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民政工作能力 服务和谐社会建设

2024-09-03

提高民政工作能力 服务和谐社会建设(精选11篇)

1.提高民政工作能力 服务和谐社会建设 篇一

昔阳县民政局

关于加强乡镇政府民政公共服务能力建设 的工作方案

为贯彻党的十九大和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中共山西省委办公厅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强乡镇政府服务能力建设的意见》的通知(晋办发〔2017〕67号)以及晋中市委办公厅晋中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强乡镇政府服务能力建设的任务分工》的通知(〔2017〕号)要求,为进一步推进乡镇民政公共服务能力建设,巩固民政工作基层基础,更好地发挥民政服务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中的重要基础性作用,现就进一步加强乡镇民政公共服务能力建设制定如下工作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视察山西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要求和人民群众新期待,准确把握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发展方向,以增强乡镇干部宗旨意识为关键,以强化乡镇政府服务功能为重点,以优化服务资源配置为手段,以创新服务供给方式为途径,有效提升乡镇政府服务水平,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为脱贫攻坚目标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现创造良好条件,为加快实现“全市争上游,东山创一流”的目标作出新贡献。

(二)主要目标。到2020年,乡镇政府服务能力全面提升,服务内容更加丰富,服务方式更加便捷,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基本形成职能科学、运转有序、保障有力、服务高效、人民满意的乡镇政府服务管理体制机制。

二、主要任务

(一)大力推进乡镇民政所建设

在乡镇民政办公室加挂民政所标牌,不增设机构。乡镇民政所实行乡镇党委、政府和县民政局双重管理,工作人员在乡镇总编制内调剂配备2-3名,所长可由副科级干部担任。民政所要有固定办公场所,办公和服务用房面积不少于50平方米。

(二)着力推进民政公共服务信息化建设

1、加大民政信息化建设的资金和技术投入,搭建与县民政局对接的乡镇民政业务综合性信息平台,实现社会救助、优抚安置、社会福利和社会事务等民政公共服务信息的整合共享,为提升民政公共服务水平提供重要支撑。

2、推进社区信息服务网络建设。积极推行社区网络和信息资源整合,逐步将行政管理、社会事务、便民服务纳入社区服务一体化范围。拓展社区服务内容,突出对困难群体生活保障、社区居家养老等方面的服务,提高社区服务实效。加强社区信息技术装备条件及社区服务设施网络环境,逐步实现社区服务队伍、服务人员、服务对象信息数字化。

(三)倾力推进城乡社区建设和服务

1、加大社区平台建设力度。在新建居民小区开发建设和旧城区连片改造时,要严格执行《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相关标准,将社区用房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建设纳入建设工程规划设计方案;对老城区和已建成居住区社区工作用房和居民公益性服务设施不能满足需要的,要积极利用社会闲余资产,通过建设、购买、置换、租借等多种形式,解决社区工作用房问题。力争到2017年底,城市社区活动场所和公益性服务设施建设面积达到200平方米;到2020年底,城市社区活动场所和公益性服务设施建设面积达到500平方米.2、进一步健全村(居)民自治机制。严格按照《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居民委员会组织法》的规定,依法做好村(居)委会换届选举工作。扎实做好村(居)委会成员培训,提高村(居)委会干部履行职责、服务群众的能力。进一步深入开展村(居)务公开民主管理示范创建、和谐社区示范创建等活动,引导城乡基层群众参与公共事务管理,探索政府行政管理与基层群众自治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的有效途径。

(四)努力提升社会事务管理服务水平

1、推进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坚持培育发展和监督管理并重的原则,积极探索逐步取消行业协会业务主管单位前置审批的登记管理制度,培育鼓励发展公益慈善类、社会服务类和社会福利类社会组织,优化社会组织结构。探索政府购买服务、税收优惠等措施,促进社会组织更好地服务社会、参与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组织年检和评估制度,加大社会组织执法检查力度,引导社会组织建立健全以章程为核心的法人治理结构、内部管理制度以及行业自律机制,提升社会组织的社会公信力和影响力。

2、依法建立健全公开透明的社会捐赠管理制度,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通过捐赠或捐助等方式参与乡镇公益事业发展。

三、实施保障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健全工作机制

民政公共服务是政府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充分认识加强民政公共服务能力建设的重要意义,将其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和协调指导,帮助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要建立健全党委政府领导、民政牵头、部门配合、社会协同的领导和工作机制。财政、规划、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编办、国土等部门要积极协作配合,合力推进民政公共服务能力建设。

(二)加大投入,政策扶持,保障资金需求

进一步加大对民政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在充分发挥政府投入主渠道作用的同时,通过完善和落实各项优惠政策,积极吸引社会资本投入民政公共服务领域,形成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民政事业发展资金筹措机制,保障民政事业发展的资金需要。同时,要加强资金监管,确保资金的规范使用,实现资金使用效益的最大化。

昔阳县民政局 2017年12月18日

2.提高民政工作能力 服务和谐社会建设 篇二

关键词:民政管理专业,高职教师,社会服务能力

1 问题的提出

当前, 伴随社会转型、高等教育经济功能的凸显以及社会问责意识的增强, 高校社会服务工作的意义和价值逐步得到重视, 其内容和形式亦日趋丰富多样。在此背景下, 高校社会服务活动逐渐从民间性质的“各取所需”行为演绎为政府主导的制度设计。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中明确要求:“高职院校要积极开展科技工作, ……, 积极参与社会服务活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提到:“职业教育要面向社会, 以服务为宗旨, 推进教育教学改革, 以国家纲要精神为指导, 重视和提高教师的社会服务力。”高校教师是承担高校职能的重要主体。

然而, 受传统职业角色、文化观念的影响, 教师服务社会的意识不强, 加上教师来源渠道单一、社会政策支持与制度配套不够、组织机构和服务平台不健全、学校的激励机制缺位等因素, 高职院校社会服务功能的一直比较缺失, 这也是由教师的社会服务能力所决定的。

民政管理专业作为培养社会工作人才和民政人才的主要渠道, 承担着我国民政事业发展以及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现代服务业建设的重任。融入社会、服务社会、推动和引导社会发展是民政管理专业不可推卸的使命和职能。受大环境的制约, 在主动为社会服务方面还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

2 影响和制约民政管理专业教师服务社会的因素分析

2.1 教师来源单一, 社会实践经验欠缺

民政管理专业现有专兼职教师15人, 其中专任教师10人全部来自普通高校毕业生, 兼职教师比重偏小, 部分教师对行业职业的了解不够, 缺乏从业的技能和实操能力, 实践经验不足难以胜任社会服务工作。

2.2 固守传统职业角色, 难以适应社会服务理念

关于社会服务这个现代大学的职能之一, 国家政策出台的时间并不太长, 部分教师对此认识还不充分, 因为既有的习惯养成还比较难以接受和为此做出深刻的改变;另外, 除了观念限制, 还需要教师切切实实地从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改革, 主动深入行业企业。要从理论的讲台走向实践的平台还有一个较长的适应过程。

2.3 受传统文化制约, 教师直接服务社会还未被大众完全认可

韩愈在《师说》中将教师定义为:“师者, 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我国几千年的文化传统中教师的职能甚少有社会参与方面的内容。这种观念作为当前主流文化, 不仅影响了教师整个职业生涯过程, 相当部分的社会公众依然认为, 大学生是天之骄子, 是关在象牙塔里的宠儿, 那么作为大学的教师更是一种高尚的职业, 和一般基层工作应该没有什么联系。当我们的教师走进行业时还得承受异样的眼光和不理解的询问。

2.4 配套机制不完善, 服务平台不健全

有效促进教师充分实现社会服务功能的激励机制, 不论是高职院校内部还是外部均没有完善建立。国家在对高职院校师资的资格认证、聘用进修、考核、使用、职称、工资、奖惩和其他福利等很多方面仍然沿用普通高校的教师资格标准及考核和使用办法, 缺乏具体的规定。到行业社会实践锻炼提高实际操作技能的非学历的继续教育、培训和顶岗学习往往被敷衍了事, 这样的机制对教师开展社会服务的鞭策和激励都还不够。

3 民政管理专业教师服务社会的自身能力培育

3.1 转变教育理念, 培养职业发展的社会参与意识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高职院校教师角色的转变应该是“颠覆性”的。他们不再只是传统的“知识传递者”, 知识权威的代表, 更应是知识转化为技能、生产力的践行者。这就需要转变职业教育观念, 能够迅速且有效地反应身边的社会和市场变化, 培养持之以恒的自主探索精神, 有能力转化科研成果和承担行业横向课题。

要让教师有一种内在主观的、更为持久的动力, 培养教师的自我职业、专业发展意识是关键。按照时间维度, 包含三个方面:一是对自己过去专业发展过程的意识, 现在专业发展状态、水平所处阶段的意识, 以及未来专业发展的规划意识;二是在将自我专业发展意识付诸行动时, 它还能将教师过去的发展过程、目前的发展状态和以后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结合起来;三是使得教师能够“理智地复现自己、筹划未来的自我、控制今日的行为”, 使得“已有的发展水平影响今后的发展方向和程度”, 使得“未来发展目标支配今日的行为”。

3.2 在专业建设中融入社会服务元素, 并有针对性地去适应

高职院校着眼于培养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所需要的技能型高级专门人才, 在专业建设过程中要融入社会服务元素非常必要。

第一, 把社会服务作为制定适合区域发展变化的专业培养方案的航标。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要围绕有利于学生强技能、促就业做文章。及时了解和掌握行业现状, 行业对所需人才规格要求的变化, 并根据实际情况, 及时调整专业培养方案。教师只有在参与社会服务项目过程中, 才能更好地对职业技能标准的各项要求分解量化, 深入到专业教学计划和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中去。

第二, 把社会服务作为设计项目课程和项目教学内容的载体。社会服务项目是教师与行业的切合点, 也是学生提升职业能力的载体。教师根据职业能力培养需要和行业发展需求, 围绕工作体系将课程教学设计成具体的技能训练项目, 并根据项目组织原则实施教学与考核的职业教育课程设计。学生通过项目为载体的实践教学课程的学习, 在完成工作任务过程中主动构建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同时, 学生在参与项目中向行业员工转化, 熟悉岗位的职责和业务流程, 为学生入职节省了学习时间, 为毕业生提供了近水楼台先得月的就业机会, 也为行业提供了对路的人才资源。

第三, 把社会服务作为参照行业标准实施教学改革的依据。依据引进的社会服务项目, 可以创新教学组织形式, 改班级为项目组、部门, 构建“学习共同体”, 采用灵活多样的弹性教学组织形式, 探索分组教学、复班教学以及分段集中教学等各种有利于学生职业技能提升的教学方式, 并采取民政行业的项目考核、部门考核、绩效方式对学生学习和实践项目的成绩进行评价。

3.3 深化校行合作、产学研结合, 调动理论学习、技能培养、科学研究、对外交流的积极性

与行业合作或为行业开发项目是教师开展社会服务的载体, 也是在实践中提升教师社会服务能力的基础平台。各种形式的校企行合作不仅为教师走进行业、贴近基层一线提供了充分的实践机会, 更为教师提升社会服务能力和教学水平, 促进人才培养质量提高, 拓展自身职业发展空间构建了一个坚实而广阔的基础平台。民政管理专业教师要主动走进行业, 承担工作任务, 并在工作中与行业人员加强交流、收集信息、深入研究、总结经验。

3.4 整合资源, 加强团队建设, 形成社会服务合力

开展社会服务活动是每个教师应有的职业内容, 但单独一个人的力量有限, 要充分发挥社会服务的优势, 支持与开发民政行业项目, 成立专业服务团队是一条有效途径。对民政行业的服务主要集中在理论研究、政策解读等智力支持方面。团队作战不仅能加强思想火花的碰撞, 还能协调多方面资源, 综合各方面意见, 这对服务内容的实效性大有裨益。

综上所述, 要充分发挥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功能, 教师是社会服务能力建设的中间力量, 学生是强力的人力资源补充, 只有师生共同进步才能使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这三大功能形成统一。

参考文献

[1]曹如军.高校教师社会服务能力:内涵与生成逻辑[J].江苏高教, 2013 (2) .

[2]李悠.论高职院校教师社会服务能力的提升[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 2009 (2) .

[3]唐乘花.高职院校专业建设与教师服务能力培育略论[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2 (4) .

[4]李文杰.深化校企合作, 提升教师社会服务能力[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12 (11) .

3.提高民政工作能力 服务和谐社会建设 篇三

关键词:新闻;引导;舆论

中图分类号:B822.9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136(2009)35-0087-02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信息的传递获取越来越快捷,新闻舆论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当前全国上下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努力实现党中央提出的全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目标,这对新闻媒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 突出“团结鼓劲、积极进取、昂扬向上”的主基调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宏大工程中,新闻媒体要特别注重发挥教育和引导的功能。要高举旗帜、把握导向。着眼于巩固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着力推进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普及化,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进企业、进学校、进机关、进社区、进村镇、进军营、进家庭,入耳入脑人心,充分发挥统一思想、凝聚人心的作用,最大限度地把广大人民团结和凝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下。引导党员干部群众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确保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正确理论的指引下深入推进。要理直气壮引导舆论,弘扬社会正气。舆论引导是体现党和政府意志,反映人民群众心声的重要手段,在当前经济建设关键的转型期中,新闻媒体必须坚定不移地发挥好桥梁作用,将“上情下达”和“下情上传”两者结合起来,形成双向回流态势,使党委、政府的主张和群众的意愿有机统一起来。必须充分满足人民群眾的知情权,对重大新闻既全面报道,又梳理解读,在第一时间将新闻事件报道出来,快速地将新闻信息传递并呈现在受众的眼前。同时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纳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贯穿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融入人们的日常生产生活之中,使之转化为广大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

2舆论宣传要贯彻“高举旗帜、围绕大局、服务人民、改革创新”的方针

“高举旗帜、围绕大局、服务人民、改革创新”是中央对做好今年宣传思想工作的总要求。它作为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体现了党的主张和人民要求的统一,体现了把握内在规律与反映时代特征的统一。体现了理论指导性和现实针对性的统一。其中,高举旗帜是方向和灵魂,只有高举旗帜,才能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增强凝聚力和战斗力,激发广大人民群众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积极性。围绕大局是首要任务,只有围绕大局。才能展现优势、有为有位。服务人民是根本宗旨,只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才能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信赖和支持,才能安身立本,创建宏伟大业,进一步促进和谐社会建设。改革创新是加快经济建设、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动力源泉,只有改革创新,才能充满生机、富有活力。因此,这个总要求,是我们做好新闻舆论宣传工作的基本遵循,也是提高舆论引导能力的根本方针。这就要求舆论宣传工作要围绕大局,着眼于凝聚力量、振奋精神,通过正确的舆论引导,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为推动和谐社会建设和科学发展营造积极健康的舆论氛围。要全面宣传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做好有利于推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宣传报道。突出抓好当前扩内需、保增长、调结构、促进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的宣传。要突出主题宣传抓好主题报道。如在主题宣传上,今年精心策划组织了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主题宣传报道。我们以全市各级领导干部“进万户门、解万家难、暖万人心”活动和实施“五大惠民工程”为重点,采取记者专访、新闻特写、录音报道、录音专访等新闻报道形式,大力宣传我市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推进转型发展、安全发展、和谐发展、全面发展的生动事例;大力宣传朔州市在改善民生民计,促进社会和谐等方面的各项举措;大力宣传全市各级各部门稳增长、扩就业、保民生、促稳定的动态、成就、经验,引导干部群众更好地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为学习实践活动的深入开展,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3提高舆论的引导能力,就要进一步增强新闻舆论的针对性

这体现在报道内容、报道角度和报道形式等各个方面。宣传主题是不是具有现实针对性,取决于我们想说的是不是人民群众想听的,能不能拨动大多数人民群众的心弦,能不能产生强烈的社会反响。如本台今年以来,面对蔓延发展的国际金融危机和日益严重的经济形势,针对国际金融危机蔓延对我市经济的影响,集中开展了“应对严峻经济形势、确保平稳较快发展”的宣传战役。把正面宣传报道和疏导公众情绪结合起来,及时解疑释惑,化解社会矛盾。认真做好对当前经济形势的宣传,以凝聚人心、应对挑战为主线,引导人们正确看待形势,增强信心、进一步增强机遇意识;统一思想,形成共识,变压力为动力,变挑战为机遇。围绕市委提出的基础设施建设、产业优化升级、现代农业发展、资源环境保护、和谐社会建设5个重点,大力报道各县区研究、制定和落实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思路、措施;大力报道市直各单位服务基层、服务企业、服务群众,解决突出问题,应对宏观形势变化的情况;大力报道广大干部群众面对不利因素迸发出斗志和创造力的鲜活事迹;加大全市招商引资成果的宣传,加大对全市重点工程建设项目的宣传,大力宣传建国60年来特别是朔州建市20年来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取得的辉煌成就,唱响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改革开放好、伟大祖国好的主旋律。为推动全市转型发展、安全发展、和谐发展、全面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4.提高民政工作能力 服务和谐社会建设 篇四

民政部第二批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

试点地区和单位名单

北京市 通州区民政局

北京市军队离休退休干部阳光休养所 北京市军队离休退休干部莲花池休养所 北京市军队离休退休干部北苑休养所 北京市军队离休退休干部昆玉休养所 北京市军队离休退休干部和平里休养所

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政府军队离退休干部安置办公室 铁营医院

海淀区社区服务中心 大兴区特殊教育中心 大兴区阳光社区矫正服务中心 大兴区爱晚老年护养院 大兴区泰福春老年公寓

大兴区清源街道金惠园二区社区居委会 大兴区清源街道康隆园社区居委会 天津市 河东区 大港区 南开区司法局 南开区卫生局 天津市退休职工养老院

天津市听力障碍专科医院(天津市第三老年公寓)静海县光荣院 河北省 迁安市 保定市北市区

华北军区烈士陵园管理处 石家庄市社会福利院 保定市第一社会福利院 山西省

山西省荣军福利中心 山西省特殊教育中等专业学校 太原市万柏林区兴华街道滨河社区 内蒙古自治区 包头市昆都仑区

呼和浩特市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 赤峰市儿童福利院 通辽市社会福利院

巴彦淖尔市民政精神病康复福利院 辽宁省 新宾满族自治县 本溪市平山区 辽阳市白塔区 朝阳市社会福利院 铁岭市慈善总会 本溪市慈善总会 鞍山市养老院 丹东市第一社会福利院 锦州市社会福利院

葫芦岛市军队离休退休干部龙湾服务管理中心 吉林省 吉林市丰满区

吉林市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 延吉市人民政府北山街道办事处 黑龙江省 七台河市 上海市 卢湾区 杨浦区

上海乐群社工服务社 上海杨浦区复馨社工师事务所 上海市浦东新区社会工作者协会 江苏省 扬州市广陵区 镇江市京口区 无锡市崇安区 张家港市

连云港市救助管理站

连云港市新浦区新海街道新潮社区

连云港市新浦区新南街道海宁社区民生综合服务中心 南通市救助管理站 镇江市社会福利服务中心 常州市儿童福利院 浙江省 嘉兴市 杭州市拱墅区 杭州市江干区 杭州市西湖区 杭州市社会福利中心

嘉兴市区(96345)社区服务求助中心 绍兴市社会福利中心 绍兴市慈善总会 温州市社会福利院 温州市精神病院 温州市儿童福利院 安徽省

安徽省荣军康复医院 合肥市儿童福利院

滁州市琅琊区琅琊街道办事处建设路社区 六安市军队离退休干部管理服务中心 福建省 福州市台江区 长乐市 晋江市

福建省荣誉军人康复医院 福州市社会福利院 漳州市救助管理站 江西省 南昌市东湖区 南昌市西湖区 九江市庐山区 景德镇市珠山区 新余市渝水区 赣州市章贡区 铅山县 婺源县 东乡县 丰城市 吉安市吉州区

江西省荣誉军人康复医院

山东省 济南市市中区 德州市德城区 烟台市芝罘区 青岛市市北区 青岛市李沧区 泰安市泰山区 东平县 济南市精神病院平原县张华镇中心社区

平原县龙门街道办事处金河源社区居委会 潍坊市社会福利院

烟台市军队离退休干部管理服务中心 烟台市老年福利服务中心 烟台市救助管理站

青岛市军队离休退休干部第三服务管理中心 青岛市殡葬管理所 青岛市救助管理站

青岛爱益普社会工作服务中心 青岛市市南区博文汇社会工作服务中心 青岛市市南区八大湖街道和谐社区促进会 泰安市社会福利院 河南省 濮阳县 商丘市梁园区 上蔡县 济源市民政局 西峡县民政局 信阳市浉河区民政局 罗山县民政局 郑州市儿童福利院 三门峡市社会福利院 洛阳市第二社会福利院 安阳市救助管理站 开封市社会福利院 许昌市救助管理站 周口市社区服务中心 湖北省 宜昌市夷陵区 宜昌市伍家岗区民政局

宜昌市西陵区学院街街道办事处 湖南省 长沙市

长沙市第一社会福利院 株洲市儿童社会福利院 广东省 东莞市 珠海市 广州市越秀区 广州市海珠区 德庆县 阳江市江城区 广州市中级人民法院 广州市司法局 花都区民政局 花都区司法局

广东省荣誉军人康复医院 广东省杨村复退军人精神病医院 广东省杨村社会福利院 广州市民政局精神病院 广州市青年文化宫 广州市社会工作协会 广州市义务工作者联合会 广州市南沙区社区服务中心 广州市利康家属资源中心

珠海市协作者社会工作教育推广中心 江门市残联康复医院 肇庆市社会福利院 德庆县社会福利院 广西壮族自治区 南宁市青秀区 南宁市社会福利院 柳州市儿童福利院 柳州市救助管理站 海南省 海口市龙华区 重庆市 万州区 永川区 丰都县 梁平县

重庆市第三社会福利院 重庆市精神病院 重庆市儿童福利院 重庆市救助管理站 四川省 资阳市

成都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成都市武侯区 成都市成华区 成都市温江区 都江堰市 郫县 安县

遂宁市船山区 泸州市江阳区 泸县 攀枝花市东区 巴中市巴州区 理县 泸定县 会东县

四川省社会福利有奖募捐委员会办公室 四川省肢体伤残康复中心

四川省民政干部学校(四川省志翔职业技术学校)绵阳市军队离退休干部朝阳休养所 乐山市社会福利院 乐山市救助管理站 宜宾市儿童福利院 攀枝花市社会福利院 巴中市救助管理站 资阳市社会福利院 资阳市精神病医院 资阳市救助管理站 贵州省

贵阳市儿童福利院 六盘水市钟山区儿童福利院 铜仁地区儿童福利院 安顺市西秀区南街办事处 兴义市殡葬管理局 黔西县城关镇水西社区 云南省 玉溪市红塔区 昭通市昭阳区 丽江市古城区 广南县民政局

昆明市军队离退休干部白马庙干休所 昆明市盘龙区社区服务中心 昆明市官渡区吴井街道办事处 昆明市五华区护国街道文庙社区居委会 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仁德镇道院村委会 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仁德镇和平村委会 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河口镇北大营村委会 昭通市昭阳区龙泉街道办事处 丽江市古城区社会福利院 泸水县社会综合福利院 永德县德党镇永安社区 陕西省 安塞县 铜川市王益区 咸阳市秦都区 宝鸡市金台区 西乡县 定边县 石泉县 商洛市商州区 西安市第一社会福利院 延安市儿童福利院 铜川市福利彩票发行中心 渭南市社会福利院 渭南市救助管理站 咸阳市社会福利院 宝鸡市社会福利院 汉中市社会福利院 榆林市儿童福利院 安康市社会福利院 商洛市社会福利院 甘肃省

兰州市儿童福利院 灵台县社会福利中心 青海省

青海省民政厅海东社会福利院 贵德县温泉福利院 宁夏回族自治区

宁夏回族自治区社会福利院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克拉玛依市独山子区 福海县福海镇

乌鲁木齐市精神病福利院 克拉玛依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 克拉玛依区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中心 博乐市综合社会福利院

伊宁市墩买里街道协海尔依其社区居委会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八师石河子市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二师二十二团 石河子社会福利中心 民政部国家减灾中心

5.提高民政工作能力 服务和谐社会建设 篇五

时间:2011年02月01日 09时00分来源:《求是》作者:李立国

字号:『 大字体 中字体 小字体 』我要评论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强调要“加强社会管理能力建设,创新社会管理机制,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民政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在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中切实发挥城乡社区自治组织、社会组织和社会工作者队伍的重要作用,推进城乡社区自治和社会自治的良性发展,促进社会公平与和谐稳定。

注重发挥基层社会管理服务多元主体的作用。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五中全会强调,要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健全基层管理和服务体系。为此,必须大力加强和改进基层党组织工作,充分发挥群众组织和社会组织的作用。社会管理和服务的主体是多元的,除了党委和政府的领导、组织力量外,群众组织和社会组织是重要的主体,是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的基础力量与重要依托。健全社会管理格局中的“社会协同”,就是要协同社会组织(包括社会工作者队伍)凝聚各方力量管理社会事务,调节社会利益,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有序运行;“公众参与”,就是要以城乡社区建设为基础平台,依托城乡社区自治组织发动群众共同参与社会管理。当前,我国社会结构日益分化,社会利益日趋多元,社会问题日渐复杂,社会管理的任务日益繁重。在“单位人”日益向“社会人”转化的趋势下,城乡社区是大多数居民生活的基本依托,是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的综合平台;社会组织是公民在不同领域、不同层面的自我组织形式,能够反映群众诉求、规范群体行为和提供社会服务;基层社会工作者具有立足一线、直接联系群众特别是直接帮助弱势群体的优势。在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新形势下,城乡社区自治组织、社会组织和社会工作者队伍作为党和政府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与纽带,在社会管理和服务中的重要载体和依托作用将进一步凸显。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发展社会服务,都离不开城乡社区自治组织、社会组织和社会工作者队伍的积极作用。我们要在坚持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的前提下,发挥城乡社区自治组织、社会组织和社会工作者队伍植根基层、贯通社会、联系群众的特点和优势,实现协调社会利益、增进社会福祉、化解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健全社会管理格局的目标。

注重发挥城乡社区的基础平台作用。社会管理和服务的重心在基层,社会稳定的根基也在基层。发展基层民主,发挥城乡社区自治组织的功能,是促进社会安定有序的基础。城乡社区是社会构成的基本单元,是城乡居民依法行使民主权利,参与公共事务,实现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的平台。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应该紧紧抓住这个基础平台,加强社区建设,加强社区自治组织建设,增强基层群众自治能力。这是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模式,实现科学有效社会管理的基本途径。十七届五中全会要求健全基层管理和服务体系,发挥基层群众组织的作用,提高城乡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形成社会管理和服务的合力。贯彻落实五中全会精神,迫切要求我们积极顺应时代发展的新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新期待,切实发挥基层群众组织的自治功能,夯实社会管理的基础。进一步健全基层民主制度,深入推进基层群众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活动,实现城乡社区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和自我教育,保障基层群众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有序参与社会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充分发挥基层党委和政府的主导作用,理顺乡镇街道政府机构与城乡社区自治组织的关系,尊重城乡社区居民的主体地位,实现政府行政管理与基层群众自治的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形成城乡基层社会管理的合力。以服务居民群众为宗旨,着力加强和改进城乡社区自治组织建设、制度

建设和设施建设,把城乡村、居委会建设成为功能完善、充满活力、作用明显、群众满意的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夯实基层社会管理的组织基础。进一步健全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的城乡社区组织体系,健全社区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城乡社区自治机制。完善基层自治制度,深入开展以居民会议、议事协商、民主听证为主要形式的民主决策实践,以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为主要目的的民主管理实践,以居务公开、民主评议为主要内容的民主监督实践,全面推进城乡基层自治的制度化和规范化,让基层群众充分享有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和监督权。积极探索化解社区矛盾、维护社区安定的新途径、新方法,在城乡社区形成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促进基层社会稳定。推进和谐社区建设,培育城乡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积极动员社会力量共驻共建、资源共享,使城乡社区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和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注重发挥社会组织的协同参与作用。社会组织是联结各个社会单元的重要纽带,是社会成员自我组织的基本方式。社会组织的健康发展和积极作用的发挥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实质上是政府依托社会组织与社会互动共进的过程。当前社会发展中,社会成员个性化、生活方式多样化、利益诉求多元化、社会矛盾复杂化的特点日益凸显,需要我们积极探索多元共生的社会综合治理机制,有效解决社会管理和服务中复杂多变的矛盾和问题。我们要充分认识到社会组织在社会管理和服务中的组织引领、协调整合、示范带动和排忧解难功能,充分发挥其反映利益诉求、规范社会行为、化解社会矛盾、扩大公众参与、提供公共服务、增强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发展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十七届五中全会要求培育扶持和依法管理社会组织,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的积极作用,支持、引导其参与社会管理和服务。贯彻落实五中全会精神,要从增强社会自治功能出发,加快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布局合理、结构优化、功能到位、作用明显的社会组织体系和制度健全、管理规范、职责明确的社会组织发展机制,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参与经济社会事务和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的作用。要以加强制度建设为重点,完善相关政策法规,营造社会组织发展的良好制度环境。按照社会化、专业化的要求,进一步推进政社分开,积极探索社会组织管理体制改革和登记管理方式创新,逐步建立登记管理、备案管理与分类管理相结合的社会组织管理方式。大力培育扶持社会组织的发展,积极解决社会组织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加快社会组织专职工作者职业化、专业化进程。应注重发挥社会公益组织的作用,积极扶持发展行业协会、公益慈善类组织、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和城乡社区社会组织。要按照法人地位明确、治理结构完善、筹资渠道稳定、制约机制健全、管理运行规范的社会组织发展要求,指导社会组织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提升社会组织的公信力和自主发展、自我管理能力。健全对社会组织的管理监督机制,完善法制监督、政府监督、社会监督、舆论监督和自我监督相结合的监管体系,加大对违法违规社会组织和非法组织的查处力度,健全社会组织退出机制,维护社会组织的良性发展秩序。完善相关优惠政策,建立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公共服务机制,支持社会组织承担社会事务、参与社会管理,推进社会组织与政府部门、社会组织与社会各界以及社会组织之间的广泛交流与合作,促进基础层面的良性社会治理。

注重发挥社会工作者队伍直接服务群众的作用。广大社会工作者是实现社会管理和服务的最前沿队伍与最基本力量。他们贴近基层,面对群众,能够体察群众需求、社会心态和各种矛盾,可以通过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群众工作和提供系统化、多样化、个性化服务,及时为群众排忧解难,有利于增强社会管理与服务的亲和力和实效性,把各种社会问题化解在基层;有利于通过社会协调,整合社会资源,创新社会管理机制,降低社会管理成本,提高社会管理效率;有利于疏导公众情绪,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良性社会心态,构建平等互助、尊老爱幼、扶贫济困、礼让宽容的和谐人际关系,促进社会良性运行;有利于更新群众工作观念,创新群众工作机制,改进群众工作方法,创新党的群众工作方式,密切新形势下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夯实党的执政基础。当前,我国已进入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与社会体制、社会结构、社会利益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革,由此带来了诸如道德失范、心理失衡、贫富悬殊等社会问题。解决好这些问题,既要发挥党的组织优势和思想政治工作、群众工作的优良传统,又迫切需要建设一支贴近群众的专业化、职业化社会工作人才队伍。我们要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围绕《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坚持突出中国特色、贴近社会需求,坚持服务社会发展、讲求社会实效,坚持政府主导、社会运作、公众参与,努力建设一支业务精湛、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专业社会工作人才队伍。一要加强制度建设。抓紧出台《国家中长期社会工作人才发展规划》和《关于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以纲领性政策文件指导全国社会工作队伍建设。加快社会工作法律法规建设,建立健全专业社会工作信息披露、专业督导、服务评估、行业自律等专项制度安排,完善专业社会工作岗位设置、薪酬待遇、考核评价和权益保护制度,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提供优良的制度环境。二要加大专业社会工作岗位开发力度,构建社会工作的服务平台。要坚持职业化发展取向,以政府购买服务、税收减免、政策支持等制度激励方式,引导成立公办与民办专业社会工作服务机构,有计划、有步骤地在社会公益类事业单位、城乡社区和社会组织中重点设置专业社会工作岗位,吸纳专门的社会工作人才。三要加强教育培训,提高广大社会工作者社会管理和服务的能力。大力发展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加强广大社会工作者的岗位培训,努力形成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工作人力资源开发体系,逐步提升社会工作者的社会服务水平。

群众组织和社会组织不仅是社会管理的对象和内容,也是社会管理的主体。注重基层,立足基层,加强群众组织和社会组织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建设,是新形势下创新社会管理和服务的重点之一,是解决社会管理和服务中问题与难题的重要途径。

(作者:中共民政部党组书记、部长)

6.提高民政工作能力 服务和谐社会建设 篇六

摘__要:构建和谐社会需着力提高县级政府领导班子的行政能力,要加强行政能力建设,一是要坚持以人为本,二是要提高发展能力,三是要依法行政。

关键词:构建和谐社会提高行政能力

胡锦涛同志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

发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必须从确保党和人民事业顺利发展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高度,扎扎实实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切实做好关心群众生产生活的工作,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维护群众正当权益。维护社会安定团结。”

相对来说,__经济基础比较薄弱,人民群众生活水平还不高,做好构建和谐社会的工作任重而道远。作为各族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领导者和组织者的县级政府领导班子,必须贯彻落实好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实践中不断提高行政能力。

一、以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为契机,加强行政能力建设,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和组织保证

共产党员的先进性总是和时代提出的要求紧密联系的。构建和谐社会。为实践共产党员的先进性提供了广阔舞台,作为县级政府领导班子成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要带领各族人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以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为契机、把先进性教育活动焕发出来的热情和干劲、贯注到构建和谐社会的伟大实践中去,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努力做到在对党的先进性建设的思想认识上有新提高、在解决一些党员和党组织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影响改革发展稳定、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上有新进展,在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方针,建立新形势下广大党员长期受教育,永葆先进性的长效机制方面有新收获,切实把行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推向前进,不断为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和组织保证。

二、将以人为本,切实维护群众利益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

党的宗旨决定了党的全部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不仅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而且要相应提高人自身的各种素质,同时在体制上保障人民群众参与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权利的实现,切实做好关系人民群众利益的各项工作,这是社会和谐的基础,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

作为县级政府,坚持以人为本,维护群众利益,就是要关心群众生活,时刻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挂在心上,就是要采取有效措施,妥善协调公平正义,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维护社会安定团结、保障人民群众安居乐业。要进一步增强群众观念,坚持群众路线,认真检查我们的各项政策措施和工作部署,工作方法和工作作风是否切合实际,是否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着力避免因工作不当引起群众不满和抱怨。坚持依法办事和严格按政策办事,认真解决好农村征地、移民搬迁、城市改造拆迁、企业改制等工作中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切实维护好群众的合法权益。把做好就业再就业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实行积极的就业政策,帮助更多人就业再就业。进一步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社会保险制度,积极探索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健全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工作机制,认真做好人民群众来信来访工作,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切实把问题和矛盾解决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建立健全维护社会稳定的长效机制,积极推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依法打击各种刑事犯罪活动,进一步提高解决公共安全和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切实维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安定。

三、围绕“发展”要务,坚持科学发展观,在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提高发展能力

发展是硬道理,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是发展。发展才能创造更丰富的社会物质财富,使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会生活更加和谐。县级政府领导班子只有紧紧扭住发展这个要务,不断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才能够肩负起富民强县的使命,才能够不断提高行政能力。

胡锦涛总书记强调,“对于像贵州这样的西部省区、只要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有条件,有效益,就要努力加快发展。”构建和谐社会,涉及经济、政治、文化、思想和社会协调等各个方面,千头万绪,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切实做到“五个统筹”。把科学发展观贯穿于发展全过程,目的就是更好地推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全面发展。我们党提出并正在着手解决的城市与农村之间、不同地区之间、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人与自然之间以及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之间存在的不协调问题,既触及了我国经济发展中的突出矛盾,也触及了社会建设层面存在的不和谐之处。县级政府领导班子

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四位一体”的现代社会。

四、将有效解决“三农”问题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治本之策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首要问题。农业兴,百业兴;农民富,国家富;农村稳,天下稳。没有农村的稳定和发

展就不可能有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没有农村的和谐,就不可能有城乡的和谐,就不可能有中国的和谐。建设和谐社会,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有效解决“三农”问题,最大限度地加快农村发展,是实现社会和谐的治本之策。

近年来,__县实施的以“五改(改路、改水、改厨、改厕、改圈)、三建(建沼气池、建美观家园、建庭院经济)、一倡导(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十星(十星文明户评选)、六化(硬化、净化、绿化、亮化、美化、特色化)、两提高(提高基层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提高农村群众基本的科学文化素质、健康素质、文明素质)”为主要内容的文明新村创建活动,成为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有益探索。一是增进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农民逐步摆脱了不健康的生活陋习:保护了自然生态林木,改善了农村生态环境,提高了农民生态意识。初步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二是增进了人与人的和谐。创建活动始终坚持以农民群众为主体、充分发挥农民群众自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坚持建管并重,切实建立协调、稳定、有效的长效管理机制。通过召开群众大会,民主决定重大事项,力口强了村民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增进了人与人的和谐。三是增进了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和谐。创建活动坚持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大力推广定单农业、观光农业、生态农业,推广能源建设,大搞多种经营,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250元以上。创建活动还注重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大力加强农村文化阵地建设,发展农村文化设施:弘扬民族民间文化。通过创建:文明新村的社会治安、计划生育情况明显好转,刑事案件和治安案件分别下降26%和41%,四是增进了农民群众与政府的和谐。创建工作采取政府资助、部门帮扶、县级领导负责等有效措施,帮助农民改善人居生活环境,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特别是干部深入实地帮助农民施工搞建设,以具体行动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体现了想民、爱民、为民的务实作风,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关系和干群关系。

五、将依法行政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保障措施

政府行政涉及经济、政治、文化和其他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依法行政能否以公平正义为价值尺度,调整社会关系、平衡社会利益、整合社会资源、维护社会秩序,直接关系到构建和谐社会的成败。因此,作为县级政府,目前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是完善行政法制,建立公平规范的政治秩序,推进社会和谐有序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应从维护国家法制统一出发,坚持行政法规不得同宪法和法律相抵触,规章之间不得相互矛盾的原则,为依法行政奠定良好的法律基础。二是加强法制教育,增强法律意识:共铸社会诚信。实现依法行政,责任在政府,关键在领导。政府领导要带头学法、知法、懂法、守法,不断增强法律观念,提高法律素质。应把诚信建设作为搞好依法行政的先导工程,实行法、德并举,树立法制观念、弘扬公平正义、共铸社会诚信。三是:更新行政理念,严格依法行政,维护群众利益。彻底否定陈旧的行政思维定式,把“权力来源于官”向“权力来源于民”转变,把“无限政府”向“有限政府”转变,把以法“治民”向依法“治官”转变,把“公民责任”向“政府责任”转变,通过转变观念,正本清源,增强政府作为公众利益维护者和公共物品提供者的作用。四是强化行政执法监督,遏制潜规则腐败,实现效率与公平并重。强化行政执法监督,应把遏制潜规则腐败作为重点,使行政执法真正按法规办事,努力制约“合法伤害权”的危害,引导社会风气。这样,才能实现行政的效率与公平,构建社会的长期稳定与和谐。

7.提高民政工作能力 服务和谐社会建设 篇七

首先,提高基层党组织服务群众和做好群众工作能力,是建设服务型政党的必然要求。建设服务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是坚持党的根本宗旨,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内在要求。党的群众路线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是党的群众观点的核心内容,与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一脉相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新形势下建设服务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就是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念,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自觉贯彻党的群众路线,任何时候都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始终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只有不断提高基层党组织服务群众和做好群众工作能力,才能把领导和管理寓于服务之中,增强基层党组织联系群众、服务群众、凝聚群众功能,使党的基层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深深扎根在人民群众之中,团结带领人民群众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共同奋斗。

其次,提高基层党组织服务群众和做好群众工作能力,是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必然要求。党的基层组织执政能力建设,是新形势下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战略任务。执政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处理政党、政权与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各种执政行为中都有一个如何面对人民群众要求、维护群众利益、赢得群众信任和争取群众支持的问题。群众工作能力直接影响并集中体现着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成效。人民群众是我们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核心问题是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我们党能不能执好政,关键在于人民群众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支持不支持。随着我市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入,各种利益关系的调整不断深化,一些矛盾和问题也不可避免地日益增多。这就迫切需要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干部不断提高服务群众和做好群众工作的本领。因此,我们必须把群众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掌握群众心理,了解群众愿望,熟悉群众语言,学会做群众工作;要切实转变工作作风,改进服务群众的工作方式和方法,真正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做好事。只有这样,才能巩固执政基础,赢得人民群众的真心拥护和支持。

第三,提高基层党组织服务群众和做好群众工作能力,是推动科学发展新跨越的必然要求。中共哈尔滨市委十三届四次全会研究部署了2013年及今后一个时期重点工作,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为全市工作指明了方向,明晰了思路,确定了目标,提出了要求。如果我们不积极地去做宣传群众、发动群众、组织群众、引导群众的工作,而是把蓝图在机关里传来传去,在干部间讲来讲去,就不会与群众产生共鸣,达成共识。即便是群众得实惠的事情,只要群众工作不到位,也不会得到群众的理解和支持。事实证明,哪里党群关系干群关系密切,哪里出现的问题就少;哪里的党群关系干群关系紧张,哪里出现的矛盾就多。事实还证明,哪里的群众工作扎实,哪里就心齐气顺;哪里的群众工作薄弱,哪里就怨气丛生。这一切都说明了一个道理,就是真正的力量在人民中间,群众工作是我们做好各项工作的基本功。我市科学发展新跨越的宏伟目标,由“写意”变成“写真”,需要全市上下万众一心、奋力拼搏。只有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不断提高全市基层党组织服务群众和做好群众工作的能力,才能始终保持和全市人民目标同向、工作同频、行动同步,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构筑推动跨越发展的强大合力。

8.创新民政工作 构建和谐社会 篇八

张兴荣

〔内容摘要〕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要求民政工作确立新理念、拓展内涵、提升能力,开创工作新局面。

〔关 键 词〕 和谐社会 民政 创新

〔作者介绍〕 六盘水市民政局

一、构建和谐社会呼唤确立新的民政工作理念

新时期民政工作主要是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作用重大,加强和做好新时期民政工作,是各级党委和政府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的必然要求。根据“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要求,做好新形势下民政工作需要确立新的工作理念。

第一是以民为本的理念。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传统的民政工作注重行政管理和物质帮助,新形势下要把“以民为本”的理念体现在施政方略、思想作风和制度设计及创新中,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把“为民”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努力在全社会形成老有所养,贫有所济,灾有所救,残有所助,民有所乐的良好社会风尚。

第二是树立发展的理念。从总体上看,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体现在个人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和人生的各个阶段,从社区建设到基层民主权利,从公共管理到移风易俗倡导精神文明,民政工作渗透到社会的很多领域和个人的不同人生阶段。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要以宽广的视野看待民政工作的新发展,凡有利于民政工作改革和发展的,有利于维护人民基本生活权益的,有利于促进社会稳定和谐进步的,都要大胆试验,广泛吸收。民政工作必须实现一系列的转变:工作重点要从困难群众向面广大群众转变,政府办民政要向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广泛参与办民政转变,要从人民群众诉求方向的转移出发实现民政部门职能相应转变;在具体业务上,要实现从救灾赈灾向防灾减灾转变,从给予式救助到注重帮扶对象可持续发展潜力的转变。

第三要坚持公平的理念。和谐社会要求“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保证社会成员都能够接受教育,都能够进行劳动创造,都能够依靠法律和制度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这种公平的社会环境具体可表现为获得公平机遇,享有公平权利,能够公平参与。民政部门要在自身职责范围内,让广大群众平等获得民政服务的机遇,实现自身发展;要在解决困难群众生活、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实现基层群众民主权利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促进人民群众享有公平权利。从能够公平参与上看,民政工作点多线长,联系的社会对象广泛,当前经济社会结构的变化对社会化要求加大,这就要依靠群众,发动社会力量,实现社会广泛参与,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新机制。因此,民政部门要加大社会开放度,增强社会透明度,扩大社会参与度,在社会公示、公众参与、社会听证方面有更多作为,使广大群众能够公平参与,形成社会管理和服务的合力。

第四要坚持法治的理念。结合民政工作实际,首先要健全与民政工作发展相适应的法律法规体系;其次要加强学习,掌握相关法规知识;第三要严格依法行政。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呼唤对民政工作内涵进行重构

在新形势下,必须按照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找准民政工作与和谐社会的结合点、切入点、落脚点,拓展民政工作的新内涵,赋予民政工作新的功能定位,发挥民政工作的推动作用,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第一、要从营造健康发展环境的要求出发,寻求民政工作的切入点。一是要发挥民政部门在部分行业上的主导作用。民政部门加快职能转变、严格依法行政、推进改革创新,本身就是优化发展环境的体现。同时,在养老服务、殡葬服务、福利彩票等事业上,民政部门承担着政策引导、行业监管、市场培育等职责,对这些行业的发展环境有着主导性作用。二是要发挥社区平台作用。在社区建设的推动下,社区环境不断改善,人际关系逐步和谐,社区治安趋于好转,社区资源得到整合,与居民相关的服务更加周全。社区是民政工作服务于和谐社会的一个切入点和平台,对发展环境的优化以及和谐社会的构建占据着基础性地位。三是要发挥民间组织载体作用,促进政府职能转变、规范行业行为、提高社会组织程度、解决社会问题、推动服务性产业发展。四是要发挥行政区划布局作用,不断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强区划管理和调整工作,根据六盘水社会经济和城市发展的需要,适时向国家有关部门申报调整县级行政区域,以便早日把六盘水建成贵州西部甚至西南地区大城市;结合农村综合改革目标,因地制宜地调整、撤并乡镇及行政村的规模,加强宏观规划、理顺体制、资源配置、优化环境,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城乡统筹发展、区域协调发展创造科学的合理的空间布局。

第二、要从协调社会利益关系的要求出发,寻求民政工作的切入点。协调社会利益关系,是民政工作促进和谐社会构建的直接体现和作用方式。社会救助工作能适时解决困难群体生活问题,防止贫富差距过大,缓解社会矛盾,是社会稳定的基础;社会福利工作能为老年人、残疾人、流浪乞讨人员等特殊群体提供福利服务,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表现;社区服务能满足居民的服务需求,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是人民安居乐业的依靠。真正做到困有所济、灾有所救、老有所养、残有所助、幼有所抚,是和谐社会的最低要求,对此,民政部门责无旁贷,任务艰巨。

第三、要从规范社会管理的要求出发,寻求民政工作的切入点。城乡基层政权和社区建设、婚姻登记、救助管理、社会团体登记管理等民政工作,都是社会管理工作重要的一个部分。在新时期下,要从立足于满足群众工作和生活的需要,立足于不断增强服务功能和提高服务水平,加强城乡基层社会管理工作和社区建设工作,加快基层社会管理和谐发展,确保基层社会的有序。

第四、要从弘扬社会正气、凝聚人心的要求出发,寻求民政工作的切入点。当前,要重点弘扬以下精神。一是弘扬“双拥”精神;二是弘扬见义勇为精神;三是弘扬社会互助精神。特别是大力发展慈善事业、开展社会捐赠活动、组织送温暖行动、实施扶贫开发项目,在全社会形成团结互助、扶贫济困的良好风尚,形成平等友爱、融洽和谐的人际环境。

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呼唤民政工作能力尽快提升

构建和谐社会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系统工程,为此,民政工作必须与时俱进,适应新的形势,研究新的问题,探索新的思路,提升工作能力和水平,加快民政事业发展,推动构建和谐社会目标的实现。第一、要提高社会救助的能力。一是构建起一个完善的社会救助政策体系。应建立起以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主体,农村五保、灾害救助、流浪乞讨救助管理等为重点,医疗救助、住房救助、教育救助、就业援助、法律援助等专项救助为补充,社会互助、临时救助相配套的社会救助政策体系。二是构建起一个健全的社会救助工作体系。要理顺社会救助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进一步加强政府主导、民政主管、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管理体制。三是构建起一个合理的社会救助筹资分配体系。要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力度,合理分配救助资金负担比例,加大社会资金筹措及社会资源整合,提高社会救助的保障能力。四是构建起一个科学公正的社会救助监督体系。制定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救助标准,实行分类救助,加强对社会救助的行政监督、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以确保社会救助的公正性、积极性。

第二、要提高基层社会管理的能力。首先,要创新工作机制和管理方式,建立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新型社会管理格局。要理顺条块关系,实现管理重心下移,管理渠道畅通,同时加大社会参与力度,发挥基层自治组织的功能和作用。其次,要积极创造条件,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建立一支强有力的基层工作队伍。

9.提高民政工作能力 服务和谐社会建设 篇九

牛树青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量工作同党的群众工作有密切联系,要求我们把联系群众、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服务群众、团结群众的工作做得更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必须提高群众工作水平。

群众工作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工作。人民群众是我们国家实现社会治理、维护社会安定和谐的主体。党的群众工作与党的执政方式、制度建设和治国方略、治国机制紧密相连,一方面,群众工作能够极大地组织、调动和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发挥群众的聪明才智,开发社会发展的主体活力。另一方面,群众工作又是优化社会组合、协调社会要素的工作。它能够实现社会要素和社会系统的优化组合和良性互动.形成和实现社会发展的推动力、凝聚力、向心力和整合力。怎样提高新形势下做群众工作的水平呢?

首先,带着深厚的感情做群众工作。要对广大党员干部进行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再教育,使他们真正做到在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行动上深入群众、工作上依靠群众,认真了解群众的所思、所想、所盼,时刻注意倾听群众的呼声、反映群众的意愿、尊重群众的创造、集中群众 的智慧、凝聚群众的力量,始终把谋求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全部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这是做好群众工作的重要基石。

其次,舆论要正确引导群众理性。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把党的主张与人民的心声统一起来,把弘扬主旋律与提倡多样化统一起来,多给群众讲公正公平之道,讲政策法规之道,讲大局长远之道,用入耳入心的形式,引导群众正确对待自身利益,摆正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引导群众按程序、依据政策法规去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再次,畅通社情民意反映渠道。提高各级党组织的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及时全面准确地收集分析人民群众的思想动态、心理情绪、愿望心声以及带倾向性的社会动态,实现信息沟通和导控。一方面通过建立领导干部下访制度,完善领导干部定期接访、约访制度,认认真真访民情,诚诚恳恳解民忧,实实在在帮民富,兢兢业业保民安。另一方面通过各种群众组织、中介组织、新闻媒体,形成信息收集、分析、处理、传递、反馈的规范化、程序化机制。

最后,切实关心群众疾苦,尽心竭力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要经常深入到群众需要的地方问寒问暖,到有困难的地方去排忧解难,到意见多的地方去理顺情绪,到出现新

10.提高民政工作能力 服务和谐社会建设 篇十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和谐社会的执政理念,是中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也是顺应社会发展和人民要求的科学选择。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发展、社会财富增长的前提下,我国经济和社会生活中也存在着不平衡、不和谐的因素。包括人与自然之间、地域之间、城乡之间、贫富之间的不和

谐问题。特别是因利益分配不平衡,带来了不同人群的利益分化,引发社会深层次的矛盾。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的经验以及世界各国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和教训都表明,减少低收入群体,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利用财政、税收、保障、福利和社会救助等工具进行社会调节,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优化社会结构,构建和谐社会,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和谐社会建设是一项广泛的系统工程,其关键应该是人与人的和谐,是不同社会成员之间利益的和谐。从民政工作性质和职能看,民政工作在和谐社会建设中应该发挥重要的作用,这是和谐社会建设对民政工作的必然要求。我们从民政工作实践的角度出发,就民政工作与和谐社会建设的关系以及在和谐社会建设中如何发挥民政工作的作用等方面,做些初步的探讨。

一、民政工作的宗旨就是维护社会的稳定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民政部门把“以民为本,为民解困”作为工作宗旨,在职能上体现“调节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公平,促进社会稳定”的作用。在这一点上,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目标是一致的。中央提出和谐社会建设,一方面要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发展,处理好资源与生态环境建设的关系;另一方面要加强民主法治和思想道德建设、加强社会组织建设和管理、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在平衡社会利益,发展社会基层组织和维护社会贫困群体的利益方面,民政工作是与和谐社会目标要求结合最紧密的,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民政工作领域随着社会的发展在不断扩大,但根本的职能都体现了社会和谐的作用。

一是民政工作的保障性是和谐社会的基本体现。民政保障的重心是社会贫困群体,是在社会保险之外最需要救助的弱势群体,包括孤老残弱、无固定生活收入或低收入人群。民政部门通过最低生活保障和实施社会专项救助,为困难群体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和社会福利,在政府层面调节了社会成员之间的利益关系。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投入的逐步增加,让社会弱势群体最大程度地享受社会发展成果。没有困难群体的生活改善和充分保障,就谈不上社会的和谐发展。从这一方面来讲,充分发挥民政保障作用,是和谐社会建设最根本最直接的体现。

二是民政工作的民本思想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民政工作与群众的利益息息相关,民政部门贯彻“以民为本,为民解困”的理念,以解决民生、落实民权、维护民利为己任,最直接的体现了执政为民的宗旨,也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取向。做好民政工作可以促进人与人的和谐,尤其是社会弱势群体与其他群体之间的和谐。

三是民政工作的社会管理职能为调节社会秩序发挥促进作用。民政工作重心在基层,根基在群众。民政工作通过改良社会习俗,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依法规范社会团体和社会成员的方式,体现着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促进社会行为和社会秩序的和谐发展。同时,民政部门的工作重心是发展和培育公共服务与社会福利事业,创造公平的社会生活环境。在基层组织中,社区具有基础性作用,民政部门指导构建人居环境、设施、工作队伍和文化相协调的和谐社区,是和谐社会建设的基础平台。因此,做好民政各项工作,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和重要力量。

二、创新发展民政事业,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

民政工作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地位,要求民政部门必须创新思维,因势进取,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研究分析新时期民政工作的特点和方式方法,紧紧围绕和谐社会建设发展民政事业。

11.提高民政工作能力 服务和谐社会建设 篇十一

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

关于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决定

(1991年1月15日皖发〔1991〕1号)

近几年来,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我省一些地方逐步加强了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服务活动,有效地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但是,从全省来看,这项工作的进展不平衡,有的地方的服务体系还没有很好地发挥作用,少数地方的服务体系尚未建立健全。省委、省政府认为,这种状况和当前农村生产力发展的需要是不相适应的,必须在继续稳定和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同时,切实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设。

一、一、充分认识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大意义

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步骤,是我们党在农村的一项基本任务。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普遍推行,极大地调动和激发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创造力,促进了农村经济的迅速发展。实践已经证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适应现阶段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应作为农村的一项基本制度,保持长期稳定。但是,随着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出现了许多一家一户办不了也办不好的事。为了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建立健全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促进农民生产力的进一步解放,必须在家庭经营的基础上,搞好社会化服务,在千家万户与大市场之间架起一座桥梁,把集体经营的优越性与农民家庭经营的积极性结合起来。这既是农村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深化农村改革的重点和方向。

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还可以促进农业的适度规模经营,逐步提高农业生产的专业化、现代化水平;促进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和壮大,开辟对农业投入的新渠道,巩固农村社会主义阵地,达到强化社会主义机体的目的。同时,通过为农民提供各种服务,帮助农民克服困难,发展生产,还能够进一步改善党群关系、干群关系,促进农村两个文明建设,保持农村大局的稳定。

二、二、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必须因地制宜、量力而行、逐步发展

我省各地情况千差万别,生产力水平不同,经济实力和自然条件的差异都较大,在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中,一定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切不可搞一个模式。可以由国家经济技术部门牵头,实行种养加结合或贸工农一体化,也可以以供销社和商业部门为依托,实行农商合作;可以通过简政放权强化乡镇服务功能,组建系列化、多功能的综合服务组织,也可以根据各自的职责和服务范围,建立和完善专业化的单项服务组织;可以把科技推广作为突破口,实行由政府组织、科技为主、物资配套的“政、技、物”三结合的集团承包,也可以把培育市场作为突破口,大力发展农村集贸市场,逐步形成以专业市场为龙头,以农副产品生产基地为依托的流通服务体系。总之,要鼓励各地各部门在实践中积极探索和创造,允许多样化,一切以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为标准。

建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各地要根据当地的条件、需要和可能,由点到面,由低水平服务到高水平服务,由单项服务到综合服务,循序渐进,稳步发展,不能一哄而起,搞形式主义。在经济基础比较薄弱的地方,可以从农民最需要、对生产发展作用最大的单项服务起步,逐步向多项服务、系列化服务发展。当前,要把服务的重点放在较为薄弱的科技服务、信息服务和产前、产后的流通服务上。

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要把立足点放在充分发挥现有服务组织的作用上,不能盲目铺新摊子。在那些条件暂不具备的地方,更要注意量力而行,不能急于求成,可从帮助农民排忧解难、发展生产、搞活流通人手,积极创造条件,逐步建立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

三、三、调动各方面力量,建设多层次、多形式的社会化服务网络

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包括国家经济技术部门、合作经济组织和其他各种服务性经济实体为农业提供的服务。建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要以国家经济技术部门为依托,以乡村为重点,以民间为辅助,实行国家、集体、个人一齐上,逐步形成一个多层次多形式的服务网络。

国家经济技术部门要从维护农业的国民经济基础地位出发,强化为农业服务的意识,树立与农业共兴衰的思想,围绕技术、资金、物资、信息以及经营管理、产品销售等内容积极开展服务。为农业服务的有关部门,要充分发挥自身职能作用,建立健全服务目标管理责任制,对各项服务都要制定目标,落实措施,主动接受当地农村干部群众的监督,切实纠正行业不正之风。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服务的好坏作为衡量各有关部门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认真检查、考核。要建立和完善服务工作奖惩制度,对成绩突出的应给予表扬和奖励,对态度消极、工作不负责任的要给予批评教育,给农业生产造成损失的要实行经济赔偿。

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必须深化管理体制改革。要通过改革理顺条块关系,强化乡镇功能,合理调整利益分配,促使管理体制进一步适应农业社会化服务的需要。根据中央〔1990〕19号文件精神,县有关部门设在乡的分支机构,可以下放到乡的应当下放;少数必须实行垂直领导的,党的关系由乡党委管理,干部的考察、任免、升降、奖惩应征求并尊重乡党委、乡政府的意见。省直各有关部门应积极支持这方面的改革。鉴于简政放权涉及面较广,情况比较复杂,各地可先行试点,取得经验后再逐步推开。

合作经济组织直接面临农业生产第一线,必须坚持以服务为中心,发挥自身的优越性,根据本地经济发展和农民家庭经营的需要,提供各种服务。已经建立的乡村合作经济组织,要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并随着集体经济实力的增长逐步扩展服务内容。尚未建立乡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地方,可先由乡镇政府和村民委员会代行其职能,从抓服务人手,在服务中逐步创造条件,把乡村合作经济组织建立健全起来。乡村基层组织要将主要精力转到为农民服务上来,把服务工作作为一项硬任务,摆上重要位置,实行目标管理,并建立严格的奖惩责任制。

民间的各种服务组织,形式灵活多样,有较强的群众基础,在近几年农村商品生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是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中一支重要的辅助力量。特别是在一些集体经济较为薄弱的乡村,群众性的自我服务更是不可缺少的。要积极支持和鼓励民间服务组织的发展,并注意在工作中加强指导,引导其健康发展。

各级政府特别是县乡(镇)两级政府要加强对农村中的各类服务组织的指导和协调工作,使国家、集体与个体,条条与块块,城镇与乡村,行政部门与群众组织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挥为农业生产服务的整体效应。

四、四、坚持以服务为宗旨,走实体化的路子

建立一套以服务为主、服务与经营相结合的服务运行机制,是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关键。各类服务组织都必须牢固树立以服务为宗旨的指导思想,向农民提供服务要坚持自愿、低利、优质和方便的原则,严格执行价格政策,合理收费,不能以单纯营利为目的,不能以服务为名,加重农民负担,更不能搞伪劣服务,去坑农、害农。

为了增强服务组织的自身活力和实力,服务组织在开展社会化服务中可以实行有偿服务,围绕服务适当开展一些经营活动,以形成“围绕服务办实体,办好实体促服务”的良性循环。要注意发展服务组织与农户间的契约性合作关系,通过经济合同使农户与服务组织之间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分享的利益共同体,保证服务工作的健康发展。在集体经济实力较强的地方,也可以向农民提供一些低偿或无偿服务。

要加强服务组织的自身建设和内部管理。首先要选好服务组织的负责人,可通过招标选聘、民主选举等方式,选择政治素质好、业务能力强的人担任。要加强服务组织的思想政治工作和业务培训,不断提高服务人员的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要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和各项管理制度。特别要注意加强财务管理,实行民主理财、办事公开制度,正确处理分配与积累的关系,树立艰苦创业思想,坚持勤俭办事,防止乱收费、乱开支和铺张浪费,纠正各种不正之风。

五、五、为建设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创造良好的环境

完善农业生产资料的经营政策。农技服务组织开展技术推广和有偿技术服务所需配套的化肥、农药、农膜,属中央和地方指令性计划管理的,由专营部门按计划实行批发价供应,农技服务组织按当地零售价有偿转让给农民;属中央和地方指令性计划以外的,在与农资部门计划衔接后,农技服务组织可与生产厂家直接订货,按当地零售价有偿转让给农民。农资专营部门可利用自身优势,与农技服务组织实行“技物结合”,联合为农业生产提供配套服务。农机服务组织配合新技术、新机具推广,可经营零配件、部分油料、农机具及维修业。要加强农用柴油基层供应点建设。对乡镇已有的供油点,要加强管理,完善设施,改进服务;在需要设点而尚未设点的地方,要努力创造条件,设点经营。对计划外柴油,允许基层农机站组织采购供应。

进一步搞活农副产品流通。非定购的农副产品和完成定购任务后的农副产品(除国家明确规定不许放开的以外),应鼓励农村服务组织参与经营,有关部门要给予支持并提供便利,特别要鼓励和支持农村服务组织从事鲜活商品和小宗农产品的经营。农村服务组织在经营农副产品中,要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政策法令。各地要按照中央〔1990〕18号文件规定,认真整顿流通秩序,取缔违法违章乱设的关卡,清除各种乱收费、乱罚款现象,以保证农副产品流通渠道通畅。同时,要加强农村流通设施和道路建设,切实解决好农产品储存、保鲜和一部分乡村道路不通、运输困难的问题。

对农村服务组织在办照、税收等方面给予照顾。农村服务组织是为农民提供社会化服务的经济实体。工商部门在核发营业执照时,应在不违背国家政策的前提下,适当放宽条件,及时给予办理。税务部门应按照国家有关文件规定,给予减免税照顾。乡村基层组织对农村服务组织的收入,一般可不提取,其收入除支付服务人员的工资、奖金外,应主要用于服务组织的自身积累,农技服务组织要逐步建立农技推广发展基金。

多渠道开辟农村服务组织的资金来源。农村服务组织所需要的资金,主要应通过开展服务逐步扩大自身的积累来解决,有条件的乡镇可从集体收入中拿出一部分资金支持乡村服务体系建设,但不得向农民摊派。各级财政部门也应根据实际需要和可能,尽量挤出一部分资金支持集体服务组织的设施建设。对农村服务组织所需的部分流动资金农行应积极支持和帮助,并在利息上给予一定的优惠。农村服务组织要遵守信用,按期还贷。农村集体服务组织在加强集体资金管理的同时,可利用农村集体提留和统筹资金的使用时间差,开展资金内部融通,这是自力更生解决服务组织周转资金的有效途径。

尊重农村服务组织的自主权。农村服务组织是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得凭借职权或以其他借口,平调服务组织的财产、资金,不得以任何理由安插不符合条件的人员。各级党委和政府对服务组织负有指导协调的责任,但不得包揽服务组织的具体事务。

要进一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鼓励科技人员和机关干部到农业生产第一线的有关政策规定,并根据本地本部门的新情况,制定和完善新的政策规定,为广大科技人员和机关干部到农村从事服务工作、开展技术承包创造良好的条件。

六、六、切实加强对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领导

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涉及面很广,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各级党委和政府一定要高度重视,党政主要领导要亲自动手、亲自负责,调动和组织方方面面的力量,切实抓好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各地要在充分调查研究和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制定出本地区服务体系建设的发展规划。要注意研究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过程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实行分类指导,层层抓好典型,总结经验,推动面上工作。要加强对服务组织的指导和管理,把重点放在促进服务组织的自身发育上,帮助他们端正服务方向,强化内部管理。为了加强统筹协调工作,各县(市)可成立农业服务体系建设领导协调小组,负责研究服务体系建设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提出解决办法。

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要同制订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开展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实行农科教统筹、培养和培训农村人才等工作紧密结合进行,并在实践中相互促进,协调发展,不断提高农村工作的整体水平。

各地市县和省直各有关部门都要根据上述要求,结合本地、本部门的特点,制定实施细则,并认真贯彻落实。

上一篇:渡江战役有感下一篇:感恩资助,我心飞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