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报

2024-08-30

高考语文报(共11篇)

1.高考语文报 篇一

写好开头结尾,趁阅卷之虚而入,取得不错分数。

这些开头,盛装威步,俨然大家手笔,仿佛文采飞扬,阅卷老师岂能判为低等?且看下列开头:

1.有一种舞台叫作人生,有一种剧情叫作感动。(感动为话题)

2.有一种舞台叫作人生,有一种剧情叫作抉择。(以心灵的选择为话题)

3.有一种人生叫作伟大,有一种肩膀叫作巍峨。(以肩膀为题)

上述三例,可以管窥投机开头。此外开头术多种多样,如题记式、诗歌式、数字式,不一而足。学生各有专长,根据实际要求灵活采用,实效性强。

2.高考语文报 篇二

一、回归课本的必要性

1. 文言文考查

文言文阅读和理解一直是令高考考生头疼的一大难题。其中涉及文言文的考试题型包括字义理解、短句翻译、句式分析、一词多义、生僻字拼音等。题型不少、难点不少,但是文言文的考试知识点主要来源于课文,因此考生复习的时候一定要回归课本,掌握重要的词、句及注释等。在考试复习过程中,参考考试大纲所划定的古诗词默写篇目,然后有针对性地将会考的知识点进行分类识记和理解,尤其要多关注同音字、一词多义的词。在默写文言文短句的过程中,一定要认真书写,不允许出现一个错字,这样才能在考试的过程中得到满分,最后,提醒考生,在复习的过程中,不能只识记文章中的名言文句,而是对文言文篇目中的所有重要诗句都要牢牢地识记和默写。

2. 诗歌命题考察

通过对近几年高考试卷的分析,直接通过识记课本内容就能得分的考试题型主要有如下几类:古诗文名句的默写,古汉语实词和虚词的解释,汉语拼音的识记,汉语字形、字义的识记等。其实,高考试卷和题型无论怎么变化,都能从课本中找到答题的思路和方法。

3. 概念性题型考查

我们大多数同学把主要精力放到参考书上。因而将绝大部分时间放在做题、核对答案上,而对一些基本的概念、原理的理解和掌握依然停留在“似曾相识”的状态中。因此在考查概念性问题的时候,一些学生的出错率较高。笔者在这里提醒大家切记,课本是知识的源泉,高考题不能脱离教材。一些学生在复习中,复习前面的就忘记后面的知识。不注重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和综合运用,虽然一些学生能掌握一些知识点,但是各知识之间依然是孤立的、零散的、解题的时候很难用上。因此一些考生在平时复习中不能举一反三,每到考试时觉得头脑一片空白,复习很长时间也不见效果。在这里笔者想再次强调,书是越学越“薄”的,只有当我们将知识点穿成线、铺成面、织成网,我们才对知识实现真正的掌握。

4. 作文水平考查

作文在语文高考分值中占分是相当大的,所以写好作文,是取得语文高分的一大保证。在高考分数出来后,我们会发现有很多偏题、离体的作文,所以,在这里笔者希望考生通过回归课本,积累丰厚的资源、素材,最终服务于作文。(1)回归课本,挖掘作者资源。课本中有许多作者的写作风格、写作选材都是值得我们去学习和借鉴的。每个人都有一种写作风格的倾向,我们可以通过对该作者其他文章的阅读来寻找到适合我们自己的写作风格。这样面对高考作文的时候,我们就能迅速、娴熟、毫无压力地写出一篇精彩的文章来,为高考的成功添一笔。(2)回归课本,运用文章内容。课本中的唯美诗句、经典名句、真情书写、俗语、应景之句皆可为我们的作文服务。对于我们自己喜欢的句子、成语、词语,都可以适时的用在我们的作文中。

二、回归课本的方法

随着新课改的实施,高考命题的重任除了为高校选拔优秀人才之外,还要逐步去除高考教学题海战术的积弊。所以,在高考命题的过程中,反应出来的更多的是选题来自课本,重视基础的趋势。可见,在备考后期的复习中,回归课本、对课本的基础知识进行梳理和挖掘是非常有必要的。下面就将笔者自己总结的一些回归课本的方法归纳如下,仅供参考。

第一,把课本认真地通读一遍,首要任务就是建立以课本框架为主题的知识体系,并且在做题的过程中通过课本来查漏补缺。

第二,课本例题不要轻视,课本例题虽然基础,但无疑是最有代表性的。自己可以适当地去深化一些例题,一定要吃透这些题型。这里的对课本的吃透指得是,需要明确这样解答的依据。最后自己总结出一套可以适用于同一种题型的解题套路。

第三,寻找结合点,看书的过程中每看完一个考点就想想那些自己做过的题使用到这个考点的,尤其是做错的题。你可以把以前做过的质量高的练习题找出来,随时对应寻找题源,比较有效。

第四,充分利用大纲,用大纲上的考点来指导你的复习重点,然后从课本上找相应的知识来提高针对性和命中率。

摘要:笔者通过对高考语文题型及得分点的分析,提出高考语文复习的方向方法—回归课本。建议高三学生,在全面复习阶段,不要好高骛远,不要做过偏、过难的习题,应以基础知识为本,重点应放在课本上。

关键词:高考语文,复习,回归课本

参考文献

[1]季中行.高考语文复习的“广”与“深”[J].中学语文,1993

[2]辛卫华.运用点拔教育理论指导高考语文复习[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1998

3.高考语文报 篇三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材;高考语文考试大纲;语法;写作

当得知教育部表示要提高母语考试分数时,我欣喜万分。多少年了,人们只是口头上说语文重要,但有几个学生真正重视过语文;话又说回来,就算有学生想重视,可又从哪里入手呢?每年的语文高考试题简直就是“大海捞针”,在紧张而有限的复习阶段,有谁愿意去“浪费”时间;“数理化”来得多快,英语都比语文有“方向”性。想到这些,我们更加期待着教育部能对语文教材做出相应的调整。

高中三年,学生除了要学习五本必修,还要学习三本选修。仅必修篇目就有约120篇,加上选修就更多了。既然高中教材是这样安排的,老师们也只好赶着先把教材上完了,然后再按照《大纲》上的范围进行总复习,这样一来,总有一种“青黄不接”的趋势——前面的内容来不及仔细研究,后面的复习内容又“铺天盖地”。不知一线的老师是否和我有同样的感受。

针对以上情况,我有以下几点想法。

1.提高语文考试分数不应只在形式上,而应该相应的加进去一些内容。比如,《全国卷》中现在不考的字音、字形、标点的使用等可以再加进来,而且就现在的情形来看这些内容也是非常必要的;如果说这样做加重了学生的负担,我倒是很赞成将一些主观题改成客观题来考查的提议,这样也可以避免阅卷时的“标准不统一”。

2.《大纲》一旦确定,高中教材就应该围绕《大纲》编写,这样老师和学生就能“有章可循”,而不是“大海捞针”;另外,编写考试试卷的名师们,也没有必要把考题搞得神神秘秘,完全回避教材内容,让学生产生一种“课本无用论”思想。今后,《大纲》里可以明确考试篇目范围,名师们出题时能够课内课外兼顾,让学生平时也重视语文课堂学习。

3.无论《大纲》怎么变,我们都应该恢复语法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其实,不只是在高中教材中应该重视,早在初中就应该重视起来。语法与应用很好地结合,才能快速培养好学生的语感和理解能力。理由如下:

(1)学生由于不具备相应的现代汉语语法知识,所以写出来的句子常常让人难以看懂;病句连篇,甚至还有自创的句子,只有自己能看明白,这样不利于学生规范地使用现代汉语。

(2)学生如果具备相应的现代汉语语法知识,那么分析阅读理解一些较长的句子就较容易,能快速领会其主要意思。

(3)学生如果具备相应的现代汉语语法知识,那么理解文言文特殊句式中的倒装句,如主谓倒装、宾语前置、介词结构后置句、定语后置句等就很容易了。

(4)学生如果具备相应的现代汉语语法知识,那么复习“修改病句”知识时,就不会感觉无从下手。

(5)学生如果真正具备现代汉语语法知识,这样不仅有利于语文学科的学习,还有利于其他学科的学习,如政治、历史中的材料题分析,数学中的应用题解答等;甚至还有助于将来的就业,如一份好的自荐信、一份好的申请书等,很可能会给一个人带来好运和机会。

4.随着语文高考分数的提高,语文的教学任务也会相应的加重。我认为可以将语文的内容大体分成两部分——“基础知识和应用”“阅读和写作”,并且由两位老师分开来代课,正如数学可以分成“几何”和“代数”一样。这样老师在教学时,责任明确且更有精力;学生学习时,任务明确且更有效果。

在语文考试分值中,尽管作文占了60分,但在教学中根本没有重视起来,从教材中我们可以看出,每个单元结束时,只是轻描淡写点到,选修的《写作》也是在高三才上,有的学校干脆就不上了。如果单独拿出“写作”来教学,一定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写作的水平。

5.在作文的要求上,我认为还存在一定的误区。无论是“体裁不限”(除诗歌外)还是“自选文体”,都会让学生误以为写作时可以无所谓“体裁形式”或“文体形式”,甚至写成“四不像”也无所谓。为了消除这些误会,我认为我们在今后的教材中可以把作文分为三部分,如实用文体(记叙类、议论类、说明类、描写抒情类)、文学体裁(小说、散文,诗歌、戏剧)和应用文体(日记、书信、演讲稿、调查报告、广告、说明书等),在日常的作文教学中,我们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分阶段地、有针对性地设计一些话题或材料,对学生进行写作训练,让学生扎扎实实地练好基本功。这样,考试时,学生就会“胸有成竹”,根据自己的写作水平和能力,扬长避短,选取自己最拿手的文体形式,进行合乎规范的写作。

以上就是我对现行高中语文教材的一些想法。衷心期待我们的语文教材能切实成为民族优秀文化传承的优秀载体,我们的语文教师能切实成为民族优秀文化的优秀传播者。

参考文献:

唐宗洋.从“体裁不限”到“文体自选”:兼谈考试作文的改革[M].教育导刊,2004.

4.高考语文报 篇四

1、整体难度与往年持平,题型出现新变化

2、考试更加重视考查学生的真实能力,语文科目的重要性不断凸显。

高考语文改革方向:

1、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加强古典文学修养的考察

2、加强语文科目实用性与语言的应用能力,将与现实生活联系度更高(体现在微作文:语文的意义)。

3、加强考察逻辑思维能力(具体体现在说明文与作文题方面)2015年高考备考建议:

1、要系统加强古典文学能力的培养。以得分为目标的教学手段是无用的,除了课本上的知识,学生还应在课外下功夫,有计划地系统备考。

5.参加高考阅卷心得:高考语文 篇五

在接受高考作文阅卷培训的过程中,我们从省阅卷组学到了最新的和权威的关于作文评价的标准;在高考作文阅卷过程中,我们发现了一些平时作文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现把这些心得收获总结出来,向领导做如下汇报,希望不会辜负各位领导的信任和期待。

首先,关于作文的“思辨性”。

在省阅卷组对作文标准和等级的认定中,我们发现“思辨性”是非常关键的因素。没有体现思辨意识的作文,要达到二类(46-52分)上都是非常困难的,更不用提一类(53-60分)了。这点在我们平时的作文训练中,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所谓思辨,就是指在作文的立意与分析时力求多层面、多角度地分析问题。要理清主观与客观、现象与本质、原因与结果的关系。学会用发展的、全面的观点分析问题。一篇文章有思辨性,会有一种深刻的理性之美,这是高分作文必须具备的核心灵魂。比如今年山东的命题材料,除了扣住“行囊”“旅程”两个关键词的象征意义外,还要注意到材料深层的辩证关系:有用和无用、长用和短用,有备和无备、物质和精神。大多数学生作文立意简单,没有丝毫现实联系,只抓住一个单项面如“勇敢”“责任”“爱心”等来写,缺乏丰富而多元的思想内容,分值基本打在三类(36-45分)。

其次,关于套作与宿构。

阅卷过程中最令人悲哀的是,发现大量的学生考场作文没有应变能力和独立创新意识,盲目的套作平日训练过的题材。其实平时作文训练中,有优秀的作文或材料,高考作文不是不可以拿来用,但很多学生用的时候不能摆脱原来作文的框架与思路,生搬硬套,这就出现了非常可笑的“僵尸文”,比如有不少学生直接套作往年高考作文“春来草自青”“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等,文不对题或扣题非常牵强,这是学生在考场上面对一个新的作文命题完全失去独立思考能力的表现,究其根本原因,则是我们在复习训练时,往往有些急功近利的心态,不能耐心着力于学生思想的引导和能力的培养。

再次,关于作文的素材。

今年的高考作文绝大多数学生选择议论文体。对于议论文来说,素材的选择和使用决定着整篇文章的规格高低。老师们非常一致的感觉是,学生使用的素材大多陈旧或大批量“撞车”。比如“司马迁”“苏轼”“李白”“杜甫”等事例简直成了“万能素材”,而一些像“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等网络流行语,则频繁出现在作文中,令阅卷老师不胜其烦,哭笑不得。这都提醒我们在平时要注重学生素材的个性化积累,而不是纵容他们千篇一律的生搬硬套。

以上几方面问题,提醒我们冷静反思我们作文教学的思路和方法,我认为应着重关注两点:

第一,加大阅读量,使学生开阔眼界,思想逐渐成熟深刻,这样才能写出真正有思想、有灵魂的好文章。

第二,写作训练不是流水线上的机械加工,除了写作技巧的强化训练之外,更要关注学生能力培养,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

总而言之,教育教学是一个庞大而久远的工程,身为老师,应该本着培养优秀人才的使命感,放大格局,耐心关注学生思想的成长和成熟,不能目光短浅,急功近利,把学生当成抓分的机器。

希望在我们的努力下,我们的作文教学能走出“重技巧、轻思想”的误区,我们的学生能写出有个性思考、有独立灵魂的真正的好文章。

以上是我们本次阅卷的一点心得体会,不当之处,敬请各位领导批评指正。

6.高考语文报 篇六

一、答题基本知识:

1.阅读:注意整体阅读,注意抓三个方面:

一是要有文体特征意识;二是要有思路分析意识(边读边概括各段落意思及段与段之间的关系);三是要有寻找中心句意识(每段的中心句,特别是文章的开头,结尾,过渡句以及标题)

2.审题:从题干中求启示,寻求解题的突破口,确保准确答题。

题干具有以下作用:暗示答题区域;暗示答题思路;暗示答题方法;暗示答案本省。

审题时注意:

是否选准题眼(答题重点);

是否选全要点(要答几个方面);

是否选准角度(以谁为陈述主体);

是否选好恰当的句式(要与设问的句式一致)

组织语言时,注意“问”与“答”要照应好。如问:“为什么对作者来说这是一次短暂而愉快的旅行?”则:

(1)题眼(答题重点)是:短暂而愉快;

(2)要点(回答的内容)应包括:“短暂”和“愉快”两点;

(3)设问的角度:以“这”作陈述对象,而不是“作者”;

(4)句式应为:两个句子,且构成并列关系。

3、“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

(1)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或从文中提炼);

(2)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3)分点分条作答(高考阅卷采点给分)

二、常用写作手法(技巧)

第一类:表达方式:

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

第二类:表现手法:

对比、衬托(反衬),变换人称,联想想象,象征,类比,虚实结合渲染烘托

第三类:结构方式:

前后照应、铺垫,过渡(承上启下)、设置悬念、卒章显志,欲扬先抑、制造波澜,特定线索、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材料安排(主次、详略等),

第四类:修辞手法:

比喻、反复、对比、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引用、设问、反问、借代:

第五类:描写手法:

描写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外貌描写,细节描写。

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

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

三、基本题型题(非探究型和评价型)及解答思路

题型1: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含义和表现力

A.语句的含义题:还原修辞句的本义;揭示警策句的哲理;转化深奥含蓄句的意思;

揭示句子的双关意;

B.语句的作用题:要回答该句子在文章结构与内容主题两个方面起的作用。

1、文首句:⑴照应标题(开篇点题);⑵渲染气氛(定下情感基调);⑶埋下伏笔;⑷设置悬念;⑸为下文(中心)作辅垫;⑹总领下文;

2、文中句:⑴前后照应,⑵承上启下(过渡);⑶总结上文;开启下文;⑷为下文作辅垫

3、文末句:⑴总照应开头或标题,结构紧密;⑵卒章显志,揭示中心;⑶总结全文,深化主题;

题型2:整理文章思路并归纳文章的内容

本题重在弄清文章是怎么写的和写了什么:

文章各段说的是什么内容,是从哪些角度说的;段与段之间是什么关系(相并,相承,相属),它们之间是如何照应的,又是如何形成一个有机整体的(各段与中心的关系)。

只要你把作者起承转合的行文思路看出来了,把文章的领起段、过渡段、中心段、归旨段、结语段分辨清楚了,文章的脉络层次与主要内容就在你眼前了。

叙述性文体的线索:看时间的变化,看空间的变化,看情感的变化,看故事情节的变化,看事物发展阶段的变化。

论述性文体的结构:并列式,对照式,层进式,总分式。

说明性文体的顺序:空间顺序,时间顺序;逻辑顺序。

题型3:分析手法及作用

这里主要举例说明修辞手法的作用:

1.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

2.拟人:化物为人,拉近距离,亲切自然;便于对话,交流情感。

3.借代: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

4.夸张: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

5.对偶:便于吟诵,易于记忆,使词句有音乐感;表意凝练,抒情酣畅。

6.排比:内容集中,增强气势;叙事透辟,条分缕析;语气强劲,抒情强烈。

7.反复:突出思想,强调情感;承上启下,层次清晰;多次强调,增强感染力。

题型4: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归纳主旨

解题思路:

⑴快速读懂原文,深入理解文意(作者记叙、议论了哪些方面的事)

⑵跳出文章外,整体把握文旨(文章涉及哪些社会问题?)

⑶舍末逐本,归纳要点,把握文章真意和神魂(作者的真正意图是什么)

⑷按照题目要求,整理提取有效的信息

题型5:探究类(含评价)

1、分析综合C

(1)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

(2)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2、鉴赏评价D

(1)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语句的表现力

(2)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3)对作品所体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

3、探究F

(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

(2)探讨作品所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3)对作品进行人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高考语文常见古代文化常识

【直呼其名】有三种情况:

自称姓名或名。如“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

用于介绍或作传。如“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

(3)称所厌恶、所轻视的人。如“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

【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一般而言,字与名有意义上的联系。取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出于礼貌和尊敬。名与字一般由父亲或尊长来取。

【号】即别号、表号。号一般由个人取定,只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人称号也是一种敬称。如:青莲居士、少陵野老、玉溪生、四明狂客、醉翁、、已斋叟、我佛山人、百炼生等等。

【谥号】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如欧阳文忠公(欧阳修),史忠烈公(史可法),缪丑(秦桧)。

【斋名】用斋号或室号来称呼。如杨诚斋(杨万里);聊斋先生(蒲松龄),饮冰室主人(梁启超)。

【籍贯】如王临川——王安石是江西临川人,柳河东——柳宗元是河东(今山西永济)人,顾亭林——顾炎武是江苏昆山亭林镇人。

【郡望】如唐代韩愈,世人称为韩昌黎,是因为昌黎(今辽宁义县)韩氏为唐代望族(韩愈实际上是河内河阳(今河南孟县)人)。而苏轼也曾自称“赵郡苏轼”、“苏赵郡”,苏氏是赵郡的望族(实际上苏轼是四川眉州人)。

【官名】在古代官名用以人的称谓十分普遍,如“阮步兵”——阮籍,“嵇中散”——嵇康,“洪经略”——洪承畴,“孙讨虏”——孙权,“贾太傅”——贾谊;“杜拾遗”、“杜工部”——杜甫;“柳屯田”——柳永。

【爵名】如诸葛亮曾封爵武乡侯,后人遂以武侯相称;谢康乐——谢灵运,袭其祖谢玄的爵号康乐公;王荆公——王安石;诚意伯——刘基。

【官地】用任官之地的地名来称呼。如贾长沙——贾谊,他曾贬为长沙王太傅;陶彭泽——陶渊明曾任彭泽县令;骆临海——骆宾王曾任临海县丞;柳柳州——柳宗元曾任柳州刺史;贾长江——贾岛曾任长江县主簿。

【兼称】如《梅花岭记》“督相史忠烈公知势不可为”,兼称官职与谥号;《促织》“余在史馆,闻翰林天台陶先生言博鸡者事”,兼称官职、籍贯和尊称;《游褒禅山记》“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前两人兼称籍贯、姓名及字,后两人先写与作者关系,再称名和字。

【谦称】有下列6种:

(1)表示谦逊的态度,用于自称。愚——谦称自己不聪明。鄙,谦称自己学识浅薄。敝,谦称自己或自己的事物不好。卑,谦称自己身份低微。窃,有私下、私自之意,使用它常有冒失、唐突的含义在内。臣,谦称自己不如对方的身份地位高。仆,谦称自己是对方的仆人,使用它含有为对方效劳之意。(2)古代帝王的自谦词有孤(小国之君)、寡(少德之人)、不谷(不善)。(3)古代官吏的自谦词有下官、末官、小吏等。(4)读书人的自谦词有小生、晚生、晚学等,表示自己是新学后辈;如果自谦为不才、不佞、不肖,则表示自己没有才能或才能平庸。(5)古人称自己一方的亲属朋友时,常用“家”、“舍”等谦词。“家”是对别人称自己的辈份高或年纪大的亲属时用的谦词,如家父、家母、家兄等。“舍”用以谦称自己的家或自己的卑幼亲属,前者如寒舍、敝舍,后者如舍弟、舍妹、舍侄等。(6)其他自谦词有:因为古人坐席时尊长者在上,所以晚辈或地位低的人谦称在下;小可是有一定身份的人的自谦,意思是自己很平常、不足挂齿;小子是子弟晚辈对父兄尊长的自称;老人自谦时用老朽、老夫、老汉、老拙等;女子自称妾;老和尚自称老衲;对别国称自己的国君为寡君。

【敬称】表示尊敬客气的态度,也叫“尊称”。

(1)对帝王的敬称有万岁、圣上、圣驾、天子、陛下等。驾,本指皇帝的车驾。古人认为皇帝当乘车行天下,于是用“驾”代称皇帝。古代帝王认为他们的政权是受命于天而建立的,所以称皇帝为天子。古代臣子不敢直达皇帝,就告诉在陛(宫殿的台阶)下的人,请他们把意思传达上去,所以用陛下代称皇帝。

(2)对皇太子、亲王的敬称是殿下。

(3)对将军的敬称是麾下。

(4)对有一定地位的人的敬称:对使节称节下;对三公、郡守等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称阁下,现在多用于外交场合,如大使阁下。

(5)对于对方或对方亲属的敬称有令、尊、贤等。令,意思是美好,用于称呼对方的亲属,如令尊(对方父亲)、令堂(对方母亲)、令阃(对方妻子)、令兄(对方的哥哥)、令郎(对方的儿子)、令爱(对方的女儿)。尊,用来称与对方有关的人或物,如尊上(称对方父母)、尊公、尊君、尊府(皆称对方父亲)、尊堂(对方母亲)、尊亲(对方亲戚)、尊驾(称对方)、尊命(对方的嘱咐)、尊意(对方的意思)。贤,用于称平辈或晚辈,如贤家(称对方)、贤郎(称对方的儿子)、贤弟(称对方的弟弟)。仁,表示爱重,应用范围较广,如称同辈友人中长于自己的人为仁兄,称地位高的人为仁公等。

(6)称年老的人为丈、丈人,如“子路从而后,遇丈人”(《论语》)。唐朝以后,丈、丈人专指妻父,又称泰山,妻母称丈母或泰水。

(7)称谓前面加“先”,表示已死,用于敬称地位高的人或年长的人,如称已死的皇帝为先帝,称已经死去的父亲为先考或先父,称已经死去的母亲为先慈或先妣,称已死去的有才德的人为先贤。称谓前加“太”或“大”表示再长一辈,如称帝王的母亲为太后,称祖父为大(太)父,称祖母为大(太)母。唐代以后,对已死的皇帝多称庙号,如唐太宗、唐玄宗、宋太祖、宋仁宗、元世祖、明太祖等;明清两代,也用年号代称皇帝,如称朱元璋为洪武皇帝,称朱由检为崇祯皇帝,称玄烨为康熙皇帝,称弘历为乾隆皇帝。

(8)对尊长者和用于朋辈之间的敬称有君、子、公、足下、夫子、先生、大人等。

(9)君对臣的敬称是卿或爱卿。

(10)对品格高尚、智慧超群的人用“圣”来表敬称,如称孔子为圣人,称孟子为亚圣。后来,“圣”多用于帝王,如圣上、圣驾等。

【贱称】表示轻慢斥骂的态度。如《荆轲刺秦王》:“今往而不反者,竖子也。”《毛遂自荐》:“白起,小竖子耳。”《鸿门宴》:“竖子不足与谋!”《孔雀东南飞》:“小子无所畏,何敢助妇语!”

【特殊称谓】主要有以下四种:

(1)百姓的称谓。常见的有布衣、黔首、黎民、生民、庶民、黎庶、苍生、黎元、氓等。

(2)职业的称谓。对一些以技艺为职业的人,称呼时常在其名前面加一个表示他的职业的字眼,让人一看就知道这人的职业身份。如《庖丁解牛》中的“庖丁”,“丁”是名,“庖”是厨师,表明职业。《师说》中的“师襄”和《群英会蒋干中计》中提到的“师旷”,“师”,意为乐师,表明职业。《柳敬亭传》中的“优孟”,是指名叫“孟”的艺人。“优”,亦称优伶、伶人,古代用以称以乐舞戏谑为职业的艺人,后亦称戏曲演员。

(3)不同的朋友关系之间的称谓。贫贱而地位低下时结交的朋友叫“贫贱之交”;情谊契合、亲如兄弟的朋友叫“金兰之交”;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叫“刎颈之交”;在遇到磨难时结成的朋友叫“患难之交”;情投意合、友谊深厚的朋友叫“莫逆之交”;从小一块儿长大的异性好朋友叫“竹马之交”;以平民身份相交往的朋友叫“布衣之交”;辈份不同、年龄相差较大的朋友叫“忘年交”;不拘于身份、形迹的朋友叫“忘形交”;不因贵贱的变化而改变深厚友情的朋友叫“车笠交”;在道义上彼此支持的朋友叫“君子交”;心意相投、相知很深的朋友叫“神交”(“神交”也指彼此慕名而未见过面的朋友)。

7.浅谈高考语文复习 篇七

1) 两线共进。即课本复习和知识点专题复习相结合, 以知识点专题复习为主线, 以课本复习为辅线。课本复习主要利用早读时间, 给学生制订具体可行的复习计划, 由学生自主完成。知识点专题复习主要由老师带领学生在课堂上完成。这样两线并进, 有主有次, 可以调动教师和学生两方积极性, 最大限度地提高复习效率。

2) 语言知识的积累和语言运用相结合。鉴于高考语文命题重主观的趋向越来越明朗。我们在复习专题时, 打破常规的复习顺序, 把语言知识点的积累和语言运用结合起来, 即把字音、字形、标点符号、词语、病句的专题复习和语言表达的简明、连贯、得体, 图文转换, 扩展语句, 压缩语段, 仿用、选用、变换句式, 修辞方法, 对联的运用等专题复习穿插进行。这样既避免了单纯的语言知识积累专题复习的枯燥记忆, 又保证了学生不间断的语言运用技巧的训练。有积有发, 两者结合, 相得益彰。

3) 语言基本知识点的复习和作文训练相结合。随着高考语文试题中主观题分值的不断增加, 有学者预测作文分值有增加的可能。所以必须改变作文临时突击的错误做法。在第一轮的复习中, 至少每两周要进行一次作文训练 (作文训练也可以和模拟考试同时进行) 。此时的作文训连, 教师一定要按照考试大纲对作文的等级要求进行分项指导。比如, 第一次作文专门训练基础等级的“符合题意”。第二次作文专门训练“符合文体要求”。这样第一轮复习结束, 学生应该能够对高考作文的各项能力要求做到心中有数, 不管作文题目如何出, 能够做到以不变应万变, “手里有粮, 心中不慌”。第二轮复习中重点加强高分作文的技能性训练。

4) 专题知识点的复习和阅读相结合。抽掉了文学与人文的语文课堂, 会变成纯粹的工具理性和技术操作的训练场。这样做的结果会使语文课面目可憎, 极大的扼杀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 高三年级复习课尤其如此。所以高三语文复习恢复阅读课, 不但是可行的, 而且是必须的, 这样做不会降低学生的语文成绩, 只会提高其语文素养和语文成绩, 这是有很多成功先例的, 上海闸北中学的程红兵老师的做法可为代表。当然, 高三的阅读更需要老师做好阅读材料的精选和指导, 不能放任自流。南方出版社的《时文选粹》系列和《读者》杂志可供各位老师选用。

5) 语文知识的专题复习和模拟考试相结合。语文应试素质和能力是高中学生必须具备的, 对面临高考的高三学生而言, 这两点更加重要。根据语文的学科特点和近年高考语文试题特点, 对初入高三的学生便开始周期性的高考模拟训练, 实践证明是可行的而且有益的。

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如何高效地搞好语文总复习?我认为应该从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方面入手。

第一, 培养朗读的习惯。语文学习, 必须从语言、文学、文化的原点中去汲取营养。多少年来, 高三学生都很难从书山题海中抬起那沉重的头颅。那琅琅的读书声早已远离了我们的语文课堂。没有对语言的感性认识, 没有较好的语感。要想提高语文素养是不可能的。所以, 我要求学生, 每天的早读课, 我要听到琅琅的读书声。

第二, 使用工具书的习惯。查找工具书, 是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查找工具书, 不仅可以学到很多老师讲不到的知识, 还有助于准确读音、辨析字形、理解词意、领会用法, 还可以了解许多历史故事, 为写作提供原始材料。

第三, 养成书写工整规范的习惯。有一部分同学平时语文成绩不错, 但为什么高考成绩会不理想呢?这固然与临场发挥密不可分, 但也有一些非智力因素在起作用, 如书写不规范。尤其表现在作文上。当然这并不是要你的字如何洒脱, 只是要求你字体工整, 笔画清晰, 可以说, 书写规范, 是你成功的一半。

第四, 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读书看报可以开拓视野、了解时代信息、把握时代脉搏, 可学习别人的语言风格、章法技巧, 为写作补充新鲜血液。从某种程度上说, 不读书看报的人, 要想取得优异成绩是不可能的, 尤其是语文!当然, 在高三不可能花太多的时间去阅读课外书藉, 但每天哪怕花十几二十分钟的时间也就够了。时间靠自己去挤, 总会有的。

第五, 勤于练笔的习惯。语文素养, 说到底就是阅读和写作能力。作文教学, 根据大纲, 也不过是两周一篇的大作文。虽然高三学生的写作能力已基本定位, 但要想再上一个新台阶, 还是完全可能的。我要求学生, 每周写一篇大作文, 另外再摘抄一篇300字以上的不同文体的文章, 写两篇随笔。抄写的目的, 是强迫自己去阅读, 去开拓视野, 去积累写作素材。写随笔, 就是大作文的片段操练。这样的强化训练, 有助于语文成绩实现较大的飞跃。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试验)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2]高中课标语文教材 (必修) [M].北京:教育部语文出版社教材研究中心.

8.高考语文加分难解语文教学之困 篇八

2013年,一条新闻在教育界引起了不小的震动,这就是北京出台的有关高考的方案,该方案提出,2016年北京高考英语将不再纳入统考,并将语文的分值由目前的150分提高到180分。接着,2014年春天,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称教育部将出台高考改革方案。新方案被称为“1+5”方案,该方案与北京相同的是英语将实行社会化考试。

那么英语退出高考统考,语文高考加分能不能真的为当前的语文教学解困?

首先,英语学习的确在一定程度上剥夺了学生对语文学习所投入的时间。英语是外语,本身就具备远远超出母语学习的困难,加之大学学位证书与英语四级挂钩,同时还有用人单位在招聘大学毕业生时往往要求英语过四、六级等现象,这些不合理的要求将英语的身价炒作得一路飙升。不论是中学生还是大学生都被其绑架,将过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英语学习上,这样语文的学习时间便相应地大大减少了。

其次,语文是以母语为基本内容的学科,即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上不花多少时间,单凭课堂上所灌的耳音,考试时也能考个差不多的分数。高考语文,那些平时不怎么学习语文的考生也能考个八九十分。这就给了学生一个感觉,语文是考试最放心的科目,与其花时间学习语文,还不如把时间用在其他科目上。这样,作为母语的优势反而成了劣势,语文输就输在了自己的优势上!

第三,现今的语文教学和语文考试将语文的趣味性破坏得一干二净。目前的高考语文试题设计刻板僵化,程式化很严重,几乎体现不出语文的美感。而所谓的参考答案往往带有一种思维强权,这在“语言文字运用”类的题型上为害不算大,但在“诗歌鉴赏”和“文学类文本阅读”等题型上则为害甚深,因为这两种题型关联到文学作品所具备的艺术美感。文学艺术所蕴含的美感往往是只可感悟不易言传的,而硬性地将这种美感用题目的形式设计出来,文学作品所蕴含的美感便荡然无存。

第四,功利性太强的教学很难提高语文素养。相比较而言,语文所包含的艺术素养要多一些。艺术是需要在纯净的环境里慢慢滋养的,这也是语文提分较慢的原因之一。而如今,不论老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都紧紧围绕高考指挥棒而转,在功利心的驱使下,老师和学生都缺乏平和的心态,急功近利的心态使教育脱离了它的本源。这种情况下的语文教学如何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所以说,高考语文加分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大部分学生可能会因为英语不再统考而多出部分时间(部分准备出国或者将来报考外语学院的学生不在此列),但他会将这些时间用在数理化的学习上而不会用在语文的学习上,因为数理化提分快,在广大学生心目中一直比语文占有更重要的地位。

语文作为母语学科的特征始终如一,如果说当以前高考语文分值是150分的时候,那些平时不怎么学语文的学生考试也能蒙八九十分,那么现在满分涨到180分,他们是不是蒙的分数更多?是否就可以达到110分左右了?这怎么有助于学生重视语文呢?

如果高考考试方式不变,试卷结构不变,学生依然对语文缺乏兴趣。学生只有被兴趣的激情所点燃,去拥抱这个学科,才会学有所成。如果缺乏兴趣,加分当然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

学生学习上的功利心没有丝毫的改变,这是高考制度本身决定的。广大考生必须走这座独木桥,这是目前学生唯一的晋身之阶。

9.高考语文答题语文答题公式 篇九

(一)、与记叙有关的: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平叙,叙述角度(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注意“移位即变换角度”)。

(二)、与描写有关的:写景状物、铺陈、渲染、工笔(细描)、白描;描写角度,包括立足点的`变化,如移步换景、定点换景、换点定景等,角度变化,包括俯视、仰视,远景、近景,视觉、听觉、嗅觉、触觉(感觉)等。

(三)、与抒情有关的:直抒胸臆(直接抒情)、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又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寓情于事、寓情于理、借物抒怀、托物言志。抒情方法从题材和表达方式两方面加以判断和区分。如果题材是描写景或物的,就要想到是否是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表达方式更容易区分,如果是抒情、议论,就是直抒胸臆,如果是描写人、事、景、物,就是寓情于事、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

(四)、与思维有关的:联想、想象等。从非现实性(非眼前)材料与修辞(比喻、比拟、用典等)方面去判断。过去的、远方的材料,比喻、比拟、用典等所用的材料,多不具有现实性,是由此及彼联想、想象的。它与现实性材料构成虚实关系。

10.高考语文关于车的高考满分作文 篇十

在我们人生的这个阶段,既没学会说话、也没学会走路、天资聪慧的也只是在地上爬来爬去,小朋友这个阶段手上都会有一个玩具――小汽车。这是我们人生中第一次对汽车有认知,知道原来汽车也是在地上跑来跑去的,各种造型,各种颜色的小汽车。

3~6岁 先会跑,再学走 ,电动小汽车,遥控小汽车

这个时候男孩子手中小汽车玩具升级为电动小汽车和遥控小汽车了,基于之前对汽车的认知,这时候的我们带着自己心爱的电动小汽车到处跑,是最欢快的时候。

7~12岁 和小盆友的四驱车竞赛

有了许多相同爱好的小伙伴,我们往往相约放学后,带上新买的电动四驱车在赛道里一分高下。这时候我们开始学着通过不同的比赛场地调整四驱车轮胎和马达,甚至还会加装保护装置。新的四驱车游戏我们很喜欢,喜欢这种赛车的快感。

13~20岁 在这个人生阶段,我们骑共享单车,坐共享汽车,各种顺风车都很方便。越来越成熟知道原来车是一种交通工具,将我们从起点带向另一个目的地。

21~55岁 在人生这个阶段我们除了自己买车外,上下班开车,坐车去公司外。也许我们的职业就是开车,除了跑滴滴开公交车这类专职司机,我们还可能开着挖掘机、起重机等各种不同功能的工具车辆在工地上挥汗如雨。

11.高考语文与有效教学 篇十一

一、解读湖北高考

2008年湖北高考语文卷较之去年的试题,可谓风景依旧,但显得更务实,实在贴近学生实际生活,贴近教材相关内容;实在切合学生知识水平,切合语文考试大纲。让考生们感到不偏、不怪、不俗。稳中有变,变中求新;新颖中有突破,突破中有变化。

基础知识题继续以“熟”为主,从语音到标点题,无一例外的“熟题”。旨在强化语言基础知识的熟练,凸显语文的工具性。这也是导引我们语文教师固守语文教学之本,决不能虚化语言教学。阅读鉴赏板块的考测,就选文而言,与往年一样,散文依然受到命题者的青睐,全国19套试题中,散文共15套。题材涉及文化之旅、情感寄托、自然之美、人生感悟等。其设题角度大都从分析理解、概括评价、鉴赏探究等角度出发,而湖北卷的设题有一个明显的倾向性,并不是单方面的强调文本内容的发掘探讨,而是十分重视文本形式包括艺术特点的考测。如第16题、第18题、第19题就分别考查了“表达技巧”(细节描写)、“语言赏析”和“结构思路”等。这又给我们一个感点:在加强学生精神品质、思维能力培养的同时,决不能忽视语言素质及结构辞章的训练。

作文题的命意出自龙应台对“什么叫做文化”的回答。在龙应台的回答中,“举手投足”是“文化积累的总和”,是一种文化坚守,是一种自觉而不是自律。材料列举了生活中很容易遇到(面对)的多种情形,作为命题的提示,或者说是对命题的隐形阐发和限制。关于“举手投足”,一是言其小,也就是言行举止皆为小事,但应小中见大;二是言其普通,也就是言行举止并非惊人之举,但在平凡中展示不平凡;三是言其具体,即言行举止是具体的,但应在具体中见精神。关于“举手投足之间”,一是关涉到“对待”的问题,即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对待自然,对待他人和对待自己,从中体现出的是一种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二是关涉到“交往”的问题,即在日常生活中人与自然、人与人、自己与自己如何交往,行为交往是表象,精神交往是本质,从中体现出的是主体与间性的关系。三是关涉到“行为方式”问题,考题材料叙述都是小事,概而言之,这些小事表现出的是一种行为方式,扣住一种行为方式写,也符合题意。总之,作文题的命意相对于中学作文训练有着明显的暗示性——我们应十分看好社会化、人性化、生活化作文。

二、语言积累教学的实效性

中学语言积累教学,应该是语文教学的基础,无论采用何种形式的语言积累教学,都必须在“实”字上下功夫。要落实高质量的语言积累教学,必须老老实实地教学生读书写字。近几年,湖北高考语文始终保留了对“语音”“字形”“成语”“标点”的考测,这是语言教学考查的基本点,也是对语言积累教学的坚守。值得特别一提的是高中语文字词教学,当前语文教学的问题之一是对所谓“性质”“原则”等大问题的讨论深究不舍,而对基础的字词句的教学却有所忽视。其实,中学生的文化底蕴怎么样,某种程度上可以从他的字词成语掌握的多少来衡量,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肢解课文、繁琐分析、刻版操练的教法,既扼杀人文性,也扭曲了工具性。

在我们的教学中,宜立足文本语言,贯穿对字词句的理解和掌握,渗透语文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只有老老实实的读书写字,才是语言积累的有效手段。中学阶段,除了掌握《现代汉语常用字表》规定的3500个常用字和1000个次常用字的音、形、义之外,还应该注意在高中语文教材中出现且编者也注音、释义的生字。当然,汉字考查的并不是一个孤立的字,而是把字放在词语中去考查,所以,能够准确读出每个词语中的字的字音和正确使用汉字组词,才是问题的关键。

进行语言积累教学,在教材的运用与处理上还有一个原则,那就是:突出重点,咀嚼英华。语言积累教学的精华内容是:雅词、佳句、精段、美文,还有综合性的精美的语言表达模式。为此,我们要善于从语言的角度指导学生分析、归纳,如《荷塘月色》的叠音词、比喻句;《我有一个梦想》的比喻、排比手法的运用等。

三、阅读鉴赏教学的原生态

原生态,一个新生的文化名词,最近广泛流传在各种媒体之间,原是自然科学的一个概念,现一般指没有刻意雕琢的质朴自然而又清新真实的原有生存活动状态。时下,不仅我们的作文编造矫情者多,就连阅读鉴赏都变成了仅为做题而刻意为之了。新课标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可时下不少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口若悬河,滔滔不绝,自导煽情以显学高之范,一首《登岳阳楼》,洋洋洒洒分析一节课。从忧国忧民的范仲淹到沉郁顿挫的杜甫;又从烟波浩渺的洞庭、到几经沉浮的名楼;从意象到意境,八大原则、九大方法、十大步骤。诸如此类,在有限的课堂把一篇篇美文佳作肢解得支离破碎,剖析得一览无余,就是不让学生美美的读,以感受朦胧之美、空白之美、蕴藉之美!

如此现状,令人警醒。“语文教学中,阅读最为基本。”(于漪语)“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叶圣陶语)“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苏霍姆林斯基语)由此让我们明确了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走进阅读且贯穿生活化、常态化的原生态内涵——

首先,要量化阅读。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同时规定了学生的课外阅读总量,要求义务教育阶段不少于405万字,高中必修课程不少于150万字。而上海二期课改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更高,规定学生在中小学的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30万字,由此可见,课外阅读也坚持课程化,课堂阅读教学宜以读为本,导读示范、每周节次量化、精心设计阅读专题,以引导学生投入到阅读中来。

其次,要重视诵读

让琅琅书声回归课堂,则要求我们重视朗读。无声阅读是不能代替有声朗读的,要开口朗读、告别“哑巴语文”,正如叶圣陶先生指出的“语文学科,不该只用心与眼来学习,须在心与眼之外,加用口耳才好,吟诵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要让学生学会享受朗读,用心吟诵、己心与“文心”共鸣。坚持朗读,接受规范语言、优美语言的感染熏陶,以形成良好语感。与此同时,还要特别重视背诵。背诵美文、积累精华语言,积累写作范式,提高写作能力乃至语文综合素养。

再次,要体验阅读。

重视阅读体验,注重阅读过程。让“读者”重返课堂——读杜甫《登高》,即化身杜翁、感受“不尽长江滚滚来”的悲愤苍凉;读李密《陈情表》,即穿越时空,体验“黄天后土,实所共鉴”的挚心笃情;读《大堰河》,即与艾青心脉相通,潸然泪下。凡此种种,语文课堂必须先读后教,不能越过“体验阅读”这一起点,让阅读先入为主,不做任何分析地去读,抓住阅读的第一感觉与感受,以感悟为基础,体察作品人物心灵的每一个细微的颤动,特别要细细琢磨作品的语言,品味语言的美味。

四、作文教学的正本清源

作文,是个似乎永远说不清楚的热门话题,但只要我们立足生活的本源看作文,便会豁然开朗,举重若轻。中学生写文章,说到底,是在写中学生眼中的社会,中学生心目中的人生。写出我们眼中真真切切的社会,五彩缤纷、纷纷扰扰的人生,不矫揉造作,不扭扭捏捏,不鹦鹉学舌,不信口开河,只需真情地倾诉,坦诚地面对生活,写出好文章还会困难吗?

当前,高考作文不再一味地强调宏大叙事,不再有意无意地向政治生活靠拢,而是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尤其是贴近学生的心灵世界,这是写作的永远正确的方向。2008年不少题目,在这方面有良性的引导作用。写自己的生活,写自己的感受,写自己的认知,成为不少省市不约而同的要求。“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可以讲述你自己或身边的故事,抒发你的真情实感,也可以阐明你的思想观点”,“请结合你的自身体会”,很多省市明确了关于自我的要求,是个性的张扬,自我的体现,学生的生活实际受到尊重。

当前,我们的作文教学,总是在强调“写什么”和“怎么写”,回避了“为什么写”的问题,这个问题解决不好,学生对作文就没兴趣,就把作文当成“额外”负担。作文,是发现美、表现美也是创造美,创造美的文字,也创造美的心灵,追求高雅。这是“美差”是“快乐之旅”。

目前,不少高考作文似乎仍在“追风”,“追求诗意”,“追求创意”等,就是不去好好地挖掘现实生活。事实上,中学作文教学走的就是一条现实与浪漫相结合的路,感性与理性相结合的路。不要为作文题目的字面所迷惑,题面的“美化”与“诗化”,未必不是引导考生关注现实,我们不妨教会学生,“以雅还俗”,“以象还意”。如,“细雨闲花”——淡泊宁静地生活,享受孤独;“时间不会使记忆风化”——不能忘怀的一件事或一个人;“行走在消逝中”——为了前进忘掉该忘却的吧;“诗意地生活”——追求精神生活质量,这种“以雅还俗”虽不对等,也算是八九不离十。故此,每个题目都是充满实感的,而“诗意”之题,要确实写出“诗意”也得看考生的生活素养。前不久,我让学生写了一道材料题:

材料:

有过很多很多的地方,我们来过又离去;有过很多很多的事,我们经历又忘记;有过很多很多的朋友,我们相识又分开……未曾有过的那份感悟,岁月把轻轻送来。

要求:

根据以上材料,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这是典型的“诗意”题,由拥有、失去到感悟的过程,渗透了理性的思维,表达对人生的思考,不少同学“以雅还俗”拟出了破题句:

1、有些事情忘不了

2、岁月的馈赠//岁月带不走的

3、回忆是一件温暖的事

4、现在开始珍惜

5、经历才能完美,回望才能幸福

可见“诗意”的题目,只要我们学会“还俗”同样能关照“现实生活”,感悟人生。另外,看起来非常“现实”的题目,又未必不能写出诗意来。总之,我们不必跟着命题形式走,更不必猜命题的内容和形式,要学解牛的庖丁:臣之所好者道也。作文正道:厚积才能薄发,有情才能有文,会想才能会写,识体才能得体,有法才能变通,返璞才能归真,正本方能清源。

上一篇:幼儿园预防流感安全教育下一篇:生命七年级作文3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