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人体的激素调节

2024-09-06

第一节人体的激素调节(精选8篇)

1.第一节人体的激素调节 篇一

15.3 人体的激素调节

执教人 连云港市赣榆县塔山二中 刘丽平

一、教材分析

苏科版初中生物第15章第三节“人体的激素调节”是在前面已学过的“人体的神经调节”的基础上,以青少年在青春期身体的外形和生理发生的巨大变化与体内各种激素的关系为例,说明人体的各种生理活动是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共同作用的结果。人体内分泌系统的组成,教材图文并茂,这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但对内外分泌腺,教材仅以文字加以阐述,不利于学生对其结构和功能的认识。此外,对于激素调节作用,学生比较陌生,难以理解,除了书本上介绍的几种激素的作用外,应该有必要对其它激素的功能做些简单的介绍,利于学生构建激素的作用知识网络。

二、学情分析

课前布置学生利用网络、书籍等查找有关激素调节的资料,但大部分学生缺少整体认识,所以应从生活实际出发,通过常见病症实例分析,激发学生学习欲望,揭开激素调节的神秘面纱,便于学生理解掌握。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说出人体内分泌腺的特点、种类和它们所分泌的激素;举例说明人体激素参与生命活动的调节。

2、说出生长激素、甲状腺激素、胰岛素的主要功能及分泌异常引起的疾病。

3、运用资料分析的形式,说出研究激素功能的基本方法;尝试设计对照实验。

4、举例说明激素调节受神经系统的调控,人的生命活动主要受神经系统调节,但也受激素调节的影响。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讨论、交流能力,以及整理归纳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科学的情感。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激素的概念和作用。(2)激素分泌异常引起的疾病。

教学难点

(1)激素的概念和作用。(2)激素分泌异常引起的疾病。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谈话法以及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准备有关人体内分泌系统疾病的资料,相关视频、图片)

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引言激起疑问

展示兴奋剂丑闻资料:

1960年 丹麦自行车选手詹森在罗马奥运会比赛时突然死亡,尸体解剖证明是服用了药物所致。这是第一个在奥运会中死于兴奋剂的选手。

1988年 汉城奥运会,加拿大短跑运动员本·约翰逊药检呈阳性被取消金牌。

2000年 悉尼奥运会,保加利亚举重队因禁药丑闻被取消了3块金牌。

2004年 “女飞人”琼斯陷入兴奋剂案件中。而蒙哥马利和科林斯等奥运冠军已被取消参加奥运会的资格。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体育比赛中要禁止服用兴奋剂?(不同层次的学生会有不同的回答)教师讲述:兴奋剂大多为激素类物质,服用兴奋剂,不仅违背体育道德,破坏公平竞争的原则,更伤害了运动员的身体。激素如果被滥用的话对人体有害,但在正常的生理状态下,一定量的激素对人体却具有调节的作用,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人体的激素调节。(二)自学探究答案 学生看图,讨论:

1.人体内分泌系统中的主要内分泌腺有哪些?位置是怎样的? 2.这些腺体的主要功能是什么?

3.男性和女性的内分泌腺在组成上有什么区别呢?(三)讲解突出重点

1、出示挂图比较外分泌腺和内分泌腺。

联系旧知识,让学生说出所知道的外分泌腺,并请学生从导管的有无以及分泌物的去向两个方面来比较两者的区别。

2、内分泌腺

讲述:像汗腺、皮脂腺的分泌物都是通过导管排出的,因此这类腺体叫做外分泌腺;人体内还有另一类没有导管的腺体,它们的分泌物直接进入血液,随血液循环输送到全身各处,因此这类腺体叫做内分泌腺。人体内的内分泌腺有多种,它们的位置和功能又是怎样的呢。?

请同学们仔细看图9—27,认识人体内的主要内分泌腺及其在人体分布的位置,并思考男性和女性的内分泌腺组成有什么不同? 学生观察并思考:

(1)从图上看,人体有哪些主要的内分泌腺?位置是怎样的?(2)垂体位于人体的什么部位?(3)甲状腺位于人体的什么部位?

(4)胰岛位于人体的什么部位?(如果把胰腺比作大海,那么胰岛就好比大海中的小岛)(5)男性和女性的内分泌腺在组成上有什么区别呢??

3、激素

激素是由内分泌腺的腺细胞所分泌的,对人体有特殊作用的化学物质。它在血液中的含量极少,但是对人体的新陈代谢、生长发育以及生殖等生理活动,却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那?么,激素的调节作用是怎么样的呢(1)胰岛素的调节作用

让学生分析课本上三个实验资料,分组讨论三个资料分别能够得出什么结论。并提醒学生联系信息库思考胰岛素是由什么腺体分泌的?有何作用?如果分泌异常会出现什么病症?

学生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介绍结晶牛胰岛素的合成情况,激发爱国、爱科学的情感。(强调糖尿是糖尿病的特征之一,对患糖尿病的患者可以用注射胰岛素制剂来治疗)。(2)甲状腺激素

展示资料:摘除小狗的甲状腺,小狗出现以下二种症状:1)生长发育停止(2)精神萎靡不振,由此得出甲状腺激素的作用。

提示:如果甲状腺激素分泌不正常会导致一些疾病。出示“甲亢”患者的挂图,“呆小症”患者的挂图,“地方性甲状腺肿”的挂图,引导学生观察,分析症状和原因。介绍“加碘盐”。(3)生长激素 教师提出问题:为什么有人长那么高是个巨人,有人长那么矮是个侏儒呢 ? 学生按学习小组自学生长激素是由哪种腺体分泌的,有何作用?如果分泌异常会出现什么病症?教师出示“侏儒症”和“巨人症”的图片,引导学生回答二者各患什么病,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提问:有哪位同学来比较一下“呆小症”和“侏儒症”的症状的异同?

3、激素调节与神经调节的关系

师生互动,共同完成小游戏——击鼓传球。要求:老师敲击时,学生把球传给身边的人,当敲击声停止时,拿到球的同学要回答一个前几节课所学问题。当停止游戏时,请学生说说在做游戏的过程里有什么感受。

师生共同分析原因并总结得出:人体的生命活动主要靠神经系统的调节,还要靠激素调节的影响。

四、实践巩固所学

假如你是医生,你确定下列病人患了什么病? 病人A:

医生啊,我感觉到自己呼吸快,心跳快,特别容易激动,我的眼球突出,一瞪眼,眼珠就快要掉下来。病人B: 病人的妈妈说:这孩子从小就生长速度慢,发育不全,到现在还是这么矮,智力低下,什么都不会,别人都说他是个傻瓜,可我却很爱他,我希望社会对象我孩子这样的弱智群体给予更多的关爱。病人C:

我是快乐的小矮人,身高不到1米,但我能唱又会跳,让我找回了自尊,我勤劳善良,聪明大方,处处节约资源,为社会着想。病人D:

我家住在西北山区,常年吃不到海带,我的脖子粗大,呼吸短促,心跳很快,我无法劳动,怎么为人民服务呢,唉,只能人民为我服务啦。病人E:

我个子太高了,高的腿都不能支撑身体了,走路非常困难,又无法劳动,身体素质也差,只能做特技演员,最让我发愁的是我还在不停的长,吓得我的爱情鸟都飞跑了,医生,救救我吧!学生讨论判断,逐个回答。

五、总结反馈信息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你还有那些不会的地方?你还想知道什

么?

六、教学反思

胰岛素的调节作用的设计是个重点,结合教材里的三分实验材料层层呈现,逐步推理,不仅获取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对启发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活动、领悟科学探究方法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对“生长激素”和“甲状腺激素”作用的理解主要采取通过病症的症状表现进行反推,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规律,容易从感性认识去理解深层的理论。同时通过多媒体图片展示激素分泌异常出现症状,创造了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激发了学生参与教学热情,拉近了学生和社会的距离,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小游戏的设置,全体学生都参与进来,使本节生物课达到了高潮。在这样一个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游戏当中,学生很容易得出神经调节与激素调节在人体生命活动中的相互作用。

2.第一节人体的激素调节 篇二

关键词:蛋白质代谢,激素调节,胰岛素,骨骼肌

1 前言

骨骼肌是人体最大的组织,大约占人体总重量的40-45%,然而骨骼肌大约占细胞群的70-80%,由于脂肪组织,骨组织和细胞外液体大约占体重的55%,其余的细胞群仅占体重的10%。骨骼肌的主要功能是为身体活动提供动力,另外它有重要的代谢作用。骨骼肌是人体主要的蛋白质和自由脂肪酸储存库(50%全身蛋白质)。发生糖异生时,肌肉蛋白是葡萄糖来源的前体,肌肉蛋白质也是合成其他组织蛋白的来源。在饥饿状态时,从肌肉释放出的氨基酸,经过肝脏和肾脏的糖异生作用生成葡萄糖,最后为脑提供能量。在分解代谢疾病(如癌症,严重外伤和败血症)中肌肉萎缩可能有积极的补充作用,如糖异生,治伤,抗体合成和c-反应蛋白质。

肌肉蛋白的增加或减少取决于蛋白质分解和合成的平衡。人体蛋白质的合成代谢和分解代谢不断的转换,从而对身体起到修复和调整作用。如果合成代谢速度大于分解代谢速度,那么肌肉蛋白质量增加,如果分解代谢大于合成代谢,那么肌肉蛋白含量减少。

肌肉蛋白质转换受很多生理条件限制,如:禁食,摄取食物,疾病和老化。在这些状况下,激素可能是蛋白质转换的主要调节器。许多内分泌疾病会有肌肉萎缩和肌肉功能障碍。在动物体内,已经广泛的研究了骨骼肌蛋白质代谢的激素影响,肌肉培养和细胞培养。先进的示踪技术和分子生物学技术已经使人类对蛋白质代谢的研究早在15年前就开始了,同时也加深了我们对骨骼肌蛋白质代谢的激素调节的了解程度。从这些研究中明显看出,蛋白质代谢的激素调节在不同物种之间是存在差异性的。一个经典的例子就是胰岛素对骨骼肌蛋白质合成速率的影响。

我们主要探讨骨骼肌蛋白质代谢的激素活性,由于许多争议是由方法不同引起的,我们也探讨测量人骨骼肌蛋白质代谢的所利用不同技术的局限性。

2 研究人体骨骼肌代谢的方法

如果我们要研究蛋白质代谢,那么蛋白质量和蛋白质动力学都是很重要的方面。由于方法的限制,关于肌肉含量方面的资料是很少见的。在活体内,蛋白质动力学(合成代谢和分解代谢调节肌肉蛋白质的重量和质量他们的方法对于阐明肌肉含量和功能的改变的机制非常重要。

2.1 骨骼肌的含量和蛋白质

测量人体全身骨骼肌含量的方法有局限,虽然肌肉占无脂肪体重或瘦体重比例很大,身体成分测量结果仅仅粗略的等于骨骼肌含量。测量肌肉含量的直接方法是测量尿肌酐,尿肌酐几乎都是由肌肉产生的(>98%),并且转变成肌酐后不可逆,通过尿可以测量出排泄的肌酐量。然而,为了测量准确,受试者必须禁止肉食5天并收集72小时的尿。在肾衰竭,急性感染和肌肉损伤时,这种方法慎重采用。

二元能量X射线可以测量出整个机体骨,脂肪,去脂体重比例,但是不能具体测出肌肉含量。然而,由于四肢的去脂体重几乎全部是肌肉,四肢肌肉含量占整个身体肌肉量的75%,这样整个身体肌肉量可以估计出来.尽管不是直接测量肌肉含量的方法,但是操作简单易行,重现性高(变异系数5%)肌肉蛋白含量仅通过分析活检肌肉内蛋白含量可以测出(前提是假设活检的肌肉蛋白含量与全身骨骼肌的蛋白质含量一样)。蛋白质平均占肌肉重量的18%-20%。

2.2 氨基酸平衡

利用小腿和前臂的氨基酸平衡变化来估计肌肉组织中蛋白质的增加或丢失。氨基酸平衡源于增加器官血流量氨基酸浓度的动静脉差,对于氨基酸,如:苯丙氨酸,赖氨酸和酪氨酸,在骨骼肌内只起到合成和分解作用,吸收和释放的量反映肌肉蛋白含量的增加或减少。利用氨基酸渗透技术来了解体内氨基酸的变化,进而推算出蛋白质的含量。

2.3 3-甲基组氨酸方法

3-甲基组氨酸方法是利用肌动蛋白和肌球蛋白的构成成分。3-甲基组氨酸从蛋白质分解释放后,既不会再利用参加合成代谢,也不会参与分解代谢,而是迅速地排泄进尿里。因为整个人体甲基组氨酸的位于骨骼肌内所以尿的3-甲基组氨酸被用于估计骨骼肌肌原纤维的蛋白质分解。但是,在肠内平滑肌也对3-甲基组氨基酸有转运作用,研究发现在感染期间相对地少量的3-甲基组氨基酸从病人的内脏区域释放,但是这也许会随不同的研究条件而改变。小腿或前臂的3-甲基组氨基酸的动静脉差别的也许能用于估测骨骼肌肌原纤维蛋白质分解情况,但是3-甲基组氨基酸低血浆浓度,尤其动静脉的浓度差导致当前的方法使用的低精确性。

3 激素

激素是由内分泌腺或散在的内分泌细胞所分泌的各种高效能的生物活性物质,经组织液或血液传递而发挥调节作用的物质。

激素是重要的代谢调节器,很明显的例子,如生长,再生,营养调控等等都离不开激素的调节。激素在代谢紊乱疾病中也起到至关重要作用。一些激素有很好的合成代谢作用(如:胰岛素,生长素,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然而其他则是合成代谢激素(如:胰高血糖素,糖皮质激素和儿茶酚胺类激素)。有些激素的作用机理到目前还不是十分明确,例如,甲状腺激素对儿童生长所起到的作用,但是,甲状腺机能亢进明显症状是肌肉消瘦或虚弱。与在试管内受控环境研究不同,体内各种激素变化是同时发生的,在受试者体内,这些不同激素的相互作用使激素研究具有复杂性。

3.1 合成代谢类激素

3.1.1 胰岛素

近年来,针对胰岛素对肌肉蛋白质代谢作用的进行了大量研究。研究表明,胰岛素对骨骼肌蛋白质作用通过刺激氨基酸摄取、促进蛋白质合成、抑制蛋白质分解实现的。胰岛素缺乏的糖尿病患者肌肉消瘦,几个世纪以来人们已经认识到了。关于胰岛素调节人体蛋白新陈代谢,最初研究在1型糖尿病患者中已经被证实。这些研究中,胰岛素失去作用效果后,整个身体蛋白质的合成和分解都被提高了。因为蛋白质的分解超出了蛋白质的合成,所以整个身体蛋白质丢失,表现出患者明显消瘦。后来的研究也没能证实在1型糖尿病患者中,胰岛素对肌蛋白部分合成速度的治疗有任何效果。

在1型糖尿病患者中,肌肉蛋白质合成似乎对增加胰岛素和氨基酸浓度相对的都不敏感。有一个报道,注射胰岛素和全身性的大量的氨基酸浓度不能使1型糖尿病患者肌肉蛋白质合成增加。在1型糖尿病患者中,研究骨骼肌收缩蛋白———肌球蛋白(重)链,也没有发现胰岛素作用效果。关于2型糖尿病患者的肌肉蛋白质代谢仅有一篇报道,尽管使用胰岛素进行治疗,也没有发现有骨骼肌蛋白质代谢产物生成。1型糖尿病患者是没有胰岛素分泌的,观察全身蛋白质合成率,发现内脏器官和骨骼肌没有蛋白质合成。然而全身蛋白质分解减少很大程度上是骨骼肌蛋白质分解减少的结果。

总之,对成人个体来说,胰岛素好像能减少蛋白质的分解而对蛋白质合成没有影响。蛋白质的合成是与缺乏充足的氨基酸供应有关的。另一个关于这些测量方法的问题就是这些技术都没有利用前体物。胰岛素和其在氨基酸水平的相关变化可能会影响探索物在转运RNA池的浓缩。由于近期在转运RNA提取技术和分光计敏感度的改善,就很有可能测量肌肉样本中转运RNA浓度并能决定胰岛素对蛋白质合成的影响。

3.1.2 生长激素和类胰岛素生长因子1

生长激素的促合成作用已被很好的证实了。研究显示它能促使瘦体重增加肌肉质量增加脂肪减少同时肌肉功能也改善了,包括肌肉力量和运动耐力。对年长的人来说,他们的胰岛素分泌减少,如果给他们供应胰岛素的话,他们的瘦体重和肌肉质量都会增加的。

离体实验和动物实验都证实了生长激素增加蛋白质合成速率,很多情况下是减少蛋白质分解。这些结果在生长激素缺乏的动物身上比在正常的动物身上更明显。

通过对肌肉灌注胰岛素生长因子1,显示蛋白质合成增加。胰岛素生长因子1对蛋白质合成的刺激作用是通过用氮氧化物抑制剂来阻断血流的增加,从而减弱它的作用。显示这种作用是由于血流的减少或者是一个直接的效果。肌肉蛋白分解抑制可能是由于高浓度的胰岛素生长因子1的或者是氨基酸浓度的同时降低。生长激素的代谢活动可能次于胰岛素生长因子1的效应。然而,我们对生长激素、胰岛素生长因子1还不是很了解。很有可能的是,生长激素的活动直接或是间接的通过胰岛素生长因子1发挥作用,这取决于代谢活动和组织。胰岛素生长因子1是通过增加蛋白质合成来影响肌肉蛋白质代谢。为了消除它对蛋白质代谢的间接影响,把生长激素灌注入动脉,没有测到胰岛素生长因子1的浓度升高。用这种方法测骨骼肌蛋白质合成速率增加的幅度比系统灌注更加大些。在鼠骨骼肌中生长激素能刺激类胰岛素生长因子1的基因表达,自人类用胰岛素生长因子1和胰岛素生长因子偶联蛋白表达以来,细胞内的胰岛素生长因子1随着生长激素灌注的增加而增加的,但这种可能性在人身上没有证实。胰岛素生长因子1的生物活性是由胰岛素生长因子1受体和胰岛素生长因子1偶联蛋白的相互作用决定的,因此,组织浓度的测量在解释这些结果时很受限,我们对生长激素、胰岛素生长因子1的认识快速增长,使得我们研究骨骼肌更细节化成为可能。

生长激素和胰岛素生长因子1对蛋白质合成都有影响。生长激素不能使蛋白质降解。单独使用胰岛素生长因子1可能引起低血糖。但同时使用生长激素会克服这一问题。这些激素对代谢活动的相互作用还不是很明白,因此还需大量的研究。

3.2 分解代谢类激素

3.2.1 胰高血糖素

从人整个机体来看在缺乏胰岛素的状态下,胰高血糖素刺激蛋白质分解,尽管这主要的效应是刺激了亮氨酸的氧化。胰岛素,其作用是抑制蛋白质的降解,在标准浓度下消除了胰高血糖素诱导的蛋白质降解的增加。另外,最近一个研究清楚地显示了胰高血糖素在整个机体水平上的分解代谢效应,这个研究是关于灌输了氨基酸的胰高血糖素削弱了氨基酸诱导的机体蛋白质合成增加。

3.2.2 糖皮质激素/肾上腺皮质激素

从库欣氏综合征的肌肉中研究发现,肾上腺皮质激素产物增多,以及临床试验皮质醇增多,说明肾上腺皮质激素对人类肌肉有作用。对健康的人灌输高的生理学和药理学计量的胰高血糖素,整个机体的蛋白质分解增加。令人好奇的是,蛋白质分解增加与皮质醇管理的蛋白质合成小幅增加密切相关。这种整个机体蛋白质的流通量的提高可能反映了:为了在更多重要器官里提供氨基酸以增加蛋白质合成,骨骼肌降解增加。对于库欣氏综合征患者来说结果却是有矛盾的:与无变化相比,机体蛋白质合成降低,蛋白质分解增加。然而,假如结果以每千克瘦体重来表示的话,那么在最初的研究中就会发现蛋白质分解没有什么变化

目前,还没有足够的信息来对糖皮质激素对人体肌肉蛋白质代谢的作用下一个确定性的结论。部分问题是起因于其他激素伴随的一些变化,尤其是在糖皮质激素调节时发生胰岛素功能亢进。

3.2.3 儿茶酚胺

儿茶酚胺类(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为人所知的是促进分解代谢的激素,但是在大多数离体实验中却发现其表现出相反的作用。在研究整个身体蛋白质代谢时发现,短时的肾上腺素注入,可以减少整体的蛋白降解,但长期的注射并没有发现有什么效果。即使注射同样剂量的肾上腺素,肌肉释放的氨基酸的净含量有时增加,有时减少,也许是因为肾上腺素对骨骼肌蛋白质代谢的作用效果具有时间依赖性。蛋白降解的急性减少伴随着蛋白质合成同量的减少

4 结论

通过研究我们认识到,正常人体内的激素调节是相互作用的,人体蛋白质代谢的激素调节能够加强单一激素的调节作用。然而,蛋白质代谢的激素调节有可能是次调节,胰岛素诱导的血氨基酸过少和它影响蛋白质合成的速率这样一个经典的例子。胰岛素水平在饭后会增加,但是人类的研究执行的是消化吸收后的状态。由于就餐后几小时之内机体处于非稳定状态,在设计激素调节的研究方案时,应更多地注重生理学方面的影响。

3.第一节人体的激素调节 篇三

《人体的免疫功能》教学设计(昌城树一中学

刘秀梅)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能描述人体的免疫功能。

2、会区别人体的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

3、能说出计划免疫的意义。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对三道防线的资料分析活动,提高分析推理能力。

2、通过对三道防线及免疫功能的概括,提高学生的概括、总结能力。

3、通过收集疫苗的资料活动,提高学生资料分析、整理能力。

(三)情感目标

通过对我国计划免疫的了解,增强爱国主义情感。

二、教材分析

1、重点

(1)人体的三道防线。(2)人体的免疫功能。

(3)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的概念。(4)计划免疫的意义。

2、难点

(1)三道防线的理解。(2)免疫功能的辨证理解。

三、教学过程

1、引入

你听说过器官移植吗?当一个人肾功能衰竭而急需肾移植时,医生是否可将任何

一个健康人捐献的肾脏移植给病人呢?(提示:会有免疫反应,这是人体免疫系

统识别自己和非己成分的结果。)人体这种识别功能是好还是坏呢?流感爆发

时是不是所有的人都会得流感呢?为什么?你打过预防针吗?为什么打预防针

能预防某种传染病?

2、合作探究

互动1

引入人体的三道防线

明确:人之所以能在有大量病原体存在的环境中健康地生活,是因为人体具有保

卫自身的三道防线。那么,究竟是哪三道防线呢?他们是如何抵挡和消灭入侵的病原体的呢?

学生读书,开展资料分析活动,总结归纳人体的三道防线。互动2

资料分析1第一道防线

明确:为什么涂在清洁皮肤上的病菌会很快死亡?这说明皮肤具有什么功能?

(在清洁皮肤上的病菌被皮肤的分泌物所杀死;说明皮肤有杀灭病菌的功

能)

病原体在入侵时,首先遇到的是皮肤。所以它是人体的第一道防线。第一道防线

仅仅是皮肤吗?皮肤是怎样防御病原体的入侵的?

学生读书回答。并举例,如烫伤的皮肤易感染。所以要勤剪指甲、勤洗澡、换衣、洗头。以防生病。

互动3

第二道防线

明确:如果病菌一旦突破第一道防线,人是否就会生病呢 ? 学生阅读资料2,讨论回答问题2(当人体虚弱,免疫力下降时,或当人体皮肤受伤时,病菌能够侵入人体)

人体第二道防线的“卫兵”是谁?它们主要分布在哪些器官中?(是吞噬细胞,还有体液中的杀菌物质。主要分布在血液、淋巴液等组织中以及胸腺、淋巴结、脾脏中)

这两道防线是不是只对某种病原体起作用?(不是,这两道防线不止对某种病原体起作用,而对多种病原体都有作用,这种免疫不具有特殊的针对性,属于非特异性免疫)学生读书,明确非特异性免疫。(皮肤的屏障作用、泪液唾液的杀菌作用、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都属于非特异性免疫)互动4

第三道防线 明确:如果某种病原体比较强,突破了人体第一道防线和第二道防线,人体就束手无策了吗?(不是,人体还有第三道防线)

阅读课本103页,回答问题。引入抗体的概念:当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刺激了淋巴细胞。淋巴细胞就会产生一种抵抗该病原体的特殊蛋白质,叫抗体。(抗体是在后天获得的)引起人体产生抗体的物质叫抗原。

人体的第三道防线能保卫人体的健康,是在抗原、抗体和吞噬细胞三者共同作用下完成的。互动5 免疫的三个功能

指导学生看书,观看卡通画,概括出免疫的概念。并从中分析出免疫的三个功能。明确免疫在正常情况下对人体有益,也有不利的一面,如过敏反应、器官移植。互动6 计划免疫

了解一些疫苗的名称及可以预防的疾病。

通过观察课本插图,明确党和政府对人民健康的重视,从而增强学生爱党爱国的情感。了解计划免疫的意义。达标检测 板书设计

第一节

人体的免疫功能

一、人体的三道防线

1、第一道防线:皮肤和黏膜(非特异性免疫)

2、第二道防线: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非特异性免疫)

3、第三道防线: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特异性免疫)

二、免疫的功能

1、免疫的概念

2、免疫的功能

(1)抵抗抗原的侵入,防止疾病的产生(2)清除体内的衰老、死亡和损伤细胞

(3)监视、识别和清除体内产生的异常细胞(如肿瘤细胞)

3、辨证地看待免疫

三、计划免疫

《第一节人体的免疫功能》教学课件

课件一: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能描述人体的免疫功能。

2、会区别人体的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

3、能说出计划免疫的意义。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对三道防线的资料分析活动,提高分析推理能力。

2、通过对三道防线及免疫功能的概括,提高学生的概括、总结能力。

3、通过收集疫苗的资料活动,提高学生资料分析 整理能力。

(三)情感目标

通过对我国计划免疫的了解,增强爱国主义情感。课件二:

二、教材分析

1、重点

(1)人体的三道防线。(2)人体的免疫功能。

(3)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的概念。(4)计划免疫的意义。

2、难点

(1)三道防线的理解。(2)免疫功能的辨证理解。课件三:

2、合作探究

互动1 引入人体的三道防线

明确:人之所以能在有大量病原体存在的环境中健康地生活,是因为人体具有保 卫自身的三道防线。那么,究竟是哪三道防线呢?他们是如何抵挡和消灭入侵的 病原体的呢? 课件四:

互动2 资料分析1第一道防线

明确:为什么涂在清洁皮肤上的病菌会很快死亡?这说明皮肤具有什么功能?(在清洁皮肤上的病菌被皮肤的分泌物所杀死;说明皮肤有杀灭病菌的功 能)病原体在入侵时,首先遇到的是皮肤。所以它是人体的第一道防线。第一道防仅仅是皮肤吗?皮肤是怎样防御病原体的入侵的?

学生读书回答。并举例,如烫伤的皮肤易感染。所以要勤剪指甲、勤洗澡、换衣、洗头。以防生病。课件五:

互动3 第二道防线

明确:如果病菌一旦突破第一道防线,人是否就会生病呢 ? 学生阅读资料2,讨论回答问题2(当人体虚弱,免疫力下降时,或当人体皮肤受伤时,病菌能够侵入人体)

人体第二道防线的“卫兵”是谁?它们主要分布在哪些器官中?(是吞噬细胞,还有体液中的杀菌物质。主要分布在血液、淋巴液等组织中以及胸腺、淋巴结、脾脏中)课件六:

互动4 第三道防线 明确:如果某种病原体比较强,突破了人体第一道防线和第二道防线,人体就束手无策了吗?阅读课本103页

引入抗体的概念:当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刺激了淋巴细胞。淋巴细胞就会产生一种抵抗该病原体的特殊蛋白质,叫抗体。(抗体是在后天获得的)引起人体产生抗体的物质叫抗原。课件七:

互动5 免疫的三个功能

指导学生看书,观看卡通画,概括出免疫的概念。并从中分析出免疫的三个功能。明确免疫在正常情况下对人体有益,也有不利的一面,如过敏反应、器官移植。互动6 计划免疫

了解一些疫苗的名称及可以预防的疾病。

4.第一节人体的激素调节 篇四

第一节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基本方式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神经调节的基本功能;了解神经系统的组成概况。

2.掌握神经元的概念、基本结构与功能;了解神经元的类型及其分布。

3.掌握反射的概念、反射弧的概念及反射弧的组成;学会做膝跳反射实验。

说明:本章是继人体组成概况、运动功能、运输功能、营养功能、呼吸功能等前序课程之后的教学内容。核心问题:神经调节功能是怎样发生的?以此统领各节教学。基本目的是对人体机能整体性的实现形成科学的、具体的认识。为此必须要求了解、理解和掌握有关知识结构。本节的教学内容要回答两个基本问题:什么是神经调节?神经调节是如何实现的?为此确定上述目标。

目标1.即要求理解机体各部分活动的协调统一以及机体对环境变化的适应性反应,就是调节功能的意义和表现;在认识神经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基础上,形成对神经调节的基本理解

目标2.是实现目标1.与目标3.的必要知识基础;

目标3.是理解神经调节必须具备的知识结构与能力要求。

另外,不能认为“目标”只是对知识结构提出要求,因为教学的重要问题之一是构建学生的认知结构,为此必须确立相应的教学目标。而知识的掌握是通过对知识的领会、巩固和应用才可能实现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指导、师生的互动等都必须采用教与学的适宜方法,必须体现对学生科学的思想观念以及能力发展的目标要求,并使知识掌握与思想观念、能力培养三位一体、互相包容。

难点、重点分析

1.难点:神经元的功能与分布;反射与反射弧的概念及反射弧的组成。

分析:关于神经元的功能,教材中的表述是:“受到刺激后能产生兴奋,并且能把兴奋传导到其他的神经元。”显然,“刺激”是指什么?“兴奋”又是什么?兴奋怎么传导?“冲动”又是怎么回事?由于这些概念在教材中缺少直观材料,学生的认识难以具体化,也就必然难以形成抽象的概念。对于神经元的分布,由于脑脊髓、神经等的结构了解还很少,对灰质、白质、神经节等也需要认识的直观性,所以难于较明确地把神经元的分布情况与相应结构一一对位。至于反射与反射弧的概念及反射弧基本结构的认识,教材中虽有膝跳反射活动的直观内容及反射弧模式结构的简要说明,但具体反射的实例介绍不多,更没有对反射与具体的调节意义之间的关系进行具体分析。因此能概括地认识到反射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弧是“参与反射的神经结构”是较困难的。

突破难点的主要手段应该是教材的直观。具体地讲,可以通过对反射实例的直观、反射弧构成及神经元联系模型的直观等手段,创立教学的客观认识条件,并注意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让学生充分参与直观过程。只有使学生建立起必要的具体认识,才可能实现有关的教学目标要求。

2.重点:神经元的结构与功能;反射的概念与反射弧的结构。

分析:理解神经调节的功能,必须先建立起“反射”的认识;理解反射过程的实现,必须掌握反射弧的结构组成及其神经元的联系等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对于神经元的认识,则是理解神经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基础。所以,上述内容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关键环节,即教学重点。

突出重点,首先要注意有关知识的内在联系,更要注意及时从直观材料中抽提出概念并使概念具体化。具体讲,需要从神经调节的简单实例中分析调节的具体作用,归纳过程和规律,建立反射概念;从对于神经系统组成及神经元模式结构的直观材料的观察出发,突出结构特点的分析,重点讲解神经元的功能;从具体反射实例出发,观察分析反射的结构基础模式图,建立反射弧的认识。

课时安排:

本节教学内容参考课时为2课时。

教学媒体:

神经系统挂图,神经元模式图,反射弧模式图,以及反射弧的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基本内容与程序】

神经调节的作用→反射的概念→神经系统的组成→神经元的结构与功能。

【教学过程】

1.引入新课:

从已知认识――人体各个器官系统各有其特殊功能活动――出发,提出:在整体活动中各个器官、系统的活动有什么联系呢?

引导出对神经调节基本作用的认识:

要学生观看教材中的两幅插图(图Ⅳ―64、65),边看边想:图中表现了什么情景?

请学生发言,教师插以适当交谈引导之。及时抓住学生发言中的关键语句,如:运动中出汗,说明身体产热和散热多了;呼吸加强,说明体内利用O2和产生CO2多了……等等。总结归纳出人体是一个统一整体,人体各种活动具有协调性和适应性的结论。

教师提出,人体为什么能够实现这种协调与适应呢?这是机体具有调节功能的.结果,而神经调节就是最主要的调节方式。从而引出本章节课题,并明确指出,神经调节的基本作用是:使体内各部分活动相配合,使机体与环境变化相适应。

2.初步建立“反射”的概念:

教师提出,神经调节有什么特点?是如何实现的?然后可举例描述发生神经调节的现象,或请某些同学来配合,实际表现一下调节现象。例如“针刺―缩手”的反应,或者是“立正―前倾失去平衡―平衡调整动作”的反应过程等等。

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到,神经调节现象具有及时性、准确性和确定性等特点(这些特点在表现上可解释为:反应发生及时而迅速;反应动作准确而有效;反应过程规律而稳定。)这同调节作用的要求是相适应的。教师可以提出,由于神经调节的这样一些特点,人们将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叫做“反射”,意思是说,当机体感受一定刺激后,会在体内沿一定结构传送信息,然后产生一定反应。其实,机体能够将某种刺激形式转化为可以在体内传送的信息,并发出反应指令的,正是神经系统。

3.了解神经系统组成的概况:

教师出示神经系统挂图(也可同时出示神经系统模型,直观效果会更好)。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挂图,先后介绍:脑、脊髓、脑神经和脊神经。然后指出,神经系统又可分为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前者包括脑和脊髓,后者包括脑神经和脊神经。

请学生观察并思考,神经系统的整体结构形态可能是怎样适合完成信息传送与调节作用的?由学生发言谈自己的看法,教师归纳、总结:周围神经系统犹如通讯线路,在中枢神经系统与身体各部分之间建立联系;中枢神经系统则好像信息处理中心,集中于中央部位。

教师提出,神经系统具体是怎样实现调节的呢?回答这个问题就必须深入了解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神经元,也就是神经细胞。

4.认识神经元的结构与功能:

复习第一章学习中应有的神经组织和神经细胞的知识:神经细胞形态结构特点是,具有胞体和突起,突起适合接受和传送信息,胞体适合综合处理信息和作为代谢中心。

教师出示几种不同形态神经元图:脑脊神经节神经元、运动神经元、小脑浦肯野氏神经元、大脑皮层的锥体细胞等。请学生观察、比较,并对照教材中图Ⅳ―67,指出神经元的基本形态结构特点。

教师讲解:神经元产生的兴奋是它传送的一种信息形式,实为一种生物电现象。兴奋若沿神经元传导,就叫做冲动。在体内,神经元上冲动的传导方向是确定的:有的突起将冲动传向胞体,称之为树突;有的突起将冲动传离胞体,称之为轴突。一个神经元常有许多树突,而由胞体发出的轴突则只有一个。

教师做如上讲解时要同时配合适当的板图,用“→”在板图上表示冲动传导方向,并注示树突与轴突。

接着请学生再观察图Ⅳ-67,先后讲解髓鞘、神经纤维和神经末梢等概念。

然后指出,神经元发生兴奋是缘于受到某种形式作用。凡是能引发神经元兴奋的作用因素都叫做刺激。

最后教师提出,根据前面对于“反射”的理解和对神经系统结构的认识,要同学们讨论:使用神经元、树突、轴突、末梢、兴奋、冲动刺激、反应等概念,设想一个反射发生时,信息会怎样在神经系统内传送?并请学生把自己的想法谈出来。教师要注意学生在表述时有关概念使用是否得当,并及时给予指导。对于设想的整体思路可不做具体评价,但要适当、充分地鼓励学生谈出自己的想法,为下一课教学作好认识上的过渡准备。

【板书设计】

三、第二课时:

【基本内容与程序】

神经元的分布→膝跳反射实验→对实验现象的解释→反射弧与反射方式。

【教学过程】

1.引入新课:

从上一课对神经元的结构与功能的认识出发,同学们可以设想:在反射发生时,参与反射的各个神经元必然在神经系统内构成一定的分布和联系,才能保证调节信息被迅速、准确、稳定地处理和传送。那么,神经元是怎样分布、又是如何联系的呢?

引出本课学习的题目。

2.了解神经元在神经系统中的分布概况:

教师出示神经系统整体组成图、神经结构及神经节结构图、脑与脊髓剖面图,先后介绍神经、神经节、灰质、白质(传导束)的结构概念。使学生了解:在周围神经系统内,神经元胞体位于神经节、突起分布在神经里;在中枢神经系统内,神经元胞体位于灰质中、突起主要分布在白质内。然后提出,神经元的如此安排,在发生反射时它们又是怎样联络、怎样规律地传送调节信息呢?下面我们就从一个具体的反射形式上来进一步了解这些问题。

3.做膝跳反射实验:

教师可先请一位同学前来配合,由学生做被试者,教师做实验者。由教师将实验方法、现象演示给同学们看,要求学生注意观察实验的操作与被试者的反应动作。然后请一、两位同学谈谈观察的情况:怎样扣?扣在哪儿?如何反应?

再由同学之间两人一组互相做一下膝跳反射实验。

教师指导学生正确掌握引出本反射实验的操作。

4.对实验现象的解释:

首先分析本反射的刺激与反应方式的确定性:刺激是要快速地叩击膝盖下位韧带,使之受到突然牵拉,缓慢的作用是不能引出膝跳反应的;反应是小腿突然跳起,也就是刺激之后随即发生的伸膝关节动作。反应可重复。

然后分析本反射的适应意义:通常肌腱、肌肉受到突然牵拉的作用而引起相应的肌肉收缩,是对维持身体姿势或身体平衡有利的。

最后在教师指导下观察教材中图Ⅳ―70,或由教师出示膝跳反射反射弧模式图。明确:接受刺激并能引起产生兴奋的结构叫感受器;能将兴奋传向中枢的神经结构叫感觉神经或传入神经;能接受特定的传入兴奋并发出相应神经冲动的中枢结构叫神经中枢;将神经中枢发出的冲动传达到反应部位的神经结构叫运动神经,或传出神经;在传出神经控制下发生反应的结构叫做效应器。膝跳反射的感受器位于股四头肌及其肌腱内;效应器为股四头肌本身;感觉神经的神经元(称感觉神经元)胞体在脊神经节,其轴突从后边进入脊髓(或说沿脊神经后根―在图示中注明―进入脊髓);运动神经的神经元(称运动神经元)胞体在脊髓灰质前角,在此感觉神经元轴突末端与运动神经元树突联系,将信号传送给运动神经元;运动神经由脊髓灰质前角发出后直达效应器――股四头肌,控制其收缩活动。

5.建立反射弧的一般认识:

通过前述分析,教师可以指出,各种反射的完成都是通过五个相应结构及其联系来实现的,这就是“反射弧”,即反射的结构基础。

比较教材的图Ⅳ―69、70,可进一步指出,最简单的反射弧其感觉神经元与运动神经元在中枢直接联系,复杂的反射弧在神经中枢内还可以通过一级乃至多级神经元的联系才能将信号从感觉神经元传到运动神经元。这些联系感觉神经元与运动神经元的中介神经元统称为中间神经元。

最后可由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教材中“动动脑”(第80页)的三个问题,从学生的发言中检查对于反射与反射弧的理解和掌握的认识程度。

5.第一节人体的激素调节 篇五

教学目标:

1.描述耳的结构、主要功能和听觉的形成过程。2.分析导致耳聋的各种因素及预防的措施。

3.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

1.耳的结构和功能 2.听觉的形成过程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课前准备:耳的结构挂图、黑布、棉球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在纸条上写一句话,让志愿者用手势和动作传递纸条上的信息,让同学们猜测。

教师:本来一句话就可以说明的事情,却花费了大家这么多精力。可见,听觉对我们的重要性。人从外界接受的各种信息中,听觉信息的数量仅次于视觉信息,居第二位。合作探究,展示交流: 互动一:听觉的重要性

师:请大家观察课本P92-93提供的图片,完成讨论1、2。学生认真观察并讨论交流,认识到听觉的重要性。互动二:耳的结构

师:听觉的形成离不开耳,你知道你的耳有哪些结构吗?经常有小孩子对着别人的耳朵大声说话,结果造成别人听觉受损,你知道是什么原因吗?

学生回答:耳朵(耳廓)、耳朵眼(外耳道)、鼓膜

师:大家说的非常好,耳的内部还有哪些结构呢?现在请大家认真观察图Ⅳ-51,认识耳的各部分结构和功能。

学生看书,教师展示耳的结构挂图

采用小组竞赛的形式让学生指出挂图中的各部分名称,并描述其功能。教师对各小组的表现做出积极评价。互动三:听觉的形成

师:请大家根据耳的结构图分析:外界的声波是怎样到达内耳的? 学生分组整理并表达交流,小组间相互补充。教师讲解:

外界声波→耳廓→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收集声波)(放大声波)

师:阅读课本P94上面一段总结听觉形成的过程。学生看书总结,师生共同板书:

外界声波→耳廓→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听神经→听觉中枢(形成听觉)(收集声波)(放大声波)

师:我们从外界听到的声音都是和谐悦耳的吗?什么是噪音?噪音有什么危害? 学生看书理解什么是噪音,并了解噪音的危害。互动三:用耳卫生

1.教师举例:在一个铁厂附近有一个小村庄,由于长期在机器轰鸣中度日,该村村民不 1

同程度上都有一定的耳聋倾向。噪音的危害是不是挺大的?那我们应该怎样来避免噪音的危害,保护我们的耳?

学生结合生活经验总结。(参考课本P94第三段)

2.耳的结构图中有一个咽鼓管,连通咽部和鼓室。请分析咽鼓管的好处和危害。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强调:遇到巨大声响时,迅速张开口,咽鼓管会张开,维持鼓膜两侧的气压平衡,起到保护鼓膜的作用;鼻咽部炎症时,病菌可经咽鼓管到达鼓室,引起中耳炎。互动四:请你当医生

师:有一病人突然双耳失聪,前来就诊,作为医生的你准备从哪几方面来给他进行检查和诊断?

学生分组会诊,写出诊断步骤、诊断分析和治疗方案。

通过这项活动加深学生对耳的结构的认识和对听觉形成过程的理解。互动五:体验双目失明和双耳失聪的痛苦

用黑布罩住一志愿者的眼睛,用棉球塞住另一志愿者的耳朵,让他们在教室里行走和做某件事情。让学生加强自我保护意识,激发珍惜生命的情感,同时培养学生乐于帮助残疾人的情感。

阅读“科学·技术·社会”《角膜移植和角膜捐献》一文,了解角膜移植技术,进一步增强学生关爱盲人的情感。整合提升:

师生共同完成小结,教师强调重点难点,以情感教育为主,进一步增强学生热爱生命,乐于助人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板书设计:

第一节 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

(二)一、耳的结构和功能

二、听觉的形成过程

外界声波→耳廓→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听神经→听觉中枢(收集声波)(放大声波)(形成听觉)

6.激素调节的教学设计 篇六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集中介绍了无脊椎动物激素的类型及其调节的机理,重点介绍了人和高等动物的内分泌器官以及激素种类和功能。昆虫三种内激素之间的关系是这部分内容的难点,而准确掌握各种激素的分泌部位和作用部位以及各激素的生理效应是全面理解激素的作用特点、激素作用的基本特征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了解无脊椎动物生命活动调节的激素;识记高等动物体内主要激素的种类及其生理作用。

2、能力目标

通过教学活动深化学生对有关研究方法的理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初步认识到生命形式是自然界物质运动的最高级形式,生命活动变化的本身就是物理、化学变化,帮助学生初步建立学科间综合的观念。

3、态度情感目标

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了解自己、关注自身健康与行为的习惯,培养学生科学、健康的自我意识。

三、教学过程

1、导入 讨论:

(1)一只蜜蜂能在发现蜜源后飞回蜂巢,带领蜂群去采蜜,而不会迷路,为什么呢?(2)昆虫的生长发育是受什么调节的呢?

体内的某些细胞产生的特殊化学物质对人体和动物的生理活动所进行的调节,叫做化学调节。在化学调节中,最重要的化学调节物质是激素。

2、新授课

昆虫激素:由昆虫内分泌器官或某些细胞分泌到体液中或体外,对其他器官或同种其他个体具有特殊作用的化学物质。(1)外激素 由外分泌腺分泌,在体外传递,对同种的其他个体发生影响的激素。

1904年,法国著名科学家法布尔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在一所被丛林包围的屋子里,他把一个雌蛾扣在一个纱罩里,尽管风雨交加,还是有40多只雄蛾穿过风雨赶来交尾;第二天,法布尔在雌蛾周围撒满樟脑丸和汽油,但一点也不影响雄蛾找雌蛾,可见性外激素的挥发性有多大、昆虫感受外激素的能力有多强!类型:

a、性外激素: 引诱同种异性昆虫飞来与之交配。b、警戒外激素:遇到危险向同伴报警 c、结集外激素:使许多同种个体集合在一起 d、踪迹外激素:标示行踪足迹(2)内激素

概念:由内分泌细胞分泌、只在体内传递、对自身的活动起调节作用的激素。种类:昆虫的生长发育是由脑激素、蜕皮素和保幼激素三种激素共同来调节的。

人和高等动物的内激素

(1)性 激 素 类型: 雄激素:由睾丸分泌,刺激机体出现雄性第二性征,如骨骼发达、肌肉发达、长胡须、喉结突出、声调变低,促进雄性生殖器官的发育成熟,促进睾丸生成精子,使蛋白质合成加快,增加钙和磷在骨中的沉积。

雌激素:由卵巢分泌,刺激机体出现雌性第二性特征,如女性骨盆下口宽大、乳房发育、皮下脂肪丰厚、说话声调尖细,促进女性生殖器官的发育,特别能使女性子宫黏膜增生长厚,与月经的形成有重要关系。

孕激素:由卵巢分泌,主要作用是保证妊娠的安全进行。在雌激素作用的基础上,使女性子宫黏膜进一步增生、子宫腺体分泌,使子宫黏膜适宜于受精卵的种植;刺激乳腺腺泡的生长发育,为分泌乳汁做好准备。(2)生长激素

分泌腺体:垂体

功能:促进生长、主要是促进蛋白质的合成和骨的生长。失常引起的病症 幼年缺少:侏儒症

幼年过多:巨人症 成人过多:肢端肥大症

(3)促激素 分泌腺体:垂体

类型:促性腺激素、促甲状腺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

作用:既能促进与其相关腺体的正常发育,又能促进相关腺体激素的合成和分泌(4)甲状腺激素 分泌腺体:甲状腺

功能:促进新陈代谢,加快体内物质的氧化分解;促进生长发育,尤其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具有重要影响;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四、课堂小结

7.高中生物:植物的激素调节 篇七

(1)生长素的发现

(2)生长素的主要生理作用促进植物生长。生长素的作用具有两重性: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同一植物的不同部位需要的浓度不同,根需要的适宜浓度最低,对生长素的敏感性最高。顶端优势现象是生长素两重性的具体表现。

(3)生长素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生长素已由最初发现的吲哚乙酸发展到现在有类似结构和作用的物质达几十种,人工合成的激素类似物在生产上应用十分广泛。其主要作用有:

①促进扦插枝条生根,提高插枝的成活率;

②促进果实发育,提高结果率,获得无籽果实;

③防止落花落果,提高结果率;

④大田除草,利用单子叶植物和双子叶植物需要生长素浓度的差异,用高浓度的生长素除去其中的一类杂草。

二、知识点拨

1.对燕麦胚芽鞘的向光性实验应从以下几方面加以理解。

①植物具有向光性。

②感受光刺激的部位是胚芽鞘尖端。

③产生生长素的部位是胚芽鞘尖端。

④向光弯曲的部位是胚芽鞘尖端以下部位。

⑤胚芽鞘尖端产生的生长素能向下运输(形态学上端到下端)。

⑥适宜浓度的生长素对植物生长有促进作用。

⑦单侧光照射下,生长素分布不均匀,背光侧多于向光侧。

2.植物激素的生理作用

①激素

②植物激素

③生长素生理作用

④生理作用的二重性(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如图4-1。

⑤同植株的不同器官对生长素浓度反应的灵敏度不同,如图4-2。

⑥对植物向光性的解释

单侧光引起茎尖生长素分布不均,背光一侧分布较多,向光侧分布较少。所以,背光一侧生长较快,向光侧生长较慢,因而表现出向光性(另外,向光性除了与生长素有关以外,还与植物向光一侧的抑制激素、脱落酸的含量有关)

⑦植物生长素的产生、分布和运输

产生:主要在叶原基、嫩叶、发育的种子、根尖生长点等分生能力较强的部位。

分布:大都集中在生长旺盛的部位,衰老的组织中较少。

运输:横向运输(如向光侧分布较多)和纵向运输(只能从形态学上端向下端运输)。

8.第一节人体的激素调节 篇八

解析:选C。神经冲动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只能从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到另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因此兴奋的传递途径是树突→细胞体→轴突→突触。

2.某种药物可以阻断蟾蜍屈肌反射活动。下图为该反射弧的模式图。A、B为神经纤维上的实验位点,C为突触间隙。下列实验结果中,能够证明这种药物“在神经系统中仅对神经细胞间的兴奋传递有阻断作用”的是()

①将药物放在A,刺激B,肌肉收缩 ②将药物放在B,刺激A,肌肉收缩 ③将药物放在C,刺激B,肌肉不收缩 ④将药物放在C,刺激A,肌肉收缩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解析:选A。要证明这种药物“在神经系统中仅对神经细胞间的兴奋传递有阻断作用”应该设计探究实验。其一是将药物放在神经元之间的细胞间隙,其二是将药物放在传出神经上。这样才能证明药物只作用于神经元之间的细胞间隙,而不是神经纤维上。

3.止痛药并不损伤神经元的结构,却能在一段时间内阻断神经冲动向感觉中枢的传导,它的作用部位在()A.细胞体

B.轴突 C.突触间隙

D.树突

解析:选C。解答本题要注意审题,搜集关键信息。止痛药的作用结果是:(1)不损伤神经元的结构,(2)阻断神经冲动向感觉中枢的传导。躯体感觉中枢在大脑皮层,痛觉要传到大脑皮层,就要经过突触,而使用的药物恰好可以与突触间隙中的神经递质相作用,抑制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使兴奋不能继续传递,从而不会产生痛觉。

4.当你专心作答试题时,参与的高级中枢主要有()①下丘脑

②大脑皮层H区(听觉性语言中枢)③大脑皮层S区(运动性语言中枢)④大脑皮层V区(视觉性语言中枢)⑤大脑皮层W区(书写性语言中枢)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④⑤

解析:选D。专心作答试题时,首先通过视觉性语言中枢将视觉结果转化为语言,然后再通过书写性语言中枢书写在试卷上,这一过程是两种神经中枢不断协调作用的结果。

5.(2011年陕西榆林高二检测)下图是人体神经元结构模式图。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高考学习网-中国最大高考学习网站Gkxx.com | 我们负责传递知识!

A.该神经元兴奋时,将④中的物质释放到⑤中的方式是外排 B.若刺激A点,图中电表B将出现方向相反的两次偏转

C.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末端与下一个神经元的树突或胞体相接触形成突触 D.突触后膜上的受体接受神经递质后,一定引起下一个神经元兴奋

解析:选D。突触小泡中的物质释放到突触间隙要通过细胞的外排作用;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电位变化的过程,因此刺激A点,图中电表B将出现方向相反的两次偏转;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末端与下一个神经元的树突或胞体相接触形成突触;突触后膜上的受体接受神经递质后,引起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

6.离体神经纤维某一部位受到适当刺激时,受刺激部位细胞膜两侧会出现暂时性的电位变化,产生神经冲动。如图表示该部位受到刺激前后,膜两侧电位差的变化。请回答:

+(1)图中a线段表示________电位;b点膜两侧的电位差为________,此时Na________(内、外)流。

(2)神经冲动在离体神经纤维上以局部电流的方式双向传导,但在动物体内,神经冲动的传导方向是单向的,总是由胞体传向________。

(3)神经冲动在突触的传递受很多药物的影响。某药物能阻断突触传递,如果它对神经递质的合成、释放和降解(或再摄取)等都没有影响,那么导致神经冲动不能传递的原因可能是该药物影响了神经递质与________的结合。

(4)某人在工地上行走时不小心被铁钉刺入足底,当铁钉刺入皮肤时,痛觉感受器可产生传向中枢的________。此人还未感觉刺痛之前就有了抬脚缩腿反应,调节该反应的神经中枢位于________。

解析:(1)从图可以看出a线段表示未受刺激时的静息电位;b点膜两侧的电位差为0 mV,+此时Na内流。

(2)在动物体内,神经冲动的传导方向总是由胞体传向轴突末梢,是单向的。

(3)如果某药物对神经递质的合成、释放和降解(或再摄取)等都没有影响,那么导致神经冲动不能传递的原因可能是该药物影响了神经递质与特异性受体的结合。

(4)感受器的功能为产生和传导兴奋,将兴奋先传至脊髓的低级中枢,产生缩腿反应的同时将兴奋通过传导束传至大脑皮层。

答案:(1)静息 0 mV 内

(2)轴突末梢

(3)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4)兴奋 脊髓

一、单项选择题 1.(2011年江苏徐州高二检测)在兴奋的产生和传导过程中,发生了机械刺激(或其他刺激)转变为电信号、电信号转变成化学信号,以及化学信号转变为电信号等变化。上述这些转变高考学习网-中国最大高考学习网站Gkxx.com | 我们负责传递知识!

依次发生在()A.效应器、突触前膜、突触后膜 B.感受器、突触前膜、突触后膜 C.效应器、突触小体、突触后膜 D.感受器、突触间隙、突触后膜

解析:选B。在兴奋的产生过程中,机械刺激在感受器处转变为电信号,电信号在突触前膜转变成化学信号,再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引起化学信号转变成电信号。

2.决定反射时间长短的主要因素是()A.刺激强度的大小 B.感受器的兴奋性 C.中枢突触数目的多少 D.效应器的兴奋性

解析:选C。反射活动在单个神经元上是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的,在两个神经元之间通过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方式进行传递。因此,中枢突触数目越多,反射的时间越长。

3.某麻醉剂是一种神经递质的阻断剂,当人体使用这种麻醉剂后,痛觉便消失了,而其他大部分神经的传递功能正常。这一事实说明()A.不同的神经纤维以不同的神经递质传递 B.不同神经元之间的神经递质可能不同 C.所有神经元之间的神经递质可能相同

D.麻醉剂能作用于大脑皮层,使人意识模糊

解析:选B。不同神经元之间兴奋传递靠神经递质。从题意知,某麻醉剂是一种神经递质阻断剂,使用之后,痛觉消失,但其他大部分神经的传递功能正常,说明不同神经元之间的神经递质可能不同。痛觉消失的原因是药物作用于突触,兴奋未传到痛觉中枢。

4.(2010年高考江苏卷)右图为反射弧结构示意图,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A.伸肌肌群内既有感受器也有效应器 B.b神经元的活动可受大脑皮层控制

C.若在Ⅰ处施加一个有效刺激,a处膜电位的变化为:内负外正→内正外负→内负外正 D.在Ⅱ处施加刺激引起屈肌收缩属于反射

解析:选D。从图中可以看出两条反射弧,传入神经纤维只有一条,起源于伸肌,传出神经纤维共有两条,一条支配伸肌,一条支配屈肌,所以A项正确;b处位于脊髓中的灰质区域,灰质除可作为低级活动的神经中枢外,还担负着与大脑皮层联系的责任,B项正确;在Ⅰ处施加一个有效刺激后,a处先后经历静息电位→动作电位→静息电位的过程,因此C项正确;反射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动物体或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作出的规律性应答,刺激Ⅱ处,冲动不会传递到神经中枢,因此不能称为反射,D项错误。

5.下图为反射弧模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①若在a点上刺激,神经就发生兴奋,并从这一点向肌肉方向传播,肌肉就收缩 ②如果给予相同的刺激,刺激点a与肌肉之间的距离越近,肌肉的收缩就越强 ③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大小,与刺激强弱无关,通常是恒定的

④当兴奋时,神经细胞膜的离子通透性会发生急剧变化,钾离子流入细胞内

高考学习网-中国最大高考学习网站Gkxx.com | 我们负责传递知识!

⑤a处产生的兴奋不能传递给脊髓内的中间神经元 A.②③⑤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③⑤

解析:选D。此图是完整的反射弧,a处为传出神经,其神经末梢连在肌肉上,和肌肉一起构成效应器,a点受刺激而产生的兴奋可双向传导,向肌肉方向传导后即可引起肌肉的收缩,故①正确。给予相同的刺激,无论刺激点离肌肉更近或更远,都引起肌肉相同的收缩效果,故②错。刺激达到一定强度就产生兴奋,兴奋的幅度通常是恒定的;刺激未达到一定强度,+不能产生兴奋,与刺激强弱无关,故③正确。当兴奋时,神经细胞膜的离子通透性改变,Na流入细胞内,故④错。a处的兴奋向中枢方向传导时,由于突触后膜向中间神经元的前膜方向没有化学递质的释放,不能传导,故⑤正确。

6.肉毒杆菌毒素是从肉毒杆菌中提取的毒蛋白,是自然界已知最强的神经毒素。它能选择性地阻遏乙酰胆碱(神经递质的一种)的释放过程,这种毒素对兴奋传导的作用是()A.使另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 B.使兴奋的传导中断 C.使兴奋的传导加速

D.使另一个神经元产生抑制

解析:选B。由题意可知,肉毒杆菌毒素能阻遏乙酰胆碱的释放过程,兴奋不能通过突触传递使另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所以使兴奋的传导中断。

7.如图是一个反射弧的部分结构示意图,甲、乙表示连接在神经纤维上的电流表。当在A点给予一定的刺激时,甲、乙电流表的指针发生的变化正确的是()A.甲发生一次偏转,乙不偏转

B.甲、乙都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C.甲不偏转,乙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D.甲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乙不偏转

解析:选A。在A点给予一定的刺激,兴奋由A向右传导到胞体,甲电流表上只发生一次偏转,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故不能传至另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所以乙电流表不发生偏转。

8.(2010年高考浙江卷)下图①~⑤依次表示蛙坐骨神经受到刺激后的电位变化过程。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图①表示甲乙两个电极处的膜外电位的大小与极性不同

B.图②表示甲电极处的膜处于去极化过程,乙电极处的膜处于极化状态 C.图④表示甲电极处的膜处于复极化过程,乙电极处的膜处于反极化状态 D.图⑤表示甲乙两个电极处的膜均处于极化状态

解析:选D。由题意知,①~⑤依次表示蛙坐骨神经受到刺激后的电位变化过程,可知兴奋由乙传向甲,故可推测:①图未发生兴奋,甲乙两个电极处的膜外电位相同,均为静息电位,处于极化状态。②图甲处膜外电位高于乙处膜外电位,乙处可能处于动作电位发生过程,即去极化。③图乙处已恢复至静息状态,甲处未兴奋,甲乙两个电极处的膜外电位相同,均为静息电位,处于极化状态。④图乙处膜外电位高于甲处膜电位,甲处可能处于动作电位发生过程,即去极化,乙处为静息电位,即极化。⑤图兴奋已传过甲,甲乙两个电极处的膜外电位相等,甲乙两处均恢复为静息电位,即处于极化状态。

二、多项选择题

9.(2011年河南平顶山高二检测)美国研究人员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肥胖可能与大脑高考学习网-中国最大高考学习网站Gkxx.com | 我们负责传递知识!

中多巴胺的作用有关,多巴胺是一种重要的神经递质,在兴奋传导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下列有关兴奋传导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突触前神经元释放多巴胺与高尔基体和线粒体有关 B.突触小体可完成“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 C.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后,突触后膜仅出现兴奋现象 D.人体内有多种神经递质

解析:选AD。高尔基体与动物细胞分泌物的形成有关,细胞在向外分泌物质时,需消耗能量。突触小体是轴突分支末端膨大的球状结构,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是在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之间完成转变的。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后,可使后膜出现兴奋或抑制现象,人体内的神经递质有多种,如乙酰胆碱和多巴胺等。

10.下列有关神经兴奋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静息状态时神经元的细胞膜内外没有离子进出

+B.组织液中Na浓度增大,则神经元的静息电位减小

C.突触间隙中的神经递质经主动运输穿过突触后膜而传递兴奋 D.神经纤维接受刺激产生的兴奋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

+解析:选ABC。本题考查兴奋的产生和传导的知识。静息状态时,是神经细胞内的K

+外流,呈现内负外正的电位状态;组织液中Na浓度增大时会加大神经元内外的电位差,静息电位会增大;神经递质通过和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引发突触后膜上电位的变化,不是通过主动运输实现的而是通过外排;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以电信号的形式,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借助突触完成的。

三、非选择题

11.(思维拓展题)图1是当A接受一定强度刺激后引起F收缩过程的示意图。图2为图1中D结构的放大示意图,请回答:

(1)图2的结构名称是________。结构②的名称是________。

(2)神经纤维B在A中的细小分支叫做________。用针刺A时,引起F收缩的现象被称为________。

(3)当兴奋在神经纤维B上传导时,兴奋部位的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呈________。

(4)如果在图2中①和②的间隙处注射乙酰胆碱,②处发生的变化是________(填“兴奋”或“抑制”),原因是乙酰胆碱引起结构②________变化。

解析:(1)图2表示神经细胞间的突触结构,①为突触前膜,②为突触后膜,两者之间为突触间隙。(2)神经纤维在A中的细小分支是感受器,其作用是接受刺激,并产生兴奋。刺激A后引起神经系统的反应叫反射。(3)神经纤维上的静息电位是外正内负,当传导兴奋时,兴奋部位的电位变为外负内正。(4)乙酰胆碱是一种兴奋性神经递质,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膜电位变化,将兴奋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

答案:(1)突触 突触后膜

(2)感受器(感觉神经末梢)反射

(3)外负内正

(4)兴奋 膜电位(其他合理答案也可)12.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高考学习网-中国最大高考学习网站Gkxx.com | 我们负责传递知识!

(1)用箭头在图下方的长框中标出神经冲动的传递方向。(2)突触结构是由图中的________组成的(填序号)。

(3)图中③内含的化学物质称为________,它们通过④的方式为________,该物质将与⑤上的________结合,将引起⑤部位的电位变化为________。

(4)①作用于突触后膜会引起突触后膜产生________,常见的①是________。

(5)在一个完整的反射弧中,若此图结构数量越多,神经冲动的传导速度相对________,与图中③形成有关的主要细胞器有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神经冲动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兴奋在神经元之间是通过突触传递的。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后膜、突触间隙三部分。突触小泡分泌神经递质通过外排方式释放到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使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所以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会引起突触后膜产生兴奋或抑制,常见的神经递质是乙酰胆碱。在一个完整的反射弧中,突触数量越多,电信号转化成化学信号再转化成电信号的过程就越多,冲动的传导便相对较慢,与神经递质形成有关的细胞器主要是高尔基体与线粒体。

答案:(1)←(2)④①⑤

(3)神经递质 外排 受体 由膜外正电位变为膜外负电位(4)兴奋或抑制 乙酰胆碱(5)较慢 高尔基体与线粒体

13.(2009年高考重庆卷)如图是反射弧结构模式图,a、b分别是放置在传出神经和骨骼肌上的电极,用于刺激神经和骨骼肌;c是放置在传出神经上的电位计,用于记录神经兴奋电位;d为神经与肌细胞接头部位,是一种突触。

(1)用a刺激神经,产生的兴奋传到骨骼肌引起的收缩________(填“属于”或“不属于”)反射。

(2)用b刺激骨骼肌,________(能、不能)在c处记录到电位。

(3)正常时,用a刺激神经会引起骨骼肌收缩;传出部分的某处受损时,用a刺激神经,骨骼肌不再收缩,根据本题条件,完成下列判断实验:

①如果________________,表明传出神经受损。②如果________________,表明骨骼肌受损。③如果________________,表明部位d受损。

解析:(1)根据反射的定义,必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有刺激、有反应、有神经系统的参高考学习网-中国最大高考学习网站Gkxx.com | 我们负责传递知识!

与。用a刺激神经,产生的兴奋传到骨骼肌引起的收缩没有神经系统的参与,故不是反射。

(2)用b刺激骨骼肌,骨骼肌产生的兴奋不能传到传出神经,故不能在c处记录到电位,因为传出神经与肌细胞接头部位是一种突触d,突触中兴奋的传递方向是单一的,只能由传出神经传到肌细胞,而不能由肌细胞传到传出神经。

(3)正常时,用a刺激神经会引起骨骼肌收缩;传出部分的某处受损时,用a刺激神经,骨骼肌不再收缩,说明用a刺激神经产生的兴奋可由传出神经经突触d传到骨骼肌从而引起骨骼肌收缩,若传出神经受损则在传出神经上的电位计c测不到电位。若骨骼肌受损,则直接刺激骨骼肌不会收缩。若部位d受损,则用a刺激神经在传出神经上的电位计c应测到电位,而传不到骨骼肌,骨骼肌不会收缩,直接刺激骨骼肌,骨骼肌会收缩。

答案:(1)不属于(2)不能

(3)①用a刺激神经,在c处不能记录到电位 ②用b刺激骨骼肌,骨骼肌不收缩

上一篇:德育小结小学五年级下一篇:退伍军人困难补助申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