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农民工学习调查报告

2024-07-21

关于农民工学习调查报告(精选8篇)

1.关于农民工学习调查报告 篇一

关于农民工学习需求调查报告

学号:20071148姓名:杨克琴

一:调查的目的与意义

目的:调查外地农民工子女就学现状,了解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的需求,为政府和社会制定干预方案提供依据。

二:调查方法

使用封闭式调查问卷、个人访谈、小组访谈方式由经过短时间培训的我班学生采用面对面问卷调查、小组访谈和个人访谈。调查问卷内容包括:民工子女的基本情况、家庭情况、入学情况、教育的可接受性、教育费用等。访谈除以上内容外还包括:民工学校的办学情况、困难和建议,民工个人对成都市义务教育现状的看法和意见,对子女受教育的重视程度等。

三:调查对象:对成都青白江中学的70名六年级小学生、5名教师及34名外地此的农民工进行了调查。

四:调查结果

农民工子女就学年龄普遍大于成都市市民子女就学年龄;很大部分农民工子女与父母分离,在原籍读书民工;民工子弟学校办学条件差,缺乏资金设备和高质量的师资力量;农民工普遍认为北京市公办学校教育质量高,愿意自己的孩子在公立学校就读,但过高的赞助费使他们感到无法承担。结论:外地来成都农民工子女就学现状令人担忧,许多问题亟待解决。最好的办法是政府、社会和个人协力办教育。

上世纪80年代中期,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开放,带来了就业人口流动,农村人口城市化的热潮,成都作为四川的首都都市首当其冲地迎接着这一浪潮的冲击。据不完全统计,成都市的农民工大约有20万,其义务教育的适龄子女约24万。这些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的问题就随之凸显出来。由于教育经费和户籍管理的原因,成都市那么这些外地来农的民工子女目前就学的现状如何?他们在受教育问题上有什么困难和需求?政府和社会应该如何干预?为此我们对成都市青白江中学的学生、教师及民工进行了民工子女受教育情况的调查。

1.农民工子女就学年龄(13.95±1.397岁)普遍大于成都市市民子女就学年龄(12.25±0.440岁),与我班学生小学六年级时年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t=8.366 P=0.000)。

2.父母职业以个体经营(40.15%,53/132)和给个体单位打工(18.94%,25/132)为主,以后的排序为:无业(16.67%,22/132),集体单位打工(15.91%,21/132),其他(8.33%,11/132)。

3.家庭经济收入较低,大多集中在800~1000元/月,父亲或母亲完全没有经济收入者占12.88%。.家庭居住面积较拥挤,全家住一间房占43.55%,两间35.48%。全家住房面积少于15平方米占18.75%,16~20平方米占31.25%,21~30平方米占18.75%。

5.学校距离家较近,上学路程所需时间少于10分钟者占22.73%,10~20分钟33.33%,20~30分钟28.79%。多于30分钟15.15%。

二、民工子女就读现状

在成都面向外来民工子女的私立学校就读:对青白江建筑工地民工的调查,其中只有一对夫妇的两个孩子在这类学校就学,其他除目前尚没有孩子的一两个人外,其子女均在原籍读书。对于这些私立学校的教育质量和收费问题,家长们普遍表示不满和提出抱怨,但是考虑到北京市的普通学校并不对外地户口的孩子开放或是要征收一大笔的借读费,他们只能暂时让孩子在这些私立学校就读。

3.在家乡的学校就读:这些孩子通常是由祖父祖母或是其他亲戚照顾,与父母分离在家乡就读。这些学校的教育质量比不上成都。对青白江建筑工地民工的调查发现,这种情况相当普遍。民工表示并不放心家乡学校的教育,也不放心不在身边的孩子的情况。他们没有让孩子来到北京的主要原因是经济困难,例如在成都没有固定的居所和收入,或者承担不起孩子在成都读书的学费等。

外来民工子女接受教育的情况

1.没有完备的小学-初中-高中的教学系统:在我们的调查中发现,成都地区几乎没有为外来民工子女设置的高中,初中的门槛也相当的高。许多家长和学生都愿意子女继续留在成都上学,但是民工子女在京读完小学或者最多初中之后,如果父母没有为其办理成都户口的能力,他们就只能返回家乡继续上学,或者在成都投入社会寻找工作

2.外来务工人员的生活状况对其子女就学的影响:1)外来民工具有流动性,这就决定了其子女上学的方式也是流动性的。以我们调查的麻峪小学为例,每学期有25%的学生转学,一个教学班从一年级到六年级剩下的同学不足1/2,这些同学随父母流动,就学的情况极不稳定。2)外来民工家庭经济状况较差,他们从事的行业大多是建筑工人,小商贩,家庭的收入相对较少,不足以支付较高的学费,甚至不能满足子女接受基础教育的一些合理需求。这种情况影响了学生受教育的质量。3)民工家庭的子女绝大部分是多于一个,多子女就学增加了家庭的负担。加上现实生活的重压,父母对孩子的照顾常常顾此失彼。对孩子的监管力度受到影响,孩子的学习质量也势必受到影响。

外来民工对于子女接受教育的看法以及对成都市教育现状的评价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这些风餐露宿艰辛生活的外来人员,对于只有教育才能改变子女的命运这一点深信不疑,他们大多表示,只要孩子的学习成绩和能力不是太差,自己就会尽力供应孩子上学的需求,让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

农民工普遍认为成都市公办学校教育质量高,愿意自己的孩子在公立学校就读,但过高的赞助费使他们感到无法承担。

城市农民工子女同样有其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和其重要性

美国民权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曾经说过:“我有个梦想,不远的将来,在佐治亚的红山上,黑人的孩子能和白人的孩子坐在一起,共叙兄弟般的情谊。”今天,我们也有个梦想,那就是民工的子弟能和城里的孩子坐在同一个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共同接受高质量的现代化教育。必须指出,民工对当地城市的建设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们一般从事繁重甚至危险的、城里人不愿干的工作,但收入低廉,他们在农村交纳了教育附加费,在城市也交纳了工商税等费用。他们负担了城乡双重费用,他们的子女却不能享受义务教育的权利,这是极不公正的。

如果明天的民工子弟仍不能接受良好的、高质量的现代教育,那么,民工的子弟明天很可能还将是民工,他们仍然会生存在城市的边缘,继续成为烈日下被晒得皮肤黝黑,严冬里蜷缩于工棚内的民工,他们依然难以享受城市中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只有当这些“如果”都不复存在的时候,今日的民工子弟才能跨过城市与农村的鸿沟,成为城市中不可缺少的一员。实现平等,应从消除歧视做起。让每一个民工子弟都能享受到城里孩子的待遇。

五:讨论与建议:

1.建立民工子女学校:民工子女学校作为政府承办的项目,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不论是从师资力量,软硬件设备,教学能力和质量,学费征收,伙食和住宿等学校条件上,还是从对孩子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优秀人格的培养上来讲,对于民工子女都是最适宜的选择。所以,政府更多更好的建立打工子女学校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最根本方案。

2.选择建立打工子女学校的地点:我们认为政府应当通过调查北京市及近郊外来民工人员的分布,选择分布较为密集的地区建立民工子女学校。同时为了解决一些分散居住的外来民工的子女受教育问题,可以在一些地区建立寄宿制的民工子女学校。这些学校的建立,能够让民工放心地把孩子送进学校。

3.私立民工学校的问题:通过调查我们发现,这些私立学校大致可分为两种:一种是性质类似于希望小学,这是一类非盈利性质的学校。这些学校的教育质量并不甚好,但是收费不高;另一类是私人创办的盈利性质的学校,这类学校收费高,教育质量也不理想。我们认为或者政府出资接收这些私立学校,将其转变为公私合营或者公办学校,或者由政府出面干涉这些学校的运营,例如政府可以派出教学督察进驻这些私立学校,监督其教学状况和收费标准。这样一来可以逐渐转变私立学校教学质量差收费高的问题,让这些学校也为解决外地来京民工子女受教育问题贡献力量。

4.降低学校门槛的问题:考虑到外来人员的经济状况,他们对于普通学校的数额巨大的借读费是无法接受的,对于私立学校的高收费也感到捉襟见肘,所以要降低北京学校的门槛,让更多的民工子女接受更好的教育。

5.在全国各地建立打工子弟学校的想法:毕竟成都的办学能力也是有限的,民工的子女不可能全部进入成都接受教育,所以为了让他们能够在家乡接受完善的教育,可以考虑在外出打工人员较多的省份及地区建立打工子弟学校。这些学校应当由当地政府承办,降低门槛,这样才能让出外打工的父母不再有后顾之忧。

6.建立完善的小学-初中-高中的教学系统:对此我们提出的方案是:广泛建立小学和初中,适量建设寄宿制的高中和职高。高中和职高的可以根据需要建立,解决民工子女进一步求学的要求,并为他们中能力出色的学生继续报考大学提供了机会。必须提出的是:这些高中和职高的门槛必须降低,要让外来人员可以接受。

以我们活动所的资料和结论为基础,紧扣主题发起社会宣传活动,以期唤起全社会人士对此问题的重视。从而达到“奉献爱心,服务社会”的作用,并使我们的活动无愧于青春,有益于时代。

我们的行动是:

1.通过互联网发起网络宣传:

众所周知,互联网是目前人们生活、学习、工作中重要的信息获取方式之一。可以说,目前“信息时代”浪潮下的各种信息传递方式中,互联网所承载的网络传播方式是最方便、最普及也是最迅捷的一种。我们利用网络资源向全社会公布我们的研究结论并以期引起广泛关注。在众多的网络宣传方式中,我们最终选择了BBS也就是网上论坛方式。其原因是此方式覆盖面广且上传资料方便,互动性也很强。故此,其有利于我们与社会人士的双向交流和资源共享。我们拟派几名网络高手到国内各大门户网站BBS上发表我们的结论和呼吁,并等待、回复社会的回应和疑问,以达到良好的宣传效果。

2.致信教育部与北京市政府:

人民政府是人民意志的代表,其下属教育部门是以人民的力量为保证下一代的受教育权利而设立的职能部门。可以说,如果我们能使教育部门知道我们对此问题的重视,便也就是利用人民的力量来帮助那些困难的外来人员子女。所以,我们已经采用信函的方式,将调查、分析结果告知教育部与北京市政府,使其了解这一问题已受到以我们为代表的广大中学生的关注。同时,由于我们在调研工作中获得了一些自己独特的对此问题的看法,我们也将把它们汇总起来,为教育部与北京市政府提供一些提案用以解决这一问题。此行动可能将收到良好的社会效果,并为外来人口子女受教育问题提供更多的解决途径和解决机会。

2.关于农民工学习调查报告 篇二

农民工创业:心动者多, 成业者少

去年以来, 金融危机的影响使各地面临的就业压力加重, 返乡农民工自主创业人数骤增。山东昌乐县劳动保障局2009年春节期间组织对务工的65683名农民工就业状况和创业意愿进行了详细调查, 其中有自主创业意愿的9684人, 占14.7%。还有一部分农民工就业期望值过高, 因就业素质低, 岗位、待遇不合意愿, 也在创业与求职就业之间徘徊。

目前, 对于农民工求职就业, 我们主要是依靠行政促进、信息转达等手段, 开辟渠道行聘求对接之便, 其就业成果往往依托于企业及三产服务业等提供的岗位。政府能够开发的公益性岗位仅仅是杯水车薪。没有足够的岗位, 促进措施力度再大, 也不会有更大的成效。而自主创业, 须经政府有关部门、创业者个人及其所在基层组织合力同步才能实现。通过对全县有创业意愿的9684人调查发现, 截止2009年五月中旬, 已实现自主创业、项目在建或启动开始创业的有2016人, 已建设和在建创业项目1786个, 实际创业人数占20.8%。总体来说, 能够走上创业之路者比例还相对较低。

欲行创业路:几多思量, 几多盼望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 现在农民工对待自主创业的心态主要有以下四种表现形式:一是个人、家庭等各方面不具备创业条件, 也没有创业动机;二是有创业意愿而望“海”兴叹, 随着创业大潮的涌动, 内心也燃起创业激情, 想通过自主创业改变现状, 但缺乏信息, 无技能, 少资金, 因而显得有心无力, 难以迈出创业步伐;三是虽具备一定的创业条件, 但由于创业意识淡薄, 感觉创业路难走, 不愿担冒风险, “怕”字当头, 缺乏自主创业信心;四是创业愿望迫切, 掌握技能或具备一定的创业条件, 有决心有信心, 这类人往往是创业的成功者。

制约农民工创业的问题及原因, 主要有以下四点:

一是资金不足, 缺乏金融支持。农民工依靠一般性耕种和在外打工所积累的资金有限, 甚至没有积累。资金的关卡把许多农民工挡在了创业大门之外。政府扶持创业的小额贷款由于受各种条件的限制, 能够拿到的是少数, 有的创业项目小额贷款额度也难以满足需求。调查的有创业意愿的9684人中, 因为缺少创业资金难以成行的就有7166人, 占74%。无钱投入是绝大多数农民工创业的“瓶颈”。

二是创业起步, 渴求指导服务。调查发现, 由于一些创业者在创业之初对项目缺乏生产行业、产品、市场销售等方面的信息, 以及投资适度、设计规模、经营核算等方面的知识, 迫切需要得到有关方面对项目的“会诊”定位及其他各个环节的指导服务。没有这种指导, 他们往往缺乏信心, 举棋难定。一部分创业者因为缺少这种指导, 使投资陷入盲目性。

三是缺乏经验和技能, 期盼创业培训。大面上只注重了就业技能培训, 而对创业者的培训重视不够。由于受教育程度和知识限制, 部分创业者思维方式传统, 营销观念滞后, 市场开拓能力差, 家族式管理, 机制不合理, 生产人员技术水平低, 产品缺乏竞争力。因此, 经营管理培训和生产工人的技能培训是创业者的迫切需求。

四是盼望有关部门热心支持, 便捷服务。农民工创业, 有创业的外在条件即产品、市场等, 有内在条件即个人创业意愿, 但这距挂牌开张、创业成功还有相当大的距离。需要经过工商、税务、劳动、卫生、环保、土地等多个部门的多道门槛, 他们最盼望一路“绿灯”。这些部门的热心支持、快捷服务是他们顺利创业, 成功创业的关键。任何一道关都有可能把创业者挡在门外。

政府促创业:把脉引路, 重破“瓶颈”

引导推动农民工创业, 不仅仅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 更是缓解就业压力, 统筹城乡就业的治本之策, 长远之举。就业岗位决定着就业成果。因此, 政府如果单纯在岗位和求职农民工之间为就业而推张举措, 从宏观、长远的角度来说是被动的。必须从根本上探索长远的、可持续增加岗位、扩大就业容量的体制、机制和措施。那就是政府在积极推进招商引资、筹建大企业项目的同时, 强化措施引导推动农民工自主创业, 增加创业项目数量, 扩大就业空间。发挥出农民工创业的潜能, 就把包“袱变”成了财富。创业项目对于促进带动就业的作用是巨大的, 门槛低, 易于就地就业, 双方对接相对灵活。昌乐县去年建设的创业园, 建设的75个创业项目就吸纳了1600多名农民工就业。2009年以来, 建成和正在建设的1786个创业项目, 可提供14600多个就业岗位。

返乡农民工自主创业作用重大, 而如何引导和推动, 则是政府重要的一课。

一是要引好路, 为创业定好位。市场经济条件下必须以市场的眼光选项从业。依据个人条件帮助选准项目是创业成功的重要一环。政府有关部门应当设立由经贸、商业、金融等方面的专家及有关行业权威人士组成的指导团、智囊团或成立这方面的专门机构, 帮助把脉诊断, 为创业人员定位选项, 出金点子。对自有资金少或可能争取到的资金少的, 从投资少见效快、技术含量低的小项目做起, 陆续滚动发展;对缺少技能、市场开拓能力的, 可立足当地农产品或产业集群上项目, 利于掌握技能和融入市场;对有一技之长的帮其发挥个人优势, 筛选合适项目。通过综合谋业人员各方面的条件, 帮助“量体裁衣”, 规避风险, 扬长避短, 让他们因人而宜, 圆创业梦。

二是拓宽融资渠道, 加大信贷支持力度。这是促进创业的“瓶颈”。在用足用活小额贷款政策基础上, 政府与金融部门协调, 开拓支持创业的信贷渠道。实行农户联保, 协调加入行业协会实施联手“抱团”担保, 都是可行的。政府也可探索建立农民工创业专门扶持基金, 重点对创业项目实施贴息扶持, 或者研究试行农民承包土地抵押贷款, 扩大抵押资产范围。逐步放宽政策, 开放融资渠道, 允许民营金融机构进入民间融资领域, 促进资金信贷的市场竞争, 激活金融机构的信贷机制, 使面向农民工的信贷机制更加灵活。

三是简化程序, 营造宽松创业环境。按照“非禁即入”的原则, 放宽条件, 降低门槛, 开辟绿色通道。农民工创业报批涉及到的各个部门要一盘棋, 也可以实行并联审批, 减少环节。目前, 各地都有对于创业的优惠政策, 涉及到多个部门, 多个方面。但创业者能否享受到、享受多少, 则少有过问。这其中缺少一个牵头或综合督查落实的机构或部门。立足于在体制、机制上为农民工创业拓宽空间, 有专门机构负责或制度规范, 以确保搞好“保驾护航”是必要的。

四是搭台铺路, 筑巢引凤。政府投入一定资金, 统一规划建设创业园、创业基地或创业一条街, 也可依据产业组织农民工居家集体创业, 结伴出“海”。政府强化服务扶持措施, 减少创业人员创业过程中的多个环节。昌乐县自2008年以来, 建设了下岗职工和返乡农民工创业园, 各镇 (街道) 建设了返乡农民工创业基地。这些园区和基地都实行选址、规划、建设、设施配套及项目审批手续等统一办理, 极大地方便和促进了农民工创业。同时, 创业项目同一种类, 同一行业形成集群的, 由政府出资聘用权威技术能人, 统一指导创业项目生产经营。对于有技能、有实力的在外务工能人, 政府可引导、鼓励、邀请其回乡创业。

五是搞好创业培训, 提高返乡农民工创业能力。针对创业人员需求, 有组织、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进行“定向”、“分级”、“分行”培训, 对创业项目的招用工人实施技能培训, 或者按照创业项目需求进厂 (场) 培训, 积极为创业人员提供知识和技术支持。

3.关于农民工学习调查报告 篇三

[关键词]农民工;客观生活质量;生活满意度;社会排斥;市民化

[中图分类号]D422.7 [文献标志码]A [DOI]10.3969/j.issn.1009-3729.2014.02.008

在我国城市化发展进程中,农民工的作用不容忽视,他们对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农民工是一个庞大的群体,如何使他们很好地融入城市,如何使城里人不戴有色眼镜去审视农民工,对于推动我国城市化的发展进程尤为重要。此外,关注在城市工作生活的农民工的生活状况,提高他们的城市认同感和归属感,才能真正促进城市化进程。

本文拟以在河南省郑州市工作生活的农民工为调查对象,采用配额抽样的方法抽取样本,运用文献法和问卷法收集资料,对城市农民工的客观生活质量和主观生活质量进行调查研究,以揭示其质量的现状和特点,并从社会排斥的视角分析导致其生活质量较低的原因,最后提出提高城市农民工生活质量的对策建议。

一、调查方法

1.文献法

本研究通过查阅大量关于农民工生活质量方面的文献资料,对文献的主要观点、研究方法、研究结论等进行系统的研读,并借鉴其中一些研究成果,以便为本研究的开展和深入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2.问卷法

本研究采用问卷法收集资料。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问卷300份,有效问卷293份;问卷内容分为2部分,一是被访人的基本资料,二是城市农民工的客观生活质量和主观生活质量状况;问卷共设50个问题。在问卷调查的实施过程中,选择的访问员都受过专业、系统的学习与训练,以确保调查的质量。

3.抽样方法

本研究采用的抽样方法是配额抽样,即根据农民工总体的内在结构与比例,按照性别和年龄这2个变量进行了配额。共发放问卷300份,其中向男性农民工发放问卷180份,向女性农民工发放问卷120份;向“80后”和“90后”农民工发放问卷180份,向其他年龄段农民工发放问卷120份。回收问卷300份,有效问卷293份,有效问卷率达到977%。(见表1)。

由表1可知,样本中男性农民工居多,占604%,女性农民工较少,占39.6%。这与农民工性别总体结构中的男性与女性比例接近。样本中21~30岁之间的农民工占33.4%,16~20岁农民工占28%,“80后”和“90后”的农民工占61.4%,其他年龄段的农民工占38.6%,这与样本总体结构中的年龄比例也接近。样本中的农民工的文化程度以初中和高中居多,占81.9%。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样本中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农民工有6人,他们到郑州市打工后,通过自学考试或成人高考而获得相应的文凭,这也反映了这部分农民工积极乐观、勤奋好学的精神风貌。

二、调查结果

195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约翰·肯尼斯·加尔布雷斯首次提出了生活质量的概念,之后西方学者关于生活质量的研究主要侧重于生活质量的主观方面,这与其经济的发达程度有关。当一国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就会更多地去关注生活质量的主观方面,也就是生活满意度。1980年代初期,国内学者也开始了生活质量问题的研究,目前学界关于这方面的研究主要有3种观点,即客观派、主观派、主客观派。客观派认为,生活质量是影响人们物质与精神生活的各种客观条件;主观派认为,生活质量是人们关于生活各个方面的评价与感受;主客观派则认为,生活质量是影响人们物质与精神生活的客观条件与主观评价的综合。本文较倾向于主客观派的观点,认为城市农民工的生活质量包括客观生活质量和主观生活质量,客观生活质量包括居住状况、工作状况和权益保护、消费状况、婚姻家庭生活、社会交往、闲暇生活、健康状况7个方面,主观生活质量用生活满意度来测量。

1.城市农民工的客观生活质量

(1)居住环境较差

调查中发现,66.9%的城市农民工所居住的是租来的房子,约19.8%的城市农民工居住在单位宿舍。这两部分农民工居住的条件一般都很简陋,面积不大。仅有4.4%的城市农民工是居住自己在城市中购买的房屋,这部分城市农民工在城市打工的时间比较长,有一定的经济实力,于是就转变成了新的城市居民。

(2)收入水平较低且权益难以得到保障

关于“你打算换工作吗”这一问题的回答情况如下:24.7%的被调查对象打算换工作,41.4%的被调查对象不打算换工作,33.9%的被调查对象暂时未考虑这个问题。由此可以看出,寻求稳定是城市农民工的首要目标。

在被调查的城市农民工中,月收入801~1 500 元的占58%。这样的月收入,扣除生活费和房租,所剩不多。关于“单位是否克扣过工资”的问题,18.1%的认为克扣过,631%认为没有克扣过。关于“法定的节假日能否享有”这一问题,32.1%的认为能够享有,67.6%的认为不能享有。关于“你与目前的工作单位是否签订了劳动合同”这一问题,14.4%的回答“签了”,67.8%的回答“没签”,其他17.8%的被调查农民工是个体户,所以不存在是否签订合同的问题。

在技能培训方面,被调查对象中62.3%的农民工说自己没有参加过技能培训,只有37.7%的确认自己参加过技能培训。城市农民工有技能培训的需求,他们希望通过参加相关的技能培训,提升自己的能力,提高自身的人力资本,以便能在激烈的劳动力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与发展。

另外,城市农民工的消费水平不高,无法与城市居民相比。当然,在调查的过程中也发现,部分新生代农民工的消费水平超过了他们的收入水平,差额部分一般由家庭贴补。这也凸显了新生代农民工与第一代农民工在城市生活方式方面有着较大的差异。

调查数据显示,在被调查的293名城市农民工中,有258名没有参加养老保险,占88.1%,参加养老保险的农民工仅占11.9%。由此可见,城市农民工中大部分人都没有参加养老保险,更不用说享受工伤保险了。城市农民工这种“边缘人”的身份使得他们在城市中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一旦生活中出现一些意外事故,他们的合法权益便无法得到保障。

(3)婚姻家庭生活质量不高

在被调查的293名城市农民工中,已婚者占39.6%,未婚者占57%,离婚者占2.0%,丧偶者占1.4%。

调查数据显示,65.2%的是和配偶一起来城市务工,58.8%的是丈夫的月收入高于妻子的,37.7%的是夫妻双方的收入不相上下,只有3.5%的是妻子的月收入高于丈夫的。这与中国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的思想观念相一致。然而从随后的两个问题即“在家庭重大事情上,夫妻俩谁做决定”和“在做家务这件事情上,你赞同哪种观点”的回答中,我们又看到了区别于农村传统观念的现代观念。在家庭重大事情(如购买家电、孩子上学等)的决定权上,60%的认为应该由夫妻双方协商决定,34.8%的认为应该由丈夫决定,5.2%的认为应该由妻子决定。这反映了大部分城市农民工家庭夫妻双方的地位是平等的,家庭的重大事情由夫妻双方协商决定,但在家庭重大事情的决定权上,丈夫比妻子更有话语权。由此可以看出,农民工“男女平等”和“男主女从”的思想是交织在一起的。对“在做家务这件事上,你赞同哪种观点”这一问题的回答,也同样体现了传统文化观念与现代文化观念的交织。66.9%的认为家务应该由夫妻双方共同承担,27.6%的认为“男主外、女主内”,家务应该主要由妻子承担,只有2.4%的认为家务应该由丈夫承担。由这2组数据可以看出,现代家庭文化观念处于主导地位,这说明农民工进城后,由于受到城市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他们已逐渐地被市民化了。

在择偶条件方面,54%的认为人品好是其择偶的首要条件,22.1%的认为志趣相投是其择偶的首要条件,只有5.9%的认为经济条件和家庭背景好为其择偶的首要条件。显然,城市农民工在择偶观念方面还是比较理性的。虽然农民工生活在城市,与城市居民相比,他们的生活状况较差,但是,绝大多数城市农民工在择偶方面并未追求经济的富裕和家庭背景的优越,而是更多地注重人品、感情。

(4)社会交往主要局限于初级社会关系网络

城市农民工平时的交往对象涉及到家人、亲戚、老乡、同事、同学和其他朋友。当问到“你平时主要和下列哪些人交往”这一问题时,50.9%的选择了“家人”,30%的选择了“亲戚”,43.7%的选择了“老乡”,52.6%的选择了“同事”,31.4%的选择了“同学”,17.4%的选择了“其他朋友”。由此可见,城市农民工的社会交往既有初级社会关系网络,也有次级社会关系网络。初级社会关系网络是基于血缘关系和地缘关系而建构起来的,这一社会关系网络在城市农民工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尤其是在城市农民工初次进城务工时寻找工作的过程中。同时,家人和老乡也为城市农民工提供了经济帮助和情感支持。而基于业缘关系而建构起来的次级社会关系网络在城市农民工的再次职业流动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调查中,69.8%的城市农民工认为与城里人交往不多,30.2%的城市农民工认为与城里人交往较多。关于“城里人会主动与你交往吗”这一问题,76%的认为“有的会,有的不会”,108%的认为“都不会”,只有13.2%的认为“接触到的城里人都会”。由此可以看出,城市农民工与城市居民交往的不多,也不深。城市农民工在城市居民的眼里是“他们”,是“陌生人”。可见,城市农民工虽然生活在城市,但是,“陌生人”的身份使他们游离在城市与农村之间,落地未生根。更有甚者,35.5%的城市农民工在与城市居民打交道时,感觉到城市居民对他们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歧视。

(5)业余生活单调

调查数据表明,城市农民工在闲暇时间,57.7%的看电视,34.8%的读书或看报,13.7%的参加体育锻炼,39.6%的睡觉休息,9.9%的唱歌,14%的打麻将,6.1%的旅游,25.9%的逛街购物,6.1%的谈恋爱,239%的无所事事,23.2%的进行其他活动。同时,调查显示,49.8%的在闲暇时间里有一种空虚无聊的感觉。由此可以看出,城市农民工的业余生活比较单调乏味。

(6)身体健康状况普遍较好

调查显示,城市农民工89.7%的感觉自己的身体状况良好,74.9%的甚至在一个月内没有生过病,只有1.7%的感觉自己的身体状况较差。从总体上看,绝大多数城市农民工的身体状况还是较好的。城市农民工参加体育锻炼的情况如何呢?12.6%的表示经常会参加体育锻炼,61.4%的表示偶尔会参加体育锻炼,25.9%的表示从不参加体育锻炼。由此可以看出,城市农民工参加体育锻炼的意识并不强。

2.城市农民工的主观生活质量

城市农民工的主观生活质量可以用生活满意度来测量。城市农民工的主观生活质量主要包括居住满意度、收入满意度、工作环境满意度、婚姻生活满意度、人际关系满意度、闲暇生活满意度、就医状况满意度和总体满意度。在问卷中,关于各个方面满意度的备选答案设定为5级,分别为非常满意、比较满意、一般满意、不太满意和一点也不满意,在进行数据输入的时候,分别赋值为5、4、3、2、1。下面结合调查数据,分别对这些满意度进行说明和讨论。城市农民工对婚姻生活的满意度最高,均值为370;其次为人际关系满意度,均值为3.16;再次为闲暇生活满意度,均值为2.80。居住满意度、收入满意度、工作环境满意度、就医状况满意度均值依次为2.68、2.37、2.78、2.79。由此可以看出,城市农民工对自己的收入满意度最低。这反映出城市农民工的收入水平普遍不高。尽管城市农民工对生活各个方面的满意度有一定差别,但是总体满意度为309。与城市居民相比,城市农民工虽然在城市中的生活条件较差,工作环境不好,但是他们的心态较好,对自己的生活总体上比较满意(见表2)。

三、基于社会排斥视角的原因分析

与城里人相比,城市农民工的生活质量不高,导致城市农民工生活质量较低的原因有很多,社会排斥是其中之一。城市农民工由农村进入城市后,遭遇的社会排斥主要有政治排斥、经济排斥、文化排斥和社会交往排斥。

1.政治排斥

城市农民工走出农村进城务工后,无法参加家乡的选举活动,很少有农民工专门为参加选举活动而返乡的。因此,城市农民工的选举权与被选举权无法实现。城市农民工生活在城市,关乎他们切身利益的问题很多,社会却不能为他们提供表达其诉求的有效渠道,因此,即使他们在城市遭遇了不公正的待遇,也只能忍气吞声。

2.经济排斥

城市农民工被排斥在第一劳动力市场之外,都在第二劳动力市场就业,多从事苦、脏、累、险等工作。他们的收入较低,工作环境较差。城市农民工刚进城找工作的时候,为了能在城市立足,不太计较工资的高低,只要能生存下去就行了,待积累一定工作经验后一般会寻找工资稍高的工作。城市农民工的工资除了用于日常生活开支之外,基本上是寄给家里,用于盖房、结婚等大事。城市农民工虽然在城市生活,但是他们的消费水平远远低于城市居民。尽管新生代农民工的生活观念有一些变化,其消费水平比第一代农民工要高,有的甚至是“月光族”,每月还需要父母贴补,但是,总体而言,与城市居民相比,较低的收入水平也决定了他们较低的消费水平。[1]

3.文化排斥

在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下,城市与农村在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方面都有着很大的差别,尤其是城市文化与农村文化在生活习惯、风俗、语言、思想观念与价值观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城市农民工由于长期在农村生活、在农村长大,因此,他们所接受或认同的农村文化、思想观念和价值观与城市居民的有所不同。城市农民工虽然生活在城市里,然而他们满身的农村文化气息使得他们会不同程度地遭到城市居民的异样目光,从而成为城里人眼中的“异类”。尽管城市农民工尤其是新生代农民工在逐步适应城市生活时,也会尽量学说当地话,穿着打扮也会考虑流行、时尚,但是他们毕竟在农村文化氛围中长大,农村文化已经在他们身上深深地扎下了根,当城市农民工身上的农村文化与城市文化发生碰撞时,城市农民工会感到很不适应,成为“边缘人”。

4.社会交往排斥

城市农民工的社会交往圈子不大,主要局限在家人、亲戚及老乡所构成的初级社会关系网络之中。在逐步适应城市生活的过程中,城市农民工的次级社会关系网络会逐渐拓展,与同事、城市居民的交往也会逐渐增加。然而,由于城市农民工过去长期生长在农村,他们已经习惯了熟人社会的交往方式,即交往比较深、投入真情实感、注重礼尚往来,因此,当面对比较理性、交往比较浅、功利性较强的城市社会交往时,他们很难适应。不仅如此,他们还会遭受到城市居民的歧视,认为他们是乡下人,看不起他们,这使得城市农民工无法正常地与城市居民交往,有些城市居民甚至不愿意与城市农民工交往,认为会降低自己的身份,这样,城市农民工就会被排斥在城市居民的圈子之外。

四、提高城市农民工生活质量的建议

鉴于城市农民工生活质量较低,结合对导致这一状况的原因之一的社会排斥问题分析,笔者提出提高城市农民工生活质量的如下对策建议。

1.改革户籍制度,降低城市农民工市民化的门槛

要提高城市农民工的居住、工作和权益保护等方面的生活质量,政府应该在户籍制度方面进行改革,例如,可以让一部分在城市居住时间较长、有稳定工作和稳定收入、符合一定条件的城市农民工逐步转变为城市居民。鉴于新生代农民工年轻、富有活力,现代意识较父辈强,更倾向于在城市定居,政府可考虑降低城市农民工市民化的门槛,有选择地做好新生代农民工的户籍入市问题。

2.建立覆盖城市农民工的社会保障体系

绝大多数城市农民工在城市里都没有参加相应的社会保险,他们在城市的生活缺少社会保障。政府应逐步建立覆盖城市农民工的社会保障体系,使得城市农民工在工伤保险、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和生育保险方面都能享受到应有的社会保障;按照“低门槛、便参保、广覆盖、易流动”的原则,逐步做好城市农民工养老保险的扩面工作;坚持“低费率、保大病、保当期、用人单位缴费为主”的原则,推行农民工大病医疗保险。[2]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尤其要注意城市与农村、省与省之间的对接。

3.建立城乡一体的用工制度

鉴于城市农民工被排斥在第一劳动力市场之外,不能享受到与城市居民同等的就业机会和就业待遇,影响其经济收入,因此应打破城乡用工制度上的壁垒,建立城乡一体的用工制度,保障城市农民工的合法权益,统筹城乡一体化的劳动力市场,使得城市农民工与城市居民一样,可以凭学历、技能在劳动力市场公平竞争、平等就业。

4.积极进行城市农民工进城安居扶持

城市农民工的住房问题是亟待解决的基本生活问题。调查显示,大多数城市农民工租房或居住在单位宿舍或工棚中,居住条件较差。要改善其居住状况,有必要进行城市农民工安居扶持,可以考虑从以下方面着手。首先,积极建设单位宿舍,改善单位居住条件;其次,大力推进廉租房建设,使城市农民工也能享受到这方面的优惠政策;再次,把符合一定条件、收入稳定的城市农民工纳入到经济适用房的目标范围内。[3]

5.积极组织城市农民工进行就业和转岗技能培训

城市农民工由于缺乏劳动技能,在劳动力市场中没有竞争力,在就业和转岗中会遭遇很多困境。因此,政府部门应积极组织城市农民工进行就业和转岗技能培训,不仅在农民工的输入地,也要在农民工的输出地即在城市农民工进入城市之前进行相应的技能培训,以提高其进入城市后的城市生存能力。当然,政府部门也要积极鼓励第三部门和用工单位组织城市农民工的技能培训,改变城市农民工技能缺乏的现状,以提高其在城市中的竞争力。

6.用工单位或社区应积极为农民工组织文化娱乐活动

调查显示,城市农民工的闲暇生活质量较低,提高其闲暇生活质量势在必行。首先,用工单位或社区组织应积极组织文化娱乐活动,以提高城市农民工工作的积极性,丰富社区居民和农民工的文化生活。其次,城市农民工应积极参与文化活动,提高自己的文化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成思远.社会排斥视角下的农民工问题[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9(11):16.

[2]钟宜.农民工市民化转化中的政府责任研究——以重庆市为例[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79.

4.关于农民工学习调查报告 篇四

一、引言

1、调查的目的和意义

目前农民工已成为我国产业大军中的一支主要力量,但随着科技的进步,各单位对用工的要求越来越高,农民工因长期缺少学习,难以满足岗位的要求。通过选择合适农民工作为调查对象,了解其学习需求,从而探索电大开展为农民工服务的新途径,为农民工的培训就业和自主创业提供学习的平台,为社会的发展作出贡献。

2、调查时间 2011年11月11日

3、调查方法

此次调查主要采用个人问卷调查方式进行。

二、调查对象、内容

本次调查围绕“农民工学习需求问卷”的问题,调查了3名生活中有接触和联系的农民工,调查对象分布在西部煤矿企业,均符合调查规定的条件。

1、农民工,女,24岁,农业户口,中专学历,政治面貌团员,未婚,共有家庭成员2人,工作地域乡镇,工作单位:联通公司,税后月收入为1500-2000元人民币,愿意继续学习,希望通过提升学历继续学习,学习内容为管理,学习方式:业余学习。目前最关心的问题:一是打工挣钱,改善家庭生活条件;二是劳动报酬及时足额发放;三是劳动报酬及时发放。

2、农民工,男,27岁,农业户口,文化程度高中,政治面貌群众,已婚有子女,共有家庭成员3人,工作区域:西部,工作地域:乡镇,工作单位:煤矿企业,税后月收入1500-2000元。愿意继续学习,希望通过参加短期培训来继续学习,学习的内容为机电技术,学习方式:其他社会机构组织的短期培训,目前最关心的问题:一是打工挣钱,改善家庭生活条件,二是劳动报酬及时发放;三是子女上学问题;四是改善劳动条件,保障生产安全。

3、农民工,男,25岁,农业户口,文化程度初中,政治面貌群众,未婚,现有家庭成员4个,工作区域:西部地区,工作地域:乡镇,工作单位:煤矿企业,税后月收入1501-2000元以上,愿意继续学习,希望通过参加短期培训来继续学习,学习的内容为采掘,学习方式:当地政府组织的短期培训,目前最关心的问题:一是打工挣钱,改善家庭生活条件,二是劳动报酬及时发放;三是改善劳动条件,保障生产安全;四是签定劳动合同。

三、调查结论

通过以上问卷调查可以得知:他们在都年富力强,在20-30岁之间,但学历相对较低,大多是初中、高中文化,缺乏一技之长,就业的基本技能相对较低,月收入也不高,大多在1500-2000元/月,家庭负担比较重,所以大多是希望能多挣点钱来改善家庭生活条件,改善子女就读的条件,同时希望今后的生活更有保障,这一现状在我国农民工当中非常普遍,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基础教育特别是农村的基础教育投入不够。

我国是人口大国,有14亿人口,其中农业人口占70%。教育作为强国的基础,在我国的投入比例相对是比较低的,只占总GDP的3.48%,而在教育的投入方面,大多集中在高等教育的投入,而基础教育的投入又集中在城市,所以,农村的基础教育无论从资金投入还是师资力量的投入,都相对比较弱,从而在农村从小所接受的教育是很有局限性的。

1、基础教育特别是农村的基础教育投入不够。

我国是人口大国,有14亿人口,其中农业人口占70%。教育作为强国的基础,在我国的投入比例相对是比较低的,只占总GDP的3.48%,而在教育的投入方面,大多集中在高等教育的投入,而基础教育的投入又集中在城市,所以,农村的基础教育无论从资金投入还是师资力量的投入,都相对比较弱,从而在农村从小所接受的教育是很有局限性的。

2、职业教育还没有普及。

在我国农村,大多数是自主择业,政府通过职校或其他短期培训的方式,培养就业技能和就业本领还做得非常不够,其主要原因:一是农村人员的观念没有转变,读书无用论在农村仍占相当比例,同时在就业技能方面,大多局限仍在泥工、木工、油漆工等,这就导致不会花钱送子女去参加技能培训;二是政府在这方面重视和引导不够。关于农村人口的就业,传统一直是自主择业,政府在这方面没有太多的作为,也没有引起重视,从而在县乡一级很少有农民工技能培训的学校或课程,对职业教育的重视和投入也不够,只是充分发挥现有职校的作用。

3、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尚不够健全。

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障体系因我国人口众多,涉及面广,人员身份错综复杂,加上我国财力有限,推广社会保障措施没有配套等多方面原因,从而导致现有社会保障体系并不十分健全。特别是在农村,农民工方面,还处于在刚刚起步阶段,目前农村的养老保险涉及的面窄,标准较低,而农民工在外务工很多并没有按政策购买养老保险,规范的省购买了养老保险,但在养老保险关系的转移和接续的手续并不完善,导致很多农民工对购买养老保险心存疑惑。因社会保障的不健全,农民工对今后的生活保障心存担忧。

四、建议与思考

在科技高度发展的当今世界,没有科技进步我国是很难立足于世界之林,而科技的进步是需要靠教育,需要通过教育来培养大批高科技人才和适应社会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而农民工是当前产业大军中的一支重要力量,也是今后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中不可或缺的一支力量。

下面我想结合调查的情况和我国当前的实际,就如何加强农民工的学习和创业等方面提出以下观点和看法:

1、加大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教育强国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方针,但还不能落在口号上,而要落实到实际行动中,要增加教育和投入比例,特别是要加大农村基础教育,改善现有的教育基础设施,提高农村教育工作的政治待遇和经济待遇,能让教育人才安心在农村工作,从而让农村的孩子受到良好的学习教育,有较好的素质,这样才能从根本上长远的解决农民工的问题。

2、加大教育培训改革力度。农民工靠的是实用技术,企业需要的是技术熟练、又有专业知识的人员,成人教育和职业教育要根据“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加大教育培训改革力度。要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市场经济规律,改革办学机制,坚持培训与学历教育相结合

5.农民工学习调查报告 篇五

10秋行政管理1051201461996 孔华美

一、调查的目的和意义

随着我国社会发展的进步,国立的强大,我国由七八十年代的农业大国转变成为如今的工商业强国,随之就涌现出来了大量的农民背井离乡来到大城市打工寻求发展。目前农民工已成为我国产业大军中的一支主要力量,但随着科技的进步,各单位对用工的要求越来越高,农民工因长期缺少学习,难以满足岗位的要求。通过选择合适农民工作为调查对象,了解其学习需求,从而探索电大开展为农民工服务的新途径,为农民工的培训就业和自主创业提供学习的平台,为社会的发展作出贡献。根据电大要求,对在本市从业的的农民工的学习需求进行调查,了解农民工的学习情况及学习需求。为了更好的了解在如今这做精英社会,农民工学习的需求,特做此次农民工学习需求调查。

二、调查目的、对象与方法

此次调查主要采用个人问卷调查方式进行。本次调查围绕“农民工学习需求”问题,共调查了4名对象和统计局调查。所有调查对象均是随机找到的,符合规定的条件。被调查者详细情况附农民工学习需求调查问卷。

本次调查围绕“农民工学习需求调查”问题,调查了四名农民工。调查对象均满足条件。

序号 1 2 3 姓名 李华明 张华 唐小林

学历 大专 高中 大专

户籍所在地 江苏省南京市 江苏高淳 重庆市潼南县 4 孙丽娟 大专 江苏高淳

3.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采用的方法为互动讨论与个人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三、调查结果

1、农民工戴华明(1)被调查者基本资料 姓名 李华明

姓别 男 婚否 已婚

年龄

学历 职业

大专 质量管理 政治面貌 团员 籍贯

家庭成员 4 江苏南京 工作单位 生物化工厂 月收入 6000元

(2)详细情况

农民工李华明,男;36岁;学历:大专;政治面貌:团员;已婚;家庭成员有4人;工作区域:重庆市万州区;工作地域:直辖市;工作单位;化工厂;税后月收入:人民币约6000元。愿意继续学习;若愿意继续学习,最希望的是提升学历;若提升学历,最适合的是学历是本科,学习科类是管理学,学习方式是业余学习,学习学校或机构是广播电视大学;若参加短期培训,最适合是电子电器,学习方式电大组织的短期培训。

2、农民工张华(1)被调查者基本资料 姓名 张华

姓别 男 婚否 已婚

年龄

学历

高中 化工操作 政治面貌 群众 家庭成员 5 职业 籍贯 南京高淳 工作单位 南京第一农药集团 月收入 2000元

(2)详细情况

农民工张华,男;35岁;学历:高中;政治面貌:群众;已婚;家庭成员有5人;工作区域:南京市高淳县;工作地域:县城;工作单位:南京第一农药集团;税后月收入:人民币约2000元。愿意继续学习;若愿意继续学习,最希望的是提升学历;若提升学历,最适合的是学历是大专,学习科类是工学,学习方式是脱产学习,学习学校或机构是广播电视大学;若参加短期培训,最适合是电子电器,学习方式电大组织的短期培训。

3、农民工唐小林(1)被调查者基本资料 姓名 唐小林

姓别 男 婚否 未婚

年龄

学历

大专 检验 政治面貌 团员 籍贯

家庭成员 4 职业 重庆华歌 重庆潼南 工作单位 月收入 1800元

(2)详细情况

农民工唐小林,男;24岁;学历:大专;政治面貌:团员;未婚;家庭成员有4人;工作区域:重庆市万州区;工作地域:直辖市;工作单位;重庆华歌;税后月收入:人民币约1800元。愿意继续学习;若愿意继续学习,最希望的是提升学历;若提升学历,最适合的是专科,学习方式是脱产学习,学习学校或机构是广播电视大学;若参加短期培训,最适合是学习化工,学习方式电大组织的短期培训。

4、农民工孙丽娟(1)被调查者基本资料 姓名 孙丽娟

姓别 女 婚否 已婚

年龄

学历 职业

大专 职工 政治面貌 团员 籍贯 江苏高淳

家庭成员 3

工作单位 华欣分析仪器 月收入 1300元

(2)详细情况

农民工孙丽娟,女;37岁;学历:大专;政治面貌:党员;已婚;家庭成员有3人;工作区域:南京市高淳县;工作地域:县城;工作单位;华欣分析仪器;税后月收入:人民币约1300元。愿意继续学习;若愿意继续学习,最希望的是提升学历;若提升学历,最适合的是本科,学习方式是脱产,学习学校或机构是广播电视大学;若参加短期培训,最适合是学习医疗保健,学习方式电大组织的短期培训。

四、对存在问题的分析建议 1.存在问题

综合以上,随着企业的发展,产品质量的提升,农民工的技能和素质必须得到相应提升,所以更加迫切地希望农民工参加各种形式的学习,以此来提升自己的个人价值,适应社会经济发展。

根据我的调查,农民工的学习热情尚算可以,也明白到人需要不断地学习,也能更好地提高自身的价值。现在,我国普遍存在着农民工城市发展状况存在着社会地位日益边缘化、职业发展轨道与城市高速发展始终脱节和城市社会支持网络低效等特点和问题。并且这些问题并不是单独存在的,而且是叠加交织在一起,共同促使青年农民工向城市弱势群体转化。针对农民工的学习需求和农民工发展情况目前最关心的问题,我认为成人教育和职业教育需要深入思考,认真定位,加大改革力度,适应社会经济发展。为企业经营管理培养更多的人才,从而有效地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我国各地离乡务工3个月以上的农民有近1.4亿人。他们承担了城市中大部分城市人不愿干的累活、脏活,却只拿着微薄的工资,过着艰难的生活,而且还时常遭受不公平的待遇。农民工的工资报酬相比与他们工作的强度是很低,这仅仅是农民工收入问题的一个方面,但有时就连这微薄的工资农民工也难以得到兑现!农民工之所以会受到这种不公平的待遇,从其自身的来讲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农民工缺乏法律知识和维权意识,受到侵害也不会维护自己利益,使侵害他们权利的人和准备侵害他们利益的人有恃无恐、趁虚而入;第二、农民工缺乏能够维护自己权力的组织,农民工在维护自身权益的过程中身单力薄,处于劣势地位。由于政府近年来的大力整治与监管,农民工遭受欠薪和被迫讨薪问题已经有了很大程度上的改善,遇到欠薪的主要是没有合同规范以及雇主为不法经营或经营混乱的农民工。但是,农民工在其他应享有的基本待遇上仍没有得到公正的对待!即使与用人单位之间签订了劳动合同,也对其中明显不合理、不合法、差别对待的霸王条款无可奈何。他们已经普遍习惯了没有社会保险、医疗保险,没有休息日和假期,长期的超时工作却没有加班补贴的不公平待遇。如今背井离乡的农民工已成为城市最大的弱势群体!他们的生存现状,与他们做出的贡献形成巨大反差。如果放任这种不公正持续下去,致使农民工不满情绪上升,是大大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的。

当然,当前农村青年的学习心理状况,其主流是积极向上的,他们正在健康地成长,同时也存在消极的一面,不容忽视。

①.市场经济发展的影响

从宏观角度看,农村青年深深地感触到了国家经济发展的快步伐,欣喜于辉煌的经济成就。调查结果显示,98%的农村青年对未来充满美好的向往,其中有82%的农村青年对“竞争”这一市场经济的本质属性了解较深。从微观角度看,市场经济在农村的逐步深入,使农业的生产结构、生产方式不断变化,而轰轰烈烈的农民打工队伍更使农村人的生活发生了质的变化。

②.家庭教育的影响

当前,农村青年中有一部分是独生子女,处于一种相对优越的生活环境中,备受家人的宠爱,他们一般表现为意志不坚强,缺乏进取精神,耽于生活享受。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在接触众多的农村青年后,发现他们要求较低,从而学习对农村青年形成了一种内家庭松外学校紧的矛盾局面。

2.建议

(1)完善对农民工的各项待遇

抓紧解决农民工工资偏低和拖欠问题建立施工企业支付农民工工资的约束和保障机制,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工工资拖欠问题。

(2)增加投入,创造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

当前,农村青年已经感受到了社会进步的快节奏,初步了解了渗透于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高科技。但在日常的学习中,他们接触的却是落后的仪器设备、简陋的实验场所、过时的科技知识,这种强烈的反差必然使他们感到厌倦并产生抵触。因此,只有增加硬件和软件的投入,使仪器设备、实验场所、科技知识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才能对学生产生求知的诱惑和刺激。

(3)帮助农村青年准确地了解和把握未来

由于主客观方面的原因,农村青年对国家市场经济发展、素质教育实施等的了解既不全面也不深入,所以有必要以各种短期培训的方式,向他们介绍国家市场经济发展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和存在的困难以及未来的美好前景;向他们介绍高等教育改革中招生制度的合理性、科学性,收费制度的公平性、保护性,分配制度的灵活性、公正性;向他们介绍和农村农业相关的具体内容、价值和未来取向,以帮助他们明辨是非,消除误导。

(4)加强职业指导,实施职业教育

进行职业指导,帮助农村青年了解不同职业在农村青年实施职业教育,则必须致力于追求教学内容的科技化和教学方法的科学化,主要是务农的特点、现状和发展趋势,从而使他们在学习期间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选择自己适合的就业岗位。

总而言之,要把加强农民工教育这件事作为我国现行教育任务的一个重点,通过解决这个问题来缓解或解决城乡教育资源长期失衡的现象。教育要面向农民工,为其创造更多的教育培训机会;教育要面向新农村,使教育成为当前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使新农村成为农民工教育的主阵地;教育要面向未来,使其成为提高农民工技能和素质的主渠道,成为提升全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毫无疑问,无论是对于推动城乡公共资源公平配置,还是对于全面提升全民素质,农民工继续教育都将具有长远的战略性意义,三农问题也能在这个问题解决的同时得到解决或大大的改善。

调查者:孔华美

6.农民工学习需求调查报告 篇六

一、引言

1、调查的目的和意义

贫困地区的农民工增收问题,一直以来都是社会关注的焦点。进入21世纪,中国社会经济发生了很大变化,新农村的建设、现代农业的提出、城市和乡村统筹发展的方略等都为农民工增收提供了机会和可能,但贫困地区农民工增收却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要解决农民增收问题必须跳出原有的思路框架,在国家政策引导和支持下,突出解决贫困地区制约经济发展的“短板”,以通过选择和田市古江巴格乡农民工为为调查对象, 从而探索电大开展为农民工服务的新途径,为农民工的培训就业和自主创业提供学习的平台,为社会的发展作出贡献。

2、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围绕“农民工学习需求问卷”的问题,调查了4名生活中有接触和联系的农民工,调查对象分布在城郊及农村地点,均符合调查规定的条件。

3、调查时间

2011年4月上旬

4、调查方法

此次调查主要采用个人问卷调查方式进行。

二、调查内容

1、农民工刘家华,女,32岁,农业户口,初中学历,政治面貌群众,已婚有子女,共有家庭成员4人,工作地域古江巴格乡,工作单位:花卉养殖户,税后月收入为1000--1500元人民币,愿意继续学习,希望通过参加短期培训来继续学习,学习内容为计算机应用,学习方式:当地政 1

府组织的短期培训。目前最关心的问题:一是打工挣钱,改善家庭生活条件;二是返乡创业的优惠政策。

2、农民工阿不都吉力力,男,24岁,农业户口,文化程度高中,政治面貌团员,未婚,共有家庭成员5人以上,工作区域:餐厅打工,工作地域:和田市,月收入800-1000元,不愿意继续学习,目前最关心的问题:一是打工挣钱,改善家庭生活条件,二是多学习一门手艺。

3、农民工艾海提艾力,男,34岁,农业户口,文化程度初中,政治面貌群众,已婚有子女,现有家庭成员4个,工作区域:和田市,工作单位:个体经营,税后月收入1500-2000元以上,愿意继续学习,希望通过参加短期培训来继续学习,学习的内容为计算机应用及汽车维修,学习方式:电大组织的短期培训,目前最关心的问题:一是子女上学与就业;二是租购住房;三是尽快制定和实施农民工的养老保险转移接续办法。

4、农民工张永明,男,38岁,农业户口,文化程度高中,政治面貌群众,已婚有子女,现有家庭成员3个,工作区域:和田市,工作单位:从事大棚蔬菜种植,税后月收入2500-3000元,愿意继续学习,希望通过参加短期培训来继续学习,学习的内容为市场营销,学习方式为: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组织的培训,目前最关心的问题:一是子女上学与就业;二是尽快制定和实施农民工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办法;三是返乡创业的优惠政策。

三、调查结论

通过以上问卷调查可以得知:和田市古江巴格乡地处和田市南郊,距市中心1.5公里,距和田机场7公里。维吾尔族占总人中的 82.5%,汉族人口占17.5%。全乡总面积1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5088亩,农民人均占有耕地面积不足0.3亩。人多地少矛盾十分突出,气候恶劣,人口素质

2低下、基础设施落后,农业经济基础薄弱,是和田市古江巴格乡农民增收的制约因素;但是地处城郊,市场、信息优势明显,又为实现农民工增收、壮大农村经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提供了有利条件。他们在都年富力强,在30-40岁之间,但学历相对较低,大多是初中、高中文化,缺乏一技之长,就业的基本技能相对较低,月收入也不高,大多在1500-2000元/月,家庭负担比较重,所以大多是希望能多挣点钱来改善家庭生活条件,改善子女就读的条件,同时希望今后的生活更有保障,这一现状在我国农民工当中非常普遍,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基础教育特别是农村的基础教育投入不够。我国是人口大国,其中农业人口占70%。教育作为强国的基础,在我国的投入比例相对是比较低的,只占总GDP的3.48%,而在教育的投入方面,大多集中在高等教育的投入,而基础教育的投入又集中在城市,所以,农村的基础教育无论从资金投入还是师资力量的投入,都相对比较弱,从而在农村从小所接受的教育是很有局限性的。

2、职业教育还没有普及。在我国农村,大多数是自主择业,政府通过职校或其他短期培训的方式,培养就业技能和就业本领还做得非常不够,其主要原因:一是农村人员的观念没有转变,读书无用论在农村仍占相当比例,同时在就业技能方面,大多局限仍在大棚种植、木工、泥瓦工等,这就导致不会花钱送子女去参加技能培训;二是政府在这方面重视和引导不够。关于农村人口的就业,传统一直是自主择业,政府在这方面没有太多的作为,也没有引起重视,从而在县乡一级很少有农民工技能培训的学校或课程,对职业教育的重视和投入也不够,只是充分发挥现有职校的作用。

3、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尚不够健全。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障体系因我国人口众多,涉及面广,3人员身份错综复杂,加上我国财力有限,推广社会保障措施没有配套等多方面原因,从而导致现有社会保障体系并不十分健全。特别是在农村,农民工方面,还处于在刚刚起步阶段,目前农村的养老保险涉及的面窄,标准较低,而农民工在外务工很多并没有按政策购买养老保险,规范的省购买了养老保险,但在养老保险关系的转移和接续的手续并不完善,导致很多农民工对购买养老保险心存疑惑。因社会保障的不健全,农民工对今后的生活保障心存担忧。

4、支持农民工自主创业的优惠政策尚未出台。在我国为解决下岗职工的就业和创业方面,出台了很多的优惠政策,但在对待农民工这方面,尚未出台相关优惠政策支持和扶持农民工的就业和创业,并没有充分调动农民工创业的积极性,没有企业的积极性。

四、建议与思考

在科技高度发展的当今世界,没有科技进步我国是很难立足于世界之林,而科技的进步是需要靠教育,需要通过教育来培养大批高科技人才和适应社会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而农民工是当前产业大军中的一支重要力量,也是今后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中不可或缺的一支力量。对当前农民工的政策来分析,是非常令人担忧的。很多农民工在现实生活中,采取一切机会去培训,去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提升自己的就业技能和创业本领,但这仅只是一少部分,如果离开了社会的支持,政府的引导和政策扶持,大多数农民工是难以实现培训和就业的,就我国目前的国力而言,无法一下子来解决农民工的问题,无法做到来支持每一个农民工去搞创业,搞科研,但我们可以整合社会资源为那些都为学习,需要技术的农民工提供优惠的条件和扶持政策,下面我想结合调查的情况和我国当前的实际,就如何加强农民工的学习和创业等方面提出以下观点和看法:

1、加大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教育强国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方针,但还不能落在口号上,而要落实到实际行动中,要增加教育和投入比例,特别是要加大农村基础教育,改善现有的教育基础设施,提高农村教育工作的政治待遇和经济待遇,能让教育人才安心在农村工作,从而让农村的孩子受到良好的学习教育,有较好的素质,这样才能从根本上长远的解决农民工的问题。

2、整合资源,充分利用职教资源加强农民工职业教育和培训。我国现有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学校的1.5万所,高等院校1100余所,这是一个非常丰富的教育资源和教育基地,我们只要整合资源,加以利用就是农民工继续学习的非常好的载体。当前就是如何制定好政策,并给了一定的经费支持,引导这些职业技术学校加入学习农民工的教育和培训中来,如在开设班级时,加强与用工单位的联系,有针对性开设现实工作中需要的工种、课程,这样既可以解决农民工的就业问题,又可解决用工单位缺人的问题,在资金支持方面可通过以政府投入的方式来解决,如职业技术学校每培训1名农民工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偿,这样,可以大大提高职业技术学校多与农民工培训的积极性。如果充分调动了职业技术学校的积极性,农民工的培训和教育问题就会得到有效解决。

3、教育资源实现重心下移,开设乡镇农业学校。我国的教育资源公布是及不均衡的,主要集中在大中城市和县城,乡镇一级的教育资源非常匮乏,大多数镇没有开设农业学校,开设了的也没有充分利用,成为一种摆设,只有把重心下移到基层,并真正组织利用好,才能将教育培训做到位。特别是当前农村普遍存在中小学生生源减少,很多校舍被闲置,可以充分利用那些闲置的校舍资源,建立一种长效性的基层教育基地和培训网络。在城市,要以各街道为单位,成

5立农民工之家,利用社区大讲堂等形式,让农民工有活动和学习的场所和机会。

4、加大政策的扶持力度。对进城务工的农民工,政府不但要以生活上给予关照,更要从政策的制定上给予其优惠政策,鼓励其自主创业,变农民工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一是要落实其子女就读的政策,国家三令五申要求实地妥善解决农民工的子女就读的问题,各地也出台了有关政策,但在现实生活中,在落实的过程中,仍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从而没有使农民工从心里上融入到城市中来。二是创业的优惠政策。在城市中,为解决下岗职工的培训问题,有关培训单位每培训1名下岗职工,可以享受国家一定的补助,在一些技能培训方面,只是象征性的收点费,而农民工不能享受这一优惠政策,另外,下岗职工创业方面可享受税收方面的优惠政策和小额担保贷款,而农民工则不能享受,要充分调动农民工创业的积极性和参照下岗职工这方面的优惠政策。

5、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在现有社会保障体系的前提下,加强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研究力度,从而出台相应的政策,特别是在对待进城务工人员的养老保险方面,要严格按政策落实,在各省份之间要建立一种有效的接转程序,从而解决农民工的养老问题,让农民工扎根在城市,安心的工作,安心为城市的发展做好服务。

7.关于农民工学习调查报告 篇七

一、保定市失地农民养老现状分析

1. 缺乏养老规划

笔者针对养老方式问题对保定市134户失地农民进行了调查, 调查显示多数农民认为自己还年轻, 现在正是家里的顶梁柱, 还要照顾自己的父母和孩子, 现在想自己的养老问题有点早, 养老问题是老人们应该想的问题。但是养老问题是一个需要长期规划的问题, 青年人对养老规划的这种冷漠态度, 显示出推行新型农村养老模式的任务仍十分艰巨。

2. 家庭养老为主

目前, 保定市失地农民养老问题还主要依靠家庭来解决。农村老年人在失去劳动能力后, 绝大多数要依靠子女供养。虽然在失地后土地保障功能消失, 但家庭养老的主体地位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动摇, 其作用也没有被其他养老方式所替代。调查显示, 61.7%的农民选择依靠子女或自身养老, 33.3%选择依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 另有5%的农民选择依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

3. 缺乏对养老保险的了解

养老保险在保定农村的普及率不高, 全市2006年末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所有农村人口比例仅为0.3%, 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的人数仅有0.2%, 其中失地农民所占比重并不高。多数农民对养老保险这种新型的养老保障模式不了解, 直接导致了农民的参保率较低的局面。关于农民参保意识的调查显示, 仅有15.72%的农民了解社会养老保险的政策, 59.12%的农民表示不太清楚养老保险, 而对养老保险根本不了解的比例高达25.16%。

二、购买养老保险的影响因素分析

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分析, 主要从被调查者受教育程度、收入水平、年龄问题等方面对失地农民购买养老保险的选择进行分析。

1. 受教育水平对购买养老保险的影响

农民的受教育水平对购买养老保险的选择有着直接的影响。由于农村养老保险较家庭养老模式是一种比较新的养老保障模式, 所以农民是否能够接受农村养老保险这一新型的养老保障模式受文化水平的影响也较大, 文化程度越高参保率越高。由表可以看出, 拥有大专及以上学历的农民参保率高达63.64%, 拥有高中学历的人群参保率也较高, 达到了52.38%, 而文盲的社会养老保险参保率仅有9.30%。因此, 可将高学历农民作为发展养老保险的突破口。

2. 收入水平对购买养老保险的影响

多数农民在失地后选择外出打工, 根据其打工收入不同, 购买养老保险的选择也有一定差别, 收入越高购买养老保险的比率越高。收入水平与参保率呈直线上升的正相关关系, 年收入在5000元以下的农民参保率仅为20.18%, 而年收入在20000元以上的高收入者参保率高达70.00% (如图1所示) 。从高收入趋势的另外一面也应该看出, 目前农村养老保险主要满足了收入较高人群的养老保障需求, 收入较低的农民没有经济能力缴纳养老保险金, 使农村养老保险对象出现了一种“保富不保贫”现象。

3. 年龄对购买养老保险的影响

调查显示:中年人参保的比率较低仅为18.95%, 青年人参保率比中年人略高为28.03% (如图2所示) 。现行的农村养老保险实施办法规定, 农民的参保年龄为20周岁~60周岁, 而且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是完全积累型的个人账户制, 养老金水平完全取决于账户积累期限和积累规模, 投保期限越长, 缴费金额越多, 领取的保险金就越多。这种模式对年龄大的人带有很大的局限性, 由于收益体现在几十年后, 所以参保者年龄越大, 积累年限较短, 保险金的领取水平越低, 起不到保障作用, 这就导致了参保人员年龄年轻化的趋势。

三、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设计思路

1. 建立多层次的农村养老保障体系

(1) 个人储蓄性计划

个人储蓄性计划是指农民个人或家庭通过自愿安排, 储蓄一部分当期收入或者购买人寿保险, 为老年生活做准备。目前, 农民对商业保险公司的盈利性运作本质深有忌讳。因此政府可以举办政策型的农村养老保险公司, 针对农村推出“固定保证利率账户”, 个人可以将钱存入固定利息账户中, 这笔存款在积累期间免征所得税, 与银行定期存款相比回报率高。同时, 当退休契约到期时, 保险公司可以为领取者提供一次性提款、分期给付或终身给付等支付方式。在执行这一计划时, 政府必须通过财政补贴保险公司的运营成本, 在经营策略上实现不以营利为目的。

(2) 社会救助制度

社会救助制度是一种针对失地后没有生活来源或收入较低、财产较少的农民给予较高标准年金补助的带有社会救济色彩的年金计划。结合保定市现状, 可采取以下的做法确定社会救助对象:一是将70岁以上的失去土地的农村户口老人纳入到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范畴。以最低750元/年的低保标准发放补助金;二是将“五保户”的供养资金落实到省级或市级政府财政支出, 目前的“五保户”资金均由县级财政支出, 由于县级财政资金紧张, 使得供养条件较差, 降低了老人的生活水平。

2. 提高农村养老保险基金保值增值能力

随着我国近些年投资品种的增多, 应当允许养老保险基金进行适当的投资组合, 适当的放宽投资领域。例如:直接投资与城市交通、道路等能够带来稳定收益的投资项目。再次, 实施谁掌管基金, 谁承担保值增值责任的做法。不能保证基金保值增值的基金管理部门, 要放弃基金的投资和管理权, 将基金全部向上一级基金管理部门集中, 省级部门不能实现保值增值的, 可以将基金交由全国基金管理机构来管理, 或者聘请专业的基金管理公司来管理。

3. 落实农村养老保险具体实施办法

由于全国范围内的农村养老保险尚不能在短期内普遍建立, 所以国家近期制定全国统一的农村养老保险法律、法规的可能性不大。但是保定市应该鼓励各地不断创新, 结合各地区的经验和暴露出的问题, 不断的完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最重要的是确保农民按时按量领取养老保险金, 在农民心中确立养老保险制度的信誉、以增强农民对养老保险制度的信任程度。同时应根据各地农村养老保险实施办法的落实情况, 建立长效监督机制, 加大违规基金的回收力度。

4. 提高农村养老保险知识的宣传力度

根据对保定市134户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参保意识的调查, 多数被调查者对养老保险不了解, 对养老保险存在着错误片面的认识。这对农村养老保险的推行产生了很大的障碍。这说明养老保险宣传还不到位, 农民还未树立现代养老意识。各级政府及专业人士应开展全方位宣传, 真正把宣传触角延伸到全社会各个层面, 才能从根本上转变农民传统观念。宣传手段也应创新, 一方面采取广播电视宣传、网上宣传、宣传资料、召开政策辅导会、党政领导座谈会等丰富多彩的宣传形式;另一方面要坚持换位思考, 把参保人员急需知道、最希望知道的问题作为做好工作的出发点认真加以解决, 重点加以宣传, 真正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河北省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资料综合提要》第五部分, 表5-20

[2]魏薇: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问题的研究[D].2007.12

[3]邢玉红: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问题探讨[D].2008.4

[4]童义俊:合肥市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研究[D].2007.5

8.关于促进天水农民增收的调查 篇八

【关键词】增收问题;农民问题;现状;治本之策

“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的关键是增收问题。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形势下,如何正确认识天水市农民增收现状,找准破解农民增收问题的突破口,寻求加快农村发展的治本之策,促进农民持续较快增收,是我们当前深入调查研究的重大课题。

一、全市农民增收的现状

近年来,我市坚持以增加农民收人为核心,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市关于促进农民增收的各项方针政策,不断拓宽增收渠道,强化增收措施,提升增收能力,促进了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2012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798元,增长16.3%,实现连续9年较快增长。

(一)从农民的收入来源看,收入总体水平逐步提高,但总量偏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仍然较大。随着农业经营体制的不断完善,特别是近年来畜牧、果品、蔬菜、劳务产业的快速发展,农民收入水平总体有了较大提高。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从“十五”末的1550元增长到2012年的3798元,净增2248元,近5年增幅保持在16%以上。但总体来看,总量仍然偏低。2012年我市农民人均纯收入仅占全国平均水平的47.96%,是全省的84.49%,占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5.3%,差距较大。

(二)从农民收入的构成来看,农民收入的渠道呈多元化发展,工资性收入和种植业仍然占主导地位:随着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快速推进,农民收入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呈现出多渠道、多元化格局,但主要收人渠道没有根本变化。我市农民收入仍以工资性收入和家庭经营性收人为主,转移性和财产性收入在农民人均现金总收人中的比重仍然较小。

(三)从发展方向来分析,劳务产业对增加农民收入的作用日益突出,但影响收入的不稳定因素仍然较多。近年来,我市把劳务输出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主渠道来抓,成为农民收人的重要来源。2012年全市输转务工人员67.28万人,创劳务收人71.32亿元,占农民人均现金收入的40%以上。但从目前形势来看,外来人员收入还不稳定,靠外出务工拉动农民增收仍有一定困难。

(四)从农民收入层次来看,贫困阶层的脱贫步伐明显加快,但扶贫开发的任务仍然非常艰巨。随着国家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的落实,扶贫开发力度的加大,贫困地区、经济薄弱地区的农民生产生活水平明显提高,脱贫致富步伐明显加快,农村收入较高的户数增加,但随着国家贫困标准的提高,全市贫困人口仍然较多。2010年国家贫困标准为1274元,农村贫困人口34.3万;2011年国家贫困标准2300元,农村贫困人口为133.15万人,预计2012年(贫困标准仍为2300元)贫困人口将减少10%,下降到119.835万人。从全面小康的实现程度看,我市还有许多指标低于全省、全国水平,扶贫攻坚任务仍很艰巨。

通过以上分析,我市农民收入总体上还处于一个较低的层次和水平,发展速度慢,地域不平衡,制约农民收入增长的深层次矛盾没有根本消除。农村生产力水平低,农民收入水平低,仍然是我市的基本市情。

二、影响我市农民增收的主要因素

虽然我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近几年连续快速增长,但全面分析全市农民增收的现状,影响农民增收的因素较多,主要有:

(一)农业基础条件较差,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相对较低,是影响农民收入的自然因素。我市属山地雨养农业地区,立地条件差,人多地少、山多川少、旱多雨少,且自然灾害频繁。多年来,我市在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条件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但基础设施相对较差,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仍然相对低下,“靠天吃饭”仍然是我市大部分地区农业发展的现实状况。

(二)生产效益低下,农产品价格不稳定,是制约农民增收的经济因素。由于我市的农业产业链较短,名、特、优品种还不多,农产品市场价格波动较大,尤其是近几年农资价格的上涨,生产生活费用支出加大,给农民增收造成较大压力。据调查,2012年全市农资价格普遍上涨,其中化肥上涨10.65%、农用柴油上涨12.25%、种子上涨20%、农膜上涨8.33%,农资价格上涨造成农业生产成本增加,一定程度上抵消了农民收入的增长。

(三)农业产业化化程度低,保障体制不健全,是制约农民收入增长的体制性因素。由于我市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较低,生产的组织形式分散,规模化程度低,农产品龙头企业数量较多但规模偏小,且技术含量低,加工产品仍然处于低级水平,辐射带动能力不强,企业与农户利益联结机制不紧密,带动农户增收能力有限。同时,农民自身素质低,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较弱,也影响了农民收人的增长。

(四)二、三产业发展滞后,服务体系不健全,是制约我市农民收入的产业因素。我市乡镇企业发展缓慢,以流通为主的第三产业发育水平低,规模小,没有形成专业化、产业化经营,竞争力不强。农民合作组织数量较多但运行不规范,农村市场体系还不健全,科技服务“三农”的功能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三、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对策措施

今后一个时期,我们要认真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围绕到2020年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目标,以农民收人倍增为核心,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促进区域化、集约化、专业化生产;强化龙头带动,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强化科技支撑,促进农业标准化、品牌化、市场化发展;强化基础建设,增强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农民人均纯收人年均增长16%以上。

(一)推进主导产业扩量提质增效,依靠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

稳定发展粮食生产,深入实施地膜、种子、植保、沃土、农机“五大工程”,调整优化种植结构,扩大高产作物播种面积,大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机具,加快果品、蔬菜、畜牧、劳务四大主导产业发展,扩大产业基地规模,推广集约化、标准化、专业化生产,做大做强特色优势产业。年新增果品面积30万亩以上、蔬菜播种面积5万亩以上,畜禽饲养总量年均增长8%以上。稳定劳务输出规模,提高劳务素质,加快劳务输转由分散型向组织型、体力型向技能型、低端型向品牌型、就业型向创业型转变。到2016年,全市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465万亩以上,总产达到120万吨以上;干鲜果基地面积达到350万亩,产量达到244万吨;蔬菜播种面积达到126万亩,产量达到303万吨;良种肉牛饲养量达到110万头,畜禽饲养总量达到2949万头只;劳务输转人数达到70万人次以上,劳务收入达到100亿元,有组织输转劳动力占全年输出劳动力的60%以上。

nlc202309011118

(二)推进二三产业发展,依靠非农产业促进农民增收

用工业化思路谋划发展农业,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全面提高非农产业在农民收入中的比重。积极培育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到2016年,培育年销售收入亿元以上龙头企业10家、5000万元—1亿元龙头企业20家、2000万—5000万元龙头企业70家,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45%,进入产业化经营领域农户达到50%以上。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机制,着力培养新型经营主体,创新发展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农业产业化等生产经营形式,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力争到2015年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总量达到1200家以上,农民专业合作社吸收和带动农户达到45%以上,农户成员人均收入比当地非成员农户高20%以上。加强新农村建设,引导农村居民发展农资经营、农产品流通、农业技术等服务业。积极发展城郊精品农业和旅游观光农业,培育一批“农家乐”特色乡村休闲旅游业。完善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不断增加农村二三产业在农民收入中的比重。

(三)进一步推进扶贫开发,依靠加快贫困人口脱贫致富步伐促进农民增收

不断创新扶贫方式,完善扶贫机制,提高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坚持把整村推进、连片开发同特色产业、二、三产业发展结合起来,整合扶贫资金和产业发展资金,实施“整合资金、整村推进、连片开发”,加快整村推进向整片、整流域开发推进。引导和鼓励具有市场开拓能力的大中型农产品加工企业,到贫困乡村建立原料生产基地,积极发展订单农业,为贫困农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系列化服务,依靠发展特色产业促进贫困人口脱贫致富。深入开展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开展多种形式的帮扶活动,力争贫困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每年增幅达到17%以上,促进贫困地区农民持续较快增收。

(四)进一步加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建设,依靠科技增加农民收入

加快建立农业科技进村人户机制,完善科技特派员制度,着力解决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技术转化“最后一道坎”问题。要加强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大力培养省市级领军人才、农业科技带头人、高中级职称专业技术人员。积极组建农业科技创新团队,广泛开展“师带徒”活动,协同开展科技攻关,培育具有较大应用前景和自主知识产权农作物品种。加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农民技术职称评定,大力培养造就新型职业农民。抓好“阳光工程”、“雨露计划”等项目,年完成农民科技培训10万人次以上,确保农村适龄劳动者掌握1—2项实用技术。

(五)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措施,依靠城乡统筹促进农民增收

坚持“212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健全农业补贴机制,巩固完善各项补贴政策。积极探索、完善城市支持农村的长效机制,发挥城市智力、技术、信息和资金优势,帮助农民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要不断深化农村改革,妥善处置乡村债务,进一步强化农村服务体系,优化农民增收环境。要统筹发展农村各项事业,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社会养老、医疗、教育、社会救助保障制度,解决农民的后顾之忧,通过制度设计、措施保障为农民群众的生存与发展提供安定和谐的社会环境。

【作者简介】

郭万田,供职于天水市农业局。

上一篇:想象作文:一只猴子从动物园里面跑了出来下一篇:蒲柳人家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