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安全教育研究意义

2024-09-17

生命安全教育研究意义(精选8篇)

1.生命安全教育研究意义 篇一

浅谈生命教育在我校春季高考考前中的意义

作者:张春伶

单位:天津市信息工程学校

浅谈生命教育在我校春季高考备考中的意义

摘要: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它应当引导学生认识自己,理解生命,丰富心灵,坚定信念。在新的形势下政治课除了传授知识之外,还要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和生命价值。作为教育者,我们也应努力追求一种充满生命体验、感悟生命意义的教学新境界。天津市信息工程学校是一所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国家级重点中专学校。基础教育系是我校的升学系,由春季高考班组成。每年4月中旬三年级学生参加天津市的春季高考。通过自己从事十来年的春季高考教育教学工作,我深知生命教育在高考前的重要性,特将其在春季高考备考中的意义总结,供同仁参考。

我校是一所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国家级重点中专学校。基础教育系是我校的一个专业大系,升学任务很重,学生来自周边的外省市地区居多,他们基础较差,升学压力很大。那么在春季高考前对学生的心理辅导尤为重要,生命教育应该放在首位。下面我将其在春季高考备考中的意义总结如下:

一、引导学生对生命的正确认识,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

生命是人类最宝贵的东西。朱自清曾说过这样一句话:“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啊!落叶可以重获新生,但人生的四季却是在希望与失望中穿梭,却不能像落叶那样等待绿意,是不能周而复始的。珍爱生命,健康成长,是追求破茧成蝶的过程,而不是守侯翩翩起舞的美丽;是流星划过后的辉煌,而不是星空闪烁的浪漫。只有生命的存在才会有人的其他价值的存在,实现与评估。具体地说,人的生命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人的生命的不可替代性。②人的生命的不可逆性。③人的生命的基础性。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没有了生命,没有了生命的个体存在,就不会有社会历史的产生、发展及所有人类活动。从这个意义上说,人的生命价值就在于它是人类创造和实施一切价值的前提与先决条件”。在春季高考这个特殊的人生阶段,对于中专的考生他们并没有忘记昔日中考的失败造成的伤痛,如今再次面临着从学校这个伊甸园真正走向社会的阶段,既要面临繁重的学习任务,又要思考抉择许多人生重大的问题。有的学生无法理解生命本身的存在及其意义,他们难以承受生活中的挫折,生命变得脆弱。

作为中职校的教师,我们不能把教育的功能单一化,只把教育看成学生获取知识的手段,更应该看到教育能够促进和培养学生个体生命的精神成长,教育是开发人培养人的伟业,而开发人培养人的前提就是要认识人理解人。所以,在春季高考这个特殊的阶段,教育之“育”应该从尊重生命开始,帮助学生从信仰的角度认识生命与死亡,进而认清自己的人生方向,确立自己的人生目标。

二、生命教育思想的真正渗透可以提高教师的育人水平。

生命教育思想的真正渗透应该首先对老师原有精神世界和教学思想来一次洗礼与冲击,用生命教育思想武装教师的教学理念。传统的教育艺术与方法注重的是知识技能以及教学效果,未从人性以及人的客观需求出发。因此,许多老师没有从教育的基点出发,纯粹注重教学效果而忽视人的个性,未从根本上提高教学效率。生命教育重视的是人。人的自信、尊严以及价值取向的教育比任何知识技能的传授都来得真实重要。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的运用、知识技能的传授因为人的需要而决定,从而使教育回归到了教育本应有的地位与初衷。

在中职校的教育中,老师真正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与精神家园,从生命的意识的角度来定位学生学习的标高与学习方法,更能让学生以百倍的信心满怀激情地在春季高考这种高强度的人生搏击中乘风破浪勇往直前,实实在在提高备考效率,更重要的是考生能够在这种搏击中认识到自身的价值与生命的光辉。

三、生命教育在春季高考备考中的渗透可以提高学生的备考效率。生命教育主要是指通过对中小学生进行生命孕育,生命发展知识的教授,让他们对自己有一定的认识,从而使学生人格上获得全面的发展。因此,学生在春季高考备考过程中,如果能够认清了自我能力与智力基础,确定了恰当的人生目标,学习方法以及学习强度,准确地定位了学生相应学习标高,减轻了学生学习的心理负担,端正了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学习目的,就给学生开拓了一块新的思考与学习的新天地,洗刷掉了沉淀在学生脑海深处故有的尘埃,从而大大提高了学生春季高考备考的效率。因此除了要求老师们多关心他们,正确引导他们,还要要求学生自己真正困惑、迷茫时,不要忘了我们的老师,要和老师多倾诉、多沟通。

2.生命安全教育研究意义 篇二

高校学生凶杀或自杀行为, 因其后果的极度严重性, 一直是学生工作者所面临的最为棘手的难题;而凶杀或自杀事件表面上虽然是发生在极少数学生身上, 然而透过事件表面的背后, 会发现更大的危险潜流令人担忧。首先, 在追究凶杀或自杀的动机时, 会发现这些动机在高校学生群体里并不是孤立存在的;第二, 在分析凶手或自杀者的个性特征、精神气质和心理状态时, 也会发现其他类似学生, 甚至是类似群体的存在;最后, 在追踪一些大学生议论事件的网络跟帖中, 发现了不少非正常的看法, 例如“你不死就我死, 不如你先死!”“灰暗, 觉得人生没有希望, 当时我也有杀人的心, 真的。”“如果是我, 做他几个再死也值!”[1]等, 这些言论表露了不少客观存在着的隐含的心理危机。总之, 在悲剧事件表象的下边, 还潜伏着很多的危险漩涡。如果说凶杀或自杀行为是工作的难题的话, 那么这些危险的潜流, 更是工作的巨大挑战。如何让大学生远离凶杀或自杀的边缘, 到达生命的安全地带, 将是学生工作者的持久工作和永恒目标。而要做好这项工作, 实现这个目标, “大学生命教育”将是最为直接和有效的途径。

一高校生命教育的意义

(一) “生命教育”的理念

“高校生命教育”的提出源自于“生命教育”理念的兴起。“生命教育”一词最初由美国的学者唐纳·华特士提出, 1968年他出版了《生命教育》一书, 探讨必须关注人的生长发育与生命健康的教育真谛, 并且在美国加州创建学校, 开始倡导和践行他的生命教育思想。日本于1989年明确提出以尊重人的精神和对生命的敬畏之观念来定位的生命教育的理念, 特别是近几年以“热爱生命, 选择坚强”为口号的“余裕教育”。国内台湾地区率先受日本影响已于1997年成立“生命教育推广中心”, 并于2001年规定当年为台湾的“生命教育年”, 发布“生命教育先导计划”。大陆地区上世纪90年代以来所实施的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与生命教育的理念不谋而合, 近年来, 随着生命教育在世界范围内的勃兴, 不少省市也颁布了有关生命教育的大纲或方案。

生命教育在世界范围内推行, 其涵义也因为时空差异而有所不同。首先, 从时间发展来看, 从上世纪60年代的唐纳·华特士的“生命教育”, 到新千年后目前所推行的“生命教育”, 循着社会的高速发展与变化, 涵义也发生了不少变化;其次, 从空间分布来看, 各国家、地区所推行的“生命教育”皆因其与本土现实情况的结合, 而定义侧重不同;最后, 在同一个国家、地区里, 生命教育的涵义也会不断发展、补充, 例如中国大陆内的“生命教育”由最初的“人之自然生命保护”的重心向“人之自然生命保护加上人之人文生命的价值开掘”的重心转移。

但是无论涵义怎么变化和发展, 生命教育的一些核心元素是共同的, 这个也是该概念得以存在, 该理念得以认同的根本。那么, 什么是“生命教育”的核心呢?首先, 生命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为了人, 为了人生, 生命教育以人的生命为核心, 通过生命活动进行教育, 在倡导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爱护生命、享受生命的基础之上, 还强调超越生命, 即树立正确的生命观, 提升生命的质量, 获得生命的最高意义。其次, 生命教育关照的“生命”是多层次的, 除了关注自身生命, 更要关注、尊重、热爱他人的生命;除了关注惠泽人类, 还应该让生命的其它物种和谐共存;除了关注今日生命之享用, 还应该关怀明日生命之发展。

(二) “高校生命教育”的意义

“高校生命教育”也就是针对高校大学生的年龄、性格等特征, 以及高校的时代背景特征而进行的有效的生命教育。

目前, 就中国大陆地区的生命教育现状来讲, “高校生命教育”的意义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首先, 在生命教育的受众方面, 侧重点是中小学生。不少省市的生命教育重点都是落实在了中小学教育中, 在中小学的多种课程的教科书中有机融入生命教育的内容。江苏省鼓励各中小学校结合本校的实际推出自己学校的校本课程, 而不少学校就出现了直接以“生命教育”命名的校本课程, 学生每学期也有相关的“生命教育”的实践锻炼, 比如素质拓展, 生存训练等。相比之下, 在各大高校, 生命教育却被冷落。其次, 在生命教育的内容方面, 侧重点是学生自然生命安全的保护和有关生命的起源、生命的过程等知识的传授, 而在树立正确的生命观、生死观方面的教育上, 相对薄弱。有专家认为, 中国大陆生命教育兴起的原因主要在于当时学生安全事故的层出不穷, 各级各类学校急切地要开展学生自然生命保全及健康教育所致, 所以一开始比较偏向于“学生自然生命安全保护的教育”, 而还较少关注到学生的“人文生命的性质、价值与意义问题的寻找、开掘、确立及光大的教育”[2]。

事实上, “生命教育”的受众不应该只局限在中小学生, 也应该包含大学生, 甚至扩大到社会的每个人, 每个人的一生的每一个阶段。人生每一阶段都会遇到难题, 生命教育应该有针对性地给予指导和帮助, 例如“超越生死、夕阳更红———关于老年人生命教育的思考”[3]。所以它应该是一个终身教育, 是一个终极关怀的教育。“生命教育”的内容也远不止于“对生命的守护”, 还应该包含“对生命价值的开掘”等更多的内涵。如果在中小学时, 学生还不能领略更深的人生要义, 不能有很明确的人生观、生命观、生死观, 而大学阶段, 正是确立并深化这些观念的关键期。目前为止, 许多高校还没有开设专门的面向全体学生的生命教育课程, 有的只是对部分学生心理危机问题的心理健康教育。所以不少专家学者都在呼吁大学生生命教育的重要性, 不少调查报告也显示:大学生自己也渴望学校设有生命教育的相关课程[4]。浙江传媒学院2008年在国内高校中率先成立了生命教育研究所, 并开设了专门的相关课程, 在大学生命教育的实践与理论方面作出不少贡献。

二“生命教育”的内容

高校生命教育的内容选择要紧密结合大学生的特点, 不同时代不同性质不同专业的高校, 例如上世纪80年代的大学和现在的大学, 本科院校和高职院校, 文科学生和理工科学生, 同一专业的新生与老生等, 生命教育的具体内容应该有所分别。笔者在这里且结合当前高校学生的一般特点设计“大学生命教育”的内容:“生”的教育、“活”的教育、“爱”的教育、“死”的教育。

(一) “生”的教育

“生”的教育首先是在中小学“生命安全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珍爱生命, 守护生命”的教育。大学生进入大学校园, 父母的庇护一下子松开, 社会活动骤然增加, 活动的范围也不再局限于家庭学校两点一线, 还有学生来自于城市, 进入大学意味着第一次体验集体生活……在这样的情况下, 大学生的人身安全、财产安全、交通安全、政治安全等都发生新的变化, 这就需要高校的“生命教育”要继续跟上, 而不是基本停滞。例如:遇到抢劫如何面对?遇上色狼怎么应付?当生命财产上遇到威胁, 如何去面对?笔者曾经和学生讨论这个问题时, 学生有的一脸迷惑, 没有经历过就全然不知;有的表示恐惧, 不知怎么办;有的表示怎么行动。人民公安大学的青少年犯罪心理研究专家李玫瑾教授在不少场合都表示, 要让年轻人明白, 生命价值大于财产价值, 生命远远比身体的任何一个器官重要得多。

其次, 加强“尊重生命, 敬畏生命”的教育。在近几年的高校凶杀惨案中, 大多是同学之间, 室友之间的矛盾积怨导致的悲剧。在盐城高校宿舍凶杀案之后, 曾有一网友的帖子这样写道:“我曾经住过大学宿舍, 虽然现在多年后觉得当时的事情微不足道, 历历在目, 灰暗, 觉得人生没有希望, 当时我也有杀人的心, 真的, 如果不是受到极度的伤害, 没有人会拿刀子杀人……奉劝所有的住宿舍集体生活的人, 有时候, 做人不要刻薄, 不要伤害别人。”当前的大学生几乎都是90后一代, 其中独生子女的比例非常高, 所以, 如何与不同性格、不同思想的同学同住一室, 如何宽容与尊重他人, 应该成为目前生命教育的重要内容, 而且不应该是仅仅面向少数偏激性格的学生, 应该让每一个大学生都意识到:生命重于一切, 一个人的生命牵制家庭和社会, 每一个生命都应该以敬畏的态度来面对, 是不容侵犯的。

(二) “活”的教育

“活”的教育首先是正确“面对挫折, 面对压力”的教育。人生绝不会是一帆风顺的, 每个人的生活, 个人生活的每一阶段, 总是会遇到困难与挫折。相对于懵懂的童年和蓬勃的少年, 刚刚步入青年时期的大学生一方面认识还比较有限, 性格和意志还比较脆弱, 而另一方面一些人生的难题此时才真正呈现, 如何应对这些阻碍、有效解决难题, 单一依靠青年人自己的智慧和能力, 肯定不是明智之举, 高校给予适时的抗压耐挫的生命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也将是非常给力的。

其次是“积极创造生命价值”的教育。人生时光不应该与人生的物理时间划等号, 人应该怎样活着, 才可以最大可能地发挥自己的生命价值?如何提升自己的生命质量?如何人文性质地, 非物理性质地延长我们的人生时光?现在各大高校里都有不少虚度光阴的学生群, 终日在网络虚拟里沉迷, 对浪费的时光毫不珍惜, 更不用说创造最大价值。浪费时间其实就是在变相地扼杀生命。具体到高校的大学生活, 需要解决的问题是, 应该如何安排好时间, 充分地学习与实践, 为将来的人生铺好道路。

(三) “爱”的教育

“爱”的教育主要是正确的“恋爱观”的教育。目前高校学生谈恋爱比例逐年上升, 例如, 笔者的责任班级2011年6月毕业时, 有恋爱关系的达到80%, 恋爱的对象身份不一, 但大多是校内或校外同学, 也有少数是校外已就业人员。大学生恋爱并且同居的虽然不多, 但是确实存在, 学校附近的社区里会有不少这样的“学生模拟夫妻”租房过日子, 随之产生的一些为爱情而自杀或伤害的案例也时有发生, 前文所提到的2011年国庆节苏州一高校两名大学生双双跳楼自杀的案例正是因为爱情纠葛, 而不少资料也反映了大学生恋爱同居背后的女大学生堕胎的现象“不少女大学生在堕胎之后感到悲伤、沮丧、懊恼、无助、憎恨、负罪感、恐惧甚至引发抑郁症。”[5]所有这些现象都在呼吁高校正确“恋爱观”的生命教育。在新的时代里, 如何引导他们拥有健康的爱情, 并且有效地让他们乐意接受引导, 也是摆在高校生命教育者面前的挑战。

(四) “死”的教育

“死”的教育主要是树立正确的“死亡观”。对于大学生, “死亡”这个概念不应该还和中小学生一样茫然而恐惧。中国历来有禁忌谈“死”, 但中国传统也有“生死互渗”一说。事实上, 进行正确的“死亡观”的教育更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这一点, 外国有不少经验值得借鉴。美国的生命教育起初是以死亡教育的形式出现的, 美国的死亡教育名为谈死, 实则通过死亡教育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死观念, 以正确的态度保持生命、追求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日本很重视死亡仪式的教育功能, 日本电影《入殓师 (又译送行者、礼仪师的乐章等) 》获第81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 影片对死亡礼仪的展现足以让人释怀于对死亡的恐惧和厌恶, 而对生命更加敬畏。笔者的学生小李刚毕业近一个月时在单位的建筑工地突遭事故身亡, 当时他手机也报废了, 单位一时无法找到他家人的联系方式, 就找到了一起就业的同班同学, 当消息在其班级QQ群炸开后, 大家都不能接受这个现实。小李是家中独子, 大二时父亲突然生病亡故, 留下他和母亲, 现在又遭此横祸。所有的同学都坚持不要将消息告诉小李母亲, 担心她不能承受, 甚至知道小李母亲联系方式的也不肯说……其实, 死亡是郑重而严肃的, 是无法回避的。在议论高校凶杀案例的网络帖子里有这样一段:“当年我读大学的时候, 也有两个女生死了。一个是自杀的, 就是我们隔壁班的, 长得很乖巧, 突然有一天行为怪异, 剃了光头, 过不了多久就自杀了。还有一个是隔壁寝室的, 被朋友熄灯前叫出去, 身首异处。没经历过的人很难理解那种恐怖的。”[6]没有经历的一片茫然, 经历过的只有恐怖, 这不应该是当代高校大学生的死亡观。现代信息时代, 灾难的讯息会更多地呈现, 人们会比以前更多地见闻死亡, 如何正确地面对、接受、理解死亡也应该是高校生命教育中不可或缺的内容。

生命没有彩排, 生命不可复制。每次看到如花的青年学生轻易地践踏生命、漠视生命、虚度生命的时光, 都不由人不产生心痛。在高校进行广泛的生命教育是必须的又是可行的, 至于大学生命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很值得学生工作者们去研究与探讨, 笔者在本文里所做的探微还有待广大同仁进一步深入。让我们共同努力, 真正守护好学生的生命———今日之生命和明日之生命!

参考文献

[1]王秋凤, 何程.警方称广西城市职业学院死亡学生确系自杀[EB/OL].http://www.jiaodong.net/news/system/2011/03/24/011182503.shtml, 2011-03-24.

[2]郑晓江.生命教育演讲录[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 2008.

[3]郑晓江.生命教育演讲录[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 2008.

[4]张加明.高校生命教育现状及有效途径研究[J].高教探索, 2011 (5) :148-152.

[5]黄瑜.当代女大学生堕胎现象的生死哲思[J].医学与哲学 (人文社科版) , 2010 (11) :62-64.

3.试论大学语文课程教育的生命意义 篇三

关键词:大学语文课程 人文素养 生本教学

进一步剖析和解读大学语文课程所蕴涵的大学生生命发展的意义,即以提高人的精神生活和人文素质为根本宗旨的课程本义,有助于大家加深对大学语文课程的了解和认识,进一步把握课程改革的意图和尺度,使之受到广泛重视的同时得到切实有效的实施、创新和支持保障,充分发挥和发掘大学生作为本体资源的优势,并不断促进理想的语文教学生态的新生成,也必将有利于推动我国大学语文从课程教材到教学的一系列改革。

一、关于大学语文课程的本质

1.大学语文是真善美合一的教育课程,它回归大学生本身的生命质量与人文素质的提升,从真正意义上实现语文课程教学活动向人本体的回归

与传统的语文课程只把大学生看作主导作用下的认知体以及语文课程只是习得一些知识与技能相比,大学语文课程新理念则视大学生是一个完整的生命体,语文学习生成的品质与精神是大学生生命的重要构成,提倡“大学语文课程的功能是综合性的,不仅是通过知识学习促进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手段,而且与德育、体育、美育相互促进,共同完成对学生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任务”。可见,大学语文课程把完整的人看做“适应新世界”需要的一代新人。所以,在语文课程教学中,要求我们必须尊重生命、敬畏生命,不仅要关注大学生理想性的需要,更要关注其生命现实中精神和人文素质养成的需要,视大学生是一个自我生命和精神的第一实现者,并且视大学生同时具有自我提升生命力与自我完成生命力升华的实体。教师所要做的就是通过具体的、生动的教学实践活动和创造活动唤醒生命、激扬生命、引导大学生去展示生命的精神力量,使生命吸纳知识养分和精神养分而获得人生价值的升华。

2.大学语文课程是基于大学生本体的需求而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始终摆正大学生的主体位置

在语文课程教学中大学生处在什么地位?是对象还是主体,或者兼而有之,这是一个看似简单实则复杂的问题,因为在实施过程中,受传统教学观的影响,教师会有意无意地把大学生看成是受者,处于被动的角色,当然,大学生是教师施加教育影响的对象,这是无疑的,而问题的实质并不在于大学生是不是教师教的对象,而在于教师把大学生看成一个什么样的对象,是一个消极被动、完全听命于教师指挥的对象呢,还是一个有主体意识并需依靠自己积极主动进行学习的对象。大学语文应该把大学生看做学习活动不可替代的主体,是教学活动中复合主体。这种理念体现在:首先,语文学习是大学生自身的认知活动,主体是大学生本人,而非其他,所以任何人不能代替大学生学习,要靠大学生自己学。教师在课堂上知识的讲授、示范以及引导大学生学练、提出教学要求等施加的全部教学影响,只有通过大学生自己的认识、实践、体验、内化生成才能起作用,而这个过程也只有由大学生自己积极主动地完成,效果才能最大化,反之就算强迫大学生学,也不会收到预期效果。其次,教是为了学,教师在多大程度上让大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也就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实现教学目的。离开了大学生自己的积极主动地学,教师的一切努力都将成为泡影。教师只有把大学生看做学习活动的唯一主体,并且在教学过程中让大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时,教师才可能有效地实现教学目的。更深层面上说,教师施教的目的,不是简单地为了完成所谓的教学任务,而是要落实到大学生身心长成上,最终要让大学生完成人文素质的提高和精神修养的升华,实现终极目的。其三,大学生是国家发展的英才,是社会优秀的公民的胚胎,需要呵护和养育,大学生的人格、他们在教学活动中的民主权利、他们希望成为学习活动主人的愿望,应该受到教师的尊重。因此,在课堂上渗透培养大学生的主人翁感以及对待学习的自觉态度和创新精神至关重要。在教学过程中,只有当大学生被教师当作学习活动的主人时,他们才有可能产生主人翁感,产生公民的独立意识,才有可能形成对待学习的自觉态度和创新精神。

二、关于大学语文课程的核心

当前我国语文教育真正的问题是,中小学乃至高校都缺少人文内涵,呈现过度功利主义、实用主义和工具主义的倾向,特别是中小学语文教育对社会适应、心理健康、人文素质和人格的养成都很单薄,从而使通过语文教育实现青少年知识、行为、情感和能力提高,促进人全面发展的愿望和目标难以实现,这实际上与语文教育的本义差得很远。正如“人类发展的目的在于使人日臻完善,使他的人格丰富多彩,表达方式复杂多样,使他作为一个人,作为一个家庭和社会的成员,作为一个公民和生产者、技术发明者和有创造性的思想家,来承担各种不同的责任”所说,大学语文必须摆脱当前中小学语文教育的误区,摒弃功利主义、实用主义和工具主义,把对大学生真善美的养成和人文精神的升华放首位,使之成为大学的人生课程,回归语文教育的本义。所以说,传统的语文课程内涵需要更新,教育品质需要更新,语文课程教学要表现出的对人的价值、人的尊严、人的精神的充分关注,不能不具有强列的生命品质和人文关怀。

毫无疑问,大学语文的第一旨趣就是育人,促进大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因此,课程教学必须承认大学生发展的“自我性”特征,既有自觉性、主动性,也有能动性,课程教学首先要“目中有人”,着眼于大学生能动、自觉、主动地规划自身的发展,成为自己发展的主人。对此,大学语文教学不在于让大学生记住多少知识、掌握多少学习技能、能写多少漂亮的文章,或是考试成绩有多高,关键在于让大学生学会并会学能用,能够熟练利用语文工具去求知、构建、内化和创新。所以,在教学操作的层面上,教师要把平等性、人文性、精神养成和关怀意识深度融入教学设计,树立现代教育先进的教育观,从而赋关怀和品质于具体的教学运作和教学情景之中,使具体的、现实的、活生生的大学生对语文课程获得真切的感受、体验、思想,使之沉淀语文学习的收获和快乐,享受语文的关怀乐趣,从而使语文的人文关怀、品质养成真正抵达心灵之处,最终形成对语文课程的确信和对语文课的真正热爱。只有这样,具体的、鲜活的、富有个性的、不断发展的大学生,能够通过语文课程这个媒体,使自身生命素质可持续地获得提升和丰满,即个人在智力、情绪、道德、审美、社会适应、创造力等获得和谐发展。

三、关于大学语文课程的新教学观

目前,对接于基础教育语文教学的改革走向深水区,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观必须基于时代精神、国学文化的发展、人的现代观念以及价值养成观的转变而明确要求课程教学要以大学生的发展为本,服从、服务于大学生健康成才,回归语文教育本义上的主体参与,生成生本教学。对此,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应在吸取传统语文教学教条化、模式化、单一化、静态化、应试化、工具化等这样或那样的弊端的教训的前提下,提出“要正确认识语文的功能,明确大学语文教学的目的和任务,以及以大学生为主体,正确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等要求。

1.关注大学生个体差异与发展,有效地发挥大学生个体作为语文教育资源的功能

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已经从传统的资源概念向新资源概念转变,承认大学生是语文教育可利用、可开发的无限资源,认为大学生的经验、知识、技能、行为规范及学习方法都是影响学习目的和教学效果的特殊资源。因此,教学中要把每个大学生都作为一个独特的个体资源来开发和利用,并加以储备,从而充分、有效地发挥大学生是学习的动力资源,是自我认知的基础信息资源,是新知识、新学力、新精神生成的本体资源的功能。

2.全面关注,“一切为了每一个大学生的发展”,生成生本教学新生态

所谓教学生态,是指在大学语文教学活动中,按照生态学原理,建立起物质环境、教学环境、教学活动、教师、大学生五个方面的协调发展,资源、技术和信息的高效利用的可供大学生学习的良性循环的条件系统。教学生态观体现了语文教学的一种理想,在这个生态中,物质环境、教学环境、教学活动、教师、大学生五个方面最大限度地融合起来,互动起来,大学生的自然天性得到最大限度的保护,创造力和生命力得到充分发挥,大学生的精神品质和人文素养得到最有效的提升。可见,生本教学就是以学生为根本的教学,在大学语文课程教学中的具体体现就是“一切为了每一个大学生的发展”,它意味着:在大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包括每一位大学生在内的全班所有的大学生,关注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能力技巧、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和引导大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各种审美、道德表现和品性构建,关注大学生对语文教育的认同和人文素养、审美观念、情感品质的养成。

参考文献

1.杨明华. 接受世纪挑战,培育时代新人——21世纪课程构建的思考[J].课程·教材·教法, 2002,(2):12~15.

2.郭思乐. 素质教育的生命发展意义[J]. 教育研究, 2002, (3):9~13.

3.卜玉华. 课程理念的历史透视与重建[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 2001, (3):64~75.

4.叶澜. 重建课堂教学价值观[J]. 教育研究, 2002, (2):3~7.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 大学语文教学大纲(高/初/小学)[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0.

4.生命安全教育研究意义 篇四

内容摘要:随着整个世界经济全球化与文化多元化的不断发展,我国当代大学生思想观念西化,人生观与价值观错位,人生信仰与生命意义感缺失,生命意义教育问题日益突出。在这种背景下,我党所提出的拥有科学性、民族性、时代性和开放性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于大学生生命意义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与意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仅为大学生生命意义教育提供了核心的教育内容,而且还为大学生生命意义教育提出了教育的终极目标及其最高境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引导大学生生命意义教育是当前大学生生命意义教育最有效的途径与方法。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大学生

生命意义教育

自上个世界80年代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由于西方帝国主义文化的侵略以及我国传统文化教育的退隐,我国当代大学生思想观念西化,人生观与价值观错位,人生信仰与生命意义感缺失,生命意义教育问题日益突出,因此,在这种背景下,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大学生生命意义教育问题,寻求对大学生进行生命意义教育的有效途径与方法,不仅是在我国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构建和谐社会与坚持科学发展观的内在必然要求,而且也是我国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新的课题与内容。在当前,以具有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的最为先进与科学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主导内容对大学生进行生命意义教育,是提高他们的思想认知,增强人们的自我认同感与社会认同感,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从而对大学生进行深入的思想政治教育,以赋予他们人生生命意义感与价值感,从而提升其生命境界的重要方法与途径。所以,在大学生生命意义教育问题研究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一、当代大学生生命意义的缺失及其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近年来,随着整个世界经济全球化与文化多元化的不断发展,我国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与生活方式也随之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无论其人生信仰、价值观念,还是其生活态度与对生命的认知都出现了新情况与新问题。当代大学生生命意义的缺失及其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日益明显与突出。

(一)当代大学生生命意义的缺失

在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及其相关的调查与研究中发现,在现代社会中,由于日益膨胀的物欲对于神圣精神领地的侵蚀与占领,人的生命意义被搁置,以及年轻人不加批判地大量汲取大量西方自由主义与个人主义思想,深受其极端思想的影响,当前我国大学生普遍存在思想境界不高、社会责任感不强、生命意义感不足,以及“存在空虚”等生命意义缺失的典型症状,其生命意义呈现严重缺失的状况。其具体表现诸如生活态度消极,许多大学生进入大学后,其思想观念消极颓废,贪图享受与玩乐,不思进取,得过且过,逃课、上网、谈恋爱、热衷社团活动、考试作弊等等,生活放纵,缺乏责任感,没有积极而明确的生活目标,其生活态度极不负责任;生命意义感缺失,大学生消极颓废极不负责的生活态度不仅不能使他们得到生活的快乐,反而更易使他们感到生活的无聊与空虚,从而丧失生命意义及其价值的感知与体验,出现生命意义的缺失;生命意识淡薄,对于很多大学生来说,由于其生活态度消极颓废,生活没有自我实现与自我认同的乐趣与快乐,人生缺乏生命的信仰与精神的皈依,很容易导致他们对生命存在价值与意义的质疑,而出现生命无意义感的精神症状,并最终导致大学生自杀、他杀等否定自我生命与漠视他人生命的严重社会后果。如教育部直属高校2008年一年就发生63起大学生自杀事件,2009年自杀人数持续增加等,又如2007年云南大学张超与其男友谢宏的谋财害命事件,2010年西安音乐学院药家鑫驾驶肇事杀害被害人张妙事件,以及2013年复旦大学硕士研究林森浩2010级硕士研究投毒杀害室友黄洋中事 1

件等等,这些事件无不暴露了当代大学生对于生命认知所存在的严重问题,并说明了他们对于自我与他人生命的冷漠及其生命意义感的缺失。

(二)当代大学生生命意义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大学生生命意义的缺失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了我国大学生生命意义教育的缺失及其存在的问题。如第一,在对大学生进行有效地教育之中,缺乏对其进行生命意义教育的明确意识,在我国现行的教育体系之中,大学生只是被作为灌输知识的对象,而不是被作为身心都需要健康发展的对象,正如著名心理学家弗洛姆所说“(现代)教育的目的,基本上是向个人传授知识,所传授的知识是他在工业化文明中工作时一所需要的,而且将他的性格培养成社会所需要的模式:野心、竞争、有限制的合作;尊重权威,而又具有‘合乎需要的独立性’”,[1]我国当代大学教育具有无人教育和工具理性的弊端,在其教学过程中,无论是专业课程,还是思想政治理论课,都很少能够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原则,有意识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进行生命认知与生命意义的教育,而只是一味地对其进行知识与理论的灌输与传授,因此,在此期间,大学生的“知识增长”可能很快,但是其“生命成长”却很慢,大学生根本无法真正地领悟生命的内涵,也无法体验到生命价值实现的成就感及其自我实现的快乐,大学生是无法获得生命的意义与价值感的。第二,当代大学生生命意义教育还没有科学科学的规划与完善的教育教学体系,大学生生命意义教育缺乏连续性、完整性与系统性,当代大学生还无法从现行的生命意义教育中获得对于生命内涵及其价值与意义的全面而深刻的认知与体验,所以,在现实中,当代大学生也无法构建其生命的意义与价值,并具备实现自我生命意义与价值的能力。第三,大学生生命意义教育的人力与课程资源严重匮乏与不足,许多大学既缺乏生命意义教育的专任教师,同时也缺乏生命意义教育的专门课程,因此,到目前为止,够真正设置专任教师而开设专门的生命意义教育课程的高校屈指可数。第四,大学生生命意义教育的自我意识缺乏。当代美国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法兰克福学派与弗洛伊德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的重要代表人物马尔库塞认为,以工业技术理性为特征的当代极权社会对于人的控制,使人们丧失了自我否定与超越的能力而成为了单向度的人。在这种极权社会的操控之下,教育也成了技术理性实施极权的一种工具,在现代教育中,“我们不问怎样使一个孩子成为一个完整的人,而是问我们怎样教他技术,使他成为只关心生产物质财富的世界中的一颗光滑而耐用的齿轮牙。”[2]这样,长期的极权教育只能使大学生最后沦为现实技术理性及其实用主义的奴隶,而精神匮乏,丧失自我超越与追求自我生命价值及其意义的意识,并最终造成大学生生命意义教育自我意识的缺乏。而大学生生命意义教育的自我意识的缺乏,又会带来大学生在其生命意义教育过程中的被动、消极与无效等一系列连锁反应与问题等等,诸如此类状况,都是当代大学生生命意义教育中存在的最主要也是最核心的问题。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大学生生命意义教育中的价值与意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决定了其在大学生生命意义教育中必然会具有理论上与实践上决定性的价值与意义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

在《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概念内容,并揭示了其科学的内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具体内容与科学内涵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3]其中,马克思主义其灵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其主题,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其精髓,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其精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我国与时俱进的先进的思想观念、政治理想、精神信仰及其伦理观道德观念的价值取向,是我国党和政府为适应精神文明建设与构架和谐社会等新的形势的需要而提出的重要战略任 2

务与战略目标。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大学生生命意义教育提供了科学的教育内容 胡锦涛总书记曾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进一步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表现。要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4]也就是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马克思主 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是对马克思主义真理不断丰富、完善与发展,是我党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观念、政治理想、精神信仰及其伦理观道德观念的升华与结晶。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精神与灵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立足之本,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谐社会的基本行为准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我国在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一种科学与信仰、真理与价值、规律与规范相统一的崇高、公正与进步的价值追求、价值判断与价值准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我国整个社会及其公民价值观的指针与方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每个公民学习与践行的准则与内容。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大学生是我国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大学生的人生理想与价值追求应该建立在我国未来社会主义建设与发展需求的基础之上,所以,大学生生命意义教育的主要内容也应该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核心价值体系。因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仅是构建大学生生命意义的理论依据,是构建当代大学生生命意义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而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还是大学生生命意义的基本内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大学生生命意义教育提供了科学的教育内容。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能引领大学生生命意义教育到达终极目标及其最高境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一种与时俱进符合现代社会发展规律的价值取向体系,其中不仅具有科学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具有先进的社会理想,具有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而且还具有坚实的伦理道德基础社会主义荣辱观。因此,在当代文化及其价值取向多元化的背景之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大学生生命意义教育的核心内容,对于人生观与价值观正在形成而又极易动摇的大学生来说,不仅能提高大学生对于生命意义的科学认知,坚持马克思主义在人生价值与意义中的指导地位,不动摇;而且还能培养大学生树立远大的社会理想,把个人的人生理想与国家的社会理想相结合,把个人的人生命运与国家的民族命运相统一,并具有一种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永不衰竭的强大精神动力,及其良好的伦理道德修养与行为。也就是说,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大学生生命意义教育的内容,不仅可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拥有胸怀祖国的远大理想与抱负,以及肩负国家与民族命运的历史使命感与责任感,而且还能够把大学生培养成我国社会主义真正合格的建设者与接班人。总之,在大学生生命意义教育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能引领大学生生命意义教育到达终极目标及其最高境界的。

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生命意义教育的有效途径与方法探究 大学生生命意义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生命意义教育,积极探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大学生生命意义教育中的途径与方法,是当下大学生生命意义教育的核心任务之一。

(一)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系统理论,提高大学生对生命意义的科学认知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及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又一创新,从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首次明确提出其具体的内容,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5]到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明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 3

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表现。要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6],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从提出的背景、具体含义、基本内容,到其建设的途径及其价值与意义等,已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而这一理论体系内容的科学性与结构的逻辑性不仅是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的重要理论工具,而且也是对大学生生命意义教育最重要的理论基础及其最有效的途径与方法。因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在灵魂及其公民教育的核心内容,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系统理论,不仅能够给予大学生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而且还可以让大学生科学认识人的生命的本质与内涵,深刻把握生命意义与价值,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具备体验与实现人生命意义与价值的能力,并充分实现人生的价值与理想。因此,在当代我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背景下,要对大学生进行生命意义的教育,就要首先通过开设专门的课程,系统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内容,提高大学生对生命意义的科学认知。如第一,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出的国际与社会的经济文化背景,让大学生充分了解无论是社会的价值,还是个人生命的价值与意义所赖以产生的现实社会环境与背景。在当前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与人的思想观念不断发生激烈相撞的客观现实背景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仅是国家利益的保障,而且也是个人生命意义实现前提与基础,个人生命意义的实现必须建立在国家利益之上。第二,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及其科学内涵,让大学生全面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性、民族性、时代性和开放性及其内在本质,进而发现人生的意义与价值所在。在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背景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仅是社会价值的主流,而且也应当是大学生生命意义构成的主体部分。第三,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途径及其价值与意义,让大学生深入感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践行的艰巨性与必要性,人生意义的构建与实现离不开个人生命境界的提升与创造。因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不仅需要以正确的思想舆论来进行积极地引导,以社会强大的舆论来规范,而且还需要以广泛的大众文化来熏陶,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价在展现精神旗帜、巩固思想基础、实现全社会思想道德共同进步与满足增强民族凝聚力、提高国家竞争力迫切需要及其社会利益最大化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总之,对于大学生生命意义教育来说,通过系统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内容,提高大学生对于生命意义的科学认知是大学生树立科学人生观、寻找与发现其生命意义的理论基础,在大学生意义教育中十分重要。

(二)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教育,明确大学生生命意义的目标与方向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容,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内容对大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是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与主要目标与任务,因此,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教育,明确大学生生命意义的目标与方向,是对大学生进行生命意义教育的有效途径与方法。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中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教育,明确大学生生命意义的目标与方向,完成大学生生命意义教育的目的与任务,第一,要科学规划与合理安排其课程的教学内容,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主题,把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具体内容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与邓小平理论等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主题有机地结合起来,深入开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核心的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活动。第二,根据大学生身心发展及其教育教学的规律与特点,优化与改进教学方式,以生动活泼与真实可感的教学模式,充分利用多媒体等各种教学资源,并调动课堂教学的一切积极因素,来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进行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直接相关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 4

个代表”重要思想与科学发展观等的理论灌输与教育,以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着眼点,重点突出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并充分利用多媒体等各种教学资源,调动一切课堂教学的积极因素,积极促进教学内容与大学生思想之间的互动与交流,以增强思想政治课程教学对于大学生社认同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作用。而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教育,明确大学生生命意义的目标与方向,又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生命意义教育的有效途径与方法之一。

(三)积极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各种实践活动,提升大学生生命意义的境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引领大学生生命意义教育,不仅需要其科学理论上指导,而且还需要其各种具体的实践活动来增强大学生生命意义的的体验,从而大大提升大学生的生命意义感及其境界。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引领大学生生命意义教育的过程中,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积极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各种实践活动,如组织志愿者团体帮助社会弱势群体、组织大型爱国主题演讲与报告、升国旗及其在国旗下宣誓、组织各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宣传与广告、到大型企业或者工业园区去参观等等,通过各种各样有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知与体验的社会实践活动,不仅可以让大学生亲身体验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及其制度的优越性,对他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而且还可以可以进一步深化大学生对于我国构建和谐社会与坚持科学发展观的理解与认同,使大学生坚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重要战略意义,增强其对我国党与政府的信心,并激发大学生的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及其责任感等等,把个人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相统一,从而最终实现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与内化,亲身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升大学生生命意义的境界。

总之,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与接班人,大学生生命意义教育直接关系着民族与国家的希望与未来,以具有科学性、民族性、时代性和开放性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引导大学生生命意义教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大学生的生命意识,外化为大学生的生命行为与意义,综合提高大学生的人生修养及其人生境界,是当前大学生生命意义教育的最有效的途径与方法。

注释:

[1] [美]弗洛姆.健全的社会.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3年版.29.[2][英]伊丽莎白·劳伦斯.现代教育的起源和发展(序言)[M].纪晓林译.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2.[3] [5]《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日报》2006.10.19 [4]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34页 [6]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34页

参考文献:

[1]姚月红.当代大学生生命意识缺失现象的思考[f] .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08(04): 87-92.[2]梅萍.生命的意义与德育的关怀[f] .高等教育研究,2005(10): 87-91.[3]何源 徐继达.大学生生命教育及实施途径[f] .中国学校卫生,200s(12): 1037-1038.[4]谢光勇,雷静.近十年来我国生命教育研究综述[f] .教育探索,2005(09): 92-94.[5]周德新.大学生生命意识的缺失及其培养途径[f] .当代教育论坛,2006(08): 64-65 [6]吴桂韩.论高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J] .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7,(3).[7]孙秀艳.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社会认同与社会动员[J]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

社会科学版),2008,(1).[8]岁会德.构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机制[J].党政论坛,2007,(11).[9]尹伶.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7,(11).

5.生命安全教育教案 篇五

吃出健康来

教学目标:1。了解一些主要食物中含有的营养成分,并知道有些食物中也含有不利于身体健康的物质。

2.学会根据食物的营养、自己的身体实际需要适时适量地选择健食物

3.改掉偏食的毛病,少吃或不吃“垃圾食品”。

教学重点:对各类食物的营养成分及功效的了解。

教学难点:让学生尝试给自己安排一次一日三餐,并把健康饮食在家中推广。

教学准备:1。指导学生对自己的一日三餐做一次调查。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我们从小到大,品尝过许许多多的美食,在这么多的食物中,你最爱吃什么? 为什么呢?

2畅所欲言,进入美食大家谈”

指名3人交流,了解孩子们对食物的喜好。3根据交流,媒体出示:各种食物图片。

4总结:是呀,民以食为天,吃是根本。

每种食物,各有各的滋味,酸甜苦辣咸,每个人的喜好也不尽相同。二.归类总结

1过渡:这么多的食物,我们的营养学家把它们分成5大类。

2首先来看谷类,媒体出示:谷类

师:哪些食物属于这一类,请大家来说说。

(预设:米饭、面条、玉米、红薯、芋头、馒头、面包、饼干等)

教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补充、总结:是的,像这样用小麦、高粱、玉米等制成的食品可称为谷类。

3.其次是蔬菜、水果类,媒体出示:蔬菜、水果类

师:哪些食物属于这一类,请大家来说一说。(预设:青菜、芹菜、菠菜、白菜、卷心菜、西兰花、胡萝卜、毛豆;苹果、香蕉、西瓜、草莓、梨、桃子、橘子、橙子、樱桃、柚子、芒果、火龙果等)

教师随后进行分类:是的,这些颜色丰富、清爽可口的植物性质的食物,我们称为蔬菜、水果类。

4.接下来是鱼肉禽蛋类,媒体出示:鱼肉禽蛋类

师:哪些食物属于这一类,请大家来说一说

(预设:鲫鱼、鳊鱼、多宝鱼、鳜鱼、鲈鱼、黄鱼、虾;猪肉、牛肉、羊肉;鸡肉、鸭肉、鹅肉;鸡蛋、鸭蛋、鹅蛋等)

教师随后进行补充、总结:这些和动物性相关的食品,我们往往可称为鱼肉禽蛋类。

5还有豆、奶类,媒体出示:豆、奶类

师:哪些食物属于这一类,请大家来说一说

(预设:豆浆、绿豆羹、赤豆汤;牛奶、酸奶、奶酪等)

教师随后进行补充、总结:像这些和豆类、奶类相关,营养丰富,又可烹饪成点心的食品我们成为豆、奶类。6最后是油脂类,媒体出示:油脂类

师:哪些食物属于这一类,请大家说一说

(预设:食用油、橄榄油、菜油、大豆油、葵花油、花生油、奶油、黄油、猪油等)

教师进行总结:这些动物或植物身上提取的油脂我们统称为油脂类。

三.食物介绍

1师:这五大类的食物到底有哪些营养呢?让我们来听一听,他们的代表是怎 么说的。

2五大类食物代表(由5名学生带着相应头饰扮演)分别作自我介绍,交流各 自含有的营养。

1谷类:大家好!我是谷类。我富含大量碳水化合物,能为我们的身体提供

能量,使我们学习、活动时精力充沛。

2蔬果类:嗨!我是蔬果类。我富含大量维生素和纤维素。维生素能提高人

体免疫力,使我们不易生病。纤维素能帮助我们的肠道蠕动,更好地消化吸收物。3鱼肉禽蛋类:你们好!我是鱼肉禽蛋类。我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有助于小

朋友长肌肉,使你们的身体更结实!

4豆、奶类:小朋友们好!我是豆、奶类。我富含钙质,有助于大家的骨骼

成长,帮助你们长高哦!

5油脂类:哎,还有我!我是油脂类。我有着丰富的脂肪,可以保存能量,使我们能抵御寒冷,保持体力,还能促进大脑发育,让大家变得更聪明呢!6.师:小朋友,你们听到了什么?它们分别对我们人体有什么好处?先在自己 的小组里交流下吧!指名交流。、四.游戏探究

1.这么多的食物,对人体都有好处,我们每天该怎么安排自己的饮食呢?哪些 要多吃点?哪些该少吃点?接下来,我们一起做个小游戏,好吗?(好)瞧,我们的食物宝宝迷路了。请小朋友们在组长的带领下,根据提示,帮助我们 食物宝宝找到自己的家吧!

2.小组游戏

食物宝宝迷路了,帮它们找到自己的家。

(每一小组面前有相关图示:膳食宝塔及相关膳食宝塔每一层的提示说明,而每一层都有错位的食物宝宝,小朋友们根据每一层具体的提示说明为它们找到自己的家。3.选择一个小组,展示成果。

师:

老师选择了一组纪律最好、质量最高的小组进行展示。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们 有没有为食物宝宝找到自己的家。

4小结:瞧,对于这

5.大类食物,我们人体所需要的量是不同的。谷类提供大

量能量,所以我们需要多食用一些;果蔬类保证我们少生病,我们也要多吃 点;鱼肉禽蛋类能帮助我们长肌肉,也要吃一些;蛋奶类帮助我们长高也要 适当补充;油脂类为我们保存能量,但是吃得太多会?怎么样呢?(发胖,身体不适)所以,吃一点儿就行啦!五.小品辨析

1辨析:我们有些小朋友平时的饮食习惯各有不同,其中也不乏错误的地方,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们的饮食是否合理、健康? 1早晨,妈妈为小胖墩准备了各种美食,他吃得狼吞虎咽 小品

2中午,红红在学校用餐时只吃蔬菜不吃肉类.2学生辨析,交流不合理的地方。

3师总结:是的,你们说的真全面!饮食习惯对我们的健康很重要,平时,我 们用餐时不能挑食,六.反思小节

师:秋游在即,丽丽的妈妈为她准备了很多好吃的。我们来看一下。1观看录像,交流。总结:这些都是垃圾食品。

2指名学生读一读某个话梅包装袋上得配料说明,了解垃圾食品:营养成分少、添加剂多(或者含有有害成分)、且没有特殊保健功效的食品。长期食用垃圾食品有可能损害身体健康。3媒体出示:十大垃圾食品

指油炸食品,罐头类食品,腌制食品,加工的肉类食品,肥肉和动物内脏类食物,奶油制品,方便面,烧烤类食品,冷冻甜点,果脯、话梅和蜜饯类食物。4重点介绍四类食品:油炸类、烧烤类、碳酸饮料类、话梅蜜饯类

5小节:为了我们的身体,为了我们的健康,应该尽量少吃、不吃垃圾食品。

七.总结拓展

1总结:各种食物有各种营养,它们与我们的身体都有着密切的关系。我们要 根据自己的需要科学、合理地选择食物,使我们——出示课题:吃出健康来。

2布置作业:通过这节课的学习,相信小朋友知道怎样的饮食才是有利于健康 的。秋游在即,请同学们为自己设计一份秋游的午餐购物单,要求:既健康又方 便携带。你们行吗?(行)这节课就上到这儿,下课!

第二课:性别之谜

教学目标:1.了解男女生特有的兴趣爱好,尊重异性。

2.懂得合理分工与合作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理解合理分工与合作的重要性,能尊重异性。预计课时:3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性别之谜

二、新授 1.生命小问号

是什么决定着生物的性别呢? 2.生命小秘密 性别的秘密藏在细胞里。

细胞里隐藏着控制生命体的遗传信息。(1)

什么是染色体(2)

读一读

正常人的细胞染色体数目是23对,其中22对时常染色体,男女没有差别。第23对时性染色体,男女不一样;男性的两条性染色体是x和y,女性的两条性染色体是x和x。

(3)

卵细胞与含有x染色体的精子相遇,受精后形成的受精卵就会发育成女孩。

(4)

卵细胞与含有y染色体的精子相遇,受精后形成的受精卵就会发育成男孩。想一想:

生男孩和生女孩的概率各是多少? 3.生命小智慧

染色体不仅决定性别,还把父母的生命信息传递到下一代。生物界中有一些生物的性别决定方式和人不同。

我国特产的“活化石”——扬子鳄,性别决定受温度影响很大。有些动物的雌雄还会相互转化。三 小结:

同学之间应该互相尊重,特别是异性之间。

第三课:活着真好

教学目标:1.让学生感悟友情的重要性

2.让学生知道朋友之间多一份理解、尊重。

3.了解给别人带来爱和希望也是幸福的 教学重难点:1.朋友之间多一份理解、尊重。

2.给别人带来爱和希望也是幸福的 预计课时:3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活着真好

二、新授

1、生命的坚强:

看教材案例,如果你是小乐,你会怎么做? 议一议:

是什么力量让小乐做出这样惊人的举动? 生命如此的珍贵,怎样才能让它更精彩呢?

(做最好的自己,让个性自由地张扬,让能力充分地发挥!)

2、生命的体验:

生命十分美好。活着才有希望!活着才能实现梦想!说一说:

(1)一处你喜欢的风景。(2)一个与朋友交往的故事。(3)一个家庭生活的幸福的瞬间。(4)一次战胜困难的成功体验。

3、生命的感动:

生命只有一次。让我们一起来留下自己的独特印记吧!(你有什么特别的感受?)

4、生命的账单:

每个人的生命背后都有一本厚厚的生命账单。记一记:

在你的生命账单里,有哪些内容?(书上6页)

三、小结:

6.生命安全教育教案 篇六

(一)情感态度培养

1、引导学生学会扬长避短.互相帮助,互相配合,共同成长。

2、引导学生认识到同学之间平等的重要性。

(二)行为技能训练

让学生学会尊重异性。

(三)知识经验积累

1、懂得男女是平等的。

2、男孩能干的事情女孩也能干。

二、教学重点

使学生知道男孩女孩都一样;男孩能做的事情女孩也可以做,女孩能做的事情男孩也可以做。

三、教学难点

让学生懂得男孩女孩各有优势,只有优势互补,团结互助,才能使自己更出色。

四、教学方法

PPT多媒体展示小组讨论讲故事

五、教学准备

1、男生围绕观点“女孩能做的事情男孩也可以做”,搜集相关案例资料;女生围绕观点“男孩能做的事情女孩也可以做”搜集相关案例资料。

2、准备《张衡发明地动仪》《黄道婆改进棉纺织技术》《木兰从军》《穆桂英挂帅》等视频片段。

六、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师: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班有多少个男生,多少个女生吗?

2、师:请男生说一说,你们在学习和生活中有什么优势?再请女生说一说,你们又有什么优势?

3、导入课题:是啊,男孩勇敢,女孩可爱;男孩洒脱,女孩细腻,男孩女孩各有各的优势,男孩女孩一样好。(板书课题)

(二)感悟平安故事

1、生阅读平安故事。引导学生思考:女生瑶瑶和男生王飞争论什么?争论的结果是怎样的?张老师对他们说了什么?你觉得张老师的话对吗?

2、学生交流这几个问题。(引导学生围绕“男孩女孩一样棒”来说)

(三)平安指南

1、看插图,引导学生懂得男生女生各有各的优势,要团结合作,才能共同进步。

①看插图,说说图上画了什么?

②讨论:你知道了什么?

2、播放《张衡发明地动仪》《黄道婆改进棉纺织技术》视频片段,引导学生懂得古代男女也是各有各的优势。

①播放视频《张衡发明地动仪》《黄道婆改进棉纺织技术》

②小组交流:你了解了什么?

3、播放《木兰从军》《穆桂英挂帅》视频,引导学生明白男孩能做的事情,女孩也可以做。

①播放《木兰从军》《穆桂英挂帅》视频。

②交流:你明白了什么?

4、小小故事会,讲述杨利伟和刘洋登月故事。让学生深入明白男孩能做的事情,女孩也可以做。

5、拓展主题,让学生明白男孩能做的事情,女孩也可以做。女孩能做的事情,男孩也可以做。

①围绕主题“男孩能做的事情,女孩也可以做”,引导学生交流。(用课前搜集的资料表述)

②围绕主题“女孩能做的事情,男孩也可以做”,引导学生交流。(用课前搜集的资料表述)

6、了解“好”构字原理

①PPT出示“好”字,说说“好”的结构。

②小组讨论:“好”字为什么是有“女”和“子”组成?

③交流:你懂得了什么?

(四)齐唱平安歌谣

1、学生先熟读。

2、再分组读,接龙读,最后背诵展示。

七、演练设计

1、想一想。

①PPT出示漫画,学生仔细看。

②思考:漫画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③交流:图上的爷爷、奶奶、爸爸做的对吗?你觉得哪儿做的对,哪儿做的不对?

④讨论:你会对他们说些什么?

2、说一说。

①生活中和同学们交往,你们合作做过哪些事情?请把你的故事讲给大家听。

②讲故事交流。(3个)

③四人为一小组,讨论交流:女生有什么优势?男生有什么优势?

3、唱一唱。

①同学们看过《家有儿女》这部电视剧吗?让我们一起学唱《阳光男孩阳光女孩》这首主题曲吧!

②PPT播放音乐视频,学生跟唱。

八、拓展广角

1、讲述中国重男轻女这一陋习,让学生简单了解。

7.浅谈青春是最美的生命的教育意义 篇七

一、教师要巧妙地关注、教育青春期的中学生

新课程更加关注生命个体, 营造自由发展空间。它要求教师要由“教师为中心”居高临下注重表演的传授者, 变为共同建构学习的参与者, 真正实现教学过程中“学生为主, 教师为辅”的课堂形式, 从而实现对每个学生的关注, 还学生以自尊, 把学生看成一个完整的人。生命教育要充分利用青春期教育、心理教育、安全教育、卫生健康教育、环境教育、禁毒和预防爱滋病教育、法制教育等专题教育形式, 开展灵活、有效、多样的生命教育活动。要从学生的兴趣、经验、社会热点问题或历史问题出发, 结合区域、学校和学生的特点, 力求将相关内容整合起来, 形成校本课程。学校应将生命教育纳入学校教育目标中, 并制订相应的教育政策加以推动。作为学校和各科教师, 要成为生命教育的响应者, 要把生命教育和自己所从事的实际工作结合起来, 利用自己的优势地位因势利导地去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学生只是在学校接受生命教育是不够的, 生命教育是一项系统的工程, 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密切的配合, 共同参与。学校可以利用家长会, 班会, 家访、综合实践、家校联系等方式, 加强家庭、学校、社会的联系, 互通信息, 共同努力, 形成合力。例如家访时教师要反复强调生命教育的重要性, 使家长再也不能只双眼紧盯分数, 还要对自己的孩子进行快乐教育和生命教育, 增加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 使他们感受到生活的快乐, 社会的温暖, 生命的美丽。在珍惜自己生命的同时, 对他人的生命也抱珍惜和尊重的态度, 使孩子在人格上获得全面发展, 树立起积极, 健康, 正确的生命观。

二、语文课堂是进行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的最好阵地

作为文化的载体, 语文承载着延续民族文化精髓的使命。在语文教材中有大量的有关生命教育的经典作品, 作品中人物用他们健康高尚的心灵世界, 去影响和规范学生的心理结构。所以语文学科是先天的生命教育的一个重要的教育资源。我以为语文教师更应承担起生命教育的重任, 有意识地对将散落在课程中的生命教育内容进行提炼和挖掘并将之落实到课堂教学中。通过对文学作品中典型人物和典型事例的分析, 引导学生对生命有所感悟, 有所体验。如教材中的《生命与和平相爱》《享受生活》《我的叔叔于勒》《格列佛游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等, 都是生命教育的良好资源。

朗读是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常用的教学手段。在生命意识的渗透中, 教师要善于运用多种吟诵方法, 让学生在吟诵中感知生命形态。体会课文内容和思想感情。如教学《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在分析练习后, 让学生反复诵读保尔的一段关于生命的名言, 学生自然体会到生命的伟大。在课堂实践中, 为了让生命意识更好地渗透到学生的思想中去, 我们可以创设课堂音乐情境, 让学生沉浸在音乐中感悟生命意义。我们可以创设课堂讨论, 激发学生对人生价值的思考。如教学《热爱生命》结束前, 让学生谈谈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 让学生明白无论发生什么, 都要热爱自己的生命。我们在教学过程中, 引导学生自我抒写生命体验, 让学生探究生命的规律、内涵和本质, 对自然界生命和人类自身的生命现象进行深入的思考, 进而培养积极进取的生命意识和精神, 以便更好地提升自身生命的质量。

总之, 教师要做生命教育的有心人, 对教材具有敏感性, 语文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内容, 随时捕捉时机, 在课堂教学中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的心灵, 让学生认识生命的伟大, 感悟生命的顽强, 明确生命的意义。

三、教师要引导学生热爱一切生命

热爱自己的生命, 我们也逐渐会由己及人, 一个不关心他人生命的社会, 是可怕的。因为人们常常无意中制造出许多弱势群体, 他们的生命常常被歧视, 甚至被践踏着。我看到许多杀人者都是因为恨, 由于种种原因他们恨社会, 恨他人, 恨那些缺乏生命关怀的社会制度。热爱他人生命, 我们才会悲悯, 才会互相帮助, 社会才会真正的和谐。

我们敬畏生命, 热爱一切生命。敬畏生命, 生命存在本身具有原生的, 不可替代的价值。生命教育对学生的成长起促进作用, 让学生敬畏生命, 激活与生成人对生命的敬畏与热爱之情。热爱一切生命, 尊重自然, 从而达到整个宇宙人生的和谐。如教学《享受生活》, 既要引导学生尊重像海伦·凯勒一样的残疾人, 更要热爱生命, 追求真、善、美。

关注人的生命才是教育的本真。教育的核心是人, 关怀的应该是人的解放、人的发展和人的生成。教师既要教书, 更要育人。让青春期的中学生释放最美的生命。

摘要: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中最为重要的是人的因素, 现在的中学生的身上有许多人格上的缺陷, 往往漠视自己或他人的生命。在和平年代我们也要倡导学生的生命意识, 引导学生珍惜生命、享受生命、超越生命, 认识生命的意义, 获得生存价值。

8.生命安全教育研究意义 篇八

的主体对生命的漠视和价值的迷茫需要马克思主义生命价值观教育的引导。陶行知“每天四问”的自我反省

式的教育思想,关注着生命价值的基础地位、责任担当与境界提升,对转型社会的生命价值观教育具有现实

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每天四问 生命价值

被誉为“人民教育家”的陶行知先生在纪念育

才学校三周年纪念会上的演讲中向师生们提出了

四个问题:“第一问:我的身体有没有进步?第二问:

我的学问有没有进步?第三问:我的工作有没有进

步?第四问:我的道德有没有进步?”尽管陶先

生的“每天四问”是对当时学校的师生们提出的自

我反省的要求,对于我们今天进行生命价值观的教

育依然有着现实的借鉴意义。

一、“我的身体有没有进步”:直指生命价

值的基础地位

人是一切价值的主体,任何价值客体满足主体

的需要都要以人的实践活动为基础。任何价值都是

人创造的,任何价值也都是为人而存在的,人的生

命存在就是价值的本源或基础。伤害他人生命是一

种犯罪行为,属于刑法处罚的行为。而不珍惜自己

生命价值的主体,导致对自己生命价值的漠视,原

因是多方面的,但无疑,没有确立正确的生命价值

观是其思想认识方面的原因。

陶行知先生用“健康第一”作为提出“我的身体

有没有进步”这个问题的缘由,他具体地举了两个

因病去世同学的例子向师生们说明健康和生命的

重要性,他明确地指出:“为国家民族而珍重着每一

个人的身体的健康”。身体的健康不是为了蝇营

狗苟地存在于世,保持健康的身体是为国家、为民

族而珍重自己身体的健康。个体的生命价值是为国

家、为民族做贡献的社会价值的基础。目前国内价

值哲学研究领域对哲学价值概念的理解占主流的

是“满足需要论”,即认为价值是客体属性满足主体

需要的现实效应:“价值是对主客体相互关系的一

种主体性描述,它代表着客体主体化过程的性质和

程度,即客体的存在、属性和合乎规律的变化与主

体尺度相一致、相符合或相接近的性质和程度。”

对价值的理解,需要放到主客体的关系中去理解,

同样,人的生命价值也需要放到相应的价值关系中

来理解。

有的学者认为人的生命价值分为效用价值与

人道价值。其实,人的生命价值是一个整体,没有必

要把它分为效用价值和人道价值。对生命价值的理

解就是把人的生命置于价值客体的位置,看它的存

在是否满足了价值主体的需要。生命的存在满足了

自我、他人和社会的需要,是生命价值的表现,在这

一点上并没有多大的分歧。但生命如果没有创造价

值,比如生命的主体非常不幸而成为植物人,那么

他的生命价值又如何理解呢?“人道价值”这个概念

主要就是指这种没能创造价值的生命存在的价值。

其实,“满足需要论”依然能够解释类似植物人的生

命存在的价值。维持主体生命存在的需要是满足主

体需要的一种方式,而生命的存在本身就满足了主

体生命存在的需要。在这样的价值关系中,价值主

体和价值客体是直接同一的。价值关系中主客体的

直接同一并没有否定“满足需要论”,而是“满足需

要论”的一种特殊表现方式。

对于人的生命是人价值提升的基础,费希特说

到:“我的生命是我实现道德规律的唯一条件。我绝

对得到了实现这种规律的命令。”人的生命价值

不仅是人作为价值客体创造一切价值的基础,也是

人作为价值主体而“享受”价值客体的基础。因此,

为了使自我的人生能够实现更大的自我价值和社

会价值,就应该首先关注自己的身体健康,每天反

省自问“我的身体有没有进步?”对身体健康的关

注,“就是为着现在和将来人人能够出任艰巨。”

陶行知先生所说的“出任艰巨”就是要担当起对于

国家、民族的责任,用今天的话说,就是为实现伟大

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我的学问有没有进步”:叩问生命价

值提升的能力

关注身体健康是为了能够“出任艰巨”,要“出

任艰巨”仅有生命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提升生命存

在的能力,使自己有能力“出任艰巨”。这就有了生

命健康基础上的第二问:“我的学问有没有进步?”

尽管陶行知先生还未能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

力”的著名论断,但他很清楚地知道为国家和民族

的进步而“出任艰巨”就离不开知识或学问能力的

提升。

对于如何提升自己的学问能力,他提出了五个

字的方针:“一、集、钻、剖、韧”。陶先生提到的“一”

并不是封闭在一个专门的领域而放弃对“博”的追

求,他所说的“一”是注意力的集中,他强调师生们

应该把自己有限的精力在特定的时间内集中于特

定的问题上,一心一意地专研下去:“一是‘专一的

一。‘专一在英文为Concentration,我们对于一件事

情能够专心一意的研究下去,必然能够有一旦豁然

贯通之时。”他强调的“集”是尽可能多地收集感

性材料,只有在尽可能多的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才

能通过感性认识而上升到理性认识。“集字在英文

为Collection,我们有了丰富的材料,便可以源源本

本的彻头彻尾的来研究它一个明明白白,才能够真

正理解这个问题的症结所在,才能够‘迎刃而解,

才能够收得‘水到渠成的效力。”他所说的“钻”

和“剖”类似与毛泽东所说的对感性材料的“去粗取

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思维方法。

“钻是钻进去的钻,就是深入的意思”。“‘剖字在英

文为Analyzation,所以我希望大家对于每一个问题

搜集得来的材料,除了钻进深入之外,必须更加着

意做一番解剖的功夫,分析入微,如同在解剖刀下,

在显微镜下,看得明明白白,分析得清清楚楚。”

“韧”是对前面所提到“四点”的持之以恒的坚持。

“非知之难,行之惟难,非行之难,终之斯难。”(唐·

吴兢《贞观政要·慎终》)知道该怎么做并不是困难

的,难能可贵的是始终如一地坚守。“韧是坚韧,我

希望大家在做学问上,要用韧性战斗的精神,历久

不衰的,始终不懈的坚持下去,终可达到‘柳暗花明

又一村的境界。”学问能力的提升,非一朝一夕

之功,需有坚韧的毅力和持久的恒心。

我们通常习惯于将青年学生的自杀归因于他

们的心理问题,而促使他们选择极端方式的更重要

的原因是他们畸形的生命价值观。他们没有意识到

自己肩负的使命与责任,更没有意识到实现使命所

需要具备的能力储备,因此就没有了承受挫折的勇

气,看不到自己“苦其心志”后的“天降大任”,为渺

茫的前途而努力奋斗的无价值感在他们的价值观

中占了上风。

三、“我的工作有没有进步”:反思着生命

价值的意义

提升自己的生命价值,就是以自己的生命活动

为客体,不断满足价值主体的需要。因此,生命价值

的提升根本上要通过生命活动的实践体现出来,通

过生命活动的实践不断创造价值,这就需要立足于

每一个普通的工作岗位,通过自己的日常工作体现

自己生命的价值。“动物只要不患病,有足够的食

物,就别无他求。人也应该如此,但现实并非这样,

至少在大多数情况下并非这样。”

身体的健康和生命的存在是生命价值的基础,

是每一个人最起码的职责。“在躯体方面,道德规律

的那种涉及我们自己的规定作为命令来看,因而从

肯定的角度来看,要求我们承担起一项职责,即营

养我们的躯体,用一切方式增进其健康与完好。”

仅仅关注于自己身体的健康与存在,还是远远不够

的,为了人所承担的使命,人在特定的情况下甚至

要拿健康冒险去寻求生命价值更大的提升,为此,

费希特论述到:“在不必要的情况下切勿拿你的健

康,拿你的躯体和生命去冒险。凡是在职责不要求

这么做的地方,都没有必要去做。如果职责要求这

么去做,我则绝对应该冒着一切风险去这么做,因

为完成职责是我的绝对目的,而我自己的保存不过

是实现这个目的的手段。”在费希特看来,人保

存自己的目的是为了完成自己的职责,而完成自己

的职责通常需要通过适当的社会岗位。对此,陶行

知先生说到:“第一点最要紧的,是要‘站岗位。”

“站牢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教育自己知责任,明责

任,负责任——教育着自己进步。”时刻不忘记

自己的岗位责任,是不断提升自己生命价值的精神

态度。无论身处于什么样的社会岗位,每个人都应

该意识到自己所处的岗位都是提升自己生命价值

的“基地”。

实践活动是生命价值转化的桥梁,而个体的实

践活动总要通过具体的工作岗位体现出来,就某一

个具体的工作岗位而言可能显得微不足道,但正所

谓“善不可谓小而无益”,整体正是由无数个“微不

足道”的岗位汇聚而成的,任何一个“微不足道”的

工作岗位都是个体展现自己能力的舞台,都是个体

将自己的生命价值的能力转化为生命价值的途径。

陶行知先生对于每个人的岗位提出的要求是“敏捷

正确”。“工作怎样能够做得敏捷正确呢?这就是靠

熟练与精细。”在爱岗敬业的基础上做到精益求

精,不断地把自己的工作做得更好。

四、“我的道德有没有进步”:激励着生命

价值境界的提升

除了对身体健康、学问和工作进步的反思外,

陶行知先生特别强调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

坏,纵然使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否

则,没有道德的人,学问和本领愈大,就能为非作恶

愈大。”司马光说:“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

帅也。”(《资治通鉴·周纪一·威烈王二十三年》)王

国维先生谈到知识与道德的关系时说:“有知识而

无道德,则无以得一生之福祉,而保社会之安宁,未

得为完全之人物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

础》课程更是在绪论中对大学生提出了“以德为先,

德才兼备”要求,要求大学生能够做到用“德”

来统帅“才”,并以“才”支撑“德”,摆正“德”“才”关

系,加强思想道德修养,促进自身全面发展。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

会存在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道德是来源于

社会存在的社会意识,一旦形成就具有积极的能动

作用,可以成为指导人们行动的精神力量。正如毛

泽东所说:“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思想,而代

表先进阶级的正确思想,一旦被群众掌握,就会变

成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先进的思想和

高尚的道德永远是激励人们提升生命境界的精神

力量,使人们生命存在不断趋向崇高。“人性自身的

美丽和尊严,就在引导着自己的道德生活,这本身

就是崇高的体现,它就是崇高。”崇高离不开自己

承担的道德使命,康德将崇高与冒险和怪诞进行了

区分,他说:“为了自己的、祖国的或我们朋友的权

利而勇敢地承担起困难,这是崇高的。十字军、古代

的骑士团乃是冒险性的;而决斗——那是由于骑士

对荣誉的召唤具有一种颠倒了的观念而产生的可

悲的残余——则是怪诞的……用原则来约束自己

的激情,乃是崇高的。苦行、发誓和其他许多修士的

道德,乃是怪诞的。”在康德看来,真正的崇高是

用道德原则来约束自己的激情,根植于道德原则之

上的德行是崇高和高贵的,其崇高性就表现在对普

遍的道德原则的遵循。

陶行知提出的“每天四问”的自我反省要求,从

关注身体的健康到强调精神的崇高,这与王国维倡

导的“完全之人物”的教育宗旨是一致的。王国维在

《论教育之宗旨》中写到:“教育之宗旨何在?在使人

为完全之人物而已!何谓完全之人物?谓人之能力,

无不发达且调和是也。人之能力分为内外二者,一

日身体之能力,一日精神之能力。发达其身体,而萎

缩其精神,或发达其精神,而罢蔽其身体,皆非所谓

完全者也。完全之人物,精神与身体,必不可不为调

和之发达。”教育的目标在于培养“完全之人

物”,“完全之人物”是德才皆备、身体与灵魂相和谐

的主体,“完全之人物”也是生命价值观得以全面彰

显的人物。

我国当前的社会转型过程尚未结束,“物的依

赖性”为特征的社会里异化劳动未能消除,而异化

劳动带来的生命存在的无意义感伴随着异化劳动

的主体,对生命的漠视和价值的迷茫是异化劳动中

难以避免的产物。因此在转型社会中加强生命价值

观的教育显得尤为紧迫。从传统的教育经典理论中

挖掘生命价值观教育的思想资源更具有理论上的

说服力。陶行知提出的“每天四问”的自我反省教育

思想,无疑是优秀的经典教育思想,在社会转型的

上一篇:工地心得体会下一篇:政法委群众路线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