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下语文课堂的迷失论文

2024-09-03

新课程下语文课堂的迷失论文(精选9篇)

1.新课程下语文课堂的迷失论文 篇一

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课堂评价策略

冀州市徐庄乡中学

刘海霞

教学评价,作为教学活动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往往深刻体现了教师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技能,具有很强的导向性,它对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因此,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评价应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及创新人格的发展。

一、评价的形式:师生共同参与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而课堂教学中的评价构成应是学生评价和教师评价两方面,而传统教学中往往偏重教师评价。要改变这一现象,教学中应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评价,评价学习材料和学习过程,评价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评价同学的知识掌握和运用,评价自身的长处与不足等等。这些做法既能培养学生勇敢自信的品质,又能锻炼学生分析、判断的能力,从而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进一步确立。如一个学生读课文后,我要求他自我评价,他说:“我读得很有感情,但声音太轻了。”“那能不能改进一下?”他又读了一遍,既响亮又富有感情,全班都鼓掌表示祝贺。实践证明,自我评价能引导学生以批判的眼光剖析自己,在反省中不断地完善自我,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

二、评价的手段:有效的激励性评价

所谓激励,指的是通过刺激,激发个体心理动力,使这一心理动力水平在某一时间里始终维持在一定的兴奋状态。教师运用激励的方法,目的就是通过外部刺激,激活内在的推动力量。

(一)要把爱心献给学生

“凡是教师缺乏爱的地方,学生无论品格还是智慧都不能充分地或自由地发展。”罗素的这句话让我们体会到,教师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产生多么大的影响,教师教育学生的过程,就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如果教师热爱学生、善待学生,那么就会如同磁石一般,吸引学生、激励着学生去积极思维,用心学习,克服困难,走向成功教师只有对学生抱有强烈的爱,宽容的理解,诚挚的友善,平等的尊重,才能引起学生对老师的崇敬、信任和亲近,才能创造激励学生学习的感情基础,造成有利于学生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良好教育气氛。很难想像,一个眼里总是看着学生的缺点,对学生没有半点喜爱、平时对学生一味“高压、打击、训斥”惯了的教师,某一天,他突发奇想,想要激励学生会是什么样子。恐怕学生只会把这种激励误认为是一种虚伪、一种讽刺或人格的污辱,更抵触教师、甚至仇视教师,个别的学生也许还会产生过激的言行。

(二)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新课程改革下的课堂,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课堂,学生是课堂的主角,因而,在教学中,教师应把自己定位为学生学习的服务者、组织者、促进者、启发者、帮助者、激励者,真正的把课堂还给学生,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多元激励性评价。如:在朗读教学中,数名学生朗读课文后,即可让他们分别谈谈自己朗读的效果如何、优劣在哪里,再相互之间评一评谁读得更好、好在哪里、还有哪些方面是需要改进的,然后再让其他同学进一步的评议,最后教师做总结性归纳补充。学生在这种广泛的交流中取长补短、学习他人、认识自我并不断改进自我。再如,作文教学中进行的习作互评、互改、组内评议、集体点评等都旨在以学生激励为评价主体,通过学生互评互议,构建各抒己见、张扬个性的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以达到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提高学生自信心的作用。

(三)适时、适度的予以评价

开展激励性评价重点在于如何抓好契机,也就是说老师要善于做“及时雨”。在学生最需要的时候去鼓励,“雨”要下得及时,既不可久旱后降甘露,也不要水漫金山悲戚戚。在课堂上,当一个学生尽其所能解答了一道疑难的时候,教师就应当堂表扬他;当一个学生回答问题错了的时侯,教师也应先肯定他勤于思考,勇于回答问题,然后再鼓励他从多角度去思考问题。这样适时适度的激励表扬,学生学的专注,也学的开心。另外,我们必须意识到激励不等于表扬,批评也是一种激励,无原则的表扬只会适得其反。当然要注意的是,批评时不能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信心,要委婉地否定,有时还要根据学生不同的性格特点,不同情况不同对待。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否定性评价,使其具有一定的心理承受能力,既认识到自己的优点,也清楚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并对其提出针对性的改进建议,这样才能更有效地促进学生进步发展,才是真正成功的激励。

三、评价的内容:思维与人格并举 创新教育中的课堂评价内容,首先要注意谨慎地保护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学生发表见解时,教师多微笑,多点头,极其专心地听,诸如此类的态势语可以明确地传达这样的信息:“我喜欢你!”“请继续说下去!”听后友好地评价:“好,这是你自己的见解!”“说得很有道理!”

其次,注意创新人格的塑造。如果一个人虽有发现问题的能力,却无提出问题的胆略和分析、解决问题的意志,那么创新也将胎死腹中。因此,教学评价时,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勇敢的品质、探究的兴趣、坚强的意志,这是创新人格的主要因素,也是当今的独生子女比较欠缺的品质。有人说:“孩子总是朝大人鼓励的方向发展的。”事实确实如此,我们的学生最初不断地发现课文插图的失误,后来他们逐步地扩大视野,向作家、课文发起了挑战。每当他们提出类似的观点时,我总是说:“你很会观察!”“你能独立思考,很了不起!”“你真勇敢!”正是这点点滴滴的评价,如甘霖浇灌着创新之树健康成长。

教育是一门艺术,教学评价也是如此,在新的课程理念下,教师要充分发挥课堂评价的教育功能,更好的引领和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

2.新课程下语文课堂的迷失论文 篇二

一、评价误区

1.重结果, 轻过程

由于旧观念的惯性影响, 很多教师在课堂上往往仍然看重学生的答案, 而不太注重学习过程。表现为对学生的正确答案往往给予表扬、激励, 而对学生的错误答案却轻描淡写。教育评价不应该只是简单的肯定或否定, 新课程标准更加重视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师应该关注的是学生的正确答案是怎样得出的?得出这一答案是否还可以有其他的过程和方法?这样才能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活动,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重泛化, 轻特色

在同备课组成员一起听课、磨课的实践中发现, 语文教师用的较多的评价语言是:“好, 你回答很好;同学们, 这位同学说得多好呀, 把掌声送给他;不错, 回答正确, 请坐下。”这样泛化的评价语充斥课堂, 没有一点特色, 通用于任何学科。作为语文课堂教学的评价应该具有语文味道, 突出语文的学科特色, 应该主要针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语言实践能力做出相应的评价, 利用评价促进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提高, 从而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3.重激励、轻导向

低年级课堂中, 只要学生答对问题, 学生一片“棒!棒!你真棒”, 教师则是“很好!好极了!真聪明”等。而那些确实突出的学生即使有独到的表现, 或许会由于过于个性, 而教师害怕课堂出现不稳定因素, 常以一句“不错”一带而过。此外, 为了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有的教师采用所谓延迟评价或模糊评价的方法, 于是出现了在课堂上少评价甚至不评价的现象。于是, 学生对词语的理解不准确或者出现偏差时, 教师不置可否;学生出现错误时, 教师视而不见。

二、指导策略

1.评价贵在真诚

卢梭说过:“凡是教师缺乏爱的地方, 学生无论品格还是智慧, 都不能充分地或自由地发展。”课文以文字为载体, 承载着作者的情与意, 可以说是作者“血管深处奔涌出来的生命情思, 从骨髓里宣泄出来的生之灵泉。”因此, 语文课呼唤教师的评价发自内心, 投入真情。真诚的评价应该是发自内心的, 对学生的尊重和赏识, 有时也许是一个期待的眼神、一个会心的微笑, 或有力地伸出大拇指, 即使“无声”, 也会带来“胜有声”的效果。只有这样的课堂评价, 才是发自肺腑, 才能动人心魄, 远离虚伪与做作, 才能唤起学生的倾情投入。

如教学《海底世界》时, 教师让学生读课文中写海底小动物“窃窃私语”的文字, 一个学生用非常平直、响亮的声音大声朗读, 教师微笑着悄悄地说:“噢, 你那么读, 小动物们会被吓跑的, 你再读一次, 把它们都引回来吧。”

“你在读这段的时候, ‘风’字和‘呵’字不高兴了, 因为你把它们的名字读错了, 赶快纠正过来吧。”

“你的说法不太确切, 你若能换个说法, 相信你一定能表达出情感来, 愿意再试一试吗?”

在实际教学中, 只要运用委婉的方法纠正学生的错误, 学生们都会乐意改正, 认真思考, 重新组织文字, 呈现出正确的答案。古人云:“亲其师而信其道”。在师生心与心的交流过程中, 只要教师对学生怀着一种积极的希望之情, 就会加深师生之间的情感, 每个学生都会比原来做得更好。

2.评价重在激励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对学生的日常表现, 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 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所以在课堂上, 教师不能吝啬赏识与赞许, 如及时送上鼓励性评价:“你的表达特别清楚, 让大家一听就懂!别急, 再想想, 你一定会说好!你很有创见, 这非常可贵, 请再响亮地说一遍!你不仅自己认真学习, 还能提醒同桌同学, 真是了不起!多好的问题, 你不仅会读, 而且会思考, 进步真大!”鼓励性的评价能让学生智慧的火花得到迸发, 并使火花熊熊燃烧, 照亮全班, 让整个课堂充满生机。

如一位教师在一次公开课上请学生朗读课文, 学生把课文读得正确、流畅而又声情并茂, 让听者有身临其境之感。此时, 教师满面微笑, 热情洋溢地评价道:“听你朗读真是一种享受!这个句子你读得多好呀!请你再读一遍, 让大家仔细听听!你念得比老师还要棒, 老师甘拜下风!”教师真诚的语言、亲切的语调、鼓励的言辞、友善的微笑, 营造出一个充满关爱的课堂氛围, 让学生品尝到被人尊重的喜悦, 感受到生命存在的价值。

3.评价需要客观

在课堂教学中, 对于学生反馈的信息, 教师在鼓励、赞赏的同时还要注意评价的客观性, 既要肯定学生的成功与进步, 又要及时鲜明地指出学生存在的不足与错误, 让学生清醒、正确地认识自我, 进而主动改进自我, 完善自我, 促进自身发展。如当学生朗读课文后, 有的教师总喜欢这样评价:“读得不错, 很好!”那么到底好在哪儿呢?学生就不清楚了。如果教师这样评价:“读得正确、响亮又流利, 很好!如果能在速度上放慢一些, 注意停顿, 掌握好语气就更好了。”这样一分为二、实事求是的评价, 不仅使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效果和能力有一个科学的、正确的估计, 还能知道自己的不足, 找出努力的方向, 由此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4.评价力求互动

评价不是一种形式, 而是一种方法。只要你是一个对学生充满爱的教师, 那么你不单会对学生的学习效果作出合理、准确的评价, 同时还能教会学生如何评价。

(1) 教给评价方法。课堂上, 我注意教给学生“听、想、评、听”四步评价方法。“听”是指听清楚对方的发言, 这是做好评价的前提;“想”是根据别人的发言内容进行思考, 组织好评价的语言;“评”也就是以一定的评价标准进行评价;最后的“听”, 是虚心地倾听别人的反馈意见。这样, 学生评价的内容就更具体充实, 更具有针对性。

(2) 把握评价原则。要使学生评价更有序、更有效, 必须让他们在评价中遵循一些原则。如尊重他人的原则:在合作评价时, 一定要尊重他人。在评价前, 要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 根据他人的观点, 结合自己对问题的认识, 进行思考, 并选择适当的语言, 对他人进行鼓励, 或诚恳提出自己不同的意见。如引导学生初读课文时, 我指定几位学生分段朗读课文, 几位学生读完全文后, 我引导学生评价:“听了刚才几位小朋友读课文, 你想说什么?”于是, 学生“小手林立”, 有的说:“我觉得小朋友读得非常有感情, 真好, 我要向他学习。”有的说:“小朋友读得正确又通顺, 如果声音再响亮一点, 那就更好了!”总之, 教学中如果能合理发挥教师和学生不同评价主体的互动作用, 使评价向着人性化、科学化发展, 则能更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 促进学生的健康、和谐发展。

(3) 讲究评价语言。有一句话这样说:“教师充满魅力的课堂评价语言, 虽不是蜜, 但可以粘住学生;虽不是磁, 但可以吸引学生。”在课堂评价中, 教师要针对动态生成性资源──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兴趣、情绪、学习方式, 乃至错误的回答等, 巧妙而恰当地进行课堂评价, 使学生全身心地学习, 使教与学达到更高的境界。

3.浅谈新课程下语文课堂的新常态 篇三

关键词:自主;合作;探究;语学课堂;新常态

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民主的教育方法,要使学生自动,而且要启发学生能自觉。”“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惟其如此,才能使学生学会真本领,才能使学生的创造力得以实质性提高。新课程改革也着力于培养目标的调整和培养方式的转变,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育的最高境界在于唤醒,而不是牵引,教师的根本职责在于启发,而不是灌输。我们的课堂就是要唤醒学生对知识的兴趣、对未来的憧憬、对自我的信心,给学生攀登的梯子、望远的镜子,让学生发现知识的魅力,让学生对学习过程充满好奇与冲动。然而由于观念、认识和实践的差异,目前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中,学习方式的转变效果仍不尽如人意,我们仍需进一步研究探索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学习方式,使之早日成为语文课堂的新常态。

一、转变对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错误认识

1.对自主的错误认识

自主学习是与传统的接受学习相对应的一种学习方式,强调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学生独立的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但在我们的实际教学中往往因为对自主学习认识不准确,形成无效的自主学习行为。比如有的语文课堂中,老师把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当成一种时尚,安排“你喜欢哪一节就学习哪一节”等自主学习形式,殊不知这样往往让课堂失去明确的目标而变得散漫。

2.对合作的错误认识

对于合作学习往往会出现两种倾向:一是将其简单地混同于“小组讨论”,二是将合作学习的概念泛化,认为只要在教学中发生合作关系便是合作学习。两种倾向都将合作学习引入歧途,陷入误区。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合作学习中心曾经形象地说教师应像“剥洋葱”一样“一层一层”地学会如何组织合作学习活动。这些“层”包括:科学地将学生分组,设立合作学习的目标,提高学生的合作技能,直接教给学生合作技能等等。

3.对探究的错误认识

探究学习指学生在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发展能力的过程,所以探究问题的设定特别重要。如果教师希望学生开展真正的探究并有所收获,就要为学生设计有利的情境和过程,并把探究活动引向一个明确的方向。在我们语文教学中,往往会提出一些或浅显直露、或艰深难懂的探究问题,令学生了无兴趣或是无从着手。

二、整合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与基础知识传授的关系

1.让能力发展与知识传授比翼双飞

在教学中,有时会把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与基础知识的学习掌握割裂开来,认为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就是重过程轻结果,这才是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不自觉地弱化了基础知识的传授,使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成为一种游离于知识掌握之外的空中花园,这在我们小学语文教学中是万万要不得的。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特征与意义来看,“自主学习”的核心应是学习者在内在动力的支持下积极发展各种思考策略和学习策略;“合作学习”的核心是学习者积极参与的互助性学习;“探究学习”则是通过创设一种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情境而进行探索活动的学习过程。归根结底,这些学习方式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同时形成应用知识的能力。从这个层面上说,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应与基础知识的传授高度整合,在建立全面学习方式的基础上,让自主、合作、探究成为语文课堂的新常态,才能使学习能力的发展与基础知识的传授比翼双飞。

2.优化模式,做好整合

要想让学生自主学习充分,合作探究有实效,同时基础知识掌握牢,教师就要在新课程理念下,认真扎实地践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策略,精心优化教学模式,整合教学环节。在小学高年级语文第一课时的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模式常常让学生自主学文,小组合作复述,再讨论分段及段意。这样的教学模式学生看似也动了起来,各项任务解决得也很好。但这显然与新课程理念不相符。教师在备课时要把繁杂的提问整合为有深度和有意义、有合作探究性的话题,有一定深度的话题才能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有意义的话题才能促进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

3.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要以扎实的基础知识为载体

过程和结果同样重要,知识水平和知识特点直接决定了学习方式的运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只有融于基础知识教学之中的合作探究才会有强大的着力点。如果说课堂上学生处理信息、分析探究、交流合作能力得到培养,但知识容量不足,或者是探究活动失去知识学习的有效支撑,学生就难以从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只有当学生通过学习方式的转变能够体会到其对基础知识学习的帮助时,才会更加自觉地运用新的学习方式,因此,只有以扎实的基础知识学习为载体,才能使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走向成功。

三、让自主学习成为常态

1.明确学习任务

自主学习最大的忌讳就是漫无目的,信马由缰。因此,明确学习任务,让学生知道什么时间该学什么、怎样去学、学到什么程度,这非常重要。教学中,我们每节课都有相关的目标,而这个目标不是老师硬性规定必须达到的,而是由学生根据老师提供的学习范围和结合自己的原有基础选择的,从而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提出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明确了奋斗的方向,也就减少了学习活动的盲目性。

2.加强时间管理

学生不能对自己学习过程进行自我观察、自我审视和自我评价,就谈不上“自主学习”。自主学习的关键就是时间的合理分配与精心安排。那种眉毛胡子一把抓、分不清轻重缓急的“自主”,是放羊式的漫无边际,有可能造成捡芝麻丢西瓜的得不偿失。加强时间管理,需要有計划作先导、自律为后盾、充实为宗旨,达到劳逸结合、寓学于乐的理想目的。

3.利用问题引导

思考是从问题开始的,课堂中要想让学生思考,必先让其发现问题。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答一个问题更重要。”问题越多,好奇心越强,兴趣越浓,注意力就越集中,思维就越活跃。语文课堂中的自主学习要以问题为纲,提纲挈领,主线贯穿。如学习《谈礼貌》一课时,提出:“作者是如何把道理说得令人信服的?”这样的中心问题,方能引导学生去自主发现议论文的写作特点。

四、让合作学习成为常态

1.创设合作的情境

自主容易合作难!这恰恰反映出合作的价值。“自主”与“合作”就像两个半球,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创设合作情境首先要优化小组设置,可以考虑改变传统的“秧田式”排座位为“对脸坐”,同时要科学分组,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实施“捆绑式”评价。这样能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实现差异互补,提高自主学习的质量。在问题讨论时,小组各个成员都要独立思考,积极发言,共同探讨,互相合作,每位小组成员都要轮流当小组“发言人”。在课堂上多为学生提供合作交流的机会,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兴趣,促进学习的主动性。

2.抓住合作的时机

准确把握时机是提高合作学习效果的前提保证。一般说来,合作的时机有:(1)学生产生疑惑时,当学生在学习中碰到不能立即解答的问题时,既有解决问题的欲望,又希望从别人的发言中得到启发和验证,渴望交流。这时再开展合作学习,效果自然不差。(2)教学开放式问题情境时,即同一现问题多种答案时。合作可以拓展思维的广度和深度。(3)学习任务大,个人无法完成时。比如语文教学中的剧情表演、口语交际都需要多人分工合作才能高效完成。(4)意见产生分歧时,这时学生的不同认知正是学生产生学习动机的源泉,也是学生参与合作学习的良好时机。

3.给予有效的指导

在学生合作学习时,我们教师不能置身事外地等待,也不能蜻蜓点水般在各学习小组间游走。这样的合作学习,教师可有可无,合作学习的效果也不会好。教师在课堂合作上应发挥好引导作用:要引导学生明确目标,产生兴趣,引发情感;要让学生与教师对话、学生与学生对话、学生与教材对话;还善于巧妙地点拨和适时地追问,让学生获得深入探讨问题的能力;又能以平等的合作者身份对学习内容进行必要的补充和深化。

4.进行恰当的评价

对于学生的合作学习效果,教师要进行恰当的评价,而绝不仅仅只是学生意见的欣赏者和所学知识的简单总结者。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应该采用多样化的评价和激励方式。评价形式上可以个别评价和团队评价相结合、自我评价和小组评价相结合等。内容上侧重于参与情况、合作效果、创新精神、检测成绩等方面。在评价中我们可以融入竞赛机制,开展课文预习比赛、“互问互答”挑战赛等形式的合作学习,营造小组间良性竞争,让合作学习延续到课外。

五、让探究学习成为常态

1.质疑问难,激发探究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探究源于兴趣,始于质疑,只有发现问题,才会去探究解决问题,在语文教学中要注意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比如,在《海伦·凯勒》一课中,多处句子中用到了引号,而且用法不同,这时让学生对比探究这些引号的不同用法,学生必然兴趣高涨。再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有这样一段话:“你想,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教学时提出“鲁迅的鼻子真的是碰扁的吗?”的质疑,引发学生探究兴趣,学生虽知道不是但不明具体原因,教师再适当介绍旧社会及鲁迅斗争的一生,这样学生能更好地理解鲁迅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鼓励独特见解,培养探究习惯

有的老师发现,在语文课堂中低年级的学生发言踊跃,而随着年级的升高,學生越来越“安静”了,这是个值得我们教师深思的问题。笔者认为,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意鼓励学生的独特见解,保护学生参与探究、发言交流的热情。同时也要对学生有充分的耐心,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探究不走过场,不搞形式,让学生不轻易附和别人的观点,而是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判断,敢于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如,教学《神奇的克隆》一课中,对于克隆可以造福人类的重大意义以及可能存在的问题,鼓励学生进行辩论发言。这样学生不仅对课文内容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更在探究思考、辩论发言中提高了语言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梁恕俭.教育诉状与理想教育.山东文艺出版社,2013-05.

4.新课程下语文课堂的迷失论文 篇四

日期:2006-3-18 作者:书斋聊客

【抛砖引玉】

一直以来,心中非常仰慕教学大师们高超娴熟的教学技艺、深厚的文化底蕴、高尚的人格魅力。在自己的教学生涯中也有幸目睹了好几位小学语文名师在课堂上的教学风采,看着他们在方寸讲台前或激情挥洒,或低声吟诵,或幽默诙谐,或斟字酌句,不仅身心倍觉轻松,更是收益良多。心底也一直在思忖:名师之所以成为名师,他们的秘诀在哪里?他们的课堂魅力在何处?捧着新课程标准,领悟新课标的精髓,深入细致地解读他们的课堂,于是豁然开朗。

本是一家浅薄之言,本着探讨交流之心,所以并不怕贻笑大方之家。

【解读名师】

王崧舟——诗意的课堂

新课标语: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背景透析:长期以来,我们已经习惯了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说法。一线的语文教师更多地把自己的教学精力花在了提高学生“读写听说”的能力方面,尤其是“读和写”的能力。至于其它,已无暇顾及。《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这里的“语文素养”包括:字词句篇的积累,语感,思维品质,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的能力,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知识视野,情感态度,思想观念等内容。“语文能力”包含于其中。

走近名师:

王崧舟,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浙江省小语会副会长,杭州市拱宸桥小学教育集团理事长,诗意语文的积极倡导者。由于本家的缘故,提到王崧舟,内心油然而生一种自豪感。也曾近距离聆听他的课堂教学(那是在吴江师范,他执教的课文是《威尼斯的小艇》)。那时我还刚刚走上三尺讲台,只觉得他的课堂是那样的大气、充满亲和力,却无法赏析他的课堂教学。

中国是诗歌大国,诗教有着悠久的历史,追根溯源,中华民族的母语教育是和诗歌无法分开的。而且诗意语文更有其现实意义。在杭州市拱宸桥小学教育集团“诗意语文部落”所组织的一次沙龙中,有一段非常精辟深刻的话很好地阐述了这个问题:“我们这个时代最明显的特征是急功近利,人们没有了„悠然见南山‟的平和与从容,缺失了„下五洋捉鳖‟的激情和豪迈。语文课上,老师对文本的解读成了一种可以模仿的技巧。让人深深沉醉的语言成了僵直的图解,美丽的诗的意境也无情地被解析,文本中所蕴涵的人文意蕴被残酷地肢解,语文的文化语境也变得十分苍白,丰富的生存体验成为学生的奢侈梦想……在应试教育魔棒的指挥下,尤其一段时期政治利益高于一切的意识形态的控制下,我们的语文教学过分地强调了思想性。因此,召唤诗意语文,就是对平庸世俗的抗争,倡扬诗意语文,就是对诗意人生的追求。”

诗意语文是一个教学流派,国家督学成尚荣给予了极高的评价:“诗意语文像是语文之镜中一次„美丽的日出‟,日出已显示出巨大的生命力,而更加灿烂的美丽当是日出后的升腾。”我一时无法全部领悟诗意语文的内涵,但诗意语文给我朦朦胧胧的感觉就是,他的课堂应该是充满诗意的,置身于这样的课堂应该是全身洋溢诗的味道,应该是身心舒畅的,好像全身的细胞都在呼吸着诗歌的气息,那是无比惬意的事情。在这样的课堂里浸泡的学生,语文的素养能不得到全面提高吗?

我们来欣赏王崧舟执教的一节课。

师:但是,在五十多年以前,在那个世道,在那个社会,对阿炳的这一片积淀已久的情怀,有人理解吗?

生1:没有。

师:对阿炳的这一段坎坷的人生,有人同情吗?

生2:有。

师:是你吗?

生2:是,我同情他。

师:可惜你没有生在阿炳的那个年代。那个世道,那个社会,对阿炳的音乐才华,有人欣赏吗?

生3:没有。师:这琴声中饱含着的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有人听懂了吗?

生4:没有。

师:是的,一个瞎子,一个艺人,一个乞丐,谁在乎他的情怀?谁在乎他的命运?谁在乎他的绝世才华?孤独的阿炳,有着绝世才华的阿炳,只好把自己的《二泉映月》倾吐给这——(大屏幕出示:茫茫月夜 如银月光 一泓清泉 静影沉璧 流水淙淙 蜿蜒而来 月光照水 水波映月)

生:(齐读)“茫茫月夜,如银月光;一泓清泉,静影沉璧;流水淙淙,蜿蜒而来;月光照水,水波映月。”

师:他的人生,他的情怀,他的绝世才华,随着他的《二泉映月》,就这样融入了——

生:(齐读)“茫茫月夜,如银月光;一泓清泉,静影沉璧;流水淙淙,蜿蜒而来;月光照水,水波映月。” 师:(板书:付月光)一段人生尽坎坷,一片情怀付月光。

生:(齐读)“一段人生尽坎坷,一片情怀付月光。”

美,是人类永远追求的目标,充满诗意的课堂流溢着美的汁水,诗意的课堂体现了教师学生对美好事物追求的理想,在不经意间,也切合了新课程对学生全面综合语文素养提高的理念。诗意语文,我憧憬着,向往着,学习着,追求着……

薛法根——简约的课堂

新课标语: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背景透析: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语文教学的手段也在日新月异地更新。电教媒体、网络极大地丰富了课堂,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开阔了学生的课堂视野。但有些教师一味地迷信媒体,舍本求末,滥用现代信息技术,于是视听画充斥课堂(公开课教学更是如此),唯独缺少了学生、教师、文本对话的过程,特别缺少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感悟语言文字被媒体所代替,学生获得了视觉的美感的同时,遗漏了语文课本应该获得的本质的东西——感悟语言、提升思维的机会。

走近名师:

薛发根,早就熟知他的大名,不仅因为他是我们的近邻——吴江人,还是因为他师范里的同学就是现在我的同事,更是因为我曾近距离地和他接触了三次。第一次,我们学校因为创建省级模范实验小学,他到我们学校来检查,很有幸,他走进了我的课堂,还近距离地听了他的评课。第二次,他前年应我们学校吴校长之邀到我们学校执教了一节公开课《天鹅的故事》。第三次,在甪直叶圣陶实验小学听了他执教朱自清的散文名篇《匆匆》。薛老师给人的感觉是朴实、平易近人。他的课更是“简单”得不能再简单。在我们学校上课充其量所谓的现代教育媒体就是实物投影仪。到了甪直,投影仪变成了电脑里的word文挡,其余的就是一支粉笔,真是“课如其人”。媒体虽简单,但丝毫不影响课的精彩。

请看这样一个教学片段:

师:爸爸在怎样的情况下说: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说了后,汤姆又是怎样做的?请你在“_______________,爸爸_____说:“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横线上各加一句话。快速默读课文。(生默读课文。)

师:谁愿意交流自己的看法? 生:在还没有允许钓鲈鱼的时候,汤姆钓到了一条大鱼的情况下,爸爸诚恳地说:“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后来,汤姆很不情愿地把鱼放掉了。(这个学生说得结结巴巴,不太连贯。)

师:去掉“在”和“情况下”这几个词,再把这三句话连起来说一说。这样的表达会更清楚。(学生去掉了这几个词,说得更连贯了。)

生:正当汤姆想违反规定,把大鲈鱼拖上岸的时候,爸爸斩钉截铁地说:“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汤姆从爸爸的语气中听出一点挽回的余地也没有了,只好把鱼放掉。

师:你的记性真好,老师都没有你记得这么多。还有不同的说法吗?

生:正当汤姆高兴地把大鲈鱼钓上来的时候,爸爸坚决地说:“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汤姆只好无可奈何地把鱼放掉了。师:无可奈何这个词用得好。

生:汤姆钓到鱼,心里乐开花的时候,爸爸语重心长地说:“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汤姆只好把鱼放回了大海。

师:小朋友,这三句话连起来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第一句话是起因,第二句话是经过,第三句话是结果。我们读完一篇课文,必须想想文章的主要内容。如果写的是一件事情,在说主要内容的时候要说清楚文章的起因、经过、结果。

巧妙但不繁琐的教学设计很艺术地向学生传授了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丝毫没有做作之感。薛大师说:“语文课承载着太多的„使命‟,……我以为„大道至简‟,语文课必须反璞归真,体现一种„简约之美‟,正所谓„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促发展‟。”他还提出了“教学目标简明,教学内容简约,教学环节简化,教学方法简便,教学媒介简单,教学用语简要。”的“六简”好课设计观。

简约的课堂去掉了许多浮华和急功近利,语文非本质的东西少了,学生得到了更多的语文本质的东西——感悟语言,积累语言。据说佛家悟禅有三个境界:山是山,水是水;山不是山,水不是水;山还是山,水还是水。我想薛大师的课堂教学已经达到了第三个境界。

薛法根说:“站在讲台上,我时刻铭记这样一句格言„孩子们的名字叫今天‟,一个连今天的幸福都不曾拥有的孩子,又怎能拥有幸福的明天呢?而我。我们,正是掌握孩子们幸福今天和未来命运的人。”我欣赏薛大师的课堂,更欣赏他的做人。

于永正——幽默的课堂

新课标语:构建合理、全面、公正的评价体系。

背景透析:长期以来,在语文课程评价方面存在评价目的的片面、评价氛围狭窄、评价手段单

一、评价主体局限等诸多不足。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课程评价过分强调学生的的学业成绩在评价中的作用,把学生的学业成绩作为衡量学习结果,评价具体课程方案优劣的唯一指标,把考试与评价等同起来。在这种思想指导下的语文课堂已经失去了童真、失去了趣味,我们的孩子在枯燥乏味的语文课堂中度日如年。于是,我们语文教师不得不面临最尴尬的境地,问我们的孩子,你喜欢上语文课吗?回答喜欢者寥寥无几。不喜欢就能放弃吗?不能。因为他们知道语文是非常重要的学科,是基础性学科,学不好语文就学不好其他学科。这是我们的语文老师向学生灌输的理论。于是我们的孩子不得不打起十二分的精神学好它。但结果却还是让我们语文老师失望。真正学好语文的有几个?在每年高三分文理科的时候,选择文科的与选择理科的学生比例简直不可同日而语。枯燥、乏味、无聊、沉闷……几乎成了我们语文课的代名词。

走近名师:

于永正,属于老一辈的著名特级教师,他是徐州人。一位精神矍铄、幽默风趣的老者,这是他留给我的印象。前几年,曾去徐州观摩过他的课堂教学。几千人的大会堂里,全国各地慕名而来的老师坐得满满的。上课前,礼堂里躁动不安,喧闹不已。但于老师一站上讲台。下面就鸦雀无声。在短短的几十分钟课堂里,你能随时听到于老师幽默的话语,感受到学生轻松积极的学习状态,更能从老师们开心的笑声中感受于老师的课堂教学的魅力。

我们来欣赏于老师上课的一些片段。

于老师教学古诗《草》,进入复习阶段。

师:小朋友,回到家里,谁愿意把新学的古诗《草》背给妈妈听?(找一名学生到前面来)好,现在我当你妈妈,你背给我听好吗?想想回到家里该怎么说。

生:妈妈,我今天学了一首古诗,背给你听听好吗?

师:好。(生背诵)我的女儿真能,老师刚教完就会背了。

师:谁愿意回家背给哥哥听?(找一学生到前面来)现在我当你哥哥,你该怎么说?

生:哥哥,我背首古诗给你听听好吗?

师:哪一首?(生答《草》)弟弟,这首诗我也学过。他是唐朝大诗人李白写的。

生:哥哥,你记错了,是白居易写的。

师:反正都有个“白”字。(众笑)我先背给你听听: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哎,最后一句是什么?

生:春风吹又生。

师:还是弟弟的记性好,谢谢你。(众笑)谁愿意背给奶奶听?(指一生到前面)现在,我当你奶奶,你奶奶没有文化,耳朵有点聋,请你注意。

生:奶奶,我背首古诗给您听好吗?

师:好。背什么古诗?(生答背《草》)

师:草?那么多花儿不写,为什么写草啊?

生:因为草有一种顽强的精神,野火把它的叶子烧死了,可是第二年春天,它又长出了新芽。师:哦,我明白了。你背吧。(生背)“离离原上草”是什么意思?我怎么听不懂?

生:这句是说,草原上的草长得很茂盛。

师:还有什么“一岁一窟窿”?(众笑)

生:不是!是“一岁一枯荣”。枯,就是叶子黄了,干枯了;荣,就是茂盛。

师:后面两句我听懂了。看俺孙女多有能耐!小小年纪就会背古诗。奶奶像你这么大的时候,哪有钱上学呀?(众笑)

这样的片段,在于老师的课堂里唾手可得。在教《在仙台》,一个学生问:“老师,北京的大白菜运到浙江怎么便„尊为胶菜‟?您不是说,胶州出的大白菜才叫胶菜,才有名的吗?”“嗨!冒牌货吗!不然,为什么要„打假‟呀!可见,那时就有假冒伪劣商品。”接着是一片笑声。童话课文《小稻秧脱险记》中的杂草被喷雾器大夫用化学除草剂喷洒过后有气无力地说:“完了,我们都喘不过气来了。”可是,一位小朋友读杂草说的这句话时,声音很大,既有“力”又有“气”。于老师开玩笑说:“要么你的抗药性强,要么这化学除草剂是假冒伪劣产品。我再给你喷洒一点。”说完,朝他做了个喷洒的动作。全班小朋友哈哈大笑。这位小朋友再读时,耷拉着脑袋,真的有气无力了。于老师表扬说:“你读懂了。”于是笑声又起。……

于老师说:“语文教学应当充满情趣。只有情趣盎然的课堂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情趣盎然的氛围才能引领学生进入语文的自由王国。”于老师还说:“ 幽默是教学的得力助手。幽默可以使语文学习化难为易,幽默可以使课堂气氛和谐融洽,幽默可以使师生心灵对接沟通。老师笑着看学生,学生就会笑着看老师。”于老师再说:“对于孩子们的学习来说,第一是兴趣,第二是兴趣,第三还是兴趣。当孩子们兴味盎然地投入到学习中时,学习就变成了一种特殊的享受,变成了一种精神的需要。无论什么理由,一个老师让学生不喜欢自己所教的学科了,这个老师的教学就失败了。”

于老师把他的幽默融入课堂,把他的幽默融入了课堂评价中,于老师幽默中融入了他高深的教学艺术

于老师把他对学生人文的关爱融合在他的幽默中……

贾志敏——语感的课堂

新课标语:语文课程性质的核心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背景透析:对于语文性质的界定一直以来就是各位语文教学专家争论的热点,也是一线小学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实践中颇感尴尬的。在新课程标准实施以前,语文学科的工具性被推崇到无以复加的地步。于是加强语言文字训练的呼声一度声嚣尘上。“加强语言文字训练”一度成为小学语文课一道非常亮丽的风景线。那时,课堂上没有语言文字的训练是不敢想象的。随着新课程的春风劲吹,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又被推倒了无以复加的地步,重感悟,重体验,重在体悟文本的人文内涵又得到许多一线语文老师的宠爱。语文学科中“工具性”“人文性”的争论印证了中国的一句古话:“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历尽崎岖和波折,拨乱反正,工具性人文性的辨证地统一才是我们努力追求的完美境界。

走近名师:

了解贾志敏,是从《贾老师教作文》开始的。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贾老师教作文》曾通过电视媒体风靡小学语文教学界,这也是我从前辈老师那儿听说的。后来也有幸看了一些他的录像片,很遗憾没能亲眼目睹他的风采。

著名特级教师周一贯说:“为什么贾老师的作文教学受到我们小语界同行的关爱和注目呢?……贾老师教学艺术之根,我认为就是那种精深的语感教学艺术。”周一贯还说:“在语文学科中,我们要落实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结合,必须要以语言性为基础。而语言性的提升、落实都离不开语感的培养。所以我始终认为贾老师的教学艺术,瞄准的是以语感为整体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培养学生的语感,教师本身的语感就应该是出类拔萃的。贾老师被成为小学语文界的“语言大师”,他有超强的语感,有例为证。有一次,课堂上一个小朋友写作文时说了一句话:“暑假里,我和爸爸有幸到杭州来。”贾老师当场就说,你这句话有四个毛病,听课的老师都领悟不过来,心里直犯嘀咕:这句话也可以呀!贾老师说,第一“我”和爸爸这个“和”用得不当,爸爸是大人,我是小孩,应用“我随爸爸”;第二“有幸”不当,你到杭州来可能是有幸的,但爸爸是大人,到杭州来很快就到了,所以应是“我有幸随爸爸”;第三,你在上海,不能说“到杭州来”,应是“到杭州去”;第四,到杭州去干什么?即便是有幸,下面的内容应该是有幸的,如果你到杭州去奔丧,也叫有幸吗?听课的老师不由得不佩服贾老师的敏锐的语言捕捉能力。没有超强的语感是无法做到的。

假如学生从小就能在这样严格的、正确的、敏锐的、强烈的语言熏陶下,学生的语文综合水平怎么能不提高呢?贾老师说:“语言是一种技能。要掌握它,必须通过无数次的训练,要让学生听得清楚,说得明白,读得正确,写得流畅。本事是练出来的,绝非„讲‟出来的。”

或许贾老师的作文课有人不认同,认为在新课程背景下再去谈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是否背离了新课程的宗旨。作文就应该让学生畅所欲言,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其实,在新课程人文性被某些教师推崇到“圣坛”级别的时候,再谈“工具性”的重要性,无疑具有拨乱反正的作用。假如孩子连正确的表达到无法做到的话,怎样才能畅所欲言呢?新课程实施到今天,我们不是经常发现孩子的作文中个性、思想、灵光凸现了,但是否让我们遗憾的是他们的表达存在非常多的问题呢?这是否与我们的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忽视了学生语感训练的结果呢?

我欣赏贾老师,欣赏他曾经风靡一时的作文课,欣赏他作文课上的教学风采。

【心灵感悟】

名师之所以成为名师,既是时代使然,更可以超越时代,因为他们的教学艺术着眼的是学生生命的发展。名师们魅力的课堂,是生命的课堂,这是我要毕生的精力去追随的……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解读》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语文课程标准研制组编写 湖北教育出版社

2、《简约之美——我的好课设计观》《小学语文教学论坛》2004年第10期,作者:薛法根

3、《培养语感,一条遵循语文教学本质的道路——谈贾志敏老师语文教学艺术》

《小学语文教学论坛》2005年第1期,作者:周一贯

4、《让课堂充满活力》 《小学语文教学论坛》2004年第10期,作者:贾志敏

5、《全然进入“人曲合一”的境界——〈二泉映月〉课堂教学实录》 作者:王崧舟

6、《于永正教育格言诠释录》

7、《幽默——于永正教海漫记》

5.新课程下语文课堂的迷失论文 篇五

【摘要】新课程背景下,德育教育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渗透与传播,需要根据不同教学环节的各自差异选取适当的施教模式,从而在促进学生更加直观地接受课堂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得到德育教育的熏陶。

【关键词】新课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德育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内容已经由传统的基础知识学习逐渐发展成为了对学生良好品德素质的教育和培养。德育素质教育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渗透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日常课堂教学的过程当中,理应积极结合教学实际,立足于教材文本,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情感传递和德育渗透,从而为学生良好素质品质的养成,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小学语文生字、词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生字、词的学习作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对于德育教育的渗透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影响作用。中华民族的汉字文化博大精深,通过对字形、字意发展过程的探索和学习,便可以很好的理解和体会到许多深刻的道理。

例如,在汉字“生”的课堂教学过程当中,教师便可以通过将“生”字形象地转化成为一株刚刚破土而出的幼苗的方式,在生动地帮助学生理解字义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去理解破土而生的艰辛,充分培养其扎实刻苦、努力向上的耐心与恒心。再如,在汉字“孝”的教学过程当中,教师便可以通过向学生展示“孝”字的古文形状的方式,进一步向学生展示出“孝”字的真正含义,进而加强学生对于父母亲人之间的情感沟通,提升德育教育质量。

就小学生群体而言,由于其在语文课堂上能够接触和学习到的生字词大都较为简单基础,因此教师在德育渗透的过程当中,就更应该不断加强德育教育与日常生活实际之间的相互结合,从而在促进学生更好的对字形、字义进行理解和记忆的基础上,潜移默化地受到汉字智慧与德育渗透的影响作用,更好地促进其自身良好道德素质品质基础的养成。

二、小学语文阅读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由于小学生年龄、生活经历等方面的诸多限制,因此小学语文教材中的阅读文章多数都具有通俗易懂、形象生动、短小精炼、语言优美、立意突出等优势特点,因此对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具有十分积极的促进作用。

例如,在经典课文《开国大典》的教学过程当中,教师便可以通过围绕“开国大典”这一中心主题,对文章内容进行故事引申和拓展的方式,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和认识到新中国建立过程当中所面临的种种困难与艰辛,以及老一辈国家建设者坚韧不屈的意志品质和毫不退缩的勇敢精神,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更好的珍惜眼前和谐美好的生活环境,养成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优秀品质;再如,在课文《丑小鸭》的讲解过程当中,教师便可以通过阅读内容,潜移默化的向学生传递出要坚持自己理想追求,并勇于?樽约旱哪勘旰托拍畈欢系钠床?奋斗这一主题,从而更好地帮助学生勇于面对学习生活过程中所遭遇的各种困难和挫折,从而干扰促进其养成坚强独立的良好意志品质。

除此之外,在小学语文教材之中还存在着众多优秀的德育教育素材,因此,教师在日常教学的过程当中,理应结合小学生的思维方式,切实立足于文本内容,选取灵活的方式对学生的道德素质品质进行渗透式教育,从而为学生在今后良好素质水平的养成打下重要的基础。

三、小学语文写作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由于小学语文写作教学,特别是在小学低年级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所占的比重相对较少,因此与上述两种渗透方式相比,小学语文写作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相对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由于语文写作作为小学生自身的一种情感表达方式,因此对于发掘学生内心思想,增强师生之间的情感沟通同样意义重大。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最重要的是要在不断增强师生间互动交流的基础上进行展开,因此在实际教学的过程当中,教师可以通过培养学生不断养成记日志、记录心得体会以及生活感悟等方式,及时有效的通过写作的方式,将自身情感与情绪充分的表达出来,从而在不断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基础上,增进教师对于学生内心世界的理解程度,进而帮助教师在课堂德育教育的开展过程当中,能够更加具有针对性,更加的贴近学生心理,提高学生对于德育渗透的接受程度,从而使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更加游刃有余的进行展开。

四、结语

综上所述,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德育渗透理应积极结合教学内容特点,从小学语文的生字词教学、阅读教学以及写作教学等几个大的方面进行展开,促进学生在日常基础学习的过程当中,潜移默化地提升其情感品质及道德素养水平,从而为进一步提升小学语文的素质教育水平贡献出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6.新课程下语文课堂的迷失论文 篇六

我们将新课程有效教学研究与日常教研统整为一体,从更新观念、有效备课、有效课堂、有效反思几方面,针对教师日常的真实课堂针对性地开展有效教学的研究,探索出多种行之有效的途径与方法,现简要回顾总结如下:

一、更新观念

实施“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研究”课题,高二语文备课组全员参与。课题组首先廓清对有效教学的认识。课题组认真学习教研室提供的“有效教学”资料,通过开展读书心得体会和学习札记交流等活动组织教师深入研读学习,同时,要求全体成员广泛浏览报刊以及其它专著中对有效教学的论述,学习、借鉴有益经验,形成并不断加深对有效教学的理性认识,备课组定期组织教师研读语文学科《课程标准》,学习有效教学理论。

通过认真的学习,老师们对有效教学的内涵有了清晰的认识: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具体的进步和发展不仅是指学生接受知识、发展能力、传承文化,更是指心智的启迪、性情的陶冶、态度的养成、兴趣的培养、品格的锻造。有效教学不是强制、训练和灌输,而是引导、体验和唤醒,是让学生感动、领悟和审美。同时,老师们也对开展此项课题的必要性有了新的认识:

(1)开展“语文课堂有效教学”课题研究是和谐师生关系从而优化语文课堂教学的需要。师生关系是学校人际关系中最重要的一端,师生关系和谐是校园和谐的保证。实施有效教学有利于师生在有效的教学场中传递知识、提高能力、生成智慧,从而达成和谐。

(2)开展“语文课堂有效教学”课题研究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提升教师专业生命的需要。教师发展是学校发展、学生发展的重要前提和关键保障,实施“语文课堂有效教学”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是造就优秀教师群体的重要平台,是教师从平凡走向优秀、从优秀走向卓越的必由之路。

(3)开展“语文课堂有效教学”课题研究是改进课堂教学、培育优秀学生的需要。课堂是学生习得知识、锻炼能力、启迪智慧的主阵地,学生的发展主要依靠课堂。课堂教学没有效益,学生发展就不可能得到落实。只有保证课堂的有效,才能保证学生发展的有效。只有高效课堂,才能培育优秀学生。

总之,行之有效的学习活动,使课题组成员消除了对课题的排斥心理,保持了思想认识上的一致,树立了正确的教学效益观,为深入实施有效教学奠定了认识基础、理论基础。

二、有效备课

1、专家引领 备好课是有效教学的前提,我们课题组积极参加省市教研院组织的“面对新教材,教师如何备课”的专题讲座。专家们的讲座理论联系实际,从备课的意义、备课的理念谈到了具体的备课方法,指出教师要树立终生备课的思想,要更加注重隐性备课,教师要通过不断的读书、学习、实践,丰富自身内涵,从而提升业务水平和专业素养。精彩而实用的讲座,使大家感到受益匪浅。

2、集体备课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须躬行。如何有效备课,课题组组织了专项研讨和实践,从行动上给老师们以引领和锤炼。例如:新课程古代诗歌散文教学实验。课题组老师每个人先独立备课,在经历诵读课文、研读教材的深入思考后再撰写教学设计。之后,课题组成员授课录像,自我反思、组内讨论,得出备课组内合案,通过课堂修改、完善设计。然后选拔,参加全校、全市的展示交流。这次备课研讨活动,让我们真正体验到了该如何备课,领会到了备课的重要性,懂得了备课的关键在于教师对教材的研读把握能力,也让我们感受到了集体合作的力量和快乐。以后,我们真的应该把抄教案的时间真正用于备课。

三、有效课堂

1、课例研究

课例研究是一个用新课程理念指导教学实践,通过教学实践反思、消化、吸收新课程理念,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于一体的最终形成能充分体现新课程理念课例的不断反思过程。设计课例、实施课例、反思课例的课例研究活动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直接而有效的载体。课题组从成立起一直将课例研究作为重要的研究载体,在有针对性的研究中让老师得到课堂教学技能的提升。

在讲授《李清照诗二首》时,进行了一次课例研究。执教的老师经历了独立备课的三个阶段:“独立钻研,走进文本—→博采众长,为我所用—→认识自我,确定教案”。经历了四次试教:经历了全组教师“吹毛求疵”、群策群力、精益求精的多次“临床会诊”。而上课老师本人和全体课题组成员的反思贯穿整个教研活动的始终。从最初对课堂结构的反思“课堂容量太大”、“拖堂现象明显”、“媒体使用不当”;到对教学方式的反思“老师讲的多”、“与学生的互动少”、“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再到对教学情感的反思“以情感带动教学”、“没有让学生去体会诗人孤独凄凉的情感”;然后是教师对自身素质的反思“课堂语言力求精练、准确、优美”、“板书要能体现文章的脉络和上课的思路”、“评价方式比较单一”;最后研课成功,老师们感悟到语文教学的真谛“让学生在语文天地中体验到快乐和成功,提升他们的语文素养”、“应更多地把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语文课堂不能仅停留在知识点上,更多的应是塑造人格上”。执教老师在活动之后发出了这样的感慨“在这段历时近一个月的‘磨课’过程中,我看到了自己存在的不足,感到了自己的成长,也切切实实地领悟到了一些新课程理念的精髓。”

2、互相听课互相评课 合作是课题研究深入开展的大势所趋,更是课题研究突破重围、获得质的提升的必由之路。但是,怎样合作才是有效的?我们充分利用备课组在师资方面的优势,进行教师有效合作的探索。把高教以上教师组织起来建立,在各项教研活动中,以一个强有力的整体,重拳出击,将每项教研工作做细、做精。同时,制定较详细的实施方案,改变教师以往那种自发的、零散的协作,落实为有目的、有计划、积极主动的团队合作,使全备课组教师都能全身心地投入教学研究中,在研究中获得专业能力的提升,在研究中成长。课题组参照“三阶段、两反思”的案例研究模式,着重帮助年轻教师完善课堂教学,提升教学专业化水平。遵循以下操作流程:

研究课执教老师:第一次备课(“闭门造车”,强调教师个人研读文本,加深对课程资源的理解)——第二次备课(“东张西望”,强调兼收并蓄,吸纳别人的研究智慧)——第一次上课(“敞开你的课堂”,敢于暴露问题)——反思总结(分析成败原因,集思广益)——第二次上课(解决问题,展示研究成果,追求精品)——再反思(全过程的反思,再提高)„„

课题组同伴:研究教材(与执教老师同时备课,不做“局外人”)——听课(发现问题)——研讨(群策群力,提出改进方案)——再听课(验证解决问题的方案)——反思总结(个人总结,同时换位思考“我会怎么办?”)„„

老师们在参加研讨的活动后,这样表达自己的感受:这次活动虽只是研一个课例,但绝不只是着眼于这一节课的改进,而是通过这样一种反复的备课、上课、研究的研课过程的循环,发展青年教师的专业水平。

3、专题攻关

课题组根据实际情况开展有效教学专题研究,如按课型展开的有效教学研究:新授课有效教学研究、习题课有效教学研究、复习课有效教学研究、试卷讲评课有效教学研究、实验课有效教学研究等;按教学内容展开的研究:现代文教学研究、文言文教学研究、写作教学研究等,系统建构具有特色的课堂有效教学模式。

四、有效反思

本课题组除了在日常管理中注重引导老师及时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之外,我们根据教研室的要求,结合教研的实际,设计了教师成长记录档案。分别从日常教案、大考试题及质量分析、平时练习题、教研成果等方面,以便于分类、便于收集、整理为原则进行栏目设置。在每个栏目下,都有必放材料和选放材料,兼顾共性与个性。

7.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课堂教学特点 篇七

一、语文课堂教学内容的开放性

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以课本为中心, 教师常常对课本进行字、词、句、篇的分析与讲解, 试图通过这一举措, 让学生获得知识。实践证明, 这样的教学无法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 达不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新课改强调走“开放式”教学的道路。具体地说就是以学生的认知需求和其原有的认知结构为出发点, 以语文文本为信息之源, 加入与课文内容相关的信息, 为学生能力的训练、情感的体验架设桥梁, 最后达到重建学生认知结构的目的。如教学散文《春》一文时, 教师可通过走进“春天”、欣赏“春天”、品味“春天”、拥抱“春天”四个教学活动, 让学生从现实到文本, 再从文本到现实, 去深切感悟作者笔下的春天与现实的春天有什么不同。这样, 使得语文教学由封闭性转向开放性, 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拓展学生的视野, 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二、语文课堂教学方式的互动性

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方法以教师讲解为中心, 采用的是一种师对生单向传输的方法。教师就是权威, 没有平等地对待学生。在这样的课堂里, 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会被扼杀。新课程提倡的是师生之间要和谐、民主、平等。在课堂上, 不管是自主性学习、合作性学习, 还是探究性学习, 新课程都要求师生双方以平等的心态相互交流、相互沟通, 分享彼此的经验和知识, 交流彼此的情感和体验, 从而实现教学相长。

三、语文课堂教学过程的活动性

很多教师采用“填鸭式”教学方式, 这样, 整个课堂始终充满着一种声音, 学生只有听的份, 根本不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 更谈不上用自己的情感去体验。而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的活动性, 教师要尽可能为学生设计多种形式的活动, 不仅让学生读一读、写一写、说一说, 还让他们画一画、唱一唱、演一演、做一做……让学生通过参加活动来掌握知识。如教学《牛郎织女》一文, 我让学生扮演神话传说的人物。要求一提出, 学生情绪十分高昂, 非常自觉地去研究文本中的人物, 琢磨人物的言行, 体会人物的感情, 最后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了解人物的性格。

四、语文课堂教学手段的多样性

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课堂教学应跟上时代的步伐, 引进录音、电视、幻灯、投影等教学手段, 使学生从枯燥的学习中解脱出来。如教学《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文时, 教师可来一段配乐朗诵, 让学生感受边塞雪景之美;教学《日出》一文时, 教师可编排一段课本剧, 深化学生对剧本人物的理解……实践证明, 多样化教学手段的外部刺激, 不仅能增强语文课的吸引力, 还能使学生轻松理解课文内容。

五、语文课堂教学评价的多元性

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评价以教师为主体, 以考试成绩为评价标准, 忽视了学生的参与程度、思维状态、情感文化等因素。而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课堂教学评价则呈多元化态势。在评价主体上, 可以是教师, 可以是家长, 还可以是学生。在评价方式上, 也由过去以考试成绩为主的单一性评价转变为作品展示、成果汇报等多种评价方式共存。这种多元性的评价不仅能使教师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还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 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

8.新课程改革下的语文课堂 篇八

一、给学生一个真正“语言学习”的课堂

教育教育,自然既教且育,当前的语文教学中教多育少,在强调素质教育的同时忽略了基础知识的学习,过于偏重操作。语言性是语文教学的本质属性,学习语言是语文教学的特定任务,在语文教学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语言这个工具,只有在大量的语言实践中才能掌握,才能运用自如。在学校教育的环境中,我们应当通过训练使学生比较熟练地掌握语言工具,除此之外别无他法。

1.落实语言训练的目标

训练目标决定着教师“训”的方向,制约着学生“练”的水平。精简提问才能让学生多读多练。读书要做到带着“问”去读,每一次阅读都要有目的性。为此,教师必须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在读中求解,要求学生对文中不理解和值得探讨、揣摩的地方打问号,同时在有所領悟、有所感受的句子旁边批注上自己的体会、见解、联想或发表不同的看法等。例如我在教学《蔡勉旃坚还亡友财》时,我首先让学生自读课文,解决疑难字音问题;其次让学生分小组合作,完成重点字词的解释和翻译,串译课文;再读课文,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讲述课文情节,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三读课文,引导学生思考蔡勉旃是一个怎样的人,文章又是如何体现蔡勉旃“重诺责、敦风义”这一优秀品质的;四读课文,引导学生讲述从中懂得了什么道理;最后在朗读课文后总结全文。通过一系列提问,让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地学习。这样,学生对自己的学习内容一目了然,学习有的放矢,自然事半功倍。

2.语言评价以鼓励为主

在评价的时候,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承认差异,区别对待。在设计问题的同时兼顾程度不同的学生,让每个学生都尝到成功的快乐。既要让基础差的学生能得到成功,又要让基础较好的学生有发展的余地。对成绩差的学生要以鼓励为主,肯定他们的发言,使他们敢于说出自己的看法,提高他们学习的自信心;对成绩好的同学,善于点拨,引导其能用语言确切地表达自己的看法。此外,我们还可以通过朗诵、演讲等活动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给学生一个“感悟”的课堂

语文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语文教学应该与生活相联系,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和原有的知识基础,将课文中的生活画面、人物的喜怒哀乐与学生的情感沟通衔接,以使学生产生共鸣,与作者共同感悟生活与人生。因此,教师需要给学生一个“感悟”的课堂,进行链接现实生活的训练,唤起学生丰富的想象,改善学生的思维空间。

譬如在教学《黔之驴》时,我们可以让学生联系日常生活中类似的情况:在学习当中,同学们在生活中常有畏难的情绪,遇到困难就止步不前,把细微的困难放大化,没有正确地认识事物的本质,由此引导学生明白当中的哲理;也让学生明白这些年代久远的寓言至今仍常读常新,就是因为当中蕴含的哲理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又如在《骆驼寻宝记》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在骆驼的心目中金银财宝不是宝,它眼中的宝贝是什么?讨论后归纳,让沙漠变成绿洲才是骆驼心目中最重要的“宝”。由此还可以延伸到生活当中去,让同学们思考对于自己来说什么才是真正的宝贝。可以让学生自由讨论发言,再由老师汇总。

我们要善用教材,使学生有所感悟,并将学生导入正途。总而言之,教师在设计教学环节时,必须做到精心、合理安排好每一节课,引导学生走出教材,走进生活,走向社会,自我感悟。

三、给学生一个“快乐”的课堂

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意思是教育学生要把学习当作快乐的事,而要学生把学习当作快乐的事,教师首先得给学生一个“快乐”的课堂。这就要求教师要注意让课堂变得有情感,通过多种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或直观演示,或旁征博引,或巧设悬念,或提问题……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和动机,创造“我要学”“我想学”的积极教学气氛。此外,还要注重师生和课文的感情共鸣,使学生在“乐中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成功的真正秘诀是兴趣。在实际的教学中,我充分利用新教材的趣味性,设置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在设计《蔡勉旃坚还亡友财》一课的导入语时,我首先设置情境:“老师向学生借一笔钱,需不需要打一个借条啊?”然后顺势引出:“在当今社会,借贷巨款,即使是再要好的朋友,都会签合同或立字据以防不测,但是在我国古代有一个叫蔡勉旃的人,他的一个好朋友寄放了千两白银在他那里,却没有立任何字据,这是怎么一回事呢?”短短几句话,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发了求知的欲望。

四、给学生一个“展现自我”的课堂

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语文课堂要焕发生命活力,就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彰显自己的个性。因此,教学设计必须要体现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的有效指导。教师要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进行教学设计,在教学设计中摆正自己的教师角色,让课堂成为学生展现自我的平台,教师则是“搭台者”,学生才是真正的“唱戏者”。教师要把学生、文本之间生成的问题进行综合分析,有效地展现在课堂对话中,让学生在自由对话中充分感知,充分体验、充分生成。在问题对话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9.新课程下语文课堂的迷失论文 篇九

一、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目的学校工作以教学为中心,课堂教学是关键。课堂是抓教学质量的主阵地。课堂教学中蕴含着众多的教学规律,教与学、讲与练、主导与主体、知识与能力提高等等都是在课堂教学中引出来的。课堂教学评价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研究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方法和手段。

在新的教育形势下,在新的(课程标准)要求下,建立以促进小学语文教师专业成长为目的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为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和反思提供参考依据;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教研员、家长、学生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帮助教师从多渠道获取信息,对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具有积极的意义。

从新课改的理念和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来看,纵观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教育评价历史和小学课堂教学评价现状,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方式在诸多方面已经不适应小学语文教学的发展。为此,提出新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和评价方式势在必行。

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原则

1.主体性原则。

课堂评价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人格,课堂要体现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是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有所发展。学生参与广泛,师生充分交流。学生自主思考、探究学习。只有以学生的“学”来评价教师的“教”,才能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课程的教学理念。

2.发展性原则。

教师的专业成长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得到锻炼,专业的眼光、专业的晶质、专业的技能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得以形成。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的方向应该沿着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方向发展,因此,语文课堂教学评价应关注教师的专业发展。用发展的眼光去评价教师的语文课堂上的教学思想,评价教师对文本价值的认识,对师生关系的处理,对语文课堂特点的把握。发挥课堂教学评价的导向、反馈、激励等有效功能,用客观的、动态发展的眼光去评价教师,把评价的着力点最终放在课堂教学质量上,放在教师的综合素质上,放在教师的专业发展上。

3.过程性原则。

对语文课堂教学评价不能只看学生的最后表现,评价的重点不在于鉴定教师课堂教学的结果,或把课堂教学结果作为奖励、评定教师专业水平的唯一条件,而是诊断教师教学的问题,调整教师发展的目标,满足教师个人专业发展的需要。因此要把评价的目光放在整个教学的全过程。关注教师课前对文本价值的钻研是否到位,课堂中对教材的处理是否恰当,最后对自己的教学评估是否适度。关注教师在教学全过程中是否把学生作为主体,是否把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落实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

4.有效性原则。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应以新课改教育教学理念、现代课堂教学观为依据,运用可操作的较为科学的手段,评价主体按照一定的价值标准,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各个要素及其发展变化进行价值判断。课堂教学评价的实施可以为被评价者进行教学程序的设计、教学方法的改进、教学手段的创新,提供有效的参考和借鉴。要把定量和定性评价、教师自身、学生及他人的多元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使评价更加客观、真实、有效,具有促进意义。

三、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内容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的包括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基本功、教学效果等方面的内容。这些内容实际上是对教学全过程的合理分解,其目的在于让评价的主体和客体双方都共同关注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关注这个过程中既要评价“教”,又要评价“学”。

四、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实施

1.多元互动评价。

(1)自主评价。

课堂教学评价的主体是教师,课堂教学完成之后主要由执教者依据语文(课程标准)和评价量标对自己的教学状况进行自评,对自己所认为的有效行为进行描述,把自己在课前的教材认识、教学准备、教学设计、教学完成情况以及自己对课堂中的得失利弊作一个介绍。评价自己课堂教学之中的成功之处、创新之处、不足之处。这样的评课方式能打破以往的评课方式,改变上课与评课相脱离的现象,避免评课的片面性和主观性。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能更好地促进教学的主动性,促进教师之间的业务交流,促进学校教研风气的形成。

(2)主体评价。

主体评价通常由校长、教研员、同学科教师以及学生家长等方面的人员作为评价的主体,在听课后对执教者所进行的评价。听课后这些方面的人员根据自己对课堂的认识,对教师的教学行为、对学生的学习状况以及对课堂教学效果的满意度而作出的评价意见。执教者作为被评价的客体,应根据自己对<课程标准》和评价量标的理解程度去听取评价意见,筛选有利于提高自己教学水平的信息。

(3)互动评价。

把自评和他评相结合,让执教者和听课者双方针对课堂教学充分发表意见。这种评课形式应建立在上课者和听课者对课堂教学评价标准都有所了解的基础之上。上课者依据评价量标评自己的教学,听课者依据评价量标评价其教学,主客互动,调动双方的主动性、积极性。需要时,还可以采用辩论的形式。由听课者对上课者针对本节课的内容、授课情况、学生学习方面以及教师素质方面提出问题,由上课者作出陈述。这样的评课,既可以发挥上课教师的主动性,体现教学评价的个性,又能发挥集体智慧,体现出评价的共性。

2.分层课堂教学评价。

(1)随堂听课评价。

从数量上看,听课评课活动大量在随堂教学的环境中发生。这种形式的语文教学,给予老师的教学评价应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进行。与精心准备、反复试讲的课相比,对这些数量众多的课堂教学,重在关注教师的素质提高,关注教师的教学理念的闪光点,关注学生的发展和进步。如果按评课量标的要求面面俱到,这种评价是收效甚微的。

(2)专题研究课评价。

在学校大兴教学研究之风的今天,许多学校经常开展上语文专题研究课的活动。对这样的教学评价;要在(评价标准)的指导下,紧紧地围绕研究课的主题来评价,突出一个“研”字。把语文课堂教学评价的要点与研究课的要点结合起来,使研究课的研究主题深人人心。

(3)公开示范课评价。

为培养骨干教师、辅导年轻教师而举行的公开课、示范课,往往由有经验的教师或语文学科教学中有影响的教师承担。对这样的课进行评价,侧重在评价量标的达成度和语文教学风格方面。突出“示范性”,倡导学习者学其方法、学其风格。评价可以把上课者在教学中体现出来的独由见解、擅长之处作出比较鲜明、突出的分析和概括,并加以提炼和升华,让评价起到示范作用。

(4)优质竞赛课评价。

上一篇:城投〔2012〕64号 县城投公司“军民共建”工作计划下一篇:小学第一学期随班就读工作总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