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台湾的形势与政策

2024-10-22

对台湾的形势与政策(通用8篇)

1.对台湾的形势与政策 篇一

形势与政策

题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是每个主权国家的神圣权利,也是国际法的基本原则。联合国宪章明确规定:联合国和它的成员国不得侵害任何会员国或国家之领土完整或政治独立,不得干涉在本质上属于任何国家国内管辖的事件。联合国《关于各国依联合国宪章建立友好关系及合作之国际法原则之宣言》指出:凡以局部或全部破坏国家统一及领土完整或政治独立为目的之企图,都是不符合联合国宪章精神的。

中国近代史是一部被侵略、被宰割、被凌辱的历史,也是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维护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民族尊严而英勇奋斗的历史。台湾问题的产生与发展,都与这段历史有着紧密的联系。由于种种原因,台湾迄今尚处于与大陆分离的状态。这种状态一天不结束,中华民族所蒙受的创伤就一天不能愈合,中国人民为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的斗争也一天不会结束。因此解决台湾问题,实现中国完全统一,已然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五十年来,中国政府为此进行了不懈的奋斗。

如果谈到台湾的问题由来那么就不得不谈一下台湾问题的历史成因,其一如下。

在远古的时候,台湾岛和祖国大陆是连接在一起的,是大陆的一部分。后来,由于地壳运动,海平面时升时降,台湾岛也时沉时浮,直到5000年前,相连接的部分下沉为海峡,台湾于是成了祖国东中的一个四面环海的大陆岛。这从台湾海峡海底的地形可以得到证明。

台湾自三国时期就与中国大陆有了较为频繁的交流,虽然在以后的年代中与大陆数次分离,甚至兵戎相向。但那都是因为个人利益而进行的内部纷争,大陆与台湾是一个整体,不可分割,几千年来两岸人民之间的感情用血浓于水来形容毫不过分。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共产党曾经与中国国民党携手抗击侵入中国的日本军队。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和中国的抗日战争结束后,以蒋介石为首的中国国民党拒绝与中国共产党建立联合政府,并在1946年发动内战,企图消灭中国共产党,建立***的政权。经过三年战争,军事上处于劣势但得到人民支持的中国共产党打败了国民党。1949年10月1日,取得胜利的中国共产党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党势力从中国大陆全面溃退,退踞只占中国国土面积三百分之一的台湾岛,并在美国的支持下,继续与已成为中国合法代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对抗。从此,台湾陷入与中国大陆的分离状态之中,至今已有57年。

另外,台湾问题的产生以及长期得不到解决,与一些外国势力,特别是美国在其间插手密切相关。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以后,当时的美国政府本来可以从中国内战的泥潭中拔出来,但是它没有这样做,而是对新中国采取了孤立、遏制的政策。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政府派出第七舰队进入台湾海峡,当时的美国总统杜鲁门公然声称“台湾地位未定”。朝鲜战争停战后,美国在1954年又与台湾当局签订了所谓《共同防御条约》,将中国的台湾置于美国的所谓“保护”之下,阻挠中国政府解决台湾的正义斗争。中美建交三十多年来,美国政府和国会仍然不断通过向台湾提供所谓防御性武器等做法,阻挠中国统一台湾的进程。

虽然现在两岸仍处于敌对状态,但这只是暂时的,政党之间的矛盾是不可能将一个民族分裂的。

台湾所处位置的重要性也应在此稍作说明。

台湾岛地处交通要冲,既可作为遏制日本,控制南海诸岛,震慑东南亚的据

点,又可作为进入太平洋,固守大陆的前沿阵地。如果将台湾收回,那么钓鱼岛问题将迎刃而解,美国设在关岛的所谓“遏制中国的前沿”也会失去作用。到那时,南海舰队的有效保障范围将进一步扩大,越南、印度尼西亚等国抢占的南海诸岛也会送回。对日本而言,中国占领台湾岛就意味着日本以后无法再从西亚进口石油,而要依赖于俄罗斯,中国和俄罗斯就可以联起手来共同对付日本。

目前的台湾虽然脱离了民进党的统治,其前景同样不能不让人担忧。从近期来看,国民党虽然不支持台独,但是国民党是个资产阶级政党,这是众所周知的,他对中共的态度在现在看来不反对,但不代表支持。将来涉及到台湾主权问题时,仍然可能比较尖锐。从个人角度讲,台湾回归,意味着台湾的执政者就会降级,从总统降到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对任何一个人来说,都不想把自己的地位降低,更何况有日本、美国等国支持,还有比较强大的资金和一定的武力。

基于综上所述与主权的不可分割,台湾问题的如何解决,成为了一个摆在中国发展历史进程上的一个重要问题,那么我们应当如何处理台湾问题呢?

将来大陆和台湾的关系会是怎样的呢?尽管大家在这个问题上有不同的看法,但是有一点是绝对相同的,收复台湾是肯定的。只不过有两个问题:第一,手段方法问题,如果台湾决心要实现台独的话,大陆肯定会动用武力;如果台湾总是徘徊,那么大陆就会观望。大陆不会轻易动武,这是肯定的,因为如果动武,交战的不仅仅是两方,还会掺和进日本、美国。美国会不会出兵倒是个未知数,而日本,个人认为肯定会出兵,因为涉及到其安全问题了。一旦交战,经济肯定会受影响,而且东亚地区都会不稳定。这直接引起了第二个因素:时间问题,可能很快,也可能在我们这代解决不了。总之,台湾问题非同小可,解决台湾问题牵涉到的不仅是祖国大陆和台湾岛内,还有众多国家和地区,因此我们必须三思而后行。

中国政府出于对整个国家民族利益与前途的考虑,本着尊重历史、尊重现实、实事求是、照顾各方利益的原则,提出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概括地说,就是以和平方式实现国家统一,在一个统一的国家内,允许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并存。中国的主体部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澳门地区实行资本主义制度。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长期和平共存,谁也不吃掉谁。但针对台湾岛内的分裂势力企图把台湾分裂出中国的动向和外国势力干涉中国统一的企图,中国政府同时表示,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为此,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积极促进“和平统一”。

第一,增进共识,确认只有一个中国。海峡两岸同胞都是炎黄子孙,随着岁月流逝和社会的前进,面对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主流,两岸都应以民族大义为重,以国家统一、民族昌盛和人民幸福为己任,以符合实际,实事求是的务实精神,求同存异,化干戈为玉帛,结束两岸之间的分隔与对峙。

第二,增进互信,加深理解。传统文化尤其是长期占居中国主导地位的儒家文化,是联系两岸人民的纽带。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深深渗透入每一位中国人的心中,维持了两岸同一民族的心理稳定性。大力进行两岸传统文化交流,可以唤醒台湾人民的“大中华意识”。如果未来两岸能实现中华文化复兴基础上的统一,更是全球华人所乐见的,搭好对话桥梁,沟通谈判渠道。

第三,增加民间交往,扩大经贸合作。20世纪80年代以来,两岸之间文化、艺术、体育、演艺、学术、科技的交流不断增多,两岸人民受益日增。但总体上看仍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台湾当局的阻挠和限制。如:两岸不能全面直接“三通”等,这些都有待于进一步改善与加强。至于未来两岸经济贸易合作与发展,则更

是前景广阔,机遇多多。两岸经贸互补性极强,内地有广阔的市场,丰富的资源,充裕的劳力,台湾有较雄厚的资金和较强的技术。

长期以来,台湾问题一直是亚洲与太平洋地区一个不稳定的因素。中国的统一,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也有利于中国本身的稳定和发展,有利于中国同各国进一步加强友好合作关系,有利于亚太地区乃至全世界的和平与发展。而随着中国政府相继对香港、澳门恢复行使主权,全中国人民更是迫切地期望早日解决台湾问题,实现国家的完全统一,不能允许台湾问题再无限期地拖下去了。我们坚信,在包括两岸同胞和海外侨胞在内的全中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在世界各国政府和爱好和平的人民的理解和支持下,中国的完全统一一定能够实现。

2.对台湾的形势与政策 篇二

一、受市场经济体制下多元价值观的深刻影响,大学生对“形势与政策”课课程价值的认知、学习效果的认知、内容的认知出现了一些比较鲜明的特点,客观、清醒地认识这些特点,对发挥“形势与政策”课的育人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一)大学生对“形势与政策”课重要性的认知存在矛盾

据抽样调查显示,近94%的学生认为在学好专业课的同时,作为当代大学生还应该了解时事政策,增强政治敏锐性,对时事政治表现出普遍的求知欲望,应该说出生在20世纪80年代的大学生并未像一般性的批评意见所指缺乏政治责任感,而是表现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个体承担意识。但是,也必须看到,这种对形势与政策普遍渴望的热情还缺乏具体内容,比较空泛、抽象,在涉及到具体的指向时,往往出现价值困惑,从而出现对”形势与政策”课的几种消极认知,影响到课程教学的效果。一是“不愿意”,个别学生认为大学期间的主要任务就是专业课的学习,掌握专业技能,这些是硬本领,而形势与政策教育课则是软任务,不一定要学。二是“不重视”,部分学生认为专业课学习任务重,时间紧,根本没有功夫再来学习形式与政策教育课。三是“不必要”,不少学生认为要了解形势与政策,看报纸、上网、听收音机就行,不必非要来上形势与政策教育课。可以看出,虽然对形势与政策学习重要性的理解能在大学生中占据主导地位,但是具体到形势与政策课这门课程来说,同学们对课程价值的认知出现了反差或者矛盾。无疑,这样的消极认知将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对待课程的态度,进而影响到课堂教学效果,影响到学生对课程的评价。

(二)课程要求学生学习要有积极主动的态度和学生自我评价消极的矛盾

“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目标定位在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教育引导大学生认清国内外形势,全面、正确理解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上,这样的教学效果需要通过课堂教学、考核等环节进行确认,尤其是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够真实反应这一目标的实现程度。在调查中发现,大多数同学对课程感到满意,但是只有1/3左右的同学能够认真听课,经过课堂教学,只有1/3左右的同学对形势与政策有了兴趣和收获,这样的自我评价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课堂教学目前还存在各种问题,致使课堂授课缺乏有效性覆盖,部分同学感到未能从课程学习中直接受益,课程讲授也未能真正满足大多数同学希望能从课程中增强政治敏感性、了解形势与政策以及党和国家路线方针的意愿,从而影响到对课程本身的评价。

(三)对形势与政策宏观和微观层面的关注程度存在差异

形势与政策可以分为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宏观的形势与政策往往决定着、反映着微观的层次,如果对宏观层面没有必要的了解的话,对微观层面的形势与政策的把握就不可能深入、全面,只能停留在比较浅表的层次上。大学生的思维活跃,具象思维能力较强,抽象思维能力欠缺,使得他们关注的重点集中在对形势与政策的微观把握上,而对宏观的形势与政策缺乏主动学习、了解的愿望。调查显示,对决定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各项事业走势的党的十七大,大多数同学表示关注,但是有近50%的同学没有主动了解会议的详细内容,许多同学很少和同学聊起时政话题,而对物价上涨和就业形势等内容绝大多数同学表示出希望能够进一步了解探讨的热情。这种由近而远的认识事物的思维方式,既符合一般性的认识规律,也和当代大学生所处年龄段的心理特征相吻合,也反映出大学生思想上某种程度的不成熟。

二、“形势与政策”课应该把形势与政策课渗透于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各个环节中来,在强调价值导向性的同时强化服务意识,以学生成长成才为最终目标,强化育人功能,合理管理,正确引导,在知识、能力、素质三维目标中实现“形势与政策”课的价值

(一)“形势与政策”课要强化服务功能,凸显人文精神,实现“形势与政策”课工具理性和人文理性的统一

形势与政策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和组成部分,具有传递党和国家路线方针政策以及提升大学生正确观察时政能力、培养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能力的双重职能。对受教育者来说,一方面要通过接受形势与政策教育了解当前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进而理解党和国家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内在依据和客观标准,深入领会精神实质,增强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的自觉性;另一方面,又要通过形势与政策课的学习,学会以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客观判断形势与政策现状,提高自觉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能力,认真分析自己所处的社会形势,学会认识、把握形势与政策,思考应对策略,顺应、利用好个人成长发展所处的社会环境。显然,形势与政策教育课既体现出贯彻传达党和国家路线、方针、政策的工具理性,又有帮助大学生提高思辨能力,准确客观认清形势从而为自身提高发展开辟道路的人文理性,“形势与政策”课是工具理性和人文理性的有机统一和高度结合。但是,目前形势与政策教育在教学实践中偏重的是传达、贯彻的工具理性目的,把学生当作被动受教的一方,大部分时间讲授国内外政治、经济、军事形势,强调党和国家政策、路线、方针传声筒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自身成长成才的内在直接需要重视不够,人文意识薄弱,工具理性在课堂教学目的中居主导性地位,致使学生在对“形势与政策”课的理解中感受不到党和国家传达路线方针政策背后所体现出的深层次的人文关怀,很多同学感到讲授的内容实用价值偏小,更无法理解“形势与政策”课的重要意义。因此,在“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中,应切实转变急于灌输政治理念的观念,改变图解政策、只求传声的倾向,深入体察学生的内在需求,渗透人文精神,实现工具理性和人文理性在“形势与政策”课中的交融统一。

(二)对学生的成长成才教育中融入“形势与政策”课的教育,使学生认识到”形势与政策”课与个人的长远发展、持续发展有着密切的关联,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部分学生和“形势与政策”课貌合神离,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对课程的价值困惑和迷惘。在调查中,有些同学表示,课程内容和自己的学习生活相距甚远,感觉不到这样的课程对自己的发展有什么好处和价值。如前所述,大学生的思维具有直观、活跃的特点,但是在思维的深广度上有所欠缺,造成对“形势与政策”课的价值认识不够,教学接受的过程中消极被动应付,导致教学效果自我评价中评价过低,不能达到预期效果,因此,应该切实加强对“形势与政策”课价值和重要性的教育,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形势政策及其教育与个人发展的直接关联。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大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课价值意义的深入教育。一是形势与政策大环境决定着大学生个人的自我发展空间的最大上限和个人的发展方向。时势造英雄,必须认清时势,才能成为一个时代的杰出人物,古往今来许多伟大人物的成长已经充分说明了这一点;二是形势与政策也制约着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对大学生的成功概率产生重要影响,只有客观准确地把握形势,顺应政策,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才能正确定位,为自己的发展确定合理的行业和职业[1]。对客观形势把握不当,对国家政策了解不清,难免会出现南辕北辙的错误,使自己在职业生涯的路上遭受挫折。因此,对大学生应当进行“形势与政策”课重要价值意义的教育,教给他们正确地观察形势,利用政策,形成对形势的敏锐洞察力和对政策的深刻理解力,培养起超前把握和利用形势和政策的胆识,树立自身发展的意识,从而实现自身的大发展。要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形势与政策”课在自身发展历程中的重要作用,才能增强学生的学习这门课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真正让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进入学生头脑。

(三)调查了解学生需求,找准课程切入点,从学生内在需求出发上好“形势与政策”课,实现课程的价值在场

价值是指标志客观事物及其属性能够满足主体需要的范畴,对于接受主体而言,价值可以分为正价值、零价值和负价值,能够始终维持客观事物及其属性处于正价值状态就成称为价值在场,否则就是价值不在场[2]。当前的“形势与政策”课由于种种原因,课程教授内容与课程价值相分离,出现了价值不在场的状况,课程教授内容与学生的内在需求不相适应,学生迫切需要了解的是形势与政策的微观内容,希望能够有对形势与政策微观内容的纵深解读,而不是从宏观着手,再向微观印证。据调查,在各项形势与政策内容中,学生对物价上涨、就业形势等关系到切身利益的微观形势以及相关政策都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望,而对离自己学习生活实际较远的宏观形势与政策关注度明显较低。这一方面说明自身利益诉求成为学生中最大的热点,另外一方面,也启示我们学生的内在需求是吸引学生关注课程、学好课程的重要内在动力,是课程进入学生头脑和思想的有效切入点。要调动各方力量,认真调查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脉搏,找准学生思想兴奋点和课程切入点,从微观层面切入课程,中观开掘内容,最终达到宏观把握目的,实现“形势与政策”课的价值在场。

(四)利用多种形式巩固课堂教学成果,形成教学与管理的良性互动

课堂教学作为“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的主渠道,在传授知识、培养兴趣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单一的知识传授和灌输以及教学方式、考核方式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使得课堂教学效果不能完全达到教学目的,需要对课堂教学成果作进一步的巩固。一是要对课堂上反馈回来的信息给予重视。课堂教学是一切问题和矛盾的集中体现,对课堂上反馈的信息要充分重视,及时收集调研,反馈给教学管理部门,作为调整教学内容、教学进度、教学计划、教学方式等工作的依据,形成教学与管理的良性互动。二是要通过多种形式切准学生思想脉搏,了解学生的思想兴奋点。经常性地动态跟踪学生的思想波动情况,通过调查问卷、调研报告、党团会议等形式关注焦点问题,深入分析现状,总结思想特点,使教学部门能够据此了解学生内在需求,有针对性地上好“形势与政策”课。三是通过多种形式延伸第一课堂,把形势与政策教育贯穿在学生生活学习的全过程。依托分团委、学生会、学生党组织、理论社团等学生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举办知识竞赛、主题征文、党团学习、专家讲座等活动巩固好“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成果,培养起同学们对时事政策敏锐的把握能力和持久的兴趣,最大限度的把形势与政策教育延伸到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中来。

要达到“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目标,要求我们深刻认识“形势与政策”课的现状和学生对课程的认知态度,转变教学管理观念,把“形势与政策”课统一到为学生成长成才服务上来,强化育人意识,形成教学管理的良性互动,培养起学生对“形势与政策”课的兴趣,才能使党和国家的政策、路线、方针进入学生头脑。

三、上好“形势与政策”课,要在师资队伍建设、课程内容建设、教学评价方式上进行具有实质性意义的改革和创新

(一)加强师资队伍培养,提高授课水平

目前课程的师资队伍主要由党政领导、辅导员、思想政治课老师兼任。不同的授课主体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课程的建设,但是也不可避免地给课程带来了一些不容忽视的影响。要建设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就要创造条件让教师攻读相关硕士、博士学位,提高其学历层次,打好理论功底;在专业技术职务评聘时,把“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科研成果和专业课老师同等对待;经常性地组织开展教学、科研交流,鼓励交流和合作,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建立一支理论素养好、政治立场坚定、学术功底深厚、具有宏观把握能力的高水平的教师队伍。

(二)丰富课程内容,增强课程吸引力

课程的政策性、重要性客观上要求有统一的讲授规范和内容,但是目前课程尚无统一的教材,影响了对课程的深入探讨和研究,因此,课程教学首先要求有统一的内容规范,有关部门应该结合最新的形势发展,编写统一教材,具体阐述党和国家在国内外一系列重大事件上的立场和观点。同时,要积极创新课程内容的形式载体,努力探索运用多种形式促使学生学习课程的途径,使互联网、多媒体手段在学生学习过程中逐渐占到一定比重。

(三)改进教学评价方法,提高学生自学能力

当代大学生思维比较活跃,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处在重塑时期,应该在发挥其个人主动性的基础上,以个人体验为中心组织教学,转变封闭式的教学评价方式,不能把“形势与政策”课作为一种纯粹的知识体系来灌输和传授,而应该把授课过程看作一个和学生互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积极鼓励学生自行选择、吸取有用的信息,以自身的体会对所接触到的信息进行甄别、判断、取舍,和别人积极交流,总结出具有个人特色的观点和结论。教师对学生基于个人体验所得出的结论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观点予以分析、引导,教育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根本上理解党和国家出台的方针政策的形势背景。

摘要:“形势与政策”课既具有传达、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在国内外重大时事上的政策、立场、态度的功能,也有为大学生成长成才奠定基础的作用,是工具理性和人文理性的统一.本文从调查问卷总结出的学生对课程的认知特点出发,重点阐明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双重特性,力求切准学生思想脉搏,把握学生思想动态,为教学管理提供学生思想的最新变化,形成管理与教学的良性互动.

关键词:形势与政策,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建设,巩固成果

参考文献

①唐耀华.和大学生谈形势、政策与个人发展——对“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切入点的探索[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7.(5).

3.对台湾的形势与政策 篇三

关键词: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民办高校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0-0262-02

一、《形势与政策》课的重要性

形势与政策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是每个学生的必修课程,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担负着重要使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通过形势与政策教育,帮助学生认清国内外形势,认识国家改革与发展所处的国际环境与时代环境,教育和引导学生全面准确的理解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培养大学生分析形势与政策的能力,使学生在探讨、研究问题的过程中,坚定理想信念,明辨是非,从而提高自身的思想素质。

二、民办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现状及原因分析

(一)学生对形势与政策课学习的热情度不高,学习积极性差

其主要表现概括为“三不”,即课堂上老师讲课不听,老师提问不理,老师点名不在。究其原因,可以从民办高校学生对课程评价两标准来分析。据了解,学生对课程评价有两个标准,按学生的话来说就是“有用”和“好玩”。在他们看来,形势与政策课大多是“没用又不好玩”的,所以学习的热情度不高,学习积极性差。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学生对课程认识有偏差,重视不足。从民办高校学生特点来看,民办高校学生的政治素质普遍不高,缺乏社会责任感,认为国际形势的发展,国家大政方针等离自己很远,甚至跟自己没有关系,因此没必要了解这些内容。另外,民办高校的学生大多家庭条件较好,部分学生由于受成长环境的影响,比较自私,带有一定的世俗气息,认为能带来经济利益的知识才是有用的,因此认为形势与政策课是没有用的。从民办高校的特征来看,民办高校大多开设一些实用型的专业,如会计、英语等,这些专业的学生专业学习压力大,再加上民办高校学生认为自己起点低,需要加强学习,想通过考证来弥补高考时的遗憾,所以受到就业压力、专业学习压力、考证压力及社会上用人单位“重才轻德”的影响,因而对形势政策课不重视。从学习途径来看,如今的大学是网络普及的地方,网络已成为大学生了解社会,获取各种信息的首选之地。因而一部分学生认为形势政策课所讲的内容完全可以通过网络、新闻媒体、微博获取,没必要坐在教室里上课。从考核方式来看,由于形势政策课大多采取写论文的形式进行考核,这种考核方式对于学生来说比较简单,通过率几乎百分之百,因此学生认为这门课没必要花费过多的精力。

2.教师的课堂教学缺乏吸引力。这就是学生所说的“不好玩”。从教学内容来看,一些教学内容理论性太强,没有吸引力。一些老师在讲课时没有结合学生较为关心的实践问题进行讲解,使课堂教学缺乏吸引力。从教学方法来看,长期以来,传统的形势政策课大多采取“填鸭式”的讲授方式,而90后学生思维活跃,追求个性,追求自我,传统的灌输的授课方式,易激起学生的反感和抵触情绪。从教学态度来看,一些老师敷衍了事,备课不认真,课堂氛围沉闷,缺乏感染力和吸引力,造成学生缺乏兴趣。

(二)教师队伍不稳定,教学水平参差不齐

1.教师队伍不稳定。任何一门课程的教学都必须有一支精干的教师队伍。《中共中央教育部、宣传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中规定,“要建立一支以精干的专职教师为骨干,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为主体,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而教师队伍不稳定,成为制约提高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水平的关键。

形势与政策课程内容涵盖了国内外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军事、历史等方面的内容,教学内容纷繁复杂;形势与政策课最大的特点是时效性、变化快。“一天一个样,三天大变样”,教学内容也要随着社会出现的热点问题、难点问题进行不断的调整。因此形势政策课难度大,变化快,备课耗时多,工作量大的教学特点,使得许多教师对该门课程望而生畏。

另外,民办高校在管理体制、教师待遇、职称晋升等方面存在问题,留不住人,使教师的流动性大。而对于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师而言,由于学校对该门课程不够重视,对教师没有足够的价值认可和激励措施,使教师总觉得低人一等,自信心不足,没有奔头,教师队伍缺乏吸引力和凝聚力,更谈不上稳定。

2.教学水平参差不齐。其原因主要如下:一是教学组织方面的问题。学校在组织教学时,往往没有按照专题组织教学,而让所有的任课教师讲授所有的教学内容。这样,教师就一直被变化着的教学内容牵着鼻子走,没有一定的研究方向,甚至讲授某一个专题时也没有一定的知识积累,必然导致讲课时底蕴不足,学生反应不好,也会影响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发挥。二是教师队伍结构设置问题。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高校形势政策教育教师队伍基本由少数专职和大量兼职教师组成,这些教师尤其是兼职教师,每个人的专业背景不同,知识结构和研究方向也不同,因此在学校没有按专题组织教学的情况下,教师往往对自己擅长的专题讲得好,对自己不擅长的专题讲得差。三是部分教师对该课程重视不足,责任心不强,态度敷衍。形势政策课的兼职教师多以党政干部及年轻的辅导员为主,他们本身有比较繁重的党政事务和学生日常管理工作,只能利用晚上及周末的时间备课,由于工作压力大,任务重,使得一些教师备课不认真,敷衍了事。四是部分教师教学水平不高,能力不强,经验不足。从民办高校的教师结构来看,青年教师占多数,青年教师由于刚毕业不久,从事教学实践的时间较短,知识积累不够,经验不足,教学能力、教学水平有待提高。

三、提高民办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质量的措施

(一)学校层面,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1.合理设置教师队伍结构。形势政策课要配备高素质的专职教师,负责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和研究工作。民办高校中不乏有经验的离退休老教授,也有一批年富力强的中青年教师,要老中青结合,形成形势政策课的专职教育团队。另外要科学搭配专兼职教师比例,形成以专职教师为骨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为主体的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

2.强化教师培训。学校要为教师进修、查阅文件资料等提供方便,并且应当安排教师参加短期培训班、专题研讨班,并进行社会考察,以开阔眼界,丰富教学素材。

3.强化价值认同机制。要把形势政策教育提高到学科建设的高度,在人力、物力、财力方面予以支持,对于从事形势政策教育的教师在聘任及晋升职称上予以支持。

4.建立专业化教师队伍。形势政策教育教授的内容涉及面非常广,任何一个专家、学者都难以包打天下,因此需要教师走专业化方向。在教学组织过程中,教学内容应该模块化、专题化,可以按照政治、经济、科技、外交、军事、文化等分成不同的课题小组,每个教师按教学内容和兴趣不同,选择相对稳定的一两个方向积累资料,并且参加到相应的课题小组中开展工作。

5.实行集体备课。形势政策教育的内容单靠个人的力量很难完成,这就需要按照不同的内容,划分不同的课题小组,再以课题小组为单位,定期开展集体备课。集体备课便于对形势政策课教育教学过程中采取的好的方式进行交流借鉴,对于遇到的问题进行协商解决,是一个取长补短的好机会。

(二)教师自身方面,需提高教学水平,增强教学能力

1.提高教师素质。第一,提高专业理论素养。提高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质量关键在教师。由于形势与政策课内容涵盖历史、哲学、政治经济学以及国际关系等多门学科,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有相关学科的知识,具有深厚的理论功底及运用理论分析国际局势,分析政策变化的能力,因此教师需要通过学习,不断提高专业理论素养,从而提高自身教学水平与教学能力。

第二,提高思想道德素质。作为教书育人的教师,要以自己良好的思想和道德风范去影响和培养学生,要有强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把育人工作作为一项伟大的事业去追求。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才能感染人、培育人。

第三,提高科研能力。提高科研能力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保障。教学与科研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两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教师要提高形势政策课的教学水平必然要以加强科研为基础,力争成为学者型教师。因此要加强两方面的科研,一是加强对形势政策课教学内容的研究,也就是对于形势政策课中一些热点问题,重点问题的研究。二是关于形势政策课教学方法的研究。以科研能力的提高,带动教学水平的提高。

2.精选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教师教学的基本依据,是落实教学大纲,实现教学目的的主要载体。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要本着“以生为本”的思想,选取一些学生普遍关心的、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热点问题进行讲解,力求做好政策性与时效性的结合;同时,还要充分挖掘教材和时事中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保证学生关注内容的政策蕴含力和积极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另外要及时捕捉新的信息,更新教学内容,增强教学内容对受教育者的吸引力、感染力。

3.注重语言沟通艺术。教学语言是教师传递信息,提供指导的语言行为方式,它不独立存在于教学之中,却是一切教学活动的最基本的教学行为。因此要注重语言沟通艺术,从而更好的为实现教学目的服务。这就要求教师做到:一是语言准确精练,逻辑性强,尽可能用最简练的语言表达最丰富的内容,环环相扣地向学生传递教育信息。二是语言要生动有趣,切忌死板乏味,教育中既要做到严肃认真,又应富有情趣,寓教于乐。三是语言要注意抑扬顿挫,避免学生的听觉疲劳。这些都需要扎实的语言功底和课前认真准备。

4.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形势与政策课程要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必须要创新教育方式,要摈弃陈旧的满堂灌教学方式,探寻能被学生接受的教育方式。要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法、案例教学法、比较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实践教学法等多种方法,注重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使课堂教学生动,充满感染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Z].教社政[2004]13号,[2004-11-17].

[2]王娟.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

[3]周伟光.大学生形势政策课教学模式的创新研究[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2010,(1).

4.形势与政策论文:浅谈台湾问题 篇四

浅谈台湾问题

姓名:***

学号:******

班级:*******

**大学**学院

2013年11月

一、台湾的地理位置及地位

台湾位于中国大陆东南沿海的大陆架上,地处东经119°18′03〃至124°34′30〃,北纬20°45′25〃至25°56′30〃之间。面积3.6万平方公里,包括台湾岛、澎湖列岛、绿岛等岛屿。台湾海峡呈东北向西南走向,北通东海,南接南海,长约200海里,宽约70至221海里,平均宽度约108海里,是海上交通要道,也是国际海上交通要道。中国东海和南海之间往返的船只从这里通过。从欧洲、非洲、南亚和大洋洲到中国东部沿海的船只也从这里通过。从大西洋、地中海、波斯湾和印度洋到日本海的船只一般也经过这里。厦门与台湾隔海相望,其地理位置优越且有良好的深水港湾,自古有“扼台湾之要,为东南门户”之称。台湾也是兵家必争之地。台湾对大陆来说就是一艘永远不沉的航母,台湾对美国来说是它第一岛链的最前沿。台湾经济军事及政治位置都不容小觑。

二、台湾与大陆的历史渊源及台湾问题的由来

台湾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230年。隋唐时期称台湾为“流求”。隋王朝曾三次出师台湾。据史籍记载,610年汉族人民开始移居澎湖地区。到宋元时期,汉族人民在澎湖地区已有相当数量。公元12世纪,宋朝将澎湖划归福建泉州晋江县管辖,并派兵戍守。元朝也曾派兵前往台湾。元、明两朝政府在澎湖设巡检司,负责巡逻、查缉罪犯,并兼办盐课。明朝后期开始出现台湾的名称。进入16世纪之后,汉人在台湾开拓的规模越来越大。在战乱和灾荒的年代,明朝政府的福建当局和郑芝龙集团曾经有组织地移民台湾。

16世纪,西班牙、荷兰等西方殖民势力迅速发展、开始把触角伸向东方。17世纪初,荷兰殖民者侵入台湾。1662年郑成功率领明朝海军力量驱逐了荷兰殖民者,设立承天府,全面治理台湾岛。这种承天府的治理直到清朝统一中国之后,变为福建省的一部分,1714年清政府派人到台湾测绘地图,以后一直将台湾岛视为“东南沿海七省之门户”。清政府1885年正式成立了台湾省,派出刘铭传治理台湾。1894年,日本发动侵略中国的“甲午战争”,次年,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割让台湾岛,以后在日本统治的50年中。

1945年8月,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中国的抗日战争胜利,台湾及澎湖列岛依照中、美、英签署的《开罗宣言》和中、美、英、苏签署的《波茨坦公告》规定,归还中国。10月25日,同盟国中国战区台湾省受降仪式在台北市举行,中国政府向世界宣布台湾及澎湖归中国主权管辖之下。

台湾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不仅在法律上而且在事实上已归还中国。之所以又出现台湾问题,与中国国民党发动的反人民的内战有关。1945年解放战争(中国内战)国民党败给共产党,蒋介石败退到台湾,毛泽东在大陆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从此,台湾一直处于国民党统治之下,一直没有和大陆统一。造成今日台湾海峡两岸隔绝的状态。

三、台湾问题的现状

虽然在连战,宋楚瑜访问大陆后,台海两岸关系出现了有利局面,但两岸关系依然严峻。两岸长期处于敌对隔膜状态。造成这种局面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

首先是内部因素:“台独”势力上台,力谋分裂中国。其中以李登辉和陈水扁为代表。2005年5月14日台湾“任务型国大”选举结束后,围绕“修宪”问题,陈水扁更是全力动员,以确保包括“公投制宪”内容在内的“修宪”方案得以通过。从而为两岸关系的发展制造阴影。而台湾当局媒体对大陆的报道,无论是平面的还是数字的,多是敌对和嘲讽的内容。很少涉及正面报道。电视频道以欧美和日本为主。从而,台湾对大陆的信息封锁和欧美日等对大陆的歪曲报道使不少台湾民众对大陆的了解甚少,甚至误解。

除了内部因素,还有就是美国等国家对台湾的干预。上世纪五十年代,中国本可以解放台湾,但美国把第七舰队开进台湾海峡,干扰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军收复台湾。再后来,美国国会竟通过了所谓《与台湾关系法》,并经美国总统签署生效。这个《与台湾关系法》,以美国国内立法的形式,做出了许多违反中美建交公报和国际法原则的规定,严重损害中国人民的权益,美国政府根据这个关系法,继续向台湾出售武器和干涉中国内政,阻挠台湾与中国大陆的统一。现在的台湾也是因为美国等国家的撑腰,想一方面享受大陆给予的优惠,另一方面又不和大陆统一。

四、大陆为全国统一所做出的努力

中国政府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是“和平统一、一国两制”。争取和平统一,但是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积极推动两岸人员往来和经济、文化等各项交流。

1995年1月30日,江 泽 民总书记发表了题为《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的重要讲话,精辟地阐述了邓小平“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思想的深刻内涵,提出了现阶段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后被称为“江八点”)。

2005年3月4日,胡 锦 涛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届三次会议的民革、台盟、台联界委员时,发表了重要讲话,就新形势下发展两岸关系提出了四点意见(即“胡四点”):

第一,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决不动摇;

第二,争取和平统一的努力决不放弃;

第三,贯彻寄希望于台湾同胞的方针决不改变;

第四,反对“台/独”分/裂活动决不妥协。

2005年4、5月间,国民党主席连 战、亲民党主席宋 楚 瑜等相继对大陆进行了历史性的访问;新的党际交流平台——“国共论坛”建立;面对“台/独”的猖狂挑衅,中共采取了“促美遏独”、“联蓝反独”的正确策略,建立起了国际国内“反独遏独统一战线”,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我所用,一次次成功地挫败了陈水扁的“台/独”冒险,终于通过2008年3月“大选”,把顽固坚持“台/独”的民进党赶下了台,实现了台湾政坛的再次政党轮替,“台/独”势力遭受重创。

2008年3月,胡 锦 涛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一届一次会议民革、台盟、台联委员时再次发表了重要讲话,呼吁“两岸同胞团结起来,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主题,共同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局面,共同促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首次把“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提高到了“主题”的高度。

五、我们大学生应该怎么做

大学生是祖国的新兴力量,具有较高的素质和强大的力量。我认为大学生首先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坚定祖国统一的信念,坚决反对一切危害“祖国统一”的言论行为捍卫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通过开展各种宣传活动,加强祖国统一意识和宣扬祖国统一思想。

六、学习心得体会

作为一名大学生,深刻、全面的了解国内外的形势是非常必要的,而学习这门课程是对可以帮助我们掌握正确分析形势的能力。了解当今国内国际的形势与政策不仅是帮助当代大学生取得成功的一方良药,也是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精神面貌的一种有效途径。

5.对形势与政策课的建议 篇五

对于形势与政策课,细想想,我已经上了六次课了。说真的,很开心学校为我们开设这种课程。形势与政策课让我们学到了很多,懂了很多,视野开阔了很多。这个课程内容有着鲜明的政治性和世界的多变性,教育了我们基本的国际政治,让我们渐渐树立起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国际政治观念。

对于这么有用的课程,本人当然希望它开办的越来越好,越来越符合当代大学生兴趣所向。所以对这门课我想提下个人建议。

一:课程模式

现在我们上这门课都是在大教室上的,一个班就有200多人了,可老师却只有一个。基于如此庞大的数目人群,很多学生就有了懒散的学习态度了。听课兴致也就提不起来了。我们就会有一种这样的心:此门课不重要,听听即可,大可不必用心。可事实则不然。这门课是提高我们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课程。所以我想建议的是:

1学校能够减小教学班的规模,开设多几个班,从而使学生的听课注意力能达到同一个点上。2采用同伴教育模式,选择与大学生年龄相仿的老师来讲授课程,这样由于思想接近,学生对于该课程就容易接受。

二:教学内容

时势与政策课的主要内容就是对学生进行国际国内形势变化的动态教育,着眼于引导和帮助学生提高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所以我觉得老师所讲授的内容就应该结合当前国际政治格局,国际关系的形成的这种国际环境,摘取经典时事新闻案例,培养学生的国际政治素质,增强学生的公民意识、国家观念,开拓学生的国际视野,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政治观念,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另外,老师应该多展现中国与世界的互动关系和发展关系,这样才能 增强我们大学生热爱中国、振兴中国的自豪感与责任感。总之,要想所讲的内容起到用处就应该使教学内容贴近大学生实际,贴近生活实际。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现在我们上这门课都是处在只有老师讲,而实际交流很少的不乐观上课氛围中。我们学生对老师的抵触心理很强。如果不是像我们林焕章老师那样很搞笑幽默的老师,我们同学跟本就不想融入老师的教学中,不想走进老师的思想里。所以说,这样的课程上了也是白上。与其上一节沉闷而毫无作用的课,倒不如花点心思把课堂气氛搞活。所以本人只想建议一下的是:

1、上课多采用视频教学模式,在讲授的同时,辅助放映有关录像资料。

2、增加多一点互动环节,例如采取分组讨论形式或抢答形式来提高同学的兴致。这样教学的效果才会有所提高。

6.对台湾的形势与政策 篇六

其实“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大学生的必修课,是对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要渠道和重要阵地,是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形势与政策”课是一门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为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高校培养目标为依据,紧密结合国内外形势,紧密结合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对大学生进行比较系统的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

1.《形势与政策》教育是国际国内形势变化的要求

随着全球化脚步的逐步加快,导致由激烈的对抗逐步转向东西方文明和价值观的冲突。国内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和发展的黄金时期的矛盾凸显时期,我们的思想观念受到一定的冲击。在复杂的形势面前,我们面临着许多矛盾和困惑,亟需教育和引导,特别要加强对《形势与政策》课的学习,引导我们从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的高度认识自己,把握自己,帮助我们拓宽视野,开阔胸襟,立志奋斗。从这个意义上看,加强《形势与政策》课的学习是形势变化的客观要求。

2.《形势与政策》教育是提高我们思想政治素质的需要

我们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敏感、勤于思考,但科学思辨能力不强,容易受到各种思潮的侵蚀。加强《形势与政策》课的学习,使之更贴近社会现实和学生思想实际,既对形势与政策以及重大事件进行理论阐述,又针对学生思想实际进行指导,帮助其正确分析认识党和国家面临国际国内形势以及现实中存在的问题,增强辨别是非的能力,这对提高我们思想政治素质、坚定其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信念具有重要意义。

4.《形势与政策》教育有助于增强大学生的时代紧迫感和责任感 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我国始终面临着经济发展与意识形态方面的双重挑战。加强形势与政策教育,有助于大学生认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所面临的时代特征和外部条件,以及中华民族未来发展的机遇和挑战,帮助当代大学生明确其所担负的历史使命,激发他们的时代紧迫感和社会责任感,自觉为国家发展、社会进步贡献力量。

7.对台湾的形势与政策 篇七

我国台湾地区自1968年推动九年义务教育后, 其教育行政部门都在不断的就如何延长国民教育而提出不同的教育改革方案。在2003年积极规划了“十二年基本国民教育”, 并于2011年正式开始“十二年国民基本教育”的改革。然而在政策实施的四年以来, 台湾地区人民对“十二年国民基本教育”却表现出了一定的“反抗性”, 对“就近免试入学”、“定额辅助”等具体执行方法也表现出了很大的“担忧”。笔者利用在台湾交换学习的机会, 对台湾地区的“十二年国民基本教育”政策有了较为全面的理解, 也对政策的本身进行了一定的思考。

一、对“十二年国民基本教育”政策内涵的思考

(一) “十二年国民基本教育”政策的基本框架

台湾地区的“十二年国民基本教育”初步可以简单划分为九年义务教育和三年高级中等教育两个阶段。其中的三年高级中等教育阶段是针对15岁以上的学生, 其主要包括普及、免学费、非强迫入学等。而“十二年国民基本教育”的基本框架主要包括了三大愿景、五大理念、六大目标、七大重点以及二十九个方案。其中三大愿景是提升中小学教育品质、成就每一个孩子、增强地区竞争力。五大理念为有教无类, 不分种族、性别、阶级、经济条件、地区等, 学生的受教育机会一律均等;因材施教, 面对不同智力、性向及兴趣的学生, 设置不同性质与类型的学校, 通过不同的课程与分组教学方式施教, 让每位学生都能发挥自己的潜能;适性扬才, 通过适性辅导, 引导学生了解自我的性向与兴趣以及职场和就业结构的基本形态, 让每位学生在人生的道路上发挥自己的长处;多元进路, 发展学生的多元智力、性向及兴趣, 进而找到适合自己的道路, 以便继续升学或顺利就业, 开展自己美丽的人生;优质衔接, 高级中等教育一方面要与初中教育衔接, 另一方面要均衡城乡教育发展, 使每所学校都有优质的教育环境, 让学生有能力继续升学或进入职场, 并能终身学习。六大目标是:培养现代公民素质;引导多元适性发展;确保学生学力品质;舒缓过度升学压力;均衡城乡教育发展;追求社会公平正义。及七大重点相对应的有二十九个方案。[1]

(二) 推行“十二年国民基本教育”政策的目的分析

在基于顺应世界潮流、促进教育机会均等、缓解升学压力、提供多元学习等教育目标下, 分析有关政策以及综合台湾学者关于台湾地区实施“十二年国民基本教育”的相关解读可以分析出台湾地区推行“十二年国民基本教育”政策的目的。

第一, 为了全面提升国民素质。国民素质提升有赖于教育质量的更多发展, 因此若能投入更多的经费, 改善教学软硬体设备, 提升教师素质, 均衡各项落差, 才能提升教育品质。[2]

第二, 为了促进教育机会的均等。在台湾地区, 初中生升学率以及入学机会已非常普及, 但不代表其符合教育机会的均等。所谓教育机会的均等是指要保证学生的入学方式、就学过程、学习成就及将来的发展都要有相等的机会。但是目前台湾的公司立学校学费、国民所得及城乡差距、文化资本、社会资本等存在的较大的差距, 所以希望通过推行“十二年国民基本教育“政策来追求教育上的公平正义。

第三, 为了均衡各地后期中等教育的品质。台湾教育品质的落差主要体现在公立与私立、高中与高职、城市与乡镇等落差上[3], 而通过“十二年国民基本教育“的实施, 能够缩减这些差距, 从而达到教育品质的均等化。

第四, 为了舒缓升学压力。在台湾地区, 初中生升学高中职的升学率已超过95%, 高中职的入学机会也超过130%[4], 因为台湾实施九年一贯课程的缘故, 初中生升学压力却一直增加。所以有台湾学者认为中学的升学压力应该延缓到高中生大学, 而不是在初中升高中。

第五, 为了达成学生就近入学的目标。城乡差距会影响教育机会的不均等。“十二年国民基本教育”通过辅助的方式缩小城乡差距, 吸引学生就近升学, 促进地区之间的均衡发展。

十二年国民基本教育的政策还强调未来后期中等教育不仅要成为新一代国民学习的场所, 也将是他们人生成长过程中重要的生活场所, 所以需要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结构性改革, 从而塑造一个全新的不仅只为个人教育而思考还要包含为国民教育层次而思考的宏观的教育形式。

(三) 推行实施“十二年国民基本教育”政策的实施原则分析

台湾地区的“十二年国民基本教育”主要计划透过减轻弱势家庭学生学费负担, 及提升高中职优质化, 逐步纾缓初中生升学压力、引导学生适性发展, 及平衡城乡差距, 以达成提升国民素质、增进地区竞争力、促进教育机会均等、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理想与目标。台湾地区的教育行政部门对实施“十二年国民基本教育”规定了具体的实施原则, 包括入学普及化、教育优质化、就学在地化、缩短学费差距、缩小城乡差距。[5]

第一, 入学普及化。在强调多元化入学方案与提供较低廉学费的助力下, 提升初中毕业生入学高中职之比率。第二, 教育优质化。扩增优质高中职, 全面提升高中职教育品质。用好学校办好教育, 用好教育来培育好人才, 使每一所高中职都是优质学校, 每一位学生都是优质适才。第三, 就学在地化。落实高中职社区化, 逐步达成在地就学目标, 通过家长、教师、学校三方共同努力, 落实孩子生涯辅导及学习扶助, 从而提升学生学习成就。第四, 缩短学费差距。缩短公私立高中职学费差距, 减轻弱势家庭家长经济负担。第五, 缩小城乡差距。一些较偏远地区与离岛地区, 目前教育资源碍于学生人数, 未能与大都市的教育补助相提并论, 产生教育城乡差距。实施“十二年国民基本教育”以补强教育资源不足地区的高中职学校资源, 提升他们的竞争力。

二、对“十二年国民基本教育”实施困境的思考

(一) “国民教育”定义不清

在台湾地区现行的“国民教育”是“九年国民教育”, 其是义务教育。而根据相关规定, 义务教育是强迫教育同时也是免费教育。而根据2003年台湾地区教育会议与会专家所讨论的“十二年国民基本教育”是非义务、非免费以及非强迫性的教育, 于是就产生了“十二年国民基本教育”的内涵是否等同于“义务教育”的疑问。

(二) 关于“明星高中”的问题处理困难

所谓明星高中, 也就是大陆所称的“重点中学”。台湾在过去实行的是联考制度, 造就了一批明星高中, 然而“十二年国民基本教育”需要进行学区划分, 就使得明星高中处境十分尴尬。例如, 如果明星高中社区化, 最容易引发争议的便是其招生范围有多大。在台湾家长心目中, 明星高中已经是根深蒂固的观念, 如果将其强制社区化, 必定会引起户口大量涌入, 而往往只有家庭经济富裕或是家庭背景较好的家庭才能够做到为了孩子读所谓的明星高中而迁户口, 这显然是有违公平的。

(三) 学区划分困难重重

由于明星高中的缘故, 学区划分已成为“十二年国民基本教育”政策实施过程中, 社会最关注的部分。最大的困难便是将其与高中社区化方案中的“适性学习社区”进行整合。伴随着台湾地区这些年少子化的形势愈发严峻, 使得各城乡之间学校分布数量特别不均衡, 固然使得社区化这一政策走得愈发艰难。

(四) 对改革入学方式的不满

“十二年国民基本教育”最主要的一项改革就是将入学方式由考试逐步向免试转变。即以学生初中基本学力测验为依据, 将学生分发至各种类型的学校。其分发方式採取大级距的方式处理, 以模糊分数差距, 缩短学校排名的刻板印象。至于特色学校部分, 则将其视为区域学校之招生范围, 为维持菁英教育, 使得程度好的学生也能适性入学, 也可採取甄选, 或优先登记入学的措施。[6]对此, 台湾地区教育主管部门在免试入学部分希望采用在校成绩来评比入学, 看似可以避免以学测考试定江山的问题, 但是仍避免不了学校针对特定学生成绩放水, 每个教师主观评比不同的困扰。

(五) 课程规划欠缺横向统整和纵向衔接

对中等教育而言, 应着重考虑通识知识和基础知识, 而对于台湾地区目前的高中、职业学校以及综合高中来说, 彼此之间都缺乏培养学生共同通识的能力;再加上十二年一贯的课程与九年一贯的课程如何做到较为统整的衔接, 这些都是台湾社会对“十二年国民基本教育”政策所较为关注的问题。

三、对“十二年国民基本教育”政策的检视与思考

(一) 未形成整体思考的改革

虽然台湾地区从很早就开始对实行“十二年国民基本教育”政策进行研讨分析, 但最终还是在入学方式、执行策略都还未确定之前, 采取激进革命式的变革方式进行全面实施, 所以此政策一直招到一部分社会群众的抵制。相对于台湾地区这二十多年其他的各项教育改革而言, 唯一保存下来的是高中入学方式, 因为其是符合社区高中精神的, 但随着“十二年国民基本教育”政策的推进, 其入学方式并没有完全考虑现行制度的优缺点, 也忽视了过去各届学生家长所形成的共识, 所以才会造成如今考生与家长会群情激愤。

(二) 陷入打破“明星高中”的困局

“明星高中”作为各国培养国家精英以及实践“因材施教”的最佳场所, 其本身存在就有其重要意义。台湾地区教育行政部门更应该考虑如何加强“学校资源均质化”和“学生能适性发展”, 如何实践“有教无类”的思想, 从而使每个学生都能进步。如果想要以“十二年国民基本教育”来打破“明星高中”, 似乎不符合地区具体情况。即使这些“明星高中”因为政策而被消失, 但这些优质的高中也肯定不会销声匿迹, 可能会从公立高中而转移到学费更贵的私立高中, 也就完全违背了“十二年国民基本教育”的初衷。

(三) 被少数民意裹挟

推进“十二年国民基本教育”政策的实施, 是国民党和民进党少有的共同支持的政策, 也是全民所乐见的一项德政。但此项目的推动缘由与过程, 在一定程度上还是受到马英九竞选“总统”时所做承诺的影响, 在细部规划尚未完备、缺少广泛的共识以及实证研究支持下, 就下令实施, 使得一项备受欢迎的教育政策在一夕之间成为了社会的公敌。

一个错误的教育政策影响的是一个世代, 甚至是一个国家兴衰的走向。通过对台湾地区“十二年国民基本教育”政策及其推行情况的分析思考总结, 个人以为任何一项新的教育措施的实施都要符合国情与文化, 并且在对教育措施进行抉择时, 虽然应该广征民意, 但其不能与教育原理及实证研究结果相违背, 同时在没有完全证明此措施正确性之前, 任何新的构想的推进, 应该遵循慎重以及循序渐进的原则, 如此, 便才能保证改革的顺利、成功进行。

摘要:我国台湾地区的教育行政部门在2003年积极规划了“十二年基本国民教育”, 并于2011年正式开始“十二年国民基本教育”的改革。然而在政策实施四年以来, 台湾地区人民对“十二年国民基本教育”却表现出了一定的“反抗性”。对“就近免试入学”、“定额辅助”等具体执行方法也表现出了很大的“担忧”。笔者利用在台湾交换学习的机会, 对台湾地区的“十二年国民基本教育”政策有了较为全面的理解, 也对政策改革的本身进行了一定的思考。

关键词:十二年国民基本教育,台湾地区

参考文献

[1]十二年国民基本教育倡导手册[EB/OL].http://12basic.edu.tw/files/十二年国民基本教育倡导手册 (全文) .pdf, 2012-08-29.

[2]吴青山高家斌.十二年国民教育政策发展的回顾与展望[J]. (台湾) 教育资料与研究双月刊, 63, 2005.

[3]十二年国教理念与实施[EB/OL].http://se.netpc.edu.tw/wp-contrent/uploads/2012/06/1010611.ppt, 2012-06-10.

[4][5]十二年国民基本教育课程发展建议书[EB/OL].[2014-02-28].http://www.naer.edu.tw/files/15-1000-5619, c1179-1.php.tw.

8.对台湾的形势与政策 篇八

[关键词] 旅游业 合作 SWOT

旅游业作为一种向旅游者提供劳务服务的经济事业,素有“无烟工业”和“无形贸易”之称,属于服务贸易的范畴。自1987年11月两岸打破长达38年之久的隔绝状态以来,两岸旅游业合作快速发展,台湾游客来大陆人数从1988年的44万人次增长到2006年的大约470万人次。目前,两岸旅游业的突破已到关键时刻,两岸业界纷纷献计献策。

本文采取SWOT四要素分析法,论证了大陆与台湾旅游业在各要素方面的互补程度;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促进两岸旅游业合作的政策和建议。

一、大陆与台湾旅游业合作的SWOT分析

虽然大陆与台湾旅游业的发展程度不同,所具有的内部条件和面临的外部环境也不一样,但是不可避免地存在既竞争又互补的情形,因而有必要对大陆与台湾旅游业的发展现状和条件进行SWOT分析,具体见表1。

1.台湾旅游业的SWOT分析

(1)优势。旅游业起步稍早,旅游资源和产品开发程度高;居民收入水平较高,对旅游消费和旅游产品比较能接受;旅游业者具有积极的创业精神,旅游经营理念较新,市场行销经验丰富;人力资源开发较早,旅游经营管理人才充足。

(2)劣势。目前,两岸旅游业交流主要表现为台湾游客到大陆旅游观光,导致岛内市场规模偏小,需要广泛吸引岛外游客以扩大内需;旅游资源和产品虽丰富,但民众已不满足于仅在岛内消费,热衷出岛旅游,并从海外转向大陆;旅游景点开发过度,生态环境受到一定影响。

(3)机会。大陆旅游资源丰富,开放台湾民众大陆游后,扩大了台湾旅游业的外部市场;进一步开放大陆民众的台湾游,将有利于扩大台湾旅游业的内部市场;富有中华文化特色和台湾本地特色的旅游资源和产品能够吸引大陆游客;两岸经济交流所积累的经验,可转化为双方旅游业合作的策略要素;对大陆旅游产品和市场的信息、消费等运作较为熟悉。

(4)威胁。入世后,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开放,西方旅游产品及其管理以强大的经营优势纷纷进入两岸,台湾旅游企业面临竞争压力;大陆旅游业发展潜力巨大,两岸旅游业发展差距将不断缩小,台湾旅游产品和管理的竞争力将遭到削弱;台湾当局出于政治考虑,一再延缓开放大陆民众赴台旅游,并对旅游业投资严加限制;岛内政治乱象和财经政策不力严重影响经济发展,民众生活水平提高有限,民间消费不振。

2.大陆旅游业的SWOT分析

(1)优势。大陆旅游资源丰富,每年吸引大量外国游客;近几年来,在保护消费者权益上年年有建树,特别是在旅游行业监管上已经导上法制层面;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旅游人群增多,市场需求扩大;旅游资源相对丰富,旅游产品富有特色,不断吸引旅游业者投资开发旅游产品;生产和服务要素成本相对低廉,旅游企业经营成本较低;“学习效应”也会带动大陆服务水平的迅速提升。

(2)劣势。旅游业起步稍晚,与台湾比较尚有一定的差距;旅游产品层次较低,对外宣传不够,国际竞争力不强;旅游经营管理和服务还有待加强,旅游高级人才相对不足;资本市场不发达,旅游产业融资困难等。

(3)机会。入世后旅游业市场的开放,为旅游业发展创造了有利商机;庞大的内需市场有利于引进外资、先进的经营理念和旅游管理人才;同时,近年来台湾地区来大陆旅游人数越来越多,为内地的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也有利于进一步扩大大陆与台湾旅游交流。

(4)威胁。我国旅游市场长期受到国家高度保护,始终处于封闭状态;旅游设施和基础设施落后,国家投资少;旅游设施不配套,服务质量差;旅游业组织结构不合理,缺乏市场竞争机制。同时,入世后外国旅游企业准入限制逐步放宽,外资纷纷抢滩大陆市场,旅游市场竞争加剧,旅游业面临严峻挑战;区域发展不平衡,沿海与内陆经济生活水平相差较大,对旅游产品的需求不同。

资料来源:本文作者根据有关资料制作。

3.大陆与台湾旅游业的互补性

从以上分析可看出,大陆与台湾旅游业在要素上具备的优势程度以及产生的需求程度是不同的,相对应的是互补程度不同,随之进行的分工合作也不尽相同。

注:“+”表示优势,“++”表示极优势;“-”表示需求,“--”表示极需求。

资料来源:本文作者根据有关资料制作。

从表2可以看出,两岸旅游业在劳力供给、内需市场、经营成本等方面,大陆表现为“极优势”或“优势”,台湾表现为“极需求”或“需求”,双方互补性较高。在资金供给、人才培养、管理人才、市场信息、市场行销、经营理念、产业集群、经营效率、硬件服务、软件服务等方面,台湾表现为“极优势”或“优势”,大陆表現为“极需求”或“需求”,说明这些要素也具有较强的互补性。在旅游资源、环境保护等方面,大陆和台湾同时呈现出“极优势”或“需求”,说明在这些要素上相互间进行互补的可能性或程度相对较低。在15项要素中,属于“高”互补性的有5项,占三分之一;属于“中”互补性的有8项,占一半以上;而属于“低”互补性的仅2项,占13%。

这些指标说明,两岸旅游业存在着较强的比较利益关系,并可转化为巨大的实际互利效果。如果能够加强交流与合作,将获得各自的最大利益:大陆可以扩大资金来源,引进旅游管理人才,吸收新的旅游经营及行销方式和理念,提高旅游经营效率;台湾则可以拓展市场空间,降低旅游业经营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

二、大陆与台湾旅游业合作的政策建议

根据加拿大著名学者巴特勒的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结合以上SWOT分析,可以得出结论:两岸旅游业交流与合作目前正处于交通约束弱化、经济区位发生较大转变、政府大力支持背景下快速发展的前夜。

1.运用战略思维构建环海峡旅游合作区

区域旅游合作是现代旅游业发展的趋势,也是我国从旅游大国向旅游强国发展的必由之路,闽台旅游合作区规划已被列为“十一五”全国九大重点旅游发展专项课题之一。建议国家旅游局及相关部门从两岸关系发展和实现祖国统一大业的高度出发切实构建好“环海峡旅游合作区”,以此促进两岸经济文化的交流,使其成为海峡两岸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共同繁荣区,成为继“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旅游合作区域之后的又一重要旅游合作区。

2.扩大开放“金马澎”旅游

相对于福建而言,“金马澎”旅游对大陆其他省份居民有更强的吸引力。建议国台办、国家旅游局、公安部等相关部门,尽快同意把“金马澎”旅游从试办阶段转为常态阶段,从局域转为全国。具体措施和步骤是:第一,把在福建工作生活一年以上的外省籍人员视同福建居民,允许他们参团赴“金马澎”旅游;第二,同意来福建参加会议、参观、商务、学习的外省人员就地办证赴“金马澎”旅游;第三,有计划、分阶段、有序地推进大陆居民赴金马澎旅游的进程。

3.推进合作的长效机制,构建福建先行区

构建福建先行区的具体措施有:第一,建立统一协调机构,成立由两岸旅游行业管理部门、行业协会、民间组织、企业界、学术界等共同组成的半官方性质的“海峡旅游协调委员会”,协商解决闽台旅游交往合作中的有关问题;第二,形成特色产业集群,通过打造海峡西岸经济区旅游支撑产业,有效整合福建旅游产品,形成“两带三大旅游产业集群五区”;第三,构建信息交流平台,通过各界联办《海峡旅游》杂志、“海峡旅游”网站和海峡旅游论坛,开展全方位、多层面的旅游信息交流;第四,培植旅游精品线路,以“海峡”为特色推出一批“海峡旅游”产品,真正实现闽台旅游的全面对接与合作;第五,创新市场运作模式,可以参照东南亚地区“湄公河跨区域旅游”合作模式,主动与长三角、珠三角及全国大市场对接,也可以考虑建立海峡两岸“无障碍旅游区”、“旅游联合体”等,还可以参照CEPA模式赋予“福建先行区”相关政策。

4.共同推进诚信旅游体系建设

自2002年开始,台湾当局先后片面开放所谓两类大陆人士赴台旅游,不少大陆小型旅行社也非法开办绕经第三地前往台湾的旅游项目,造成诸多问题,不少游客回来后对旅游品质相当不满。这种方式虽然压低了旅行社团费,但在接待上则出现了各种质量问题,包括安全问题。一旦全面开放大陆居民赴台,如果不及时关闭以上渠道,将扰乱整个市场。为此,建议大陆有关部门尽快制订和完善相关法规,推进诚信旅游体系建设;同时,台湾业者应与台湾主管部门加强沟通,保证服务品质,才能实现两岸旅游的可持续性的发展。

5.共同为两岸旅游交流与合作搭建平台

建议台湾有关方面顺应民意,在开放大陆居民赴台旅游这个问题上采取务实、积极的态度,做出有利于展开磋商的积极安排,尽快取消有碍于两岸人员正常往来的歧视性政策。同时,大陆方面应为进一步加强两岸旅游交流与合作建立起新的平台,继续办好海峡两岸旅游博览会和中国国际旅游交易会,以实际行动,共谋发展。

两岸旅游双向交流与合作是新时期促进两岸关系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相关部门和民间机构应携起手来,相互协作,构建“双向互动,管道畅通,机制健全,有序发展,相互扶持,合作共赢”的两岸新型旅游合作框架,以非凡的勇气和智慧,足够的信心和耐心,共同开创两岸旅游双向交流与合作的新篇章。

参考文献:

[1]陈锋仪:台湾旅游业的经营新策略.经营与管理,2002(6):28-29

[2]陈宏巨:中国旅游市场前瞻.上海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刊,2003(3):28-30

[3]李佳慧:台湾旅游业与大中华旅游圈.中国第三产业,2003(8):35-37

[4]李瑞王义民: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5.46-48

[5]蘇耿聪:台湾旅游业的发展与启示.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5(2):22-26

[6]王晨光:旅游经济学.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142-143

[7]王宁:台湾旅游业现状及大陆居民赴台旅游前景分析与预测.集团经济研究, 2006(2):56-57

[8]姚康:祖国大陆旅游业向台商开放.两岸关系,2000(5):41-42

[9]Chang, Janet. Indigenous Tourism: The Commodification and Management of Culture.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006 (1):282-283

[10]J.Boissevain. The Business of Alpine Tourism in a Globalizing World.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002(1):281-282

上一篇:李岗村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整改提高阶段实施方案下一篇:捡垃圾活动背景及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