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在小学古诗教学中如何渗透法制教育

2024-10-21

浅谈在小学古诗教学中如何渗透法制教育(精选12篇)

1.浅谈在小学古诗教学中如何渗透法制教育 篇一

浅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

刘 晓 民

山阳县高坝店镇中心学校 726402 内容摘要:作为一个小学语文教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呢?一是充分挖掘新课程资源,渗透德育教育。小学阶段的语文教材,课程资源都非常丰富,只要善于动手,善于动脑,都能挖掘到涉及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等题材的内容,我们应该不失时机地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和资料,渗透德育教育。二是紧扣文本思想内涵,进行德育教育。小学阶段的语文教材,课程资源都非常丰富,只要善于动手,善于动脑,都能挖掘到涉及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等题材的内容,我们应该不失时机地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和资料,渗透德育教育。三是广泛开展实践活动,理论联系实际,进行德育教育。只要有一双勤劳的手,有一个聪明的大脑,善于思考,小学语文实践活动一定能组织好,而且题材广泛,内容丰富。作为教师,就应该把德育教育始终贯穿于这些实践活动中。四是教师的表率作用。作为教师要加强道德修养,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这样才能以身作则,言行一致,才能做好榜样,成为学生的镜子。

关键词:小学 语文教学 德育 教育

近年来,随着义务教育的实施,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运行,农村小学的办学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教师的办公条件优越了,学生的学习环境舒适了。但不容置疑的是,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学生的道德素养却没有明显的提高,德育仍是当前农村学校教育教学中一个薄弱的环节。究其原因,一是社会大环境的影响。近年来,老人跌倒事件、校园凶杀案件等等社会负面效应屡见报端,影响恶劣,对小学生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二是家庭的影响。一方面是有些家长自私自利,品行不端,举止轻狂,语言粗俗,给孩子起到了“榜样”的作用;另一方面就是农民工出外打工,农村出现了大量的留守儿童,这些孩子放假回到家,无人管,无人教,放任自流,信马由缰,不良习气很容易养成。三是学校主导思想的影响。很多学校重智育,轻德育,一心扑在教学质量上,很少关注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学校是对未成年人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必须按照党的教育方针,把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

“德育为首,育人为先。”那么,作为一个小学语文教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呢?

一是充分挖掘新课程资源,渗透德育教育。

小学语文新课程资源极其丰富。教材不再是唯一的,除插图、挂图、电教配套设施之外,报刊、网络、研讨会、博物馆、自然风光、文物古迹、家庭生活等等都是语文课程资源。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这些课程资源,创设情景,制造氛围,让学生直观感受,有身临其境之感,让教师的语言、情感、教学内容连同渲染的课堂气氛成为一个广阔的心理场,作用于学生的心里,激发出情感,从而使学生获得更真实深刻的体会,达到陶冶学生情操,获得思想启迪的作用。

如:苏教版三年级下册《长城和运河》一课,课本上有长城和运河的插图,教师除利用这些资源对学生进行感知教育外,还可以利用网上资源,用多媒体设施播放有关长城、运河的的图片和影像资料,并进行适当的讲解,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适时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巍峨的长城,连绵起伏、曲折蜿蜒;美丽的运河,波光粼粼,伸向远方。抓住这个时机,告诉学生,万里长城谱写了不朽的诗篇;京杭大运河创造了人间的奇迹,而这一切都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杰作。看到这些,听到这些,能不激起孩子们热爱祖国、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吗吗?再如:苏教版六年级下册《卢沟桥烽火》一课。教师可在课前利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卢沟桥事变》、《南京大屠杀》、《南京 南京》等影片,让学生了解抗日战争,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同时也为上课做好准备。

小学阶段的语文教材,课程资源都非常丰富,只要善于动手,善于动脑,都能挖掘到涉及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等题材的内容,我们应该不失时机地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和资料,渗透德育教育。

二是紧扣文本思想内涵,进行德育教育。

文本的思想内涵,是进行德育教育的一个重要突破口。《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小学语文课文,大都是精品美文。一首首诗歌,一篇篇短文,直白通畅,内涵深刻。这些文章,犹如一道道 2

美味佳肴。作为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去细细品尝,去慢慢体会、感受。从而实现学生的道德内化。

例如学习《海伦·凯勒》,就要学习她身残志坚,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学习《钱学森》,要让学生树立为国争光的理想;学习《祁黄羊》,可建立学生克服个人恩怨、一切以国家利益为重的理智;学习《黄果树瀑布》、《美丽的南沙群岛》、《三亚落日》要感受到祖国山河之美,景色之秀丽;学习《三顾茅庐》要知道求人一定要真诚;学习《早》,要树立按时守信的观念;学习《第一次抱母亲》,要感受到母亲的伟大,从小树立孝敬父母的情感。最后就是要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小学语文课文中,有许多课文渗透了人文内涵。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其中的人文内涵,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如《落花生》这课是一篇人文内涵十分丰富的课文,在教学中要让学生讨论做人的道理,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要像落花生一样做有用的人,对社会有贡献的人。再如学习《生命桥》,要学习老羚羊甘愿牺牲自己,用自己的生命为年轻羚羊架起一座生命的桥梁的一种献身精神。要让学生明白,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而不在于索取。

三是广泛开展实践活动,理论联系实际,进行德育教育。

仅仅停留在口头说教上,教育效果可能并不理想,还应该结合教学实际,广泛开展实践活动,理论联系实际,进行德育教育。

例如:利用清明节开展祭扫烈士墓活动,加强学生对革命历史的认识,坚定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立场,引导学生继承先烈遗志,珍惜幸福生活,刻苦学习,健康成长,努力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栋梁。

活动时,要设计好活动主题、活动内容、参加人员、活动路线、活动过程,主要程序。

又如,利用学雷锋活动月,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让学生学习雷锋精神,关爱他人,热爱集体,更好地成长。活动期间,可播放影片《雷锋》,办板报宣传雷锋的事迹,通过宣传教育,让学生心灵受到震颤。然后鼓励学生多做好事,关爱他人,帮助他人。也可以在班级里举行“寻找我们身边的活雷锋”活动,激励全班同学以实际行动向雷锋学习,以便更好地弘扬雷锋精神,构建和谐校园。

再如开展拔河比赛,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团队精神;开展国红色歌曲演唱赛,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开展诵读唐诗宋词比赛,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文化的精神;开展讲故事比赛,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等等。

只要有一双勤劳的手,有一个聪明的大脑,善于思考,小学语文实践活动一 3

定能组织好,而且题材广泛,内容丰富。作为教师,就应该把德育教育始终贯穿于这些实践活动中。

四是教师的表率作用。“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所以要有良好的德育效果,教师首先要有高尚的品行,谦和的态度,文明的举止,这样才能感染学生,影响学生。因此作为教师也要加强道德修养,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这样才能以身作则,言行一致,才能做好榜样,成为学生的镜子。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是我们语文教学领域中一个永恒的话题,笔者在这里讲的不过是一些粗浅的看法,意在抛砖引玉,我相信,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还会有更多更好的办法,无疑,所有这些,都有待于诸位同仁不懈探求。

参考文献:《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浅谈在小学古诗教学中如何渗透法制教育 篇二

出现这种情况, 我们能怪学生吗?不能。追本溯源, 其责任还得我们教师来负。我们未能从学生心灵深处激发他们的写作热情, 没有引导他们对生活、对环境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

中学生在作文中渗入个人的情感的先决条件是什么呢?首先要有良好的品德修养;其次要有社会的责任感;第三要有个性。孔子说:“有德必有言, 有言者不必有德。”朱熹解释说:“有德者, 和顺积中, 英华发外;能言者, 或便佞口而已。”孔子强调文自心中流出, 要有美好的德行才能写出漂亮的文章, 司马迁评论屈原, 说他“其志洁, 故其称物芳”, 指出屈原作品之美来自于他志向的高洁。欧阳修说:“充于中者足, 而后发乎外者大以光。”指出人品修养高, 写出的文章才能气魄宏大、光芒四射。陆游说:“天下岂有器卑识陋而文辞超越者哉?”古今中外品行低劣, 却留下千古绝唱的鲜有其人。法国作家雨果在得知八国联军对中国的圆明园进行洗掠后付之一炬, 愤然地指出:这是一群强盗, 他们对人类文明犯下了一桩不可饶恕的罪行。其正义感可见一斑。有社会责任感的人才有正确的思维判断, 才能摒弃私念, 扩大视野, 其情感体验才深刻、持久。

情感的教育对作文的作用是巨大的, 多层次和全方位的。学生在作文时经常有这种体验:有时举笔维艰, 有时下笔如有神, 滔滔不绝, 似有一泻千里之感。下笔滞有两个原因:一是由于缺少题材, 没有生活经验;二是由于思想不集中, 情感不投入, 思路不开阔。前者看似与情感无关, 其实是我们学生日常生活情感积累少, 不善于挖掘有感性认识的素材。比如作文《我的妈妈》, 这类题目学生写了不知多少遍。第一种写法:写妈妈爱我的七八件事, 诸如早晨叫我起床, 给我做可口的早餐, 下雨时给我送伞等等, 事情显得琐碎, 更谈不上细节描写, 你的妈妈套在我的妈妈身上同样适用, 仿佛是给所有的妈妈做模具;第二种写法:全文只写一件事, 从一件具体而生动的事例中反映妈妈的爱, 人物的个性可以显现出来。比如一位学生写道:

我的妈妈是一位下岗工人, 爸爸的厂里也因经营状况不好, 时常不能按时发放工资。为了解决家庭经济困难, 妈妈不得不重新找事做。于是她每天推着小三轮车去街道边练摊。因为我离家较远, 妈妈便把饭放在保温瓶里带在身边, 中午时送到学校旁边让我吃。在我吃饭的时候, 她总是站在一旁, 笑眯眯地看着我吃, 我让她一起吃, 妈妈总说吃过了。有一天中午, 我习惯地来到学校学校旁边, 妈妈却不在那儿, 我万分焦急。这时一个阿姨递给我一只熟悉的暖瓶, 说:“你妈妈病了, 回去了, 托我交给你。你妈妈对你真好, 每天喝稀饭, 有时吃你吃剩下的。"我一愣:"我妈妈?""剩下的?”……

这篇文章仅写了一件事, 但母亲对孩子的爱却浸透在字里行间。如果没有深厚的感情基础, 是写不出这样感人的文章来的。无怪乎列夫·托尔斯泰在写《战争与和平》时, 有时会痛哭流涕, 他把自己的感受和作品中的人物的命运融为一体, 他是小说中没有, 情节中却无处不在的一个重要人物。学生在写作文时又何尝不需要这样呢?

3.浅谈在小学古诗教学中如何渗透法制教育 篇三

【关键词】小学语文 渗透 国学教育

0.引言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都发生了一些变化。语文新课标指出:“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要深化学生的爱国情感,体验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学生的民族使命感,让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观念[1]。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国学教学有着重要意义。教师要采用有效的方法,提升教学的整体质量。本文就对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国学教学深入分析。

1.“国学”的概念

国学是我国固有的一个词语,最早出现于周朝,原义是国家设立的学校及制度。鸦片战争以后,西学东渐,一些知识分子产生文化危机感,为抵御西学的冲击和细化倾向,国学逐渐形成[2]。但是关于国学的真正意义,我国学术界还没有相关的论述。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先生有较全面的论述,他认为“国学”是指根据西方学术对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进行研究和阐释的一门学问。它具有两种意义,其中一种即胡适先生所说:中国的一切历史文化均包括在内;另一种指的是意识形态层面的传统思想文化,它是国学的本质,也是当前弘扬国学教育的根本。因此,国学的涵义十分丰富,是中国人对自己文化的研究。

2.国学元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注入

一个民族需要建立在传统文化上,才能使民族具有强大的精神力量,促进民族更好的发展。国学中涉及的人文教育十分丰富,对传承中华民族文化具有重要意义。将其引入到小学语文教学中,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而且有助于增强学生对传承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使小学生的形成良好的道德素养及健全的人格,使学生的“德”、“智”、“体”、“美”全面得到提升。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引入国学教育是每位教师关注的问题,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和心得,提出一些有效措施:

2.1经典诵读,丰富学生的人文底蕴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诵读国学经典,不仅能增强学生对国学的理解与认识,而且能丰富学生的人文底蕴[3]。教师将国学经典结合语文教学,对学生的语文学习起着良好的推动作用,有助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积淀语感,提升语文素养。小学是学生记忆力的黄金时期,在这个阶段学生的记忆力占有一定的优势,教师在此阶段引导学生诵读国学经典,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语感,而且能使学生更好的领悟诗文中所表达的情感,以及诗文中的意境。例如,在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诵读唐宋诗词,如,李白的《静夜思》,让学生体会作者思念故乡时的情感。又如广为流传的《三字经》,其用典多、知识性强的特点,蕴含着积极向上的精神。学生诵读之后,不仅有效提高了生字量,继承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及道德修养,而且使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心态,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念。

2.2故事熏陶,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经典故事。这些故事中涉及到良好的传统美德,浓缩的精华对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有着很大帮助。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入经典故事十分有必要,故事中涉及的道理,能够使得学生学习到更多知识。例如,在讲到《我的母亲》、《背影》等课文时,可以为学生讲述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故事,让学生明白要在父母健在的时候尽一份孝心,不要想起赡养自己的父母时,等不及的父母这时已经离我们而去了。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可以使用多媒体设备辅助教学,以激发学生对国学经典故事的兴趣,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积极的心态。

2.3琴棋书画,丰富国学的教学方法

国学中还包括琴棋书画、民俗风情等元素,教师在教学中还可以引入相关的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书法、音乐等中华传统文化,增强对国学的认识,让学生在中华传统文化的氛围下受到文化艺术的熏陶。例如,在课外开展书法比赛,学生通过书法的练习,激发学生无意识的超越境界幻觉,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让学生在经典文化的熏陶中潜移默化的形成良好的道德修养,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2.4名胜游历,感受博大的传统文化

教师在教学中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适当的让学生走出课堂。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名胜古迹,开阔学生的视野,陶冶学生的情操。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山河的热爱之情,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怀,用心去感受中华传统文化。另外,父母应为学生创造和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利用假期带孩子参观博物馆、名胜古迹。国学的内容博大精深,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不仅包括诗词歌赋、四书五经、诸子百家,还有书法、古筝、围棋等都是国学的重要内容。因此,教师要采用有效的方法引入国学文化,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3.结语

总而言之,国学最重要的价值就是传承中华民族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国学教育,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提升道德品质,形成良好的人格。因此,教师要重视小学语文国学教育,可以引导学生诵读经典国学,丰富学生的人文底蕴;渗入国学经典故事,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展开琴棋书画,丰富国学教学方法;组织名胜游历,感受博大的传统文化。以此陶冶学生的情操,提升学生人文素养、语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管美凤. 馨香一缕 浸润心田——浅谈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国学教育[J]. 中国校外教育,2012,14:54.

[2]张永锋. 浅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运用陶行知教育思想[J]. 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4,12:216.

4.浅谈在小学古诗教学中如何渗透法制教育 篇四

072650 河北省定兴县北田乡内章中学 卢金喜 *** e-mail: ljxzyyx@163.com 摘要:教育被誉为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我们不只是仅仅教书,更重要的是育人。特别是处于新世纪新课改的大背景下,更是任重而道远。“学语文,就是学做人”,这是我国著名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给我们留下的至理名言。《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应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思想品德的教育和科学的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及爱美的情趣,发展健康个性,养成良好的意志品格,逐渐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该如何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呢?我们应当充分挖掘教材,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结合实际、学科渗透,巧妙地融爱国主义教育、环保意识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生命意识教育、谦虚上进教育以及责任感教育于语文教学之中。关键词:语文 德育 渗透 教育

一、语文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德育的永恒主题。德育教育更摆在优先的战略地位。语文学科蕴含着生动、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因素,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渗透,使爱国主义教育与语文学科教学有机地统一起来,如在学习《最后一课》时,让学生了解到主人公小弗郎士面对国家的沦陷,把自己的满腔爱国热情表现在对祖国语言文字的学习上。针对学生普遍重外文轻国文的现象讨论,作为新世纪的青少年,又该如何对待自己祖国的语言文字呢?给学生以启示,教育学生爱国并非空洞遥远,而就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在我们的身边,这就是爱国的行动。又如在教授《谁是最可爱的人》一文时,先让学生充分体会志愿军战士那种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在感动氛围的基础上,再启发引导学生:那么在和平年代的今天,我们还需不需要这种精神呢?以及该如何去做才是爱国的?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亲身体会谈一谈自己的感受,从而培养起学生的爱国意识。

二、语文教学中渗透环保意识教育

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环保已经成为与人类休戚相关的热门话题。实践表明,搞好环境保护既要靠管理,靠科学技术,更要靠不断提高全民族的环保意识。而学校教育首当其中要承担起培养下一代人环保意识的任务,因此,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有必要结合教材渗透环保教育。如在学习《向沙漠进军》一文时,首先让学生了解沙漠对人类的危害以及想要战胜沙漠必须付出巨大代价。其次,启发学生,土地沙化的原因是什么呢?原来是我们人类人为造成的,那我们人类就得自食其果。再联系实际,谈谈近两来西北地区发生的“沙尘暴”给人类造成的巨大危害,然后再启发学生为了我们人类以后不再遭受土地沙化之苦,我们该如何做呢?引导学生从我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用 自己的言行去影响和带动身边的人。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使之真正成为全社会共识。那么,我们的唯一家园-----地球会变得越来越美好。

三、语文教学中渗透集体主义精神教育

现代青少年大都是独生子女,优越的生活条件和父母的精心照顾、培养教育使他们有聪慧能干等优点,但同时也滋生着个性强、突出自我和娇纵任性等缺点,尤以自我为中心表现特别严重。在教学中,怎样让学生懂得个人服从集体的协作关系,要有团结合作,互帮互助的集体主义观念呢?在学习《斑羚飞渡》这篇文章时,先让他们整体感知内容:一群斑羚被逼上伤心崖,陷入进退维谷的绝境,老斑羚为了赢得种群的生存,心甘情愿的选择死亡,让年轻斑羚获得新生。借此,启发学生: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我们需不需要这种集体主义精神呢?让学生与之相比较,谈认识,从而让学生明白我们的生活的的确确少不了这种团队合作、自我牺牲和集体主义精神。

四、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意识教育

古人云:“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育人教育的作用之大由此可见。而生命对于每个人来说,都仅有一次,是来之不易的。针对我们的一些学生有浪费生命的现象,在授《热爱生命》一文时,我教育学生不要因为生之本质在于死就任意把生命浪费掉。而是应该凭时间的有效利用,去弥补匆匆流逝的光阴。针对我们的一些学生认为世上无爱心从而把自己的爱心收藏起来的这种现象。教育学生只有尊重生命,才会爱惜自己,进而爱惜他人。在学习《白蝴蝶之恋》时,让学生了解到作者先是尊重生命,然后才会去爱怜白蝴蝶,这是发自灵魂的爱。但是我们的一些中学生由于缺乏对生命的认识,不尊重自己的生命,把自己的生命当作儿戏,吸毒、泡网吧、轻生、群殴致伤致死等这些不光彩的事不乏发生。针对这些情况在教学《敬畏生命》一文时,我让学生了解到:我们每个人的生命都是经过豪华的、奢侈的投资之后才得到的。因此我们每个人都要珍惜、热爱我们这来之不易的生命。作为世纪之交的中学生,应该试着去尊重生命,热爱生命,那么就会发现我们的生活处处有爱心。法国著名美学家罗丹说:“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美的发现”。我要说生活中不是没有爱心,只是我们缺少发现罢了。

五、语文教学中渗透谦虚上进教育

韩愈强调:“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阅读好文章,就是和大师对话,由于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社会阅历有限,不能很好地理解文章的言外之意,这就要求老师要引导学生体会蕴含在文中的深层含义,如庄子的《秋水》《两小儿辩日》都要求教师要适时准确地加以引导,并拓展开去,让学生明白:学无止境;人活到老学到老;天外有天,人外有人的道理,唯有如此,方能不断进步,受益无穷。

六、语文教学中渗透责任感教育

一个人富有强烈的责任感是有所作为,事业成功的基本因素之一。如果学生缺乏责任感,就难以担负起时代、国家赋予的重任,而起重要作用的正是学校的教育。但现实生活中有的学生出现了话不由衷、不负责任的言行,作为语 文教师,应把学生的这种不良行为扼杀在萌芽状态里。如在学习莫怀戚的《散步》时,先引导学生理解“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的深刻含义——表现了作者肩上肩负的承上启下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进而启发学生联系生活,我们需不需要这种使命感和责任感呢?要求学生结合自己谈感受,使学生的责任认知与现实状况有机联系起来,并逐步落实到行动上,培养起学生的责任感,能有效地促进他们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总之,教育贵在以人为本,语文学科是集知识性、科学性、思想性于一体的综合学科,作为语文教师,应让学生在快乐创造中学习语文,更应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渗透德育教育,愿能在新形势的大语文背景下谱写崭新的一页。

参考资料:《新课标语文教学优秀教案》(7——9年级人教版)

5.浅谈在小学古诗教学中如何渗透法制教育 篇五

摘 要 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正处在生理和心理生长发育的阶段,具有极强的可塑性。从小培养小学生法律意识,进行法律素质培养教育,不仅可以预防和减少学生违法犯罪,更重要的是促使他们养成依法办事、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因此,在学科教育中渗透对儿童的法制教育,是一条切实可行的普法途径。作为小学数学教师,要把握小学数学教学之特征,在实际数学课堂教学中对小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关键词 数学 渗透 法制教育

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因此儿童的茁壮成长是实现“中国梦”(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所在。而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正处在生理和心理生长发育的阶段,具有极强的可塑性。从小培养小学生法律意识,进行法律素质培养教育,不仅可以预防和减少学生违法犯罪,更重要的是促使他们养成依法办事、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因此,在学科教育中渗透对儿童的法制教育,是一条切实可行的普法途径。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承担着增强少年儿童法制意识的培养教育的历史使命和责任,该如何把握小学数学教学之特征,在实际数学课堂教学中对小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充分利用教材中潜在的法制教育的元素

要想在数学课堂中渗透法制教育,教师就要认真钻研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潜在的法制教育元素,寻找法律知识的切入点和渗透点,把法律知识自然融入数学教学之中。

例如,我在教进一法时,有一道这样的应用题,11个同学去春游,有一辆限乘7人的面包车,应该怎么办?在这里就可以对学生渗透有关车辆超载所造成的危害。在教学一年级“我们认识的数”中,让学生猜猜65岁应该是家中的谁呢?就可以对学生渗透尊老爱幼的思想。我在上一年级第一学期的一堂数学课上,授课内容是对平面图形的认识,结合讨论交通指示牌的含义渗透安全与交通法的教育。在讲授重量单位“千克、克”的认识,我一边指导学生通过天平称出一千克的重量,一边告诉学生:公平交易,诚实做人,一千克虽轻但意义非凡。

二、教师自身应具备法制素质 教师水平参差不齐,学生积极性调动不起来。现在的小学没有专门的法律教师,介绍法律知识的多为班主任,其中很多的可能出来都没接触过法律,自身的法律意识和教学方法存在着一定的欠缺,导致很多教师只能照本宣科,进行填鸭式教学,缺乏案列教学的有趣性和课堂的灵活性,使法律课成了纯粹的只是讲授课,学生没有任何积极性可言。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往往自己都不知道法,怎么向学生讲法?更不要说在课堂中渗透教材中所蕴含的法律知识。所以,提高教师的法律素养大有必要,只有教师知法懂法,才能自觉的向学生讲法。学生潜移默化中接受法制教育,与老师的接触时间最长,特别是小学生,可塑性非常强,受教师的影响也最大。只有教师具有良好的法律素养,才能培养出具有法制观念和法律意思的合格人才。每位教师都应把《教育法》《教师法》和《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列为必学内容,去研读、去领悟并深刻认识到不懂法律,不依法执教就是不合格的教师。此外,教师还应具有多元化的知识,还要不断加强教育心理学、社会学、法学等学科的培训与学习,注重自身的良好素质的形成,从而真正担负起教书育人的神圣重任。

三、准确把握数学课堂教学与法制教育的关系

在小学数学课堂中一定要明确数学知识的传授与法制教育的关系,我认为小学数学课堂一定要以数学知识传授为主。数学课堂的主要任务必须完成,切不可把法制教育当成一堂课来讲,法律涉及范围极广讲起来是没玩没了,如果我们把数学课上成了法制课,那就谈不上在数学课渗透法制教育了。法制教育只是渗透,是点缀。在小学的数学课堂中,数学知识的传授为主其他的如:法制教育、习惯养成教育、安全教育等等都是辅助。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可以有法制教育,也可以无法制教育,教师应该明确关系,灵活安排。

四、讲解学生身边的数学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例如,在讲课过程中联系学生身边的数学知识:储蓄利息的计算、市场经济中交易、股票的交易、天气预报等,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再如,通过讲授计算器的作用及统计的知识让学生动手把身边的数学问题加以解决,再顺便介绍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同时简介我国改革以来来的巨大成就,让学生明确学习数学的意义,从而激励学生努力学习,报效祖国的热情。

五、抓住时机进行法制教育,净化学生心灵

在丰富多彩的数学教学活动中,如果教师能把进行法制教育的方法、时机掌握恰当,运用灵活,对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抵制心灵污染,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学过简单的数据整理后,我给学生布置作业:放学回家后调查自己家里每天使用垃圾袋的数量,通过计算一个家庭一个月使用垃圾袋的数量,然后结合垃圾袋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说说自己的看法,这样学生既掌握了有关的数学知识,又对他们进行了环保教育,可谓是一举两得。

六、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渗透法制教育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例如合作性学习、研究性学习等等。在“方向与位置”的教学中,通过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的能力。通过活动让学生明白大家在一起讨论、思考,既要为别人的学习负责,又要为自己的学习负责,是利己利人的学习,在这种情境下,学生就会理解团结协作的重要性。结课点睛是教师结束部分的处理运用的渗透法。一堂课即将结束之际,教师在对学科教学进行言简意赅的结课时,把课上学生所接触到的法制因素恰到好处地点上一点,使学生的课堂上形成的一些零碎的、不清晰的队法制的感受,通过教师的指点变得明了起来,这种结课时教师的轻轻一点,往往会给学生脑海里留下深刻的印象,起到“课已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6.浅谈在小学古诗教学中如何渗透法制教育 篇六

单位:苟堂镇小刘寨小学

姓名:王改芳

浅谈在小学语文中渗透德育教育语文是一门思想性很强的工具学科,它的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拓宽,它不仅是人的交际、思维、生活的工具,还是人认识世界、持续学习的工具,同时该学科又有着强烈的人文因素,对学生品格的培养、情感的陶冶、社会责任感的形成有着独特的作用。因此,教师在教学语文的过程中,除了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还要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那么,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如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语文教学中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呢?我现将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几点感受、做法总结如下:

一,正确处理好德育与教学的关系。

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不能影响语文教学。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除了要正确把握好教材,找准德育切入点;还要认真研究教材,处理好德育与语文教学两者之间的关系,不能主次不分,本末倒置。所以在教学实践中,只有正确处理好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才不至于喧宾夺主、流于形式。正确的做法是: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抓住关键,引导学生分析文章最能感动自己、震撼自己的语言文字,从中加深体会,产生共鸣,在潜移默化中教育学生、影响学生、塑造学生。如在教学《再见了,亲人》这一课时,教师除了要教学作者是如何选择材

料来体现、突出中朝两国人民比山高、比海深的共产国际主义情谊的,还要让学生在学习课文知识的同时受到这方面的教育。

二、研究教材,创造学生情感投入的时机。

课堂教学中,不仅要“晓之以理”,还得“动之以情”,即教师的思想感情进入课文情境之中,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再现课文中的情境,发挥文学形象的感染作用,陶冶学生的情感,触动学生的感情深处,使他们在道德感上受到深切的影响。“在语文教学中,不是我们讲授了思想内容,提高了学生的道德认识,学生就能把这种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动,而是学生有了一定的道德情感后,才能产生内心的需要,去履行自己的道德义务。”这就需要老师有意识地激发情感,创造学生情感投入的时机。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紧紧围绕“大年夜”这一特定的典型环境,讲述了小女孩在大年夜赤脚卖火柴──小女孩擦燃火柴幻想与大年夜相关的食物、圣诞树等物──小女孩在大年夜热闹氛围中冻死了。学完了这一课,学生了解了资本主义国家穷人的生活。教师这时可让学生谈谈自己是如何过大年夜的,一家人是如何喜气洋洋,张灯结彩,团聚在一起吃团圆饭的。通过比较,学生更加深刻的体会到这篇课文所隐藏的深层含义,体会到自己生活在社会主义国家是多么幸福的事。

三、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

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应渗透在语言文字教学过程之中的。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不少爱国、爱民的英雄人物形象、许多革命先烈、革命领袖人物前赴后继、视死如归的动人故事,他们用鲜血和生命谱写的一曲曲惊天地、泣鬼神的爱国诗篇,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们。如《狼牙山五壮士》、《我的战友邱少云》、《丰碑》、《再见了,亲人》学习这些课文时,教师应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描写等语句,让学生细心品词赏句,用心灵感悟英雄人物的爱国激情和高尚的爱国情操,在故事情节中升华他们的爱国情感。学习这些课文时,通过查阅资料,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让学生自主讨论、交流,加上教师点拨,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在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领悟人物高尚情操,从中汲取力量,受到感染。

四,加强道德品质教育,培养学生的道德观。

如今的孩子大多都是独生子女,他们越来越重视自己,以自己为中心,缺乏对他人的关爱、缺乏给予与奉献、意志薄弱,承受不起挫折。小语教材中也不乏这方面的思想内容。如《小站》、《古井》、《挑山工》、《白杨》、《高粱情》这些课文,教师应引导学生对课文的深入理解,从而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无私奉献的品格、关爱他人的情怀。

五、充分利用各类语文活动

语文课外活动是对学生产生道德影响的途径之一,也是养成良好品德行为习惯的途径之一。行为习惯需要在实践活动中不断训练。比

如我在上阅读课时,以“我最喜欢看的一本书”为主题,要求学生进行分组交流,然后全班举行读书报告会,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评比。这既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又让学生受到了课外书中正面人物思想言行的影响与熏陶。

六、认真研究学生,深化德育效果。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任何教学活动的开展都离不开他们的参与、互动。德育也如此。品德素质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宣教代替学生的德育实践。应该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与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体验德育魅力。只有珍视、尊重学生独特的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我们的德育工作才能被学生接受,才能达到教育培养的目的。因为,如今的孩子,要么是独生子女,在家庭中地位优越,深得父辈的宠爱,缺乏对他人的关爱、给予与奉献的精神、意志薄弱,承受不起挫折等;要么知识面广、生活经验丰富、叛逆心强、容易与教师唱反调„„这些,都给我们的教育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如果我们不认真分析、研究学生,区别对待,不能结合课文内容适时开展德育工作,那我们的语文教学就是不成功的,就没有达到培养人的目的。

总之,语文教师只有善于捕捉和创造各种时机,将德育从课前到课内再到课外,渗透在语文教学的全过程中,才不会使德育成为空泛的口头说教,从而很好地促进语文知识的学习,使语文学科教学和思

7.浅谈在小学古诗教学中如何渗透法制教育 篇七

一、比赛活动培养学生的诚信行为

这种比赛活动的形式具有的趣味性、参与性、体验性等特征, 可以较好地吸引学生参与活动。诚信教育的内容是在活动过程中实施的, 因而使学生兴致勃勃地参与活动, 在学习英语活动的过程中树立诚信意识, 培养诚信行为。比赛活动主要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让学生参与比赛规则的制订, 要求大家必须遵守规则;二是由学生做比赛活动的裁判, 并监督整个比赛过程;三是由学生评定裁判活动。在比赛过程中教师首先要讲诚信守诺言, 把好尺度, 选出活动的优胜者, 做到一碗水端平, 学生才会心服口服。

例如, 在学“Let’s learn, Read and write”的活动中, 我以减少家庭作业为奖励, 开展“PK”大战, 我把全班分为四个组, 在每个组中选取一名同学, 让他们相互挑战, 然后获胜的选手再在其他组里选对手挑战, 依此类推, 四名同学的得分均由同学评议, 要求评议的同学公平公正, 最后根据各组挑战者得分的多少来布置家庭作业。

二、游戏活动增强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活动式课堂教学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 转化了学生的学习动机, 增强了学生参与活动的热情, 提高了学生课堂教学的注意力, 促进了教学目标的加快完成。例如, 指令性游戏Touch your nose/face/eye…Put your book on your hand…Put on your yellow shirt/Take off your jacket…以淘汰出局的方式学习, 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又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做到了在动中学, 学中动, 加深了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并使学生在指令性游戏中养成虚心学习、有错就改的诚信好品质。竞争性游戏活动, 含有比赛的性质, 符合小学生好胜心强的心理, 适用于巩固性练习项目, 在复习课中效果更佳。

三、小组合作提高学生学好英语的自信

活动式课堂教学增强了学生的自信, 使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通过让学生参与语言实践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成就感, 学习成绩的提高更是增进自信的直接动力。所以学生在小组比赛、游戏、表演等活动过程中能主动参与, 积极发言, 乐观地面对英语学习中的困难, 并且能正确地看待自己。例如, 检查句型背诵、朗读和对话表演时, 按成绩好、中、差分四人一组。四人中按学习情况编号, 组长是一号, 依次二号、三号、四号是小组中的帮扶对象, 检查学习情况时如果四号回答问题应加分, 一号回答则不加分, 二号和三号酌情考虑。关于是否加分, 要做到公平、公正、合理。由各组各派两名代表做裁判员, 请其他同学做监督员, 分别记录本组和另一对应组的情况, 以最先完成背诵或朗读任务时积分最高, 诚信度最高和在语音、语调、流利程度、情感表达等方面表现出色的组为优胜, 最后请老师和学生进行评论。总之, 一切都以竞争为诱因, 激发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提高教学效率。学生和教师都明显感到肩上的负担轻了, 群策群力, 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活动式教学提高了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教师在有效的教学时间内组织形式多样的活动, 学生有了较多的口语交际的实践, 口头表达逐渐清晰、流利、自然、准确。总之, 在活动过程中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如何开展活动, 活动的开展要循序渐进, 在师生共同的活动中自然渗透诚信教育, 使诚信教育内容贯穿在活动始终。通过创设活动情境、模拟生活, 对小学生进行常规教育。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 学生争做一个诚实守信的好孩子, 和谐师生间关系。

摘要:诚信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 是做人最基本的准则。只有从小就培养学生形成诚信观念, 他们才能拥有更稳定、更持久的诚信品格。加强诚信教育有利于提高国民素质与民族威信, 有利于国际市场的竞争。因此, 在英语教学活动中应渗透诚信教育。

关键词:小学英语,诚信,活动

参考文献

[1]王海燕.怎样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J].科教文汇 (中旬刊) , 2012 (11) .

8.浅谈在小学古诗教学中如何渗透法制教育 篇八

历史学科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学科,历史教学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渠道。因此,历史教师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责无旁贷的。而在历史教学中如何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呢?本人有以下几点看法:

1.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应该利用各种条件,采用多种方法,课堂教学为主,社会实践为辅,寓思想教育于历史知识的传授之中,收潜移默化之效。

江总书记曾经指出,“爱国主义是一个历史范畴,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具体内容。”爱国主义教育应突出:①加强以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的教育;②加强祖国四个现代化的教育;③加强改革开放的教育;④加强维护国家和民族利益的教育;⑤加强促进祖国统一事业的教育。认识明确后,在历史教学的过程中,紧扣课本内容突出上述几方面的教育。如讲述清朝前期郑成功收复台湾,清朝设置台湾府,击败沙俄对我黑龙江流域的侵略,平定噶尔丹分裂势力和大小和卓的叛乱,加强对西藏的管辖等等,我们都突出地引导学生明确:这些都是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利益的历史事实,是中华民族历史的进步,是爱国之举。

2.明确目标,制定计划,进行系列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内容很广泛,必须明确目标,制定计划,进行系列教育,持之以恒,才能完成爱国主义教育的整体工程。我们历史科组从学校的实际出发,经过研究制定了爱国主义系列教育的计划,主要内容是:①初一年级主要进行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教育;②初二年级主要进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③初三年级主要进行党的基本路线和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的教育。通过历史节日,开展形式生动活泼的系列专题教育。每年的“一二·九”纪念日,我们又以《高举爱国主义旗帜,弘扬“一二·九”学生爱国运动精神》为题进行专题历史讲座或歌咏比赛。我们还让学生写学习心得,出版墙报,从而反复激发学生爱国主义的热情。

3.紧扣课本,把握历史信息进行教育。在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爱国主义历史信息源源不绝,尤其是在近百年历史中更为突出。在教学中,要把握好最有效的历史信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如讲述鸦片战争历史,最有效的爱国主义教学信息就是林则徐禁烟;讲述甲午中日战争历史,最有效的爱国主义教育信息就是致远号管带邓世昌下令向日本吉野号撞击,中鱼雷沉没,全体官兵壮烈殉国;讲述辛亥革命的历史,最有效的爱国主义教育信息就是孙中山为救国奔波于海内外,奋斗终身,等等。我们在这些最有效的历史信息的教学过程中,特别把握三个环节:①教师在课堂上分析这些历史事件的背景、经过、结果和作用;②教师分析后让学生发表意见,补充与这些历史事件有关的资料;③让学生在课后写小论文,评述这些事件中主要历史人物的爱国之举。通过上述三个环节的教学活动,由浅入深,逐步对学生深化爱国主义教育的主题。

4.通过电化教学对学生进行生动形象的爱国主义教育,是最能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积极性的一种教学形式,学生最乐于接受,教学效果也较好。在讲述中国近代后期文化史的时候,我们把解放前在英国剑桥大学留学取得优异成绩,解放后拒绝英国优厚待遇的挽留立志回国作出重大贡献的华罗庚的事迹,整理录音后结合讲课播放给学生,学生听后非常感到,甚至热泪盈眶,纷纷表示要向华罗庚学习,热爱社会主义新中国,决心为实现祖国四个现代化而勤奋攻读。

爱国主义绝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它每时每刻都在现实中具体地反映出来,是一个不容否认的客观存在。因此,我们必须联系实际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使之古为今用。讲述鸦片战争的历史,我们便把当年林则徐禁烟和今天的禁毒联系起来,说明两者都是不同时代的爱国之举,其宗旨都是维护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我们青少年绝不能上当受骗吸毒。讲清朝前期郑成功收复台湾,清朝设置台湾府的历史,我们便把它和今天实行“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联系起来,说明两者都是为了维护祖国领土的完整和国家的统一,都是中华民族历史的进步,我们青少年应该拥护党和政府这一正确的方针,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9.浅谈在小学古诗教学中如何渗透法制教育 篇九

摘 要 在中学教育改革的今天,教师构建有效的数学课堂是至关重要的,这样可以让学生在不断实践学习中,同时改变课堂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渗入德育教育,深化教学理念,学生与学生之间深化学习、合作学习。

关键词 初中数学;德育;渗透

中图分类号:O5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8)05-0147-01

在数学的课堂中渗透道德教育的因素是现在的课程改革的一个新的趋势,这个对我们的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带来了一些教学上的新的压力,但是与之同时,也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学生得到发展的同时,以后必然也会对其学习产生积极的影响,反过来又促进教师的教学水平的提高。

一、在数学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初中学生普遍处于青少年时期,在青少年时期学生的家长都过于重视学生的文化成绩而忽略了其道德品质的培养,所以说在初中阶段对一个人进行良好的德育教育不仅仅可以培养其良好的道德品质,还可以对这个学生未来的发展有良好的促进作用。那么,在学校中教师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将德育教育很好地融合到课堂中,使学生既学习到知识又接受了良好的德育教育。数学是初中教学中重要的一门课程,将德育教育很好地融合到数学课堂教育中,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对今后走向社会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初中数学教学中德育渗透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尽管很多学校高度重视德育教育,但与学科教学的融合性不高,与人们的期望目标相差甚远。究其根本,造成此类问题的原因有很多,这与初中数学教学实践不无关系。有些教师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对自身岗位职责的本质认识不清,教学中偏重于理论知识灌输,学生难以发挥主观能动性,最终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此外,部分初中数学教学评价不完善,一味地强调考试成绩,缺少综合素养与能力考查。

三、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策略

(一)趣味性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

现代认知学认为,情趣属于人的一种内在动力源,只有内在积极有益的兴趣和热情,才能把事情做得更好、更完美。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认真思索并迎合学生的心态,不要让沉闷的逻辑思维使自己的课堂变得了无生趣,要善于通过各类途径和方式,积极开展丰富多元的情趣化课程活动,让学生在玩的时候激发他们的好奇心,用欢声笑语把沉闷的气氛一扫而光,进一步在玩的过程中培养孩子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更是对孩子智力和情商的一种培养,使得自主探索变成自身的一种需要,不断促进孩子的进取精神,让成功信念根植于他们的心田,从中攫取不容忽视的“情绪智力”效益,从而为德育元素的渗透与融入大开方便之门。

(二)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

发挥出教师教书育人的本事和谐、平等的课堂教学氛围是培养学生学习的基础,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前提,而幽默有趣、生动活泼的教?W氛围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作用至关重要,时刻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和做人,想要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培养,首先就要提高教师自身的道德修养和授课能力。德育的培养既包含了说理和实践训练,又包含情感陶冶、思想提升以及潜移默化的影响,只有教师自身形象、道德修养达到一定的高度,发挥出较高的人格魅力,才能从一言一行之中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的德育素养。教师上课之前还应准备充分,与文学教师多交流,提高说话能力,采取灵活的教学方式,以幽默风趣的语言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发掘数学中的德育素材

结合数学课程安排进行德育渗透在初中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想要渗透德育,首先就要充分了解数学这门课程,教师应认真钻研数学教材和数学历史。教材是进行思想教育的根本,虽然数学教材不像语文那样生动活泼,只有空间形式及数量关系,枯燥乏味,但是数学教材具有科学运用的概念、变化无穷的关系,新教材中也穿插了更多的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可以开发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其他方面的接受能力。从教材和数学史中发掘潜在的德育因素,教师深入了解、分析教材,进行课堂知识的外延,利用学生思维活跃的特点,加强德育的渗透。

(四)能力性渗透

现在初中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所以无论是在生活上还是学习上遇到困难就习惯性地退缩,缺少面对困难的勇气和解决问题的恒心,我们要知道在任何事情上轻言放弃是难以取得成功的。现在有的初中生因为自身的毅力不够强,在数学学习中遇到一点小小的难题就放弃了,而不去寻找解决的方法,在学习过程中对于那些难懂的概念,难记的数学公式并不进行深度的挖掘,而只是进行片面的记忆,在解题过程中也只进行机械化的套用,这样的方式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对学生的身心也会产生不好的影响,因此必须对学生在数学教学课堂上进行德育教育,从学生的心灵出发将德育教育贯彻在数学教学中。老师在对学生的数学进行教育的时候,在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注意,及时地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方法,教师首先应该考虑到学生的学习能力,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学的内容进行适当的改变,同时老师要及时与学生沟通树立学生的信心,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把德育教育充分融合在一起。

(五)集体性渗透

在初中时期,学生正处于青少年时期,比较叛逆,也缺少一些集体观念,初中生建立良好的集体观念能对他们未来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所以在初中数学课堂上,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集体观念的渗透,使学生能够深刻地理解到集体的概念,并且将其在心中牢记,而班级中的每一个学生都应该遵守一个班级规则,使整个班级都维持着和谐的状态,如果学生不遵守班级规则,那么就会使教师的工作出现问题,人们就难以和谐地生活在一起,这样就需要教师数学课堂中渗透集体的概念,对学生进行德育教学。

四、结束语

德育教育在整个教育教学中有着重要地位,作为基础学科的数学肯定也必须重视德育教育,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责无旁贷,更应该在教学中根据所授内容,有目的、有计划的渗透德育教育的任务。

参考文献:

10.浅谈在小学古诗教学中如何渗透法制教育 篇十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领域内的一场深刻变革是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如何搞好素质教育,寓素质教育于生物教学之中,是摆在生物教育工作者面前一项极为迫切的重要任务。现代意识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部分,在生物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现代意识教育,使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生活、学会生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将来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有用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笔者认为在生物教学中应渗透如下现代意识教育。

1、自学意识

当今时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每位同学,无论将来从事何种工作,都将依靠自学,不断地更新自己的知识。因此,在教学中,多指导学生预习所学知识,使学生养成通过自学获得知识的习惯。首先要求学生预习,并指导学生如何进行预习,同时经常在课前提问,检查预习效果,再者,加强对课后复习、实验、阶段复习、课外阅读等自学活动的指导,着眼于学生的发展,使学生获得终身学习的兴趣、习惯及一定的自学能力,培养学生的自学意识。

2、问题意识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虽然人有好问的天性,但主动、积极的问题意识,善于提问的能力和勇于挑战的精神是需要后天培养的。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启发式”教学,诱发学生思考,对所学知识多问“为什么”?提出疑问,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例如,在讲授“鱼类”时,学生会提出:“鱼有没有鼻和耳?它们有什么功能?”教师只要坚持启发学生,勤思善问,定会使学生养成“质疑”的习惯。

3、环保意识

环保意识是现代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生物教学的任务之一,加强对青少年环保意识的培养,是我们的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中学生物教材中含有丰富的生态环境知识,在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和挖掘和补充有关环境破坏的危害性、严重性等内容,使学生意识到防止环境污染、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环境意识,增强学生保护环境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如在“消化和吸收”、“呼吸”、“神经系统”、“传染病”、“生物的变异”和“生物与环境”等章节教学中介绍环境污染的危害性和防治措施。在“植物的主要类群”、“鸟类的多样性”、“哺乳动物的多样性”、“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等章节的教学中介绍我国丰富的森林资源、草源资源、野生动植物资源及其在维持生态平衡中的作用,重点突出由于不注意保护生态环境和人为地大量砍伐、捕杀,自然资源过度开发利用,导致一些珍贵的野生动植物资源逐渐减少,甚至灭绝的实例,讲述生态环境的破坏导致一些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和影响人类生活的实例。在“生殖和发育”、“遗传和变异”、“生物与环境”等章节教学中介绍人口问题及其带来的一系列社会经济问题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使学生意识到保护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迫切性,从而使学生从自身做起,保护生态环境。

4、创新意识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源泉。激发创新意识是培养创新型学生的基础条件,创新意识的产生是创新的起点,也是维系整个创新过程的内在动力。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一题多解”、“多题一解”、“求同存异”、实验以及课外兴趣活动等多种渠道和途径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开阔学生的视野。比如有的学生提出:“能否利用光合作用发展新能源?”、“什么是生物电?其产生机理是什么?对生物有何影响?”、“克隆技术能否被广泛应用?它是否有利于生物进化?”、“PPA为何物?”等等。在生物教学中重视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智能,培养出富有鲜明时代特色的创新人才。

5、健康意识 现在人们对健康的理解已不仅仅局限于躯体的强健,没有疾病,而是躯体、生理和心理都能适应社会。在讲授“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性”时,向学生介绍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健康,不但是没有躯体缺疾,还应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力。”让学生明白,一个人事业上是否有所作为,除了良好的智力因素以外,还应有良好的心理,认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在介绍到皮肤、骨、关节、骨骼肌、心脏、肺时,向学生讲述体育锻炼对这些器官的影响,从而激发学生参加锻炼的积极性。在介绍骨、脊柱时,说明青少年时期骨的有机物多,弹性大,容易变形、弯曲,长期弓腰会造成驼背,因而在日常生活中要养成良好的坐、立、行、臣的正确姿势;在介绍消化系统时,说明不偏食、细嚼慢咽的好处;在介绍呼吸系统时,向学生说明用鼻呼吸的好处和吸烟的害处。教育学生不吸烟、不酗酒、不暴吃暴饮,饭前便后洗手,不随地吐痰,从而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同时,开展青春期的生理道德教育,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男女两性关系不,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6、合作意识

随着社会的发展,各种知识之间呈现出综合化趋势,世界上许多重大发现、发明也往往是多人共同合作的结果。只有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使之成为思维中不可缺少的因素,才能达到人和人的和谐合作,人和自然的协调发展。如在讲“食物链”、和“食物网”时,对知褒作了系统的讲述后,引导启发学生说:“人的本制裁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一个人的生存和发展一刻也离不开社会,离不开伤合作。这如同一种生第只有进入食物链、汇入食物网,才能生存和发展,如果个别人脱离集体,迷恋个人奋斗,那将孤立无援,走进死胡同。只有人人团结起来,通力合作,才能把明天建设得更加美好。

7、法治意识

法治意识教育是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在生物教学中,结合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渗透《森林法》、《渔业法》、《野生动动保护法》、《环境保护法》、《自然资源保护法》等法律知褒教育,增强学生爱护动植物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防止乱捕滥杀,自觉、勇敢地与伤害有益动植物和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作斗争。更重要的是,通过法制教育,不断增强学生的法制观念,成为遵纪守法,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合格公民。

8、劳动意识

“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培养学生劳动意识,对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促使生物教学密切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有着重要的意义。应注意培养学生的劳动观点、劳动态度和劳动技能,要求学生在自家的庭院,开展花栽种、蔬菜栽培、植物嫁接、小动物饲养等活动。家在农村的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到自家的菜地或果园中亲自去进行劳动实践和锻炼。在劳动中,不但学会和掌握了一定的劳动技能,而且使学生在自己的亲身劳动实践过程中,亲身感受世界上一切物质文明都是劳动创造的,认识到劳动光荣、不劳动可耻,树立正确的劳动意识及爱家乡、爱劳动和爱劳动人民的思想品质。

9、应用意识

生物学科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时代的发展迫使学生在扎实地理解了生物基本概念,切实地掌握生物学知识体系、生物学实验和实验原理后,则应注重把知识灵活应用于实际,这是从学习知识到应用知识的学习深化过程,也是知识活化的重要表现。如学了“生物与环境“一章后,带领学生考察一个小山村的生态系统,利用所学生态系统知识,探讨此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讨论农田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破坏,探讨农村人口与土地、人口与粮食、人口与环境、资源等诸多因素的辩证关系,意识到建立平衡的生态系统,实行良性循环,实行人口控制,保护生态环境的紧迫性和重要性。让学生就考察情况,对农村生态系统、人口、资源、粮食、环境等问题以及今后农村的现代化发展,发表自己的见解和大胆设想,使学生真正理解生物学知识来自实践、又要运用实践,使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科学原则,在学生的心里牢牢扎根,使学生逐步形成对社会、对自然的正确认识,培养他们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思想意识和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1.浅谈在小学古诗教学中如何渗透法制教育 篇十一

关键词 数学 渗透 法制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8-0015-02

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因此儿童的茁壮成长是实现“中国梦”(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所在。而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正处在生理和心理生长发育的阶段,具有极强的可塑性。从小培养小学生法律意识,进行法律素质培养教育,不仅可以预防和减少学生违法犯罪,更重要的是促使他们养成依法办事、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因此,在学科教育中渗透对儿童的法制教育,是一条切实可行的普法途径。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承担着增强少年儿童法制意识的培养教育的历史使命和责任,该如何把握小学数学教学之特征,在实际数学课堂教学中对小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充分利用教材中潜在的法制教育的元素

要想在数学课堂中渗透法制教育,教师就要认真钻研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潜在的法制教育元素,寻找法律知识的切入点和渗透点,把法律知识自然融入数学教学之中。

例如,我在教进一法时,有一道这样的应用题,11个同学去春游,有一辆限乘7人的面包车,应该怎么办?在这里就可以对学生渗透有关车辆超载所造成的危害。在教学一年级“我们认识的数”中,让学生猜猜65岁应该是家中的谁呢?就可以对学生渗透尊老爱幼的思想。我在上一年级第一学期的一堂数学课上,授课内容是对平面图形的认识,结合讨论交通指示牌的含义渗透安全与交通法的教育。在讲授重量单位“千克、克”的认识,我一边指导学生通过天平称出一千克的重量,一边告诉学生:公平交易,诚实做人,一千克虽轻但意义非凡。

二、教师自身应具备法制素质

教师水平参差不齐,学生积极性调动不起来。现在的小学没有专门的法律教师,介绍法律知识的多为班主任,其中很多的可能出来都没接触过法律,自身的法律意识和教学方法存在着一定的欠缺,导致很多教师只能照本宣科,进行填鸭式教学,缺乏案列教学的有趣性和课堂的灵活性,使法律课成了纯粹的只是讲授课,学生没有任何积极性可言。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往往自己都不知道法,怎么向学生讲法?更不要说在课堂中渗透教材中所蕴含的法律知识。所以,提高教师的法律素养大有必要,只有教师知法懂法,才能自觉的向学生讲法。学生潜移默化中接受法制教育,与老师的接触时间最长,特别是小学生,可塑性非常强,受教师的影响也最大。只有教师具有良好的法律素养,才能培养出具有法制观念和法律意思的合格人才。每位教师都应把《教育法》《教师法》和《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列为必学内容,去研读、去领悟并深刻认识到不懂法律,不依法执教就是不合格的教师。此外,教师还应具有多元化的知识,还要不断加强教育心理学、社会学、法学等学科的培训与学习,注重自身的良好素质的形成,从而真正担负起教书育人的神圣重任。

三、准确把握数学课堂教学与法制教育的关系

在小学数学课堂中一定要明确数学知识的传授与法制教育的关系,我认为小学数学课堂一定要以数学知识传授为主。数学课堂的主要任务必须完成,切不可把法制教育当成一堂课来讲,法律涉及范围极广讲起来是没玩没了,如果我们把数学课上成了法制课,那就谈不上在数学课渗透法制教育了。法制教育只是渗透,是点缀。在小学的数学课堂中,数学知识的传授为主其他的如:法制教育、习惯养成教育、安全教育等等都是辅助。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可以有法制教育,也可以无法制教育,教师应该明确关系,灵活安排。

四、讲解学生身边的数学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例如,在讲课过程中联系学生身边的数学知识:储蓄利息的计算、市场经济中交易、股票的交易、天气预报等,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再如,通过讲授计算器的作用及统计的知识让学生动手把身边的数学问题加以解决,再顺便介绍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同时简介我国改革以来来的巨大成就,让学生明确学习数学的意义,从而激励学生努力学习,报效祖国的热情。

五、抓住时机進行法制教育,净化学生心灵

在丰富多彩的数学教学活动中,如果教师能把进行法制教育的方法、时机掌握恰当,运用灵活,对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抵制心灵污染,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学过简单的数据整理后,我给学生布置作业:放学回家后调查自己家里每天使用垃圾袋的数量,通过计算一个家庭一个月使用垃圾袋的数量,然后结合垃圾袋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说说自己的看法,这样学生既掌握了有关的数学知识,又对他们进行了环保教育,可谓是一举两得。

六、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渗透法制教育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例如合作性学习、研究性学习等等。在“方向与位置”的教学中,通过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的能力。通过活动让学生明白大家在一起讨论、思考,既要为别人的学习负责,又要为自己的学习负责,是利己利人的学习,在这种情境下,学生就会理解团结协作的重要性。结课点睛是教师结束部分的处理运用的渗透法。一堂课即将结束之际,教师在对学科教学进行言简意赅的结课时,把课上学生所接触到的法制因素恰到好处地点上一点,使学生的课堂上形成的一些零碎的、不清晰的队法制的感受,通过教师的指点变得明了起来,这种结课时教师的轻轻一点,往往会给学生脑海里留下深刻的印象,起到“课已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12.浅谈在小学古诗教学中如何渗透法制教育 篇十二

一、小学科学教育中渗透科学史的价值

科技史即是一部人类认识与改造自然的历史, 又是一部凝聚着人类独有的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的演化历史。从中受教育者可以感受前人在科学研究中遇到艰难困苦时, 表现出的巨大创造智能和不畏权威、敢于质疑、勇于批判、坚持真理的科学精神, 从而体会科学的魅力, 树立起严谨、执着的科学态度, 进而认识科学的本质, 提升科学素养。

二、小学教育教学中融入科学史的方法

(一) 科学阅读是科学史融入小学教育的良好渠道

科学阅读是通过科学阅读材料, 包括科普读物、科学文章、科学童话、科学故事等, 增进科学学习。而科学史本身就是丰富的科学阅读素材, 很受小学生欢迎。我们提倡“像科学家那样思考、探究”, 通过阅读, 可以真实再现科学家对某一问题的想法和做法, 可使学生真切的感受到自己的科学学习和科学家工作的联系, 更好的体会科学家的工作。还可以借助一些著名的历史事件, 通过科学的视角对其进行分析,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的思维去看待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和能力。

(二)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渗透科学史教育

1.利用教材, 找到与“史”的结合点进行合理整合。为了确保科学史的呈现既具有针对性, 也有全面性, 小学阶段的科学教育中就要有计划、有条理的将科学史内容融入科学课堂。为此, 教师要对本学期的课程中涉及到科学史内容做好统筹。看看涵盖面的情况, 是否全面囊括科学史的各个作用;考虑这则史实的意义是要掌握科学方法还是了解科学发现的继承关系, 或者其他;在教学目标的指导下, 对教学内容是否需要删减或补充, 结合教材进行整合。以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教材中科学史内容进行统计与分析。

2.科学史典型事例结合探究教学法, 让学生亲历科学研究的过程。《全日制义务教学科学 (3-6年级) 课程标准 (实验稿) 》中指出: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 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 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 增长科学探究能力, 获取科学知识, 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 了解科学发展的历史, 并领悟科学的本质。以此为出发点和归宿, 在科学教学中可以以某一历史事件、某特定环境或某位科学家的故事为导入, 创设问题情境, 简单模拟历史上某一科学概念或理论的研究过程, 激发学生提出问题进行猜测, 学习科学家的思维方式、研究方法开展实验, 让学生在探究历史的过程中形成知识和技能。如以“摆的研究”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 (下册) 第三单元第6课) 为例说明。首先为学生介绍伽利略, 讲述他无意中触动到教堂的吊灯, 使灯在空中不提的往返摆动, 观察觉得摆动节奏似有规律, 他回家后用铅块和细绳进行模拟。此时, 教师出示三个不同的摆让学生观察, 引导学生发现不同的摆快慢不相同, 于是学生像伽利略一样提出问题“吊灯摆动的快慢和什么有关呢?”接下来, 组织讨论后学生们提出许多猜测:可能与摆锤的重量有关, 与摆线的长度有关, 与摆的角度有关……下面以小组为单位设计实验各自验证自己的假设, 假设条件确定后其他的因素要保持不变。经过实验得出结论, 解释自己的结果:摆之快慢 (周期) 同摆长有关、同摆重无关、同摆动幅角无关。交流讨论之后, 教师再向学生介绍当时伽利略的研究方法, 学生可进行模仿实验, 并与自己设计的试验方法进行对比, 进一步完善自己的研究方法。课结束前, 教师再进一步讲述伽利略为科学研究作出的巨大贡献, 正是根据伽利略的发现做成的摆钟, 人类才有了精确地计时工具。课后, 让学生通过网络、图书等途径了解伽利略的生平事迹, 体会科学家善于思考、思维缜密、敢于创新、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

(三) 开发各种资源, 多种形式进行科学史教育

小学阶段科学素养的培养不仅仅限于“科学”课程的教学, 其他学科也是很好的渠道、领域和载体。比如小学语文、社会、综合实践活动等课程都适合融入科学史内容。同时, 科学史教育也可以在课外开展。如课外利用网络、图书馆等资源收集科学史资料, 以编写科学小报、课堂交流等形式来介绍科学家的重要事件或科学发展的历史。还可以结合学校科技活动安排科学史讲座或者参观科技馆、博物馆等“第二课堂”都可以很好的了解科学史。通过课内外的融合, 能潜移默化的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使学生充分体会科学史的丰富内涵, 发挥科学史的教育价值。

摘要:通过科学书籍阅读、教师利用教材合理整合, 结合探究模式教学, 让学生亲历科学研究的过程, 多渠道开发课外资源, 在小学科学教育中渗透科学史教育。

关键词:科学史,小学,科学教育,科学史教育

参考文献

[1]于惠新, 科学教育中融入科学史的思考[J], 淄博师专学报, 2007 (2) , 21--24。

[2]张密生主编, 科学技术史[M],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7.

上一篇:非工伤死亡赔偿标准下一篇:弘扬雷锋精神,争做美德少年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