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时代下民主党派的参政议政

2024-11-05

大数据时代下民主党派的参政议政(通用9篇)

1.大数据时代下民主党派的参政议政 篇一

用数据“防病” :大数据时代的个人健康管理

“精准医疗大数据的普及化,正带来中国乃至全球健康产业的变革。”最近,浙大一院正式成立“精准医疗中心”,中国中国工程院院士、浙大一院传染病诊治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感染性疾病诊治协同创新中心主任李兰娟教授在“医疗健康大数据与精准医学”的专题报告会上称。

在大数据的时代,医学最大的改进就是个性化和精准治疗时代的到来。有了大数据的分析,“看医生”模式正转变为“被医生看着”。家用智能硬件设备的生命体征检测,使得低成本、高效率的全数据收集模式成为可能,几乎人人都能适用。而精准医疗的长期目标,是每个人的健康管理。李兰娟团队将在浙江创建一个人数规模超过100万的志愿者队列,基于他们的基因数据、生物样本、生活信息及所有电子健康信息数据库将推动浙大一院团队做出一系列新研究。此前,中科院已经联合其院属企业中科新知共同研发了心晓管家健康模型和大数据挖掘,以HRV为主导的多参数健康模型能够为每个人提供专属的健康趋势。

移动健康迅猛发展,通过移动互联网,用户的个体化自我监测变成现实,通过移动APP,用户与医生能随时随地地在线联系,通过医疗大数据和健康模型报告,医生和家属能清晰地看到健康疾病趋势。我国目前医疗资源稀缺,医生和护士短缺,医疗服务业普遍人手不足,而培养一名医生需要10年到15年,培养一名护士需要8到9年,培养周期长导致后续力量难以迅速填补。此外,医疗资金短缺,使得医疗服务软硬件提升困难。因此,如何利用移动健康产品提高人们的自我监测能力,提高医生们的诊断效率显得尤为重要。北京大学创新教育与研究院执行院长蔡剑教授介绍:目前我国移动数据和桌面应用已超过美国,我国用户花在这方面的时间比例为55%,美国为38%。数据的不断增加导致了“数据洪灾”,现有数据不是不够大,而是太大,大得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分析。在移动医疗健康领域,也是如此。拥有类似心晓健康模型的大数据分析工具,以精准、无扰、连续的生命体征监测数据代替医院的逐点数据进行分析,从而得出健康趋势,将使目前市场上智能硬件数据没有实际意义的现状大大改观。

至2017年,全球移动医疗市场价值将达200多亿美元,其中我国将占三分之一。面对广阔的市场前景,完美的移动医疗工具将是能使个人、医生真正获益的产品。无扰、精准、连续的个体化监测数据能够为大数据发现问题、寻找问题、完善对策提供保障,这也是中科新知和心晓健康管家一直在努力追求的。

2.大数据时代下民主党派的参政议政 篇二

一、网络民主的含义、特点

2012年1月16日,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CNNIC) 在京发布《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 截至2011年12月底, 中国网民规模达到5.13亿, 全年新增网民5 580万;中国手机网民规模达到3.56亿, 同比增长17.5%;中国网站规模达到229.6万, 较2010年底增长20%[1]。网络民主正是在当前信息时代互联网技术广泛应用的刺激下产生的政治民主的全新形式。它是指以网络为平台和载体, 公民直接参与政治生活, 从而影响政府决策制定和执行等政治进程的一种全新的高效、互动的民主形式。人们在互联网的虚拟空间中参与政治活动时, 心理状态、思维方式、看问题的视角等等都会与现实政治生活有很大差异。网络民主是互联网技术产生和发展的产物, 与传统的政治民主形式相比, 它有以下特点:

平等性。在虚拟世界中, 每个政治参与主体都是处在同一层次中, 即都是众多网民中的一员。在这里, 没有社会地位的高低, 没有经济实力的强弱, 也没有文化程度的深浅, 无论是高官大款, 还是下层百姓在网络中获取的信息和资源都是等量的, 所有人都可以以平等的身份参加政治活动, 表达自己的意见和看法。

直接性。“网络技术打破了传统的代议制民主, 作为一个普通公民, 不需要任何一个政治身份, 就可以将自己的政治意见和信息在网上直接传递, 为公民直接参政提供了技术条件, 使大规模的直接政治参与在技术上成为可能。”[2]网络民主是一种公民可以亲力亲为的直接民主, 而不是需要代理或者代表的间接民主。

公开性。互联网是一个开放的环境, 现实中的权利、地位、性别等种种因素在这里都可以被隐匿。在虚拟的网络中, 由于其匿名性和非实体化, 言论限制较少, 公民往往可以获得大量现实中无法掌握的信息, 并可以大胆地畅所欲言, 表达内心的真实想法。

交互性。网络上的政治活动与传统的单向度的自上而下的政治而言, 最大的好处莫过于它提供了一个双向交互的交流平台。在这个平台上, 公民可以从政府那里得到所关注的信息、必要的服务, 同时, 政府也可以通过网络收集材料、了解社情民意以作出更为科学、合理的决策。网络起到了一个桥梁的作用, 有效地密切了政府和群众之间的关系。

便捷性。与传统的信访、上访、检举等传统的民意表达方式相比, 网络提供了一个方便快捷的表达渠道。一件政治事件从发生之时起就可以作为一个重大事件而引起广泛关注, 并且借助网络信息更新的及时性, 公民可以随时随地跟进事态的进展, 通过各种论坛、博客等新兴媒体形式收集信息并就事件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 并借助于其强大的舆论力量影响政府决策的制定和执行。

广泛性。网络民主的平等、直接、高效的特点极大地调动了公民政治参与的积极性和热情, 政治参与的广度、深度和范围发展到史无前例的阶段, 有效地促进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发展。

二、中国网络民主发展现状分析

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快速普及已经深刻地影响了世界政治的进程, 为各国政治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网络民主作为政治民主的一种重要实现形式, 近年来, 在中国迅速发展。现如今, 中国的网络民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积极寻求向“电子政府”转变。“随着信息技术在世界范围的迅猛发展, 特别是互联网的普及应用, 政府管理领域、政党建设与管理领域, 出现了利用电子信息技术的崭新事务, 进行了电子政务和电子党务的有益探索。”[3]目前, 中国的电子政府已经初具规模, 各个政党都在转型思想的指导下积极利用电子信息技术打破传统的管理理论与方法开展政务与党务。根据中国互联网协会数据显示, 截至2007年底, 中国各级政府网站的总体拥有率达86%以上, 96%的国务院部门, 100%的省级政府、96.7%的地市级政府、96%的县级政府拥有自己的网站。据不完全统计, 目前全国32家政协和32家人大机构网站中, 分别有21家单位相继启用了“.中国”域名, 网民登录后, 可以参与提案线索征集、进行网上提案点评;媒体记者可进行在线约访或直接登录政协委员微博群。网络已经成为各级政府日常管理、信息发布、数据统计的重要工具。

积极利用微博、论坛等新媒体形式加强与群众的交流。微博流行以来, 各级政府、各党派为了更好地与群众交流, 向公民传递自己的政治思想, 纷纷开通微博, 或亲自或派专人进行打理, 在线与网民进行亲密接触, 将政府的行为和决策透明化, 最大限度地满足网民对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事务的知情权和参与权。根据国信办的统计, 目前政府部门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开设的微博总数达到6万余个。大部分是各个地方的政府部门。截至2011年10月底, 政务微博总数接近2万, 是一年前的近3倍。政务微博已全面覆盖全国34个省级行政区, 仅腾讯微博中就有万余个党政机构和官员微博账户。

积极利用网络提供便民服务和收集民意。各级政府通过网络向居民提供人性化服务的同时积极开通各种论坛给公民提供一个自由表达意愿的平台。比如广东省的网络问政平台, 人民网的强国论坛、铁血社区、天涯社区等等, 这些新型的媒体形式成为广大群众政治参与和表达意见的重要途径。在重大决策、重要行动时, 通过网上的民意调查、在线互动及时了解社情民意, 不仅可以提高决策的合理性, 也可以使决策更加符合民意。

网络民主的发展是一个良好的走向, 但是网络民主由于其自身的特点, 不可避免地有其自身的局限性。由于网络的匿名性, 发布信息渠道的广泛性, 很有可能被个人或利益集团利用, 恶意发布虚假信息, 或者歪曲事实来发泄不满情绪, 以调动社会情绪。对于普通网民来说, 如果权威部门不及时公布事实真相, 这种事件真实性就很难求证, 从而盲目相信网络中的虚假信息, 甚至做出不当反应。此外, 中国网民已经多达5亿, 是一个庞大的社会群体, 且以年轻人占大多数, 一旦矛盾激化、情绪被调动起来, 容易引起非理性的政治参与, 造成的轰动效应很难控制, 从而严重影响社会的稳定性。在重视庞大的网络参政主体的同时, 8亿不上网的公民的声音也不能被忽视, “互联网的点击率和帖子, 到底能代表多少民意, 代表哪个层次的民意, 代表了什么样的政治或经济诉求?”[4]在网络民主的视野下要严格分析网络上的信息的有效性和真实性, 做到“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 而不能顾此失彼, 有效提高决策的代表性。

所以说, 网络民主也是一把双刃剑, 无论是执政党还是参政党都要趋利避害用好网络民主这把利剑, 促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

三、网络民主为参政党自身建设带来新的机遇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内外形势的不断变化要求执政的共产党不断加强其执政能力建设。作为与中国共产党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民主党派也必须与时俱进, 紧跟时代潮流, 加强自身建设, 担负起参政党的职责。胡锦涛在全国统战会议中指出:“既要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又要积极支持民主党派加强自身建设……使执政党建设参政党建设相互促进, 更好的统一于多党合作、共创伟业的历史进程。”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背景下, 网络民主为参政党建设提供了良好的机遇。这种机遇主要体现在对推动民主党派自身建设和参政工作的促进作用上:

首先, 网络民主为参政党提供一个庞大的信息收集平台。利用网络渠道, 极大地加强了参政党的“知情权”。信息技术发展至今, 网络已经成为民意表达的重要渠道, 网络空间由于其公开性、直接性和交互性, 来自不同领域和层次的不同的声音在这里交会。民主党派通过这个平台可以接触到权威的政府部门最新发布的消息, 了解政府的路线方针政策, 为更好的参政议政打下良好的基础。“近年来,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使用和网络技术的发展, 广大人民群众越来越多地利用网络反映民意和提出诉求, 这些网络民意作为一种原生态民意, 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不同群体的利益诉求, 为公共决策的价值取舍、利弊权衡提供重要依据。而网络民意传播及时、覆盖面广、参与方便的特点, 则为政府释放‘决策气球’、了解民心向背提供了成本低廉、反应快速的平台。”[5]参政党可以透过论坛、博客等各种新媒体形式了解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执行情况以及广大人民群众的意见和社会舆论走向。通过网上的讨论、辩论以及民意调查等形式征询民众意见能够有效提高民主党派决策和行动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其次, 网络民主为参政党提供了一个发挥群体优势的平台。中国网民正以一种喷薄的姿态成为中国民主政治的重要力量, “在一些著名的中文论坛里, 长期聚集着大量关心国事的网民, 逐渐形成了较为成熟的网络参政群体。”[2]“计算机上网后, 都可以围绕某些思想、观点和论题参与讨论, 发表意见, 甚至从事组织活动, 并可以让政府和其他社会群体听到他们的声音和主张。”[6]由这样5亿网民形成的网络参政群体对党和政府的决策产生了重大影响。参政党作为中国政治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相对于有着8 000万党员的中国共产党来说, 只有70多万党员的民主党派是一个很小的数目。在日常的政治生活中, 因为人数的关系, 声音太小, 起到的作用也相当有限。此外, “在中国多党合作制度下, 民主党派对共产党的民主监督是一种柔性监督机制, 这种监督既是一种非权力性的监督, 又是一种体制内的监督”[7], 因此, 民主党派的监督是有限的。但是网络参政群体是一只不可忽视的力量, 加上党和政府越来越重视网民的意见, 民主党派可以尽可能利用这一趋势, 借用网民的力量发挥群体作用, 将网络监督和民主监督结合起来, 完善中国的监督体系, 共同影响执政党的重大决策和行动, 共同监督执政党的工作。这比民主党派单枪匹马的作用要大得多、有效得多。

最后, 网络民主为参政党提供了一个自我创新的良好契机。执政党一直强调在新形势下要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 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参政能力是参政党影响力、生命力所在, 是参政党建设的核心内容, 在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不断提高的背景下, 各民主党派只有不断坚强参政建设才能紧跟中国政治发展的步伐, 承担起参政党的重任。”[8]而事实却与我们的期望相差甚远, 参政党无论在理论上、组织上、制度上还是成员上都远远落后于执政党, 缺乏相应的特色、自主性和时代性, 并且各民主党派出现了一些趋同倾向。这种现状不仅不符合执政党的发展要求, 不利于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 同时与当前的党情、国情、世情严重脱节。网络民主的出现给民主党派加强自身建设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机遇。在信息时代, 民主党派要充分认识时代特点, 与执政党一起共同加强理论建设、组织建设、制度建设, 积极引进有专业知识和技术的青年人才, 扩充自己的队伍, 争取与执政党共同进步、共同推动民主政治的发展, 同心同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

四、网络民主潮流下参政党自身建设的实现路径

网络民主是一把双刃剑, 除了为参政党的自身建设提供了新的机遇外, 也对参政党的自身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新时期、新环境下, 参政党必须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顺应时代潮流、把握参政规律、抓住网络民主的契机, 扎实有效的加强自身建设。

首先, 要增强全体党员的网络参政意识。创新是我们的地代精神, 这不仅包括体制创新、理论创新, 更重要的是要有创新的意识。如果一个政党思想僵化停滞, 而不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更新, 那么结果只有一个———走向灭亡。在这一方面苏、东共产党已为我们提供了血的教训。民主党派应该与时俱进, 努力建设学习型政党。在网络民主的时代就是要在利用传统参政途径的同时积极加强网络参政的意识, 把网络参政内化为自身的需要, 积极寻求网络中的政治参与, 高度重视网络的力量和网民的声音, 时刻保持自身的先进性。

其次, 要完善党的内部制度机制。民主党派需要在提高全体党员网络民主意识的同时, 高度重视网络民主机制的建立和建设。参政党要积极创立专门网站, 并派专人管理, 保证民主党派成员网络民主政治参与的有序进行。与此同时, 开设网络平台, 广泛征求全体网民的意见和建议, 使提案更加贴近人民群众, 更加符合现实状况, 发挥好桥梁和纽带的作用, 提高参政的积极性和有效性。“在此基础上, 把网络参政问题作为民主党派促进民主政治建设重要课题来研究, 帮助、促使执政党加快制定和完善各种和网络有关的法律法规, 以推进网络参政的制度化, 为网络参政的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法制基础, 保障网络参政的健康运行。”[2]

最后, 要提高成员的主体素质。网络民主是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 跟上时代步伐是民主党派必然的选择。党员是一个政党的细胞, 党员的素质高低决定着民主党派素质的高低。加强组织建设, 提高党员的整体素质是在互联网时代下的重要课题。民主党派的成员来自各行各业, 并大都具有一定社会影响力, 大多数党员年龄较大。虽然他们仍然可以通过传统的方式参与到政治生活中来, 但是在利用网络资源获取和收集信息方面的能力要明显弱于年轻人。各党派要加强对其党员的网络技术的培训, 提高他们利用互联网资源的能力, 以及从容应对网络民主中发生的政治事件的能力。与此同时, 民主党派可以扩大自身的群众基础, 积极吸收一些思想觉悟高的年轻人加入进来, 促进其成员结构的优化和年轻化。

总之, 在互联网络技术深入发展的今天, 作为执政的共产党的盟友的民主党派必须与时俱进, 加强创新, 积极利用网络民主这一政治参与的新形式, 发挥自身优势, 加强自身建设, 和执政党一起共同致力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 促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CNNIC) .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Z].2012-01-26.

[2]胡少云, 沈钦荣, 陈哲明.论新时期网络参政与民主党派建设[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 2011, (4) .

[3]王虹, 李英.国外政党对互联网的运用及对中国政治发展和政党建设的启示[J].山东大学学报, 2009, (1) .

[4]中国互联网战略应攻防兼备[N].环球时报, 2010-05-18.

[5]廖水南.“网络收集社情民意”应成为执政必修课[EB/OL].http://www.citygf.com/news/News_001010/201103/t20110304_1298429.html, 2011-03-04.

[6]何精华.网络空间的政府治理[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6.

[7]宋连胜, 董树彬.执政党建设和参政党建设互相促进的实现路径[J].政治学研究, 2011, (3) .

3.大数据时代下的人力资源转型 篇三

大数据这一概念早已有之,直到近几年才开始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大数据已经渗透到每个行业和领域,确实的说,它已经给许多企业和组织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不仅创造了商机,亦革命性的提升了管理效率。大数据正在改变我们认知世界的思维模式。

香港人文认为,21世纪是经济全球化的竞争,大数据时代之下,数据已经成为重要的生产因素,它不仅应用于采购、生产、物流、营销等领域,在人力资源之上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现代企业的竞争终归是人才的竞争,人力资源的大数据开发将成为决定企业人才战略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

在谷歌,人力资源部门被称为“People Operations”,简称“POPS”。POPS部门的核心是一项复杂的员工数据追踪计划,目的是通过数据分析更好地改善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同时,谷歌还聘用了社会科学家来对公司进行研究。例如,设计出更科学的的薪酬福利计划。此外,社会科学家和人力资源团队组成了PiLab(People Innovation Lab,即人力和创新实验室)团队,通过数十项有关员工的实验,找出有关管理大型公司最好的方式。例如,POPS部门旗下“人员分析”团队通过数据分析精简了谷歌的招聘流程。除了招聘,企业还可以采用大数据技术改善人力资源管理。企业在进行项目设计尤其是培训体系的设计时,可以利用大数据技术找出员工能力差距、知识和技能的差距。随着技术的发展,员工也接触和运用了越来越多的技术设备进行学习,当员工使用不同的技术设备时,通过分析计算处理的海量数据,企业可以找出员工的需求以及喜欢的学习方式。据最新调查研究表明,当前许多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都是传统的人力管理系统,对数据的收集与处理显得迟缓与吃力,并且难以成为企业决策的依据。大数据时代人力资源如何与时俱进,提升自身工作效率?香港人文认为可以从四个方向进行:

一、任何事情都可

以用大数据进行衡量,企业应该建立数据化管理思维;

二、建立基础数据库,利用大数据帮助企业减少损失;

三、要学会进行数据预测、统计分析、利用数据辅助决策;

四、日常工作建立工作模型,减轻工作量,提升效率。

4.大数据时代下民主党派的参政议政 篇四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以丰富的内容、多样的形式,日臻形成了显著而浓厚的中国特色。参政议政,是我国多党合作的一项重要内容,长期以来,作为参政党的民主党派,依照“一个参加、三个参与”的原则要求,充分发挥人才荟萃、智力密集、联系广泛的优势,围绕国家重大建设项目、社会焦点问题,组织考察调研活动,进行专题研讨,提出了许多重要的建议和意见,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不少被采纳并实施,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但同时,也必须看到,民主党派参政议政过程中还存在不少问题和困难,必须予以足够的重视。

一、参政议政的提出及形式

1、参政议政的提出。最先提出“参政议政”一词的中央领导是江泽民。l989年6月29日,江泽民在党外人士座谈会上指出:“要更好地发挥民主党派成员的参政和监督作用,要继续为民主党派参政议政和实现民主监督进一步提供条件。”1989年14号文件明确指出:人民政协应当成为各党派、各人民团体、各界代表人物团结合作、参政议政的重要场所。1990年7月14日,《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统一战线工作的通知》中,第一次把“参政议政”;“民主监督”连用。1994年3月,全国政协八届二次会议关于政协《章程》的修改案中,指出政协的主要职责是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组织各民主党派、各界人士参政议政。1995年1月14日,政协八届九次会议通过《政协全国委员会关于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规定》,第一次以文件的形式将“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连用。参政议政的提出,是对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团结合作经验的总结和丰富,是对各民主党派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认可。极大地调动了民主党派成员为社会主义四个文明建设服务的积极性,开创了多党合作蓬勃发展的新局面。

2、参政议政的形式。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下,有相当数量的民主党派成员进入了政府部门任职,即“实职安排”还有数量更多的民主党派成员进入了“两会”序列,即“政治安排”。他们都属于加入了参政的行列。目前 ,民主党派参政的主要形式是:在各级人大、政协提出集体或个人提案 ,直接参与地方政府部门的工作 ,以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身份检查、视察工作,以“特约四

员”的身份监督重大事件或办理案件等。

二、参政议政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从外部环境问题看,现实中存在着对民主党派及其参政议政的作用认识不够。少数中共基层组织的领导还没有完全把民主党派视为友党 ,对民主党派的参政议政工作还不够重视 ,不能很好地支持民主党派开展工作、履行职责 ,对于民主党派成员有种 “不说白不说 ,说了也白说” 的感觉 ,对民主党派“特约人员”工作做表面文章。民主党派的调研组到中共党委和政府的机构、部门进行调研时均能受到热情接待 ,但仍有少数单位在涉及到其实质性的工作或问题时,调研组就很难透彻地了解情况,甚至被“敬而远之”的感觉,在这种情况下,很难得到准确真实的第一手资料,有些提出的问题和数据也得不到核实,这样就很难达到参政议政的目的。

民主党派自身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参政议政工作机制不健全。参政议政的组织机制、调研机制、激励保障机制等等,还不够健全,没有形成一个多层次、多方面、上下结合、左右联系的体系。根据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进行调查研究时,也缺少有力的调查研究机制和组织制度,不少调研是走过场,流于形式,甚至结论产生在调研之前,调研走“捷径”,所反映的问题是从政府中来又回到政府中去。由于参政议政工作没有规范化、制度化作为基础保证,从而造成被动甚至于应付,民主党派的人才智力无法转化为参政议政的整体优势。

2、参政议政意识不强。有些党派成员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意义不了解,对民主党派推进政治文明建设的职责使命不明确,参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热情和积极性不高,把主要精力放在本职工作和个人事业发展上,对参政议政推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关心不够,投入不足。有些党派成员在参政议政过程中,遇到挫折和困难就灰心丧气,悲观失望。

3、参政议政的调查研究能力有待提高。从当前民主党派提出的议案、提案来看,有一部分属于泛泛而谈之作,表扬多、批评少,原则性的意见多、有针对性的意见少;一些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发言,不仅抓不住党和政府关注的要点,广大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而且缺乏预见性和针对性;从建议意见看,许多材料满足于一般性表述,解决问题的办法比较少,可行性也较差,对指导工作没有什么作用;从中共召开的各级民主协商会、座谈会的效果来看,有的参会人员提不出切中时弊的意见或

建议,言之无物,言之无据,不可能对党和政府的工作真正有所帮助。究其原因,在相当程度上与缺乏调查研究或调查研究的能力不强、做得不好有关。

4、参政议政力量需要整合。民主党派的参政议政,有一种领导意见多于成员意见,个人意见多于集体意见的现象,习惯于独立作战,不注意组团发挥整体作用。各级党派组织根据当地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进行调查研究时,往往各干各的,互不沟通来往,民主党派的人才智力无法转化为参政议政的整体优势。

三、提高民主党派参政议政能力的几点建议

1、健全参政议政工作机制。一是组织机制。以拥有较高理论水平、较强的政治敏锐性、政治鉴别力和组织能力的领导班子,来领导推动参政议政工作;设立能够有效组织、协调、指导、管理、服务参政议政工作的专门机构;遴选成员中有较高参政议政能力的专家学者组成专门委员会;建立一套责任明确、规范有序、容易操作的参政议政规章制度。二是激励机制。良好的激励机制,对于充分调动每个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积极性与参与性,鼓励他们积极进取、竞争,提高参政议政水平和能力,注重广泛性地搜集建议和意见,为党和政府决策献计献策起着积极的作用。因此,应建立健全各种激励机制。三是保障激励机制。建立健全参政议政基本经费、设备和其他物质保障。政府部门应加大对民主党派调研经费的支持力度。党委政府部门和民主党派内部,都应设立激励制度。对被党委部门采纳的优秀政策建议实施奖励;对具有较高参政议政能力和热情,对公共政策制定做出实质性贡献的党派成员实行党派内部职务推荐、政治安排、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对党派成员的参政议政成果的录用情况及时向他们反馈。

2、加强民主党派自身建设。一是思想政治建设。思想政治建设对加强民主党派的参政能力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首先 ,民主党派成员要加强对中国共产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理论的认识和把握,这样才能认清政治方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政治纪律性,增强政治鉴别力。其次,民主党派成员要加强对中共党史、中国近代史、民主党派史以及基本国情的学习。通过“三史”、“一情”的学习,可以使民主党派成员了解到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的道理 ,从而激发他们的爱国心、事业心、主人翁责任感。二是理论建设。理论建设是加强民主党派参政议政能力的必备条件。首先要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提

高自身的理论素养和理论水平。其次,要按照民主党派已有的实践经验 ,把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同民主党派几十年的、主要是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实践相结合,进行总结回顾,对新情况、新问题进行探索研究。也就是要将各民主党派多年来在履行职能、自身建设和运行机制方面取得的经验加以总结和升华,上升到规律层面,为民主党派加强参政议政能力、开拓创新做好理论准备。三是组织建设。组织建设为加强民主党派的参政议政能力提供人力支持。民主党派在组织建设中,首先,要处理好质量与数量的关系。对新成员的吸收 ,要注意数量 ,但更要保证质量,质量是组织发展的核心。要在充分考虑成员年龄结构、知识结构均衡的基础上,按照德才兼备的标准 ,发展有一些代表性和影响力的人士。发展一批巩固一批,巩固与发展相结合。其次,丰富组织生活,推动成员围绕国家、地区、单位的中心任务,积极开展岗位工作,加强基层组织的能力。第三,要高度重视后备干部的选拔和培养,在各项工作和活动中注意发现和选拔人才、培养人才,建立一支参政议政的骨干队伍。

3、培育参政议政优势领域。民主党派的特色是历史孕育和形成的,因其拥有的特色显示鲜明的代表性和优势。民主党派的特色决定了其不可替代性,也决定了各党派之间的互补性。面对提高参政能力的新要求,参政党根据各党派的分工和优势,着力培育参政议政优势领域。参政议政发挥界别特色,培育优势领域,才能集中精力,就某一方面的问题,开展深入持久调查研究,提出高层次、深层次、创新性的成果,建议更有针对性、更能体现各党派的代表性,彰显各参政党的生命力。打造参政议政优势领域也有利于多党合作的优势互补,防止各民主党派之间围绕热点问题的低水平重复调研,减少参政议政的成本。

5.大数据时代下民主党派的参政议政 篇五

李 力(沈阳市政协副秘书长、教科文卫体委员会主任)

胡锦涛同志指出,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个社会理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一种治国的理想,又是一种治国的方略,治国的机制,同时也是一种治国的结果,是目标与过程的统一。

同时他又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意味着和谐社会的构建着眼于中国社会中的每一个政党,每一个民族乃至每一个人,要让他们都能够享有生存权和发展权,发挥自己的创造潜力,多一些自由发展的空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发展成就是巨大的,构建和谐社会,就是要努力克服各种传统的和现代的束缚和弊病,为每一个中国人公正、自由地全面发展创造条件,形成发展的共同体。作为中国政治力量中非常重要的民主党派,则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或缺作用。

参政议政,是我国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和其他爱国人士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泛称,简称为“参政”。参政议政作为民主党派的基本职能之一,是民主党派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发挥作用的主要方式。《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的意见》指出:“民主党派参政的基本点是:参加国家政权,参与国家大政方针和国家领导人选的协商,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参与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 当前民主党派参政议政主要有:参与决策、参与执行、参与咨询、参与监督四个方面,具体来说,有以下十六项工作:民主协商、参加人大、政府任职、参加政协、特约工作、对口联系、课题调研、书面建议、动态反映、协调关系、参加检查、支边扶贫、咨询服务、外事活动、对外联络、岗位奉献等。

当前,民主党派履行参政议政基本职能的表现是:

(1)民主党派成员直接担任政府部门领导班子中的职务,参与我国各级政府的政治和社会管理工作。《意见》指出:民主党派成员和无党派人士担任国家和政府领导职务,是实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并且明确要求,县级以上地方政府要选配民主党派成员和无党派人士担任领导职务。重点在涉及行政执法监督、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紧密联系知识分子、专业技术性强的政府部门领导班子中选配民主党派成员和无党派人士担任领导职务。符合条件的可以担任正职。国务院有关部委领导班子中要注意选配民主党派成员和无党派代表人士。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可根据各级政府机构设置情况,明确需要选配的工作部门的适当比例。各级法院、检察院要逐步选配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担任领导职务,重点做好省级法院、检察院领导班子的选配工作,带动市、县两级法院、检察院领导班子的选配工作。目前,民主党派成员、无党派人士中,有多人担任国务院部委或直属局的正副职务、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和最高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及各地、各级人民政府中的职务。

(2)民主党派成员在人大和政协中的担任代表和委员,参政议政和民主监督的作用得到进一步发挥。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也是民主党派成员和无党派人士参政议政的重要机构。《意见》强调,要保证民主党派成员和无党派人士在各级人大代表、人大常委会委员和人大专门委员会委员中占有适当比例,在各级 2 人大领导班子成员中有适当数量。在全国和省级人大常委会中有民主党派成员或无党派人士担任副秘书长。

《意见》要求充分发挥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在人民政协中的作用。要保证民主党派成员和无党派人士等在各级政协中占有较大比例。其中,在换届时,政协委员不少于60%,政协常委不少于65%,政协副主席不少于50%。民主党派成员和无党派人士在政协各专门委员会负责人中应有适当数量,委员中应占适当比例。政协机关中要有一定数量的民主党派成员和无党派人士担任专职领导职务,其中在全国政协至少有1位专职副秘书长,民主党派中央各有1位负责人兼人民政协副秘书长。

十一届全国人大和全国政协换届后,民主党派成员、无党派人士中,有多人担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担任全国政协副主席;14万多人当选为各级人大代表,32万多人担任各级政协委员。据全国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统计:“一年来,全国政协共收到提案5820件,其中,大会提案5571件,平时提案249件。经审查,立案5218件,已办复提案5196件,占立案总数的99.58%,提案有头有尾,不石沉大海,这让民主党派及其成员感受到了自己参与国是的价值。

(3)参加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或委托有关部门召开与民主党派的协商会、座谈会、情况通报会,就国家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内容进行协商。在中国,凡遇重大问题,或有重要决策,中共总要先与参政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进行协商。2009年,中共中央召开了十几次与民主党派中央的协商会、座谈会。民主党派在建 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2009年底,中共中央召开党外人士座谈会,通报经济运行情况,并就做好2010年经济工作听取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的意见。此外,国务院每季度就经济发展等问题召开情况通报会,听取民主党派意见已经形成制度。每年全国“两会”召开之前,温家宝总理都要主持召开座谈会,征求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负责人和无党派人士对即将提请全国人大会议审议的政府工作报告稿的意见,并就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听取意见和建议。

(4)民主党派负责人参加中共中央和国家领导人会见、宴请外宾、出席重要庆典、慰问、纪念活动等。民主党派中央负责人参加重要国事和外事活动,既扩大了民主党派的社会影响,也为民主党派在国事和外事活动中发挥作用开辟了渠道。近年来,民主党派中央领导人经常参与国家重大庆典活动及会见外宾、出国访问并已形成了制度,在党和国家的政治生活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在国内外产生了良好的影响。

(5)民主党派考察调研。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通过考察调研建言献策,是发挥参政议政作用的重要形式。《意见》指出,中共党委和政府要积极支持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就全局性和战略性问题进行有组织的考察调研,也可委托民主党派就有关问题进行考察调研。对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调研成果,要认真研究并反馈情况。

民主党派履行参政议政职能过程中面临的一些问题:

一是参政议政的着眼点问题。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的基本点是:参加国家政权,参与国家大政方针和国家领导人选的协商,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参与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制定执行。这“一个参加,三个参与”客观上要求民主党派的参政议政是高层次的、全局性的,不是一般的就事论事,谈谈看法。而随着社会多元化的发展,各种社会矛盾、问题层出不穷、纷繁复杂。在这样的情况下,如何科 4 学、准确地把握带有全局性的问题,即通常所说的,参政“参”在点子上,议政“议”到关键处,是目前参政议政面临的主要问题。

二是民主党派自身参政议政的能力问题。从目前的情况看,参政议政的领域宽、空间大、情况复杂,且中共和政府对民主党派的参政议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民主党派成员大多是某一专业领域的工作人员,专业结构有局限性;加之大批新发展的民主党派成员,缺乏从政经验,个体素质参差不齐,因而,限制了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的总体水平的发挥。

三是如何获得中共及政府有关部门对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的重视问题。客观上,政府职能转变后,政府官员从事务性工作中解脱出来,可以组织更多的力量进行有针对性的专题调研,对事关全局、事关发展方面的问题有深入地研究,而民主党派在相应的方面缺乏优势。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引起中共及政府有关部门对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的重视,更好地发挥作用,这是目前存在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目前,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加快推进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发展阶段。各民主党派作为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与共产党亲密合作的参政党,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负有重要的历史责任。为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民主党派需要努力提高参政议政的能力和水平,更好地发挥参政党的作用。根据各民主党派近年来总结的经验,提高参政议政能力和水平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做出努力:

(1)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素质。

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的能力和水平,是与成员的素质紧密相连的。而要提高自身的素质,就必须加强学习。对于作为各领域专业人士的民主党派成员来说,特别需要加强理论、方针、政策以及经济、法律等各方面知识的学习。通过学习,提高认识水平和参政意识,为参政议政奠定扎实的基础。

(2)建立健全参政议政的工作机制。

参政议政是民主党派的组织行为,因此,要提高参政议政的组织化水平,充分发挥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的整体功能,就必须建立健全参政议政的工作机制。为此,一要加强对参政议政工作的领导,把参政议政工作摆在重要工作日程上。二要健全参政机构,强化参政议政工作的支持系统。目前,各民主党派中央,正在逐步健全参政的职能部门和加强专门委员会的建设;地方组织,也应根据各地实际,逐步充实和健全相应机构。三要建立健全组织网络机制,进一步整合人才资源,有效集中力量,更好地发挥整体优势。四要建立健全信息反馈机制,形成组织内部的信息渠道,广泛、深入、及时、准确地反映广大成员和所联系群众的意见、建议、愿望、要求,形成本党派的意见、建议。五要健全发现和培养人才的机制。在组织发展中,注意发展代表性和参政议政能力较强的人士;在领导和骨干成员的培训中,增加学习参政议政传统、经验和方法的内容;在党派各项活动中,注意发现和选拔参政议政的人才,逐步建立起一支参政议政的骨干队伍。

(3)着力培养新一代社会活动家。

当前,经过新老交替,民主党派新一代代表性人士逐步走上政治舞台,不少人来自基层和专业岗位,社会活动的经历较少,进入领导岗位后,角色转换的跨度较大。因此,要努力培养和造就一批具有较高政治素质和社会责任感、学识渊博并熟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一专多能的复合型知识结构、具有较丰富的政治经验和活动能力的社会活动家,以适应参政议政的需要。

(4)深入实践,加强调研。

参政议政的深度与深入实践、调查研究的深度成正比,要搞好参政议政,必须到实践中去,深入了解国情民情,尽可能把我所研究问题的全部材料,并进行系统研究。要防止脱离实际、道听途说、东抄西摘、人云亦云等现象,克服浅尝则止、研究不深入、不系统等问题,把参政议政与民主党派的考察、专题研究、为社会服务等各项活动紧 6 密结合起来,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形成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

(5)坚持特色,发挥优势。

民主党派都有自身独特的优势,搞好参政议政,关键是要坚持特色,发挥优势。民主党派不可能对事关国计民生的所有问题都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应充分发挥所从事的领域和专业方面的优势和特长,着力在本领域、本行业如何发展、变革上多做文章。要有意识、有重点地培养本党界别的新一代代表人物,保持本党在该领域参政议政的特点和优势,以利于更好地发挥作用。

6.大数据时代下民主党派的参政议政 篇六

1 大数据

什么是大数据?文献[1]中的一位美国作者是这样描述大数据的:

“Among all the definitions offered for“big data”,my favorite is that it means data that’s too big,too fast,or too hard for existing tools to process”.

所以,大数据是指,规模、涌现速度和处理难度超出目前技术工具能分析、处理和管理的数据。

一般而言,大数据的特征可用三个V描述[2]:第一个是量大(Volume);第二个是流动性大(Velocity),典型的如微博;第三个是种类多(Variety),有结构化数据,也有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简言之,大数据的特征是数据的三个转变:即从结构化到半结构化甚至非结构化的形态转变,传统的批量处理方式向流处理方式转变、数据量从TB(1024GB)级向PB(1024TB)级或更高级(EB、ZB、YB等)转变。

随着科技的发展,大数据日益涌现,各行各业将都得益于大数据,如互联网数据、金融数据、统计数据、移动数据、物联网数据、企业数据等[3]。用户将面临的大数据如下图1所示。

2 高职数据库教学的现实分析

近年来,由于各种移动互联网终端(包括智能手机、个人数字助理PDA、i Pad等)的广泛应用,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网络,对计算机学习新鲜感比较强,传统的数据库教学先从学习Visual Fox Pro入手,应用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够接触到的事务举例,通过理论教学和项目实验,让学生使用数据库开发工具建立各种管理系统。例如:建立学籍管理系统可以查询学生的学籍档案信息,对学生成绩能按照各种要求进行统计,生成报表。建立图书借阅管理系统可以方便查询读者信息,借阅书目情况等。

关系数据库系统是当前使用最为广泛的数据库系统之一,它以二值逻辑和严密的数学理论为基础,擅长表示精确的、有良好结构的数据[4]。通过传统的高职数据库教学,学生虽能掌握关系数据库的理论知识和数据库开发工具的使用,但却很难用关系数据库理论知识解释现实世界中大量存在的模糊信息。特别是随着移动互联网、全媒体技术、物联网、云计算技术及引用的蓬勃发展,人类产生的数据不仅以指数数量级增长,而且其结构变得日趋复杂,出现了各种结构性、半结构性甚至非结构性的海量数据,远远超越了传统数据库的管理能力。为了适应新技术的发展变化,高职数据库教学需要将传统的关系数据库拓展到非关系数据库领域。

3 No SQL数据库在高职数据库教学中的探索

No SQL数据库能运用非关系型的数据存储,在大数据存储上具备关系数据库无法比拟的性能优势。但No SQL很难实现数据的完整性,并且对数据的一致性要求不是很高。根据当前数据库课程的教学实际,将No SQL数据库引入到高职数据库教学中,提出了该课程教学探索的总体思路:

第一,正确定位高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在此基础上明确数据库教学的目标。以培养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为导向的高职教育,必须从符合行业和企业的需求出发,以满足学生今后的实际工作需要和社会对学生的技能要求为主线来开展教学。随着大数据在各行各业的涌现,No SQL对大数据的存储和管理已成为一项热门技术。高职教育要紧跟时代发展,满足行业需求,需要将No SQL数据库的运用纳入到高职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中来,在高职数据库教学中增设No SQL数据库的教学内容。在进行关系数据库教学的同时,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No SQL数据库产生的时代背景。No SQL技术不是实验室的产物,而是实际需求的推动,这里的推动主要是指互联网的发展[5]。Web2.0时代,用户在使用网络的同时也在改变网络的内容。例如:用户在浏览微博网站信息的同时,也能发布自己的信息。这样就改变了对网站后台数据库的访问方式,即从web1.0时代中对数据库频繁的读操作变成了频繁的读写操作。这往往要达到每秒上万次读写请求,关系数据库基本能满足上万次的SQL查询,但要同时完成上万次的SQL写数据操作,关系数据库系统就已经无法承受了。因此,对大数据读写操作需求的变化推动了No SQL等新技术的发展。

第二,加强数据库实践性教学环节,在实验中理解两种数据库各自的特点。关系数据库是以二维表的形式来存储数据的,表的组织形式严格,表中的每一行代表一条数据记录,每一列代表特定属性的信息。表与表之间存在着联系和某种约束关系。消除数据冗余和严格的数据一致性是关系数据库的基本特征。

与关系数据库相比,No SQL数据库具备的特点有[6]:处理超大量的数据;部署在易扩展的PC服务器集群上;执行速度快;没有过多的操作,对数据一致性和完整性等要求较低。

第三,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合理掌握两种数据库的应用。根据教学任务和学习的客观规律,以各种案例启发学生的思维为核心,采取各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热情和兴趣,从而达到课程学习的效果,是启发式教学的指导思想。通过列举各种数据库的应用实例,引导学生理解两种数据库不同的应用领域。例如,近年来,以Web2.0重要产物为代表的社交网络,其注册用户的规模日渐增长,2011年8月,Facebook的用户已经接近7亿,用户对web的需求也在提高,缩短用户操作的响应时间已成为提高网络质量的基本要求。关系数据库的优势在于严格保证数据的一致性,而当大规模用户同时操作时,对现实的需求而言,严格的一致性并不是必须的,而最重要的是快速高效的数据响应,No SQL在保证最终一致性的情况下能够实现高效的数据访问。

此外,有时要将两种数据库同时运用,发挥各自的优势。例如,在存储博客、微博等大量信息时,将标识每条信息记录唯一的主键存储在关系数据库中,作为查询的索引,而信息的大量文本内容存储在No SQL数据库中。当用户查找某条发布的信息时,首先根据关系数据库中的索引,快速查询到该条记录的主键,通过两种数据库之间的映射关系,根据主键即可定位到存储在No SQL数据库中的信息内容。这样既发挥了关系数据库对数据严格一致性的要求,方便查询的优势,又发挥了No SQL数据库擅长存储和管理大数据的优势。

由此可见,No SQL数据库不是关系数据库的替代产品,而是对其功能的补充和完善。

第四,改革传统的考试方式,注重考察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和素质。通过课堂理论授课和项目实验操作,着重锻炼和提高学生运用两种数据库进行设计开发的能力,以及与他人合作的团队协调能力。

4 需要解决的问题

近年来,No SQL技术作为当前数据库领域不容忽视的力量,已引起了许多高校的关注,传统的数据库教学面临以下几个需要解决的问题:

问题一,教师对新知识的认知和讲授能力有待提高。长期以来,由于关系数据库的广泛应用,往往认为关系数据库在数据库课程教学中占主导和统治地位,而忽略了对其他数据库的研究。当前高校教育滞后于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因此,教师能否紧跟科技发展步伐,对No SQL等新兴技术的认知能力,包括对新技术的认可、掌握和熟悉,以及在授课过程中,如何把握No SQL技术和关系数据库之间的关系,融合应用两种技术,使学生对其有个清晰和系统的认识,是数据库课程教师需要改进和提高的重要问题之一。

问题二,学生接受和掌握新知识的学习力需要提高。对于刚开始学习数据库课程的学生而言,要同时掌握两种具有对立性质的数据库技术,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学生能否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努力掌握新技术,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是学生需要解决的问题。

问题三,教学的实验条件亟待加强。目前,大部分学校的实验软硬件条件基本能满足关系数据库技术的教学需要,但当面对No SQL技术在大数据处理的优势时,如何构建实验环境也是数据库教学的一个重要问题。

5 结束语

No SQL数据库是大数据时代下的必然产物,随着该新技术的广泛应用,以关系数据库为主的传统高职数据库教学将面临改革。高职数据库教学应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为导向,关注科技发展动态,紧跟科技发展步伐,转变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优化教学环境,提高教学软实力,才能为学生发挥好从学校到工作实践的桥梁作用。

摘要:大数据时代中的数据都是以海量形式存在,文章分析了大数据的特点,阐述了高职数据库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将NoSQL数据库引入教学的必要性,对NoSQL数据库在高职数据库中的教学进行了探索,并明确了今后需要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大数据,NoSQL,必要性

参考文献

[1]Sam Madden.From Databases to Big Data[J].Ieee InternetComputing.,2012(5).

[2]顾君忠.大数据与大数据分析[J].软件产业与工程,2013(4).

[3]Haluk Demirkan,Dursun Delen.Leveraging the capabilities ofservice-oriented decision support systems:Putting analytics and big data in cloud[J].Decision Support Systems,2013(3).

[4]吕艳辉.数据库支持的模糊OWL本体管理[M].国防工业出版社,2013.

[5]娄颖.浅析No SQL技术与数据库教学的关系[J].计算机时代,2013(5).

[6]姚金海,吴森.大数据技术应用探讨[J].西安通信学院学报,2012(12).

7.民主党派参政议政 篇七

政党制度是现代民主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国家实行什么样的政党制度,由该国国情、国家性质和社会发展状况所决定。各国政党制度的不同体现了人类文明发展的多样性。中国实行的政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以下简称中国多党合作制度),它既不同于西方国家的两党或多党竞争制,也有别于有的国家实行的一党制。这一制度在中国长期的革命、建设、改革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是适合中国国情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党制度,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党合作制度中包括中国共产党和八个民主党派。八个民主党派是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国民主同盟、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国致公党、九三学社、台湾民主自治同盟。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在中国多党合作制度中,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共同致力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了“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的基本特征。中国多党合作制度在中国的政治和社会生活中显示出独特的政治优势和强大的生命力,体现了民主与集中的科学统一,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大作用。民主党派的参政议政是民主党派的基本职能,是民主党派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发挥作用的主要方式,也是民主党派最重要、最基本的工作。在新中国的不同历史时期,各民主党派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通过在政协大会上提交提案和大会发言、开展视察、调研等多种形式,就社会聚焦的民生重大问题,积极参政议政、建言献策,做出了显著成绩,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好评和赞誉。但是冷静客观地分析民主党派参政议政形势,还是存在一定的问题,阻碍了民主党派更好的参政议政。既有民主党派自身问题,又有外部的客观因素,既有历史问题,又有不同时代的具体问题。

民主党派整体的参政议政动力不足。随着时代的演变,新的民主党派的党员对民主党派历史了解不多。民主党派在历史上的标志性事件未能在学校课本上出现,致使多数党员对中国共产党的了解多于对自己党派的历史的了解。民主党派的党员对民主党派在政治文明建设的职责使命不明确;对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的重要性缺乏深刻认识,不知道民主党派在发挥政治上的民主的重要地位。对一党执政的认识为谁执政谁负责的心态,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岂不知道倾巢之下安有完卵!

民主党派成员大多数是知识分子,技术专业人才。虽然在自己的领域内是专家、学者、权威,但对社会政治的关注不够。虽然有社会活动能力,但缺乏全面系统地看问题的能力,因而对一些重大的宏观的问题难以提出建设性的、全局性意见和建议。党派成员在政府部门任职的数量少,很难从政府的视角来考虑分析问题、提出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对策建议。党派参政议政难以在宏观方面提出较高层次的建议。从外部的因素看,尽管在参政议政中各民主党派提出了许多富有价值的意见建议,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应,但是从整体上看,参政议政能够站在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高度,帮助党委、政府谋大事、想要事、解难事,具有真知灼见的高质量高水平的建议比较缺乏。调查研究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选题缺乏高度、调查缺乏力度、分析问题缺乏精度、对策建议缺乏深度,调查研究的价值大打折扣。在党委政府向民主党派征求意见时,往往准备不足、匆忙上阵、言不及义、敷衍了事,提不出有价值的东西。

参政议政工作机制不健全。民主党派在参政议政的组织网络机制、工作运行机制、领导负责机制、考核激励机制等等,都不够健全,没有形成系统、体系。在根据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进行调查研究时,无制度及方法可依。不少调研是走过场,流于形式,甚至结论产生在调研之前,调研走“捷径”。所反映的问题是从政府中来又回到政府中去。民主党派的人、才、智力无法转化为参政议政的整体优势。

从外部因素看社会对民主党派的参政议政认可度不高。中共基层领导对政治民主不屑一顾,只要求政治集中,从不重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不重视民主党派的性质、地位、作用,把民主党派看成是“政治花瓶”,认为民主党派可有可无,民主党派的参政议政是没事找事,对民主党派的建言献策不理不睬,解决民主党派的提案不痛不痒,对民主党派“特约人员”工作做表面文章,应付了事。

民主党派的参政议政信息渠道不畅。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缺少知情渠道。民主党派知情渠道来自于党政领导向党派成员通报情况,或是寄送一些文件材料。有些部门对参政议政是礼节性的,直到政策出台时才想起征求民主党派意见,而民主党派根本来不及调查研究。有些单位对民主党派需要了解的信息,总是遮遮掩掩,有所选择,而不是全面、客观、公正地进行通报。有些对口联系单位的工作,也只是停留在表面,如见见面、开开会。民主党派能够直接参与、能够讨论实际内容的合作较少。

如何能使民主党派更好的参政议政,各民主党派应不断总结经验,在系统学习民主各民主党派党史的基础上敢于探索创新,实现参政议政工作的系统化、制度化、规范化。发挥政治民主的作用,使其转化为广大人民群众能看的见摸得着的具体效益,取得社会的好评,从而调动民主党派党员工作的主动性;取得党委政府的重视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从而使参政议政工作迈上新台阶。

要不断加强自我完善,第一,各个党派成员都有熟知自党派的党史,学习各党派的党章。一个民主党派的党员如果连自己党派的党史、党章都不知,只能成为别人的跟屁虫,人云亦云。第二,完善民主党派各自的政党建设,根据不同时代对民主党派的要求,进一步完善各民主党派的党建工作。要发挥参政议政的作用,与中国共产党合作,民主党派必须是健康的民主党派。第三,学习贯彻《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的意见》精神,充分认识民主党派参政议政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加快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作用。要统一思想,转变观念,强化参政议政意识,增强作为参政党的光荣感、责任感和使命感。

要根据参政议政的需要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善于发现、物色参政议政人才,发展成员要在文化层次、政治素质和社会活动的参与能力上多考虑,通过组织发展有针对性地吸纳人才,不断充实新生力量,开展参政议政工作的交流与培训,保证拥有一支政治素质较高、综合素质较强的骨干成员队伍,为参政议政提供人才资源。要构建各种平台,让成员有更多的施展才华、发挥作用的机会,这是培养参政议政人才的有效途径。要进一步发挥参政议政特邀人员、担任政府和司法机关实职人员,以及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各方面人才的优势和作用,真正建立起一支高水平的参政议政人才队伍。建立健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述职考核制度,增强代表和委员的责任意识,提高代表和委员履行参政议政职能的积极性;建立健全与在政府部门任职的成员和特约人员的定期联系制度,积极拓宽参政议政的渠道和途径;建立健全信息和社情民意工作制度,为参政议政提供第一手资料;要建立健全与政府部门对口联系制度,促进政情沟通,加强调研协作;要建立健全参政议政考核与奖励制度,充分调动广大成员的积极性、创造性,集聚群体智慧,不断提高参政议政工作质量和水平。民主党派参政议政,不是参政党的一己之事,它需要中共党委和政府以及社会各方面的关心和支持。要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新闻媒介,宣传党的统一战线,大力的宣传参政党的参政活动,展示其参政能力和参政成果,取得社会的了解和认同。对中共各级领导以及基层党员干部要加强统战理论教育,使之认识到参政党参政议政是我国政治制度的特点和优势,深刻认识民主党派与中共的关系肝胆相照、唇亡齿寒的道理。同时,各级党委应加强对民主党派工作的调查研究,应把推荐和培养党外干部作为组织工作的重要目标,高度重视民主党派的组织建设和发展。党委政府要重视民主党派及其成员通过建议案、提案、建议、专题调研报告、报送信息等的建言献策,对这些建议要有落实、有分析、有反馈,并作为民主、科学决策的重要参考和依据。

中共党委和政府在其召开的协商会、情况通报会、意见征询会等重要会议之前,应提前发出通知,提供详细参考材料,以便民主党派及时收集并集中专家的见解和意见,从而提出有分量的建议。除各级人大、政协会议外,各级党委、政府应注重发挥民主党派成员中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作用,多通报情况,多提供信息。党委要经常组织民主党派考察、了解情况。政府有关对口联系部门在调研工作中要吸收民主党派专家共同参与,或适当划拨一些经费及调研题目请民主党派调研。

民主党派要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地位超脱、观察认识比较客观的优势,摸索出适合自身特点的党建工作及参政议政工作。民主党派的健康发展才有健康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才能有效的的参政议政。积极的提高对社会热点、难点问题的洞察能力,要根据本党派特色与优势,选好题目并深入调研。调查要做较长时间的前期准备,尽量把工作做细做深。要从分析得出结论,要做到尽职而不越位,提案及建议要从宏观出发,从政府角度出发,从可操作性出发,不要泛泛而谈,空地无物,自愿当花瓶。各民主党派都有各自的关注领域、主攻方向,在已熟悉的领域中容易发挥优势,产生良好影响。

XXXX

8.大数据时代下民主党派的参政议政 篇八

在大数据时代之下,档案管理工作人员应树立正确观念,合理应用先进技术实施档案管理工作,提升自身工作效果。第一,档案馆应建设高素质技术人才队伍,聘用专业素质较高且具备丰富技术经验的档案管理人才,要求工作人员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与专业素养,可针对档案数据信息进行合理的管理,提升档案服务工作水平。第二,需针对档案管理人员进行大数据技术的培训,在阶段性培训的过程中,使得档案管理人员掌握软件技术知识,建设大数据技术时代下的数据库系统,融合档案数据信息,提升管理工作效率与水平。同时,在培训过程中,档案馆需与当地高校相互合作,共同培养大数据时代下的档案管理技术人才,并创建良好的合作机制,满足当前的档案管理需求。第三,需针对管理系统进行完善,全面提升档案数据信息的安全性与可靠性,营造和谐的发展空间与氛围。在创建管理系统的过程中,需加大安全防御力度,根据大数据技术之下的安全隐患问题,合理使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建设专业化的档案管理系统,合理防御安全隐患问题,在病毒防控的情况下,安装使用效率较高的杀毒软件系统,并协调数据加密技术的应用,完善大数据时代之下的档案管理内容,提升数据信息的使用效率与水平。在信息技术时代之下,还需重点关注信息技术的使用情况,根据网络信息技术特点与具体形式,创新档案管理内容,总结丰富的经验[1]。

 

9.大数据时代下新闻的发展途径分析 篇九

一、大数据的基本特点

在大数据时代下, 任何的事物、信息都可以被量化, 所以数据来源非常广阔, 那么大数据到底具有哪些特征?

(一) 数据量巨大

数据量巨大是大数据的首要特征, 如果用计量单位来衡量的话, 至少是P, 即1000TB, 很难直接形容1P的数据容量到底有多少, 总之其数据量是非常惊人的。

(二) 数据类型多

大数据几乎包括了任何的数据类型, 除了传统的文字、数字之外, 地理位置、图片、音频、视频等, 均是大数据所包含的数据类型, 几乎不受任何的限制, 所以在大数据时代下做新闻, 可以使新闻更加立体化、全面化。

(三) 价值密度低

虽然大数据所包含的数据量与数据种类是非常多的, 但是不一定所有的数据都具有实用价值, 客观来说其中甚至包含完全无用的数据或是错误的数据, 因此大数据的价值密度低。但这并不影响人们对大数据中有用数据的挖掘与利用, 只要借助计算机, 运用科学的算法, 就能从大数据当中提取出最具价值的数据信息。

(四) 时效高

得益于网络的开放与高效, 大数据中的数据时效性是非常强的, 可以说数据产生的同时, 就已经被包含在了大数据当中。

通过对大数据基本特点的分析, 可以让我们在探讨大数据时代下新闻的发展途径时, 更加具有依据与针对性。

二、大数据时代下传统新闻面临的困境

(一) 数据收集困难

传统新闻的数据信息来源途径较窄, 需要记者或编辑人员进行多方的协调、采访才能获取到, 这虽然能够保证数据的真实性、可靠性, 但是效率却非常低, 甚至需要付出高昂的“信息费”。

(二) 对数据信息的整合费时费力

在传统的新闻工作当中, 数据信息到手后, 还需要进行数据信息整合, 剔除其中与新闻报道无关的数据内容, 保留并突出与新闻报道有关的数据, 工作量巨大, 费时费力。

(三) 对数据信息的收集与分析不够全面、深入

传统新闻由于受数据信息来源的限制, 所以数据的收集往往不够全面, 再加上计算能力、计算方法的限制, 所以很少有新闻报道可以对数据信息做出深入的分析, 这就导致数据信息的价值在新闻报道中得不到充分的利用。

三、大数据时代下新闻的发展途径

(一) 加强与第三方机构的合作

什么是第三方机构?只要能够产生、获得并提供出对新闻报道有价值的机构, 都可以看作是第三方机构, 如某个以网络数据信息收集为主要功能的网站、搜索引擎等, 还有政府部分的各种调研机构, 他们都能够第一时间获得有价值的数据, 这些数据在新闻报道中都可以得到有价值的利用。同时, 还可以组建新闻媒体自身的数据新闻机构, 专门用于从网络中收集、分析有价值的数据, 并应用于新闻报道, 也可以针对某一个新闻进行跟踪式的数据收集, 不断在新闻报道中更新数据变化。如澳大利亚全国广播公司 (ABC) 的一个数据新闻团队通常由7类人构成, 包括一个网页开发及设计人员, 一个主编记者, 一个专长于数据采集、分析与整理的兼职研究员, 一个兼职初级记者, 一个制作人顾问, 一个专长于数据挖掘、图形可视化以及其他先进的研究技巧的学术顾问, 一个提供ABC跨平台支持的项目经理。其中, 研发人员的技术和建议, 及设计师的可视化处理技术构成了每一个数据项目的核心组成部分。

(二) 让新闻数据从网络中来, 回到网络中去

网络是一个数据资源的大宝库, 广袤社会、大千世界的所有信息内容都以数据的形式保存在网络中, 所以新闻报道能够用到的很多数据都可以在网络中通过搜索与挖掘得到。但大数据时代下的新闻仅能从网络中获得数据还不够, 要将选择、提炼、整理后的数据重新放回到网上才算完整。所以, 不论大小的各个新闻媒体都应当在网络中建设一个自己的新闻报道平台, 将零散的数据从网络中收集下来, 经过专业化的分析与新闻编辑后, 再重新通过网络新闻报道平台将数据发布出去, 让新闻数据从网络中来、回到网络中去, 这就能够获得很多年青新闻受众的支持, 对于新闻媒体的长远可持续发展来说意义重大。例如, 当前包括央视在内的诸多新闻媒体, 都在网络上开发建设了自身的新闻平台, 这受到了很多受众的追捧与喜爱。

(三) 有效地将数据与社会现实结合在一起

新闻既要利用鲜活的采访方式、质朴的纪实性文字图片, 又要利用先进的计算机软件、数据算法, 做好专业化的数据调查和数据分析, 这样才能在新闻报道的过程当中产生一种权威性与影响力, 带给受众一种新闻专业化、个性化的感觉, 更容易建立起受众对新闻的信任与依赖性, 提升新闻的品牌形象和公信力。在客观分析梳理采访数据的基础上, 新闻工作人员要跳出单纯的数据调查报告的局限, 有效地将数据与社会现实结合在一起, 广开思路, 综合运用各种报道方式进行有点有面的新闻报道, 将各种新闻信息资源整合利用。例如, 2012年3月, 荷兰数字文化组织SETUP开展了一个名为“黑客马拉松”的项目, 邀请数据团队与记者广泛合作, 围绕犯罪行为、健康、运输、安全、老龄化和能源等热门话题展开数小时的讨论, 寻找最佳的数据故事和可视化呈现方式。

(四) 合理地展示和利用数据

新闻媒体不仅要客观展示专业化数据, 还要选择具备新闻价值的数据, 要运用更灵活的手段传播数据, 使数据的表达更生动形象, 增强新闻的可读性。第一, 数据表达要简单, 尽量使用简洁的数据形式;第二, 数据表达要形象, 通过配上图表、运用透明背景等方式, 生动分析数据背后的信息;第三, 展现数据背后的生活气息和人情味, 反映典型事件和人物, 展现富有感染力的细节。例如, 在关于2011年日本海啸核泄漏的报道中, 为更好地向德国受众解释这件事情的影响, 德国Zeit在线积极寻找创新的新闻生产方式。他们首先以问题为导向:在德国有多少人住在核电站附近?又有多少人住在核电站方圆30千米以内?紧接着用一张互动地图展示了如果相似的情况发生在德国, 有多少人会被疏散。其结果是:可视化的数据新闻表现形式给网站带来了超乎想象的访问量, 并通过社交媒体病毒式扩散开来。

(五) 准确辨别数据真假与价值

大数据时代下的新闻必须要以数据为重, 但利用数据来做新闻的一个最重要前提是对数据真假与价值的准确辨别。虽然当前有诸多的途径能够获得新闻制作所需的数据, 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的数据都客观、准确、真实、可用, 为了保证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 维护新闻的权威性, 就必须要对数据的真假与价值进行辨别, 如果错误的将假数据应用到了新闻当中, 就可能会带来非常严重的后果, 还会导致新闻的权威性受损, 流失大量的新闻受众。另一方面, 还要重视辨别数据的价值, 不要在新闻当中应用一些过时或无意义的数据, 这只会浪费资源, 无法对社会的发展与受众的生活起到引导作用。对数据真假与价值的辨别可以首先利用计算机数据软件来进行一次筛选, 然后再由工作人员对筛选出来的数据进行更加细致的人工筛选, 最终筛选出来的数据才能够被应用到新闻当中, 而不能一得到数据就立即不问所以地在新闻中展示出来。

四、结语

在大数据时代下, 谁也离不开数据, 谁也逃不开数据。新闻媒体在这样的时代环境下, 必须要及时做出发展途径调整, 适应大数据时代带来的变化与影响, 合理地收集、挖掘、提炼与利用数据做好新闻报道, 跟随“数据潮流”, 以实现长远有效发展。

摘要:在网络媒体与自媒体的发展普及和渗透下, 全球社会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大数据时代”。在大数据时代下, 任何的信息、事物皆可被量化, 并以数据形式准确地表达出来, 这带来了全球数据量的爆发式增长, 人们无时无刻不是生活在数据当中, 各个社会领域深受大数据时代所带来的变化影响, 新闻行业也不例外。在大数据时代下, 新闻行业应当及时调整发展途径, 跟随“数据潮流”, 以获得长远有效的发展。本文基于作者自身的实际工作经验以及对大数据时代的分析认识, 主要就新闻在大数据时代下的发展途径提出了部分探讨性建议。

关键词:大数据时代,新闻,发展途径

参考文献

[1]徐锐, 万宏蕾.数据新闻:大数据时代新闻生产的核心竞争力[J].编辑之友, 2013 (12) .

[2]郎劲松, 杨海.数据新闻:大数据时代新闻可视化传播的创新路径[J].现代传播 (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 2014 (3) .

上一篇:甘肃窑街油页岩公司管理制度 机修车间主任岗位责任制下一篇:爱动脑筋的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