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学科教学随笔

2024-09-25

地理学科教学随笔(共13篇)

1.地理学科教学随笔 篇一

地理教学随笔

作为一名地理教师,仅仅教给学生新课程标准规定的基础知识是不够的,若能教给学生独立获取地理知识的技能,那么学生就会终生受用不尽了。那么,到底怎样才能教给学生终生受用的地理学习方法呢?

一、培养兴趣,轻松学习

地理学科的实用性很强,它引导我们把身边的世界看得更清楚。只要我们留心观察身边事物,就会发现生活中处处有地理,生活离不开地理;只要我们联系实际学习就会感觉到地理非常实用且趣味横生;只要我们热爱生活,关注生活,关心发展,就能培养起对地理的兴趣,喜欢地理,学习地理就会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获取,就一定能够轻松地学好地理

二、文理交融,学法兼用

高中地理中的自然地理(主要是高中地理上册部分),学习时,应该采用偏重理科的学习方法,强调理解重于记忆,以会用为目的,侧重于对地理原理、地理规律的理解运用,联系实际分析解决问题。平时还应多做练习,重视解题思路,特别要多画图,以加深理解和巩固所学知识。在讲解高一地理必修一中的地球的运动时,由于这部分内容是整个高中地理当中比较难理解的知识点,对学生的空间想象力要求较高,这时,我在课堂教学当中,运用多媒体教学法,使用大量的flash动画效果图,让学生能形象地了解地球的自转及公转。正午太阳高度角、昼夜长短、地方时及区时的计算也是学生的一大难题,在平常的教学当中,课堂练习与课后作业相结合,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运用。

三、图文结合,易学好记

地理学科最大的特点就是所有的地理知识都能通过地图来体现。所以学习时要做到看书与看图相结合,将地理知识逐一在图上查找落实,熟记;平时要多看地图(还可以填图、绘图),“图不离手”(每次看几分钟也行),把地图印在脑子里,并能在图上再现知识。这样,当我们解答地理问题时,头脑中就能浮现出一幅形象、清晰的地图,于是,我们就可以从中准确而有效地提取需要的信息,从容作答。

四、知识联系,融会贯通

高中地理是建立在初中区域地理基础之上的,初中地理中区域的位置、地形、气候、河流、资源等地理要素,往往是高中系统地理,特别是人文地理的基础。因此,有必要在高中地理的学习过程中适当复习一些初中地理的知识。一是可以抽点时间浏览一下初中地理教材,主要是地球地图知识、大洲大洋的分布、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的基本情况、中国分区地理等内容,加深这些基础知识在头脑中的印象。二是在高中地理的学习中,当涉及初中知识时,及时查找区域地图或复习初中相关内容,注意高初中知识的有机联系,把系统地理知识落实到具体的地理区域中去理解、分析、解决问题,使知识得以融会贯通。针对大多数学生初中地理基础不扎实的问题,我把老版的初中地理教科书交给各班的班长,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借阅,以期夯实基础。

教无止境,学无止境。教师在教学之余还要注重对本学科以及其他相关学科的学习,在不断的学习之余,找到更加适合学生的地理学习方法,提升自身素养,提高教学质量。

2.地理学科教学随笔 篇二

一、新教材图像系统的优越性

地理图像直观、简明地表述了地理事物及其特征,是表示地理事物空间分布的最主要形式,也是地理思维的重要载体。各种地理事物都分布在一定的空间里,组成地理环境的地形、气候、水文、动植物、资源、人口、工业、农业、城市等地理要素及其相互关系则要通过地理图像加以展示才能清楚明了。图像使得教材形象直观、重点突出,通过形象思维可使抽象难懂的原理和概念,转化为具体易懂的图像化地理教材。

二、教学过程中图像的运用

(1)看图。运用图像系统的关键在于掌握读图技能,养成读图的良好习惯。当一幅图展现在学生眼前时,首先要强调图像的名称;其次是熟悉图例;最后明确教学内容要求,引导学生有目的有重点地观察。

(2)析图。所谓析图是在阅读图像的基础上,探索地图上所反映的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以及图像符号没有直接表现出来的事物及其规律,并将所获得的表象经过思维加工,得出正确的结论。

(3)绘图。绘图是图像系统地理解和记忆的过程,根据教学内容需要,在老师指导下组织学生绘制地理教学挂图,还可以指导学生作家乡气温、降水月份分配地图、土地利用地图、城市功能分区地图、人口增长示意图、经济结构示意图等等。学生自绘图不仅把自然环境要素和社会环境要素及其变化直接反映在地 图或图标上,而且还会引起学生学习地理的极大兴趣。另外,教师在教学中,除了运用各种现成的图像,如课本插图、地图册等, 还应结合教材创造性地将文字转变成图像进行教学,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图像性。绘图方法多种多样,例如,边讲边画,化静为动;还可以化文为图,把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结合起来。

(4)重视综合用图。在教学中应充分注意综合用图、优化组图,才能取得预期的理想效果。综合用图,要重视形象与抽象(如自然带景观图与自然带地图),表象与原理(如火山景观与火山原理图),平面与立体(如地形剖面与地形模式图),定性与定量 (如世界人口增长的地图与同级图) 以及正面立意与反面审思 (如森林作用正面绘图与森林资源破坏有关漫画)的有机结合。

综合用图,既要善于用好单个图像子系统内的复合图,组合图,更要注意多个图像子系统间的联系与配合。例如,教材中的“世界水资源”部分,图像系统内汇聚了包括地图、地理影像、地理绘图(含漫画)、统计图、示意图(模式图)在内的多种地理图像。将图像子系统协调配合,有利于学生从局部到整体、从定性到定量、从平面到立体、从正面到反面、多视角、多层次地认识世界水资源问题。如果忽视了其中任一图像子系统的运用与配合, 则都会削弱教学效果。

(5)运用图像巩固知识。在复习地理知识时,指导学生自己动手绘图,以图为线把各部分知识串联起来,使之条理化、系统化,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又克服了死记硬背的不良习惯。例如,讲我国的四大高原,首先出示表格,边总结边填写效果就更好。

三、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图像教学

(1)可根据教材的内容、学生的特点和基础知识掌握情况安排、制作投影片。

(2)可以重点突出人口、资源、环境等主要问题,便于两史一情教育。

(3)将轮廓图、景观图、统计图表、各种示意图、略图等有机地协调组合成一体,可生动具体地反映地理特征,增强表现力, 同时促进学生学习兴趣,加强对地理应用技能的培养。

(4)能着重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又可兼顾初、高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较为灵活。

(5)可根据需要设计与编制专题地图。城市、工业、人口分布、矿产、资源、农特产品分布,交通略图等图幅,内容单一,图面清晰,学生一目了然,便于掌握。

四、图像的综合利用

(1)利用图像研究现象的分布规律。普通图像包括的内容比较丰富,既有自然地理要素,也有社会经济要素,在图上可以从分析的角度去分别研究某一要素或现象的分布特点及规律。如水系的结构、水系的密度;地形的起伏变化、高程与高差、形态结构;居民地的类型、大小、结构、集中与分散程度、居民地分布特点等。也可以从综合的角度去研究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区域差异。

(2)利用图像研究要素或现象间的联系。通过研究要素和现象间的联系,既可以揭示全球大范围内形成的地带性规律,如水平地带性规律中的纬度地带性和经度地带性;又可以揭示局部范围内形成的非地带性差异,如垂直方向上的结构变化和水平方向的地域差异,并能阐明上述现象所产生的原因。例如,通过世界土壤、植被图与气候图对照,首先可以看出全球范围的土壤地带性和植被地带性,是由气候的地带性所决定的,然后通过进一步对照地势图或地形图分析,可以看出造成土壤与植被局部地域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受地形变化影响的结果。若将土壤图和植被图对照,将会更加清楚地发现土壤与植被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的关系。

(3)利用图像研究动态变化。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有许多要素和现象都可以利用图像研究它们的动态变化,如水系变迁、植被演变、天气变化、台风路径、城市沿革、人口迁移等等。利用图像研究动态变化,一般有两种方法:一是利用表示动态的图像, 从一幅图上可以直接看出这种变化的数量、幅度、方向、位置和范围等;另一种作法是利用不同时期出版的地图,或利用不同时期的资料编制成的图像,进行对比分析。

3.地理学科教学随笔 篇三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学;乡土地理教学;思考

高中地理教学中强化乡土地理教学是新地理课程教学改革的要求,是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需要,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创新精神的需要。我国《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强调地理课程要与实际相结合,在“教科书编写建议”中提出“选择联系学生实际、反映时代特征的素材”“合理开发校外地理课程资源”。《地理教育国际宪章》指出:“区域学习选自下列范围:当地社区、本区、本国、本洲、其他大洲和空间组合、全世界、全球结构”“所选区域应包括从本区到全球大小不同的规模……”上海教育学院教授刘善龄认为:地理教育必须经过乡土、国家、世界三个认知层次。

一、强化乡土地理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古人亦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对学习有着神奇的内驱动作用,能变无效为有效,化低效为高效。由于基础原因,高中学生普遍感觉地理难学。但乡土地理既为学生所熟知,又为学生所喜爱,学生时常接触。其内容具有易懂、亲切,富有生命力和感染力的特点。教学过程中,结合运用得好,可以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积极性。

二、强化乡土地理教学,可以提高学生对地理概念和地理事物的理解

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一些地理概念和地理事物的理解难度较大,通过乡土地理教学,学生从家乡的地形、气候、河湖、土壤、植被、自然资源,工矿业、农林牧业,人口、民族、农村、城市、交通、风景名胜等方面获大量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感性材料,形成丰富的地理表象,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因为地理表象是形成地理概念的基础,是对地理事物认识深化的依据。学习地理,不进行乡土地理教学,学生没有到地理环境中进行实际观察,脑海里的地理表象贫乏;而只在课堂上用地图、图片、幻灯、电影等形象的教具,显然是不够的。

三、强化乡土地理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地理综合实践能力

提高学生综合实践能力,是我国新课程改革中最富有挑战性和创造性的全新的课程目标。积极开展乡土地理综合实践教学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并且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人、自然与社会的关系,促进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和谐发展。

四、强化乡土地理教学,能增强学生对乡土的认识和热爱的情感

情感是由外界事物给予人们的刺激引起的。离开了客观事物,情感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了。乡土地理教学活动,结合家乡的特色,走出课堂,到野外,进行调查、参观、访问、观察等活动。不但丰富了学生学习生活,强化了对地理知识的理解,更加深了学生对家乡的认识。如讲述工业时,我把学生带到了工业园区,参观西部齿轮城,让学生了解家乡的工业发展,从而培养学生对家乡的情感。

强化高中乡土地理教学,有利于高中地理新课程目标的实现。但乡土地理课程教学的实施中,由于理论与实践联系得更为密切,教师独立组织实践性、研究性教学和处理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各类问题的机会更多,对高中地理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要求相对更高。我们高中地理教师必须在教学实践过程中长期积累地理资料和工作经验,乡土地理教学的功用才会在高中地理新课程教学中凸显。

参考文献:

[1]杨光阔.乡上材料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2010.

[2]中学乡土地理教学与乡土地理研究.中国知网电子版,1990.

4.高二地理教学随笔 篇四

我国新一轮高中课程改革,以素质教育为鲜明旗帜,拉开了帷幕。常言道,不破不立,只有打破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才能树立起地理素质教育的新旗帜。但素质教育在中国倡导了多年,都是雷声大,雨点小,没有取得实质性突破,究其根本原因是考试制度和教材没有从根本上进行改革,教学方法和教育手段没有突破传统的地理教学误区,新一轮课程改革给高中地理教学带来了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挑战。

一、对新教材与旧教材对比的几点优势

人教版的这套新教材,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较旧教材而言,做到了文字更简洁、生动,图文并茂,呈现形式活泼多样。与以往的教科书比较,新课程的名词、概念出现得少了,结论性的叙述少了,“读图思考”“活动”“阅读”和“案例”等问题探究的形式多了。文字篇幅明显减少,图幅数量增多,甚至许多地方采取以图代文,使图像成为课文的有机组成部分。新课程在设计上明显增强了对学生的启发性,更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尽力利用各种课程资源,突显新课程理念。加强对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分析过程,突出地理技能和地理方法的训练,有意识地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条件。课文编写加强对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分析过程,突出地理技能和地理方法的训练,有意识地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条件。使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过程成为探究问题的过程,获取技能和方法的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的过程。教学过程中倡导师生互动,倡导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例如在第一章“活动”中,专门设计了引导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的内容。动手:引导学生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解释地球运动规律;画图表示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计算两地的时差等。动口:引导学生说明生命出现应具备的条件;分析归纳太阳辐射随纬度分布的规律;分析判断太阳黑子的活动规律等。动脑:引导学生思考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总结九大行星的运动规律和结构特征;分析太阳辐射的纬度分布规律;用科学的术语解释四季的形成原因和过程。这些都为新课程课堂教学设计提供了有利条件。

二、对新教材的认识和困惑

1、新教材在知识结构方面,较旧教而言更加不系统,这对于教师而言,如何把握好教材的深度、广度,如何处理好教材的知识体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材在教学内容方面虽然做了适当的删减,删除了一些较难于理解的知识点,图表,但课堂活动量明显增加,教师如何有效的组织好这些活动,而且高一地理课在课时安排上由原一的每周三课变为两课时,如何安排好教学进度,这些都为我们每一位高一的教师提出了挑战。在活动的组织上时间难以把握,如果不充分让每们学生都积极参于,那就只是走过场,流于形式,如果充分调动每们同学,那么时间难于把握,课时不够,教学进度无法完成。

2、教师对学生的困惑。由于初高中地理课程的要求不一至,出现严重脱节,新课程改革的初中地理,对学生的要求越来越低,教材内容过于简单,而高中地理在难度和要求方面上升辐度大,这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而言,无疑一下难于适应,这对教师的教学带来更大的难度。如何更好的转变学生现有的学习状态,困惑着许多教师。

3.教师对新教材也有诸多不适应的地方,如新教材中的部分内容高度概括、高度浓缩,新课程的名词、概念出现得少了,结论性的叙述少了,“读图思考”“活动”“阅读”和“案例”等问题探究的形式多了。但是我们教师仍然受传统教学的经验的影响,对学生总是不放心,总是想讲的面面俱到,千方百计的给学生灌输。新教材注重的是教师对学生的引到和启发,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于学习,真正使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新教材在知识体系虽不如旧教材系统,它注重的是教师如何给学生挖好沟,引好水,而不是要教师连坑一起挖好,特别是有时我们教师不仅帮学生挖好坑,而且越挖越深,这都会使我们走进了高中新课改的误区。

三、在今后教学中的几点浅薄的设想:

针对以上出现的一些,我们地理科任课教师也做好了相应的准备:在教学过程中,要落实了新课程改革的精神,如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的经验、增强课程内容与生活的联系,注重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转变课堂教学模式,注重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尽量使每一个学生掌握地理学科最基本和最核心的知识,为进一步提升奠定基础。具体而言,我们将采取了以下一些做法:

1.备课组教师重视加强理论学习,努力转变教育教学观念。

2.在转变课堂教学模式、改变教学方法与手段等方面大胆革新。新课程注重“师生互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等教学原则,为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改变过去教师“一言堂”的局面,变学生被动的接受学习为主动的合作、探究式学习,我们努力做到转变教师角色与地位,由过去课堂上的权威向学生共同学习的伙伴、朋友、指导者转变。

3.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同时又满足不同学生个性学习的需要。备课组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关注每一位学生的表现,重视每一位学生的成长。

4.进行集体背课,发挥集体的力量。加强信息收集,多与外校教师进行教学上的交流与探讨。多开展听课评课校际交往活,取长补短,通过这样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手段,不断更新教育教学观念。

总之,目前的新课改处于不成熟的探索阶段,要正确、深刻地认识与理解现代地理教育的特征,突破旧的思维方式,逐步树立正确的人才观、教学观、质量观等素质教育新观念,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会审美打下扎实的基础,使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得到全面协调的发展。

5.地理教学研究随笔 篇五

1.转变教育理念,明确教为主导,学为主体

教学活动要找准教学的角色定位,在教学中,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劳动只能指导学生学习,而不能取代和干扰学生的学习,而做一些无用功,甚至事倍功半;教师的教学不仅是教知识,更是教学法;学生不是仅学知识,更是发现知识,学会学习并且善于学习,才能避免学生学习动力不足,耗费了时间却学而无果的现象。因此,教师的备课,既要钻研课标和教材内容,设计知识的教法;更要研究学情,研究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认知水平,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设计教学。

2.改进教学设计,优化教学环节,提高教学实效

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地理教学的形式也越来越多元化。我在教学中也不断尝试新的教学方法,注意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对教学进行整合,教学手段和方式不断地翻新,但有时达不到理想的效果。因此,教学不应该只重视形式的新颖,更应该重视教学方法的生动性和指导学生学习方法的科学性,提高教学设计的实效性。

(1) 设计课前预习: 设置可测评性强的课前预习问题,发给学生预习学案,帮助学生有目的有重点的预习,让学生发现问题,然后带着问题进行课堂学习,在课堂上能够更有针对性地听讲与回答教师问题。

(2)设计新课学习: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课堂教学要针对不同教学内容,选择恰当的真实生活事件、新闻等创设生动的问题情景,进行新课导入,引启学生学习新知的兴趣;针对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设计科学的教学环节,通过预设问题,启发,引导,调动学生讨论、探究、展示、交流,让学生通过多种学习活动生成学习成果,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使学生学会学习方法,得到能力的提升;减少老师的活动,增加学生的学习活动,杜绝老师在讲台上滔滔不决,只让学生当听众的错误教学现象,真正把课堂教学的重点转移到学生能力的训练培养上来,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和高效,减少无效和低效。

(3)设计评价方法:学生的学习活动多样,评价标准也应随着多元化和人性化,变单纯的成绩分数评价为灵活多样的课堂活动评价、学生相互评价、个体比较评价与作业评价、考试评价相结合。通过多元的评价方式,进行知识有效的落实,把课堂上的基本知识做为落实的主渠道,及时进行课堂问题小结,单元知识“章结”和“单元过关”,并做好各种评价的记录,为学生的成长档案做好准备。

3、加强教研,提高个人教学能力

通过积极教研,研究课标,考纲,钻研高考试题,准确把握教育教学的脉搏;研究教学的先进方法进行教学实践,研究知识的把握和习题的选择设计,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增加知识和理论的积累和储备,积极扩充教学资源渠道,逐步缩小与课程要求的差距。

6.高中地理教学观看随笔 篇六

(新课程理念:学习公民必备的地理。满足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注重对地理问题的探索。注重信息技术在地理课程中的应用。注重学习过程评价和学习结果评价的结合。)

从总体上看,课堂上改变了多年来形成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格局”,“一讲到底”,形成了“以师生互动为主”的课堂活动形式,重视多媒体辅助教学,使课堂教学活力四射。

2、学生学习积极性得到调动

课堂上引导学生探究,合作、讨论、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学会学习。通过学生自我学习、检测、评价,有成就感,既活跃课堂气氛,又减轻学生课后负担,学习积极性得到有效调动。

3、学生的学习方式得到转变

学生的学习方式突出“自主、合作、探究”的特点,从课堂的思考、讨论及课后的研究性学习,学生的学习方式逐步由“你讲我听”模式向“自主学习、主动探究”模式转变。给听课者的感觉是学生交流讨论的时间多了; 学生死记硬背的内容少了,联系生活实际的.内容多了。

4、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增强

课堂中多媒体课件的动画演示、视频播放使学生兴趣大增,较多的信息量使学生扩大了视野,还有模型的展示,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手段的应用起到了增强兴趣的效果。

二、存在问题

1、学生自学效果较差

课堂的自学看书过程中,部分学生还缺乏信心,参与意识还较低,特别是自学能力较差的后进生,习惯于“你讲我听”模式,懒于动手、动脑,过分依赖教师,若教师辅导,督促不力,他们就不会利用时间去阅读课文,不会去思考问题。影响了学习效果。

2、小组合作探究有流于形式之嫌

所听的每节课都有小组合作交流的环节,但我们也不难发现,有些是流于形式化,学生不积极参与,交流不主动,没有实质性地发挥课堂上小组合作交流的作用,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角色的分工应细化,特别是组内的弱者应真正在其他同学的带动下有所提高,课堂不应总是尖子生唱主角,应使教学真正面向学生。

3、多媒体课件容量太大

有些老师制作的多媒体课件容量太大,课堂翻页过快,给学生没有留下深刻的印象。有些老师以多媒体代替板书,整堂课黑板如同虚设。从学习记忆的角度看这是需要改进的方面。

4、课堂上的学生发言多为被动发言

地理教学中应该允许和鼓励学生在课堂中敢于发言,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变“被迫发言”为“主动发言”。对学生的一些看似“标新立异”的观点,甚至是一些看似“不可思议”的想法,都应该采取肯定的态度,让敢于发表自己见解的学生有成功的情感体验,从而充分地激发学生强烈的参与意愿和学习动机。

7.地理教学中如何渗透乡土地理教育 篇七

一、乡土地理教育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1.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

在传统的高中地理教学中, 教师为了提高教学效率, 缩短教学用时, 将原本趣味性的地理课本浓缩成地理概念。如此一来, 地理课堂就变成了纯粹的概念记忆和背诵, 导致学生提不起学习兴趣。通过渗透乡土地理教育, 教师将课本中的地理知识点与学生身边的地理现象相结合, 从而使学生自然而然地融入高中地理课堂。

2.渗透德育教育, 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

爱国首先要热爱自己的家乡, 只有教师在课堂上渗透乡土地理教育, 学生才能更好地树立爱家、爱国的精神。在对学生进行乡土地理教育的过程中, 学生能够认识到祖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 从而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另外将乡土地理中存在的问题暴露在学生面前, 也可以激发学生改善家乡地理环境的欲望。

3.培养学生正确的社会观、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

在高中地理新课程理念中, 将培养学生的社会观、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纳入了高中地理教学目标的范畴。教师在地理课堂中要注重对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培养, 通过乡土地理典型案例, 实施高中地理教学。由于选取的案例是发生在学生身边的真实案例, 所以容易引起他们的深度共鸣。例如, 就我们盐城地区来讲, 环境污染、人口爆炸及其诱发的社会问题, 都可以作为地理课堂的案例。为了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教师可以结合图片、视频, 将乡土地理中的问题展示在学生面前使学生能从中汲取经验教训。

二、高中地理教学中乡土地理教育渗透策略

1.课内乡土地理教育实施策略

(1) 结合乡土地理材料, 诠释地理概念、定律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涉及众多的地理概念和定律, 这些内容往往是地理教学的重点, 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其中有很多概念和规律可以运用乡土地理材料进行教学, 这样有助于学生掌握课本上的知识点, 提高地理学习效率。这样学生在以后的日常生活中, 看到一个地理现象, 就很容易想起对应的地理知识, 体现了知识来源于生活而回归于生活的理念。在高中地理课堂上, 教师可以针对当地的气候、地貌等地理材料实施教学。如江苏盐城地区, 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至于地貌, 则有冲积平原、滩涂等等。在讲授冲积扇、冲积平原地貌等内容时, 这些就是最好的素材。

(2) 结合课本材料, 探究乡土地理问题解决策略

在地理课堂上, 以乡土地理材料为背景提出问题, 学生肯定会积极寻求解决的策略。毕竟学生都是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高中地理教师可以采取针对性教学, 帮助学生认识到乡土地理存在的问题, 引发学生的思考。例如, 针对射阳地区的水污染, 师生分析原因:包括生活污染、工业污染等, 其中射阳地区的几个造纸厂是污染的首要来源。最后师生一起探讨解决策略。

2.课外乡土地理教育实施策略

(1) 课外地理环境监测

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 百见不如一干。课本上讲得再生动形象不如学生亲自实践一次。在高中地理教学中, 教师可以采用课外观测的方法, 利用校内仪器建立天文、地理观测小组, 对本地的经度、纬度、太阳高度角等实施观测和记录, 并与课本上的理论进行比较学习。在遇到特殊天象时,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集体观测, 然后进行针对性的天象讲解, 激发学生的地理学习积极性。同时, 还可以在校园内建立气象观测站, 对当地的湿度、温度、降水 (雪) 量、风力、日出日落时刻等进行观测, 将每天的校园天气信息公布在学校内, 实现乡土地理的全民教学。

(2) 乡土地理环境调查

新课程在实施过程中, 对学生的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强调学生应该走进社会、体验社会。社会实践课程也成了学生的一门必修课, 对学生的身心健康作用显著。对于高中学校而言, 可以在春天或秋天采用远足的形式, 带领学生观察当地特性地貌、动植物等, 开展乡土地理调查。当然, 这样的调查对学校的组织能力要求较高, 学校应该根据自身的情况量力而为, 采取适度原则。

8.地理学科教学随笔 篇八

一、优化教学目标设计,全面体现新课程理念对地理课堂教学的要求

教学目标规定学科课程教学对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培养所期望达到的程度,它既是课堂教学设计的必要前提,也是课堂教学活动实施与评价的基本出发点。

教学目标的设计要全面、具体、可操作性强,要基本符合新课程理念对地理课堂教学的要求。如学习亚洲自然环境时,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内容和教学实际情况可设计如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阅读相关地图和资料,初步认识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并能说明其依据;描述亚洲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及范围;分析亚洲的地形特点及其对河流的影响;分析亚洲气候的形成原因、特点以及其对农业的影响。(2)过程与方法:使用地图说明亚洲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使学生初步掌握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说明某一地区位置的方法。使用亚洲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以及相关资料,总结归纳亚洲的地形特点和河流特点,理解地形与河流分布之间的关系,初步掌握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归纳大洲地形、河流特点的方法。使用亚洲气候分布图、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以及相关资料,归纳总结亚洲的气候特点,分析气候对农业的影响,初步掌握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归纳大洲气候特点的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亚洲自然环境的学习,理解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初步学会分析各自然地理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形成追根求源的探索意识,培养学生热爱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的良好情感,激发学生的自豪感。

二、优化教学过程设计,促进学生主动发展,使其获得自信与成功的体验

教学过程设计就是如何在一堂课中用所选择的方法、手段去实现预定目标,教师如何解决一堂课的结构问题、各部分的衔接问题和各种教学方法的组合问题。

首先,教学设计要按照知识点的难易程度,设计教学过程中采用的教学方法、手段和教学策略。其次,根据所教班级的具体情况安排教学活动,发挥全班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为了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要创设问题情境和系列活动,不失时机地给学生提供表现机会并给予肯定和鼓励,使学生获得自信与成功的体验,让整个课堂充满生命力。如学习亚洲地理分区时,亚洲面积广阔,为了便于学习,我们通常将亚洲分为六个地理区域。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活动来学习这六个地理区域,将全班学生分成六个小组,让这六个小组分别扮演东南亚、东亚、南亚、西亚、中亚和北亚,并让每组学生分别说一说各地理分区主要有哪些国家,也可以对个别国家进行简单介绍,进而让学生顺势找出与中国接壤的国家,这样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帮助学生多角度了解亚洲。最后,教学过程还要设计和安排教学辅助环节、教学辅助材料以及一节课时间的分配等,如是否使用直观教学、是否安排学生的独立学习活动以配合教师短时间地集中讲解、教师需要使用什么样的教学材料才能让学生有效地掌握知识、每个环节大致需要用多少时间等。

三、优化课堂作业设计,科学评估教学,提高教学有效性

课堂作业是检测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不仅能诊断学生的学习能力,而且还可以启迪学生的思维,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促进其认识不断深化,有利于学生的自我评价,更有利于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及时查漏补缺并完成教学任务。课堂作业的设计要能突出主干知识、巩固重点知识。检测题的精选和设计非常重要,达标检测题选题要精准、代表性要强,必须紧扣当堂目标、围绕当堂知识点设计。这样既能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重难点,又能训练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对知识有一个全面、深入的认识,有助于其对所学知识的整体把握。习题数量要适当,不能增加学生负担。如对亚洲自然环境作业的设计,可以亚洲地图、局部图形式设计成选择题或综合题,检测学生能否运用地图说明亚洲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气候、河流特点及其相互关系等自然地理特征。

9.地理学科教学随笔 篇九

从事地理新课改教育教学已经六年有余,我感觉还是如何教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存以及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是非常非常重要的。

韩愈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也就是说教师的职业素养和专业技能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精神世界。因此,教师要作风正派、一身正气,且须具备渊博的专业学科知识。

俗话说:“严是爱,松是害,不管不教要变坏。”一旦教师对于学生提出一些要求,对于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缺点和错误不能因其事小就姑息和谅解,而应防微杜渐、不折不扣和运筹帷幄地去督促与疏导学生的学和做。其实,大部分学生都是希望教师管严点好,只是少数学生因其学习压力或缺乏学习兴趣与方法使学习成绩不好,而关键在于教师想方设法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教给学生适用的学习方法,懂得如何去激励学生。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在教学中组织教学的纪律性不仅是对一个教师的人格道德的考验,也是对教师专业素养的考验。例如:教师能言行一致,学生就会观其行、听其言,信其师;如果教师在教学与批改作业中一丝不苟,严谨认真,学生就不敢马马虎虎;如果教师博学多才、旁征博引,学生就能打开智慧的大门。

上好每一节课是学校衡量一个教师教学水平高低的依据。如何上好一节地理课呢?从宏观的方面来说,如在平时能写一手漂亮的钢笔字和粉笔字;能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能设计出优质的教学过程与制作优秀的教学课件等。从微观方面来说,如能正确理解和把握教学大纲,认真钻研教材,吃透重难点和疑点;能落实好教学目标中的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三是研究学生能恰当地运用好教学方法和手段。此外,还要能及时的做好教学的反思等。

爱因斯坦曾经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通过教师的教学,学生一旦对地理学科产生了学习的兴趣就能很快地掌握相关学科和知识。如何去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呢?我认为一是认真研究和处理好教材,教法得当,精心设计课件和教学过程;二是认真研究了解学生,针对学生实际水平指导学生掌握一些科学的学习方法等。

从当前地理远程培训学习中,我明白了要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很重要。此外还要爱学生,爱本专业学科,要做研究型的教育工作者,更要向书本和实践中学习,勤反思、勤动脑、勤动手、勤积累等。

用心

爱心

10.写作教学随笔 教师随笔 篇十

一、嫁衣----选择文体

姑娘买嫁衣,一定要选择。不符合自己风格的不买。时尚、新潮、古典;职业、宴会、便装各得其宜,要穿什么象什么。我们写作时,也应选择文体。记叙文、议论文、小说、散文,各尽其妙。现在有的学生写的文章文体不明,还美其名曰“杂文”。这有如穿着睡衣参加宴会---不伦不类。

二、主题与婚纱照

姑娘经过恋爱之后准备出嫁,出嫁之前先要拍婚纱照。拍照事先谋划,拍夏日主题还是拍冬日系列,想表现春日的.浪漫还是秋日的温情。然后把自己的想法告诉给摄影师。这就是在确定主题,如同写作。我们在读别人的作品时,无论他写的是记叙类文章还是说理类文章,只要我们读了,就会明白他要告诉我们什么,或者情感如何。不能自己写了许多别人却懂。

是不是在学习生活中写作时先要考虑主题?我认为不是这样。如果这样做,那就叫做“主题先行”。当我们旅游是看到美的山水,写了一篇文章,你说那考虑什么主题?完全是出自真情。不过谁也能明白你的感情。“在作文前,学生便把先前准备好的思想内容作为作文的思想基础。常见的例子:一写游记,便立即与赞美祖国、热爱祖国挂钩;一写好人好事,就会得出社会主义好、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感慨;一写学习、训练,就是为国争光或做事要勤奋有毅力等等,自己的思想呢?没了。”这话道出了当前学生写作的弊端。但如果想想,之所以造成这种现象,不是主题惹的祸,而是写作者个人无真情。

其实,作文强调主题,只有在课堂教学、考试(命题作文、命意作文),如果是随笔之类是不是把道理说清楚、把感受告诉给人就可以。

三、语言与嫁姑娘

姑娘出嫁都会打扮得漂漂亮亮,为了自己的形象,更重要的是要给别人看。于是头发、眉毛、鼻子……一处一处细打量,深怕有什么地方不得体。这就如同我们写文章。写好之后,应该仔细斟酌语言,认真考虑修辞,看看是否得体,然后再交出去。少了这一翻工夫,恐怕就会面目可憎。

总之,写作要从主题、选材(关注现实)、语言的锤炼、文体,几个方面下工夫!

11.地理学科教学随笔 篇十一

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是进行创新教育的基础。

【關键词】地理概念;地理教学;解读;理解

中图分类号:G633.55

地理概念是概括说明某种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本质属性,或根据对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感性认识,经过思维比较、分析综合和抽象概括,从而认识其本质属性。从认识规律来看,学生认识地理事物是由相关基本概念引入的。因此,使学生正确理解、掌握和使用地理概念,是地理教学的基本任务之一。

当今中学地理教学对学生学习地理概念的能力要求不断提高、扩展及深化,这方面尤以初一、高一年级教材更为典型。调研和观察中学地理课堂可以发现,很多教师对地理基本原理、基本规律、成因分析、地理事物分布等方面的教学十分重视,花费了大量心血,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对地理基本概念的解读往往忽视、缺失,要么随意解读一下,要么视概念为一般表述而不作特别处理。然而,很多概念是理解和掌握地理基本原理、基本规律的关键,是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成因、分布的学科语言,是作出正确的地理判断和推理的基础,是论证地理事实的依据。教师对地理概念教学的不重视也造成了不少学生不重视对地理概念的学习,对一些地理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认识模糊,相互混淆,直接影响到地理概念的掌握和使用,影响到地理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能力的提高。

因此,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抓好地理概念的教学,对于学生准确掌握和运用概念进行判断、推理和论证,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是进行创新教育的基础。那么,如何做好地理概念的教学呢?高中地理综合性强、涉及面大,课本中出现的概念多,特别是地理术语和地理名词多,学生学习难度大。笔者认为,对地理概念要重在理解,理解它的内涵和外延,不应死记硬背。概括说来,地理概念教学需要做到如下几点:

一、剖析概念——讲解透彻

对于地理教师而言,要认真剖析教材中的每个重要概念,准确把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能够清晰、有条理地向学生呈现课堂内容,能够准确表达、传授地理知识,培养学生准确、深刻的地理素养,这就要求教师在完全理解消化之后,用通俗的语言清楚呈现出来,让学生听得懂,用得来。如必修二中关于区位的概念是这样表述的, 区位有两层含义:一方面指该事物的位置;另一方面指该事物与其他事物的空间联系。这一概念极为抽象,学生难以理解。教师可通过抓关键词剖析概念,再举例帮助学生掌握。让学生明白,地理事物的位置不同,与其他事物的空间联系也不相同。在分析工业和农业区位因素时,做到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答题才有主次,要点才有具有因果联系,这也是近年高考考题中特别强调的。

二、辩析概念——区分异同

辩析概念常用的方法是比较法,比较法是地理概念教学中经常使用的一种基本方法。通过对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地理概念的比较,以区别其异同、性质、特点,达到深化概念特性和分清概念内涵的目的。比较法可分为类比和对比。类比特别适合相似或相近的地理概念,相似或相近的地理概念,很易混淆。地理教材中相似或相近的地理概念很多,如 “地势”、“地形”与“地貌”, “180°经线”与“日界线”、“滑坡”与“泥石流”、“光照”与“热量”、“水资源”与“水力资源”等。因为课本上没有加以总结区别,若对课本挖掘不够、把握不好,就处理不好概念问题,容易混乱。通过概念间相同特征或相异特征的比较,可以揭示概念的本质和区别。

对比特别适合相反的概念,这类概念之间的关系是互相对立的,意义相反或接近相反。如“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寒流”与“暖流”,“暖锋”与“冷锋”,“外流河”与“内流河”,“气旋”与“反气旋”,“背斜”与“向斜”等。这类概念也必须从内涵入手,找出差异再分析外延上的相反性,确定“矛盾”所在,即选取典型的“对比点”通过比较,使这对相反的地理概念“个性”鲜明,“特征”突出,才能正确区分。如背斜的特点是岩层向上拱起,中心岩层老,两侧岩层新。而向斜的特点是岩层向下弯曲,中心岩层新,两侧岩层老。这样通过对比两概念的相反的属性和特点,让学生容易理解和掌握,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运用概念——巩固练习

在运用以上方法进行概念教学时,还应坚持“理论必须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在学生形成概念时,不仅要使学生记住概念的词义,而且要使他们会论证、会运用这些概念。在讲解、分析概念后,及时设计多样的练习题进行练习,既可检查学生对概念理解是否完整、准确,又能巩固和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及运用。如在学习工业的区位因素后,通过设计选择题、简答题加深对工业主导区位因素的理解。

例题1:日本钢铁工业布局的主导区位因素是( )

A.近煤炭 B.近铁矿 C.便利的海运 D.近市场

例题2:试分析攀枝花发展钢铁工业的主要区位因素。

(参考答案:①近煤矿、铁矿等原料、燃料产地。②有金沙江经过,水资源丰富。③有成昆铁路经过,交通便利。④近川、渝经济区,市场广阔)。

这样,通过反复练习,学生就能够深刻理解区位的含义,并能灵活运用。

通过以上方法,使学生从逐个理解地理概念,了解各级地理概念的并列或从属关系,了解概念间的区别和联系,分门别类的掌握地理概念体系,使地理概念成为具有内在联系的系统化的知识,而不是互不联系的、孤立的名词解释。这样,学生获得的地理知识便是成串的知识珍宝了。

地理概念不是“不起眼”的细节问题上,也不是教学中“可讲可不讲”的知识,如何处理与分析,体现了地理教师的专业基础和专业思想。准确的概念教学和深度解读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正如新课标所要求,地理教学不在于记住大量的地理基本原理、基本规律,而是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学习终生有用的地理。作为一名高中地理教师,我们必须要有加强地理概念教学的意识。

参考文献:

[1] 《地理概念教学方法例谈》,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2年04期

12.高中地理教学中海洋地理教育微探 篇十二

一、海洋地理教育在当前高中地理教学中的现状

目前, 海洋地理教育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并非得到普遍的重视。

(一) 教材中“海洋地理”知识的淡化

2010年,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在国内全面推广。新课标将高中地理课程内容分为必修和选修两大模块。其中, “海洋地理”作为模块的知识单元收录在高中地理课程中, 但“海洋地理”在原来的高中地理中是必修内容, 现在转变成选修内容。也就是说, “海洋地理”知识可讲可不讲。目前高考注重的是学科本位知识, 不经意地淡化了典型地理问题的普及, 许多省份的高考甚至对“海洋地理”知识模块不作要求, 这使学习“海洋地理”知识的几率大大降低。

(二) 教育的表面现状

高中地理教学中对海洋国情和海洋权益的教育只停留在学科知识的表面。

在旧人教版教材中, “海洋资源”是必修模块, 其中经常考查到的知识点是“海洋渔业的形成和分布”“寒流和暖流”, “海洋环境问题”“海洋保护”等知识很少考查。在高考指挥棒下, 高中地理教学只注重讲授海洋地理的知识与技能, 对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启发不到位。这种教育现状导致学生对海洋地理的认识只停留在文字教材上, 而对“钓鱼岛争端问题”“南沙群岛主权争议”等问题模糊不清。

二、高中地理教学中海洋地理教育的思考

高中地理教材中, “海洋地理”包括海洋和海岸带、海洋开发、海洋环境问题与保护、海洋权益四部分内容, 在教学中我们应结合时代要求, 对现有的资源进行整合, 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海洋地理教育。

(一) 在“海洋和海岸带”教学中树立学生海洋国土意识

“海洋和海岸带”部分以探究海洋地理基础知识为主, 强调海洋自然地理时空分布规律和主要形成原因;介绍海洋地质地貌、水文、气候等有关海洋自然环境方面的基础知识, 并通过对海岸带地区的自然景观及开发利用等问题的初步认识, 关注海洋与陆地、海洋与人类、生存与发展等更深层次问题。

根据1994年11月16日生效的《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规定和我国政府的主张, 我国在“四海一洋”所辖海域面积达300万平方千米, 接近陆地面积的1/3。1996年5月, 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在视察祖国沿海地区时, 明确提出我国人民要增强海洋国土意识, 这是大势所趋, 形势所迫, 而讲台是我们国土意识教育的重要平台。

(二) 在“海洋开发”教学中培养学生海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在“海洋开发”教学中, 让学生了解我国海洋资源的基本特点:1.海岸线漫长、海域辽阔;2.拥有具战略价值的优势海洋资源;3.开发海洋形成了多产业组成的海洋经济体系;4.海洋资源开发保护中尚存在较多的问题。特别要强调存在的问题, 如开发不足和过度开发并存、海洋资源相关的海洋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等。这部分的内容, 除了帮助学生了解海洋化学、生物、矿产资源开发, 探讨海洋动力资源和空间的开发利用现状及前景外, 还要突出海洋资源开发的现实意义以及对人类未来生存与发展的重要价值, 以增强对资源的保护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三) 在“海洋环境问题与保护”教学中提高学生海洋资源安全意识

海洋污染是指人类直接或间接地将物质或能量引入海洋环境造成的有害影响。其主要特点是污染物的来源广、持续性强、扩散范围大、防治困难。据估计, 我国海洋总污染量80%来自陆地, 对海洋环境造成的危害, 主要包括损害海洋生物资源、危害人体健康、妨碍捕鱼及海水养殖业等各种海洋生产活动, 以及损害海水质量、减损海洋及海滨优美的环境等。这些环境问题的存在, 迫切需要我们在教学中提高学生海洋资源安全意识。

(四) 在“海洋权益”教学中强化国家海洋主权意识

1994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实施后, 原属公海的1.3亿平方千米海域划归沿岸国家管辖, 其面积略小于全球陆地总面积。由于管辖范围的不同, 所占有的海洋资源与沿海国权益均发生重大变化。“海洋地理”模块是为适应时代发展而开设的。

海洋权益是国家利益的重要组成部分, 海洋权益争端的实质就是海洋资源争夺, 是经济利益的争夺。在黄海区, 存在着我国与朝鲜和韩国的渔业利益争端;东海是中、日、韩三国渔民共同作业的渔场, 渔业矛盾很多。此外, 东海丰富的油气资源也存在争议, 主要有日韩84000多平方千米共同开发区内的油气资源争议、东海中部油气资源争议、钓北坳陷油气资源富集区争议等。如果钓鱼岛归日本, 我国将损失海域面积6~7万平方千米, 油气资源16~18万吨。南海的渔业利益和油气资源利益争端更加尖锐, 南海南部我国断续国界线以内的油气资源争议区约27万平方千米, 涉及资源量约78亿吨 (主要在万安、曾母、文莱—沙巴盆地) 。周边国家在我国断续国界线附近每年开采的石油达5000多吨。

13.高中地理教学地理论文 篇十三

”可见高中地理课程的复杂与困难。课堂上往往是教师讲得淋漓尽致,学生听得昏昏欲睡,导致学生对高中地理课程产生了厌倦的情绪。教师达不到地理课程教学的目标,学生也学不到地理的知识。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是培养地理课堂注意力的有效催化剂。因此,教师要充分激发学生对学习高中地理知识的兴趣,要把知识性与趣味性有效地结合起来,采用灵活新颖的教学方式,要让学生从头到尾对高中地理课程保持着浓厚的学习兴趣。很多学生认为地理太难学,因为又要背又要记,十分枯燥,对地理不感兴趣。这时我们就要对学生说:“学习地理知识可以让我们对地球有所了解,可以增长我们对自己国家的大好河山的认知,也可以帮助我们认识世界的、祖国的、家乡的地理环境,地理知识在生活中具有实际应用价值,它还能使我们更好地了解世界,扩展我们的胸怀,能在我们足不出户的情况下,带我们游遍世界,能上高山下海底。”这样能让学生认识到学习地理的重要性和学习地理的好处。例如,教师在开始讲课之前,在黑板上挂图,由此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曾有学者对学生讲了个案例:我们的地球好比一辆远途旅行的汽车,这辆汽车规定成员是50亿人,我们给这辆车准备了相应的燃料,给乘客准备了食物等生活必需品,如果在旅行的途中,我们无限制、无规划地乱搭乘客,汽车就会严重超员,车上备用的东西远远满足不了需要,结果不到目的地燃料就会被耗尽了,汽车会中途停下,或者是车子底盘变形,轮胎也可能会爆破,在缺食缺水的情况下,会导致客人死亡。这样一则故事激发了学生的注意力,通过思考,就会令他们产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使课堂达到积极活跃的气氛。

利用多媒体技术,弥补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不足

在传统概念的教学方式下,多数地理教师在课堂上大多采用黑板、粉笔、地图等方式为学生讲解高中地理知识,教师取代了学生的位置,成为了课堂的主体,而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那这样的教学效果就可想而知了。“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地理知识的特点是内容多,比较繁琐,知识所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教师在地理课程教学中,采用现代多媒体手段,可以更加直观、更加动态地展现地理现象,使学生从枯燥乏味的课堂学习中解脱出来。

上一篇:民航常用名词解释下一篇:关于学习6s管理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