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课题汇报

2024-08-27

科研课题汇报(精选8篇)

1.科研课题汇报 篇一

《阅读教学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设计与实施》

结题工作汇报

校长黄德荣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们在这里举行浦城县首个县级科研课题《阅读教学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设计与实施》课题结题表彰会,在此,我代表仙阳中心小学全体师生向莅临我校的领导、专家,以及各中小课题组全体成员表示热烈的欢迎!

开展课题实验,是“教科研育师、教科研兴校”的必由之路,我校坚持“科教是第一生产力”理念,彰显教科研特色,促进学校内涵发展,着力通过教科研工作来打造德才兼备的优秀教师,培养全面发展的特长学生。

仙阳中心小学是南平市语文教研团体会员,长期参与省、市级多个课题研究,成果显著,连续多年被评为“南平市语文教研先进单位”,学校大部分教师都有课题研究的经历。此次我校承担的语文学科课题《阅读教学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设计与实施》,于2011年3月28日被进修学校立项,同年4月在我校正式开题。我校对此项课题研究高度重视,从全校选拔精兵强将,由14名教学骨干教师组成课题组,中小全体语文教师全员参与课题研究。课题组成员中,拥有本科学历7人,大专学历7人。其中,小高7人,小一7人,绝大部分成员都在教学一线,教学经验丰富。通过二年时间的艰苦努力,于今年4月份上报教师进修学校,经专家审查,顺利结题。

2011版《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三维目标之一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关注的是“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健康向上的人生态度,具有科学精神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成为有责任感和使命感的社会公民等”。由此可见,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教育意义重大,它有利于落实教育中的人文关怀,着眼于学生全面素质的发展,体现了素质教育的新理念。教学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实施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但是由于传统语文教学理念的影响,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设计还存在不少困惑和问题。加上近年来教师年龄严重老化。这些教师的语文课堂往往只是以知识目标的达成为本位,使学生的情感态度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引导,致使现在许多学生心理问题不少,缺乏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都明显显现。正是基于这样的大背景,教师进修学校选择了《阅读教学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设计与实施》作为研究题目。

课题立项实施以来,经过2年多时间的实验和探索,积累了丰富的资料和经验,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得到了进修学校的领导和专家的关注和指导,通过全校语文教师的共同努力,课题组全体成员对我校在阅读教学中设计并实施“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策略和方法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和有益的尝试,取得了良好的成果,圆满地完成了课题研究任务。现将我校在课题研究中的一些经验与做法向各位领导、专家,各中小同行作一简要汇报。

一、以活动促提高。

单周星期一第二节课是我校语文教研例会,语文教研组利用例会开展各种形式的教研活动。积极开展理论学习、观看教学光盘、教学研讨课、教学示范课等活动以及经验交流汇报活动,让教师在活动中通过学习、讲课、交流,认识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设计与实施对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意义,认识到以往以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为本位的语文课堂上,该如何达成情感目标的培养,从而实现农村小学语文课堂由“知识本位”向“人的发展为本位”的转变;实现语文教育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实现自身教学观念的转变,教学水平的提高。活动的开展也给每位参研老师创设了一个自我发展,不断完善的平台,实现了人人有机会,个个求发展的良好科研氛围。

二、以管理促成果。

课题研究对参研老师而言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为了保证课题研究能够顺利进行,我们通过“教中研、研中教”的形式,寓课题研究于教学常规活动之中,把课题研究与常规教学工作和校本教研工作紧密结合起来。一是结合学校“教、科、研”一体化的思路,有条不紊地开展课题研究工作。让学校教研活动变成课题研究活动,以提升教研的科研含量;二是同伴互助的形式,利用年段集体备课开展课题研究,让实验老师感受到课题研究的实际意义;三是借助公开课形式,使老师在实践中体验研究的价值;四是借助网络交流平台,实现网络环境下的资源共享与智慧共享;五是通过专题讲座的形式,开拓教师的视野,提升教师的科研能力。

开展课题研究期间,学校课题组成员每月集中活动一次,汇报、交流活动内容;教导处定时检查课题组过程性资料;要求全体老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教学反思时都要紧紧围绕“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设计与实施这一课题来进行。每学期开展一

次课题论文、案例评选交流,开一节课题研究交流汇报课,保证课题研究规范、有序进行,并且表扬、奖励课题研究中成绩突出的教师,努力调动教师积极性,提高研究实效性。开展活动两年多时间,我校老师积极参加“新浪网教学微课堂录相评比”、“语文课堂教学观摩评比”、片际教研等各种活动。在教学活动中,执教老师对所教学内容情感目标把握准确,设计合理得到专家的认可,同行的好评,所以都取得较好成绩。其中陈利军、陈国汉老师参加南平市第八届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观摩评比活动,均获二等奖;戴小芬老师参加的新浪网微课堂评比获三等奖,片际教学一等奖;教师岗位大练兵活动中获得8个县级奖项;多位教师的教学论文发表在CN刊物或是省、市、县各级各类论文汇编上,获奖达46人次。教研组还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级作文竞赛活动,有近百篇学生习作获奖并发表在各级各类的刊物上。《中国小作家》(小记者版)还为我校出一专刊,推介我校在作文教学上的成功经验。

三、以借鉴谋发展。

语文教师要不断充电,要善于向同行业的专家甚至是同事学习,学习他人的优秀教学方法,教学经验,其基本途径就是多观摩优秀教师的模范课。我校高度重视对青年骨干教师的培养,不放过一次外地交流培训的机会,创造一切条件让优秀教师外出学习,提高我校教师教育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据统计,我校开展课题研究两年多的时间,派出省市学习的老师共计37人次,到本县和片际学校交流学习的老师85人次。我校正是利用这种“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作为课题组教师的培训手段,特别是通过片际教研来学习、借鉴兄弟学校先进经验,与我校的课题研究相互比照,找到自身差距,借鉴他校中好的课题研究方法,结合我校实际,实现课题研究教师的自我超越。

该课题的顺利结题,与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是分不开的。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课题组的教师在揭树林老师的带领下,认真学习有关教育理论,严格遵循教育科学研究的方法和程序,积极探索,求真务实,以科学严谨的态度,自觉按计划进行实验,认真按时完成各阶段的实验任务,自觉接受进修学校课题组的严格管理,按要求上报相关研究材料,正确处理理论研究与实际应用的关系,在理论的指导下坚持立足实践,在实践中学习理论,在实践中升华理论,取得了预期的效果。为我校今后的课题研究积累了一些宝贵的经验。

同志们,老师们,积极开展课题研究,对于办好学校,促进学校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积极开展课题研究,有利于不断提升我校的办学品味和教育教学质量。一所学校,如果有一大批政治素质过硬、业务素质精湛的教师队伍,积极开展课

题研究,形成了浓厚的教育科研氛围,那么,这所学校就一定会在它所在的地区产生积极的影响,这所学校的办学品味和教育教学质量就一定会得到大幅度的提升。科研出效益,科研出成果,是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其次,积极开展课题研究,有利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有利于培养名师队伍,积极开展教育科研,能够使广大教师在教育科研中,不断地探索教育教学规律,不断地加强学习,不断地反思自己,在探索、学习和反思中不断提高专业化水平,不断提升教育教学能力。教师只有积极地参加课题研究,才能使自己不断地得到提升,才能够走进名师队伍的行列。当然,学校有责任给全体教师提供一个研究的平台,为教师们创造一个良好的科研环境和条件,让广大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积极地投身到教育科研中来。

同志们,仙阳中心小学是一所百年老校,要把这所百年老校打造成百年名校,不仅要有一流的管理水平,一流的教师队伍,一流的教学业绩,更要有一流的科研成果,“科研兴教”,是我们的一贯方针,学校将尽一切可能,为大家搭建平台,创造条件,希望全体教师在今后的教学工作更加积极地开展教育教学研究,拿出更多的教科研成果,向百年老校献礼!

最后祝大家身体健康,工作顺利,教研成果更加丰硕!

2.科研课题汇报 篇二

为提高国民的生活居住品质, 解决目前我国在住宅厨卫领域存在的问题,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下达的国科发计字[2007]190号“关于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建筑节能关键研究与示范等项目的批复”的文件中, 将“厨房卫生间污染控制与环境功能改善技术研究”课题列入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城镇人居环境改善与保障关键技术研究”中。根据文件要求, 该课题由中国房地产及住宅研究会住宅设施委员会、宁波方太厨具有限公司、沈阳建筑大学和北京智能建筑配套设备有限公司等单位共同承担完成。

本次会议由中国房地产及住宅研究会住宅设施委员会理事长吴家骝主持, 副理事长林润泉、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总顾问吴德绳、内蒙古建设厅副厅长范勇、河北省住宅与房地产业协会会长张凤珠等领导出席了会议, 并发表了重要讲话, 中国房地产及住宅研究会住宅设施委员会秘书长林涛对课题研究情况做了汇报。会议中, 30余位国内知名专家就课题内容方面进行了激烈的讨论, 并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3.科研课题汇报 篇三

1. 课题申报与结题

本课题于2007年8月15日由西北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南京大学等五所高校联合申报,西北师范大学主持申报。

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办于2007年10月26日批准立项,批准号:DCA070186。

课题2007年11月20日开题启动,到今天(2012年8月2日)结题,整个研究过程持续了五年。

2. 课题申报的原因

当年为什么要申报这个课题?主要原因大致有这样几个:

(1)我们认为,任何学科的建设与发展,不能没有对自身历史的研究。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历史研究是一门学科建设的三大支柱。在我国电化教育(教育技术)领域,学人对历史的研究关注是很不够的,基本情况是:应用研究较多,基础研究较少,历史研究极少。检索文献,专门对中国电化教育(教育技术)发展史进行系统研究的文章、专著,可说是凤毛麟角;相反,我国学人研究美国教育技术发展史,却有了一些文章和专著,如《美国教育技术发展史研究》、《美国教育技术的理论及其演变》、《美国教育技术学的历史与范式演变》等。人们对于美国教育技术发展史的关注,远远超过了对自己国家教育技术发展史的关注。应该改变这种状况,我们既要关注美国教育技术发展史的研究,更要关注中国教育技术发展史的研究,不研究自己国家的教育技术发展史,何以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技术学科体系?

(2)我国的电化教育(教育技术)学科专业建设正在走向成熟,已经建成具有专科、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的比较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这在世界上也是少有的。一个成熟的学科专业,它的课程体系中,不能没有发展史课程的设置,而开设“中国电化教育(教育技术)发展史”课程需要有专门的教材和教学参考资料,我国的电化教育(教育技术)学人应该在这方面努力做点研究工作,为开出这门课程提供必要的基础。

(3)我国的第一本“科技史”(《中国科学技术史》,科学出版社,1978年)是由英国人李约瑟编写的。我国的第一本“电化教育(教育技术)史”,应该由我们中国人自己来编写。当代的我国电化教育(教育技术)学人应该肩负起这个使命,我们相信,经过努力我们是可以完成这个使命的。

本课题研究得到中央电化教育馆和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等20多所高等院校的支持,一大批业内精英参与了研究,真的“中国电教是一家”。

二、研究目的、内容和方法

1.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以史为鉴,找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电化教育(教育技术)发展道路,加速我国教育现代化的进程。

(2)为开设“电化教育(教育技术)史”课程奠定基础。

2. 研究对象和范围

(1)对象:1915—2010年中国电化教育理论与实践发展的历程、经验和教训。

(2)范围:本课题的研究范围是“大电教,非小电教”,是“电教事业+ 电教学科+ 电教产业”,是“学校电教+社会电教”。

电教是个大系统,由五个子系统构成(普通学校、高等学校、成人教育、广播电视教育、计算机网络系统)。

3. 研究的框架

本课题的研究框架可以概括为“三个阶段、四个范畴、十三个子课题”。

(1)三个阶段:中国早期的电化教育(1915—1949),新中国初期的电化教育(1949—1978),新中国电化教育重新起步全面发展阶段(1978—2010)。

(2)四个范畴:电教事业、电教学科、电教产业、电教学者。

(3)十三个子课题:①中国早期的电化教育研究;②新中国初期的电化教育研究;③电化教育的组织机构和管理研究;④中国的学校电化教育研究;⑤中国的社会电化教育研究;⑥远程教育发展历程研究;⑦电化教育产业发展历程研究;⑧电化教育理论体系建设研究;⑨电化教育学科专业建设历程研究;⑩电化教育实验研究;{11}中国电化教育学术团体与学术活动研究;{12}电化教育学者与学术思想研究;{13}中国电化教育大事记要与文献选编。

4. 研究方法

本课题主要采取文献法、调查法和个案研究法。

史论结合,有史实有史观,史为主论为辅,以史立论,论从史出。

5. 预期成果形式

本课题成果形式有研究报告、系列论文、一本教材、一套丛书。

6. 组织管理

本课题按照总课题组和一级子课题组两级进行管理。

三、研究过程

1. 六次研讨会

本课题五年研究期间曾举行六次研讨会。

(1)2007年11月20日,兰州,主题:开题启动;

(2)2008年4月10—11日,广州,主题:讨论研究对象、范围、框架;

(3)2010年1月5—7日,广州,主题:中期研讨;

(4)2010年8月2日,兰州,主题:阶段性成果交流;

(5)2011年12月2日,广州,主题:检查进度,部署结题;

(6)2012年8月2—3日,兰州,主题:结题。

2. 曾经有过的几个争议问题

(1)关于电化教育的诞生和历史阶段的划分

我国电化教育是哪年诞生的?对于这个问题,学者们看法不一,大致有以下几种观点:①1903年,南京汇文书院用电影教学;②1915年,金陵大学设校园电影放映场;③1918年,商务印书馆拍摄教育影片;④1920年,金陵大学用电影、幻灯推广良种棉花种植;⑤1923年,晏阳初用幻灯进行平民识字教育;⑥1936年,教育部电化教育人员培训班开班。

经过讨论,多数人认同第二种观点:我国电化教育诞生于1915年,其标志性事件是金陵大学设校园电影放映场。这种观点有文献可查,有照片为证,比较确切。

我国的电化教育是先有其事,后有其名,其事是1915年最早出现的,其名是1936年正式确定的。关于我国电化教育发展的阶段划分。学者们的意见也不一致,经过研讨,大家同意采取“三阶段论”,将我国电化教育发展历程划分为三大阶段:中国早期电化教育阶段(1915—1949),新中国初期的电化教育阶段(1949—1978),电化教育重新起步全面发展阶段(1978—2010)。各子课题研究,对此必须统一。重新起步全面发展阶段,如需再划分阶段,各子课题可以有不同。

(2)关于本课题的题目

有人提出最好将课题题目中的“(教育技术)”去掉,因为,许多人对“教育技术”概念的理解,都接受了这样的观点:“自从有了教育,就有了教育技术,教育技术的历史与教育同样久远。” 如果按照这个观点,教育技术至少有4000年的历史。再如果按照“自从有了人类,就有了教育”的观点,那么,教育技术的历史就有了100多万年。本课题研究的不是这种教育技术的历史,而是有现代技术媒体参与的教育的历史,是电化教育的历史。“电化”包括前天的电气化,昨天的电子化,今天的信息化。经过讨论,大家同意这个看法:本课题研究的是电教史,不是教育史。研究的时间跨度是1915年到2010年,不是4000年、100多万年。但对课题题目中的“(教育技术)”,大家认为不好去掉,因为这是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办规定的题目。

(3)关于本课题研究对象

本课题的研究对象要不要包括电教产业和社会电教?经过讨论,一致认为应该包括。因为,本课题研究的是“大电教”,不是“小电教”,是“电教事业+电教科学+电教产业”,是“学校电教+社会电教”,是“课堂电化教学+课外/校外电教活动”。

关于电化教育产业。电化教育产业是电化教育系统的一个构成要素。电化教育事业是一种公众事业,具有公益性,不应完全产业化,但不能没有电化教育产业。电化教育事业和学科的发展,不能没有电化教育产业的支持,电化教育产业是电化教育事业和学科发展的物质基础,电化教育发展史不能没有电化教育产业的篇章。

我国电化教育产业的发展历程,大致经历了三个时期:20世纪80年代是形成期;90年代是快速成长期;新世纪以来,进入深入发展期。目前。对电化教育产业实践与理论比较系统地研究还少见到,这次确立“电化教育产业历程研究”作为一级子课题,进行较深入的研究,也只是起步的探索。

关于社会电化教育。我国的电化教育最初是在社会教育领域兴起的。20世纪20年代初期,我国的一些教育革新者陶行知、晏阳初等,利用幻灯普及民众教育,点燃了我国电化教育的火种。30年代到40年代末,我国的电化教育主要在社会教育领域实施,管理电教的政府机构是教育部社会教育司,高等学校电化教育专业培养的主要是社会教育工作人员。解放后,特别是70年代末电教重新起步后,我国电教实践和研究的重心发生了很大变化,由社会电教转移到学校电教,对社会电教的研究很少关注,除部队电教外,对其他社会电教进行较深入系统研究的很少。部队电教一直受到重视,研究成果累累,部队电教人对历史的研究走在了地方电教人的前面。2002年总参电教局组织编写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教育技术发展历程》一书,40多万字,记述了1978年至2001年我国军队电化教育的发展历史。

在讨论课题研究对象时,有人说,我国电化教育自20世纪90年代改名教育技术后,研究的领域扩大了、泛化了,由电教领域扩大到一切教育、教学领域;而功能缩小了,主要只是学校教育的功能,由大电教变成了小电教。这次电教史的研究,应回到大电教,使电教的功能得到扩展、延伸,从学校教育功能向社会教育功能延伸:向“三农”延伸,向社区延伸,向行业延伸。电教的服务对象不应该仅仅是大中小学生,而应是社会上所有需要接受教育的人。在这种认识基础上,确立了“中国的社会电化教育研究”这个一级子课题。

四、 研究成果

1. 研究成果

已发表论文37篇,专著7部。完成了13本丛书和一本教材《中国电化教育(教育技术)发展史》的书稿。

2. 两点发现

(1)传承与创新:将外国的先进理论和技术拿来,按照国情使之本土化,为我所用,是我国电化教育(教育技术)发展的基本途径、主渠道。

(2)我国电化教育(教育技术)将近100年的发展,走过的是自己开辟的道路,这是一条既不依附西方,也不自我封闭,而是从国情出发,与国际接轨的自主创新之路。

3. 几点启示

从电化教育发展的历程中我们可以深切地体会到,在艰难困苦的条件下,我们的电化教育几经周折,能够得到发展和壮大,以致有了今天的辉煌,是几代电教工作者坚持不懈、努力奋斗的结果。回顾历史、总结经验,它留给我们的启示,主要有以下几点:(1)开放的视野;(2)包容的心态;(3)进取的信念;(4)独立的品格;(5)奉献的精神。

五、研究的不足与今后打算

1. 研究的不足

(1)由于时间久远,一些重要的史料还未全部收集到手,影响了一些事件的进一步落实。

(2)本研究只涉及中国大陆部分,未包括台湾、香港、澳门等地区的电化教育(教育技术)发展状况。

2. 今后打算

4.教育科研员课题研究工作汇报 篇四

自XX年,我被xx教育局聘为“xx市教育科研兼职教研员”以来,已经有两年的时间了。回首两年的兼职研究工作,我感慨很多,收获很多,真诚的感谢市教育局教科所领导给我展示的舞台,特别是陈德军所长对我的鞭策,同时也非常感谢我的课题研究同仁们对我的工作的鼓励和支持。自担任兼职教研员后,我始终觉得自己肩上担子的分量很重,千方百计努力工作绝不辜负领导的信任,搞好学校教研工作,服务于课堂教学,带领xx教师搞好课题研究使学生受到最好的教育。现就两年来的研究工作汇报如下:

一、身挑教研重任,潜心钻研课堂教学,高举科研意识引领课堂教学这面旗帜。

两年来,我一边担任高年级的语文教学,一边负责学校教研工作,深深感受到“科研兴校,科研兴教”科研先行引领课堂教学的道理。每学期开展听评课,高效课堂等课堂教学研讨活动撰写第一手资料;还要进行课题研究以及管理工作,并及时将优秀的科研动态上传到我校的博客,我自己的博客访问量不断上涨,不时有知名或不知名的同事转载或喜欢自己的博文感受到研讨成果共享的快乐。

每学期我主持两轮全校教师的听评课,制定活动方案,制定设计活动表,每堂课我都不落,拍照图片存档,记录听课笔记,阶段性的评课,筛选优质课,推选公开课,从一线课堂的实践与问题发现,到教学反思,教学研讨活动,再到每位执教者课题的联系资料上传,带领每位教师,特别

是年青骨干教师将自己的课堂教学作为研究的目标和方向,与自己的课题研究紧密联系起来,尽快促使其研究有成果反馈我们的课堂教学有更大的转变真正起到“兴校,兴教,强师”的成效。

二、教科研主要成绩。

自接触教研工作以来,我带领我校教研组成员细心调查我校在课堂教学,业务学习,学生管理等方面存在的不足,组织教研组成员观察分析存在的原因,结合自己的课堂教学探讨改进的措施,而开展了很多教研活动。

1、XX年暑假有效利用网络平台,将远程研修学习的理论与收获,拓展应用到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积极参与暑期远程研修学习之后的磨课环节。开学后的紧张教学中我又进行了充分的准备,成功的录制了《白鹅》一课的课堂实录,圆满完成研修任务。我和张xx,张xx取得“xx省远程研修优秀学员”称号。我们语文组获得“省优秀小组”。XX年10月至12月我参与“国家教育部中小学校长远程研修”学习,并及时领会国家教育部最新教育政策,最前沿的教育精神理论,及时传达并运用到教研管理工作中,目前我们在学校教研管理制度,教学研究策略分析与组织规范纪律,教科研奖励等方面进一步加强实施研究。

2、XX年上学期我组织全校教师开展了两轮听评课活动,听课教师主要是从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方面借鉴学习高效课堂的实施,大家取长补短。XX学期我查阅各种网络资料,研究高效课堂模式,最终借鉴山东昌乐二中“271”课堂结构模式开发出我校的“小组合作271”课堂模式。在每次教研活动中我都会征求每位教师的意见和建议,达成一致意见,课题组成员

力争在公开课中发现可研究的,有价值的内容,积累课题研究材料,得到学校领导的好评。

3、我还利用网络平台,《xx教科研》刊物等平台让每位教师积极浏览我们学校以及xx教科研博客,参与教研征文活动。XX年第三期中入选了我的一篇文章《老师,请注意您的课堂语言》并被转载到“禹城教科研”博客。我时时网上浏览,转载其他学校的博客网页,文章,进行交流学习。我校教研组教研活动通过广泛的发动积极宣传,教研意识加强,学校教研氛围浓厚。所有教师积极参加学校的教学研究工作,教学质量,教师个人教学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4、课题研究与管理。我校课题组有德州市“十一.五”规划课题研究《学困生成因分析与改进策略研究》已经顺利结题,xx省重点课题《以“校长为首,品德课程为主”构建小学德育课程体系的实验研究》课题等待结题;XX年7月我们又申请了两项xx“xx规划课题”一个是《课堂教学设计的研究》,一个是《师德建设研究》准备资料等待结题中。另外今年我校又有七名教师的小课题立项,正在研究中。

三、XX年在教学研究中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深化研究,落实课题研究。

(一).落实教科研动态管理,实现教师个人成长

加强常规管理,责任到人,建立科学评价激励制度是落实教育科研计划的根本保证。一方面积极与校办,学校争取专项教科研经费并参照禹城小课题评审委员会的组织评价,对我校的各教研组活动进行网络动态管理进行奖励。按照各项规定计划,组织教师保质保量参与教学研究活动,在学校网络博客中上传研究活动资料,进行积分评价。本学期认真制定教学教研工作计划,坚持领导听课评课制度,坚持教科研理论学习,坚持两轮听评课,坚持从赛课中发现问题,加强过程管理,结合课题研究形成文字材料,以保证学校的教育教学扎实高效发展。

(二)促使教师专业成长方式丰富多样:

1.加强学习,提高认识,转变教育观念。教导处有计划地组织教师学习,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学生观、人才观、评价观,实现教育思想现代化。我们采用集体学习和教师自学相结合的方式,充分利用好学校征订的报刊和互联网上的资源,学习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先进的教育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并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开阔教师的视野,提高其授课艺术。使广大教师能运用先进的教学思想指导教学,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技术辅助教学。教师由单纯的以传授知识为主转变为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主,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同时,优化了教师队伍。

2、加强教师对现代化技术的应用。今年学校在加强校园建设的同时,加强了现代化教育硬件的配置,多媒体教学班,装配了事物展台、液晶投影仪、计算机和大屏幕。为了适应现代化教学的需要,暑期我们组织了远程研修学习;本学期初,我们将继续发动年轻教师积极制作课件,带动老教师学习课件制作,帮助老教师进行多媒体公开课的体验。

3、抓好教师常规训练,借助我校是“禹城市书法基地”认真搞好硬笔书法,毛笔书法,粉笔字的书写,普通话训练。“三笔一画”坚持训练;说课,赛课,课堂教学评比等业务活动系列达标及优质评选活动,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严格按照“xx市小课题研究时间表及时上传资料,督促小课题成员按时研究各自的小课题,积累结题资料。

5.课题汇报材料 篇五

五年级数学备课组

一、问题提出的背景

1、对“变式教学”的认识

新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模仿和记忆”,“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我们的数学教学需要在学生形成初步知识和技能后,加以应用的实践训练,即解题,以其来加深和巩固已经获取的知识,那么怎样的问题训练可以既帮助学生提高数学素质和数学能力,而又不重蹈“题海”呢?“变式教学”是很好的载体,符合时代的要求。数学课堂中的“变式教学”可围绕一两道数学问题中所需反映的数学实质进行一系列的问题变化,使学生得以掌握与提高,是培养学生举一反

三、灵活转换、独立思考能力,从而减轻学生学业负担,培养创新能力的有益途径之一。

2、对教学现状的考虑

孩子进入高年级后,每道题目都有一定的难度,而孩子只能解决最基础的题目,题目稍微变形,孩子就无从下手。我们的第一单元、第二单元的考试孩子考得很不理想。我们一直在反思,为什么孩子的知识学得这么呆板,思维如此狭窄,学知识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不会举一反三,做不到触类旁通。这就促使我们思考:怎样才能让孩子思维更加开阔,掌握知识更加全面,怎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研究目标

以“变式教学”为平台,在数学教学中创设数学变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和创造欲,从而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同时培养学生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充分展示个性和潜力,激发学生潜能多元化发展,最终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三、研究内容

1、教师如何有效利用变式培养学生联想、转化、推理、归纳的思维能力,促进学生发展。

2、如何变式作业形式,提高作业效率。

四、研究方法

由于本课题是探讨一种教学方法对课堂效益提高的影响,根据这一实际情况,我们 采取了尝试法、实验法、比较分析法、文献资料法等多种研究方法。在课题研究中,认真学习了“新课程标准”、“课题方案”以及有关变式练习教学的相关文章。老师们除了各自研读以外,还一起进行交流,记录心得体会,以求融会贯通,对课题研究有所帮助。

五、研究措施

1、明确分工,加强合作,在研究中发挥自己的长处,以合作的精神共同搞好本课题的研究。

(1)我们五年级数学组是一个非常团结向上的组,不管干什么事情都是有商有量。这次的微专题也是我们共同商量的定下来的。我主要负责资料收集,整理并撰写研究方案,彭老师负责上研讨课的设计展示,罗老师负责指导。

(2)我们的时间是不指定的,只要我们在办公室,总能听到我们的相互切磋的声音,常常会为某个问题争论不休,有时甚至会去向教研员请教。然后把这周研讨的内容记录下来。

2、针对研究内容,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创新教学变式,精选作业练习,防止题海战术。

(1)每天课前,我们都会精心准备课件,课件我们不是简单的下载,而是用几个课件综合起来。记得我们为了上课,很多课件都是要花费人民币的,我都会大方的用银行卡支付。我们的原则是保证课堂上的高效率,尽量在课堂上让学生知道知识的来龙去脉,在课堂上达到最佳的变式训练。

(2)每周都会印一张练习卷,针对本周教学内容,精选各种各样的变式题,相当于一周的作业。罗老师对教材钻研深刻,一般都是她为主找资料,我负责修改和排版,而彭老师则负责打印复印。黑板后面都有每天一题,都是当天学完基础的题的变式题。

3、本着把课题做小,研究求深的原则,注重研究过程,讲求速度和效率。

六、研究步骤

实验在步骤上大致分为以下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微课题研究准备阶段。(2014年2月20日至22日)l、确定研究课题

2、设计课题研究方案

3、学习“新课程标准” 有关理论和“课题方案”。

第二阶段:微课题研究实施、总结阶段(2014年3月1日至2014年3月底)

1、记录学生学习的反馈情况。

2、“变式教学”课堂汇报。

3、撰写课题研究结题报告、论文。

七、研究成果

在解题教学中,利用变式来改变题目的条件或结论,揭示条件、目标间的联系,解题思路中的方法之间的联系与规律,可以培养学生联想、转化、推理、归纳、探索的思维能力。

1、多题一解,适当变式,培养学生求同存异的思维能力。

许多数学习题看似不同,但它们的内在本质(或者说是解题的思路、方法是一样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重视对这类题目的收集、比较,引导学生寻求通法通解,并让学生己感悟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

如五年级上册总复习中有这样一道题目:

一个玩具厂做一个毛绒兔原来需要3.8元的材料。后来改进了制作方法,每个只需3.6元的材料。原来准备做180个毛绒兔的材料,现在可以做多少个?

当时班上没有几个同学会做,根本不知道先求什么?我让学生小组交流,这道题目当中隐含了一个什么条件?并板书:

原来

每个3.8元

做了180个

现在每个3.6元

做了?个

通过交流讨论学生明白了原来和现在做材料的总价钱是不变的。学生就知道先求出原来材料的总钱数,原来材料的总钱数就是现在材料的总钱数。

接下来我并没有结束这道题,我马上出了三道变式题。

1、星星儿童制衣厂原来做一套童装需要1.8米布料,后来改进了裁剪方法,每套童装只需1.6米布料。原来准备做360套童装的布料,现在可以做多少套?

2、星星儿童制衣厂原来做一套童装需要1.8米布料,后来改进了裁剪方法,每套节省布0.2米。原来准备做360套童装的布料,现在可以做多少套?

3、童装厂原来做一种儿童服装,每套用布1.8米。现在改进了裁剪方法,每套节省布0.2米。原来做360套这样的服装所用的布,现在可以多做几套? 我们让学生对比这三道题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学生通过交流讨论发现了这三道题目共同点是就是总布量是不变的。第二题只是要先求出现在每套需要多少布,其余的解法和第一题相同。第三题只是在第二题的基础上用现在做的套数减去原来做的套数。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的思维开阔了,真正知道了多题一解的思维方法。果不其然,五年级上册数学全县调考出了这样一道题目,正确率几乎达到了100%。以至于上次考试数学总体排名全县第二。

又如本学期有这样一道练习题:

一个正方体棱长是3厘米,棱长总和、表面积、体积各是多少? 我们可以把这道题目进行变式。

①一个正方体的一个面是9平方厘米,求棱长总和、表面积、体积各是多少? ②一个正方体的表面积是54平方厘米,求棱长总和、体积名是多少。③一个正方体的体积是27立方厘米,求棱长总和和表面积? ④一个正方体的棱长总和是36分米,求表面积和体积。

这几道题目虽然已知条件不同,但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必须先求出正方体的棱长。通过这样的变式训练,学生对棱长总和、表面积、体积的概念应该会有根深蒂固的了解。

2、一题多变,旧题变新,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

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有一个由简到繁,由低级到高级,由直观到抽象的循“序”过程,人们对任何事物都不可能一步就达到对其本质的认识。利用一题多变就能很好实现这个目标。在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想一想能不能变成以前曾经学过类似的题目。新课中实施一题多变,使大部分学生对当堂课内容产生兴趣。

刚学完表面积:

如例题:做一个长方体形状的铁皮盒,长4米,宽3米,高2.5米。至少要用多少平方米的铁皮?

这是一道求表面积的题目,应算6个面,学生完成后。

变式1:我马上又出示了一道,如果把题目改为同样尺寸的无盖铁皮盒表面积如何求?从对比中,学生在情境中能理解不是所有的表面积都要求6个面的面积。应该少算上面的面积,即求5个面的面积。

变式2:如果把一个长方体形状的铁皮盒改成一对长方体形状的的铁皮盒。从对比中要算一对就是求出两个长方体形状的铁皮盒。

又如:学案上有一道这样的题目:

做一节长120厘米,宽和高都是10厘米的长方体的通风管,至少需要多少平方厘米的铁皮?(左右面通风)变式题:

做一节长方体通风管,长为120厘米,管口是10厘米的正方形,至少需要多少平方厘米的铁皮?(管口是10厘米的正方形,可知这个长方体的宽和高都是10厘米)

做一节长方体通风管,长为120厘米,横截面的边长为10厘米,至少需要多少平方厘米的铁皮?(横截面的边长为10厘米,就说明宽和高是10厘米)

学完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后,学生对表面积的概念能够理解,如果是算6个面孩子面都能迎韧而解。我们知道表面积的应用是这一单元的难点。所以我们特意精选了15道表面积的变式题。

第一类:粉刷教室的四壁和顶棚,扣除门窗面积,求粉刷面积? 第二类:求通风管、烟囱、柱子的表面积。

第三类:游泳池每个面抹水泥,然后贴瓷砖,需要瓷砖多少块?

第四类:切割和拼成长方体。首先出示简单的如:把一个长方体垂直切割成三个小正方体,它的表面积有什么变化?(增加6个面)把三个相同的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它的表面积有什么变化?(减少6个面)再出示稍难的。如一个正方体木块,若把它切成3个完全相等的长方体后,表面积增加了80平方厘米,这个正方体块原来的表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第五类:四周面贴包装纸的。求包装纸的面积。

通过这些题的训练,学生不管遇到怎样的表面积题都能迎韧而解了。

又例如:第一单元"图形的变换"中,学生最难掌握的就是“旋转”了。“旋转”要求学生能在方格纸上把一个简单的图形按照一定的方向,旋转一定的角度。尽管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认知基础:他们在二年级的学习中已经初步认识了生活中的旋转现象,会判断一种物体的运动方式是平移还是旋转。但要求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进行正确的旋转,却给学生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在学如何画旋转图形时,我们没有像教材上的出示一个三角形让大家旋转,因为旋转确实有一定的难度。为此我觉得把题目化难为易,从最简单的入手。

(1)教学一条线段的旋转。绕线段的某一点进行顺时针或逆时针旋转90度。(2)教学一个角的旋转。(两条线段的旋转)

(3)教学三角形的旋转。(转化为线段的旋转,找到对应点)

(4)教学平行四边形的旋转。(转化为线段的旋转,找到对应点再依次连接)

教学中,如果能对一个普通的数学题进行一题多变,从变中总结解题方法;从变中发现解题规律,从变中发现“不变”,必将使人受益匪浅。学生自己能够将题目中的问题或某一条件改变,对知识进行重组,自己将题目中的问题或某一条件改变,对已学知识进行重组,探索出新知识,解决新问题。

3、一题多解,触类旁通,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

一题多解的实质是以不同的论证方式,反映条件和结论的必然本质联系。在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地引导学生从各种途径,用多种方法思考问题。

如:我们在教不规则物体体积时,课堂中总结出了两种方法: 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入水后的体积——入水前的体积 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底面积×水上升的高度

为了让学生灵活运用这两种方法,我特意设计了几道变式题,两种方法都可用,哪种方法最合适?

学生上台板书:

方法一:8×8×7=448(立方厘米)8×8×6=384(立方厘米)448—384=64(立方厘米)

综合算式:8×8×7—8×8×6=64(立方厘米)方法二:8—7=1(厘米)8×8×1=64(立方厘米)

综合算式:8×8×(8—7)=64(立方厘米)你发现什么:

学生会说第二种方法比较简单,用底面积乘水上升的高度。第一种方法看上去比较麻烦,其实可以根据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运算。

八、课题的反响及效应

学生上台板书:

方法一:15厘米=1.5分米

2×2×1.5—5.5=0.5(立方分米)

方法二:15厘米=1.5分米

2×2×(1.5-5.5÷2÷2)=4×(1.5-1.375)=4×0.125 =5(立分分米)

学生异口同声说用入水后的体积减入水前的体积简单多了。

通过这两道题目的对比训练,学生在以后做题过程中就会想虽然有的题目能够一题多解,但可以选择最合适的方法来解题。

4、设计数学变式作业,可以提高作业效率。

目前多数教师比较重视课堂教学的改革与创新,却对如何利用数学作业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关注不够。大部分教师所布置的作业仍是课本中的习题或相关练习册中的习题,这种习题形式单一,基本上就是例题的翻版,而学生做作业则是个人操作式的机械模仿,很少出现变式题。

①学了因数和倍数后,我让孩子们设计了猜电话号码、猜年龄的游戏,还有同学引用了郑板桥的一首《咏雪诗》,诗中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因数,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倍数。

②学了质数和合数后,有同学写出了数学日记,设计了趣味题,还有同学介绍了巧妙分解质数的方法。

③学了体积单位后,我布置学生写一篇关于长度、面积、体积单位的小日记,有同学甚至写成了小作文。学了长方体的认识,一生写了一篇《棱长总和的奥秘》。表面积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我让孩子们写学表面积的感受。棱长总和不变和体积不变孩子混淆不清,一生写出《棱长总和不变和体积总和不变的奥秘》,自己设计了对比题,比较了这两道题的异同,然后进行了总结,还有的同学写了生活中的发现。可见孩子们的思维特别活跃。

五年级数学备课组三位老师以实践为载体,勤于思考、乐于交流、善于总结,教育科研意识得到增强,教研、教改能力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得到了长足发展。经过一个多月的探索,我们发现大部分学生体会到数学并不那么枯燥乏味,也离我们的生活实际并 不遥远,原来它就在身边,数学思维能力大大的提高,部分学生利用变式来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了质的飞跃,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的质量。同时,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课堂上教师更注重数学变式练习的设计,注重和谐、民主师生关系的建立,激发了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积极性,让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愉快。教师注重变式训练内涵的挖掘,让学生充分地体验和探索,学生自主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得到较大的拓展。

存在问题及有待研究的问题 :

1、由于每个班级学生的知识水平不同,接受能力不同,虽然变式练习的设计也是根据不同班级的水平而定,但是教师在讨论这方面的问题时也不能达成共识。

6.六中课题汇报材料 篇六

——牡丹江市第六中学汇报材料

摘要:在新课程改革已经全面展开的情况下,新课程对教师教学行为要求的变革是深刻的,教师必须从传统的角色中走出来。而教师的教学行为如何转变已成为现代课堂教学目标的亮点之一,这就需要教师要从教育教学的规律出发给自己的工作和作用定位。因此,研究新课程中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与教学效率的关系的过程对于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后备人才有着重要的意义,使我们教育工作者,能够不断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自觉的转变自己的教学行为。同时有助于加快学校发展,提高办学效益;有助于提高教师队伍素质、促进教师专业化;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关键词:行为转变 教学效率 正文:

一、实验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讲效益是现代社会的重要特征,教学的优劣也应从效益角度来衡量。教学效益涉及教学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关系。优化教学的效益标准,强调的是合理投入与高效产出的有机统一。对课改的理念广大教师已能详熟于耳,在课堂教学中也在积极地实践。然而在课堂教学行为的体现中,我们都会发现,教师有的行为还不能真正体现课堂教学的新要求,课堂教学中存在这样的问题:

盲从性教学行为:主要表现为教师在课程内容和方法的选择、使用方面缺乏主见,盲目赶时髦,形式化,课堂表现为“散乱的活跃”,如表面自主,无效合作,随意探究,滥用表扬,盲目综合,无度开放,曲解对话,削弱基础,等等。学生活动量大了,但思维含量少。显然,这样的教学行为是无效或低效的。

强制性教学行为:表现为教师凌驾于学生之上,一切“教师说了算”,“我教你学什么,你就得学什么”,完全不考虑学生的实际需要,讲解过度,指导过度,包办代替,课堂交往和有效互动建立不起来。多数老师认为教学就是按照教学大纲“教教材”,教师、教材依然处于中心位置。

偏失性教学行为:教师教学过程中因片面关注某一方面而忽视另 一方面,教学目标设计陈述模糊、笼统、片面,“三维”目标不能有机得到整合,忽视了教学过程中“人”的因素。

随意性教学行为:一些教师缺乏应有的教学效率效益观念,一味强调增加学习时间和刻苦用功,教学中存在着只问产出、不问投入的偏误,从而使许多学生的学习处于投入大、负担重、效率低、质量差的被动境地。

滞后性教学行为:这种行为表现为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教学技术手段已远远滞后于学生发展的需要。

阻隔性教学行为:目前大多数学校所采取的“秧田型”的座位排列方式使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范围与互动方式受到限制。离教师较远的学生,很难与教师通过眼神、表情进行交流,很少得到教师的暗示和及时反馈。除了空间阻隔外,师生之间的阻隔还包括认知、情感等方面的心理阻隔。

滥用媒体行为:以媒体代文本,无效信息的搜集和利用,侵蚀有效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以本课题为抓手,让教师在研究中改进教学行为(主要指课堂教学),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提高我校课堂教学的效率,同时,在研究中能形成新的课堂教学的方法与模式,形成值得推广的科研成果。

二、实验研究的目标及理论依据

“教学行为的转变与教学效率的关系的研究”是牡丹江市第六中学于2005年申请,经黑龙江省教育学会批准,同意立项为黑龙江省教育学会“十一五”教育科学研究规划的重点课题。根据素质要与的要求,以及新课程的理念,教师不断反思并形成正确的教育教学行为:从“一切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出发,把教育导向追求到人的全面发展,整体发展,可持续发展;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创设平等、宽松、和谐的氛围;树立“人人能成才”的人才观,因材施教,扬长避短,提高学习质量。

教师教学行为指教师“教”的行为,即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的客观的外显得活动方式。教师的知识、观念、工作态度、教学水平、教学质量等都是通过教师的教学行为体现的。因此,本课题就是 把教师的教学行为和教学质量的关系作为研究的重点,从研究教师的教学行为入手,引导教师形成正确的,科学的教学行为,使之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依据有效教学的四条基本原理:

1、情意原理:

学生的心理活动包含着互为前提、互相促进的认知结构和情意状态两个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兴趣和追求的意向,加强教师与学生间的感情交流,是促进认知发展的支柱和动力。

2、序进原理

来自外界的知识和经验可以相应地转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情意状态和行为结构,教师根据不同对象的发展水平,有步骤地提高所呈示的知识和经验的结构化程度,组织好从简单到复杂的有序累积过程,是提高转化效率的基础。

3、活动原理

学生外部的行为结构与内部的心理结构之间有着直接的互化关系,教师精心组织各类行为活动与认知活动,并使之合理结合,学生充分发挥活动的自主性,是促成行为结构与心理结构迅速互化的有效途径。

4、反馈原理

学生的心理和行为向预期目标和发展,都需要依赖反馈调节,教师及时地、有针对性地调节教学,学生自我评价的参与,可以大大改善学习的进程,有效地反馈机制是目标达成的必要保障。

三、实验研究内容、方法及步骤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尊重主体,还要开发主体,发展主体。在教材、内容的展开教学方法的运用方面要灵活。教师应认识到自身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做好组织、引导、参与工作。教师参与各项教学活动(心得笔记、教案、集体备课记录、课改研讨课、论文)材料等要及时整理,从中发现问题。

(一)、研究内容

教学目标设计行为有效性的研究。必须整体地体现三个“维度”,教学目标的制订必须贴近“实际”,教学目标应从每个班级、每堂课的内容实际出发,灵活地选择制订目标。

1、“教”的行为有效性的研究

教材处理行为有效性的研究。教师不是“教教材”,强调的是教师“如何用教材教学生”。所以,“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叶圣陶语),教师不能仅仅就本论本地将文本知识原样地呈现给学生,而是必须根据学生学科知识的基础和发展需求,对教材进行科学的处理。“处理”的思路可以概括为“走进教材,走出教材”。

教学重点突破行为有效性的研究。正确地把握重点、难点,运用各种组织形式突破重难点,在引导、迁移、练习、活动中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教学预设与生成行为有效性的研究。引导教师预设性生成、实时性生成、反思性生成,正确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有效地开发和应用生成性教学资源。

教学媒体应用适切行为有效性的研究。不同年龄特点下,不同教学内容下媒体应用有效性的策略及课堂教学媒体应用方式选择有效性的策略。

教学评价行为有效性的研究。

课堂教学新的评价是教师对学生、学生对教师、学生对学生的多向的开放式评价,教师与学生是互为评价的客体和主体。在评价内容上,不仅是评价学生的学习结果,更重要的是评判学生学习过程、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学习情意。在评价的标准上,是开放的、多元的,允许学生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和不同的意见;在评价策略上,应以鼓励、表扬为主,以启发、诱导为辅。

教学环境创设行为有效性的研究。要创设“宽松和谐、民主平等、互尊互爱、互动互补”的教学环境和氛围

分类指导行为有效性的研究。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实施分层分类指导。

2、“学”的行为有效性的研究

(1)学习方式行为有效性的研究。倡导自主探究、实践体验、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与接受性学习方式的有机结合,倡导‘想’、‘做’、‘讲’有机统一的学习过程,倡导合理灵活地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和信息技术进行学习,实现学习方式的多样化。

(2)创设“学”的氛围行为有效性的研究。要创设学生集中注意力的学习情景,要创设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环境。

(二)研究方法

1、案例法

教师通过撰写案例,及时的进行反思和总结,取其精华的同时,通过教师之间案例的交流,为后一阶段准备有效的素材,相互取长补短,共同更新自我。其基本流程为:原行为(自我设计——实施教学——自我反思——合作研讨)——新行为(再次设计——合作研讨)——新行为(实施教学——共同研讨——自我总结)。

2、集体备课及课题研讨听评课活动

进一步完善集体备课制度,采用“各人构思——集中交流——每人写出个案——交流讨论——达成共识——形成教案(学案)”的备课方式。在此基础上,一部分课的教学先由一人主教,备课组集体听课,然后备课组集体评课,针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行再次修改,反复磨合,直到大家满意为止。最后,执教教师写课后记与心得体会,感悟每一步教学的历程,实现自身教学的预设转变。通过集体备课及听评课活动,教师之间相互取长补短,发现自身教学中的“盲点”,有的放矢,对症下药,实现教学行为最优化。

3、教研沙龙

不定期的召开教研沙龙,营造宽松和谐的教研环境,促进教师之间的和谐合作。对部分集中体现的理论或问题展开交流和讨论,形成共识,促进教研。

4、网上论坛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研究教师通过在网上发表言论,广泛范围的听取各教育工作者的建议,整合他人的新理念,促进自身的教研素质。同时,通过他人的信息回馈,可以验证自身理论或观点的可行性,避免走不必要的弯路。

(三)研究过程

1、课题实验中的共性问题与对策:

许多教师叫累,究其原因,不外乎有两方面:一方面是工作压力大、工作任务重造成的,另一方面是教师自己造成的,即教师的很多劳动是低效的。有些教师备课、讲课、辅导学生以及批改作业时间都比别人多,而教学的成效却不比别人高,主要原因是低效环节占用时间过多,诸如无效的讲解、机械重复的练习、无探究意义的问题以及过度的发散等消耗了教师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教师如果想从繁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就要控制教学投入及时间成本,避免无效劳动,节约与增效并重,让有限的教学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益。

(1)节约时间性成本。教学时间消耗与问题设计难度呈正相关。课堂上教师设计的问题难度要适中,这样的问题能够减少教学消耗,增强课堂实效性。在学生的现实水平与潜在水平之间存在一定的空间,即“最近发展区”。学习应该是“跳一跳,摘桃子”,不是伸手可得;但又不是怎么跳也够不到。教师在设计问题时,一定要把问题落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难易适度,这样的问题最具探究价值,最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问题太易或太难都会造成教学失效,既耗时又费力。此外,发散类和探索类问题在课堂上往往也耗时较多,因此,发散类问题同样要注意难度的把握,发散而不随意,要避免因过度的发散导致有效时间的流失。

(2)节约过程性成本。紧凑有序的阶梯式情境能够节约探究时间,降低探究成本,增强探究效率。阶梯式探究情境的构建能够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数学思考,并尽可能让学生经历体验知识生成的过程,更重要的是借此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探究情境的切入点既要照顾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也要充分考虑是否适合学生进行探究,让层递结构的问题情境帮助学生循序渐进、少走弯路。

(3)控制教学投入。铺垫是教学投入的有机组成,适当的铺垫是减少教学消耗的重要举措,垫得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学生“摘桃子”。铺垫要能唤醒学生已有的相关知识经验,或在学生开展进一步探究时拥有的知识经验不足时给予适当补充。重难点的教学成本消耗最多,因而突破重点、难点尤其需要适当的铺垫,教师要通过阅读教材准确把握每节教材的重难点,特别是学会从学生的角度审视数学教 材,抓住有关数学概念的重点字词。例如,为了帮助学生正确建立最小公倍数的概念,教师课前导入谈话时直接抓住了“公有”和“独有”两个关键词作导入的话题,为学生正确理解数学概念做好铺垫。

(4)增大教学产出。巧妙应对课堂出现的意外能够增强教学产出。多数课堂学生都会有意外的表现。一节课下来,如果说完完全全按照课前预设的线路走下来似乎是不可能的。处理意料之外的问题最需要教师的机智,当这些意外得到妥善处理后,可以增加课堂的有效生成,成就课堂的精彩。

四、研究主要成果

(一)实现行为转化,达到预期目的。

1、实现教学观念现四个“转化”(1)由以教师的”教”为中心转化为以学生的“学”为中心。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去理解的东西,才能成为自己的东西,才是他真正掌握的东西。不过,在学生自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有计划有目的进行巡视,做好以下三项工作:一是稳定教学秩序,使每个学生都进入积极的学习状态:二是因材施教,帮差辅优,分类指导,全面提高:三是根据及时获得的反馈信息,调控教学与矫正错误,使全班学生都能当堂达标。(2)由以传授知识为主转化为以发展思维、提高能力和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与良好的个性品质相结合。良好的个性品质主要是指:正确的学习目的,浓厚的学习兴趣,顽强的学习毅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精神和良好的学习习惯。(3)由全班统一的教学目标转化为保底不封顶的分层教学目标。(4)由追求做题数量转化为提高做题质量。因此,要求 “教师游题海”,博览群书、资料,精选例题、习题,以一当十,触类旁通,从而使”学生驾轻舟”,达到既减轻学生负担,又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2、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始终贯穿“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教师能够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教师精心安排的一系列教学活动,以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率。

3、课堂教学中能体现出“两全、三动、一参与”。“两全”即一是面向全体学生,对每一个学生负责,使所有学生都能进行积极学习;二是通过因材施教,使全体学生都能掌握应该掌握的知识。“三动”即动脑、动手、动口”,即让学生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使学生主动愉快地进行学习,提高学习效率,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实验教师的专业水平提升

1、设计有效的教学活动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教学活动能够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知识和技能和方法,获得广泛的学习活动经验。因此,我们在教学时应设计一些有效的活动,让学生充分活动起来,从而获得知识和技能和方法。

2、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对实验教师来说,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我校教师都能熟练运用多媒体教学。现代化教学手段,其显著的特点,一是能有效地增大每一堂课的课容量;二是减轻教师板书的工作量,使教师能有精力讲深讲透所举例子,提高讲解效率;三是直观性强,容易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四是有利于对整堂课所学内容进行回顾和小结。在课堂教学中,一些简单但数量较多的小问答题、文字量较多的内容总结,可以借助于投影仪、电脑来生动形象地展示所教内容。从而使抽象的问题直观化,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的方法。达到了化难为易的目的,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3、精心设计练习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课堂教学中启发学生掌握学习规律,掌握解题方法,总结和归纳知识结构显得尤为重要,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充分发挥教材中的作用,能陪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让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激发求知欲望,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根据课堂教学内容的要求,教师可以按照练习的难度、结构特征、思维方法等各个角度进行全面剖析,不片面追求练习的数量,而要重视练习的质量。而且点评的时候,要能让学生也参与进去,而不是由教师一个人承包。

4、实施情感教育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因此提高教学效率不但要保证教师教的效率,更要保证学生学的效率。在教学过程中,建立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十分重要的。教师要随时了解学生的对所 讲内容的掌握情况,同时更应注意学生的情绪变化和反应。及时与学生沟通,采取积极评价,使学生体验到尊重、信任、宽容、友爱的教育情感。特别对于基础差的学生,教师要更加关心和体贴他们。要根据学生的个性的差异,寻找他们的闪光点,及时进行表扬,让他们有较多的锻炼机会,给他们获得成功的体验,使他们意识到只要自己的努力,学习成绩就会提高,同时要培养他们的自信心,让他们喜欢学习。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确保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五、推广价值

本实验的研究,是依据现代教育理论,引导教师明确作为新时代的教师,自觉改变与新课程理念相背离的教学行为,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这样也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民主的、开放的教学过程,促进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构建新的学习方式。力求探索出教室教学行为的转变与教学效率之间的关系,由此使学校的整个工作跨上新的台阶。实验研究表明:本课题能够促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树立新的教学理念,实施新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能够实现为社会培养符合时代发展需求的新型人才的教育目的。因此这确实是一种强有效地手段,是可行的。

我们总结出有效教学的五种教学行为

1、清晰授课:

教师授课语言应清晰精炼、重点突出、逻辑性强,使学生能按逻辑的顺序逐步理解。

2、多样化教学:

教师应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来授课,比如用挑战性的问题、热情的赞扬、多样化的视觉效果(多媒体的画面、实验演示)等。

3、任务导向:

教师授课应有明确的任务目标,让学生在迫切要求下学习。“缺乏学习者的动机、兴趣和追求的教学活动,一定是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

4、引导学生投入学习过程: 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参加教学活动(积极思考、动手操作、讨论交流),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就没有成功而有效的课堂教学。

5、确保学生成功率:

教师要在有限时间内,让学生获得更多的发展。在每组教学刺激后,要安排练习或问题讨论,使大多数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综上所述:教学行为转变与教学效率是一种互为因果关系。课题能够成功,离不开学校领导的支持与帮助。比如:为了配合培训成果而开展的“蓝青活动”、“公开课”、“示范课”、“观摩课”、“研讨课”、“教学节活动”、“班主任论坛”、“教师论坛”、“论文大赛”、“经验交流会”等等。在活动中增加了一丝欢乐,一丝竞争。在这种氛围下取得优异成绩是显而易见的。

提高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为重点,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为目的的“教学行为的转变与教学效率的关系”课题在我校取得显著的阶段性成果。适应新课程改革的现代教育观念在教师中初步形成;学校有了一支以省、市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为中坚力量,师德高尚、业务精良、科研水平高、具有创新意识的教师队伍基本形成。

课题为教师继续教育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通过宣传培训、参与实践,加快了教师思想观念的更新换代,促进为了加快教师队伍的建设,促进教师由“教书匠”向“科研型”、“专家型” 教师转变,教师踊跃参加课题研究,通过参与课题研究提高自身的理论素养,反思教育教学行为,优化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率、“多出人才、出好人才”。

通过教研组、备课组的教研活动;通过新老教师的“传帮带”活动:通过学校的论文研讨;通过校级《教育信息》、校刊《 菁菁校园报》等阵地,大量传输教师教育教学心得、经验,使教师既总结提高自己,又影响教育了他人,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近年来,《教育信息》报22期,教师撰写论文二百余篇。目前,教师参加教研、教改、撰写发表论文已蔚然成风,形成了学校良好的教研学术软环境。

六、课题继续研究的价值

课题研究的不足之处随着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培训进程有些跟不 上。现代教育技术掌握良好,专业基础较为扎实,教学方法日趋娴熟,综合素质提高较快。但因为知识经济时代迅猛发展的大环境和教育内部改革的小环境,要求教师必须从传统的教育观念、方法中转变过来,这需要时间、需要反复。知识更新换代周期不断缩短,知识的交叉性、综合性、应用性日趋凸现,要求教师不断吸收新知识、新思维、新方法。实现自我完善和提高的过程。

教师教学的行为包括多方面的内容,研究其行为转变是一项巨大的工程。在研究中,我们注重了教师有效教学行为的培养,强化教师的自主提高意识,促进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提高自己的素质,推进教师行为的转变。但是,在理论层次的研究上,还不够深入,挖掘的不深、不透,分析教师的教学行为不具体,有时存在盲目性等等。

在今后的研究中,我们课题组将不断加强学习,掌握教育科研的理论、方法等知识,采取有效策略进行研究。

1、认真观察、了解、分析教师教学行为,在教师教育理念的转变、教学方式的转变、教学情境的转变、师生关系的转变、评价方式手段的转变等方面,运用科学的理论,对教师行为、提高教学效率、教学方法的运用、教师评价的导向作用等方面表现出来的行为特征深入剖析,解决教师成长中的问题。

2、坚持校本培训,重视通识培训、专业培训、信息技术培训,突出骨干教师培训,不断改进教师培训的方法,帮助教师理解、内化课改提倡的基本理念,并转为实际的教育教学行为,努力提高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

3、课题组成员发挥带头作用,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熟练地掌握课程标准,并基于学生需求和课程标准要求确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方案和实施教学,不断提高现代教学手段在课堂教学中应用和整合的水平。

4、积极主动与学生、家长、同事、学校领导进行交流和沟通,能对自己的教育观念、教学行为进行反思改进。

7.我国科研课题经费管理现状及对策 篇七

1 科研项目分配不合理

目前, 我国科研资源的分配问题是在宏观布局上偏差严重。科研课题经费大量集中在有威望、实力强、成果产出高的科研机构。有些知名专家甚至可以同时期集二十多项课题于一身, 结果是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完成这么多的科研课题。而一些中小科研机构则处于奋力争取科研课题经费而实际得到很少或者根本得不到的尴尬境况, 他们需要进行一些必要的基础研究却拿不到需要的基本经费。

2 科研课题经费高投低产, 科研成果质量不高

国家对科研课题经费的投入不断加大, 同时科技成果完成数量也是逐年上升的, 然而增幅并不十分明显, 说明科研课题经费的增投并没有很好地拉动科研成果的转化增幅。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科研课题经费的使用质量不够高, 科技成果产出慢, 转化率低, 效益不够明显。

3 科研人员对科研的额外付出得不到有效认可, 激励不足

在各级政府财政拨款的科研课题经费管理中, 科研人员普遍抱怨的一点就是对科研工作的额外付出得不到认可。科研工作本身枯燥乏味, 又需要耗费较多的时间和精力, 科研工作者除了正常的工作时间, 往往在科研工作的关键节点需要加班加点, 额外劳作。然而他们额外的付出却没有得到预算科目上相应的认可和补偿, 导致科研人员效率较低、积极性不高, 容易滋生挪用科研课题经费作为员工劳务补贴的违规做法。

4 缺乏有效监管, 贪污腐败案频发

我国相继出台对科研课题经费管理的规范政策, 不断完善经费管理体系, 但目前为止还没有一套完整的针对经费使用的监督制度, 致使一些别有用心的人, 如陈英旭、段振豪、李宁本应该致力于科研和教育的所谓行业专家, 利用职务的便利, 钻制度的空子, 用虚假发票和虚构事项套取科研课题经费。

我国科研课题经费管理存在的以上这些问题, 究其根本还是由于制度的不完善, 好的制度可以维持良好的秩序, 可以规范人的行为, 可以调动科研工作者的积极性, 使得科研课题经费充分发挥它的效能, 进而推动科研事业的发展。

4.1 促进科研课题经费的有效分配

(1) 对科研项目分类管理, 区别基础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 针对不同级别不同类别的项目进行数量上的管控。对于科研院所的评价考核, 不能仅仅依照承接的科研项目数量来进行, 而是要结合科研项目的实际成果。以结果为导向督促科研院所对项目的申报。

(2) 重大科研项目的研究应集结各路科研专家, 设定一定比例的国家计划科研项目, 由国家直接划拨专门经费来完成, 集中优势力量, 将各路科研精英集中到一个课题组, 采取大兵团作战的做法, 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成效。进入到国家重大计划科研的研究人员, 不允许再申请任何课题。相应地, 国家应出面解决他们的住房、工资、养老等后顾之忧。

(3) 支持激励青年科研人才。那些以大学校长、研究所长为专职的“兼职”科学家, 其主要岗位职责是行政管理, 应逐渐从科研课题经费竞争队伍中脱离出来。应当重视政策倾斜, 对科研工作刚刚起步、羽翼未丰的青年人才采取激励政策, 对他们申请的具有创新性的科研课题设置专项资助, 拨付经费, 给予支持。

4.2 重视对科研人才的物质激励

科研人才是科技创新的主体, 是科技成果的直接创造者。他们才是科研工作最根本最关键的要素。让科研工作者无后顾之忧、充满激情地工作, 是科研活动顺利进行的基础保障。将经费中相当一部分用来作为对科研人员进行奖励。通过制定合理的政策和制度, 提高科研人员的收入水平。在保证收入和福利的同时, 可以根据项目的实际成果转化情况, 给予科研人员期权、股份激励, 进一步推动科研人员的创造激情。

4.3 建立“负面清单”的经费管理体制

根据“负面清单”模式, 制定科研课题经费管理制度。只规定科研课题经费不能干什么, 能干什么是法无禁忌均可为。如规定不得采购与项目无紧要关系的设备, 不得报销与项目无关的差旅费等等, 而不再罗列具体费用的细节。国家简化科研项目审批程序, 而加强对科研课题的中期检查和项目结项的审计监察, 强化对经费的过程监督, 对于发现的违规违法使用经费现象, 及时终止, 避免经费的挪用和滥用。

4.4 建立“成果奖励”为导向的科研管理体制

改革现有“以项目申报”为导向的科研管理体制, 降低现有的单项科研项目的立项数量, 把大部分经费用于科研成果的奖励。建立全国统一专家库, 对科研成果采用通讯评议、学科组汇评、相关领域专家组总评等分级评议。主要从技术创新性突出、经济效益或者社会效益显著和推动行业科技进步作用明显三个方面来进行评议, 设置奖项。最后根据总评结果给予奖励, 在现有奖励基础上大幅度增加奖励的力度。这样可以鼓励科研人员多创造出好的成果, 可以消除现有科研体制管理中只重数量, 不重视效果的弊端。

4.5 加强对项目的外部监督

国家应加强对项目的外部审计监督, 由各地政府审计部门对科研课题经费进行定期与不定期的专项审计。建立国家统一的科研项目经费信息公开共享平台, 接受专家的考核和公众的评价, 加强社会监督。建立匿名举报制度, 对于科研课题经费使用中的违法违规现象可以进行匿名举报, 建立举报信箱, 对于核实的举报信息要给予举报人奖励。同时将被举报人或单位纳入其诚信档案, 按国家规定给予处罚, 如几年不允许课题申报等, 对涉及违法的要移送司法机关等。

多年来, 我国科研事业高速发展, 各大高校和科研院所都在科研发展浪潮中激流勇进。有关科研课题经费管理的政策和方针也不断得到修订和完善。然而, 就目前来讲, 科研课题经费管理依然存在着不少问题, 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制度的缺失, 因此, 建立一套专门的科研课题经费管理制度迫在眉睫。

摘要:我国对科研的投入逐年增加, 课题经费的支出力度也相应地加大, 然而蛋糕再大也总是有限的, 如何使有限的资源充分发挥其效能, 推动科研事业的发展, 是我们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通过分析目前科研课题经费管理存在的问题, 提出相应的几点对策。

关键词:科研课题,经费,管理

参考文献

[1]高茹英, 等.我国科研经费投入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研究与发展管理, 2008, 6.

[2]崔惠绒.完善我国科研机构科研经费管理的思考[J].财会月刊, 2012, 21.

8.基层医院如何选择科研课题 篇八

[关键词] 基层医院;选择;科研课题

[中图分类号] R197.32???[文献标识码] C???[文章编号] 2095-0616(2012)10-201-02

在基层医院工作,临床上看到的都是一些常见病和多发病,大多医务工作者苦于无题,不知如何选题,认为常见病多发病没有什么可研究的,其实临床医学中尚未解决的问题数不胜数,每个专业都有一系列实际问题有待于人们去认识探讨和解决。而我国医学科研的重要内容之一,正是那些危害人民健康最大的常见病和多发病。科研选题是进行研究活动的第一步,在科研工作中有极具重要地位,科研选题成功,可以说科研就成功了一半[1]。

1?坚持临床科研的选题原则[2]

1.1?需要性原则

选题根据个人专长、工作基础与单位条件,尽量选择在本专业发展中,最迫切需要研究的课题;或当今社会发展中影响人类健康的主要问题。如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糖尿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占中国人群死因构成中85%,是人类生命健康的最大威胁[3];抗菌素过度使用等临床普遍性的问题。

1.2?创新性原则

怎样做才能创新?查文献,查新是必作步骤,通过手检、机检查阅5~10年国内外类似研究文献,文献没有,可以说所做的研究是创新;如果已有类似研究,要在众多文献的基础上,认真评论其优缺点,在自己的研究中,发扬长处,在别人不足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观点,修正或补充促使该课题或研究有新的进展。只有查阅有关专业文献,及时掌握本专业国内外发展动向,这样才能保证选题的创新性。

1.3?科学性原则

选择课题符合科学性原则需要做到:(1)选题不能违背客观规律,不能与已确认的科学规律和科学理论相矛盾;(2)在工作实践中选题,不要因某个仪器或某一种结论来选题。(3)选题要具体、明确,最好一个课题解决一个问题。

1.4?可行性原则

(1)课题组是一支团结的具有知识和技术的队伍;(2)课题组负责人具有完成课题的研究能力,并有一定的研究经验;(3)科研工作已有一定的基础,前期准备工作已做好;(4)具备完成课题的设备、实验室条件,及临床病例等。

1.5?效益性

临床研究主要是以疾病的诊断、治疗、预后等为主要研究内容,是解决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问题。对临床课题要求的效益性,就要从怎样预防疾病、治疗疾病;少花钱,减轻病人的痛苦,使病人早康复;使人們摆脱疾病的困扰方面来考虑。

2?注重选题方法

2.1?从临床实践活动中选题

临床科研课题来自于临床实践。然而,并非所有从事医疗临床工作的人,都能提出有关医学上的科研课题,这就在于平时的观察与思考。科研过程实际上就是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而注意观察并善于思考则是“提出问题”的基础。

2.1.1?注意观察、重视积累?临床工作中要注意观察,就会发现在日常工作中有一些不能解释的现象或者是不能解决了的问题,把自己工作中遇到的疑难、特殊病例或实验数据记录下来,进行整理、归纳。这是临床科研选题中的一个最实用的方法。

2.1.2?广泛而深厚的知识面?广泛的阅读,会阅读,多渠道获取知识。主要阅读:国内外文献、专业内、相关专业、大学科、综述、论著、最新报道等。从中了解到本专业的研究动向和发展趋势。了解所选研究方向中已解决的问题和尚存在的问题,争论的焦点,保证课题研究过程少走弯路、避免重复[4]。

2.1.3?善于思考,提炼问题,将问题科学化?有了广泛而深厚的知识面,对工作对遇到的问题,只要多提出几个“为什么”或“怎么办”,经过不断思考分析比较,提炼问题,将问题科学化,就有可能将遇到的问题发展成为科研课题。

2.2?从文献的空白点中选题

根据自己的专业特长和掌握专业发展趋势,进一步查阅国内外文献,寻找空白点,作为自己选题的方向;也可以在他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新观点、新理论和新方法;国外或国内研究报道的新方法在本地区没有开展,而且这又是我们实际工作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可以通过探索引进项目填补国内或地区空白。

2.3?从已有课题中选择延伸性的研究

课题研究不是独立存在,是纵横交叉和互相渗透的,通过细心观察和思考从已完成课题中,挖掘出更具有深度和广度的相互交叉和关联问题,以新的问题作为新课题、新的题目来进行延伸性的研究,可以使研究工作进一步深入,研究课题逐步完善,达到新的高度

3?选择科研课题的注意事项

医学科研选题前必须通过检索和查新进行医学信息分析[5],否则就难以谈到创新和取得的优秀成果。所以科研工作除需要丰富的专业知识外,还必须掌握科技文献检索。英国物理学家牛顿(Newton)对其取得的成就解释说:“如果说我所看到的和所发现的比之笛卡儿(Descahtes)和培根(Bacon)更远一些和更深一些的话,那就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向前看的缘故”。很显然,巨人肩膀一词是指前人成就而言。我们今天所做的任何一项研究,都是在前人成功的基础上向前推进了一步,使现有的认识程度更加深一步,任何人都不可能割断这种连续性。为了遵循这一客观规律,唯有全面了解前人的实践经验和很好掌握当今本专业的水平与新进展,才能十分恰当地找到研究的课题,这些就必须依靠科技文献检索。

科研工作应该本着先易后难,由小到大循序渐进的方法进行选题;最好是先研究一些小课题,尽量挑选那些简单而且周期较短的课题,通过这些科研工作的实施过程,熟悉科研程序,掌握科研基本功。从小课题中所获取的成果,虽然不会太大,但却可以进一步激发自己的科研热情,增强对于科研工作的信心。倘若一开始就选较大或较难的课题,结果以失败而告终的话,可能会对科研工作失去信心和兴趣。在科研工作中,不能妄想“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科学研究是一项艰辛的劳动,必须脚踏实地、老老实实地去干,偶然成功亦寓于艰辛的劳动之中。

基层医院开展医疗科研工作,确实也存在许多问题值得研究与探讨,往往因仪器设备条件简陋,科研经费有限、技术力量薄弱,加之诊疗工作较忙而无暇进行,难以付诸实施。对此,应首先要考虑能否进一步优化自己的科研构思,积极寻求技术上的支持,采取“看米下锅、量力而行”的办法,有什么样的条件就搞一些什么样的可行项目,尽量发挥现有仪器设备的最大效能和个人的主观能动性。临床医师忙于工作,空闲时间相对较少;但只要善于挤时间,抢时间,妥当安排工作,医疗与科研工作是可以同步进行,而且还能相互促进。当然,搞科研要按“八小时工作制”是不行的,必须付出一定的、有时甚至是十分艰苦的劳动代价。

此外,还应避免产生以下问题:科研课题简单的现象总结(一定要有阶段有意义);为方法而产生的问题;空泛的问题(机制的研究);无法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江志雄,阎利.医学科研选题需把握的几个方面[J].中华医学科研管理杂志,2004,17(3):149-150.

[2] 李彦博,夏侠,罗卫东,等.军队医院临床科研工作应注意把握的几个问题[J].中华医学科研管理杂志,2005,18(5):280-281.

[3] 汪春丽.慢性病管理应由政府主导[J].中华医学信息导报,2011,26(11):8.

[4] 赵洋.浅谈医院科研选题的必要性[J].当代医学,2008,145(7):20-21.

[5] 魏津平,高黎明,于鸣.基层医疗卫生单位科研选题的思路及管理支持[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08,28(1):73-75.

上一篇:因生病岗位调动申请书下一篇:xx年班级养成教育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