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怎样观察》作文教学设计

2024-10-17

《我们怎样观察》作文教学设计(15篇)

1.《我们怎样观察》作文教学设计 篇一

今天我们怎样爱国作文

今年,是建国60周年,周围有许多提爱国的,但,什么才是真正的爱国呢?又要用怎样的实际行为来去爱国呢?开学,张老师让我们6点半看以往都要看的《开学第一课》,我本以为,今年是根据去年的主题“知识守护生命”来往下写的,可张老师告诉我们,这次讲的主题是《我爱你中国》。

“开课了”这次的“主持老师”还是王小丫和李佳明,他们分上两节课,,这次的.班会在北京八达岭长城举行。我想,是因为长城代表着中国,所以要在长城开吧!他们分别主持两节课,在长城八达岭。我想长城象征着古老的中国文化,所以要在这儿开吧!清脆的铃声响了,第一节课开始了,副班主任是王小丫,班长是喜羊羊,班主任是于丹老师。班长说出了这节课的主题是爱是分享。其实开始我不怎么理解意思,但看了五彩合唱团的故事,我有点明白了,五彩合唱团里有许多来自不同民族的儿童,还有五岁的孩子,在那里他们能互帮互助,相互合作,这不正是体现了爱的分享吗?之后,合唱团的三个孩子演唱了民歌。我想,我们的班级也是一样,同学们都相互体谅,相互合作,一条心,才能把班集体做得红火。第二节课随之开始了,主角色是班主任功夫之王李连杰,副班主任李家明及班长小狄这节课讲的是爱是力量,首先我们看到的是视频,我们亲眼目睹了莫拉克台风给台湾人民带来的灾难,我心里很难过,但看到救援队纷纷感到台湾时,我才放心一点了,我赶紧拿出了手机,响应号召,发出了短信捐款,献出自己的一片爱心。

第三节课王小丫又登上了讲台,这节课的班主任是赫赫有名的俞敏洪老师,班长是哪吒。这节课的短片是特别让人感动的马鹏飞哥哥,一位十三岁的少年,他每天跑着上学放学,是为了照顾因糖尿病而失明的奶奶,他的时间表催人泪下,早上五点起床,为奶奶烧水,打针,做饭,陪奶奶散步,还为奶奶做生日,比起他,我们真是太幸福了!在这种逆境中,他还是班上的前二十名,我们应该珍惜我们的学习环境,要刻苦地学习,要不然,不是太惭愧于鹏飞哥哥了吗?

第四节课,我懂了爱是荣耀的观点,在天安门看升国旗的时候,只觉得很神气,现在知道战士们威武的背后有多么辛苦的训练,我油然而生一股敬意,荣耀的背后是一步一个脚印地去成就的,我们身为小学生,也要做出自己最大的努力,去争取荣耀的光环。

通过开学第一课,我知道了大爱要从小爱做起,例如你过马路时帮助盲人,例如你给外地人指路,例如你好好学习,少让父母操心……我们要做好每一件自己的事,做个有爱心的人,长大以后,成为能为祖国贡献自己的爱心和力量的人。

2.《我们怎样观察》作文教学设计 篇二

朗读是我国语文学习的传统方法, 也是现代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朗读教学既是传统的, 又是新兴的;既是语感的, 又是技能的;既是文学的, 又是审美的。在新课改的今天, 语文教学更应回归文本, 还课堂以琅琅读书声, 但有些地方初中的语文教学却存在着令人担忧的现象。不知什么时候起, 一些语文课堂上, 很难听到或激情飞扬或令人心旷神怡的琅琅读书声。出现这种情况, 我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

1. 教师的教法观念没有改变。

多年来, 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 一些语文老师在课堂教学中仍然以讲为主, 而且一讲到底, 独霸课堂。

2. 教师在课堂上对朗读这一教学环节缺乏有效的指导。

部分教师只让学生在课堂上泛泛而读, 并不提出具体要求。这样就容易导致学生或朗读时间少, 或读得不得法。

3. 课堂朗读方法方式单一。

一些教师在课堂上最喜欢采用学生集体齐读的方法, 这样虽然可以调动学生的朗读情绪, 但齐读太多, 教师不便了解学生的朗读能力, 不易发现可能出现的问题。这样, 朗读在语文教学中也就很有可能会“似有实无”。

新课程理论对初中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要求就是回归文本, 而回归文本的关键就是要多读课文。朗读, 就是用清晰响亮的标准语音有感情地读出文章来。它是将书面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的活动, 同时, 也是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途径。《语文课程标准》将朗读提到了很重要的地位:“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 注重情感体验, 有较丰富的积累, 形成良好的语感。”在“课程的基本理念”第二条“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中特别强调:“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那么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怎样进行朗读教学, 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 提高学生的素养呢?

1. 朗读教学对教师的基本要求

朗读, 是以理解文字作品的意义为目的的一种出声的阅读方法, 是一种综合性的阅读活动, 中学语文教师应该为朗读教学积累较为丰富的知识和较为扎实的理论基础。如:教师在朗读教学方面起码要做到三点:第一, 要通晓关于朗读教学方面的基本知识;第二, 要有较强的朗读水平;第三, 要熟悉朗读教学的基本方法。

《大纲》规定: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停顿是语句的间歇、声音的休止。停顿的方式主要有三种:一是结构停顿;二是逻辑停顿;三是感情停顿。

重读是把重要的词语读重一些以示强调, 包括语法重读、逻辑重读和感情重读三种。

语调的变化用来表达不同的感情。表示提问、激动、命令、惊异等语气用升调;表示肯定、感叹、祈使等用降调;表示复杂的感情用曲调;分量较重的文句用平调。

一篇课文的朗读训练可分阶段进行。一是疏通文义的读法;二是推究文理的读法;三是品味意境的读法。

配乐朗读的设计主要有三种:一种是情感类的配乐朗读设计;一种是形象类的配乐朗读设计;一种是背景类的配乐朗读设计。

我们还应该具有基本的朗读教学技能。如:要掌握并且能够训练普通话的发音技巧。使学生在一定的量的训练之后做到吐字清晰, 语音响亮, 朗朗上口, 悦耳动听;能通过语音传达出文章所表达的感情。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 从不同的教学目的出发, 能够设计感知性朗读、模仿性朗读、熏陶性朗读、体验性朗读、表演性朗读、情感性朗读、竞技性朗读、背诵性朗读等不同的教学活动。

能够进行科学的朗读指导。对教学中所读的材料, 自己本身应有丰富的感受, 能把握表达感情的支点, 洋溢着朗读的渴望。要努力把感受到体味到的蕴涵在字里行间的丰富内容, 让学生也感受到体味到, 以此营造朗读的气氛, 引导学生渐入佳境。能找到最佳的朗读方式, 如教师范读、个别朗读、齐声朗读、配乐朗读、分角色朗读等, 让学生边读边听, 边读边学, 边读边思, 得到科学而有效的训练。

2. 教学中须从“读”出发, 让“读”贯穿教学全过程。

要将朗读教学扎实有效地落实, 应按照“正确、流利、有感情”的目标, 分层分步去着手训练。给足时间, 注重实效;提出目的, 明确目标;扩大对象, 面向全体;具体指导, 形式多样;及时评价, 重视反馈;激发兴趣, 培养习惯;利用网络, 发掘资源。在教学实践中, 逐步采用了上述对策后, 学生的朗读兴趣, 朗读水平、写作水平有了明显提高, 全面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只有这样才能把新课程标准的理念落到实处。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朗读方法, 是语文阅读教学中十分重要的一项内容。学生可以通过朗读理解课文的词句篇章, 领会文章的主旨、神韵、风格, 受到熏陶感染。在反复朗读吟诵当中, 词、语、句、段、篇能够顺利地进入学生语言仓库, 既锻炼学生用语言描绘事物的能力, 又提高学生听、说和写作水平, 加大语文为生活服务的力度, 同时, 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朗读, 检查他们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3. 选好训练的“点”。

3.我们需要怎样的高考作文题 篇三

关键词:高考作文题;核心考查目标;逻辑思维能力;实用类文本

每年六月高考一结束,社会上议论最多的常常是作文题。从传统媒体到网络,无数人参与着对比、评价的狂欢,甚至票选出最接地气的作文题、最难写作文题、最脑洞大开作文题等等。有那么多人关心作文题当然不是坏事,但如果这种关心只是短暂、应景的一时喧嚣,却缺乏对高考作文题的深刻认识,也没有后续的追问及思考,那么它和通常的赶时髦没有任何差别,六月一过,必然只剩一地鸡毛。

事实上,如果我们对需要怎样的高考作文题并不清楚,也不能达成共识,那么所有煞有介事的对比、评价、争论都是浮云,道理很简单:没有相对统一的标准就不存在评价的科学性。

本文试图从高考作文题的特殊性入手,结合其核心考查目标,绘出我们所需要的高考作文题的大致面目,上可作为教师日常命题的参考,下可作为评价的参考依据。

一、三“必须”

高考作文题和教师平常给学生练习用的作文题有很大不同,这是由它的特殊性决定的:(1)学生写作这个题目的水平一次性地代表了他的全部写作能力、实际写作水平;(2)这个作文题将同时被几十万甚至上百万人写作,获得的分数将被作为高等院校招生的依据之一。所以,高考作文题的命制不可能是自由轻灵的舞蹈,而必然是戴着镣铐的起舞。

(一) 高考作文题必须让所有考生都有话可说

高考面对的考生不仅数量巨大,而且差异显著。他们中有的来自一线大城市,有的来自偏远乡村;有的将考入中国最顶尖的学府,有的只能进入一所三本院校。虽然考生情况各异,面对的却是同一道作文题。负责命制试题的机构出于“稳定”的考虑,显然希望每一位考生都能有话可说,所以,高考作文题不太可能出现非常新潮、尖锐、深刻、敏感、专业的话题。比如不会和考生讨论同性恋问题,不会探讨“网红”现象,不会让学生评价韩流,也不会让学生发表对出国留学的看法,因为这些问题都可能导致一部分考生无话可说。

让考生都有话可说可能带来的弊端是——试题难免平庸,缺乏个性。

(二)高考作文题必须尽量降低考生偏题、离题的可能性

让所有考生“有话可说”只是对高考作文题的基本要求,事实上,高考作文题还要尽量给考生搭好梯子,使他们不仅“有话可说”,还能把话“说对”“说好”,尽量少偏题、少离题。

如2013年北京卷:

科学家:假如请爱迪生来21世纪生活一个星期,最让他感到新奇的会是什么呢?

文学家:我想,手机会不会让他感到不可思议呢。

科学家:我同意。手机是信息时代的一个标志物,简直称得上是一部掌中电脑,丰富的功能一定会让这位大发明家感到新奇。

文学家:手机的广泛应用,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交往方式、思想情感和观念意识,或许这也是爱迪生意想不到的吧。

科学家和文学家各自对手机的看法,引发了你哪些思考、想象?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自定文体(诗歌除外),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文学家最后那番话非常不像“文学家”说的,也不太符合口语的语体特点,但是命题者还是得写上这些话,因为“手机的广泛使用,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交往方式、思想情感和观念意识”是在提示考生思考、写作的角度。但对思维活跃的考生而言,这种暗示则有可能限制他的思维,这就好像一个准备越墙的人,看到有梯子,就再也想不到或是不想找别的越墙途径了。

无论是暗示还是明示,高考作文题在努力不让考生偏题、离题的同时,也限制了考生的发散思维,使考生的思考方向趋向一致。

(三)高考作文题必须将套作的可能性降至最低

高考事关重大,为了获得较高的作文分数,教师、学生都会想尽办法,这其中包括背出一定数量的母题不同的作文,准备二三十个素材,以便进行套作。为了减少这种可能性,高考作文题就必须把题点设计得小一些。这有点像玩飞镖,要让镖上靶子并不难,但要飞中靶心却很困难,因为靶心只是一个小圆点。同理,作文题内涵越宽越容易套作,反之,则不易。

以2013年北京卷作文题为例,如果只提问“最让爱迪生感到新奇的会是什么”,不难想象,考生写出来的文章会更个性化、更有意思,但同时这个作文题也将变得容易套作,考生有所准备的21世纪的任何新发明都可以成为作文的主要内容。于是,题目用“我想,手机会不会让他感到不可思议呢”一句限定内容,套作的可能性相对就降低了很多。

降低套作可能性易导致的弊端是——内涵狭隘带来“小气”。

二、五“不宜”

三个“必须”指向的是高考作文题“应该怎样”,从考查写作能力这一目标出发,还有五个应该引起我们重视的“不应该怎样”。应怎样、不应怎样都清楚,才有利于公正、客观地对一个作文题做出评价。

(一)不以考查阅读理解能力为目标,所以不宜难以理解

有相当一部分高考作文题要求考生阅读材料后自选角度、自定立意作文,倘若材料本身晦涩难懂,势必影响考生审题立意,甚至造成部分考生因理解不到位而离题、偏题。平心而论,因理解材料出现偏差而导致作文丢分是有些冤枉的,因为对阅读理解能力的考查已经在试卷的阅读部分体现,显然,考生不应该为同一能力的不足重复付出代价。

如2015年安徽卷作文题:

为了丰富中小学生的课余生活,让同学们领略科技的魅力,过一把尖端科技的瘾,中科院某研究所推出了公众开放日系列科普活动。活动期间,科研人员特地设计了一个有趣的实验,让同学们亲手操作扫描式电子显微镜,观察蝴蝶的翅膀。

通过这台可以看清纳米尺度物体三维结构的显微镜,同学们惊奇地发现:原本色彩斑斓的蝴蝶翅膀竟然失去了色彩,显现出奇妙的凹凸不平的结构。

原来,蝴蝶的翅膀本是无色的,只是因为具有特殊的微观结构,才会在光线的照射下呈现出缤纷的色彩……

要求自选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诗歌除外),自拟题目,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对这段两百余字的材料,考生须先理解,然后提炼观点作文,但由于这段材料的含意并不那么容易把握,于是对一部分理解能力欠佳的考生来说,尚未动笔便已注定了失败的结局。所以,将“写作考查”变成“阅读考查+写作考查”,这是异化。

(二) 不以考查思想觉悟为目标,所以不宜以演绎思想价值观为追求

以演绎思想价值观为追求的作文题,考生常常会写出高大上却缺少真情实感的内容,因为他们认为,“思想健康”是高考作文的一条重要评价标准,所以“没有必要”进行真诚的思考、深入的反思,只要演绎好试题指向的正确观点就行。

2014年四川卷的作文题是“人,只有在自己站起来之后,这个世界才能属于他。这句话引发了你哪些思考……”在笔者眼中,这是一个没有多大思想价值、极易套作的作文题。它无需个人思想的参与,甚至连逻辑思维都不需要。只要顺着试题的意思,用几个事例就能堆砌出一篇文章,完美演绎一个他们从初中开始就烂熟的主题——人,只有自立自强,才能获得认可,取得成功。这样的作文题,其骨子里的迂腐不亚于八股文。

(三)不以考查课外阅读状况为目标,所以不宜“偏心”阅读

毋庸置疑,课外阅读对语文学习意义重大,对写作更是帮助极大。无论是在提供写作素材方面,还是在遣词造句、谋篇布局方面,阅读都能使写作者收益良多。但即便如此,高考作文题也不能和学生的课外阅读状况联系过紧,否则就会喧宾夺主,以致阅读唱主角,写作成配角。

笔者认为,2015年的浙江卷作文题便有此嫌疑。要阐明“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人品”的关系是“一致”还是“背离”,仅凭学过的课文,没有一点课外阅读积累是不行的;而且仅仅阅读作家的作品也是不够的,最好还要了解作家为人处世的风格,读过其相关传记,这样才能做到言之有据,下笔有神。显然,这样的作文题和课外阅读联系得太紧了,对部分考生而言是不公平的。这与考查论述类文本,选材应回避和物理、化学、生物联系过紧的内容同理。另外,2016年天津卷作文话题“谈谈我的青春阅读”也似有此嫌。

好的作文题应该是间接,而不是直接地反映学生的阅读状况。

(四)不以考查素材积累情况为目标,所以不宜俗套

俗套的作文题是可预测的作文题,不管它盖着一块多么艳丽的花头巾,一揭开还是那张熟悉的面庞,往往逃不脱自然、社会、科学、文化、人生、亲情、自我等传统话题。考生依靠事先准备好的,方向不同的二三十个素材便可腾挪应对,甚至可能堆砌出高分,这对作文考查而言是一种悲哀,因为试题考查到的只是考生的素材积累状况,而不是他的思想和实际写作能力。笔者由此联想到2014年辽宁卷的作文题:

夜晚,祖孙二人倚窗远眺。

“瞧,万家灯火,大街通明,霓虹闪耀,真美!”男孩说,“要是没有电,没有现代科技,没有高楼林立,上哪儿看去?”

老人颔首,又沉思摇头:“可惜满天繁星没有了。沧海桑田,转眼之间啊!当年那些祖先,山洞边点燃篝火,看月亮初升,星汉灿烂,他们欣赏的也许才是美景。”

对于这则材料,你有何感受、联想和思考?……

虽然材料穿上了花衣,借祖孙二人呈现了两种对立的观点,但这个作文题和2007年浙江卷作文题“行走在消逝中”有何区别呢?内核同样是“发展与变化”“科技与传统”。考生不可能在思想上翻出多少新意,800字的文章,优劣差异只能主要体现在素材和文字组织上。

(五)不以选拔作家为目标,所以不宜承载太多对想象力、创新性的考查

文学创作需要想象力、创造力,但是高考并不为选拔作家而设,写作上的想象力、创造力不会是绝大多数考生未来最需要的写作能力。所以,高考作文题不应带有过重的想象色彩。1999年高考作文题“假如记忆可以移植”虽然当时有让人眼前一亮的感觉,但冷静下来细思量,它的幻想色彩未免太强了些。

2016年北京卷的第二个作文题,也是一个考查想象力的作文题。但是因为考生可以在两个作文题(另一个是写一篇与试卷大阅读内容有关的议论文)里任选一个,这就给了不擅长想象、编故事的人一个公平的机会,弥补了单一考查想象力所带来的弊端。

三、四“追求”

三个“必须”对应的是高考作文题无法改变的客观属性,五个“不宜”则直指高考作文的考查目标。作为关系到人才选拔、未来需求(学习、工作、生活等对每个人写作能力的要求)以及指导中学教学的重大考试,在满足基本要求以外,高考作文题还应有自己的更高追求。

(一) 以考查学生的思考、感悟能力为追求

高等院校希望招到的是有想法的人,因为有想法的人才具备良好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才能形成有价值的观点,才能在将来有所作为。

从生活对写作的要求看,无论是发微博、朋友圈,还是在论坛里表达自己的见解,有自己独特的体会、思考、感悟是表达自我的基本前提。

所以,高考作文题应该重视考查学生的思考能力、感悟能力,彻底放弃让考生演绎命题者观点的考查方式,也不要总停滞于三个观点中选一、两个观点中选一这样的“选择题”上,而要多考查学生从客观现象中提炼观点的能力,从而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地锻炼自己形成观点、见解的能力。

从这个角度审视,2016年全国卷III就是个不错的作文题:

历经几年试验,小羽在传统工艺的基础上推陈出新,研发出一种新式花茶并获得专利。可是批量生产不久,大量假冒伪劣产品就充斥市场。小羽意识到,与其眼看着刚兴起的产业这么快走向衰败,不如带领大家一起先把市场做规范。于是,她将工艺流程公之于众,还牵头拟定了地方标准,由当地政府部门发布推行。这些努力逐渐见效,新式花茶产业规模越来越大,小羽则集中精力率领团队不断创新,最终成为众望所归的致富带头人。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义,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少于800字。

(二)以考查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为追求

就未来工作、学习、生活的需要而言,围绕自己的想法、见解,有逻辑、有条理地进行阐述恐怕是多数人最需要的写作能力,无论是论文、策划案、方案设计,还是报告总结、申请的写作,都离不开逻辑思维能力,客观地说,这一能力的重要性可能超过记叙能力和描写能力。

怎样的作文题能较好地测试出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呢?一般来说,是非界线越模糊,答案越不确定的问题检测效果相对越好。比如2016年浙江卷的作文要求学生思考“当虚拟现实中的‘虚拟越来越成为现实世界中的‘现实时,是选择拥抱这个新世界,还是刻意远离,或者与它保持适当距离?”,写作此文最重要的就是必须富有逻辑地写出支撑个人选择的理由。

有一点必须注意,如果作文题本身缺乏逻辑,那就不可能考查出考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如2015年的课标全国卷Ⅱ,要求考生回答材料提供的科研人员、焊接大师、博客达人三人“谁更具风采”,这样缺乏逻辑性的问题是很难准确回答的。

(三) 以考查论述类、实用类文本的写作能力为追求

相对叙述能力、说明能力、描写能力而言,论述能力或者说议论能力是当下中学生迫切需要提高的一种写作能力。进入高等院校学习需要学生具备基本的写作论述类文章的能力,未来工作中可能也经常需要写作论述类文章。但长期以来,内容空洞、文字华丽、注重材料的散文大行其道,甚至经常成为满分作文,使得中学作文教学往往将更多的精力投注到语言训练和技巧训练上。每个人都期望用新颖的标题、优美的开头和结尾赢得阅卷者的好感,都会写排比句、对偶句、比喻句,投机取巧的想法令考生无心认真提升自己的论述能力。

针对这样的现状,多考查论述类文章的写作是有其现实意义的。2016年的九套高考试卷,仍然保留“文体不限”的,只有天津卷、江苏卷和山东卷,全国的三套卷子均表达为“文体明确”,而北京卷(“写一篇议论文”)、上海卷(“谈谈你对这种现象的思考”)、浙江卷(“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论述类文章”)则明确表达了写作论述类文章的要求。笔者以为,就现阶段而言,这个方向无疑是正确的。

北京卷最近三年都考查了微写作(满分10分),其写作内容紧密关联现实生活,无论是拟劝说短信、写推荐词,还是提建议,评论现象,都非常接地气、有人气,考查的是考生现在、将来都非常需要的日常写作能力。应该说,实用类微写作的现实意义远大于语言文字运用题中的仿写、连贯等,其考查形式也相对完整,没有补写题带来的支离破碎之感。

(四)以提供学生选择的机会为追求

虽然多数人将来面对的是论述类、实用类文本的写作,但作为面向全体考生的高考,也应该提供少数学生写作文学类文章的自由。毕竟,这个社会需要的人才是多种多样的,有人写科学论文,也有人写科幻小说。所以,提供选择是最公平、最人性化的做法。

北京卷这些年所作的努力在语文界有目共睹。2014年,北京卷采用了10分微写作(以实用类为主,三选一,文体不一)加50分大作文(文体不限)的形式;2015年又进一步将大作文调整为二选一,其中题一是写作记叙文,题二则文体不限;在坚持改革方向的同时,2016年北京卷又将两个作文题的文体分别限定为记叙文和议论文。

大作文提供内容和文体的选择性,这不仅体现了高考对人才多样性的认同,也体现了对考生的人文关怀。

高考是一场人人关心的重大考试,作文是语文考试中万众关注的热点。浏览“新浪网”上网友对2016年全国各作文题“扔鸡蛋”、点赞的情况和吐槽的帖子,不难发现其中不少观点颇为精辟、中肯,但也有不少评价只从个人喜好出发,而忽略了高考作文背负的甩不掉的包袱和其身负的责任。作为一名语文教育工作者,笔者热切希望全社会在关注高考作文的同时,也能了解它、认识它,这样才能推动高考作文在改革中日趋进步和完善。

4.明天我们该怎样学习作文 篇四

明天我们该怎样学习作文

。让我来教你们一些学习的好办法。

预习。我们学生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学习课前如果没有准备,听课就显得被动了。况且课堂上还要听讲,又要记

自觉。我们如果要学好知识,就应该用自觉来完成,不要被家长、老师被逼来学习知识。也应该合理运用自习课时间,在自习课上努力认真的学习,争取做到无需任何人的提醒就能进入状态,

 

有滴水穿石的精神。我们现在的学生几乎从来都没有“滴水穿石”的精神。在家中,不是“小公主”,就是“小皇帝”,甚至还是“小霸王”。在班级中,一部分同学有时不完成家庭作业;有时马马虎虎,字体潦草的写完了事;有时甚至还在作业本上乱涂乱画,当草稿纸或画画本。照着演下去,怎么能“滴穿”一块块“顽石”,最终取得

其实,上天不是给某一个人吃偏药,使他变聪明了,让他学习好了。而是每一个人的学习方法和个人的性格不同才会导致学习成绩的差异,只要我们在学习中有方法,就很有可能提高学习成绩的。让家长、老师和同学看到自己的另一各面,了解自己。

(希望同学们运

5.我们怎样听见声音教学设计 篇五

霍邱县石店镇五塔初级中学

蒋伟成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⑴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⑵知道声音是以波的形式向外传播,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不同介质传播声音的快慢不同。⑶了解声波进入人耳后引起听觉的过程。

◆过程与方法

⑷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的产生及传播的条件,领悟其中的研究方法——转换法。⑸ 通过观察耳的结构图,并结合生活经验,了解人耳是如何听到声音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⑹通过探究声音的产生及传播的条件,感受实验的严谨性及合作交流的重要性,养成乐于探索自然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的习惯。⑺ 理解保护耳朵的重要性,培养关心帮助聋哑人的爱心。教学重、难点:

重点: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声音传播需要物质。

难点:声音的传播条件。教学方法:

科学探究法、观察法、演示实验法、讨论法。教学用具:

音叉、音响、激光笔、塑料尺子、纸杯、橡皮筋、水瓶、水槽等。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用小音箱播放一段美妙的音乐

二、新课教学

1、声音的产生

教师:先播放一段录音,让学生感受各种各样的声音。问题:听了这段录音,你想提出什么问题?(如: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让学生结合已学的知识,对这个问题作出回答。

活动1:请同学们分组讨论,设计几个实验证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并动手做一做。看谁的效果最好。

如:①将手指按住自己的喉头两侧后说话、唱歌;

②拨动张紧的橡皮筋;

③用手搅动水;

④把直尺一端放在桌子上拨动直尺;

⑤把吹满气的气球松掉;

演示实验1:在纸杯里放一些红色墨水,在杯子下面加一个橡皮筋,拉动橡皮筋,杯子中的墨水会四处散开。

演示实验2:用自制小音箱反光教具展示 让学生学生对实验进行小结。

2、声音的传播――声波

请同学们观察图片并回忆刚才的演示实验,让学生归纳: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

3、声音的传播条件

活动2:让一位同学把可以播放“生日快乐歌”的小器件放在空气中,水中,看看能不能听到音乐声。

问题: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 让学生交流讨论,回答上述问题。提问:真空能传声吗?

演示实验3:把可以播放“生日快乐歌”的小器件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让学生注意声音的变化。

让学生交流讨论。

教师:抽气机一直在抽走罩内的空气,当罩内空气抽完了,我们就听不到声音了,这个现象表明了什么?

让学生交流讨论,并对以上活动进行归纳,得出结论。活动3:让同学们观看《地形引力》的相关电影片段。

教师:请你猜想一下,当宇航员到达月球后,他们是怎样相互交流的?与同学们交流并讨论你所想到的方法的可行性。

4、声音的传播有多快

活动4:让同学们观看雷电现象引出声速的概念。请同学们阅读P27内容,通过阅读,你知道了什么?

思考题:百米赛跑中,如果终点计时员听见发令枪响才按表计时,这样的计时方法准确吗?为什么?

让学生交流讨论,并要求学生能否计算出:听见枪响计时会慢多少?

5、我们怎样听见声音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P28的内容,说说人耳听到声音的过程。并写在方框中。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的信息浏览。

三、归纳小结 通过本节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指导学生对本节所学的内容进行归纳。

四、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自我评价与作业”

五、板书设计

第二章 声音与环境 第一节 我们怎样听见声音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叫做声波。

3、声音传播需要介质,介质可是固体、液体、气体,真空不能传声。

校 内 公 开 课 教 学 设 计

2017—2018学第一学期)

霍邱县石店镇五塔初级中学

6.《未来我们怎样出行》教学设计 篇六

1.浏览课文,快速了解课文内容,并能够用简短的话语介绍书 中提到的几种出行方式。

2.在课文内容的启发下,畅想未来的交通工具。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四种出行方式,感悟科学对我们生活的改变。

难点:畅想未来的交通工具。

教学准备

师生共同搜集有关交通工具的资料。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现在,我们有哪些方式出行?未来,人们又会用哪些方式出

行呢?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教师提出要求,学生自主阅读课文。

(1) 读通课文。

(2) 思考:课文介绍了哪几种未来的交通工具?请用简短的语句介绍这些未来的交通工具

(3) 边读边想,把你的感受旁注在边上。

三、集体反馈,理解内容。

1、教师出示词语,检查学生认读的情况。

2、指名反馈:课文介绍了哪几种未来的交通工具?(“海底列车”、“地下飞机”、“公交飞碟”、“飞行汽车”)

3、找出现在交通工具的不足,未来交通工具的优势。

四、拓展延伸,大胆想象。

1、指名说:你最喜欢文中的哪种交通工具?为什么?

2、如果你们是科学家,你们想创造出怎样的未来交通工具呢?

五、课堂小结

希望同学们努力学习,将来就有机会,有能力实自己的设想和构思。

1、基础作业: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提高作业:向家长介绍这四种未来的交通工具

板书设计:

未来我们怎样出行

“海底”列车

“地下”飞机 适用快捷 “公交”飞碟

7.《我们怎样观察》作文教学设计 篇七

什么是语文教学的本真。“本真”可以理解为: (1) 正道, 准则; (2) 真实情况, 本来面目; (3) 天性, 本性; (4) 质朴。那么语文教学的本真也应该是还语文学科以本来面目, 从最基本的听、说、读、写入手, 这该是区别于其他学科的准则吧;语文教学不需要过于华丽的外衣, 而需要务实的知识, 我们中职语文教学更要切合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际, 努力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及表达能力, 这应该就是语文教学的本来面目和天职吧, 这也是它质朴的一面吧。

带着这样的认识, 笔者查阅了诸多案例, 并对其进行了层层筛选, 大前提就是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的体现, 变师对生单方的灌输为师生双向活动, 甚至学生自主经营课堂, 培养和发展他们的主体性品质, 让其真正拥有听、说、读、写的能力;第二个条件是配合新教材的使用, 所以笔者选出了一些跟新教材篇目相同或接近的案例, 其中有古诗词教学案例, 有《与家乡文化的一次亲密接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案例, 有《祝福》《纪念刘和珍君》《沁园春·长沙》等经典篇目的教学案例, 还有“感悟关爱”作文教学案例。最后, 通过自主学习后集体讨论这十个案例, 又从中挑选出这样四课案例进行深入研讨, 它们分别是《沁园春长沙》《祝福》《雨巷》《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通过研讨, 得出以下结论。

一、教师角色的转变

从教学案例中我们可以清晰地感受到教师成为学生课堂学习的扶持者, 充当配角, 而学生是主角。如董水龙老师的《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教学案例就充分反映了这种变化。董老师改变了传统的老师一言堂的教学方式或老师提问学生答的方式, 让学生自己去读文本、感受文本、体验文本, 自己提出问题, 再围绕自己提出的问题互相讨论, 实现了思维碰撞。教师角色的变化, 延长了学生学习的时间, 拓展了学生学习的空间, 激活了学生的思维, 使学生从接受知识的容器一跃而成为熊熊燃烧的火炬, 燃烧出智慧的激情。

二、循序渐进地探索式教学

传统的语文教学往往是捡到筐里都是“菜”, 上课就是把这些“菜”一股脑儿地往学生“嘴里”塞, 课堂设计与人的认知本性完全脱节。我们的教学既要达到让学生学到新知的目的, 又要让学生在不违背认知规律的前提下, 自然而然地接受新知。

张志坚老师的《雨巷》教学案例设计和陈灵娟老师的《沁园春·长沙》教学案例, 都体现了循序渐进地探索式教学模式。前者从阅读入手, 采用“三读法” (初读——精读——研读) , 并充分利用媒体资源, 调动学生多方面的感官参与到诗歌的阅读与欣赏中来;后者从意象入手, 从意象的选择到意象的表达, 再到意象的组合, 层层深入。这样的课堂教学内容设计由浅入深, 即使语文教学具有应有的广度, 又使其具有相当的深度。

但传统教育观念的惯性作用在两个案例中仍然存在, 甚至可以说是根深蒂固的, 虽然从表面上看, 他们不同程度地摆脱了一言堂现象, 但实际上还是老师在牵着学生的鼻子走。

三、学生自主经营课堂的形式

而在这一方面做得不错的则是沈永廷老师的《祝福》教学案例, 他的这一课堂教学形式, 基本上属于我上面提到的学生自主经营课堂的形式。这一案例通过模拟法庭, 让学生既扮演《祝福》中的人物, 又扮演法庭上的控辩双方、法官、证人等角色, 进行了一场两个阶级的对话, 最终取得的效果是多方面的。首先是加深了学生对小说中人物形象的认识, 深入理解了人物的内心世界, 从而更深刻地认识小说的主题思想;其次是锻炼了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尤其是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其三是把课堂带入到生活中去, 使学生了解了招标、法庭审判的一般流程, 熟悉了校园生活之外的社会生活;其四是文本解读的个性化。

传统的语文教学, 教师对文章缺少个性解读, 教师所能做的就是照本宣科, 这个本就是教参, 教师鲜有自己独立的思考, 最终成为教参的传声筒。而本课对于鲁阿牛的处理就是一个创新, 形成了教师和学生自己的体验与见解。这些体验与见解正是语文教学中的“奇异果”, 应该大力提倡。

当然像这节课, 课余师生必定花费了较多的精力来准备, 拿此作为常态课堂教学模式还是很吃力的, 但偶尔尝试一下, 作为研究课实践一下, 还是很值得提倡的;另外这一案例还有令人遗憾之处, 我们没有看到课前师生的共同付出, 教师的引导, 只看到了课堂最后的呈现。

四、回归“本真”课堂的雏形

最后我还想重点谈谈《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这一教学案例, 大家对它的评价都比较高。主要归结为这两个方面:

一是学生学习方式有了根本性改变。传统的语文教学, 由于教师的绝对主导, 导致了教师的绝对权威;由于教师的绝对权威, 导致了学生的绝对迷信;由于学生的绝对迷信, 导致了学生的被动接受, 机械地吸收。而这一节课改变了长期的“填鸭式”教学养成的学生被动学习的习惯, 以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呈现。教师把学生当堂提出的问题作为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 接着学生自由讨论, 交流看法, 找到问题的答案, 教师只起到在其中适时点拨、引导的作用。这一节课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 以教师为主导, 紧扣文本, 涵泳文本的原生态语文课堂, 这应该就是在学生已有语文能力的基础上师生共同阅读欣赏作品的“本真”课堂。

二是课堂实现了立体化的互动。课堂实现立体化互动的前提是教师必须对文本有全面且个性化的解读, 学生对文本有自己的解读。在解读的基础上, 师生交流阅读心得, 共享阅读成果, 实现师本、生本、师生、生生之间多层次、立体化的互动。有些课堂表面看上去热热闹闹, 甚至轰轰烈烈, 但效果却不很理想。是因为教师调动的只是学生的表层思维, 深层思维仍是死水, 波澜不惊。本课教师掌握了激发并调动学生思维的具体方法, 并且授以欣赏诗歌的技巧 (找关键词) , 所以课堂才能真正生动立体起来, 实现思维火花的碰撞。

参考文献

8.怎样观察事物,写好作文 篇八

一、要确定好观察顺序。或由上而下,或从远到近……按一定顺序观察下来的事物,写出来的文章才会条理清楚。如《桂林山水》一文,作者观察顺序十分明了,先山,再水,再将山水交融起来观察。又如《伏尔加河上的纤夫》,作者观察整个画面的顺序是由远而近的,即伏尔加河一船一纤夫。在重点描写纤夫的时候,观察顺序是由前而后,即领头的纤夫是个老头儿……走在最后的是个神态沮丧的老头儿。这样,由于观察有序,文章脉络清楚,内容紧凑。

二、确定好观察重点。这是写好观察作文的重要一步。确定了观察的重点,观察作文的写作重点也就由此确定了。写出来的文章才会重点突出,主次分明。如《桂林山水》一文中,作者重点是山、水。《伏尔加河上的纤夫》重点则是画面上的那群神情各异、衣着不整的纤夫。

三、抓住重点事物的特征。这是写好观察作文的关键。抓住了重点事物的特征,才能将观察所得描绘得恰如其分,有声有色,给人留下深刻而清晰的印象。从而也使文章的内容具体、充实、重点突出。如《桂林山水》中,作者抓住“水”的特征“静、清、绿”,“山”的特征“奇、秀、险”,把桂林山水描绘得如画似锦,使人读了身临其境。又如《伏尔加河上的纤夫》,作者抓住纤夫的衣着,神态,心理等进行描写——衣着:包着头巾,打着补丁;神态:沮丧;动作:望着远方;心理:路还长着呢!生动地描绘出一个对拉纤生活心灰意冷的纤夫形象。由于作者观察细致,善于抓住人物各自的特点,使画面上的纤夫各具特色,栩栩如生,读后会让读者脑海中清晰呈现出一群纤夫拉纤的悲惨情景。

四、恰当地展开联想。在观察作文中,恰当地展开联想,能充实文章的内容,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如《桂林山水》中,作者写“水”绿得像块无瑕的翡翠;写“山”奇得像老人,像骆驼,像竹笋……奇特的想象把我们带进了一个无比美妙的境界中去。又如,《伏尔加河上的纤夫》,作者描写纤夫的心理活动时充分发挥联想,那肌肉结实的小伙子,“充满了诅咒和抗议”、红衣少年“要摆脱与年龄很不相称的重荷”……这些心理描写是作者由纤夫的外表去想象他们的内心,使我们更深刻地了解到纤夫对拉纤生活的厌倦以及对当时社会的不满。

9.《我们怎样听见声音》教案设计 篇九

本章主要讲述的是一些自然和生活中有关的声学初步知识。内容包括:我们怎样听见声音,我们怎样区分声音,让声音为人类服务。重点是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它是解释各种声音现象的基础。本章教材安排了一系列自然现象和生活中的事例,引导学生认识声音是以声波的形式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从生活中体会到:声音具有响度、音调、音色这三个特征,知道噪声的来源,以及控制和减弱噪声的三种措施,知道人耳听到的声音的频率范围,知道什么是超声和次声,知道声音的反射现象――回声。

本章重点是让学生学会科学探究,通过观察和实验知道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响度和音调的决定因素;知道控制和减弱噪声的措施,增强环保意识;学会设计实验进行科学探究。难点是学会设计实验进行科学探究。

【课时安排】

第一节,我们怎样听见声音,1课时;第二节,我们怎样区分声音,1课时;第三节,让声音为人类服务,1课时;第四节,习题课,1课时。

2.1 我们怎样听见声音

【三维目标】

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并以波的形式在介质中传播,在空气中声波的速度是340m/s;了解声波进入人耳后引起听觉的过程。

2、通过学生自己的设计和活动,证明物体振动发声;通过对水波、弹簧上疏密波和声音引起空气振动形成的疏密波的观察、类比等活动过程认识声波;通过比较知道声波可在空气等不同介质中传播效果是不同的;通过看图和讨论,回忆生物课上已学的人耳结构,了解引起听觉的过程。

3、能积极设计证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实验,对声音通过空气等介质传播的活动有兴趣,并能找其他物体试验,还能跟自己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

4、培养学生利用手边的学习或生活用具进行简单物理实验的习惯和探究物理问题的能力。

5、在探究活动中,能进行合理的推理,学习并培养从物理现象中归纳出简单科学规律的方法。

【教学分析】

本节教材由五段组成,是按照声音的“产生――传播――要有介质――在不同介质中快慢不同――传到人耳后,经过了怎样的途径引起人的听觉”的思路来安排的。通过四个活动以及讨论、看图等方式,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声音的传播条件。

2)会设计实验进行科学探究。

3)在探究活动中,能进行合理的推理,学习并培养从物理现象中归纳出简单科学规律的方法。

2、难点:

会设计实验进行科学探究。

【教学方法】

科学探究法、观察法、演示实验法、讨论法。

【教学用具】

音叉、肥皂液、喇叭、塑料尺子、录音机、乒乓球、水槽等。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师生共同朗读“章首诗”

板书:第二章 声音与环境

第一节 我们怎样听见声音

二、新课教学

1、声音的产生

教师:先播放一段录音,让学生感受各种各样的声音。

问题:听了这段录音,你想提出什么问题?

(如: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让学生结合已学的知识,对这个问题作出回答。

活动1:请同学们分组讨论,设计几个实验证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并动手做一做。看谁的效果最好。

如:用手指放在正在发声的喉头,感到喉头在振动。

演示实验1:发声的音叉放进装满水的水槽中,水花四溅;发声的音叉将悬挂的乒乓球弹开。

让学生学生对实验进行小结。

然后,请同学们阅读“帕斯卡的故事”

提问:通过实验阅读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音的传播――声波。

请同学们观察P21的图片2-2,让学生归纳:

板书:

2、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叫做声波。

3、声音的传播条件

活动2:参照P21图2-3进行实验,比较空气、木杆等物体传递声音的效果是否相同,并与同学交流讨论。

(不相同,空气的效果最差,木杆的效果最好)

活动3:听水中发出的声音

演示实验2:参照课本图2-4,一位同学在水中敲击石块,另外的同学耳朵贴在水槽的外面,试试能否听到敲击石块的声音。

问题: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

让学生交流讨论,回答上述问题。

提问:真空能传声吗?

演示实验3: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让学生注意声音的变化。

让学生交流讨论。

教师:抽气机一直在抽走罩内的空气,当罩内空气抽完了,我们就听不到声音了,这个现象表明了什么?

让学生交流讨论,并对以上活动进行归纳,得出结论。

指导学生阅读“贝多芬的故事”和“信息链接”。

教师:请你猜想一下,当宇航员到达月球后,他们是怎样相互交流的?与同学们交流并讨论你所想到的方法的可行性。

板书:

3、声音传播需要介质,介质可是固体、液体、气体,真空不能传声。

4、声音的传播有多快

请同学们阅读P23内容(结合观察图2-7),通过阅读,你知道了什么?

思考题:百米赛跑中,如果终点计时员听见发令枪响才按表计时,这样的计时方法准确吗?为什么?

让学生交流讨论,并要求学生能否计算出:听见枪响计时会慢多少?

板书:

4、声音的传播速度:1)15℃的空气中声速为340m/s。

2)V固>V液>V气

5、我们怎样听见声音

演示实验4:参照课本P23图2-8进行实验,让学生观察当喇叭发声时,肥皂液膜会出现什么现象?

让学生回答。

指导学生结合图2-9,阅读课文P24的内容,说说人耳听到声音的过程。并写在方框中。

板书:

5、我们怎样听见声音

发声体振动――介质――人耳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P24的“STS”及“把声音录下来”。

三、归纳小结

通过本节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指导学生对本节所学的内容进行归纳。

四、巩固练习

1、完成P25的“自我评价与作业”的No.1.2.3.4.5.2、完成本节的“基础训练”。

五、反思

通过本节教学,学生对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又是怎样传播的,及人耳是怎样听到声音的,学习的效果较好,但在探究有些问题时,探究方案的设计,对所看到的物理现象的科学归纳能力方面,存在不足,我想这恐怕是刚系统地接触科学探究的缘故,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注意多引导,可作专门的训练,以达到纠正,提高的目的。

10.《我们怎样观察》作文教学设计 篇十

【教学目标】 •过程和方法:

①能根据现有材料对耳的的构造和作用提出假设。

②能在已有的资料、经验的基础上对声音的传导途径提出假设。③学会搜集、整理信息、资料并通过科学探究活动验证假设。•知识与技能:

① 知道耳的构造以及各部分 ② 知道耳廓的作用。②通过研究大小、远近不同的声音是怎样对自制的鼓膜模型的振动产生影响的,解释人耳鼓膜的作用;通过体验活动感受鼓膜的作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①认识到耳对人们生活的重要性。

②培养学生之间交流合作,养成与人合作的好习惯。③养成细心观察、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教学重点】鼓膜的作用

【教学难点】认识耳朵到底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教学准备】

耳的结构图、1个玻璃杯、气球皮(略大于玻璃杯口)、音叉、米粒 【教学过程】

一、引入(传话游戏或者大耳朵图图直接引入)

出示(图图)认识他吗?观察,它的最大特点是什么? 师我们每个人都有耳朵,耳朵有什么作用呢? 生:听声音

师:对,别人说的话我们是怎么听见的?今天我们就来共同探讨“我们的耳朵是怎样听到声音的(出示课题)

交头接耳是一种非常有趣的传话游戏它的游戏规则是: 先由教师把传话内容悄悄地口传给每一行的第一个学生,然后按座位顺序以最快速度往下传。最后一位同学要大声地宣布出来,哪组又快又准,哪组就赢。注意每人只能说一遍。如果说多遍或者忘了自己主动退出游戏。(一只羊在咩咩叫,两只羊也在咩咩咩叫!兔子的耳朵长,尾巴短!

比一比哪个小组的同学表现最出色)在这个游戏中我们身体的哪个器官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生答)大家说到这么多,老师听到最多的一个是耳朵,你想知道关于耳朵的什么秘密呢?(鼓膜,耳朵里面都有哪些器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要想知道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大家觉得我们应该先了解什么?(耳朵里都有什么器官,耳朵的结构?)师板书耳朵的结构 2

二、认识耳朵的构造和功能

1、自学环节

耳朵里都有什么器官呢?请打开课本57页,自学一分钟时间(课件出示: 比一比:哪个小组认识的最快!

生自学,师准备耳朵构造图粘贴在黑板上)

2、反馈

这是老师贴的一个耳朵结构图,耳朵各部分的名称是什么?谁来帮老师贴一下(两到三个小组选代表贴)你们同意他们贴的吗?

耳朵里有这么多的器官,根据他们的功能和位置我们可以把它分为(课件展示)

3、推测

认识了耳朵的结构,你敢来大胆的来推测一下,我们的耳朵是通过怎样的途径感知到声音的吗?谁大胆的上来指着图给大家介绍一下,不管怎样这是自己的猜测,这只是你的猜测,不管对错都没关系,这节课我们要来研究的,之前先来说说你的想法(我的猜测是这样的:声音由耳廓收集来进入耳道,引起鼓膜振动,振动传达到听小骨,听小骨再将振动传到充满液体的内耳,引起液体的振动,液体的振动刺激听觉神经——产生了信号,大脑接受了听觉神经传过来的信号,我们就可以感知到声音)再给一次机会,谁还想来说说自己的想法?

4、讲授耳朵的结构(课件展示)

我想现在很多同学都已经有了自己的猜测,下面在同学们认识的基础上,我们来看看科学的解释。

5、请一个同学来说说

师:他听得很仔细,说的非常正确,有一对灵敏的耳朵,真了不起。

三、鼓膜振动实验

1、制作模型

1、刚才我们了解了声音传播的途径,知道了要想听到声音的重要条件是引起鼓膜的振动,当声音传达到鼓膜时,鼓膜是怎样振动的,同学们的眼神中充满了好奇,今天,我们就来做鼓膜振动实验,当然我们不能用真正的鼓膜来做实验,先自己来制作一个鼓膜模型。

2、介绍实验材料(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一些材料,布、纸、气球皮,还有一些帮助我们做这个模型的东西,看到这些材料,我们该用其中的哪些东西,怎样来做这个鼓膜模型?小组讨论一下,提示:在每个小组的实验盒中,有一个关于鼓膜的小资料)

3、小组讨论

讨论好了,用你的坐姿来告诉老师

4、反馈 3

请两到三个小组的,每组两个同学配合来介绍(实物展台:用老师的实验材料来做,并做介绍)

为什么没有用布或者纸,而用气球皮?因为鼓膜是有弹性的,你是从哪得到这个信息的?(老师提供的小资料上获得的,你可真会学习呀!)

5、制作鼓膜模型

生介绍模型的做法:我们先把气球皮蒙在塑料杯上,再用橡皮筋固定,注意尽量把气球皮绷紧,因为我们的鼓膜就是很薄,有弹性的一层膜。

下面我们就来比一比哪个小组做的又快又好(最先做好的小组老师要给他们组上升两格,做好的就用你的坐姿告诉老师)鼓膜模型做好了,下面我们就可以开始做实验了,声音我们可以用音叉来制造,那这个实验应该怎样来操作呢?(师演示先用音叉来敲,有没有看到气球皮在振动?怎样才能更清楚的看到鼓膜的振动呢?指名来说,音量要大,放些细沙或者纸屑,细沙和纸屑的振动说明了鼓膜的振动)

5、分组实验:

1.分组活动:我们把音叉分别放在远处和近处,再轻敲和重敲音叉,观察气球皮有什么不同的反应?(填写实验记录单)2.学生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从以上实验中我们可以发现什么?

3、各小组汇报观察结果:拿实验单介绍实验过程和结果(实物展台 生介绍)

音叉与模型距离不变:发声强,气球皮振动厉害。发声弱,气球皮振动微弱。

相同的力敲击音叉:音叉离模型距离近,气球皮振动厉害。距离远,气球皮振动微弱。

我们耳朵里的鼓膜和气球皮一样,当声音传到鼓膜时,声音强,鼓膜振动厉害,声音弱,鼓膜振动就微弱;同样,声音离耳朵远时,鼓膜振动微弱,近时鼓膜振动厉害!

(三)教师小结: 我们的耳朵里的鼓膜和气球皮一样当外界的各种不同的声音传到鼓膜时,鼓膜就会产生不同的振动,这种振动传到大脑里,大脑经过加工后,我们就听到声音了

四、耳廓的作用:

下面让我们来轻松一下,听一段音乐吧!这次我们用一种别样的方法来听,很有趣的。大家先把手放在耳后,手掌围住耳朵。(示范)

生跟着老师做。4

师:待会我说“开”,你们就把手掌向后打开。(示范)我说“收”,你们就把手掌围住耳朵,留一个小洞。(示范)

师:听明白了吗?照老师说的去做,你听到的音乐肯定与平时听到的不一样,很神奇的。想试试吗?

(2)说发现

师:同学们,刚才你们听到的音乐比平时听到是不是更有趣?你知道这是什么原因吗?

生汇报.师:手掌合拢时就像我们耳廓的延续,现在你能告诉我,我们的耳廓有什么作用吗?

生:收集声音。

师:对,耳廓有收集声音的作用。小兔子就有一双长耳朵,它大大的耳廓,能收集到各方面的声音,只要有风吹草动,立刻撒腿就跑,这对长耳朵就是他们逃避灾难的法宝。

五、扩展

介绍各种动物的耳朵(课件展示)

六、总结

11.怎样保护我们的教师 篇十一

矫枉岂容过正

赵晓梅

毋庸讳言, 近年来, 在国家法制建设的规范和社会舆论的监督下, 肆意侵犯学生的权益、无视学生人格尊严、用打骂粗暴方式管教学生的现象越来越少, 这是社会和教育向良性发展的一种趋势。然而在矫枉过程中, 出现一种更加令人担忧的过正现象, 教师走下了教育的神坛, 学生走上了教育的神坛, 学生打不得、骂不得尚可理解, 但竟然出现了连学生都说不得的现象, 学生的地位和尊严被无限提高, 教师的地位和尊严被无限降低。

很显然, 目前只要师生之间发生冲突, 甚至教师只是在履行正常的教育职责, 社会舆论都可能揣测甚至谴责教师的教育行为失当, 使教师职业饱受争议。由此, 学生犯了错误, 教师都不敢直接批评, 怕被扣上教育手段不当的帽子, 还要苦口婆心、和风细雨地劝诫, 丝毫不敢有任何让学生感觉不舒服的教育行为。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间的关系已到如此地步, 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

因此, 不管是媒体、家长或教育行政部门, 都应该客观公正地对待教师群体。尊重学生没有错, 但矫枉岂容过正, 甚至践踏教师的尊严?

( 作者单位: 黑龙江省尚志市亚布力镇中学)

让法律成为教师的守护神

张善亮

近日, 有媒体刊登一则美国处理校园矛盾的事例:一个3岁左右的女童在一家早教中心哭闹不止, 打同学、打教师, 谁劝都没用。接下来, 不可思议的画面出现了, 学校竟然打电话叫来了警察, 女童连警察都打, 结果被带回警察局接受“教育”去了。

这个事例对我们调整校内师生关系、保护教师的基本权益, 很有参考意义。调整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原则有两个, 一个是道德原则, 一个是法律原则。当矛盾和冲突发展到一定程度后, 我们在调整师生关系时, 就要从法治的层面来考虑, 让法律作为调节关系的准绳。

过去, 我们很少考虑到这一点。似乎只有问题发展到很严重的程度, 才会诉诸专门的行政机构或司法机构来处理。像一个3岁女童的如此行为, 谁也不会“小题大做”请警察来处理。其实美国的做法很好, 让执法部门处理一些校园矛盾, 可增强公信度, 对学校、教师、学生和家长来说, 也是一次法律知识的学习和增强法治观念的教育。

( 作者单位: 湖南省华容县文体广新局)

根除暴戾之气

李磊

眼下教师被打甚至教师生命受到威胁的事件已不是单纯的个案。我们在呼吁社会尊师重教和加强教师权益保护的同时, 还应深刻反思事件发生背后的深层次原因。

社会转型时期, 不同问题与矛盾的日益叠加, 整个社会弥漫着一股暴戾之气。作为一方净土的校园, 也被暴戾之气污染, 于是就有了教师被打、甚至教师遇害等事件的发生。

因此, 如何杜绝“教师被打”事件的发生, 仅靠呼吁社会尊师重教和加强教师权益保护还不够, 最关键的还在于根除社会暴戾之气滋生的土壤。在我看来, 整个社会要加快民主法制建设的步伐, 让社会在文明、理性和法治的轨道上正常运行;各级政府部门要积极营造一个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 维护每一个人的合法权益;普通民众承担起公民应尽的责任与权利, 不能耽于本能冲动而拙于理性表达。唯有如此, 才是化解社会戾气、杜绝“教师被打”的正确做法。

( 作者单位: 山东省东阿县教育局)

最好的保护源于对生命的尊重

刘芹

保护教师, 我们可以从依法治教做起, 提高教师的法律意识;保护教师, 我们可从改善家校沟通做起, 让家校之间的联系真诚且有成效;保护教师, 我们也可以在社会上大力提倡尊重教师的权益, 而当前教师的权益被冷落搁置在一边, 教师行使教育的权利在很大程度上被削弱。

跳出教师这个圈子, 我们会发现, 医生、公务员等群体也时常出现类似的伤害事件。这既反映了某些公共服务行业人员服务不到位, 难以满足公众要求的现状, 同时也反映了一些公众在社会暴戾之气下对他人生命的不尊重。

所以, 从根本上说, 对教师最大的保护应当是唤醒大众对生命的敬畏与尊重。只有对生命敬畏与尊重的理念在大众的心中扎根发芽, 才能最终结出尊师重教的丰硕果实, 让教师群体得到永久的保护。

( 作者单位: 山东省商河县文昌实验学校)

保护教师就是保护孩子

张自恒

如何才能更好地保护我们的教师呢?

作为学校来说, 要利用各种各样的机会, 向家长宣传尊重教师就是尊重孩子的理念。特别是在召开家长会时, 要向全体家长传递这样的思想, 在家长群体中形成尊重教师的共识。

作为教师来说, 只要真正做好本职工作, 让学生认可你, 那么你就会赢得家长的尊重和喜欢。

作为媒体来说, 在传播这样的暴力事件时, 要摆正自己的出发点, 不夸大、不虚报, 最重要的是通过事件让公众汲取教训。

作为政府来说, 保护教师是其责任。对于恶意伤害教师的事件, 要借助法律给予惩罚。让全社会不仅仅要尊重知识、尊重教师, 更要让全社会意识到教师是一个不应伤害的群体。

其实, 伤害了教师, 就是伤害了教育, 更是伤害了学生。因为这样的事件, 会让教师对教育行为畏首畏尾, 最终受害的还是学生。

12.《我们怎样观察》作文教学设计 篇十二

①知道耳的构造以及各部分的作用。②建立声音的传导途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①认识到耳对人们生活的重要性。

②培养对听力有障碍的人的爱心和同情心。③培养学生问的交流合作养成与人合作的好习惯。教学重、难点:

1、耳朵的构造。

2、鼓膜的振动。

二、教学准备

1.演示实验:一个玻璃杯、一块气球皮、一条橡皮筋、一个音叉、一些小米粒。

2.多媒体课件——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教学过程:

一、1、课前播放音乐。

2、课前谈话:我们今天的课堂和平时有什么不同?(在多媒体教室上课,有很多老师来听课。)对,这么多老师和领导不但关心大家的学习成绩,更关注大家在课堂上的表现。想不想把最最棒的你展现给大家?(想!)好,老师期待着你们的表现!上课!

3、师:课前老师播放了段音乐,好听吗?还想不想再听?(想)那大家想不想知道我们是怎样听到这么优美的音乐?(想)好!那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板书课题《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二、耳朵的结构与功能

1、谈话:要知道我们的耳朵是怎样听到声音的,首先我们必须知道耳朵的构造。师:师露出自己的耳朵,指着自己的耳廓。它是什么?(是耳廓,是耳朵的一部分)是不是只要有它就能听到声音?(生:不能)是的,仅仅有耳廓还不能听到声音,还得依靠耳朵里的一些“零件”才能听到。

师:那耳朵里究竟都有些什么呢?谁愿意把你的耳朵借给老师,让大家看看里面都有些什么?(愿意)那我可得把你的脑袋剖开,大家才能看到里面的构造啊!你愿意吗?(不愿意)没关系,有高科技帮老师解决这个难题。(出示课件:耳朵结构示意图)

师:这就是我们整个耳朵的构造图,现在老师考察一下咱们的课前预习情况,谁上来看图片说说耳朵里都有些什么?(生答,老师随机板书:耳廓、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听觉神经)再巩固,播放幻灯片,学生齐说。

根据它的功能与位置,我们把它们分为外耳、中耳、内耳。(板书:外耳 中耳 内耳)

2、(出示耳朵构造模型)老师希望同学们再仔细观察大屏幕上的耳的结构示意图,你也来当个老师,给大家讲解一下耳朵里面的构造。(及时给予指导,并给学生鼓励。)

3、好,现在我们已经对耳朵的构造有了基本的了解,那大家想不想知道我们究竟是怎样听到声音的?(想)好!下面我们通过一段视频了解一下。(播放视频《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三、鼓膜振动的实验

1、师过渡:刚才我们通过视频了解了声音传播的途径,要想听到声音的重要条件是鼓膜的振动,当声音传达到鼓膜时是怎样振动的?我想我也借不到鼓膜来做实验了,但我们可以通过模拟实验来进行研究。

2、师边说边演示:我们先把气球皮蒙在玻璃杯上,再用橡皮筋固定住,尽量的绷紧,因为我们的鼓膜是一层很薄的有弹性的膜,就像这样,再把小米粒撒在上面,让学生先小声背一遍古诗,再大声背一遍古诗,仔细观察气球皮上有什么现象发生?

3、学生实验,教师指导。

4、汇报观察到的情况。(声音大时,鼓膜振动明显,声音小时,鼓膜振动不明显。)

5、师问:其实我们的鼓膜就像气球皮一样,请大家想像一下,当声波传到鼓膜的时候,它就会怎样?(生:它就会像气球皮一样振动起来)

7、小结:

说的真好,不错,当声波传达到耳朵里时,会引起鼓膜的振动,于是――――(生)我们就听到了外界发出的声音了。

四、耳廓的作用

1、师过渡:鼓膜是这么的重要,那咱们要注意把它保护好。那大家根据我们这节课所掌握的知识和你以前的生活经验,来说说我们今后该如何保护鼓膜?(不能用坚硬的东西掏耳朵,以免戳破鼓膜;要远离躁声,碰到巨大声响时,我们要捂住耳朵或张大嘴巴。)大家是不是有点累了呢,那么我们来轻松一下,听一段音乐。我来教大家一种听法,很有趣的,想不想试一试呢?(生:想)先把手放在耳廓后面,手掌朝前。听一会儿,再把手放下听一听,重复几次。听完后你们就知道我们的耳廓有什么作用了。

2.现在你觉得耳廓有什么作用?

手掌合拢放在耳后时就相当于我们的耳廓变大了,收集到的声波就更多了。

3、有首儿歌《谁的耳朵长》,你们知道谁的耳朵长?(兔子)对,有好些动物的耳朵不但长而且还会向四周转动,那样它就可以收集到更多的声波,为逃生做好准备,也是为了生存。

(多媒体播放音乐)

4、问:是不是很有趣?那现在你们该告诉我耳廓有什么作用了吗?(生:收集声音)

刚才我们听到的钢琴曲是贝多芬在身患耳疾时创作出来的,贝多芬是伟大的作曲家和钢琴家,想不想知道贝多芬在几乎没有听觉的情况下又是如何创作的?贝多芬在28岁时就失聪了,他弹琴时嘴里咬着长棍子的一端,另一端抵住钢琴的键盘,这样进行创作,这种声音的传播方式叫骨传导。

5、老师这有个音叉,音叉是什么仪器?(发声仪器)老师这上面有数字,那数字又代表什么?(音叉每秒中振动的次数)老师敲击音叉后,用牙齿咬住,亲身感受骨传导。学生也亲自体验骨传导。

6、有一只耳朵就能听到声音,那为什么人和动物们都有两只耳朵?老师告诉大家一个小游戏:同学们围成一圈,让体验者站在中间,用布蒙住双眼和一只耳朵,然后一个同学拍手,让体验的同学确定声源方向,抓住拍手的同学。再用两只耳朵来做这个游戏,亲身感受为什么要长两只耳朵?(容易确定声源的位置)

五、激励总结

1、谁来说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我了解了耳朵的构造,我知道了该怎样保护鼓膜),那这节课大家的收获可真不少!回去,可以把你所学到的知识讲给你的家人和邻居的小朋友听,你也来当当小老师,这样有助于巩固我们所学到的知识。

2、自然界就是那么神奇,只要你留心观察,认真思考,积极探索,总会有新奇的发现,这就是科学精神!

13.《我们怎样听到声音》的教学反思 篇十三

《我们怎样听到声音》一课是学生在学过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之后,再来学习了解我们自己是如何听到声音的,体现了物理是“生活中的物理”,是“身边的物理”的思想。在教学中,我从“我们生活的世界充满了各种丰富多彩的声音,人们凭借耳朵听到这些声音”,引出疑问:“人耳是通过什么途径感知声音的呢?”,“耳聋的人是不是一定无法感知声音呢?”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引导学生自己阅读并讨论得出“人耳听到声音的过程”及“失聪的原因”,让学生想办法帮助耳聋的人,培养学生的爱心。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提出了“为什么有的失聪的人带助听器能听到声音,有的却不能呢?”的问题。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做课本上的“想想做做,”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实验亲身体会到“骨能传导声音”。而后,他们主动讨论,利用这一原理想出了很多帮助非神经性耳聋的人感知声音的办法,然后教师介绍“贝多芬耳聋后感知乐曲”及春节晚会聋哑人排练“千手观音”时感知乐曲的方法,加深学生的印象,接着带领学生学习“双耳效应”。

我对本节课最满意的是:本节课充分让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在“人耳听到声音的过程”到“骨传导”这一教学进程中层层深入,丝丝入扣,让学生提出问题,并让他们自己动手实验解决问题,得出结论,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当学生自己成功地获得“骨传导”这一知识后,他们很自然地将这一知识运用来帮助残疾人。整个过程达到了课程目标中对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的要求。

本堂课的不足之处在于:在“双耳效应”的教学中,由于实验条件的欠缺,未能让学生亲身体会“立体声”,可能学生对这一问题的认识还不够清楚,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想办法,比如播放录像或多媒体教室放DVD试音碟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立体声”,以加深学生的了解。

14.我们正在经历怎样的变革? 篇十四

我想很难回答, 因为边界越来越模糊。微软的新定位需要重新思考了。类似的公司还有腾讯、谷歌、Facebook、Twitter等这几年十分火爆的公司。而这些互联网公司甚至对人类信息获取、通信和交流方式进行了一次大的革新。

那么回过头来, 看看其他几家标志性公司又有着怎样的变化呢?

首先我们看看苹果, 5年前的苹果其实还是一家很正统的IT公司, 或者就是一家电脑公司。而在今天, 我们该如何定义它?从业务收入上, 我们更应该称它为一家手机公司。但苹果和其他手机公司却有着太多的不同, 比如其应用商店模式开创了一种全新的商业模式, 又比如在和运营商的合作中, 苹果占据了绝对的主动。

回到几年前, 用户和手机公司基本上是一竿子买卖, 交钱拿货。用户和手机公司再次发生关系要么就是维修投诉, 要么就是更新换代。而在如今苹果的模式下, 用户不但连续更换其最新机型并且通过应用商店不断和苹果发生关系, 最重要的是用户通过信用卡等支付手段不断为其业务买单, 形成了一个稳定的闭环。我们看到, 围绕应用商店和其终端平台, 苹果建立起了一套完整的产业链。至于通信部分, 已经不重要了, 任何运营商、任何网络都可以作为其承载通道。此时, 要给苹果贴上一个新标签的话, 我更愿意用“终端运营商”这个称谓。

其次, 三网融合近两年在中国掀起一场讨论热潮, 尽管这一话题并不算新。虽然至今没有重大进展, 但从美国、日本广电运营商的发展道路看, 未来的趋势是挡不住的。比如美国Comcast公司早已实现三网业务融合, 能够为客户提供电视、语音、高速上网业务等业务, 无论从用户数和业务种类以及ARPU值来讲, 早已是一个融合业务提供商, 其竞争力丝毫不亚于美国一流的通信运营商。

最后, 回到我们传统的通信公司上。记得年初美国at&t启动收购T-Mobile的时候, 业界就在讨论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 at&t涉嫌垄断吗?很多人的回答都是否定的, 因为我们看看上面提到的这些公司, 谷歌、苹果、Comcast、Facebook以及刚刚收购Skype的微软等等, 事实上都成了通信运营商的竞争对手, 而且在很多领域已经开始牵着运营商鼻子走。一个更具说服力的例子是, 如今诸多通信公司的市值早已被上述受热捧的公司所超越, 原先科技第一股的通信股神话彻底地消失。

对于今天的通信运营商而言, 用户规模早已趋于饱和、用户ARPU值不断降低、新业务创新乏力、竞争对手不断增多等等问题摆在面前, 而在外延业务和协同发展方面又遇到种种困难, 何去何从对于运营商而言, 并非危

这就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互联网、终端、广电和通信公司所遇到的变化。原先互不相干或者说各自拥有独立产业链的产业开始相互竞争、融合以及协同发展。这种变化具有革命性意义, 将对人类社会的进步起到重大的促进作用, 更将对新一轮全球经济复苏和增长起到极其关键的作用。

当然, 这种变化背后的推动力除了技术引擎之外, 用户的需求变化, 包括个人、家庭、企业、行业甚至整个社会的变化才是推动的主因。

15.《我们怎样观察》作文教学设计 篇十五

物理组

高小英

今天,我上了新课——2.2我们怎样区分声音。这节课的重点内容是频率、音调和“探究影响弦乐器音调的因素”。我在第一次备课的时候,几乎都没有处理过教材,只是想按照教材的思路讲。还好,集体备课的时候,同事们给了我很多好的建议。我结合自己的风格采纳他们的建议对这节课进行了二次备课,也对课件进行了大部分的修改。同事们给我的建议主要是我我的课件太简单,没有把知识的生成过程展现出来,也没有引导思考的环节和激发学生疑问,和学生互动的环节。我在此非常感激同事们给我的建议,让我深深发现自己存在的深刻问题。

这节课上完后,我对自己还是比较满意。整节课的知识点的连接和引入显得非常顺,重难点突出。就是这节课的时间显得比较紧,课堂练习相对少了点。

在这节课中,我以让学生听风声、雨声、小提琴声来引入这个课题——声音有千差万别,我们应该怎样科学地区分它们,再引导学生认识到刚才听到的声音有的低沉,有的高昂,从而得出音调的概念。然后让学生听宋祖英的《好日子》和刘欢的《弯弯的月亮》品味音调的不同,这样感觉效果比较好,学生也比较有兴趣。

再由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引出声音的高低跟物体的振动状况有什么关系,从而进行试验探究,由于当时没考虑到班级的讲台有围栏,用钢尺探究“音调的高低与频率”的实验很不理想,实验现象不明显,学生听不出音调的高低,反而觉得钢尺伸出桌面长些振动快,也许他们觉得钢尺伸出桌面长些的振动更明显就是振动得快,而且会振动得久些。物理演示实验最失败的就是实验现象不明显还让学生体会到错误的理解。我对此非常不满意,还好我还准备了梳子,立马改用梳子做实验。在做实验时,强调学生认真观察,认真听声音,并注意比较刮快点梳子和刮慢点梳子时,梳齿振动的快慢和声音的区别。考虑好梳子发出的声音小(以后可以用旷音器),我就走到学生中间去做,引导学生得出音调跟振动快慢的关系,这样水到渠成引出频率的概念。

在讲用波形显示音调时,为了让学生简而易懂,我强调了学生数波峰在相同时间的个数,多的(密的)音调高,反之音调低,为了更形象,我还找到了牛叫的声音和蚊子叫的声音的波形图,让学生一边听声音,一边对比波形图,这样效果非常好。

这节课还有一个探究性实验比较难以处理,那就是“弦乐器音调的影响因素探究”。由于没有实验器材,我只好用吉他的结构和指法引导学生去猜想,然后引导学生去制定计划和设计实验,由于是学生在学了控制变量法后的第一次应用,所以我先引导学生想到用控制变量法,需要研究哪个因素就改变这一因素,其他的保持不变。

上一篇:某校英语系大学生的自荐信下一篇:微信运营培训心得体会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