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制造业流程再造研究论文(精选9篇)
1.我国制造业流程再造研究论文 篇一
我国商业银行授信流程研究
科学、高效的信贷业务流程是有效防范信贷风险的重要手段,本文主要对我国主要商业银行的公司授信流程进行比较研究。
一、中国农业银行法人客户授信流程
1、基本原则
(1)客户分层经营管理。办理信贷业务前,首先根据客户营销维护和风险管理需要确定客户管理行,再根据客户的管理行确定相应的信贷业务流程。
(2)横向平行制衡、纵向权限制约。横向平行制衡是指根据审贷分离原则将信贷业务流程分解为受理、调查(评估)、审查、审议、审批、报备、实施、信贷业务发生后管理、不良贷款管理等不同环节,由不同部门或岗位承担,实现部门(岗位)间的相互配合、相互制约;纵向权限制约是指按照一级法人统一授权要求,对不同分支机构、岗位或个人设置不同的信贷业务审批权限,各有权审批人在权限内审批信贷业务。
(3)审贷分离、权限制约、权责对称、清晰高效的原则。包括部门审贷分离和审贷岗位分离。
2、组织构成
(1)客户部门—客户营销及初步调查。
经营行客户部门直接面对客户,承担信贷产品营销、业务受理、贷前调查(评估)和贷后管理职责。
(2)信贷管理部门(审查审批中心)
承担信贷政策制度制定、信贷业务审查审批等职责。(3)授信执行部门
授信执行部门负责信贷业务实施及贷后监督、风险监控等职能。(4)不良资产处置部门
负责不良资产的管理,包括清收、盘活、处置、核销等。(5)风险管理部门
承担全行风险管理战略实施和各项具体风险管理目标的落实和执行等职责。
中国农业银行信贷业务的岗位设置如下:
总行和一级分行设立贷款审查委员会,贷审会设主任委员1名,由分管或协管信贷管理部门的副行长或行长助理担任,副主任委员由分管其他信贷业务部门的副行长或行长助理担任,贷审会部门委员和专家委员相结合。每次参加贷审会专家委员不少于参会部门委员人数的30%。
总行和一级分行成立信贷业务审查审批中心,中心设总经理、副总经理、专职审查人、专职审议人、独立审批人等岗位。中心内部专职负责信贷业务审查的人员为专职审查人;专职负责信贷业务审议工作的人员为专职审议人。独立审批人、专职审议人员主要从本级行客户部门、信贷管理部门、资产风险管理部门、风险管理部门、法规部门(包括曾在上述部门履职的人员)以及下一级行中具备资格的人员中选拔配备。业务量较小的一级分行中心运作比照二级分行。二级分行设立贷款审查委员会,贷审会设主任委员1名,由分管或协管信贷管理部门的副行长或行长助理担任,副主任委员由分管其他信贷业务部门的副行长或行长助理担任,专家委员为委员;对于上级行派驻独立审批人的,拥有最高权限的独立审批人担任主任委员,其他独立审批人担任副主任委员,专家委员为委员。二级分行成立信贷业务审查审批中心中心,设主任、副主任、专职审查人、独立审批人等岗位。中心内部专职负责信贷业务审查的人员为专职审查人。对于信用环境较好、客户资源丰富、信贷管理水平较高的县级支行,报经总行审批同意后,其审议组织架构可以比照二级分行。其他县级支行原则上不设立贷审会,不设立中心,独立审批人由上级行派驻(对独立审批人转授权仅限于无需贷审会审议的信贷业务),信贷业务经过审查后,直接报独立审批人审批,超权限的按规定报有权审批行审批。
3、主要流程
中国农业银行办理法人客户信贷业务的基本流程为:客户申请与受理→信贷业务调查(评估)→信贷业务审查、审议与审批→(报备)→信贷业务实施→信贷业务发生后管理→(不良贷款管理)→信用收回。
首先根据客户分层经营管理制度要求逐户确定客户管理行,经营行(或客户管理行)客户部门调查并撰写初评报告,同级信贷管理部门(或承担审查职能的部门或岗位)审查,然后提交贷审会审议,最后由有权审批人审批;超经营行(客户管理行)审批权的,由行长(或经行长授权的主管审查审批的副行长或其他审批人)审核后直接或逐级上报有权审批行信贷管理部门审查,提交贷审会审议,有权审批人审批。
具体来讲,信贷业务流程包括以下几个阶段:(1)客户部门受理调查阶段。
客户经理对客户用信申请和提交的材料的完整性、合规性和规范性初步审查合格后,根据对客户的综合判断和银行资金规模等情况,由业务受理行负责人或客户部门负责人决定是否受理申请的信贷业务。对不同意受理的信贷业务,应及时通知申请人。客户部门对客户填制的书面申请、提交的相关资料进行登记,指定有相应资质的客户经理进行信贷业务调查。调查环节负责对客户情况进行调查核实,获取真实、全面、客观的客户及担保信息,提出信贷业务实施的可行性意见和建议。调查环节对信贷业务资料和相关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负主要责任,同时对信贷业务风险的分析、判断及调查结论负责。调查分析结束后,客户经理撰写调查报告或填制制式客户调查表。调查经办人和调查主责任人在调查报告上签字后,填制信贷资料交接清单,连同全部信贷资料移送信贷管理部门审查并办理信贷资料交接、登记手续。
(2)审查部门独立审查阶段。
对客户部门提交审查的信贷事项,审查部门要明确专人受理登记并签收相关资料。信贷事项受理后指定审查人员或成立信贷审查小组对信贷事项进行审查。对辖内大额授信、集团性客户授信、疑难与有问题授信,信贷管理部门应确定两名以上审查人员或成立审查小组实施联合或交叉审查。审查结束后按规定撰写审查报告或填制审查表,形成审查意见。
(3)集体审议阶段(针对部分项目)。
按规定应提交集体审议的信贷业务,审查部门或有关部门应将审查报告和(或)相关资料移交贷审会办公室。贷审会办公室应及时登记,并对内部运作资料的完整性进行审核。审核合格后,提前将材料发送给审议人员。审议人员按规定对信贷业务进行审议,审议结果为同意、复议和不同意。经过审议的信贷业务,贷审会办公室对审议过程进行记录,并在委员投票表决后,根据会议记录和表决结果,形成会议纪要,同时就逐个审议事项填制贷审会审议表,送会议主持人签署意见,报有权审批人审批。有权人根据权限进行审批,审批结果为同意、复议或否决。商业银行通过贷款审查委员会和审批中心合议(目前仅适用于总行和审批体制改革试点分行)两种方式对信贷业务进行集体审议。
(4)有权审批人审批。
直接审批类业务,在调查、审查之后直接报有权审批人以单签或双签等方式审批;合议审批类业务,经审查审批中心集体审议后报有权审批人审批;会议审批类业务,经贷款审查委员会集体审议后报有权审批人审批。
二、中国银行法人客户授信流程
1、基本原则(1)尽职调查机制。(2)民主集体评审。(3)严格的问责审批制。
(4)“三位一体”的授信决策机制。
2、组织构成(1)尽职调查小组。
尽职调查小组由风险管理、行业、财务、法律等方面3-5名专业人员组成,是一个随机组成的独立的机构,小组因项目的受理而成立,随项目的完成而解散。尽职调查无须面面俱到,可根据项目风险性质,对一线业务部门工作尽职方面的可疑点、风险点进行重点调查。
(2)业务部门—授信业务初审。
(3)授信评审委员会,对项目进行集体审议。
中国银行在各级具有审批授信项目职权的分行均成立了授信评审委员会,负责对业务发起部门项目评估报告和尽职调查小组的调查报告进行民主审议,表决后形成意见提交问责审批人决策。
(4)问责审批制。
“问责审批制”是指“个人负有相应责任的审批制”,责任到个人,每个授信项目应有两个问责审批人(风险管理部一把手和总行业务发起部门一把手或发起业务的海外行或省行一把手),共同对授信项目决策负责。同时,业务发起单位、尽职调查小组、授信评审委员会,都应该对其调查或评审行为及结论负责,通过问责制度来保证他们的工作质量。授信评审委员会同意的项目,问责审批人可以否决,但授信评审委员会否决的项目,问责审批人不能同意,只能接受评审委员会意见,或要求评审委员会重议。
3、主要流程
中国银行的信贷审批流程如下:首先由一线业务部门对项目进行调查并出具授信业务初审报告,尽职调查小组针对项目情况及业务部门的调查结果出具尽职调查报告,两份报告均提交给风险部门进行授信项目受理,由授信评审委员会出具项目评审意见。最后由问责审批人作出授信项目审批决策。
具体流程包括以下环节:(1)预报项目受理。
业务发起单位在正式报送项目前,可将需预报项目的主要情况预报总行风险管理部,受理处室应及时与业务发起单位联系,掌握授信项目材料准备进度。项目预报不属于正式项目上报。
(2)项目正式受理并初审
上报的项目首先由秘书处进行项目要件初审,初审合格则进入分派项目阶段,缺少要件则先向发起单位催报,合格后进行项目分派。
(3)尽职调查阶段
秘书处将项目分派给尽职调查小组,由尽职调查主审信贷员安排执笔人员和会审人员,尽职调查小组在10个工作日内完成尽职调查报告。尽职调查报告由执笔人起草,执笔人起草尽职调查报告前应与主审和会审就项目的情况、存在的风险、风险控制措施和最终尽职调查意见讨论,达成一致后,起草报告。尽职调查报告提交风险管理委员会和问责人。
(4)审贷会审议
经尽职调查小组审查后认为可以上会的项目,进入项目评审会进行审议,委员会经过投票表决,形成集体决议,明确是否同意叙做该笔授信,向问责人负责。
(5)项目报批
经评审会审议并由评审委员会主任委员签字后的评审报告表、评审意见和项目卷,经秘书处负责人审核后报送总行问责审批人审批。
三、中国工商银行法人客户授信流程
1、基本原则
(1)客户分层营销与管理原则。(2)垂直管理原则。(3)风险集中控制原则。(4)一站式审批原则。(5)业务双签原则。
2、组织构成
(1)前台业务部门,主要负责信贷业务的调查、具体业务办理以及对客户的贷后管理工作;
(2)授信审批部门,主要负责信贷业务的审查审批以及业务办理的前提条件核准工作;
(3)信贷管理部门,主要负责信贷资产质量分类以及信贷业务监督检查工作;
(4)法律事务部门,主要负责信贷业务的相关法律审查工作;(5)运行管理部门,主要负责业务办理与收回的账务处理及相关抵质押权证的保管工作。
2、业务流程
信用评级或统一授信(以下简称评级授信)业务发起行客户经理对客户的相关情况进行尽职调查(贸易融资客户还应由产品经理协助客户经理进行调查),形成调查报告(必要时应有法律人员出具的法律审查意见)交业务发起行前台业务部门负责人。
评级授信审批权限在业务发起行行长权限内的,前台业务部门负责人核查后直接交授信审批部门。授信审批分部受理评级授信业务后,审查人对相关资料进行尽职审查,完成审查并按规定提交集体审议后,交部门审批人审批,审批人审批后交相应二级分行行长按照业务双签的原则进行签批。
授信审批部受理评级授信业务后,审查人对相关资料进行尽职审查并按规定提交集体审议。对二级分行行长审批权限内的评级授信业务,审查(审议)后交审批人,审批人审批后交相应二级分行行长按照业务双签的原则进行签批;对超出二级分行行长审批权限的评级授信业务,审查(审议)后交部门负责人,部门负责人核查后报风险总监审批,风险总监审批后由一级(直属)分行行长按照业务双签的原则进行签批。
评级授信业务完成后,客户经理与授信审批部门审查人及时整理相关材料并移交本部门综合管理人员,综合管理人员对材料进行整理、立卷并编写档案移交清单后移交信贷管理部门作业监督人员(以下简称信贷作业监督人员)。信贷作业监督人员对信贷档案资料的完整性、合规性、有效性进行逐笔逐项审查。审查发现问题的,将相关档案资料退回授信审批部门,并要求其进行核实和整改;审查合格的,将全部档案资料移交综合档案管理部门1[7]。
1[7]为方便叙述,本操作流程其他部分涉及信贷档案移交及作业监督的,统一简称为“按照规定进行作业监督后归档”。
2.我国制造业流程再造研究论文 篇二
新产品的研发和创新是企业竞争力提升的保证, 因研发风险控制不力或防范不到位而导致众多的研发失败。PDMA调查显示, 每7个新产品研发仅有1个获得成功。为此, 研发风险的识别和控制成为企业战略发展的关键。随着流程管理的发展, 基于流程管理的研发风险管理模式也成为企业风险管控的新方向。流程管理与研发风险管理的结合研究尚处初始阶段, 更多集中在对业务流程再造 (BPR) 的风险管理研究中。
艾成林建立BPR风险评价和决策模型。罗伟等提出从流程节点研究流程风险的视角。宋晋徽等定量识别出重点控制的流程风险, 并提出循环控制和持续改善的风险控制思想。欧立雄等采用层次分析模型对流程风险进行定量化评价。徐钰华梳理了科研风险8种类型与流程各阶段的关系。
现有对流程风险或研发风险的研究更多集中在流程整体或风险本身, 尚未深入到流程细部或流程节点。而本文则是从企业流程管理的内部探究研发风险因子和风险节点, 进而提出风险管控模式。
2研发流程节点的引入
通过文献阅读, 现有企业流程管理体系的研究模型尚不丰富, 本文强调流程管理与职能管理的相互补充, 提出先横向全面覆盖再纵向深入分解的企业流程体系构建模型。
本文选取高端装备制造行业中的特高压变压器研发流程为对象, 按照企业流程管理体系模型定义出研发流程体系。横向上, 按照职能管理的要求, 把企业流程分为战略流程、经营流程和管理支持流程三个方面, 全面覆盖企业管理的各项内容, 研发流程属于经营流程之一。纵向上, 以职能管理的“正金字塔”科层制组织结构为基础, 识别研发管理的组织层次, 明确不同研发流程层次的负责人和岗位, 定义出研发流程体系下的流程族、流程群、复合流程、基流程等流程层级, 使之以研发流程节点为基础的纵向企业研发流程管理体系得以构建。其中研发流程节点是有价值的岗位流程活动, 也是不能再次划分的流程最基本业务单位。本文研发风险识别和控制的研究对象即是特高压变压器研发流程体系中研发基流程和其中的研发流程节点。高端装备制造行业中特高压变压器研发流程体系如表1所示。
3研发流程节点的关键风险识别
3.1 研发流程节点风险属性和风险因子的识别
特高压变压器研发流程节点一般包含三个方面的属性:基本属性是识别和区别研发流程节点的基本特点, 包括节点名称、编号、范围、内容、岗位、制度、表单、IT等基本信息。功能属性是指评价研发流程和流程节点运转优劣的依据, 也是流程管理中流程优化的具体对象, 包括时间、质量、成本、风险、效率、HSE等方面。价值属性是流程管理的核心, 也是研发目标得以实现和岗位责权匹配得以落实的体现, 包括输入、输出、客户、绩效等方面。
特高压变压器研发流程节点的风险属性是其功能子属性, 是节点运转过程中面临的直接或潜在的不确定性内容, 以及引起风险的因素。可以分为节点运转风险、节点成效风险、人 (岗位) 风险、企业内部风险、企业外部风险五种类型, 每种风险类型又包括不同的研发风险因子, 具体如表2所示。
3.2 研发流程关键风险因子的识别
风险矩阵的方法对特高压变压器研发基流程中流程节点的27个风险因子进行识别, 以此找出影响流程节点的关键风险因子。其中风险影响等级和风险概率组织相关专家进行评分。引入Borda序值识别具有相同风险等级的风险因子的重要程度。通过风险矩阵, 对研发基流程中每个流程节点的27个风险因子进行了风险判断, 其中风险等级为中、较高、高, 并且Borda 序值小于5的风险因子为流程节点的关键风险因子。
3.3 研发流程关键风险节点的识别
层次分析法对特高压变压器研发基流程中的16个流程节点进行识别, 以此找出研发流程的关键风险节点。首先构建以27个关键风险因子为C层、16个流程节点风险为B层、关键风险节点为A层的研发风险评价体系。其次按照层次分析法的步骤识别出特高压变压器研发基流程中16个流程节点的风险重要程度排名。最后根据风险权重即可找到其中的关键风险节点, 也就是研发基流程的风险控制节点。
4研发风险的控制管理模式
前文3中采用风险矩阵和层次分析法识别出特高压变压器研发风险因子和研发风险节点, 实现了把整体研发风险传递到研发相关岗位和具体职责上, 然后建立基于风险矩阵一般性、基于流程体系关联性和基于流程管理动态性的三个层次风险控制管理模式, 使得研发风险控制措施更加有效落实。
4.1 基于风险矩阵的一般性风险控制
按照3.2中基于流程节点的风险矩阵模型, 风险处理栏是针对风险因子的风险控制措施, 也即是针对研发流程中关键风险节点的关键风险因子的风险控制方法。一般的风险控制主要从财务和控制两个方面降低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减少风险发生带来的损失、采取措施应对已发生的各种可能风险, 包括风险回避、风险控制、风险自留、风险转移四种类型, 是风险控制最基础和最直接的方法。
4.2 基于流程节点关联性的风险控制
按照2中特高压变压器研发流程管理体系, 考虑纵向层次性和横向一体性的关联性特征。横向上不同流程之间和流程节点之间都存在着直接或间接的串联性风险关联性, 纵向上由于流程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存在着并联性的风险关系。通过对关键风险节点的前道节点和后道节点、上道节点和下道节点, 以及流程之间上下层次之间和横向关联之间的风险控制, 从而实现更有效的风险控制。
4.3 基于流程管理动态性的风险控制
根据企业流程管理中动态调整和循环提升的思想, 构建多层次和多轮次的循环往复风险控制机制, 使基于流程节点的研发风险管理体系成为一种紧密联系企业流程体系的长效机制, 并伴随流程运转和流程变更而实现自我修复和自我控制的风险管理系统, 如图1所示。
5结论
研发风险管理已经成为企业成功研发和竞争力提升的关键所在, 也是企业战略目标实现的保证。本文深入到特高压变压器研发流程的内部, 通过对流程节点的打开和剖析, 把装备制造企业研发整体风险转移到研发流程节点的内部, 探寻影响研发风险的源头所在, 进而提出三个层次的风险管控模式, 从而实现了研发风险的有效识别和控制。
摘要:在强调职能管理和流程管理互补的基础上, 构建装备制造企业研发流程管理体系以引出研发流程节点, 通过风险矩阵和层次分析法识别出研发流程中关键风险节点的关键风险因子, 从而把研发风险传递到具体的节点和因子上, 进而提出三层次的风险管控模式, 试图提高装备制造企业研发风险的识别和控制, 实现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关键词:流程节点,研发风险,风险识别,识别控制,装备制造
参考文献
[1]CRIFFIN A.Drivers of NPD Success:The1997PDMA Report[R].Chicago:Product Development&Management Association, 1997.
[2]艾成林.企业业务流程再造的风险评价与风险防范[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 2005.
[3]罗伟, 刘介明, 陈云.企业业务流程风险管理的原理与方法[J].经济论坛, 2007, (13) :94-96.
[4]宋晋徽, 葛均兵.小尺寸TFT-LCD模组生产流程风险评估[J].价值工程, 2009, (11) :106-108.
[5]欧立雄, 黄柯鑫, 宋晨英.流程重组过程中风险管理策略方法研究[J].科学技术与工程, 2006, 6 (4) :420-423.
[6]徐钰华.基于流程的产品开发项目的风险识别[J].航空科学技术, 2005, (5) :21-24.
[7]路长平, 张桦, 高翠娟, 李贤军.基于风险矩阵的装备研制项目风险评估研究[J].项目管理技术, 2011, 9 (4) :87-90.
[8]丁香乾, 石硕.层次分析法在项目风险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 2004, 34 (1) :97-102.
3.我国制造业流程再造研究论文 篇三
摘要:近十年,我国高等教育从重规模扩张逐步发展到重质量提升阶段,校区的增加及招生规模的逐年扩大给教学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本文回顾并梳理了十年来我国高校教学管理流程再造理论研究及实践应用的成果,分析了这一研究状况的问题所在,评价了以往研究成果的得失,有助于探索今后高校教学管理的新思路。
关键词:流程再造;高校教学管理;流程优化
高校教学管理流程再造理论诞生于企业流程再造理论之中,1990年美国哈佛大学教授Michael Hammer首次提出了企业流程再造理论(Business Process Reengineering,简称BPR)。该理论真正进入我国教学管理研究领域,如果以可搜索的最早相关论文发表时间来算,已是该理论诞生后十多个年头了。然而自2002年至今,虽然该理论的研究在我国有逐步升温之势,但无论是从理论深度还是联系实际的广度来说,都有继续挖掘和开拓的可能。
一、相关研究的整体回顾
目前在我国,对高校教学管理流程再造的较早研究为2002年6月刊登在《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上的一篇题为《现代大学教育管理流程初探》的论文,该文对现代大学教育管理流程再造的基本原则和策略做了初步探索。之后,2005年教育部高等教育评估中心组织编写《高等学校教学工作评估与教学成果评审实用手册》,其中第2卷第九篇第一章“高校教学管理概论”中专辟一节来介绍教学管理流程再造理论及应用。自此,已进入研究范围的教学管理流程再造理论被重视起来,2005年前CNKI收录关于相关论文仅有3篇,而2005年后至今已达33篇(含9篇硕士毕业论文,1篇博士毕业论文)。其中以此为论题的28篇(含5篇硕士毕业论文),可见这一理论在我国的研究逐步升温。
这28篇论文根据涉及论题以及研究方式分为以下几类:
1.将教学管理流程再造与信息系统相结合的研究
此类研究最多,并包括两篇硕士毕业论文,但却良莠不齐,部分仅仅是比较浅显地谈了下教学管理流程再造中信息化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至于如何操作或是如何建构,都未曾涉及。
2.将其他管理理论引入高校教学管理研究
比如精益教学管理方式、BPI(业务流程优化Business Pro-cess Improvement)理念等,后者出自于高洋、彭友的《BPI念运用与高职院校管理流程优化》一文,该文认为BPRt论属于一种打破后重组的全新设计,而我国教学管理流程再造却没那么彻底,文中特别提出“在实际操作中,很多项目采用的并非是一种全新设计的方法,而是融入了‘业务流程优化(Business Pro-cess Improvement)的思想”,较为精到。
3.基于某一高校的教学管理流程再造范例进行分析,主要以硕士毕业论文形式撰写
作者中有4名是教学管理人员,还有一名作者直接参与了天津大学教学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因此他们的文章紧密联系实际,应对措施和流程再造的过程阐述得非常清晰,涉及了制度再造、学分制管理流程再造、班导师管理流程再造、选课流程再造、学籍管理流程再造、教学评价管理流程再造等方面,十分详尽。
二、往期研究的问题
往期研究中可看出,我国高校教学管理流程再造研究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理论探讨过多,结合实践不足
教学管理理论必须与实践紧密结合,而不能仅是反复做理论分析。日常教学管理细节流程的优化与再造,才是我们引入BPR进教学管理工作的最终目的。但就整体看,目前我国教学管理流程再造方面除了教学管理信息平台的设计和开发有了一个量和质的突破外,其他方面并没达到最初引入该理论时纷纷提出的“以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市场、社会需求为导向”的目的。28篇文章中,约有一半是在“流程再造的必要性、意义”上分析,或加上些宏观策略,没有操作步骤,无法付诸实践,也就没有指导意义。只有那几篇硕士论文从实践角度出发,分析了很多操作性较强的具体流程再造步骤。这几篇硕论都提到了流程再造的重要环节一一教学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和设计。特别是刘霓的《高校教学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开发》,该文章对高校教学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开发进行了非常详尽的说明,列出了原流程图和再造后流程图,让人一目了然。还有白竹的《教學管理流程再造研究与实践》,文中对网上教学管理信息平台建设做了细致的阐述,其中包括流程再造背景、内容及效果,提出学生“培养模式再造”这一新成果。由于白竹曾亲自参与天津大学教学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工作,因此该论文言之有物,实践性和操作性极强。
2.基于信息系统的流程再造之后需要进一步流程优化
与信息系统流程再造相关的论文中频频出现的词是:信息化、数字校园、信息系统……研究中似乎格外重视教学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然而,是否使用了信息系统后,就算是流程再造结束了呢?
例如,刘吟的《温州大学教学管理流程再造的研究》一文中比较了温州大学采用信息系统再造成绩管理流程和再造前流程的对比,其中再造前流程为单向直线流程,而再造后为环状双向流程,后者更简洁高效。正如文中所说:再造后“一次性数据采集极大减少了成绩出错的可能;学生、各部门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能及时方便地获知成绩;减少了文档的流转环节,成倍降低成绩管tN212作量,”这正是流程再造的主要目的,但如今各高校已纷纷改用信息平台来进行教学管理,下一步应考虑如何在信息系统基础上优化管理流程,特别是细节步骤的规范化。还以温州大学成绩管理流程为例,成绩出来后,补考环节后及补考后成绩的录入、未通过学生如何由系统自动降级?这一点在再造后的流程中没有体现。教师错误录入成绩后,修改环节如何安排?这些均需进一步细化、明确。流程再造后,下一步考虑的就是流程优化,即BPI思想。BPI强调渐进改良,通过分析理解现有流程,之后进行优化并建立新流程。BPI可在流程再造后分析和改善现有流程,使其迅速适应环境,提高效率。
3.重复论题太多,研究进展缓慢
4.软床的制造流程 篇四
(1)框架组成了软床主体结构和基本造型。框架材料主要是木材、钢材、人造板,中密度纤维板等,目前以中密度纤维板为主。框架主要要满足造型要求和强度要求。
(2)填充料对软床的舒适度起着决定性作用。传统的填充料是棕丝、弹簧,现在常用的是各种功能的发泡塑料、海绵、合成材料等。填充料应有良好的弹性、抗疲劳、长寿命。软床不同部位的填充料承重舒适度要求不同。填充料的性能、价格差别极大。
(3)面料的质地、色泽决定着软床的品位,目前面料品种真是琳琅满目,随着科学技术进步,面料品种还会越来越丰富。
传统软床一般结构(自下而上):框架、木条、弹簧、底层纱布、棕垫、海绵、内袋、外.套。
现代软床一般结构(自下而上):框架;松紧带;底层纱布;海绵;内袋;外套。可见,现代软床的生产的工艺比传统软床省略了费时费工的固定弹簧、铺棕垫工序。
软床生产的特点是所用的材料种类多、材质差异大,制作框架用木材、钢材、人造板、油漆、装饰件等;填充用海绵、发泡塑料、松紧带、无纺布、弹簧、棕垫等;制作外套用布、真皮、复合材料等。加工工艺跨度大,从木工作业、漆工作业、缝纫工作业至发扪工作业。根据专业分工、提高工作效率的原则,将软床加工分为5工段:
框架工段,主要制作软床框架;
外饰工段,主要制作软床暴露在外的构件; 内衬工段,配制各类海绵内芯; 外套工段,裁剪缝制外套;
总装(扪皮)工段,将各前各工段的半成品,配上辅料,装配成完整的软床产品。不同的软床生产厂其工艺流程也有所不同,小企业工序分工线条较粗,大中型企业的工序分工较细致,专业化的分工有利于提高工效和保证产品质量的稳定。生产工序的简介 配料工序
软床框架用材大部分是板材,用开料锯锯截直线型的板材,小型企业则用圆锯锯截,带锯锯切曲线型板材。软床框架用材可采用中密度纤维板,因中密度纤维板具有幅面大,出材率高的优点,对曲线型部件尤其显著。目前各种配合中纤板的紧固件、连接件的性能都很好。市场上还有不少甲醛封闭、甲醛捕捉的化工产品在中纤板框架表面喷涂,可以摆脱甲醛的困扰。对于实木出面的框架、扶手、装饰件,这些零部件表面质量要求高,工艺复杂,有些还需实木弯曲、有些需要特殊工艺处理,这类部件基本上与实木家具的加工相一致,就不再讨论了。清晰正确的配料单、排料图,曲线型部件的模板,是合理用料、提高工效的主要措施。组装框架 将配制好的板材、弯曲件、方材组合成框,并且封上底板。要经常收集汇总用于软床组框的紧固件,巧妙地选用紧固件信息,对于组装框架可起事半功倍的效果。制成的软床框架要注意其质量,对批量生产的框架尺寸符合要求,尺寸的误差给总装(扪皮)工序造成麻烦。框架的强度要符合要求,目前软床的框架结构都以经验出发,其实通过优化处理可减少框架用料或进一步提高强度。框架结构的工艺性也要注重,要便于后续工序的操作。框架的表面要作光整处理,去毛刺和锐角,以避免给后续工序留下隐患。海绵配制
根据料单要求的规格尺寸,划线、切割海绵,对于形状复杂的、需套裁的海绵应附上排料单和模板便于施工。粘贴框架
在框架上钉松紧带;钉纱布;胶粘薄或厚海绵为扪皮工序作准备、减少扪皮工序的作业量。这一工序中对松紧带的规格、数量、拉力值、交叉次序都要有相应的要求,这些参数会影响到软床的舒适度和耐用度。
外套裁剪
根据配料单要求,按样板进行裁剪。对天然皮张要逐张检查、避开伤痕、疵点。人工合成材料可用电剪成叠裁剪,合理地利用好珍贵的天然皮张,量材择用,杜绝大材小用。外套裁剪是一个生产成本的控制点。装配(扪皮)
将粘贴好的框架,加工好的内、外套,各种饰件、配件组装成软床。一般流程是在粘有海绵的框架上钉内套,然后套上外套并固定,再装上装饰件,钉底布、装脚。检验入库
产品经检验合格后可包装,入库。
软床的生产流程和工艺
1.床的构造,使用材料,生产流程。
构造:床头和床的围边。都是框架结构。
材料:
一. 木材有以下几种:
1. 密度板:主要做床的围边,在我们使用的材料中为一些的材料。
2. 刨花板:做床的围边。
3. 夹板:围边。
4. 三合板:因为弹性较好,主要起到辅助作用。
5. 实木:做床头
二.皮革
1. 青皮:也叫做牛皮,分为进口和国产两种,我们皮床这块基本都使用这些。
2. 西皮:围边的地方使用。
三.海绵
1. 高密度海绵
2. 普通海绵
3. 厚海绵:床头处使用。
4. 薄海绵:围边处使用。
四.布
1. 绒布:布床的外观。
2. 毛束布:床的内衬。
生产流程: 1,设计:设计在里面起到主导作用,一款床的风格和特点都体现在设计上面。
2,打版:大版主要工作是把设计出来的产品,进行组装成成品。
3,木工(床头和围边的制作):产品的架构使用材料和尺寸进行制作。
4,裁剪(根据尺寸制作内衬,外观材料的制作):产品外观的包装材料,按照尺寸进行制作。
5,打底(海绵的工艺,把床的框架上包上海绵)
6,包工(把裁剪所做出的外包,包装到床的框架上)
7,组装和打包。把以上制作出的材料进行组合安装。
二.床垫的生产,使用材料。
弹簧:床垫内部的工艺,把弹簧串起来,床垫的形状出现,有一定的厚度,也可以说是床垫的框架。
棕板:床垫内部的材料。
搌布:床垫内部材料,用于床垫的内衬。
海绵和布:床垫的外包装,突现出床垫的柔软和厚度。
生产流程:
5.特种设备制造许可办理流程 篇五
第二步 受理国家质检总局或省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根据《特种设备行政许可分级范围》,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对申请材料进行审核。国家质检总局或省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在收到申请材料后,将在5个工作日内做出受理或不予受理的决定。申请事项依法不需要取得行政许可的,将在2个工作日内告知申请单位不受理;申请材料不齐全或不符合法定形式的,将在2个工作日内告知申请单位补正/补齐申请材料;符合条件的,将出具受理决定书;不符合条件的,将出具不予受理决定书。
第三步 产品试制首次申请制造许可或增项、升级的申请单位,在许可申请经受理后,应进行产品试制。
第四步 鉴定评审约请提交的附加材料:1.《特种设备制造许可申请书》(已受理,正本1份); 2.质量保证手册;3.试制产品的设计文件鉴定报告(复印件)申请单位的许可申请经受理后,应在1年内约请鉴定评审机构完成鉴定评审工作(大型设备可以延长至2年),否则应重新提出申请。鉴定评审的接受:鉴定评审机构在收到申请单位提交的资料后,对不符合条件的,将在2个工作日内一次性告知需要补正/补齐的材料;对符合条件的,将在5个工作日内做出接受约请或不接受约请的决定。不接受约请的,应在做出决定的同时,退回申请单位提交的资料。实施鉴定评审鉴定评审机构将在鉴定评审实施日期的7日前,向约请单位和当地质量技术监督局寄发或传真《特种设备鉴定评审通知函》。鉴定评审机构一般将从接受约请之日起3个月内完成现场鉴定评审工作。出具并向发证部门提交鉴定评审报告鉴定评审结论意见为“需要整改”的,申请单位应按照《特种设备鉴定评审工作备忘录》提出的问题,在6个月内完成整改工作,并将整改报告和整改见证材料提交鉴定评审机构。鉴定评审机构应在现场鉴定评审工作结束后的20个工作日内出具并向发证部门提交鉴定评审报告;鉴定评审结论要求申请单位整改的,自整改结果确认后10个工作日内出具并向发证部门提交鉴定评审报告。
第五步 审批发证国家质检总局负责审批的:<>在收到鉴定评审报告及相关材料后,将在20个工作日内做出许可或不许可的决定。国家质检总局在收到省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的许可决定材料后:将在10个工作日内颁发《特种设备制造许可证》(正、副本各1份)。申请单位的许可证有效期,自省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做出许可决定之日算起。
第六步 复查换证许可证的有效期为4年,有效期满6个月前,应办理复查换证。复查换证的程序与新申请相同。未在原证书有效期内提出换证申请的制造单位,需要再次申请制造许可的,按照新申请对待。进入申请
第七步 许可证变更或延期许可证变更:获证单位因单位名称、地址等发生变化,应在发生变化1个月内填写《特种设备许可(核准)证变更申请表》,向原发证部门提出申请。变更申请提交的附加资料:1.变更后的工商营业执照或者当地政府依法颁发的登记、注册证件(复印件);2.许可证(正、副本原件);3.单位变更证明材料。国家质检总局负责审批的,在收到变更申请材料后,将在20个工作日内做出批准或不批准变更的决定。符合条件的,将在10个工作日内换发许可证;不符合条件的,将在10个工作日内出具不予许可决定书。省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负责审批的,在收到许可证变更材料后,将在20个工作日内做出批准或不批准变更的决定。不符合条件的,将在10个工作日内出具不予许可决定书。
6.我国制造业流程再造研究论文 篇六
陈志成: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基础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通信学会云计算专家委员会委员、北京格分维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
我原来在高校工作了一段时间,是教师,担任计算机学科方面的负责人,现在创办一个公司,做人工智能方面的工作。我从学校出来,有一些背景因素,很多教授、院士,他们做了很多很好的理论研究,但是我们的产学研做的并不是想象中的那么好,企业很难把人工智能中比较超前的理论运用起来。很多老师聊天说,人工智能是不是要死亡了,是不是真的不行了,没有什么用途了,离我们生活太遥远了。我创办企业的想法,是希望将课本上的一些理论,变成日常生活当中可以用的一些产品,不管是小的产品也好,大的产品也好。也许这也是一种情怀,大家都想做一些事情,而我想做人工智能。
我的演讲分为四部分内容:第一,介绍工业4.0的本质,我认为工业4.0的本质是智能制造,目前对于工业4.0的理解各种各样,但是大体而言,还是依据德国的提法来理解。2011年至2013年,德国针对工业4.0给出了一些资料,总体思路还是智能制造的概念。前面说人工智能要死亡了,可是现在机会来了,人工智能可能会有大发展了。第二点介绍我们现在正在做的事情,就是制造企业的机联网,主要是指机器设备的联网,及其管理控制。第三点讲基于机联网之上的云计算服务,以及相关的研究课题。最后跟大家分享一个能源大数据系统的案例。
工业4.0的本质是智能制造
智能时代已经来临,五年之前,老师们在讨论人工智能怎么发展,原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理事长钟义信老师、何华灿老师等也都在讨论。人类社会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农业社会,人类劳动工具以简单的镰刀、锄头为主。第二个阶段是工业社会,也就是动力机车时代,以蒸汽机、机床为代表的时代。第三个阶段是信息社会,网络时代到来了,电话、电灯、电视,现在的互联网、通信网,这就是目前的信息社会。
我们来看看前面三个时代,从研究者角度来分析,看看它的工具水平、研究的科学问题、及核心基础理论。材料时代主要是简单的材料加工,用树枝就可以获取到一些食物类的东西;能源时代就是动力驱动,主要是蒸汽机为主的;信息时代是信息处理,这个地方加了一个管理,原来认为信息时代是智能工具,现在我们把智能单独拿出来了。到现在为止,我们开发了好多MIS、ERP之类的,但全都是企业信息化的管理系统,其中智能化的程度有没有?有,但确实不高。在这三个时代,从研究的科学问题来看,材料时代更多的是研究物质成分、化学变化及其结构的,认为其基础学科是化学。能源时代更多的是依赖物理,研究蒸汽机、能量的转化、运动状态等,是牛顿的那个时代。信息时代的基础学科是数学与计算科学。
第四个时代,我们认为智能时代一定会来的,智能时代干什么,我们有大量的数据,需要进行决策、判断;我们现在有很多的个性化的东西,进行针对性的个性化服务;进行大数据挖掘,从而进行自动决策,这就是智能化的工具,很多工具是软件,但是也有很多是硬件。这个时代研究的科学问题实际上是网络问题,不管是局域网、还是广域网,或者通信网、还是互联网,目前来看已经进入到所谓的物联网时代。在复杂的网络系统中进行分析挖掘和逻辑推理,从而形成智能化的决策和判断,这个时代的核心基础理论是逻辑与网络。
实际上,我们是做软件出身的,软件编程的发展也有几个阶段:面向机器、面向过程、面向结构程序化设计、面向对象、面向网络,我也在想是不是也有智能化的编程工具,安卓是智能手机的操作系统,为开发者提供了很好的编程环境,相信今后还有更加智能化的开发工具出现。
在2009年7月7号,有一个理事长访谈,邀请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的主要创始人:钟义信老师,涂序彦老师,何华灿老师。针对人工智能如何发展、人工智能如何产业化等话题进行探讨,钟老师坚定地认为“五年后将迎来人工智能大发展,进入智能时代”,现在来看刚好五年,智能时代确实已经来了。
在高校学科划分中,人工智能属于计算机系的还是电子化系的还是自动化系的,各高校并不一致。2003年提出成立“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北京大学等几十所高校现在都在招生,近年来发展很快。无论是在人工智能理论、技术、教学、应用等方面,每年都有很多研讨会举行,从前几年的照片来看,老师们确实很早就在思考研究这方面的问题。
在人工智能产业化方面,我们也想联合一些大学老师做一些事情,我们也提出了一个方案,当时是想做中国国产的“人工智能计算平台AICP(ArtificialIntelligence Computing Platform)”。提供一个智能运行环境的平台,其中把若干人工智能算法都实现为功能服务模块,对外提供调用接口。比如神经网络、遗传算法、语音识别、人脸识别等,包括人对着手机一讲话就可以翻页了,通过远程服务提供一些应用,机器人、智能安防,智能家居,智能办公等。
我们当时想做的智能计算平台,包括:核心软件、专业软件、以及应用型软件,主要瞄准机器人、协同计算、自动控制、生产执行系统、智慧医疗、决策支持系统、自然语言翻译等,当时列了这些事情,现在不少公司也都在开发。
智造企业机联网工程
现在回过头来看,德国提出工业4.0,中国怎么办?工业4.0本身是智能制造,能自动焊接的机器人80年代就有了,哈工大的焊接是非常先进的。德国工业 4.0的核心词主要是CPS(Cyber-Physical Systems),信息物理系统、或网络物理系统,认为CPS是实现工业4.0的基础。
最近我们也还在想,把德国的东西是不是照搬引进来,如何消化吸收?目前主要体现在“机器换人”和“设备机器联网”方面,这是浙江省和广东省重点实施工程,在2013年的时候,浙江省明确下达文件,经信委、科技厅下达的文件,这里介绍其中与机联网相关的一些内容,供大家参考。机联网就是机器联网,指应用物联网、云计算、现代通信技术,对企业制造设备、工艺流程,空调、照明、仓储等辅助设备进行统一的改造升级管理,形成集中管理、资源共享的现代化智能制造模式,以提高生产效率,改善产品质量,促进节能减排,提高企业综合能力。机联网重要的实现途径是机器换人,江浙一带,长三角、珠三角,人力成本提高了,很多工厂倒闭了,这是现实情况,很多企业需要自动化升级改造。浙江省拿出五千个亿,五年之内每年支持五千个机器换人项目,实施企业的升级改造。
机联网到底做哪些事情呢?第一点,还是要加强顶层设计,听起来有点虚,实际上因为中国,包括江浙一带和广东一带,尽管政府拿了很多钱做这件事情,但在很多方面还是不清楚的,需要专家们帮助他们做整体设计,到底国内国外有哪些自动化的设备,国外有哪些自动化设备可以引进,不少企业领导并不是很了解,必须要有专家帮他们进行具体分析,这样的设备,这样一个工艺流程,哪些是可以用机器代替人工的,帮他设计方案。从省里面的角度,国家战略层面的角度,也需要一些设计,这部分工作还是少不了。
第二点,是推动机器联网,这是核心内容,企业(工厂)车间内外的机器设备都需要连接起来,实现远程统一的自动化管理控制。第三点,是系统集成,这里面包含了各种企业计划系统、信息管理系统、生产执行系统、产品生命周期管理系统等的集成。第四点,是加强技术创新,技术创新主要是电子设备和自动化传感器、以及平台软件等关键技术方面的创新,有些需要引进国外的,同时也需要国内的企业参与研发我们自己需要的设备。第五点,是标准化,标准化不可忽略,很重要,机联网也会涉及到若干标准。第六点,加强安全保障,这是重点提了,尤其是涉及国计民生的重点领域。我们想想,车间里面都是机器人,数据都是可以传到后台服务器上的,斯诺登对美国的监控事件曝光之后,中国很担忧。我们从日本引进来机器人以后,是不是通信协议是私有的,如果不公开,我们想修改就不行;从欧洲买来一个机器设备之后,数据传到哪些地方都不知道,甚至我们生产过程当中的数据、参数、故障,保存在机器里面,等维修的时候给我们取走了,我们也不知道。这需要我们现在制定这方面的安全许可,网络检测手段,包括现在的底层系统安全,进网入口安全,很可能以后买机器人不是像今天这样想买就能买了,以后可能像手机一样,需要入网许可,否则,你的设备就不能联网。
机联网设备主要分四种类型:第一类是数控机床联网,这是众多工厂的设备;第二类是行业专用设备联网。义乌做服装和织布的厂,都有自动化生产线,跟他们进行交流,织布参数怎么检测,线断了之后能否自动接上,现在线断了就报警和停机,需要人工接上后再继续运行,是不是可以做一些自动化的设备来实现自动接线、取线轴等。第三类是工厂大型生产机器设备联网,这里面包括了户外的工程机械,挖掘机,也做一些GPS定位,故障检测。第四类是工厂辅助设备,空调和灯怎么节能。这四大类型设备都需要联网。
机联网云服务解决方案
如何把机联网具体实施起来?我们设计了一套云计算、云服务平台的解决方案,这个方案当中,跟通用物联网的方案基本差不多,但是细节不完全一样,内容也不完全一样,因为把物联网大概念具体化到工业4.0了。工业企业中的机器机床都要进行联网,这其中有些标准需要统一,有些新的传感器需要研发,有些新的网络协议需要制定;还有户外的挖掘机,其他的一些工程机械设备也需要联网,可能自己也有一些专用的传感器或者网关控制器;后台是云服务系统;最上面是应用终端设备,这是整体网络结构。
在整个方案中,分成三层,物联网的底层是数据采集,这里具体化就是机联网层,是机器设备的联网,设备的联网细化到工业流程当中,也可能细化到机床设备当中的一个点上,包括了摄像头和各种传感器;也可能还有一些协议不是通用的,也可能利用WIFI,也可能是Zigbee,目前各种协议都有,这是机器联网中最复杂的一块。不同企业的协议不同,标准不同,基本处于混沌状态。我们需要做网关控制器,各个分厂区域中的数据采集出来之后,通过网关往上传,网关不是一般的家里上网那样简单的网关,后面可以看到有好几个功能。机联网层上面是云计算平台层,有些数据在机联网层直接处理了,还有一些数据到后台服务器上,进行数据分析、挖掘之后再处理。最后是应用,应用这一层大家比较容易理解,不多解释。
云服务平台层,有很多工作需要做,这里面分了几大部分。一个是云基础设施服务,在相关的服装行业或者钢铁厂,可以统一建立一个大的云平台,这个服装厂那个服装厂的数据都会传到这里来,政府和企业拿钱建一个平台,也可能这个服装厂不想要服务器,就是远程服务,数据传过来就可以。广东省今年7月18号进行了一个能源管理系统的项目招标,就是全省的管控系统,各个能耗企业需要实时或定期上传相关数据。
解决方案中,除了物联网的三层,还有两个循环控制:第一个是小循环,就是有些信息需要本地实时处理,比如说,车间设备出了故障,会立马进行反馈,反馈当场处理掉,不需要人工干预,比如说空调温度到26度以上,超出了节能控制阈值,控制器就可以自动降温,大型的生产设备当中,也是要进行设定它的一些阈值条件,基本上不需要人工。第二个是大的循环,实际上是大数据分析,当数据传到后台服务器,经过远程分析之后发现某一个流程有异常,比如特别耗能、或太耽误时间(耗时),这时就需要优化,要进行重新设计这个流程,提一些优化改进方案。如果数据显示,这个流程花一个小时,那个流程花三个小时,下一个工序等着上面的工序很久,这就需要优化。把数据统一传上来,采用大数据分析来实现的,这是流程的优化管控,这是大的循环。所以,该方案中分两级控制,很好地解决了实时监控和远程优化监控。
在具体实施中,涉及到哪些研发内容呢?主要包含两个方案,一个是机联网方案,要有效连接机器设备;一个是云服务方案,可以与通用的IAAS、PAAS的云服务相结合,生产企业需要哪些内容,平台放哪些内容进去就可以提供服务。这里的关键技术,我们想来想去,机器设备联网协议,这可能是一个难题,我们经常讨论这个问题,很难有一个很好的解决方案。还有就是云计算技术、大数据技术、还有空间信息技术、多维呈现技术,移动终端技术等。比如车载设备都在移动,车上的人也在移动,怎么做一个移动终端,可能是手机,也可能配单独的终端设备,比如给医院医生配单独的Pad,上面有相应的软件,有一个传感器可以检测,不同岗位配不同的终端设备,如果能及时传到手机上更好,由于安全原因,手机平时是私人的,不能完全依赖,多数工厂可能需要给相关人员单独配备终端设备。
在总体内容中,包含两个解决方案、七项关键技术、三项行业标准,这里有三方面的硬件开发,软件系统有六个。正如安司长讲的,这是一个大系统,是系统的系统,大系统包含若干子系统。
硬件的开发包含三大部分。第一类硬件是新型传感器,根据某些行业的需求研发新型传感器,并不是一个摄像头就能解决,有些传感器,比如温度、湿度、压力传感等可能还有特殊的需求,现在已经碰到了这样的需求。
第二类硬件是新型融合通信网关,这里的网关,与一般家庭里上网的路由器不太一样,我们列出了三大功能:第一是支持多重协议的网关,WIFI也好,RFID也好,红外也好,工业总线也好,有线无线等等都要支持,我们也在想是不是分开研发,这个盒子就是支持WIFI的,另外一个盒子就是支持Zigbee的,单独做不同的小盒子,但是我们分析之后发现成本并不低,因为设备里面可能放好几个盒子,所以最终很可能是融合通信的网关,需要同时支持多种连接方式,有好几份协议。第二是具备反馈控制的智能控制终端,不仅仅是路由器,还要反馈控制,需要有一套控制策略算法和操作系统的。第三是支持必要的本地化软件服务,实际上是指的前面讲的小循环的本地反馈控制,在大的循环没有的时候,在一定条件下,小循环可以提供监控服务。
第三类硬件是云服务安全认证设备,云服务在提供服务的时候,需要根据工业4.0并结合企业、政府的要求,采用一些指纹等生物特征的识别技术,把可穿戴的技术加进去,提供一些远程服务或者远程的控制,比如说企业的领导,你在外面出差要查看一下公司的运行状况,车间运转是否正常,可能简单的一个密码就可以了;而针对有特殊安全要求场景,查看时则需要进行生物特征识别,这是才可以查看企业的信息。
软件研发内容分为六大子系统:机联网管理控制子系统、云基础设施服务子系统、设备万滚落管理子系统、应用集成子系统、大数据分析子系统、终端服务子系统,主要有这六个方面的子系统。
在标准方面,首先是机联网的协议,要求不同设备能进行统一的协作,需要有方案来实现设备的自识别、自适应。还要做一些数据传输的标准,这个数据怎么组织,怎么去访问,这块要进行考虑。省里面要求上报哪些数据,上报之后有哪些可以进行识别,数据怎么设计的,这方面有哪些标准也需要研究。还有云服务,为政府提供数据服务,政府怎么访问平台的接口,这块也需要制定标准。
把这些问题都讨论清楚,我们可以给出技术路线和一些步骤来具体实施:先进行总体规划,然后研发关键技术和平台,最后集成应用。智造企业的机联网云服务方案,基本内容就这些,这是目前正在做的。通过这些工作,最终把机器设备连成一体,为智能制造奠定基础。
能源大数据系统案例
给大家分享一个案例,这是能源大数据管控的一个项目,是广东盈嘉公司承担的国家物联网专项课题,就是把中国移动机房里面的用电设备,包括主机服务器和辅助空调设备等进行监控管理起来,同时进行大数据分析。
项目在相关设备中安装传感器,通过网关把数据传送上来,可以查看设备动态运行状况,实现了设备运行状态的多角度模拟展示。也可以通过大数据分析,实时或定期查看数据分析图表,并根据结果进行系统的管理控制、优化改进。
除了电信领域之外,在高能耗的工业企业中,比如钢铁厂、水泥厂等,也都面临着升级改造的问题,基于物联网的能源大数据控制与管理系统,可谓是我们在工业4.0时代的一个先行示范。
作为结束,在思考工业4.0的大产业中,我们具体能做些什么呢?大家关注的工业4.0,不管德国怎么做,中国作为生产制造大国,在这4.0时代还是想做点事的,不管是机联网还是其他项目,结合工业4.0,可能最终落地点还是三个方面:一是标准,包括政策规范、数据标准、服务标准等;二是技术,技术有很多,传感器、网络通信、数据分析等技术,都在快速发展;三是应用,企业最终关注的是应用,包括工厂内的应用、户外应用、移动监管应用、以及开放服务应用等,这些是我们大家也在做的。
7.我国制造业品牌战略研究 篇七
我国制造业从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以较快速度发展,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凭借劳动力方面的优势, 在国际产业分工体系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中国制造”遍布全球, 成为世界重要的制造中心。据统计, 我国制造业的工业增加值已经跃居世界第四位, 钢铁、化纤、水泥、纺织、化肥、电视机、摩托车等多种制成品的年产量居世界第一位, 我国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制造业大国。国际舆论认为世界制造业中心正在向中国转移, 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工厂”。但这种发展集中体现了“量的变化”, 在“质的方面”却没有大的提高, 我国制造业大多数还只是停留在贴牌生产、为别人代工的阶段。中国要想成为真正的世界工厂, 必须提高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 同时要拥有众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世界级品牌。
2.我国制造业品牌现状分析
2.1内部问题分析
2.1.1品牌意识淡薄, 品牌理念滞后
我国企业的品牌意识是近二十年才逐渐树立起来的, 我国很多制造业企业不够重视品牌资产, 更没能把品牌资产提升到与有形资产同样的高度, 对品牌的本质认识还停留在初级阶段, 品牌理念滞后, 突出表现为接连不断的广告战和价格战, 使企业利润大幅度下降, 难以树立正面的品牌形象。
营销大师菲利普·科特勒认为:“品牌是一种名称、名词、标记、设计或是它们的组合运用, 其目的是藉以辨认某个销售者或某群销售者的产品, 并使之同竞争对手的产品区别开来。”品牌意识直接影响着企业在激励的市场竞争中能否生存和发展, 是企业经营战略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我国制造业企业在品牌意识上的差距还比较大, 很多高层管理者认为, 销售管理、生产研发等核心任务比品牌管理更重要。企业对于筹资建厂、上规模、添设备等有形资产的运营非常重视, 但往往忽略品牌战略的实施, 这成为企业创立品牌的一大障碍。须知, 现代信息社会新的市场规则是品牌资产比有形资产更有价值。
2.1.2品牌建设资金投入不足
世界经济发展表明, 制造业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很大, 工业化国家的财富有60%—80%是制造业创造的。发达国家都给与制造业重点政策支持, 对制造业企业核心技术方面的自主创新研究投入大量资金。相对来说我国政府对制造业自主创新的资金投入不够。我国大型制造业企业用于品牌建设的费用也不充足。企业对品牌建设的重视程度不够, 即使在盈利的情况下, 也不愿意拿出足够的资金来进行品牌建设和品牌宣传。企业更加注重生产和销售, 忽视开发研究和品牌建设, 企业难以推出新产品, 更难以创建自主品牌, 从而缺乏市场竞争力。
2.2外部环境分析
2.2.1国际竞争日趋激烈
企业的外部环境发生重大变化。竞争品牌的数量骤增, 而且消费者一般只选择知名品牌的产品。世界知名的跨国公司和外资企业纷纷进入我国市场, 我国制造业企业面临的市场竞争非常残酷。现阶段制造业发展空间趋于饱和, 只有技术创新才能推动制造业产业结构的大幅度提升。而我国制造业企业的技术主要依靠对发达国家技术的模仿, 由于其核心技术的屏蔽, 我国很少具有制造业的核心技术, 我国制造业的品牌发展之路充满了困难和险阻。
2.2.2外部支持不足
我国对自主品牌建设的外部支持明显不足。一是制度支持不足。在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 与品牌建设相关的政策、法规需要不断的调整, 不能一直沿用陈旧落后的制度体制。不要把企业大量的时间浪费在手续审批上, 减少国内企业的进入障碍。二是人才储备不足。实施品牌战略需要拥有大批优秀的研发、营销人才。一些大型集团公司内部有相对较多的广告策划专家, 但是具备先进深入的品牌战略管理理论知识的人员却很少, 而且公司内部也没有专门的品牌管理组织, 缺少针对性。我国制造业企业要想同世界知名企业竞争, 就必须拥有一流的人才。归根到底, 人的因素是企业品牌建设和提高竞争力的关键。
3.对我国制造业实施品牌战略的建议
3.1提高产品价值, 狠抓产品质量
文中的产品价值是指价值工程中的“价值”, 是技术经济学中的概念, 数学公式为产品功能与成本的比值, 与消费者所熟悉的性价比的概念相似。企业必须先有自己的产品, 才能创立自己的品牌。消费者购买产品, 不是购买产品的形态, 而是购买产品的功能。所以具有相同功能的产品就可以相互替代。此时成本低的产品更容易受到消费者的青睐, 从而成为知名产品, 获得良好的品牌声誉。反过来说, 根据价值公式, 当成本相同时, 更好的满足顾客某方面需求的产品, 同样可能成为知名品牌, 将低成本战略融入品牌意识中是企业提高竞争力、合理进行品牌建设的重要思路。
产品的高质量是产品具有良好功能的关键。质量是品牌的生命, 质量也是品牌的保证, 没有产品的高质量做保证, 再好的品牌战略也无济于事。制造业企业要想在日趋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快速持续的发展壮大, 就必须狠抓质量来提升产品的竞争力。从本质上说, 无论企业是否拥有自己的品牌, 质量都是企业的生命。
3.2提高品牌意识
品牌意识是企业品牌战略的实施前提。企业应该把品牌意识升华到战略的高度, 引导企业快速持续的发展。品牌意识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需要员工、企业、政府三方面共同努力。员工需要不断学习与品牌相关的知识, 熟悉国际上相关的法律法规;企业管理者要拿出足够的资金和精力来进行品牌建设, 关键是为企业配备品牌管理的高级人才并投入足够的资金。政府要给与企业足够的政策支持, 加大宣传和保护力度。
3.3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创新是企业创立品牌的重要途径。我国制造业企业处于价值链的低端, 许多企业在残酷激烈的竞争中体会到, 要形成持续的竞争力必须通过自主创新, 把制造业发展的重点放在核心技术的研究上。自主创新不仅是企业的事情, 政府也要承担相应的责任。应该鼓励并奖励企业进行自主创新, 积极搭建企业与大学及科研院所的创新平台, 加快制造业新技术和核心技术的研究, 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
3.4加大政府支持力度
政府应该完善创牌机制以帮助更多的中国品牌打入国际市场, 为我国企业实施品牌战略创造条件, 为创建国内知名品牌形成良好的市场基础, 发挥政府在品牌建设中的作用, 加大对我国知名品牌在国际市场的广告宣传力度, 并给与政策倾斜。改革现有的制度体制、建立配套法律法规, 发挥注册登记、商标管理等职能作用, 保护国产品牌, 不断加大对不正当竞争的打击力度, 加强对企业创牌工作的务实指导。
摘要:品牌意识是企业品牌战略的实施前提。本文分析了我国制造业的品牌现状及存在问题, 并提出我国制造业实施品牌战略的建议。
关键词:品牌战略,品牌意识,贴牌生产
参考文献
8.我国制造业流程再造研究论文 篇八
摘要:利用因子分析,从医药制造业研发投入规模和研发投入强度两个方面比较,得出我国医药制造业研发投入具有区域差异性。分析原因,我国经济基础、科技水平、政治环境等地区差异较大。提出了政府对于东部地区应发挥其政策引导作用,重点提高研发投入强度。中西部地区的医药制造企业应依靠自身企业规模扩张和政府资金、政策支持,增加其研发投入规模。
关键词:医药制造业;研发投入;区域性;因子分析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6.07.001
0 前言
2015年5月“中国制造2025”提出,坚持“创新驱动”的基本方针。作为高新技术产业医药制造业必将创新纳入到新规划中。研发投入是创新的动力保障,但由于我国东西部地区经济、科技、政治环境差异较大,势必会影响区域研发投入水平。因此,对我国医药制造业研发投入区域性差异性研究,将成为提升我国医药制造业创新能力的前提。针对各区域研发投入水平的特点,提出针对性建议,以有效提高区域研发投入水平,加快“创新驱动”。
1 指标选取及方法检测
1.1 研发投入评价指标及取值
区域划分采用中国经济区域划分为东、中、西三大地带。Daniel,Henrik用研发人员和研发支出费用来表示研发投入水平,Shrieves评价研发投入取值研发人员数目。可见,常用指标为财力投入以及人力投入两方面。研发经费支出,可直观比较各区域的研发财力投入规模。研发投入财力强度,医药制造业研发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百分比。此比值将可衡量企业对研发的重视程度。研发人员数,可直观表现人力投入的规模。研发投入人力强度,医药制造业研发人员占总从业人员的百分比。具体指标取值见表1,取值来自2015年《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
1.2 因子分析适用检测
由于衡量研发投入的四个指标评价结果不一致,因此采用因子分析的方法将四个指标进行降维,将四个评价指标进行综合考虑。在进行因子分析之前,需检测使用数据的适用性。检测方法一般为巴特利特球度检验以及KMO检验。通过巴特利特球度检验统计的观测值为117.553,相应的概率P值接近O。同时KMO值为0.872,可知原有变量适合进行因子分析。
2 模型构建
2.1 提取主因子
利用spass19.0进行数据分析,采用最大方差法进行旋转,得到累计方差贡献率具体见表2。特征值大于1的主因子为成分1和成分2,分别记为fac1、fac2。2个主因子累计方差贡献率为96.310%,因此,2个主因子可基本上解释原4个指标信息,原变量的信息丢失较少,因子分析效果理想。
从表3可见,绝对值指标X1、X3在主因子1上的载荷大于0.9,在主因子2上的几乎为0;相对值指标X2、X4,与其相反。由此,将主因子1命名为“绝对指标”,将主因子2命名为“相对指标”。
2.2 主因子得分
主因子得分负值表示在平均水平之下,正值表示在平均水平之上。计算主因子得分的途径是用原有变量来描述主因子,每个省份直辖市的研发投入综合得分应为各指标变量的加权综合。应用最小二乘法对权数进行回归估计,得到主因子得分系数如表4。据此可得:
通过将各省市的原指标数据代入到方程(1)(2)中,并绘制2个主因子得分变量的散点图,见图1。
fat1=O.514X1+0.511X2-0.068X3-0.031X4(1)
fac2=-0.055X1-0.043X2+0.526X3+0.515X4(2)
指标得分若为正值表示高于平均水平,负值表示低于平均水平。绝对指标fat1变量得分中,大多数省市都集中在-2到1.5区间内,但山东得分3.182、江苏得分2.71,2个省份较其他省份高。得分处于后5名的是甘肃(-0.809)、青海(-0.829)、西藏(-0.841)、新疆(-0.847)和宁夏(-1.025),均属于西部地区。见表5。
相对指标fat2变量得分中,大多数省市都集中在-1到1区间内,但宁夏(2.642)、海南(2.452)及天津(1.437)三个省市较其他省份高,即3个省份的研发投入的相对规模较大。宁夏位于西部地区,海南、天津位于东部地区。见表5。
2.3 综合得分
将2个主因子综合评价31个省市的研发投入水平,采用因子加权总分的方法,其中的权重取值两因子的方差贡献率。因此,综合得分计算公式为:
Fi=57.259fac1i+39.051fac2i
根据得分函数,各省市自治区的综合得分见表5。东部地区医药制造业研发投入的绝对值、相对值都较中西部地区处于优势地位。其中,中西地区研发投入较东部地区差,相对值情况相对好一些。整体水平东部地区较中西部地区好。
3 评价结果与讨论
东中西部医药制造企业在研发投入上有着较显著差异,在制定各项提高创新、增加研发投入政策时都应考虑到区域差异性问题,针对不同区域的不同情况给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和企业规划方案。
3.1 东部地区医药制造业研发投入
东部地区医药制造业在不断扩大企业研发投入规模的同时,提升研发投入强度也十分重要,提高研发投入占主营业务的比例以及研发投入人员占比数。这就需要政府部门的主导作用,通过政策引导和资金扶持,使企业增强研发投入意识。利用东部地区经济、科技、政治基础,充分发挥研发投入规模优势,逐步实现研发投入强度的提升。
3.2 中部地区医药制造业研发投入
中部地区医药制造业研发投入水平从绝对指标fat1和相对指标fac2排名较东部地区落后。首先,中部地区医药制造企业从企业研发投入规模人手,扩大企业规模,实现规模经济效应。再次,增强与其他区域科技平台的合作,提升创新能力,增加创新成果,进而带动研发投入。最后,现阶段政府部门对中部地区的医药制造业应该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和扶持政策,使得中部区域的医药制造企业能够增大企业规模,进而提升研发投入规模。
3.3 西部地区医药制造业研发投入
9.我国制造业流程再造研究论文 篇九
时间一晃而过,转眼间为期8天的纺丝制造工艺流程的学习工作就已经结束了,首先感谢公司各领导给我学习知识,展示才能、实现自身价值的机会。这段时间是我人生中弥足珍贵的经历,也给我留下了精彩而美好的回忆。
接下来,我想就这8天的工作来谈谈:
刚到创造者公司的第一天,我们领导就带我参观了整个纺丝制造的工艺流程,大概的了解了下公司车间的运转。同时我对公司的规章制度、公司性质以及公司环境有了基本的了解。到厂的第一天,王科长就亲自带我了解了公司操作流程,从四楼的原辅料投放,到三楼储存罐与螺杆挤压机的操作作用、控制室操控等,二楼纺丝车间与组件室的工作安排,再到一楼卷绕车间的工作需要,让我对纺丝工艺有了最初步的认识。
紧接着,我们当然首先是熟悉整个公司的工作环境,对各个车间的各个部门的所在位置进行了一定的了解,以及每个车间的每条生产线的分布和工作状态都有了初步的认知。只有说熟悉了自己的工作环境,才能够更好的展开工作。
然后就是进入到车间各个流程的学习了。在科长的指导下,我对调配油剂的工作有了初步认识(生产POY产品,油剂浓度为8%,即840公斤水、80公斤油;生产FDY,分两种:一种是油剂浓度为7.5%,800公斤水、70公斤油;另外一种是油剂浓度为12%,800公斤水、116公斤油),对原材料,辅料的程序和配油设备等都有了基本了解,如:在调配油剂时,还要添加相应的防腐剂,以达到杀菌、抗腐、保鲜功能。认识到配油工作关系到原丝质量的好坏,同时对切片的每日和每月的投放量以及熔浆过程(切片经过螺杆挤压机高温高压作用熔化成浆,然后经过计量泵分离出的各组件形成丝条)都有所了解。在纺丝车间,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每条生产线对应有哪些纺位,每个纺位所对应的机台,深入到具体工作中,可以了解到每个组件对应的规格,以及组件出丝情况。负责纺丝的人员工作内容基本上是:刮板→喷油→分丝→进油嘴→进导丝钩。与此同时,她们需要打扫好纺丝车间各处卫生,在需要更换组件时,协助组件室工作人员进行更换。一个好的产品需要一个好的辅助工具来支撑,在组件室里,我们可以看到组成组件的各种零件,各组件都是要经过严格组装并检验才能用于生产。纺丝工艺操作流程中,与纺丝紧密联系的自然就是卷绕生产了。卷绕生产车间的纺位数对应于纺丝车间的纺位数,这两个生产车间的操作运转是连在一起的,只要其中一个纺位停止工作,相对应的另一个纺位也就会终止工作。
卷绕生产工作人员工作过程中,在卷绕开始前,用酒精喷在干净的白抹布上,用力的清洗热辊、分丝辊和导盘,干净完好,然后用纯净水清洗网络,用牙刷清洗。清理钢平台上、及死角设备卫生,做干净后使用吸枪吸着丝依次过切丝器、预网络、导丝棒、十二槽轮导丝器、1、2辊、热箱内3、4辊、主网络,其中绕辊的速度不得太快,到5辊分丝,然后检查丝路是否正确,有无分错和交叉现象,然后再经过断丝传感器、导丝钩垂直再进入卷绕机器,在之前先观察纸管颜
色和产品型号是否对应,确认无误后,经牵伸网络后进入高速卷绕头自动旋转的纸管开始卷绕。满卷落筒时,先把丝车拉到纺位前、先落A面顺序摆放。落筒前保证双手干净,把前3粒落出后,接着按住推出按扭、缓慢的将丝落出、摆上丝车后,在相应的纸管内贴好锭位号与落筒时间。当纺丝车摆放满后,写好产品质量传送卡并在上面贴好产品标识,推到品管部待检。
车间生产最极致的追求应该是人与机器的和谐统一,我们力争了解每一台机器的每一个特性,在遇到问题时能够及时的对症下药。处理问题时我们会将问题分成几大类,如处理毛丝,有些是机台的某一部件如导丝钩、网络盒、带伤热辊等在丝路上与丝有摩擦造成丝的刮伤形成毛丝;有些则是由于工艺数据不能够完全适应该机台造成诸如张力大小不一等原因引起毛丝;当然还有些则会是人为的原因,机台的卫生与人的关系是最为紧密的,类似挂毛、油污、飞花等引起丝的降等是可以通过提升员工素质与技能尽量减少的,所以需要人与机器的统一与和谐,当每一个员工都能够理解为什么车间要求和规定上班期间要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并执行时,如此一来人的原因就得到了解决;丝的条干不匀率、伸长、网络、染色等物性指标都可以在生产中通过改变参数得到改变,与此同时当某一个指标出现偏离就会影响丝的质量,关注质检的反馈及时了解丝的品质的动向同样是工作中重要的一项。
在工作的闲暇之间,在同一些工作许多年的公司员工的交谈中,深知,在工作岗位上,有着扎实的工作知识能力才是基础,但怎样处
理好与同事的关系,为自己和他人的工作创建一个和谐的氛围,又是那么的重要。
创一部 张翠芳
【我国制造业流程再造研究论文】推荐阅读:
发展我国装备制造业07-07
我国粮食加工机械制造业的发展与思考11-20
线路板制造流程简介ok10-06
航空制造技术论文10-17
机械制造毕业论文选题09-23
水泥绿色制造现状及发展论文11-17
机械制造专业大学生毕业论文06-19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导论课程论文10-12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实验教学内容、方法的改革论文11-12
制造业行业调查问卷0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