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诵读培训班

2024-08-28

国学经典诵读培训班(通用8篇)

1.国学经典诵读培训班 篇一

传承国学经典

营造书香校园

——小学国学经典诵读活动总结

一、指导思想:

中华民族拥有几千年的灿烂文化,我们不断从厚重的中华传统文化中汲取精神食粮,从中感悟到中华民族团结奋进、和谐友善、包容宽厚、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感悟到诚信报恩、精忠爱国,勤俭朴实,互助友爱的传统美德。全面开展“经典诵读”活动,有利于不断深化学校文化建设内涵,促进师生共同成长;有利于推动构建“书香校园”的进程,引领和促进师生回归传统文化、建设精神家园,使“取法乎上”、阅读经典成为师生自然的生活状态,为加深师生文化底蕴发挥积极的作用。

二、具体措施

1、诵读经典的时间:每周一节早读课用于国学经典诵读,每天中午快上课时间,以及每周三中午的国学经典课时间。

2、具体做法:

学校利用了两块黑板,或用诗文,或用诗画,或用学生亲笔书画的名言佳句妆点学校的走廊、墙壁。教室环境也要求体现班级特色,除了诗画、诗文,每个班级都辟有学习园地,内容多是学生阅读古诗文的活动成果,有古诗书法展、有读后感,还有手抄报等等。

(1)课前早读一吟,熟读成诵。为减轻学生背诵负担,倡导见缝插针,积少成多的诵读方法,号召各班充分利用每天课前一两分钟时间,开展“课前一吟”活动,做到读而常吟之,“学而时习之”。要求每班选一名班级诵读长,每周将一首诗抄在小黑板上,原则上每周更新一个内容,如果背诵的快,也可以加快更新,诵读长带领大家课前诵读,直到上课铃响。无论是课前还是课后吟诵古诗都有一个很大的好处,在纪律上,可以减少学生的吵闹。回家后还有家长带领孩子的亲子诵读.(2)红领巾广播领路,配乐美读。在每周的红领巾广播中,在中午规定一个时间段进行诗文诵读,让学生欣赏配乐的经典诵读,这不但提高了了学生读的能力,而且使学生受到了美的熏陶,可谓一举两得。

(3)板报介绍,提供资料。在每期的校园宣传栏里,都刊出一首古诗(词),并提供背景材料和诗词析义,供学生阅读、赏析、评比。在班级也进行手抄报的展示和评比活动,可以配画,配字等等,训练学生,加深理解。

(4)充分利用各种学科进行经典诵读。

语文教师:读经是最好的语文教育,经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只要学生能熟练背诵,里面的意思自会理解。语文教师不仅要担任每周的诵经课,平时还要指导好学生的诵经活动。

音乐教师:利用音乐课对学生进行经典诵唱,学校红领巾广播站配套跟上服务。

美术教师:抓住契机对学生进行中华优秀文化的艺术熏陶,把我国最有名的书画作品引入我校,感受我国文化艺术的魅力。

班主任:负责该班经典诵读活动的协调和成果检测工作。

(5)引导父母子女一起诵读,增进亲子感情,提升家庭文化品味。

3、举办诵读比赛,激发热情。我校利用每周的班队活动时间以个人、小组或班级为单位进行诵诗竞赛,其内容设计丰富,有的是各种角度的归类对诗,有的是诗句接龙,有的是你问我答,有的是对歌竞赛,有的是游戏表演,有的是小品表演,有的是话剧表演。班级举行诵读比赛后,学校再选拔出优秀选手代表学校参加各种诵读比赛。

三、收获和体会

1、丰富了学校的德育内涵。

诵读活动的开展,丰富了学校的德育内涵,推动了学校未成年人思想道德交流和德育工作的发展。师生的精神面貌得到较大的改观,良好的校风、学风、班风逐步形成,有效地促进了我校学生养成教育的全面实施。

2、全面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学生初步掌握了诵读的方法,并能运用,部分学生还能把学到的经典语句运用于作文之中。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得到了提高,学生通过自编自演节目、办手抄报,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协调能力、艺术鉴赏力等等都得到了极好的锤炼。

3、提高了教师的文化底蕴。

开展经典诵读活动,学校教师主动参与,广泛融入,他们和学生一起学习、讨论、背诵,探讨经典的人多了,查阅资料的人多了,吟颂的多了,运用道经典语句的多了,我校广大教师在活动中极大的丰富了自身的文化底蕴。

四、存在的问题

1、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对朗读的要求还不够达到。

2、学生的背诵,还需要老师进行指导,以不至于学生死记硬背,而增加学生的负担。

五、改进的措施

1、加强对老师的培训,要求教师和学生共同背诵古诗。

2、对学生可以把这项内容设为作业,使学生每天按时按量完成。

2.国学经典诵读培训班 篇二

一、指认素读,增加识字数量

1.精选识字读本。针对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重点选取影响较大的传统识字读本 《三字经》 《百家姓》 《千字文》 《弟子规》 等进行编排,作为增加低年级学生识字量的诵读本。 《三字经》 收字简单,共有1140个字, 《百家姓》 568个字, 《千字文》 1000个字,剔除重复用字共有1462个; 《弟子规》 也是多功能速成识字读本,共有1080个字,其中常用汉字大约660个。这些经典都是三四个字一句话, 读起来琅琅上口,非常适合低年级学生诵读。

2.确定素读方法。从识字的角度引领学生耳听读音、眼看字形、 手指字位、口读字音,铭记于心, 每天只是跟着范读录音进行指认素读,不求理解含义,只是纯粹地读。这样,低年级学生在本学段结束时, 能够累计识记2000多个常用汉字, 再加上平时在生活中识记的汉字数, 远远超出了 《语文课程标准》 要求的本年段识记汉字1600个左右的数量,识字量大大增加,为学生尽早进入阅读阶段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诵读经典,培养认知能力

1.培养注意力。诵读经典要有严格的要求:学生双脚与地面保持平行,头正、肩平、背直,胸离课桌一拳,眼离书本一尺。长时间对读书姿势进行如此要求,有利于学生良好读书习惯的养成。在诵读的过程中,不论低年级学生的指认素读, 还是中高年级学生的模仿素读,都要做到 “心眼口,信皆要”,专心倾听电视播放的录音范读,并按范读录音的语速、读音、轻重、停顿、 语气等诵读。不论周一的听读、周二、周三的跟读,还是周四的领读, 始终让学生以素读的方式进行。耳听、眼看、口念、心记,在多种感官的交互作用下,学生心无杂念、 快乐而认真地诵读经典,从而培养他们良好的语感和高度集中的注意力。

2.提高记忆力。对于 《日积月累》 中的古典诗词,我们用古代读书法———吟诵来进行诵读。老师教会学生根据教材中标出的吟诵符号, 用手势打出相应的节奏,“依字行腔,依义行调”进行吟诵。学生用语音的高低长短恰当地表达出诗词的韵律美与内涵美。入情入境地吟诵古诗词,多层次、多角度地开发了学生的记忆力。

三、背诵经典,丰富语言积累

当代文化名人余秋雨说:“在孩子们还不具备对古诗文经典的充分理解力的时候,就把经典交给他们,乍一看莽撞,实际上都是文明传代的绝佳措施。”因此,小学生在记忆力最旺盛的黄金时期对古代诗词、诸子百家的美文等国学经典熟读成诵,是把经典积淀在心灵里,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心智的成熟,他们会慢慢地感悟和吸收,这是对语文经典质的积累。

1.反复诵读,日积月累。在不加重小学生课业负担的前提下,巧用时间,开展诵读国学经典活动。在低年级指读识字的基础上,中高年级开始诵读 《论语》 《大学》 《中庸》 《孟子》 《孝经》 等经典。学校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诵读情境,在电视普通话录音范读、领读等不同形式的引领下,语文老师利用课前一分钟、早诵、午吟各10分钟等有效时间,组织指导学生诵读校本教材 《经典积累·日积月累》 中的名言警句和诸子百家的散文,吟诵其中的古诗词,老师或以身示范,或与学生同诵经典,或教会学生正确的读书方法。不同年级的学生诵读不同的内容,每周以多种形式反复诵读一段古典美文、一句名言警句和一首古典诗词,不贪多、不心急,经过周一到周四的多次反复诵读和与家长的分享,大部分学生已能熟读成诵,因此,对于周五的表演读、比赛读、小组成员互查、老师抽查和周末的亲子共读等,同学们跃跃欲试,老师、同学和家长都会如实填写周评价表。对背诵还不太熟的学生,也不作程度上整齐划一的要求, 月末复习时他们还会有机会赶上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激发学生诵读熟背经典的兴趣,学校还适时举行诗文表演、古诗接力赛、经典名句积累大比拼、国学堂亲子诵读展演等一系列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带动学生愉快地诵读,乐享经典、 乐中积累、乐在其中。

2.考级争章,促进积累。学校经典诵读的评价由学生、同伴、家长、老师等多元参与,形式各不相同。每一课的内容进行周评价 (自己评、家长评、同伴评),每学期末进行考级评价。一个学期早诵的古文和午吟的古诗词各为一级考级内容,由学生自己申请考级后,经家长、伙伴、老师评价,每过一级,可获得一枚“国学雏鹰奖章”;累计获得四枚者,授予 “诵读小能手”称号;累计获得八枚者,授予“诵读小学士”称号;累计获得十二枚者,授予“诵读小硕士”称号;累积获得十六枚者,授予“诵读小博士” 称号;获得全部二十枚者授予“诵读小状元”称号。 此外,学校还在每学期初分别进行春、秋季考级 (即 “学姐考学妹”) 活动,为每一个学生建立“考级争章夺称号大本营”档案,跟踪登记他们对每册教材的诵读考级情况。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不同级别的奖励吸引着学生更加努力地进行国学经典的积累。历经小学六年的日积月累,学生足以储备6万多字的课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而且能够烂熟于心,耳熟能详。如此丰富的积累,使学生既增长了见识,储存了语言养料,又汲取了民族的文化智慧,领略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四、厚积薄发,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一个人语言运用能力的高低,与国学经典积淀的厚实程度息息相关。俗话说“厚积而薄发”,只有积累了丰富的语言材料,才能“下笔如有神”。

学至深时品自高。随着学校诵读国学经典活动的不断深入,学生对经典的积淀程度不断深厚,从而形成了一种富有个性的文化底蕴。他们佳篇在胸,习作中运用起来得心应手。有的学生在成长日记中用“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来警示自己不要虚度少年好时光;有的学生用“无志者常立志,有志者立长志”来激励自己要坚守志向,为实现美好的梦想而持之以恒地不懈努力;有的学生用“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来描写春天婀娜的垂柳,为习作增添文采;有的学生引用 《战国策》 中的“物以类聚, 人以群分”这句话作为习作 《我的朋友》 的开头,介绍和自己兴趣相同的同学……经典名句被同学们恰如其分地运用在习作中,老师们也共同感受到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正在悄然发生变化。

五、古为今用,提升人格品位

国学经典千百年来传唱不衰。诵读它,可以修身养性,增长智慧,开启成功之门,正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诵读着国学经典,学生们在上下五千年古典文学的长河中畅游,积淀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感受着古人的人格魅力:“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一屋之不扫,则何以扫天下”……学生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中健康成长,在完善自身文化修养的同时,也培育了他们孝悌友善、诚信勤谨的美德,提升了他们的道德素养和人格品位。

3.国学经典诵读之 篇三

【关键词】国学;孟浩然;田园诗;友情

孟浩然的诗多写山水田园和隐居的逸兴以及羁旅行役的心情。孟诗不事雕饰,伫兴造思,富有超妙自得之趣,而不流于寒俭枯瘠。他善于发掘自然和生活之美,即景会心,写出一时真切的感受。如《秋登万山寄张五》、《夏日南亭怀辛大》、《过故人庄》、《春晓》、《宿建德江》、《夜归鹿门歌》等篇,自然浑成,而意境清迥,韵致流溢。李白称赞他“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赞叹说:“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赠孟浩然》)。王士源在《孟浩然集序》里,说他“骨貌淑清,风神散朗;救患释纷,以立义表;灌蔬艺竹,以全高尚”。杜甫说他“清诗句句尽堪传”(《解闷》),又赞叹他“赋诗何必多,往往凌鲍谢”(《遣兴》)。皮日休则称:“先生之作遇景入咏,不拘奇抉异,令龌龊束人口者,涵涵然有干霄之兴,若公输氏当巧而不巧者也”。北齐美萧悫,芙蓉露下落,杨柳月中疏;先生则有,微云澹河汉,疏雨滴梧桐。乐府美王融,日霁沙屿明,风动甘泉浊;先生则有“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沈德潜称孟浩然的诗“语谈而味终不薄”(唐诗别裁)。的确不薄,语谈仅仅是外表,主客之间的情谊,由谈初到清真最后清切。这是内在的韵味散发出来的醇香,淡中有味,含而不露,细细读来,却是词浅情深,含着悠然不尽的意味。正是谢榛语的那种“清音有余的感觉”。

有关友情的描述,唐朝诗人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名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此句真切的表达了知心朋友,情谊深厚,即便远在天涯,也好像近在眼前。显示出友谊的真挚。胸怀的阔达。可见人生中拥有真诚的朋友,心中便不会孤独,当代人也常说:多一个朋友,便多一条路。是啊,真正的友谊就是不顾及对方的社会地位,富贵贫贱,美貌与丑陋,而注重双方的心有灵犀一点通,注重自然,注重默契。很多唐诗中体现了这种情感:王昌龄的《送魏二》“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王维的《山中送别“除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孤帆远影碧空尽,未见常见天际流。”而最令人欣赏的友谊之情,是孟浩然在《过故人庄》中体现出的那种“淡”“真”“切”的淳朴自然的朋友之情,值得大家细细赏读:

故人具鸡黎,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首句“故人具鸡黎,邀我至田家”。“这”一邀一致,文字上毫无渲染,召之即来,简单而随便,好似小学生在日记本上写的一日行程一样的朴素而平淡,再加上“鸡黎”相邀,既显出田家特有风味,又见待客只简朴而随意,这样,客人和主人彼此的心扉毫不顾及地向对方敞开,客人不嫌弃你农舍之主而降低身份,主人不谄媚你达官显贵而升官发财,那就盘腿而坐,促膝而谈,气氛润恰而平静,不讲虚礼和排场,如此幽静而祥和,这不仅是主任和客人的真挚情谊所至,也有清新愉悦的环境所衬托,你看那外景——“绿色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这两句一近一远,近景绿树环抱,自成一统,别有天地。下句荡开笔锋,展示一片开阔的远景:郭外的青山依依相伴,让村庄不显的孤独。一“合一“斜”,静中含动,景都活跃着,人怎能闲坐,于是主客敞开胸怀,娓娓而谈——“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轩窗一开,放眼望去的不仅是主人和客人,而且也将读者的眼球引向这这特定情境当中去,随着主人和客人一起欣赏:强烈的农村风味,劳动生产的气息,映入眼帘,让人心旷神怡,那一片打谷场和菜圃,在绿荫怀抱之中,又给人以宽敞,舒适的感觉。于是,话桑麻中,主人与客人的欢声于笑语都仿佛萦绕在我们耳际,正是在这种情景氛围中,客人忘记了仕途的荆棘丛生,名利得失,他从主人的笑语中寻到了安然,坦率,真实,从他对青山绿树的顾盼中,盼到了已久的向往之地,从他与朋友对酒而共话桑麻中,他心境平和,思绪舒展,举猎灵活,自然省净,这样的环境,谁愿意离去,谁不渴望再来,虽然没有说出自己乐而忘返的想法,但客人和主人的情谊无需再遮掩,淳朴而诚挚溢于言表,于是,再不需客气,我想我做客人既主人,主人即客人,下次的约会,定在了——“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孟浩然深深为农庄生活所吸引,于是临走时,向主人率真地表示将在秋高气爽的重阳节再来观赏菊花。不请自到,那种率真,那种理直气壮的情怀,好比小女孩在父亲跟前撒娇:“我要,我要,我就要。”古人相待的热情,做客的愉悦。淡淡两句诗,故人相待的热情,作客的愉快,主客之间的亲切融洽,都跃然纸上了。

此句看死信笔写来,却首尾衔接。首句“一邀一致”尾句“还来就菊花”,此外既感到篇法圆紧,有体会到客人的洒脱自然。

当然,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也有用张扬和比喻的手法体现的,如李白的《赠汪伦》:“讨还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中不桃花潭水是那样的清湛,更出动离人的情怀,难忘王伦的深厚情谊,水深轻身自然的联系起来,以比物手法形象的表达了真挚纯洁的深情,潭水已“深千尺”那么王伦送李白的情意更有多深呢?李白毫无掩饰的用夸张的手法表达了他与王伦不一般的情意:“不及汪伦送我情。”耐人寻味。清朝的沈德潜很欣赏着一句,他说:“若说汪伦之情比于潭水千尺,便是凡语,妙境只在一转换间。”《唐诗别载》显然,秒就妙哉“不及”二字,好就好在不用比喻而才用比物手法,便无形的情意为生动的形象,空灵而有余味,自然而有清真。而孟浩然的《过故人庄》与《赠汪伦》相比较,纯属于平淡的叙述至此,没有一句夸张之句没有一个兴奋之词,但到了平头百姓的谈话,让我们觉得这种淡淡的平易进人的风格,与作者描写的场景——朴实的农家田园和谐一致,表现力形式与内容的高度适应,恬淡亲切却又不是平浅枯燥,诗词是在平淡中蕴涵着深藏的情谊,一方面固然是每个句子都几乎不见费力锤炼的痕迹,另一方方面每个句子又都不显得薄弱。比如诗的头两句只写友人邀请,虽只有鸡黍,但那份友谊之情,却一点都不薄,而是主客情深的精妙之处。

一个普通的农庄,一回鸡黍饭的普通款待,将主人与客人之间的情谊演绎的谈中含真,真中含深,深中含切。描写的是眼前景,使用的是口头语,描述的层次也是完全任其自然,笔笔都显得很轻松,连律诗的形式也似乎变得自由和灵便了。你只觉得这种淡淡的平易近人的风格,与他描写的对象——朴实的农家田园和谐一致,表现了形式对内容的高度适应,恬淡亲切却又不是平浅枯燥。

它不同于纯然幻想的桃花源,而是更富有盛唐社会的现实色彩。正是在这样一个天地里,这位曾经慨叹过“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的诗人,不仅把政治追求中所遇到的挫折,把名利得失忘却了,就连隐居中孤独抑郁的情绪也丢开了。从他对青山绿树的顾盼,从他与朋友对酒而共话桑麻,似乎不难想见,他的思绪舒展了,甚至连他的举措都灵活自在了。农庄的环境和气氛,在这里显示了它的征服力,使得孟浩然似乎有几分皈依了。

4.国学经典诵读方案 篇四

东台市第一小学教育集团

一、指导思想:

以弘扬民族文化,培育道德人才为宗旨,以诵读国学经典为载体,诵经典、知经典、悟经典,营造和谐的、人文的、内涵丰富的校园文化,促进学生汲取中华传统文化精华,培育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怀,培养崇高志向、自强人格和诚信品质,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为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二、组织机构:

组长:金礼辉

副组长:夏玉华 陈平何永根张 健

成员:许爱华张海峰赵剑峰吉云兰刘晶晶

指导组组长:各年级语文教研组长

指导老师:全体语文教师

三、诵读内容:

一、二年级:《弟子规》;

三、四年级:《三字经》;

五、六年级:《论语》

四、诵读要求

能正确、流利地背诵古诗文,大致了解诵读内容的含义,对所诵读的内容进行简单的释义,对内容中涉及的历史事件、人物和典故有个大概的了解。

五、活动时间:

1.启动:2013年4月,语文教师制订实施计划,分解诵读内容。

2.实施:以6年为一个周期,分年级、分时段指导、检查。

六、具体措施:

1.各班语文老师要根据诵读内容,再划分每周的诵读量(同一个年级教研组每周诵读的内容要一致),并在班级开辟专栏公布每周的诵读内容,让学生在一周内反复诵读达到熟练背诵的程度。

2.语文老师每周要安排时间抽查当周诵读内容的背诵情况,动员学生互动检查,表扬先进。布置家庭作业时可以加入诵读内容。

3.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为学生搭建展示的舞台。各班要充分利用语文综合性学习时间,进行经典吟诵、演讲,分组背、个别背、接龙背、默背等学习游戏活动。利用硬笔书法比赛、手抄报等形式,展示经典佳句,营造诵读的氛围,使学生走进经典,耳濡目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陶冶情操。还可以通过每月举行诵读擂台赛等活动,评选班级 “诵读能手”、“每月一星”,以此激发学生们的诵读热情。学校每学期也将开展一次国学经典吟诵比赛。

七、考核评价:

1.每学期期末,由学校组织对各班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活动进行测试、评比,对各班学生诵读过关率进行统计。

2.学校每学期期末评出“诵读先进班”、“诵读能手”给予表彰。

附:各年级诵读内容及完成时间

《弟子规》第1页至第5页11月份《弟子规》第6页至第11页12月份

一年级下学期

诵读内容完成时间 《弟子规》第12页至第17页3月份《弟子规》第18页至第23页4月份《弟子规》第24页至第29页5月份《弟子规》第30页至第35页

二年级上学期

诵读内容

《弟子规》第36页至第41页9《弟子规》第42页至第47页《弟子规》第48页至第53页《弟子规》第54页至第59页

二年级下学期

诵读内容

《弟子规》第60页至第65页3《弟子规》第66页至第71页《弟子规》第72页至第77页《弟子规》第78页至第83页

三年级上学期

诵读内容

《三字经》第1页至第5页9《三字经》第6页至第10页《三字经》第11页至第15页《三字经》第16页至第20页

三年级下学期

诵读内容

《三字经》第21页至第25页3 《三字经》第26页至第30页《三字经》第31页至第35页《三字经》第36页至第40页

6月份 完成时间 月份 10月份 11月份 12月份完成时间 月份 4月份 5月份 6月份 完成时间 月份 10月份 11月份 12月份 完成时间 月份 4月份 5月份 6月份

《三字经》第41页至第45页9月份《三字经》第46页至第50页10月份《三字经》第51页至第55页11月份《三字经》第56页至第60页12月份

四年级下学期

诵读内容完成时间 《三字经》第61页至第66页3月份《三字经》第67页至第72页《三字经》第73页至第78页《三字经》第79页至第83页

五年级上学期

诵读内容

《论语》第1页至第6页9《论语》第7页至第12页《论语》第13页至第18页《论语》第19页至第24页

五年级下学期

诵读内容

《论语》第25页至第30页3《论语》第31页至第36页《论语》第37页至第42页《论语》第43页至第48页

六年级上学期

诵读内容

《论语》第49页至第53页9《论语》第54页至第58页《论语》第59页至第63页《论语》第64页至第68页

六年级下学期

诵读内容

5.国学经典诵读简报 篇五

国学经典浸润青春,智慧美文点亮人生。华夏中华文化渊源流长,在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河流中,流淌着多少的名篇佳赋,犹如灿若星河,大浪淘沙,留下多少光辉、深远的篇章!为了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热情,提高学生经典诵读水平,促进校园文化建设,深入开展学校

文化建设活动,我校于2017年10月23日下午举行了“诵国学经典美文,扬中华传统美德”的经典诗文朗诵比赛。

下午三点全校师生欢聚一堂,在这文化的经典诵读舞台上,一起诵读中华经典,共同聆听古诗书韵;同读中华经典,寻找中华历史河流中的底蕴,对话亘古圣贤,感受千年文字的力量;同吟中华经典,传承中华文明,感受这国学中的饕餮盛宴。

道不尽,上下五千年源远流长的中华绵长历史;唱不完,纵横千万里宏伟博大的华夏锦绣河山:《朱子家训》、《少年中国说》、《永遇乐·京口白固亭有怀》、《水调歌头》、《三峡》、《将进酒》、《论语》、《唐雎不辱使命》、《弟子规》这一篇篇诗词可以道尽人间的沧桑;一个个声音可以响彻万人心声。经典是一段段感情的诠释,诵读是一声声心底的呐喊。

在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本次朗诵比赛取得了圆满的成功,最后,128班、130班获得一等奖,135班、133班、132班、131获得二等奖、129班、134班、136班获得三等奖。

本次国学经典诵读比赛为学生搭建了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提高了学生的朗诵水平和口语交际能力,充分培养了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以及对国学经典的喜爱,为校园增添了浓厚的文化氛围。

普义乡中心学校

6.国学经典诵读教案 篇六

教学目标 :

1、给孩子们扎下中国传统文化之根,使孩子们能够植根传统,把国学教育发扬光大,使孩子学习经典化、生活经典化、人生经典化。

2、让学生了解《笠翁对韵》的原文及大致文意。

3、熟练朗诵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熟练朗读和背诵课文。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内涵,学写对仗春联。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1、课件出示了有水有轩的地方,老师讲解那个地方叫江心洲,后来叫鹦鹉洲,因为这个故事离我们很远了,都藏在地下了,课件跳动变为“地下文章鹦鹉洲”,同样方法,揭示了“空中事业麒麟阁”。

2、当孩子们理解这两句韵语时,接着继续讲解典故陈后主,隋炀帝,一个喜好音乐,一个喜好游玩,都不是好的君王。出示:“陈唱临春乐yue,隋歌清夜游。”老师出示以上四句后,让学生朗读,让学生猜猜他们各喜欢什么。

3、指出这些语句来自李渔《笠翁对韵》。引入今天的课题。

二、激发兴趣,品读韵诗

1、自读整篇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正音

麒麟阁

临春乐

鹡对鸠

3、出示整首韵诗,“鱼对鸟,鹡ji对鸠jiu。翠馆对红楼。七贤对三友,爱日对悲秋。虎类狗,蚁如牛。列辟pi对诸侯。陈唱临春乐,隋歌清夜游。空中事业麒麟阁,地下文章鹦鹉洲。旷野平原,猎士马蹄轻似箭;斜风细雨,牧童牛背稳如舟。”齐读,感觉节奏感。

4、老师出示课件,有关鹡和鸠,翠馆和红楼的图案,让学生理解鹡和鸠都是鸟类,翠馆和红楼是建筑物,鱼对鸟,鱼和鸟都是动物,接着朗读,诵读。

5、这里压的是什么韵?学生——ou韵.老师继续问这首韵诗,哪个字最多——对。那么一个字对的有:(读)鱼对鸟,鹡对鸠;两个字对的有:翠馆对红楼,七贤对三友,爱日对悲秋。列辟对诸侯。五个字对的有:陈唱临春乐,隋歌清夜游。七个字对的有:空中事业麒麟阁,地下文章鹦鹉洲。十一个字对的有:旷野平原,猎士马蹄轻似箭;斜风细雨,牧童牛背稳如舟。

6、继续进行分析,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边背诵。

7、“七贤对三友,爱日对悲秋。”七贤,老师解释了七个爱写文章的人,三友,用课件(梅,竹,松)让学生自己练说。“虎类狗,蚁如牛。”好多同学按今天的眼光来分析,最后,由老师说出其中的典故。

8、在有感情的反复朗读后,从听觉的角度来引出“旷野平原,猎士马蹄轻似箭;斜风细雨,牧童牛背稳如舟。”播放马儿快跑的声音,学习“旷野平原,猎士马蹄轻似箭。”用悠扬婉转的短笛声让学生学习“斜风细雨,牧童牛背稳如舟。”

9、韵诗不但有韵律美,还有节奏美,让我们拍着手,再来读一读。

10、我们一起背这首韵诗,老师出示填空题,鱼对(),鹡对(),翠馆对()。

七贤对(),爱日对()。虎类()蚁如(),列辟对()。陈唱临春()。隋歌清夜()。

空中事业(),地下文章()。

三、拓展练习

1、出示课件,让学生组成对子

2、找对子

海内存知己—

路遥知马力——

明月松间照—

生当作人杰—

白日依山尽——

远看山有色—

四、总结

中华民族的文化渊远流长,除了《笠翁对韵》,还有《三字经》等等,都是我国的文化瑰宝,我们在以后的学习中一定能进一步领略带到中国文化的魅力。

经典诵读:《论语》教学设计

初步了解孔子和《论语》;

诵读《论语》一书中记录的孔子关于“学习”的言论; 指导学生如何积累和诵读经典的方法。教学重点:指导积累和记诵经典的方法。教学法难点:结合经典谈感受。教学过程: 一.复习

创设情境,回忆孔子的言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二、初步了解孔子和《论语》

1、出示小黑板:20世纪末,80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聚会巴黎,发表了著名的《巴黎宣言》,指出:“人类要在于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首2500年前,从——那里汲取智慧”。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个人是谁吗?这被科学家敬仰的人物,就是我们中国的孔子。(简介孔子)

孔子—我中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伟大的教育家。

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尊称孔子,我国春秋末期鲁国陬邑(现山东曲阜)人。他从小生活贫困,由于勤奋好学,成为一个博学多才的人。他曾办过私学,据说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孔子为了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曾周游列国,晚年从事整理和传播古籍的工作,整理了《诗》、《书》、《礼》、《易》等古代文献,编著了《春秋》。

师:同学们,听了老师的介绍,你感觉到孔子是怎样一个人? 生:孔子是一位教育家,思想家。生:孔子是一个博学多才的人。

师:在《论语》一书里,有这样一句话是写孔子外貌的。(出示小黑板):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师:这里的“子”指孔子,这句话的意思是孔子温和又严肃,威严而又不凶猛,庄重而安详。孔子的思想,尽管是两千年以前的,但它对人类具有永恒的意义。你知道孔子说过哪些智慧的话语吗?

生: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生:寝不语,食不言。生:„„

师:(展示《论语》一书),孔子说的这些话,全部在《论语》这部书中,《论语》记录了孔子及其徒弟的言行。全书共20篇,每篇包括基于章,共有500多章。(出示《论语》的目录及一篇的内容安排)

三、指导诵读

师:今天,我们主要诵读《论语》一书记录的孔子关于“学习”的言论。(小黑板出示)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公冶长》)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卫灵公》)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师:下面我们进行第一个环节,声音先于义理———放声读。要求做到:读准音,正确断句,读通顺,读流利。

师:大部分同学已经读得不错了,下面我们进行第二环节:学而不思则罔——读而悟。

请同学们对照译注的字词,自己边读边悟,或小组计论理解原文。(不求深刻,初知大意即可。)

第三幕:古文今说洗耳听——明大意

加深理解文意。请同学们看到第二页,把古文和译文对照读一读,再回照第二幕自己的理解,看出入在哪儿。(重在体验解读的乐趣)

师:这些语段全是孔子关于学习的言论,请你结合自己的体会,说说哪句话让你深有同感?或者你想就哪句话表达自己的看法?

„„

第四幕:熟读成诵过目不忘——我乐背。

按“镂空指示法”练习背诵。集体背,小组比赛,个人擂台赛。第五幕:引经据典古今为用——格言美

师:同学们看一看,这些语段中哪些词语和句子,我们今天仍然在用,请画出来。(学生用笔画)生: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师:这已成为一个成语,如果要表示自己谦虚好学的态度,就可以运用这个成语。成语不一定是四个字。

生: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师:这是典型的四字成语。生: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师:这已成为格言警句。生:„„

师:我们不难看出《论语》中凝练,思辨的语言是我们今天现代汉语的源头,我们在平常的说话中,作文中,如果能够恰如其分地运用这些格言警句,就会增加你语言表达的魅力。

四、总结

老师最后还要把孔子老师的一句话送给大家。请看——(出示句子)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注:弟子:年纪细小的人。弟(tì):同“悌”弟弟对哥哥的爱。师:今天的“弟子”指学生、徒弟,而《论语》中“弟子”指年纪细小的人。孔子老师说“年轻人在父母身边就要孝顺父母,离开家里就要敬爱兄长,做事要谨慎,说话要诚实,博爱大众,亲近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有剩余力量,就再去学习文献知识。”从这句话看出,孔子老师特别看重做人。同学们,诵读《论语》,不仅仅是学习语言,更是在学习我们民族的文化,希望大家做一个有中国灵魂,有世界眼光的中国人。

国学经典诵读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会写生字。能正确读写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3.学习通过看注解、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并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4.学习通过看注解、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并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5.感受到江南山水的自然美,享受到美的熏陶。6.养成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好习惯。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唐朝是我国诗歌创作的黄金时段:有凝望明月思念故乡的思乡诗,有寒光铁衣锁边关的边塞诗,也有杨柳依依话斜阳的送别诗„„今天,我们将走近两位唐代诗人。

二、学习古诗

1.教师指导学生认真读好古诗。

独坐/敬亭/山 唐•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望/洞庭

唐•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二、写字

“庭”字共()笔,第七笔是(),第八笔是()。“亭”字共()笔,第九笔是(),组词()。

三、理解古诗意思

联系课文中注释,并能借助工具书,或请教老师同学,看看插图,想一想诗句的意思,并练习说出来。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理解的意思是:()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意思是:()

1.想象画面,感情朗读:

诵读《独坐敬亭山》,诗人饱尝了人间的辛酸,感受到了世态的炎凉,因怀才不遇而产生()的感情,也正是因为诗人投身于大自然,以山为伴,才寻找到了“

,” 的安慰。

吟咏《望洞庭》,感受到了诗人用轻快的笔触,为我们勾勒出了一幅优美的()图。方圆数百里的洞庭湖在诗人眼里竟似玲珑的“潭面”;月光笼罩下的湖水、山色相称,在诗人眼里又恰似“

”。奇特的想象,大胆的夸张,不禁又让我们感受到了诗人()的情怀。

2.假如你是“诗仙”李白,你会怎么吟诵《独坐敬亭山》—— 假如你是“诗豪” 刘禹锡,你会怎么吟诵《望洞庭》—— 这两首诗都描写的是(),要将它们背下来,永远留在自己的记忆中!

四、课后作业

1、把生字写正确写美观: 2.默写古诗。第二课时

一、精彩回顾:

背诵古诗《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二、自由诵读,初步感知:

1.借助拼音读古诗,做到读准字音,读通诗句。2.初读古诗,并会填:

(1)读准字音,并认真抄写下来:

(2)通过朗读,发现:这首诗歌在形式上是“”句子导 学 设 计 或长或短”,叫(),也叫()。这种诗歌体裁都有词牌名,()就是这首诗歌的词牌名。(3)能结合诗句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谙”的意思是:。

“红胜火”的意思是:

。“绿如蓝”的意思是:

3.熟读古诗,知道:

(1)《忆江南》的作者是____代诗人。

(2)结合注释,想一想课题的意是:

。(3)结合课文中注释,并能借助工具书,或请教老师同学,联系插图,用自己的话给同桌说说诗意。吟诵这首词,边读边体会出这首词的朗读节奏。

三、熟读成诵,体会诗意:

1、在《忆江南》中,诗人把杭州作为了自己的第二个故乡,一句“

”把作者的思绪引向了对昔日江南的美好回忆,成为了千古绝唱。

2、其实,通过对这三首诗词的诵读和欣赏,我们都能感受到(),体验到诗人的思想感情,同时也积累下了名诗佳句:

四、拓展阅读: 其二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

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

白居易曾写下了三首《忆江南》,课文选取了其中的第一首,五、课外积累: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唐)王维 几行红叶树,无数夕阳山。

——(清)王士祯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唐)李白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唐)杜甫

中华经典诵读教案设计之 《弟子规》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复习《弟子规》总序。

2、学习“入则孝”之“父母呼”。

3、理解意思,教育学生孝敬父母要从小事做起。不但孝,关键是顺。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

教学重点: 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理解孝道的重要性。教学难点:理解意义,能在生活中做到。教具准备:音频 教学过程:

一、检查作业

1、齐声背诵《弟子规》总序。

2、询问昨天是否为父母捶背。

二、学习“入则孝”之“父母呼”

1、听音频泛读“入则孝”之“父母呼” 父母呼 应勿缓 父母命 行勿懒 父母教 须敬听 父母责 须顺承

2、教师领读。

3、学生试读。

4、指名读。

5、齐读。分行读。

6、同桌练习背诵。

7、小组竞赛背诵。

三、了解意思。

1、“父母呼”,“呼”就是叫唤的意思。“应勿缓”,“应”就是回答,“勿”就是不可以,“缓”就是迟缓。也就是听到父母他在呼唤、叫唤我们的时候,应该要立即的回答。

想一想,平时父母叫我们的时候,我们是怎样做的?(指生答)怎样做才能更体现“孝”呢?(生答)

延伸:

父母呼 应勿缓;老师呼 应勿缓 ;

2、“父母命,行勿懒”:父母在教我们的时候,父母教我们做任何事情,“行勿懒”就是要马上动作,不可以拖拖拉拉的。

3、“父母教,须敬听”:父母在教育你的时候,要恭恭敬敬地聆听。

4、“父母责,须顺承”:如果你做错了事情,父母责备你的时候,你应该接受教训,真心悔改。

希望大家都能够成为孝敬父母、懂礼貌的孩子。

四、讲故事:《啮指痛心》

曾参,字子舆,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世称“曾子”,以孝著称。少年时家贫,常入山打柴。一天,家里来了客人,母亲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曾参忽然觉得心疼,知道母亲在呼唤自己,便背着柴迅速返回家中,跪问缘故。母亲说:“有客人忽然到来,我咬手指盼你回来。”曾参于是接见客人,以礼相待。

五、礼 仪

1、见到长辈、老师要主动问好。

2、父母、老师、长辈,要求做的事情,要尽量做好。

六、课外作业

1、背诵“父母呼”。

2、帮父母 收拾餐桌。

小学诵读经典主题班会教案

【活动主题】 诵读经典 爱我中华 【活动目标】

1.通过诵读经典,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传统 文化的热爱之情。

2.加强师生的语言规范意识和推普的参与意识,在全校形成公共场合、课堂教学中说普通话的风气。

【活动准备】 古诗词朗诵 多媒体课件 【活动过程】

一、开场词

经典使人生变得厚重与深刻,诵读使我们获得心灵的开发与启迪。

我们的祖国历史悠久,我们的文化博大精深,在漫漫的历史星河中,闪耀着无数颗璀璨的星星。【小学诵读经典主题班会教案】小学诵读经典主题班会教案。

这儿有诸子百家,有四书五经,有唐诗宋词„„这儿有老子庄子,有孔子孟子,有杜甫李白„„

这儿闪烁着先人们的无上智慧,这儿呢喃着前辈们的悠悠情怀。今天,让我们走进悠远的古代,探求幽幽的情怀。今天,让我们与圣贤为友,与诗词作伴;今天,让我们尽情歌诵,尽情吟唱。

二、诵读经典 1.《迢迢牵牛星》 2.《春江花月夜》(配乐)3.《陋室铭》《爱莲说》

4.苏轼的《水调歌头》

5.(师)刚才咱们欣赏了这么美的诗词,老师也想参与到你们中间,咱们开展一个竞赛好不好?咱们四个组,每组要说一个我限定内容的诗句,看看哪一组说的最多最好。

第一个题目由第一组说:谁能说出含有春夏秋冬字眼的诗来。第二个题目由第二组说:谁能说出含有动植物字眼的诗来。第三个题目由第三组说:谁能说出含有亲情意思的诗来。第四个题目由第四组说:谁能说出含有离别意思的诗来。

三、结束语

琴声淡去,余音袅袅,诗词吟罢,口留清香。

这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这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食粮。

子孙代代无穷已,诵完经书唱诗词。

7.国学经典诵读培训班 篇七

一、诵读国学经典应讲究的原则

有效的教学要遵循一定的要求和原理, 这就是教学原则。要想顺利展开国学经典教学的前提是把握正确的教学原则。小学教育教学的对象是小学生, 它们不是中学生、也不是大学生, 更非成年人。小学生有他们特殊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 另外还有每个个体的独特个性。因此小学国学经典的教学必须考虑这两个特殊的学情, 否则我们的教学必然是违背客观规律的、错误的。

在诵读实践过程中, 我们认为以下几个原则是能够较好地指导实践的。即赞美性原则、区别性原则、不明确性原则和自主性原则。赞美性原则, 即只赞美不打击, 或者多赞美少批评, 以引导学生对国学经典产生兴趣和爱上经典为根本。区别性原则, 即在全校、全班提出整体要求的同时, 实事求是地承认学生存在个体的差异, 所以他们的记忆、思维等也客观上存在的差异性, 对他们的要求不能一刀切。

随着学习的深入, 内容不断增多, 由于学生的记忆、理解能力的不同, 学生之间的差距也会逐渐拉大。有的学生对于每一个部分都能够较好地理解, 每次都能按时完成背诵任务;有的却连熟读都做不到, 更别说背诵和理解了。根据赞美性和区别性原则, 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学习的要求做出调整。不能背诵的降低要求, 只要能熟读即可, 熟读都达不到的就跟读, 只要积极地参与了, 能读几句是几句, 这些都是进步。教师在此过程中都要毫不吝惜地给予热情的赞美和表扬。

在班上班可以设立“星级诵读展示”, 首先, 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诵读大组, 由本组诵读能力最好的学生担任组长, 并规定, 每组开始时都拥有一个大星星, 每组有一个同学能诵读就有一颗星。以后每当有一个同学能诵读后就加上一颗星星, 每个星期都对此进行一个总结, 给予不同的评价。这中间注意原来就能诵读的学生水平的提高, 有提高的额外加贴上一朵小红花;能正确、熟练地背诵, 就奖给一颗星星。一周中进步最大的组就会得到一份小礼物。这样, 在宽松愉悦的氛围中, 学生就容易感受到自己的进步, 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学习的兴趣一旦被调动起来就会事半功倍了。

不明确性原则, 即对于作品中没有定论的字句不作逐字逐句的训诂精讲, 对小学生来说只求了解句子的大致意思、熟读成诵即可。自主性原则, 即充分尊重学生兴趣, 在教学中要注意观察学生对于哪一方面的内容感兴趣, 可以鼓励学生在规定的内容外诵读更多的经典。有人认为解读经典要“字句落实, 达到文言白话可以自由转换的程度”, 实践表明这是不可行的。因为国学经典进入课堂、学校, 它只能作为语文教学的一个补充, 而不能成为主体, 否则会本末倒置。我们在教学中追求过细过多地逐字逐句地了解含义, 会让学习会变得非常枯燥, 对学生而言会加重学习负担, 这样只会让学生反感国学经典, 兴趣一旦失去将是语文学习的重大损失。

二、诵读国学经典应精心选择内容

根据学情决定教什么是我们的教学原则。对诵读内容的选择要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 这是做好诵读国学经典的基础。几千年的文化传承, 使得我没的国学经典在数量上浩如烟海, 灿若繁星, 在知识层面上博大精深, 涵咏无穷, 所以我们选什么给学生读也是一个必须思考的问题。

对此, 我们以为要注重两个标准。一是选最有价值的, 二是选易于诵读的, 并最好做到二者兼而有之。最有价值的, 选那些无论是什么时候都不过时的来学。当然, 对于一本书来说不可能其中的每一段、每一句、每一个字都是真理, 我们必须实行拿来主义的原则———占有、挑选和使用。

三、诵读国学经典应讲究方法

教学方法的好与否, 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的好坏, 作为教育者不可不重视。

(1) 范读。“取法乎上得乎其中, 取法乎中得乎其下”可见好的教师的重要性。国学诵读的第一步是读, 所以正确的范读非常重要。范读主要要注意掌握诵读节奏、语气。正确的范读可以将文言文的韵味读出来了, 可以帮助学生正确的理解句意。

(2) 背诵积累。读了之后更重要的是背诵。背诵了之后学生就有了积累, 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就会不断发酵, 不断内化。背诵可以采用多种多样的办法, 实践证明, 开展活动是一个很好的促进方式。如我校对《弟子规》的诵读, 就结合“诚信、感恩、言爱”开展了一次演讲活动。通过活动, 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学生对诵读的内容进行了挖掘, 取得了极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孙俊三.教育原理[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 2001.

8.诵读国学经典,提升学生素养 篇八

关键词: 国学经典 诵读 素养提升

天津一神童,名叫李尚荣,在中央电视台一节目中的相关展示,博得主持和观众的一致好评。这是近日发生于电视实况里的真实故事,节目主持人是那样欣赏小姑娘展示的才华,追问其缘由,欣然得知,小姑娘从小就诵读经典。由此可见,让孩子诵读国学经典,对提升学生的素养何等重要。

一、诵读国学经典,增加学生词汇积累

上文所说的李尚荣,只有6岁,在中央电视台《向幸福出发》栏目里所展示出来的才华令人刮目相看。简直就是神童,她拥有4000的识字量,都是通过诵读国学经典获取的。这给予我们怎样的启迪?应当说国学经典给了小姑娘神奇的智慧。不能完全肯定这与小姑娘超人的智商没有关系,但完全可以肯定的是,国学经典如果不是小女孩所崇尚的诵读材料,小姑娘也不至于就可以产生如此令人刮目相看的才华。也许有人会这样思考,能够具有如此近于神童的数以万计的孩子中有几个?完全可以说就是端午的蒜头——独种,或者也就可以说是屈指可数的。但我们不能不承认的是,小学生正是诵读国学经典的最佳时机。平时的诵读经典留给我们较深印象的是,小学生只要是认认真真或者是比较规规矩矩地诵读了,学生将会积累不少词汇。有的虽然就是学生的囫囵吞枣式的简单理会,但学生也能够从相关国学经典的前后诵读中感悟出一定的意思,有的就比较准确地用于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小学生所能够诵读的经典比较广泛,小学生可以诵读的经典其语言都是朗朗上口的,所运用的词汇不但便于学生理会,而且便于学生积累,也相当便于学生在日常生活乃至习作中的应用。从平时教学实践看,认真诵读经典的孩子,所创作出来的文章往往都是那样妙语连珠,这就比较充分地说明,诵读经典给学生自不自觉地带来积累词汇的便利和便捷。

二、诵读国学经典,增强学生记忆能力

人是有记忆能力的,尤其是小学生记忆的速度是那样快,记忆的能力是那样强。必须承认,有些是不便于学生记忆的,而不便于学生记的,其大脑再好,再有非凡的记忆能力,小学生也是不可能记住的。譬如小学生学习数学时一些生硬和极其抽象的数学概念,是很不容易记住的。但在相关诵读实践中,人们却比较有意义地发现国学经典方面的内容是小学生最容易接受的、认可的且是最容易记熟的。这里面有一定的原因,根据比较具体的分析,当是国学经典语言表达与学生诵读之爱好相合拍,形成了相当理想的国学经典诵读的气场。虽然一些国学经典的含义学生不是那么清楚,但他们从一开始接触到语言的朗朗上口,到经常或就是永远那样朗朗上口,让孩子们自感可以津津有味地读着,且读得那样爱不释手。应当说学生积累得越多,记忆得越快,就是那些记忆力存有一定问题的学生,显得有了相当明显的进步。从这个意义上说,小学生见识国学经典产生一定意义上的好奇,而当他们真正意义上诵读了,国学经典又把一个个学生“缠着”,一个个小学生那样相当理想地“恋着”,这就由外在的影响导致学生产生阅读国学经典的内在需要。事实上,让学生逐步接触国学经典,学生不会感到枯燥,反而会产生不尽的诵读乐趣。小学生的记忆力是在逐步增强的,依靠国学经典的诵读提高学生的记忆力是人们有目共睹的。我们需要慎重考虑,学生诵读国学经典之记忆力的提高,需要有序进行,不能仓促行事,否则,也不可能产生好的诵读效果。

三、诵读国学经典,塑造学生高尚人格

应当说国学经典之内容广泛,所涉及的有“风声、雨声、读书声,家事、国事、天下事”。当小学生也能够“声声入耳、事事关心”了,那肯定能够为学生高尚人格的塑造奠定坚实的基础。教师需要不仅让学生比较简单地诵读,而且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或时空为学生做好诵读国学经典的提升。正如李尚荣小姑娘,她不仅能够诵读,而且能够比较简单地阐明自己的观点,虽然某些观点还是那么稚嫩或者是相当肤浅,抑或就是不那么十分正确,但毕竟她能够表达诵读的想法。对此,在学生诵读国学经典的过程中,教师必须引领学生进行交流互动,让学生能够表达见解,这能促进学生的国学经典的诵读,也对学生形成正确的感悟起着矫正作用,让诵读国学经典真正起到塑造学生高尚人格的作用。学生首先诵读的是《三字经》,因为《三字经》所宣导的教育思想是颇具理想之教育规律的,对小学生的教育首先必须从孝道、礼仪、文明的角度入手,对于知识应当还处于比较次要的位置。再看具体的《三字经》,主要由六个部分构成,且每个部分都有一个部分的主题,学生阅读这经典完全可以逐步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老师无需急着让学生把所有《三字经》都诵读完,必须引导学生进行积极意义上的诵读消化。可以将《三字经》的相关为人要求与当今社会主义的相关核心价值观念联系起来,形成《三字经》的育人活力。如“为人子,方少时”到“首孝悌,次见闻”,则通过黄香、孔融的实例,让小学生初步建立起孝顺父母等方面的道德情感。

总之,小学生诵读国学经典已是势在必行的事,更应当看做是迫在眉睫的。让小学生能够有效地诵读国学经典,有许多问题需要人们孜孜以求,只要我们积极探索,不想一蹴而就,脚踏实地、持之以恒地让小学生诵读国学经典,国学经典就一定会成为引领学生精神成长的瑰宝。

参考文献:

[1]赖相卫.对学习国学经典提高小学生语文水平素养的思考[J].课外语文,2012.18.

[2]曹建平.校本课程开发对教育生命意义的追寻[J].湖南社会科学,2003.02.

上一篇:雷锋精神辩论赛下一篇:青岛产业调研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