成各项护 理工作。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制度,严防差错、事故的发生。
3、接诊介入治疗病人,校对病人姓名、性别、年龄、床号、手术名称、各种药物试验结果、皮肤准备情况。重危病人和特殊治疗患者术中须监经测心率、呼吸、血压或使用心电监护。
4、术前检查导管室内温度,引导病人卧于检查床,做好手术消毒准备。术后协助搬送病人。
5、严格执行无菌操作,遵守“导管室消毒隔离制度”,督促无菌操作,并作好记录。
6、做好病人心理护理,术中巡视观察病人生命体征,有异常及时报告医师,积极配合作好抢 救工作。
7、每日清点各种药品、抢救器械,发现缺少及时通知有关人员。
8、介入治疗前铺好床单、枕头,准备好手术包、手术器械。术后及时清理房间,物归原处,做好房间消毒。并指导清洁工搞好卫生,垃圾分类处理。
(五)、介入科主管护师职责
1、在科护士长领导下和本科主任护师指导下进行工作。
2、负责本科护理质量检查与技术指导,按护理常规要求,把好病员饮食起居、情志及基础护理等方面的护理关,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3、根据护理常规,指导并参与制订重危、疑难病员的护理计划,亲自参加和指导技术操作,4、协助拟订本科护理人员的培训规划,参加教材的编写和讲授。协助组织本科护理人员学习护理知识,修订本科护理常规,加强护理基本功的训练。
5、参加护理部组织的查房,会诊,对本科发生的护理差错、事故进行分析、鉴定,并提出防范措施。
6、对实习、进修护士做好带教和成绩评定工作。
7、制定本科护理科研和技术革新规划,并组织实施。研究、探讨护理理论与方法,总结辨证施护经验。
8、协助本科护士长做好行政管理和护理队伍的建设工作。
(六)、介入科主任护师职责
1、在护理部主任(总护士长)的领导下,负责本科护理技术的指导、科研和教学工作。拟定教学计划,编写教材。
2、挖掘、整理医学有关护理的理论,指导护理工作,了解国内外护理新技术及专科发展动态,努力引进先进技术,随时向科内介绍,提高护理质量。推动护理学的发展。
3、制定本科急、重、疑难病症的护理计划,参加并组织重危病员的抢救护理及疑难病员的护理会诊。
4、每周组织本科护理人员进行护理大查房一次,指导主管护师的工作,解决查房中遇到的技术难题及有关问题。
5、协助护理部做好本科下级护理人员的晋级考核和培训工作。掌握护理人员的技术操作能力和业务水平,对其升、晋级提出考核依据。
6、负责本科差错事故的技术鉴定,并提出处理意见。
7、负责组织并主持本科护理学术讨论会,参与护理学术论文的审查、评定工作,及中医护理常规的修订。
8、制定本科护理科研和技术革新计划,并组织实施。
9、对全院护理队伍的建设,技术管理和组织管理提出意见,协助护理部加强对全院护理工作的领导。
十五、介入科安全保卫管理制度
介入科医技人员应了解放射防护、放射设备、药品、器材等的安全管理理论和方法,并严格执行。
一.病人安全管理
1.口服造影剂应密封,设专柜存放盛器必须消毒分用;注射造影剂应设专人专柜存放。2.应备有充足的抢救药品和必要的急救器械;防护用品应种类齐全数量充足。3.碘剂造影前必须作碘过敏试验,严格控制用量,遇有不良反应应及时抢救,并与临床医师联系,配合抢救。
4.严格遵循操作流程,防止操作不慎或设备故障造成对患者的伤害。5.科室应在安全地带设置候诊区,确保候诊病人不受射线辐射,做好辐射防护宣教及警示。
6.严格执行放射防护相关制度,做好必要防护措施。二.设备安全管理
1.保持机房环境条件(温度、湿度)达标,符合机器要求清洁防尘措施落实。2.每天开机前应仔细检查,保证设备处于安全工作状态。
3.严格遵守操作规程使用中遇有异常情况应立即切断电源。严禁机器“带病”工作。
4.实行专机专人负责制,责任人负有保管、维护、使用指导、监督的责任。5.机修人员负责本科室设备的管理,定期保养,定期检查设备的接地可靠性,防止高压电击事故。
6.新安装或经大修的设备需经有关部门验收,合格后方可使用。在使用中的机器应定时作性能的状态检测。
三.耗材安全管理
1.耗材实行专库存放,专人管理。
2.严格执行一次性耗材管理制度,做好耗材存放、管理、使用销毁登记工作。
四.科室安全管理
1.主动配合医院保卫科做好科室防火、防盗、防事故的安全保卫工作。2.科室各机房和库房应安装防盗、防火设施。
3.定期检查科室设备、配电柜的安全接地,保证其可靠。4.经常检查科室的消防设施,确保能正常使用。
5.值班人员应坚守岗位勤于巡视检查,及时发现和阻止安全和治安案件的发生。
十六、放射剂量监测计划
1、为提高我院放射卫生防护管理水平,对放射工作人员的健康和防护评价提供剂量依据,医院特制订本监测方案。
2、医院对放射剂量监测的基本内容,包括:
个人剂量的监测:主要指内照射和外照射个人剂量监测,皮肤和衣服的污染检测; 工作场所的监测:主要指工作场所的放射水平,空气污染和表面污染监测; 射线装置的监测:主要指加速器和后装机的输出剂量监测; 异常照射的监测:主要包括事故和一般应急受照的剂量监测。
3、应当进行个人剂量监测的放射工作人员必须佩带省放射卫生防护部门所规定的个人剂量计,或接受内照射剂量监测。当放射卫生工作人员一年受照的剂量当量有可能超过5mSv(0.5rem)时,必须接受常规的外照射各人剂量监测;对接受的年剂量当量低于5mSv的放射工作人员,可根据需要进行个人剂量或工作场所的监测。建立个人剂量档案,并做好记录。
4、凡操作开放型放射性物质其年摄入放射性核素的量可能超过年限值的十分之一者,应当根据需要接受常规的工作场所空气污染监测,表面污染监测或内照射剂量监测(包括生物样品检测,呼出气测量和用全身计算器进行体外测量等);对年摄入放射性核素的量低于年限值的十分之一者,可视具体情况进行监测。
5、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对各种射线装置设备定期进行放射剂量监测。检测它们的输出剂量,加速器每周测一次;后装机每三个月一次。
当放射工作人员受到事故或者其他意外照射时,需要采取不同于常规个人剂量监测的特殊监测,应尽快地估算其剂量,以利确定受照的严重程度,必要时应对事故剂量(包括器官剂量当量,待积剂量当量及有效剂量当量等)进行较精确的估算(包括重建辐射场,进行模拟性的测量等)。
6、放射工作人员的受照记录(包括个人剂量档案,监测方法及数据处理方法)和事故受照的详细说明,应当保存足够长的时间,通常在放射工作人员脱离放射工作后还应保存10年,由于技术上的需要可以保存30年。
7、医院设置专职人员,做好个人剂量监测工作,建立个人剂量档案。并接受上一级放射卫生防护主管部门的监督和指导。
十七、放射工作人员培训计划
1、防护培训目的是为了提高各类医学放射工作人员对放射安全重要性的认识,增强防护意识,掌握防护技术,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必要的照射,避免事故发生,保障工作人员、受检者与患者以及公众的健康与安全。
2、凡从事电离辐射医学应用工作的一切人员均为放射防护培训的对象。
3、医学放射工作人员上岗前必须接受放射防护培训,并经考核合格之后才有资格参加相应的工作。
4、医学院校学生进入与放射工作有关的专业实习前应接受放射防护知识培训。
5、各类医学放射工作人员在岗期间应定期接受再培训。组织放射工作而你又参加国家、省环保部门或省级卫生行政部门认定或指定培训机构举办的培训学习,两次培训的时间间隔不超过2年(环保3年)每次培训时间不少于2天。
5.放射防护管理规章制度 篇五
1、放射人员上岗前必须取得《放射工作人员证》后方可从事所限定的放射工作。
2、放射工作人员必须按法律要求定期接受检查,个人计量检测及防护知识培训。
3、定期对放射工作场所及周围环境进行放射防护检测和检查。
4、制定并落实放射事故预防措施与应急预案,发生放射事故应按有关规定报告。
5、注意掌握X线检查的适用范围,正确合理地使用X线检查。
6、放射工作人员应严格按所需的投照部位调节照射野。
7、当正在进行X线检查时,其他人员不应留在机房内,当受检者需要携扶时,对携扶者应采取相应防护措施。
放射科阅片、报告及报告审核制度
1、科室实行集体阅片会诊制,每天上班后10分钟准时阅片。阅片时间不得谈论与其无关话题。
2、阅片由审核医师主持,选出疑难病例和典型病例进行讨论和示教,以便集思广益,提高诊疗质量。
3、读片应密切结合病史、体格检查及其他必要的检查资料进行充分讨论,遇疑难问题时,可协同超声、核医学和各有关科室会诊解决。
4、出报告时,要仔细核对片号、科别、姓名、性别等,防止差错事故发生。报告书写字迹要工整、规范,描述和分析应符合规范要求。对进修实习生所写报告要认真检查、修改并签名。
5、诊疗报告应在规定时间内发出,遇有特殊情况,应向患者说明原因;急诊报告注明检查时间(时、分)和报告时间(时、分)。
6、为防止漏诊,尽量减少误诊,科室指定主治医师以上人员轮流负责审核日常诊断报告;审核已经出具的急诊报告并更正有误的急诊报告,出具正式报告;负责复核特殊阳性发现,更正报告并签字。除节假日、夜诊、急诊外,所有报告必须有审核医师签名后才能出科室。
放射科造影检查制度
1、医师必须正确掌握造影检查的适应症与禁忌症。
2、各种造影必须向受检者及家属说明该项检查的利弊及注意事项,并签定《特殊造影检查同意授权书》。
3、使用离子型造影剂前,必须进行点过敏试验,并注意有无过敏反应。
4、造影前必须做好准备工作并按照各项造影操作规程进行检查。
5、造影时,应备有急救药品和抢救需用器械,并熟悉急救方法。一旦发生严重过敏反应,应迅速对患者进行抢救处理,并请有关科室协助抢救。
6、造影后,应向受检者交代注意事项。
放射科查对制度
1、接收各科诊疗申请单时,要查对填写是否符合规范;查对初步诊断、部位与检查目的是否相符;查对交费手续是否完备。
2、技师和医师进行检查、诊疗及签发报告等各环节均需查对片号、姓名、性别、年龄、申请科别、住院号(门诊号)、检查部位和目的,防止差错。
6.放射质量控制与安全防护管理制度 篇六
一、认真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放射防护条例》和《放射工作卫生防护管理办法》,主动接受并积极配合监督部门开展工作。
二、建立放射防护管理机构,设置专(兼)职放射防护管理人员,并有效地开展工作。
三、放射工作场所配备必要的防护用品和监测仪器;健全的操作规程、岗位职责、辐射防护措施和辐射事故应急措施。
四、对新建、改建、扩建放射工作场所,及时办理预防性审批和验收手续。
五、放射工作人员按时接受个人剂量监测和放射防护知识培训,并做好上岗前、在岗期间和离岗时的健康体检工作;放射工作人员必须持《放射工作人员证》上岗。
六、放射工作场所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设置明显的放射性标志,其他入口处按照国家有关安全和防护标准的要求,设置安全和防护设施以及必要的防护安全联锁、报警装置或者工作信号。
七、射线装置的生产调试和使用场所,配备具有防止误操作,防止工作人员和公众受到意外照射的安全措施。
7.医护人员的放射防护 篇七
以X射线为代表的医用X射线在现代医学中正逐步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其中,用于医学诊断过程的X射线能量通常较低,但长期和过度照射对人体造成的短期和长期危害仍然不可忽视。在医院中推行放射安全项目,可以有效管理、检测放射科室的放射剂量,同时加强对相关人员的培训和教育,进而保障患者和医护人员的健康和权益。
放射防护最优化(As Low as Reasonably Achievable,ALARA)思想是放射安全保障和放射计量控制的指导思想。在大部分情况下,提高放射环境安全级别的方法是尽可能降低对该环境中所有人体的辐射剂量。然而在医院的放射科室中,患者需要接受X射线的照射获得诊断和治疗,因此放射防护最优化过程就需要同时考量诊疗效果和辐射剂量。
在医院放射科中,可能接受到放射辐射的,除了患者之外,还有工作的医护人员。放射防护的优化应当同时考虑最大程度上降低患者和医护人员承担的辐射风险。
1 放射安全项目的内容[1,2,3,4]
1.1 照射时间
X射线照射时间与医护人员接收的辐射剂量成正比。在球管峰值电压和电流固定的情况下,照射时间决定了医护人员所接收的辐射剂量。因此,如何最小化照射时间就成为使用X射线进行诊断的过程中降低辐射剂量的最重要问题。尤其是在使用X光透视技术时,将X射线源控制在只有医护人员观察屏幕时才发射射线是十分有必要的。
另外一个可以降低工作人员吸收的辐射剂量的方案是尽量避免工作人员在工作的放射设备周围停留。医院可以通过增加一次扫描所获取的影像数量、提高扫描速度、缩短扫描序列的时间等措施来优化放射安全项目。另外,使用专门的、有完备屏蔽措施的放射成像室也会降低放射成像过程对工作人员的安全威胁。
1.2 平方反比定律
一般情况下,X射线被认为是从一个点光源中发出,向空间所有方向辐射的。因此,在空间中某一点上,单位面积内辐射能量的强度就与该点与光源间的直线距离的平方成反比。但是如果光源的尺寸较大,或者被辐射物体与光源间的距离过小,则平方反比定律不成立[2,3]。
1.3 辐射能量在空间中的分布
根据平方反比定律,被辐射物体距离光源越近,改变二者之间的距离对改变辐射强度的效果就越强。因此使用X射线进行医学诊断时,应当在X射线球管与患者身体之间保持一个最小距离。通常情况下,这个距离应≥30 cm。
另外,为提高成像质量,医护人员应当尽量提高进入X射线探测器中的射线强度。同样根据平方反比定律,X射线探测器与光源,也就是X射线球管之间的距离应当尽量缩小,因此在实际操作中,应当将X射线探测器摆放在尽可能靠近患者身体的位置。
1.3.1 X射线折射(Scattered Radiation)
X射线在穿过人体及其他物体时,会被其中的微粒折射,从而向空间中的各个方向进行扩散。诊断用X射线的能量通常较低,被折射后产生的射线在各个方向上的能量分布往往差异较大。
X射线折射部分的总能量与其初始能量成正比,同时与被照射物体的尺寸成正比。对于诊断用X射线而言,经患者身体折射后传播方向改变90°的X射线,其在距离患者1 m处的辐射强度只是初始辐射强度的0.1%~0.2%。
根据上述论断,放射科室的工作人员在屏蔽条件良好的X射线操作室中进行医用放射成像过程时几乎不会受到任何辐射的威胁,而在使用屏蔽设施不完备的可移动成像系统时则会受到X射线折射的威胁。
1.3.2 X射线反射(Backscattered Radiation)
X射线反射指的是被患者皮肤沿入射的反方向反射回来的X射线。由于在患者皮肤和X射线光源之间并无任何的屏蔽措施,X射线反射的辐射强度通常较大。对于使用C臂的透射成像系统,操作人员在调整工作状态的光源位置时会受到X射线反射的危害。
1.4 辐射屏蔽方法[4,5]
屏蔽是指使用防护性障碍物来减少射线接触人体的操作,其使用的障碍物通常对放射射线有强烈的吸收削弱作用,因此将该障碍物放置于放射源与人体之间时,可以很大程度上减轻人体承受的放射剂量。屏蔽物可以是固定的,也可以是移动的,甚至可以做成衣服的形式供人员穿着。
效果最好的放射屏蔽设施是可以覆盖人体全身的防护设备,包括屏蔽墙、窗、门、有防护作用的控制室,以及X射线球管管套。
1.5 屏蔽设施的种类
1.5.1 控制室
在放射设备的工作区域中设置防护功能完备的控制室是放射屏蔽操作的最佳选择之一。对该控制室有以下3点要求:(1)其射线屏蔽功能应当足够强大,可以满足对工作人员的保护需求;(2)其内部空间足够大,可以将所有工作人员包括在内;(3)控制室应当有透明窗口和与视频系统相连的显示器,方便工作人员观察并控制设备的状况。
1.5.2 可移动屏蔽设施
在放射设备的工作区域中,如果有麻醉师或护士等必须守在患者身边的工作人员,则需要为他们设置移动式屏蔽设施。常用的可移动屏蔽设备包括吊顶式透明含铅玻璃屏蔽。另外部分放射设施也安装了含铅的挡板和挂帘来屏蔽患者身体折射的射线。
1.5.3 防护服
当工作人员不得不暴露在辐射区域内时,防护服将为他们提供有效的辐射屏蔽。防护服主要指内置含铅橡胶的围裙、背心、手套等。另外,用含铅玻璃制成的眼镜也可以用来保护工作人员的眼睛。
2 美国对医护人员放射防护的规定
2.1 放射防护的管理机构
2.1.1 美国FDA医疗器械和辐射健康中心
美国FDA医疗器械和辐射健康中心负责审核新型放射设备的安全性和功能价值,并设定上市审核标准。该机构并不负责设置工作区域辐射计量标准。
2.1.2 美国职业安全和健康管理
美国职业安全和健康管理局负责对医护人员的职业安全进行监控和管理。该机构指定每个州的相关机构进行放射设备的安全性能和使用操作的检查和控制。
2.1.3 核管理委员会
核管理委员会负责管理全美所有的核反应堆以及反应堆产生的放射物质。使用上述材料的X射线工作人员也在核管理委员会的管辖范围内。
2.1.4 医院管理层
医院管理层可以以上述机构的相关规定为指导,结合ALARA方案,制定符合自己医院情况的具体规章制度。这些具体制度具有较高的可操作性,并且通常更为严格。
2.2 放射屏蔽标准[6,7,8,9,10]
美国辐射防护与测量委员会是负责出台美国放射屏蔽相关标准的学术机构。关于放射设备工作区域的屏蔽标准,该委员会于1993年出具了第116号报告,规定放射屏蔽设施应当保证,在工作区域内的工作人员接受的辐射剂量一年累积量应≤10 m Sv(1雷姆),而在工作区域外的工作人员接收的辐射剂量一年累积量应≤5 m Sv(0.5雷姆)。由于大剂量放射设备的开发和使用,尤其是介入放疗和CT的使用,该标准也将逐步修订。
2.3 放射剂量限制
美国核管理委员会对放射环境中的工作人员所接受的放射剂量规定如下:对于X射线设备的工作人员,其全年接受的全身有效辐射剂量应≤0.05 Sv(5雷姆)[6,7]。另外,对于怀孕员工,放射剂量的限制更为严格:对于在放射环境工作的怀孕员工,其妊娠过程中接受的全身有效剂量应≤5 m Sv(0.5雷姆),同时任何时期的放射剂量都不应当超过一个安全水平。
3 总结
医院通过将ALARA思想应用于放射科室的操作优化,尤其是放射操作的时间、距离以及屏蔽措施的优化等方面,可以将放射操作的射线剂量控制在尽可能低的水平上,进而同时减少患者和医护人员接收的放射剂量。
放射操作的优化,首先包括尽量减少放射成像操作的数量,提高单次成像的质量以避免重复操作。同时,单次成像过程中,医护人员需要对参数设置进行调整,在保证成像结果的同时尽量降低放射剂量。
参考文献
[1]NCRP.Medical X-ray,electron beam,and gamma-ray protection for energies up to50MeV[R].Bethesda:NCRP,1989.
[2]ICRP.Recommendations of the ICRP.ICRP publication No60 Ann ICRP21(1-3)[S].Oxford,England:Pergamon,1990.
[3]ICRP.Recommendations of the ICRP.ICRP publication No60Ann ICRP1(3)[S].Oxford,England:Pergamon,1977.
[4]56FR23391,standards for protection against radiation,subpart A:general provisions[S].1991.
[5]56FR23391,standards for protection against radiation,subpart C:occupational dose limits[S].1991.
[6]NCRP.Risk estimates for radiation protection[R].Bethesda:NCRP,1993.
[7]NCRP.Limitation of exposure to ionization radiation[R].Bethesda:NCRP,1993.
[8]NCRP.Implementation of the principle of as low as reasonably achievable(ALARA)for medical and dental personnel[R].Bethesda:NCRP,1990.
[9]Performance standards for ionizing radiation emitting products.21 CFR part1020.32(d):entrance exposure rates[S].1998:533-534.
8.放射源安全管理防护制度 篇八
关键词 皮肤防护剂 放射性损伤 皮肤黏膜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10.192
资料与方法
2010年4月~2011年8月收治头颈部肿瘤患者140例,采用前瞻性随机分组研究,设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70例,男36例,女34例;年龄30~65岁,中位年龄45岁。对照组70例,男32例,女38例;年龄24~67,中位年龄50岁。放射治疗皮肤防护剂,主要成分聚乙二醇等。
治疗方法:两组患者均采用6MV直线加速器,放疗方案均采用常规放疗,即Dt 2.0GY,5次/周。两组放疗部位接近,射野、剂量大小相近。
观察标准:采用RTOG急性放射损伤分级标准。⑴急性皮肤损伤分级:①0级:无变化;②1级:滤泡样暗色红斑、脱发、干性脱皮、出汗减少;③2级:触痛性或鲜红色斑,片状湿性脱皮、中度水肿;④3级:皮肤皱褶以外部位的融合的湿性脱皮,凹陷样水肿;⑤4级:溃疡,出血,坏死。⑵急性黏膜损伤分级:①0级:无变化;②1级:充血、可有轻度疼痛,无需止痛药;③2级:片状黏膜炎,或有炎性血清血液分泌物、或有中度疼痛,需用止痛药;④3级融合的纤维性黏膜炎、可伴重度疼痛,需麻醉药;⑤4级:溃疡,出血,坏死。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0.0统计分析软件。
结 果
两组患者在皮肤出现1级放射损伤的发生概率有所不同,当皮肤吸收剂量达到20GY、30GY、40GY时,观察组和对照组进行比较,发现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和P<0.01)。这提示放射皮肤防护剂能明显提高皮肤的辐射耐受剂量,延缓皮肤损伤的发生。见表1。
观察组黏膜发生严重放射损伤(3级)的例数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见表2。讨 论
放射治疗是利用高能射线对人体患病部位进行照射,使病变的组织细胞损伤坏死,从而达到治疗目的[1]。但往往受照射的部位不仅包括患病组织,还包括一些正常组织,这些正常组织的细胞也会受到射线的损伤。如何才能最大限度地杀死病变组织细胞,同时有效保护正常组织细胞,一直是放疗医生所追求的目标。肿瘤患者放疗期间,由于肿瘤细胞接受电离辐射的同时,机体自身具有免疫功能的淋巴细胞易被大量损伤,免疫力降低,更易被致病菌侵入伤口,造成感染,形成皮肤黏膜损伤[2]。因此预防皮肤黏膜放射损伤对于保证放疗顺利进行至关重要。
放射性损伤的发生与自由基含量的变化有关[3],而所有有效防护剂都有一个共同之处,即在分子的一端有1个-SH基(或者潜在的SH基)在分子的另一端则有1个强的碱性功能基团如胺或胍,中间由2~3个碳原子的直链将他们相连。巯基化合物是对稀疏电离辐射,如X或γ射线的有效防护剂。作用机制包括自由基的清除。临床发现自由基由于外层有1个不配对的电子,因此非常活跃,然其寿命只有5~10秒,在有氧存在时,可出现F+O2=FO2(F代表自由基)。这个高活跃的产物FO2已在其系统内组成1个新的带电分子。而放射治疗皮肤防护剂里含有大量巯基化合物,可通过和氧争夺自由基而阻断这一反应,从而对稀疏辐射反应起到最大保护作用[4]。
参考文献
1 殷蔚伯,谷铣之,主编.肿瘤放射治疗学.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2.
2 房彤.头颈部肿瘤病人急性放射性皮肤和口腔黏膜损伤的调查分析.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1998,18(5):350-350.
3 吴士良,王尉平,徐岚,等.60COγ射线局部外照射对组织胶原代谢的影响.中国核科技报告,1998,6.
4 刘树铮.医学放射生物学.北京:原子能出版社,1998.
【放射源安全管理防护制度】推荐阅读:
放射安全与防护制度10-07
放射诊疗防护安全管理制度06-18
射线装置放射防护制度08-18
医院放射职业防护10-27
放射设备使用管理制度07-18
放射治疗设备管理制度06-23
放射性药品管理制度07-30
医院影像科介入放射的管理制度09-28
放射源库管理规定11-06
放射源安全管理工作总结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