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青年带头致富事迹材料

2024-07-17

农村青年带头致富事迹材料(精选10篇)

1.农村青年带头致富事迹材料 篇一

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孙学明同志事迹材料

孙学明,男,41岁,永登县武胜驿镇烧炭沟村农民,也是烧炭沟村村委会主任。孙学明思想解放,头脑灵活,他于2008年开始进行生猪养殖,经过多年的技术和财富的积累,于2012年创建了永登县武胜驿镇正华养殖农民专业,该合作社总投资220万元,目前,投资104万元,养殖生猪500头,年出栏1600头。为农村发展生猪养殖和农民致富做出了示范带头作用。

孙学明在发展养殖业以前的经济来源靠外出打工,以高危爆破为主,生活非常困难。可是他却是一个思想解放,敢想敢干的一个人。在全县大力调整种植和养殖业结构的有利时机,他开始想:怎么能使自己和村民尽快地致富呢?考虑到自己的现有条件,他决定把生猪养殖作为发家致富的主要项目。于是在2008年初孙学明就大胆的搞起了家庭生猪养殖,在有限的条件下把自己的养殖事业办的有声有色。经过多年的财富和经验积累,他于2012年初创办永登县武胜驿镇正华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始了专业化、规模化的生猪养殖。开拓创业精神很强的孙学明抢抓双联机遇,于2013年5月在兰州市科学技术局的帮扶支持下,贷款25万元投入生猪养殖,并邀请科技局专家深入圈舍进行技术指导,为科学养殖和增收创造条件。

通过几年的不断努力,如今,孙学明已经是武胜驿镇生猪养殖专家,青年致富的领头雁。在致富的同时,孙学明没有忘记为乡亲们做些实实在在的事情。如为本村38家困难户低价提供幼猪,无偿为村上养殖农户提供生猪配种和养殖技术指导,等。本村和外村的养殖户来求他帮忙,他总是很热心地帮助他们。另外孙学明帮助本村的养殖户售卖生猪,仅2012年,全村就有20多户养殖户通过孙学明卖掉了100多头生猪,多收入了近2万元。

在上级部门的帮助支持下,孙学明的养猪场已具规模,基本达到科学饲养的标准。但他总是说:尽管自己的养猪场有了一定规模,但与大市场接轨,这样的规模还很不够,与农民发家致富的强烈要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与新农村建设的各项要求相比,还需要走很长的一段路。同时,孙学明也表示,要把生猪养殖合作社办好,并愿意帮助更多贫困青年发展养猪生产,从资金和技术上进行帮助,以达到共同致富的目的。

孙学明坚信,在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群众的大力支持下,在自己的不懈努力下,自己的养殖事业一定会得到成功,一定会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大的支持!

2.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典型材料 篇二

——福兴乡同仁村王允

王允,男,现年26岁,黑龙江省鹤岗市福兴满族乡同仁村村民。1999年9月至2002年7月在福兴满族乡福兴中学就初中,2003年9月至2005年7月在绥滨县电视广播大学继续学习,2010年9月至今任福兴乡同仁村水稻专业合作社团支部书记。

王允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他虽然是家中的独子,但自小就跟随父母到农田里劳作。干农活的经历让他感受到农民的辛苦,却无形中锻炼了他坚毅的性格。2005年10月,王允选择离开家乡去山东青岛打工,年轻的他梦想着在那里闯出一片天地。当时他在那里做过服务员、司机、工艺品销售员等工作,辛苦打拼了一年多,却仅能维持个温饱,这让他感觉到现实往往没有那么美好,最初的梦想其实是那么远不可及。即便如此辛苦,他还是为了那所谓的自尊心不愿意回到家乡,觉得自己没能混出个模样给父母脸上增光,直到2007年3月,父亲身体越来越差,家里农活全靠母亲一人支撑,在父母再三的央求下,他终于决定回家。虽然一年多的打工生涯没有让他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但是却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磨练了意志,这将是他终生的财富。

回家后的生活也并非一帆风顺,作为家里唯一的男丁,他必须挑起整个家庭的重担,但这却让他倍感压力。虽然他对种地并不陌生,但也不十分精通,他按照父辈们的传统模式进行水稻种植,可产量很低,辛勤耕耘的收入仅够家中的部分开支,这让他有些喘不过气来,但干农活和外出打工的这些经历,注定让他成为一个不服输的人。

2009年,同村有一户村民的10垧旱田要转包,当他看到那片地水源充足,顿时眼前一亮,当即决定签订租地合同,期限3年,通过贷款一次性交付地租18万元。到了生产时季,他将这10垧旱田及自家原有5垧地都改成了水田,由于第一次种植水稻经验不足、设备投入较大、技术管理水平不高等因素,致使这一年收入微薄,但他并没有因此灰心,他积极上网查阅相关信息、向当地种植大户取经,向乡种植中心人员请教。

2010年,在乡种植中心技术员的指导下,他对照过去,虚心学习,认真专研,很快就掌握了一套科学种田新技术,因地制宜、科学合理地选用优质、高产、抗病品种,应用水稻鉢盘育苗培育壮秧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水稻病、虫、草、鼠害综合防治技术,当年垧产达到16000斤,较上年增产2000斤,增幅15%,年收入15万元。通过不断学习的理论知识加上实践,他的种植经验越来越丰富,成为当地远近闻名的科技种植能手。王允富了,但他不忘乡亲父老,主动将自己所掌握的栽培技术传授给周围的人。在他的带动下,同仁村大部分青年思想得到了转变,积极进行科学种田,王允是当之无愧的青年致富带头人。

2011年同仁村成立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他积极响应、主动参与,并光荣的当选了同仁村水稻种植合作社团支部书记一职。当选后,王允为做好青年工作,王军坚持严格要求自己,注重以身作则,以诚待人,树正气形象。一是注重思想建设讲学习。他始终把加强思想政治学习放在自身建设的首位,努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和工作能力。为此,他坚持从《团章》和最基本的团务知识学起,学习邓小平理论及市场经济、法律法规等方面的知识和青年工作业务知识,为做好共青团工作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二是爱岗敬业讲奉献。他按照“勤于学习,善于创造,乐于奉献”的要求,在实际工作中深入基层,密切同青年群众的联系,注重听青年声、知青年情、懂青年心、办青年事,竭诚为青年服务。为改变村里年轻人原有的赌博、酗酒等一些不良习惯,他挨门逐户去做工作。给他们宣传党的政策,人生的价值与哲理,科学种田新技术,并组织本村的青年到周边村镇参观,学习他们的先进种植经验与致富门路。他的热情和爱岗敬业的精神,激励了本村的一批热血青年。在他的引导和带动下,本村一时掀起了一股学科学的热潮。同时,王允始终把团支部组织阵地建设做为团工作的基础,紧紧抓住提高团员素质、发挥团员作用建设这个关键环节,集中力量对团支部的各项软硬件进行更新整理,进一步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创新活动方式方法,充分发挥农村团支部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带动作用。加强对农村团员的教育培训,不断提高团员的综合素质和科技致富能力。针对青年思想教育不够的问题,组织制定了支部学习制度,组织合作社的团员青年以集中学、分散学、个别辅导的形式共同学习了“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要的理论知识,使广大团员青年的思想素质得到了大幅度提高。团支部结合农民科技致富需求,举办水稻科技培训班2期,培训人数达62人,青年农民增产增收,致富发展的能力明显增强。

通过他的大力宣传,村民们对“专业合作社”这一新型模式有了深刻认识,在内心深处种下了“抱团取暖、攥拳发展”的种子。自从他进入专业合作社以来,先后已发动15户青年团员种植户开发水田,在这15户中他选出3户作为典型,进行实地入户传授科技种田经验,使他们快速掌握科技种植技术,通过典型户的带动,许多传统种植观念的农户也加入到“专业合作社”中,并实现了增产增收。村民刘胜本人有残疾,父亲体弱多病,还有两个孩子,生活极其贫困,他曾一度产生轻生的念头,王军主动找到他,问题明情况,做好他的思想工作,同时号召合作社中的青年团员们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有物的帮物,在春耕生产时边忙自家的活,边带领大家干他家的活,还主动义务出车为他买籽种、化肥,使这个十七年没有用过化肥的农户种上高产田,老父亲看了电视,妻子养了肥猪,儿子上了大学,家庭当年就脱了贫。王允充分发挥了一个团支书在农村的模范先锋带头作用。

3.农村致富带头人先进事迹材料 篇三

李**,男,1984年9月出生,中共党员,甘肃省**县**乡***村人,一名看似普通且文质彬彬的农村青年,却有着一股吃苦耐劳、永不服输的创业精神。通过他不懈的努力,他在党的富民政策鼓舞下立足当地实际,在增收致富的道路上带头发展花椒产业,并致富不忘左邻右舍,带领周围群众致富,他思想进步,刻苦钻研学习科技文化知识和实用技术,在当地是一名远近闻名的优秀新型农民。

一、双垄全膜沟播玉米种植,起示范带头作用 在党的致富政策的鼓舞下,李**带头在自家承包地的地上进行了双垄全膜沟播玉米种植,为了很好的掌握这一新型种植技术,他积极参加政府举办的双垄全膜沟播玉米种植技术培训,并专门购买有关双垄全膜沟播玉米种植方面的书籍进行自学。经过不懈的努力,他的双垄全膜沟播玉米种植终于取得了成功,亩产增值达20%以上。看到这种情况,周围的乡亲们有点眼热了。在他的鼓励和带动下,几户村民也以同样的方法种植了玉米。虽然方法相同,但是其他村民由于种植的经验不足,栽植之后在管理上任然存在不足。李**一方面不断摸索,一方面多方查阅、购买玉米种植方面的资料和书籍,并对其他几户村民进行技术指导和帮助,经过一年时间的精心管理,他们的双垄全膜沟播玉米种植得到了丰收。通过几年的管理实践,他掌握了双垄全膜沟播玉米种植

技术,成为了一名双垄全膜沟播玉米种植能手。与他同时栽植的几户群众收入也一直相当可观,曾强了他们的信心。由此便调动了周围群众进行双垄全膜沟播玉米种植积极性,全社进行了200亩的种植示范点,全村双垄全膜沟播玉米种植面积一下子达到2000亩以上。

二、创新思路,买车搞运输

双垄全膜沟播玉米种植取得了成功,经济收入也有了很大的提高。这时,李**认识到,光靠种地是很难真正发家致富的,要做好致富的“领头雁”,就必须另谋出路。经过详细的调查,他发现,当地的运输业,都是由外地的商人在搞,一条商机在他的脑海中闪现,于是他决定在当地搞运输。当他把这个决定告诉家人时,家人被他的这种大胆的想法吓了一大跳,村里这么多人,都是老老实实种地,不也过的好好的,拿全家人辛辛苦苦从地里刨出来的几万元钱去跑没有一点把握的运输,万一赔了怎么办?实无必要抓注一掷再冒风险。无奈何李**吃了秤砣铁了心,开弓难有回头箭,始终没有“商量”的余地。好在这次抉择没有辜负他的一番苦心,给了他丰厚的回报,不仅获得了高额利润,更为重要的是积累了丰富的经营经验。

三、共同富裕,不忘帮富“穷亲戚”

在搞好双垄全膜沟播地膜玉米种植,发展好运输业的同时,他没有忘记村上的贫困户,时时关心这贫困户的生产、生活情况,王大妈是个下肢残疾人,丈夫去世后,全家5个人的生活陷入困境;老李全家3个人,妻子是个聋哑人,生活不会计划,仅靠老李一人种地养家糊口,日子过得非常艰难;李**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便义不容辞地把这2户贫困户包了下来进行帮富。他帮助这2户贫困户搞好双垄全膜沟播玉米种植,使他们做到粮食自给有余。

李**搞运输赢得了丰厚的利润,虽然让村里人看的眼热,但谁也没有勇气去试一试。为此,古道热肠的李**亲自登门劝说,向他们传授经验,并把自己的货运信息提供给他们。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他的劝说下,***村村民石学军、祁小林和他一起搞起来运输。

4.农村青年带头致富事迹材料 篇四

储进花,女,1982年出生,安徽省霍山县东西溪乡余家畈村人,一名看似普通且文质彬彬的农村青年,却有着一股吃苦耐劳、永不服输的创业精神。通过她不懈的努力,在党的富民政策鼓舞下立足当地实际,在增收致富的道路上带头发展茶叶产业,并致富不忘左邻右舍,带领周围群众致富,他思想进步,刻苦钻研学习科技文化知识和实用技术,在当地是一名远近闻名的优秀新型农民。

一、开展新型茶叶品种种植,起示范带头作用在党的致富政策的鼓舞下,储进花带头在自家承包地的地上进行了茶叶种植,为了很好的掌握新型的茶叶种植技术,她积极参加政府举办的茶叶种植技术培训,并专门购买有关茶叶种植方面的书籍进行自学。经过不懈的努力,她的茶叶种植终于取得了成功,亩产增值达20%以上。看到这种情况,周围的乡亲们有点眼热了。在她的鼓励和带动下,几户村民也以同样的方法种植了茶叶。虽然方法相同,但是其他村民由于种植的经验不足,栽植之后在管理上任然存在不足。储进花一方面不断摸索,一方面多方查阅、购买茶叶种植方面的资料和书籍,并对其他几户村民进行技术指导和帮助,经过一年时间的精心管理,他们种植的茶叶得到了丰收。通过几年的管理实践,她掌握了新型的茶叶种植技术,成为了一名茶叶种植能手。与她同时栽植的几户群众收入也一直相当可观,曾强了他们的信心。由此便调动了周围群众进行

新型茶叶种植积极性,全村进行了200亩的种植示范点,全村茶叶种植面积一下子达到2000亩以上。

二、共同富裕,不忘帮富“穷亲戚”

在搞好茶叶之中的同时,她没有忘记村上的贫困户,时时关心这贫困户的生产、生活情况,王大妈是个下肢残疾人,丈夫去世后,全家5个人的生活陷入困境;老李全家3个人,妻子是个聋哑人,生活不会计划,仅靠老李一人种地养家糊口,日子过得非常艰难;储进花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她便义不容辞地把这2户贫困户包了下来进行帮富。他帮助这2户贫困户搞好新型茶叶种植的各种事情,使他们做到粮食自给有余。

她是一个农民的孩子,但奉献精神,开拓精神,却已深深植根于她的心中;她艰苦创业,带动了一方群众的致富奔小康,成为人见人夸的能人;他富不忘本,断断续续为村中公共事业捐款;她是一个平凡的人,是一个靠劳动致富的千千万万个农民的杰出代表。她被评为村中优秀致富带头人,获得了群众的认可与拥护。

5.带头致富党员事迹材料 篇五

xxxx出生于xxxx年,xxxx年入党,现xxxxxxxx村村纪检委员,初中毕业后一直在家务农,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去年年初,在朋友的帮助介绍下,xxxx去xxxxxxxx市xxxx养殖公司参观学习泥鳅养殖技术。2月,他决定投资24万元,在自家的5亩田地里建饲养池塘,开始经营自己的事业--饲养泥鳅。并领到了畜牧局专项补贴资金10000元。不到一年时间,他竟卖出泥鳅6000斤,收入达1xxxx0余元。

xxxxxxxx村是省级贫困村,一直来这里的群众以种地为生,经济发展相当滞后,群众生活激情、对幸福的追求度也不高。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xxxx镇高度重视,通过挨家挨户走访、收集群众反映问题,进一步了解了群众诉求。在板坝组xxxx家中,了解到他去年饲养泥鳅获丰收,镇村领导干部非常高兴,对他的创业精神心怀敬畏。在谈到今后的打算时,他提出了自己的想法:作为村纪检委员,他想扩大饲养规模,带动当地群众朋友共同致富,但资金周转上存在困难。自己又没有掌握育苗繁殖技术,泥鳅育苗还得到xxxxxxxx市xxxx养殖公司购买,每公斤60元,路程也比较远,造成育苗购买、运输困难,也因此产生大量费用。同时,规模扩大后,池塘面积增加,切池内水深在1米左右,安全问题不能保障。一连串的问题使他感到焦虑。事后,xxxx镇党委政府把此事列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的要解决的大问题,通过多方协调,环保局、畜牧局、镇政府决定给他修建泥鳅饲养场栏杆800余米、并聘请专家免费为他提供泥鳅育苗技术培训,同时村委将每年免费为他提供泥鳅饲养饲料xxxx斤。如今,扩建后的饲养池塘已有10亩多。

“得到政府的关心和支持,泥鳅育苗学会了,大大节约了育苗资金,不用为育苗的是操劳、奔波;栏杆装上了,安全有保障,我只管放心饲养泥鳅。”xxxx心里美滋滋的。他说:“在xxxx,凭这10亩泥鳅,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下一步,他要将自己的饲养技术教给更多的村民,让大家都养上泥鳅,共同富裕。截至目前,泥鳅养殖在xxxx县仅xxxx一家,xxxx养殖泥鳅致富的消息很快传遍了整个xxxx县,吸引了南白、三合等地的村民到此参观学习。当地村民赵仕忠、华帮禄正在向他学习养殖技术,准备进行泥鳅养殖。“作为村纪检委员,做农村经济发展致富带头人,是我的职责,也是义务。”xxxx说。

“一人富裕了不算富,大家都富裕了才算富”;“有钱要大家一起赚”;“没有党的好政策,就是有钱你也不能挣得来呀!今天能富裕,应该感谢共产党!”没有豪迈的语言,只用平静的表述,更是体现了他对党的深情厚谊。如今,这些话成了xxxx的口头禅。

xxxx是一个在黄土地刨食的农民,也是一个普通的共产党员,但他创业的激情感染了乡亲,他和睦的爱心影响着四邻。他无愧于党员的称号,他是致富路上的“火炬手”。

6.农场青年致富的带头人材料 篇六

一、安心农场,勤劳工作换来丰收年

作为一名农场职工,朱仕民同志爱垦爱场,十几年如一日的扎根农场,安心农场,认真履行岗位职责,在裸仁南瓜生产上勤奋工作,为农场裸仁南瓜事业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2011年,该同志承包裸仁南瓜种植面积50亩,完成裸仁南瓜总产6.3吨,平均亩产130公斤,单价18.4元,总收入11.6万元,纯收入9.8万元;打瓜(黑大片)植面积20亩,平均亩产120公斤,总产2.4吨,单价18元,总收入4万元,纯收入2.5万元;小麦植面积50亩,总产27吨,平均亩产550公斤, 总收入5万元,纯收入3万元;该同志在大力调整作物结构的同时还购买了一台农机福田904翻地,一年翻地XX余亩,纯收入2万元,该同志家庭总收入17.6万元,人均收入5.8万元。该同志能取得一些成绩,一方面,由于自己安心农场工作,坚定农业生产岗位也能实现致富梦,另一方面,主要是农场出台了一系列惠农让利政策,奖励不断向基层生产职工倾斜,更加坚定了他的信心和决心,愿意为农场事业发展多做贡献。

二、利用科技,科学管理实现增收梦

农业生产过程中,该同志深知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和科学管理在裸仁南瓜生产中的重要作用,因此,该同志平时通过自学先进生产技术,不断“充电”,积极参加农场举办的新型农工培训班、裸仁南瓜生产职业鉴定培训班等学习培训,认真做好学习笔记。生产中,该同志把从书本学到的先进农业生产技术运用到生产实践。通过学习实践,该同志掌握了测土配方施肥、生物防治病害虫、机械破垄、施肥、盖膜、培土等先进技术,为促进裸仁南瓜生产打好基础。为提高裸仁南瓜单产,该同志重视科学田管,坚持按照农场的裸仁南瓜生产规程,结合实际,在生产中总结出一套科学的裸仁南瓜种植管理方法,促进了裸仁南瓜生产持续发展。在抓好裸仁南瓜岗位生产的同时,该同志还通过承包种植等作物,利用先进生产技术进行科学管理,拓宽了增收渠道。2011年,该同志的家庭年纯收入17.6万元;2011年预计实现家庭年纯收入20万元。

三、带头引路,共同致富共入小康门

“喝水不忘挖井人”。作为一名支部委员,该同志知恩图报,以实际行动报答职工,报答农场,报答社会,带领职工共同致富,共同奔上小康道路。为此,该同志积极参加农场和连队的学习教育活动,努力当好支部委员的表率,坚持学习党章和法律法规,学习科学发展观理论,学习现代农业技术知识,带头搞好岗位生产,带头支持和做好生产队的各项工作。在日常生产、生活中,该同志与职工群众密切联系,努力为群众服务,主动帮助有困难的职工,比如自己把生产技术经验毫不保留地传授给职工,指导职工提高裸仁南瓜种管技术,搞好岗位生产,走勤劳致富和科学致富的道路,让全连职工实现了增收梦。近年来,该连全部完成了房改任务,部份职工还住进了楼房;私人小车、高档家用电器等也进入了职工家庭。

7.家庭农场致富带头人事迹材料 篇七

走联合体之路农业机械化、信息化的致富

xx1962年生人,79年由xx乡应招拖拉机手来xx乡xx屯开荒建点,当年19岁的他正是出生牛犊不怕虎的年龄,干劲十足的他第二年就担任了团支书,随着进一步的成熟,96年以高票当选为村长,年底被评为市里的劳动模范,98年自行创办立新股份制家庭农场,由原来的二百亩土地发燕尾服到如今经营4700亩耕地,xx拥有51%股份担任董事长,农业机械全部配套,固定资产达到80多万元。农场还为本村无偿投资各种公共福利事业,如修路、排水、架设有线电视、安装程控电话等,累计金额达10余万元。2003年董事长xx被评为鸡西市科技种粮大户。这个自行创办的股份制家庭农场的成功发展,为今后农民增收途径提供了新经验。从其发展过程看,以下基本经验是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展途径。

8.乡镇农民致富带头人先进事迹材料 篇八

李宁,男,33岁,中共预备党员,**市**镇**村农民。他在党的富民政策鼓舞下立足环境保护、生态保护,在创新增收致富的道路上越走越宽。从2003年开始,带头建造沼气池,发展养殖业,开办酿酒坊,发展无公害蔬菜。致富不忘左邻右舍,带领周围群众致富,他政治思想进步,刻苦钻研学习科技文化知识和实用技术,在当地是一名远近闻名的新农村建设的优秀新型农民,他先后获得“**市科技致富带头人”、“**镇农民致富带头人”等光荣称号。

**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成长在交通、信息闭塞的大山里。高中毕业后,回到了家乡,他满怀信心想利用自己学到的文化知识来改变家乡的贫穷面貌。经过自己的努力事实证明,自己的理想在大山里是难得实现的,他不甘心同其他村民一样过着那种面朝黑土背朝天,日出而耕、日落而息的传统生活,与家人商量后举家移居到**村。

**村在镇政府所在地,这里交通便利、信息畅通,**为了早日还上搬家时所欠下的外债,使家庭生活能宽裕一些,又借资8000余元买了一台农用三轮车,跟着其他人一起跑运输,几年下来不仅还上了外债,生活条件也有了改善。按理说,家里没有了饥荒,生活也说得过去,妻子有事做,自己有车开,应该安安稳稳地过平静日子了,可他不满足于现状,不断地寻求机遇,把握时机,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党的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的富民政策深入到祖国的广大农村,给亿万农民带来了致富机遇。2003年春,上级主管部门和地方政府大力倡导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农民建造沼气池。当时,“沼气池”这个词汇对农民来说是第一次听到,非常陌生,大多数有条件的农民对此事都不感兴趣,无论政府怎么动员和举办培训班,结果群众还是不认可,提出了许多这样、那样的问题和难点,唯有**他的想法与众不同,他认为,在党的富民政策的扶持下,作为一个新时期、新形势下的青年农民就应该大胆地探索,勇敢地创新,他认为建沼气池是一个新生事物,它既利于保护环境、保护生态、保护林业,又有利于发展生态农业,也可以说利己利民又利国。于是,在多数人的观望下,他敢为人先,是**镇第一个申报建设沼气池的人,从此踏上了有现实和深远意义的创业之路,开始实现他的人生价值。

**上有父母,下有上学的孩子,生活上虽说不算困难,但并不富裕。在建沼气池的整个过程中,他和家人历尽了千辛万苦,意想不到的来自方方面面的许多困难和挑战都摆在他的面前,资金短缺、生活费用问题都重重压在他的头上。他没有被这么多的困难所压倒,他认为开*没有回头箭,创业成功的先例都经历过坎坷不平的路。我既然选择了这条路就应该勇敢地去面对眼前的困难,不能遇到困难就退缩。他从此坚定了信心,白天外出打工挣钱,雨天和晚上同家人建池,一干就是半夜,累了就地歇上三五分,腰疼吃上止痛片。上百立方的池土他硬是一锹一镐地清除到池外。从2003年7月开始到2004年5月经过近一年的时间,他投资2万元的沼气池在市农业局、镇委、镇政府的帮助下终于建成,经技术测试合格后投入使用。**露出了开心的笑容,当我们问他的创业经历时,他告诉我们说他流过血流过汗就是没有流过泪。

创新才有发展,**所建的20立方米生态沼气池是**市农户中最大的沼气池,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市农业局组织全市乡镇街道的领导在这里召开了**市沼气建设现场会,在当地的农民中引起了很大的轰动,很多农民络绎不绝地到他家来参观学习。问他建这么一个沼气池,怎么能致富。他耐心地给农民朋友算细账,生产沼气,每年可以节约生活用柴近2万斤,如果用沼气酿酒可以节省烧柴10万斤左右,那么每户人家一年的生活用柴可以节省200万斤薪炭林的烧柴,这是第一省;用沼气酿酒,就可以卖钱,酒渣可以喂猪,可以通过深加工的转化过程,成倍地提高农业附加值和粮食价格,这是第二省;沼气酿酒养猪,猪钱除了成本是净赚,猪粪可以继续做生产沼气的原料,沼气渣是发展无公害蔬菜的上等肥料,这都是白捡白赚得沼气项目钱。在场的群众通过实地参观和学习,终于悟出了这里的致富经,许多农民朋友对沼气有了兴趣,开始建造沼气池。

为了使沼气尽早地发挥作用,尽快地产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从2004年秋,到2005年春他又自筹资金9000多元先后建起了家庭小型酿酒坊和同时能容纳50头猪的育肥猪舍。功夫不负有心人,付出了总有回报,在他不懈的努力下,沼气正在发挥重要的作用,每天酿出的纯粮精品小烧白酒在当地就供不应求,远近闻名。42头育肥猪膘肥体壮。**每年在沼气酿酒、养猪上就可以创收2万元以上,现在**正在酝酿实施利用20立方米的沼气池来发展10亩地的无公害蔬菜,降低沼气建设、酿酒、养猪的成本,形成一条沼气—粮食—酒—猪—猪粪—废渣—蔬菜良性大循环,高效益的产业链,既有较高的经济效益,也有极大的社会效益。

**在创业的历程中致富不忘左邻右舍,在2年多的时间里接待各地前来参观学习的200多人,每次接待不管自己有多忙,总是腾出时间来把自己所学到的技术和经验,毫无保留地提供给大家。2005年4月的一天**接到远在西岗村一农户的电话,希望他能亲自去一趟他家,帮助解决在建沼气池中遇到的难题,**二话没说放下自己一天能挣上百元的活,搭车向西岗村驶去。西岗村坐落在海拔近千米的岗顶上,距**村有30多公里,而且山高路窄,车只能送到山脚下,10多公里的山路只能靠步行,面对眼前的情况,**完全可以坐车返回,但他没有那样做,他望着眼前的羊肠小路和一眼看不见顶的山岗,依然毫不犹豫地踏上了去西岗村的路。当他走到半山腰时,天又下起了雨,雨越下越大,路越来越滑,每前进一步都很艰难,雨伴随着4月的冷风吹打在他的脸上,衣服也很快地湿透了,冷风刺透了他的湿衣。他义无反顾地前行,终于到了西岗村这位农户家,稍坐一会,了解情况后,就亲自帮助他安装、调试和解决沼气的一些其他问题。在此过程中,他手把手的教,认真仔细地讲,很快安装调试完毕,故障排除,其他一些问题也解决了,在休息期间又传授了一些自己学到的沼气技术和实践中的经验,使这位农户非常感激。临走时,农户拿出100元钱作为他的辛苦费。他硬是不收,他说:“我能为大家做些能做的事情,我感到很高兴,希望大家和我一样通过建沼气池来致富,帮助大家共同致富这是应该做的。”**不仅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在他的带动下,全镇已有32户相继建起了沼气池,并都按他的模式设计建造,同时发展养猪业和无公害蔬菜,不同程度都得到了一定的经济效益。为了这些建沼气池的农户在建造中少走弯路,他不知多少次深入到各户进行指导,使一户又一户的农民朋友顺利地建成,他的这种无私奉献,乐于助人的行为和精神深得广大群众的赞扬和好评。

* *他不仅是当地新农村建设中典型的新型农户代表,而且还是难得的进步青年。他在思想上积极要求进步,特别是在先进性教育活动期间,他虽然只是一名重点培养的积极分子,可他时刻按照党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积极参加组织的各项活动,及时完成组织交给的任务,能够认真地学习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加强学习科技文化知识,不断地提高业务水平和自身素质,党支部鉴于他的一贯表现吸收他为中共预备党员。

9.农村青年带头致富事迹材料 篇九

在**区**村后山的羊肠道上,人们常常可以看到,一位眉清目秀、勤奋善良的青年妇女,每天背着一个小孩再一手拿着锄头、一手牵着另一个小孩,早出晚归,整整在这条小道上走过了五个春秋。她就是33岁的**村致富带头人、优秀共产党员张建菊。

张建菊从小就家境贫寒,全家人只靠善良勤劳的母亲,挑着凉粉小担走村串乡、赶庙会、跑集镇赚来的一点钱苦苦维持着全家人的生活。张建菊望着瘦弱的母亲,含泪离开了学校,在家帮母亲承担家务活。面对困窘的家境和家乡的穷山恶水,她彷徨过、怨过自己命苦。母亲看到她终日愁眉苦脸,便对她说:“孩子,人穷志不能穷啊!再说你正赶上党的好政策,人人都有用武之地的好时代,只要有决心、有信心,什么事都能干成!”母亲的话给了他很大的勇气。16岁的那年春天,她跟着村里大人到金昌市一家大酒店打工,由于她好学上进,工作积极,不到半年的时间就成了酒店的骨干,担任了会计兼大堂领班。四年后,她用实践积累的丰富经验,在金昌市自己开办了一家酒店,生意越做越红火,在当地享有盛名,成了打工妹中的佼佼者。

张建菊结婚后,随丈夫回到老家农村,她看到不少乡亲们成天游来逛去,怨天怨地,认命受穷,无所作为。她想改革开放近30年了,还有这么一些人,思想不解放,总是只靠旧观念种庄稼过日子,只要观念变,黄土地也能生出金来。我应该带头在农村干出个样子来给大家看,农村同样大有作为。后来,她在山上承包了10多亩地,建起了桃园,挖坑种树,打井盖房,架线修路,挖沟护园,搞基本建设。春季她带着两个小孩上山,一锄一锄把10多亩桃园翻了一遍,套种香菜、西瓜、大白菜、萝卜等农作物。数九寒冬,她顶着凛冽的北风刨开冻土,给桃树施上基肥。她还刻苦学习钻研园艺知识,熟练地掌握了剪枝、施肥、防病灭虫等技术。第一年,仅套种的香菜、大白菜两项收入3500元,辛勤的汗水换来丰收的喜悦。

第三年,她的桃园硕果累累,四面八方的客户前来购买,运往南方大城市,村里人称她是“桃老板”,有的还叫她“富婆子”。在她的带动下,不少农民跟她上山承包土地,建起了桃园,她教他们管理,搞推销等。成了当地有名的农村致富带头人。

五年后,正当桃园进入收获黄金季节时,谁也没想到,她却毅然把桃园无偿转送给本村一位苦于找不到致富门路的困难户。不少亲朋好友有点想不通,说什么:“摇钱树白白送给别人,你自己怎么办?”她充满信心地回答:“致富的路很多,什么地方都可以闯出一条致富路来。”

XX年春天,张建菊带着几名贫困户妇女去广东闯天下。

10.带头致富事迹材料 篇十

转化科技成果 育苗栽培试种

寒富苹果的前身是杂交育种苹果,1978年由从事果树杂交育种多年经验的沈阳农业大学李怀玉教授研究开发的新品种。1993年,带头致富事迹材料正在沈阳农业大学大专班进修果树专业,并加入抗寒新品种苹果课题组,当时,新品种需要区域性试验,而他由于有从事李子栽培的经验,再加上住在深井子镇金德胜村,地处东陵的东部山区,具备良好的果树生长自然条件,于是决心咬住青山不放松,把自己家仅有的5亩地拿出做试验田,试种了杂交育种苹果10个品种,育苗550株,开始了苹果生产经营之路。苹果不像其它的产业,当年生产当年受益,苹果需要三年见效益。当时风险很大,主要是不知道三年后苹果的产量、质量和市场怎样,到了秋季,他看到果园里挂满枝头的苹果,有了一点点喜悦,但销售后仔细算了一下,杂交育种苹果的产量是700—800斤/亩,由于刚上市,当作富士苹果卖,市场价格是1元/斤,只挣了3000多元,初试中使他从成熟的果实中看到了成功的希望。

推广扩大种植 打造寒富苹果之乡

有了实践经验,掌握了技术要领,使他进一步坚信了寒富苹果的长远发展,于是从19开始在东陵地区推广这一优质、抗寒、适应能力强的新品种,当年他带头育苗几千株,栽培面积达12亩。由于杂交育种苹果被国家农业部审定,19被国家科技部列为重点推广项目,使广大农民也坚信了发展寒富苹果的产业效应。同时,在他的试验、示范、技术指导、扶持带动下,东陵区寒富苹果开始被广大农民所接受,进行大面积种植。育苗数量2000年达到5万株,达10万株,2003年达15万株,20达20万株,20达25万株,每年以5万株的速度进行增长,带动全区果树栽培面积达6200余亩,带动全区果农1000多户。梅花香自苦寒来,月14日,沈阳市政府李宝权副市长到深井子镇金德胜果园参观时说:“寒富苹果比富士好吃,沈阳要发展,要变成寒富苹果之乡”。市长的重托,使他把目标锁定在大生产、大流通上,积极投身到打造沈阳寒富苹果之乡的行动中来。几年的时间,寒富苹果的栽培辐射区域已扩大到我市于洪、康平、法库等地,全市寒富苹果的栽培面积达到了3万余亩。苗木的销售也扩大到我省抚顺、鞍山、海城等地,并远销到甘肃、新疆等地。

领办寒富苹果协会 为果农提供产销服务

随着生产的发展,带来一系列诸如技术、物资、销售、贮藏等难题,为使农民在生产经营环节、产品流通环节有保证,他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区科技局、农林局、老科协的大力支持下,创办了东陵区寒富苹果协会,入会会员500余人,理事12人。协会成立后,在苗木供应上执行一级苗标准,低于市场价格向果农销售,并及时把果农生产所需的肥料、农药、农膜、包装箱、农机具等送货到门;在帮助为果农提供育苗的同时、还帮助提供果树修剪等技术服务,并在现场指导手把手的教。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提高果农的栽培技术。在市、区财政局、科技局等单位的大力扶持下,协会还建立了占地166平方米的培训中心,购置了培训设备,培训中心可容纳110人,第一期开班已培训果农116人。在销售环节上协会统一品牌、统一标准、统一包装、协助销售。

制定行业标准 参与行业交流

为发展优质果品,增加果农收入,他充分发挥寒富苹果协会行业作用,制定了《无公害寒富苹果生产技术规程》和《寒富苹果优质果实参考指标》,帮助农民提高果品生产的专业化和标准化,从而生产出具有市场竞争力较强的果品。同时,为打造地产果优质品牌,他于年9月注册了“德胜”牌寒富苹果,在沈阳市农协、市经纪人协会的组织和支持下,在2005沈阳农业国际博览会上进行了参展;在中国长春首届“中华名果”博览会进行了参评,并被中国果品流通协会授予“中华名果”称号。通过展示、交流、合作、评比提高了寒富苹果的知名度,把品牌商品变成了名牌商品,提高了市场占有率,调动了果农发展寒富苹果的积极性。

上一篇:预防接种事件应急处置预案下一篇:清明主题活动策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