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中的‘90后’”调查报告

2024-07-24

“移动中的‘90后’”调查报告(共12篇)

1.“移动中的‘90后’”调查报告 篇一

浅谈移动互联网背景下的80后、90后员工

管理的机遇与挑战

摘要: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移动互联网已悄然走进人们的工作与生活之中,正在并将深入影响人们的工作与生活。青年员工乐于接受新事物,热衷并选择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应用,而移动互联网技术是把双刃剑,这给企业青年员工的管理带来新的机遇与挑战,也成为当今热议的话题之一。关键词:移动互联网;机遇;挑战;8090

一、移动互联网下通讯软件的使用

移动互联网技术下,深受青年员工喜欢并选择的常用通讯软件,各类通讯软件的即时、便捷、简单、便利、实惠、个性化,而且功能强大,能进行聊天、视频、信息交流、记录、网上冲浪、信息发布……不仅符合青年员工的个性特征,能够满足青年员工的需求,而且操作简单、经济实用,普及程度很高,给企业的青年员工管理提供了便利:

1、从管理角度来看

一方面,信息的传达更加迅捷、到位、安全,部门间的协调更加容易。以往部门之间需要通过电话、文件、通告等来进行沟通协调工作,现在部门除了利用以往的渠道之外,还可以利用电子邮件、微信语音、视频会议、文件传输等方式来进行部门间的协调工作。另一方面,为员工参与决策提供了机会,增强了企业决策的公信度,满足了青年员工崇尚自由、民主的需要。青年员工可以通过手机和相关应用工具随时随地参与到企业的决策管理中,企业的决策因为更多员工的参与提高了决策的公信度,同时也让青年员工有机会找到参与感、认同感与归属感。

2、从员工沟通角度来看

首先,缩短了企业管理者与员工的沟通距离,提供了更加迅捷与广阔的沟通平台。企业管理者可以利用手机或者QQ、微信、微博等工具关注每一位员工的工作生活动态,能够直接地了解员工的心理状态和想法。企业与外界、企业与员工、员工与员工之间,可以随时随地通过智能手机及相关应用工具进行恰当的无障碍沟通。

其次,为企业带来更多创意的同时,也有效激发了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青年员工创造力和想象力丰富,而各种应用软件与工具为其提供了一个表达自我主张、意见和建议的有效平台,充分体现了青年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再次,缓解企业与员工的紧张关系,减轻处理企业与员工纠纷的压力。由于企业与员工之间缺乏足够有效的沟通,使得企业与员工之间的关系紧张而且脆弱。而移动互联网通讯应用的发展给企业和员工之间的有效沟通带来了便利,可以有效避免和减少一些不必要的纠纷,降低青年员工管理的成本与压力。

通讯软件在提供便利的同时,也给企业的员工管理带来了新的严峻挑战。

1、管理者很难发觉员工的工作外行为。首先,通讯软件应用的迷你设计和保密性设计,使得管理者无法做到随时随地监视员工的工作外行为,但是青年员工却有机会随时随地利用通讯软件与工具做出信息交流及网上冲浪等工作外行为;其次,工作外行为本身具有很强的隐蔽性,很多时候与工作行为类似,难以区分工作行为和工作外行为,导致工作计划无法完成与达标。

2、管理者无法有效控制信息的传递。有些企业没有关注员工的信息交流,而更多的企业是因为无法有效控制员工的信息传递而烦恼不已。智能手机及各类即时通讯软件、门户社区类软件让企业内信息传递更加方便迅速,而企业的反应速度远低于信息的传播速度。有时,还没等管理者反应过来,传播信息的负面影响已达到无法挽回的地步,更为致命的是企业在事后很难找出信息的发送源。

3、工作外行为除了影响工作任务的完成外,还使企业花费更大的人力、物力与财力去管理员工。一方面,青年员工的资源,造成资源的浪费。例如外贸公司的外贸员,在上班期间利用手机或公司配备的电脑进行私人性质的聊天,挤占了正常的工作时间,浪费了企业的设施资源和网络资源。另一方面,企业为了管理员的工作外行为,投入更多的资源,加大了管理力度,导致管理成本的急剧上升。

二、80、90后员工特点

2011年第一批90后大学生进入劳动力市场,这标志着90后员工将80后员工日渐成为中国劳动力市场的主力军。80后与90后员工由于出生年代、生活与成长环境与其他员工不同,有着其鲜明的特点。

1、崇尚自由、不喜欢被束缚:喜欢民主的工作环境,面对工作中的各种规范容易感到压力、不满和困惑,如果领导强制性要求,很有可能“就不跟你玩了”。

2、自我实现欲望强烈:喜欢富有挑战性和趣味性的工作,注重工作给自己带来心理和精神上的满足,自我期望高,期待被认可。

3、追求快乐:工作只是一种选择,他们更多地把工作当作一种可有可无可大可小的生活选择,他们更愿意选择工作并玩着的生活方式。

4、学习、接受能力强:善于且乐于接受新事物,深受互联网络影响,喜欢网络聊天、上网冲浪。

5、创造力、想象力丰富:思维开阔、新颖活跃,富于创新精神。

6、个性张扬:兄弟姐妹较少,内心容易孤独,希望得到关注、表现欲极强,特立独行,渴望得到认可与表扬。

7、心理承受压力差、抗压性差:一旦需求得不到满足或未能达到预期目标,容易产生挫败感,受不得委屈与批评,否则,就辞职。

8、心智不成熟,但可塑性大。

三、移动互联网下的80后、90后员工管理建议

80后、90后员工追逐时尚,有自己的审美需求,各种通讯软件与工具的个性化设计代表了新科技的发展前沿,契合青年员工追求时尚潮流的个性特征,而智能手机及各类应用软件提供的贴心服务,更是针对年轻消费者而开发出来的。智能手机作为各应用软件的载体,基本随身携带,而内置的QQ、MSN、陌陌等即时通讯软件以及包括微博、博客在内的门户社区类应用工具,更是让企业的信息传递达到了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的境地。智能手机和各种应用软件的发展带来的挑战,有些可以通过调控措施使之得到解决,而有些是由于资源和条件的限制,无法得到有效解决。更值得管理者高度关注的是对青年员工的强制性管理往往会遭遇其反感和反抗。因此,在解决新的应用工具带来的挑战的同时,我们更应该关注如何采取有效的措施利用好新型员工对智能手机、各类通讯的偏好,从而给企业内的沟通管理带来便利。

了解移动互联网下员工特点和通讯软件不是目的,重要的是我们要将两者充分结合。在对员工的管理中,最大限度运用各种通讯软件,发挥其积极作用,减少对企业管理消极方面的影响。企业可以根据各自行业特点及具体实际情况,采取相应措施对80后、90后员工进行管理,规避风险,因势利导。

1、设立企业内部信息管理机构岗位,并配置工作人员。企业内许多员工在各种应用工具中是相互关注的,员工相互之间的动态基本上都可以看到。80后、90后下的员工敢爱敢恨、敢说敢做,遇到不满或不顺心时,经常会通过微博、微信、QQ、博客等表达出来。这些负面信息可能会对其他员工产生不好的影响。因此,有条件的企业可以设立一个专门的信息管理机构,对信息发布平台的消息进行过滤,对信息进行管理,减少负面信息给企业带来的风险。

2、建立聊天群、设立信息垃圾箱和匿名箱。移动互联网下的员工深受网络影响,喜欢聊天,上网冲浪。利用这一特点,企业可以建立一个聊天群,安排相关管理人员进行群管理。但是,建议相关管理者需要经过沟通技能培训,切不可因小失大。员工在群里可以畅所欲言,通过员工的交流,了解员工内心的真实想法。此外,员工有不满时或者对企业有意见又不好公开说时,可以将它们分别发送到企业信息垃圾箱和匿名箱中,这些都有助于员工发泄情绪,促进企业对员工的管理。通过这一方式,可以从源头上减少员工滥用工具发布信息。

3、设立提建议奖。80后、90后员工自我期望高,期待被认可;思维开阔,新颖活跃,富于创新精神。企业可以建立一些奖励制度:员工可在公司公共平台提建议或发布一些正能量的信息,每周或每月投票,评出提建议多且好的员工,给予他们一定的奖励,也可以与他们的业绩挂钩。这样,在员工得到肯定的同时,又给企业带来利益。

4、建立微信公众号。目前微信使用非常广泛,它传播内容即时保密、传播方式多元化、资费便宜等特点及强大的功能赢得大量年轻员工的喜爱。企业可建立微信公众号与员工进行全方位的沟通和互动。企业不仅可以通过微信平台发布各种企业活动,并鼓励员工积极参与,提高员工主人翁情感,还可以发布一些积

极向上的信息,传播正能量,使员工有积极的心态面对工作和生活。

5、对工作进行再设计,增加工作的趣味性与挑战性。80后、90后从小是玩游戏长大的,体验过玩游戏时那种精神高度集中、极其投入、整个人都被激活了的状态,再要他们适应低动力、低反馈和低挑战的环境就比较难了。这也是为什么80后、90后都觉得工作特别无聊、特别没意思,很难全身心投入的原因。因此,我们可以从游戏中学习,多花心思把工作任务设计的好玩一些,有趣味性和挑战性一些,多给他们一些及时的反应,让每个80后、90后员工能在其工作中找到乐趣和动力,激发企业的正能量与幸福生产力。

除此之外,企业还可以建立制度约束员工,规范员工行为;仿效日本建立“发泄室”,使员工不满情绪及时得到释放;正确引导非正式组织,发挥非正式组织的作用,对员工进行管理。

人难管,管人难。移动互联网下的员工管理需要考虑员工及各种通讯软件的特点,把两者结合起来。新时代下的员工渴望被认可、崇尚自由、可塑性大。因此,在对其管理时,企业应更多的采取鼓励的方式,采取人性化管理,注重对其引导。

参考文献:

【1】---------------------

【2】---------------------

2.“移动中的‘90后’”调查报告 篇二

在最近举行的“2012中国人力资源发展与管理论坛”期间, 一份《2012中国薪酬白皮书》新鲜出炉, 引起了很大的反响。调查显示, “80后”“90后”员工离职率整体偏高, 正遭遇“成长的烦恼”, 甚至出现了越年轻换工作越勤的情况。

据介绍, 专业调查机构正略均策调研中心在2011年11月到2012年3月期间, 面向中国大陆制造业、高科技、房地产、医疗、金融能源等11个行业的千余家企业进行调查, 得出此份报告。该白皮书的调研数据显示, 作为职场新生代, “80后、90后”员工离职率达30%以上, 高出平均水平5%。“80后”员工在经历数年职场生涯后, 面临成家立业需要, 职业规划也逐渐清晰, 企业是否能提供其期望的职业发展通道, 将是决定这个群体大部分员工去留的关键。而“90后”员工由于“初入职场, 对未来发展的规划还不成熟, 流动性相对较高。

高离职率

在很多人看来, “80、90后”仍是一群孩子, 这批新生代员工让不少用人单位感到头疼, 招聘负责人普遍反映, “80、90后”员工个性都很强, 他们对工作稍不满意, 就会选择跳槽。

据几大人才市场的数据反映, 电子电器制造业、餐饮商贸服务业、销售业三大行业“90后”等年轻员工离职率最高, 普工、操作工等基层岗位需求量大的电子电器制造业更是高离职率“重灾区”, 经常有员工熬不过试用期就离职。

相关人才市场招聘负责人认为, 制造业一线操作岗位中“80、90后”所占比例较大, 员工的流动率甚至高达15%—20%, 离职的理由更是五花八门, 例如食堂伙食太差、失恋、结婚、不想加班, 甚至宿舍不能上网等都能成为原因, 离职理由超过50种, 还有年轻员工因公司在旺季暂缓休假而招呼都不打就直接“消失”。

“招人、面试、办理离职手续、再招人、再面试, 员工流动性太大会打乱公司节奏, 加大人力成本。”光谷食客在线网相关负责人肖敏说, 有点看不懂“90后”员工, 他们很随意, 说不干就不干, 似乎根本就不在乎这一两千元的月薪。不少人还是差那么点责任心, 不会更多考虑给公司带来的负面影响。

“80、90后”年轻员工离职率偏高并非都是员工不靠谱, 企业也有责任。专家分析, 企业反映“90后”稳定性差, 往往忽略了离职的合理化原因, 比如随意提高招聘学历门槛, 不兑现升职、加薪等待遇、员工没有归属感等。“新生代”对工作环境、福利待遇、发展机会、文化生活有更高的要求, “80、90后”员工初入职场, 对未来发展规划还不成熟, 流动性也相对较高。面对“80、90后”, 公司更应注重人性化管理、人本管理, 企业要主动适应新一代员工的个性和诉求。

“80、90后”就业观

全球最大的综合性管理咨询机构德勤咨询发布的最新调研报告显示, 较之物质及安全感, 新生代员工更注重发展机会。德勤中国区人力资本咨询副总监吴敏芳说, “80后”员工具有踏实做事、挑战权威、喜欢创新, 但承认经典、生活趣味化与娱乐化的特质。而“90后”员工具有的特质则是喜欢找捷径、解构权威、强调圈子中的个人特色和话语权等。

最新调研显示, 虽然69%的受访者对目前雇主“满意”或“非常满意”, 但仍有47.9%的受访者表示“可能在未来6个月至2年时间内离开现雇主, 寻求更好的发展机会”, 超过七成的受访者回答“可能在4年内离开”。成长和发展机会成为“85后”“90后”毕业生选择工作的最重要考量因素。

个性特征

复旦大学管理学院报告称, “80、90后”新生代员工整体上表现出“五高五低”的特征。“五高”是学习欲望强烈, 创新意识较好, 工作节奏快速, 自我实现更高, 个人兴趣更浓;“五低”是忠诚度较低, 缺乏团队精神, 责任心较弱, 抗压性较差, 职业定位模糊。

苏钢集团人力资源部沈文彦认为, 现在新进员工都是“85后”乃至“90后”, 他们接受新事物能力较强, 也会带来一些创新, 但普遍存在“定位不准”的问题, 大部分人追求“1年骨干、3年中层、5年总经理”的状态, “这与企业意愿存在较大差距, 并由此带来一系列问题, 最大的后果就是新员工的不稳定, 毁约率呈上升趋势, 给企业管理带来一定的难度。”江苏骏马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延峰认为, 新员工的共性, 是爆发力好但耐力不够, “他们普遍看重马上能得到什么晋升机会, 最快多久能加薪”。

普华永道全球主席戴瑞礼认为, 人才的竞争不仅仅只存在于跨国公司与本土企业之间, 事实上, 各个公司之间引进人才的竞争正愈演愈烈。“只有通过采取一定的措施与政策, 创造更好的企业环境, 帮助年轻一代员工取得他们眼中所认为的成功, 这样才能吸引年轻一代的人才。”

策略:留人要留心

针对“80、90后”离职率高居不下这一现象, 阿里巴巴董事长马云给企业管理者提出了建议:“新生代们关心三样东西, 首先, 今天的收入是否体面;其次, 未来一两年能否得到个人成长;再次, 公司的内外环境会不会给员工带来成长的快乐。如果员工离开多了, 要反思自己是不是真的关心这些员工;如果觉得公司做的都很对, 要看你招的人对不对。”

提及“80、90后”, 不能总是觉得他们都是问题, 一无是处。管理涉及到用人方面都要秉持一个原则:用人所长, 避人所短。看到缺点的同时也要看到“80、90后”的优点, 例如创新性强, 易受感染, 有活力, 有冲劲, 那么, 管理者应当如何在实际工作中对待他们呢?

首先要创造有利的工作环境。“80、90后”的人比较看重工作的场所及相关环境设施, 通常第一眼的印象会让他们记忆深刻。因此, 无论是工作大环境, 团队小环境, 甚至相关的配套设施, 要努力适应“80、90后”的心灵。

其次, 要从“单向要求”到“彼此认同”。“80、90后”的人比较个性化, 不喜欢束缚, 而且压力对他们来讲, 可以轻易说不, 但却不愿意主动承受。所以传统的单向的压迫式管理对他们来说收效甚微, 其实物质对喜欢新鲜刺激的“80、90后”来说并不是非常重要, 而被大家认可的友善宽松的氛围, 对他们来说尤其重要。所以, 对他们一定要从“要我做”向“我们一起做”转变。

再次, 要创新个性化的培养方式。“80、90后”的员工普遍对能够帮助了解自己心理、性格的工具感兴趣, 这就不难解释为什么星座文化如此流行的原因。可广泛利用这些好奇心, 借助有针对性的测试工具, 让“80、90后”认识到自己的长处与劣势。然后根据他们的个性, 结合能力与意愿程度的强弱, 制定个性化的培养方式。

最后, 要实行人性化的人力资源制度。如实行弹性工时制、压缩工作周、轮班制等新兴工作模式, 请假时间账户管理, 鼓励员工获得个性发展空间的休假管理、社团活动、运动与健康指导, 引导员工成长的职业生涯咨询、员工协助计划、企业社会责任教育等, 这些都将会是受到“80、90后”员工欢迎且令他们感受到被尊重和理解的管理政策。

3.《90后单身调查报告》 篇三

11月11日当天,移动游戏化社交平台对面APP发布《90后单身调查报告》,从十大方面看90后单身群体现象!

1、哪个省份90后最多?

报告显示,广东占全国单身总人数的11%高居榜首,广东由于富士康型工厂企业大量输入青壮年劳动力,以及人才引进政策扶持,单身基数自然水涨船高,其次是四川、黑龙江、河北等地,单身数量紧跟其后。

2、90后的单身男女比例

90后的单身男女比例中,汉子比妹子多出一倍,这也与全国人口总数上男性单身比女性多有关。其中深圳剩男剩女比例100:74,成都剩男剩女比例100:165.6,深圳单身男性多,成都单身女性多,下次跳槽可以换个地方组CP啦!

3、90后单身星座榜

而在单身星座榜中,摩羯座以10.4%担当单身率最高的星座,90后热衷于星座测试等,有时候跟陌生人搭讪,星座正是一个不错的切入话题。按照分析摩羯座比起恋爱更爱工作,加上性格内向,容易错失机会,而个性独立的白羊座则最有异性缘!

4、哪个行业单身率最高?

90后已经步入社会,成为职场的新力量,那么哪个行业单身率最高?统计发现,是互联网行业。互联网行业中流传一句约定俗成的“996”,意思是朝九晚九,周六也要上班,随着科技时代的不断发展,互联网行业又讲求速度和效率,因此平常加班也是家常便饭了!加上每个IT公司男女比例极不平衡,也直接提升了单身指数。紧随其后的是公关、广告和传媒行业。

5、哪些开场白会把天聊死?

随着智能设备的普及,我们通过网络就能即时社交和聊天。而在陌生人社交软件上,不少人都是抱着约会交友的目的,那么开口第一句其实就是给人的第一印象。但是网络社交语言中,我们发现“嗨/hi/hello”以及“在吗/在干嘛”是非常容易把天聊死的.开场白,一方面碎片时代网络讯息太多很容易忽略或没有时间查看,另一方面千篇 一律缺乏亮点的开场白让人接不下去,90后更喜欢有事说事。

6、90后的爱与性

90后的爱与性。没恋爱但是有性爱经历的boy是妹子的3倍,90后最大的已经26岁,不少人步入了婚姻和职场,但是没恋爱却有过性爱经历这点上,说明这代人思想上还是比较开放,有过性爱不一定要恋爱或结婚,只要双方情投意合,这也许也是部分人喜欢上社交软件的原因吧。

7、谁还没有个前任?

90后中,有过前任的是没有前任的人的2倍,这与上述其实类似,虽然现在单身不表示之前没有谈过恋爱,现在平均有2-3个男女朋友是不奇怪的,在自由恋爱时代,他们更相信找到合适的才是最重要的。

8、你妈是逼你结婚了吗?

过年回家或者打电话问候的时候有没有被你妈催过婚?曾有过被逼婚经历的妹子47%,有过被逼婚经历的boy53%,男性被逼婚超过五成,据调查男性比女性更愿意下载陌生人社交APP去认识异性。

9、为了脱“光”你会妥协吗?

77%的妹子表示不愿将就,宁缺毋滥,而35%的汉子则表示会为了摆脱剩男身份而妥协。对于妹子来说,更喜欢嫁给爱情的样子,女性天性是需要爱情滋养的群体。而男性为了社会地位或者成家立业着想,他们更容易在时间到了之后快速进入婚姻阶段。

10、平均每天花费多少时间通过网络建立社交关系?

据悉我国网民已超6亿人,人均每天上网近4小时,90后更是通过一系列社交软件来建立社交关系。据对面报告显示,女生平均每天花费4.5小时,男生平均每天花费2.2小时通过网络建立社交关系。90后女生比男生更热衷于建立社交关系,而男生则把时间花费在游戏上更多。

4.90后职场特征行为调查报告 篇四

随着90后开始逐步走入职场,这支职场的生力军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社会各界对他们的了解也正在逐步加深。由于生活的环境所处的时代与前人不同,90后身上具备了很多前人不具备的特质,这其中褒贬不一。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90后职场人的职业选择也在悄然发生变化。近日在深圳召开的第四届中国品牌连锁发展大会上,公布了一份《90后职场特征行为报告》。

报告显示,在90后的期望职业选项中,高新科技行业占到一半以上;大平台依然是90后的择业首选,但创业型企业近年来也越来越受到青睐。

作为伴随着中国信息时代飞速发展成长起来的`一代,90后对于加入高新科技行业的意愿较为强烈。调查显示,有近50%的90后受访者,期望行业选择了高新科技行业。

在高新科技行业中,求职者对于互联网、电子商务及网游行业情有独钟,希望在互联网相关行业从事工作的占到了受访者的24.1%,其次是电子行业,其选择人数占到了受访者的14.5%.

“互联网和计算机软件相关行业的薪资普遍较高。”中国人才在线一名职业分析师说,高新科技行业开放的环境,以及良好的发展前景,都是促成90后选择这一行业的重要原因。

和互联网行业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历来被视为“金饭碗”的金融行业,在本次调查中,却未进入期望行业前五。调查数据显示,希望进入这一行业的90后人数,不到前者的10%;此外,交通运输、物流仓储这类的企业也不太受欢迎。

一名90后求职者小张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金融行业虽然高薪酬福利,但是工作相对枯燥,而且入行的门槛比较高,在没有一定专业知识积累的情况下,会比较慎重选择这一行业。”

记者还注意到,和以往的历次调查类似,500强企业依旧是年轻求职者的首选。“之所以选择这个行业,主要是看中良好的福利待遇、宽阔的成长平台优势。”上述分析人士认为。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90后求职平台选项中,拥有良好发展前景以及更能体现自身价值的创业型企业也受到很大关注,近60%的90后选择了创业型企业。

5.90后爱情观的调查报告 篇五

学院:建工学院

班级:建工10-7

调研时间:2011.3.13-2011.4.20

一、实践目的:

当代大学生的爱情观及他们眼中理想爱情,对于当代大学生父母对其子女的教育和社会发展非常重要。一个正确的爱情观和爱情能引导恋爱者双方朝着美好生活并且对社会发展有益的方向前进,而一个错误的爱情观和一个不健康的爱情目的,可能会使双方都走上不可挽回的路,甚至危害他们危害社会。现在针对一些90后不同性格不同专业的大学生进行调研,有助于从多个角度来了解现代大学生的想法。该调研要求了解他们如何面对自己喜欢的人,如何面对喜欢自己而自己不喜欢的人,如何面对失恋等一系列爱情问题,从而了解他们理想中的爱情。

二、实践内容:

该实践采取问卷调查的形式进行,主要向我所认识的朋友以及网友中,分别从以下7个方面的问题调查,其具体问题如下:

1.你是因为什么才谈恋爱?

2.你认为大学谈恋爱是正常的吗?

3.你希望你的他(她)成绩优秀吗?

4.你觉得大学的爱情能长久吗?

5.你最长的恋情是多久?

6.你认为爱情就应该两情相悦吗?

7.你理想中的爱情是什么样子的?

我认为这些问题都是现代大学生比较纠结的问题,90后的爱情观是只要彼此有好感就可以选择在一起,他们会义无反顾,才不会管别人怎么看待她们。他们坚强好胜,当被爱情所背叛时,他们甚至只会撕心裂肺地告诉对方也告诉自己,只要对方幸福就好了。90后爱情观,体现的是90后个性和“自我”的性格的张扬。在父母眼中,他们是那么不懂事,甚至有些叛逆;而他们自己却对任何事物都有一种追求,这种追求,甚至狂热。在老师看来,他们无疑是教学中的“硬茬”,爱好电玩,爱好小说;但活泼是他们的性情,爱笑同样也成为他们的一种习惯。70后,误解他们的崇拜,甚至认为他们是没落的一代;80后误解他们的观念,80后讲究含蓄,讲究沉稳,甚至追女孩子都是将情书写得含情脉脉,但他们会用一支玫瑰和一句“我爱你”,将一切变得直接了当90后太自我!不去管他人是怎么想的!在最不合适的时候提出分手!只要自己感觉累了就放手,之后又会后悔!在我个人看来,90后谈恋爱是正常的事,但是仔细考虑,90后的爱情执着又迷茫,在无数次的寻寻觅觅中一次又一次的坚定自己。我想只要他们能把握的好的,一定会是爱情中的幸福人儿,但是一旦迷失自我,失去方向,结局或许就是对爱失去希望!传统与前卫融合后的爱情观。持有此观念的人结合了传统和前卫的观念,是我比较赞同的观念。现代社会,自由与人性化已成为公认的成熟社会的标志。当代中国大学生的爱情观,应该适应时代的要求,体现自由与人性化。

再说说大学生应不应该谈恋爱?

我个人认为还是有必要的,每个心理成熟的人都有爱情的需要,大学生也不例外。所以,不应当限制或禁止大学生的恋爱,这将违背每个大学生的基本需求,因而也是不现实的和反人性的。社会需要做的,不是考虑是否应该容许大学生谈恋爱,或者大学生是否应该谈恋爱,而是正确引导大学生的恋爱。让大学生的恋爱不仅不对学习造成影响,而且成为学习的动力,让大学生在自由和人性化的环境中自由发展。这样,才可能培养出为能建设祖国的合格的人才。希望每一位大学生重新审视一下自己的爱情,从而达到效果。

三、实践结果:

由于实践目的是为了发现当代大学生爱情中的问题并且给予提醒,所以产生了上面的问题。从许多大学生的答案来看,绝大多数同学认为大学谈恋爱是正常的,这是个很大的问题,尽管许多成功人士都强调大学最好不要谈恋爱。如很多人所想,很多同学认为大学生的恋爱并不会很长久,能有结果的更是少之又少,所以大家都抱着玩玩看,或者打发无聊生活的态度来谈恋爱。但是说起大家理想中的爱情,就都是一些理解、体贴、懂

事、爱对方、有经济基础等等之类的说辞,但是许多同学是站在现实的角度上要求爱情,想两全其美,这只能靠双方自己了。所以这些问题无一不反映了许多大学生在面对爱情的时候所产生的问题,根据他们对理想爱情的要求,又让我们看到他们对面包的追求,想要爱情与面包都拥有,这就是他们的爱情吧。

四、实践总结:

这次调研主要是对当代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并以本文对该调查进行了总结和点评,当代大学生也就是90后吧,对爱情的要求还是很理智的,并不全是社会各界所说的疯狂没有理性,也许有一小部分。这一代的90后,她们面对的是社会强大的竞争,经济迅速的增长。或许大学毕业的她们却都有可能养活不了自己。在这个现实与爱情并存的世界里,往往更多的人是选择向现实去妥协。她们经受不住强烈的压力。只有坚持才是最后的法宝。守得云开见月明。作为学生,学习是重中之重,因此恋爱应该是为学习服务的而不应是为之而严重影响学习的。恋爱并非都是一帆风顺和快乐的,所以要有足够的心理准备,不要因为对方对自己冷落而全盘否定自己。因此,大学生谈恋爱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学会成长和理智,摆正自己的恋爱心态。

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思政部

10级大学生

社会调查报告

关于大学生90后爱情观的调查报告

姓名周龙店

专业建筑工程技术

班级建工10-7

二级学院建工学院

6.“移动中的‘90后’”调查报告 篇六

正值花样年华的大学生虽然生理发育趋于成熟,但是心理上的稚嫩,理智上的脆弱和性道德意识上的模糊也是不争的客观事实。大学生作为思维最活跃、接受西方文化最快、最多的群体,其恋爱道德观念、性观念也呈现出明显的特点。国外对性心理相关课题的研究从19世纪40年代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的建立,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美国社会学家金西研究指出,社会经济阶层和受教育程度较高的人,在婚前性爱问题上比较保守,而下层社会的态度较为开放。本研究从性知识、性行为等方面调查大学生对性知识了解、对婚前同居的态度、对婚前性行为的态度,以期为高校加强大学生的性健康教育提供理论依据从而引导大学生健康发展。

2 研究方法

本调查从安徽某大学四个学院(教育科学学院、生命科学学院、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中随机抽取在校本科生420名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自编的性观念调查问卷,共发放问卷420份,收回有效问卷406份,有效回收率为96.67%。所有调查数据输入SPSS 17.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

3 结果分析

3.1 大学生对性知识的了解

调查结果显示:4.2%的大学生认为自己没有性知识,完全不了解性。34.2%的大学生认为自己对性知识了解得很少,53.2%的大学生对性知识了解只有一般程度,认为自己对性知识了解较多的仅占8.4%。由此看来,“90后”大学生对性知识缺乏了解,这可能与我国学校青春期教育相对滞后及性教育不足有关。

3.2 大学生对爱情和性两者关系的认识

爱情是伴随着人类的出现而萌芽并绵延至今的一种社会现象。它是两性的基础,是情爱和性爱的统一,是人类繁衍生息的基因,是文明社会永恒的图腾。调查结果显示:很大部分学生重视恋人间的爱,占57.2%;有34%的学生正确理解了爱和性在爱情中的相互促进的关系。不能把握爱与性关系的学生占少数的8.8%。“90后”大学生对爱情和性的关系有较正确的认识。

3.3 大学生对未婚同居的态度

未婚同居是指未婚男女在未办理婚姻登记手续情况下,生活在一起。47.5%的大学生选择“不赞同,这是不负责任的表现”;36%的大学生选择“看程度,如果感情真好可以”;5.7%的大学生选择“赞同,这样可以增加对对方的理解”;持无所谓态度的占10.8%。这与王琪等人的调查结果有所偏差,这可能与取样样本有关,高职高专学生性观念较大学本科学生更为开放。

3.4 大学生对婚前性行为的态度

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对婚前性行为的态度呈现多样化的形势。其中认为不道德的占最大比例33.8%,其次认为在恋爱中,即使发生了性关系,只要未造成严重后果,就不应该受指责的占27.6%。而认为只要结婚就没关系和不清楚的比例相近,各占19.2%和19.4%。这与刘新芝的调查结果相近,总体看来大学生中大多数人对婚前性行为态度比较宽松,只要能不出现后果就能接受;也有部分人持强烈反对意见。

3.5 大学生对恋人有过性经历的态度

人们都追求完整和纯洁,未婚而有性经历仿佛是生命的污点。对恋人曾有性经历,42.1%的大学生会根据感情的深浅程度来决定恋爱关系的存废;5.9%的大学生持无所谓态度;17.0%的大学生认为只要恋人主动承认可以原谅;34.9%的大学生嘴上会原谅,但心里还是会感觉不舒服。由此看出,有过性经历很大程度上都会影响恋人对自己的看法及两人之间的爱情。

3.6 大学生对恋爱对象的性要求的态度

大学生恋人感情发生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可能会提出性要求。本调查研究结果显示:52.4%的大学生面临性要求处境时会选择给对方讲清道理后拒绝,20.7%的大学生断然拒绝,10.8%的大学生认为只要被对方真心喜欢就答应,11.6%的大学生认为只要真心喜欢对方就答应,4.4%的大学生选择顺从。由数据可以看出,总体上大学生还是能够理智冷静并且做出正确的选择。

4 讨论

4.1 该校大学生普遍缺乏性科学知识

本次调查研究中发现该高校91.6%的大学生认为自己对性了解不够,性知识贫乏。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是在大学生的成长经历中学校性教育与家庭性教育的缺位。家庭与学校本来该是性教育的重地,但是对于中国大学生来说,家庭性教育普遍没有得到重视,很多家长本身就对性了解不足,没有能力对子女进行正确的性教育;很多家长有意避免和孩子谈论有关性的话题。学校的生物、生理课大多只是形式,学生无法学到具体实用的知识。这种情况在我国农村及中西部等贫困地区尤为明显。在性成熟过程中,大学生们更多的是通过非科学的途径获得性知识。

4.2 该校大学生性观念受传统观念影响更大

随着社会经济水平日益提高及文化全球化的影响,我国高校对于大学生在校谈恋爱逐渐放宽了限制。本调查随机样本中,大学生有恋爱史的为36.0%,低于粤东地区大学生。可能大学生对性的开放程度与所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有关。本调查结果表明大部分大学生同居及性行为都是以爱情为前提,数据显示有五成左右的大学生不赞成未婚同居,说明该校大学生的性观念较为传统,可能受环境因素影响较大,比如,安徽属于中部地区及该校开设了《性科学与性教育》等有关的性健康教育选修课。在某种程度上,他们的性观念受我国传统观念影响很深。然而也存在小部分同学在恋爱中性观念开放,性道德意识淡漠,可能与现在社会国际化,网络化有关。

个体性观念的形成是个社会化的过程,根据心理学上行为主义的观点:个体在社会上学习,以同化或顺应的方式来塑造自己的性观念。大学生性观念和恋爱道德方面仍需要进一步正确引导。而且在引导时应考虑家庭教育背景和社会道德价值取向,正确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来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5 建议

性健康是我国及西方学者研究大学生有关性课题的根本目标,也是大学生爱情观的重要组成。爱情与大学生的学业密切相关,在大学生的健康成长过程中举足轻重。以性生理为基础、性心理为重点、性道德为灵魂的中国式性教育将使人类生活更开明、更严肃、更健康,对社会必将产生积极的影响。因为时代发展,人们的性观念也发生了变化。高校应责无旁贷地引导大学生以积极的心态面对自己的情感。要解决大学生性问题必须先让大学生掌握足够的性知识,树立正确的性观念,强化性道德,而实现这个目标,需要全面把握,不仅从大学生自身,而且从大学生身处的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性教育着手。

5.1 学校性教育

5.1.1 丰富教学模式

(1)显性化教育:开设大学生性教育课程,与专业课一样有计划、有措施、有落实,系统地向学生传授科学的性知识,如避孕节育,防性病、艾滋病;举办性教育课外知识专题讲座,为大学生解答性疑惑,引导学生正确面对失恋;开展科学性知识辩论赛帮助学生主动思考敏感话题,如婚前性行为的利弊,最后由老师给予积极健康的指导;开通网络信箱,可以个别有针对性地解决大学生遇到的具体性困惑。

(2)隐性化教育:鼓励学生参加学校和社会活动,适度阅读言情小说,开展情景剧表演活动及反面案例教育。

5.1.2 注重人格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

爱情是对性的最伟大的感召。尽管目前大学生性观念“比较”开放,但通过调查反映出仍有大部分学生十分重视圣洁的爱情和贞操。对爱情的忠贞是一个人道德修养和良好人格的表现,是幸福生活的基本保证。所以在性教育过程中注重并结合人格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非常必要。实施性教育的过程是一个从他控到自控、从外控到内控的转化过程,健全的自我约束体系是知、情、意在高层次、高水平上的协调,我们要以培养科学的性知识为基础,以培养健康的性态度为核心,使学生正确对待性生理和性心理的问题。大学生性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在目标层次上具有统一性、在功能作用上具有互补性、在内容原则上具有交叉性。当前,大学生中存在的性心理问题并非只依靠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所能解决的,只有将性教育、人格教育和道德教育有机结合,才能真正提高教育的实效性。

5.2 家庭性教育

家庭背景和生源地对孩子性观念的最初形成有重要的影响。健康的家庭环境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先决条件。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是性教育的基本场所,使孩子正确接受性知识和树立性观念是父母的责任和义务。这要求父母自己以正确的心态和科学的方法来处理子女成长过程中的性困惑,积极解答孩子的性问题,帮助孩子健康成长。

5.3 社会性教育

社会是个大环境,时刻影响着人们的思维和行为方式。就社会而言,在当下国际化和全球化的网络时代,一要加强法制宣传净化大众传播媒体,防止不健康性知识误导大学生,为大学生性健康发展扫清障碍;二要广泛地开展科学的性知识宣传活动,在广大青少年中提倡正确性观念。

5.4 大学生自身

大学生应在性生理和性心理的发展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自己与异性交往的能力,学会提高自己的心理调节能力,包括抗压能力和受挫能力。主动地参加各种文娱体育活动和社会活动,培养自己的高尚情操,自尊自爱,使自己的思想境界得到升华。

总之,当代大学生正处于性生理与性心理发育的关键时期,而性心理相对滞后于性生理成熟的现状给大学生带来了许多性问题和性困惑。我们需要通过多种方式、各个领域相结合向大学生普及足够的科学性知识、性道德教育,引导他们度过心理发展的危险期,使他们把处理自己的学业与爱情的关系,达到使其身心健康发展的最终目标,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摘要:为深入了解“90后”大学生性观念现状,引导大学生健康发展。采用自编问卷对安徽某大学42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发现大学生较清楚地认识了爱情与性的关系,有大部分大学生性知识匮乏,对同居和婚前性行为的态度较宽容。高校需通过各种有效途径,加强大学生的性健康教育。

关键词:大学生,性观念,性健康教育

参考文献

[1]李淑兰,朱宏,谢桂琴.大学生性观念和性知识的调查分析与思考[J].中国性科学,2009,18(6):3-5.

[2]李盈,郭静晓.中医学生性观念及相关因素调查分析[J].中国健康教育,2004,20(2):149-150.

[3]王琪.大学生爱情观的心理素质教育刍议[J].科技信息,2007(15):143-144.

7.解读90后职场肖像报告 篇七

又到了每年一度的“金三银四”招聘旺季,年轻的90后已逐步成为求职的主力军。这个群体曾被贴过诸如叛逆、自我等标签,然而他们身上也有着追求独立和善于创新的鲜明优点。但从此次调查的90后择业取向来看,与70后、80后找工作求稳定、谋高薪不同,他们普遍认为工作不只是满足生计这么简单,能够满足兴趣、实现人生意义才更重要。有62%的90后表示,择业时更看重是否有符合自己兴趣的发展空间,仅有38%的受访者在择业时优先考虑薪资待遇。

从90后期望从事的工作性质来看,90后群体对自己更有自信,76%的受访者希望可以从事核心业务工作。然而,这并不代表他们眼高手低,受访者普遍表示并不排斥从事辅助性工作,也有24%的受访者表示愿意接受基础性工作。对于90后来说,从事何种类型的工作并不是关键,他们最渴望被重视,希望能有机会参与到核心工作中展现自己的价值。

90后在择业时更看重未来的发展前途,因此,“钱多活少”并不是他们追求的工作态度。对90后期望的工作环境调查结果发现,高达81%的90后希望能在忙碌充实的工作环境中获得晋升,仅有不到20%的90后希望从事的工作平淡安逸,获得更加轻松的生活。值得注意的是,90后虽然甘于拼搏,不惧主动加班,但无法接受“直属领导不走不能下班”等非工作需求的加班理由。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转型,90后的物质文化生活以及价值观发生了巨大的提升和转变,工作也随之从谋生的手段转变为获得高品质生活的工具,成为实现人生价值的过程。因此,90后对工作的诉求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从他们选择企业雇主标准的调查结果显示, “对员工的尊重”超越了“完善的福利待遇”和“有竞争力的薪酬”,成为他们眼中用人单位最重要的竞争力。

在公司内部,90后更偏爱自由开放的企业文化。从调查结果来看,有73%的受访者赞同“开放自由、相对宽松”是最理想的企业文化,仅有13%的受访者可以接受“严格守序、集体高于个人的传统企业文化”。在追求自由的风格影响下,大部分90后都明确表示反感办公室八卦和职场潜规则。

在福利待遇方面,90后对于“软福利”的重视程度已经超过了“硬福利”。在他们看来,“五险一金”的硬福利应该属于公司的标准配置,并不算关键的竞争力因素,而能够提供弹性工作时间、额外带薪年假、配备固定班车等“软福利”,才更容易获得青睐。

根据智联招聘的调查显示,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一线城市对于90后的吸引力正在逐步减退,有近一半的90后受访者表示,如果有合适的发展机会,愿意在二、三线城市开始自己的第一份工作。对于未来的职业规划,90后显得更加积极主动,高薪、稳定、依从父母认可的“金饭碗”模式不再受到他们的一致认可。有64%的90后受访者表示,更愿意在富有挑战性的中小企业工作。随着我国“互联网+”战略的不断推进,与竞争压力较小的大企业相比,互联网中小企业以现代化的管理制度、具有竞争力的福利待遇以及创新的氛围等条件颇受90后青睐,而扁平化的管理模式和更多的个人发挥空间,又恰好迎合了他们追求兴趣、实现自我价值的需求。

智联招聘发布《90后职场肖像报告》 一线城市吸引力减弱

北上广深一线城市对90后的吸引力正在逐步减退,有近半90后受访者表示如果有合适的发展机会,愿意在二、三线城市开始自己的第一份工作。12日,智联招聘发布了《90后职场肖像报告》显示,职场90后更理性了,不挤北上广,不抱“铁饭碗”。

八成90后希望获得晋升

对于择业取向,90后普遍认为工作不只是满足生计,能够满足兴趣、实现人生意义更为重要。有62%的90后表示择业时更看重是否有发展自己兴趣的空间,仅有38%的受访者择业时优先考虑薪资待遇。

从工作性质来看,76%的受访者希望从事核心业务工作,但他们并不排斥从事辅助性工作,24%的受访者表示愿意接受基础性工作。

90后在择业时更看重未来的发展前途,因此“钱多事少”并不是他们追求的工作态度。高达81%的90后希望获得晋升,仅有不到20%的90后希望从事的工作平淡安逸,获得更加轻松的生活。值得注意的是,90后不惧主动加班,但无法接受“直属领导不走不能下班”等非工作需求的加班理由。

更青睐额外带薪年假等“软福利”

福利待遇方面,90后对于“软福利”的重视程度超过了“硬福利”。在90后受访者看来,五险一金的硬福利应该属于公司的“标准配置”,能够提供弹性工作时间、额外带薪年假、配备固定班车等“软福利”更容易获得90后的青睐。

对于未来的职业规划,90后显得更加积极主动,高薪、稳定、依听父母认可的“金饭碗”模式不再受到大众一致认可,64%的90后受访者表示更愿意在富有挑战性的中小企业工作。

不挤北上广,不抱“铁饭碗”

调查显示,北上广深一线城市对90后的吸引力正在逐步减退,有近半90后受访者表示如果有合适的发展机会,愿意在二、三线城市开始自己的第一份工作。

8.“移动中的‘90后’”调查报告 篇八

报告指出,手机以平均每天3.8小时的使用时间占据首位,成为90后最常接触的媒介,传统媒体中,杂志傲然而立,报纸、广播、电视则遭遇寒冬。

无手机不生活,90后每天接触手机长达3.8小时

七成以上的90后每天接触手机时间在2小时以上,平均每天接触各媒介时长,手机长达3.8小时。

近五成90后每天使用笔记本电脑超过2小时

异军突起的杂志:引领轻阅读风潮

当今时代,纸媒受冲击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但是杂志却异军突起,杂志爱好者(指每天都要阅读杂志的90后)托起杂志的“黄金时代”。杂志爱好者中,以一线城市90后女学生为主,研究也显示,杂志爱好者的消费能力更强。

超二成90后不看电视

互联网的发达和生活节奏的加快,使得多数90后选择在网上追剧、看节目,既方便又自由,研究数据也显示,超二成90后不看电视,一半以上的90后看电视在半小时以内,90后俨然成为“去电视化”的一代。

近八成90后不看报纸

报纸受新媒体的冲击也比较大,近八成90后抛弃报纸,步入社会的男性则撑起了报纸的最后一片蓝天。

超过半数的90后不听广播

超过半数的90后不听广播,广播也在日渐消逝。

综合这份研究报告,可以看出,90后最常使用的媒介是手机,其次为笔记本电脑,杂志在纸媒中脱颖而出,受到90后青睐,而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则在90后的世界里走向没落。占据优势的新媒介如何继续保持优势,走下坡路的传统媒介怎样扭转局面,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同时,这份报告也能帮助我们在理解90后群体的基础上,理解一个新的时代和一个正在发展的未来,从而寻求独特的未来趋势。

9.“移动中的‘90后’”调查报告 篇九

关键词:90后大学生,人际交往,人际关系

人际交往是指个体通过一定的语言、文字或肢体动作、表情等表达手段将某种信息传递给其他个体的过程。由于时代的变化和发展,90后大学生的生活环境要优越许多,其思想以及理念和老一辈相比也有很大的不同。虽然目前社会上不乏对90后大学生的批评,但90后大学生的社会价值也越来越获得人们的认可和关注。

1 90后大学生

1.1 90后大学生的特点

(1)平均智商高,好奇心强但孤独脆弱。90后大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受到更多的关爱,优生优育的他们从小就很聪明,有自己的小天地,但缺少心灵与感情上的沟通。除了课本和作业,他们对一切事物充满好奇;他们喜欢制定周密的个人计划,却不执行;做事往往只考虑自己不考虑别人;没事检查手机有没有短信,每两周换一次彩铃。由于没有经历过大的风浪,他们承受挫折的能力相对较弱,心理普遍比较脆弱,容易受到伤害,甚至遇到不大的事情也会有很大的情绪反应,出现过激的行为。

(2)自我个性鲜明,自尊心强但反叛消极。90后大学生两分钟经常这样安排:前一分钟是崇拜,后一分钟变成藐视。他们中的大多数对偶像的一举一动极为关注,个性的鲜明就像他们增长飞快的眼镜度数,敢爱敢恨,对父辈、学校一些不甚合理的说法和规定,敢于质疑,敢于挑战。同时,他们觉得父母的期望时常超越了他们所能承受的范围,使他们每天生活在竞争、受敦促、受批评的环境中,久而久之形成了程度不同的如焦虑、悲观等不良情绪,有时他们的反叛意识也会出现偏差。一旦在学校遭遇意外事件,比如说偶然的停水、停电,有些学生便会通过起哄、制造混乱来宣泄心中的情绪。

(3)自信心强但极力表现与众不同。90后大学生接受的是义务教育,经历“减负”和“素质教育”等多次的教育改革,但还是承受很大的学习和升学压力。他们觉得自己什么都可以,什么都还行,没有人可以阻止他们前进的脚步。但是物极必反,有些极端的学生会认为把全部的精力拿来学习是浪费时间,应该利用更多的时间去充实自己,改变自己,让自己与众不同。他们会标新立异,追求所谓的时尚和高雅,染上彩色的头发,穿上流行的豹纹,戴上各种各样的配饰,试图通过这样的表现来获得“与众不同”的感觉,引起老师和同学的关注,寻求心理上的平衡。

(4)网络信息知识丰富,但对网络十分依赖,内心空虚。90后大学生大多都有电脑,即使没有电脑也有可以上网的智能手机。他们有什么问题,不需要查阅课本和资料,只要百度一下就知道。他们有着很丰富的信息知识,对各种网络用语很熟稔。他们的网络游戏品种很多,他们的聊天工具也是五花八门。纷繁的网络让人眼花缭乱,流动的课堂让他们失去了一种归属感,很多学生内心却越来越空虚无助,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的冲突体现在了生活和学习的方方面面。

1.2 90后大学生的发展趋势

(1)更加个性化的一代。90后大学生将是大力张扬个性的一代,从衣着、发型等个人生活领域到参与、表达等社会生活领域,他们不再以僵化单一的形式而是以弹性多样的形式传递着这些信息。他们将变得更加理性、务实,更加开放、坦然。面对将在一定时期内存在的巨大就业压力时,他们的择业观念变得更加实际、更加灵活、更加有想法。当面对异常激烈的职场竞争时,他们将会更加淡定、更加自然、更加坚韧。

(2)更加人本化的一代。90后大学生正处在中国向现代社会的转型进程中,处处体现着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在这种氛围的影响下,他们有着极其鲜明和强烈的人本思想。虽然他们总想把自己表现得与众不同,但不可否认的是他们更加反感对人性的扭曲和人格的变态,更加重视人性的善良和世界的美好。

(3)更加世俗化的一代。90后大学生在社会的理性化趋势不断扩张的时候,将会更加紧张、忙碌,没有时间去回眸历史、思考人生、接近自然,更多的是存活于当下。也许他们曾经张扬个性,曾经喜欢偷懒、喜欢动漫、喜欢追星,但他们会为了生存,不断强迫自己多学一点本领,多掌握一项技能。

(4)更加娱乐化的一代。90后大学生是伴随着娱乐时代的到来而生的,在娱乐成为社会运行的拖拉机和润滑剂的大环境下,他们自身也将引领社会的娱乐潮流。不管是时尚的动态,还是娱乐的动向,他们通常有着比较敏锐的眼光和独特的见解,是娱乐生活不可缺少的一分子。

2 90后人际交往的现状

90后大学生会在孤独中思考、磨砺和畅想,也将会有所担当。他们或许整日沉浸在烦恼里,但注定能够扛起这个时代的重任。学校就是社会的缩影,90后大学生应该在学校中正确认识、对待各种现实问题,化解学习、生活中的各种矛盾,具备良好的人际关系,形成积极向上的优秀品质。

为了充分了解90后在校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我们通过各种形式的座谈会、素质拓展、社会实践、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讨论会和个体分析,对我们学院90后学生人际交往心理进行了一次调查和走访。

调查的结果显示:15.5%的学生认为自己不适应人际交往,愿意活在自己的世界里;41.3%的学生认为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勉强可以;32.6%的学生认为自己比较适应人际交往;只有10.6%的学生认为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很强,心理很成熟。

我们对调查的结果总结如下:

(1)有一大部分90后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属于中等偏下水平,他们自己觉得自己不适合人际交往,在新的环境中很拘束,不能完全放开自己,适应性较慢。同时在与不熟悉的人或是非同龄人交流时,会紧张,怯懦,不会去主动交流,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有时候,他们说也想去关心别的同学,但就是不知道怎么做,何时做,他们也想去赞美表扬人,但却怎么也表达不了自己的意思,他们也想交很多的朋友,但总感觉没有合适的机会。在交往中他们也想温柔地表现自己,结果是言语硬邦邦的,无意中伤害他人。

(2)只有很小一部分学生认为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非常好,他们觉得自己的生活很充实,在新的环境中能够放开自己,适应各种不同的场合和环境。在和别人交往时,他们从抓住双方的共鸣,大胆地提出自己的意见,并且能够主动和陌生人说话。他们觉得自己很会关心别人、理解别人,不会让双方感觉尴尬;他们有自己的为人处事原则和方法,能够比较容易融入他人的生活中。

我们对调查结果分析如下:

(1)90后大学生有孤独心理。目前有着诸多的交流媒介,他们渴望过着宿舍-教室-餐厅三点一线的生活,处于与世隔绝、无人进行交流的状态,总以为没人能了解自己,沉溺在自己的网络世界里,从而不合群,影响正常的学习、交际和生活。以前绝大部分农村学生家家户户都是平房,抬头不见低头见,大家的交流机会很多。大部分认为自己人际交往能力不强的学生要么性格过于自负,要么是受外界的影响过大,对与人交往有抵触情绪。有句话说得好:“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90后大学生要让自己主动融入集体中,就要不断克服自己自负、自傲的消极心态,多与人相处、沟通,才能有较好的人际交往能力。

(2)90后大学生有自卑心理。他们从以往熟悉的环境转换到陌生的环境,远离了朝夕相处的亲人和朋友,突然发现人外有人,有着强烈的落差,他们自卑、忧郁,总是认为自己处处不如别人,总觉得别人瞧不起自己,不敢和别人交流沟通。在家庭中常处于核心地位,老人宠溺、家长放纵等使他们很难在学校中完全融入集体,一旦自己的需求得不到满足或未能达到预期目标便容易产生自卑挫败感。他们中的大部分人有着消极的自我暗示和太多的自我否定,自己身材不够高大、相貌不够靓丽、出身不够高贵、学习不够优秀……这些都阻碍着他们的人际关系的发展。90后大学生要正确地认识自己,上帝是公平的,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人虽然在有的方面不如别人,但也有别人无法企及的优点。

(3)90后大学生有嫉妒心理。他们对在学习、才能、名誉等方面比自己好的同学会产生自惭、不悦、怨恨的情绪。有的人对他人的长处、成绩心怀不满,有的人看到别人冒尖、出头不甘心,有的人看到别人比自己优秀便挖苦、讥讽,严重阻碍了他们的心理健康和交际能力。90后大学生要开拓自己的眼界,看到别人的优点和努力,更要发现自己的优势,多转移注意力,提高自己的个人修养,积极将自己的劣势转变为优势。

3 小结

90后大学生作为各大高校的新鲜血液,是当代社会里的特殊群体,他们有着不同于其他年代的人的特点,有着自己人际交往的现状。本研究通过调查分析,从90后大学生的特点和90后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现状入手,谈到了人际交往对90后大学生的重要性。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我们要时刻关注他们的心理和行为变化,充分了解人际交往的重要性,扬长避短,有针对性地做好引导和培养工作,增强他们的团队意识、服务意识和心理抗挫折能力。

参考文献

[1]刘辉“.90后”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特征分析[J].科教文汇,2011(19).

[2]周静.新形势下建设高职院校新生入学教育长效机制的思考[J].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

[3]崔景贵.90后大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J].教育与职业,2008(35).

[4]吴雅萍.网络社交下的“90后”大学生人际交往关系的效应分析[J].绥化学院学报,2011(5).

[5]权丽娟,岳效飞,文晓洪.90后在较大学生人际交往现状及相关因素分析[J].调查研究,2011(7).

[6]魏青.探讨教师心理健康的非理性认知与调适[J].教育与职业,2006.

10.90后大学生责任感调查报告 篇十

----关于大学生责任感调查

陈焕

(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工设1211)

摘要:本文是关于90后大学生关于社会责任的调查以及存在的问题,关于如何提高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建议。

关键词:90后 社会责任感社会责任感就是在一个特定的社会里,每个人在心里和感觉上对其他人的伦理关怀和义务。具体点说就是社会并不是无数个独立个体的集合,而是一个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整体。尽管社会不可能脱离个人而存在,但是纯粹独立的个人却是一种不存在的抽象。简单点说就是没有人可以在没有交流的情况下独自一人生活。所以我们一定要有对社会负责,对其他人负责的责任感,而不仅仅是为自己的欲望而生活,这样才能使社会变的更加美好。责任感是人对待事物的态度和一种对自身的自我约束,从本质上以说是人对于宇宙万物和自身处境的意识存在的具体展现,在日常工作中,责任感就是责任心,“不患无策,只怕无心”,一个人的学识、能力、才华很重要,但缺乏责任感、责任意识、责任心就不堪大用,即使小用也令人担心,人们从事的工作不同,能力和作用不同,但无论是统管全局的领导者还是平凡岗位上的工作人员,系于责任就没有小事。当前,在社会、学校、家庭以及自身多方面因素的作用下,部分大学生的责任感趋于淡化。

一、研究方法

调查采用的问卷是通过收集资料,根据实际的调查问题改编。

二、结果分析

25.45%的同学认为当代青少年有社会责任感,但是比较盲目,44.5%的同学认为当代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太强,责任感比较缺乏,28.18%的同学认为青少年的社会责任感在危难关头才能看到,1.82%的同学认为当代青少年不缺少社会责任感 48.18%的认为大学生淡化责任感是受自己心里矛盾的影响,85.45%则认为受社会不良风气影响严重导致大学生对责任感缺失,51.82%认为家庭,学校的教育不重视对学生责任感的培养。剩下40%说是大众传媒的失导。

90后大学生大部分认为自己个人意识比较强烈,比较多的同学认为社会风气对他们责任感的培养上有很大影响。都对自己的父母比较了解,可见被试大学生大部分都对责任感有自己的认识。我们可以总结出,当代大学生对于社会责任感有比较明确的认识,但是对于青少年社会责任感的现状并不乐观。

(一)、大学生的责任意识

曾经被誉为天之骄子的大学生,如今都有些迷茫,怪不得李开复博士会接二连三地为中国大学生写信呢。

我们的教育一贯是,上大学就是为了拿个毕业证书,毕业后找份好工作。可是没人告诉他们,上大学真正的目的是什么,在大学里究竟应该怎么过,毕业后找不到工作怎么办。

于是我们就看到了大学校园很奇怪的一幕:男女成对的谈恋爱,三五成群的玩网络游戏,一大群人围在一起打牌,学校几乎成了娱乐场所。

大学生在进校园的那一刻起,就没有接受到正确的教育,于是就出现了上述的情况。大学生谈恋爱我们不反对,偶尔娱乐一下,我们也不反对。可是将这些附带的事情作为自己的主业的话,那就有问题了。

如果我们的大学生能将大部分时间投身于学习知识,社会活动,做有社会责任感的事情。那我们的大学教育一定是成功的,国家也不妄花十多年培养他们。

大学生应该做的事情很多,小的方面,可以学习如何做人处事,如何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如何将专业知识和实践结合起来。大的方面,可以考虑如何为社会创造财富,如何为社会进步做出贡献,如何为整个人类的发展提供帮助。

学校是一个大熔炉,可是当今的学校,练的都是半成品,有的甚至还是原料,就直接送到社会这个工场了,结果很多学生都不适应,或者回炉,或者磕磕碰碰再被修理个三五年,合格了,同样,青春也被浪费了。学校对学生不负责任,学生对自己不负责任,最终,他们都是对社会不负责任。这是学校社会责任感和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双重缺失。

让大学生多一些社会责任感,不要说为了世界,为了国家。只当是为了自己的未来,为了爱自己的人。社会责任的重要性打工者,上班,挣钱,买房子买车,娶老婆生孩子,似乎这一生都在为忙不完的工作奔波。创业者,投资,赚钱,再投资,再赚钱,似乎这一辈子都在不停地围着钱转。于是打工者抱怨上班太累,总想着逃避工作,创业者抱怨做生意太难,总想着投机取巧。不管是打工者也好,创业者也好。我们都在无形中为社会创造着财富,可有时候我们却很迷茫,自己辛辛苦苦赚来的钱,最后全花到房贷车贷娶老婆身上了,等自己老了,却什么也没得到。如果说这个社会是一个机器,我们每个人都是机器上一个零部件,大到一个把手,小到一颗螺丝,每个零部件都不可缺少。我们要想到,今天我们所做的工作,让我们的企业生存了下去,企业生存下去了,才让我们的社会财富增加,才让我们的国家生存了下去。

90后都统一认为家庭是最为重要的,当然个人也是同样占比较重要部分。而对于社会上存在的不足之处,调查学生的态度却存在着比较大的分歧,四种不同的态度所占的比例分别为32.5%、14.7%、27.95%、24.85%,对于社会上的不足之处,不同的同学所持的态度不同,但是从结果中我们可以发现大部分的学生对于社会的不足之处是持比较消极的态度的,只有32.5%的学生选择“立志要去改变不足之处”,其余的67.5%的学生都采取了消极回避的态度,或者不去理会,或者选择适应。

但是,针对生活中的事情,大学生的观点都比较一致,81.4%的同学认为在别人困难时应当尽力帮助,反映出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乐于助人的良好品质。

针对以上三个问题的调查,我们发现大学生的责任意识是有的,但是对于社会上的一些问题,倒不是学生认为社会的贪污腐败严重,导致了对社会的不满意,而这种腐败导致的社会问题,大部分学生采取回避的态度。原因可能是因为大部分学生认为对于腐败的问题,自己可以为解决问题付出的力量不大,自己无力解决这些问题,因此大部分学生对于社会的这些问题采取回避的态度;但是,我们不能仅此就否定大学生的责任意识,从调查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当代大学生在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都愿意尽全力提供帮助,由此可见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并未缺失或者降低,只是受某些原因的影响,在不同的方面表现出不一致而已,我们还是应该对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持比较乐观的态度。

(三)、大学生的行为调查

对于大学生的行为,我们从学校、社会、家庭、恋爱、公共生活等方面进行了调查。大部分的学生都有过闯红灯或者跨越栏杆的经历,但是大部分是在车比较少的时候或者有急事的时候做出这样的行为,大部分学生都认识到这是不对的行为,但是在具体情况发生的时候却采取了灵活的方式,这反映了当代大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并不局限于已有的规定等等。在乘坐公共汽车时绝大多数的学生都会主动的给老人、孕妇等让座并认为这是自己的责任,在公交车上遇到小偷行窃时多数学生都选择了悄悄地提醒受害者,只有极少部分的人选择不予理会,说明大学生的正义感较强,同时也反映出大学生在处理问题时比较冷静,安全意识也在增强。从上面的调查结果中我们看出大学生在行为方面的表现存在着许多的问题,但是这些问题并不能说明责任感的缺失,很多都是受到各种原因的限制而使得大学生的责任感在当代生活的背景之下得不到体现,从而造成了一种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缺失的假象。因此,对于大学生社责任感的问题我们应该辩证的看待,一方面要肯定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不能一味的批评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缺失,另一方面应该采取积极的方式去引导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让大学生的责任感得到更多的体现。

(四)、如何提高大学生的责任感

从调查的结果来看,大部分的大学生认为参加学校组织的志愿者义务活动可以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通过报纸网络等了解各种新闻,增加对社会的关注比较有利于大学生责任感的培养。63.6%的同学希望可以通过参加学校组织的志愿者义务活动来体现对社会的责任,16.4%的同学认为可以通过讲座或者座谈的方式增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调查显示绝大多数的大学生都会通过网络、报纸等等途径了解社会信息,关注社会现状,说明大学生对于社会上的种种问题还是十分的关注的。

总结这方面的结果,我们认为通过组织大学生多参与志愿活动、回报社会,是体现、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的一条有效途径。

三、建议

(一)、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

学校在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问题上,应该重视营造良好校园氛围。“首先,学校领导应该高度重视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将之作为主导学校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常抓不懈,抓出实效。其次,学校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把如何做人、如何树立社会责任感渗透到各个教学环节中去。最后,学校要让大学生在各项校园活动中学会承担责任、管理自己”。

(二)、加强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

教师要通过思想道德教育来引导、启发和帮助学生塑造优良、完善的人格,让大学生明白自己的社会角色以及相应的社会责任。同时,“高校应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和辅导,以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最终帮助学生把社会道德规范的要求转化为个人直接的道德需要和行为,把社会准则转化为个人行为准则,通过发自内心的、自觉的行为有效地履行社会责任”。

(三)、开展广泛的社会实践活动

一个人的责任感是其认识过程、行为过程和情感过程的统一,三者统一的基础就是实践。可以说,“社会实践是培养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最好学校,大学生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切实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增强社会责任感”。

综上所述,加强大学生责任感的培养十分重要,也十分必要。因此,呼唤大学生的责任心,培养大学生的责任感,是当前刻不容缓的任务,应当引起广泛的重视,把培养大学生的责任感当作一件大事来抓,全员动员起来,从点点滴滴的小事抓起,潜心培养大学生的责任心、责任感,使大学生的人格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使大学生逐渐做到对自己负责,对家庭负责,对社会负责,最终培养起对国家、对民族的强烈责任感,将来成为建设祖国的合格人才。

四、参考文献:

11.90后李宁消费市场调查问卷 篇十一

尊敬的消费者:

您好!我们是山西大学商务学院的学生,正在完成第二课堂活动,感谢您抽出宝贵的时间参与我们的问卷调查,您的支持将为我们的第二课堂提供最宝贵的资料和信息。请您放心,这是一份学生学习型的调查问卷,我们将为您提供的个人资料保密,仅作为我们统计数据的来源,谢谢!

1.您的性别?

A.男B.女

2.您属于哪个年龄阶段?

A.6~15岁B.16~25岁C.26~35岁D36~45岁E46岁以上

3.请问您买过李宁品牌的服饰吗?

A.买过B.没买过C.身边的人买过

4.在您朋友中,购买李宁品牌的人多吗?

A.多B.很少C.没有

5.您对有个性设计的李宁服饰有购买意向吗?

A.有B.有一点C.没有

6.您喜欢这个牌子的原因?(可多选)

A.流行B.喜欢它的精神C.喜欢它的代言人D.质量好

E.款式好看F.其他

7.李宁的什么给你的印象最深刻?(可多选)

A.服装B.鞋子C.包包D.其他小配件E.杂志广告F.电视/网络广告/户外广告G.户外宣传活动H.其他

8.如果您选择李宁的话,请问您的原因是?

A.质量好B.款式个性美观C.价格合理D.其他

9.您比较偏好哪种着装风格?(最多可选三项)

A.可爱风格B.运动休闲C.华丽时尚D.中性帅酷E.随意穿、不看重F.其他

10.您对“90后李宁”有何评价?

A.无所谓B.支持C.不支持

管理学院

10级市场营销G1班

12.“移动中的‘90后’”调查报告 篇十二

关键词:普通高校,“90后”,大学生,体育行为

“90后”大学生作为受到社会各界热议的新一代群体,出现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剧烈变革、信息高速发展的特殊时代,具有睿智而又轻狂、成熟而又盲目、理性而又躁动的显著特点。然而,作为未来社会发展的主力军,“90后”大学生体质状况却令人堪忧。2010年3月30日,《中国青年报》刊发报道《国民体质监测显示我国青少年体能连续10年整体下降》,根据监测数据显示,与“70后”、“80后”相比,“90后”身体机能和素质更是全面下降。当今,“90后”大学生能否健康成长,已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一个焦点。本文试图从体育行为的角度出发,旨在探索“90后”大学生体育行为的形成规律,建立新型的大学生体育运行机制,增强大学生的体质,促进身心健康,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的习惯,并可为高校体育教育的进一步深化改革提供可资借鉴的依据。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粤西地区普通高校22岁以下的在读学生的体育意识与体育行为作为研究对象,以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广东医学院、广东海洋大学、湛江师范学院、广东石油化工学院、阳江职业技术学院、茂名职业技术学院和云浮职业技术学院7所普通高校1000名学生作为研究样本。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根据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的需要,查阅了《学校体育学》、《体育行为学》、《运动心理学》、《体育统计学》等论著,并利用中国期刊网、优秀博硕士论文库查阅了与本研究有关的相关文献。

1.2.2 问卷调查法

根据本研究的目的和心理学关于体育行为定义编制《普通高校“90后”大学生体育行为调查问卷》,问卷效度水平为0.86,信度系数为0.93。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000份,回收972份,回收率97.2%,剔除无效问卷33份,共获得有效问卷939份,有效率96.60%。

1.2.3 数理统计法

采用EXCEL软件包对所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处理。

1.2.4 逻辑分析法

对收集的数据、资料进行整理和逻辑分析,通过演绎推理得出结论。

2 结果与分析

2.1 普通高校“90后”大学生体育行为现状与分析

体育行为是指人在内在动因与环境交互作用表现出来的有目的,有利于身体健康的躯体运动 。本研究主要从大学生参与体育动机、体育锻炼的项目、频度、强度、持续时间、锻炼场所和体育消费等方面研究大学生的体育行为。

2.1.1 “90后”大学生参与体育的动机

体育活动动机是指促进一个人参与体育活动的内部动因,是个体的内在需要产生欲望和内驱力,并引起活动,主要是来自自身的生理、心理以及社会性的需要。

从表1的数据显示,“90后”大学生参与体育的动机是多方面、全方位的,呈现多元化趋势。81.7%的学生参加的目的是为了增强体质,73.9%的学生参加目的是为了保持身心健康,选择“美容、减肥”和“休闲娱乐”的占69.7%和51.9%。按重要程度排序,“应付考试”和“提高运动能力”排在了最后的两位。体育动机的性别差异分析表明,男女学生体育动机略有不同,女生把“健美、减肥”作为首要目的,这表明“90后”女生对健美身材的追求,在体重、身材和减肥等问题上的关注程度大大提升,同时也表明了大学生对体育的健身功能的肯定;在“对体育感兴趣”、“培养竞争意识”、“休闲娱乐”和“提高运动能力”这几个选项上,男女生选择的比例也有着比较大的差距。这一方面反映出“90后”大学生对体育锻炼的意义和作用有着良好的认知,另一方面体现出学校体育教育本质的功能,表明大学生参与体育的目的与学校体育教育的目的是一致的,体育的健身、社会、娱乐等功能正在被越来越多的“90后”大学生认识和接受。

2.1.2 “90后”大学生体育锻炼频度与持续时间

表2和表3的统计数据显示: “90后”大学生体育锻炼频度特征是以每周1~2次为主,占所调查的人群的47%,只有23%的学生参加3次或以上的,约3成左右的学生只是偶尔或从不参加,这一结果说明,“90后大学生”的频度低,应加强体育锻炼意识的培养,引导其进行积极的体育锻炼。从性别差异方面分析,男生的锻炼频度无论是在次数还是稳定性方面都要优于女生;在体育锻炼持续时间方面,54.5%的大学生每次时间在30分钟以上,根据我国体育人口相关指标规定,在持续时间上,半数以上的学生达到了体育人口的标准。

上述的调查结果也说明了较大部分的“90后”大学生虽然意识到体育锻炼的积极意义,但体育参与的意识不强,体育态度与体育行为两者间存在一定的差异。对这一部分的学生,有必要为其创造有利的环境和氛围,提高他们对体育锻炼的认识,引导他们加入到锻炼的“大军”中来。

2.1.3 “90后”大学生的体育锻炼强度

从表4可知,“90后”大学生中每次锻炼在中等强度以上的占70.3%,表明“90后”大学生的锻炼强度基本能够达到与自身体质相适应的中等强度。从性别差异上分析,男生和女生在中等强度和大强度方面并无明显差别,但在小强度和极大强度方面存在较大差异,究其原因,可能是与男女生的性格和心理特征有关,男生好动,喜欢大强度的运动,而女生安静,喜欢小强度的运动。

注:小强度——全身微微发热 中等强度——微微出汗 大强度——中等出汗 极大强度——大汗淋漓

2.1.4 “90后”大学生体育锻炼项目状况

表5的统计数据显示,“90后”大学生感兴趣的体育项目丰富多样,选择频数的比例分布较为分散,但选择经常参加的项目内容却集中在跑步、球类项目、武术和健身这四项,其中选择“跑步”的比例高达77.9%,而且选择次选项的人数比例递减明显。这说明“90后”大学生在选择锻炼项目的时候趋向性很明显,也很单一,他们感兴趣的锻炼项目和经常参加的锻炼项目之间出现了较大的反差。出现这种情况可能有如下的原因:一是随着高校的扩招,这使得原本就不足的体育活动场地、器材更为缺乏,以致一些项目特别是适合在室内活动的项目(瑜伽、体育舞蹈、羽毛球和健身等)没有足够的条件开展。二是由于高校专业师资的不足,一些专业性比较强的项目缺乏专业人员的辅导和指导,比如说瑜伽、体育舞蹈、网球等;三是现有的体育消费水平限制了大学生体育锻炼的积极性。

2.1.5 “90后”大学生体育锻炼场所与时间安排

调查显示(见图1),“90后”大学生选择锻炼场所时表现出较为统一的趋势,主要集中在学校内的体育设施与校内空地,分别占52.8%和28.4%,这符合大学生校园生活的特点。值得一提的是选择到收费场馆锻炼的选择比例达到了9.7%。原因有二,一是校内的公共体育设施满足不了部分学生的需求,他们只有花钱到收费场馆去锻炼;二是“90后”大学生对体育设施要求提高了,他们更愿意到设施和各方面条件都较为优越的收费场馆去锻炼。这也间接对高校体育设施和场地器材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从表6中得知,大学生选择相对固定时间进行体育锻炼的占21.8%,但选择“与时间有关”和“不确定”一共占了78.2%,显示出大部分大学生的体育锻炼显示出无序、随意的特点。按性别差异分析,“90后”男生相比女生的体育锻炼时间安排更有规律性和科学性。造成这一现象可能有如下原因:第一,学生的余暇时间得不到保证和学校的体育场地和设施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从而降低了大学生锻炼的积极性;第二,由于惰性和缺乏专业指导,导致“90后”大学生体育锻炼出现无序和随意的特征。

2.1.6 “90后”大学生体育锻炼的参与形式

图2显示,“90后”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方式较为单一,主要以“独自锻炼”和“与同学一起”这两种形式为主。“90后”大学生多位独身子女,孤独、自闭是部分“90后”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喜欢独自锻炼符合“90后”大学生的性格特点。同时,也反映出“90后”大学生体育锻炼的自发性和非组织性,学校未能充分发挥体育组织的能力,社会及体育职能部门的资源未能得到充分利用。选择“与朋友、同学一起”参与的人数比例占57.8,这说明“90后”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时多注重集体性、具有较强的协作和交往意识。

2.1.7 “90后”大学生体育消费现状

体育消费水平就是按人口平均得到的体育实物消费资料及体育劳务资料和体育信息资料的消费数量 。体育消费水平在某种意义上反映了体育的发展程度。

消费结构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人们(包括各种不同类型的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消费的各种各样的消费资料(包括劳务)的比例关系。根据体育消费的特点,本文把体育消费项目分为两个大类:物质性消费和非物质性消费。

从表7得知,“90后”大学生群体中有80.3%的人有过体育消费,这一部分人群的体育消费额度主要集中在1~60元之间,没有体育消费的比例占19.7%,男生在较高的消费档次(101~200元及以上)高于女生。从总体上看,“90后”大学生体育的消费水平较低,这与大学生是纯粹的“消费者”,总体的消费水平较低有关。

从体育消费项目(表8)来看,在运动服饰、体育器材、和健身方面的消费一共占了81.9%,女生在运动服饰方面的消费明显高于男生,在其他项消费,男女生没有明显差异,显示了“90后”大学生的体育消费方式主要以物质型与参与型为主,反映出“90后”大学生的体育服务消费的意识还比较薄弱,总体还处于较为传统的阶段。

2.2 影响“90后”大学生体育行为的主要因素分析

由图3可以看出,制约“90后”大学生参与体育既有客观上的原因也有主观上的因素。64%的大学生认为场地和器材的缺乏是影响他们参与体育的主要因素,其次是“没有时间”、“缺少专业指导”和“无人组织”,也正是由于上述几个因素可能导致了较多的大学生选择在校内空地、广场和公园等非正规的体育场所进行体育锻炼。还有就是由于场地、器材的缺乏导致了大学生无法按照自己的兴趣去选择锻炼项目,这些都严重地影响了“90后”大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完善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加强对大学生体育健身指导已经成为高校体育工作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缺少运动氛围”、“不感兴趣”、“惰性”等选项分别排在了5至7位,而且选择的频数不小。“缺少运动氛围”意味着缺乏组织和计划,大学生参与体育就会表现出较大的随意性;其余两个主观因素直接和大学生的锻炼意识和锻炼的价值观念有关,在这方面,学校应该通过宣传教育、组织体育活动等方式引导“90后”大学生体育价值观念,使其充分认识体育对身心健康的积极作用。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1.普通高校“90后”大学生体育参与动机主要以增强体质、保持身心健康、美体减肥和休闲娱乐为主,男女生在体育动机方面存在显著差异;“90后”大学生选择锻炼项目趋向性明显而单一,经常参加的锻炼项目与感兴趣的项目出现较大的反差。

2.普通高校“90后”大学生体育锻炼频度较低,男生的锻炼频度无论是在次数还是稳定性方面都要优于女生;54.5%的“90后”大学生在体育锻炼持续时间方面达到体育人口的标准,他们参与体育锻炼时主要以中等以上的强度为主,男女生在小强度和极大强度方面存在较大差异。

3.普通高校“90后”大学生体育锻炼的时间安排缺乏规律性,显示出无序、随意的特点,按性别差异分析,男生相比女生的时间安排更有规律性和科学性;大学生主要以校内的体育设施与校内空地作为锻炼地点,参加锻炼的形式较为单一。

4.普通高校“90后”大学生体育消费方式主要以物质型与参与型为主,体育服务消费的意识较薄弱,体育消费还处于较为传统的阶段。

5.影响普通高校“90后”大学生体育行为的主要因素有:缺乏锻炼场地和器材、没有时间、缺少专业指导和无人组织等。

3.2 建议

1.在体育教学中增加科学健身内容的比例,充分利用学校媒体资源加强对体育知识、法规的宣传,开展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增强学生体育意识,进一步提高大学生参与体育的积极性。

2.优化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设置,结合时代特点多开展符合学生特点和感兴趣的运动项目。

3.加强学校室外公共体育场地和设施的建设,提高体育场、馆的利用率和开放率。

4.适当加大对体育经费投入,建立专门的管理部门加强对体育经费的管理,以出让冠名权或场地广告等方式吸纳更多资金投入到高校体育事业。

5.由体育教师、社会体育指导员和学生体育积极分子共同组成的体育骨干队伍,加大对学生体育锻炼的专业指导;严格执行《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工作,并根据测试的结果为学生制订相应的运动处方。

参考文献

[1]马北北.国民体质监测显示我国青少年体能连续10年整体下降[N].中国青年报,2010-03-30.

[2]房杰.高校学生体育意识与体育行为的调查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1,(15):62-63.

[3]董育平.对影响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形成的归因比较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0,(23):325.

[4]仇军.中国体育人口的理论探索与实证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76.

[5]李莎.重庆市普通高校大学生体育消费状况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上一篇:美好家庭作文600字下一篇:“诵读国学经典、打造书香校园”实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