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小学教育网

2024-11-16

中国中小学教育网(通用8篇)

1.中国中小学教育网 篇一

水泉小学英语教学

校本教研经验交流材料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

小学开设英语课是当代社会的需要,可以有效地提高我国英语水平。小学生模仿力,记忆力,可塑性强,具有许多成年人甚至中学生不具备的条件,小学开设英语可以发挥他们学习语言的能力。为提高我校的教学水平,在此对近几年,我校英语教师的成功经验和存在的困惑做陈述,与各位领导、老师经验共享,同时希望得到各位领导、老师的指点,为我们的困惑和问题提出宝贵意见!

我校在2008—2010年,对课题《以音标为辅助记忆单词方法的研究》进行了为期两年的研究与实践。我们在实践中得出,以音标为基础记忆单词,效果非常好,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变的轻松起来,把我们的方法总结如下:

一、从低年级就开始做音标的渗透,重视引导学生发现字母组合的发音规律,教师要在教单词的时候自然渗透音标和字母组合的发音。

二、到高年级认识音标的时候,我们要以母语的拼音为基础做引导,特别是辅音音标,它们的发音大多数与拼音的声母很像,在辅音音标中的清辅音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特别喜欢带出读音的尾巴,这时候就需要老师做示范了 举例:

在培养小学生的兴趣和学习习惯方面,我校老师也有心得,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准备了大量的歌曲,游戏等,然而这些设计虽然在某种程度上调节了课堂气氛,但是靠歌曲游戏不能培养学生的持久兴趣,新鲜劲一过,孩子们就会厌倦。歌曲和游戏应作为小学生学习语言知识、技能的一些辅助手段,但不能作为主要的教学手段。我们采用了多种手段学习语言规则,并尽可能的创造模仿的机会,提高学生的语音和语调。对英语中听、说、读、写、译五项基本能力加强训练和培养。

听力在小学阶段非常重要,学生多听录音对他们把握语音语调起到很重要的作用,我们在听录音的时候也注意引导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抓住重点词或是重点句型,这对学生以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向以来,人们对小学英语教师的语言知识能力要求不高,以为小学英语简单,不需要太好的英语功底,只要有良好的教学技能就可以了。其实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英语作为人们最广泛的交际用语之一,更是随着高科技的迅猛发展而日新月异的变化着。所以我校很注重英语教师的发展,组织我们看教学视频,开展教学实际操作,提倡使用课件,我们经常利用多媒体教室上课,教师之间互相学习和交流。

但是在教学中也存在这许多问题,例如:到了高年级,要求的四会词多了,四会句子也多了,目前我们还没找到背写句子的更好方法。还有就是如何渗透英语的语法,能让学生更好地学习英语,希望各位老师可以多给我们一些建议和方法,帮助我们进步!谢谢大家!

2.中国中小学教育网 篇二

一、树立因材施教教育理念

1. 要精准全面识材

因材施教的关键是要全面掌握中小学学生的先天资质和后天条件, 这也是决定因材施教成功的关键。《论语》中的一则故事非常典型, 子路问孔子, 是否听过之后就应当付出行动?孔子的回答是, 需要先征求一下父母和兄长的意见。当冉有将同样的问题询问孔子时, 孔子则要求其听后立刻付出行动。公西华对孔子的做法感到不理解。孔子回答是, 冉有有着懦弱的性格, 自己的那番话是为了鼓励他, 而子路有着好胜的性格, 告诫他要谦虚。不同的学生采用了不同的方式, 关键问题还是孔子对自己的学生很了解, 才能因材施教。教育工作者要根据每个学习者的个性差异, 尊重学生, 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

2. 要注重学生全面发展

我国当代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有言:“教育的本质是为了培养人, 培养社会需要的、创造的和发展的人才, 这也是当代公民应当做到的。学校培养的学生要能够做事, 是一个健康的公民。”在新时代, 一名教师应当转变思想, 将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作为工作指南, 培养学生的德、智、体、美、劳,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要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健康的心理, 具有交际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等非智力能力。这样, 他们将来进入社会, 才会适应社会生活, 方能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做出贡献, 担当一定的社会责任。

二、“齐抓”和“共管”结合

1. 要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

中小学学生和家庭接触的时间充足, 接受家庭成员的影响大, 特别是父母的影响。父母的态度、个性特征和兴趣爱好在无形中都影响着学生。研究数据表明, 所有家庭都要建立一种学习型家庭模式, 家庭成员要保持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每个人都要积极参与家庭活动, 营造一种浓厚的学习氛围, 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的学习观念。

2. 要发挥学校主阵地作用

中小学学生接受的学校教育阶段也是身心发展的最佳时期。这个时期, 中小学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荣辱观正处于萌芽阶段, 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望, 接受能力较强。中小学学生要认识新形势下对教育发展的要求和自身担负的责任。教师要准确掌握教学大纲, 采用多种教学方式, 传授学生知识, 满足培养要求。

3. 要发挥社会教育的作用

随着科技进步的发展, 社会各种信息大量增加。社会对中小学学生的影响越来越大, 传统意义上单单依靠家庭和学校对中小学学生传授知识和影响其人生是不够的, 也不能满足中小学学生健全人格发展的需要。

三、构建快乐教育, 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1. 要关注人的感受

教育的主体是学生。为此, 教学需要从两个方面开展工作, 突出以人为本的思想。教育者是一个方面。中小学教师要具有教学的积极主动性, 学校要为教师提供一定的物质基础和社会保障, 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 从而让教师更加主动地投入教学活动。学生层面是另外一个方面。教学要融入情感因素, 借助情感的传播作用, 让中小学学生形成正确的认识, 让他们热爱自己的生活和学习, 并在学习中感受快乐。

2. 要优化教育环境

学校要丰富校园文化建设内涵, 为学生追梦。学校对学生进行“中国梦”教育, 要考虑中小学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学校要积极引导中小学学生, 将寻找心中的偶像作为工作的出发点, 激发学生的热情。同时, 学校要对中小学学生宣传思想文化方面的知识, 将教育版面尽可能细化, 放置校园显眼的地方, 时刻教育和激励学生。

“中国梦”的实现需要广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 为“中国梦”的实现付出实际行动。中小学学生教育工作应当紧跟时代潮流, 融入“中国梦”之中, 为“中国梦”的实现献出一份力。

摘要:“中国梦”是中小学思想教育的基础, 有助于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较好开展。本文主要从“中国梦”学校教育工作坚持的理念展开具体论述。学校在对中小学学生开展思想教育工作时, 要结合中小学学生的实际特点, 实现“中国梦”的伟大构建。中小学学生也要为“中国梦”的实现努力学习。

关键词:“中国梦”,中小学思想教育,学生

参考文献

[1]王秋山.“中国梦”的理论渊源与内涵研究[D].青岛:青岛理工大学, 2014.

3.中国中小学外语教育政策综述 篇三

【关键词】中小学 外语教育 政策

Abstract: The stage of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is an important period of learning foreign languages. This paper analyzes and summarizes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olicy and policy characteristics of different periods of Chinas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It will provide powerful help for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our country to formulate scientific and comprehensive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olicy.

Key Words: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policy

Brief Introduction of the Author: Yang peihua (1974-), female, Tianjin Open University, Lecturer, be engaged in English Teaching

根据二语习得理论,外语学习的重点应该放在小学和中学,因为每个儿童在关键的语言习得时期都具备自然吸收语言的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轻松学会语言的能力会逐渐消失。随着世界经济与文化交流的扩大,各国人民对外语的需求迅速增长,各国都已认识到外语教育的重要性,把外语学习的重点放到中小学,学习外语的起始年龄也越来越早。

中小学教育是我国国民教育体系的基础,是为每个人的终身学习打下坚实基础的重要阶段。自20世纪初以来,我国的中小学外语教育政策经历了风风雨雨,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成绩,现在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外语学习国家。

一、中国中小学教育的外语教育政策发展回顾

(一)20世纪初至新中国成立前的中小学外语教育政策

具有现代意义的中小学外语教育发端于晚清时期。20世纪初,晚清政府与外国列强签订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条约,在对外交往活动中因语言不通遭受了巨大损失。在国难之际,培养自己的翻译人才,学习西方科技已成为全国上下的共识。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清政府颁布了壬寅学制,建立了中国的近代学制,自此全国中小学开始设外语课程。“钦定学堂章程”规定,全国的中小学外语以英语为主。1904年清政府颁布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在全国范围内施行的系统学制——奏定学堂章程。章程颁布后,全国各地方政府着手创办了一些初、中级学堂,但是由于这一时期的战事频繁,外语教育难以普及,外语师资匮乏,国家和地方政府办学经费匮乏,清政府无力对学校进行统一规划,各地的外语教学差异很大。

1912年1月,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封建帝制不复存在,新式的外语教育体系逐渐成形。全国的学堂改称为学校,教育部取代了清政府的学部。第一任教育总长蔡元培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采取了一些必要措施,改革封建教育制度,革新教育内容,促使各级学校走上正规化。1月19日,教育部颁发了《普通教育暂行课程标准》14条和《普通教育暂行课程标准》11条。《普通教育暂行办法》规定有条件的高小可开设外语。各级学校开设的外语课以英语为主,遇到地方特别情况,可任选法、德、俄语一种。1912年9月,教育部又颁布《小学校令》《中学校令》《专门学校令》及各种施行规则,这些法令的发布逐步形成了一个新的学制——壬子癸丑学制。这一学制对各级学校的教育宗旨、入学资格、年龄、课程和修业年限也都作了明确规定和具体要求。1918年教育部发文《咨各省、区摘录中学校长会议决议增进中学校国文、数学、外国语程度办法应饬各校照办文》,首次在全国范围的会议上对外语教学法进行探讨,显示出对外语教学的重视。1922年11月,民国政府参考美国的学制特点,颁布了新学制“壬戌学制”,学制规定小学六年,初中高中各三年,中国的中学由此开始分为初中和高中。1923年又颁布了《初级中学外国语课程纲要(暂以英文为例)》,使英语成为一门重要的学科。这个时期的教育符合民国宗旨,废止了忠君、尊孔、读经为中心的封建教育制度。

1925年国民政府成立后对中小学的教育仍然非常重视。1928年颁布《小学暂行条例》,规定外语不是必修科目,小学可以酌情加设。之后的1929年至1944年期间,又分别颁布了《小学课程标准》《小学法》《小学规程》《修正小学课程标准》《中学法》以及《国民学校法》,都对中小学的外语教育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尽管国民政府制订了一系列的法规法令,对教育也很重视,但许多规定都流于虚文,并不能兑现。教育经费不仅很少,而且常常拖欠;加之教育机关官僚化日益严重,教学质量很低,导致国民政府在此时期的教育发展比较缓慢。

(二)新中国成立后至1976年的中小学外语教育政策

新中国成立之后,外语教育正式纳入了系统的国民教育体系,成为以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宗旨的社会主义新型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外语教育的性质及使命与旧中国相比,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但是,由于受旧中国长期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思想的禁锢及国际大环境的制约与影响,人们对外语教育对国际国内政治、经济社会及文化发展和国民素质教育的作用认识尚不够全面,对外语教育本身内在的规律和特点掌握不够,外语教育事业的发展在前进中经历了一些艰难和波折。

20世纪50年代初期我国在政治、外交、军事等方面采取与苏联结盟的“一边倒”政策,向苏联全面学习使各行各业急需俄语人才。教育部于1950年8月颁发了《中学暂行教学计划(草案)》,1952年3月颁发了《中学暂行规程(草案)》,规定初中、高中均须设置外国语——英语或俄语。对于语种设置,特别指出:如有师资、教材等条件宜设置俄语;已授英语的班级,仍继续教授英语,不可中途变更。可见当时的社会积极推行俄语教育,英语只是在俄语不具备条件下的权宜之计。此后,教育部又先后颁布了几个重要的指导全国外语教育工作的重要文件,如1953年颁布的《中学教学计划(修正草案)》、1954年4月28日发布《关于从1954年秋季起中学外国语课程设置的通知》、1956年7月10日发布了《关于中学外国语学科的通知》、1959年发布《关于在中学加强和开设外国语的补充通知》等,这些政策初步规划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外语教育上作的主要任务和内容,对国民教育中的外语教育发展的自身规律进行了初步探索。

从1954年秋季起全国初中不开设外语课。当时的主要原因是为了减轻初中生过重的学习负担,使学生能更好地学习本国语文和其他学科。1956年初,在向科学进军的号召下,中央提出:“我们必须为发展科学研究准备一切必要的条件……必须扩大外国语的教学,并且扩大外国重要书籍的翻译工作。”教育部根据这一精神决定从1957年秋季起恢复初中外语课,并且首次提出俄语与英语的比例应为1∶1,这标志着我国外语教育政策的一个转折。

教育部在1956年7月10发布的《关于中学外语学科的通知》中明文规定:“为了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的需要,必须扩大和加强中学外国语的教学。各厅、局除注意改进俄语教学之外,还必须注意扩大和改进英语教学。从1956年秋季起,中学设置各种外国语的比例,大体上可以规定约有1/3的学校教俄语,2/3的学校教英语及其他外国语。”从1962年起,高考外语的成绩作为正式分数,这一决策无疑促进了中学的外语教学。

关于外语语种的问题,1959年教育部在《关于在中学加强和开设外国语的补充通知》明确规定在中学开设的外国语主要指的是俄语和英语。

然而,20世纪60年代以后的世界形势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中苏两党关系的破裂导致了两国关系的全面恶化,反映在外语教育上对已初具规模的俄语教育的热情骤然冷却,而其他语种基础又十分薄弱,我国的外语教育结构失衡现象相当严重。此时,许多全日制中学俄语课程往往被仓促改为英语课,俄语教师队伍相当不稳定,出现了我国第二次外语教师大“转业”,这种特殊情况使得在很长的一段时间中外语教育的教学质量有所下降。

20世纪60年代初期,我国部分大、中城市在个别基础较好的小学开设了外语课程。1962年,教育部颁发了《对小学开设外国语科的有关问题的意见》,意见提出实验新学制的五年一贯制小学的外语,一般四、五年级开设为宜,大中城市首先要解决全日制中学外国语师资的问题;个别基础较好的六年制小学如有外国语教师,也可以在五、六年级开设外国科。

1963年教育部颁发《全日制中学暂行工作条例(草案)》,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规定教学要求最高、教学内容最多、课时也最多的一部大纲,对指导中学英语教学起到了重要作用。该文件强调应该根据师资条件开设俄语课和英语课。

1964年在国务院领导下成立了外语规划小组,由高教部、教育部及外交部、外贸部等外事部门参加,拟定了国家《外语教育七年规划纲要》。这是在中央领导下首次就外语教育提出的全国性规划。《外语教育七年规划纲要》在总结我国50年代外语教育初步发展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第一次比较系统提出了我国外语发展的主要方针及原则,规定学校外语教育中英语为第一外语,普通中学外语语种为英语和俄语。纲要特别提出,学习英语的人数要大量增加,学习法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日语和德语的人数也要适当增加,学习其他非通用语种的人数也要占一定比例,学习俄语的人数适应实际需要即可。这是首次在我国的正式文件中提出英语为我国学校教育的第一外语。

1966年5月,中国爆发“文化大革命”并持续十年之久,“文化大革命”对我国文化教育事业及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造成灾难性的巨大损失,国民经济到了几近崩溃的边缘,文化教育包括外语教育事业陷于停滞及倒退,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文化教育发展成果几乎丧失殆尽,对我国此后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不利影响,这个历史的教训应当永远记取。

(三)70年代末到80年代中期的中小学外语教育政策

1978年,中国共产党召开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从那时开始,我国教育事业也和其他事业一样发生了巨大的历史性变化,特别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提出的“为实现四化而努力学习外语”的方针政策,引起了全社会对外语的关心,全国出现了学习外语的热潮,外语教育事业呈现出迅速发展的高潮局面。

1978年1月经国务院批准,教育部颁发了《全日制十年制中小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规定有条件的学校外语课从小学三年级起开设,尚不具备条件的学校,外语课从初中一年级开始。全国教材编写组还根据这一试行草案编写了《全日制十年制中小学英、俄语教学大纲试行草案》,并编写了相应的新教材,这些教材按照语言教学规律编写教材,为教育秩序的稳定奠定了基础。

1979年3月教育部向各地发出了《加强外语教育的几点意见》的通知,这个文件特别提到外语语种的布局要有战略眼光和长远规划,提出当前主要的任务是大力发展英语教育,但要适当注意日、法、德、俄等其他语种的教育。非通用语种有计划地开设,布局不宜过于分散。一些缺门的稀有语种要创造条件逐步开设,以适应研究工作的需要。中小学语种的设置,一律由省、市、自治区教育行政部门统一掌握。

1981年4月,教育部颁发《全日制六年制重点中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和《全日制五年制中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的修订意见》,再次重申了外语课语种要以英语为主。

1982年,教育部召开全国中学外语教育工作会议,7月颁发《关于加强中学外语教育的意见》,指出“加强外语教育是发展我国同世界各国交往的迫切需要,是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和提高我国文化科学技术水平的迫切需要,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会议对外语语种的设置有着战略的眼光和长远的打算。从全国范围来看,以英语为主,俄语应占一定的比例,有合格师资条件的学校,可以适当开设日语,各地语种的设置应由省、市、自治区教育厅统一安排,一经确定,不宜轻易变更。一些省、市、自治区如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新疆以及北京、上海、天津等学习俄语的中学应当多一些,确定开设日语的学校和班级要稳定下来。开设俄语和日语的学校和班级应配备较强的师资,搞好初中、高中的衔接。为了保证基础教育阶段外语教师师资队伍的稳定,会议要求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切实贯彻1978年国务院批转的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管理工作的意见》和1979年教育部决定让高等院校和其他部门教师到中学、师范和教师进修学院担任教师工作的措施,加强中学外语教师队伍,坚决制止外语骨干教师的外留。

至此,中学阶段发展以英语为主的外语教育方针再次得到确立。1983年,邓小平同志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而向未来”,整个社会日益重视外语教育对促进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

(四)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末的中小学外语教育政策

80年代中期,外语教育事业乘着进一步解放思想,改革开放的东风,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纵深发展,学术界对外语作为一门专业学科的科研意识不断加强,整个社会尊重科学,尊重人才的氛围给外语教育工作和研究带来了新的机遇和发展。

1985年5月由国家教委高教司和中学教育司联合开展了全国15城市中学英语教学的研究工作。这是新中国成立以后规模最大的一次学课调查。在广泛的科学调查的基础上,1986年教育部在大连召开了全国中学外语教育改革会议,提出了《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学外语教学的几点意见》,明确工作方针,端正了教学思想。关于语种的问题,明确提出外语教育以英语为主,并建设其他语种,分期分批地提高中学外语教学水平。外语教学要学以致用,有了听说读写能力,才能为四化建设服务,学生利用外语的能力是检验教学质量的重要尺度。允许发达地区根据自身的特点单独编制符合当地学生实际需要的外语课程和教材等一系列措施,这些措施不仅充分激发了广大外语师生的学习热情,而且在实践中总结和发扬了具有我国特色的外语教育实践经验,尤其是各地创建的外语学校也在全国各地起到了外语教学龙头作用。

1985年国家教委制定了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学计划,1986年第六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并且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1993年的《教师法》,以及1995年《教师资格条例实施办法》等一系列教育法律规范不仅完善了教育工作的执法监督检查和仲裁,更使外语教育工作纳入了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新型教育管理体系。

80年代末期,国家教委基础教育司启动了九年义务教育教学大纲的工作,为英、俄、日3个语种制定初中教学大纲。1988年在全国教材工作会议上,教育部提出了“在统一基本要求下教材多样化”的政策,鼓励有计划有组织地编写中小学教材,推进课程改革。根据上述精神,上海着手制定了自己的课程标准,从1988年开始了改革中小学课程教材的跨世纪工程。

(五)21世纪初的中小学外语教育政策

1999年教育部正式启动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这是“跨世纪的素质教育工程”中的重点项目,是基础教育“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改革的重大举措。 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要“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教育部主持制定了义务教育阶段课程计划,组织研制了新的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数学和英语课程标准,着手修订了义务教育阶段当时通行的10个学科的教学大纲。教育部于2001年1月印发《关于积极推进小学开设英语课程的指导意见》,决定把小学开设英语课程作为21世纪初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从2001年秋季开始,在全国城市和县城小学逐步开设英语课程;2002秋季开始,乡镇所在地小学逐步开设英语课程。小学开设英语课程的起始年级一般定为三年级。

在这个阶段,教育部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性文件:《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使国家课程标准的研制和符合课程标准的实验教材的开发得到积极的展开。教育部先后制定了《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和《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其总体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不仅对技能和知识提出了级别的要求,而且对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方面也做出了描述性的目标要求。其他语种的课程标准也在这个大的背景下制定和公布,如《初中俄语课程标准》、《全日制义务教育日语课程标准(实验)》和《普通高中日语课程标准(实验)》等。这些新的课程标准体现了新的语言观、语言学习观和语言教学观,反映了当代人们对外语的本质和学习外语新的理解。由于课程改革的实际需要,教师专业化运动的蓬勃发展,外语教师教育也成为新时期外语教育发展的新方向。全国教师教育学会联合相关的单位在比较借鉴国际上成熟、系统的外语教师教学标准的前提下,开发制定了《中小学英语教师专业等级标准》,为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外语教师培训体系和评价体系的建设做出新的尝试。

2012年1月31日,教育部公布了新修订的义务教育阶段的19门学科的新课程标准,这意味着中小学教育的课程改革又开始了新的征程。可以预见,新时期我国的外语教育事业即将迎来大发展的黄金时期。

二、我国中小学外语教育政策实施面临的问题

尽管我国中小学的外语教育事业呈现出一片兴旺繁荣景象,但从社会需求和人才培养本身等层面来看,从时代对外语人才所提出的要求来看,我国目前的外语教育政策的实施仍存在一些不尽人意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资源配置不均衡制约外语教育政策的公平性

中国幅员辽阔,由于经济特区和沿海城市的开放等原因,东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差距很大,直接影响了外语教育政策的实施。东部地区的外语教育受重视程度以及对教育的投入远远高于中西部地区。城市与农村之间在教育经费、教育设施、师资等资源方面也存在巨大差异。外语教育政策的实施在农村地区缺乏相应的条件,尤其是贫困地区的学校,教学条件落后,政府财政对教育的投入不足,教师培训机会很少,教育理念陈旧,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不高,进一步加剧了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的中小学外语教育的不均衡发展。

根据教育部统计,全国中小学专任教师为1038万人,其中中小学英语教师约100万人。据中国教育统计年鉴统计数据,2006年全国在校小学生人数大约为10712万人,其中三年级到六年级共计72.81万人,小学外语教师共计24.54万,师生比例为l∶297。如果按l∶200的师生配比,全国至少还需要36.4万名小学英语教师。事实证明现有小学英语教师在数量上也明显不足,在专业方面缺乏正规训练,这些问题是我国基础外语教育发展的瓶颈。

(二)应试教育制度制约外语教育政策的科学性

虽然中小学外语教学的理念已逐步由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但是长期以来的中小学外语测试还是以学习成绩为重,轻视学生的全面发展,不考虑个体之间的差异,更多地关注结果而忽视了学习的过程。国内不少外语教育专家指出目前国内现在外语教学和语言学习走入了应试教育的误区。教师几乎将所有的精力都放在语言技能本身,如语法、词汇、语音等的教学上,忽视外语语言文化的学习和交际能力的培养。当前,很多国人批评外语教育“费时低效”,中国学生学习的是“哑巴外语”“聋子英语”等。逐步改革考试制度是保证我国中小学外语教育政策科学发展的必然举措。

(三)外语教育评价机制不完善制约外语教育政策的专业性

目前,在基础理论研究方面,还没有形成一批有国际影响的、针对我国国情的重大研究成果。这是由于现有的外语教育政策目标不科学,外语师资水平与教育目标不一致,在人才培养模式,目标评价方式等方面还存在种种的缺陷,如外语有效学习时间偏少,外语考试的能力评价标准不完整,人才评价模式上与社会对外语人才的需求和目标并不一致等。以最普遍的外语即英语为例,我国至今还没有统一的国家级英语语言能力的标准。这使得我国还远远没能成为运用英语水平较高的大国,其他外语语种的情况就更加不如英语了。此外,很多学校缺乏高级教师,对新入职教师也缺乏统一的专业教学标准,缺乏科学的外语教师评价体系,这使得外语师范生和外语教师的专业发展也面临着严重的挑战,直接影响了中小学教育的科学性。

(四)外语语种设置单一制约外语教育政策的全面性

近十几年来,我国外语教育语种配置不均衡,英语独大,小语种的发展有限,沿海和内陆、汉族和少数民族地区、一般学校和重点学校等在外语课程设置、语种布局上存在较严重的不合理现象。以日语和俄语为例,我国中学的俄语和日语教学处在不断萎缩的状态。现在日语课程的设置主要集中在东北地区的中小学,南方各大城市设置日语课程的中学寥寥无几,西部地区更是屈指可数。就是在改革开放的前沿,国际化大都市上海,也只有甘泉中学一所中学设立日语课程,其他中学全部都是开设英语。全国初中学习俄语的学生同样在大减。像中国这样一个正在崛起的世界大国,俄语和日语在中小学的教学中没有受到重视的情况是不正常的。俄罗斯和日本不仅是我国的近邻,而且两国政府在科技、文化、教育等合作领域日益扩大,双方之间这种多元化的往来态势要求我们能培养适应时代的需要和挑战的多元化、多层次的外语人才。目前的状况和社会多元化的语言需求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根据科学发展观指导,外语教育语种需要多元统一发展,使英语和小语种合理配置,特别需要保持小语种在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阶段的持续性。

三、结语

由于我国政府部门还未设立专门的机构管理中小学外语教育的工作,这使得我国外语教育政策的制定存在一定程度的盲目性,缺乏对外语教育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整体地位和作用的中长期规划,至今还没有制定出体现21世纪前二十年国家发展需要的中长期外语教育规划。长此下去,这必然使国家的外语教育缺乏多样性、和谐性、有效性和目的性,对我国未来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扩大国际交流与合作是十分不利的。

在政治经济和文化全球化发展的今天,我国教育部应将外语教育政策的制定摆在国家战略发展的高度,加强外语教育的政策研究,设置多元语种,健全各级教师资格认定标准,合理规划中小学校外语教育体系,为国家培养高级人才打好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戴炜栋,胡文仲. 中国外语教育发展研究(1949—2009)[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9.

[2] 付克. 中国外语教育史[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86.

[3] 高晓芳. 晚清洋务学堂的外语教育[M]. 北京: 商务印刷馆, 2007.

[4] 胡文仲. 新中国六十年外语教育的成就与缺失[J].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2009.

[5] 刘道义. 基础外语教育发展报告(1978—2008)[R].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8.

[6] 李良佑,张日昇,刘犁. 中国英语教学史[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88.

4.中国中小学教育网 篇四

——广东省中山市实验小学创“智趣教育”办学特色之路

开发学生的智慧,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让学生在情趣盎然的氛围中学习是中山市实验小学办学不懈的追求。学校本着“以智启智,以趣激趣”的做法,让有潜力的学生兴趣得到培养和发展,在游戏和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减少他们成长的烦恼和挫折。践行“学校是乐园,活动是心灵的体操”的思想,力争通过建设一支有能力、有追求的教师队伍,培养品学兼优、智趣盎然、特长突出的学生。“以情换情”、“以趣激趣”、“以智启智”、“智趣交融”构成了中山市实验小学鲜明的“智趣教育”办学特色的全新教育内涵。学校围绕学生的智慧与情趣和谐并进以及教师的专业发展,构建充满智慧富有情趣的校园环境体系,完善充满智慧富有情趣的制度,建设充满智慧富有情趣的学校文化,展开智趣教育特色学校建设实践。伟人故里名校领航

中山市实验小学创建于1957年,现有40个教学班,学生近2000人,教职员工近200人。是广东省一级学校、广东省绿色学校、广东省文明单位、首批全国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全国中小学科研兴教示范基地、全国书法艺术教育实验学校、全国模范职工之家„„透过历史,中山实小在刘道康校长的引领下追逐“智商情商双向开发,素质特长全面培养”的过程,让学生彰显着个性,让教师洋溢着幸福,让校园充满着生命活力。

特色

智趣教育奠基人生

何谓“智趣”?“智”,即“智慧、智能、智略”,就是智慧与能力;“趣”,即“生趣、情趣、理趣”。“智趣”即以趣导智,以智激趣,学校教育始于激发兴趣、培养志趣并发展情趣,目标指向增添智慧,提高能力。

从培养目标来看:“智”反映学校努力促进学生智力水平的发展,从知识基础到认知水平,从思维能力到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全面落实智育目标。“趣”反映学校努力促进学生情感素质的提升,从公民道德到社会责任,从心理品质到自我调适能力,全面落实德育目标。

从教育内容来看:“智”侧重于学校设置的各门文化课程,落实课程计划,提高教学有效性,优质高效地完成各学科教学任务。“趣”侧重于学校开发的各类校本课程与课外活动,拓展课程视野,丰富儿童精神世界,鼓励个性发展,重视特长培养。

从教育方式来看:“智”强调了学校教育行动在现代教育理论指导下,客观、理性、务实,遵循教育规律,尊重现实基础,以科学的态度和严谨的作风治校、治教、治学。“趣”体现了学校教育活动在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理念的指导下,生动、灵活、创新,科研兴校,特色强校,以勇敢的探索精神和开放的教育情怀引领学校科学发展。

从教师发展来看:“智”要求教师要充满智慧,体现了对教师专业素质的更高要求,以智慧启迪智慧,教师需要有广博并且精深的知识结构应对学生日益增长的求知欲望。“趣”要求教师以趣激趣,用浓厚的兴趣、鲜明的志趣、高雅的情趣激发学生产生源自于精神世界内部的发展需求。

学校全面实践“智趣教育”特色办学,以此让学校更有朝气,让师生更添智慧;让学校更具美感,让员工更添和谐;让教育更富创造,让师生增添情趣的教育。培训

打造智慧阳光教师团队

宽松的环境能够愉悦身心、释放压力。学校为了陶冶教师性情,培养教师高雅的情趣,丰富服了校舍紧张、资金短缺的困难,建成了一动一静的“教师活动中心”。茶艺室、书法室、瑜伽室、舞蹈室、乒乓球室„„应有尽有,目的是让高雅情趣就这样渗透在教师生活中,学校积极打造教师的“一流阳光团队”,因为只有心中有阳光的教师,才会将阳光播撒到校园的每个角落。学校还着重从教师的培训、评价和激励三个方面来加强对教师专业的引领。

分层培训,任务驱动,专业引领。学校对教师进行分层培训,新教师以“为美好的职业生涯奠基”为基本目的,立足本校、本岗、本职,自从事教学工作的第一年起就努力进入一种研究的状态,构建“岗位研修,名师帮带,协同研训,制度管理”的新教师校本研训模式;青年骨干教师,以“向远大的教育理想启航”为基本目的,构建“定向培养,任务驱动,名师导学,目标管理”的骨干教师校本研训模式;名教师培养对象经过长期的实践考核和依据具体的评估标准选拔产生,以“向教育家的巅峰迈进”为基本目的,着力于探索名教师的专业化成长的个性化培养方式,构建“学研结合,课题驱动,优势发展,整体提升”的名教师校本研训模式。探索出了一条“名优化、专业化、特长化”的特色发展之路,坚持“引进一个教师,形成一个亮点,打造一门特色”的方针,建设了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优化、充满活力的教师队伍。

绩效评价,超越规范,追求创新。通过实施多评价主体参与的全程教师工作绩效评价,进一步优化学校管理,推动学校管理科学化、民主化进程。建立了教师成长记录档案,教师绩效评价采用自评与他评相结合,过程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成果激励,超越平凡,追求卓越。学校还多种渠道筹集资金设立了学校奖教奖学专项基金,鼓励教师开展教育教学改革,争创荣誉,为校争光。奖学专项基金共有9大类,分为团体荣誉奖、科研成果奖、教学成果奖、竞赛辅导奖、荣誉称号奖、学历超标奖、职务晋升奖、名师成才奖和优秀学生奖。学校每年都举行教师课堂教学竞赛,并给予教师相应的奖励。同时,学校还创造条件,鼓励教师参加区、市、省乃至全国的各种评优、竞赛活动,激励教师树立远大理想,志存高远,在提高教学艺术的崎岖道路上,勇敢地克服各种艰难险阻与困难,去领略险峰的无限风光。

中山市实验小学憧憬的“智趣教育”的理想境界是——学校是孩子健康成长的乐园,是教师快乐工作的家园,是孕育梦想、追逐梦想的摇篮。在实验小学学习与生活应该是充满欢声笑语的,实验小学的每一张脸庞应该是洋溢着朝气和活力的。学生在“兴趣-成功→兴趣→更大成功→更浓厚兴趣”的螺旋式上升中感受着成长,享受着学习的快乐。让智趣充盈到每一个角落,把智趣播撒到每个人心中。让工作充满智慧,让学习富有情趣,让教师在富有智趣的工作中收获成功,让学生在富有智趣的学习中快乐成长,让学校在智趣特色中卓于一方„„中山市实验小学将带着更美好的憧憬在特色教育之路上不断探索!文化

以人为本立体布局

营造智趣教育的校园环境。学校一直努力建设书香校园、文化校园,创造乐园,为学生打造一方净土,营造一片天空。把让校园成为师生生命栖息的家园,成为师生放飞生命智慧的乐园和实现人生价值的绿洲作为不懈追求。学校一直致力于打造绿色生态校园环境,让每一个绿化带,每一棵树、每一朵花、每一块石头都能彰显生命的活力和自然的美感。本着突出“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理念,按照全面构建、立体布局、错落有致的总体要求,着力体现人文气息,主要在“内秀”上做文章,形成让每一处小景、每一堵墙壁都能表情达意,让花草树木赋诗,让文化设施启智的人文环境。

建设智趣教育的物质文化。在物质文化建设上,体现了人文性与科学性完美结合的无穷魅力。“英语广角”、“奇石馆”、“科学馆”、“快乐园地”的创建,电脑室、电子阅览室、图书馆、音乐、美术室、机器人室等专业教室实用化、个性化、特色化设计,无不彰显着实小追求“以人为本”、勇于创新的精神。

完善智趣教育的制度文化。学校的管理始终围绕促进人的发展来构建,包括制度建设、管理机制、管理行为,不仅体现了人性化,而且着眼于人的持续发展,把每个成员的个体智慧最大限度地加以开发与整合,形成学校的集体智慧。学校强化“以德治校”,实行法治和德治相结合,这种“德”实际上就是一种文化,有了深厚的文化底蕴,才能在潜移默化中达到无为而治的境地。

构建智趣教育的精神文化。以“敢为天下先”为抓手,着力塑造学校形象,打造学校文化品牌。将充满智慧富有情趣的“文”(办学理念、学校精神、教师文化、师德师风)春风化雨般地“化”入环境中,“化”入管理的细节中,“化”入师生的心田里,组成学校发展的灵魂,凸显学校的个性。

课程

形式多样 启迪心智

构建智趣教育拓展课程。学校智趣教育拓展课程的基本思路就是围绕学校开发的各类校本课程与课外活动,拓展课程视野,丰富学生精神世界,鼓励学生个性发展,重视特长培养。以艺术节、科技节、体育节为主要形式,总体规划,科学设计校本课程和课外活动。

缤纷艺术节,异彩纷呈。学校一方面开设了包括舞蹈队、腰鼓队、民乐队、铜管乐队、手风琴等近20个课外兴趣小组,以满足学生不同的兴趣选择,同时,为了让兴趣层次不同的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学校每学年都要规划各种活动课程,举行“缤纷艺术节”。形式多样的艺术活动,为学生特长的展示提供了宽阔的平台;种类繁多的艺术竞赛,让学生在竞争中相互学习、学会合作,收获成长。

智趣科技节,启迪心智。学校举办了不同主题的科技节,如结合“神七”上天,举办了“飞向未来”的科技节活动,还有写科技小论文、做科技小发明、绘科学幻想画等。每一次科技节都让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动手操作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既是一场科技知识的竞赛,也是一次智慧的比拼。学生在这个丰富多彩的展台上,用自制的科技发明、科幻小说、科技绘画等作品营造出“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浓浓气氛。

阳光体育节,展示自我。以“我运动、我健康、我快乐”为主题,全面实施阳光体育运动。体育科组的教师对学生每天一小时的集中大课间活动作了精心的设计,坚持课堂体育教学同课外体育活动相结合的原则,人人参与,丰富师生生活,增强师生体质。把学生自主锻炼和有组织的体育、心理活动有机结合在一起,安排了班级间的乒乓球比赛、篮球比赛、跳绳比赛等一系列活动,真正实现了把健康、快乐和能力还给学生的目标。学校还号召广大师生“走进操场、走进阳光、走进大自然”,唱响“运动、健康、快乐、阳光”的旋律,用健康的体魄面对学习与工作,创造美好生活,成就灿烂人生。

特色队活动,释放潜能。学校通过开展一系列寓教于乐的少先队活动,释放学生潜能,陶冶学生情操,开启学生智慧,引领学生成长。“文明礼仪”活动——塑造学生文明行为、文化的底气和精神的意蕴。学校多次组织教师、学生、家长进行细则的制订、修改,通过征集礼仪标语、撰写礼仪征文、画出礼仪形象等活动,使文明之花盛开在校园、家庭、社区的各个角落。“快乐舞台”活动——以“展示自我,亮出风采,快乐舞台,伴我成长”为口号开展的表演活动受到了全体师生的热烈欢迎。“遨游童话世界、校园生活小品、‘祖国,你好’诗歌朗诵、祝福奥运小型文艺会演、文明礼仪小品”,让学生回味无穷。“竞选演说——即兴问答——才艺比拼——民主投票”的少先队队干部的竞选程序,让学生经历“痛并快乐着”的成长。“实践体验”活动——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体验中寻找一个岗位,扮演一个角色,获得一种感受,明白一个道理,养成一种品质,学会一种本领,从而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智趣队活动正是通过开展一系列学生喜闻乐见,寓学于乐,寓智于乐的活动,陶冶学生情操,开启学生智慧,引领学生健康成长,真正让德育像呼吸一样自然。●点评1 享受学习与成长的过程

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副主任、中山市学校优质化工程项目小学组专家

刘莉莉 当今社会,激烈的升学竞争使很多孩子过早地背上了沉重的课业负担,一些孩子的心理扭曲了,失去了本应该属于他们的快乐童年。然而,中山市实验小学刘道康校长带领的团队让每一个孩子不仅始终保持着童趣,而且享受着奇思妙想的快乐,张扬着个性。作为一个教育理论研究工作者,若不是一次次走进这所学校,我真的无法相信这里的孩子可以如此轻松地学习和乐观地生活。如果说实小风景如画的校园、书香四溢的图书馆、榕树阴下的棋苑、翰墨飘香的书法室是孩子们能够享受学习过程的基础,那么丰富多彩活动中教师智慧的引领则是孩子们享受成长的源泉。

尊重孩子的天性,在丰富体验中唤醒孩子的兴趣 知识的学习是建立在兴趣与爱好基础上的。我们知道小学是正规教育的开始,之所以一些学校的孩子会刚上学就厌学,是因为教师过于关注知识本身的传授,忽视了孩子与生俱来的好奇心,扼杀了孩子学习的兴趣,导致孩子失去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实小提出“以趣激趣、以趣启智”,就是尊重孩子的天性,让孩子自由地运用各种方式,尽可能地去采集和储存更多的信息。“使学习成为是好玩的事、学生喜欢的事情”。例如,在学校地理园,孩子们不仅可以用眼睛观察地质地貌、山川河流的差异,而且可以用手触摸感知环境的不同,用心去感受中国疆域的辽阔与蕴含的丰富等,他们还利用电脑找寻很多资料,探究在这个有限空间的资源无法感知的奥秘。此外,还建立了科学探究馆、机器人活动室等,正因为有了这些,社会与科学课的学习不再是老师一种生硬的灌输,而是一种求知欲的满足与兴趣的唤醒,在体验与探究中,孩子们从更深层次上领悟人类社会与生活。与辅助学科相比,实小的基础学科学习中更加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养成,为此学校开设精彩语文、开心英语、创意数学等,趣味性教学活动设计让无意义的学习变成了有意义的学习,学生学会了自主探究与建构,孩子思维得到训练。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求知欲,好奇心——这是人的永恒的,不可改变的特性。哪里没有求知欲,哪里便没有学校”。尽管孩子的这种好奇是无意识的,甚至是短暂的,但实小老师们的因势利导让自由探究的孩子们渐渐开始有了自己专注的事情,也有了为自己的兴趣与爱好的付出。

关注孩子的不同需求,在充分展示中树立孩子的自信 自信是一个人走向成功的条件。当老师只用一个评价标准衡量学生时就会让很多学生失去自信。因为学业成绩的第一永远只有一个。然而,事实上,每一个孩子都渴望被关注、被赞美,希望在教师与同伴的肯定中获得愉快的体验。实小构筑了让不同的孩子都能展示与分享成功的舞台。正如刘道康校长所说:“让每一位孩子都拥有一个金色童年,让每一位孩子的梦想都能在实验小学这块沃土上放飞。”学校开设了包括舞蹈队、腰鼓队、民乐队、铜管乐队、手风琴乐队、小提琴乐队、合唱队、书法班、绘画班、集邮班、陶艺班、手工制作班、版画班等20多个课外兴趣小组,以满足学生不同的兴趣选择,同时,为了让兴趣层次不同的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学校每学年都要规划各种活动类课程,例如“缤纷艺术节”、“智趣科技节”、“阳光体育节”等。实验小学的学生平均参加2-3个兴趣小组,有的甚至参加4-6个,课外的学习之所以让孩子们如此投入与专注是因为他们会从自己的表演、作品展示中获得一种他人和自我的积极肯定。为了让这种愉快的体验深深地强化孩子对自己爱好与特长的专注,学校重视每一次展示活动。

呵护孩子的情感,在师生合作交往中提升孩子的人生境界

细心呵护不是纵容和放任孩子,而是一种更深层次的爱与责任。喜欢玩是孩子的天性,孩子在玩的过程中可以获得体验、收获知识。但是,一旦放纵,就会导致孩子为了玩而玩,所有的兴趣也会浅尝辄止。实小的智慧型教师通过与学生心与心的交流、亦师亦友的对话,激发了学生求知的欲望和强烈的学习兴趣,培养了良好的行为习惯与学习习惯。学生们的体验与探究不再是凭着一时的冲动和暂时的好奇,他们以一种认真细致的态度去注意、去思考和感受认知对象,并透彻地把握它、领会它。著名教育家赫尔巴特曾说“人必须有无数次这种从一种专心活动过渡到另 一种专心活动去的变迁,然后才有丰富的审思活动,才能随心所欲地回到每一种专心活动中去,才可以称得上是多方面的兴趣”。实小的教师团队用自身广泛的爱好和高雅的情趣熏陶和启迪着学生的同时,还以高尚的品德与完善的人格感染和鼓舞着学生健康地成长。如果说“实小主题班会”是教师走进学生心灵的一个平台,那么教师儒雅的教学风范则是对学生持久的浸润。学生在熏陶中感受着关爱,感悟着成长,学会了担当与奉献。

点评2

有特色方可成为名校

广东省中山市教育局局长

刘传沛

50多年来,中山市实验小学一直在探索中发展,“兴趣强烈,情趣高雅,品德高尚,人格完善”成为了学校的文化特质,并在实践中提炼出学校“智趣教育”的办学特色,让实小的管理之道与教学之法变得更为成熟。

尊重学生发展规律,为师生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使学校成为学生回归天性、张扬个性的乐园,真正体现“以人为本”,这是学校的办学追求。校园的一方石、一处景、一条廊、一块碑的精雕细琢也无不彰显着学校鲜明又富有时代气息的办学理念。“英语广角”、“科技长廊”、“快乐天地”等显性文化的创建,昭示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完美结合的无穷魅力;现代化的电脑室、电子阅览室、图书馆、音乐室、美术室等专业教室都以实用化、个性化、特色化为原则,为学生量身打造。优美的校园环境、人性化的课室设计、完善的硬件设施如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震撼着你的眼球;团结奋发的风貌、敢于创新的精神、执著教育的大爱如春雨般浸润着你的心灵。

陶行知先生说,“校长是一个学校的灵魂,要想评论一个学校,先要评论它的校长。”刘道康校长就是一位充满活力,敢于求变、求新的年轻校长。他有思想,有追求,好学习,善思考,敢创新,能努力把理论用之于学校教育实践,按他自己的教育理念、教育思想结合学校实际绘制学校发展蓝图,在培养目标、课程改革、学校文化建设、学校管理等方面都提出了符合时代精神、又具有实小特色的设想。让从实小走出去的学生,志存高远,情趣高雅,品德高尚,乐群好学,能坦然地面对挫折和坎坷,都能快乐地享受美好生活。在学校特色建设中,刘道康校长带领学校领导班子确立适合本校特点的、符合时代要求的鲜明的办学理念,并广泛宣传发动,使之成为全校师生共同追求的奋斗目标,引领学校自我超越、特色发展。学校有追求卓越的一流团队。一所充满魅力的学校,总有一群充满活力而又不断追求卓越的人。在以刘道康校长为班长的引领和影响下,实小有一支爱生、乐教、敬业、创新的教师队伍。他们用爱心加智慧和血汗谱写了实验小灿烂而壮丽的教育之歌。著名作家刘墉说过:“你可以一辈子不登山,但你心中一定要有座山,它可以使你总有一个奋斗的方向,它使你任何一刻抬起头,都能看到自己的希望。”实小在教师队伍建设中正是秉承了这一目标,让每位教师都怀揣梦想,并帮助和引领教师把这种梦想变成现实。实小为教师量身定做个人发展规划,搭建促进其发展的脚手架,不断提高教师在专业上的“含金量”。用欣赏的眼光关注着教师的成长,及时记录教师的教学过程、教学反思、家校沟通等方面的经验,观察教师的成长轨迹,总结成长经验和教学特色。让每位教师的潜能得到发挥,专业水平得到提高,教师的团队作用得到体现。试想,当每一个教师都感到自己在不断发展时,我们的孩子怎能不显示出鲜明的个性和生命的活力呢?我们的学校又怎能不一步一步走向成功呢? 教书者必先强己,育人者必先律己。实小的教师不仅注重教书,更注重育人;不仅注重言传,更注重身教。学校校本培训丰富多彩,既有教育理念、教育技术的培训,也有本校特色教育、科研成果的推广;既有学科教学、基本技能的培训,也有教育反思、安全研究的培训;既组团赴外校参观考察,也派相关人员参加各种培训班学习;既有专题讲座,也有分散学习,分组研讨。学校还定期组织骨干教师教学开放日活动和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同时,学校建立奖教奖学激励机制,把满足教师的物质需求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与教师一同营造朴实、温馨的物质家园,在教师满足了基本的物质需要后,激发他们对精神层面的追求。这些做法极大地调动了学校教师的积极性。通过几年的努力中山市实验小学培养了一大批名、特、优的教师。

中山市实验小学学生彰显着个性,教师洋溢着幸福,校园充满着活力,全体师生践行着“智趣教育”的办学理念不断奋进。

5.中国中小学教育网 篇五

关于申请加入中国教育后勤协会中小学后勤分会的

报 告

中国教育后勤协会中小学后勤分会:

浏阳市第三中学的前身为狮山书院,系清末浏阳四大书院之一。多年来一直是浏阳市重点高中。2002年创建长沙市示范性高中,2005年跻身湖南省示范性高级中学行列。现为湖南省示范性高级中学、湖南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湖南省园林式单位、湖南省模范职工之家、长沙市勤工俭学先进单位、长沙市文明单位、长沙市综合治理安全文明单位、长沙市传统体育项目学校、浏阳市后勤优质服务先进单位。

目前,学校占地面积156亩,建筑面积5.2万平方米,绿化面积2.4万平方米,现有48个高中教学班,在校学生2700多人,教职工196人。学校多次荣获浏阳市优秀领导班子、目标管理先进单位、先进党支部等荣誉称号。创办中学70多年来,共为国家培养了初、高中生3万多人,向高校输送优秀毕业生8000多人。教育教学质量一直名列全市前茅,2002—2013年连续十二年荣获浏阳市高考质量评价一等奖。先后有黄克服、李华俊、朱厉同学考入北大,李里、徐欣荣同学折桂清华。

学校后勤管理和勤工俭学工作在上级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下,学校在财务、绿化、食堂管理方面逐步积累了经验,创新了模式,形成了特色,打造了品牌。受到上级领导的普遍认同和高度评价。先后被评为长沙市勤工俭学工作先进集体、长沙市校办产业工作先进集体、浏阳市校办产业工作先进单位、浏阳市后勤优质服务先进单位。原任总务主任喻献忠同志荣获浏阳市校办产业先进个人、长沙市勤工俭学工作先进个人,现任总务主任李国平同志荣获长沙市后勤管理和勤工俭学个人奖。长沙市教育局推荐的《自己的市场自己做》(记浏阳三中为师生提供全面优质服务)一文在中国教育学会后勤专业研究会主办的《勤工俭学》发表。

我校十分重视后勤工作,在教育不断改革创新的大环境下,后勤管理是一个永恒的新课题,我校申请加入中国教育后勤协会中小学后勤分会,我们希望借助这一平台,虚心向各位领导和同仁学习,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力争为全体师生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为学校持续发展和师生健康成长作出应有贡献。

6.中国中小学教育网 篇六

2012-01-06 17:27:33来源:百度

中国作为历史最久的文明古国,再加上我们目前国度性质的决定,都需要中国的传统文化礼义兴盛不衰。例如:孝顺父母,尊老爱幼,见利思义,公而忘私,团结友爱,诚信忠恕,见义勇为,和睦坦荡,先人后己,礼貌待人,遵纪守法,上下有序,学无止境,德智兼备,讲求公德,廉洁奉公,重民爱民等等,所有这些无一不是先人的教诲。可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物质基础的不断提高,生活环境的不断改善,西方文化的大量涌入,传统文化教育在现代人的意识中被逐渐地淡化。也正是这种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使越来越多的学生养成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不良习惯。他们有的过多的依赖家长,缺乏自理能力,劳动习惯欠缺;有的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唯我独尊,任性蛮横;还有的花钱大手大脚,不珍惜劳动成果,成了新一代的啃老族;还有的是非观念淡薄,民族意识、集体意识、国家意识淡漠。这样的结果必将削弱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最终会导致中国几千前流传下来的传统文化流失。

所以传播中华文化,是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职责和义务。下面本人就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对当前小学生的教育意义谈几点粗浅的看法,还望同仁指教。

一、传统文化重视启蒙教育,小学阶段正是启蒙教育的重要时期,中国自古以来就有重视未成年人启蒙教育的优良传统,启蒙教育思想极为丰富。继承这一笔可贵的遗产,对现阶段我国小学生的教育,尤其是道德品质的养成大有裨益。

《三字经》“苟不教性乃迁”说的是:如果孩子不早接受良好的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随着环境的影响而变化,所谓先入为主,不可不慎。如朱熹强调,在孩子知识、性情未定时,要及早进行道德教育和道德行为训练,这样方能达到“习与智长,化与心成”的效果。当今社会有很多人会借口幼儿无知而将教育延迟到长大后再进行的错误观念,这就像懒于摘除树苗的劣芽一样,等到长成大树以后再去砍那些枝杈,该费多大的力气?“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其含义不言而喻。

孔子说:“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颜氏家训》提出“当及婴稚,识人颜色,知人喜怒,便加教诲”,原因是“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大以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只有“教妇初来,教子婴孩”,才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有这些传统文化都说明了启蒙教育的重要性,而小学阶段正是启蒙教育的重要时期。孔子的一生为我国乃至世界文明的文化宝库,留下了极其丰富的珍贵遗产,为世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孔子认为如果择邻不到风俗仁厚的地方去,就非明智之举。“孟母三迁”的故事,更是注重环境对孩子品德形成作用的典范。注重养成的思想,启迪我们在小学生道德教育中,要始终坚持教化与践行的统一。儿童天真纯朴,求知欲旺,可塑性强,但思维能力较弱,知识较少,因而品德蒙养教育决不宜简单地向孩子灌输大道理,而要将“大道理”化为“小道理”并与“生活”相结合,坚持教、学、做合一,从行为的养成着眼,从生活常规、日常小事入手,进行指导,逐渐反复强化,形成习惯,进而促成孩子良好品德“雏形”的建构。重视社会环境、人际交往对儿童品德形成影响的思想启示我们,应充分注意环境对小学生道德形成的作用,极力营造有利于他们品德塑造的社会环境。如今小学生的学习、生活环境要比古人复杂得多,因为社会风尚、现代传媒、法制环境,以及成年人示范、熏染的人际关系,环境等,都比先前复杂了许多。对儿童品德培养的影响作用也日渐增大,因而更应该在少年儿童的教育中增强德育环境意识,加强传统美德教育,这其中就包括:仁爱教育、礼貌教育、善心教育等,注意将小学生道德教育与整个公民道德建设结合起来,倡导成年公民增强责任意识,自觉言传身教,为学生树立好的榜样。

二、传统文化重视德育,万事德为先

孔子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纵观古今,孔子及其思想影响了中华民族的世世代代。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治学精神,成了为人师表的楷模;孔子“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的社会事业态度以及“饭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的生活意识常态,永远成为人们追求真理与成功的典范;孔子“天何言哉,四时兴焉,百物兴焉,天何言哉”又在启迪人们永远向前,自强不息。孔子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孔子培养了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他以六艺教育学生。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这在当时是很全面的,包括了德、智、体、美的各个方面,其中以德育为先。他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梯,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论语·学而》)这就是说学生首先要学会做人,要注意道德修养,这是第一位的。

三、传统文化重视热爱人民的教育。老子的著作里,他以哲理的思想呼吁世民“守无道”、“重积德”,抨击统治阶级的贪欲,主张“无为而治,人心复朴”的治国方略,在《道德经》中体现的民本思想也是很值得我们推崇的。

民本思想,顾名思义就是以人民为根本的思想。自古及今,历朝历代的统治阶级都比较注重民本思想在阶级统治中的作用。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唐太宗曰: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范仲淹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可见,民本思想在固化社会秩序方面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经过各个时期治国者的推崇,民本思想最终演变成了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孙中山先生说:天下为公;毛泽东说: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邓小平说:要坚持三个“有利于”的原则,其中之一就是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江泽民说:要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其中之一就是要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胡锦涛说:要树立科学发展观,着力构建和谐社会,其中之一就是要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无疑是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据传说统计,新中国建国以后,一些高级干部因与以上精神相悖,进而贪污犯罪,走向另一个极端的总数,已经超过了当初北上长征后所剩红军的总额。这一惊人数字的后面,是否也折射出了我们在教育方面的失落呢?

由此可以看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对当前小学生的教育意义是非常迫切的,且是重要的。因此我们教育工作者将中国传统文化发扬广大,这本身也是国计民生的大事。

在我们学校开展的“过传统中国节,做现代中国人”的系列活动中,引导学生过好每一个中国的传统节日,开展庆“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探究实践活动。通过全校性活动和年级组活动相结合,以主题队会、社会实践、家校互动等通俗易懂、喜闻乐见的组织形式,让学生了解、认识、喜爱并将传统节日的文化,并深深融入日常生活中,这也就从某些“小事”中,树立了传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的责任和意识。当然这只是一个方面,只要我们做教育的有心人,就能将中国传统文化发扬广大,这对国对民都可谓是千秋功德的大事。

做人不能忘本,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人民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积累的丰富的人生智慧,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和精神家园。作为一个教育者有责任要保护好我们的文化遗产,在教育小学生的过程中要大力宣传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吸取其精华,摒弃其糟粕,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的情感。

7.中国中小学教育网 篇七

1.小学语文教育理念:担负着传承祖国文化的重任, 小学语文学科的独特任务是进行母语教育, 为学生的发展奠定最初的语言基础, 因此, 这门课程所具有的人文性优势比其他学科更为显著。

2.小学语文教育教学设备:新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发展给教育现代化带来了机遇, 它们在教育领域有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 不是简单地让学生接受新的教育方式和学习方式, 而是通过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学习能力, 培养创新意识, 这才能使得现代教育技术成为推动高职教育发展的重要手段

3.小学语文教育理念:目前全国大部分小学还是只学书本, 课外书籍、课外知识涉及甚少, 甚至与本课有关的涉外知识一概不知, 以至于儿童不能把学到的知识与现实中的类似事物联想以来。很大程度上教育理念还是以应试教育为主, 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常提示好成绩才能上好中学, 好中学才能上好大学。活的人才教育不是灌输知识, 而是将开发文化宝库的钥匙, 尽我们知道的交给学生。 (陶行知)

4.小学语文教育教师素质:据调查全国大部分小学的教师存在老龄化问题, 很难把新的语文观、新的方法和观念及时有效的传输给学生, 而且很大程度上部分小学教师存在教育教学水平低、教学成果差, 授课方式主要是灌输式, 课堂缺少互动, 师生缺乏交流。大多数小学教师不能及时有效的熟练操用多媒体软件, 不会制作, 在网络盛行的时代对网络利用能力不强。

二、中国小学语文教育的弊端

现状的小学语文课内容过于死板, 教师过于注重书本, 硬性灌输, 导致学生不会学习, 不会互相交流合作的问题时常出现在小学的课堂上。而教师在灌输成绩, 过分重视小学成绩的背后会导致成绩差的学生有失落感, 有被遗弃感, 没有更好地把教智育和教德育并行, 要让小学的孩子们德智体美全民发展。

三、中国小学语文前景和发展方向

坚定以学生为主体, 让学生自主学习的语文观。也就是教师之为教, 不在全盘授予, 而在相机诱导。

(一) 将学生置于语文课堂教学的中心地位

只传授知识和技术的化学教育是片面的, 全面的教育要求, 既传授化学知识与技能, 又训练科学方法和思维。要以学生的发展作为教育教学活动的中心, 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 启发诱导, 培养对问题的思考态度和趣味性, 使之主动学习。

(二) 建立师生互动关系

融洽的师生关系, 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和源泉, 作为教师, 要把握学生的心里, 了解他们的心理活动, 与他们保持沟通交流是进行教育的基础环节。

(三) 基于教材, 高于教材

蔡元培先生说过:“我们教书, 是要引起学生的读书兴趣, 做教员的不可一句一句或一字一字地都讲给学生听, 最好使学生自己去研究, 教员不讲也可以, 等到学生实在不能用自己的力量去了解功课时, 才去帮助他。”不能过分地依赖教材, 盲目跟从书本, 死读书, 读死书, 不单单是对语言文字、思想内容的把握, 而且要解读语文教育文本对学生所具有的发展意义。

(四) 了解每个学生

学生作为教育教学对象的主体,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处于主题地位, 贯穿始终, 全面解读了解学生的特点和状况是进行教育教学的前提。对学生潜在状态的分析, 对学生的解读主要有对学生已有语文知识和能力的了解。

(五) 合理设置教学目标

要基于绝大多数学生的基础, 和能达到的预期授课目标效果, 教学目标的设计要让每个学生掌握语文学习过程中的喜悦感和兴趣, 脱离书本又根于书本, 先活学, 才能学活。

(六) 设置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设置之后, 选择恰当的教学内容成为教学设计中比较重要的步骤。教学内容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语文教学而言更是重中之重。

(七) 开展课外活动小组

其实小学语文的教育点在于变革性的个性化教学, 要充分认清以学生为主体地位的重要性, 要着重注意理解开发儿童的想象力、理解力、创造力, 把以往传统式的应试教育模式彻底的进行变革, 与此同时还要发展丰富多彩的趣味性的教学方式、方法, 更重要的是要构建以学生自主活动为主的教学方式。这不仅利于对计算机等多媒体技术的使用, 更要设置一些吸引学生、启发学生思维的教学观念, 开创新型的教学模式。教师素质不断地提高, 有利于迎接新实际中新的挑战。要不断地利用各种现代化的教育方法来达到预期的教育教学效果和目标特别是现在网络上的信息各种各样, 要维护儿童的身体身心的健康成长也是重中之重。

因此, 教学方法和教育理念的改革, 我个人感觉语文教学也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 扩大语文教学的视野, 开阔语文教学思路的宽度和广度。这样才能更好地使学生和授课融合在一起, 培养儿童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良好态度。语文的教学要充分地让学生们领悟到中国汉字和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要借鉴传统语文教学经验, 根据班级的具体实情, 来进行语言文字的学习和方法的培养, 良好的读书习惯是人生的一大幸事, 并且读书叶是培养学生的鉴赏力、想象力。语文教学的改革应该是知识、能力与情感三者并重, 在这个循环系统中, 知识是基础, 能力是关键, 情感与态度环绕在知识与能力之中。小学语文教学方法的改革涉及了很多, 但不论怎么改进, 都要朝着更加科学、灵活、有利于学生成长的方向发展去前进。

摘要:众所周知, 小学语文是人生语文的启蒙和基础, 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的好坏、成败, 决定着儿童发展的方向更是未来语文深造方向的启明灯。通过对小学语文教育教学发展现状, 在期刊和网站上调查数据、分析、总结和研究、找到未来语文发展的方向。它已成为传承中华文明和文化的一个重要桥梁。

关键词:教育理念,学生主线,思维培养

参考文献

[1]、张庆著:《我的小学语文观》, 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2]、朱慕菊主编:《走进新课程》,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3]、杨九俊主编:《小学语文课堂诊断》,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8.中国与日本小学美术教育的区别 篇八

关键词:中国日本;小学美术教育;区别;创造力

曾经在2009年8月20日,孙武臣发布了一篇文章,其中的“是什么束缚了想象的翅膀?”这一个问题,很多人都为之深思。他在文章中提到:在教育发展国际评估组织对世界21个国家的调查中显示,中国孩子的计算能力在全世界排名第一,而创造力排名却是倒数第五。而且据调查,希望能够培养自己好奇心和想象力的只占据4.7﹪。

报道说明中国的学生一直生活在一个创造力严重缺乏的世界里,怎么样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造力,这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中国美术教育和日本美术教育在本文中,从教育理念、学习目标、学习内容等角度进行了多方面的比较,明显的揭示出中国美术教育的一些存在于义务教育阶段的问题,探讨对中国的小学美术教育如何培养创造力、提高创造力,并浅显对这些方面进行的演示分析。

一、分析日本的小学美术教育理念并与中国的观念比较

日本小学美术教育理念是:形式运用上非常有特征,与我们所见的有很大区别,“重视目的,而不在乎形式”。日本的美术教育的目标很明确,即“表现和鉴赏”,通过在制作作品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动手创造能力,再鉴赏评价,通过鉴赏培养学生的展示他们对于“美”的个人理解,通过评价自我评价和互相评价,不仅可以和其他人进行充分的沟通交流,而且还可以增强自信心和交流分析的能力。所以说日本的美术教学不在乎形式,因为每次课都没有固定的形式,看似很乱,但其实目的性是很强的。

中国式美术教学观念更趋向培养美术专业的能力,非常具有专业性,先培养美术基础,锻炼感知能力,然后培养鉴赏能力,最后实现创造能力。这样的教学目的和教学过程,会让学生们感到缺乏乐趣,机械学习,缺乏快乐,像上其它文化课程一样,完成任务,无法实现锻炼创造能力和对“美”追求。

由此可知,日本和中国都重视培养艺术的创造力,但方法不同。日本是通过对美术的学习,使学生感受艺术并提高审美,丰富学生的个性,展现出学生各种独特的天赋。中国则注重在学习基本美术知识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能力培养及智力发展。也就是说日本小学美术的教育和中国的美术教育相比,日本是把创造力的培养放在第一位,其次才是美术的技能技巧。

二、中国与日本比较小学美术课程分段目标

日本小学美术课程分三个学段:1-2年级;3-4年级;5-6年级。每一学段都有相应的目标以及这两个领域的具体内容,并且每一学段都分为“表现”和“鉴赏”两部分。

而中国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所以在这九年期间的美术课程,小学包括三个学段,1-2年级;3-4年级;5-6年级,而还有第四学段在7-8年级实行,所以完整的来说应该由四个学段。个人学段的目标具体从“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四个学习领域进行描述。

在课程目标中,日本和中国都很重视学生的课堂内容,在选择和设计课程时,都尽可能的使学生在美术学习活动的过程中体会到快乐。日本的课程是强调学生的“表现”领域的教学,教学目标强调培养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学生的“趣味性”是始终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的基础。

在中国美术教学过程中的这四个领域,第一是“造型·表现”能力的培养,以“造型”为第一个阶段,先打好绘画的基础,第二阶段才是学生的“表现”、“设计”、“探索”等能力,要求学生在先学习一定的基本功后,利用绘画的基础才能进行创作。这说明我国在教学目标设定上确实很精确,充分体现了我国的美术课程是针对不同年级段的年龄特点具有针对性的提出标准。

通过比较分析,日本的教学强调的是学生的感受和体验,更注重学生的探索精神,发挥创造能力,让学生先感受,再学习,先有对事物探索的动力再为完成教学目标。我国的教学则是目标更加的明确、具体,但是在创造力的培养上比较分散,始终依靠教师的发挥和掌控上,对学生兴趣的引导上不明确,不利于连贯课程。

三、日本和中国的小学美术开设课程内容比较

日本的小学美术开设的课程内容为:“表现”和“鉴赏”。日本的教学方式更加灵活,比如资料显示的例子:日本东京都品川区立第三日野小学的课程“制作小木屋的儿童们”,使用选举海报、广告牌等用过的材料,让四年级学生在校园内建造8座小木屋。学生利用准备材料进行创造,完成小屋的建造。通过创造的过程,创造小组之间的沟通和交流能力也得到充分的发展,在最终阶段,进行分析展示的时候,8个作品的作者会展示出来,学生自己也会表达对所使用色彩的感受。

我国的小学美术课程知道核心思想内容为“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这四个方面。例如辽海出版社出版的美术书中,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标题是“发挥你的想象力”,在这一单元中《改头换面》这一课就是培养学生“设计应用”能力学习领域的内容,学生通过观察发现生活中的不用的东西,进行设计改造,创造新的事物,达到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和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两个方面的目的。可以看出,我国的教材在编写时,针对的是不同年级段学生的特点,把美术知识有效的渗透其中,并且运用各种素材激发学生的想象力,锻炼他们的创造力。

在“鉴赏”方面中日两国则有所不同之处,日本提倡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让学生互相欣赏互相评价作品,都进行同学们之间的沟通和交流,而我国是教学过程中,以欣赏世界各国优秀作品为主,使学生在“欣赏世界名著美术作品”过程中,让学生发现眼里认为的“学生感兴趣的和艺术理解的美术作品”来丰富学生的视野,扩展学生的知识。

四、总结和建议

综上所述,从对日本和中国小学美术课程的教学理念、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得知,真正的小学美术教育,目的并不是为了培训出掌握美术技法的画工,那是职业教育应该关注的,更不是为了培养优秀的艺术家,艺术家是培养不出的。应当注重美术教育向多元化发展,并且不断的加强美术与其他各个学科的有机整合,但是在课堂上怎么样才能够更好的引领学生去开发创造力这一方面,还是与其他国家存在一点差距。

通过这次对日本和中国的小学美术教学课程的研究提出以下建议:

1.提高对美术课堂存在地位的重视。美术课程应当改革目标,要以学生的兴趣点出发,并且结合各个地方的特色,充分利用自然于是,有特色的发展,不要浅盘一律,不要盲目模仿。

2.更多的为美术教师们提供培训的机会。相关部门应当把美术教师的培训纳入系统化工程,促进各地区教师间的经验。

3.在教育环境建设融入艺术气息。美术不应当只是在课堂上,要寻求更多的机会让学生在生活中体会,真正能够达到美术与其它学科的有效整合,使学生的创造力得到发展,达到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楼馨煜.中美小学美术教育的比较研究 [D].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2]张小鹭.现代美术教育学 [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谢婉玫.大陆、日本小学音乐课程之比较研究 [D].国立台南师范学院,2004.

上一篇:炒外汇基本学习入门下一篇:《我国网上药店的现状调查》药学毕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