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数学下册乘法教案

2024-10-10

二年级数学下册乘法教案(精选12篇)

1.二年级数学下册乘法教案 篇一

9.4 乘法公式

完全平方公式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拼图探索计算(abc)的公式,并推导这个公式.2.进一步巩固完全平方公式和平方差公式,并会用乘法公式化简某些代数式.二、教学重、难点: 如何灵活运用乘法公式

三、教学过程: 情境创设

请同学们用准备好了的正方形和长方形纸板拼图,拼成如图所示的大正方形.问:通过这样的拼图过程,你能发现什么吗? 探索活动

做一做

问题一:你是如何表示图中大正方形的面积的?

问题二:你能用(ab)a2abb推导(abc)吗? 结论:得到公式(abc)abc2ab2bc2ca

小试牛刀

计算

(1)(2a3b4c)(2)(x3y2z)

例题教学

例1.计算

(1)(53p)(2)(2x7y)(3)(x3)(x3)(x9)(4)(2x3)(2x3)(5)(xy4)(xy4)

***2练一练

(1)(x10)(x10)(2)(mmnn)(mmnn)

(3)(222222aa3)2(3)2(4)(3xy)2(3xy)(3xy)3322例2.若xy9,xy4,求

(1)(xy)(1)(xy)

例3.求代数式(2mn)222(3mn)25m(mn)的值,其中m11,n.105小结

(1)说说完全平方公式、平方差公式的特征

(2)把ab看成“x”,就可以用完全平方公式计算(abc),运用这种转化的思想,你能计算(ab)、(ab)吗?

342

2.二年级数学下册乘法教案 篇二

一、计算中“标注”的妙用

只会计算, 不理解算理, 不懂实际意义和应用, 不可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实践证明:借助标注可以促进算理的明晰、算法的巩固, 实现算与思的结合、操作与思辨的联手, 使学生在标注“计算思路”中磨砺思维、生成智慧。

如:本册第六单元中的退位减法, 尤其是被减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退位减法, 是笔算中的一大难点, 出错率非常高。出错的原因主要是:当被减数的某一位或某几位出现了不够减的情况而向前一位借一作十后, 原数每一数位上的数值都可能会发生变化, 如果对这一变化情况没有清晰的认识, 接下来的减法计算必然会出错。为此, 我在教学时不仅要求学生要标出退位点, 还要在被减数的每个数位上方标出退位后的数值情况。如学生在计算1000-537时, 引导学生表述退位思路:个位上不够减向十位借, 十位上没有向百位借, 百位上没有向千位借, 千位退一剩0, 百位退一剩9, 十位退一剩9, 个位上是10, 相应的标注如下:

在批改学生作业时, 我注意到一个有趣的现象:解答较难的计算题, 学生将计算思路标注出来了, 结果就做对了, 没有标注的, 结果竟错了。由此可见, 标注出被减数退位后的数值变化情况是多么重要。在学习之初、难题面前和出错之后, 标注无疑是学生厘清计算思路的重要“拐杖”。

再如教学第八单元的乘法第一课时“整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和“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 起先笔者认为对学生来说, 口算应该很容易, 所以教学口算时就有些操之过急, 没有强调口算的算理, 结果全班有近20%的学生在完成“想想做做”中的“比一比、算一算” (如:4×3, 40×3) 时出错, 如:40×3=123, 5×60=115。这些学生对大家已悟出来的口算算法 (先念乘法口诀再在算出的积末尾添一个0) 视若罔闻。笔者快速调整了教学思路, 要求学生完整地表述口算思路, 如40×3:4个十乘3是12个十, 即120, 标注如下:

而在第二课时教学口算32×3时, 当学生说出可以念两句口诀 (三三得九和二三得六) 求出积是96时, 我顺势追问:这里的9表示9个什么?6呢?同时引导学生标注口算思路。如下图:

这样标注不仅明晰了算理, 强化了算法, 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符号表征能力, 还渗透了数学建模的思想, 为学生的后继学习注入了活力。比如:借助40×3的标注思路, 学生会自然而然地建构出400×3的算理与算法。而32乘3的口算思路不仅与对应的笔算思路相呼应, 还蕴含了“乘、乘、加”的计算模型, 为今后学习形如32×13的笔算乘法 (32×10=320, 32×3=96, 320+96=416) 做了数学模型方面的渗透, 进而使学生所学的知识连线成网, 生成富有生长性、结构性、系统性的认知大厦和智慧宝藏。

二、分析“关系句”时“标注”的妙用

两个数量相比较, 可以描述成“相差”关系, 也可以描述成“倍数”关系, 比字句或倍字句就成了反映数量间关系的重要载体。通过对关系句的标注, 可以一针见血地厘清数量结构与数量关系, 找到解决相应问题的数学模型。

本册书第四单元第二课时安排了“求比一个数多 (少) 几的数是多少”的实际问题。这一内容一直是教学的一大难点。我通过“操作中建模, 标注中用模”的策略, 很好地突破了这一教学难点。先让学生在同桌合作中边比划手势边说“比10多/少 () 是 () , 算式是 () ”, 从而建立数学模型———求比几多几的数就是求大数, 用加法;求比几少几的数就是求小数, 用减法。然后将“比10多1是11”这句话变形为“11比10多1”, 并引导学生用简洁的方式标注出三个数量——大数、小数和相差数。

之后引导学生按“标注、判断、列式”的步骤解决实际问题。比如在解答课本上35页的第2题“舞蹈组有24人, 合唱组比舞蹈组多14人, 合唱组有多少人?”时, 先让学生标注比字句:

再判断“求合唱组有多少人?”就是求大数, 所以用加法, 列式:24+14=38 (人) 。当出现了“被比量”未知的比字句时, 学生借助标注, 同样能轻松地搞定数量关系, 从而正确地解决实际问题。如:

这里是求小数, 用减法:652-35=617 (棵) 。这样就不会出现“见多就加、见少就减”的低级错误, 同时也进一步强化了数学模型的正确运用——求大数用加法、求差和小数用减法, 潜移默化地渗透了数学建模的思想。

在让学生解决本册书第八单元的“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时, 我同样引导学生借助“标注倍字句”明确:谁是小数, 谁是大数, 把小数看作一份数, 大数是这样的几份数, 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就是求几个几相加是多少, 所以用加法或乘法。比如教学课本第77页的例题“杨树有5棵, 柳树的棵数是杨树的3倍。柳树有多少棵?”时在引导学生画小棒表示出杨树有5棵、柳树有3个5棵之后, 追问:什么树的棵树是小数, 把它看作一份, 柳树棵数有这样的几份?是几个几棵?同时引导学生将“倍字句”中的数量关系标注出来:

所以求柳树棵数列式为:5+5+5=15 (棵) , 或用简便算法5×3=15 (棵) 。通过标注, 学生对“倍字句”中隐含的数量关系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和更为理性的把握, 避免了机械模仿式的浅层学习;帮助学生厘清了“差比”与“倍比”关系中求大数算法的异同点, 沟通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培养了学生的理性思辨能力与符号表征能力, 促进了知识的正向迁移、整体建构和自然生长。

三、概念教学中“标注”的妙用

在数学概念的教学中, 同样要引导学生借助标注来更好地明晰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提高对概念的深刻理解和灵活运用, 从而促进数学概念的真正内化与建构。

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学习内容是“有余数除数”, 理解“余数比除数小”并能灵活运用既是重点又是难点。比如有这样的练习: () ÷4=6…… () , 余数有 () 种可能, 最大是 () , 被除数最大是 () 。这是要求学生运用

部分学生竟将最大余数写成了5, 显然是将余数跟商比起来了, 而事实上应该将余数与除数比。于是笔者引导学生借助“孙悟空给师徒四人分桃的故事”, 启发学生思考:除数是4, 就是将桃平均分成4份, 如果还剩余5个桃, 那每人还可以分得一个桃。只有剩的桃比4少, 每人不可以再分得一个, 才是剩下的, 只能是1、2、3这3种可能。所以余数的大小只跟除数有关, 跟商没有丝毫关系。为了将流动的思路定格并强化, 我引导学生边表述边进行了以下的标注:

使学生借助画弧线、写大于号和写余数, 明确思考的依据与流程, 使思维由模糊、无形、随性变为清晰、有形、理性。

教学本册书第二单元认数中“千以内数的写法”, 我引导学生按“一圈二画三写”的步骤来完成。如:学生在练习第16页的第6题“写出横线上的数”时, 我要求学生先圈出每个数中的计数单位, 并根据最大的计数单位确定是几位数, 是几位数就画几根短线来定位, 最后再对号入座, 几百的几在百位上, 几十的几在十位上, 几写在个位上。具体过程如下:

通过圈单位、画线定位和对号入座, 学生对数位、计数单位、数位与计数单位的对应关系、最高数位与几位数的关联等知识的理解更清晰、更深刻。

本册书第五单元“认识方向”是教学的一大难点, 最新的苏教版教材已将这部分内容后移到三年级。教学中, 我引导学生通过标注来明确观察的中心点和几个主方向, 从而帮助学生正确、灵活地运用方向概念来解决实际问题, 提高实践能力和解题水平。如:完成下面的填空题, 我引导学生按“一画二标三写”的步骤来完成。首先是读懂填空题, 明确是以谁为观察的中心点, 题目中讲“谁的哪一面”, 谁就是观察的中心点, 并将句中的中心点用线画出来;接着在平面图中标注出中心点的几个主要方向 (与书城方位关系密切的) ;最后就能准确而轻松地完成填空题———书城在金色商场的西北面。

在标注过程中, 中心点、图上主方向、方向的相对性等概念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 同时也训练了学生的有序思维, 增强了答题的策略意识和自我调控能力。

3.二年级数学下册乘法教案 篇三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主要是7-9的乘法口诀和用7-9的乘法口诀求商:其中还穿插了乘法竖式、除法竖式,以及连乘、连除、乘除混合运算的教学,最后还安排了“算24点”的实践活动课。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理解每句乘法口诀的意义,熟记7-9的乘法口诀,并能熟练地用口诀计算有关的表内乘、除法。

本单元的教学难点是认识乘、除法的竖式,笔算表内乘除法,特别是除法竖式的掌握。因为除法的竖式和其他3种运算的竖式有很大区别,而且在笔算除法时综合运用了乘法、减法、除法3种运算。

在学本单元知识前学生已经在第一、四单元学习掌握了1-6的乘法口诀和用1-6的乘法口诀求商。学生学习了这两部分知识后,编制乘法口诀和用口诀求商的方法已经基本掌握,这对学习本单元的知识是一个良好的基础,但7-9的乘法口诀和前面的内容有所不同,口诀句数多、数字大、容易混淆,而且学生基础状况参差不齐。可能有的学生早就熟记了口诀表的所有内容,上课时不愿意参与编制口诀的过程,而是急于表现自己;可能有些学生一节课下来也不能熟记口诀。这就要求老师们在课堂教学时,高度关注不同学生的学习要求。既要让进度快的学生静下心来细细领会口诀的意义,又要让进度慢的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提高学习积极性,树立自信心,让每一个学生都学得快乐、学得扎实,共同进步。

本单元在教学乘法口诀和用口诀求商的过程中穿插安排了乘、除法的竖式教学,这样给熟练掌握口诀留下了更充足的时间。乘法竖式的列式方法和已经学过的加、减法竖式形式类似,差别不大。教学的重点应放在让学生注意乘得的积要和乘数要相同数位对齐,个位对个位、十位对十位,乘数没有出现两位数,也要注意积的十位要对着乘数十位的空位置写。本单元是学生初次接触除法竖式,教学时教师一定要认真示范、规范书写,给学生建立一个正确的、规范的概念。教学中再结合计算过程说明除法竖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及含义,其中被除数是两位数的要让学生明确商是个位数,要写在个位上。

典型课例分析

教学内容:7的乘法口诀

教学目标:

1经历推导7的乘法口诀的过程,掌握7的乘法口诀和用相应的口诀计算乘法的方法,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在应用口诀过程中熟记7的乘法口诀。

3在自编乘法口诀的过程中,继续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与同学合作交流的态度、并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推导7的乘法口诀。

教学难点:用7的乘法口诀计算乘法。

教学过程:

(一)探究规律,孕育口诀

1(课件出示一副七巧板)

师:看一看,这是什么?(七巧板)

师:数一数,一副七巧板有几块?(7块)

师:(出示1只小船)数一数,拼1只小船需要几块呢?(7块)出示表格。

师:拼2只小船呢?3只呢?你是怎么很快知道的?(学生说,教师点结果)你能把练习纸上的表格填写完整吗?

2指名汇报,同时把表格板书完成。

3交流算法。

师:咱们把得到的这些数读一读。(7、14、21、28、35、42、49)

4师:14是几个7相加?28是几个7相加?35里面有几个77 42里面有几个77 49里面有几个77

看着表格说一说,1个7是多少?2个7相加呢?……7个7相加是多少?(独立说,同桌相互说、指名说、齐说)

5师:同学们发现了没有,这些数都跟哪个数有关系呢?

生:和“7”有关。(师随学生回答板书“7”)

师:我们今天就来学习7的乘法口诀。(师完成板书:7的乘法口诀。)

[评析]在这部分教学中,教师在现实情景中提出具体的问题,让学生利用加法解决问题,为学习编制口诀作铺垫。把具体的问题抽象成相同加数相加的数学问题,这样的设计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乘法的意义。

(二)自主合作,创编口诀

1师:1个7是多少?(7)

师:乘法算式怎么写?(1×7)

师:2个7相加是多少?(14)

师:乘法算式怎么写?(2×7)

师:3个7相加呢?(学生说,教师相机板书)

剩下的乘法算式会写吗?师生齐写。

2师:看着乘法算式,你能编一编7的乘法口诀吗?

请你把编的口诀写在书P62上。

3师:你编了几句口诀?谁来展示一下自己编的口诀?指名说口诀。(教师贴口诀)

师:大家真了不起!数一数,7的乘法口诀有几句?(7句)

师:让我们自己先自豪地读一读。

(同桌互读,指名读,分组读、开火车读、齐读)

[评析]本环节设计先引导学生列出1×7、2×7、3×7……的乘法算式,再根据加法结果算出积,然后让学生自主编出7的乘法口诀。这样的设计是基于学生已有知识基础考虑的。学生在第一单元已经学习了1-6的乘法口诀,多次经历了编制口诀的过程,再经过本课前两个环节的铺垫,学生完全有能力独立编制口诀,这样的设计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交流的意识。

(三)解读品味,感悟口诀

1找规律。

师:读完这些口诀,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生:口诀的前半部分,第二个字都是(7)。

师:那第一个字呢?后半部分是什么?

生:……

师:4个7比3个7多()?5个7比6个7少()?6个7比5个7多(),比7个7少()?

生:4个7比3个7多1个7,就是多7。

2记口诀。

师:7句口诀里原来有这么多的规律,那现在在能不能把这7句口诀记住?自己先轻轻地读一读,记一记。(生先自由读、记)

师:背的时候有没有感觉哪句口诀特别好记?怎么记的?能告诉我们吗?

生:……

师:这儿有一段话,能帮助我们记忆口诀。

孙悟空在炼丹炉中七七四十九天,炼成火眼金睛。取经路上遇到妖怪,不管三七二十一,举起金箍棒就打。

师:这句话中,能帮你记住哪几句口诀?

生:七七四十九,三七二十一。

师:我说前半句,你们说后半句。然后换一换。

同桌两人会不会这样说。说说看。

如果我忘了四七多少了,应该怎么想?

生:三七二十一,再加一个七就是四七二十八了。

师:如果是五个七的话,怎么想到四个七是多少呢?

生:用五个七减去一个七就行了。

师:有没有觉得哪些口诀不太好记?有没有好办法记住?

生:六七四十二有点难记。

生:想到七七四十九,减七就行了。

师:这么多的好方法都能帮助我们记忆。下面和老师一起来对口令吧!(师生对口令)检查一下,你的

口诀都写对、记牢了吗?

3比比谁算得快。

师:这些算式都可以用乘法口诀计算吗?竖着看,你发现了什么?横着看呢?

4想一想,下面的乘法算式可以用哪句口诀计算?提问:看到算式,你立即想到哪句口诀?

师:7×4和4×7都可以用哪句口诀计算?

5看口诀写算式。

师:根据一句口诀,你能写出两道乘法算式吗?

根据“一七得七”能写出哪些乘法算式?

师:为什么“七七四十九”只能写一道算式呢?

6看算式直接说得数。

[评析]口诀的记忆是本课的难点,这一部分的设计教师充分考虑到低年级学生的特点,将原本枯燥、抽象的记忆过程设计得充满趣味。

(四)实际应用

1(师出示七星瓢虫图片)

师:为什么叫七星瓢虫?

师:5只七星瓢虫一共有多少个点?

2师:7在古代是一个比较有趣的数字,我们来看一首诗。(课件出示:古诗《村居》)

师:这是一首“七言诗”,你知道这首诗除题目外共有多少字吗?能用一句口诀算出来吗?

3师:小明的爸爸已经出差3个星期了,你知道小明有多少天没看到爸爸了吗?

师:医生说:人每天要喝6杯水,那么一个星期要喝多少杯水?

4师:还记得7个小矮人吗?

(课件出示7个小矮人,并呈现“一个矮人一张床,七个矮人七张床;一个矮人两个碗,七个矮人十四个碗。”)

你能把这首儿歌编下去吗?

5师:在实际生活中,你发现有哪些问题也可以用7的乘法口诀来计算呢?

[评析]七星瓢虫、古诗、星期、小矮人这些题材都是学生身边的内容,学生感兴趣的话题。通过实际应用使所学知识融会贯通,提高了学习兴趣,培养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典型习题分析

本单元的练习设计形式丰富,大致可以分为这样几类。第一类是识记口诀,以及相应的口算练习题(包括混合运算);第二类是乘、除法竖式计算练习;第三类是解决实际问题的练习。

在本单元练习指导中要注意以下4个方面:

1多种形式熟记口诀,体现学习的趣味性。

单纯的背诵、记忆口诀是枯燥的,我们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材中出现的多种练习帮助学生熟记口诀。如第63页“想想做做”的第l题、第2题,这样的练习可以让学生通过计算和比较说说发现了什么规律。弄清相邻乘法口诀间的联系,学会通过已经记熟的口诀推想出相邻口诀。

再如第63页第3题,第66页第2题,第68页第2题等这些形式的练习,我们可以设计成不同的活动,以游戏形式进行练习,比如对口令、开火车、小竞赛等,以便提高学生练习的兴趣和记口诀的效率。

2重视题目性对比练习,便于形成数学知识体系。

在本单元的练习设计中出现了许多题组性的对比练习,如计算题组第66页“想想做做”第1题、第73页第8题等。这样的练习要先让学生一组一组地完成计算,再通过比较使学生体会乘、除法之间的关系,明确根据一道乘法算式可以直接写出相应的两道除法算式的结果。再如第73页第11题,这是几组乘、除法的对比题,可以让学生在计算后说一说计算每道题时分别要用哪句口诀,通过交流体会到计算时看清运算符号的重要性。再如第81页第2题这组对比题,每组题中上面的两道一步计算是下面一题混合运算计算过程的分解,通过计算和比较进一步明确连乘、连除、乘除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

本单元的练习中还出现了许多解决实际问题的题组对比练习,如第66页第4题,第69页第8题,第70页第12题,第78页第6题等。这些练习可以先让学生逐个解决题中出现的问题,再讨论交流解答每一个问题的思考过程,以便学生进一步体会乘、除法的含义,以及相互之间的联系,进而使学生在脑海中形成数学知识体系。

3抓住开放式练习,着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本单元的练习设计中有许多答案不唯一的开放性练习题,如第74页第6题,第80页第3题。这样的练习设计是利用学过的乘法口诀填写乘、除法算式的开放练习,有利于学生从不同角度感受乘法口诀之间的联系,促进对口诀的熟记,同时培养学生思维的条理性、灵活性和严密性。

4在计算教学中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二年级数学下册乘法教案 篇四

1.进一步加强学生计算能力的训练;

2.通过实际问题,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加强数量关系式的意识;

3.让学生认识并掌握一个数与11相乘的规律。

教学过程:

一、口算

14×1020×2140×1280×30

23+4567+9823+5476+80

96÷3960÷3120÷4180÷

3小黑板出示。

二、笔算

小黑板出示:

34×5467×1940×87

集体反馈。

三、完成复习第6题

思考:怎么算总千克数?

集体反馈时,提问:如果这三题,要你要一句话概括一下,你是怎么算的,你会怎么说?

四、完成复习第7题

然后指点回答。

1.用35×90,得电脑的价格。

2.电脑的价格比计算器的价格多多少元?

3.电脑的价格与计算器的价格一共多少元?等等。

五、完成复习第8题

集体解答。

六、研究一个数与11相乘的规律。

出示:

24×1135×1157×1

1完成后,让学生思考一个数与11相乘有怎么的规律?

最后通过竖式引导得出:一个数与11相乘,只要将这个数两边位,中间加,还要注意进位就可以了。

然后用比赛的形式完成思考后面的填空题。

5.数学四年级下册乘法分配律教案 篇五

二、主要讲解的内容:

课本第26页例7及相关

三、学习目标

1、结合具体的情境,尝试计算,初步认识和理解乘法分配律的含义。

2、通过观察交流、举例验证,概括规律,并能用字母式子表示乘法分配律。

3、通过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借助乘法的意义进一步理解乘法分配律的内涵。

教学重难点

借助乘法的意义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和内涵。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电脑,网络等

学生准备:数学书、笔、练习本、笔记本

五、教学环节

1、反馈家庭作业(表扬做的优秀的学生,鼓励并引导完成不太好的学生积极完成作业)

2、复习导入

算一算,比一比

(10+5)×5= (8+2)×7=

10×5+5×5= 8×7+2×7=

课前同学们已经完成了复习任务,请同桌交流计算的结果和发现。我们已经学习了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应用它们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

什么是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今天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乘法的另一个运算定律。

3、新授

还记得我们提出的第三个问题吗: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参加了这次植树活动?

①自主探索,独立解决问题

你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列式计算。

【设计意图: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促成多种解决问题方法的生成,为探索运算定律准备了资源。】

②汇报交流,明确算法,学生先说想法,让个别学生说明。

谁愿意把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展示给大家,并说明解决问题的步骤。

方法一:先算每个小组人数,再算总人数。

(4+2)×25

=6×25

=150(人)

方法二:先分别算出负责挖坑、种树的人数和负责抬水、浇树的人数,再算总人数。

4×25+2×25

=100+50

=150(人)

同学们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了这个问题,计算结果都是150人。

③观察对比,概括规律

这两个算式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4+2)×25=4×25+2×25

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这个等式吗?学生发语音

左边是4加2的和与25相乘,右边是4和2分别与25相乘,然后再相加。左右两边结果相等。

教师适时用箭头表示出来。

请你再举几个这样的例子吗,写在练习本上。

拍照展示

观察这些等式,你有什么发现?

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或者先把它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结果相等。

④你能结合乘法的意义理解这个规律吗?

如:(4+2)×25=4×25+2×25

左边表示6个25,右边表示4个25加2个25,也是6个25,所以两者结果相等。

得出结论: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这叫做乘法分配律。

⑤用字母怎样表示这个规律?

(a+b)×c=a×c+b×c

a×(b+c)=a×b+a×c

4、练习巩固

(1)下面哪些算式是正确的.?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56×(19+28)=56×19+28 ( )

32×(7×3)=32×7+32×3 ( )

64×64+36×64=(64+36)×64 ( )

答案:× × √

解析:【考查目标1、2】借助乘法意义判断,进一步理解乘法分配律的含义,注重形式表达的认识与强化。

(2)观察下面的竖式,说一说在计算的过程中运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答案:运用了乘法分配律25×12=25×2+25×10

解析:【考查目标1、2】结合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过程,唤起学生已有的经验,体会乘法的算法与乘法分配律的关系。

(3)李阿姨购进了60套这种运动服,花了多少钱?

答案:(75+45)×60

=120×60

=7200(元)

解析:【考查目标3】借助熟悉的生活问题情境,在列出不同算式的基础上,以生活情境的材料解释算式意义,进一步加深对乘法分配律意义的认识和理解。

六、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都有哪些收获?

这节课我们一起研究了一个新的运算定律:乘法分配律

用字母表示是(a+b)×c=a×c+b×c

左边表示(a+b)个c,右边表示a个c加b个c,所以两者结果相等。

如果反过来,等式仍然成立。

如4×7+4×3=4×(7+3)

6.二年级数学下册乘法教案 篇六

教学难点:

7的乘法口诀的总结和归纳。

教具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展示目标

师:同学们,你们见过瓢虫吗?说一说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见过瓢虫?是什么样子的?学生交流后,教师介绍七星瓢虫。这节课我们来看看七星瓢虫身上有什么数学问 题?学生观察6页情景图,师:观察这幅图,图上画的是什么?你从中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学生汇报后,师谈话:我们已经学过2—6的乘法口诀,今天我们就利用七星瓢虫身上的七个星来学习7的乘法口诀。(出示课题)

二、自主、合作探究、交流

1.学生自己试着总结7的乘法口诀。

2.小组交流后小黑板板演。(教师巡视,随机提问。)

3.全班交流,小组讲解员讲解总结口诀的方法和过程。

4.学生在书上书写7的乘法口诀。

5.观察7的乘法口诀,让学生说一说7的乘法口诀有什么特点?然后讨论:如果总结某一句口诀该怎么办?如想知道四七是多少,你有什么办法?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想法。

三、专项练习

1.自己记忆7的乘法口诀。

2.练一练1题对口令。

四、课堂小结

师:回想我们刚才的学习过程,你有什么收获和问题?

五、综合练习

1.练一练第2题:孔雀开屏 先让同学把得数写在书上,然后交流自己是怎样算的。重点是让学生用口诀来计算乘法算式。

2.练一练第3题:找朋友。教师课前准备找朋友活动中写有算式和得数的卡片,发给同学们,看谁能很快找到朋友,大家一起说出用哪句乘法口诀计算。然后让所有同学在书上连线。

7.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期末自测题 篇七

1.七千三百零九写作( ),八百零八写作( )。

2.最大的四位数是( ),最小的四位数是( )。

3.一袋洗衣粉重500( ),小红的体重是37( )。

4.推抽屉是( )现象;直升机的螺旋桨转动是( )现象。

5.宝岛希望小学有学生912人,其中女生有509人,男生大约有( )人。

6.5千克=( )克 3000克=( )千克

7.在里填上“>”“<”或“=”。

2千克1900克 1000克1千克

400克2千克 800+9002000

56002000+3600 140-8080

8.里最大能填几?

€?<46 €?<32 €?<17

€?<35 €?<38 €?<28

9.在里填上“+”“-”“€住被颉皜鳌薄?

488=6 74=28 3714=23

88=64 567=8 120400=520

10.一件衣服要钉4个纽扣,现在有22个纽扣,能钉( )件衣服,还剩下( )个,至少再买( )个纽扣才能再钉一件衣服。

二、我是小法官。(对的画“√”,错的画“€住保?分)

1.一百一百地数,10个一百是一千。 ( )

2.7005读作:七千零五。 ( )

3.1个2分硬币约重1克。 ( )

4.百位上的4表示的数比十位上的4表示的数大。 ( )

5.一个五位数比一个四位数一定大。 ( )

6.把20分成5份,每份是4。 ( )

三、对号入座。(5分)

1.一袋大米重50( )。

A.千克 B.克 C.厘米

2.6在百位上的数是( )。

A.6437 B.4670 C.7860

3.拨算珠的运动是( )现象。

A.轴对称 B.平移 C.旋转

4.先计算乘法的算式是( )。

A.34-4€? B.(30-25)€? C.4€祝?2€?)

5.17根小棒最多可以摆( )个独立的正方形。

A.5 B.4 C.3

四、在( )里填上“平移”或“旋转”。(3分)

五、神机妙算。(共17分)

1.直接写出得数。(5分)

12€?= 64€?= 32€?= 30€?=

8€?= 40€?= 36€?= 81€?=

1700-600= 3400+500=

2.脱式计算。(12分)

12€?+30 45€鳎?+3) 45-(12+8)

5€?-13 39+18€? 6€?€?

六、从1~9中选合适的数字填入下面的中(每个算式中的数字不能重复)。(6分)

七、下面是二年级同学最喜欢的体育活动情况。(11分)

根据上面调查的结果完成下面的统计表。(5分)

(1)喜欢踢毽子的同学比喜欢舞蹈的多几人?(2分)

(2)根据调查结果,你认为本校应多准备哪种体育器材?(2分)

(3)你还能提出其他数学问题并解答吗?(2分)

八、解决问题。(共20分)

1.(1)28个苹果,装在4个袋子里,平均每袋装几个苹果?(3分)

(2)28个苹果,每7个装一袋,需要几个袋子?(3分)

(3)28个苹果,装在6个袋子里,平均每袋装几个?还剩下几个?(3分)

2.小雷看一本80页的故事书,已经看了6天,每天看9页。还剩下几页没有看?(4分)

3.

(1)买1千克胡萝卜和1500克白菜要多少钱?(3分)

8.二年级数学乘法的教案 篇八

口算

几十乘一位数;不进位的两位数乘一位数

笔算

非整十的两位数乘一位数

估算

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积在什么范围内,积大约是多少

解决实际问题

与倍“有关的实际问题;用乘法和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时注意让学生在现实的情境中,通过自己解决问题感悟算法。在学习本单元之前,学生初步认识了乘法的意义,掌握了乘法口诀,能口算表内乘法。教材充分注意”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为学生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学习材料,通过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猜想、推理、建模、优化等数学活动,从而理解算理、获得算法。同时要注意合理处理估算与精确计算的关系。《标准》指出要加强估算。不单因为估算在日常生活里应用广泛,还因为估算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手段与方法,能促进数学思考、发展智力。这里的估算不同于传统数学中的近似计算,是把估计与验证看作一种学习策略。本单元里的乘法估算与笔算进位的教学结合在一起同时安排,并在练习和应用中逐步提升。让学生经历逐步抽象的过程,建立”倍“的概念,解决与”倍“有关的实际问题。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进一步发展解题思路。现在解决问题的教学过程是:进入情境收集、信息-学生凭已有经验独立解题-反思解题过程提炼思路。要把解题的步骤与方法作为对象,在再认识的过程中形成思路。

教学重点: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以及相应的估算,会解决简单的数学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两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的乘法。

教学要求:

1、使学生经历探索两位数乘一位数算法的过程,理解并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口算整十数乘一位数以及不进位的两位数乘一位数,能正确笔算两位数乘一位数。

2、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两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掌握把两位数看成与它接近的整十数进行估算的方法,能灵活运用估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验估算的作用。

3.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初步理解倍的含义,能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以及”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简单实际问题;经历用乘法和加(减)法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初步掌握分析数量关系的基本方法,提高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4.使学生经历与他人交流算法的过程,增强合作交流的意识,逐步养成仔细审题、细心计算的良好习惯。

9.二年级数学下册乘法教案 篇九

1.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乘法交换律、结合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借助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加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教学难点:用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整理算式。

预设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前面我们学习了哪些加法运算定律?你能说一说吗?

2、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用字母表示)

3、猜测:乘法中会有什么运算定律?你能猜一猜是怎样的吗?

4、揭题

二、自主学习

1、自学书P33-352、反馈:你们学懂了什么?

(1)乘法交换律是怎样的?你能说一说吗?

你能用字母表示吗?在哪些地方运用到它?

(2)乘法结合律是怎样的?你能用你喜欢的方法表示吗?

3、提问:你们还在什么困难?

引导学生质疑、解决。

4、比较沟通:比较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和乘法结合律,你们发现了什么?(交换律:都是两个数相加、相乘,交换位置,和(积)不变;结合律:都是三个数相加、相乘,前面两个数相加(乘),也可以把后面两个数相加(乘),和(积)是不变的)

三、巩固运用

1、口算:练习六第1题

2、针对练习:根据运算定律在方框里填上合适的数。

3、做一做:第1题,你有什么想法?

4、解决问题:做一做第2题

四、总结:你们在什么收获?

五、作业布置:

1、《作业本》

2、102×1398×13

作业设计

课堂作业本P14

口算训练P15

10.二年级数学下册乘法教案 篇十

教材第49页例2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让学生经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过程,学会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进位乘法,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教学重点:

能够正确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进位乘法。

教学难点:

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例2主题图 彩色笔

教学过程:

学前准备

1、口算(两位数乘整十数)

3810

20xx

9140

8160

7230

5031

6230

7021

2、笔算。

357= 2321=

让学生集体完成并指名两位同学到黑板上完成,做完后请同学说一说计算过程,全班集体订正。

二、探究新知

1、学习教材第49页例2.

出示例2.

教师:读一读题,你从中知道了哪些信息?跟同伴说一说。

师:要求一共需要多少盒酸奶,也就是求37个48是多少,怎样列式呢?

学生回答,老师板书:3748

老师:怎样计算呢?同学们可以根据以前学过的乘法计算方法去想,也可以小组讨论,看看怎样得出得数,各组代表向全班同学汇报本组的各种计算方法。

(1)估算方法:4850 3740 5040=20xx(盒)

大约有20xx盒。

(2)笔算方法:先用第二个因数个位上的7去乘第一个因数各数位上的数,方法与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相同。7乘8得56,在个位上写6,向十位进5;7再乘第一个因数十位上的4,得28个十,加上个位进上来的5个十,得33个十,所以在十位上写3,百位上也写3;再用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3去乘48,所得的积的末位和十位对齐,最后把两次乘得的积相加。

列式解答:4837=1776(盒)

答:一共需要1776盒酸奶。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因数是两位数的乘法怎样计算。学生讨论后总结。

11.二年级数学下册乘法教案 篇十一

根据学生的情况,我在教学过程中,把这一节课的设计是这样的:

1、结合生活情景,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角,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2、通过找一找、说一说、描一描、折一折、比一比等活动促进学生对角的整体把握,在头脑中形成角的直观形象。

3、经历观察、操作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抽象能力,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由于学生对角的认识往往只是借助于实物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对角缺乏系统的认识,所以本节课的教学我把重点定位于让学生形成角的正确表象,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难点是让学生了解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角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学生接受起来较为困难,因此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认识角,整个课时我将观察、操作、演示、验证、讨论等方法有机地贯穿于教学各环节,引导学生在感知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充分遵循了从感知经表象到概念这一认知规律,采用了找一找、看一看、折一折、摸一摸、描一描、想一想、玩一玩、比一比、说一说等教学手段,让学生在大量的实践活动中去感悟,去体会角,初步了解角的大小与两边之间的关系这一特征。

角的大小比较是这节课的难点内容,教学中因为时间有限,我只能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来理解感悟,没有特别强调和总结,因此这部分的内容有些学生理解的不是很透彻,这给我一个提示,教学中对于学生难以理解的知识点,教师要给予重点指导,数学课上给学生留下一片空间,建立一种以人为本的开放式的教学模式是必要的,这不仅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自主活动、自主发展的条件,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又能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不能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实践,放与收要做到恰到好处,相得益彰。

在练习题的设计上,我兼顾了习题的层次性,针对性,实践性,尤其在思考题的选择上,力求培养学生思维的求异性和创造性。通过学生动手折纸后,让学生谈谈本节课的收获,不仅使学生回顾了这节课所学到的知识,又使数学中的角回归于生活,激发了学生课外学好数学的欲望。

12.二年级数学上册《认识乘法》教案 篇十二

教学目标:

经历把几个几相加表示成乘法算式的学习过程,初步认识“几个几”和惩罚的含义;知道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会读会写乘法算式;知道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

2经历算式分类、由“几个几”的实物抽象成乘法算式的过程,初步形成几个几的观念,体验加法与乘法的联系,感受乘法算式的简便,发展观察、操作能力和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

3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学习活动,在学习活动中感受乘法来自实际生活中的一种现象,对数学相关的生活现象产生一定的兴趣。

教学重点:

认识“几个几”和乘法含义

教学难点:

乘法含义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

谈话:小朋友们,今天,周老师想带领大家一起到动物学校去瞧一瞧,想去吗?诶,我们来到动物学校的大门口,大门关着,是不是?原来呀,要想进入动物学校,还得先过大门这一关,这些加法算式,你会算吗?请你选一道你喜欢的算式来算一算,谁先来?

谈话:都算对了,怎么门还没开呀?

出示小猴说:在这些算式里还藏着一个小秘密呢!你能把它找出来吗?

指出:这些算式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加数不相同的连加算式,另一类是加数相同的连加算式。今天咱们就来研究这些加数相同的连加算式。

(我在这个环节设计了算式分类这个细节,让学生通过把算式分类,使学生对相同加数的连加算式有一个初步的感知,为接下来的形成几个几的观念作一个铺垫,还培养了学生的分类意识和能力。)

二、教学新知

认识“几个几”

谈话:终于,门,开了。这个动物学校可真美丽!在这个动物学校里你看到了几种小动物?(生:小兔子和小鸡)

谈话:我们先来观察小兔子,把小鸡先藏起来!

提问:小兔子是怎么排列的?(生:每堆2只,有3堆)(2只2只的排列)

引导:小兔子是几只几只的在一起?有几个这样的2只?我们一起来数一数,1个2只,2个2只,3个2只。

提问:一共有这样的几个2只?谁能用一句话来说一说。(生:一共有这样的3个2只)

提问:你能帮周老师算一算一共有多少只兔子吗?怎么列算式?(生:2+2+2=6只)

追问:同学们,这是几个2相加得多少?(板书:3个2相加得6)

说明:3个2相加得6,兔子有6只。

提问:我们再来看小鸡,小鸡是怎样排列的?(每堆3只,有4堆)

提问:那小鸡是几只几只的在一起的呢?请小朋友来说一说有几个这样的3只?你来数给我们看看?全班再来一起数一数(1个3,2个3,3个3,4个3)

提问:小鸡一共有这样的几个3只?

提问:那你会列算式吗?(生:3+3+3+3=12只)

追问:这里又是几个3相加得多少呢?(板书:4个3相加得12)

说明:4个3相加得12,小鸡有12只。

总结:观察我们刚写的两道算式,每道算式里的加数都是相同的。第一道算式可以简单地说成“3个2相加”,第二道算式可以说成“4个3相加”,以后碰到像这样加数相同的加法算式,都可以简单地说成“几个几相加”

(设计说明:在这个环节,我通过让学生观察兔子和小鸡的排列,理解3个2的实际意义

——兔子每堆2只,有3堆。接着让学生观察3个2相加的算式。这样的设计,从具体到抽象,有利于学生更深刻的理解“几个几相加”的意义)

2教学“试一试”

谈话:下面,就请小朋友用小棒来摆一摆几个几。请先听清楚老师的要求,再动手摆一摆。

活动一:

谈话:请你拿出两根小棒,举起来让我看一看,这就是1个2。将它摆在桌子上,算作一堆,现在请你照样子,摆堆。请同学上来摆一摆。

谈话:我们一起来数一数,这里一共有几个几?(个2)

提问:谁能列出一道加法算式?这是几个几相加得多少呀?

活动二:

谈话:下面请你自己动手摆3个4。请一位同学上来摆一摆。

谈话:我们一起来数一数,这里有几个几?

提问:你会列算式吗?这是几个几相加得多少呀?

活动三:

要求:下面老师想请同学们自己来摆几个几。摆之前,先想清楚每堆摆几根,摆这样的几堆。摆好后同桌两人互相说一说,你摆的是几个几。想好了吗?想好了就开始吧!

谈话:请一位同学上来摆一摆。你来介绍一下你摆的是几个几?你会用算式来表示吗?简单地说,就是几个几相加得数是多少呀?

谈话:我们在摆的时候呀,小猴它也在摆,看!它摆的是什么?(花片)咱们一起来看一看,小猴它摆了几个几呀?你是怎么看的?有没有不一样的看法?(生:横着看,它摆了3个。竖着看它摆了个3。)你会用算式表示吗?(++=1、3+3+3+3+3=1)也就是几个几相加得多少?(3个相加的1。个3相加得1)

提问:咦,为什么他们的得数都是1呀?(花片的总数不变)

(设计说明:摆小棒我设计了三个环节。首先,说明摆几堆,每堆摆几根。提出具体的要求,让学生再次感受到几个几的实际意义。接下来,要求学生摆3个4,将具体的要求加以抽象,让学生思考后摆。最后,让学生自己想“几个几”并摆一摆。这个教学环节中,通过学生动手摆,对“几个几”“几个几相加”的意义有循序渐进的实质性理解。)

3教学“例2”

谈话:小猴看咱们班小朋友都这么聪明,想继续邀请咱们去动物学校的电脑室去看看,想去吗?

出示:电脑教室1

谈话:这就是电脑教室1了,仔细观察,这里的电脑室怎么排列的呀?一张桌子上有几台电脑?有几张桌子?(每张桌子上有2台电脑,有4张桌子)

提问:谁来数一数,这里有几个几?你会列算式吗?(2+2+2+2=8)

出示:电脑教室2

提问:这里又是几个几相加呀?(8个2相加)

追问:你会列算式吗?

出示:电脑教室3

谈话:哇!这里的电脑更多了!有100个2呢!你们来报算式,周老师来写好吗?呀!黑板都写不下了,让老师来想想有没有什么好方法,同学们也一起帮老师想一想好吗?哦,有同学想到了乘法,你真的和周老师想到一块去了!今天这节咱们就来认识乘法。

指出:像这样的加数相同的连加算式就可以写成乘法算式。4个2,就可以直接写成4乘2等于8,或者2乘4等于8

咱们一起来把这两道乘法算式来读一读,齐读,预备齐。

指出:乘法算式和加法算式一样,各部分都是有名称的。这个符号叫做乘号,等号前面的两个数都叫做乘数,等号后面的数叫做积。

改写成乘法算式:你能把这道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吗?它的乘数是谁?它的积是谁?

对比:看这是我们用加法写的,这是用乘法写的。你觉得乘法怎么样?(写得很快,简便)

指出:像这样几个相同加数的连加算式,咱们就可以写成乘法算式。像这样几个几相加得多少的算式,可以改写成乘法算式,比较简便。

(设计说明:逐步出示3张图,随着电脑数量的不断变多,可以让学生产生强烈的主动学习乘法的愿望,激发想学生学习乘法的热情。)

4设计游戏,巩固应用

小朋友们表现的都太精彩了。来玩一个游戏好吗?

听清楚游戏规则:老师击鼓,同学们闭上眼睛,仔细听,老师每次敲几下,敲了几个几。同时思考,要知道一共敲了多少下,用加法怎么列算式,用乘法怎么写算式。准备好了吗?

三、回顾整理

小朋友们,我们今天这节,学习的是什么知识呀?(几个几、用乘法来表示加数相同的连加算式)

上一篇:公司共同经营协议范本下一篇:党风党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