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科五年发展规划

2024-08-11

内科五年发展规划(共6篇)

1.内科五年发展规划 篇一

《内科学》五年制本科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101005E 课程名称:内科学

英文名称:Internal Medicine 课程性质:专业课

总 学 时:198学时(理论学时:108学时),(实验、实践、讨论学时:90学时)

分:11学分

适用专业:五年制临床医学、五年制临床医学(定向培养)预修课程(编号):人体解剖学(0101029)、组织学与胚胎学(0101070)、生理学(010201Y)、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010601P)、病理生理学(0102030)、病理学(0103010)、医学免疫学(0105019)、药理学(0701010)、诊断学(1010010)、医学影像学(1010031)。

建议教材:“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内科学》第八版,葛均波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课程简介:《内科学》是重要的临床医学骨干课程之一,近年来医学科学研究有很大的发展,这些新进展为《内科学》的理论教学和临床实践教学提供广阔的素材。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使《内科学》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能够在突出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反映医学研究的新成果,并能更好地切合我省的实际情况,福建医科大学内科学教研室主任联席会议召集人单位组织我校附属第一医院、附属协和医院、附属省立医学院等附属医院内科学教研室的临床骨干教师编写了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内科学》教学大纲,本教学大纲有以下特点:(1)根据学科发展状况及我校的教学特点,对每个系统疾病的理论教学内容进行了取舍,使理论教学内容更加精炼,更加切合当前医学发展的实际情况,同时也兼顾到执业医师考试的基本要求。(2)明确了每一章节“了解”、“熟悉”和“掌握”的内容,每个章节都增加了部分“课后训练内容”,更有利于与前期基础课程的衔接,使《内科学》的理论教学安排更具有层次感,重点更加突出,有利于引导学生自学和课后复习。(3)对《内科学》临床见习课教学大纲作了比较大的修订,如:明确了教学查房和临床医疗查房的内容和作用;明确了各系统必须见习的病种等。

制定本教学大纲,将使我校5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内科学》的教学进一步规范,也有利于教学管理部门对《内科学》教学进行动态管理。尽管参与编写的各位老师做了很大的努力,力争使教学大纲更加完善,但是由于编写时间紧迫、科学技术发展快速,教学大纲还有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希望各位老师在使用中发现问题,为下今后的修订工作作好准备。感谢参与《内科学教学大纲》编写的各位老师。

二、教学内容与要求

第一篇 绪论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内科学》定义、地位、研究范围。2.熟悉医学模式的发展规律,熟悉循证医学的概念。3.了解学好《内科学》的基本方法。

二、计划学时数:2学时

三、教学内容

1、内科学是临床医学的基础

2、内科学的进展

3、如何学好内科学 a 书本知识与临床实践 b正确认识疾病与患者 c 正确对待辅助检查

四、课后训练内容:

1、内科学的特点与发展

2、学习内科学的方法

第二篇 呼吸系统疾病 第一节 慢性支气管炎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慢性支气管炎的诊断,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鉴别诊断和治疗。2.熟悉慢性支气管炎的病因和发病机理。

二、计划学时数

1学时

三、教学内容

1.概述 慢性支气管炎是气管、支气管及其周围组织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以反复咳嗽、咳痰为主要症状。病情持续性进展可导致阻塞性肺气肿,甚至肺心病。着重指出其危害性大,必须积极防治的重要意义。

2.病因和发病机理 慢性支气管炎病因和发病机理尚未完全明了,可能由于机体内外各种因素综合作用而引起。

3.病理 慢性支气管炎病理变化特征。

4.临床表现(1)症状:重点阐述“咳”“痰”“喘”症状。

(2)体征:急性发作期可闻及干湿啰音,5.辅助检查(1)X线检查:肺纹理增粗,紊乱及(或)肺气肿的X线征象。

(2)肺功能检查:早期常无异常,后期可出现气道阻塞表现。

(3)实验室检查:急性发作期细菌学及血液的检查对确定发

作原因和选择抗菌治疗有一定参考价值。

6.诊断和鉴别诊断

(1)诊断:依据咳嗽、咳痰,或伴有喘息,每年发病持续3个月,并连续2年或2年以上,并注意排除其它慢性气道疾病后,才能建立诊断。

(2)鉴别诊断:着重慢性支气管炎与肺结核、支气管哮喘、支气管扩张剂支气管肺癌等的鉴别。

7.治疗 不同病期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

(1)急性发作期的治疗:a.以控制感染为主,一般常用抗菌药物或视感染

病菌对药物的敏感性选用药物。b.祛痰、止咳 c.解痉、平喘 d.中医中药

(2)缓解期的治疗:以提高机体抗病能力为主 a.戒烟

b.增强体质,预防感冒

c.反复呼吸道感染者,可试用免疫调节剂。8.预后:指慢性支气管炎如能及早接触发病因素如戒烟、防尘等,并积极治疗,预后是好的。如不坚持治疗,发病因素持续存在,迁延不愈,或反复呼吸道感染,使病变不断发展,则预后较差。

四、实验(讨论、见习、实习等)内容

选择1~2个带典型病例进行示教,以加强对课堂教学内容的认识。

第二节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定义,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和严重程度分级。

2.熟悉阻塞性肺气肿的病因,发病机理,鉴别诊断,治疗。

二、计划学时数

1学时

三、教学内容 1.病因和发病机理:指出COPD的病因和发病机理尚未完全明了,着重说明机体内在因素与外在因素对发病的关系,包括吸烟,职业粉尘,空气污染,感染,蛋白酶-抗蛋白酶平衡因素。

2.病理:指出COPD病理变化特征,慢性支气管炎发展为阻塞性肺气肿的过程及其病理变化特征。

4.病理生理:阐述COPD的肺功能改变,包括通气障碍、残气增多、肺泡膨大,内压升高,毛细血管受压以及毛细血管床减少。从而导致通气/血流比例失调、通气和换气功能障碍,引起低氧和二氧化碳潴留,最终出现呼吸衰竭。

5.临床表现:症状和体征。6.辅助检查:(1)X线检查。

(2)肺功能检查对诊断COPD有重要意义。

(3)实验室检查:指出痰细菌学,血液检查及血气分析的临床价值。7.诊断和严重程度分级:根据国家制定的诊断标准,并注意排除其他心肺慢性

疾病后。

8.鉴别诊断:着重COPD与肺结核、支气管哮喘、支气管扩张剂支气管肺癌等的鉴别。

9.并发症:肺部急性感染,自发性气胸,慢性肺源性心脏病。10.治疗:

(1)急性加重期的治疗

A.确定急性加重的原因及病情严重程度,决定治疗地点。B.支气管舒张药 C.控制性氧疗 D.抗生素 E.糖皮质激素

(2)稳定期的治:疗以提高机体抗病能力为主 A.戒烟,脱离污染环境 B.支气管舒张药 C.祛痰药

D.糖皮质激素:对重度极重度,反复加重的患者,长期吸入糖皮质激素与长效β2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联合制剂。

E.家庭氧疗

四、实验(讨论、见习、实习等)内容

典型病例示教,包括X线胸片、肺功能等。

第三节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慢性肺源性心脏病代偿期与失代偿期的定义,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其他检查(X线检查和心电图)。掌握肺动脉高压形成的机制。诊断方法以及急性加重期的治疗措施。2.熟悉本病的鉴别诊断,并发症。

二、计划学时数

2学时

三、教学内容

1.概述 定义、流行病学。

2.病因 支气管、肺病变;胸部运动障碍性疾病;肺血管疾病;其他 3.发病机制(1)肺动脉高压形成的原因(着重于肺血管阻力增加的功

能性因素)

(2)心脏病变和心力衰竭的原因

(3)其它重要脏器损害

4.临床表现(1)肺、心功能代偿期主要是慢阻肺的表现

(2)肺、心功能失代偿期主要为呼吸衰竭,可有右心衰竭、心律失常

5.实验室检查 X线检查、心电图、超声心动图、血气分析、血液检

查的价值。

6.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 根据病史、临床症状、体征以及X线、EKG、超声心动图

作出诊断。

(2)鉴别诊断:与冠心病、风湿性心瓣膜病、原发性心肌病鉴别要点。7.治疗(1)急性加重期 控制感染;通畅呼吸道,改善呼吸功能,纠正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控制呼吸衰竭与心力衰竭等。

(2)缓解期的治疗 略述

8.并发症 肺性脑病、酸碱失衡及电解质紊乱、心律失常、休克、消化道出血、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

9.预后 肺心病常反复急性发作致肺功能损害渐加重,多数预后不良。积极治疗可延长寿命,提高生活质量。

四、实验(讨论、见习、实习)等内容

1.典型病例临床示教与讨论。2.缓解期的处理,本病的预防。

第四章 支气管哮喘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本病的病因、发病机制。

2.熟悉本病急性发作期和非急性发作期病情分度的标准。

3.掌握本病急性发作期和非急性发作期不同程度病情的处理措施。4.掌握本病的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并发症等。

二、计划学时数

3学时

三、教学内容 1.概述

哮喘的定义、临床特点:气道慢性炎症和气道高反应性。熟悉全球性哮喘防治倡议(GINA)。2.病因及发病机制

哮喘与变态反应、气道慢性炎症、气道高反应性、神经机制等因素的相互作用。

3.症状 常见临床表现以及咳嗽变异性哮喘、运动性哮喘等。4.体征 包括轻度与危重度哮喘发作时的体征。5.实验室检查 血液与痰液嗜酸性粒细胞检查、肺功能检查、动脉血气分析、胸部X线或CT检查、特异性变应原的检测。6.诊断与鉴别诊断

根据病史、症状、体征作诊断,必要时做肺功能测定,支气管激发试验和支气管扩张试验。根据症状、体征、肺功能和血气分析等进行非急性发作期与急性发作期病情分度,同时应与下列疾病鉴别:(1)心源性哮喘(2)喘息型慢性支气管炎(3)支气管肺癌(4)变态反应性肺浸润 7.并发症 发作时注意并发气胸、纵隔气肿、肺不张;长期反复发病可致慢支并感染、肺气肿、肺源性心脏病。

8.防治 认识治疗哮喘的最终目的是长期使用最小剂量药物使患者症状得到良好控制,并降低未来疾病风险。

(1)脱离变应原

(2)药物治疗

a.支气管舒张药物的品种及其作用机制 β2受体激动剂、茶碱类、抗胆碱药

b.抗炎药的作用机制:糖皮质激素、色甘酸钠 c.其它药物:如白三烯调节剂等

(3)急性发作期的治疗 根据病情分度处理(包括重度哮喘的处理)(4)哮喘非急性发作期的治疗 根据病情分度处理(5)哮喘缓解期的教育与管理

锻炼身体、去除诱因、规则吸入糖皮质激素、脱敏治疗、引用色甘酸钠、酮替芬等。

9.预后

坚持缓解期处理可减轻发作或达到长期缓解甚至痊愈。病情重、气道高反应性易复发、伴发COPD、肺源性心脏病等提示预后不良。长期抗炎治疗对哮喘的积极意义。

四、实验(讨论、见习、实习等)内容

1.熟练掌握哮喘的定义,熟悉临床表现、诊断和鉴别诊断、处理原则等。2.熟悉支气管扩张剂、糖皮质激素的临床应用。3.强调危重哮喘的处理措施

第六章 呼吸衰竭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呼吸衰竭的病因、发病机制和病理生理改变。

2.掌握急性肺损伤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表现和治疗原则。3.掌握呼吸衰竭时的血气分析改变,酸碱失衡和电解质紊乱的改变。4.掌握慢性呼吸衰竭的临床表现和处理原则。5.了解机械通气的目的、应用指征和并发症。

二、计划学时数 2学时

三、教学内容

(一)概述:呼吸衰竭是缺氧和(或)二氧化碳潴留所引起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的临床综合征。按血气分析分为Ⅰ型呼吸衰竭:PaO2<8 Kpa(60mmHg),PaCO2正常或降低;Ⅱ型呼吸衰竭:PaO2<8 Kpa(60mmHg),而PaCO2>6.67Kpa(50mmHg)。

(二)急性肺损伤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1.病因:

2.发病机制:是全身炎症反应的肺部表现,也是机体正常炎症反应过度表达的结果。

3.病理生理:肺泡Ⅰ型上皮细胞的广泛坏死和基底膜的脱落→肺泡管和肺泡腔玻璃膜形成→中性粒细胞炎症。

4.临床表现:潜伏期、症状、体征、实验室和辅助检查 5.诊断:高危因素、诊断标准

6.治疗:(1)原发病治疗,预防ALI/ARDS发生;(2)改善通气和组织供氧;(3)控制输入液体量;(4)减轻肺和全身损伤

(三)慢性呼吸衰竭

1.病因

2.发病机制(1)肺泡通气不足(2)通气/血流比例失调

(3)弥散功能减损(4)氧耗量增加

3.病理生理(1)缺氧对中枢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肝肾

血液系统、细胞代谢和电解质等的影响;

(2)二氧化碳潴留对这些生命器官以及酸碱平衡等的影

响。

4.临床表现(1)以缺氧为主的临床表现;

(2)缺氧并二氧化碳潴留的临床表现。5.诊断

6.治疗(1)氧疗:指征、方法和有关事项;

(2)建立通畅的气道和改善通气:保持呼吸道通畅,建立人工气道,气管切开以及机械呼吸;

(3)控制感染:正确使用抗生素;

(4)纠正酸碱失衡和电解质紊乱;

(5)脱水剂、利尿剂和强心剂;

(6)肾上腺皮质激素;

(7)全身支持治疗;

(8)休克和上消化道出血等并发症的处理。

7.预防 积极防治原发病,避免不适当给氧和使用镇静剂,利尿不当等。(四)呼吸支持技术 1.目的 2.应用指征 3.常用通气模式 4.并发症 5.无创正压通气 6.有创正压通气

实验(讨论、见习、实习等)内容

典型病例示教

第七章 肺 炎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肺炎球菌肺炎的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包括感染性休克的治疗)。

2.熟悉葡萄球菌肺炎、肺炎克雷白杆菌肺炎和支原体肺炎的临床特点、诊断和治疗。

3.了解绿脓杆菌、大肠杆菌、流感杆菌、军团菌、厌氧菌、念珠菌和曲菌性肺炎的临床表现、X线征象和治疗特点。

二、计划学时数 2学时

三、教学内容

1.概述 肺炎的临床分类,指出病因诊断的重要意义,及按患病环境分类指导经验治疗的重要性。以细菌性肺炎多见,而以肺炎球菌肺炎为代表重点讨论。介绍葡萄球菌和肺炎克雷白杆菌肺炎。其他病原菌所致的肺炎以支原体肺炎为代表。

2.肺炎球菌肺炎

(1)病因和发病机理:说明肺炎球菌的生物特性,分型和致病性,机体的抵抗力和诱发因素。

(2)病理和病理生理:肺炎球菌不损害肺泡结构,引起肺泡内的浆液和细胞浸润的实变,消散后肺泡结构完全恢复正常。病变引起通气/血流比例失调,导致缺氧。

(3)临床表现 a.典型临床表现。注意:典型临床表现已不多见。b.严重中毒症状,包括消化道症状以及末梢循环衰竭的症状。

c.典型实变体征不多见。

(4)辅助检查 重点介绍胸部X线片表现。提及不典型表现。

(5)并发症 早期诊断,及时有效地治疗,并发症已不多见。主要有急

性浆液、纤维蛋白性胸膜炎和消散延缓,机化性肺炎。感染性休克为严重并发症。

(6)诊断 根据症状、体征、粒细胞增多、痰(和血)细菌培养和X线检查等作出诊断。

(7)鉴别诊断 a.与其它细菌性肺炎相鉴别。

b.与胸膜炎、肺脓肿、肺结核、肺癌相鉴别。

(8)治疗 一经诊断即应给予抗生素治疗,不必等待细菌学培养结果。以后根据痰和/或血培养结果调整治疗。肺炎球菌对青霉素耐药性近年有明显上升,使用时剂量加大。青霉素治疗应用时强调药敏试验。青霉素过敏或无效时可用喹诺酮类、头孢噻肟或头孢曲松或万古霉素。对感染性休克的治疗。

3.葡萄球菌肺炎

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的发病机理、病理特点、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4.肺炎克雷白杆菌肺炎

肺炎克雷白杆菌肺炎为革兰染色阴性杆菌肺炎中最常见的。病原菌的生物特性、病理特点、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5.肺炎支原体肺炎

肺炎支原体肺炎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

四、实验(讨论、见习、实习等)内容

典型病例示教,包括典型X线胸片。

第八节 肺部真菌感染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引起真菌感染的因素、地理区域特点以及易引起真菌感染的部位。2.熟悉近年来引起肺真菌感染的各种危险因素。

3.掌握肺念珠菌病的临床表现、诊断与治疗。

二、计划学时数

1学时

三、教学内容

1.真菌感染的发生是机体与真菌相互作用的结果。

真菌的结构及致病特点 地理区域致病特点 真菌感染的易发部位 2.近年来由于抗生素、糖皮质激素、细胞毒药物及免疫抑制剂的广泛使用,使肺真菌感染增加。X线特征及诊断有赖于培养结果。

3.肺念珠菌病临床上分为两种类型:念珠菌支气管炎和念珠菌肺炎。

两者的临床表现、X线特征、诊断肺念珠菌病需连续三次以上痰培养有白色念珠菌生长、涂片查见菌丝等。

留痰标本方法,确诊仍需组织病理学的依据;病情严重者应用抗真菌药物氟康唑、两性霉素B及脂质复合体,用药注意点及药物副反应。

四、实验(讨论、见习、实习等)内容 1.床边示教典型病例,重点讨论临床表现与诊断等。2.自学 肺曲菌病——该病临床上分为四种类型;

临床诊断本病的要点,尤其认识确诊此病有赖于培养及组织学检查。治疗本病首选两性霉素B及氟胞嘧啶等。

第九章 肺结核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肺结核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与变态反应和免疫力的关系,临床表现、诊断及鉴别诊断要点,抗结核药物的正确使用,常用药物的主要不良反应;大咯血的处理。

2.熟悉肺结核X线特点及与病理变化的关系,痰结核菌的检查方法,防痨原则和方法,结核菌素试验,卡介苗接种。

二、计划学时数 3学时

三、教学内容

1.概述 建国以来结核病防治成就,各地发展不平衡,尚待进一步努力以控制和消灭结核病。

2.病因和发病机制

(1)结核杆菌:类型、生物特性(抗酸性、生长速度,原始耐药和继发耐药),兼及非典型分枝杆菌。

(2)感染途径:呼吸道为主。飞沫传播是肺结核最重要的传播途径。

(3)人体反应性:免疫力及变态反应,初感染和再感染。

3.病理 基本病理变化(渗出、增生、干酪样坏死)及其转归,肺结核播散途径。

4.肺结核演变过程及常见临床类型

结核杆菌感染、发病、Koch现象、原发结核与继发结核。

分述原发型肺结核,血行播散型肺结核,继发型肺结核,结核性胸膜炎和其他肺外结核的临床特点。

5.临床表现 一般症状(全身、呼吸道)和体征,应注意部分病例无症状或不典型临床表现。6.辅助检查(1)结核菌素试验:检查方法,结核菌素剂量,阳性和阴性

反应的意义。

(2)痰结核菌检查:确诊肺结核病的主要方法。

(3)X线胸部透视、平片、体层摄影、CT检查的价值。活动

性和非活动性结核病灶在X线胸片上的征象特点。

7.诊断和鉴别诊断 诊断程序,临床分型按临床表现、病灶性质、是否排菌

等确定其活动性。鉴别诊断应与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肺炎、肺脓肿、肺癌、淋巴瘤等相鉴别。

8.并发症 可并发肺气肿,自发性气胸,继发性感染,肺源性心脏病,结核性脓胸,支气管扩张等。

9.治疗 抗结核药适应证;各型活动性肺结核。

(1)化疗原则:早期、联合、适量、规律和全程用药。

(2)抗结核药物介绍:主要介绍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链霉素、乙

胺丁醇。

(3)初治和复治的方案

(4)手术治疗:适应证、禁忌症。

(5)对症治疗:毒性症状及大咯血等的处理。

10.预防 强调预防肺结核的重要意义。本病病因明确,防有措施,治有办法,关键是在党的领导下建立和健全防治机构,种好卡介苗,早期发现并彻底治疗病人。

(1)流行病学调查指标:感染率,患病率,耐药率、递降率 等等。

(2)防痨措施 a.防治系统和卫生宣教

b.早期发现 c.登记管理

d.彻底治疗,门诊或住院强调DOTS(Directive Observe Treatmeat-Short)的重要性。

e.接种卡介苗,接种对象和方法,反应,效果,复种及注意事项。f.药物预防

四、实验(讨论、见习、实习等)内容 1.典型病例示教 2.自学防痨措施

第十二章 原发性支气管肺癌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本病的早期症状、早期诊断和治疗原则。2.熟悉本病的病理特点。

二、计划学时数 2学时

三、教学内容

1.病因尚未明确。吸烟、职业致癌因子、空气污染、电离辐射、饮食和营养均与肺癌的发生有关。

2.病理及分类(1)中央型和周围型

(2)细胞分型:鳞状上皮细胞癌、未分化小细胞癌、未分

化大细胞癌、腺癌和细支气管肺泡细胞癌。

3.临床表现(1)由原发肿瘤引起的症状

(2)肿瘤局部扩展引起的症状

(3)由癌远处转移引起的症状

(4)肺外表现:如指端肥大、关节疼痛、内分泌失调等。4.辅助检查(1)X线检查(包括CT)

a.肿瘤本身的征象 周围型肺癌的圆形肿块 癌性空洞 肺门肿块 b.支气管阻塞引起的征象 局限性肺气肿,段或叶的肺不张,阻塞性肺炎。c.肺泡细胞癌(单个结节性、弥漫性)

d.其它 骨质破坏,癌性胸腔积液和癌性淋巴管炎。

(2)痰脱落细胞检查(包括胸水脱落细胞检查)

(3)纤维支气管镜检查

(4)浅表淋巴结活组织检查

(5)经纤维支气管镜肺活组织检查和胸膜活组织检查

(6)放射性核素扫描(7)开胸肺活检

(8)其它 癌相关抗原,如癌胚抗原,神经肽类和神经元类等。5.诊断 强调早期诊断 6.鉴别诊断

主要与肺结核、肺炎、肺脓肿、肺部良性肿瘤和结核性胸膜炎相鉴别。

7.治疗 强调综合性治疗的重要性。

(1)手术治疗(2)化学药物治疗(3)放射治疗(4)免疫治疗(5)中医治疗

(6)靶向治疗(7)介入治疗

8.预后 建立防癌网,普及防癌知识,戒烟,改善环境卫生,消除大气污染。

四、实验(讨论、见习、实习等)内容

典型病例示教,包括X光片,CT等

第十三章 胸腔积液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胸腔积液的常见病因和鉴别诊断。2.掌握结核性胸膜炎的防治方法。3.熟悉脓胸的治疗原则。

二、计划学时数 1学时

三、教学内容

1.概述 正常人胸膜腔微量液体产生和吸收的动态平衡。

2.病因和发病机理 胸水发生的机制。熟悉胸腔积液的病因,以结核性胸膜 炎最常见。

3.临床表现 症状、体征与原发病及胸腔积液量的多少有关。

4.辅助检查 X线及肺部CT检查,超声波检查,胸腔穿刺液检查,胸膜活检,结核菌素试验等。

5.诊断和鉴别诊断 从病史,临床表现,X线或肺部CT检查,超声波探查、胸腔穿刺液检查等可作出诊断。

6.胸腔积液性质的鉴别诊断 漏出液,渗出液,血性胸液,乳糜性胸液。7.结核性胸膜炎与下述疾病的鉴别 类肺炎旁积液,癌性胸腔积液,肺栓塞、结缔组织病以及心、肝、肾 等疾病所致胸腔积液,胸膜增厚。

8.治疗

(1)结核性胸膜炎的治疗

a.一般治疗 b.抗结核治疗 c.胸腔穿刺抽液

d.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应用指征 e.对症治疗

(2)脓胸的治疗 控制感染,胸腔穿刺排脓,胸腔冲洗给药。必要时胸腔闭式引流;慢性脓胸的外科适应证。

(3)癌性胸水的治疗 病因治疗、局部化疗,免疫治疗和胸膜粘连等。

四、实验(讨论、见习、实习等)内容

典型病例示教,包括X线胸片和肺部CT,观察胸腔穿刺抽液和分析胸腔 积液检查报告;熟悉胸腔积液的诊断及其鉴别诊断。

第三篇

循环系统疾病 第三篇 循环系统疾病 第二章 心力衰竭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心衰的基本病因、诱因及病理生理特征。2.掌握心衰的临床表现和诊断、鉴别诊断。3.掌握心衰的治疗原则,了解治疗进展。

二、计划学时数 3学时

三、教学内容

1.概述 心衰的定义;基本病因;诱因;病理生理;心衰的类型及分级。重点是诱因、病理生理、心衰的类型和分级。

2.慢性心衰(1)临床表现:左右心衰的临床表现。

(2)实验室检查:强调检查的客观性。

(3)诊断及鉴别诊断。3.心衰的治疗

(1)治疗原则,病因和诱因治疗。(2)利尿剂的应用:用药方法及注意事项。

(3)扩血管药物的应用:重症心衰中血管扩张剂的应用原则、注意事项。

(4)强心剂的应用:重点是应用方法、适应证及禁忌症。

(5)转换酶抑制剂的应用:强调ACEI的重要性、适应证、用药方法。

(6)醛固酮拮抗剂及β受体阻滞剂:β受体阻滞剂在心衰治疗中的进展及用药方法。

(7)舒张功能不全。

(8)急性左心衰的临床表现、抢救原则及措施。

四、实验(讨论、见习、实习等)内容 1.典型病例示教

2.复习常用药物的药理学特征

第三章 心律失常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常见心律失常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原则。2.熟悉常见心律失常的心电图特征和诊断。

二、计划学时数 4学时

三、教学内容

(一)概述 1.心脏传导系统的解剖。

2.心律失常的分类(冲动传导异常、冲动形成异常)、发生机制(冲动传导异常、冲动形成异常)。

3.心律失常的诊断方法。

重点是心脏传导系统的解剖、冲动形成异常及冲动传导异常;心律失常的诊断方法。

(二)窦性心律失常和房性心律失常

1.窦性心律失常:窦速,窦缓及病窦。重点是窦性心律失常的生理性,病窦的临床意义。

2.房性心律失常:房性早搏,房速,心房扑动,心房颤动。重点是房颤、房扑的临床表现和处理原则。

(三)与房室相关的折返性心动过速(室上速):包括房室结折返性和房室折返

性心动过速。重点是发生机制、临床特点、处理原则。

(四)室性心律失常

1.室早:强调室早的诊断和处理原则。

2.室速:重点是临床表现、心电图特点及与室上速的区别、处理方法。3.尖端扭转型室速:重点是其病因和处理的特殊性。

4.室扑和室颤:(简单提及,重点在心肺复苏一节中讲述)。

(五)传导阻滞 房室传导阻滞:重点是心电图表现、如何分度。

(六)心律失常药物的治疗:强调药物分类。

(七)心律失常的介入治疗及电复律。

四、实验(讨论、见习、实习等)及自学内容 1.自学窦停,窦房传导阻滞

. 自学室内传导阻滞:重点是左、右束支阻滞的表现。

. 自学心脏电生理

4.复习有关药物的药理学知识

第四章 心脏骤停与心脏性猝死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心脏骤停的病因与病理生理。2.熟悉心脏骤停的临床表现和诊断要点。3.掌握心肺脑复苏的程序和处理。

二、计划学时数 1学时

三、教学内容

1.概述 定义。指某种情况下心脏突然停止搏动,即心室完全停止收缩处于静止状态或心室颤动或由于心电机械分离所发生的临床表现。猝死的概念,流行病学和防治的重要性。

2.病因 心脏本身的原因和非心脏原因;引起心脏骤停的直接原因。

3.病理生理 心、脑、肾等生命器官对缺氧的耐受力;对器官和全身的损害;复苏的病理生理。4.临床表现和诊断 心脏骤停的临床征象和迅速诊断要点。

5.心肺复苏 基础生命维护的ABCD法,强调于此同时尽早实行脑保护措施。

(1)建立静脉路和心电监护;心肺复苏(特别是胸外心脏按压的具体做法)

(2)复苏第一线药的应用及用药途径;

(3)尽早应用冰帽等脑部降温措施;

(4)电除颤或复律,起搏器的应用;

(5)辅助通气和辅助循环,气管插管和自动胸部按压;

(6)开胸按压的指征和具体实施。

6.心肺脑复苏的有效指标和失败的原因。

7.复苏后处理。

四、实验(讨论、见习、实习等)及自学内容

自学心脏骤停的病理生理学,见习实习中掌握心肺复苏、电复律的操作。

第七章 原发性高血压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高血压病的诊断、鉴别诊断和基本治疗方法。

2.熟悉高血压病类型、危险分层、并发症和高血压急症的诊疗特点。3.了解高血压病的流行病学、病因、发病机制与发展规律。

二、计划学时数 3学时

三、教学内容

1.概述 高血压的定义,诊断标准(WHO/ISH关于血压水平的定义和分类),原发性高血压与继发性高血压的区别。

2.病因和流行病学 高血压在国内的发病情况。在一定的遗传背景下多种

后天环境因素之间的关系。

3.发病机制 血压调节的影响因素(心排的量及体循环周围血管阻力),高血压与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中枢神经与交感神经系统;血管内皮功能异常,胰岛素抵抗等之间的关系。

4.病理 全身小动脉病变和中、大动脉粥样硬化,使心、脑、肾等重要靶器官发生继发性改变。5.临床表现和危险分层

(1)一般表现

(2)并发症:心、脑、肾、眼底及血管病。

(3)危险度的分层:根据血压轻、中、重度,危险因素,靶器官损害和并

存的临床情况作出危险分层的评估。

6.临床类型(1)高血压急症:恶性高血压、高血压危象和高血压脑病。

(2)老年人高血压

7.实验室检查 全血细胞计数,尿常规,血生化(空腹血糖、血脂、尿酸、肌酐、钾),ECG,胸片,超声心动图,必要时做尿微量蛋白,同位素肾图,糖耐量,胰岛素测定或动态血压。

8.诊断和鉴别诊断

首先确定有无高血压,排除继发性高血压。继发性高血压包括肾实质性高血压、肾血管性高血压、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嗜铬细胞瘤,皮质醇增多症,妊娠高血压及主动脉缩窄、大动脉炎、睡眠呼吸暂停等临床特征。

9.治疗

(1)治疗目标与策略

(2)非药物治疗:限钠、减轻体重,适当体育锻炼,合理膳食,戒烟酒和

减轻精神压力,心理平衡等。

(3)降压药物:简要介绍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α-受体阻滞剂和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等六种。

(4)药物治疗原则和合理联合应用。

(5)高血压急诊的治疗。10.预防和社区防治

四、实验(讨论、见习、实习等)内容 1.典型病例示教

2.复习降压药物的药理学知识

第八章 动脉粥样硬化及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动脉粥样硬化和冠心病的发病机制

2.掌握各种冠心病的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和防治方法。

二、计划学时数 4学时

三、教学内容

(一)动脉粥样硬化(1学时)1.概述

2.病因及发病情况 强调四大独立危险因素及发病趋势 3.发病机制 概述三大学说 4.分期及分类 5.临床表现

6.实验室检查及诊断

7.动脉粥样硬化的防治 强调独立危险因素的处理和调脂治疗

(二)冠心病概述 强调分型

(三)心绞痛(1学时)重点是心绞痛的发病机制和处理原则 1.定义

2.发病机制 阐明供氧与耗氧不平衡的机理 3.病理解剖和临床表现 重点是心绞痛的特征

4.实验室检查及鉴别诊断 强调冠脉造影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5.心绞痛分型 强调不稳定性心绞痛的分型

6.治疗 重点是治疗原则(硝酸类药物,B阻滞剂、钙拮抗剂、抗血小板、抗凝剂、调脂治疗)

7.血运重建方法 搭桥及PCI

(四)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及心肌梗死(1.5学时)重点是发病机理、临床表现、诊断及处理 1.定义及流行病学情况

2.病因及发病机理 特别应强调管腔内不稳定动脉斑块的破裂或糜烂导致血栓形成的机制

3.病理解剖及病理生理 4.临床表现 重点是心梗的症状 5.ECG ECG的特征性表现、动态变化

6.实验室检查及其它辅助检查 主要是酶学及肌钙蛋白的动态变化 7.鉴别诊断 8.并发症

9.治疗 强调溶栓治疗、抗凝抗血小板、调脂及介入治疗

(六)无症状型冠心病、缺血性心肌病型冠心病、猝死型冠心病

(七)WHO缺血性冠心病的命名和诊断标准

第九章 心脏瓣膜病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常见心脏瓣膜病的病因、病理生理、临床表现、诊断方法和治疗。2.熟悉常见的心脏瓣膜病的鉴别诊断、并发症、手术适应证。3.了解心脏瓣膜病检查和治疗方法的进展。

二、计划学时数 2学时

三、教学内容

(一)概述 风湿性心脏瓣膜病仍是我国主要的瓣膜病,急性风湿性心脏病遗留的慢性瓣膜病变,其好发部位以及病理改变的共同特点。

(二)二尖瓣狭窄

1.病因、病理和病理生理:几乎都是风湿性的。了解正常瓣口面积,二尖瓣

狭窄血液动力学改变对左房、肺动脉压和右室的影响。

2.临床表现:症状、体征、X线、心电图改变,超声心动图的特征。3.诊断:确诊有赖于超声心动图。

4.鉴别诊断:应与引起心尖部舒张期杂音的病变相鉴别,主要是相对二尖瓣狭窄、重度主动脉关闭不全引起的Austin flint杂音、左房粘液瘤鉴别。

5.并发症:心房颤动,急性肺水肿,血栓栓塞,右心衰和感染。

6.治疗:药物治疗,经皮球囊二尖瓣成形术,外科手术治疗。预防:略述。

(三)二尖瓣关闭不全 1.病因、病理和病理生理:急性和慢性二尖瓣关闭不全的病因和病理,血流

动力学改变对左房、肺循环压力及右室的影响。

2.临床表现:症状、体征及X线检查、ECG、超声心动图的改变。3.诊断:确诊有赖于超声心动图。

4.鉴别诊断:应于三尖瓣关闭不全、室间隔缺损、引起胸骨左缘收缩期喷射性杂音的病变相鉴别。

5.并发症:心房颤动,体循环栓塞,心衰,感染性心内膜炎。6.治疗:内科治疗,外科手术治疗。预防:略述。

(四)主动脉瓣狭窄

1.病因、病理和病理生理:

病因:风湿性,先天性,退行性老年钙化性病变。

病理和病理生理:主动脉瓣狭窄的血流动力学改变对左室的影响。2.临床表现:症状、体征及X线检查,心电图,超声心电图和心导管检查对本病的价值。

3.诊断:根据症状、体征辅以X线检查作出诊断,确诊有赖于超声心动图。4.鉴别诊断:杂音向胸骨左下缘或心尖部传导时应与二尖瓣关闭不全、三尖瓣关闭不全和室间隔缺损的收缩期杂音相区别,应与其他左室流出道梗阻疾病相鉴别。

5.并发症:心律失常,猝死,感染性心内膜炎,体循环栓塞,心力衰竭。6.治疗:内科治疗,外科手术治疗,经皮球囊主动脉瓣成形术。预后:略述。

(五)主动脉瓣关闭不全

1.病因、病理和病理生理:急性和慢性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的病因和病理。叙

述血液动力学改变对左室的影响。

2.临床表现:症状、体征及X线检查,心电图、超声心动图、核素心室造影,磁共振显像,主动脉造影对本病的价值。

3.诊断:超声心动图有助于确诊。

4.鉴别诊断: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的舒张期杂音与Graham-Steell杂音相鉴别,Austin Flint杂音与二尖瓣狭窄的舒张期杂音相鉴别。

5.并发症和预后略述。6.治疗:急性和慢性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的内科治疗,外科手术治疗。

四、实验(讨论、见习、实习等)内容 1.自学心脏解剖学

2.典型病例示教(包括X光片,心脏彩超等)

第十章 感染性心内膜炎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感染性心内膜炎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2.熟悉感染性心内膜炎的病因和病理。3.了解发病机制。

二、计划学时数

1学时

三、教学内容

1.概述 定义和分类。

2.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的病因,病理:常见致病菌。多发生于有器质性心

脏病的病人。赘生物的结构特点,血管变化和栓塞现象。

3.临床表现 症状,体征(心脏杂音、周围体征、脾大和贫血)。4.并发症 心脏并发症,动脉栓塞,细菌性动脉瘤,转移性脓肿,神经系统并发症和肾损害。

5.实验室检查 常规检查血象尿液。免疫学检查。血培养为最重要的方法,应提出具体要求和注意事项。X线、ECG和超声心动图检查的重要性。

6.诊断和鉴别诊断

有器质性心脏病者,发热一周以上,血培养阳性对本病诊断有重要价值。应与风湿热、系统性红斑狼疮和其他发热性疾病相鉴别。

7.治疗和预防

抗微生物药物治疗,用药原则。外科治疗,手术指征。口腔、上呼吸道手术或操作及泌尿、生殖和消化道手术或操作的抗菌素预防。纠正和治疗心脏病,注意卫生,清除感染病灶等。

四、实验(讨论、见习、实习等)及自学内容 1.典型病例示教

2.自学感染性心内膜炎的预防

第十二章 心肌及心包疾病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扩张型心肌病、肥厚型心肌病、心包炎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原则。2.了解心包炎的类型、病因和病理。

二、计划学时数

1学时

三、教学内容

(一)急性心包炎

1.急性心包炎病因:急性非特异性、感染性(我国结核仍多见),自身免疫性,结缔组织病,肿瘤,代谢病,物理因素,邻近器官病变和其他。

2.病理和病理生理:纤维蛋白性和渗出性心包炎。

3.临床表现:症状和体征——纤维性心包炎所致的胸痛、呼吸困难、心包摩擦音和心包积液的症状和体征;渗出性心包炎的症状和体征;心包压塞所致的颈静脉怒张、血压下降、奇脉、大量心包积液体征。

4.实验室检查:化验,X线检查,ECG,超声心动图,心包穿刺和心包活检。5.主要病因分类:简述非特异性心包炎,结核性心包炎,肿瘤性心包炎,化脓性心包炎,心脏损伤后综合征。

6.诊断和鉴别诊断:根据临床表现,X线检查,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结合各急性心包炎病因类型的特征以及心包穿刺与心包活检。

7.治疗:病因治疗,对症治疗,心包穿刺与切开引流、心包切除术。

(二)缩窄性心包炎

1.病因:主要是结核,多由急性演变而来。

2.病理和病理生理:心包钙化、粘连、增厚,心房和心室充盈受阻。3.临床表现:左右心(主要是右心)舒张受限所引起的症状和体征。4.实验室检查:X线检查,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右心导管。5.诊断和鉴别诊断:根据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与肝硬化、心力衰竭及限制性心肌病鉴别。

6.治疗:对症治疗,手术治疗,尽早实行心包切除术的重要性。

(三)心肌炎(病毒性心肌炎)病因、诊断标准和治疗

(四)心肌病 扩张型心肌病、肥厚型心肌病;

四、实验(讨论、见习、实习等)及自学内容 1.典型病例示教

2.自学心包炎的类型、病因;限制型心肌病、致心律失常型右室心肌病、围产期心肌病、酒精性心肌病、药物性心肌病等

第四篇

消化系统疾病

第一章 消化系统疾病总论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消化系统的结构功能与疾病的关系。2.熟悉:消化系统疾病的的诊断和防治原则。二.计划学时数 0.5学时。三.教学内容

1.消化系统的结构功能与疾病的关系。

2.消化系统疾病的的诊断(1)病史和症状诊;(2)体格检查;(3)实验室和其他检查 a.化验检查; b.内镜检查;

c.影像学检查 超声检查,X线检查,CT和MRI检查,放射性核素检查,PET检查等;

(4)活组织检查和脱落细胞学检查;(5)脏器功能试验; 3.消化系统疾病的防治原则。四.教学方法

理论授课。

第二章 胃食管反流病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胃食管反流病的发病概况,反流性食管炎的病理变化。

2.熟悉:胃食管反流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胃食管反流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3.掌握:胃食管反流病的概念、Barett食管的概念,临床表现和诊疗措施。

二、计划学时数 1.5学时

三、教学内容

(一)概述

1.胃食管反流病的概念、内镜分型。2.胃食管反流病的发病概况。

(二)病因与发病机制 1.食管抗反流防御机制减弱

(1)食管抗反流屏障:LES(长度、压力、一过性松弛)、膈肌脚、膈食管韧带、His角等。

(2)食管清除作用:容量清除、唾液中和作用。(2)食管粘膜屏障。粘液层-上皮层-粘膜下层屏障。

2.反流物对食管粘膜的攻击作用:胃酸、胃蛋白酶、十二指肠液内容物,等。食管的内脏感知功能变化。

(三)病理变化

1.反流性食管炎的病理变化。2.Barrett食管的定义和病理变化。

(四)临床表现

1.反流和反流物引起的食管症状:反酸、反食、反胃;烧心、胸痛、吞咽困难,等。

2.反流物引起的食管外症状:慢性咳嗽、咽喉炎、哮喘、吸入性肺炎,等。3.其他症状 4.并发症:上消化道出血、食管狭窄、Barrett食管等,其中Barrett食管是食管腺癌的主要癌前病变。

(五)试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

1.是否存在胃食管反流病的检查:24小时食管pH监测、食管吞钡X线检查,等。

2.是否存在食管粘膜损伤的检查:内镜检查、食管吞钡X线检查,等。3.食管功能检查:食管滴酸试验、食管测压、质子泵抑制剂试验性治疗(PPI Test),等。

(六)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要点

2.鉴别诊断:重点与食管癌、心原性胸痛鉴别。

(七)治疗

1.治疗目的:控制症状、减少复发、防止并发症,达到治愈的目的。2.治疗措施:

(1)一般治疗:包括改变生活习惯、饮食,等。

(2)药物治疗:促胃肠动力药物、抑酸药物(H2受体拮抗剂、质子泵抑制剂等)、抗酸和粘膜保护剂,等。

(3)特殊治疗:抗反流手术。

(4)并发症治疗:狭窄和Barrett食管的治疗,等。四.实验(讨论、见习、实习等)内容

1.反流性食管炎病例讨论。

2.自学内容(1)反流性食管炎的病理学改变;(2)食管的运动生理学。五.教学方法

1.结合全程投影及图表讲授本病的发病机理及药物治疗。2.结合病例讲述胃食管返流病的临床表现及并发症。

3.结合幻灯讲授本病主要的确诊手段、X线钡餐检查及胃镜所见。

第四章 胃炎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分类及其病理特点。

2.熟悉:病因、发病机理及治疗原则。3.掌握:临床表现及诊断要点。二.计划学时数 2学时。三.教学内容(一)急性胃炎

1.概述 定义、分类。2.病因和发病机制

(1)急性感染:细菌、病毒、寄生虫。(2)理化因素:药物、胆汁、物理因素。

(3)应激:严重感染、休克、烧伤、大手术、颅脑病变等。(4)血管因素:动脉硬化,栓塞。(5)其它

3.临床表现和诊断

(1)症状:上腹痛、腹胀、恶心、呕吐、呕血、黑便。(2)体征:上腹部轻压痛,肠鸣音亢进。

(3)诊断:病史(确定病因),胃镜(确定诊断),强调紧急胃镜检查。4.防治

(1)针对原发病和病因。(2)制酸药。(3)保护胃粘膜药。(4)对症治疗。(二)慢性胃炎

1.概述 慢性胃炎的基本概念,介绍悉尼分类和Strickland分类。2.病因和发病机制 病因未明,幽门螺杆菌感染和免疫因素为主。3.病理 浅表性和萎缩性胃炎的病理学特点,介绍肠腺化生、幽门腺化生、不典型增生的临床意义。

4.临床表现 无特异性。慢性长期不规则上腹部闷痛。阐明胃体胃炎及胃窦胃炎不同临床表现及产生的病理生理基础。5.辅助检查 细菌学检查、胃液分析、免疫学检查。重点介绍胃镜检查及胃粘膜活检的重要性及诊断价值。

6.诊断和鉴别诊断 胃镜及粘膜活检是确诊本病的唯一可靠方法。主要鉴别的疾病有消化性溃疡、胃癌、胆囊炎、胆石症等。

7.治疗 无特异性治疗。主要根除幽门螺杆菌,调整胃内酸度,保护胃粘膜及对症治疗。

8.预后 浅表性胃炎预后良好。萎缩性胃炎特别是重度肠腺化生和不典型增生有癌变可能,应定期随访。四.实验(讨论、见习、实习等)内容

1.示教慢性胃炎的内镜所见(录相或幻灯)。

2.自学内容 萎缩性胃炎与胃癌关系;腹痛的鉴别诊断。五.教学方法

1.在讲解本病前,首先应结合图表复习基础课中关于胃的生理解剖内容。2.结合全程投影及图表讲述病因及发病机制。3.结合具体病例介绍临床表现、诊断及鉴别诊断。六.思考题

1.急性胃炎常见病因有哪些? 2.如何确诊急性糜烂出血性胃炎? 3.慢性胃炎的常见病因有哪些? 4.如何确诊慢性胃炎? 5.慢性胃炎的治疗原则是什么?

第五章 消化性溃疡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流行病学特点,病理学特点。2.熟悉:病因和发病机制。

3.掌握:概念、临床表现和并发症、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原则。

二、计划学时数

3学时

三、教学内容

(一)概述:定义,流行病学。

(二)病因和发病机制:基本发病机制是胃十二指肠粘膜的防御和侵袭因素之间的平衡受到破坏。重点介绍胃酸和幽门螺杆菌在消化性溃疡发病中的作用,简单介绍十二指肠溃疡和胃溃疡在发病机制方面的异同点。1.防御性因素:粘液-粘膜屏障。

2.侵袭性因素:幽门螺杆菌感染;胃酸和蛋白酶;非甾体抗炎药;其他。

(三)病理:好发部位,病理特点。

(四)临床表现

1.典型临床表现:慢性、周期性、节律性。十二指肠溃疡与胃溃疡之比较。2.不典型表现:无明显症状或者以并发症为首发表现。3.特殊类型溃疡。

4.并发症:出血、穿孔、幽门梗阻、癌变。主要介绍出血和癌变时的特点。

(五)实验室和其他检查:胃镜和粘膜活检病理学检查、X线钡餐检查(直接征象、间接征象)、幽门螺杆菌检测(侵入检查方法、非侵入性检查方法)、其他(胃泌素测定、粪便隐血检验)。

(六)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病史、体征和相关检查。

2.鉴别诊断:胃癌、胃液素瘤、其他(功能性消化不良、慢性胃炎、慢性胆囊炎和胆结石)。

(七)治疗:

1.治疗目的:消除病因、缓解症状、愈合溃疡、防止复发、防治并发症。2.治疗措施(1)一般治疗。

(2)药物治疗:根除幽门螺杆菌(根除概念、根除方案);抑制胃酸分泌(H2受体拮抗剂和PPI);保护胃粘膜,等。

(3)并发症的治疗。

(4)其他:NSAID溃疡的治疗和预防;溃疡复发的预防。(5)手术治疗:手术指征。

(八)预后。

四.实验(讨论、见习、实习等)内容

1.示教:典型病史的胃或十二指肠溃疡病例。合并大出血和幽门不全梗阻的病例。2.自学内容 课前预习书本内容,自学其它致病因素及发病机理(除上课提到的外),合并出血与其它消化道出血的鉴别诊断。五.教学方法

1.结合全程投影及图表讲授发病机理及药物治疗。

2.结合病例讲述消化性溃疡的临床表现及并发症。

3.结合幻灯讲授本病主要的确诊手段、X线钡餐检查及胃镜所见。六.思考题

(1)简述消化性溃疡的主要发病机制?(2)消化性溃疡的临床表现有哪些?

(3)如何诊断消化性溃疡?其常见并发症有哪些?(4)消化性溃疡的治疗原则是什么?简述其常用治疗药物?

第八章 溃疡性结肠炎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病因和发病机制,流行病学知识。2.熟悉:病理学特征、实验室和其他检查。

3.掌握:概念、临床表现、诊断和鉴别诊断、治疗原则。

二、计划学时数 2学时

三、教学内容

(一)概述:炎症性肠病和溃疡性结肠炎的概念、流行病学知识。

(二)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明了,可能与肠道感染、遗传、免疫等因素有关。

(三)病理:好发部位,病理改变。

(四)临床表现:

1.消化系统表现:腹泻、腹痛,等。2.全身症状:一般见见于中、重型病人。3.肠外表现。

4.并发症:中毒性巨结肠、癌变、其他。

(五)实验室和其他检查:

1.实验室检查:血液检查,大便检查,自身抗体检测。2.器械检查:X线钡灌肠检查、结肠镜检查。

(六)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诊断主要依据病史、体征及相关检查。完整的诊断应该包括:病变范围、临床类型、严重程度、病情分期和并发症。

2.鉴别诊断:慢性菌痢、阿米巴肠炎、血吸虫病、克罗恩病(Crohn病)、结肠癌、肠易激综合征等进行鉴别。

(七)治疗:

1.治疗目的:控制急性发作、维持缓解、减少复发、防治并发症。2.治疗措施

(1)一般治疗:休息、饮食和营养。

(2)药物治疗:氨基水扬酸制剂、糖皮质激素应用适应症及方法、免疫抑制剂应用,等。

(3)手术治疗:指征。

(八)预后。

四、自学内容

氨基水扬酸制剂和糖皮质激素的药理学知识(作用机制、主要副作用,等)。

第十章 功能性胃肠病 第一节 功能性消化不良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病因和发病机制。2.熟悉: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3.掌握: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概念。

二、计划学时数 1学时

三、教学内容

(一)概述:概念,流行病学。

(二)病因和发病机制:不完全明确,可能与胃肠动力、内脏感觉异常、幽门

螺杆菌感染、社会心理因素等有关。

(三)临床表现:无特异性。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 1.断标准:介绍罗马标准 2.报警症状和体征。

(五)治疗 1.一般治疗。

2.药物治疗:没有特效药,包括抑制胃酸分泌、调节胃肠动力和内脏感觉、根除幽门螺杆菌、抗抑郁药物、心理治疗,等。

四.实验(讨论、见习、实习等)内容

功能性消化不良与胃炎、消化性溃疡病例。五.自学内容

胃的运动生理学。六.教学方法

1.结合全程投影及图表讲授理论课。2.结合病例讲授本病的临床表现。

3.结合幻灯讲述本病的主要确诊手段。

第二节 肠易激综合征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病因和发病机制。2.熟悉:临床表现、治疗。3.掌握:概念和诊断标准。

二、计划学时数 1学时

三、教学内容

(一)概述:概念,流行病学。

(二)病因和发病机制:不完全明确,可能与胃肠动力、内脏感觉异常、感染、精神神经因素等有关。

(三)临床表现:主要表现为下腹部疼痛或不适,以及与之有关的排便异常。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标准:介绍罗马标准 2.报警症状和体征。

(五)治疗 1.一般治疗。2.药物治疗:没有特效药,包括改变胃肠动力药物、调节内脏感觉药物、抗抑郁药物、心理治疗,等。

四、自学内容

1.结肠运动生理学知识。2.慢性腹泻的常见病因。五.实验(讨论、见习、实习等)内容

典型病例见习、讨论。六.教学方法

1.结合全程投影及图表讲授理论课。2.结合病例讲授临床表现。3.结合幻灯讲述主要确诊手段。

第十四章 肝硬化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病因、发病机制、病理表现。

2.熟悉:实验室检查和辅助检查的临床意义、鉴别诊断。

3.掌握:临床表现、并发症、治疗(重点是一般治疗和腹水、肝肾综合征、自发性腹膜炎的治疗)

二、计划学时数 1.5学时

三、教学内容

(一)概述:定义、分类。

(二)病因和发病机理:

1.病因:有病毒性肝炎、慢性酒精中毒、胆汁瘀积、循环障碍、工业毒物或药物、代谢障碍、营养障碍、其他。目前最常见的病因是慢性肝炎病毒感染。

2.发病机制:肝星状细胞活化,细胞外基质合成增加,再生节结和假小叶形成。

(三)病理:表现、分型。

(四)临床表现 1.代偿期:症状轻,没有特异性。

2.失代偿期:主要有肝功能减退和门静脉高压症2组表现。

3.并发症: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感染、肝肾综合症、肝肺综合征、原发性肝癌、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等。

(五)验室检查和其他检查:血常规、尿胆原及胆红质、转氨酶、血清蛋白及蛋白电泳、凝血酶原时间、血清免疫学检查、MAO及PⅢP、血浆胆固醇、血清胆酸测定、腹水常规、X线及胃镜检查、肝动脉及门静脉和脾静脉B超、同位素肝扫描或闪烁照相,在严格掌握适应证下,可慎作腹腔镜及肝穿刺活组织检查。

(六)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依据:先确立肝硬化的诊断,然后查找肝硬化的病因和并发症的诊断。2.鉴别诊断 重点讲解肝大、腹水、出血及昏迷病例的鉴别。

(1)肝大病例应与各种原因肝肿大、慢性肝炎、肝癌、脂肪肝、先天性多囊肝、肝血管瘤、肝华支睾吸虫病、肝包病等鉴别。

(2)腹水者应与结核性腹膜炎,癌性腹膜炎,缩窄性心包炎,慢性肾炎以及巨大卵巢囊肿等鉴别。

(3)上消化道出血则应与消化性溃疡、糜烂性胃炎、胃癌、食管癌以及胆道出血等鉴

(4)肝性脑病引起昏迷应与低血糖昏迷、尿毒症及其他中毒性昏迷等鉴别。

(七)治疗:

(1)一般治疗 劳逸结合,休息,饮食,药物治疗包括中医辩证论治、维生素及护肝药物等,必要时输液、输血及无盐人体血蛋白以及支链氨基酸等。纠正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失调。

(2)腹水治疗 包括一般治疗,限制钠和水的入量,提高胶体渗透压,合理应用利尿剂,腹腔穿刺放液,腹水浓缩以及外科采用Leyee分流术等。

(3)并发症治疗 原发性腹膜炎主要正确选用抗生素(早期足量)。上消化道出血重点介绍急性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治疗和预防再出血措施。肝肾综合征的治疗。

(4)外科治疗 针对门脉高压。

(八)预后:介绍影响预后的因素:Child-pugh分级评分标准及死亡的原因。四.实验(讨论、见习、实习等)内容

典型病例见习、讨论。

五.自学内容

肝脏应用解剖学、肝功能指标。肝功能的Child-pugh分级 六.教学方法

1.结合全程投影,进行课堂讲授。

2.使用挂图,讲述肝硬化病理改变,侧技循环的形成,介绍肝硬化失代偿期病人外观表现。

3.幻灯放映肝硬化腹腔镜下多种形态所见,肝超声显像、肝CT及X线食管静脉曲张等影像学所见。

4.结合具体病例,讲述临床表现及诊断。七.思考题

(1)试述肝硬化的主要病因及发病机制。

(2)肝硬化(失代偿期)的临床表现有哪些?简述肝硬化的诊断要点?(3)试述肝硬化常见并发症及处理原则。(4)简述肝硬化并腹水形成机制及治疗要点?

第十五章 原发性肝癌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流行病学、病因、预后和预防。

2.熟悉:病理类型和转移途径、鉴别诊断、影像学检查的临床意义。3.掌握:临床表现、并发症、肿瘤标志物的意义、诊断标准和治疗措施。

二、计划学时数 2学时

三、教学内容

1.原发性肝癌的定义。

2.原发性肝癌的分布情况及发病率。

3.病因和发病机理 乙、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黄曲霉素,饮用水污染。4.病理

(1)大体形态分型。(2)组织学分型。(3)肝癌转移途径。5.临床表现 需详细讲解。

(1)主要临床表现:肝区痛、进行性肝大、消瘦、黄疸。(2)转移癌的表现:注意少数病人是以转移癌为最初表现。

(3)特殊表现:对少数不明原因出现低血糖、红细胞增多、高血钙、高血脂等应考虑本病。

6.并发症 肝性脑病,上消化道出血,肝癌结节破裂出血,感染。7.辅助检查(1)实验室检查

a.甲胎蛋白:AFP阳性率与检测方法的关系及肝癌普查的意义,原发性肝癌疾病AFP阴性的意义,AFP低、中浓度的动态观察对本病早期诊断的重要意义,AFP异质体对鉴别原发性肝癌和AFP阳性的非肝癌疾病的临床意义。

b.血清酶测定:AKP、GGT2,5-NPD及LDH的同工酶及酸性铁蛋白测定。(2)其它检查 a.超声波检查。b.放射性核素显像。

c.X线检查:X线血管照影、CT扫描和MRI。d.肝穿刺活检、腹腔镜检查。

8.诊断 高危人群普查早期诊断,诊断标准。主要根据临床表现、辅助检查、争取早期诊断。

9.鉴别诊断 活动性肝病,肝脓疡,肝硬化,继发性肝癌,邻近肝区的肝外肿瘤。

10.治疗 早期诊断,手术切除是当今治疗原发性肝癌的最好方法,尚可局部放射、区域化疗、肝动脉或门静脉堵塞疗法,争取二步切除,要强调综合治疗。

11.预后 早期治疗效果好,晚期差。

12.预防 防治乙型肝炎的发生,注意饮食卫生,做好阻断母婴传播工作。四.实验(讨论、见习、实习等)内容

典型病例见习、讨论。五.教学方法 1.使用挂图,结合全程投影及图表讲授理论课。

2.幻灯放映腹腔镜下原发性肝癌多种形态所见,肝超声显像、肝CT等影像学所见。

3.结合具体病例,讲述本病的临床表现及诊断。六.思考题

(1)原发性肝癌的临床表现及并发症有哪些?。(2)肝癌有哪些重要的实验室检查?(3)简述原发性肝癌的诊断要点?

(4)原发性肝癌的治疗原则及常用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第十六章、肝性脑病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病理、预后和预防。

2.熟悉:发病机制的其他学说、实验室检查和其他检查的临床意义、鉴别诊断。

3.掌握:概念、氨中毒学说、临床表现、治疗。

二、计划学时数 1.5学时

三、教学内容 1.概述 定义。

2.病因和发病机理(1)病因;(2)常见诱因;

(3)发病原理 着重介绍氨中毒,假神经递质,氨基酸不平衡和y一氨基丁酸学说。

3.临床表现 按发病情况不同,分急性型和慢性型。按神志状态,有无扑翼样震颤及脑电图改变可分为四期。简单介绍各期的表现。

4.辅助检查 血氨,脑电图,诱发电位,简易智力测验,肝功能,血浆氨基酸浓度测定以及电解质检查的意义。5.诊断根据

(1)急慢性严重肝病和广泛门脉侧支循环的存在。(2)精神错乱、昏睡或昏迷。(3)明显肝功能损害的诱因存在。(4)有肝性脑病的诱因存在。(5)扑翼样震颤和脑电图典型改变。

(6)对肝硬化患者进行常规简易智力测验可发现亚临床肝性脑病。6.鉴别诊断 凡有精神症状的病例,应与精神病鉴别。昏迷者应与糖尿病、低血糖、尿毒症、脑血管意外、脑部感染以及镇静剂过量等引起的昏迷鉴别。7.治疗(1)去除诱因。

(2)减少肠道有毒物质的产生和吸收。(3)减少肾脏产氮。(4)减少肌肉的蛋白质分解。(5)提高大脑对氨的阈值。(6)降血氨药物的应用。(7)胰高血糖素、胰岛素的注射。(8)纠正氨基酸代谢紊乱。(9)改变神经递质药物的应用。(10)纠正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11)血液透析、人工肝。(12)并发症治疗。(13)肝移植。8.预后

(1)诱因明确或门一体分流所致者预后较好。(2)暴发性肝炎所致者预后较差。9.预防

(1)积极预防原有肝脏疾病。(2)积极防治肝性脑病的诱因。(3)早期发现肝性脑病,及时治疗。四.实验(见习、实习、自学)内容 1.自学肝脏的代谢功能。2.临床见习并讨论肝性脑病病例。五.教学方法

1.结合全程授影及图表讲授理论课。

2.使用挂图,讲述肝性脑病各期的临床表现、体征、脑电波及神经系统改变。3.结合病例讲述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六.思考题

(1)简述肝性脑病的病因及常见诱因?(2)肝性脑病主要发病机制有哪些?

(3)肝性脑病的临床表现及诊断要点是什么?(4)试述肝性脑病的治疗原则及常用治疗药物。

第十七章、急性胰腺炎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常见病因、病理变化、预后和预防。2.熟悉:发病机制、鉴别诊断、3.掌握:概念、临床表现、血尿淀粉酶和CT检查的临床意义、诊断、治疗。

二、计划学时数 2学时

三、教学内容

(一)概述:定义。

(二)病因和发病机制

1.常见病因:胆道疾病(包括微结石)、胰管梗阻、大量饮酒和暴饮暴食、手术与创伤、内分泌与代谢障碍(包括高甘油三酯血症)、感染、药物,等。

2.发病机制:胰酶被激活而发生胰腺的自身消化、“二次打击”理论。

(三)病理:间质水肿、出血坏死。

(四)临床表现:重点介绍急性重症胰腺炎的临床表现。1.症状:腹痛、恶心、呕吐、发热、黄疸、休克。2.体征:腹部压痛、腹肌紧张、肠麻痹、腹壁瘀斑。

3.并发症:局部并发症、全身并发症;多器官功能衰竭和休克的发病机制。

(五)实验室检查和其他检查:重点介绍血尿淀粉酶的临床意义、B超和CT检查的临床意义。

1.实验室检查:白细胞计数;血、尿、腹水淀粉酶测定的临床意义。血钙、淀粉酶与肌酐的清降率,血糖、血脂肪酶等检查。

2.影像学检查:腹部B超、CT检查。

(六)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根据病史、体征及辅助检查进行诊断。重点介绍急性重症胰腺炎的诊断。

2.鉴别诊断:急腹痛的鉴别诊断,如:消化性溃疡穿孔、胆石症、急性胆囊炎、肠梗阻、心肌梗塞。

(七)治疗:重点讲解急性重症胰腺炎的治疗。1.疾病监护:生命征、肾功能等重要脏器功能监护。

2.支持治疗:营养支持、维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稳定、疼痛控制。3.药物治疗:(1)减少胰液外分泌(2)抑制胰酶活性(3)抗菌治疗(4)中医中药

4.介入治疗:内镜下oddi括约肌切开术(EST)、鼻胆管引流术、腹膜透析。5.外科治疗:适应症

(八)预后和预防:水肿型好,休克型严重,影响预后因素。预防和治疗蛔虫,胆石,合理饮食,戒酒。四.实验(见习、实习、自学)内容

以典型病例示教。五.教学方法

1.全程投影及图表讲授理论课。

2.应用胰胆管解剖挂图及图表阐明病因及发病机制。3.结合病例讲解本病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4.结合B超、CT片讲述对本病及并发症的诊断意义。

5.课间实习示教典型病例,结合具体病例讨论本病的诊断、急性腹痛的鉴别诊断及抢救措施。六.思考题

(1)试述急性胰腺炎的主要病因及发病机制?

(2)急性胰腺炎的临床表现及主要的实验室检查有哪些?(3)如何诊断急性胰腺炎?

(4)简述急性胰腺炎的治疗原则及常用治疗药物?

上消化道出血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概述

2.熟悉:常见病因、预后估计。

3.掌握:概念、临床表现、诊断思路和治疗。

二、计划学时数 2学时

三、教学内容

(一)概念:上消化道出血、上消化道大出血的概念。

(二)病因:最常见病因是消化性溃疡、急性胃粘膜病变、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胃癌,等。

(三)临床表现:呕血与黑粪、失血性周围循环衰竭、贫血与血象变化、发热、氮质血症。

(四)诊断思路

1.上消化道出血的确立。

2.出血量的估计,是否急性上消化道大出血、周围循环状态。3.是否存在活动性出血。

4.病因诊断: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胃镜、X线钡餐、腹腔动脉造影,等。

(五)治疗

1.一般急救措施。2.积极补充血容量。3.止血措施:

(1)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四.实验(讨论、见习、实习等)内容

1.典型病例示教。

2.讨论消化道出血的诊治思路。五.教学方法

1.通过全程投影进行理论授课。

2.结合具体病例、讲授临床特点、诊断及抢救措施。3.课堂示教三腔两囊管。4.放映内镜治疗的幻灯。

5.课间实习通过具体病例讨论分析本病的临床表现、诊断依据及抢救措施并示教三腔两囊管。六.思考题

(1)简述上消化道出血的主要病因?

(2)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有哪些?

(3)如何诊断上消化道出血?如何估计出血量及判断出血停止?(4)试述上消化道出血的治疗原则及常用治疗药物?

第五篇

泌尿系统疾病

第一章 总论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肾脏的主要生理功能。

2.掌握肾脏疾病常用的检查方法(包括尿常规和肾功能检查)。3.熟悉肾脏疾病的主要症状。4.了解肾脏疾病的研究进展。

二、计划学时数 1.5学时

三、教学内容

(一)肾脏生理功能 1.肾脏的排泄及调节功能。2.肾脏的内分泌功能。

(二)肾脏疾病的症状 1.急性肾炎综合征。2.肾病综合。3.高血压。

4.无症状性尿异常。5.慢性肾功能衰竭。6.尿频—排尿不适综合征。

(三)肾脏疾病的检查 1.尿常规检查。2.肾脏功能测定。

(四)肾脏疾病的诊断与防治原则

(五)肾脏疾病的研究进展

四、见习内容

结合各论具体病例,进一步加深对肾脏疾病症状的认识。

五、自习内容

1.肾脏的生理功能。

2.蛋白尿和血尿的成因和分类。3.肾脏病学的进展。

第二章 肾小球病概述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肾小球疾病的临床分型。2.熟悉肾小球疾病的病理分型。3.熟悉肾小球疾病的发病机制。4.熟悉肾小球疾病的临床表现。

二、计划学时数

0.5学时

三、教学内容

(一)概述 原发性、继发性和遗传性肾小球疾病分类。

(二)原发肾小球病的分类 1.原发肾小球病的临床分型。2.原发肾小球病的病理分型。

(三)发病机制 1.免疫反应。2.炎症反应。

3.非免疫机制的作用。

(四)临床表现 1.蛋白尿。2.血尿。3.水肿。4.高血压。5.肾功能损害。

四、见习内容

选择若干个原发肾小球疾病和继发性肾小球(如狼疮性肾炎、糖尿病肾病等)进行比较,进一步加深对肾小球疾病分类的认识。

五、自习内容

1.原发肾小球病的病理分型。2.肾小球疾病的发病机制。

第三章 肾小球肾炎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急性、慢性和隐匿性肾小球肾炎的病因、病理和临床特点、诊断和治疗原则。

2.掌握肾病综合征的病因、分类、临床表现和诊治原则。3.悉急进性肾炎和肾病综合征五种主要病理类型的临床特点。

二、计划学时数

3学时

三、教学内容

(一)急性肾小球肾炎

以急性链球菌感染后肾炎为例,介绍急性肾小球肾炎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改变、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治疗原则和预后。

(二)急进性肾炎 1.定义。

2.病因和发病机制。3.病理。4.临床表现。5.诊断和鉴别诊断。6.治疗和预后。

(三)慢性肾小球肾炎 1.定义。

2.病因和发病机制。3.病理。4.临床表现。5.诊断和鉴别诊断。6.治疗和预后。

(四)隐匿性肾小球肾炎 1.定义。

2.无症状性蛋白尿。3.单纯性血尿。4.IgA肾病。

(五)肾病综合征 1.定义。

2.病因、原发性和继发性分类。3.病理生理。

4.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病理类型及其临床特征。5.并发症。

6.诊断和鉴别诊断以及诊断步骤、肾活检价值,应注

意与继发性肾病综合征的鉴别。

7.治疗原则、饮食管理、利尿、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和

细胞毒药物的应用原则。

四、见习内容 不同病理类型的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临床特征、治疗和预后,同时可与继发性肾病综合征进行比较学习。

五、自习内容

1.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病理类型及其临床特征。2.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和细胞毒药物的应用原则。

第七章 尿路感染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尿路感染的病因、感染途径、易感因素。2.掌握尿路感染的临床表现、诊断依据和治疗原则。3.熟悉各种不同类型尿路感染的治疗方法。4.熟悉尿路感染的预防。

二、计划学时数

2学时

三、教学内容

(一)概述 1.定义。

2.上、下尿路感染的区分。

(二)病因和发病机制

包括致病菌、感染途径、机体抗病能力、易感因素等。

(三)流行病学

(四)临床表现 1.膀胱炎。2.急性肾盂肾炎。3.无症状细菌尿。

(五)实验室检查

包括尿常规改变特点、尿细菌学检查、尿白细胞计数、尿化学检查、血常规、肾功能、免疫学检查及影像学检查。

(六)诊断、定位诊断及鉴别诊断

(七)治疗 1.治疗用药及疗效评定。2.急性膀胱炎:初诊及复诊处理。

3.急性肾盂肾炎:轻型、较重型、重型肾盂肾炎的处理。4.再发性尿路感染的处理。5.妊娠期尿路感染的处理。6.男性尿路感染的处理。7.留置导尿管的尿路感染的防治。8.无症状性细菌尿的处理。

(八)并发症

(九)预防

四、见习内容

1.各种类型的尿路感染病例的学习。

2.可结合典型病例,拟定病人的诊疗方案,并提出防止复发或再感染的措施。

五、自习内容

1.慢性肾盂肾炎的诊断及治疗原则。2.尿道综合征的诊治。

第十章 急性肾衰竭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急性肾衰竭的治疗原则。2.掌握急性肾衰竭少尿期的临床特征。3.熟悉急性肾衰竭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4.熟悉急性肾衰竭诊断、诊断程序和鉴别诊断。

二、计划学时数

1学时

三、教学内容

(一)概述

简述急性肾衰竭有肾前性、肾性和肾后性三大类及其共同的临床特点。重点讲述急性肾小管坏死的概念。

(二)病因

2.内科五年发展规划 篇二

关键词:临床医学专业,心血管内科,见习

见习是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从纯粹的理论学习向实际应用过渡的非常重要的阶段, 需要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结合起来, 经历这个阶段后学生将从学校教育进入医学实践[1]。心血管系统在内科学中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 与呼吸系统、内分泌系统、风湿免疫系统、神经系统和消化系统等全身各系统有密切联系, 掌握心血管系统的知识对学习内科基础疾病诊治和促进其他系统疾病的学习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传统教学模式中, 教师常通过对病例的分析、讲解和讨论, 将复杂的内容条理化, 便于学生理解和吸收, 在病例分析过程中, 综合运用所学知识, 达到深化融合并巩固理论知识的目的, 以改变学生在理论学习中死背书的学习模式[2]。因此, 认真做好见习教学非常重要。本文通过分析见习教学中的常见问题并提出解决办法, 探讨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心血管内科见习教学模式的转变。

1 教学病例的选择要合适, 难度要适中

心血管内科的基础理论艰深难懂 (比如心电生理学、心电图学等) , 需要掌握的内容多且复杂。而且心血管领域的急危重症较多, 变化较快, 治疗用药复杂, 辅助检查和操作多。因此, 见习中选择的病例应具有代表性, 且病案记录全面、详细、规范, 辅助检查报告和影像资料齐全, 既符合教学需要又密切联系临床, 难度适中。比如在“急性心肌梗死”这一疾病的见习中, 我们应挑选一个典型病例, 事先征得患者同意配合见习教学工作。见习教学时, 首先让学生分工采集病史和查体, 由一位学生汇报病史和查体结果, 解读辅助检查报告和影像资料, 遗漏之处由其他学生补充, 再由教师点评指导, 指出疏漏和错误。然后学生就该病例进行分析和讨论, 作出初步诊断, 陈述诊断依据以及需完善的辅助检查、鉴别诊断和治疗原则等。教师针对学生的发言逐一分析, 帮助其形成正确的临床思维, 强调临床思维中规范和逻辑的重要性。在见习任务完成后, 教师还可适当予以延伸和补充, 介绍学科最新进展, 拓宽学生视野, 激发学生深入探讨和研究的兴趣。

2 减少带教教师的流动性, 加强教师与学生的沟通

我院是首都医科大学第六临床学院, 同时是全国最大的以心血管病为龙头学科的综合医院, 呈“小综合, 大专科”的显著特点, 因此心血管内科划分较细。每年每一个心血管内科科室指派一名中级以上职称的医生兼职负责见习带教工作。这种带教方法的优势在于:由专科医生进行带教, 使得心血管内科见习更具专业性, 同时学生能更多地了解心血管内科的国内外最新进展, 增加对本学科的兴趣, 避免非专科医生授课的泛泛而谈和照本宣科。另外, 由于专科医生并不脱产, 仍然在临床一线工作, 便于提供典型病例, 也能和患者充分、无障碍沟通, 获得患者更好的配合。但是这种教学模式也存在不足, 即由于带教教师是兼职的, 其带教就具有不固定性;对教师的考核无规定, 使得带教教师的带教热情和责任心难以得到保障;并且带教教师和学生只在见习课上有短暂接触, 师生之间的了解不够充分, 很难做到因材施教和个体化教学。而且由于临床工作繁重, 带教教师常常不能很好地兼顾教学, 造成临床与教学工作的冲突, 出现临时顶替教学的现象, 导致带教质量参差不齐。近年来, 我院内科教研室已着手进行以下尝试:安排心血管专科中级以上医生轮流在教研室脱产教学, 其在心血管内科见习教学中担任双重角色, 既是带教教师, 又是全职教师。这样, 既充分发挥了带教教师在本专业方面的优势, 同时在教学过程中由一位教师全程统一带教, 师生之间的关系融洽, 彼此交流较多, 能较好地实现教学相长。教师能较好地了解每一位学生的实际情况, 根据见习成绩适时调整下一次教学安排, 并对见习教学形式作出适当的调整和修改, 实现因材施教和个体化教学。同时, 学生对固定带教教师的教学方式比较熟悉, 配合度也较高。心血管内科临床医生通过一年的脱产带教, 提高了教学水平, 丰富了教学经验, 改进了教学方式, 有利于临床、教学和科研全面发展, 并能提高我院整体教学水平。

3 增加学生动口、动手机会,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理论知识的教学是一个纵向过程, 即从基础到临床, 而在临床诊治过程中, 需要有充分的横向联系能力, 比如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等不同系统疾病具有显著相关性, 而且心血管内科学只有和完备的解剖学、生理学、药理学、病理生理学、诊断学知识横向串联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诊治过程。学习某一疾病时, 学生需要了解病因、症状和体征、诊断和鉴别诊断、治疗等公式化的内容, 但实际应用时则往往不知如何将学过的理论知识作横向联系, 融会贯通, 分析病例常常不知从何处下手, 临床能力培养更无从谈起。如果在见习开始阶段不能加以引导, 而是一味进行严厉批评, 很可能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 教学中如果只注重知识体系的纵向灌输, 而忽视了不同系统疾病和不同课程之间的横向联系, 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也不利于学生建立科学、准确的临床诊治思维。传统的见习教学多采用教师讲述, 学生旁听、记录的方式, 学生既没有提出自己想法的机会, 也没有动手操作的机会, 更缺乏师生互动, 不能培养学生尊重患者以及与患者沟通的思想。我们结合学生的学习和接受能力, 挑选典型病例, 着重讲解大纲要求透彻理解并掌握的内容, 把疾病的临床特点、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作为教学重点, 并贯穿于整个见习过程中。尤其是鉴别诊断, 这部分内容不仅可以复习已学过的病种, 更重要的是可培养学生将学过的知识进行横向联系和比较的能力。在对疾病作出正确诊断方面, 我们多采用诱导式问答的方式, 针对病例逐层提问, 逐层解析, 层层递进, 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临床思维和处理问题的能力。比如, 在“高血压”的这一疾病见习中, 选择典型的高血压患者, 学生通过问诊和查体了解高血压的危险因素, 掌握高血压的定义、危险分层和测量注意事项等。我们要求学生对原发性或继发性高血压的鉴别诊断进行分析, 并对其进行分级和危险分层, 然后根据疾病的特点选择辅助检查来证实自己的判断。选取高血压合并慢性肾病、高血压合并冠心病、高血压合并脑卒中、高血压合并糖尿病等不同的典型病例讲解高血压的个性化治疗和目标值。通过这些教学技巧和手段, 启发和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 使教学目标由单纯传授知识向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转变。

针对学生反映没有机会操作仪器, 更没有机会观摩介入等手术的问题, 我们应尽量创造机会, 教学生使用简单的专业仪器 (如心电图机、超声心动图仪、心电监护仪) , 为学生创造动口、动手、动脑的机会, 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综上所述, 见习与理论教学相比, 具有更强的综合性、专业性和实践性, 是培养学生全面掌握基础知识、操作技能及临床思维方法, 并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的重要时期。我们在心血管内科见习教学中尝试转变教学模式, 旨在构建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学习方式, 使心血管内科见习教学能跟上不断发展的时代要求, 促进学生朝着主动学习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吕永恒, 陈琪, 黄光胜.PBL教学法在心内科临床见习中的应用体会[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7 (2) :18-19.

3.区域发展“五年规划”对比 篇三

总体目标

十一五:

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发展基础和潜力,按照发挥比较优势、加强薄弱环节、享受均等化基本公共服务的要求,逐步形成主体功能定位清晰,东、中、西部良性互动,公共服务和人民生活水平差距趋向缩小的区域协调发展格局。

十二五:

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

政策框架

十一五:

对四类主体功能区,在财政、投资、产业、土地和人口管理政策五方面实行分类管理的区域政策。

十二五:

建立健全“新”的区域政策体系框架,研究制定符合主体功能区理念的区域政策体系,提高区域政策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对优化开发区,严格限制污染,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节约集约用地制度;对重点开发区,增强人口和产业的集聚能力;对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增加用于公共服务和生态环境补偿的财政转移支付,严格土地用途管制,建立生态环境补偿机制,鼓励生态移民。

国土开发

十一五:

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统筹考虑未来我国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区。

十二五:

推动形成多极带动的国土开发格局,积极培育若干带动力强的发展轴带,引导重点城市群(带)集聚发展。围绕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主线,以省会城市为核心,完善基础设施条件,发展特色产业体系,形成若干有较强带动作用的区域性增长极。

区域联动

十一五:

提出要“健全区域协调互动机制”。健全四个机制:健全市场机制,引导产业转移;健全合作机制,形成以东带西、东中西共同发展的格局;健全互助机制,发达地区帮扶欠发达地区;健全扶持机制,加大国家对欠发达地区的支持力度。

十二五:

提出“积极完善区域协调发展的体制与机制”。具体分为三个方面:加快建立全国统一市场体系,破除不利于市场一体化的行政性规章和管理措施;着力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立法:完善中央和地方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财政体制,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支持力度。

东部开放

十一五:

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实现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和增长方式转变,率先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率先发展和改革中带动帮助中西部地区发展。

十二五:

对东部地区来说,要做好区域发展的领头羊和对外窗口——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加快综合运输通道建设,加快海洋开发步伐,发挥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率先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中部崛起

十一五:

在发挥承东启西和产业发展优势中崛起。加强现代农业特别是粮食主产区建设,支持山西、河南、安徽加强大型煤炭基地建设;支持发展高技术产业: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加强物流中心等基础设施建设。

十二五:

中部地区要成为中国各区域协调发展的强劲内核——加强粮食生产基地建设,稳步推进能源原材料基地建设,提升装备制造和高技术产业发展水平,加快综合交通运输枢纽建设,推进重点经济带(区)加快发展,加强两型社会建设。

东北振兴

十一五:

重在产业升级。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国有企业改革、改组、改造,发展现代农业,发展高技术产业。建立资源开发补偿机制和衰退产业援助机制,加强铁路通道和跨省区公路运输通道等基础设施建设,扩大与毗邻国家的经济技术合作。

十二五:

东北老工业基地“产业升级”仍是关键——加快发展先导产业和产业集群,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加强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加快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促进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

西部开发

十一五:

大打“交通牌”。依托中心城市和交通干线,实行重点开发,建设出境、跨区铁路和西煤东运新通道,建成“五纵七横”西部路段和8条省际公路,建设电源基地和西电东送工程。

十二五:

4.五年发展规划 篇四

五年发展规划

2012年初,为使企业获得长足的发展,经过一段时间的酝酿和多方讨论,我公司制定了有史以来第一个五年(2012-2017年)发展规划,首次明确了公司中短期的工作目标和发展方向,尝试用科学和系统的方法思考和定位企业的未来。

一、今后五年总的发展目标是:按照科学发观的要求,奋力实现“保持一增长、实现三提高”的总体目标。“保持一增长”即,保持公司产值规模稳步增长,力争到2017年产值规模达到4亿元。“实现三提高”即,一是企业综合管理水平持续提高。要继续加大贯彻和执行工程项目成本管理文件及公司《项目管理办法》的力度,要进一步推行科学化管理进程,提高项管理水平和盈利能力,切实增强公司的综合实力。二是企业经济效益逐年提高。因此,要通过强化基础管理,增强企业效益,进一步提高职工收入,力争用3至5年时间使职工收入达到营口市中上水平。

二、坚持规模与效益并重,注重发展速度与质量的统一。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发展,是好中求快、又好又快的发展,是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的发展,是长期、稳定、可持续的发展。总结过去几年,公司的产值规模持续增长,但经济运行质量不高。因此,今后要坚持规模与效益并重,采取保持适当规模与提高发展质量并举的措施。

三、积极探索总承包模式,增强公司的核心竞争力。科学发展既

1要符合当前企业的实际,又要着眼于长远。因此,要树立起大局意识和长远意识,努力适应市场需求,积极探索总承包模式,充分利用公司的技术和管理实力,在推行总承包模式管理中,主动挑选企业信誉好、施工能力强、财务状况良的合作伙伴,注重建立相互依存、稳定发展的总分包关系。

四、走多元化发展道路,切实增强公司的综合实力。在又好又快发展土建施工主业的同时,要加快钢结构、建筑装饰等方面的发展,逐步形成以土建施工为主,多条专业化经营为支撑的多元化经营格局。要以较好地发展施工主业,带动辅业协调发展,要逐步降低施工主业占总产值的比重,力争用5年时间使辅业产值提高到总产值的30%。

五、以制度创新推动企业改革,逐步建立和完善“五大机制”,推动公司科学发展上水平。

一是建立和完善内部管理机制。一要严格执行公司招标管理制度。加强对劳务、分包工程、物资和设备采购、周转材料和设备租赁的招标管理,严格招标程序,规范运作,达到降低工程成本的目的。二要完善员工绩效考核管理。按照科学设置考核目标、采取多种考核手段、公开透明实施员工绩效考核,坚持科学、合理运用考核结果。三要建立公司内部结算制度。要从有利于公司主、辅业协调发展的角度,严格内部资金结算纪律,保证资金在内部单位之间的顺畅流动。四要全面推行“三项预算”管理制度,充分发挥预算的控制与管理作用,增强成本管理的有效性,从而为企业创造更高的效益。五要完善

以现金流为核心的资金管理制度,进一步发挥资金的整体优势,提高公司资金的营运效率,增强公司的市场竞争力。六要完善债权管理制度。近年来,公司的应收账款比例一直处于较高水平,高额的应收账款比例严重影响了公司的可持续发展,必须采取各种积极有效的措施加强债权的回收,为公司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有力的资金保障。

二是建立和完善科学的激励机制。坚持效益优先原则,继续下大力气抓好各单位和项目的责任目标考核工作,坚持对全面完成考核指标的单位和项目的奖励兑现,努力提高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三是建立和完善合理的分配机制。要坚持以业绩论贡献,根据贡献和责任大小,实施业绩与效益挂钩。建立和完善以岗位绩效工资为主体,短期薪酬与中长期薪酬有机结合的分配机制,逐步形成由资本、技术、技能、管理等多种要素参与收入分配的新型薪酬机制。

四是建立和完善制约和监督机制。要确保各级组织正确行使权力,必须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要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建立健全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并进一步加大责任追究力度。今后,凡是各单位在管理和决策中出现严重失误,给企业造成较大损失的,主要领导就地免职。五是建立和完善风险防范机制。要抓好合同评审管理,从源头上控制企业风险。重点加强对合同条款中资金支付条件的评审,对低于成本价格和高风险的项目坚决放弃。要加强法律事务管理,从过程管理中有效控制企业管理风险。

六、以强化基础管理推动企业科学发展,切实转变粗放的管理方

式。

七、建立人才选拔和培养新机制,推进人才强企工程。

一是要全面引入各类人才的竞争机制。加强员工招聘管理,对企业需要的各类初级人才,要逐步做到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对各类中高级人才,可采取内部竞争上岗、社会公开招聘等方式选聘,做到职位公开、条件公开、程序公开、结果公开,把优秀人才选用到最合适的岗位上来,在建立灵活用人机制上取得新突破。

二是要努力形成绩效优先的人才评价机制。要科学设置各类人才的评价指标体系,完善评价标准和手段,在全面评价人才的品德、知识、能力等要素的基础上,突出强调人才的业绩和贡献,切实改变过去重学历、重职称、轻能力、轻业绩的倾向,最大限度地实现对人才评价的客观和公正,使一切为企业做出贡献的人才都能得到有效的激励和保障。

三是以人为本,建立和谐的人才培育环境。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全面开展建设“学习型企业”、“学习型团队”和“学习型员工”的活动,提高各类人才的思想素质和履职能力。通过挖掘人才潜力、培育创新能力、完善后备干部队伍建设、实施青年职工素质培养等方式,力争用3年左右的时间,形成适应企业战略发展需要、层级结构分明、年龄结构合理、专业结构配套的人才队伍,并使这些人才的思想素质、业务技能、职业素养、精神风貌得到不断提升,知识和能力得到充分发挥。

八、扎实推进企业文化建设。加强对企业文化建设的领导,通过

卓有成效的工作,逐步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念、团队精神、经营理念和行为规范,用体现特色的企业凝聚力激发创造力。要用先进文化塑造企业形象,用企业精神鼓舞员工士气,不断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要以项目为窗口,搞好形象工程建设,丰富企业文化内涵。要加强员工行为文化建设,努力使遵守企业规章制度成为员工的自觉行为。要弘扬企业精神、培育核心理念、加强团队建设。要加强企业廉洁文化建设,努力营造公开透明、风清气正的文化氛围。

5.五年党员发展规划 篇五

为深入贯彻落实十六大、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我场党员发展工作,[课件 ]按照县委组织部的工作安排和要求,结全我场党员队伍实际,特制定本规划。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按照“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慎重发展”的方针,正确把握新时期发展党员标准,建立健全各项工作制度,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奋斗目标,深入开展双培双建双强工作,大力加强和改进入党积极分子队伍建设,重点做好在生产、工作一线和青年、妇妇、知识分子中发展党员工作,努力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规模适度、作用突出的党员队伍,为实现全场经济后发赶超和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提供坚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二、工作任务

今后四年的工作任务是:全场党员每年平均增量控控制在8人以内。到2010年底,全场35岁以下青年党员达到全场党员总数的20%以上;妇女党员达到党员总数的12%以上,消除女党员空白支部;大专以上学历的党员达到党员总数的20%以上;彻底解决农村党支部多年不发展党员的问题,不出现三年以上不发展党员的工区。各支部入党积极分子人数应保持到党员总数的15%以上。

三、工作措施

1、加强领导,落实责任。林场党委要把党员发展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工作目标管理考核。要明确工作责任,党委书记是发展党员工作的“第一责任人”,组织委员是“具体责任人”,党支部书记是“直接责任人”。要建立党员发展工作责任追究制度,对两年未发展党员的党支部,一律不得评先评优;三年未发展党员的,对党支部书记予以诫免谈话,并通报批评;四年未发展党员的,党支部书记予以调整。

2、重点加强农村党员发展。各村支部要根据实际情况,认真制订农村党员发展工作规划,增强党员发展的指导性和针对性。要适度加快农村党员发展步伐,要求每个村每年发展党员不少于1人。同时,党员发展过程中,要注重五个优先:优先发展35岁以下的优秀青年;优先发展高中以上学历人员;优先发展女党员;优先发展种养加销致富能手;优先发展村组干部,不断提高党员队伍的整体素质。

3、加强自身建设,不断增强党组织战斗力。要深入开展“双培双建双强”活动,着力实施“双培”(把致富能手培养成党员,把党员培养成致富能手)工程,打造一支双强型党员干部队伍,能够肩负起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使命,从而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有效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吸引力。

4、加强对村支委会干部,特别是支部书记的教育培训。一是提高他们对党员发展工作重要性的认识程度,增强工作责任感和紧迫感。二是加强党员发展业务培训,规范党员发展程序,确保党员发展的质量。

5、加强培养,壮大入党积极分子队伍。要把发展党员工作的着力点放在入党积极分子队伍建设上,要及时把那些品德好、素质高、年纪轻,积极向党组织靠拢的优秀人员吸收到入党积极分子队伍中来。并采取集中办班、结对帮助、培养锻炼等方法,有针对性有效地进行培养教育,使之早日成熟。

6.学校五年发展规划 篇六

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类发展的根本途径,优先发展教育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意义。现在正是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重要时期,也是我校抢抓机遇,提升办学水平,树立办学品牌,实现腾飞的最佳时期。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推进教育现代化、进一步提升我校教育改革与发展水平、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现结合学校实际,制定五年发展规划。

一、总体目标

以争创省级标准化先进学校为契机,和谐治校、质量立校、科研兴校、特色强校。以“社会满意、家长放心、学生喜欢、教师自豪”为全体教师的共同追求,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奠定基础,努力打造特色教育品牌,使学校教育教学水平和综合实力位于包括县直小学在内的全部学校前列,成为一所“底蕴深厚、质量上乘、特色鲜明、发展和谐”的知名农村小学。

二、总体规划:

1、办学思想:依法施教,加强学校管理,强化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全面实施教师专业化培训工作,充分利用先进的信息教育技术,借助老中青教师“传帮带”作用,做好“蓝青工程”,鼓励开拓创新,创出学校的办学特色。

2、办学条件:实施校园绿化、美化、净化、人文化工程,精细化管理工程和教师专业化培训工程,为实现“社会满意、家长放心、学生喜欢、教师自豪”的办学目标创造条件。

3、管理水平:加强两支队伍建设,干部队伍达到“五好”,即 领导班子好、队伍素质好、制度建设好、工作业绩好、群众反映好;教师“业务精、素质高、能敬业”;加强精细化管理,落实分层评价机制,充分发挥中心小学的龙头作用,以“校内教研”、“校本教研”和“两级督察(县教体局、镇中心校)”为措施,搞好教科研活动,以管理队伍,以教科研促质量。

三、具体工作目标

(一)、办学规模

学校五年内在保持原有规模的基础上进上步一提档升级,力争在2011年末申请晋级“省级标准化建设先进学校”,抓住争创“省级标准化先进学校”建设的有力契机,争取上级部门的支持,力争在五年内使学校规模更上一层楼,让更多的学生享受优质教育资源。

在提高办学规模的同时,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争取五年内,使青原中心小学在办学规模与办学质量上与县直小学站在同一行列,并达到县直小学中上游水准。

(二)、学生培养

学生是一所学校的根本,学校存在的目的就是培养出优秀的、适合社会需求的人才。基于此,我校在未来的教育教学工作中,要大力开展素质教育、创新教育与德育养成教育,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造就社会主义建设新型人才为终极目标,多途径、全方位对学生进行培养,全体教职员工集思广益、群策群力,教书与育人并举,全力为“打造适合时代发展的新型人才”打下坚实基础。在五年之内,力争使学生达到如下要求:

1、具有良好的学习品质——有强烈的求知欲望、浓厚的学习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够积极地探索,多渠道地尝试,在探索和尝试中积累知识,获得能力。

2、具有持续的发展潜质——在夯实基础知识、素质全面提高的前提下,有自己的兴趣爱好,追求个性的自由发展。

3、具有优秀的道德修养——在为师之范的教育陶冶下,展现出新时代学生应有的风貌:纯真善雅、仁爱博大、勤学睿智、诚实守信、坚韧不拔、开拓创新。

(三)、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工作性质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职业道德的示范性和传播性是其他职业所不具备的,教师的“德、识、言、行”在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过程中居于主导地位,教师师德水准的高低和业务素质的优劣,直接关系到“教风、学风、校风、教学质量”的好坏,关系到学校的生存和发展,所以我校把教师队伍建设,尤其是加强教师的师德建设放在未来学校发展的首要位置。未来五年内,我校努力做到:

1、师德师风建设方面

①、使教师们进一步明确终身学习,不断进取的观念,进一步形成全新的正确的教育理念和科学的教育方法,努力发扬敬业精神,切实提高育人水平,精心塑造师德风范,建设一支开拓创新,求真务实,知识渊博,品格高尚,精于教书,勤于育人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②、完善师德建设的各项制度以及考核、激励机制,进一步完善学校、教师、社区、家长、学生五位一体的监督网络。

③、全面落实全员德育模式,人人发扬讲文明的新风尚,推进学校 文明建设。

④、关心教师的道德生活及心理健康,以关心人、温暖人为宗旨,多层次、全方位维护教职工的利益。

⑤、着力提高教师的教书育人的能力和水平,帮助教师形成个性化的教学特色,形成以名师为引领的骨干教师团队。

2、师能建设方面

①要有较强的课堂教学创新能力。教师要彻底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完成向新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的转变,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型学习方式的形成。

②要具有课程开发能力。要求教师有能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的能力,能积极参与到校本课程的开发当中,要从原来的“消极接受者”转变为“课程决策者”,具备一定的课程整合能力、课程设计能力和课程开发能力,降低对教科书的依赖。

③要有娴熟的教学技艺。遵循教育规律,智慧地、艺术地教育学生,灵活地、技巧地驾驭课堂教学。具有现代信息技术的开发和应用能力,并能灵活有效地运用到教育教学实践中去。

④要具有教学反思能力。通过自我评价和不断反思,掌控学生状态,调整教学策略,了解学习、教学、课程和评价的动态过程,提高教学效果,成为高人一筹的教师。

⑤要有较强的科研能力。既是课程的执行者,又是课程的开发者,善于思考,勤于钻研,在科研实践中不断提升教育教学水平。

⑥要具有人际交往与合作能力。要求教师提高自己人际沟通的技能和技巧,改善自己人际交往行为和态度,创建使学生感到有人理解、有人 关心的环境,从而促使学生配合教师参与新课程改革的各项活动。

(四)教学管理

1、积极开发校本课程,完成新的校本教材的编写工作,并开好校本课程。

2、改进教学方法,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提升教师授课水平,创设“会学乐学、和谐合作、师生互动、创新发展”的教学氛围。

3、改进评价体系:关注教师及学生的全面发展。

4、教科研工作:高水平地完成市级研究课题,培养一支有一定科研能力的教师队伍,形成“科研兴教”的学校教育科研氛围。使我校教育科研水平和质量达到区先进水平。

(五)、校园建设

(1)整体规划校园建设,完成校园环境整体布局建设。

(2)加大学校文化建设力度,从软、硬件上,完善动态和静态校园文化建设,进一步提升校园文化内涵。

(3)倡导“环保、绿色”理念,创建花园式校园。

四、主要规划举措

围绕“五年规划”的总体目标,在今后五年时间内将全力实施以下措施:

1、精神引领

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把“爱我家乡”、“《新三字经》”、“《弟子规》”等思想教育层面的作品纳入校本教材,把儒家文化中许多至今仍具有蓬勃生命力的理念与当代教育理念紧密结合,努力打造青原中心小学精神,丰富校园文化的内涵。让优秀传统文化在全体教职工当中形成共识,潜在地 规范人的行为,真正起到引领作用。

2、环境建设

(1)以中华民族的儒家文化精髓为主要内容,以《弟子规》、《论语》中的民族传统美德为主要教育形式,立足于本校实际,采用“点”“线”“面”相结合的方法,努力营建一个“立意深远、内容隽永、形式独特”的校园文化环境。

(2)重视校园安全设施建设,为学生提供安全的学习环境和活动空间。

(3)完成校园广播系统的建设工程。

(4)进一步完善校园资源库,实现教育管理信息化,切实提高工作效率,倡导绿色生活,构建文明和谐校园。

3、教育创新

(1)实现儒家传统美德教育与课堂教学的有机整合。抓住课堂这一“主阵地”,让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思想真正去感染、影响、浸润师生的内心世界,并使之转化成教师、学生外显的行为。

(2)树立全面质量观,制定全面和可操作的教学质量标准与教学常规,完善教学研讨制度、教学工作督导制度、教学信息反馈制度等,为学校教育教学的高质量提供保证。

(3)积极、稳妥地推进教育评价的改革,积极实施发展性督导评估方案,关注不同层面的需求,寻找社会、家庭、学校教育的契合点。

(4)以课题为载体,促进课改实验科学、有序地向纵深推进,开辟课题研究论坛,完善课题研究程序,开发课题研究资料库,推广具有校本实用价值的课题,有效地实现科研与教研的有机整合,突出教育科研对教 学实践的针对性、应用性和指导性,推动课程改革走向立体化和动态化。

(5)把“校本建设”作为学校发展的重要支点,以校本课程的开发为主体,以校本教研和校本培训为“两翼”,构建校本课程体系,全面推进校本建设,使学校教育驶入健康发展的快车道。

(6)进一步加强班主任、辅导员工作创新和班主任、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研究与实践,重视对班级管理工作的总结、思考与积累,促使班主任、辅导员工作向专业化发展。

4、活动推进

搭建各种活动平台,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中去参与,感受校园文化的魅力,塑造自己、完善人格。

(1)德育活动促养成。围绕《论语》、《弟子规》诵读教育,以行为习惯的养成为重点,开展丰富多彩的道德实践活动。努力把德育贯穿到常规教育活动中,融化到少先队活动中,渗透到家庭教育活动中,拓展到社会实践活动中。

(2)主题活动体验。开展“校园艺术节”、“书法绘画比赛”、“古诗文诵读默写大赛”和“运动会”等活动,以全体学生共同参与为前提,为每个孩子插上飞翔的翅膀,使每一个学生都能从中发现自我,展现自我,培养自我。

(3)校本活动创特色。以中华经典诵读为抓手,贯彻读好书(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写好字(铅笔字、钢笔字、毛笔字)、做好人(论语励志崇文尚德)的宗旨,开设适合校情的阅览、诵读、书法等形式多样、灵活开放的校本课程,切实提高学生的素质。

(4)兴趣活动育专长。点面结合,成立各类兴趣小组,通过对特长 生的针对性培养,打造一批专长突出的学生。

5、管理优化

(1)建立健全科学的管理制度,逐步形成公平、公正、民主、和谐的制度环境,推进依法办学、民主治校,完善校务公开制度,规范学校的办学行为,维护学生、教师的合法权益,实现管理的人本化。

(2)按照“精干、高效”的要求,科学设置学校机构和岗位,提高学校中层部门的执行力,打造一支真诚沟通、团结协作、精益求精的管理队伍。

(3)扩大少先队、教研组等基层组织的自主权,通过目标承诺、机制激励,把强调自主与创造特色相结合,为学校发展注入动力。

(4)积极实行人事制度改革和分配制度改革。充分发挥教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全面推行综合目标管理责任制,实现层层考核,层层负责,大力推动学校的管理体制向高层次的方向迈进。

(5)建立科学合理的竞争、奖励机制,对教师的教育、教学和科研成果进行及时奖励,积极推行优秀骨干教师选拔培养工程,实施骨干教师动态管理措施,促进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

6、科学教研

①建立完善行政人员、教科研人员、一线教师三位一体的研究机制,强化教师科研素质培训,形成一支有理论水平、实践经验、科研能力的研究队伍。

②深化课程改革,完成市级数学课题的结题工作,争取再申请1——2项市级课题,探讨适应素质教育的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方式,在教育教学评价、校本课程开发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形成新课程理念下科学 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教育、教学、教师、学生评价体系,开发出一批有地方特色,体现学校办学特色、学生全面发展的地方和校本课程。

③继续扎实深入开展创新教育、研究性学习、远程教育应用模式研究,巩固、提高、推广已经取得的成果,整合、总结、深化获得科学化、系统化,在全县、全市有一定影响力的科研成果。

④扎实开展校本研究,指导学校结合教育教学工作过程中出现的实际问题,选题立项,发挥教师参与课题研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针对“小而近,切而实”的课题进行研究,切实解决学校、教师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实际问题,促进学校管理、教学改革和教师专业发展。

上一篇:班主任德育工作总结汇报下一篇:海景花园酒店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