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心得体会

2024-08-13

中医基础理论心得体会(精选9篇)

1.中医基础理论心得体会 篇一

中医虽然已经明确认识到了寄生虫、厉气、胎传等疾病病因,但是在治疗上仍旧应用辩证求因入手,其原因在什么地方呢?

我认为其重要原因是中医的理论整体性使然。因为并不是这些疾病只要杀死了寄生虫或者将某些传染源清除掉以后就能使身体马上回复到健康的阴平阳秘的状态,因为在这些疾病的发病的过程中已经造成了机体内阴阳脏腑气血的病理改变,所以中医还会在杀灭这些治病因素的同时,还要增加调理已经由于这些疾病导致的阴阳气血脏腑失衡的改变,从而来进一步扶正祛邪,尽快使机体康复。比如在治疗肠道寄生虫服用清除寄生虫的专用方剂的同时,还会从中医湿热生虫的病症辩证认识论上着手清热祛湿,用以调理机体。

再有就是,或者病变的体征表现正好就是这些疾病从健康发展到初病再到病情一步步严重的病理环境。如肠道寄生虫病的病症可见有湿热表现,或者湿热正好产生比健康状态更趋偏碱性或者偏酸性的肠道寄生虫优势生存繁殖环境,这同样也是机体调节或者说是正邪交争最终正不胜邪而发病的明显病症表现。所以,中医治疗此类疾病即从清除寄生虫卵入手又从调理机体阴阳脏腑扶正祛邪平衡阴阳提高机体机能入手。

分别此类疾病的标和本,从致病因素说寄生虫卵是本,体征表现是标。从脏腑机能来说湿热是本,寄生虫卵是标。在发病的过程中,从初病到病症严重两者标本可以互相转化,中医恰恰是从标本兼治的理念全面进行治疗的。

2.中医基础理论心得体会 篇二

中医和西医的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相互配合、取长补短, 为中医、西医以及中西医结合的共同发展, 提供了有利条件。中医学专业的学生学习《诊断学基础》的目的是要使他们能初步掌握西医诊断疾病的方法, 为临床课学习奠定必要的基础, 为丰富中医临床诊断手段服务[1]。但是由于中医院校的学生, 西医基础课的学习学时不够, 不扎实, 导致学生普遍反应《诊断学基础》的学习困难。

而《诊断学基础》检体诊断实验课则实践性更强, 更强调学生的动手能力。为了更好地提高《诊断学基础》检体诊断实验课的教学效果, 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谈谈本人在《诊断学基础》检体诊断实验课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探索和体会。

1 重视基本技能训练, 提高动手能力

《诊断学基础》检体诊断实验课的一个特点是必须熟练地掌握临床上常用的各种检查方法, 其中尤其是体格检查方法, 而这些检查方法绝不是轻而易举就可以掌握的, 它不仅是技术性的, 而且也是艺术性的。为达到熟练掌握各种体格检查方法, 必须在自己身上或同学之间反复练习正规、系统的检查法, 再到临床工作中反复实践、不断训练, 逐步达到熟能生巧、学有所成[2]。只有熟悉了人体正常生理状态下的各种表现后, 才能更好地认识病态变化;正常与异常比较, 使知识巩固、理解透彻、体会深刻。

因此, 在诊断学开课后一段时间, 诊断学理论讲授到胸部或腹部检查后, 每周1次 (4学时) 技能训练课, 共6周24学时。分4阶段:第1阶段:单元训练即按顺序分一般即皮肤粘膜和淋巴结、头颈部检查, 胸部检查, 腹部和神经系统检查, 心肺听诊。第2阶段:全身体检。重点强调全身体格检查的完整性与系统性、条理性的关系, 既要全面检查, 又要避免翻动“患者”。在单元训练和全身体检期间, 按15~20人为一组将班分组, 每个组由1名教师指导 (带教) 。试教后2人一组, 一人扮演“病人”, 一人扮演“医生”, 进行练习, 然后角色户换。在学生练习的过程中教师巡视, 答疑、纠正错误手法。

2 探索纯理论型向能力型的转变 (检测与考核)

考试得分是学生最关心的事, 也是检验教学效果的方法之一, 考试内容又是指导学生重视哪部分内容的重要导向。因此教学工作中的一个核心部分。传统的考试中重理论轻实践, 重笔试轻操作的弊病, 为改变高分低能状况, 调整改进考试内容方式的方案。在2006年春季学期2003级中医7年制的教学中, 我们就加大平时考核力度;增加操作考核分数;期末考试增加体检考试, 每位考生要求完成时间为40分钟。按完成操作的质量及时间, 结合用物准备、仪表态度和必要时的简要提问等综合评价。并规定凡全身体检考试不合格者不能参加理论考试 (补考合格方可参加) 。获得了可喜的效果:一方面学生基本技能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他们会利用空闲时间主动联系实验室的老师借器械互相练习。另一方面以往诊断学基础考试纯理论笔试成绩即为期末的最终成绩, 常导致学生成绩普遍不理想, 及格率低。而加入了实验报告和技能考核做为平时成绩后, 学生的成绩得到了提高, 不及格率仅为1%。目前我们教研室已将这种教学模式和方法推广到全校中医本科生《诊断学基础》检体诊断实验课的教学中了。

3 充分运用现代化手段提高实验课教学质量

随着招生规模扩大, 逐年招生人数的增加, 病房的患者无法满足诊断学实习的要求, 近年来, 基本取消了诊断学实习进病房, 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设备, 建立多媒体实验室, 购置腹部电动肝脾触诊仪及心肺触诊、听诊电脑模拟器, 许多异常体征可以不需要进入病房就可以听到、看到, 而且一些是临床上都难以遇到的体征在实验室就可以听到和看到, 学生可以在多媒体及模型上反复体会, 直到掌握。

4 课程改革初见成效

针对中医类临床学生动手能力较差的问题, 提出建立临床技能实验教学体系的概念, 将诊断学基础实验课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 加大了学时、教师和资金的投入。2006年学校投资300多万元成立了临床技能培训中心 (模拟医院) , 宽敞明净, 面积1000余平方米;设有诊断技能训练室、内科技能训练室、临床思维训练室等、多媒体演示室;拥有高级综合模拟人、20台复苏安妮高级模拟人、30套心肺听触诊训练系统、30套腹部检查模拟人、10余台心电图机、40余台临床思维训练电脑、4套多媒体演示系统及100余种配套教具, 拥有诊断学、内科学多媒体教学软件300余种, 完全能满足课堂教学及实验教学的需要, 实现了诊断、内科学教学的现代化, 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

该临床技能实验教学体系以提高学生临床实践能力为主要目标, 从临床思维能力、动手能力两方面训练学生临床技能。为学生提供了从教育→自我教育→自我训练的平台。在检体诊断的教学中充分利用学校已有的临床技能实验中心, 对高等医学专科教育培养技能型人才发挥了重要作用[3]。

5 建议

5.1 提高教师的教学和专业素质

首先, 各级教学管理人员和教师要提高认识, 充分认识到临床技能培训和考核的重要性。要作为临床教学的重要内容和关键环节来抓, 做到齐抓共管, 并列为教研室的目标管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十分重视临床技能的传授, 要和理论教学摆在同样重要的位置, 上好每一堂实验课、见习课, 严格要求每一个学生。

其次, 教师应站在学科的前沿, 对本学科的知识有足够的积累和把握, 同时, 还必须精研教学方法, 精于组织教学。具体体现为根据教学需要及时更新教学内容, 改革教学方法, 优化教学方式, 做到既注重系统性, 又注重实用性。为了更好的做到以上两点, 教师, 尤其是青年教师就应该不断的进行“充电”, 多看、多学。学校也应定期选派教师进修学习, 参加学术会议或理论、技能培训班, 更新知识, 提高学术水平。

5.2 统一备课

实验课所采用的教师先示范, 然后学生边练习, 教师边巡视、指导和纠正不正确手法的这种授课形式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及教学质量, 但也带来了一些问题:一个班的小课由几位教师上, 授课的内容与方式、查体的手法和顺序有可能不一致, 而在一个年级或同一班组的学生常常出现检查同一体征而用不同的查体方法, 且查体顺序也有出入, 有些学生甚至还理直气壮地说是某某老师教的。针对这些问题, 教研室参照教学大纲, 认真组织教师集体备课, 对授课教师的讲稿及教案集体讨论、修改。年青教师由富有教学经验的教师先行知道、示范教学。组织教师观摩标准的查体录象, 统一授课内容、手法、顺序, 达到授课人员不同, 但授课内容、要求一致的目的, 保证高质量的授课, 提高教学效果。

5.3 依托医院, 开发资源

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尽早接触临床是提高培养效率和质量的有效方法。临床上的众多体征如皮疹、紫癜、啰音、心脏杂音、肝脾肿大、锥体束征、脑膜刺激征等, 虽可从录音、录像、多媒体等方式得到某些印象, 但只有从患者身上才能真切地认识到和体会到, 因而必须在反复的临床实践中, 逐步学会。

目前, 教学面临的困难受到许多因素的制约。所以, 必须积极想办法, 开发资源, 延伸课堂。如临床见习, 安排在诊断学课程结束后的1个月, 作为西医诊断学的延伸学习, 要求他们在1个月内, 力争见识常见病症状、体征, 熟悉三大常规等常用检验项目以及心电图等各项辅助检查方法的应用, 为后期临床各科的学习奠定基础。再如毕业实习前的临床技能强化训练, 与第一临床医学院建立的本科生导师制结合, 将数百名学生化整为零, 利用医院的师资、场地和病材资源, 加强临床诊断技能培训。此外, 在医院相关科室的支持配合下, 筹备建立诊断资料库, 更好地利用附属医院的医疗优势, 开发教学资源。医学院与医院合二为一的管理模式;提高了医学教育管理效率、更好地解决了临床教学的诸多难点, 保证了质量。

5.4 建立标准化病人和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模式

标准化病人 (SP) 是指非医学专业人员经过专业训练后既能模拟患有不同疾病的病人, 供被测者问诊和体检, 又能根据病例标准要求对被测者的问诊能力、体检能力进行评估和指导, 是具有教学能力和评估能力的模拟病人。发挥着扮演患者、充当评估者和教学指导者3种功能[4]。自80年代在北美研究和实施以来, 其在医学教育和考试中的价值已受到肯定, 大多数北美医学院校都不同程度地使用标准化病人。在医患关系不断变化的今天, 使用标准化病人培养医学生基本临床技能如交流技能、全身体格检查技能等更具有重要意义。

作为西医诊断学教学人员, 我们有义务, 也有责任让中医院校临床专业学生更好地掌握这门课程, 因为这是我们成为合格的中医药高级专门人才的必备基础。为此, 我们应该不断探索、不断实践。深入开展教学改革, 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戴万亨.诊断学基础[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7.

[2]潘长玲.加强基本功训练.提高医学生动手能力[J].卫生职业教育, 2005, 23 (14) :51~52.

[3]李湘君, 李定梅.构建临床技能实训平台, 探索临床实践教学途径[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 2008, 28 (6) :89~90.

3.中医基础理论心得体会 篇三

【摘 要】 “一个中心,两个目的”,即以学生为中心,以理解、记忆为目的开展教学活动,通过多元的课堂教学方式,多样的课后督促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训练学生的中医思维,为今后的学习和成才打下基础。

【关键词】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实践;体会

【中图分类号】R229 【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6)13-0082-02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是中医类专业的主干课,是继续学习中医学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迈入中医药院校学生接触的专业入门课。然而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于两千多年前,从内容到表述都难免会让同学产生历史的“距离感”,对于习惯于学习“数理化”的同学来说又会觉得抽象乏味、难以理解。另外,《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点较多,需要在理解的基础上,做到记忆掌握,而不少“理科生”同学以对记忆“不擅长”为由,对《中医基础理论》需要记忆的内容抱有一定的抵触情绪。因此,如何有效地教授这门课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记忆所学知识,成为每位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笔者总结自己在《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中围绕“一个中心,两个目的”教学实践的应用体会,与同道商榷。

“一个中心”即以学生为中心;“两个目的”就是一要让学生理解,二要让学生在理解基础上记忆这两个目的。为了达到教学目的,要从两个环节努力:一方面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方式,另一方面加强对学生课后自主学习的培养和督促。

1 多元的课堂教学方式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面对的是初入校门的一年级学生,他们大多习惯了以自然科学为主体的学习和思维方式,缺乏中医学相关的背景知识,对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的中医学往往难以理解。以往的教学往往采用以教师为主体,教师讲得眉飞色舞,下面的同学则云里雾里听不明白。这严重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因此,改变学生被动听课的局面,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采用多元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1.1 启发式教学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根据学习任务,从学生的知识水平出发,不断提出问题,开展讨论,以启发学生的思维方式为核心,让学生主动思考。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通过提问的方式启发学生思考的同时,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注意力。如在“藏象”这一章的教学中,讲到藏象学说的形成时,可以提出:藏象既然以古代的解剖知识为基础,但是为什么古人没有把解剖这条路继续走下去,为什么没能看得更“细”,为什么没有达到“细胞”的水平呢?由此启发学生思考,这是由于两千多年前科技水平的限制所决定的,这也是造成中医的“藏”与西医“脏器”不同的原因之一。另外,中医的藏象学说的形成告诉我们,中医藏象学说的建立更多地基于古人对人体大量生理、病理现象的观察,所以中医的“藏象”不同于西医的“脏器”,中医的藏象理论具有鲜明的学科特色。

通过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主动思考,可以使他们更快、更好地融入到积极的学习状态中,也能让学生对相关知识理解得更深刻,从而促进记忆。

1.2 案例式教学 案例式教学是将与中医基础理论密切相关的具体案例引入教学中,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对案例进行分析。针对某些理论比较抽象的问题,可从中医典籍中或名家大家的医案中选择有典型代表意义的案例,组织学生讨论分析。案例的分析不仅将中医理论与临床密切结合,也让枯燥的理论变得生动可及。从而加深学生的理解,也锻炼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训练了学生的中医思维。因为是一年级的初学者,因此,在案例的选择上可以挑选一些因素相对单一、与基础理论密切联系的案例。如讲到病因中的“痰饮”时,可例举岳美中一味“茯苓饮”治疗发秃的病案,加深学生对“怪病多痰”的理解。

1.3 讨论式教学 讨论式教学法强调在教师的指导下,为实现一定教学目标,通过预先的设计,组织学生对特定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一般可按“选题—分组讨论—代表发言—提问—解答—点评”的步骤进行。讨论式教学,可安排在那些已有一定知识基础,需要总结和比较的内容中。如在藏象这一章中,在学习脏腑关系一节时,可开展讨论式教学。同学们会基于前面对各个脏腑学习时的理解,来寻找脏腑间的共同点和联系点,提炼出脏腑关系。这既充分提升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还加深了学生脏腑功能的理解。

2 多样的课后学习方式

为了实现《中医基础理论》的教学目标,教学工作绝不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必须延伸至课外。

2.1 强化基础知识掌握 课堂教学主要解决“理解”,而“消化”和“记忆”则需要课后学生自己完成。所以,课后督促非常重要。强化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可采用下列几种。

2.1.1 课堂提问 针对每一教学单元中要求掌握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在下一单元课堂教学时进行课堂提问。可以有效地督促学生及时复习和巩固课堂所学知识,并有助于对教师的教学效果进行反馈、及时调整。

2.1.2 习题练习 这种方式就是通过做题对知识点进行记忆。相关的题目练习不仅可以巩固所学知识,也能在这个过程中发现学习中的不足,及时弥补。另外,题目也是知识点的一种显化,在做练习题的过程中也能加深知识点的理解。如“四肢肌肉的壮实与肝、心、脾、肺、肾哪个脏腑关系最密切?”这道题目,不仅强调了“脾主四肢、肌肉”这个知识点,也加强了学生对这四个脏腑功能区分的理解。习题可推荐学生利用与教材相配套的《中医基础理论习题集》进行练习,我教研室还研发了网络和手机下载使用的题库,方便学生利用课余零散时间,如排队买饭、睡前、课间等,随时随地练习。

2.1.3 思考题布置 教师可在课后布置一个相对比较复杂的理论问题或病案,要求学生查阅相关资料,用所学理论知识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思路。由此,不仅可以加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也能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所学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临床思维能力。如在讲解完病因中的“六淫”后就可布置一个相关病案,要求学生分析是何种邪气致病并进行机理分析。

2.1.4 论文撰写 学生可在课后就一些存在争议的问题或一些难点问题,查阅相关资料,提出个人见解,寻找论据支持,完成一篇小论文。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仅强化了基础知识的记忆,而且在查阅资料过程中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科研意识和能力。如三焦、命门等问题进行研讨,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探索兴趣。

2.2 拓展相关知识领域 对那些在教学活动中涉及到的相关知识,如中国传统文化知识、中国古代哲学基础、医学心理学等,限于有限的课堂时间无法展开,则可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渠道获取知识。如通过阅读相关教师推荐的书籍或利用互联网查找资料,拓展知识领域。另外,还可推荐学生观看中医相关的讲座视频等等,大大地丰富学习资源,拓展知识领域,补充课堂教学的有限和不足。

4.中医美容理论的学习心得大全 篇四

早在先秦时期,就有了中医美容的萌芽。逐渐发展到今天,已经趋于成熟,各种技能方法与技能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多朝代的史书上或各种古代医学书籍上都有较多的记载。我国生活美容和医学美容相互促进发展,构成了中医美容的悠久历史。从远古的最简单的美容方法开始逐步摸索,前进取得了无法比拟的成就。由此也可以看出中国科技水平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中医美容有历史悠久,时间丰富,对生活美容的介入,有较坚实的理论基础,具有整体观和辨证论治等特点。有多种美容方法,如:食膳美容,针灸美容,推拿按摩美容,气功美容等方法,可见中医美容的多样性。中医美容还分为多种临床学科,有皮肤美容,眼科美容,耳鼻咽喉科美容,内科美容等,可见中医美容的兼容性。

学习了中医美容,不仅对中医的一些基础理论有了初步了解,还掌握了一部分美学和美容学的知识。这不仅对今后的生活有帮助,而且对临床医学的学习也开辟了一条新道路。中医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科,中医美容更是一门要求技术精湛的学科,学好中医美容,会对我有很大的帮助。

以后还会学到中药美容的知识,要求掌握的知识会更谨慎,精准。在这短短的半学期学习到的虽不深,但是已经激起了我的兴趣,我会继续努力,让自己的水平更上一层楼。

1.简述中医美容的历史延革

2.3.4.5..中医美容方法有那些?

.请叙述两味美容中药的性味,攻效,主治,并结合临床实例谈谈自己的体会

5.中医基础理论心得体会 篇五

同学们好,我们现在开始上课。我们上一个单元讲述了中医学和中医理论体系的概念,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中医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这一节我们接着讲中医学的优势和特色。中医学的优势和特色是与现代医学相比较而言的,那么中医学的优势和特色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七、中医学的优势和特色

(一)中医学的整体医学模式

第一个优势和特色表现为中医学的整体医学模式,我们昨天讲了,中医学的医学模式是整体医学模式,这个整体医学模式反映了中医学对生命、健康、疾病问题的基本观点。其

一、它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的特征,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中医学的医学模式是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为文化背景的,与以欧洲文化为中心的,以西方文化为背景的现代医学有着显著的区别,这是第一点。其

二、中医学的科学思维方式是朴素的、系统的整体思维方式。它从整体、矛盾、运动、联系的观点去看待问题,来认识生命的运动过程,认识疾病和健康之间的关系,这种科学思维方式与现代系统科学思维方式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仅仅它是朴素的而已。这个科学思维方式也比现代医学的思维方式要科学,这个科学思维方式代表着现代科学科学思维方式的发展方向。其

三、表现为天地人三才一体的认识论。就是中医学的思维方式在认识生命、认识健康和疾病的问题上,把人同自然、同社会放在一起来考察,把天地人三者作为一个系统来考察,人是这个系统之中一个子系统,放到这样一个大的系统从整体上来认识问题,认识生命的运动过程,认识健康和疾病的问题,来处理疾病的问题。这是第一个优势和特色,与现代西医学相比较而言表现在中医学的一个整体医学模式。

(二)中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

第二个优势和特色,中医学有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也是同西医学相比较而言的。其

一、表现为这个理论体系将哲学和医学融为一体。我们在上一节中讲到,中医理论体系以中国古代哲学气、阴阳、五行学说作为哲学基础,作为构建中医理论体系的科学方法论。应用气、阴阳、五行等中国古代哲学一些基本范畴和概念来阐述生命、健康和疾病的问题,将哲学的概念转化为医学自身的概念,使气、阴阳、五行这些中国古代哲学的思想和医学融为一体,构成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现代医学所没有的。这是第一点。

其二、中医学表现为它是融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为一体这样一种医学。既承认人的生物学属性,又承认人的社会属性,强调人在生命过程中与自然环境特别是与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在考察生命、健康、疾病问题的时候,从自然、社会这个整体来考察人的生命运动过程,这和单纯的生物医学有本质的区别。这一点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生物科学的发展,中医学这种优势显得越来越突出。当今世界现代医学已经认识到人的精神状态、情感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作用。那么,近几年现代医学提出了心身医学的概念。就咱们国内现在翻译过来的几本著名的心身医学的著作而言,这些医学家按照他们现在的观点,用西医的观点来看,现在西医所有的疾病都和人的精神因素有关,无一例能除外的。那么西医现在认识到社会环境、人的精神因素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这样一种认识我们中医学从构建理论体系开始就已经认识得很清楚。几千年来中医学在治疗疾病的时候,从不把治疗疾病的手段限于唯一的药物和针灸,每个实施治疗过程中都把调整人的情绪、调节七情作为一项重要手段,医生在施诊过程中同患者进行交流的同时进行感情的交流,实际上就是在进行人的精神状态的调节,咱们中医的古书叫人事疗法,活套疗法。中医生在辨证论治的过程中实际上在进行着情志的治疗,这一点是现代医学所不及的,尤其是在当今世界,生活行为方式、精神因素在疾病过程中对人的健康所产生的作用越来越重,所以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它的特色优势显得越来越明显。所以,二十一世纪在国家制定中医药发展纲要里面有一个重大的命题就是中医对情志疾病的干预,用西医的话说就是心身疾病的干预,这是咱们中医学的重大特点。其

三、从功能状态来考察生命、健康和疾病。咱们中医学认识生命的运动、认识健康、认识疾病不是源于解剖学。我们在上一单元讲过,中医理论体系的构建是有形态学基础的,特别是古代的解剖学,但是中国的思维方式决定了考察生命健康的问题不是仅仅取决于解剖学,而是从生命运动过程当中,从生命的现象,无论是正常的现象还是异常的现象,从这些现象入手来考察生命、健康和疾病的问题。对于正常的生命过程主要是从功能状态,从生命现象来考察,不是追究于它的解剖形态结构发生哪些改变,由内而外,由形态来决定它的生理功能,这个思考方法由中医学这个朴素的、系统的、整体的科学思维方式所决定,我们现在所建立的这些概念都是从外至内,从功能状态来进行考察的,这一点也是区别于现代医学的。现代医学是以解剖学为基础,随着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等等多个学科的发展而形成现代医学的医学体系,它是以解剖形态学为基础的,结构和功能是个线性关系。而中医学在认识问题的时候,考察生命、健康和疾病问题的时候,恰恰与这个思维方式相反,也正是这一点恰恰反映了中医学的思维方式是符合现代科学的系统科学思维方式。系统科学思维方式考察问题的立足点是从功能状态来考察系统的结构,来考察系统的功能,而不是先从系统的结构来说明系统的功能,上面所讲的表现为中医学的优势和特色的独特的理论体系。

(三)诊疗体系

第三个优势和特色,它的诊疗体系也有自己的特点,那叫四诊合参、辨证论治。我们前面讲了,中医学考察问题是从功能状态入手,不是仅仅从解剖形态的变化来考察生命、健康和疾病的问题,因此在四诊过程中强调四诊合参,内外相袭。中医学建立任何一个概念,特别是考察生命、健康和疾病的问题以后,它采用的思维方法《内经》已经给我们说得非常清楚了,我们今天把它总结成为“内外相袭”,由内至外,由外至内,那么既有解剖学基础,又不完全囿于解剖,而重在由外及内。那么“四诊合参,内外相袭”这种诊疗思想就体现出全面、系统、整体这样一种思维方式,所以中医在看病的时候一定要坚持这个系统、整体的科学思维方式,一定要坚持四诊合参。望、闻、问、切这四者是互补的,任何一个诊疗过程,望、闻、问、切任何一个都不能全面地来对疾病的现象得出一个全面的结果,所以从古至今非常强调“四诊合参”。“四诊合参,内外相袭”这个诊疗思想也反映了中医学的科学思维方式。在治疗过程中强调“辨证论治”。那么“辨证论治”这四个字集中体现了中医学的科学思维方式是系统整体的科学思维方式,在实施治疗过程中体现出来。但是中医学在强调系统整体地来调节人的疾病状态的同时并不仅仅是如此,而且更重视因人而治,用我们今天的话说叫个体化治疗,强调个体的差异性。那么把这两者结合起来,中医既从宏观注意系统整体的变化,同时又注意局部的变化,把局部和整体统一起来。这就是中医理解系统的、整体的科学思维方法表现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的特色。

(四)治疗体系

第四个优势和特色,在中医学的治疗体系上,它的特点表现为整体的综合调节。具体可表现为:其

一、中医学治疗疾病采取的是内治和外治相结合。那么内治和外治有多种手段,基本思想是内外结合,这是从古至今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经验。其

二、药物和非药物结合。尽管我们中医学治疗疾病的主要手段是药物,但是常常是还并不忽视非药物的治疗手段,比如针灸、按摩、心身的调节,以及不仅是学术界而且老百姓都知道的养生各种手段,都属于非药物治疗措施。常常是非药物治疗措施在保障人的健康、预防疾病过程中起的作用要比药物作用更大,这也是中医学一个特点。其

三、方剂的综合调节。尽管方剂有大小、奇偶,有单方,有复方,针灸的处方也好,药的方剂也好,它是由若干个药物、若干个穴位所构成的,那么它构成的思想是建立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之上。几个穴位,或者是几味药物形成这个方剂的结构,体现了辨证论治这样一种思想,那么辨证论治的思想体现了中医学整体的治疗思想。所以这个“方”是中医学治疗疾病采取的具体措施,方剂的构成上反映为整体的综合调节。它的思想基础是中医学系统整体的思维方式,或者说是中医学的整体观念在方剂上、在选用治疗措施、治疗手段、方法上的集中体现,这也是现代医学所不及的。我们研究中医学治疗手段,为什么我们国家特别重视复方的研究?方虽有大小奇偶,有单有复,我们强调复方,因为复方更能够集中体现中医学的学术思想。

(五)养生保健体系 第五个优势和特色,它有自己独特的养生保健体系,这也是与西方医学相比较而言的。在养生保健上一个基本观点强调天人合一、动静互涵、形神合一。特别是天人合一、形神合一、这是中医养生的最基本的观点。至于动静,那是具体措施,也是西方医学所不及的。那么养生其中也强调把人放在天地之间来考察,放在环境之中来考察,强调在不同的环境之下,人养生的时候采取不同的措施,人的机体的阴阳平衡要和环境的阴阳相一致,叫法于阴阳,和于术数,这样人才能够健康长寿,这是其一。其

二、具体的保健方法丰富多彩,这是全世界所有传统医学都所不及的。印度医学在世界传统医学当中仅次于咱们中医,有完整的理论体系,治疗方法也丰富多彩。中医学在养生保健上丰富多彩的方法是目前世界著名的几大传统医学所不及的,又是现代医学所不及的。

上述这些就是中医学的优势和特色。总之,在思想方法上,中医学是系统整体的科学思维方式,这个思想方法决定了中医学来考察生命、健康、疾病的时候它的基本观点,贯穿在中医学对健康、疾病的认识和预防保健整个过程当中。这些特点和优势表现为和现代医学它们之间有显著的差别,这也是我们现在积极地要继承中医,要发展中医,要促进中医现代化的原因。实际上就是要进一步弘扬中医的优势和特色。

八、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性质、特点和内容

下面讲最后一个问题,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性质、特点和内容。前面我们讲了中医理论体系,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中医学的基本特点具体表现为中医学的医学模式,这个医学模式体现了中医学的优势和特色。那么本门课程是什么样的课程呢?它有哪些内容呢?怎么来学习呢?下面介绍一下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性质、特点和内容。

第一、它的性质

(一)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学各个学科当中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

(二)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学各分支学科的理论基础。无论是基础学科或者临床学科,所有的学科的理论基础都是依据中医基础理论这门课程的。

第二、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特点。我们把它归纳出来以下几个特点:

一、哲理性。我们刚才讲中医的特色已经讲到了,讲到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时也讲到了,它以中国古代哲学气、阴阳、五行学说作为自己的哲学基础、医学观和方法论,体现为在中医理论里面哲学和医学融为一体。中医基础理论里面一些概念和术语有的是从哲学移植来的,比如后面我们讲的气、阴阳、五行、气化、气机都是哲学的概念,但是这个哲学概念移植到医学里来以后,用它来论述生命、健康、疾病等基本的医学问题,又转化为中医学自身的科学术语。这个特点告诉我们:学习中医基础理论要有较为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具体说来至少要了解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常识。

二、全面性。中医基础理论这门课程把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全面地、概要地介绍出来,涉及的知识非常广泛,哲学、生理、解剖、病理、天文、数学等。

三、系统性。这门课程表现为知识体系的整体性和层次性。整体从气、阴阳、五行、脏象、经络、气血精津液、病因病机、预防和治疗,整个体系每个部分都是非常系统全面的,而每个系统知识当中下面还有不同的层次。比如脏象学说还有五脏,有六腑,有奇恒之腑,有脏腑之间的关系,它表现为层次性,就是它的结构非常清晰。

四、表现为它的逻辑性。中医学的逻辑是按照气、阴阳、五行中国古代哲学所构建起来的逻辑思维方式,它按照这个逻辑层次来论述自己的体系,说明医学的基本问题,这个结构层次也是非常清晰的。但是有个特点,中国的传统文化思维方式决定了中国的汉字是多义字,就是义项是多的,也就是说每个汉字里面它的内涵有若干个内涵,用语言学的术语来说叫多义性。中医学的术语是用汉字这个符号来表述的,可以是单字,单音字,也可是多音字,也可以是一个词组,最基本的是一个单的汉字。因此汉字的多义性决定了中医学的概念的多义性,这是在概念上、在内涵和外延上和西方以亚里士多德的形式逻辑为基础来进行表述概念定义的方法是截然相反的。汉字的多义性表现为医学的时候,每个概念也是多义的。它有若干含义,每个含义又都是独立的。但是中医学历代的书里都说得很清楚,这个含义在什么条件下才能成立,舍此条件这个含义就是不存在的。比如说,将来讲到气的时候,大家可能提出的问题最多了。“气”,它可以表述功能,在特定条件下,在一定条件下它也可以表示为物质,是有条件的。按照西方形式逻辑来说,每个概念用定义的时候,概念的内涵、意思、义项是唯一的,是线性的,不可以是多义的。而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它截然不同,这一点并不是中医学不科学,是中医学的概念有若干个义项,是中国的文化所决定的。这在学习中医基础理论过程中必须过好这一关,否则得出结论中医不科学,怎么说怎么有理。所以讲到这里也希望同学们认真地学习一点逻辑学,基础是西方的形式逻辑,现在叫做传统逻辑,就是亚里士多德建立起来的那个线性思维方式,西方欧洲文化为中心的自然科学就是建在这样的一个逻辑基础上的。它的思维方式就是如此,西医学尤其是近代的西医学表现得淋漓尽致。这个思维方式,直到今天在临床医疗中人们仍然这样进行操纵。那么现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叫做现代逻辑学,从形式逻辑到辨证逻辑到数理逻辑、符号逻辑,从线性思维进入到非线性思维,由清晰到模糊,现在提出叫模糊学,从现代科学看,它的逻辑思维也不仅仅停留到形式逻辑思维方式。而中医学,中国的传统文化的逻辑基础是非线性的思维,那么表现为中医汉字的多义性,中医术语的多义性。所以这既是它的长处,思维的长处,又是非常难学的一点。讲到这里,讲到它的逻辑性,所以在学习这门课程的时候大家就严格地遵守中国人的思维方式。讲到每个术语,它有几个义项,在什么条件下它有这个含义,在另外条件下它又是什么含义,把它搞清楚,这样才能够把中医基础理论学好,也就是说才能够把中医学好。克服把中医的多义性,把中医术语的多义性误认为中医不科学。要想克服这一点就是要加强逻辑学的学习,要遵循中医的思维方式去学好,一个概念一个概念地把它学好。

6.中医基础理论心得体会 篇六

(一)精气是人体生命的动力

精气是对人体有用的气,是生命活动的动力。人之五脏、六腑、形体、官窍、血和津液等,皆有形而静之物,必须在气的推动下才能活动。

(二)精气足,则生命活动正常

人出生之前,在母体中己获得了先天之精气;出生之后,通过肺吸入天之清气,由脾胃吸收水谷之精气。三气相合,经过气化,化生人体之精气。这种气推动着人体脏腑、经络、形体和官窍的生理功能活动。

(三)人体气的运动必须协调而通畅

人体气的运动和自然界一样,具有升、降、出、入四种形式。

气运行通畅,血与津液的流动也通畅,则人体处于健康状态。若气行不畅,称为气滞,在气郁滞之处会表现出闷,胀、痛等症状,可用行气的方法治疗。若气机郁滞日久,还会引起血瘀和津液停聚,则当用行气活血化瘀和行气化痰利湿等方法治疗。

(四)精、气、神的关系

所谓精,在中医学中有三种不同的概念:①世界上所有气当中的精粹部分。②泛指人体中一切有用的成分。既包括无形而动之精气,也包括有形之精,如先天之精、后天水谷之精等。③专指肾中所藏之精,即肾精。

无形之精气都是气当中的一部分,凡有形之精,与气都可以互相转化,即有形之精可散而为无形之精气,无形之精气又可聚积而成有形之精即所谓“精气互化”。

所谓神,有四种含义:①自然界物质运动变化的表现及其内在规律。②人体内一切生命活动的主宰者。③一切生物,其生命力的综合外在表现。④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

7.中医基础理论心得体会 篇七

1 教学现状分析

对于目前高职高专中医基础理论教学的现状, 本人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 发现了很多学生的学习状况存在弊端, 主要归纳为以下几点:

1.1 内容抽象深奥、教学方法枯燥、难以理解

多年来, 《中医基础理论》的教学一直存在内容抽象深奥、教学方法枯燥、难以理解的情况, 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产生为难情绪。例如:阴阳五行学说的内容, 学生接受起来有一定难度。另外, 经络部分的内容很抽象, 学生看不到摸不着, 仅凭单调的讲解, 学习起来很困难。而且有些知识是环环相扣的, 比如学生经络这部分的内容学不好, 就会影响接下来腧穴和针灸部分的学习。

1.2 教学形式简单, 教学手段单一

由于以往教学形式简单, 教学手段单一等问题, 极大地影响了本门课程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的提高。传统的单向灌输式、填鸭式教学模式, 通常教师在课堂上先讲定义、然后进行纯理论灌输, 一昧地平铺式讲授, 教学形式很单调, 不受学生欢迎, 容易使学生被动、机械地接受知识, 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不但学生的学习效果差, 而且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

1.3 医疗环境对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学有一定影响

目前一部分中医院“西医化”倾向严重, 而大多数西医院对中医科室也不是很重视, 导致学生对中医学习兴趣降低。此外, 由于部分专科生的水平所限, 在他们看来, 即使在中医诊疗疾病的过程中, 中医基础理论也似乎没有“实用价值”。同时, 某些社会舆论对他们也有着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中医不科学论”、“中医无效论”等思想, 影响着学生的学习热情;“中医越老看得越好”等社会思想痼疾在现在仍然有一定市场, 对青年中医特别是在读的医学生是一个沉重的打击。还有目前中医毕业生的就业整体情况不如西医毕业生, 就业压力对他们的影响也不可小[1]。

1.4 理论与实践相脱节

学生在中医基础理论的学习过程中, 联系实际的机会很少, 因此对知识的理解性也会降低, 只是停留在抽象的想象和浅显理解上, 生搬硬套, 死记硬背, 在遇到具体问题时, 就不知道怎样灵活运用已学的知识, 不知用哪种方法去解决问题。例如:在学习运用四诊结果分析具体病情时, 就不知道选择哪种辩证方法去解决, 一旦选择失误就会影响结果的表达。以下是我教学过程中随机抽取的两个班级的这部分的考试成绩 (表1) 。

由表1我们可以看出, 大多数学生的成绩分布在60~80分之间, 80分以上, 60分以下的人数很少, 这说明学生对中医基础理论基础知识的掌握还可以, 但是在综合能力和实践运用方面还明显存在不足, 鉴于这种情况, 非常有必要对中医基础理论的教学进行改革。

2 教学改革探索

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 本人致力于本门课程的教学改革, 对如何使学生学好这门课程总结出一些实际经验, 具体有以下几方面, 如有不妥之处, 还恳请同道给以指正。

2.1 在教学内容上所进行的改革

具体做到了增加实践操作, 减少了目前已无必要讲授的不常用到的内容, 增加了一些现代中医药的效验新方法, 并把目前世界上普遍关注的中医养生部分的内容提炼出来讲解, 让学生更注重理解中医学的特色, 即标本兼治、未病先防, 既病防变等。

2.2 在教学手段上进行改革

利用自己多年的临床工作经验, 在教学过程中多多采用案例式教学法, 也叫实例教学法或个案教学法, 具体做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 根据学时和内容的需要, 采用案例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研究和锻炼能力的方法。这种方法在国外非常盛行, 且具有不可替代的实效价值。自20世纪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将案例式教学应用于医学教育以来, 该教学模式已被各大高校广泛应用。它改变了过去传统的“灌输式”理论教学模式, 把真实的情景加以典型化处理, 以学生为主体, 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讨论分析, 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因此该教学法有较强的探究性和实用性, 尤其适用于临床实践教学, 这一方法需要老师具有丰富的临床工作经验, 本人以往在中心医院从事临床工作十余年, 而且利用在校教学工作的业余时间, 一直在医院的临床第一线做兼职工作, 因此掌握了大量的临床实例, 在教学的过程中, 可以灵活的拿过来应用, 以案例来论证理论, 并让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理论进行案例分析, 此方法对于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兴趣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使学生学习起来更轻松、记忆更深刻。与以往相比, 课堂上同学们的注意力更集中, 对所学内容特别感兴趣, 而且启发了他们的求知欲, 课堂气氛很活跃, 教学效果非常好[2]。

分组讨论法:此种方法是在教学过程中, 随机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 针对某一个问题或案例进行分组讨论, 在分组讨论过程中, 要求各小组必须完成一份讨论的提纲, 同时各小组必须推选出一位代表做主题发言。将学生的表现与成绩挂钩,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 这一方法符合大学生的心理特征、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理论思维能力以及口头表达能力、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团队精神、有利于教师掌握学生的综合素质, 同时也能促进教师角色的转换和教学水平的提高。总之, 此种方法的形式非常活泼, 其参与面广, 贴近学生心理, 非常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值得推广。

角色扮演法:角色扮演教学法是利用演戏和想象创造情景, 以启发学生对自己和他人行为、信念和价值认识的一种教学方法。例如对于四诊部分的内容, 我在传统教学方式基础上, 选择合适的案例, 结合课堂理论课讲授的重要知识点, 进行角色扮演教学方式的尝试。通过采用角色扮演教学法, 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另一方面使学生将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在角色扮演过程中积极实践, 加深了理解, 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医患沟通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此种方法是一种深受学生喜爱的教学方法, 在国外医学教育的医患沟通训练中应用十分广泛[3]。

启发引导法:即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的主体地位, 开动思维, 使学生主动、积极地掌握知识、技能, 并逐步学会学习, 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该教学法使学生能充分利用自身掌握的知识, 积极主动地分析讨论, 提高了学生学习热情, 培养了其分析思维能力[4]。

2.3 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运用多媒体的手段

改变了以往完全应用板书教学的模式。例如在经络这一章的教学中, 我运用了多媒体动画模拟每条经络的循行路线、主治疾病以及各个腧穴的具体位置等。这样的教学更直观、生动, 可以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学习课堂内容上来,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更好地实施教学。

2.4 在考试内容和形式上的改革

着重考核中医基础理论综合分析能力以及实际应用能力, 不考死记硬背。

3 改革效果分析

通过以上的教学改革, 运用新的教学模式后, 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果, 这一点不仅可以从课堂的气氛中感受出来, 而且我在同一年组护理和临床两个专业各设立了两个实验班级, A班为教改实验班, B班为对照班, A、B班由同一名教师讲授, A班进行教改实验, B班采用原有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通过对护理和临床两个专业教学实验班的教学改革研究, 结业考试成绩情况分析结果见表2。

以上数据充分表达了实验组和对照组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能够看出实验组的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组。由于A、B班属同一专业, 由同一名教师授课, 所以不存在学生专业水平或教师授课能力的差异, 因此A、B班之间的差异完全是由于教学内容与方法不同造成的, 说明教学改革效果显著, 值得推广使用。

综上所述, 高职高专中医基础理论的教学现状存在很多弊端, 而通过现代的一些新的教学模式和方法的引进, 以专业为导向结合专业特点, 理论联系实际, 在教学内容、教学手段、考核方法等诸多方面进行教学改革, 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本门课程, 使学生在感性认识基础上达到理性认识。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还引导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科学地处理问题, 在夯实理论的同时熟练掌握了中医的基本技能, 并能有效地应用于实践中, 为将来在各科的深入学习与实践奠定了扎实的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黄岩松.《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改革研究现状分析[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4, 11 (1) :21-22.

[2]孙军业.案例教学[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 2004:1-53.

[3]钟进才.角色扮演法在宁养医学沟通技巧教学中的运用[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2005, 22 (s1) :167-168.

8.中医养生学基本理论 篇八

养生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内篇。其后2千多年中,道家、儒家、释家、医家提出过许多养生理论和方法,但以道家阐述最多。因此,中医养生学受道家思想的影响最深,即主张“清静无为”、“返朴归真”、“顺应自然”、“贵柔”。道教所行养生之术很多,如外丹、内丹、服气、胎息、吐纳、服饵、辟谷、存思、导引、行、动功等等。秦始皇、汉武帝等迷恋长生不老,导致当时社会上方士盛行,炼丹术、服石法、神仙术以至房中术等养生方术,风行于世,也对后世的“养生”产生了不良影响。汉、唐时期,出现了很多养生专论、专著,对养生理论的阐述往往是融医、儒、道、佛诸家养生思想于一体。成书于东汉时代的《神农本草经》,提倡以药物养生,共载中药365种,分为上、中、下三品。其中上品药物被认为是补养之品,如丹沙、朴硝、曾青、滑石、人参、黄芪、茯苓、地黄、杜仲、枸杞等计120种,既反映了当时养生学家对丹石的推崇,也开后世药饵养生之先河。饮食养生强调食养、食节、食忌、食禁等;传统的运动养生中,动功有太极拳、八段锦、易筋经等,静功有放松功、内养功等;动静结合功有空劲功、形神桩等。针灸、按摩、推拿、拔火罐等,也常被用作养生保健。

古代养生家、医家认为,人的正常寿命,应在百岁到百二十岁之间。如《素问·上古天真论》:“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又如《尚书洪范篇》:“寿、百二十岁也”,《养身论》亦说:“上寿百二十,古今所同”。此外,老子、王冰也都认为天年为120岁。养生的主要目的,即为“尽享天年”。近几年来,中医“治未病”理论得到广泛重视,其主要内容,包括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和愈后防复。“未病先防”既是养生的手段,也是养生的重要目的。

中医养生学以传统中医学的理论和古代哲学思想为指导,以“天人相应”和“形神合一”的整体观为出发点,主张从综合分析的角度去看待生命和生命活动。养生方法以保持生命活动的动静互涵、平衡协调为基本准则。主张“正气为本”,提倡“预防为主”,要求人们用持之以恒的精神,自觉地、正确地运用养生保健的知识和方法,通过自养自疗,提高身体素质和抗衰防病的能力,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

(一)天人相应

人生天地之间,宇宙之中,一切生命活动与大自然息息相关,四时气候,昼夜晨昏,还是日月运行,地理环境,各种变化都会对人体产生影响。这就是“天人相应”的思想。

(二)形神合一

所谓形,指形体,即肌肉、血脉、筋骨、脏腑等;所谓神,是指情志、意识、思维。神以形为物质基础,“形具”才能“神生”。中医养生学把精气神视为人生“三宝”,强调精、气、营、卫、血、津液等精微,是“神”活动的物质基础,强调养生耍形神共养,即不仅要注意形体的保养,而且还要注意精神的摄养,使得形体健壮,精神充沛,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从而身体和精神都得到均衡统一的发展。中医养生学的养生方法很多,但从本质上看,归纳起来,不外“养神”与“养形”两大部分,即所谓“守神全形”和“保形全神”。

(三)动静互涵

我国古代养生学派,可以动静来划分,老庄学派强调静以养生,重在养神;以《吕氏春秋》为代表的一派,主张动以养生,重在养形。老子认为“静为躁君”,主张“致虚极,宁静笃”。即要尽量排除杂念,以达到心境宁静状态。《内经》从医学角度提出了“恬淡虚无”的摄生防病的思想。《吕氏春秋·达郁》说:“形不动则精不流,精不流则气郁”,《寿世保元》说:“养生之道,不欲食后便卧及终日稳坐,皆能凝结气血,久则损寿”。从《内经》的“不妄作劳”,到孙思邈的“养性之道,常欲小劳”,都强调动静适度

(四)正气为本

9.中医基础理论心得体会 篇九

2017年汉阴中医助理医师《中医基础理论》单元考点试题(7)

1.根据阴阳属性的可分性,一日之中属于阳中之阴的是:(B)A.上午 B.下午 C.前半夜 D.后半夜 E.以上均非

2.根据阴阳属性的可分性,一日之中属于阴中之阳的是:(B)A.前半夜 B.后半夜 C.上午 D.下午 E.以上均非

3.可用阴阳互根互用来解释的是:(C)A.阳胜则阴病 B.阳病治阴 C.阴损及阳 D.重阴必阳 E.阴虚则阳亢

4.“阳病治阴”的方法适用于下列何证:(C)A.阳损及阴 B.阳盛伤阴 C.阴虚阳亢 D.阳气暴脱 E.阳虚阴盛

医学考试之家论坛()

5.“阴病治阳”的方法适用于下列何证:(D)A.阴胜阳虚 B.阳胜阴虚 C.阴虚阳亢 D.阳虚阴盛 E.阴阳两虚

6.以补阴药为主,适当配伍补阳药的治疗方法属于:(B)A.阴中求阳 B.阳中求阴 C.阴病治阳 D.阳病治阴 E.以上均不是

7.把“脾”归属土,主要采用的是何归类法:(A)A.取象比类法 B.推演络绎法 C.以表知里法 D.试探法 E.反证法

8.属中医学一般思维方法的是:(E)A.整体观念 B.阴阳学说 C.五行学说 D.精气学说 E.比较、演绎、类比

9.五官中的“舌”属火,主要采用的是何种归类方法:(B)

医学考试之家论坛()

A.比较 B.演绎 C.类比 D.以表知里 E.反证

10.从一般到个别的思维方法属于:(C)A.比较 B.类比 C.演绎 D.以表知里 E.试探

上一篇:家长对孩子学习的评语下一篇:以“时尚”为话题的写作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