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化思考(精选8篇)
1.标准化思考 篇一
关于标准化预制场建设的思考
张家均
(中铁八局集团桥梁工程有限责任公司四川成都610300)
[摘要] 一谈到标准化就是安全标准化工地,就是文明施工、安全施工部分,尤其比较重视的是住宿问题的标准化。其实这种认识是一种片面的、狭隘的、扭曲了的标准化认识;还有一种就是:所谓的标准化管理:说标准话、干标准事、上标准岗,标准化建设,标准话管理等;又或者是,企业制定技术标准、工作标准和管理标准,建立健全标准化体系;再或者就是管理标准化、现场标准化、操作标准化和过程标准化其实这几乎都是一些比较空洞的行文或者口号,多数都是在玩一种叫“文字游戏”的骗人把戏罢了,是流于形式的一种企业文化。本文就标准化工地建设提出一些思考,希望能与大家分享。[关键词] 标准化工地建设
1、概述
一谈到标准化就是安全标准化工地,就是文明施工、安全施工部分,尤其比较重视的是住宿问题的标准化。其实这种认识是一种片面的、狭隘的、扭曲了的标准化认识;还有一种就是:所谓的标准化管理:说标准话、干标准事、上标准岗,标准化建设,标准话管理等;又或者是,企业制定技术标准、工作标准和管理标准,建立健全标准化体系;再或者就是管理标准化、现场标准化、操作标准化和过程标准化其实这几乎都是一些比较空洞的行文或者口号,多数都是在玩一种叫“文字游戏”的骗人把戏罢了,是流于形式的一种企业文化。
这一切的一切,初衷是好的,也符合国家建设的要求,但最终的结果对企业有利乎?回答当然是: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结果还是做给别人看的——收效甚微,只是一个应付效益,即只管制定、发布,实施的时候都是一套空话,也就难以奏效,因此企业效益的产生也就不是真正的管理效益,结果就是管理还是那个管理,企业还是那个企业,没有根本性的改观。那么又如何做,才能实现标准化建设?
电话:028-83605043,E-mail: cqzgb@sina.com
为是对重复性事物和概念所做的统一规定;它以科学、技术和经验的综合成果为基础,以促进最佳社会效益为目的;在一定范围内作为共同遵守的准则和依据。
2、什么是标准化?
为保证一定范围内的最佳秩序性,对实际的或潜在的问题开展标准的活动,称为标准化。它包括制定、发布及实施三个过程。可以理解为为获得最佳效益,而对重复性的事物或概念制定、发布和实施标准,达到统一的、有秩序的、规则的、重复性的规范活动。
“通过制定、发布和实施标准,达到统一”是标准化的实质。“获得最佳秩序和社会效益”则是标准化的目的。而如果“制定、发布和实施”只是一种形式上的,带着应对检查或者其它目的,则获得的结果可想而知——“花钱的效益”。
在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中,凡具有多次重...复使用和需要制定标准的具体产品,以及各种...
定额、规划、要求、方法、概念等,都可称为..............
标准化对象。
标准化对象一般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标准化的具体对象,即需要制定标准的具体事物;另一类是标准化总体对象,即各种具体对象的总和所构成的整体,通过它可以研究各种具体对象的共同属性、本质和普遍规律。产品标准或检验规程对原材料、工序、半成品、成品进行观察,进行测量或试验,并把所得到的特性值和规定值作比较,判定出各产品合格与不合格的技术性检查、验证活动。
2、标准化的含义
1、什么是标准?
为获得一定范围内的最佳秩序,对活动或其结果制定的通用法则,称为标准。该文件经协商一致制定并经一个公认机构的批准。通常我们见到的如:法律、法规、规范、条例、实施细则等都是标准一类。因而可以对标准理解 作者简介:张家均(1970-),男,工程师,研究方向:混凝土制品工艺。
3从抓好标准制定开始
对于标准化工地建设,我们首先要明白的是我们的目的:建标准化的工地,其真正的内涵是工地设施的标准化、规范化,这样的工地是可以重复使用的,最经济的,统一的,规范的,它的布置也就是标准化的。明确了这一点,我们才能从无从入手到理准头绪了。
什么样的生产规模就决定了什么样的布置,这就告诉我们这个标准化的工地肯定是多种形式,是一个体系问题。也就必须要研究当前的和长期的施工形式,一般的、通用的生产规模是多少?最高、最低生产规模又或者是多少?也就是在什么样的最低生产规模情况下,我们的基本投入既满足生产需要又才不至于亏损?这需要我们的事前调查又或者是经济分析,找到最经济的、简洁的方案。
制定标准的过程是一个复杂而繁琐的过程,但它直接决定了工地建设投入的100%及施工的10%或者更高。试想我们的这个工地这样建设,即所谓的因地制宜,但是到下一个工地,如因地制宜的化恐怕很多设备、设施都不能利用,又或者即便利用了,那也是有些勉强。再试想我们的这个工地是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工程而建的,那么还需要那么的投入吗?有些东西其它地方不能再使用了吗?或者说与其它工地建设就没有通性、共性?恐怕很难找到这种没有通性、共性的、独特的工地了。因此我们在制定标准时,就必须考虑工程的共性问题,找准了共性也就有了一个标准化的模块基础。比如说生活区的建设:多少人的规模?占地多少亩? 办公条件怎样安排?既满足生产生活需要,又符合消防安全需要,同时多个工地可以重复利用,这样一摊销,这块的成本就可以节约至少30%。又比如说生产设施、设备的建设:多大的规模?占地面积多少?同样的生产规模,同样的占地面积,如何才是最少的设备和设施投入呢?只有通过最优化的设计比选,绘制出标准的建场方案;那么依据这个标准的方案在任何一个新项目场地选择时,均可以利用这个方案,最多在个别的小的地方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这样一则可以节约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来考虑建场方案;二则可以节约大量的设备和设施投入,投入一次可以多个工地反复使用,同样降低成本30%甚至更高。再比如说文件的标准化。对于每一个新工地,在建场之初不仅涉及到建场现场的繁杂事务还要及时的做各种生产技术准备,技术人员一直处于一种紧张的状态,虽然此时不见直接的效益,但是他涉及的是即将开展的下一步的工作与效益。因此乎,出现不同版本的、不尽完善的、甚至漏洞百出的技术文件,最终的结果可想而知:科学管理、技术管理几乎成为一句空话、套话。与其这样,还不如花费一定的功夫组织人力物力进行精编技术性的、通用的标准文件,在每一个新工地开始时,只需要进行称谓的修改即可适用,让技术人员更多的把精力放在方案的深化设计上。
因此设计决定投入,标准化的设计带来标准化的建设和由于标准化带来的效益。这也体现了标准化的基本特性之:技术性、经济性与连续性。
4、标准化的约束性和政策性
标准化具有:统一、简化、协调和最优化四个基本原理。
①统一原理:统一是为了确定一组对象的一致规范,其目的是保证事物所必须的秩序和效率;统一的原则是功能等效,从一组对象中选择确定一致规范,应能包含被取代对象所具备的必要功能;统一是相对的,确定的一致规范,只适用于一定时期和一定条件,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条件的改变,旧的统一就要由新的统一所代替。
②简化原理:简化的目的是为了经济,使之更有效的满足需要;简化的原则是从全面满足需要出发,保持整体构成精简合理,使之功能效率最高;简化的基本方法是对处于自然状态的对象进行科学的筛选提炼,剔除其中多余的、低效能的、可替换的环节,精练出高效能的能满足全面需要所必要的环节;简化的实质不是简单化而是精练化,其结果不是以少替多,而是以少胜多。
③协调原理:协调的目的在于使标准系统的整体功能达到最佳并产生实际效果;协调对象是系统内相关因素的关系以及系统与外部相关因素的关系;相关因素之间需要建立相互一致关系,相互适应关系,相互平衡关系,为此必须确立条件;协调的有效方式有:有关各方面的协商一致,多因素的综合效果最优化,多因素矛盾的综合平衡等。按照特定的目标,在一定的限制条件下,对标准系统的构成因素及其关系进行选择、设计或调整,使之达到最理想的效果,这样的标准化原理称为最优化原理。
标准化围绕以效益为中心,通过统一、简化、协调以及最优化等一系列活动,达到组织的秩序性。这种秩序性是具有约束力的,它不是谁想改变就能改变的,这种约束性就好比我们的机械化,这里不需要灵活,因为灵活势必
造成形式主义的发生,其结果是标准化变味——一幅空壳或者“挂羊头卖狗肉”,打着标准化的旗号干着见不得人的勾当。而约束力来自哪里呢?不是来自个体的自觉意识,而是来自政策,来自上层建筑。没有政策与上层建筑的支持,这一切的标准化都是空谈。因此我们的标准化首先体现的是上层建筑的意志。只有得到上层建筑的支持,才能有管理体系的形成,标准化才能得以生存的空间。没有上层建筑的支持,再好的注意也是徒劳,何况标准化呢。一旦得到上层建筑的支持,标准化所具有的约束力是很强的,在整个范围内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人人必须遵守的作用。
工地建设标准化是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一部分,是实行科学管理的基础,对于促进企业提高的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等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新工地建设的时候,就必须按照标准化去执行,久而久之同时也形成为企业的文化之一,灌输到每一名员工的大脑中,变为自觉的一种行为,造就一股力量与势力。
5、标准化预制场建设的主要作用
标准化在工地建设中的主要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标准化为科学管理奠定了基础。各种科学管理制度的形式,都是以标准化为基础;标准化工地的建设首先是企业的标准化管理。在企业内部之间进行协调、确立共同遵循的准则,建立稳定的秩序和现代企业文化。
②促进企业发展,提高经济效益。标准化主要研究重复劳动、简化劳动和程序;应用于方案设计、产品生产,可以缩短工期和使生产科学而有序,促进统一、协调、高效率等。
③标准化工地建设不仅可促使新技术、新成果、新材料得以推广和应用,从而促进技术进步;也促使企业对原材料、设备、安全、质量等的管理,从而避免不必要的浪费,降低损耗,节约成本。
④标准化工地建设可以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持生态平衡,保护环境,保护水资源、保护耕地等,维护人类社会当前和长远的利益。
⑤标准化是合理简化品种、组织专业化生产的前提。是企业合理发展产品品种,提高企业应变能力,以更好的满足社会需求。
⑥标准化可以保障员工的职业健康和安全生产。比如说场地的卫生、通风以及安全通道、员工的食宿等等涉及到员工的职业健康和
企业的安全生产问题,通过标准化的实施,二者均得到有效的保障。
⑦标准化是不断提高产品质量的重要保证。所谓质量是企业的生命,安全是企业的效益,有了良好的社会信誉,才能谋求企业的更长远发展。
6、结语
本文通过标准化工地建设进行论述,分析论证了从制定标准时的标准化到,标准的约束性和政策性,强调了标准化在工地建设中的主要作用。说明我们在预制场的建设上,不仅包括文件的标准化,还包括场地建设、设备投入等等的标准化,创造真正的标准化工地,从标准化建设中降低成本,创造效益,而这一工作具有系统性,需要长时间的研究和完善。当然标准化的预制场也不是永远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社会和科技的进步而逐步优化,达到最佳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标准化法》标准
[1] 《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标准
2.标准化思考 篇二
一、国内外包装标准化现状及问题
(一) 美国包装标准化建设现状
美国是发展包装标准较早的国家之一, 从二次世界大战开始, 美国就针对出现的问题制定专门的包装标准或规范来解决这些问题。美国一直十分重视包装标准的制定、修订工作, 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包装标准体系。美国包装标准和规范是伴随着美国包装技术的发展而逐步完善起来的, 目前已形成一套由1000多个标准构成的完整配套的标准体系。美军通过运用这一整套标准来组织产品的生产和研制, 有效地控制了招标与投标的竞争过程。整个标准体系贯穿包装的研制、审查、订购、装卸、储存使用和管理等各个环节, 使订购方和承制方都有法可依, 具有很强的包装可操作性和通用性。
(二) 我国包装标准化建设的现状
我国包装标准的制定和修订工作越来越受到重视, 一批具有重要指导作用的国家、行业包装标准相继颁布实施, 包装标准体系不断得到完善。包装管理标准、包装材料标准、, 包装容器标准等包装标准的颁布与执行, 为装备、器材和物资的订购工作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使包装在装备、器材和物资的贮存、运输、管理和使用过程中, 有章可循, 有法可依, 有力地指导了包装科研和改进工作沿着规范化、系列化的方向健康发展, 促进了包装工作的全面建设, 推动了包装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的提高。
(三) 我国包装标准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由于包装标准涉及面广、包装标准化研究基础薄弱等诸多因素影响, 其总体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还不能很好地满足需求。一是包装标准体系不完善, 信息化方面的包装标准缺乏, 物资器材的集装化标准不足。二是包装标准贯彻实施不够, 包装规格杂乱、包装形式不统一的现象普遍存在。物资器材包装规格不统一, 给收发、堆垛作业带来困难;不同厂家、不同生产批次产品的外包装形式不统一。
二、包装标准化建设建议
(一) 完善军品包装标准体系
近几年, 国家包装标准体系进行了较大幅度的调整, 如贯彻国家循环经济发展要求, 增加了环境保护与节能材料相关包装标准的研究制定, 提高包装标准在环保节能方面的作用。随着经济和包装技术发展, 现有包装标准距离包装管理、贮存运输、快速供应等需求产生一定差距。因此, 包装标准体系的建设在具体标准的项目设置上, 要把顶层标准、基础标准、创新性标准等急需的包装标准作为重点, 以提高包装标准化的整体效益为目标, 按照包装发展的内在规律, 构建系统完整、结构合理、协调配套、科学先进、实用管用的包装标准体系。
(二) 加快重要包装标准的制、修订
一是重点解决物资、器材的防护及供应中的包装问题, 如急需的集装化、配套化、封存包装等标准;二是重点研究现代信息技术, 如条码、射频标签等在包装上的应用, 力求包装信息化建设取得突破, 提高包装信息标准的整体水平;三是加快对包装基础标准, 新技术、新材料、新方法标准的重点攻关和研究制定。应加大采用国家和国际先进标准的力度, 弥补包装标准数量上的不足。要科学转化先进的国外标准, 提高研究起点, 避免低水平重复, 实现跨越式发展。
(三) 加强基础包装标准的贯彻实施
当前包装标准的制定工作已引起各方面的重视, 但对标准的贯彻实施工作仍重视不够。包装件很多含有易燃易爆等危险物品, 在流通过程中通过各种运输工具、装卸机械进行运输和装卸, 如不严格执行标准, 就可能产生破损, 对人体健康、生命安全、财产安全产生危害。因此, 各级标准化主管部门应重视包装标准的宣贯工作。产品设计定型、生产、验收等各个环节都要贯彻执行有关包装标准, 解决包装尺寸混乱、包装规格不统一等问题。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包装标准的宣贯和监督, 不断扩大包装标准的覆盖率, 提高军用产品的包装采标率。在产品鉴定定型时, 要把包装标准的贯彻情况作为一项重要内容进行考核, 从而促进包装标准的贯彻落实。
(四) 加大包装标准研究力度
3.冷静思考 正确对待印刷标准化 篇三
认清印刷标准及标准化的目的
很多印刷企业在进行色彩管理时喜欢采用“某某国际印刷标准”,数码打样目标值也是“某某国际色彩标准”等,在笔者看来,且不说你的印刷企业能否真正达到这些所谓的国际标准,即便真能长期稳定地达到,我们试想,如果全球各地的印刷企业都采用同一标准,印刷业还何谈创新?也许印刷很快就消亡了吧。所以,印刷企业在开展印刷标准化之前,首先需要明确,印刷标准化的目的究竟是什么?
作为印刷企业,我们开展印刷标准化的目的应该是为了让自己企业生产出的印刷品质量更稳定,而不是只有符合所谓国际标准的印刷品才是最好的印刷品,特别是在色彩方面,以最稳定的印刷工艺、最宽的色域(保证色彩纯度)、最精细的图片精度印刷出色彩还原逼真、图片细节丰富的印刷品,才是多数印刷企业的最终目标。而这其中,稳定的印刷工艺条件是基础,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印刷品的高质量可实现、可重复,这也是我们开展印刷标准化的目的。当然,印刷标准化应该是通过一套经严格测定、统计、归纳的,符合自己企业特点的标准目标值来贯彻的,这些目标值首先应符合企业内部特点,是企业最容易控制并实现的,是稳定可重复的。也就是说,必须先有印刷企业的标准化生产和管理流程的实施,才有这些鉴定标准化实施准确性的标准值,而不是先有值,再让印刷企业去达标,因为后者是和标准化管理理念背道而驰的,是典型的本末倒置的做法。
记得大学时期,有一门基础课叫控制论,它是笔者大学期间受益最大的一门课程。控制论阐述了系统如何对输入进行响应,并输出最终结果,而系统无外乎两类:开环系统和闭环系统,开环系统的输出值完全在可控范围内,给定一个输入值,它只有一个或多个预知的结果值,系统响应的数学模型是预置的,结果也是可预知的,该系统无修正过程,是反应最为快速的控制系统,但其最大的问题是无法修正系统运行中未知条件引起的变化,如果出现误差,只有找到这些未知条件,将它们消除,才能使结果回归标准,我们使用的印刷机就可被视为开环系统。而闭环系统包含反馈子系统,反馈子系统用于检测输出结果,并不断和目标值比较,计算误差再修正输入,表面看来闭环系统拥有很高的精度,很智能,但其缺点也非常明显:就是必须有响应时间,系统响应精度越高,需要的响应时间就越长,响应速度就越慢。机长操作印刷机的过程就可被视为一个闭环系统。
控制论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很多问题,说实话,胶印工艺多年来并没有实质性的飞跃,也没有什么高精尖的技术,印出高品质的印刷品其实并不难,只要掌握印刷原理,不断修正印刷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未知变数,便可控制印刷机,让结果达到目标的要求,这个过程就是笔者所认为的印刷标准化。
正确应用国际标准
那么,应该如何应用国际标准呢?笔者绝没有看低这些标准的意思,相反这些标准在工作中给了印刷企业很多的参考和指导,笔者只是认为,应根据企业实际情况正确应用这些标准。
目前涉及胶印工艺控制的国际标准只有一个,就是ISO12647-2,其包含很多标准数值,都是我们开展印刷标准化,特别是色彩管理标准化的重要参考依据,如TVI网点增大参考值、灰平衡标准参考值、密度标准参考值等,印刷企业在制定自身标准时都可以参考,没有任何机构和部门要求你必须达到某一标准,也没有人会认为达到某一标准的印刷品就一定是优秀印刷品。还有目前国内比较流行的PSO认证和G7认证,这些本身并不是标准,而是帮助印刷企业去实现ISO12647-2标准的一种控制方法,所以我们可以使用这些方法来开展印刷标准化,而不是非要用这些方法来达到所谓的国际标准。
确实,无论是以TVI网点增大控制为基础的PSO,还是以灰平衡控制为基础的G7,都是相当成熟和不错的胶印工艺规范控制的指导思想,它们不仅可以帮助印刷企业更容易地实现标准,同时也能补充ISO12647-2的一些不足。例如,对于CTP工艺流程,ISO12647-2并没有提出印刷机的校准方法,因为该标准是针对传统胶片制版工艺的,至少在制定ISO12647-2时,并没有提出对印版上的网点进行修正的概念,CTP的出现使得采用在印版上进行网点补偿的方法来校正印刷阶调变得相当方便,事实上,PSO和G7的出现也促进了这种校正方法的推广。不过这两种工艺校正控制方案也存在缺点,PSO缺乏对灰平衡的控制,以致在现实中,可能会导致整个灰平衡阶调不均衡,比如,25%处的三色灰和75%处的三色灰可能会出现一些偏差。而G7过度强调灰平衡,会使印刷品的阶调不够均衡,阶调曲线不够光滑,导致一些细腻的渐变色出现阶调突变,人物肤色阴暗面的过渡过于生硬、不够柔和等,同时,G7的整个校正过程也太过复杂。
令人欣喜的是,ISO也正在修正目前存在的问题,其发布了最新的ISO TS10128标准,把上述两种校正控制方案都纳入了标准体系中,并针对这两种方案的缺点,添加了一套CMYK-CMYK(即Device Link色空间转换)色空间转换标准。这个标准的提出,使一些印刷企业可以通过CMYK-CMYK色空间转换的办法使印刷品的色域达到国际标准色域的要求,这无疑是一个很大的进步。事实上,如果印刷企业的印刷条件稳定、印刷色域够大的话,根本不需要强制自己去换用所谓的标准油墨,就可让自己的印刷品符合更多的色彩标准,笔者认为这才是印刷企业实现印刷标准化的根本途径!
nlc202309032258
控制四要素 实现印刷标准化
关于印刷标准值的确定,大家可能会有疑问,不用国际标准值,那用什么值做标准呢?其实确定自己企业的印刷标准值很简单,首先要稳定自己的印刷设备,然后规范印刷工艺,这里所说的规范印刷工艺,其实就是规范4个要素:密度、网点增大曲线、灰平衡和叠印率。事实上,如果这4个要素稳定了,色彩就稳定了,印刷质量也就稳定了,而稳定这4个要素需要印刷企业制定规范的操作流程、规范的耗材使用方法、规范的控制修正方法,这本身就是一个标准化管理的过程。
这4个要素的控制标准是什么呢?首先,对于密度来说,密度越大越好,话并不错,但前提是要保证1%~98%的网点都能完美还原,单色印刷的最大反差值足够大。需要注意的是,很多人喜欢用所谓国际标准油墨色度值来确定密度控制标准,事实上,密度和油墨颜料没有直接的关系,而是和油墨中的树脂密切相关,因为油墨中60%是树脂,而颜料一般仅占20%,所以印刷网点还原得好不好、油墨转移率高不高和树脂关系最大。因此,印刷企业应该用现有稳定、规范的印刷条件来确定最符合自己企业的密度控制标准。
其次,对于网点增大来说,只要我们控制好制版过程,控制好网点形状,网点增大曲线自然也会和ISO12647-2的标准相吻合。
再次,对于灰平衡来说,无论使用传统胶片制版工艺还是CTP工艺,都必须控制好灰平衡。在传统胶片制版工艺下,我们可以用灰梯尺来控制灰平衡;在CTP工艺下,我们可以通过制版补偿得到一个全阶调范围的灰平衡,再对其进行控制。但需要注意的是,这样的补偿会带来一些缺点,如阶调不平滑、过度断层等。
最后,对于叠印率来说,无论是传统胶片制版工艺还是CTP工艺,我们都追求最大的叠印率。叠印率越高,印刷品可表现的色域也就越大,但如何获得更高的叠印率,大多数情况下这和我们的油墨品质、油墨黏度、转印压力密切相关,我们需要做的就是选择一款优良的油墨。
印刷企业追求更高的质量,希望达到更高的标准,这无可厚非,但就实施印刷标准化来讲,笔者认为应该是企业标准>行业标准>国家标准>国际标准,所以不要以为符合国际标准的印刷品就是最好的印刷品,符合国际标准,恰恰意味着你的印刷标准化工作刚刚入门而已!
4.对高考英语标准化测试的思考 篇四
我们的基础英语教学本应该培养学生基本的、初步的听、说、读、写、译等各种能力。然而 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英语教学普遍存在重知识、轻能力的现象。除轻视听、说能力培养 之外,在英语教学方法上,引导中小学生集中记忆词汇,反复阅读甚至背诵经典文章方面也 做得很不理想。绝大多数教师的教学受制于应试教育,随着中、高考的指挥棒(特别是现行 高考英语标准化考试)转。因此,教学方法要改进是不能单枪匹马、孤立地进行,它与考 试、评估常常联系在一起。
多年来,高考英语标准化试题,因其决定着数百万考生的前途命运而被赋予了神圣的权力, 罩上了层层金色的光环。尽管现在有了新的教学大纲和新的教科书,但高考指挥棒的导向作 用至高无上,就像一个威力无比的磁场牵引着全国的教师、学生、家长及社会的方方面面盲 目向前,虽身陷误区却从不置疑,高考的题型和要求直接影响着整个中小学阶段教法和学法 ,如果再这样走下去,可以说根本无法解决英语教学中长期存在的“费时较多、收效较低” 的问题。因此,很有必要对现行高考英语标准化的实用性进行反思,并且要敢于向这种千篇 一律的“新八股”格式提出挑战。
数以亿计的中国学生在学习英语方面投入了大量的精力,耗费了无数的财力,学了很多年, 却大多数依然张口不能言,下笔不成文,无非懂得几个语法条条。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请看看现行高考标准化题型,满分150分,选择题占95分。试卷中既无汉译英,也无英译汉 ,长期以来又未加试口语、听力,整篇试卷不需学生去写多少个单词,只要选择题做得好, 一 般就能拿到高分、就能升入大学,至于听、说、读、写、译等方面的能力如何,无人知晓, 也不必过问。所谓“标准化”,其实就是极端形式主义在试题上的集中表现,它缺乏实效性 ,富于投机性。现在的学生之所以学不好英语,标准化题型难辞其咎。标准化试题考不出学 生能力,但广大学生又想升学,从而掀起一浪高过一浪的标准化题海战术,甚至平时一课一 练,单元检测,期中、期末考试等这种阶段测试都得模仿标准化,于是大量的各种标准化习题集向学生猛扑过来,而根本不是趣味横生的英语读物。试想一下,在中学英语大约多 词汇的情况下,无论做多少套模拟题、仿真题,也照样在生活中遇到实际情况时听不懂、说 不出、读不了、写不会、译不来。可是为了适应高考的需要,为了达到学校领导提出的分数 指标,老师依然是全力以赴地做题、讲题,津津乐道地讲A、B、C、D选项的区别,煞费苦心 地辨析词语、长篇大论地讲语法规则。师生从未体验过真正使用英语时那种心喜愉快的 感觉 。年复一年的试卷讲评送走了一批又一批的学生,不管是什么大纲、何种教材,都是这么教 ,因为都是这么考。通过这种机械操作训练出来的学生,即使得了高分,也并不意味着具备 了相应的教学大纲所要求达到的英语能力。英语高考题不考口语、不考听力、不考翻译,请 问学英语的目的是什么?每年高考后得出的标准化试题的信度、效度又能说明什么问题?
考试模式势必衍生出不切实际的教法和学法。首先在教法上,重语法知识而轻运用能力。教 师不必要懂多少英语便照样可以教英语,只要课前能把几个语法条条、几个选项的区别搞清 楚,教会学生答题技巧即可。因为标准化考试也不要求教师有多高水平,学校领导看的只是平均分、综合值罢了。不过,为了适应标准化考试要求,练卷、判卷、讲卷倒也把教师累得 身心疲惫、头昏脑胀,还哪有精力去给自己“充电”、提高自己呢?难怪有老师说,大学英 语毕业到中学教英语三年,便有自己水平倒退了十年之感。其次,过多的单项选择题使学生 在学习上产生懒惰的思想,平时不认真学习,把希望寄托于侥幸取胜,况且,选择题的选项 都事先给出,这样,学生本就处于被动选择的地位而没有发挥自己创造能力的机会。再说, 在学生缺乏英语环境的情况下,学生知道一种正确的说法就已经不易,为什么还要拿几个错 误选项和正确的放在一起把学生弄得糊里糊涂呢?另外,单词拼写的考查也过于刁钻,让学 生防不胜防,无法把握。表面上是考查学生运用词汇的能力,实则是有意为难学生,此道题 倒不如改成根据汉语意思及其词性在横线上填出一个个字母实在。现行完形填空题不如改成 根据上下文让学生自己填一个最合适的词更适用些。平时,学生即使做了许多阅读理解题也 不等于进行了真正的阅读,因为他们总有那么多的试卷等着去做,还哪有时间来课外阅读。 一旦他们离开教室,课堂上讲的条条框框在脑海里几乎一片空白。试想,英语教学让老师和 学生的教与学多年重复着讲语法点滴--做试卷--判试卷--评试卷的四部曲,何其苦也 !
新的中学英语教材出现后,确实给英语教学吹来一缕春风,但由于中考、高考题型不变,“ 标准化”考试仍一统天下,因此老师和学生所面对的仍是同数理化一样的学科,而不是一种 语言。难怪让学生说几句完整的英语,写一篇通顺的英语短文何其难矣!如果中小学阶段没 有养成良好的英语语感和表达习惯,指望升入大学再去产生质的飞跃也是不现实的,因为错 过了加大语言输入量、养成良好表达习惯的最佳时机。
学外语不同于学理科,理科讲究抽象思维、逻辑思维,而外语需要有一个培养语言习得的过 程和 大量的课外阅读。学英语、考英语都应从听、说、读、写、译等方面入手,学以致用。鉴于 此,笔者认为,英语测试必须改革,英语试卷的结构必须调整。只有这样,教师和学生的教 与学的方法才会转变,真正推动英语教改,从而避免“费时较多、收效较低”的问题。
下面谈谈对英语测试的一点思考。
英语如何测试才能达到既考查语言知识又考查交际运用的能力呢?这个问题涉及到试卷的结 构、设计、题型、比分、考试的答题形式,考试的操作、设备以及评卷的操作等一系列因素 。试卷的设计不防从英语语言的交际功能出发,设计成两卷,第一卷为口语测试卷,第二 卷为笔头测试卷。
口语测试卷主要用来考查学生对基本的语音、语调是否掌握和考查学生运用英语进 行简单的 口头交际的能力。传统英语测试中的以笔代口的做法,如单词辨音、补全对话及情景反应都 是纸上谈兵,我们要像体育教师考查学生是否掌握跑步要领一样,应该让学生亲自去跑跑看 ,而不是让学生坐在教室里用笔在试卷上答题。因此,要考查学生说英语的能力,必须进行 口语测试。口语测试不妨按以下几种题型设计。
1备据所提供的音标符号朗读单词。
2辈桓出音标符号,朗读规则读音单词,朗读短语、句子和一小段文章。
3苯行Free talk或自由问答形式。
笔头测试卷主要是考查学生听英语、读英语和写英语的能力。传统的笔头测试卷题型,前面 已经谈得够多了,这里不在提及。笔者认为笔头测试应该尽量采用主观题,至于具体题型大 家可以共同探索。我们认为,首先要把笔头测试划分成三个部分,再来针对每一部分的特点 设计具体的题型,这三大部分分别是:1碧力测试,2痹亩敛馐裕3毙醋鞑馐浴*
听力测试的目的是为了考查学生的听音、辨音及听力理解能力,下列题型可以较好地达到这 一考查目的。
1碧录音写单词、短语和句子。
2碧录音在短文空白处填上适当的单词。
3碧对话或短文录音回答问题。
阅读测试的目的是考查学生通过阅读书面材料获取信息的能力。应该放弃选择题和判断正误 两种答题形式,而采用回答问题的形式,这样可以在考查学生阅读能力的同时巧妙地考查学 生的英语词汇、英语语法知识及运用词汇和语法组句的能力。
写作测试题型不妨选择以下几种方案来设计:
1备据所提供的音标写出意思正确的句子。
2备据所提供的汉语写出英语单词或根据提供的英语单词写出汉语。
3备据所提供的汉语翻译成英语或根据所提供的英语句子翻译成汉语。
4备据所提供的图画写出英语句子。
5庇⒑憾涛幕ヒ搿*
6笔槊姹泶(即高考英语试卷中的书面表达题型)。
为了保证学生听、说、读、写四种能力全面发展,比分之间的差距不宜太大,笔者赞成口语 测试卷20分,笔头测试卷80分,其中听力测试20分,阅读测试30分,写作测试30分。
5.标准化思考 篇五
标准化是促进机关事务服务保障质量全面提升的有效手段,在机关事务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规范、调节、约束和控制功能。推进机关事务服务标准化建设,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的重要举措,是提高机关事务管理工作质量效益的现实需要。按照全市主题教育的安排部署,结合中心职能定位和任务需要,我对加强机关后勤服务标准化建设问题进行了调研,形成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目前,中心主要负责市“四大家”主体办公楼的管理、保障、服务工作,主要涉及相关单位的公务用车保障、用餐服务保障、会务接待以及办公楼内外和市政府机关宿舍物业管理、绿化美化、卫生保洁、安全保卫等工作。综合分析我中心后勤服务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保障内容繁多。据初步统计,中心现阶段涉及后勤服务项目10余项,仅物业管理一项就包括水电供应、房屋维修、空调保障、电梯维护、绿化管养、机关宿舍管护等多项内容,日常保障任务繁杂繁重。其中,保障中心和应急保障中心承担市“四大家”领导和市直近30家单位的用车保障任务,机关食堂每天中餐最高峰安排近700人进餐。二是服务对象特殊。保障对象主要是“四大家”机关、常委部门和相关单位共20个、工作人员600多人,而且市“四大家”办公楼是全市的政务中枢,地位重要、关注度高;市级领导和机关工作人员担负着引领全市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等各项事业的重任,服务保障好坏关乎全市大局。三是从业人员复杂。从人员身份看,中心工作人员有公务员、有事业人员、还有临聘人员;从文化程度看,有正规院校毕业生、也有初高中生;从来源看,有其他单位调入的、有转业军人、有招聘人员还有服务外包人员,人员层次多样、类型复杂。
近年来,中心认真贯彻落实上级部门文件精神,充分借鉴兄弟单位工作经验,认真结合机关事务工作实际,在机关后勤服务领域探索开展了标准化建设工作。
1.学习宣传提认识。组织学习了总书记关于加强标准化建设的重要论述、国管局《关于加快推进机关事务标准化工作的通知》和《湖北省机关事务标准化建设行动方案2017-2020》,组织人员参加了省局标准化工作相关会议和培训。同时,多形式开展了标准化知识宣传,干部职工对标准化工作的认识逐渐提高。
2.制定方案明方向。组织人员到洪山礼堂、十堰、荆州等地进行交流学习,充分吸收先进经验和做法,全面提升专业知识水平和标准研制能力,为制定标准化建设实施方案廓清思路、拓宽眼界。在此基础上,结合**实际初步制定了《**市机关事务标准化建设实施方案》,明确了标准化工作的总体思路、基本原则、组织领导、建设内容、进度安排及保障措施。
3.试点示范增效能。按照“试点先行、分批打造、逐步推进”的原则,在餐饮服务、物业清洁服务、车辆保障服务等领域进行了试点示范。如在餐务服务方面,以打造管理科学的标准化食堂为目标,将标准化创建细分为日常管理标准、服务接待标准、产品操作标准等内容,修订了员工管理、环境卫生、安全管理、采购管理、菜品研发等制度,出台了员工标准化操作手册;在物业清洁服务方面,结合实际细化完善各项岗位职责、服务标准、操作流程、应急预案处置等内容;在公车保障方面,完善了驾驶员考核制度,进一步明确了驾驶员岗位规范、请假制度、车辆调度流程、购置流程、车辆检修等制度。通过试点探索,基本形成了“标准化+机关事务”工作模式,初步构建起以规范服务为核心、以效能提升为重点、以监督制约为保障的工作标准体系。
4.建改融合两促进。坚持把机关事务标准化建设与机关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结合起来,实现同步推进、相互促进。在目前已实施政府购买服务的餐饮服务、物业清洁、安全保卫、电梯维护等服务保障项目中,各项标准都得到了较好的落实。
二、存在问题
对照上级标准化工作的要求,对照一些先进单位,中心标准化建设还存在不少问题和短板,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1.标准化意识还不够强。从认识层面讲,部分工作人员以标准化管理后勤服务的意识还不强,以规定、意见等行政手段实施管理的习惯性还一定程度存在。工作凭经验、看感觉,没有把标准化作为日常工作的流程予以重视。如在会议服务方面,主席台摆放、茶水服务、休息室安排、话筒灯光音响调试等很多工作,我们都有一套明确的规定,但在具体的会务办理中很少研究学习、很少运用。从落实层面讲,学标对标践标的动力不足,有的认为按标准执行失去了自由,束缚了手脚,既费时又费力,不如按老办法老规矩操作那么得心应手。在物业安保方面,我们制定了工作流程细节方案,但在实际的工作中存在没有按标准执行的现象,比如消防演练、紧急撤离等。
2.专业化程度还不够高。由于专业人才缺乏,我中心现有后勤服务标准多呈现传统型、经验型、粗放型特征,缺乏专业性、技术性、精准性。一些标准特别是具备标准性质的政策文件,体例、格式、用语等都不够专业和规范,修订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大多数标准还停留在规范工作人员岗位职责和工作流程层面,未形成规范性文件,没有形成标准化体系,且精细化程度还不够高。在接待方面,我们在接待范围、接待手续、接待标准、接待报销等形成了完整的工作流程,但在接待服务细节安排上缺少规范文字流程说明,如来客座次安排、菜品饮食安排、客人接待送服务等。
3.标准的执行还不够严。主要表现在标准执行的检查督导、绩效评价和奖惩激励上还没有成熟配套的机制,标准执行主体在标准执行的过程中还存在随意性问题,合意的就执行好一点,不合意的就执行差一点,有的甚至采取观望态度。物业清洁方面整体看还可以,但从细节要求来说,还存在美中不足,如卫生间的日常保洁、白晚班交接点某些部位存在清洁盲区、垃圾桶随意摆放、节假日期间某些部位清洁难以到位等,这些都说明我们在执行标准时还不够严格。
4.专业化人才还不够多。推进标准化,人才是支撑。新时代机关事务工作的主要矛盾已经从服务保障“有没有”转变为“好不好”,推进机关事务标准化建设与机关事务工作队伍知识水平偏低、专业人才缺乏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后勤服务标准化建设只能在实践中摸索,推进速度较慢、质量不高。中心机关工作人员大部分是高中、中专文化程度,平时自学提升注重不够,而且从事的工作经历较为单一,导致承担标准化制定的能力显得不足。
三、对策建议及整改落实
总书记指出,加强标准化工作,实施标准化战略,是一项重要和紧迫的任务,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长远的意义。强调标准决定质量,有什么样的标准就有什么样的质量,只有高标准才有高质量。下一步,我们要认真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按照省局相关要求,结合我市机关事务工作实际,着力在五个方面下功夫。
1.在宣传引导上下功夫、求实效。组织干部职工认真学习总书记关于加强标准化建设的重要论述,做到领会思想内涵,认清精神实质;结合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组织开展标准化建设大讨论,不断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注重利用网络、微信等新媒体、新平台、新形式,宣传标准化理念,普及标准化知识,不断增强中心上下推进市级机关后勤服务标准化的意识,把推进标准化建设,贯彻到各项工作的始终。
2.在框架制定上下功夫、求实效。按照国家《标准化法》和机关事务管理系统有关制度规定,参照《服务业组织标准化工作指南》,结合工作实际,加强标准体系规划,建立科学合理、层次分明、实在管用、满足需要的后勤服务标准体系框架,列出时间表和线路图,确保标准化建设少走弯路、不走弯路。率先在机关食堂管理、会议接待服务、车辆保障服务进一步推进标准化走深走实,制定食堂管理从菜品、柴米油盐进货,到清洗加工、到装盘出售,包括进货细节、加工要求、销售服务、消费反馈等完整的规范工作流程,制定完善会议服务标准化程序,包括会议承接、会场准备、会中服务、会后备场的全流程标准化,进一步规范车辆维修保养、派车管理、司机礼仪及相关细节服务要求,确保工作有遵循、服务有标准。
3.在标准供给上下功夫、求实效。按照急用优先、先易后难、由低到高的顺序,在完善已有标准的同时,加大新标准制定出台的力度,加快形成机关事务标准体系,推动形成服务保障有标可依、管理效能有标可量、职能建设有标可循的机关事务工作新格局。要加强与政府职能部门和专业机构的合作,借鉴和引进相同行业的成熟标准,努力提高标准供应的质量和效益。推动清洁、安保物业向深度发展,利用相关物业公司管理成功经验,加快推进清洁、安保物业标准化建设。
4.在标准落实上下功夫、求实效。着力开展“学标、知标、践标、达标”活动,大力营造“讲标准、用标准”的良好氛围;建立标准实施检查评比考核和奖惩制度,让守标准的得实惠、无视标准的受惩戒。同时,持续加大后勤服务社会化、市场化改革范围和力度,通过政府购买服务以及市场化运作,破解内部阻力,推动机关事务服务标准刚性落实。鼓励相关科室开展标准化建设,每季度一督办、每半年一评比、全年工作优胜的实行奖励,激发内生动力,全面推进标准化建设。
6.标准化思考 篇六
关键词:电力标准化建设论文
摘要:去年在北京召开的由中国电力联合会承办的“电力标准工作会议”,会上提出了要加强电力标准制定及修订的工作计划。近几年来,我国关于电力标准的制定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是仍有许多亟待完善之处,本文首先对我国电力标准体系的基本知识做了一些介绍,并对我国电力标准制定的现状及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地方进行分析梳理,最后提出对于电力标准化建设的几点意见。
一、电力企业标准化工作的总体要求
企业要贯彻执行国家、地方有关标准化法律、法规、方针和政策;建立和实施企业标准体系;实施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制定和实施企业标准;对标准的实施进行监督检查;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参加国内、国际有关标准化活动。
标准化管理工作要求电力企业必须改变标准化管理现状,以建立差别优势,更好的满足顾客的期望和需要,提高企业竞争能力,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在标准化管理的观念、标准体系、模式及管理机制等方面赋予新的含义。
电力企业的标准体系建设要能够满足企业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的需要;以技术标准体系为主体,以管理标准体系和工作标准体系相配套;企业标准体系内的标准之间相互协调;企业标准体系应与企业其他管理体系相协调,并对其他体系提供支持;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强制性标准;贯彻有关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
二、电力企业标准化建设的必要性
标准化建设是现代企业科学管理的基本手段,是企业安全生产、经营管理的必然要求。加强标准化建设,是现代企业集约高效发展的基本规律,更是增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企业应以创建标准化良好行为活动为载体,建立标准体系,坚持系统推进和全员参与的工作思路,通过“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相结合的方法,将企业在安全生产、经营管理活动中的管理经验和实践成果进行总结、固化和凝炼,形成标准,并不断深化标准的有效运行、实施监督与持续改进,使其融入日常工作。
随着电力企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及社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导致电力企业的劳动分工越来越细,往往一项工作需要多个部门来协作完成,这就要求电力企业需要充分利用标准化管理手段来开展生产分工和协作,优化配置电力企业的劳动、质量、成本、服务等四大要素,推进标准化管理,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另外,为了有效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应充分运用标准化管理,引进新技术、新工艺和新科研成果来促进电力企业各类资源的合理利用,这样不仅可以有效降低生产成本,也可以促进企业间的技术合作,从而实现企业的共同发展。
通过标准体系的建立与实施,达到“凡事有章可循,凡事有人负责,凡事有人监督,凡事有据可查”,做到职责明确、界面清楚、流转合理、资料规范、证据充分,奖罚考核分明。实现结构、人员、流程及资源的最佳配置,推动企业的效益效率最大化。
三、电力企业标准化建设的主要措施和手段
1、快速推进“三标一体化”的建设,并应用于安全生产管理
我们要先明确企业三大标准体系之间的关系:技术标准对的是“物”,是指对技术的具体要求;管理标准对的是“事”,是指对工作流程的描述,重点是弄清楚工作程序与部门之间的分工;工作标准对的是“人”,是指要明确岗位的责任,责任的来源是管理标准的相关条款。
“三标一体化”管理体系就是要按照“做你所写,写你所做”的实施原则,认真依照管理流程、制度、标准进行设备检修维护及运行调整管理,形成设备管理标准化、流程化、制度化模式,真正达到动态管理、数字说话、程序办事、制度管理的长效机制。
电力企业要借助“三标一体化”建设的契机,从各级管理、生产岗位入手,成立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公司质量管理组织机构,制定《设备检修与质量管理实施细则》等一系列质量管理规章制度。对企业管理标准、技术标准和工作标准进行全面梳理,进一步修编完善。
2、大力宣传标准化管理的重要性,使相关标准能够落实到位
要想标准化管理水平得以提高,就要加强宣传力度,其第一步就是要对员工开展培训。首先依据生产经营实际情况,专业的标准化管理人员要对标准化工作思路予以及时更新,对标准化知识予以补充。将标准化培训计划制定出来,使其符合生产实际,再依据计划开展培训工作。标准化教育培训应当对培训方式予以合理创新,使其朝多样化方向发展,不应当限定在集中授课以及定期考核等模式内,分层次对不同工作岗位的员工进行培训。借助标准化宣传培训,让每个员工对与自己所在岗位的相关标准有一定的掌握,从而促进标准化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对于标准宣传工作的落实,企业应当每年年初对标准宣传贯彻计划和标准培训计划等进行制定。为了使计划的顺利实施得以保障,在对相关规章制度予以完善的同时,应当对严格的保证措施予以制定。与此同时,企业要对“质量至上”的目标方针予以坚持,对相关运行和检修规程予以严格执行,依据相关标准规范实行自查并认真接受检查,以保证企业生产经营的的整体安全。
3、健全企业标准化建设的组织机构,构建完整的管理网络?
企业对标准化管理工作的开展应当具备的基本条件就是组织机构和管理网络,各级管理人员必须将管理工作落实到位,必须就标准化组织机构和管理网络予以完善,使其健全,让全员、全方位的标准化管理体系得以形成,使其工作得以顺利开展。企业必须就标准化管理的领导机构予以成立和承认,依据企业的`方针、目标,将相应的方针、政策等提出来,使标准化任务和指标得以确定,对积极开展标准化工作进行督促。标准化管理员必须具备过硬的专业技术,对企业标准化管理工作予以全面负责,使标准和标准化体系结构间的接口得以协调好;与标准化管理工作有关的计划规划、经费、重大事项的组织等都应当由专职的标准化管理员负责;还要负责收集标准信息,审批组织标准等。各企业都应当就兼职标准化管理员予以设立,让他们负责修订职能标准和宣传标准化管理工作,加强对标准化管理工作队伍的综合素质的培养,让他们得以在岗位上切实履行自身职责,确保企业标准化管理工作得以顺利开展。
4、强化企业标准化管理的创新理念,带动企业的加速发展
标准创新是企业标准化管理创新的核心要件,企业标准化实质就是制定和实施标准的活动。电力企业要改变生搬硬套国家标准的传统思路,以市场为导向,参照国家标准的基础上,在标准确定和使用程序上进行创新。标准的内容除了必备的质量、技术和功能要求外,还要充分体现各企业的实际特点,反映企业的优势资源;要充分满足市场的潜在需求,电力企业要充分考虑到市场的隐性消费需求,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标准体系不是固定一成不变的,企业要根据对市场需求、国内外技术发展以及竞争者等多方面情况进行综合分析,适时修改和完善,始终保持标准的先进性、适合性、协调性和配套性;在进行标准创新的同时也不能落下对技术的创新,标准是技术要素和特性的载体,标准创新是技术创新的一部分,技术创新需要把具体的技术要求变为现实,这就要求企业增加技术和资源投入,不断创新,带动企业的加速发展。
四、结语
7.标准化思考 篇七
传统标准化以制定标准和不断积累标准为特征, 综合标准化以应用标准解决问题为特征。把综合标准化列为重中之重, 就意味着要把“应用标准、解决问题”作为今后工作的重中之重, 这个工作方向和工作重点的调整是具有战略意义的工作转型。
由于综合标准化注重应用, 可以称其为“应用主导型”的标准化, 而传统标准化偏重标准制定, 可称其为“制标主导型”的标准化。所谓转型, 即由“制标主导型”向“应用主导型”转变。
转型是必然趋势, 是时代的要求
传统标准化是指工业化时代开创的标准化。从1901年英国工程标准委员会成立算起, 至今已有110多年的历史。在这100多年的时间里, 传统标准化伴随着大机器工业一道发展, 为工业化时代做出了巨大贡献, 立下汗马功劳。因此, 有的经济学家甚至把工业化时代称为“标准化时代”。
随着时代的进步, 特别是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 传统标准化遇到了许多难以应对的新问题, 即所谓的“时代的挑战”。
传统标准化以制标为主导, 制定标准成为标准化工作的中心任务。标准化的方针政策、规章制度、工作计划、考核奖励、培训课程等大都围绕着标准制定;标准化的资源 (人力、物力、财力) 也几乎全部用到标准的制定上。“重制定、轻实施、无反馈”是它的普遍性;一味地追求标准数量、不断地积累标准是它的基本特征;标准水平低、适用性差、效果不明显是它的直接后果。这些弊端, 在计划经济年代和技术进步较为缓慢的时代表现还不突出, 但是到了今天, 与国际之间经济竞争的要求与科技进步形势的要求愈发的不相适应。
当今的技术进步呈现出越来越明显的综合化趋势以及大型系统工程的日益增多, 都要求跨行业、跨部门、跨专业的标准协同。然而, 传统标准化恰恰是按行业、按部门、按专业分工, 自成体系, 使实现体系之间的标准协同变得十分困难。
战略性新兴产业, 不仅是全新的产业而且是具有重大需求的战略性产业, 是现今每个国家的必争之地。由于这个领域的产品是在前沿技术取得重大突破的基础上产生的, 并且从技术突破到产品的工业化生产的过渡时间较短, 产品一经问世就会在激烈的竞争中快速变型发展。它要求标准及时成套、全套标准整体协调, 还要求标准具有动态适应性, 传统标准化的特点是分散、孤立、单个的制定标准, 不同部门在不同时期、不同背景下制定的标准, 它们的目标是不可能一致的, 既难以成套又无法整体协调, 满足不了这些新的更高的要求。
总之, 标准水平低、适用性差、效果不明显, 不能同国家和企业的重大关键项目深度融合, 不能满足战略性新兴产业对标准的要求, 不能适应科学技术日益综合化的发展趋势, 是传统标准化必须转型的根本原因。
转型的内涵
(1) 标准化观念的转变
标准化工作转型是一项复杂而艰难的任务, 是从观念到方法的一系列转变, 而观念的转变尤为重要。其中主要有:
●树立标准化的系统观。开展综合标准化要以系统理论为指导, 从系统整体出发考虑问题, 并且对整个标准化工作实施“系统管理”。
系统观就是整体观、全局观。这就是说, 无论是国家还是企业标准化, 都要从国家和企业全局的需要出发, 部署标准化项目, 组织标准化活动, 彻底杜绝“两张皮”的现象;在对标准体制和标准化管理体制进行顶层设计时, 只有从系统整体出发, 统筹全局才能做出最佳决策;在标准化活动中, 无论是标准内容的设置还是参数指标的选择, 都要始终遵循全局 (整体) 利益最佳原则。系统观为标准化工作转型提供了理论武器。
●树立标准化的实践观。转型的目的就是要使标准化工作从实际出发, 面向国家和企业的重大需求, 解决国家和企业的关键问题。
实践观告诉我们, 标准不是用来给人看的, 而是要用的;制定标准不是目的, 用标准解决问题才是目的;不能为定标准而定标准, 而是为解决问题才定标准。这就要求我们在标准化工作中牢牢把握目的性原则, 把国家的重点、社会的急需、企业的关键纳入标准化的工作目标。实践是标准之源, 根据实际需要制定的标准, 才能解决问题, 能解决实际问题的标准才是好标准。
●树立标准化的效益观。标准化要解决问题, 要有实际效果, 要能为企业创造价值, 产生增值。
效益观告诉我们, 标准化不是没有成本的, 也不可能不计成本。国家和企业之所以投资开展标准化, 归根结底是要通过标准化解决问题、创造效益。
但是, 不是什么标准都能解决问题、创造效益, 如果所定标准不符合实际, 有可能产生反效果。树立标准化的效益观有利于减少无用标准、垃圾标准和起反作用的标准。效益是个试金石, 哪里的标准化见效益, 那里的标准化必受重视。
(2) 标准化管理方法和工作格局的转变
转型不是用综合标准化取代传统标准化, 而是两者的完美结合, 充分发挥各自特长。
●传统标准化做的是‘面上’的工作 (通用性、基础性) , 满足一般的标准化需求;综合标准化做的是‘点上’的工作 (重点、关键点) , 满足特殊的标准化需求。两者相结合, 便会出现“点面结合, 以点带面”的生动工作局面。但是, 实现这样的结合是不容易的, 它极大地提高了标准化的工作量和工作的难度, 要求标准化工程师具有较高的素质和较强的组织能力。
●传统标准化的日常计划与综合标准化的项目计划相结合, 传统标准化的单项制定与综合标准化的成套制定相结合, 传统标准化的单项协调与综合标准化的系统整体协调相结合, 必将使标准化的功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但是, 这样的结合不可能是轻而易举的, 它要求标准化工程师必须掌握相关的知识和技能。
●实施综合标准化必将改变制标机构的运行模式, 有可能实现传统标准化的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与横跨许多专业的综合标准化机构的兼容与结合。这种结合有可能成为未来制标机构的发展方向, 但组织与管理的难度较大, 对标准化管理部门的要求会很高, 现行的管理方法肯定是不能适应的。
●全过程的标准化将成为标准化的主导模式。只有全过程的标准化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并且是见效益的标准化。然而, 全过程的标准化是最难管理的标准化, 因为它要对最终成果和目标的实现程度进行检验和验收, 这就要求标准化过程的每一步都不能马虎, 切切实实地按科学规律办事。
转型的意义
●标准化走上“系统管理”的轨道。综合标准化解决的是系统性问题, 要求运用系统思想进行管理。只有实施系统管理, 才能解决标准体制和标准化管理体制上存在的问题;只有实施系统管理, 才能从整体上解决标准化全过程中的不协调、不统一、不合理等问题;只有实施系统管理才能使标准化工作取得最佳的国民经济效益, 使标准化走上健康发展之路。
●标准化能与事关国家重大利益的关键项目和科技进步的战略性课题深度融合, 并起引领和导向作用, 这个作用是由综合标准化方法的特点决定的。正是由于综合标准化具有这样的特殊功能, 才能把标准化的作用充分地发挥出来;也正因为如此, 国家标准委才把综合标准化作为转型的方法和工具, 并把它摆到重中之重的位置。
●开创“点面结合, 以点带面”和“重点突破, 整体提升”的发展模式。
传统标准化是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 它制定和积累了大量的基础标准和通用标准, 解决了国家、行业和企业日常管理的需要, 这是‘面上’的标准化基础工作。
综合标准化是在面的基础上突破有重要意义的关键性问题, 这是‘点上’的标准化。这类关键问题的突破, 常常有可能带动整个面上工作的提高。对工业部门和企业来说, 这是一条产业和产品升级的路子;对标准化自身来说, 恰是符合“重点突破, 整体提升”的战略思维。
●标准化工作的转型, 必将对产品的升级和企业转型起重要的推动作用, 从而有可能对产业的转型、升级和国家产业结构调整起重要的导向作用。
●传统标准化与综合标准化并举, 有利于克服条块分割的标准化体制所带来的弊端, 形成“专业基础上的综合, 综合指导下的专业”, 专业与综合协同发展的格局。标准化工作一旦走上这条路子, 必将把它的功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 创造出一个又一个标准化奇迹, 我国彩色电视机的综合标准化就是这样一个生动的事例。
●标准化工作最需要的人才是既有较深的专业知识和经验积累, 又有较为宽广的知识面, 即所谓的“T型”人才。开展综合标准化解决综合性问题, 就要由来自各专业的人才组成工作团队。在这个团队里, 每个人都必须了解系统整体对各个专业的要求, 同时又最大限度地发挥各自的专业才能。这个综合与专业, 横向与纵向的反复迭代, 恰是使专业人才既能较快扩展知识面, 又能发现综合对专业的要求, 明确专业的发展方向, 使自己专得更深, 从而找到一条在实践中培养高素质“T型”人才的路子。
●综合标准化的对象是复杂系统, 综合标准化活动的每一步都充满问题和矛盾, 都要从整体最佳出发进行分析与选择, 不仅需要正确的理论指导, 更需要科学的方法。它必将催生新理论、新方法以及数学和计算技术的应用, 从而使标准化成为一门有自己的理论基础和方法论的学科。
8.关于推进防洪标准化管理的思考 篇八
【摘 要】本文以绵阳工务段2011年以来防洪管理为例进行总结和分析,探索和深化防洪标准化管理方法。
【关键词】防洪;标准化管理;思考
0.前言
绵阳工务段地处四川西北部,管辖宝成复线和德天、广岳、广巴线共计1098.416Km。宝成线广元至二郎庙、广岳线永兴至穿心店区段隶属龙门山脉,广巴支线隶属秦巴山脉,其余区段为四川盆地周界丘陵和半丘陵地区,属典型山区铁路。近年来,受极端天气影响,管内汛期降雨呈明显增多趋势,且具有降雨次数多、持续时间长、间隔时间短、降雨强度大、分布不均衡、破坏性强等特点。
由于管内线路所处地理环境、交通条件等因素的影响,防洪工作存在着点多线长、人员不足、交通不便等诸多困难,导致防洪巡守人员不能及时到位,不能及时发现和有效防范影响行车安全的隐患。为此,绵阳工务段积极探索推进防洪标准化管理。2012年度被成都铁路局评为防洪先进单位。2013年被原铁道部推荐为全路防洪标杆单位之一。
1.加强制度建设 建立防洪管理标准体系
1.1修订和完善防洪制度
根据管内设备、地理、环境、交通等实际情况,结合机构和人员布局状况,在认真总结分析历年降雨、布控和水害特点的基础上,对汛期防洪值班制度、领导和各级干部包保制度、防洪及水害信息上报制度、雨中客车添乘制度、水害分析制度等既有防洪制度进行了修订和完善,使防洪管理工作有章可循。
1.2制定新线度汛方案
为保证新开通的广巴线乐巴段线路行车安全和防洪安全,绵工段与所属区段各车站建立联系机制,加强信息沟通。在区间有车辆进入前,安排轨道车进入区间巡查,确认线路安全后再放行车辆进入区间;自2012年5月1日起,对广巴线全部防洪看守和施工点实行点名制度,即每趟客车开行前半小时,由桥路车间安排专人对看守点和施工点进行点名并确认设备状态;同时,自2012年6月1日起,安排专人对广巴线客车进行趟趟添乘。
1.3汇编防洪文件和制度
防洪相关文件、制度较多,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存在个别文件重复、矛盾或工作流程模糊等弊病。为保证各级防洪管理和执行思路清晰,对防洪文件、制度进行了全面整理和汇编并下发到各部门、车间,规范了防洪管理。同时在各车间、工区建立了防洪管理综合台账,对防洪相关资料进行了规范统一。
2.加强过程控制 全面推进防洪标准化管理
2.1强化防洪职责和责任的标准化管理
一是明确线路、桥路车间的责任。由桥路车间负责I级防洪地点的日常管理,线路车间负责Ⅱ、Ⅲ级防洪地点的巡查和巡守。
二是按照防洪危险点的实际数量,汛前提前做好责任区段划分,把防洪危险点分解到人头,明确落实各级责任人。从领导、干部到班组职工各有所包各有所保,真正做到全员防洪。
2.2强化雨中巡守和添乘措施的标准化管理
一是对巡守巡查人员明确了到位和撤除条件;修订了《雨量警戒办法》,对重点区段在夜间行车时,通过连续降雨量和小时降雨量双因子控制,对行车速度实行了限速规定。
同时,强化落实雨中客车添乘制度。采取段、车间两级添乘检查方式。车间以添乘单机、轨道车为主,段以添乘客车为主。组织各科室干部,提前强化学习相关业务知识,掌握添乘工作要求,调度跟踪盯控,明确添乘人员、区段、时间等相关要求,确保了雨中客车添乘的频次及质量。
2.3强化雨中布控的标准化管理
一是对布控地段进行动态管理,每次暴雨或行洪后,对跨江河桥梁、重点病险水库和堰塘、滨河路堤、隧道进出口仰坡地段进行全面排查,重新调整布控地段,做到了危险处所的全面覆盖。
二是分区段进行提级布控。如当宝成线沙溪坝至二郎庙区段连续降雨量达到100mm及以上或小时雨量达到35mm及以上时,按1人/Km(夜间2人/Km)安排人员进行冒雨巡查;当降雨量小于上述限值时,间隔30分钟分批次安排人员进行冒雨巡查。对宝成线其他区段以及广巴、广岳、德天三条支线的雨中巡守提级布控也进行了相应量化。
三是加强对重点病害的监控。宝成线下行K400岩崩隐患,是汛期防洪工作的重中之重,其影响面波及全局乃至全路,路局主要领导和原铁道部领导、专家多次前往调研。K400的安全也成为了决定防洪工作成败的关键。为此,采取了“七位一体”防护措施,看守点实行双岗,两端加设关门防护,山顶采取三人监控,山腰增设观察哨,来车前看守点与车站、机车实行联控。
2.4强化防洪应急响应的标准化管理
在接到暴雨预报或管内突发区域性暴雨时,段主要领导立即召集班子成员、科室及车间负责人召开防洪布控专题会议,对领导片区包保、科室干部蹲点和轨道车停留,重点防洪地段布控等关键环节亲自安排,段防洪办以调度命令的形式向段属各科室、车间发出暴雨预报紧急通知,对管内重点防洪目标处所巡看守布置、人员安排、险情预想、雨中添乘安排、抢险机具、轨道车分布情况等进行全面布置。各车间接到通知后,立即调整工作重心,根据各自实际情况对暴雨布控进行细化布置,对危险点巡守人员、冒雨巡查人员、雨中添乘检查及突发险情处理进行细致安排。
巡守安排。I级防洪危险点从4月13日8时起实行4人3班制24小时看守;当发布暴雨预报时,各车间立即对Ⅱ、Ⅲ级防洪地点布控人员到位班次进行安排,当预计连续降雨在6小时以内时安排工区职工巡守,个别地段交通不便难以及时到位的聘请劳务工到位;当预计连续降雨6小时以上时,工区按两班次以上进行排班,采取职工及劳务工相结合连续倒班的方式,确保巡守点人员不间断。
现场卡控。接到暴雨预报后,段领导和各级包保人员按照布控安排立即赶往指定区段进行蹲守,组织片区各岗位、各工种人员进行冒雨布控,并对各车间暴雨布控执行情况进行检查督促。在遇到长时间持续降雨时,防洪办及时通知各科室、车间抽调专人组成雨中添乘检查组,分班次对降雨区段进行雨中添乘检查,对沿线防洪危险点巡守人员到位以及巡守作业情况进行核查。各车间在雨中派出冒雨巡查人员,不间断的对责任区段进行雨中巡查,Ⅰ级看守人员、Ⅱ、Ⅲ级巡守人员、巡查人员相互签认,由工区进行核实,确认其到岗到位情况。
2.5强化防洪约束激励机制的标准化管理
没有奖惩的管理是无效的管理。2012年,历次暴雨中涌现了许多好人好事,也暴露了不少缺点,我们做到了奖罚分明。先后对发现险情、封锁区间的7名职工和6名劳务工进行了奖励;对防洪工作成绩显著的车间进行了及时表彰; 6名同志还获得了原铁道部和铁路局的通报表彰;汛期结束后,评选了防洪十佳人物,通过橱窗、板报等媒体大力宣传,号召全体干部职工向他们学习。通过奖励和处罚,提高了干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全段凸显出防洪有功的良好态势。
2.6强化防洪工作的科技化管理
积极在科学防洪方面进行尝试,采用新设备、新技术,增加防洪工作的科技含量,以求不断提升防洪工作水平。
一是在宝成上行线K393、K400等3处危岩落石多发地段使用了落石自动报警装置, “人防”与“技防”相结合;特别对宝成线下行K400山体岩崩隐患的病害监控方面,除了采取“七位一体”的防护措施外,还通过位移计监测、落石自动报警、视频监控等多种科技手段,大大提高了病害监控的准确率。
二是在宝成线石亭江大桥等4座桥梁上安设了水位自动监测仪进行全天候监控,大大提高了水位监测的时效性和准确性。
三是使用了带有GPS定位功能和录音功能的手机对讲机设备,各级值班人员可以随时掌握巡守巡查人员的工作情况,并与其进行信息交流。
3.结束语
【标准化思考】推荐阅读:
关于标准化工作改革的思考06-26
对刑事证明标准的思考10-05
对技术标准与专利权结合的思考09-20
辅助运输标准化标准08-11
调度室质量标准化标准10-16
幼儿园标准化建设标准11-13
信息调度安全质量标准化标准复习题10-16
奶牛标准化养殖小区(场)建设与管理标准11-07
机房标准化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