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养老模式研究(共8篇)
1.中国农村养老模式研究 篇一
中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研究
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从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探索,90年代初进行试点,逐步在农村建立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由于制度本身设计存在缺陷等种种因素的影响,老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在实施过程中遇到一些困难和问题,难以推进。1999年,国务院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进行清理整顿,要求停办新业务,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逐步过渡为商业保险,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处于停滞状态。2002年十六大提出“有条件的地方,探索建立农村养老、医疗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之后,一些地方开始探索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2009年9月1日国务院颁发了《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要求按照“保基本、广覆盖、有弹性、可持续”的基本原则,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与其他社会保障政策措施相配套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保障农村居民老年基本生活,从2009年开始选择10%的县(市、区、旗)试点,以后逐步扩大试点实现对农村适龄居民的全覆盖。本论文在此背景下通过与老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对比和与其他人群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联系,对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一些问题及其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研究。论文共分为九章。第一章“绪论”主要内容为:介绍论文的选题背景与意义;对社会养老保险等概念进行阐述,本文所研究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对象范围确定为从事农业劳动的纯农民群体:对研究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文献进行述评以及本文的研究内容、框架、方法、研究目标及创新进行介绍。第二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分析理论基础”介绍了论文分析所应用的基础理论,主要介绍了社会公平理论、中央与地方政府事权与财权划分理论和结构功能主义理论。社会公平理念是作为社会保障的核心价值员穿全文,中央与地方政府事权与财权划分理论用来分析新农保中各级政府财政补贴责任分担问题,结构功能主义理论用来分析新农保在农村养老保障体系中地位和作用。第三章“老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回顾”主要介绍了探索建立老农保时的政治、经济、社会背景及意义;阐述了老农保发展过程和实施状况;分析了老农保存在的问题。第四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探索与试点”主要内容为:一是分析了新农保试点的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的背景。在政治上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新农保工作,制定了试点指导意见,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在经济社会方面,与已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国家相比,基本具备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条件。二是阐述了新农保试点的发展过程和状况。到目前为止,新农保发展经历了各地方新农保探索、新农保研究性试点和国家新农保试点等阶段,并且试点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三是分析了新农保特征。与老农保相比,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更具有社会性、互济性和福利性;缴费标准和保障水平更高;明确强调了政府责任,体现了政府在新农保中的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体现了权利与义务相一致的原则,兼顾了效率与公平;从宏观制度层面上看具有发展的可持续性等。四是阐述了新农保推进原则。新农保在推进中应遵循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与速度相适应,从实际出发、分类指导,先慢后快、逐步推进,规范操作、逐步完善,可衔接性和可持续性,自愿参保、积极引导和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等原则。五是分析了新农保试点中应注意的问题。主要有人户分离的人群参保、缴费标准设计、财政补贴、村集体和其他组织补助及与其他养老保险制度衔接等问题。第五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模式分析”主要阐述了研究者在全国试点前对新农保模式的探索研究,各地方新农保实践模
式以及全国试点后各地对新农保的调整和完善情况。第六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中的政府责任”主要阐述了政府介入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理论依据,政府在新农保中的立法职责、财政职责、组织实施职责、监管职责等责任。重点分析了政府在新农保中财政责任及其各级政府承担财政补贴的方式,这部分介绍了国外政府对农村养老保险的财政补贴经验,归纳了目前我国政府对新农保财政补贴的主要方式——进口(缴费)补贴、出口(养老金待遇)补贴。分析了不同的补贴方式的效应:进口补贴能提高农民缴费意愿,激励效果较好,能提高农民参保人缴费能力和保障水平,具有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但也增加了新农保基金保值增值的压力,加重了财政困难地区地方政府负担,多缴多补的鼓励办法有可能产生逆向选择问题。出口补贴直接提高了参保人的养老保障水平,减缓了基金的保值增值的压力,体现了新农保的公平性、普惠性,但没有缴费补贴的激励效果大。这一章还分析了目前新农保政府补贴在基金中存在补贴比例低、补贴制度不完善、各级政府事权和财权不统一等问题和提出了加大财政投入、完善补贴机制和建立事权和财权相统一的财政责任分担机制等相应的对策措施,提出了省、县(市、区)、乡(镇)三级政府补贴比例分配的三种方式——三三制、高中低或高低低、低中高。第七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在农村养老保障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主要阐述了我国目前农村养老保障体系构成及不同养老方式的地位和作用,重点分析了新农保目前和将来在农村养老保障体系的功能和作用。通过分析认为目前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还难以在农村养老保障中占主体地位,农村养老保障在将来一段时期内还主要靠家庭养老,随着新农保进一步发展,将在农村居民养老保障中占据主体地位,但也必须与家庭养老和社区养老等其他养老方式相结合才能完全实现全面保障农村居民养老的需要。第八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前景与展望”通过与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和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比较,对新农保的发展趋势进行分析。通过分析认为新农保与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在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合并实施,这体现了财政补贴的公平性,易于建立相似或相同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有利于建立全国统一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但是也有可能存在增加地方政府财政压力,内部管理机制不顺和保障水平缺乏相对公平等问题;认为新农保在制度模式、基金管理等方面要进一步完善,为与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制度相衔接和建立全国城乡统一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准备条件。在推进进程上,可分为三步:第一步是到“十二五”期末,实现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第二步是到2020年,新农保成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保障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第三步是到2049年,新农保的基本制度框架与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本一致,城乡基础保障水平基本相同,形成全国统一的基本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第九章“研究结论与不足”。文章通过分析可以得出经济社会结构的变化和老农保的缺陷有必要探索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新农保较老农保设计更合理;新农保最终发展趋势应该更有利于建立全国统一的基本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政府应该加大财政补贴力度,中央政府应该加大转移支付;新农保目前难以在农村养老保障中占据主体地位,必须与其他养老方式相结合共同完成农村居民养老功能等结论。文章村在由于缺乏基础数据无法对新农保的中长期收支变动趋势进行精算,研究不够深入,研究范围有待于进一步拓展等不足。
2.中国农村养老模式研究 篇二
一、家庭养老
家庭养老, 是指主要以家庭为单位, 在父母进入养老状态时期, 由子女向自己年老的父母提供包括经济物质支持、日常生活照顾以及精神慰藉的养老模式。
在广大的农村地区, 大部分地区的农民仍然延续着几千年来的生活方式, 家庭养老也保持着相当程度的延续性, 家庭养老无论是对老年人或是对社会文化来说, 都具有其不可替代的价值。老年人本身具有比子女更为传统的特性, 因而希望子女能以传统的方式对其进行照顾。因此, 目前家庭养老仍是中国农村养老的最主要模式。
但是, 当前家庭养老也遇到了一些前所未有的挑战。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农村劳动力的大量转移和人们传统价值观念的变化, 也为家庭养老造成了一定的冲击。但这并不意味着家庭养老将会被取代。家庭养老模式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长河中积淀的结果, 蕴涵着整个社会的生命之源。它仍将在中国农村养老保障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二、自我养老
自我养老, 是指依靠老年人自己以往的生活积累来维持自己晚年的基本生活所需, 也包括老人在老年期继续参与社会经济生活, 以获取维持生存和改善生活的资源。
自我养老在经济上主要通过个人以往的积蓄和继续参与社会活动为支撑。在健康方面要求老年人有较为强健的体魄能够自我照料生活。在思想意识方面要能够独力自主, 自我精神慰藉。依靠自我养老的老人不管是经济供养、生活照料, 还是精神慰藉都是以依靠自己为主。目前, 农村老年人仍然是活到老, 劳作到老。老人自我养老的经济收益也主要还是从土地中获取。这种自我养老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也是老年人老有所乐的一部分。随着中国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剧, 仅仅依靠家庭和社会的养老资源供给必将会造成养老资源紧缺。这种模式应该在不断规范中得到发展。
三、社区养老
社区养老是以家庭养老为主, 社区机构养老为辅, 在为居家老人照料服务方面, 又以上门服务为主、托老所服务为辅地整合社会各方力量的养老模式。这种模式的特点在于:让老人住在自己家里, 在继续得到家人照顾的同时, 由社区的有关服务机构和人士为老人提供上门服务或托老服务。吸收了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方式的优点和可操作性。社区养老服务具有专业、便利和成本低廉的独特优势。在中国, 这仍是一个正在探索中的新生养老模式。
在中国社区养老的推行对于解决中国养老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先, 社区养老有效地解决了一部分子女的后顾之忧。同时, 社区养老能够有效地利用社会资源。再者, 社区养老有助于推动社区建设。加强社区养老, 有针对性地开展老人服务项目, 真正使社区资源和设施得到充分利用, 在满足老人需求的同时, 也影响社区居民对社区建设的观点, 调动居民的积极性, 有助于社区建设的发展。
但同时中国大部分地区的社区养老服务体系的构建处于初级阶段, 社区养老存在许多的问题。特别是在中国广大的农村地区, 社区养老模式并没有真正意义的展开, 有些地区社区养老甚至是空白, 与城市相比农村老年人在享受社会保障资源方面存在明显的差距, 这些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四、农村社会保险养老
目前,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和农村人口老龄化的加剧, 农村传统养老保障方式功能逐步弱化, 在中国农村的广大地区, 养老保险制度作为一种新型保障制度逐步兴起和发展。
农村养老保险, 是国家对亿万农民发出国家将为他们建立由财政全额支付的最低标准基础养老金的一个信号, 使他们老有所养。从整个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来看, 农村养老保险制度, 实现了城乡居民在社会养老方面的制度平等, 随着经济发展、国力增强, 就可以逐步缩小乃至最终消除城乡居民在这方面的差距, 这对于改变城乡结构、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无疑是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程。从农村当前的新情况来看, 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 有利于化解农村社会中的各种矛盾。首先, 农村养老保险极大地提高了农村老年人的经济自立能力;其次, 它减轻了子女的经济负担, 在相当程度上避免了因经济利益引发的家庭矛盾;再次, 它将有效化解一些农村集体组织无钱办事的困境, 使它们能够集中有限的财力更好地为老年人提供服务, 有利于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国农村养老保障的建设。农村社会保险模式将是中国农村养老模式的一个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田雪原.“二元经济”结构下的农村养老保障改革思路[J].社会保障制度, 2006.[1]田雪原.“二元经济”结构下的农村养老保障改革思路[J].社会保障制度, 2006.
[2]唐绎妍.浅谈非营利组织与我国农村养老保障[J].大众科技, 2006 (7) .[2]唐绎妍.浅谈非营利组织与我国农村养老保障[J].大众科技, 2006 (7) .
[3]张忠根.韩国农业政策的演变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农业经济, 2005 (4) .[3]张忠根.韩国农业政策的演变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农业经济, 2005 (4) .
[4]秦辉, 徐扬.罗斯福新政及其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启示[J].苏州大学学报, 2005 (3) .[4]秦辉, 徐扬.罗斯福新政及其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启示[J].苏州大学学报, 2005 (3) .
3.农村社会养老模式调查研究 篇三
关键词:农村社会养老;模式选择;服务
我国目前农民的养老保障仍以家庭养老为主,将逐步向社会化养老为主转变,在不超越经济条件许可的前提下,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养老保障体系的建立具有现实意义。
调查研究以淄博职业学院附近的南营村为例,验证了目前农村社会养老存在的诸多问题和不足。通过调查,阐述了中国农村养老的现状,揭示了中国农村养老存在的一些突出的问题,并在这些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几点建设性意见,作为解决农村养老问题的途径。
一、南营村养老模式的问题
(一)单一家庭养老模式存在缺欠
南营村依然以家庭养老为主。“养儿防老”这一观念在该村依然盛行。绝大多数家庭把毕生的精力都倾注在孩子的身上,没有为自己将来养老做打算的意识。到了老年,很多人丧失继续操持农活的能力,尤其是高龄老人成为明显的弱势群体,加上自身积蓄不多或没有积蓄,从而不得不依靠子女来维持生活。然而农村经济来源单一,农民增收难度大,使得单一家庭养老矛盾突出,引发不少家庭矛盾和冲突。
(二)“空巢老人”问题突出
“出门一把锁,进门一盏灯”,有人用这句话来形容空巢老人的独居生活。在现在这种竞争压力很大的社会环境下,好多人都自顾不暇,更很难抽出时间来照顾老人了。
(三)农村老人精神生活单调
当前南营村的公共文化活动匮乏,老年人的闲暇时间多数只能通过聊天、看电视、赶集等方式打发,精神文化生活单一,而其中以空巢留守老人的精神孤独更为严重。
二、南营村养老模式问题产生的因素
(一)农村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
这是促使家庭养老变革的决定性因素。在城镇化进程中,一方面促进了社会经济结构和生产方式的变更,弱化了土地保障作用,促使了社会养老方式的产生;另一方面,工业大生产劳动方式的重大转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劳动者作为养老义务承担者的角色,家庭赡养和生活照料功能随之受到减弱。
(二)农村居民生活水平提高,消费增加,商品性支出增大
这改变了老年人供养以实物支付为主的传统方式。子女对老年人的供养主要表现为货币支出。这使老年人供养状况直接受子女货币收入的影响,缺乏了稳定性。
(三)家庭规模小型化
伴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及家庭“421”人口结构的形成,家庭小型化也在农村发展。独生子女夫妇须同时照顾多位老人,生活压力不断增大。而已婚子女与老年人分居现象逐渐增多,老年人单身户或一对老人夫妇比重提高,丧偶老人群体及与子女分居的老人等特殊群体不断增加,这些纯老户与特殊户老人群体,在居家养老方面也就出现了困难,需要社会予以关怀。
三、对改善当前养老模式存在问题的建议
第一,改善单一家庭养老模式,建立适合农村养老的多元化老人生活照料体制。具体将有两种方式:一种是集中供养方式。主要针对高龄老人及有特殊困难的老人。他们之间将有部分人住进敬老院、老年公寓、托老所等设施,生活照料由老年服务机构承担下来,由老人或家庭提供一定的费用。另一种是社区服务方式,由社区老年服务组织为主提供服务人员进入家庭服务。居家养老模式将居家和社会化服务有机结合起来,使老年人既能继续留在熟悉的环境中,又能得到适当的生活和精神照顾,免除了后顾之忧。
第二,建立健全农村老年医疗服务保障体制。建立多形式、多层次、多类别的医疗保障制度,尤其要鼓励农民互助共济兴办合作医疗,确保农村老年人享有保健医疗,提高老年老年人健康水平,实现健康老龄化。
第三,建立老年精神生活体系。以乡村为单位,建立老年文化、体育、教育、娱乐活动场所。全面考虑老年人的需求,社会的多元化决定了养老需求的多样化,一方面,针对老年人的不同生理需求在福利设施、服务体系以及居住环境等方面,采用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设计。另一方面,对老年人的需求由开始的注重经济、生活和医疗保健逐渐开始转向全方位的照顾,特别是精神慰藉方面,更注重对老年人心理和情感上的关怀,追求老年人生活的更加充实和老人的情感需求满足。如让老年人重新回归家庭,倡导居家社区服务的养老模式,鼓励老年人重新就业、参加各类社会组织、参与各类公益性活动等各种措施鼓励老年人回归社会。
四、结论
综合考虑我国养老的经济实力、人力资源、文化传统及亲情、空间、服务和需求等一些因素,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我国应构建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运转协调、服务高效的新型老年社会福利服务体系和养老服务模式。该模式具有服务主体多元化、服务方式多样化、服务对象公众化、服务队伍专业化等特点,是目前中国养老模式合理的历史选择。
参考文献:
[1]王思斌.社会工作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陈丽娜,赵桂英.借鉴国外经验,构建中国养老模式[J].衡水学院学报,2011(13).
4.中国农村养老模式研究 篇四
(2)养老保险模式的演变是社会工业化、城市化的产物纵观世界社会养老保险的发展,己经历了2个历史阶段并相应的形成了两种养老保险模式。一个国家的养老保险制度从家庭养老保险发展到社会养老保险,从城市社会养老保险覆盖到农村,都是处在该国的工业化、城市化程度较高阶段。在这一阶段上,农业社会被工业社会所取代,农业人口向城市人口大量迁移,农业人口相对一国的人口总数所占比例极低,传统的家庭结构解体,传统的家庭养老保障首先在工业先行国家瓦解,而代之以城乡统一的社会养老保险。日本在20世纪的1941年,就提出了面向城市企业劳动者的厚生年金保险,而直到1971年才推出了面向农业从业者的年金保险制度,这时日本的城市化水平己达到70%以上,农业从业人口还不到20%.为了推进城乡实质平等的“国民皆保险”,国家财政给予农业从业者社会保险以更大的支持。目前我国正处在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移的中期,城市化水平是18.23% , 才达到36.09%;农民占全国总人口的70%以上。显然,我国农村向城市化转轨还有很大距离,目前若全面推行农村养老保险的社会化是不现实的。所以,在选择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模式时,必须适应国家和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及农民群众心理上、物质上的承受能力。
(2)社会保障水平必须适应经济发展水平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是制约社会保险模式选择的核心因素。这是发展社会保障事业必须遵循的一条客观规律,也是构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模式的一个理论依据。从世界各国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的历程看,社会养老保障基金来源主要有:国家、集体和个人,但归根到底还是来源于国民收人的初次分配和再分配。而国民收人的状况又往往制约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当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高时,国家财务充裕,企业和国民支付能力强,社会养老保险筹资的社会化、保险对象的社会化和保险服务的社会化程度就比较高;反之,养老保险的社会化只能是低度发展。但是由于我国过去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很落后,经济和社会发展要求仍然很强烈,各种发展事业和项目都需要经济或财力的支持,这又树俯开展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是一种重要的约束。国家财政拿不出那么多钱来解决8亿多农民养老问题,而我国农村总体上生产力又不发达,农民可支配收人低,集体经济实力薄弱。所以,我国目前尚不具备全国建立城乡统一的高度社会化的养老保险模式的经济发展水平,农村只能选择社会化水平较低的养老保险模式。
(3)社区化养老保险是社会化养老保险的过渡社会保障的科学机理是“大数法则”,即大多数人群分摊少数人的风险。覆盖面越大,每个保障对象遭遇风险的概率越小,补偿越稳定。有着“福利国家之父”之称的贝弗里奇,早在1942年就提出了社会保障的“全面普遍性原则”,要求社会保障的对象是覆盖全体国民。但贝弗里奇同时出提出了“区别对待原则”,要求根据不同的社会成员采用不同的社会保障模式,制定不同的社会保障标准。我国农村广大地区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经济社会发展的多层次性极为明显。历史因素的积累和现实条件的局限,决定了我国现阶段农村的社会养老保险不可能采取一个模式,更不能一步到位建立起城乡统一的社会养老保险模式,而应“区别对待”,选择适合当地实际情况的养老模式。根据社会保障的理论和借鉴国外养老保险的经验,把农村社区养老保险,作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模式起步与发展阶段中特殊过渡形式,谋求农村社区养老保险相对独立地发展,待条件成熟后与城市的社会养老保险模式并轨,是比较现实的战略选择。
5.中国农村养老模式研究 篇五
2013-2018年中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市场发展前景分析及投资价值研究报告
【报告目录】
第一章 养老保险相关概述 第一节 保险的相关要素
一、保险的分类
二、保险的职能
三、保险的作用
四、保险的基本原则
第二节 养老保险基础概述
一、养老保险涵盖
二、养老保险的特点
三、养老保险的基本模式及特点
1、投保资助型(也叫传统型)养老保险
2、强制储蓄型养老保险(也称公积金模式)
3、国家统筹型养老保险。
第三节 养老保险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二章 2011-2012年中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运行环境分析 第一节 2011-2012年中国经济环境分析
一、国民经济运行情况GDP
二、消费价格指数CPI、PPI
三、全国居民收入情况
四、恩格尔系数
五、工业发展形势
六、固定资产投资情况
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八、对外贸易&进出口
第二节2011-2012年中国养老产业运行政策环境解析
一、《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
二、《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意见》
三、实施“小区老年福利服务星光计划” 四、十七大《报告》中对养老的重视
五、《关于全面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意见》 第三节 2011-2012年中国养老产业社会环境分析
一、中国人口规模及结构分析
二、中国人口老龄人进程
三、人口老龄化已成为中国重要的民生问题
网 址:
中金企信(北京)国际信息咨询有限公司—国统调查报告网
二、中国老年人消费观念的转变分析
三、中国逐年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
四、中国养老保险年金投资规模分析
第三章 农村人口老龄化研究
第一节 我国老龄化总体趋势与城乡差异
一、我国老龄化趋势
二、老龄人口城乡差异
第二节 社会支持体系与农村人口老龄化
一、养老保险
二、医疗保险
第三节 农村养老能力与家庭保障能力的弱化
一、人口转变与对家庭养老能力的降低
二、人力资本存量匮乏对家庭保障能力的影响
三、劳动力转移与农村家庭保障能力的降低 第四节 建议和对策
一、把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提到日程上来
二、增强农民的创收能力
第四章 2011-2012年中国农村养老保险运行态势分析 第一节 2011-2012年中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综述
一、农村社会形态处于快速转型期
二、农村家庭、集体和个人储蓄养老功能减弱
三、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必要性
四、农村社会化养老区域分析
五、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影响因素分析
六、改革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对策和建议
第二节 2011-2012年中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经济可行性分析
第三节2011-2012年中国农村养老保险需求和供给分析
一、现阶段中国农村养老保险供给分析
二、现阶段中国农村养老保险需求分析
第四节 2011-2012年现行制度安排下农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与意向分析
第五节 2011-2012年中国新型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模式选择与可持续发展机制建设分析
一、新型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模式选择
二、新型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模式评价
三、新型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模式可持续发展的机制建设
第六节2011-2012年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创新和突破的基本取向
一、推进制度创新和突破基本取向
二、推进政策创新和突破基本取向
第七节 2011-2012年中国农村养老保险体制改革若干问题思考
一、建立与城镇统一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二、中国城乡及农村各地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差异及其发展问题 网 址:
中金企信(北京)国际信息咨询有限公司—国统调查报告网
三、中国城乡养老保险制度衔接问题
四、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化管理及管理效率问题
第五章 2011-2012年中国养老保险基金运行新形势分析 第一节 养老基金与资本市场互动机理及其条件分析
一、养老基金与资本市场互动机理分析
二、养老基金与资本市场互动条件分析
三、中国养老基金与资本市场互动实现条件
第二节 养老保险基金进入资本市场可行性及政策策略分析
一、养老保险基金进入资本市场必要性
二、养老保险基金进入资本市场可能性
三、养老保险基金进入资本市场策略安排
第三节 2010-2011-2012年中国养老保险基金运营问题分析
一、养老保险基金运营收入分配效应分析
二、国外养老保险基金运营管理经验
三、中国现行养老保险基金运营中存在主要问题
四、加强养老保险基金运营管理,提高养老保险基金保值增值能力 第四节 利率变动与养老保险基金收支平衡分析
一、基金收人和基金支出模式分析
二、利率对单一模式基金收支平衡影响
三、利率对复合模式基金收支平衡影响
四、减小利率变动对基金收支平衡影响措施
第五节 社会养老保险基金营运效率损失规避分析
一、社会养老保险基金及其双重刚性
二、基金委托——代理运行方式下的代理风险
三、代理人竞争缺失导致基金运营的效率损失
第六节 养老保险基金风险管理及可持续能力建设
一、中国养老保险制度可持续发展基本能力支撑点
二、当前中国养老保险基金面临主要风险及成因分析
三、加强养老保险基金风险管理,提升养老保险制度可持续发展能力 第七节 政府主体责任与中国养老保险基金征收困境及对策分析
一、政府:养老保险基金征收当然责任主体
二、政府失灵:养老保险基金征收难重要原因
三、引进法律机制,改进政府职能:养老保险基金征收难的解决之策 第八节 2010-2011-2012年中国养老社会保险基金指数化策略分析
一、指数化策略适用子养老社会保险基金投资理论依据
二、指数化策略可能存在问题
三、中国养老社会保险基金运用指数化策略
第六章 2011-2012年中国养老保险制度新进展分析
第一节 2011-2012年中国养老保险制度演变与政府责任分析
一、中国养老保险制度整体变迁:从单位保险到社会保险
网 址:
中金企信(北京)国际信息咨询有限公司—国统调查报告网
二、政府责任整体变化:从“无所不包”到“有所为、有所不为”
三、转型期养老保险中政府责任具体分析
第二节 2011-2012年中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分析
一、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观点综述
二、中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渐行渐深
三、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与财税改革
四、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与资本市场
五、中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问题与对策
第三节 2011-2012年中国现行养老保险制度评析及发展
第四节 2011-2012年中国养老保险制度完善分析
一、中国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存在问题
二、国外养老保险制度特点及其启示
三、完善中国养老保险制度对策选择
第七章 2011-2012年中国农村新型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方向与重点 第一节 加快建立社会统筹的基本保障制度框架构建
一、建立基本账户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农村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二、公共财政要全过程支持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设
三、坚持政府统一管理、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的农村养老保险筹资模式 第二节 推进保障形式和补偿保障模式的创新
一、提高农民个人积累参保率、覆盖率,扩大社会保障面
二、积极改进保险资金享受的办法,强化对养老服务的规范和管理
三、加快解决重点人群的养老保障问题,着力提高保障水平
四、推进农村新型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试点
五、加强组织领导,完善扶持发展政策
第八章 2011-2012年完善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路径选择 第一节 明确国家在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中的责任和义务
一、加快立法
二、组织引导
三、财政责任
四、管理监督责任
第二节 建立制度完善的可持续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体系 第三节 继续维护以家庭养老为主的养老保险方式
第九章 2011-2012年中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筹集途径分析 第一节 2011-2012年中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筹集面临的挑战
一、保费筹集原则与参加自愿原则相矛盾,农民参保缺乏积极性
二、以预筹积累为特征的储蓄型保险制度导致养老基金互济性差
三、保费筹资来源不稳定,社会养老缺乏充足可靠的资金保障
四、保费投资形式单一,缺乏增值的有效途径
第二节 2011-2012年中国拓宽农村养老保险基金筹资渠道的途径
网 址:
中金企信(北京)国际信息咨询有限公司—国统调查报告网
一、国家政策引导及国家财政上的大力支持
二、明确集体和农民个人在养老保险基金筹集中的责任和义务
三、土地资本化
四、通过税收调节
五、拓宽基金投资途径,确保基金保值增值
六、要加大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基金的监管力度
第十章 2011-2012年西方发达国家农村养老保障的实践及启示
第一节 西方发达国家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及发展历程
一、社会历史条件
二、发展历程
第二节 西方发达国家农村养老保障的集中主要模式
一、收入美联年金模式
二、平均津贴的普遍养老金模式
第三节 西方发达国家农村养老保障几种典型模式的利弊及其改革走向
一、西方发达国家农村养老保障儿种典型模式的利弊分析
二、西方发达国家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改革走向
第四节 西方发达国家农村养老保障模式对我国的启示
一、注重法律规范
二、与经济发展相适应
三、保障层次多样化
四、政府发挥主导作用
第十一章 2011-2012年中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完善 第一节 2011-2012年我国农村现行的养老模式探析
一、家庭养老模式
二、土地养老模式
三、社会保险模式
四、社区养老模式
第二节 2011-2012年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模式的特点
第三节 2011-2012年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第四节 2011-2012年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完善及出路
一、加快法制建设, 真正体现公平与效率
二、强化政府责任,加大扶持力度
三、发挥家庭养老的优势,再造土地的保障能力
四、理顺管理体制,提高基金统筹管理层次
第十二章 2011-2012年中国养老保险重点机构运营动态分析 第一节 中国人民财产保险公司
一、公司简介
二、中国人保财险发展动态
三、人保财险经营状况分析
网 址:
中金企信(北京)国际信息咨询有限公司—国统调查报告网
四、人保财险为科技企业提供保险创新产品 第二节 中国人寿保险公司(601628)
一、企业概况
二、企业主要经济指标分析
三、企业盈利能力分析
四、企业偿债能力分析
五、企业运营能力分析
六、企业成长能力分析
第三节 中国太平洋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企业概况
二、企业主要经济指标分析
三、企业盈利能力分析
四、企业偿债能力分析
五、企业运营能力分析
六、企业成长能力分析
第四节 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企业概况
二、企业主要经济指标分析
三、企业盈利能力分析
四、企业偿债能力分析
五、企业运营能力分析
六、企业成长能力分析
第五节 新华人寿(600782)
一、企业概况
二、企业主要经济指标分析
三、企业盈利能力分析
四、企业偿债能力分析
五、企业运营能力分析
六、企业成长能力分析
第六节 泰康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
一、公司简介
二、泰康人寿保费收入实现强劲增长
三、泰康人寿B系列医疗保险产品全面上市
四、泰康人寿配合“新医改”推出新产品
第十三章 2013-2018年中国农村养老保险业投资前景预测分析 第一节 2013-2018年中国保险业的发展预测及趋势
一、中国未来保险业发展预测
二、中国保险市场八大发展趋势
三、中国保险业经营环境发展趋势
四、保险业信息化趋势日益明显
五、直面金融危机 保险业发生深刻转变
网 址:
中金企信(北京)国际信息咨询有限公司—国统调查报告网
第二节2013-2018年中国养老保险投资分析
一、养老保险投资环境利好
二、养老保险具有良好的投资价值
三、养老保险投资效益分析
四、中国农村养老保险面临的壁垒
第三节 2013-2018年中国社会养老保险体制改革建议
一、中国养老保险体制改革必要性和紧迫性
二、试点地区养老金改革经验教训
三、近年来对积累制养老金改革实践与争论
四、记账式个人账户及其适用性研究
五、中国养老保险体制改革政策建议
图表目录:(部分)
图表:2005-2011年中国GDP总量及增长趋势图 图表:2011年中国月度CPI、PPI指数走势图
图表:2005-2011年我国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趋势图 图表:2005-2011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趋势图 图表:1978-2010中国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走势图 图表:2010.12-2011.12年我国工业增加值增速统计
图表:2005-2011年我国全社会固定投资额走势图(2011年不含农户)图表:2005-2011年我国财政收入支出走势图 单位:亿元 图表:2005-2011年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趋势图 图表:2005-2011年我国货物进出口总额走势图
图表:2005-2011年中国货物进口总额和出口总额走势图 图表:2006-2011年我国人口及其自然增长率变化情况 图表:各年龄段人口比重变化情况
图表:1990-2010年中国城镇化率走势图 图表:不同时期中国保险行业税赋情况 图表:中国居民未来三年保险购买意向 图表:保险公司品牌选择的动因
图表:中国居民资金投放比例图 图表:中国城市居民保险拥有情况图 图表:家庭月收入与购买险种对比
图表:消费者对中资保险公司诚信度评价
图表:消费者对中资保险公司服务评价
图表:消费者对中资保险公司对条款的解释的评价 图表:资产负债管理矩阵式组织架构 图表:保险公司提高经营利润的途径 图表:投保者与保险公司博弈损益表 图表:保险公司战略性成功因素
图表:1980-2012年中国保险行业发展指标
图表:2005-2012年中国保险营业费用变化情况图
网 址:
中金企信(北京)国际信息咨询有限公司—国统调查报告网
图表:2006-2012年保费收入构成比例图 图表:2005-2012年中国保险资产规模变化图 图表:2005-2012年人身保险需求规模及其增长率 图表:中国人寿保险公司主要经济指标走势图 图表:中国人寿保险公司经营收入走势图 图表:中国人寿保险公司盈利指标走势图 图表:中国人寿保险公司负债情况图 图表:中国人寿保险公司负债指标走势图 图表:中国人寿保险公司运营能力指标走势图 图表:中国人寿保险公司成长能力指标走势图
图表:中国太平洋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主要经济指标走势图 图表:中国太平洋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经营收入走势图 图表:中国太平洋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盈利指标走势图 图表:中国太平洋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负债情况图 图表:中国太平洋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负债指标走势图 图表:中国太平洋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运营能力指标走势图 图表:中国太平洋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成长能力指标走势图 图表: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主要经济指标走势图 图表: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经营收入走势图 图表: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盈利指标走势图
图表: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负债情况图 图表: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负债指标走势图 图表: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运营能力指标走势图 图表: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成长能力指标走势图 图表:新华人寿主要经济指标走势图 图表:新华人寿经营收入走势图 图表:新华人寿盈利指标走势图 图表:新华人寿负债情况图 图表:新华人寿负债指标走势图 图表:新华人寿运营能力指标走势图 图表:新华人寿成长能力指标走势图 图表:略„„
网 址:
6.农村养老模式事件调查报告 篇六
思想政治理论课
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课程: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上)题目:农村养老模式
班级:市场营销112201H
姓名:刘小红学号201122110117
姓名:张玉洁学号20112211013
4姓名:王兴鑫学号201122110126
姓名:冯雅楠学号201122110104
姓名:郭思羽学号201122110106
姓名:岑志芳学号20112211010
1:
第一作者联系电话***
指导教师杨立荣
调查报告内容格式
1、打印用纸:A4标准纸
2、格式:
正文顺序:
调查报告题目
作者(姓名,学号)
指导教师
摘要(200字内)
关键词(3-5个,逗号隔开)
正文(可插图,图下附简短说明)
参考文献
附录(问卷样本、访谈提纲等)
格式设置:正文行间距:22磅;标题行间距32磅
报告总字数控制在5000字左右。
3、字体、字号
一级标题:宋体、三号、加粗;
二级标题:宋体、四号、加粗;
三级标题:宋体、小
四、加粗;
正文部分(包括作者、指导教师):宋体、小四。
4、装钉:参照社会实践调查报告封面,与正文一起左侧双钉装订。
小组社会实践调查基本选题
政治类:
1、关于“大学生眼中的两会”的调查与分析
2、大学生宗教信仰调查
3、反腐倡廉的典型调查
4、大学生微博问政的关注焦点及话语体征调查研究
文化类:
1、文化强国离我们有多远?——大学校园文化形态及文化生产研究
2、中国优良传统道德在当代公民道德建设中的现实价值调查研究
3、地区文化名人与文化建设调查研究
4、某地文化产业的发展途径的调研
5、网络发展及其对青少年影响的调查分析
6、社会转型期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调查研究
7、城市社区文化的基本现状以及在构建和谐社区中的作用
社会类:
1、教育公平现状调查
2、大学生消费状况调查
3、人口老龄化和老年人家庭赡养问题研究
4、社会弱势群体实际生活状况调研
5、以创业拉动就业——大学生就业问题调查研究
6、大学生的劳动观念与职业价值观的调查与分析
经济(农村)建设:
1、农村留守儿童生活现状调查研究
2、留守儿童受教育情况调查研究
3、农民工闲暇时间支配状况调查
4、农村养老模式调查研究
5、城市农民工子女入学状况调查
6、某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状况调查
7、某地区农地征用中侵犯农民利益情况调查
8、某地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典型调查
9、某地区农民对土地的意识变迁及其成因调查分析
10、某地区农村税费改革对义务教育的影响调查
7.我国农村养老模式研究文献综述 篇七
陈赛权 (2002) 认为, 当前关于农村养老模式的研究虽然不少, 然而却未能在农村养老模式概念上达成一致意见。宋健 (2006) 认为, 养老模式是从古至今沿用, 流传并通过种种途径固定下来的养老样板, 是事物的标准样式。公维才 (2007) 主张根据养老的经济提供主体, 界定养老模式的概念。他认为, “养老模式是指由谁提供养老支持, 即由谁负责养老的经济责任”。
养老模式不同于养老方式, 它是社会、经济思想、环境、群体、民族等诸因素整合的产物, 代表了对养老问题的整体思维。如果把养老模式看成是整体, 养老方式就是局部, 养老模式包括了养老方式, 也制约着养老方式。
根据穆光宗 (2000) 的描述, 可以知道, 养老模式的本质特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 养老模式体现的是一种文化模式。“特殊的文化模式是指各民族或国家具有的独特的文化体系, 它是由各种文化特质、文化集丛有机结合而构成的一个有特色的文化体系。”第二, 养老模式具有可持续性。养老的方式可以不断的变化, 从而养老模式也得到不断的丰富。在不断丰富的过程中养老模式得以持续和稳定。养老模式的稳定性, 实际上是与它作为文化体系分不开的。文化社会学家司马云杰认为, 稳定是文化模式的特征之一。同时, 养老模式不是一个孤立的社会现象, 而是政治制度、经济形态、思想文化、代际关系等诸多因素合力的结果。因而, 具有可持续性。
二、农村养老模式分析
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 2000年后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停止。进入21世纪, 农村人口老年化和纯农户的减少以及农村城市化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农村养老模式的重新构建成为配合经济发展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养老问题实质上是一个整体, 单单一种方式无法满足农民的需要, 在养老模式的选择上, 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看法。
王国军 (2002) 提出了“三维”模式, 即由基本保障、补充保障、附加保障三者共同构建的体系。其中, 基本保障覆盖全国, 费用来自从全民征收的社会保障税;补充保障由省级统筹, 费用由国家、企业、个人三者共担;附加保障以商业性保障为主, 其特点是“就地起步, 由低到高, 多层次, 多弹性”。
王亚柯、杨震林 (2003) 主张“内敛式”的养老模式, 主张沿着“个人-家庭-社区-政府”的由内向外的养老层次, 逐层满足农民养老需求, 并指出了这种模式的两大优点:一是每个层次的养老资源都能够得到充分满足, 二是减轻了作为第四层次的政府的养老压力。阳义南 (2004) 赞同这种模式。
邓大松、刘昌平 (2007) 主张“最低生活保障+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个人储蓄养老”的养老模式。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主要针对贫困线以下的特困户;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通过“公共养老金账户+个人账户”的形式, 将每一个符合条件的农村居民强制纳入;个人养老储蓄, 则是为经济有余力, 有更高保障需求的农村居民提供的补充模式。
实际上, 我国的农村养老模式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 由下面的表格可以呈现出来。 (表1)
其实根据上述可以知道, 将我国农村养老模式大致可以分为三种:家庭养老、社会养老和自我养老。
(一) 家庭养老。
穆光宗先生的两本专著《家庭养老制度的传统与变革—基于东亚和东南亚地区的一项比较研究》、《挑战孤独·空巢家庭》对家庭养老制度进行了深入的探讨。陈功在《我国养老方式研究》一书中, 利用人类学和历史研究资料, 考察了老年人养老方式的历史发展变化过程。姚远的《对家庭养老概念的再认识》把家庭养老概念分为家庭养老模式和家庭养老方式两个层次进行讨论。汤华在《家庭养老, 还能走多远》一文中指出, 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 家庭养老模式正面临严峻的考验。田雪原的《“二元经济”结构下的农村养老保障改革思路》认为需要维护以家庭养老为主的非正规群体行为养老保障体系, 同时要稳步推进强制性社会养老保障改革。周跃锋, 刘敏 (2010) 认为:家庭养老是我国传统的养老模式, 是建立在血缘关系基础上的亲情养老。其本质就是由家庭成员提供经济支持和服务照料的一种养老方式和养老制度。就形式来看, 家庭养老的特点就是子女养老。目前这种养老模式在我国农村占主导地位, 但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们观念的改变, 这种养老模式面临很大的挑战。郭珂 (2005) 认为家庭养老模式虽然面临社会进步、孝道的淡化、计划生育政策的实行、农村劳动力的流动等因素的冲击, 但家庭养老保障模式是符合我国现阶段国情的一种主动选择。家庭养老模式应当和各种养老模式共同发挥保障作用。肖振禹认为, 从养老经济来源上看, 家庭仍然维持甚至强化了生产功能, 构成了主干家庭的存在和发展的经济基础, 决定了家庭仍然是老年人养老的重要场所。从法律和道德观念上看, 根据中国老龄科研中心1990年调查, 目前我国以家庭为主体的养老模式在道德和法律规范内是良性发展的。程勇和贺常梅也认为, 家庭成员毕竟是奉养照顾老年人的主要责任者, 以亲友为主组成的社会支持网络本身就是老人社区照顾的主要资源, 因此家庭养老的主导地位在相当长时期内是不容怀疑和动摇的。张仕平认为, 家庭养老是农村老年人口养老的主要方式, 起着主渠道作用。这种现状肇因于道义责任的约束, 法律规范的强制, 社会保障替代水平低下, 以及老年人口与家庭的经济互动。孙学士认为, 为了强化家庭养老, 社会应将支助家庭养老作为一项基本国策, 建立支助家庭养老的激励机制, 发展支助家庭养老的社区老年人生活服务业, 普及家庭养老的保健常识和扶助技术, 努力构建家庭养老的保障环境, 建立老年人才市场等。张恺悌认为, 老年人的需求和家庭照料所能解决部分之间的差距, 应是社会化服务所应努力的方向, 但是加大社会化服务力度, 并不意味着将老年人从家庭推向社会, 恰恰相反, 我们应该通过社会化服务方式, 帮助家庭解决高龄有病老年人的照料困难, 以维护当前的家庭养老功能。
注:该表摘自李新.转型中国农村养老模式研究[D].兰州大学, 2007.
(二) 社会养老。
曾毅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与计划生育综合改革一体工程—计生系统面临的历史性机遇》和赵殿国的《应当逐步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从农村计划生育角度出发, 提出在农村计划生育养老保障制度的基础上逐步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彭希哲在《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研究综述》一文中通过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政策推行十多年来, 积累的文献和经验分析。总结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建立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存在的问题、实践中的区域差异问题, 并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今后发展提出了对策和建议。刘孟芳说, 我国于1991年在一些地方试点农村养老保险制度, 下一年《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 (试行) 》出台后全国各地都开展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养老资金的筹措原则是个人交费为主, 集体补助为辅, 国家给予政策扶持而不给予补贴。由于养老保险制度在资金筹措、管理水平和保障水平等方面存在严重缺陷, 到2000年除了经济发达的地区外, 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停止在农村的运行。熊巍俊认为, 社会养老的居住方式有养老院、敬老院、老人公寓、老人福利中心、扶老所等形式, 它的特征是集中养老。王家春则认为, 就我国养老模式的现状看, 呈现出多种模式并举, 其主流正处在以家庭养老为主向社会养老为主的过渡阶段。
(三) 自我养老。
李若建先生在《不同职业背景老年人生活及养老模式的选作》一文中分析指出, 农民自我养老的程度较高, 主要基于两点原因:一是农民基本生活保障程度低, 必须通过自我劳动获取生存资料;二是农民拥有土地、农具等生产资料, 容易实现自我养老。姚远先生在《变化中的老年人养老方式选择》一文中指出, 现代的老人与传统的老人生活方式、精神状态都有质地区别, 老人对养老方式地选择上自主性更强。穆光宗先生在《建立代际互助体系走出传统养老困境》一文中提倡通过“劳务储蓄”实现老人自我养老。由于家庭和社会这两大养老支撑体系都不太尽人意, 因此, 自我养老已引起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叶文振提出养老保险基金来源的个人化和养老资源管理方式社会化的养老模式, 认为今后养老保障基金的来源不宜再坚持由国家、企业和劳动者个人共同承担的原则, 而应该提倡由劳动者自我承担或个人创造的原则, 逐步加大劳动者年轻时的养老积累在自己保障基金中的比重。同时要强化和完善对个人养老资源的社会化管理。徐勤等人最近则提出了老龄化社会提倡老年人自立的观点。陈赛权认为, 养老靠自己模式的实现方式是养老资源的自我积累制。就是说, 为了将来能够确保养老靠自己, 必须从年轻时起就为自己积累充实的养老资源, 养老资源的积累不仅包括养老金, 还要包括健康的身体和心理、生活照料权和精神慰藉权以及合时的养老价值观。
除了上述的三种养老模式外, 还总是有一种土地养老模式夹杂在其中。虽然有的学者将土地养老归类在自我养老模式中, 但是两者之间还是存在有一定的区别的。蔡永飞先生认为, 我国农村的土地制度, 就是社会保障制度, 家庭承包制之所以一再延长, 就是因为其具有无法替代的社会保障功能。邓大松先生认为, 目前农村应该发挥土地的基本保障功能, 建立家庭保障基础之上的补充保险模式。采取储蓄积累的方式, 以个人账户为主, 集体给予适当补贴。这样的养老保险方式可以与城镇职工的“统账”模式实现自然融合, 从而实现城乡社会保障制度从二元化向一元化的过渡。
三、影响农村养老的因素
陈赛权 (1999) 认为, 一国或地区甚至整个人类在一定时期内究竟选择什么样的模式, 不是由人们的主观意志来决定的, 而是受生产力发展水平、社会制度、社会文化等主客观因素的制约。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是养老保障的物质基础, 是制约养老模式选择的核心因素。社会经济运行机制和制度因素对养老模式选择的影响在我国农村也很明显。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 2000年后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停止。进入21世纪, 农村人口老年化和纯农户的减少以及农村城市化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农村养老模式的重新构建成为配合经济发展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杨翠迎认为, 由于集体所有制为内核的农村土地制度以及与之相关联的农业生产方式并没有发生实质性的变化, 从而决定了农村以土地经营为基础的家庭养老、自我养老为主导的模式没有得到根本改变。此外, 历史文化传统和个人心理动机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四、小结
总的来说, 现在的农村养老模式研究中, 还存在有很大的问题。虽然农村的老龄人口占了大多数, 但是研究却相对较少, 且对发达地区的养老研究较多, 对不发达地区的研究较少。对关键的用语如家庭养老、社会养老、自我养老等重要概念, 缺乏界定和厘清, 远未达成共识, 因此, 对此研究时颇易产生歧义, 难以展开深入的讨论。要想得到更为科学的研究, 还需要各界学者的共同努力。
摘要:随着农村人口老龄化的日趋严重, 我国农村养老面临越来越多的问题。农村养老问题是关系到数亿中国农村老龄人口的重大问题, 也是党和政府密切关注的社会问题。解决农村养老问题, 既是尊重历史, 积极面对现实的需求, 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本文首先对养老模式的概念进行界定, 并对我国现有的农村养老模式分种类进行分析和讨论。在此基础上, 分析影响我国农村养老模式选择的主要因素。
8.中国农村养老模式研究 篇八
【关键词】养老模式;养老问题;人口老龄化
1 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人口老龄化成为当前世界各国面临的主要问题,也是中国政府必须尽快解决的现实问题。老龄产业是政府的推动型的朝阳产业,其政策导向性特征十分明显。人口老龄化进程和贫富差距的加剧,决定了不同老年人的需求层次不同。我国是经济水平总体欠发达的国家,并不能具备发达国家那样包办社会福利的经济实力,这就决定了要结合具体国情探讨开展养老服务的必要性。
2 国外养老模式概述
1980年后,社区养老成为英国重要的养老模式之一。这种社区照顾不仅包括生活照料、物质支援,还包括心理方面的特殊服务。另外,政府也兴办社区活动中心和老年人工作室。这些举措在为老年人提供健康保障的同时,也建立了一个互动平台,让老人们更为活跃的参与群体活动,避免了“老无所依”的孤独感。
“以房养老”模式最早出现在美国。因为美国房屋出租系统发达,老年人在退休前买房,然后将富余部分出租给年轻人。这样,老人就可以用租金维持退休生活。当老人的资金缺乏的时候,政府和金融机构会以房产抵押方式提供贷款,即“倒按揭”贷款。
日本本土居民大多是传统东方家庭,两代居或者多代同居的现象较为普遍。因此以家庭为单位的养老模式,是日本老人主流的生活方式。老人之间没有现有的交流平台,虽然和年轻人接触的较多,但是由于思想观念的不同,两者一旦产生矛盾,难免产生强烈的孤独感。
与日本不同,丹麦采用自助养老社区(DIY),这种更自由的养老模式,使得丹麦的老人有自己独享的公寓和一些共享的照料服务。北欧人最常见的做法是异地养老,比如有些挪威的老人不满意本国养老公寓的基础设施等服务条件,会选择到西班牙度过余生。
3 中国养老模式发展现状与存在困境
我国老年人口众多。居家养老已经成为最人道和人性化的养老模式,最主要的原因是我国素有“养儿防老”的传统文化观念。居家养老是指人进入老年阶段后,居住在家并由子女或其他亲属负责照料生活,实质上是将人的养老问题全部由家庭自我解决,从而是一种通过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助与自助行为获得老年生活保障的机制。
中国城市经济研究院发布的首份中国养老地产发展研究报告显示,85%以上的城市老年人有享受居家养老服务的意愿。但现实情况是,由于儿女忙于工作,忙于照顾孩子,使居家养老的老人很少能得到儿女的经常照顾,增加了老年的孤独感。在2013年启动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中提到,与老年人分开居住的家庭成员,应当经常看望或者问候老年人。这种模糊的描述,使得用法律手段监管和惩治不回家的子女成了无法实施的难点。另外,据卫生部《2010中国卫生统计年鉴》估算,中国每年新增 7.6 万个失独家庭,这样的社会现状必然导致空巢老人或独居老人增加,使得我国以居家养老为主的养老模式选择陷入两难困境。
然而传统的居家养老最本质的困难在于,人口老龄化和老人高龄化现象引起的养老需求增加和家庭规模小型化引起的居家养老供给力减弱的矛盾。其具体困难表现在:一方面,我国居家养老模式发展体系,尤其是老年人养老福利体系的建立不够完善。另一方面,社会养老信息闭塞,居家养老服务内容较少。不仅缺少基本居家养老信息服务平台,而且社会义工缺乏专业培训,为老年人开展志愿服务的质量普遍不高。
4 对我国养老模式发展的建议
人口老龄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中国的老龄化已经超前于现代化。世界卫生组织(WHO)于1990年和2002年相继将“健康老龄化(Healthy Aging)”和“积极老龄化(Active Aging)”作为应对老龄社会的战略性目标。老人的人体功能退化,是典型的弱势群体一族。为了应对老龄化问题,解决家庭养老功能弱化的困境,本文对我国养老模式提出以下建议:对于政府和社会而言,一方面应该加强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的基础设施建设和专业服务技能跟进。另一方面,还应该借鉴国外养老福利制度,增加养老福利金的投放,减轻传统家庭养老的财政负担。在建立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支撑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基础上,丰富居家养老服务内容,包括医疗护理服务、个人照料服务(如洗澡、穿衣、帮助进食等)家政服务、精神慰藉服务、出行服务等。对于大学生而言,可以规定适当的大学生社区服务要求,比如德国要求青年人必须去社区履行12个月的民役,美国学生为获得中小学文凭,也需要参与社区服务,时间为75个小时。通过大学生的自愿行为增加服务的提供者数量,提升服务质量。还应该挖掘养老市场的潜在可塑性,促进低龄老年人就业及大学生创业的积极性。高校是学习的场所,环境安静宜人,可以依托在校大学生以及志愿者为服务群体,开展夕阳伴侣(相亲)老年表演艺术团、开辟绿色菜园等创业项目,共同打造出独特的养老院,利用旅游资源和学习资源建立养老基地。在引入“陪读”模式的同时,开展“绿色菜园”、老年艺术团、真人图书馆以及“寻找心灵伴侣”活动,丰富活动中心老人的日常生活。还可以组织社区的老年人提供社区养老服务站的入住资金,联系像大学生志愿者社团等的非盈利组织,发展多元化的老年人娱乐活动,变老龄化加速而导致的“人口负债”为“人口红利”。针对高校、大企业、政府部门的退休人员,进行“候鸟式”养老这样不仅可以大大节省财务输出,而且更能填补老年人精神世界的空虚。
综上,中国的养老模式选择有多种形式,要结合老年人的需求特点,结合地区经济发展实际,结合社区建设情况综合考虑,真正实现“老有所依,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为”的老龄化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1]彭希哲,胡湛.公共政策视角下的中国人口老龄化[J].中国社会科学,2011,03:121-138+222-223.
[2]谭姝琳,贾向丹.我国人口老龄化地区差异的聚类分析[J].黑龙江对外经贸,2011,06:68-70.
[3]张桂莲,王永莲.中国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J].人口学刊,2010,05:48-53.
[4]王桂新.变化中的中国养老模式[J].人民论坛,2008,07:26-27.
[5]陈赛权.中国养老模式研究综述[J].人口学刊,2000,03:30-36+51.
基金项目:大连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基金项目研究成果;项目名称《最美夕阳红创业实践团》(2013120)。
【中国农村养老模式研究】推荐阅读:
过渡型农村养老问题研究10-07
中国养老产业研究报告09-05
中国农村金融07-01
中国农村现状和发展07-05
中国农村改革与变迁09-08
中国贫困农村现状调查09-16
中国企业管理模式研究09-01
中国PPP模式系列研究之BOT模式08-28
中国的农业、农村、农民问题08-01
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状况浅析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