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的邂逅曲谱

2024-09-07

美丽的邂逅曲谱(精选12篇)

1.美丽的邂逅曲谱 篇一

美丽的邂逅作文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习中,大家对作文都再熟悉不过了吧,作文根据体裁的不同可以分为记叙文、说明文、应用文、议论文。如何写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作文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美丽的邂逅作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那是一个和谐温馨的下午,满怀对杭州西湖的憧憬,我们一家人来到了素有“人间天堂”美称的杭州。那如诗如画般的景色,让我陶醉留恋其中。突然,一个陌生而又熟悉的身影跃入我的眼帘,我的记忆不断闪动着,心跳在加速,她!是她!我的闺蜜:含。

我愣了一会,随即反应过来箭一般跑过去,喊了一声“含”。此时,我是犹豫的,真的是含吗,也许只是背影像吧?她转过身的一刻,我确定她就是含。三年不见,含已经是一个温柔羞涩的小美人了,但是她那大大的眼睛,小巧玲珑的鼻子,樱桃似的小嘴永远是她可爱的标志。只是一瞬间,我们两个紧紧地抱在一起,欢呼着,眼里盈满激动的泪水。久别重逢在迷人的西子湖畔,这是一种多么美好的情感啊!

细细聆听含的故事,轻轻诉说我的经历,一脉温情和馨香弥漫了整个心田。很高兴含的爸爸妈妈复婚了,他们一家搬到了妈妈工作的.地方,重新过上了幸福美满的生活。这个假期也是来杭州旅游的,没想到竞与我不期而遇。说到这儿,我们笑了,感谢命运,让我们重逢!记忆中我与含是在六年级时分开的,她爸爸带她去了另一个城市,我们挥泪许下诺言……自此,我便没有了她的半点音信。

儿时想游玩杭州的共同梦想,使我们在美丽的西子湖畔邂逅相遇。虽然只有短短的一个多小时的时间,我们彼此吐露思念之情,诉说着心里话,淡起过去,感慨人生如戏,变化无常;说起未来,互相鼓励,充满希望。

王勃的千古名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写的就是我们俩吧。一个平常的下午,在美丽的西子湖畔,一对久别重逢的好友,谈“古”论“未”。感谢上苍赐给我一个美丽的邂逅,让我重温了这句诗的深意:彼此知心的朋友,即使远隔天涯,也像是近邻一样。

2.美丽的邂逅曲谱 篇二

(一) 拓展阅读的概念

拓展阅读, 就是以文本为中心, 拓展阅读相关的作品。可以从节选的文本拓展到读整篇文章或者整部作品;从文本拓展到与文本内容相似或者写法相近的其他文章;从文本拓展到阅读作者的其余作品;从文本中所写的一个人物、一种景物、一个事件、一种细节、一种写法甚至是一句话、一个字也可以拓展到阅读有关的作品。

(二) 拓展阅读的作用

1. 拓展阅读可以作为精读和略读的补充

拓展阅读便于沟通课内、课外阅读, 使所学的知识系统化、立体化、综合化。可以在知识的相互比较、补充、融合中, 重新建构新的知识体系。

2. 拓展阅读可以开拓学生思路, 激发创意

拓展阅读通过拓宽学生阅读的范围, 开阔学生的视野, 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 帮助学生开拓思路, 涌现创意。引导学生走进文本, 进而走出文本, 运用文本。

3. 拓展阅读可以丰富学生的阅读人生

活到老, 学到老, 当阅读成为习惯, 当阅读成为享受, 学生的阅读人生会更精彩。通过大量的拓展阅读, 可以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体会中华汉字的美妙。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在“课程目标与内容”中明确指出, 中小学生要“具有独立阅读能力, 学会运用多种阅读的方法”“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在400万字以上”。这一目标的达成, 与语文教师的引领与推动分不开。不管是课内的拓展阅读, 还是推荐的课外拓展阅读, 都需要教师不断创设阅读情境, 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 教给学生有效的阅读方法, 逐步培养学生阅读的能力。我们要让学生们在广泛的阅读中生成智慧, 引发思考, 开阔视野, 用文字浸润生命, 用文字传承美好。

二、“语用”的概念及意义

(一) “语用”的概念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指出,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为此, 我们所说的“语用”即“语言文字的运用”, 它包括学生的听、说、读、写等各项运用能力。

(二) 重视“语用”的意义

歌德说过:“内容人人看得见, 涵义只有有心人得之, 而形式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一个秘密。”在处理教材时, 教师不但要从语言文字入手, 把握文本的内容, 体会情感, 而且要十分关注语言的形式、表达的方法。因为只有增强语言文字运用的意识, 丰富语言文字运用的内容和形式, 才能切实提高学生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才能真正丰富学生的语汇, 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拓展阅读与“语用”的关系

新的课程理念强调要改变过去着眼于课堂、着眼于教科书的做法, 提倡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教学。这个开放, 既指思想上的开放, 也指教学内容适度合理的拓展。在教学中, 根据学生的需求, 对文本进行延伸性和拓展性的阅读, 对于切实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我们可以通过有效的拓展阅读, 比如, 相关文本的补充、相似文本的比较、节选文本其他内容的介绍、相关信息的链接等, 以提升学生听、说、读、写等方面语文文字的运用能力。

正如崔峦老师所言:“要把推进儿童阅读作为自己的分内职责。用教科书教阅读, 有不小的改革空间, 但毕竟是有限的, 而推进儿童阅读发展空间是无限的。”作为语文教师, 我们要引导学生自己去读书、自己去思考, 读出自己内心的感受, 主动提出困惑和问题。让学生真读、真思、真议、真练, 经历真实的学习过程。正如尼采所说:“谁要学习飞翔, 必须要学习站立、奔跑、跳跃和舞蹈。”要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一定要靠学生亲力亲为的语言实践不可。

四、拓展阅读与“语用”的美丽邂逅

听、说、读、写都属于语言文字的运用范畴, 下面笔者结合六年级下学年的语文教学实践, 从这四个方面谈谈如何在拓展阅读中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一) 听, 提高阅读水平的好方法

良好的倾听习惯, 专注的倾听品质, 是提高学生阅读水平的一种好方法。倾听带给学生的信息量远远大于纯粹的阅读文字。学生听得懂的语言, 比自己看得懂的语言要丰富。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 结合文本内容, 以听的形式进行恰当的拓展阅读, 也不失为提高学生阅读水平的好方法。

1. 以激发兴趣为目标的听

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是“外国名篇名著”单元, 本组课文包括两篇外国短篇小说, 两部外国长篇小说。其中长篇小说《鲁滨孙漂流记》和《汤姆·索亚历险记》都只介绍了梗概和其中的一个精彩片段。

为了激发学生阅读原著的兴趣, 我在教学这两篇课文前, 调查了已经阅读过原著的学生有哪些, 给他们布置了一个任务:找出作品中自己最感兴趣的片段, 课堂上讲给同学们听。课堂上, 学生们有的围绕《鲁滨孙漂流记》交流了鲁滨孙遇险岛上的经过, 包括建房定居的过程、养牧种植、救“星期五”的经历;有的围绕《汤姆·索亚历险记》交流了汤姆·索亚和哈克半夜到墓地试胆量的经过, 到岛上当“海盗”的经过, 到鬼屋寻宝的经过等。同学们听得特别认真, 听后, 他们更加关注人物的命运, 不仅在课内认真听, 课间积极交流, 而且在课外能主动拓展阅读原著, 写好阅读感悟。

2. 以积累语言为目标的听

六年级下册第一课《文言文两则》, 第一则《学弈》出自《孟子·告子》, 这篇文言文的内容比较浅显, 强调了“学习、做事要专心致志, 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在学完全文后, 我请学生们配乐欣赏了孟子的名言“老吾老, 以及人之老;幼吾幼, 以及人之幼”“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穷则独善其身, 达则兼善天下”等名言, 在优雅的乐曲声中, 认真倾听的学生情不自禁地跟着朗读起来。我又顺势给他们补充讲解了这些句子的含义, 下课时, 很多学生已经能够背诵这些拓展的孟子名言。

第二则《两小儿辩日》一方面表现了两小儿善于观察, 说话有理有据, 另一方面也表现了大圣人孔子实事求是的态度。结合本学期的必读书目《论语》, 我拓展出示了孔子名言“知之为知之, 不知为不知, 是知也”“人非生而知之者, 孰能无过”“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三人行, 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 择其不善者而改之”等, 我用抑扬顿挫的声音读给学生们听, 学生们自觉跟读, 不知不觉中积累了名言。

3. 以巩固知识为目标的听

六年级下册第二组课文是介绍民风民俗, 每篇课文的作者均运用了不同的方法来介绍。例如, 第八课《各具特色的民居》运用了打比方、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等说明方法对民居的特点进行了说明。为了巩固并让学生习得这些不同的说明方法, 在学完全文之后, 我拓展设计了一个听的练习。

我给学生们朗读了《文化遗产·故宫博物院》中的一个片段:“太和殿俗称金銮殿, 高28米, 面积2 380多平方米, 是故宫最大的殿堂。在湛蓝的天空下, 那金黄色的琉璃瓦重檐屋顶, 显得格外辉煌。殿檐斗拱、额枋、梁柱, 装饰青蓝点金和贴金彩画。正面是12根红色大圆柱, 金琐窗, 朱漆门, 同台基相互衬映, 色彩鲜明, 雄伟壮丽。”以及《话说琥珀》中的一个片段:“有一颗琥珀, 仅有2.8厘米宽, 里面含有62只昆虫, 分属6目14科, 堪称‘琥珀昆虫园’。”让学生们分别说出所运用的说明方法以及它们的作用。学生们在紧张的听和思考过程中, 巩固了各种不同的说明方法。

(二) 说, 对语言材料的一种使用

说, 是对语言材料的一种使用。在课堂教学中, “说”有各种形式, 比如常态的问答、口语交际、交流搜集的资料等。我们在学生说的过程中, 要关注学生的语言使用是否准确、生动、鲜明、流畅、严谨、有条理。

我们可以结合文本的内容, 开展拓展阅读, 进行说的训练, 比如, 讲故事、介绍作者、介绍作品等。在说的过程中, 指导学生按一定顺序说, 突出重点说;对比原文说, 说出理解, 说出感悟。

1. 以“说”代“读”, 促进理解

有些课文浅显易懂, 不需要一遍又一遍地讲读, 可以结合对文本的理解, 拓展阅读同类型文章, 出示几个问题, 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感悟, 促进理解。

比如, 学习了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桃花心木》之后, 学生们习得了“借物喻人”这一种表达方法, 懂得了课文是借桃花心木的生长来比喻人的成长。这时我拓展出示作者林清玄的另一篇散文《心田上的百合花》, 让学生们在自主浏览的基础上说一说本文在表达上的特点。学生很快就发现这篇文章也是运用的“借物喻人”的手法, 借百合花的自强不息、无私奉献来比喻人。说明白了, 也就代表读懂了, 不需要再一次又一次地读。

再如, 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顶碗少年》这篇课文通过一次惊心动魄的杂技表演说明了“失败乃成功之母”“成功来自拼搏”的道理。在学生感悟道理的基础上, 我拓展出示了另一篇同类型的文章《“成”与“功”》, 让学生迅速浏览全文, 四人小组讨论交流, 说一说这篇文章说明了什么道理?用了几个事例来说明?学生在讨论交流的过程中, 很快就明白了文章说明了“成功来自于艰苦的奋斗”这个道理, 用了4个事例:王羲之和洗砚池的故事、滴水穿石的事例、李时珍遍尝百草写《本草纲目》的事例、司马迁忍辱著《史记》的故事。说的过程, 也就是学生思考、表达的过程。一个人的说, 会引发其他同学更多的思考, 最终达到理解、感悟的目的。

2. 以“说”代“写”, 说写结合

虽然说语言文字运用的一个很重要的形式是“写”, 但在课堂教学时间有限的情况下, 以“说”代“写”, 说写结合, 可以提高课堂效率。

例如, 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二课《匆匆》这篇课文, 文笔优美, 运用了很多修辞手法, 表达了作者对时光飞逝的无奈和惋惜之情, 以及自己不甘虚度光阴、力求上进的人生态度。

课文中可以仿写的点很多, 比如:“洗手的时候, 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 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 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

这个排比句式可以设计小练笔:

再比如:“过去的日子如轻烟, 被微风吹散了, 如薄雾, 被初阳蒸融了……”

这个比喻句式可以设计小练笔:

在结尾我还设计了拓展阅读《明日歌》, 结合课文内容写一写自己学习的感受。

后来根据课堂实际教学节奏, 我将后面两个写的环节调整为口头说一说, 同样激发了学生的思维, 使学生进一步感悟到时间流逝的匆匆, 懂得了要珍惜时间。

3. 以“说”代“练”, 减少负担

新课标关注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培养, 提倡多读、多写、多积累。确实, 采用一些易于学生接受、简单可行的语言训练, 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但我们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 切不可顾此失彼, 要掌握好练习的质与量, 适当的时候, 我们可以以“说”代“练”, 减少学生的负担。

比如, 在教学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关于“人生感悟”的课文后, 我拓展阅读了选读课文《养花》, 设计了八道练习题。

笔者最初的想法是选读课文以练代讲, 节约时间。后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发现这样的练习设计量过大, 因为虽然是以练习为主, 但是必要的阅读、梳理、交流还是不可缺的。所以我根据课堂教学实情, 将第1~5题全部改为口头说一说的形式。虽然没有通过书面作业形式实际检测到每名学生是否真的掌握, 但通过请更多人“说一说”的形式, 还是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绝大部分学生能够认真倾听, 积极思考, 参与讨论、交流, 掌握了知识。有些动作快的学生还能主动在书本上做笔记, 进行知识的积累。

(三) 读, 最基本的语言实践方式

朗读, 是最基本的语言实践方式。有了语音, 书面语言才有了活力, 有了跳跃着的生命。我们要引导学生在理解语言的基础上, 适当拓展阅读, 进行各种形式的朗读、背诵的实践, 在读中感悟, 在读中积累, 在读中提升。

1. 以读促背, 夯实基础

“腹有诗书气自华”, 13岁以前是人记忆力的黄金阶段, 积累背诵几百首中华经典诗文, 可以丰富词汇, 提升语感, 感知篇章结构的妙处。

例如, 六年级下册“古诗词背诵”单元, 虽然书本上只出示了十首古诗词, 但是我们可以以点辐射、拓展阅读, 进而积累更多的诗词。

可以是同一类型的其他诗词, 比如《鸟鸣涧》是一首山水诗, 我们可以拓展朗读、背诵积累其他的山水诗, 如《望天门山》《望庐山瀑布》《独坐敬亭山》等;《芙蓉楼送辛渐》是一首送别诗, 我们可以拓展阅读、积累其他的送别诗, 如《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赠汪伦》《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别董大》等;《石灰吟》是一首咏物诗, 我们可以拓展阅读、背诵其他咏物诗, 如《墨梅》《咏柳》《竹石》《咏鹅》等。

也可以是同一诗人的其他诗词, 比如《鸟鸣涧》的作者是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王维, 我们可以拓展阅读、积累王维的其他诗词, 如《鹿柴》《竹里馆》《送元二使安西》《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江畔独步寻花》的作者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 我们可以拓展阅读、背诵积累杜甫的其他诗词, 如《绝句》《赠花卿》《江南逢李龟年》《春夜喜雨》等。

2. 以读代讲, 促进理解

“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作诗也会吟。”多读不仅能使学生感受声调的美妙, 而且能使学生领略文章的用字、句法、章法等方面的特点。在课堂上我们可以用各种形式的读, 促进语言的感悟、理解。

比如, 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课文《北京的春节》是著名作家老舍的作品, 如何感受老舍作品特有的语言风格, 太多的讲解是灌输式的教学方式, 所以我采取的方式是让学生反复去读, 去体会。在读中, 学生从“到年底, 蒜泡得色如翡翠, 醋也有了些辣味, 色味双美, 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天一擦黑, 鞭炮响起来, 便有了过年的味道。”等句子感受到老舍语言的北京韵味;从“除夕真热闹。家家赶做年菜, 到处是酒肉的香味。”“处处张灯结彩, 整条大街像是办喜事, 红火而美丽。”等句子感受到老舍语言通俗明白的特点;从“腊月二十三过小年, 差不多就是过春节的‘彩排’。”等句子感受到老舍语言幽默诙谐的特点。

在此基础上, 我引导学生拓展阅读了另外两篇写春节的文章片段:梁实秋的《过年》和斯妤的《除夕》, 在对比阅读中, 使学生懂得了:同样的题材, 可以有不同的写法。在今后的习作中, 也可以运用不同的写法, 写得与众不同, 写得别具一格。

3. 以读促写, 实现迁移

“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写作基于阅读, 阅读是吸收, 写作是倾吐, 只有“读得好”, 才能“写得好”。我们在教学中要努力做到读写结合, 读写贯通, 以读促写。教材中的每篇课文都有其独特的语言形式, 比如字词的巧妙选用、标点的特殊使用、句子的独特表达、语段的独特结构、篇章的独特布局等, 我们要深入文本, 反复阅读, 探寻语言形式方面的奥秘。在此基础上, 进行适当的拓展阅读, 开展写的练习, 实现写法的迁移。

比如, 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课文《北京的春节》中关于元宵节的描写, 作者运用了“总分总”的段落结构方式, 从“赏灯”“燃放花炮”“吃元宵”等几个不同方面写出了元宵节的喜庆、热闹的特点。其中“有名的老铺子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 各形各色, 有的一律是玻璃的, 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 有的都是纱灯, 有的通通彩绘全部《红楼梦》或《水浒传》故事。”还运用了排比的手法写出了灯的数量多、品种多。学生们在各种形式的读的过程中找到这个段落语言表达方面的特点:总分总的段落结构方式、从不同方面表现事物的特点、恰当地运用排比句等修辞手法。

在此基础上, 我又拓展出示了写节日的诗句:“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玉颗珊珊下月轮, 殿前拾得露华新。至今不会天中事, 应是嫦娥掷与人。”等, 让学生们读一读, 体会在写节日时我们还可以融入相应的古诗词, 可以为作文增加一份独特的韵味。

在阅读、赏析的基础上, 学生们完成课后的小练笔“描写一个节日的习俗特点”就有章可循, 有法可依了。

(四) 写, 运用语言最直接的途径

新课标强调“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所以, 结合文本的内容、语言、段式、篇章结构等的学习, 进行适度的拓展阅读, 开展写的练习, 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就有其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教材中的学习内容很丰富, “弱水三千只取一瓢”, 我们要敢于取舍, 少一些分析, 给写以必要的时间。写的过程是大脑整理、总结、归纳的过程, 是运用语言最直接的方法, 这个过程能更好地促进学生语言的内化、迁移。阅读教学中, 我们可以结合各种形式的拓展阅读, 来进行写的练习。

1. 仿写, 学习习作的起点

所有的创作都始于模仿。当然仿写只是起点, 不是终点, 仿写只是方法, 不是目标。结合文章特点的迁移性仿写, 有助于学生习得典型的写法。

例如, 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课文《十六年前的回忆》运用了首尾呼应的写法、倒叙的手法、对比的手法, 突出了革命先烈忠于革命事业的伟大精神和面对敌人时的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 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敬仰和怀念。

在学生阅读感悟的基础上, 为了加强学生对文中表达形式的印象, 我又带领学生拓展阅读了《小木船》的一些句段, 进一步体会首尾呼应的作用 (可以使文章结构更加紧凑, 突出中心, 使抒发的情感进一步得到强化) , 对比手法的作用 (可以更加突出人物的特点) , 倒叙手法的作用 (可以突出当时的情景给自己留下的印象之深, 突出难忘之情) 。

在此基础上, 我们进行了一个仿写练习, 写自己“难忘的一件事”, 要求尝试运用首尾呼应的写法、倒叙的手法、对比的手法。虽然是作为周记来布置, 但是大部分学生都能认真完成, 初步学习运用了以上语言表达形式。

2. 续写, 文本理解的深化

续写是在理解文本主要内容的基础上, 对原文所进行的一个拓展延伸, 一般要求符合原文的主题。续写的练习, 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还可以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例如, 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课文《凡卡》, 课文主要写了凡卡的信的内容, 并以回忆的方式插叙了他在乡村的生活, 表现了凡卡在城里当学徒的悲惨生活。课文结尾写道:“他很满意没人打搅他写信, 就戴上帽子, 连破皮袄都没披, 只穿着衬衫, 跑到街上了……过了一个钟头, 他怀着甜蜜的希望睡熟了。”

我让学生结合对课文的理解, 写一写凡卡寄出信以后的命运。在学生动笔之前, 我拓展出示了:“凡卡写于1886年, 当时沙皇统治的社会十分黑暗, 无数破产了的农民被迫流入城市谋生, 他们深受剥削, 甚至连儿童也不能幸免。”“凡卡的爷爷在三个月前已经去世了。”

资料的拓展补进, 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 以及迎接凡卡的将是一个多么凄惨的命运。在此基础上, 学生进行了续写的练习, 他们大部分能够结合文本内容和拓展的资料从挨打、挨饿、挨冻、孤独无助等方面表现凡卡的悲惨命运。

3. 补写, 由薄变厚的艺术

许多作家在创作作品的过程中都运用了“留白”的艺术, 在文章中留给读者许多想象的空间。我们可以结合文本的内容和主题, 找准语言发展的生长点, 抓住“空白”, 进行补充、拓展, 从而实现习得语言, 内化表达方法。我们要根据课文特点, 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 激活学生的生活积淀, 进行合理的想象。

例如, 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课文《顶碗少年》, 讲到顶碗少年两次失误后“呆呆地站着, 脸上全是汗珠, 他有些不知所措了”, 此时的顶碗少年信心顿失, 勇气锐减。这时“一位矮小结实的白发老者从后台走到灯光下……嘴里低声说了一句什么。少年镇静下来, 手捧着新碗, 又深深地向观众鞠了一躬”, 在这里我设计了补写的练习:老者可能对顶碗少年低声说了什么?试着写下来。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表达主题, 我拓展出示了几句名言:“失败乃成功之母”“宝剑锋从磨砺出, 梅花香自苦寒来”“成功来自拼搏”等, 学生大部分能够结合上下文以及提供的名言进行合理的想象, 并尝试做补写的练习。在写的过程中, 他们进一步体会到“宽容和鼓励能给予别人力量”, 感悟到“遇到困难要勇敢面对, 不怕挫折, 敢于拼搏”, 深化了对文本的理解。

五、思考

新课标强调要把语言文字运用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着力点, 从教学目标确定、内容选择、环节设计、策略实施到课堂结构等, 都要关注语言文字运用。我们的课堂教学要在新课标的引领下, 进行一些积极的探索和合理的变化。要更加重视语言形式的学习, 变“理解内容”为“研究写法”;要更加注重表达方法的迁移运用, 变“分析推理”为“言语实践”;要发挥教材“例子”的功能, 变“学习课文”为“学习阅读”。

学生听说读写的基本技能的形成, 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 都是需要我们在课堂上引起关注的。课堂上, 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互动对话, 应成为言语实践的过程, 我们应该有意识、有目的地创造条件为学生言语实践提供各种机会和载体。而适度的拓展阅读, 可以强化教学主题, 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文本内容, 更有利于训练学生的思维, 是学生思维的一种扩张。有效的拓展阅读可以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和素养。叶圣陶先生说过,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语文学习不等于学习课文, 阅读教学要立足于课本, 但决不能局限于课本本身, 要尽可能地拓展延伸, 以课内带课外, 以一点带全面, 开阔视野, 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与能力, 使学生的人文底蕴更加深厚。

有效的拓展阅读, 应该为教学内容服务, 内容不在于多广, 不在于多深, 在于适度, 在于恰到好处。正如于漪所说:“离开文本去过度发挥, 语文课就会打水漂。”所以我们在对课文进行拓展时, 首要的就是深挖教材、紧扣文本, 尊重教材的价值取向。否则, 再精彩的拓展, 也不过是一种表演或作秀, 没有拓展的价值。

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文本中的情感因素, 忽略文本的人文价值, 要牢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参考文献

[1]崔峦.落实年段学习目标, 加强语言文字运用[J].小学语文教学, 2013 (1) .

[2]李作芳.关于“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几点思考[J].小学语文教学, 2013 (7) .

3.美丽的邂逅 篇三

那是一个和谐温馨的下午,满怀对杭州西湖的憧憬,我们一家人来到了素有“人间天堂”美称的杭州。那如诗如画般的景色,让我陶醉留恋其中。突然,一个陌生而又熟悉的身影跃人我的眼帘,我的记忆不断闪动着,心跳在加速,她!是她!我的闺蜜:含。

我愣了一会,随即反应过来箭一般跑过去,喊了一声“含”。此时,我是犹豫的,真的是含吗,也许只是背影像吧?她转过身的一刻,我确定她就是含。三年不见,含已经是一个温柔羞涩的小美人了,但是她那大大的眼睛,小巧玲珑的鼻子,樱桃似的小嘴永远是她可爱的标志。只是一瞬间,我们两个紧紧地抱在一起,欢呼着,眼里盈滿激动的泪水。久别重逢在迷人的西子湖畔,这是一种多么美好的情感啊!

细细聆听含的故事,轻轻诉说我的经历,一脉温情和馨香弥漫了整个心田。很高兴含的爸爸妈妈复婚了,他们一家搬到了妈妈工作的地方,重新过上了幸福美满的生活。这个假期也是来杭州旅游的,没想到竟与我不期而遇。说到这儿,我们笑了,感谢命运,让我们重逢!

记忆中我与含是在六年级时分开的,她爸爸带她去了另一个城市,我们挥泪许下诺言……自此,我便没有了她的半点音信。

儿时想游玩杭州的共同梦想,使我们在美丽的西子湖畔邂逅相遇。虽然只有短短的一个多小时的时间,我们彼此吐露思念之情,诉说着心里话,谈起过去,感慨人生如戏,变化无常;说起未来,互相鼓励,充满希望。

王勃的千古名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写的就是我们俩吧。一个平常的下午,在美丽的西子湖畔,一对久别重逢的好友,谈“古”论“未”。感谢上苍赐给我一个美丽的邂逅,让我重温了这句诗的深意:彼此知心的朋友,即使远隔天涯,也像是近邻一样。

山东省青岛第43中学2010级

指导教师:林诗红

4.初一作文:美丽的邂逅 篇四

我总喜欢在下雨的周末窝在床上看书,觉得别有一番滋味。窗外的雨正淅淅沥沥地下着,而读书的心却沉静得如同一汪波澜不惊的湖,一切浮躁或不安的困于此时全都销声匿迹,整个人间仿佛只剩下我自己,没有束缚、没有羁绊……只有飞扬的思绪如精灵般跳跃在自由的文字里,巧妙地演绎着出人意料却醉人的浪漫……此时的书如同拂柳的二月风,是温柔的。

世上没有神话,而屈原却是个例外,读《离骚》,我们看到了当时的屈原清高的操守和无奈,展现在眼前的还有超越于世外的灵魂在一声声呐喊,而屈原就在这呐喊声中呼啸而过,超越了生与死的界限。他拂着他的忠诚、慷慨和无奈,而身体留在了生的左岸,灵魂却已穿过冥河,到达了永生的右岸,我们读《离骚》,也读屈原,收获的不仅仅是知识,还有思想的升华。

读书,不仅仅可以让我们了解情节和逻辑,还可以让我们了解文字构架间和书页空白弥漫的那些被称作“天使的微尘和恍若一旁神光的东西”。《简爱》,让我们明白自立坚强。三毛的散文使我们身心解脱,刘墉的短文使我们明辨生活懂得本质……

5.初一作文:美丽的邂逅 篇五

那年的秋天一不小心踩短了夏的尾巴,朦胧的烟雾下不时透出夏的残温。我迷茫地在大街穿梭,伴随着人们急促的脚步声,心似乎也躁动起来。城市,车水马龙,心情,郁闷压抑。

不知不觉,四周忽然变暗,阵阵清凉袭来,我轻抬起头,那是一棵历经沧桑的梧桐树,秋风吹卷叶的仰望,吹熄树的火热。树顶上是广阔的天,树下却是生硬的地,一位老人安详地躺在藤椅上,睫毛微颤,平静而又闲适。

我不禁上前几步,望着老人刀刻般的皱纹和耳际银白的发丝,我陷入悲伤的沼泽,不禁感叹生命如此短暂、平乏。

正当我出神时,一只蝴蝶翩然而至,她轻滑过我的脸颊,流下一瞬的华彩,我直视着她,感叹她的美丽,感伤她在初秋短暂的生命。我暗暗许下心愿,愿她寻到她生命最灿烂的花红。可未料想到她竟停立于老人的发髻上。倾泻下耀眼的橘黄,渲染天边的云霞,蝶儿轻扇翅膀,也扇动我的心扉。风儿轻吹,抚摩我斑驳的泪痕,谁也不知道我悄悄悄截取那流光中、美丽,玲藏在心室温暖的内壁。

又是一年秋风袭来,晚风吹拂我耳际黑色的发丝,不禁想那苍老的梧桐树和那翻飞的蝶儿,与他们邂逅在晚风中,幻化成了那萦绕的清雅琴音,从此时刻伴随左右。

6.美丽的邂逅 生活日志 篇六

这种偶遇邂逅近来竟会时常遇到,但它不是在现实生活中而是在我的网上生活中。大多数开有空间的朋友,可能都会在QQ空间中漫游。或是观赏学习其它网友空间的精彩,或是循迹回访造访过你的空间的朋友,甚或又由他人的空间找到,并去到早前并无瓜葛的网友的空间。如此环环相扣便形成了一条绵长的好友链,这可是一道独特,美丽的风景线。因为它也会让我时常在不经意间邂逅好友,甚至是极欲相会却无由约见的好友。

每当在他人空间看到相识的网友留下的痕迹时(如近期到访的好友名单),我总会情不自禁地发出会心的微笑,嘀咕一句:“哦,你也来过!”,心中会不由自主地感觉到,似乎是在他乡异地遇故知般的的亲切,快乐。

期间我发现有的网友如同现实中酷爱旅游的人士一般,满世界地跑空间。走到那都会看到他(她)的身影,不由地佩服他(她)那来的这么多时间和精力。最有趣的是一位至交网友竟然跑到我的女儿的空间过。不知她是否有所察觉,否则我的一些未曾向她透露过的隐私会暴露无遗。很庆幸她并没有提过有关的问题,有时对过从甚密的网友在某人空间出现的频率过高,或是留有亲昵,暧昧的言辞也会有酸溜溜的不快。说起来真的很可笑,种种感觉竟然会和现实中十分相似。

7.美丽的邂逅曲谱 篇七

一、课堂教学因预设而有序

教学是一个有目标、有计划的活动, 教师必须在课前对自己的教学任务有一个清晰、理性的思考与安排, 因此要重视预设.巧妙且有创意的预设就能与生成两相媲美, 使得课堂亮点闪烁、流光异彩.

1. 全面了解学生

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的过程, 教师已由知识的传播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 学生认知水平、个性特点影响着教学活动的展开和推进, 因此, 要尽可能多地了解学生, 预测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我们要给学生预设一个宽容、自由、融洽的学习氛围, 给他们留足学习的空间.

如在教学一年级《认识人民币》之前, 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 对班级学生进行调查, 发现学生在生活中已通过各种途径具备了对人民币的感性认识, 显然学生的现实起点大大高于教材的逻辑起点.基于这样的现实, 我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进行了重新定位———从原来的认识各种面值人民币知道元和角、角和分之间的进率调整为通过取币、换币、付币、找币等购物活动, 自主地了解人民币的相关知识所以教师只有全面了解学生, 充分预测, 才能做到临阵不乱, 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 充分利用资源

教材是学生学习的基本资源, 是教学内容的载体, 但教材是面向全体的, 不可能完全适合教师个体的教和学生个体的学.因此, 教师在分析教材进行教学预设时应注意:仔细揣摩教材, 理解编者意图;彰显教者个性, 主动驾驭教材;正确区分教材内容和教学内容;客观分析教材, 把握教学重点、难点和关键;努力挖掘教材以及教学过程中的思想和情感因素总之, 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另外要注重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其他课程资源, 可以是教师进行教学资源的开发和筛选, 也可以是指导学生通过各种渠道查找相关资料, 从而优化预设, 收获生成.

3. 弹性预设流程

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复杂多变的动态过程, 在实际教学中经常遇到教师意想不到的突发事件.因此, 教师在教学前要设计出板块式的教学方案, 各个教学环节可以根据学生的反映、课堂变化情况灵活调整, 使教学路径弹性可变.比如学生课前已经对新知识比较熟悉, 复习铺垫就可以去掉;在新课展开之后, 发现学生对需要铺垫的知识不甚掌握, 就可以再次铺垫;质疑问难可以在新课之后安排, 还可以分成许多小板块, 每个小板块代表一条方案, 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而选择哪个方案.这样板块状结构的课堂流程设计, 使课堂教学具有更大的弹性, 也为数学知识的探究生成、体验感悟提供更为宽阔的平台, 从而实现教学过程的整体优化.

二、课堂教学因生成而精彩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难免会发生诸多的意外, 一旦出现“不速之客”, 我们要灵活应对, 可能它会成为我们课堂的一个预料之外的精彩之举!

1. 关注生成, 让学生拥有学习的主动权

互动生成的教学追求真实自然, 敢于“暴露”意料之外的情况.当我们把教学看作是师生双方共同探讨新知、课程内容持续生成的时候, 就需要教师在课程预设的基础上, 随着学生思维的起伏、情感的波澜随时地调整教学环节, 动态生成学习内容.例如, 在教学“百以内的数”一课时, 教师只为每名学生准备10根小棒, 让学生用小棒摆出25来.设计的本意是让学生小组合作, 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 感悟小组合作的重要性.不料, 在实际的教学中, 一位小朋友向老师报告说她的同桌不肯合作.此时上课老师微笑着让这名学生说原因.原来, 这名学生有自己的想法:用黄色的2根小棒代表20, 用红色的5根小棒代表5, 合起来就是25.这种表示方法不仅完成了任务, 当中还蕴涵了更高层次的代数思想.试想, 如果没有给这个孩子营造一个轻松、民主、和谐的学习环境, 课堂当中会有这么精彩的生成吗?

2. 引导生成, 有效利用生成的资源

课堂是“生命相遇, 心灵相约的场域, 质疑问难的场所, 通过对话探寻真理的地方.”在这充满生命气息的课堂中, 往往飞扬着学生的智慧, 而在智慧灵动闪烁之时, 需要教师理性把握, 相机引导, 把这些闪动的智慧及时转化成一种新的教学资源.如教学“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时, 一部分学生对于“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中的“任意”一词不是非常理解, 在做练习时, 误将长为“3, 6, 3”的三根小棒判断为能围成三角形.原来, 他只判断了“3+6>3”就认为这三边能围成三角形了.之后通过学生的争论和验证后明确了需要随意选两根他们的和都大于第三根, 才能确认能围成三角形.此时我灵机一动, 问大家:判断三边能否围成三角形是否一定要把三种可能都要考虑进去, 能不能一次就准确判断出来?“一石激起千层浪”, 同学们开动脑筋, 很快就发现只要用“短边+短边”看是否大于“长边”一次就可以判断出来了.正是因为教师捕捉了学生的困惑点, 并充分利用生成资源加以引导, 才使学生真正理解了知识.

3. 拓展生成, 丰富课堂教学的形态

对于教学, 教师的预设是重要的.然而预设并不等于封闭, 现代课堂改革所倡导的教学是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基础, 以合作学习为途径, 以探究学习为目的教学.因此, 教师应及时拓展课堂生成资源, 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从而使课堂教学形式更丰富.

8.与红酒的美丽邂逅 篇八

“其实我是幸运的,今年四月份我在北京顺利地通过了品酒师资格考试,在过去的几年中,我也非常荣幸地尝遍了世界八大名庄的珍藏酒。应该说我是一个很有红酒缘的人。”初识于平,是在去年的夏天,当时的她正在济南一家知名酒行担任主管,而此刻的她已经拥有了自己的事业,她代理了几款法国原产葡萄酒,并有针对性地服务一些大集团的采购项目。

“我是真的喜欢葡萄酒,不管是干白干红或者香槟,每一款酒对我来说都是个神奇的经历。有时候真是相识恨晚,简直就是一场美丽的邂逅。”说到自己的葡萄酒经历,眼前的于平更像是个正在圆梦的孩子。“我现在代理的几款酒都是经过我亲自去酒源地仔细品鉴之后,认为真正好喝而且适合大家的品牌和品种。我每天都会接到朋友的咨询电话,询问我当天宴请时应该准备什么样的酒。其实宴请性质不同,客人身份不同配餐种类不同都会影响我们选酒的最终结果,每当我帮他们选出一款最适合他们的葡萄酒时,那种分享的快感是无法用语言描述的。葡萄酒本身就是一种社交语言,我一直期望通过我的努力让越来越多的人选出更合适自己品位的葡萄酒。让他们可以用更加细腻的红酒感官来结交新朋友”。

“地域色彩和人文差异都会导致葡萄酒文化传播时带来的差别。单纯就洒源地酒体口感来说,美国葡萄酒口感就像美国人的性格一样狂野热辣,而法国葡萄酒就如同法国人一样浪漫成熟。这一点需要你细细品味才能体会出差异。”平时就喜欢邀三五知己一起品酒的于平,更喜欢把葡萄酒文化当做一种高品位交流的平台。说到葡萄酒文化传播的差异性,于平说主要是由文化和市场两方面决定的。 “对于受众市场来说,我们就拿青岛和济南做个比较,青岛相对于济南来说更加国际化,舶来品文化的发展程度也更加高深所以从横向的葡萄酒氛围来看,青岛更胜一筹,但是作为政治和经济的中心,济南的发展速度更为惊人。所以从这点来看,葡萄酒文化的认知是一个不均衡的过渡过程。”

“现在国人对葡萄涵的认知应该比早些年更加专业了,记得那时候每当我看到有人往红酒里面加冰块或者加纯净水,就会感到心痛。作为葡萄酒销售商,有时候产品好卖反倒感到心痛,唯恐买主如此大量购进,又要焚琴煮鹤了。而现在再看,形势大有好转,我自己的心态也平和许多,红酒本身就是一种缘分,知者无需多言,只有喜欢它才会慢慢地体会,这是一种默契,是需要慢慢培养出来的,现在很多餐宴上大家都是有礼有节,如同往日的豪饮已经少之又少了。”

葡萄酒市场的变化其实也是我们大众消费意识的一种变迁,随着红酒文化发展渗透一路走来的于平也亲身经历过了这种蜕变。“现在很多人都非常认可葡萄酒健康时尚和高品位的形象,越来越多的人逐渐接受红酒文化的熏陶,这是一个过程。其实这很符合葡萄酒本身的特点葡萄酒品鉴本来就是过程至上的价值体现。用心去酿造,经过特别的存储工艺,长时间的窖藏,开瓶后细致的品评,这都是葡萄酒文化所带给人们的享受。这是一种心情的传递,有时候你甚至可以品尝到酿酒师别出心裁的生活解读。而这一切都需要时间的累积来慢慢印证”。

9.美丽的邂逅作文600字 篇九

作者/王凯

那是一个和谐温馨的下午,满怀对杭州西湖的憧憬,我们一家人来到了素有“人间天堂”美称的杭州。那如诗如画般的景色,让我陶醉留恋其中。突然,一个陌生而又熟悉的身影跃入我的眼帘,我的记忆不断闪动着,心跳在加速,她!是她!我的闺蜜:含。

我愣了一会,随即反应过来箭一般跑过去,喊了一声“含”。此时,我是犹豫的,真的是含吗,也许只是背影像吧?她转过身的一刻,我确定她就是含。三年不见,含已经是一个温柔羞涩的小美人了,但是她那大大的眼睛,小巧玲珑的鼻子,樱桃似的小嘴永远是她可爱的标志。只是一瞬间,我们两个紧紧地抱在一起,欢呼着,眼里盈满激动的泪水。久别重逢在迷人的西子湖畔,这是一种多么美好的情感啊!

细细聆听含的故事,轻轻诉说我的经历,一脉温情和馨香弥漫了整个心田。很高兴含的爸爸妈妈复婚了,他们一家搬到了妈妈工作的地方,重新过上了幸福美满的生活。这个假期也是来杭州旅游的,没想到竞与我不期而遇。说到这儿,我们笑了,感谢命运,让我们重逢!记忆中我与含是在六年级时分开的,她爸爸带她去了另一个城市,我们挥泪许下诺言……自此,我便没有了她的半点音信。

儿时想游玩杭州的共同梦想,使我们在美丽的西子湖畔邂逅相遇。虽然只有短短的一个多小时的时间,我们彼此吐露思念之情,诉说着心里话,淡起过去,感慨人生如戏,变化无常;说起未来,互相鼓励,充满希望。

王勃的千古名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写的就是我们俩吧。一个平常的下午,在美丽的西子湖畔,一对久别重逢的好友,谈“古”论“未”。感谢上苍赐给我一个美丽的邂逅,让我重温了这句诗的深意:彼此知心的朋友,即使远隔天涯,也像是近邻一样。

山东省青岛第43中学2010级

10.美丽的邂逅作文500字 篇十

每一场暴风雨的背后,都是一场美丽的邂逅。

————题记

下雨啦!下雨啦!

只听天空轰隆一声巨响,雨就像水龙头里止不住的水,倾泻而下;又像一串断了线的珠子,不停的拍打着地面。

沙啦啦,沙啦啦……

仿佛是一曲无字的歌谣,神奇的从四面八方飘起,柔软的雨丝就像无数轻捷的手指,弹奏出一首又一首优美的歌曲。

从楼顶上往下看,雨中的城市白茫茫的一片。“好美!”我在心里喃喃道。远处的群山――这条叱咤风云的巨龙,也将从沉睡中苏醒,恢复以往的勃勃生机。波澜壮阔的大海也按捺不住心中的激动,在雨中欢快的跳起了舞。那被卷起的热浪不住的拍打着岸上的礁石,溅起了许多浪花。而那些在空中飞舞的浪花就像千万朵盛开的白莲,漂亮极了!

我飞速的从楼顶上跑下来,坐电梯到一楼,想知道从一楼朝天空上看会是怎样的?

顿时,眼前的世界变得清晰起来。雨就像瓢泼一样放肆的肆虐着小草,有一阵子我都担心雨把小草给淹了,那可怎么办?

终于雨停了,太阳升了起来,天边也出现了彩虹。彩虹像座桥连接着陆地与遥远的天际。我被眼前的景象给惊呆了。

刚才还“黑云翻墨未遮山”呢,现在又变成“万紫千红总是春”了!“这真是太奇怪了!”我在心里默默地想,“真是大千世界,无奇不有啊!”我在心里感叹道。

雨后,被雨水打湿的杜鹃又重新绽放出笑脸,蜜蜂又开始采蜜,勤劳的蚂蚁又开始工作,小朋友们又开始做起了游戏,篮球场里又充满了欢声笑语,一切又恢复了往常的热闹。

11.美丽的邂逅这样发生 篇十一

这次的选题大家确定为故事片,根据拍摄地点宏村,我们先讨论了人物的设定:故事的主角确定为一个本地的男生与外来的女生,男生性格比较内敛、木讷,女生比较活泼,有点东北女人的霸气,大姐姐的感觉,在人物有了大体的规划设定后,我们开始讨论两人的相遇,问题很简单,既然是本地的男生与外来的女生之间的故事,那应该是外来的女生来找本地的男生,所以两人才会相遇,后面会有一系列的情节。我们讨论了两人相遇原因,最终决定为考研没考上,工作也快丢了的女大学生来美丽的宏村散心,遇到了快高考的男生小林,故事由此开始。那么,故事的开头两人的相遇写好之后,两人最后的结果是什么呢?我们给出了一个开放式的结局:女主角不告而别,男主角也离开了宏村,至于男主角到底是不是出发去找女主角,他考没考上他想去的大学,全由观众决定。

在考虑好两人的相遇后,我们又写了结尾,那么接下来就应该加上从中填补故事情节了。

剧本构思的思路

在大家讨论完大纲后,我们也确定了主要的拍摄手法,以《观音山》《重庆森林》为参照,主要情节都由手持拍摄,所以分镜头脚本基本也没有花费太长时间,在内容方面,我们以《阳光灿烂的日子》为依托,在剧本里先确定了把洗头的场面作为重头戏去拍。

其他的内容,由于以《阳光灿烂的日子》为依托,所以故事主线也比较明晰,那么接下来所做的就是要在主线上添加事件,制造矛盾冲突,使整个故事看起来相对完整了。

在制造矛盾的时候,我们设想过以下几种矛盾:

一、由于生长环境及背景不同,教育水平差异,造成的价值观不同,发生争吵(当然最后也没有才用这个)。

二、男女之间发生争吵肯定是涉及到个人情感,所以这里我们又得到了启发,引入了第三个角色:男生小林暗恋的女生。围绕这一个女生产生的矛盾冲突。所以可以是女主角与小林暗恋的女生是同学,小林要考她们所在的学校,这样使得剧情结构也变得合理了。

三、把第一条放具体化,就可以是生活习惯不同,女主角抽烟、男主角不抽烟,两个人不一定要发生矛盾,但会多说一些话,丰富剧本内容,也加深两人之间的认识。

四、结合两人的背景,女主角马上毕业,一定会涉及到就业问题,而男主角则是还没上大学,所以关于工作的想法也会不一样,而且女生的年龄是比男主角大的,自然一些看法也比较成熟。

五、出于对剧本更加完整丰满的考虑,我们又添加了男主角的父亲,男主角与父亲之间可以就男主角的学业产生矛盾冲突,而且我们设定的男主角他家开旅馆,这样平时也可以接待不少人,只是后来没有拍男主角接待顾客的场面。

主要矛盾还是围绕着男主角暗恋的女生,根据她,才有了后来男主角向女主角询问她的情况,两个人多了份交集。

在矛盾冲突大体构建完备的时候,我们开始设计场景,大体是在旅馆,为了体现人物性格,增强人物之间的交流,让观众更容易理解剧情并接受其发展,我们加入了几场酒吧的戏,女主角在酒吧喝醉,男主角来接,还有两人在酒吧喝酒,那时候是真正打开心扉的交流,酒吧在后来就变成了对话和主要剧情的发生地。

拍摄期间发生的有趣趣闻

其实在拍摄之前,我们就出了一个BUG,因为男主角是马上要高考,他暗恋的女生应该是和他同一届的,两人应该都快高考了,但是原本的剧情设定是他暗恋的女生和女主角是同一所大学的,这样的话他暗恋的女生和女主角就不会出现在一同所大学中,所以我们就把男主角写得更加悲惨了一些:这是他的第二次高考,他距离第二次高考还有10天,这样的话剧情就变得通顺起来:他的第一次高考并不成功,他暗恋的女生考到了理想的大学,所以他积累学习了一年,准备再次高考考到他暗恋的女生所在的大学。

所以后来围绕着他暗恋的女生,女主角会对男主角进行劝说,让他走属于自己的路,而且男主角的父亲也会对儿子的复读心怀不满,产生激烈的矛盾冲突,而在与父亲大吵一架之后,男主角如果这时候遇到女主角,两人进行交流,则会更加深入一些,后面的剧情也就更加合理。

本来还有拍摄上楼梯的镜头,可是后期制作的时候还是剪掉了,为了让电影更充实一些,还安排了两人晚上一起逛街、游湖的场景,后来也因为种种原因没有加进去。

我们是在拍摄过程中讨论的电影开场,因为结尾想好了是男主角离开的镜头,所以开场也索性用了男主角送别的镜头,而电影的开始部分也模仿了《重庆森林》里的打电话,电影中也采用了一些男主角的独白来渲染气氛。

关于片名部分,则是因为男主角距高考还有10天,高考的时候正好是6月三分之一的时间。

总的来说,这次的拍摄,也见证了我们这些天来的努力,虽然还是有些许不足,但我们还是很喜欢也一直在向大众推荐这部作品。值得一提的是,此次赴宏村拍摄,也结交了很多朋友,在拍摄过程中也欣赏了当地一级棒的风光,更加重要的是,通过这部电影的拍摄,大家的关系也变的一天比一天“铁”,结识了一些志同道合的好友。最后,希望《大众DV》越办越好!请多支持《六又三分之一》!

12.海东青神调的传承及曲谱整理 篇十二

关于崇尚海东青的文化, 融入民间也由来以久。从新开流遗址出土的文物里发现骨雕鹰头, 沿湖生活的先民也有崇尚海东青的记载、传说。新石器后期到汉魏和辽、金、明、清时期, 密山已有大量肃慎先民在这里傍湖而居, 依山而栖, 靠河而牧。漫长的狩猎、牧耕、渔猎生活, 海东青这种凶悍、彪勇的猛禽, 渐渐成了他们心中的神, 成了不可战胜、强大、力量的象征, 而驯服、使用海东青也成了肃慎先民世代延续下来的习俗, 直到现在, 在密山、内蒙和吉林省的满族人中, 仍然保留有驯鹰 (海东青) 的习俗。

历史上, 诗人李白曾写诗:翩翩舞广袖, 似鸟海东来。去描绘海东青。金代诗人则用“搏风王爪凌宵汉, 瞥日风毛坠雪霜。”的诗句来赞美海东青抓捕天鹅的場景。清代皇帝康熙更盛赞海东青, 留下了:“羽虫三百有六十, 神俊最数海东青。”的诗句。辽、金、元、明清时, 崇尚海东青达到了高峰, 各代均设有类似鹰坊的机构, 负责鹰的饲养和管理。崇尚海东青的习俗自然融入了各朝各代民间文化当中。

在密山、宁安、吉林敦化一带流传的民间故事、歌谣里, 就有关于《海东青大战天鹅》的传说。有歌谣写到:拉特哈, 大老鹰, 阿玛有只海东青。白翅膀, 飞得快。红眼睛, 看得清。兔子见了跑的快, 天鹅见了就发懵。栓上绳子挂上铃, 打打吹吹送进京。皇上赏个黄马褂, 高高兴兴回老营。这些歌谣和传说, 都是民间崇仰海东青文化的艺术体现。另外, 渔民下湖捕鱼, 猎人进山狩猎都要先举行仪式, 祭拜海东青, 以期得到神灵的护佑。有的家里还挂海东青的标本供奉。从汉魏伊始到辽、金再到建国初期, 这种习俗极盛行, 延续了两千多年, 《辽史》和《金史》均有记载。建国后, 这种崇尚海东青的文化范围有了发展、扩大, 民间艺人把海东青剪成窗花 (剪纸) 贴在窗纸上、墙上、门上, 还有艺人把海东青的神勇、彪悍写成唱词在民间演唱。我们国家在现有的曲谱中, 有“海东青拿天鹅”的琵琶曲。小孩子间还有老鹰捉小鸡的游戏。

表演一种神调, 以示隆重, 十里乡亲, 左邻右舍, 亲朋好友都来凭吊, 寄托哀思。赶山、下湖和祭奠山神仪式也都要吹打、表演神调。有艺人把萨满教神调中有关海东青唱词编成段子, 用流行于民间的神调, 二人转“十哭母重恩”的部分曲谱改写成独立的喇叭曲, 在民间吹打表演, 一代代逐渐流传下来, 海东青神调就演变成了一种文化现象在民间盛行、传播, 并日见完臻。

海东青神调融入民间文化盛行时间并不长, 只有近百年的历史。目前, 在密山能吹打、表演海东青神调的喇叭匠班子有20多个, 分布在密山全境, 包括5个国营农场。密山文工团退休职工, 老艺人王德贵, 是海东青神调的主要传承人和曲调的整理人。2009年中央电视台4频道“走遍中国”栏目组在密山拍摄兴凯湖风光片, 王德贵曾和他的喇叭班子吹演了海东青神调, 深情、浓厚、哀惋的地方曲调, 感染了广大观众。

海东青神调是在密山地区广为流传的萨满教神调和二人转基础上演绎而成。该曲凄怆、悲伤、哀惋, 深蕴着生者对仙逝亡灵表达的一种宏愿、祝福, 以期得到海东青神灵的呵护, 严格意义上讲, 海东青神调作为吹打乐曲调去挖掘, 有一定的局限性, 但它有广范的传承空间, 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已在民间约定俗成, 被广大民众接收、重视, 正像清明节、农历七月十五这些节日一样被民间接受、认可。它已经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文化现象, 意义也远远超出了海东青神调本身, 且曲种繁杂, 没有正规的对神调进行过整理。老艺人王德贵年事已高, 后继乏人。对其挖掘、整理、传承, 是繁荣地方文化, 保护非文化遗产的重要举措, 应该是越早做越好。

上一篇:失败激励自己高二作文下一篇: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习作1》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