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企业经济发展路径

2024-10-17

国有企业经济发展路径(7篇)

1.国有企业经济发展路径 篇一

市场经济的发展与时代的推动对企业提出新的要求和标准,企业经济管理工作逐渐成为企业综合竞争力的代表性体现之一。探索经济管理体系建设路径,才能够从根本上推动企业予以持续发展,才能够让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经济管理工作的开展日渐成为企业关注的重要内容。

一、企业经济管理体系构建重要性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逐渐成熟,企业经济管理工作在企业的发展中越来越处于核心地位。可以说,企业的经济管理水平高低和优秀市场运作能力已经成为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的两个决定性因素。而优秀的市场运作能力往往跟企业的经济水平是紧密联系的,且后者决定于前者。企业在以往的经营发展中,特别是中小型企业,由于实力的局限性,往往认识不到经济管理对企业经营发展带来的根本性影响。对经济市场运行中,成本和效益的关系并没有看似的那么简单,而很多中小企业只顾与追求眼前的经济利益,很少具有统领发展全局的眼光来审视企业的经营发展,最终导致企业容易受到市场环境的干扰,出现企业经营困难等不利结果。企业经济管理体系,简要来讲就是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所有环节内容进行统筹规划,实施统一的组织、协调、控制措施,从而调动企业的所有资源围绕企业的中心工作任务服务的一系列内容过程的总称。

二、企业经济管理体系构建路径

(一)细化组织机构,完善部门职能

管理的关键在于对“人”要素的合理把控。经济管理也是一样,经济水平较高层次提升首先需要组织机构的科学规范设置及部门职能的划分完善为基础。完善经济管理体系的组织机构建设,需要根据职能内容的不同,分为三个层面来区别开展。首先,企业高层经营管理者在企业的经济体系建设中处于主导地位,对涉及公司战略发展决策具有决定性影响。其工作的开展是主要围绕着企业发展决策来进行的。其次,设置专门的经济管理体系建设主管。专门负责企业经济体系建设的具体操作执行和指导协调。最后,要完善企业监督机制。使企业员工和监督机构能够广泛参与到经济管理体系的建设中,切实发挥其建议权和监督权的职能作用。有效避免企业决策的盲目性和错误性。

(二)制定管理文件,保证标准落实

经济管理相关制度制定都要以文件资料的形式予以长期的.留存记录,这样可以保持经济管理体系建设过程的一致性和规范性。这列制度文件资料的内容一般以背景分析和目标制定,经济管理手册,经济运行程序以及经济管理活动中所必要的存档记录文件等为主要组成部分。进行经济管理文件的编制,要按照规范的程序组织开展。并且尽可能地以内部正式公文的形式予以传达落实,其内容的规范权限仅限于企业的经济管理领域,仅对经济体系建设的工作机制产生作用和影响。要按照标准的公文流程进行文件的、审核、签发公布等,并保证文件的及时更新、完善和废除。特别是针对同一项内容所下发的不同版本的规范性文件,要注明使用区别及不同要求,把正在执行时不发生冲突和偏差。此外,还要进一步规范对文件资料的保存查阅,按照内容和用途的不同做好整体归档,并建立统一的检索方法,便于资料的查阅。

(三)强化人资管控,加强资源管理

投入和产出之比是影响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因素。这个经济学的常识的正确性是不容怀疑的。只是在现代经济社会,经济成本的结构组成因素更加纷乱繁多,涉及多专业、多门类的资源管理,这也是经济管理体系建设的关键环节。从宏观上看,资源管理包括两部分内容:即硬件投入和人力资源管理。前者主要指的是企业的基础设施建设,包括生产设备、安全设备配备、员工宿舍等建设。这样是体现企业实力和良好经营管理秩序的重要方面。而后者是现代化企业经营管理水平提高的必然措施和途径。从经济管理的角度看,人力资源管理如果能够得到有效的开发,那么其为企业创造的效益和价值将会是不可估量的。

(四)跟进经管目标,保障服务生产

科学制定企业的各类经济指标,改进完善生产技术流程,才能从是企业的经济效益获得稳定增长。企业要想确保目标的科学制定,就需要围绕目标任务的制定进行科学细致的分析策划。包括对市场的全面评估和论证、与客户的良好沟通,确保双方目标步伐的统一等。而生产和服务等目标的实现要显得略微复杂。首先要对生产和服务各类内容和细节进行精确的经济核算,这项工作需要较为专业、科学的意见规范作为指导,直接影响着企业的利益成本核算;其次,需要对生产的流程及重点环节进行现场检查确认。最后则是产品的维护、保管及运输环节。这是企业生产任务的最后一个流程,需要有严格的技术来保障产品的后期保养维护,以确保企业的经济利益不受损失。

三、结语

企业经济管理体系的构建无论对于企业自身发展来说,还是对于社会市场活力的推动,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和意义。相关人员更加需要从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做好经济管理的深入研究,促进企业经济管理体系的持续建设,推动企业不断发展,为市场经济秩序的稳定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甄振.现代企业经济管理问题分析及应对策略探讨[J].经贸实践,(15).

[2]任虎迎.浅谈我国企业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时代经贸,2018(15).

[3]董堃.基于知识经济下的企业经济管理创新与实践[J].中国商论,2018(2).

2.国有企业经济发展路径 篇二

关键词:电力企业,经济增加值,实现路径

美国思腾思特管理咨询公司最先提出了经济增加值的概念,这对于电力企业而言既是对业绩评价指标缺陷的有效弥补,同时对于企业股东来说更是一种潜在的财富,这一评价指标的应用范围较广。

1 经济增加值现状及其研究意义

作为现阶段企业业绩评价指标影响最大的重要方面,经济增加值概念于2008 年正式在我国电网企业中得到落实,并构成了其业绩综合考核指标体系的元素之一。2010 年经济增加值指标被纳入电力企业业绩考核指标体系当中。电力企业作为我国重要的国有全资企业,企业价值的最大化既作为一项社会责任存在,同时也是企业资产保值增值的必然需求。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是我国电力企业实行的债务法律规范,这需要通过对现有制度的调整,更好地把握企业负债及所得税资产之间的变动关系。所谓的经济增加值,是建立在企业净利润前提下的企业价值增加过程,这其中需要依据电网企业的实际情况积极与收付实现制相结合,在控制资本成本的基础上合理调整所得税,这一工作的开展质量直接关系到当期的经济增加值数额,这对于电力企业经济成果是重要的衡量过程。对于经济增加值的分析可对相关的利息支出和净利润展开计算。除此之外,对应的资本总成本和非经常性收益也能够在经济增加值的提高过程中有所体现。从经济增加值的经济意义角度分析,大致包括三种情形:其一,经济增加值指标大于零的情况下,预示着企业创造价值的存在,对应股东获得的底线报酬也明显高于其他成本投入。其二,经济增加值指标小于零的情况下,说明这一阶段内企业的资本创造并未达到最低报酬,潜在的利润正负可能是股东价值减少和利润降低的表现,这需要针对实际情况展开更为具体化的分析。其三,经济增加值指标等于零的情况下,是表明最低风险报酬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体现。

2 电力企业提高经济增加值的有效路径

2.1 资产负债管理的落实

有息负债和无息负债是企业负债的两种形式,其中经济增加值和无息负债呈现出正相关的关系,而与有息负债之间则是负相关的关系。若是无息增加值增加则预示着企业资金利用价值趋于增加,考虑到债务项目对债务清偿的影响,对应的经济增加值受到的影响也有所不同。比如电力企业的资产清算环节,无息负债若是通过资产偿还则会减少平均资产,并实现对经济增加值的抵消,不利于经济增加值的提高。相反,若是有息债务选择应用资产偿还的方式,则会使经济增加值减少。

2.2 资本结构的合理构建

合理的资本结构是企业生产管理的重要基础,借助资本筹集资金的方式能够使得电力企业自身的经济增加值得到明显提高。然而考虑到企业的投资报酬率、政策优劣与风险性之间的关系,因此不管是外部资金运作过程还是内部资金处理方式都应当将投资报酬率和机会成本考虑其中,在对比各种融资方式之后使得企业资本负债与收益之间达到平衡,这对于降低融资风险及改善企业资本结构都有积极影响,是促进电力企业经济增加值提升的有效途径。

2.3 投资决策质量的提高

当前市场经济高速发展背景下,建立在经济增加值提升基础之上的企业绩效评定需要与企业内部结构优化相结合,通过对减少生产创造能力业务的控制,达到提高企业经济增加值的目的,这同时也是调整企业业务结构的重要过程。从电力企业自身的特殊性出发,电力企业不仅服务于社会,而且自身的投资决策也需要将创造社会价值及服务社会的内容融合其中,这对于电力企业今后的发展尤为重要。资本运营手段的多样性和多层次,不仅有利于电力企业投资项目经济增加值的提升,而且在服务社会和回馈社会等方面也是电力企业基本目标的集中呈现。

2.4 资产运营效率的全面提高

降低成本与提高售价是电力企业盈利方式扩大的主要途径,这对于企业经济增加值的提升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这就需要从电力企业资本结构构成等方面提高价值创造的合理性。作为企业资产运用效率的指标体现,电力企业增加值需要从资产总额中完成对在线工程金额的扣除,越小的经济差额对应的增加值数额就越高。由此可见,除了提高资金流动速度之外,电力企业还需要从账款及货物管理等方面促进资产利用率的全面提升,在实现企业资产结构调整和控制生产成本的前提下,促进电力企业经济增加值的提高。

3 结语

3.微小企业发展问题与解决路径 篇三

[关键词]产权关系;管理;机制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日益完善,我国微小企业随之蓬勃发展,2012年,全国超过4000万家微小企业,创造了60%的国内生产总值,50%的税收和80%的就业岗位。微小企业是提供新增就业岗位的主要渠道,是企业家创业成长的主要平台,是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每个企业都会经历筹建创业、发展成长、持续经营、衰退转型等几个阶段,无论在哪个节点,都会面临或大或小的管理问题、经营问题和发展问题。随着后金融危机时代的到来,我国微小企业的发展一方面面临国外经济发展的调整期、国内经济发展转型期,市场需求大幅萎缩,另一方面又面临普遍经济刺激后出现全球性产能过剩,原材料价格上涨、劳动力价格上涨,企业生存压力大,形势较为严峻。如何使其摆脱困境、走上健康发展之路,已成为微小企业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微小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微小企业产权关系不明晰

根据工信部联企业〔2011〕300号文件的微型企业划分标准,微小企业是指企业雇员人数少、产权和经营权高度集中、产品服务种类单一、经营规模微小的企业组织。我国的民营微小企业差不多都是由个体户、夫妻店和家庭作坊演变而来。由于失业和再就业的压力,总会有大量下岗和失业人员寻求创业的途径和机会,因此自筹资金,个人或家庭自主创业,然后形成微小企业,这是我国长期而普遍的现象。民营微小企业在成立时一般采取的是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或股份制企业。个人独资企业大多是家族企业,产权关系不明确。家族企业中,亲属关系、家族关系在企业中到最后表现为财产关系(产权关系),夫妻之间、兄弟之间、姐妹之间、父子之间产权不明晰现象普遍存在。

(二)缺乏科学的内部管理机制

我国微小企业的所有者懂市场、会营销、善交际,却不擅长于内部企业管理。换句话说,诸多微小企业老板实际充当的是高级采购员、营销员、公关先生、会计等角色,而不是企业家。微小企业在资金、采购、存货、销售、工程项目、股权投资、担保、合同、业务外包、财务报告编制、人力资源管理及内部审计等方面有所欠缺,内部管理制度不健全,信息交流不畅通,老板与中下管理层、经营层缺乏沟通,不重视企业信息资料的收集,口头汇报盛行。由于缺乏科学管理手段,内耗加重,效率变低,周转变慢,使得民营经济的活力和优势逐步丧失,严重影响企业发展后劲。

(三)缺乏防范风险的纠错机制

微小企业刚开始起步时,凭借老板的个人资质,凭着良好的经营感觉和“超常规思维”能力,加上不怕吃苦的精神,赢来了企业的成功,但这一思维习惯也很容易延续到另一个新的经营过程。在一些民营微小企业里,决策权高度集中,缺乏一种纠错机制,在企业的运行过程呈现一个“正反馈”,也就是不断放大的效应,缺乏反方向的校正或同方向的衰减力量。在微小企业,大都有一个拥有绝对权威的“企业精神领袖”——老板。他们是企业发展的“第一推动力”,掌握着企业的生杀大权,企业的命运也维系在他们的手里,但却隐藏着很大的决策风险,一旦决策失误,就不可能找出可替代的人或能矫正的人选。尽管有时微小企业吸收了不少外界优秀人才,但稳定性较差,这些人才打工意识很强,主人翁意识淡薄,对企业老板的决策缺乏互补性。

(四)缺乏留住人才的体制机制

微小企业激励机制单调,人才危机严重存在。微小企业在用人方面,由于受“有钱能使鬼推磨”的思想驱使,奉行的是“能人政策”,高薪聘用“能人”。通常做法是“金钱挂帅”,靠金钱单一刺激、简便的奖励手段来激励员工的积极性,无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和共同的价值观,缺乏一套完整的选人用人机制,人才留不住。从企业中高层的管理人员到一般员工,都是“高级打工仔”或一般打工仔,并且打的不是“长工”而是“短工”,容易由于报酬问题而跳槽。

二、促进微小企业健康发展的路径选择

(一)明晰微小企业产权关系,创新产权制度

明晰微小企业产权关系,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和《公司法》的要求,引导微小企业打破家族模式、产权封闭模式,通过企业兼并、联合、相互参股等形式,加快股份制改造。通过科学划分股权、管理权责、确立制约监督机制、允许员工持有股份、统一信息披露制度和规范会计制度等措施,逐步建立起员工、股东、债权人共同治理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以适应规模扩大化、资产社会化、股权分散化、专业知识化发展趋势,确保企业运作良好,实现企业长期稳定发展。同时加强企业间联合重组,鼓励微小企业行业内和跨行业联合重组。

(二)完善微小企业管理体系建设

微小企业应该苦练内功,完善企业内部管理体系,提高管理水平。一是通过精细化的管理,在每一个生产、加工、经营环节上去进行细化,然后去有效地降低成本,抵消与用工价格上涨、原材料价格上涨、市场需求相对的低迷等等一些压力。通过精细化的管理改变一种家族式的经营方式,或者是降低企业管理上的一些漏洞。二是大力推广使用ERP、CRM、SCM、PDM等管理软件,优化管理流程、规范管理程序、细化管理对象、强化管理力度,努力实现资金的集中管理和有效监控,减少决策盲目性,提高企业管理的效率和水平。三是鼓励微小企业引入职业经理人、现代营销理念,引导企业采取商业特许经营、虚拟经营、品牌代理和电子商务等先进营销手段,拓展国内外市场。

(三)加强研发,提高微小企业创新能力

微小企业要通过不断进行技术创新,不断加大研发的投入来提高生产的效率、降低经营的成本。微小企业要尝试“借力发展”、“借智发展”,加大与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力度,走上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发展道路。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要围绕新兴产业培育和传统产业提升,组织开展关键和共性技术、应用技术研究和先进适用技术应用推广,使科技成果转化直接运用于微小企业,按照“自愿、有偿”的原则,向微小企业开放,增强微小企业市场竞争能力。

(四)建立留住人才的体制机制

微小企业管理者一要明确职责和分工,加强自身威信的树立,“言必行,行必果”,形成相对和谐的企业氛围;二要加大对员工的人文关怀,在人力资源和行政资源上加强规范管理,形成一些必要的规矩,树正气、讲公平,坚决杜绝不良习惯;三要加强持续的福利投入,而非简单的加薪和一次性奖励,建立相对标准的薪酬体系和员工成长路径,告知员工,让员工看到希望,看到未来的发展空间,帮助员工进行职业规划;四要建立绩效考核和评价机制,不跟着感觉走,不凭借简单印象评价一个人,更多采取科学的方法和系统的评价体系评价人。同时,在用人上要淡化学历,以德为先,用人之长,发挥优势。做到“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给员工一个施展才华的空间,同时提供指导、支持和鼓励,往往一句肯定的话,比物资奖励来得更有效,用制度管理队伍,让队伍用好制度。在企业管理中,突出强调以人为本、人本管理,真正做到将心比心、以心换心、心心相通、心心相印,真正实现心力的传递,只有心相通,情相融,力才能相合,才能共同促进企业更好发展。

(五)提升微小企业家素质

培养一支创新型企业家队伍,必须实施企业家素质工程。依托行业协会、商会等载体,鼓励微小企业管理者参加MBA、EMBA学习培训,通过组织他们赴国内高等院校研修或出国深造,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增强他们领导科技研发、管理科技队伍的能力。完善更加开放的产权制度和市场环境,健全企业家创业发展的支持服务体系,完善企业家成长环境,保护企业家合法权益,充分肯定和培养造就企业家的“创新精神”、“合作精神”、“敬业精神”、“守法精神”、“诚信精神”,推动企业家由“为了生存而经营事业”向“为了事业而生存”转变,营造充满活力的创业新天地。

4.试议企业经济管理创新路径论文 篇四

一、经济管理创新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我国当代企业的发展形势较为严峻。在经济发展的过程当中,我国普遍存在着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模式,有的企业内部组织较为松散、人员流动性大、企业发展滞后、观念较为落后以及管理落后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会严重制约企业的发展并给企业带来很大的压力。所以,最大程度上减少企业的经营成本,加大经营收益和管理效率,发展环境友好型以及资源节约型企业是我国目前大多数企业的强烈愿望。因此,我国企业应及时转变经济增长模式,走环保、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的道路。随着经济时代的来临,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我国企业面临极大的挑战。当今社会对于网络化、信息化的要求越来越高,企业必须要从管理手段方面加大信息技术的投入,从本质上改变经营管理模式,从而保证企业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以及更大的发展空间。与此同时,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使企业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因此对于其竞争理念和竞争方法都提出更高要求,使企业和政府、社会以及其他有关的行业联系更加密切。

二、实行经济管理创新所包含的要素

(一)对技术的创新只有不断的进行技术创新,才能够使企业拥有发展前进的动力,在技术创新中不断有新的创造和发明,所以,这些新技术、新发明的研究过程以及实际应用过程都属于经济管理的内容,其中还包括把这些技术成果转化成实际生产力的整个过程以及把这些技术创新推广应用到市场当中。

(二)对制度的创新所谓制度创新指的是引入新的管理制度,小的如企业的运行机制和组织形态,大的如国家的经济体制,制度创新从本质上看也可以归结成管理问题。我们知道,我国的改革活动已发展到产权革命阶段,把有关产权的新制度安排引进企业经济中,突破原有的固守所有权在时间和理论上的局限,了解产权是权力,是从出资者的所有权所演变出来的各种行为权利的集合;泛指人们排他性地拥有的所有使他人或者自己都能够受到利益的权利,而不是仅仅局限于生产资源;另外,产权是可以进行分割的,各种权利也可相互分离,并且,也可以将同一财产所具有的产权划分成若干份。只有这样,产权交易和流动才能够真正发挥市场资源配置的作用,促进经济走上繁荣发展道路。

(三)对管理的创新管理创新的宗旨是通过改变人员行为以提高经济效益。管理人员在以人为本的创新方式中应该先着重改变人员态度,将人员行为加以纠正,进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在以组织自身为中心的创新方式中,最重要的是让管理人员去改变技术和奖励方法、改善工作环境、增强沟通、修正组织机构等,从而改变人员行为。

(四)对组织的创新随着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社会组织和经济组织都应该进行创新。在从前的管理理论当中普遍把企业看作是生产函数,视组织创新为技术创新。事实上,这只是说明技术创新对组织活动所作的要求,并不是组织创新自身。我们可以通过组织本身来看组织创新,它是指组织交易的手段、程序或者方式的变化。大致上,我们可将这些变化归结为两种:一是从根本上改变规则结构的彻底创新;二是不改变其原有规则结构性质的前提下进行的组织度量式创新。

三、进行经济管理创新的方式

(一)加强内部对经济管理的监控力度财务管理制度作为企业经营管理的一个主要部分来说,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应该构建一个把预算作为管理中心的财务管理模式,对企业的经营活动和发展内部生产的整个过程进行控制、计划、组织、激励,从而提高企业对财务的控制能力和约束能力,能够帮助企业更好的实现财务预算,提高财务管理能力,扩大财务管理的工作领域,进而促进全员和全方位财务管理局面的形成以及发展。

(二)从理念上进行创新,营造一个良好的管理氛围为企业创造一个良好的经济管理环境,不断完善其创新机制,从而促进企业更好的进行各种形式的创新活动。企业进行理念创新时,要明确战略创新以及危机管理两大概念的含义。战略创新首先是指一个企业制定和实施一个战略计划时必须要有先进性和全局观。具体的实施过程当中,企业要对竞争方式和运作方式进行不断创新,如此才能够更好的培养、形良好的成核心竞争力,同时保持和扩大竞争优势,让企业自身处于竞争中的有利位置。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危机管理是必须要上好的一课,危机管理是贯穿企业整个发展阶段的一个重要内容,但是在不同阶段的经济管理中,其危机管理所占的比重不尽相同。事实上,对于能够发展到一定规模和阶段的企业来说,危机管理以及风险管理已成为企业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加强制度创新,健全经济管理制度企业制度创新是企业经济管理的前提,能够为企业创新提供动力。对企业经济管理进行创新是为企业解决怎样合理利用资源以及将资源进行组合,也可认为是给企业建立起市场内部的一个组织框架,从而形成高效运作机制、行为激励以及产品开发活力的完整体系。我国对现代企业经济管理制度创新所实施的有效策略是:第一点,建立起企业内部的员工参与和监督的经济管理决策机制,相对于制度权威性的经济管理制度而言,必须通过制度创新以实现管理柔性化以及人性化的`特点;第二点,对于某些过于重视制度的陷阱去忽略企业的适用性的经济管理制度而言,必须通过制度创新以适应企业环境的变化,从而提高企业经济管理能力。

四、进行经济管理创新的意义和影响

(一)对金融市场变化产生的影响对于当下的金融市场来说,金融工具正在不断进行创新,这为扩大金融服务范围作了良好的铺垫,同时也导致很多风险的产生,如汇率风险、利率风险等等。因此,一个企业如何才能够更好地规避风险已成为现阶段国内外各企业进行经济管理的一个重要任务。自从中国加入WTO,我国国内的企业有了新的投资方面的机遇,从而促使我国的金融机构把制度不断进行规范,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力,同时也进一步增大了投资风险,所以,企业必须在进行经济规划时提高企业的投资合理性、科学性和及时性。

(二)对经济结构变化所产生的影响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很多国际企业和我国国内企业的贸易合作越来越契合,我们国家的产品可以享受较多的最惠国待遇,从而促成很多跨地区经营活动的增加。这就需要我国企业不断调整经济管理战略,加大对资本性项目的进一步开发,调整一部分人员较密集的部门,从而促进我国经济产业结构的最优化。

五、结语

5.国有企业经济发展路径 篇五

摘要:目前报关企业结构不合理,业务资源环境恶化及管理模式落后。以企业分类管理和风险分析为基础的通关作业无纸化将对我国报关企业产生巨大影响。行业管理应该规范规制优化产业结构,企业应提高核心竞争力,推动报关行业良性发展。

关键词:通关无纸化,报关,转型

一、引言

为进一步改进监管和服务海关总署决定自2012年8月起在进出口量达全国81%的12个海关实行通关无纸化改革试点。2015年将在全国对全部进出口货物实现通关作业无纸化,通关无纸化是指海关以企业分类管理和风险分析为基础,按照风险等级对进出口货物实施分类,运用信息化技术改变海关验核进出口企业递交纸质报关单及随附单证办理通关手续的做法,直接对企业通过中国电子口岸录入申报的报关单及随附单证的电子数据进行无纸审核,验放处理的无纸通关作业方式。

二、现阶段行业发展的严峻形式

(一)行业结构严重不合理

2011年是报关行业的重要转折年,在此之前,进出口持续快速增长。十一五期间,进出口额均增长15.9%。2011年总量居世界第二,外贸发展推动报关行业规模的扩张,全国报关单位从2008年的63万家增长到2011年132万多家,报关量也达到历史性的2亿多份,其中80%的报关单量由进万家报关企业代理完成。然而通过分析报关企业产业结构发现。报关企业中海关管理类别AA.A类通关便利企业比例过少,绝大多数为B类及以下的企业比例较多,他们多数只简单承担着报关单证有底企业色作用,企业伪报瞒报,违规走私现象层出不穷,个别我也报关差错率竞达到4000%左右,由此导致的查验率升高,处罚增加,通关纠纷不断以及通关效率低下严重影响外向型经济的发展

(二)业务资源环境逐步恶化

国内原材料价格上涨,人民币升值,出口退税效应降低,劳动力成本上升,技术创新能力不足以及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等诸多不利因素严重影响了外贸发展,据海关统计,2012年上半年外贸总值仍然高位维持,单增势乏力已是事实,而外贸结构中中小型企业出口的大幅下降是导致报关量减少的主要原因。2012报关总量达到七八千的,,213年的报关总量下降至四五千票,预计下半年服务能力过剩也会导致报关总量的下降,最终导致20%的报关企业倒闭或者改行,一些行业的巨头也需要依靠国际货运的利润才能维持。

(三)管理模式比较落后

6.新常态下建筑企业发展路径分析 篇六

关键词:新常态,建筑,发展路径

形势的变化对建筑企业带来直接而深刻的影响, 给企业生存和发展带来严峻挑战, 适应新形势, 创新新路径, 实现新发展是当前众多以传统产业为基础的建筑企业亟待解决的发展难题。

1.形势分析

1.1国际形势

世界经济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受08-09金融危机影响, 全球经济持续衰退, 低位徘徊, 世界银行、IMF等国际组织不断下调全球经济增长预期, 全球经济增速已从2010年的3.9%下降到2014年的2.6%, 预计2015年全球经济增速为3%。虽然全球经济开始复苏, 但不会明显改善。这是由于:欧元区和日本的需求仍显疲弱, 经济复苏乏力, 金融危机阴魂不散;美国货币政策继续极度宽松, 激发了发展活力, 但增长幅度有限;作为全球经济增长重要支撑的新兴经济体受内外形势影响, 经济增速普遍下滑;另外, 贸易战、地缘政治冲突、埃博拉病毒扩散等给全球经济带来不稳定因素。综合以上因素, 可以判定全球经济将在一定时期内处于低速增长的发展态势。

1.2国内形势

受外部形势及当前发展阶段影响, 我国告别高速增长的繁荣时期, 进入三期叠加、经济风险加大的过渡时期, “中高速、优结构、新动力、多挑战”成为新常态。国内经济和固定资产增速递年下滑, GDP增速已从2010年的10.4%下降到2014年的7.4%, 固定资产增速降到15.7%, 创近年来最低;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力促经济结构调整, 经济增长方式发生根本变化, 从投资、出口拉动转向以消费为主, 从原来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1.3行业形势

建筑业深受洗礼, 进入结构调整的阵痛期和行业发展的分水岭, 呈现出以下发展特点:

1.3.1行业增速下滑。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 2014年全国建筑业总产值176713亿元, 同比增长10.2%, 较2010年下降5.9个百分点, 创近16年来增速新低。其中建筑业增加值44725亿元, 同比增长8.9%, 较2010年下降11.3个百分点;建筑业增加值占建筑业总产值的比重为25.3%, 较2010年下降3个百分点;与建筑业关系密切的房地产开发投资95036亿元, 比上年增长10.5%, 较2010年下降22.7个百分点。

1.3.2结构调整加速。社会投资方向转变, 带动建筑业急转弯, 表现为传统产业衰退, 新兴产业崛起。钢铁、水泥、冶金、焦化等传统行业缩减产能, 新投资急剧减少;新产业、新技术、新业态异军突起, 以高增长、高收益决胜出彩, 与高能耗、高污染的传统产业大幅萎缩形成鲜明反差。投资环境的巨大转变对严重依赖传统产业发展的建筑企业带来严峻挑战, 促使其加快结构调整步伐, 以适应市场发展节奏。

1.3.3增长方式发生转变。经济增长放缓、产业转型倒逼建筑业加快转变发展方式, 劳动力、资源、环境等成本上升使依靠成本驱动的建筑企业失去竞争力, 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放缓使企业在市场开发上的难度加大, 规模式的增长方式。企业摒弃价格竞争, 规模取胜的理念, 更加追求企业发展质量及可持续发展。

1.3.4科技创新的作用大大加强。科技创新开始颠覆传统建筑业生产方式, 正在改变市场格局。技术创新消弱了劳动力等传统生产要素在市场发展中的作用, 成为建筑业发展的强劲动力, 建筑业正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信息技术作为一种管理手段开始在建筑业更多应用;BIM、3D打印等技术引发建筑业新变革, 建筑智能化装备应用更加广泛, 开始替代人工操作, 住宅产业化开始大量推广, 试点城市不断扩容。建设生态中国, 绿色施工与绿色节能建筑成为建筑业主旋律。

1.4市场形势

1.4.1市场结构分散, 竞争加剧。在投资的推动下, 建筑业获得迅速发展, 由于行业进入壁垒低, 众多企业参与竞争, 数量与日俱增。2013年末, 企业数量达8万家, 同比增长5.64%。新企业的进入使市场竞争更加激烈, 价格竞争愈演愈烈, 产值利润率已不足3%, 个别企业仅1%。从行业集中度上看, 2014年全国前八大上市建筑公司共实现营业收入26882.53亿元, 占建筑业总产值的15.2%, 是极为分散的市场结构。尤其是近两年, 经济增速换挡, 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下滑, 建筑业面临严重冲击。截至2014年第三季度末, 建筑企业累计上年结转和新签订合同额增长率13.93%, 降低5个百分点, 其中本年新签合同额增长率7.46%, 降低17个百分点。由此可见, 市场空间的全面萎缩, 将导致建筑企业间的竞争不断加剧, 市场环境更加恶化。

1.4.2建筑市场争夺战升级, 竞争手段多样化, 资本、技术等先进生产要素影响力大大增强。以投资换市场成为新常态, BIM、3D打印技术开始在建筑领域应用。市场竞争导致市场格局发生变化, 市场分化加快, 央企、地方强企垄断高端市场, 分享高额利润;众多中小企业竞争层次低, 转型升级艰难曲折, 面临适者生存、优胜劣汰的残酷局面。

2.建筑企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在投资的推动下, 建筑企业在一定时期内获得快速发展, 但也潜存着危机, 在经济形势发生巨大变化的情形下, 很多问题开始暴露, 并严重影响了企业生存和发展。

2.1结构不合理

建筑业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固定资产投资规模, 产业结构也与投资结构高度相关。长期受经济增长方式影响, 建筑业过度依赖传统产业, 传统产业对产值的贡献率占据绝对份额。经济结构的失衡造成了建筑业结构不合理, 生产能力过剩。

2.2资金约束更加明显

宏观经济下行, 建筑业增速下降, 房地产业持续低迷, 银行信贷紧缩, 政府和开发商资金短缺, 支付能力下降等影响了施工企业获取现金的能力;建筑企业长期沿用以施工为主的单一发展模式, 自身资本积累较慢。内外因素的共同作用, 致使施工企业资金状况更加紧张, 这对企业长效发展有不利影响。

2.3技术创新投入不足

建筑业最鲜明特点是低成本竞争, 仍是一个劳动密集型行业, 缺乏精细化、集约化能力, 科技创新投入不足。随着劳动力、原材料等价格不断上涨, 施工标准的不断提高等, 下一阶段低成本竞争将难以为继, 以科技为代表的新生产力将成为企业发展的新动力。一些企业已抢先行动, 3D打印别墅亮相苏州, 一层楼只需打印一天;湖南远大科技19天建成57层装配式钢结构高楼, 向住宅产业化领域进军。但大部分建筑企业缺乏创新能力, 还需在科技创新上加大投入力度。

3.未来建筑企业发展路径

在日益复杂严峻的经济形势下, 建筑企业发展压力和经营风险加大。企业要实现生存发展, 必须认清当前形势, 结合自身资源禀赋, 找准发展方向和战略定位, 改革创新, 加大工作力度, 重点突破。笔者认为有以下可探索的途径:

3.1调整优化产业结构, 实现均衡发展, 多级增长

扩大在发展前景好的战略型新兴产业和第三产业中的市场份额, 国家着力推进生态环保、水利、市政、交通、能源、信息、社会事业等7个重大工程包, 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第三产业也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2014年前三季度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达到46.7%, 2015年第三产业对GDP贡献度有望超过第二产业, 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最强引擎。建筑企业应摆脱传统施工行业的低端竞争, 寻求发展新机遇, 优先布局新产业, 实现企业跨领域经营, 形成多级制衡的产业体系, 分散经营风险, 提高企业竞争力。

3.2加强科技创新与应用, 提升高端市场竞争力

加大技术创新, 提高产品科技含量, 培育核心技术竞争力, 向建筑高端提升, 避免低端市场竞争。加大科研投入, 培养高级技术人才, 重点研究BIM、住宅产业化、绿色施工、高端项目施工技术等方向课题, 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技术等现代化科技手段提升管理水平及施工能力。

3.3延伸产品价值链, 向工程总承包转型

工程总承包模式是施工企业提高产品附加值, 实现价值链延伸的重要途径, 是建筑业发展的高级形态。建筑企业若想实现企业长远发展, 必须摆脱“施工企业”的思想和市场定位, 向上下游拓展, 从单一的施工管理向工程项目管理服务企业过渡, 开创从设计到运营的全产业链一体化综合服务新模式, 使每个环节都能创造价值。

3.4加强金融创新, 提升资本运作能力

政府加快改革步伐, 开始鼓励民间资本进入更多领域。2014年11月, 国务院印发《关于创新重点领域投融资机制鼓励社会投资的指导意见》强调在一些重点领域进一步放开市场准入, 向社会资本特别是民间资本敞开大门, 同时明确要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 (PPP) 机制, 使社会投资和政府投资相辅相成。对此, 建筑企业应把握机遇, 创新融资模式, 利用资金优势, 积极融入重点领域工程建设, 争取更大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吴国平.新常态, 新心态, 新质态[J].施工企业管理, 2015 (02) .

[2]李里丁.新常态下建筑业面临的几个问题[J].施工企业管理, 2015 (02) .

7.新常态下的企业发展路径 篇七

与改革开放30多年来接近两位数的高速增长相比,中国经济步入以中高速增长为标志的“新常态”,不仅意味着经济增速的放缓,更意味着经济增长动力的转换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当前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工业化、城镇化将为经济增长提供持续动力,区域不平衡创造的发展空间依然巨大,消费结构升级潜力有待充分释放。2014年是全面深化改革元年,重点领域改革好戏连连,更为“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不断泵入活力和动力。

中国经济蓄势已久的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正在发生,一系列新亮点频频闪耀。

创新驱动是一个艰苦的过程

刚刚过去的2014年是深化改革元年,在新常态下运行的这一年我国经济发展出现了一些新的积极变化。比如尽管投入在减少,企业盈利能力并未衰减,反而有增,实现稳中求进、稳中提质、增效的目标;虽然投资、进出口两台传统发动机减速,而居民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了48.5%,比资本形成增速提高了7个百分点等悄然发生的结构性变化已成为进入新常态的主旋律。

中华民营企业联合会名誉会长张梅颖表示,中国经济发展进入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的新常态。

当前国际产业变革形成了几方面的新态势,首先是经济服务化,一些大的跨国企业都在从一个设备制造商转向服务商,这种服务化趋势对人力资本的要求会越来越高,人力资本的高端化对教育体制改革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次是制造高端化,在产业链中把最高端的核心留住,其他环节都是外包。第三是生产智能化,最典型的生产领域就是工业4.0,都是基于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3D或者4D打印技术,这种基于网络或者传统的制造方式完全不一样。传统制造业强调标准化以推动规模化,有规模才有效益。新一代制造业强调个性化定制,没有模具,没有标准,也不谈规模。所以新一代智能制造将是制造业的革命性变化,作为制造业大国我国传统制造业占比很大,如果我们继续涛声依旧,不积极谋变,从而跟进产业变革,新一代制造对传统制造将是毁灭性的。第四网络化生产模式,就是把不同的生产工序,各自配制到成本最低的区域。用互联网进行整合,甚至可以实行零库存的管理。第五绿色化,我国环境承受力已经达到或者接近上限,必须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方式。要按照生态产业链的模式设计工业园区,形成绿色化生产方式。

“国际产业变革这五方面的新态势与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特征是一致的,我们要紧紧抓住这个战略机遇期,加强国际间的对话与合作,加快结构调整,产业升级,迎接新的机遇和挑战。”

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创新驱动是一个艰苦努力的过程,企业要科学把握、勇于创新。只有千千万万企业在自己发展模式中寻找到更好的发展出路,培育了新的经济增长点,结构调整才会见到实效,企业才能勇往直前。

新常态要持续3-5年

“作为谨慎的乐观派,我认为,转折期也是比较艰难的时期。而今年,明年会是最为艰难的阶段。”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侯云春在峰会上表示,目前,我们处于新旧常态的转折期,这至少需要3年时间。

“我对新常态的理解是这么几句话,叫做低投入、中速度、高质量、优结构、好效益、新动力六个方面。”侯云春认为,新常态下,产品结构、产业结构、地区结构、所有制结构都要优化,而且关键我认为是企业结构要进一步优化。真正形成一个良好的企业生态,特别是把资源集中到优势企业手中。

至于为何要建立起良好的企业生态,侯云春以财政收入为例分析企业利润,我国工业的利润10月份负增长2.1%,1月份负增长4.2%,我国财政收入1-10月份增长8.3%,而2007年是增长了32.41%。足见企业“日子会怎么样”。

侯云春认为,新旧常态的转折期大概将持续3年。而作为“谨慎的乐观派”,在他看来,今年、明年会是最为艰难的阶段。

侯云春还提到,目前应该形成一个允许企业“安乐死”的环境。一些僵尸企业能够“安乐死”了,好企业可以更快发展,优势企业可以很快重组兼并,形成市场优胜劣汰。他提醒企业家,如果在结构调整当中,企业或行业一旦失去优势,应尽早转型。哪怕把你的企业资产要素交给那些经营比较好的、优势的企业家手中,哪怕赔一点也是值得的。

新常态下的新共识

著名经济学家、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吴敬琏认为,目前我国面临的“新常态”具有两个特征,一是经济增长速度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发展,甚至是中速发展的通道;二是经济增长方式从规 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益型集约增长。这两个特征的进度上有差异,前者已经成为现实,绝大多数人对此也有共识,后者却还是我们的期望,需要经过努力才 能够实现。如果仅仅是经济下行,质量效益没有得到提高,将出现两个问题:原来有数量扩张掩盖的经济矛盾、社会矛盾都会暴露出来;如果没有做到转向集约增长,经济下行速度会更快,经济矛盾和社会矛盾也会随之更快激化。所以我们要把注意力放在后者,即转向质量效益型增长。

吴敬琏分析,能否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型取决于改革。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已经提出多年,但是成效不彰,原因在于存在体制性障碍。历史经验表明,经济发展方式转型成败的关键在于能否通过改革建立一套有利于创新和创业的制度和政策。

目前,中国政府的总体经济政策思路是:宏观政策要稳,微观政策要活,社会政策要托底。吴敬琏认为,目前可取的方针是,在保证不出现系统性风险的条件下,把主要注意力放在推进改革和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型上。“现在的问题在于全国资产负债表的负债率太高,这会引发散贷危机和跑路等等。可以采取6个措施化解:停止回报过低或没有回报的无效投资停止对“僵尸企业”的输血动用国有资产偿还政府的或有负债;对子不抵债的企业实施破产和重整,释放风险,但是要注意,对技术性的资不抵债,还是可以挽救的;停止“刚性兑付”;盘活由于粗放增长方式造成的死资产存量。并辅以灵活的财政政策,有很大的希望控制住 系统性风险。

nlc202309040714

吴敬琏说,目前,企业在粗放增长模式下“挣快钱”的日子已经过去了,企业必须靠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才能在激励的机构正中存活和发展。现在大家 对自贸区有一些误解。其实自贸区不是经济特区,自贸区是为创造一个贸易投资的赢商新环境。对外开放是倒闭国际改革的。企业家要认清这个形势,提高自己对贸 易投资新规则的适应能力,善于发现和抓住商机,更新盈利模式,咬定创新不放松,吸引人才和是他们的才能得到发挥,积极参与全面深化改革的伟大变革。每一个 人都不是改革的旁观者,每一个人都要切实投入到支持和督促全面深化改革中去。这样我们才能更快地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在峰会上,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蒋正华阐述了他对新常态的四点认识:经济新常态是面向新世纪,实现中国梦的战略性大框架,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经济新常态是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新阶段的特征;经济新常态是保持经济稳定增长的一个策略,是中国目前的最好选择;经济新常态是改善民生、优化环境、实现五位一体发展的最好策略。他着重指出,新常态不是一个凝固的静态,而是需要不断与时俱进的动态,只有动态才充满活力。

“深化改革的关键在于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市场一定是有法治有竞争的市场。”蒋正华说,而扩大开放则对企业提出了新的要求,在生产要素、生产过程、市场上都要做到全球化。 蒋正华最后表示,国际其实也有新常态的提法,指的是一次危机之后的缓慢调整的过程,是被动的、消极的。中国提出的新常态则完全不同,它是积极的,不断前进、充满活力的。

展望未来,涅槃新生

新华都集团首席经济学家邱晓华认为,过去三十年,“中国奇迹”以及世界各国随处可见“Made in China”,是经济学界最感兴趣,也最受争议的现实问题。经济学家们或质疑,或困惑,因为传统经济学理论在解释中国经济增长模式上总是显得有些苍白和无力。如今,中国经济总量已经跃居世界第二,外部环境和自身条件都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中国经济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也是一个爬坡过坎的艰难阶段,面临的机遇与挑战都是空前的。未来将何去何从?是涅槃重生,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还是光环消失,“奇迹”不复存在?

理论界探讨还在继续,中国已经用实际行动做了抉择:聚焦民族复兴“中国梦”大方向,顺应规律、顺应民意、顺应国际大潮流,全面深化改革与全面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并进,适应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向改革要红利,向创新要动力,向法治要秩序,向公平正义要效率,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业新高潮,打造升级版的中国经济和中国社会,实现由低端发展向中高端发展的跨越,促进“中国速度”转变为“中国质量”,促进社会和谐与增进民众福祉,正成为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和社会运行的主规律,也是2014年乃至今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宏观表现。

“新常态”的微观基础,就是做好“Made in China”。曾经“Made in China”让我们迅速发展,走向世界;随之,“Made in China”也让我们饱受争议,屡受排斥;当前,我们要重塑“Made in China”的形象,新的中国制造将代表着打过自信、高端品质和领先实力,引领中国企业新发展。

展望未来,涅槃新生的中国经济,Made in China 的含义将更加丰富、积极。在关键领域上,我们更少地依赖国外高科技,大力提高国产自主化水平;在产品输出上,我们更少地依赖国外高科技,大力提高国产自主化水平;在产品输出上,高端机械制造产品将替代大量廉价消费品;在技术更新上,将融入更多创新元素,推动制造升级;在市场范围上,深入欧美国家,开拓非洲、东南亚、拉美等新兴市场;甚至在人才培养上将吸引更多的高端人才在中国学习和工作。

中国,这个独特的改革实验样本和发展模式,难以用现有经济学理论完美解释,因此,更需要学术界的持续关注和深入研究。也许,挑战经济学家们的下一个问题,就是中国经济“新常态”以及升级版的“Made in China”。

凤凰涅槃既是古老的传说,也是现实的写照,更是未来的语言。我们祝福中国,祝福世界,历经熊熊火焰考验的艰辛之后迎来更加美好的前程。

企业如何应对新常态

适应新变化、新常态企业怎么办,应该寻求创新,增强内生动力和内在的活力。需引领工业经济的新常态核心是提质增效转型升级,要改变工业发展对投资驱动的过渡依赖,提高创新驱动,不断提高科技创新、管理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

首先看应该转变观念,适应第三次工业革命和国际上的双重压力,我们企业家们,应该转变观念,增强创新的动力。当前世界各国都在寻求经济的深刻变革和调整,以新一代能源技术和制造业相结合,以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相结合,第三次工业革命正在悄然兴起。比如说美国吸取了金融危机的沉痛教训,他一段时期过渡依赖虚拟经济,他吃了亏,成为金融危机的始作俑者,进而影响全球的经济。但是他能够吸取教训,及时地提出了再工业化,重振制造业,本土回归。美国的经济已经开始复苏,有所好转。

德国2013年提出了工业4.0,欧盟提出把工业占GDP的比重从2011年15.1%提高到2020年20%。日本也发布了制造业竞争策略,至于新兴国家正在高起点上迅速建立本国的现代产业体系。我们对照各国的新变化和新谋略,我们正处在2020年要基本实现工业化,所以总体看我们工业制造业处在全球中低端。我们有世界上最先进的行业和领域,比如说高铁,比如说核电,也有相当落后的甚至是完全依靠人工作业的小矿山、小作坊。我们要积极地发展战略型新兴产业,也要大力进行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大力发展高科技产业的时候,还要淘汰落后,化解过剩产能。我们在精心谋划工业4.0的同时,要着力打造工业3.0,甚至不得不去补2.0的欠账。

比如说质量问题,美国也好,德国也好,日本也好,甚至韩国也好,他们是在2.0的时候解决了质量问题,我们到现在还没有解决,我要补2.0的欠账。当然我们也有有利优势,比如说我们有巨大的国力市场,工业化、城镇化巨大的需求,雄厚的资金积累以及外汇储备,这是其他国家甚至美国不具备。在发展的长途竞争中,我们是前有标兵,后有追兵。

我们要坚定信心,增强忧患意识、创新意识和改革意识,前面吴老师讲出路只有创新,我说我们企业家首先要有创新的观念。第二要创新投资理念,控制固定资产的合理增长,大力调整投资结构,规范企业的投资行为。

企业家们注意产学研结合要在“用”上狠下功夫,推进研发成果产业化和商业化。多年以来实行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取得了明显成效。但问题是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据统计只有30%,当然不太准确,发达国家的转化率是多少?60%-70%,我国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只有40%,远低于发达国家60%的水平。

实现经济增长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其中科技创新是最重要的方面。关键是成果转化,研发的目的全在于用。只有“用”才能进入市场,研发的成果不能局限于论文、样品、评奖、授奖,而是要把研发的成果从论文、评奖中解放出来,才能转化为切实的生产力。研发成果要变成工艺包,变成工业设计,变成实体项目,样品要变成产品,变成商品。

创新成果要转化为实实在在的产业活动。“用”的另外一个涵义用户自始自终参加研发设计、制造、销售的全过程,用户的参与不仅带来了市场信息,带来了用户体验,而且能够从一开始和研发制造者建立深厚的感情,这样使我们研发更有针对性,效率更高。而且产品的使用推广就有了基础,大中型骨干企业建立自己的技术中心和研发团队,中小企业要力争做到专精特精,行业不同,研发的成果、研发的投入在销售中的比重不一样。但是我们都要加大投入,接近我们国际同行的水平。我们全国的大中企业的研发投入只占销售的0.9%,这个太低了。

要组织生产营销中的技术公关,骨干企业牵头,组成产业联盟,合力开展行业的共性公关,积极参与国家重大科技专项。与产学研相结合,要产学研用相结合,加一个用字。来自生产实践的重大科技难题,是科研院校、科研项目的源泉,企业也要主动了解科研院校的成果,主动承接成果的转化,提升行业企业的经济技术水平。

上一篇:宝丰县教师进修学校创建文明单位工作方案下一篇:体外诊断试剂注册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