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学思考题

2024-10-19

土壤学思考题(共8篇)

1.土壤学思考题 篇一

调研提纲

现状分析

(一)土壤学方面的问题:

农田生态进一步恶化:兵团棉花种植大面积采用膜下滴灌技术后,原先的排灌系统被破坏放弃,相应的防护林也被砍伐。且膜下滴灌后灌溉量下降,水分入渗深度浅,原有的防护林带即使保留也受到干旱严重胁迫。膜下滴灌导致水分供应更为集中,杂草等其他物种的生存空间更加有限。导致田间生态系统更加单一。生物多样性进一步下降。生物多样性过分单调存在土传病害、病虫害大规模发生的风险。

滴灌后土壤盐分淋洗强度弱。如灌溉水矿化度高,则土壤实际上处于持续积盐过程中。地膜污染是一个长期和潜在的危险。

盲目垦荒、无节制增加播种面积、大规模无序开采地下水。

(二)肥料学领域的问题

肥料多而杂的问题

施肥针对性不强的问题:KH2PO4滥用、各种作用不确切的肥料以及土壤、植物生长调理剂的应用。

专用肥的问题:滴灌专用肥一般配方不符合作物生长的需要,无端增加成本。

超高产、高产条件下肥料和养分资源高效利用的问题。存在多种观点,在技术上则存在重现性差,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的问题。

2010年

技术重点

学术:明确不同矿化度灌溉水滴灌条件下土壤盐分的积累动态,对全疆农田盐分积累状况进行系统的调研。

对地膜污染程度、危害程度进行必要的评估,拿出切实可行的措施,防止污染进一步恶化。对膜下滴灌生态系统稳定性和生态风险进行评估。

膜下滴灌灌溉方法:灌溉量、灌溉次数。这是重要的技术问题,也是重要的技术经济问题:电力、人力成本。

战略任务:膜下滴灌下区域生态条件长期演变。大规模开发有机肥资源,采用农家肥、秸秆还田与商品有机肥并举的措施,逐步培肥地力。

重大需求:区域水资源评价、水资源农业利用极限与可持续发展。

2015年

战略任务:拿出地膜污染防治的标本兼治的技术方案!

重大需求:地膜污染机械的研制、环境友好地膜开发与大规模应用。

2.土壤学思考题 篇二

目前, 由于土壤污染日益严重, 农产品质量及食品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广泛重视, 有关土壤污染防治立法的呼声日益高涨1]。因此, 环境科学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 加强土壤专业理论及实践教育具有重要意义。环境土壤学是环境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环境土壤学的基本任务是研究人类活动引起的土壤环境质量变化, 及其对土壤生产力、土壤生态功能及人体健康等产生的影响, 并探索调节、控制、改善土壤质量的途径、措施和方法2]。与传统土壤学内容相比, 《环境土壤学》课程关于传统土壤学的基础知识较少, 而更多地加入了土壤污染原理及效应、土壤污染控制技术及土壤质量监测和评价方面的内容。如何合理安排《环境土壤学》中的基础土壤学内容和土壤污染与环境部分的内容、如何增强学生利用环境土壤学相关知识解决土壤环境问题的能力等值得引起关注。因此, 对《环境土壤学》课程理论及实践教学内容进行双向改革, 以培养创新型及复合型的环境科学人才势在必行。

二、教学大纲的修订与完善

近年来, 根据本校环境科学专业的特点和时代发展的要求, 课程组对环境土壤学教学大纲进行了多次修改。本校环境土壤学大纲修订过程中所依据的参考教材历经熊顺贵主编的《基础土壤学》3]、牟树森主编的《环境土壤学》4]和陈怀满主编的《环境土壤学》5]共三个阶段, 我校2007版和2010版教学大纲推荐使用的教材均为陈怀满主编、科学出版社出版的《环境土壤学》。修改后的大纲突出了环境土壤学的特点、重点和难点, 首先, 强调基础土壤学知识的重要地位, 以土壤圈物质的组成、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为线索对基础土壤学进行提炼和重点介绍;其次, 强调环境土壤学在环境科学中的战略地位和作用, 重点强调介绍土壤中大量元素C、N、S、P和土壤中的重金属、有机污染物与地圈、生物圈、大气圈和水圈的物质迁移与能量交换及其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影响;最后, 重点讲授土壤污染及其治理技术、土壤退化机理与监测评价方法等方面的内容。修订后教学内容充分体现环境土壤学的基础性、实用性和前沿性的有机结合, 这对于学生掌握环境土壤学知识理论、融会贯通环境土壤学知识、将环境土壤学知识用于解决土壤污染问题等均具有重要意义。

三、理论教学内容的改革

多年来, 环境土壤学课程在我校环境科学专业培养方案中历经作为专业基础课、专业模块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而开设。在我们最近修订完成的2010版环境科学专业培养方案中, 环境土壤学课程内容由34理论总课时修订为20理论课时+14实践课时。在这20个学时的理论内容教学中, 环境土壤学的基础土壤学知识部分占总理论学时的1/4, 而其余3/4的内容是土壤环境方面的知识。按照我校环境土壤学理论讲课内容20个学时来看, 土壤基础内容占5个学时, 是所有章节中讲授课时最多的章节, 这对于学生更好地掌握和理解土壤环境污染原理、土壤修复技术及环境土壤学研究方法具有重要意义。由于环境科学专业其它专业课程的学习过程中, 亦会涉及土壤中污染物迁移转化、监测评价部分的内容, 所以这部分内容可以从简安排, 故拟分别用3学时、3学时、1学时就土壤中重金属污染与土壤环境容量、土壤中有机物污染与土壤自净能力和环境土壤学研究方法进行重点阐述。另外, 由于土壤中C、N、S、P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亦关系大气、水环境质量和人类的健康安全, 所以亦安排3学时就土壤非污染元素循环与环境质量的关系进行重点阐述。另外, 我国目前土壤资源的开发利用情况也是环境土壤学中比较重要的内容, 是传统土壤学中没有的知识点, 这部分内容由于比较好理解, 所以安排的学时数亦仅为3学时。此外, 考虑到当前进行污染土壤修复的时代需求, 亦安排4个学时讲授污染土壤修复技术与工程, 这部分内容是传统土壤学及环境科学专业其它相关课程均未涉及的内容, 学习此部分内容对学生更好理解、掌握及应用基础土壤学知识来解决土壤环境污染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四、实践教学内容的改革

为了改变环境土壤学研究方法的一贯式理论教学模式, 我们将环境土壤学总理论课时压缩为20学时, 其中环境土壤学研究方法部分的理论学时压缩为1学时进行重点和难点的讲授。其它14学时全部安排为实验实践学时, 实验实践内容安排方面主要包括:1.土壤及其植物样品的野外采集及制样, 旨在通过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土壤及农产品野外调查、采样、制样及样品保存的方法;2.土壤理化性质室内分析试验, 旨在通过室内分析试验进一步了土壤关键组成成分对土壤物理、化学性质的影响, 进一步理解土壤样品制备及保存的意义;3.土壤中常见污染物的调查、分析及污染评价, 此为综合性和探究性试验, 由学生在一定范围内自由选题、自行设计方案, 旨在通过试验掌握土壤中常见污染物的提取、分离方法, 了解土壤污染物存在形态的影响因素, 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土壤污染修复技术及其原理, 同时, 通过分析、获取相关数据及对土壤污染的评价, 掌握调查分析报告的撰写方法。实验实践的教学内容安排上充分体现野外试验与室内试验结合、土壤学基础知识与土壤环境污染内容并重、学生动手试验操作与数据处理分析报告相结合等, 这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土壤的感性认识和动作操作能力, 加深学生对土壤学基础知识和土壤环境知识体系的理解均具有重要意义。

五、小结

当前土壤污染日益严重, 加快土壤污染修复与防治立法的呼声日益高涨。环境科学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 加强土壤污染防治的专业理论及实践教育具有重要意义。《环境土壤学》是本校环境科学专业的一门针对三年级学生而设的专业选修课, 其教学不能仅仅是传授基础土壤学知识, 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利用土壤学知识与方法来发现和解决土壤环境污染问题, 这就要求老师能在教学中充分发挥统帅作用, 通过理论与实践教学内容改革, 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理解重点、难点, 培养学生获得知识、应用知识的能力, 锻炼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的能力, 充分把握学科发展方向, 以全面提高环境科学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与综合能力。

摘要:当前土壤污染日益严重, 培养土壤学专业理论与实践兼备的环境科学人才势在必行。环境土壤学是本校环境科学专业的专业选修课之一, 本文作者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 提出对环境土壤学课程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内容的改革的思路。

关键词:环境土壤学,教学内容,改革

参考文献

[1]苏德纯.土壤重金属污染与食品安全[J].世界环境, 2010, (5) :18-19.

[2]胡学玉.环境工程专业“环境土壤学”课程教学实践[J].长江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0, 33 (5) :181-183.

[3]熊顺贵.基础土壤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1.

[4]牟树森, 青长乐.环境土壤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1993.

3.土壤学思考题 篇三

关键词:环境土壤学;教学方法;改革

目前,由于土壤污染日益严重,加快土壤污染防治立法的呼声日益高涨。环境科学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加强土壤污染防治及土地资源管理等专业教育具有重要意义。环境土壤学是土壤学与环境科学交叉融合的综合性学科。在环境土壤学教学内容中,基础土壤学与土壤环境保护内容均具,基础性与实用性内容并存,课时紧且内容较多,学生感性认识土壤的机会亦较少,老师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一直是一大难题。过去,环境土壤学课程的教学方法主要采用多媒体教学方法,然而,单纯的多媒体教学是一种以授课为基础的学习方式,学生在这种教学方式的学习过程中仍然是被动接受的方式,很难让学生对这门课程产生兴趣并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因此,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对本门课程在教学方法上进行如下几种方式的改革与实践。

一、多媒体教学结合网络课堂教学

多媒体教学是建立在拥有大量动态或静态图像、文字、声音等教学资料基础上,利用各种电教器材综合处理文字、声音、图像等信息的技术。应用多媒体技术,教师可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设计,能紧扣教学大纲,抓住重点、突出难点,使教学过程更加直观和更具感染力,增加课堂教学信息量。例如,環境土壤学课程中基础土壤学部分的知识内容量大面广,利用多媒体教学技术对此部分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进行归纳、总结及模拟演示,对引导学生掌握土壤的组成、结构、理化及生物学特性、土壤形成及分类等均具有重要意义。网络课堂则具有信息量大而全、网络讨论快捷方便、网上师生互动快、易、绿色化等特点,是一种新型的网络化教学环境,多媒体教学过程中受课时限制难以拓展的教学内容如土壤分类体系、土壤形成过程模拟、国内外土壤退化现状、土壤污染防控技术体系及监测方法等均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课堂上的内容上传、讨论主题发布、作业布置、网络留言等功能来实现。

二、网络课堂讨论结合专题讲座

课堂讨论是对讲授内容的扩大、加深和运用,本课程采用由老师根据课程的重点和难点提炼问题发布于网络课堂,学生课后经过查阅资料后再进行网络课堂讨论的模式。一方面,大量的课堂内讨论时间可以节约下来,另一方面,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总结、讨论后,不仅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而且可以锻炼学生独立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专题讲座是一种正在迅速发展的教学模式,通过专题讲座可以使学生了解学科的最新发展动向。一方面,可以就如“土壤生态过程研究发展方向”和“腐殖质在土壤及水污染控制中的应用”等作相关专题讲座,以引导同学们关注学科动态;另一方面,对于“污染土壤的修复技术”部分,可由学生查询相关资料后归纳总结,再由学生来讲解国内外污染土壤的物理、化学、生物、联合修复技术的原理、工艺、应用范围等,此种专题讲座可以提高学生对课程学习的深度和广度,让学生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索,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开发学生的创新潜力。

三、基础性试验结合综合性试验

限于本校《环境土壤学》课程仅34个总课时的限制,本课程只安排了14学时实验。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论联系实际,掌握环境土壤科学的基本研究方法,本课程精选了4个实验项目,其中两个基础性试验内容(实验一、土壤样品采样、制备和保存等;实验二、土壤基本理性质测定),目的在于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掌握土壤样品的采集、制样及保存方法,并进一步理解基础土壤学部分土壤的组成和性质等。另两个则设定为综合性探究试验(实验三、有机肥农用下农田土壤重金属形态变化及其原因解析;试验四、不同土壤-植物系统中重金属或农药的迁移积累特性研究),要求老师先对试验的总体要求、难点与重点、分析测试方法等进行引导或讲授,然后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构思设计思路和实验方法,让学生充分利用课堂或课后时间按照自己的设计思路、方法有条不紊地开展试验,老师在试验过程中进行全程跟踪与指导,引导或解决学生遇到的各种问题。通过此综合性实验的开设,对养成学生主动学习和创新思维的好习惯、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科学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四、考核方式的改革

成绩考核作为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学校和教师检查教学效果、获得反馈信息的重要手段,又是评定学生学业成绩,衡量他们是否达到规定目标,是否具备应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主要方法。本课程自从开设以来,考核形式一直采用课程论文或闭卷成绩或开卷成绩+平时成绩的方式,其中平时成绩这部分单纯依赖学生考勤、遵守纪律与否进行的偶然性评价,数据缺乏全程跟综性,而闭卷或开卷考试的考核方式亦造成了部分学生的死记硬背和高分低能现象,尽管课程论文的考核出发点很好,但在学生撰写课程论文过程亦发现有简单拼凑、对论文内容不理解、轻视课堂内容的现象。因此,根据本课程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的改革,环境土壤学课程的考核方式必须做出相应改革。考核方式主要从以下方面进行:一是平时成绩考核面拓宽至网络课堂,除了课堂出勤、纪律、提问等课堂表现外,网络课堂讨论参与程度、网络作业完成情况、专题讲座的准备、答辩情况等均计入平时成绩考核范畴,并根据学生发言次数和对问题的理解程度由学生代表和老师共同打分,这部分成绩可以占总成绩的20%,其中课堂内表现和网络课堂表现可各占10%。二是实践成绩的考核,这部分成绩可以占总成绩的20%,根据学生在实验实践过程中的操作表现、实验报告完成情况和综合性试验数据分析结果进行打分。三是理论课程考核,这部分成绩占总成绩的60%,以开卷或闭卷形式进行考核,题型上客观题和主观性的综合题要求兼顾,考核目的是检测学生对基础理论的掌握程度、应用能力和分析能力。

五、小结

环境科学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加强土壤污染防治的专业理论及实践教育,培养学生利用土壤学知识与方法来发现和解决土壤环境污染问题等意义重大。通过课堂内与课堂外教学方法改革、考核方式改革等方面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理解重点、难点,锻炼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的能力,对全面提高环境科学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及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苏德纯.土壤重金属污染与食品安全[J].世界环境,2010,(5):18-19.

[2]朱沙,王云霞,杜英.多媒体结合PBL教学模式在医学微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J].农医,2010,(2):127-128.

[3]刘利群,毛定安,何平,万伍卿,何庆南.网络环境下PBL教学法与医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J].医学教育探索,2008,7(12):1329-1311.

[4]黄运湘,廖超林,尹力初,张杨珠.《土壤学》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实践[J].农业教育研究,2009,61(4):22-24.

4.土壤学复习 篇四

一、名词解释

土壤、土壤肥力、土壤剖面、潜在肥力、有效肥力、土壤有机质、土壤腐殖质、矿质化作用、腐殖质作用、土壤质地、土壤容重、比重、土壤粒级、钙化过程、粘化过程、盐化过程、土壤总孔度、土壤孔性、土壤呼吸、田间持水量、委蔫系数、土壤水分特征曲线、相对含水量、土壤水吸力、土体构型、土壤结构性、土壤热容量、土壤导热率、风化作用、母质、地质大循环、生物小循环、物理风化、化学风化、土壤发生层、盐基饱和度、土壤阳离子交换作用、土壤阳离子交换量、总碱度、碱化度、缓冲容量、氨化作用、硝化作用、反硝化作用、诊断层、土壤耕性、土壤物理机械性、土壤污染、土壤退化、土壤地带性、土壤纬度地带性

二、问答:

1.阐述风化作用类型及各自影响因素?

2.简述土壤有机质的来源、组成 3.影响土壤有机质分解和转化的因素 4.土壤有机质的作用

5.为什么在秸杆还田和沤制时需加适量氮肥或人畜粪尿? 6.简述土壤机械组成包括哪些内容? 7土壤孔隙类型及各类型的特点 8.土壤结构体类型有哪些?不良结构体及良好结构体的表现如何? 9.改良不良的土壤结构,促进土壤团粒结构形成的措施有哪些? 10.土壤质地与土壤肥力的关系如何?如何根据土壤不同质地选种作物?举例说明。

11.不良土壤质地如何进行改良?

12.调节土壤温度、空气常用的措施有哪些?简述锄头下有水、锄头下有火的道理?影响土壤导热性的因素有哪些?导热性好的土壤其昼夜温差大或小的原因?

13.简述土壤空气的组成特点。14.各成土因素在土壤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15.土壤氮有哪些形态?它们的有效性如何.土壤中的磷有哪些形态?有效性如何?土壤磷固定机制?如何提高磷的有效性

17.如何判断土壤供肥性? 18.良好土壤的肥力特征是什么?

19.土壤耕作的作用有哪些?土壤耕作方法有哪些? 20.对比棕壤与褐土得成土条件、成土过程与土壤属性

21.我国主要纬度地带性土壤类型有哪些?各自分布及形成的气候、植被条件?

22..土壤中氢、氢氧根离子的来源?影响土壤酸碱的因素? 23..我国土壤退化的分类

24.土壤水土流失的原因及防治措施 25.农业土壤、自然土壤典型土体构型 26.如何挖掘、观察土壤剖面?

三、计算题:

27.从田间耕层(0-20cm)取原状土100cm3,称重为150克,烘干后称重为130克,该土壤比重为2.65,田间持水量为30%,求:(1)1.土壤容重。

(2).土壤重量含水量。

(3.)土壤相对含水量。(4).土壤三相物质容积比。

5.土壤学(答案版) 篇五

名词解释:

1、土壤肥力:指土壤在植物生命过程中能够不断供给植物水、肥、气、热的能力。

2、硅铝率:指土壤中的SiO2与三氧化物的分子比率

硅铝率(%)=SiO2分子数/(Fe2O3+Al2O3分子数)

3、原生矿物:在岩石风化过程中,结构与化学组成没有改变,而只是发生机械破碎作用而残留于土壤中的矿物。

4、反硝化作用:土壤中硝态氮在反硝化细菌作用下转化为N2损失掉的作用

5、矿质化:把复杂的有机物变成简单无机物

6、盐基饱和度:指盐基离子占全部代换性阳离子的百分率

7、水解性酸:用弱酸强碱盐(醋酸钠)溶液处理土壤,代换性H+和Al3+被全部代换出来所显示的酸性

8、土壤孔隙度:土壤的孔隙容积占整个土体容积的百分率

9、土壤热容量:指单位容积或单位质量土壤温度升高1℃时所需的热量。单位:卡/cm3.度或卡/g.度。

10、土壤环境容量:在保证农产品产量与品质并不至于土壤污染时土壤所能允许承纳污染物的最大值

简答:

1、影响有机质转化的因素?

答:①温度;②土壤水分与通气状况;③植物残体的特性;④土壤特性

2、土壤养分的来源与损耗? 答:

(一)土壤养分的来源

1、人为施肥

2、微生物固氮

3、土壤矿物质与有机质分解释放

4、土壤底层养分被集中到表层

5、降雨:主要是氮

(二)土壤养分的损耗

1、作物收获物带走:有效支出

2、淋溶损失

3、挥发损失:铵根遇碱变氨气,硝酸根变氮气。2和3是无效支出。

3、土壤沙化的类型与防治?

答:沙化类型:①干旱荒漠地区的土壤沙化;②半干旱地区土壤沙化;③半湿润地区土壤沙化。沙化防治:①营造防沙林带;②实施生态工程;③建立生态复合经营模式;④合理开发水资源;⑤控制农垦;⑥完善法制,严格控制破坏草地。

4、阳离子代换的力的规律? 答:(1)离子电荷价数:三价˃二价˃一价(2)离子半径与水化程度:离子半径大,表面电荷密度小,水化能力弱,水化后半径小,代换能力强。土壤中常见阳离子代换能力大小排序:Fe3+˃Al3+˃H+˃Ca2+˃Mg2+˃NH4+˃K+˃Na+(3)服从质量作用规律

5、为什么具有团粒结构的土壤肥力较强?

答:①团结结构土壤的大小空隙兼备;②团结结构土壤中水、气矛盾的解决了;③团结结构土壤的保肥与供肥协调;④团结结构土壤宜于耕地;⑤团结结构土壤具有良好的耕层构造。

填空:

按岩石的矿物集合方式分为两大类是:单成岩与复成岩 土壤微生物的分为五大类:细菌、放线菌、真菌、藻类、土壤病毒 腐殖质的组成(3种):胡敏酸、胡敏素、富里酸 土壤胶体的构造(整个构造都记下来吧):基本构造是胶核与双电层,双电层结构如下

土壤结持态(6种):①坚固结持态;②酥软结持态;③可塑结持态;④粘韧结持态;⑤浓浆结持态;⑥稀浆结持态。土壤空气含量低的原因(3个):①根呼吸作用;②微生物生命活动;③某些化学反应 土壤空气更新的两种方式:气体扩散、整体交换。土壤有效水=田间持水量-凋萎系数 有机质污染的类型(3种):①有机农药;②油类污染物;③塑料废弃物

土壤吸收的类型:机械吸收、物理吸收、物理化学吸收、化学吸收、生物吸收

记:

土壤中常见的阳离子代换力排序:

6.土壤学复习资料 篇六

2.土壤有机质:泛指以各种形态存在于土壤中的含碳有机化合物。包括土壤中各种动物残体、植物残体、微生物体及其合成和分解的各种有机物质。

3.土壤热容量:指单位质量(重量)或单位容积的土壤,温度每变化(升高或降低)1℃所吸收或释放的热量。

4.阳离子交换量(CEC):单位重量(kg)的土壤所含交换性阳离子(一价)的总量(厘摩尔数),简称CEC,单位是cmol(+)/kg。

5.田间持水量:土壤毛管悬着水达到最多时的含水量。在数量上包括吸湿水、膜状水和毛管悬着水。

6.土水势:等于标准大气压下,等温条件,单位数量的纯自由水转变成土壤水时所做的功或其自由能的降低值(即所消耗的自由能)。7.土壤容重:单位体积自然土壤的烘干重(g/cm3)。

8.盐基饱和度:指土壤中交换性盐基离子总量占阳离子交换量的百分数。9.土壤水平地带性:土壤分布大致与经度或纬度平行呈现出分布的规律性。

10.土壤结构:自然界中,土粒在内外因素的作用下,相互团聚成大小、形状和性质不同的团聚体,这种团聚体称为土壤结构。

1.原生矿物:指由地壳深处的岩浆直接冷凝和结晶而形成的矿物。如石英、云母、长石等。2.同晶置换:指组成矿物的中心离子被电性相同、大小相近的离子所替代而晶格构造保持不变的现象。

3.氧化还原电位(Eh):由于溶液氧化态物质和还原态物质的浓度关系而产生的电位称为氧化还原电位,用Eh表示,单位为毫伏(mV)。

4.吸湿水:是土壤颗粒从大气(土壤空气)中吸持的水汽分子。5.凋萎系数:指植物因无法吸水而发生永久性萎蔫时的土壤水分含量。

6.土壤胶体:土壤中呈胶体状态存在的物质。是成土过程中形成的、由粒径1-1000nm(毫微米)之间的微粒所组成。

7.土壤孔隙度:土壤中孔隙的体积(水分、空气之和的总体积)占整个土体体积的百分数,称为土壤孔隙度。

8.土壤质地:根据土壤机械组成划分的土壤类型。

9.潜性酸:指土壤胶体上吸附的H+和Al3+所引起的酸度。10.土壤剖面:指从地面向下挖掘而暴露出来的垂直切面。

1.增加土壤有机质积累的措施有哪些?

答:(1)秸秆还田;

(2)种植绿肥或实行绿肥、牧草与作物轮作;

(3)施用有机肥:粪肥、厩肥、堆肥、沤肥、沼气肥,还有饼肥、蚕沙、鱼肥、河泥、塘泥、泥炭等;

(4)少耕、免耕技术,出现化学除草技术;

(5)种稻。

2.土壤中哪部分水是有效的?速效水和迟效水如何划分?

答:在土壤所保持的水分中,吸湿水与土壤颗粒之间的吸附力远远大于作物根的吸水力,所以是无效水;水膜外层的膜状水根系能够吸收,所以部分膜状水是有效水;毛管水也是有效水,但重力水由于不在土壤中存留,对作物而言是无效水。

一般以毛管断裂含水量来划分速效水和迟效水。从凋萎系数到毛管断裂含水量,这部分毛管水多处断裂呈不连续状态,水分运动缓慢,水量少,难于满足植物的需要,为迟效水;从毛管断裂含水量到田间持水量,这部分毛管水运动迅速,可以满足植物的需要,为速效水。

3.简述土壤缓冲作用产生的原因。答:

(1)土壤中的弱酸及其盐类,构成一个缓冲系。例如:碳酸盐体系,硅酸盐体系等(2)土壤胶体作用

土壤胶体吸附盐基离子对酸有缓冲作用,吸附致酸离子对碱具有缓冲作用。(3)铝缓冲作用:在pH<5.0酸性土壤中,Al3+对碱具有缓冲能力。(4)、有机质的作用

土壤有机质中有腐殖酸及其它一些低分子有机酸,含有羧基、酚羟基、氨基等,对酸碱均有缓冲作用。

4.土壤孔隙分为几级,各级孔隙有何特性? 答:(1)非活性孔度:水受到吸力15~16ba以上,不能被植物吸收;

(2)毛管孔度:水受到吸力15~0.1ba,水受到一定吸力保持在土壤中,且可被植物吸收。

(3)非毛管孔度:也称通气孔度,0.1~0ba,通常被土壤空气占据,为土壤空气与大气交换及水分入渗的通道。

5.发育完整的土壤剖面应具有哪些层次,每一层次形成的原因和其所具有的特点? 答:作为一个发育完全的土壤剖面,从上至下一般有最基本的3个发生层。

(1)淋溶层(A):处于土体最上部,故又称表土层,它包括有机质的积聚层和物质的淋溶层。该层生物活动最为强烈,进行着有机质的积聚或分解的转化过程。在较湿润的地区,该层内发生着物质的淋溶,故称为淋溶层。

(2)淀积层(B):处于A层的下面,是物质淀积作用造成的。

(3)母质层(C):处于土体最下部,没有产生明显的成土作用的土层。

1.简述土壤水分的来源和去向。

答:土壤水的来源有大气降水和灌溉水,若地下水位接近地表面,则地下水亦是土壤水来源之一。

土壤水的去向有三个:一是被植物吸收利用;二是地表蒸发进入大气;三是过量水分渗入地下水位。

2.影响土壤阳离子交换性能的因素有哪些?

答:(1)电荷的多少。根据库仑定律,离子的电荷价越高,受胶体电性的吸持力也就越大,交换能力也就越大,也就是三价阳离子交换能力大于二价的,二价的又大于一价的。

(2)离子半径和离子水化半径。同价的离子,离子半径越大,其水化半径趋于减小,则交换能力愈强。其原因是,同价离子半径增大,则单位表面积的电荷量(即电荷密度减小),电场强度减弱,故对极性水分子的吸引力小,离子外围的水膜薄,水化半径减小,因而同负电胶体的距离较近,相互吸引力较大,而且具有较强的交换能力。

(3)离子浓度。离子交换作用受质量作用定律的支配,在一定的范围内,溶液浓度增大时,也可将交换能力大的离子交换出来。

3.什么是土壤导热率?分析其影响因素? 答:土壤导热率是指单位厚度土壤温度相差1℃,每秒种传导通过单位断面的热量J数。

影响因素有:

(1)水分多,导热率大,(2)土壤紧实,土壤通气孔隙少,固液相比例大,导热率大。容重大,导热率大。4.简述土壤空气在组成上与大气有什么不同? 答:(1)CO2是大气5-20倍;O2浓度低于大气。

(2)土壤空气水汽饱和度高,除表层,一般大于99%,空气中只有雨天可达这么高。(3)含有还原性气体,尤其在嫌气条件下 产生CH4 H2 H2S等。

5.土壤有哪些基本的成土过程?

答:有原始成土过程,有机质积聚过程,粘化过程,钙化过程,盐化过程,碱化过程,潜育 化过程,潴育化过程,白浆化过程,富铝化过程,灰化过程,熟化过程等。

详述五大成土因素对土壤形成的影响?

答:1)母质:母质是岩石风化的产物,是自然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它对土壤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影响极为明显。如花岗岩中的长石、云母易风化,并富含钾素;而石英则不易风化,经常呈砂粒残留在土壤中。2)生物:植物着生于母质后,就开始了土壤的形成作用。植物和其死体所产生的物理作用和化学作用,不断的改善着土壤的肥力状况。其中主要的是高等绿色植物通过选择吸收养分,合成有机质并在死亡后积累在土壤中。土壤微生物及小动物分解有机质,释放出养分,同时 还合成稳定的腐殖质物质。这样,一方面增加了有机质,另一方面也改造了土壤的物理性质,形成各种土壤结构。由于生物作用的结果,使土壤的肥力状况不断的得到发展。3)气候:气候对土壤形成的作用十分复杂。它直接影响在土壤形成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水分和热量条件,同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各种植被类型的分布,从而影响土壤矿物和土壤有机质的分解和合成。4)地形:地形在土壤形成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多方面的。首先地形能影响热量的重新分配,不同坡度和方位的斜坡,接受太阳的热量不同。南坡最多,土温高;北坡则相反,土温低。在不同方位的坡向上,由于温度和湿度的差异,植物的分布也是不同的,因而在某些地区,土壤类型在不同的坡向上的分布也会有所不同

5)时间:土壤的形成过程随着时间的进展不断加深。任何一个成土因素对土壤的影响,随时间而加深。

详述有机质对土壤肥力的作用。

答:

1、提供农作物需要的养分:土壤有机质含有氮、磷、钾等作物和微生物所需要的各种营养元素。特别是氮素,土壤中的氮素95%以上是有机态的,经微生物分解后,转化为植物可直接吸收利用的速效氮。随着有机质的矿质化,其中的养分都成为矿质盐类(铵盐、硫酸盐、磷酸盐等),以一定的速率不断地释放出来,供作物和微生物利用。

2、增强土壤的保肥保水能力和缓冲性能:腐殖质疏松多孔,又是亲水胶体,能吸持大量水分。土壤中的粘粒吸水力一般为50-60%,而腐殖质可高达400-600%。腐殖质带有正负两种电荷,故可吸附阴、阳两种离子;因其所带电性以负电荷为主,所以它吸附的主要是阳离子,其中作为养料的主要有K+、NH4+、Ca2+、Mg2+等等。

3、促进土壤团聚体的形成,改善土壤物理性状:腐殖质在土壤中主要以胶膜形式包被在矿质土粒的外表。由于它是一种胶体,粘着力比砂粒强,施于砂土后能增加砂土的粘性,可促进团粒结构的形成,从而可以调节调节土壤养分、水分、空气之间的矛盾,创造植物生长发育所需的良好条件。另一方面,由于它松软、絮状、多孔,而粘结力又不如粘粒强,所以粘粒被它包被后,易形成散碎的团粒,使土壤变得比较松软而不再结成硬块。

4、其他方面的作用(土壤物理、化学、生物学性质)

一:土壤空气与近地表大气的组成,其差别主要有以下几点:(1)土壤空气中的CO2含量高于大气;(2)土壤空气中的O2含量低于大气;(3)土壤空气中水汽含量一般高于大气;(4)土壤空气中含有较多的还原性气体。

1、盐基离子分为 :钾离子、钠离子、镁离子、钙离子,致酸离子有 ;铝离子、氢离子。

2、土壤空隙分为: 非活性孔隙、毛管孔隙、非毛管孔隙。

3、五大成土因素: 母质、气候、地形、时间、生物。

4、含水量的表示方法: 重量含水量、体积含水量、水层厚度、先对含水量。

5、水分类型分为: 毛管水、重力水、吸附水

《土壤学》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土壤:能产生植物收获的地球陆地表面的疏松层次; 2.土壤容重:指单位体积自然土体(包含孔隙)的干重; 3.土壤退化:指土壤数量的减少和质量的降低; 4.土壤养分:指主要由土壤供给的植物生长必需的营养元素; 5.BS:盐基饱和度是指交换性盐基离子占阳离子交换量的百分率;

6.同晶替代:层状硅酸盐矿物的中心离子被其它大小相近,电性相同的离子取代,而矿物晶格构造保持不变的现象;

7.富铝化作用:在湿热气候条件下,土壤中矿物发生强烈化学风化,铝、硅、铁和盐基物质发生分离,硅和盐基物质被大量淋失,铝和铁在土壤中发生相对富积; 8.土壤圈:覆盖于陆地和浅水域底部的土壤所构成的一种连续体或覆盖层; 9.粘化作用:指土壤中粘粒的形成和积累过程。

10.土壤肥力:在植物生长的全过程中,土壤供应和协调植物生长所需的水、肥、气、热的能力;

11.CEC:单位质量的土壤所含有的交换性阳离子(+)的多少;

12.土壤质量:土壤质量是土壤在生态系统界面内维持生产,保障环境质量,促进动物与人类健康行为的能力;

13.土壤结构性:土壤中单粒、复粒的数量、大小、形状、性质及其相互排列和相应的孔隙状况等综合特性;

14.可变电荷:在介质的酸碱度影响下产生的,其电荷类型和电荷数量均决定于介质的酸碱度,又称pH依变电荷;

15.土壤呼吸强度:单位时间通过单位断面(或单位土重)的CO2数量;

16.有机质腐质化:有机质在土壤微生物作用下形成结构、成分更为复杂的腐殖质的过程; 17.田间持水量:毛管悬着水达最大时的土壤含水量称田间持水量; 18.土壤热容量:指单位重量或单位体积的土壤温度升高1度或降低1度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卡/克.度);

19.土壤污染:人类活动产生的污染物进入土壤并积累到一定程度,引起土壤质量恶化的现象。20.有机质矿质化:复杂的有机质在土壤微生物的作用下进行彻底的分解,形成CO2和H2O的过程。

(二)填空题

1.土壤肥力因素有 水、肥、气 和 热。

2.人们常说的五大圈层系统分别为 岩石圈、土壤圈、水圈、生物圈、大气圈。3.土壤热量的来源主要有 太阳辐射能、生物热 和 地热 三种。

4.影响土壤可塑性的因素主要有 有机质、土壤质地、交换性阳离子 等。5.目前我国土壤退化的类型主要有 水土流失、土壤酸化、土壤盐碱化、土壤污染等。6.五大自然成土因素分别是 母质、生物、地形、时间、气候。7.交换性阳离子可以分为 盐基离子和致酸离子,其中,Al3+ 为致酸离子,NH4+ 和Ca2+ 为盐基离子。

8.土壤养分元素根据植物的需要量可以划分为大量养分元素和微量养分元素。

(三)简答题 1.制备1mm和0.25mm的土壤样品时,为什么必须让所称取的土壤全部通过1mm和0.25mm孔径的筛子? 答:(1)土壤中粗细不同的土粒矿物组成和化学组成不同;

(2)粗细不同的土粒在自然中并非以单粒的形式存在,而是相互团聚成大小不同的土团,只有反复研磨才能使>1mm和>0.25mm的土团分散开,使组成它们的土粒最后进入分析样品中,最后得到的土样才具有充分的代表性。

2.为什么说土壤是植物生长繁育和农业生产的基地? 答:(1)土壤的营养库作用:土壤是陆地生物所需营养物质的重要来源;

(2)土壤在养分转化和循环中具有重要作用;(3)土壤的雨水涵养作用:是一个巨大的水库;

(4)土壤对生物的支撑作用:土壤中拥有种类繁多,数量巨大的生物群;(5)土壤在稳定和缓冲环境变化中具有重要作用。3.为什么土壤的水解酸一般大于交换酸? 答:(1)交换酸测定时用1M KCl浸提,用标准NaOH滴定,只测定出了活性酸和K+ 交换出的H+ 和Al3+ ;

(2)测定水解酸时,用CH3COO-浸提,故测定出了羟基化表面解离的H+,也测出了因Na+ 交换出的氢离子和铝离子产生的交换酸度,还包括了土壤溶液中的活性酸。4.今有一容重为1.2g/cm3 的紫色土,田间持水量为30%。若初始含水量为10%,某日降雨30mm,若全部进入土壤(不考虑地表径流和蒸发),可使多深土层含水量达田间持水量? 答:单位厚度土层达田间持水量需水量=(0.3-0.1)×1.2=0.24(g/cm3)土层厚度h=30/0.24=125(mm)。5.影响土壤CEC的因素有哪些? 答:(1)土壤质地;(2)无机胶体类型;(3)土壤酸碱度;(4)有机质含量; 6.为什么磷肥的利用率一般比较低? 答:(1)磷的特性:磷在土壤中主要以矿物态存在,有机态磷所占比例很小,且有机态磷中速效性的水溶态和可水解态磷也很少。

①酸性条件下,H2PO3-易形成Fe-P、Al-P和O-P而沉淀,从而使磷失去有效性; ②碱性条件下,H2PO3-易形成Ca-P而沉淀,从而使磷失去有效性; ③中性条件下,磷主要以H2PO3-,因而磷在中性条件下有效性最高。(2)磷肥特性:

可溶性化学磷肥—主要是Ca(H2PO4)2,施入土壤后,很快转变为不溶性磷而失去有效性。7.土壤空气与作物生长有何关系? 答:(1)土壤空气能促进或抑制作物根系生长;(2)土壤空气能促进或抑制种子萌发;

(3)土壤空气能促进或抑制微生物活动,从而影响作物对养分的吸收;(4)土壤空气能增强作物抗病性。

8.为什么说生物在土壤形成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答:(1)生物在土壤结构形成和发育过程中起重要作用;(2)生物在土壤养分积累、分解、转化过程中起重要作用;(3)植被类型的演变会引起土壤类型的演变;(4)微生物在土壤养分的有效化过程中起重要作用。9.简述土壤空气与近地面大气的主要差异。

答:土壤空气与近地表大气的组成,其差别主要有以下几点:(1)土壤空气中的CO2含量高于大气;(2)土壤空气中的O2含量低于大气;(3)土壤空气中水汽含量一般高于大气;

(4)土壤空气中含有较多的还原性气体。10.简述有机质在土壤肥力上的作用。答:(1)养分较完全;(2)促进养分有效化;(3)高土壤保肥性;(4)提高土壤缓冲性;

(5)促进团粒结构的形成,改善土壤物理性质。11.砂土和粘土肥力水平有何差异? 答:(1)砂质土类

①水 粒间孔隙大,毛管作用弱,透水性强而保水性弱,水气易扩散,易干不易涝; ②气 大孔隙多,通气性好,一般不会累积还原物质;

③热 水少气多,温度容易上升,称为热性土,有利于早春作物播种。

④肥 养分含量少,保肥力弱,肥效快,肥劲猛,但不持久,易造成作物后期脱肥早衰; ⑤耕性 松散易耕。(2)粘质土类 ①水 粒间孔隙小,毛管细而曲折,透水性差,易产生地表径流,保水抗旱力强,易涝不易旱; ②气 小孔隙多,通气性差,容易累积还原性物质;

③热 水多气少,热容量大,温度不易上升,称冷性土,对早春作物播种不利;

④肥 养分含量较丰富且保肥力强,肥效缓慢,稳而持久,有利于禾谷类作物生长,籽实饱满。早春低温时,由于肥效缓慢易造成作物苗期缺素; ⑤耕性 耕性差,粘着难耕。

12.我国南北土壤酸碱性有何差异,原因何在?

答:我国大陆土壤以北纬33°为界,形成“南酸北碱”的局面; 原因:(1)南方湿热气候条件下,矿物化学风化强烈,由于降雨量大于蒸发量,大量盐基离子遭受淋失,从而使土壤逐渐酸化;

7.土壤学思考题 篇七

我国现行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仍是1995年国家环保总局颁布的, 实施将近20年时间里, 该标准在各地使用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因此, 本文对国内近年来有关现行标准的问题进行了汇总分析, 为当前和今后的修订工作提供参考。

1 我国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修订历程

我国现行《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GB 15618-1995) 为1995年7月13日发布, 1996年3月1日实施。2006年, 国家环保部立项修订该标准, 由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牵头承担。

2009年~2013年间, 环保部科技标准司广泛征求各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和个人的意见, 并印发了《关于修订国家环境保护标准<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公开征求意见的通知》 (环办函[2009]918号) 。

同期为了配合全国土壤污染状况的评价, 出台了《场地环境调查技术导则》 (HJ 25.1-2014) 、《场地环境监测技术导则》 (HJ25.2-2014) 、《污染场地风险评估技术导则》 (HJ 25.3-2014) 、《污染场地土壤修复技术导则》 (HJ 25.4-2014) 和《污染场地术语》 (HJ682-2014) 等污染场地系列标准。其中, 《污染场地风险评估技术导则》是与现行《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并列的建设用地土壤环境质量评价标准, 但考虑到土壤环境问题复杂性, 该技术导则仅规定了风险评估技术原则、方法, 未规定启动风险评估的筛选值。

2015年1月, 环保部印发了《关于征求《农用地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征求意见稿) 》等两项国家环境保护标准意见的函》 (环办函[2015]69) , 即《农用地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征求意见稿) 》 (修订GB 15618-1995) 和《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筛选指导值 (征求意见稿) 》 (补充HJ25.3-2014) 。《农用地土壤环境质量标准》是对现行《土壤环境质量标准》的直接修改, 适用于农田、果园、茶园、牧草地等农用地土壤环境质量评价与管理。《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筛选指导值》规定的118种土壤污染物的风险筛选指导值, 依据《污染场地风险评估技术导则》 (HJ 25.3-2014) 确定, 适用于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的筛查和风险评估的启动。该标准是对HJ 25系列标准的补充、完善。

此外, 为了对世博会园区的土壤修复提供依据和规范, 上海市环境科学院从2005年开始土壤污染修复指导限值的研究课题, 《展览会用地土壤环境质量评价标准 (暂行) (HJ350-2007) 》就是研究课题的直接成果, 虽然是用于展览会的行业标准, 但参考了国外的环境质量标准和国内土壤重金属的背景值, 也建立了健康风险的概念模型, 是我国土壤环境质量标准的一次尝试。

香港地区颁布的《按风险厘定的土地污染整治标准的使用指引》[1], 是按照特定土地用途可承受的风险水平而制定适合的整治程度, 阐述了污染物的浓度阈值, 若发现土壤或地下水的浓度超过, 便需要进行清理, 是国际上通用的以风险为依归的方法。这个方法符合香港的实际情况, 也符合技术原则的土地污染评估架构, 同时也能提高在香港实施土地污染整治措施的成本效益。

我国大陆和香港地区已有的土壤香港质量标准见表1和表2。

2 其他国家土壤质量标准

发达国家已经基于土壤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土壤质量或修复标准体系, 根据土地用途及修复目标, 设置了土壤污染物的筛选值、目标值或修复值等标准, 同时给出了土壤污染调查、监测、污染场地筛选评估方法等技术指南性文件[2]。国外制定的相关标准见表3。通过搜集土壤生态毒理学数据, 定义特定土地利用方式下的通用场地参数、暴露途径、临界人群的健康暴露风险, 应用统计外推法和人体健康暴露风险评估法, 是各国制定土壤质量指导值的核心内容[9]。

3 新标准编制的思路

新标准主要包括《农用地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征求意见稿) 》 (修订GB 15618-1995) 和《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筛选指导值 (征求意见稿) 》两大部分。《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筛选指导值》主要是对污染场地系列标准的补充, 将土壤环境功能分为两类, 包括住宅类敏感用地方式和工业类非敏感用地方式。规定了两类用地方式的土壤污染风险筛选指导值, 包括基本项目和选测项目。而《农用地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征求意见稿) 》主要是对于《土壤环境质量标准》的直接修改, 针对现有老标准存在的问题[10], 调整和修改主要包括以下5个方面:

⑴老标准分三级标准缺乏理论依据, 一级标准过分统一, 取值不合理。无机污染物没有根据价态给出标准, 只给出了总量。新标准细化了土壤污染物限值, 由于p H条件直接影响土壤中重金属的形态和活性, 特别是总镉的限值普遍反映较为严格, 因此, 将无机污染物对应的土壤p H分为4级, 分别为p H≦5.5、5.5<p H≦6.5、6.5<p H≦7.5和p H>7.5。

⑵老标准中部分污染物限值不合理, 特别是铅、六六六和滴滴涕的限值偏低。根据2006年环境保护部发布的《食用农产品产地环境质量评价标准》 (HJ332-2006) 规定食用农产品产地土壤中的铅含量限值为80 mg/kg, 新标准将铅的限值调整为80 mg/kg。对于六六六和滴滴涕也将限值收严为0.1mg/kg, 与2006年环境保护部发布的《食用农产品产地环境质量评价标准》 (HJ 332-2006) 和《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评价技术规定》一致。

⑶现有老标准的污染物种类不全, 特别是有机污染物只包括了六六六和滴滴涕。新标准中加了总锰、总钴、总硒、总钒、总锑、总铊、氟化物 (水溶性氟) 、苯并[a]芘、石油烃总量、邻苯二甲酸酯类总量等10种土壤污染物选测项目, 适用于特定地区土壤污染调查与评价。

⑷新标准补充了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和土壤污染物分析测试方法。

⑸依据新《环境保护法》明确了标准实施和监督的要求。各级环保行政主管部门依法履行环保统一监督管理职能;按照新《环境保护法》第26条规定的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和考核评价制度, 以及第28条规定的环境质量达标管理制度,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强制执行该标准;农用地土壤环境管理要坚持土壤环境质量反退化原则, 土壤中污染物含量低于本标准的, 应以控制污染物含量上升为目标, 不应局限于“达标”, 农用地土壤环境管理要坚持因地制宜、在保障食品安全前提下治理修复成本最小原则, 土壤污染物含量超过本标准的, 对相应区域环境质量负责的地方政府应依据新《环境保护法》第32条启动土壤污染详细调查, 具体结合超标地区土壤性质、农作物种类等因素进一步开展评估, 准确判断可能影响食品安全的关键环节和因素, 采取针对性风险管控或土壤修复等措施。

4 建议

总的来看, 《农用地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征求意见稿) 》和《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筛选指导值 (征求意见稿) 》已经按照国际通用的标准, 按照风险评估制定控制标准, 考虑了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特点, 对铅、镉等多项污染物的限值进行了调整, 增加了多项有机污染物限值。针对新标准, 还需要在以下方面修改完善:

⑴新修订的标准已经按照不同的土地利用类型进行分类, 主要包括农业用地、住宅类用地和工业类用地。已有的污染类的场所更多改造成为公园和景观场所, 人群暴露的途径和时间与上述场所均不相一致, 建议补充公园等景观场所作为利用类型。

⑵由于我国地域辽阔、气候类型复杂多样, 土壤的背景值也不相一致, 我国已制定了关于草甸棕壤、草甸褐土、红壤性水稻土、黄棕壤、红壤、赤红壤、砖红壤、性红壤、砖红壤、灰钙土、黑土、紫色土、潮土等土壤环境临界含量, 建议加强土壤标准的基础研究工作, 完善各地的污染物限值。

⑶进一步完善污染物种类, 特别注意到石油类污染物是土壤污染的重要来源, 建议补充石油类污染物的限值。

⑷进一步完善污染物的不同形态, 包括增加游离态的氰化物等污染物的限值。

⑸制定土壤相关标准, 需要考虑到当地的地下水和生态环境的影响。

⑹进一步加强健康生态毒理学研究, 广泛积累基础数据, 积极促进多学科的合作, 才能最终制定出适合我国实际经济、社会和技术水平, 并切实可行的标准限值。

参考文献

[1]香港特别行政区环境保护署.按风险厘定的土地污染整治标准的使用指引.2007.

[2]隋红, 李洪, 李鑫钢, 张瑞玲.有机污染土壤和地下水修复/场地环境修复[M].工程师与场地环境评价工程师内部使用培训教材.科学出版社, 2013.376-378.

[3]Australian and Zealand guidelines for the assessment and management of contaminated sites.Australian and Zealand environment and conservation council 1992.

[4]Draft guidelines for the assessment and management of contaminated land in Queensland.Department of Environment.1998.

[5]EPA Guideline.Soil bioremediation.2005

[6]Health and Environmental Guidelines for Selected Timber Treatment Chemicals.Ministry of Health.Wellington, 1997.

[7]Guidelines for Treatment and Disposal of Petroleum Contaminated Soil at Municipal Waste Disposal Grounds.Canada Saskatchewan environment and resource managent.1995.

[8]Working Towards a Comprehensive Policy Framework for Managing Contaminated Land in New Zealand (A Discussion Paper) .2006

[9]王国庆, 骆永明, 宋静, 夏家淇.土壤环境质量指导值与标准研究I·国际动态及中国的修订考虑[J].土壤学报, 42 (4) :666-672.

8.土壤学思考题 篇八

关键词:土壤学实验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兴趣 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12)04(a)-0083-02

《土壤学》是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和必修课程,它几乎是所有后续课程的基础,在培养理论人才和应用人才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1]。由于《土壤学》的理论性和实践性很强,因此,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既要增加学生的理论知识水平又要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于2004年成立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并开始招生。为了建设适应新时期发展需求并与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其它专业协调的特色专业,自2004年以来不断进行教学大纲的修订和完善,其中《土壤学》及其《土壤学实验》是教学大纲修订的重点。目前《土壤学》讲课为48学时,《土壤学实验》为16学时。在有限的学时内,如何提高学生的理论知识水平并增加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是摆在我们面前的课题。笔者自该专业成立以来,一直承担着《土壤学》及《土壤学实验》的授课任务,在授课过程中不断积累和总结授课经验。本文主要浅谈一下笔者在完善实验内容、改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及培养创新能力等方面的探索及在《土壤学实验》教学过程中的一些经验和体会。

1 实验内容的选择

《土壤学实验》包括土壤样品的采集与制备,土壤有机质测定,土壤含水量测定,土壤机械分析,土壤容重及孔隙度的测定,土壤氮、磷、钾和微量元素等养分分析,土壤pH和Eh测定,土壤可溶性盐分析等内容。内容多,任务重。但《土壤学实验》只有16学时,在这些有限的学时内把所有的实验项目做完是非常困难的。为了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如何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实验内容呢?该课题组根据《土壤学实验》与《土壤农化分析实验》内容相融相似的特点,与《土壤农化分析实验》课题组教师协商,把两者相同的内容合并,并把有些实验放在《土壤农化分析实验》里完成。目前,新近修改的教学大纲的实验内容主要包括土壤样品的采集与制备、土壤pH值的测定、土壤容重及孔隙度的测定、土壤含水量的测定、土壤有机质的测定、土壤机械分析和我国主要土壤类型的观察与比较。这些实验中既有室内分析实验也有野外采样和参观,既锻炼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也给学生以感官认识。

2 教学方法的改革

课程实践、实习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大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大学生实践能力的根本途径[2~4]。在实践中如何提高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是我们教学的重点。为提高学生的主动性,进行了如下改革。

2.1 室内室外相结合

在具体实践中,采用室内与室外相结合、动手操作实验和参观实习相结合的方式进行[5]。室内实验主要是土壤pH值的测定、土壤容重及孔隙度的测定、土壤含水量的测定、土壤有机质的测定、土壤机械分析等实验。室内实验在学生做好充分准备工作的前提下,由指导老师向学生介绍实验的基本原理,实验步骤及实验中的注意事项,同时向学生介绍数据的处理方法及根据所得结果分析问题的技巧。学生根据指导老师的介绍及实验指导材料,完成实验,对实验结果进行计算,并对数据进行分析。室外为土壤样品的采集与制备、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土壤标本馆及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农业气象试验站等实习基地的参观。学生实习完成后,需及时完成并提交实习报告,实习报告中除了描述实验的基本原理,实验的过程、实验结果及参观内容外,还要总结实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实施的經验和教训等。

2.2 适时放手

过去学生做实验,教师通常把所需要的化学试剂、玻璃器皿和仪器等都准备好,学生上课时,只要按照实验步骤操作即可。这种教学方法往往造成学生机械操作,没有缜密思考,没有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做完实验后,学生对实验的印象也不深刻。为了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实验中,加深学生对实验原理及过程的了解,教师适时放手,从实验的准备工作、操作到做完实验后的整理工作都交予学生自己处理。让学生自己准备实验所需要的化学试剂及化学试剂的配制、玻璃器皿和仪器等,遇到问题再咨询老师,这就要求学生在实验前要认真预习,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让学生在整个实验过程中都处于主动地位。

2.3 细化分组

在以往实验中,我们以5~6人为一组,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进行实验。但这样的结果是有些学生在动手操作,有些学生则在旁边观看,没有起到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实验中并动手操作的目的。针对此,我们改为以2人为一组进行实验,这种分组方法迫使学生参与到实验中,打消了一些学生的惰性思想。经验证,这种方法起到很好的作用,达到了良好的效果。

3 学习兴趣的培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是学生对学习对象的认识倾向和情绪状态,是学生学好一门学科的重要因素[6]。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能促进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并主动投人到学习中,能动地索取知识,提高自身素质,对教学质量产生重大影响[7]。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向学生介绍土壤学实验的重要性,通过一些案列,分析土壤学实验不可取代的作用。实习基地参观不仅增加学生的感官认识还能增加学生的兴趣。因此,安排一些必要的野外参观实习至关重要。在实习过程,带领学生参观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的土壤标本馆及分析测试中心。通过土壤标本馆的参观,让学生大体了解中国土壤类型的分布,让学生对中国乃至世界的主要土壤有些直观认识并了解这些土壤形成的气候条件及生长在这些土壤上的植被景观。分析测试中心的参观,使学生认识实验所需的一些基本仪器,了解这些仪器的功能及作用。而农业气象试验站的参观,则使学生了解不同作物的生长环境,温室的调控及作用等。通过这些教学基地的参观,增强学生对《土壤学实验》的兴趣。

4 创新能力的培养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一直是我们教学的重点。对此,我们进行了积极探索。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每年一次的科创基金及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旨在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教师要动员学生积极申报这些项目。在学生感兴趣的研究方向上,引导学生了解存在的问题或需要深入的问题,找到科学的研究点,从而形成自己的项目申请书。申请书的写作主要是学生自己独立完成,指导教师给予一定的指导。项目获批以后,项目的开展则需要项目组成员共同努力,从项目的准备工作、具体的实施环节及汇报总结都是学生自己独立完成。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不仅需要学生的创新意识及魄力,还要求学生团结互助及吃苦耐劳的精神。目前,笔者指导的江苏省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溶解性有机质对土壤Pb生物富集的影响”已经圆满结束并达到了预期效果。江苏省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硅肥施用对水稻砷积累的影响”正按照计划顺利进行。

对于对科研有浓厚兴趣的学生,可吸纳他们参与到教师的科研项目,这既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教师时间及精力有限的矛盾,又使学生尽早参加到科学研究的行列当中,使他们将课堂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 并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现在实践相对较少的不足[8]。通过这些项目的参与,提高学生系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思维能力与实践创新能力[9],从而使学生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探索。

5 结语

当然,以上各点仅是笔者的粗浅认识。我们希望通过课题组教师及学生的共同努力,提高学生《土壤学实验》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掌握土壤学实验的规范化操作技能,具备适应客观条件的实验分析能力和独立操作能力。但《土壤学实验》的教学任重而道远,我们还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进一步深化实验教学改革,使《土壤学实验》的教学质量再上新台阶。

参考文献

[1] 柳维扬,高艳红.《土壤学》教学改革思考与实践[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09,22(1):108~109.

[2] 徐秋芳,孙向阳,姜培坤,等.高等林业院校土壤学课程的创新改革与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2008(9):56~59.

[3] 李伏生.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本科)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高教论坛,2007, 2:85~87.

[4] 邹长明,于群英,李孝良.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J].科技创新导报,2008,32:176.

[5] 张锡洲,李廷轩,余海英,等.高等农林院校《土壤学》课程实践教学改革[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09,22(1):106~107.

[6] 彭杰,柳维扬,王家强,等.土壤肥料学的教学体会[J].湖北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9(2):25~27.

[7] 曾鹏芝.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土壤肥料学》教学质量[J].农业与技术,2005,25(4):198~199.

[8] 张锡洲,王昌全,李廷轩.土壤学教学内容与方法改革的实践与探索[J].高等农业教育,2005,2:58~59.

[9] 徐继存,赵昌木.现代教学论基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上一篇:描写雷雨的作文下一篇:我的家园学生作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