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发展理念下高校体育文化建设论文(通用8篇)
1.绿色发展理念下高校体育文化建设论文 篇一
“绿色奥运”理念下构建我国大型体育赛事的绿色调控体系
【原文出处】体育学刊
【标 题】“绿色奥运”理念下构建我国大型体育赛事的绿色调控体系
Establishing a green regulating system for big sports events held in China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Green Olympics” conception
ZHANG Xiao-lin, LI Pei-xiong, LONG Pei-lin
基金项目: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社会科学、软科学项目(665ss04065)。
2006-05-26
【作 者】张小林/李培雄/龙佩林
【作者简介】张小林,李培雄,龙佩林,吉首大学体育科学学院,湖南 吉首 416000;
张小林(1978-),男,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商务经济与管理。
绿色奥运/体育赛事/绿色管理/绿色物流
Green Olympics/sports event/green management/green logistics
【参考文献】
[1]任海.奥林匹克运动与环境[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28(4):433-436.[2]何永.悉尼的绿色奥运[J].北京规划建设,2001(2):25-28.[3]刘玉斌.绿色营销——21世纪的营销[J].商业研究,2004(5):109-110.[4]孙静.ISO14000正在成长为新的“绿色壁垒”[J].WTO经济导刊,2004(6):17-18.[5]余育新,张永亮.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在现代企业中的建立及应用[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4,18(5):67-69.【内容提要】“绿色奥运”的核心和本质是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文明,是体育与自然生态的共生与双赢。大型体育赛事由于其规模大、涉及面广而成为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在2008年北京“绿色奥运”理念下,探讨和借鉴“绿色奥运”模式构建我国大型体育赛事的绿色调控体系将具有重要意义。我国大型体育赛事绿色调控体系的构建主要应包括:大型体育赛事的绿色规划与管理;大型体育赛事绿色供应链与绿色物流的组织;市场经营开发中突出“绿色”形象,塑造“绿色”品牌;引入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进行赛事绿色成本与效益控制。
奥林匹克运动
中图分类号:G80-0
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06)06-0009-04
“绿色奥运”是北京2008年奥运会的三大理念之一,其内涵就是用保护环境、保护资源、保护生态平衡的可持续发展思想筹办奥运会。通过举办奥运会,促进城市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改善。但是,大型体育赛事中除了奥运会之外,我国每年举办的大小国际国内单项或综合类大型体育赛事,却鲜有明确系统的“绿色”理念与实践,而它们同样需要“绿色”理念的指导。大型体育赛事由于其规模大、聚积效应强、涉及面广而成为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如何借鉴现代“绿色奥运”模式,在大型赛事的场馆规划、绿色材料与工艺选用、绿色物流体系构建、赛后物料的循环利用等操控中构建有效的绿色调控体系,并形成科学化、程序化、标准化的赛事绿色调控模式,将对现代体育文化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绿色奥运”理念与大型体育赛事的环境保护
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能源危机、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严重,已经威胁到了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体育运动作为人类的社会活动之一,环境保护显得越来越重要。大型体育赛事都要大兴土木,部分国家为修建高尔夫球场和滑雪场等大型体育场馆而砍伐大片的森林;为举办各种大型体育赛事,特别是举办奥运会和洲际运动会等,不惜毁坏大片森林、农田和绿地,造成了对环境的严重破坏。同时在体育赛事的运作期间,能源、交通、食宿、材料、垃圾等都将带来重要的环保问题,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并进而思索大型体育赛事与环境协调发展的问题,从而保证现代体育的可持续发展,最终达到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回顾以奥运会为代表的现代体育赛事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现代体育赛事的发展是与环境保护意识的形成和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国际奥委会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提出环保方面的要求,并在国际体育界率先采取一系列保护环境的措施。1991年《奥林匹克宪章》增加了一个新条款,指出应努力使奥运会在确保环境问题受到真正关心的条件下举行,提出举办奥运会的所有城市必须提交一份环境计划。1992年6月在里约热内卢环境与发展大会上,萨马兰奇提出了在环境保护方面的主张。此后,国际奥委会将环境作为继体育及文化之后第三个标准衡量举办奥运会的组织工作。1994年8月,国际奥委会与联合国环境计划署签订合作备忘录,加强两个组织间的合作,共同致力于保护环境。在1995年7月瑞士洛桑体育与环境会议上,国际奥委会明确指出把保护环境和体育、文化共同作为奥林匹克精神的3个方面。随后国际奥委会成立了环保委员会,并于1999年制定《奥林匹克21世纪行动议程》,明确奥林匹克运动要全力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事业。至此,绿色是奥运会举办是否成功与圆满的关键因素[1]。
2008年北京奥运会以“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为理念,这是北京奉献给全世界的一个全新的奥运会,它将是一个绿色的,体现人类与自然高度和谐、相互促进、可持续发展的盛会。“绿色奥运”的提出给了我们极大的启示和教益,这里的“绿色”已经不仅仅是视觉上、听觉上和嗅觉上的绿色,它更意味着绿色的生活方式和绿色的价值观念。它在于体育文化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在于体育、文化和环境的共生与相互关怀,在于体育在促进文化、环境与人的和谐发展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在“绿色奥运”的理念下,按照“创建绿色现场、建设绿色工程、实现绿色奥运”的环境管理方针,北京奥组委先后编制完成了《奥组委环境管理体系手册》,《奥运工程环保指南》和《奥运工程绿色施工指南》等绿色管理体系,同时举办了“绿色照明工程”、“绿色奥运绿色行动”宣讲、“绿色材料与绿色奥运”国际研讨会等大量“绿色奥运”活动。北京将在筹备和举办奥运会和残奥会的过程中,用保护环境、促进生态平衡的可持续发展思想,指导奥运会的工程建设、市场开发、物流、住宿、餐饮及大型活动,尽可能减少对环境和生态系统的负面影响。
国外大型体育赛事的绿色调控范例
2.1 赛事的组织管理中突出环保与绿色理念
悉尼奥运会设立了专门的环境委员会,这是悉尼奥委会为实现绿色奥林匹克作出的重要尝试,其设立的宗旨是为奥运会提出和建议绿色技术策略——一个整体的集成的环境管理办法。悉尼环境策略起草的准备工作始于1992年奥运村设计完工时。非政府机构——澳大利亚绿色和平组织与申办悉尼奥运会的政府部门之间有着紧密的工作关系。奥运村设计参考了与环境相关的情况。其成功之一源自与澳大利亚绿色和平组织的合作。奥运村的设计方针也出自此合作过程。来自全国民众和国际社会对绿色设计工作的巨大关注,成为悉尼奥运会环境委员会成立的基础。环境委员会要为悉尼奥运会提供综合组织管理策略。
环境委员会涵盖了独立的环境专业人员和来自于澳大利亚环境基金会、澳大利亚环境试验中心、新南威尔士州企业联合会、澳大利亚卫生组织、新南威尔士政府规划部、南威尔士政府环保局、澳大利亚绿色和平组织等非政府环境保护组织的各方代表,涉及的学科包括环境科学、环境规划、土地规划、水资源管理和环境法。悉尼奥运会环境策略的准备过程显示,举办像奥运会这样的大型赛事,政府可从与非政府组织合作制定涉及到环境决策的政策和合作起草环境策略的过程中受益。这样的合作在许多国家越来越普遍,与非政府组织的合作也将作为北京奥运会准备工作的重要内容。
2.2 赛事场馆的规划和设计中体现环保与绿色理念
悉尼奥运会是公认的有史以来第一届以绿色奥运为主题来开展各项建设和组织的奥运会。悉尼奥运会位于霍姆布什湾的主会场就是建立在一个大垃圾场上。在建设中考虑到环保的要求,能源主要由天然气供应,而且在设计中多采用自然光、自然通风和高效照明,减少了二氧化碳排放达500万吨。奥运会后,这一区域665户居民的日常生活中主要由太阳能供给用电和热水,减少排放700吨温室气体[2]。同时社区在设计时巧妙利用树木和建筑物遮阳节省能源。居民日常能源只有50%属于非再生能源。
悉尼的大多数场馆设计非常简洁,尽量少用材料,而且设计非常灵活,以便改变其用途时容易拆卸而不造成浪费。永久性建筑及构件大多考虑其寿命要长,尽量减少维修和维护;临时性建筑则考虑能满足使用要求即可,不过多使用高档材料。“废物”的回收利用也是悉尼奥运工程建设的一大亮点。其中,2000年奥运会主会场建设使用了22万m[3]其它建筑拆除时留下的废料,国际射击中心90%的建设木材都来自废物回收再利用。整个悉尼奥运村的建设废物利用率达到94%,并且最终避免了77%的废物进入掩埋式垃圾处理场[2]。
而2004年雅典奥运会体育场虽然设计新颖气派,但是雅典环境基金会执行主任托尼·迪亚曼蒂迪斯托尼却指出,这些场馆在设计和建造时没有考虑环保,既未使用环保材料,也未使用太阳能等环保技术。同时,由于新建了不少奥运赛场,而不是充分利用现有场馆设施,雅典周围山区的生态环境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但雅典奥组委在节俭方面有许多可借鉴之处。像击剑馆和篮球馆,就是在旧机场一个大飞机仓库的基础上加以改建而成。组织者还通过合理安排赛程来节约资金。羽毛球比赛结束了,场馆内设施能迅速更换变成了现代五项的击剑和射击馆,做到了一馆多用。
2.3 赛事资源利用与物流体系重视环保与绿色理念
韩国汉城获得第24届奥运会承办权后,建起了大量的体育场馆。考虑到奥运会后的用途,他们特意将体育中心定址在新开辟的人口密集区,使之形成了一个集体育、健身、餐饮、休闲、旅游的综合性大公园。其中的游泳馆池底可升降,除了比赛,还可向社会开放,奥运会后利用率非常高。为了节约开支,2000年悉尼奥运会临时改建了不少场馆。排球馆曾是娱乐中心、举重馆是会议中心、击剑馆则是展览中心、羽毛球馆竟是农展馆,里面的观众席大多为临时搭建。由于一时没那么多椅子,精明的澳大利亚人想起了租借,其中的五六万把椅子即是从遥远的法国租来。2004年悉尼奥会上,澳大利亚人将悉尼市中心原本废弃的一块地方改造成了主要的运动和休闲的场所,而奥林匹克运动基地则被建成了环境宜人的奥运村,奥运会结束之后,这里成为悉尼郊外的高级住宅区。奥运会上绝大多数设施,小至家居,大至公共建筑,其结构和功能设计上均考虑到了盛会之后继续使用的问题。
在限制车辆出行,减少尾气污染方面,雅典人可谓煞费苦心。为了最大限度地减少出租车抵离奥运场馆的车次,鼓励人们采用大型公共交通工具去看比赛,雅典人制定了一项政策——无论路途远近,乘客在搭乘出租车抵离场馆区时,都应向司机额外支付3欧元作为司机的奖金。很多人不太愿意多花3欧元去坐出租车,而地铁和公共汽车都是免费的,这样既能减少出租车对奥运场馆周边交通的压力,也保障了出租车司机这个群体的收入。环保组织和媒体普遍认为雅典奥运会在环保方面唯一值得肯定的是改善了公共交通,修建了轻轨和地铁等交通网络,减少了街道上私家车的流量,因此减少了空气污染,也改善了交通状况。
我国大型体育赛事绿色调控体系的构建
3.1 大型体育赛事的绿色规划与管理
绿色规划与管理系统是大型赛事绿色调控体系的第一步,包括赛事的整体绿色规划、管理组织机构与职能的设置、绿色管理制度的建立等。由于大型体育赛事在场馆规划、环境、能源、交通、食宿、物流保障、资源利用、市场开发等领域都牵涉到生态与环境问题,需要专门的环境职能部门才能进行全方位的统筹规划与管理。因此大型体育赛事组委会应设立专门的环境部进行协调管理工作,并建立相应的制度规范。这些尤其在奥运会等大型体育赛事运作中更显其重要意义,如悉尼奥运会设立了专门的环境委员会。北京奥组委在绿色奥运理念指导下,在组织机构中增设了专门部门——环境活动部,由来自北京市环保局和水利部的环境、生态专家组成,主要负责奥运会的环境规划、组织有关奥运的环保活动;并编制完成了《奥组委环境管理体系手册》,确定了环境管理体系的管理主体与职责。而审视国内当前的其他大型体育赛事,基本上都没有建立类似机构,从而使得赛事的规划与运作中难以对环境与生态等绿色理念进行规范化和程序化操作。我国国内最近的两次综合性大型体育赛事,2003年第五届城市运动会与2005年第十届全国运动会,只是在场馆建设部、志愿者服务部等机构中具有类似功能。
同时在大型体育赛事的规划中对体育场馆的规划设计具有重要意义,包括场馆的选址、功能结构设计、材料工艺选用、赛后利用等规划中都要考虑环境与生态问题。如悉尼将“绿色奥运”展示得淋漓尽致,它广泛利用了太阳能、雨水和自然通风,体育场馆等建筑物及其工程设备都带有节能、环保特征。奥运场馆、奥运村使用了全球最大的太阳能处理发电设备,许多体育馆能够自行发电并且还让超额的功率直接转入国家电力网。这对2008年北京奥运会及各地建造体育设施都有可供借鉴之处。在绿色奥运理念的指导下,北京奥运规划中处处体现了绿色规划思想,如北京奥运会重点工程——天津奥林匹克体育中心的“水中体育场”规划理念体现了“绿色奥运”的主题要求,也充分体现了天津特有的生态环境和自然景观,并在设计中注入了诸如太阳能吸收系统、中水利用系统、湖水温差制冷系统、自然水域净化系统等绿色思想。
同时在组织管理中要特别重视依托志愿者等社团组织的力量。如2005年4月,首都大学生环保志愿协会、首都青少年生态文化研究中心共同发布了《北京青春奥运志愿者绿色环保培训规划》和《2005—2008首都大学生迎奥运环保志愿服务行动规划》,以示对“绿色奥运”的热心支持。在2003年银川市第七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举办期间,银川市团委带领全市各行业青年代表,开展“青年文明号”创建活动。全市“青年文明号”分布于交通、通讯邮政、税务、卫生、城管、公安、个体私营等窗口单位及机关、学校。上千名志愿者身着统一的服装,开展了声势浩大的“环境卫生及交通秩序整治”的活动。志愿者们在银川市主要街道清扫卫生,擦洗护栏、电话亭,清理草坪杂物。同时在全市的出租车、中巴车和公交车上粘贴印有民运会吉祥物和宣传标语的绿色公益招贴画。赛事志愿者等社会组织力量的参与将为大赛的环保、卫生等提供强大支持。
3.2 大型体育赛事绿色供应链与绿色物流的组织
大型体育赛事的举办将在一定时期内带来对材料、能源、设施等各行业的强烈需求,并将对物流提出巨大的服务需求。供应链和物流保障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大型体育赛事的成功举办,同时也成为实现赛事“绿色”理念的一个关键因素。大型体育赛事的绿色供应链包括赛事所需产品中原材料的选用、供应商的选择与评价等。
在大型赛事中绿色供应很有讲究。2000年悉尼奥运会多处使用了生态塑料,2002年盐湖城冬奥会,美国可口可乐公司使用50万个一次性杯子,全部是用玉米塑料制成。2008北京奥运会三大口号之一“绿色奥运”对中国环保事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生态塑料与绿色建材将为这一主题的落实发挥必不可少的积极作用。在2005年北京“绿色材料与绿色奥运”国际研讨会及展览会上展示了各种绿色塑料、绿色建材的产品和技术,其中不少新产品和新技术十分抢眼,如淀粉可用来制造餐具、玉米可做成衣服和窗帘等[5]。这些产品将在帮助奥运会节约能源和资源、倡导绿色选材、保持室内环境健康等起到重要作用。
赛事绿色物流的建立包括赛事物流的绿色规划、绿色运输、绿色仓储加工、逆向物流等内容。体育赛事的举办一般只有较短的一段时间,从几天到十几天不等,如单独为大型赛事建立多个专用的物流中心,过后必然造成闲置和浪费,不符合“绿色物流”的理念。比较实际的措施是利用现有的物流中心,并适当根据赛事的需要对其进行改造,并尽可能保证这些改造能在赛后继续发挥作用。同时建立相应的赛事绿色物流体系,进行全方位的物流调控。
3.3 市场经营开发中突出“绿色”形象,塑造“绿色”品牌
国内企业市场观念在经历了生产导向、推销导向、消费者导向等营销观念后,社会营销、生态营销尤其是绿色营销观念将成为21世纪市场营销的新潮流。绿色营销是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这一绿色文明价值目标在市场营销组合中的现代营销观念。我国许多行业和企业的绿色营销意识都在增强,积极研发绿色产品,如海尔、新飞等家电业,贵州茅台、秦池等食品业都率先实施了绿色营销[3]。绿色营销是指在市场营销中重视保护地球生态环境,通过营造绿色环保气氛,销售和推广绿色产品,倡导绿色消费,从而使生产、消费和环境协调发展的过程。西方学者将市场的这种变化形象地称为“市场的变绿”。随着世界体育商业化发展浪潮和我国体育市场化、产业化进程的加快,市场开发与经营是现代体育赛事活动重要动力支撑与保障。因此怎样顺应市场需求开发体育产品(服务)成为赛事商务推广等经营活动的首要环节。在现代体育活动中人们不断追求一种回归自然,渴望与大自然融为一体,体验“天人合一”的高雅感受。有人对美、俄、英、法、日、韩等10多个国家的休闲活动做了专门调查和研究,结果显示,随着收入增加和闲暇时间增多,人们在休闲活动中更加突出回归自然、热衷体育、崇尚民俗和冒险精神[3]。体育赛事尤其是大型户外运动赛事在市场开发与经营中应追求自然、环保、健康的天然统一,顺应现代体育消费的国内外趋势。体育本身是一种绿色健身活动,在形式与内容上对应了国内外绿色诉求与渴望。因此在现代体育赛事的市场经营中应努力使这种体育“健康、自然、和谐”的内涵外化,塑造赛事的“绿色”形象与品牌,从而一方面获得大众的参与热情,另一方面为企业宣传和广告提供更佳的商务平台,打造赛事的最佳融资平台,从而增进社会对赛事的认同感和亲和度。当前在部分大型户外赛事和民族体育旅游(赛事)等活动中对绿色形象塑造较好,而国内全运会等常规竞技赛事则“绿色”观念淡薄。
3.4 引入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进行绿色成本与效益控制
什么是绿色成本,目前的理解很多。联合国国际会计和报告标准政府间专家工作组第15次会议文件《环境会计和财务报告的立场公告》将绿色成本定义为“本着对环境负责的原则,为管理企业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而被要求采取的措施成本,以及因企业执行环境目标和要求所付出的其他成本。”[4] 绿色成本是当前产业界流行的一种投资成本方法。且随着社会对绿色消费的重视,以往由社会或后代承担的环境污染、破坏损失及环境保护治理成本等,“外部不经济性”成本支出将逐渐“内部化”,由现行企业来承担,则企业为此而发生的绿色成本支出也就越多。对体育赛事而言,绿色成本控制系统是使赛事的生态等社会成本内部化,从而短期内增加赛事的运作规模和成本。但从长远来说,收获的是赛事生态和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效益。同时绿色投入肯定会取得可观的经济效益,进而使得整个体育赛事的经济效益同整个社会经济效益相协调一致。因此,绿色成本控制系统的目标很明确,通过内部化赛事的“外部性”成本,采用一定的方法,控制赛事内部成本的形成因素,以达到绿色和环保的要求,最终使得赛事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整体效益相一致,进而实现体育和整个社会持续发展的良性互动发展。绿色成本控制一改传统成本控制目标的弊端,即以获取最大政绩形象或短期经济效益为目的,转变为寻求体育赛事经济效益与“生态、和谐、可持续发展”等社会效益的统一。
赛事绿色成本和效益的有效调控体系的构建需借鉴当前绿色GNP中的绿色核算体系和绿色会计理论。《中国21世纪议程》明确提出,研究并试行把自然资源和环境要素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使有关统计指标和市场价格能准确地反映经济活动所造成的资源和环境的变化。这就是把国民经济的绿色核算体系思想,随着我国绿色会计体系的完善,它将为企业和其他社会组织活动绿色核算提供依据。因此大型体育赛事绿色成本和效益调控体系的构建具有可行性,但要有效执行操作需要一个长期过程,尤其是当前国内全运会等赛事本质上还是一种政府行为,带有政府部门或地方政府“政绩”色彩,政府可以为了展示“繁荣、和谐”形象可以不惜巨额投入。但随着体育社会化进程加快和国家科学发展观的深入,这种情况将逐渐改变。对于当前大型体育赛事而言,最切实际可行的还是先引入当前成熟通用的国际ISO14000系列环境标准框架。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是各社会组织规范管理行为、实施生态经济管理的有效工具,已成为世界范围内社会各组织进行环境管理的一种有效工具[5]。通过参照该环境体系的规范和标准,将对实现赛事的绿色成本和效益的规范化和可操作性调控具有重要意义。
2.绿色发展理念下高校体育文化建设论文 篇二
一、顶层设计的概念解读
原本是一个系统工程学的概念。从工程学角度来讲, 顶层设计是一项工程“整体理念”的具体化。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 这一工程学概念被西方国家广泛应用于军事与社会管理领域, 是政府统筹内外政策和制定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思维方法。顶层设计在社会发展和管理领域的运用, 也可以理解为政府“战略管理”。我们知道, 战略一词的核心意思就是整体性、全局性、长远性、重大性目标的设定。战略管理这一概念则包含三个内涵:一是战略目标的规划与设计;二是战略过程的组织与控制;三是战略执行与实施。改革的顶层设计就是要从政府战略管理的高度统筹改革与发展的全局, 使改革与发展按照我们的预期目标迈进。
顶层设计的理念具体到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中来讲就是:明确改革的目标, 选择改革的方式, 规划改革进度。
二、中国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顶层设计
1、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现状
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未能彻底摆脱传统教学的束缚。以重复中学教学内容的所谓“拼盘式”教学体系仍在贯穿着高校体育教学的全过程, 高校的学生有其不同于中小学生的特点, 他们在经历过初等体育教育的过程之后, 在体质水平和健康水平上都有一个更高的层次, 在锻炼习惯的养成和终身体育的教育方面都应该有更新、更高的要求。据一份对1096名大学毕业的调查显示:能坚持锻炼 (每周4次以上) 的男生仅占12.6%。女生仅占7.4%;全国某重点大学一项调查表明, 大学毕业后只有68.7%的人保持着健康水平, 72.5%的毕业生没有形成体育特长, 只有19.5%的毕业生能够坚持锻炼, 日常生活中对体育保健知识和健身方法也是相当欠缺。由此得出, 现行的高校体育教学仅仅维持了高中阶段的体质健康水平, 教材内容设置缺乏科学性、实效性, 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高校体育教学在教学目标的规划和设计中考虑不够全面, 缺少关注教学过程的组织和控制, 教学过程的实施与执行与目标设置不能统一。
高校体育改革的观念相对落后, 20世纪80年代起国外就开始倡导快乐体育和终身体育, 而我国从改革开放至今, 还是以传授运动技术为主, 逐渐向增强体质和终身体育为主的转变, 并一直伴随学校体育的改革, 而改革的成效并不是很显著, 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于2011年9月娥公布的2010年国民体质监测结果表明:大学生身体素质25年来一直在下降, 与1985年相比, 肺活量下降近10%, 大学女生800米跑、男生1000米跑的成绩分别下降10.3%和10.9%, 健身能力、健身文化、健身习惯的培养并未有很大改善。
高校教学内容的滞后性, 根据《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和《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将高校的体育课教学内容分为:重点学习的、一般掌握的、浅显尝试的、介绍性的教学, 这些内容只关注了运动能力的培养, 忽视了健身能力的培养, 集体的项目偏多而个人的项目偏少, 重视课堂教学, 课外体育活动偏少。
2、结合高校学生的特点, 明确改革的目标
高校的大学生正处于思想活跃, 精力充沛, 意气风发的青春时期, 学校要通过体育教育为其个性和创造力的发展营造良好的氛围, 以人为本, 抓住学生形成世界观、个性气质的黄金阶段, 这个阶段把握好就可以有一个质的飞跃, 如果把握不好任其发展就可能会出现大学生在性格习惯上怕艰苦, 缺乏毅力, 做事情缺少恒心, 尤其表现在体育学习上;生活习惯上, 无目标, 无计划, 随波逐流, 得过且过, 无规律, 无节制, 不能严格要求自己, 寻求及时享受, 忽略长远的利益和目标。结合高校学生的特点来灌输《纲要》中确定的高校体育教学的目标, 五大目标进行分类、分层次、分阶段的实施, 显性目标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为本, 隐形目标以提高学生的体育人文素养为本, 二者结合才能具体化目标, 避免出现改革的目标过多、过杂、过乱。
3、选择恰当的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方式
我国高校体育改革方式从开始简单的教学方法上改革, 利用不同的教学方法灌输体育技能, 但是教学内容仍然是小学、中学中一直学习的三大球、田径等的基本内容, 比较少考虑高校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征, 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单调乏味, 学生不能有效的掌握一门运动技能, 反而打消了学生上体育课的积极性。
其次是专项教学式的改革, 丰富教学内容, 使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来选择自己所修的课程内容, 满足了学生的个性需求, 提高了学生上体育课的积极性, 教学效果也比较明显, 但是这样的改革方式, 增加了学生学习运动技能的心理负担。
最后是提高学生体育能力为主的素质教育改革, 事实也证明了改革不能只在方法和内容上进行浅层次的, 而要从学生的体育能力培养着手, 而这也是符合2002年《纲要》中规定的体育教学目标的, 体育教学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终身锻炼习惯, 加强思想教育, 培养竞争精神, 促进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和自我评价能力的实现, 在这个改革的过程中摒弃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论, 明确了以学生为中心的观点, 正确处理了教师为主导和学生为主体的关系。
三、总结
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几乎是体育科研中的难点和重点, 难在没能去迎合最初的目标进行, 结果导致改革进行的轰轰烈烈, 但是学生的身体素质在直线下降, 改革的重点没能抓住, 也是只在原来旧的基础上的缝缝补补, 不能达到质的飞跃。最终出现了竞技体育独树一帜, 学校体育踌躇不前的局面。少年强, 则国强, 高校体育改革的道路走的不全面、不协调, 在这样的高校体育改革中, 我们需要的不是盲目的追求改革的进度, 而是要不断的调整, 要站在高端进行统筹设计, 既要确定高校改革的核心理念, 又要确定其衍生的顶层目标, 核心理念和顶层目标要符合规定、符合逻辑, 并派生出二级系统和二级目标, 如此层层下推, 直至最基础的“实施”层面, 只有确定顶层设计, 改革才有了实施的依据, 才会避免改革方向和改革思路在具体实施中的异化现象, 其实多年来的改革都是力求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提升, 所以只有顶层设计具体化、明确化, 下层就可以实施的游刃有余。
参考文献
[1]薛天祥.高等教育学[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214-215.
[2]王浩.提高普通高校体育教学质量的思考[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 2011, 29 (1) :55-56.
3.绿色发展理念下高校体育文化建设论文 篇三
关键词:绿色;教育理念;小学校园;体育文化
一、加强体育文化建设,创设积极向上的体育文化环境
文化活动离不开物质载体,尤其是小学体育活动的开展,必须依赖一定的体育建筑场所、体育器械设备等物质条件。绿色教育理念下的小学体育文化安全环境的构建居于首位,因为小学生的思维仍然是具体、形象、生动的,只有借助于实物的场所和器械才能激发他们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所以,小学阶段必须重视校园体育文化的物质环境建设,最起码给学生提供一个健康安全的体育文化活动场所,在建造体育场馆、添置体育锻炼设施和体育用品时都要做到尊重生命,呵护健康,以生为本。但是,只有完备的体育物质文化设施只是一个方面,另外,要创设积极向上的绿色校园体育文化环境,还要加强对体育精神文化的建设。小学校园特有的体育精神文化是维系学校团体的一种精神力量,我们可以通过在校园的墙壁、走廊、门厅、教室后的黑板上张贴具有校园特色的体育报刊、体育标语等来创设具有本校特色的体育精神文化环境,营造特有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形成学校良好的体育校风,进而培养全校师生积极向上的体育意识、体育观念和体育精神。
二、提升师生素质,构建充满活力的绿色体育课堂
绿色教育理念要求小学体育教师必须创设符合小学生身心发展和认知规律的体育教学情境,营造和谐民主的课堂教学气氛,以激发学生“我运动、我快乐”的参与体育活动的热情,要想真正落实“以人为本”的绿色体育课堂的教学理念。这需要做到以下几点:①要加强体育教师队伍的建设,提升体育教师的素质。因为体育教师是体育文化的传播者、建设者和弘扬者,是体育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体育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职业道德、品行作风和人格魅力在对学生体育知识的传授、体育意识的养成和校园体育文化的建构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②学生是参与体育教学活动的真正主人,教师要充分认识绿色体育课堂的意义和价值,在教学上自觉贯彻绿色教育理念,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把学生的主体地位凸显出来,让学生在积极参与、乐于运动中体验体育活动的乐趣,自觉形成体育意识和素养。
三、开展各种活动,拓展永续发展的绿色体育教学
小学校园体育文化是一种物质与精神互相结合的文化,体育文化要通过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体育文化活动来呈现。所以,促进体育文化的形成,还需要具体的体育活动来实现。可以通过开展体育宣传活动,采用体育活动征文、活动剪影等形式,也可充分利用宣传栏、黑板报、广播电视等宣传媒介的作用,加强渲染,烘托气氛,形成人人关心,人人参与的良好体育氛围。还可以通过体育运动项目的设置,强化体育活动的氛围。要根据小学生的身心发育特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的个性要求及各种体育教学的任务目标,开展不同性质和类别的体育比赛活动项目,如,短跑、中长跑、跳高、跳远、铅球、接力等,也可以开展竞技型的篮球、乒乓球、羽毛球比赛等,针对低年级的小女生还可以开展踢毽子和跳绳等比赛活动。通过一系列的比赛活动,增强师生的集体荣誉感,促进学校优秀体育文化氛围的形成,进而为绿色校园文化的建设奠定良好基础。
不断加强绿色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不仅能让学生在平时的体育活动中接受健康绿色的体育文化熏陶,并且积极投身于体育文化建设的活动中,还可以督促学生成为一位身体健康、发展全面的适应绿色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合格学生。
4.绿色发展理念下高校体育文化建设论文 篇四
摘要:高校体育教学的价值内涵应以学生基本知识能力培养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过程培养、情感认同为重点。基于此本文提出了基本知识能力培养、学生情感认同、过程教学三大模块体育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九分法对各指标权重进行分析。关键词:体育教学;评价指标体系;价值教学
体育是指通过身体活动和其他一些辅助性手段进的有日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过程。体育教学评是对教学过程及结果进行价值判断并为改善教策服务的活动。日前教学评价舍本逐末,把教学价作为教师绩效考核的一种方式,重视运动技能评价,忽视学生身心健康和情感认同评价;重视结果,忽视过程;重视教师评价,忽视学生主体地位。川体育教学评价应树立科学的评价理念,体育教学回归本质——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综合素质,关心学生发展和进步,以能使学生掌握基本体育健康知识和技能、心理健康发展、社会适应能力提高为重点。
一、以学生为主教学的内涵(一)转变教学观念,以学生为主
在体育教学及评价过程中要转变观念,以学生为主。教育教学从学生被动参与到主动参与的转变,从关注学生学习结果到关注学生进步与成长的转变,从教与学的二元关系到师生和谐进步的转变;教学评价从关注学生差距和不足到发现学生学习过程中积极的改变和成长进步,并及时鼓励和肯定的转变,从排斥学生参与教育教学评价到鼓励学生参与到教育教学坪价的转变,使教育教学及评价真正以学生为主,确立以学生为巾心的教育教学理念。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内在潜力与学习动力,使学生由被动的接受客体变成积极主动的学习主体,使教育过程真正成为学生自主自觉的学习活动和知识建构与自我建构的过程。(二)基本知识能力和综合素质能力并重
现代体育教学理念多样化,但无论是快乐体育还是绿色体育,基本知识能力和综合素质能力并重是现代体育的基本内涵。
体育注重基本知识能力,即是要使学生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掌握教育科学、心理科学、人体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掌握体育教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掌握体育锻炼、训练(社会科学论文发表----论文发表向导网江编辑加扣二三三五一六二五九七)与竞赛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具有学校体育科学研究的基本能力;熟悉国家有关教育、体育工作的方针、政策和法规;了解学校体育改革和体育科学的发展动态。体育注重综合素质能力,即是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培养学生的能力:第一,增进身体健康,促进身体的正常发育和身体健康水平的提高。一方面体现在身体形态和机能的变化方面,通过在教师指导下参加体育活动,学生能够增强体能,使身体健康水平得到提高。另一方面则体现在体育意识和行为的变化方面,通过长期的运动实践和体验,学生不但能形成对身体、身体活动和健康的正确观念,增强自我保健的意识,同时还将逐步养成健康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第二,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体育运动过程是不断面对挫折和克服困难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将反复体验挫折和困难,从而提高抗挫折能力和情绪调节能力,培养勇敢顽强的意志品质;在不断超越昨天、超越自我的过程中,学生会体验到进步或成功的喜悦,从而形成客观评价自我的习惯和能力,增强自尊和自信心,形成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人生态度。第三,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学生通过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所获得的社会适应能力,包括理解个人健康与群体健康的密切关系,对自我、群体和社会的责任感,合作精神与竞争意识,对他人的尊重和关心他人,良好的体育道德和团队精神。同时,体育与健康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学习能力也具有显著的作用。(三)注重过程培养,关注学生情感认同
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更加关注学生学习和成长的过程;在教学目标、培养计划的制定,教育教学效果的评价方面关注学生发展需求,体现学生个体发展诉求。由单纯接受性教育向主动学习性教育转变,注重建立主动性学习过程,将学习与运动训练有机结合,激励引导学生主动获取知识、体育锻炼和塑造能力;教师教学由单纯接受性教学向引导性教学转变,教师教学不单纯是为了“教”,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学”,引导学生乐学、善学和会学;教育管理由单纯接受性管理向过程性管理转变,坚持人本管理理念,充分尊重学生个性特点,肯定和鼓励学生的进步和成长。“亲其师,信其道;疾其师,隐其学”。要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就要(社会科学论文发表----论文发表向导网江编辑加扣二三三五一六二五九七)赢得学生的情感认同。在影响教育教学的诸多因素中,学生对于学校培养计划、教学方式的认同,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情感认同是有效教育教学的前提条件,然而也是一个被长期忽视的重要因素。以学生为本即是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在被理解、被尊重的环境下取得进步和发展。
二、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一)对体育课程的评价
对体育课程评价包括对课程建设、教学效果和教师的教学等三个方面。对课程建设的评价主要包括:课程的各种规范性文件和制度、教材建设、课程的目标、课程体系的结构完善及课程的内容的充实、课程的实施等。对教学效果的评价包括:对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了解和掌握课程的内容、任务、技术)、体育技术和知识掌握、健康水平的提高、对教学的满意程度等。对教师的教学评价包括: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语言、示范、课堂组织、教学态度、教师和学生的互动等)、教学准备(备课、准备器材等)、对于教材的选用及研究、对于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的指导、教师的专业素质(职业道德、教学能力、教育科研能力)等。(二)对学生能力培养的评价
体育对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包括基本能力培养和拓展能力培养两个方面。对学生基本能力的培养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热爱体育事业、社会责任感、思想政治水平等)、运动训练能力(制定和实施训练计划的能力、运动能力等)、自主学习的能力。对学生拓展能力的培养包括:身心素质(身体健康水平、适应环境的能力、克服挫折和自我调节的能力等)、创新能力、社会交往能力(沟通能力、管理和组织能力等)。(三)对培养过程和学生情感体验的评价
对培养过程的评价即是分析、判断和测量教师教学的组织和实施过程中,处理教学环节、体育训练或活动时的意图,针对性和实施效果;能否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创造性地组织教学。具体评价内容包括:教学过程设计是否依据学生和教学具体情况;教学环节处理是否关注学生的认知需要,能否起到引发学生兴趣,指导学生主动学习;教学过程能否体现学生主体,面向全体学生,能否关注全体学生的学习,是否关注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进步,能否兼顾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要;教学过程中的师生、生生互动;教学环境能否吸引学生参与,提供学生体验,学生学习能否得到教师的指导和激励。
对学生情感体验的评价即是评价教师的教学行为对学生学习过程所产生的心理反映的评价。具体评价内容包括:求知需要,即教学内容能否满足学生的求知需要;能否获得快乐的学习体验;成功需要,即学生在学习、训练的过程中能否体验到进步和发展,并得到尊重和认可的情感体验;审美需要,教学过程中能否使学生审美需要得到满足而产生快乐情绪。
三、评价指标权重的分析
在权重分析方法中,层次分析法以其操作简单明了,能够适应不确定性和主观信息的特点而得到(社会科学论文发表----论文发表向导网江编辑加扣二三三五一六二五九七)广泛的应用,适用于定性和主观型评价,是一种科学合理的权重决策分析方法。在实际应用中得到广泛应用。层次分析法的基本步骤如下。(一)建立问题的递阶层次结构
运用层次分析法对评价指标权重进行度量,必须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的递阶层次结构。即是明确各个层次的指标和位置,并将它们之间的关系用树结构的形式表示,从而构成递阶层次结构。(二)构造两两判断矩阵
构造判断矩阵的方法是:每一个具有向下隶属指标作为判断矩阵的第一一个元素(位于左上角),隶属于它的各个元素依次排列在其后的第一行和第一列。判断矩阵的填写大多可以采取以下方法:向填写人(专家、教师、学生等)反复询问;针对判断矩阵的准则,其中两个指标两两比较哪个重要,重要多少,对重要程度按1~9赋值。(三)由判断矩阵计算被比较评价指标的相对权值
对于专家填写后的判断矩阵,利用一定数学方法进行层次排序。层次排序是指每一个-y0断矩阵各指标对其准则的相对权重,所以本质上是计算各指标的权向量,计算权向量有特征根法、和法、根法、幂法等。(四)一致性检验
判断矩阵可以具有传递性和一致性。一般情况下,并不要求判断矩阵严格满足这一要求。但从人类认识规律看,一个正确的判断矩阵重要性排序是有一定逻辑规律的,例如若A比B重要,B又比c重要,则逻辑上来讲,A应该比c明显重要,若两两比较时出现A比c重要的结果,则该判断矩阵违反了一致性准则,在逻辑上是不合理的。因此,在实际中要求判断矩阵满足大体上的一致性,需要进行一致性检验。只有通过检验,才能说明判断距阵在逻辑上是(社会科学论文发表----论文发表向导网江编辑加扣二三三五一六二五九七)合理的。当判断矩阵的填写人是学生时,由于学生缺乏经验,更需要进行一致性检验。
5.绿色发展理念下高校体育文化建设论文 篇五
一、当前高校体育教学的现状与不足
当前,我国的高校体育教学存在着比较严重的投入不足问题,投入包含硬件投入及软件投入。软件投入是指师资力量,在高校中,体育教师的数量比较少,因此每名体育教师就会承担很多工作量,这使得体育教师的工作热情降低,而且,体育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受到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比较重,因此,在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方面积极性比较低;硬件投入是指体育设施,近年来,各个高校都实行了扩招的政策,学生数量大幅度增加,而体育设施总量还停留在原来的水平上,导致二者之间出现不平衡,最终影响了体育教学的质量。
二、阳光体育文化背景下高校体育教学质量的提升策略
(一)丰富教学内容,开展拓展训练
在阳光体育文化中,倡导社会群众的广泛参与,不提倡竞争,而在拓展训练中,为了完成项目,所有的项目参与人员要集中到一起,集思广益,想出完成项目的最佳办法。从广泛参与的角度来看,阳光体育运动与拓展训练是存在相同之处的.,因此,教师可以开展拓展训练教学。在开展拓展训练教学时,教师要选择恰当的拓展项目,有意识的达到教学效果。对于体育教学来说,选择教学内容实际就是选择项目,在选择项目时,要充分考虑学校的实际情况以及实际的教学目标,尽可能的在保证合理的基础上丰富教学内容,以便于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效的提升教学效果,比如啦啦操、轮滑、网球等都可以满足教学的需要,实现教学目标。
(二)提升教师的素质水平
高校体育教学质量会受到很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其中教师的素质水平是非常关键的影响因素。实际上,现在的学生都非常注重自身的身体素质,都希望通过体育教学增强自身的体质,因此,教师所面临的任务就变得更加艰巨。在阳光体育文化的背景下,要求教师具备能够给予学生指导和建议的能力,为了满足这一要求,教师就要切实的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及素质水平,以提高实际教学的质量。另外,教师还要具备优秀的沟通能力,事实证明,人格魅力比较高的教师更受学生欢迎,而且更能调动起课堂的气氛,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最终收获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三)加强高校的体育运动氛围
6.绿色发展理念下高校体育文化建设论文 篇六
[摘要]在“阳光体育运动”背景下,高校要在更广视域、更高平台和更深层思考自身的发展,真正形成优秀的校园体育文化,高校体育改革与发展势在必行。从具体内容看,高校体育发展的内容包含:健康理念确立、校园体育文化形成、教育系统文化优化等3个方面;高校体育发展需要学校领导、学生及行政人员共同努力,形成合力。
[关键词]阳光体育运动 高校体育 发展
在美国对体育的热爱都可以用“狂热”一词来形容,体育运动在日常生活中的地位、体育精神对个人奋斗历程的影响、国民个性在体育比赛中的体现,恐怕没有什么国家可以跟其一争高下。第一次挥棒击球,第一次大力开出橄榄球,第一次歪歪斜斜地把篮球扔进篮筐,这些都是美国人一生中的重要里程碑。对他们来说,体育早已不是简单的活动筋骨,而成为追求个人目标和享受生活的载体与动力源泉。高校要在更广视域、更高平台和更深层思考自身的发展,形成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贯彻和落实“阳光体育运动”的思想,促进高校体育的发展势在必行。
一、“阳光体育运动”是高校体育发展的题中之义
1.“阳光体育运动”的提出
2006年12月12日,《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关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提出了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为了认真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在全国亿万学生中欣起群众性体育锻炼的热潮,切实提高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共同决定,从2007年开始,结合《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全面实施,在全国各级各类学校中广泛、深入地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以下简称阳光体育运动)。《通知》要求用3年时间使85%以上的学校能全面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使85%以上的学生能够做到每天锻炼一小时,达到《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及格等级以上,至少掌握两项日常锻炼的体育技能,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体质健康水平切实得到提高。“阳光体育运动”的实施对高校体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即高校体育活动要满足“阳光体育运动”的需求:要积极为大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创造条件、培养其每天锻炼一小时的自觉性,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
本文是根据“阳光体育运动”教育方针,谈及基于高等体育院校之外的普通高校体育发展这个层面的问题。
2.“阳光体育运动”是高校体育发展的现实要求和理性选择
对于任何一个大学生来说,如果要想将来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重视身体健康,以健康的身体促进自身的发展。尤其是在当前情况下,青少年的体质状况令人担忧,针对这些状况,各级教育部门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如推广《第一套全国中小学生校园集体舞》、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等活动,各个高校在执行教育部门的教育方针的同时,根据本校实际情况,安排了很多具有趣味性的、深受广大学生喜爱的体育活动。由于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到来,随着各类高等教育“产品”来源的多样化,教育“产品”的消费者对“产品”的要求就更加挑剔。当前,在我国社会对上大学的社会心理预期已从有学上转变为要上好的大学,而且这种趋势将会愈益强列,面临的不仅是社会需要资格老、声望高、实力强的国家重点高校的毕业生,而且对培养出的学生在社会中的适应能力、竞争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高校在确立长远发展时应充分认识“阳光体育运动”对高校发展的重要性。
与以往相比,在“阳光体育运动”背景下高校课外体育活动开展的目标更加明确,高校体育活动的开展要提高大学生对体育的认识,使“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的口号深入人心,对体育课、课外体育活动进行安排、指导、监督、控制,使每个学生每天锻炼达到一小时。从我国调配学校体育教育的实际情况来看,当前迫切需要从时代高度对体育和德、智、美、劳四育及其相互关系作一深入的研究与探讨,因为体育与其它四育的相互关系是制订学校体育教育方针的重要理论依据,是确立体育课程改革目标体系和教育评价指标体育的理论基础,而且还是教育实践中各项具体工作的基本指导思想。当前我国高校体育教育实践中许多严重偏离教育方针的错误倾向,从理论根源上分析,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人们对体育和其它四育相互关系的理解不当的情况下产生的。因此,体育教育改革与发展就显得有重要意义了。
二、“阳光体育运动”背景下高校体育发展的内容
1.健康理念的确立——高校体育发展的方向
健康是指生理上的健康和心理上的健康,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真正的健康要“五快”“三良好”,吃的快、便的快、走的快、说的快、睡的快、良好的道德,良好的人际关系,良好的为人处事能力。体育作为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人的全面发展和教育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尽管我国的教育方针一再强调受教育者要德、智、体育全面发展,但是学校体育落后于社会发展,不适应现代的需求,则是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从大的方面讲,受我国经济条件的制约,教育的滞后和体育战略上的某些偏差是造成体育教育落后的一个重要因素。从微观上分析,学校体育教学的观念,指导思想,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手段的陈旧僵化也是一个主要原因。体育教学的落后主要体现在重传授技术,忽视学生身心全面的发展,特别是人的心理教育;教学内容陈旧,只重视知识本身,不重视知识的更新与根据人的发展有针对性地选择知识;教育方法呆板僵化,忽视学生的主动性,这样的教学很难谈到对人的全面和谐发展,也难适应“阳光体育运动”对大学生健身理念的需要。总的来说,高校体育教育改革尽管有了较大的发展,正朝着培养“健康”的人的方向发展,但在思维方式、教学理念等方面并不突出,高校体育要树立培养健康社会劳动者的目标,站在培养“健康”人的高度考虑学校体育发展,体育教育的.改革不容忽视的内容,从实际情况看,健康理念尚未得到各高校的重视。
2.校园体育文化的形成——高校体育发展的核心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包括体育教育功能、促进智力功能、情操陶冶功能、心理疏导功能和社会实践功能。校园体育文化内涵的形成对拓展校园体育文化的功能、培养全面发展的大学生,加强校园精神文明建设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在我国长期以来,对体育教师养成和体育教师成长始终占主导地位的“运动技能专业化”价值取向,人们评价一名学生是否上好了体育课,也主要就是看其自身是否掌握了相对较高的运动技术水平,在一定程度导致了高校体育教师对学术的疏离、学术信念不坚定,学术使命感不强,体育文化也未受到重视。这种状况会直接导致体育课教学的内容、方法以及效果等。早在民国时期,留日归国学者登科在其《改善全国私立体育学校之管见》一文中指出:“这样徒重术科,轻视学理,直等江湖卖技之流,一量出而作教……安能望其能够对学校及社会有所贡献之欤……与其照现在培植千百个半途异志,只知跑跳,不明学理遗害青年的体育教育,不如造就一个修身为业,学有深究,术有擅长的真实同志。”由此可见,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通过潜移默化的方法将体育以文化的形式深到体育教师和学生的内心,对高校体育教育的发展而言亦十分重要。
3.教育系统文化优化——高校体育发展重要的使命
高等教育系统文化是一个国家高等教育学术系统文化的最高层次,是由国家高等教育的固有传统和管理体制的作用形成的对高等教育目标、运作和制度规则的认识。主要体现为:(1)入学信念。高等教育要面向什么人、为谁开放、也就是什么人才能进入高等教育系统。同时还包括对入学者衡量的标准是什么,合适的入学人数等问题的态度、价值取向及假设。
(2)专业信念。高等教育的目的是“发展纯学术”、“促进教育民主”、“个性发展”和“社会变革”还是“为各行各业培养合格人才”。
(3)就业信念。教育系统为谁培养出什么样的人,也就是其毕业生要到哪里寻求工作岗位。在这方面,不同国家的高等教育系统也有所不同,有的是为政府、事业单位输送人才,而有的则为企业输送人才。
(4)研究信念。对于高等教育的研究与教学是否结合或怎样结合,各国持有不同的信念。
客观上讲,高等教育系统文化是高等内部文化所处的宏观背景,高校内部文化是在国家高等教育系统文化氛围中形成的。在我国,现代意义上的大学属于西方导入的舶来品,起步伊始即因中国传统的“重行主义”文化本身就使失去了德国大学所奉行的“学术研究至上、教学与研究相统一、学与术相分离”的经典大学理论。当前对中国高等教育的种种批评中,有许多直言学科的建设、校园文化理论等方面庸俗化,重视和优化充满“阳光、健康”的大学校园文化,对中国的每一所大学都是必要的。笔者认为,从某种意义上讲,体育对推进教育优化具有一定的优势,“拼搏、竞争、开拓、进取”等奥林匹克精神和情怀与“独立精神、批判精神和理想主义”等传统的大学精神具有相通之处。因此,高校一方面要正视体育教育在学科文化建设中的劣势,另一方面要充分发展自身的优势,充分利用体育文化特有的优势推进中国高等教育系统文化的优化和重建。
三、“阳光体育运动”背景下高校体育发展的路径
体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决定了其发展路径的复杂性,如其可从不同的侧面进行,本文仅从“阳光体育运动”主体视角剖析高校体育发展的路径。“阳光体育运动”不是单个人或者群体所能完成的,需要校园里的每个人的共同参与,院校领导、教师、学生乃至普通员工等都是高校“阳光体育运动”的参与者。
1.纳入治校理念中,发挥校领导在“阳光体育运动”战略中的领导作用
高校领导作为学校发展的领航人,应当树立建设“阳光体育运动”校园的觉悟,将自觉构建“阳光体育运动”校园纳入治校理念中,并予以积极的践行,充当“阳光体育运动”校园建设的塑者和领导者,关于校领导着手从哪些方面努力才能够开展好“阳光体育运动”,笔者将在以后进行探讨,从当前来看,笔者以为,对高校领导团队而言,首要的是转变这样一种对体育的偏颇观念,如认为抓好高校体育就是办好高水平运动队,高水平运动队的建设与发展作为高校学校体育工作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能够有效贯彻与实施“阳光体育运动”,加强学校精神文明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全面推进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实施,提升学校知名度,加快与外界的交流与合作,达到以点带面促进学校体育工作开展的作用,但不能忽视了普通大学生的体育运动。其次,贯彻“阳光体育运动”的精神。其实不管大学高水平运动队的成绩如何,普通的大学生都是校内参与体育活动人数最多的群体,他们参与体育活动的情况最能反映出“阳光体育运动”的宗旨。
2.加强体育课程建设,奠定高校体育发展的基石
课程是学校开展教育活动的基础,而体育课程的建设可以说是“阳光体育运动”的关键所在,开展阳光体育运动,要与体育教学相结合。严格执行国家有关体育课时的规定,开足上好体育课,不得以任何理由挤占体育课时。深入教学改革,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通过体育教学,教育、引导学生参加阳光体育运动。体育课是学校体育的中心环节,抓好体育课程对提高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全面锻炼学生身体,增强体质无疑是体育课程的重要任务。根据高校体育课程的目标,体育教学内容应兼顾学校体育的近期和远期效益,特别重视培养发展学生的个性、兴趣和自制能力。从学生和社会对健康的实际需要出发,推陈出新,精选和丰富课程内容,注重各个课程内容间的联系,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和脱节现象。要根据课程的发展,增加以反映当代体育健身发展水平和多学科交叉为主要教学内容的选修课,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加学生的技能,以适应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体育课程建设是一个需要长期不断进行的长远课题,只有在高校体育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加强各个环节的提高和完善,才能真正把高校体育工作抓好,把阳光体育运动抓到实处,全面改善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
3.丰富课外体育活动,明确高校体育发展的方向
课外体育活动是满足学生体育需求的有益补充。目前高校体育课时一般为每周2个学时(90分钟),仅仅依靠体育课的常规开设不能保障“每天锻炼一小时”的标准,所以有针对性的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体育活动是当前高校顺利实施阳光体育运动的有力措施。制定完善的管理体系和课外体育活动的评价制度,激发学生的锻炼热情,达到提高学生体质健康素质的目的。鼓励建立各种合法健康的学生体育社团和体育俱乐部,加强社团管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阳光体育运动持续健康的开展。
根据阳光体育运动的特点,开展课外体育活动。首先,大学生的课外体育锻炼应以健康快乐为目的,追求锻炼的实效性。从学生个人的实际出发,追求身心愉快、增强体质,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和才能,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使其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其次,组织方法要灵活,既可以班级形式进行,也可以小组或个人的形式进行,活动内容也丰富多彩,可以根据每个人情况和要求进行选择。再次,因人制宜,区别对待。在安排学生体育锻炼时必须考虑上述的不同特点,采取区别对待的方法。例如:按不同的年龄、性别及体质强弱编成锻炼小组,按不同的内容和负荷量,总之要使每个人都要得到适宜的锻炼。
4.提升大学生主体地位,强化行政管理人员服务意识,形成高校体育发展的合力
学生是高校的主体,没有学生,高校本身将不存在,大学生对大学理想的实现、大学功能的发挥都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阳光体育运动”的主体是针对大学生,一方面要注重“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要能站在大学生立场来思考方向和策略,把大学生放在最为突出的位置,把“是否符合大学生群体的实际需求”作为判断学校体育发展好坏的标准之一;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大学生在体育运动中的主体作用。
高校体育发展中,还有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即学校行政人员为代表的管理者,从本体论上讲,高校内的行政管理人员都是后发衍生的,初创时期,高校并不设置专职的管理人员,随着现代大学规模的扩大和职能的拓展,行政管理的职位就变成专职的了。由于体制的原因,我国高校的管理模式是对政府管理模式的模仿,虽然这种管理模式有过态之势,但这种自上而下的行政管理模式,同时能强化行政管理人员服务意识的话,对贯彻“阳光体育运动”的精神,推动高校体育的发展方面来说,能使行政管理系统与大学生主体形成合力,共同促进高校体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黄爱峰.体育教师专业化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博士论文,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2]孙淑惠.“大学文化”视野下高等体育院校发展论略[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7).
[3]杨东平.大学精神[M].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88.
[4]金耀基.大学之理念[M].北京:三联书店,2001.12:24.
[5]李子明.对高校体育改革若干问题的思考[J].体育科学研究,2001.36-39.
7.绿色发展理念下高校体育文化建设论文 篇七
1 低碳理念的实现原则
低碳其实就是一种最自然的生活方式。就好像我们所居住和工作的地方, 如果可以不需要人工制造气温, 尽低碳量自然通风, 自然的采光, 这样的生活环境才是完整的, 才称得上是低碳的。在对绿色建筑进行贯穿低碳理念的时候一定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理念原则:
(1) 对再生资源要合理且充分的利用。低碳理念的核心就是节能, 所以, 在对绿色建筑进行设计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对再生资源的利用和使用, 比如说在建筑中对太阳能、风能和地热等再生资源, 除了能节约能源外, 还可以在总体上节约成本资金。修建在各类型的半地下及地下的建筑物就可以考虑有效利用地热能, 保证建筑物即使在不消耗能源的时候也可以保证建筑物可以冬暖夏凉。
(2) 在对建筑物进行设计的时候考虑好建筑物的朝向及其建筑物之间的间距, 这样能够保证建筑物在朝向太阳的时候, 让用户可以有效采集太阳能。同时建筑物的朝向尽量不要面对冬季的主要方向, 这样会让流换热的损失降到最低。对建筑的体型和结构也要好好考虑, 让室内可以的通风达到很好的效果, 就可以减少对制冷制热的能源使用, 实现低碳理念。而且还要适当的将绿色建筑内的温度保持性能提高, 主要是让绿色建筑的热工性能保持良好, 减少绿色建筑的内部耗能。另外还要让建筑物的总热阻高于最小热阻, 以便控制建筑物内部表面问题;此外, 建筑物还应该有稳定性, 防止建筑物受潮等。
(3) 因为绿色建筑的窗体比例不合理就会导致建筑耗能增加, 所以应该适当减少绿色建筑物的窗体比例, 增强建筑物内部的封闭性, 阻止建筑物出现冷风渗透现象的产生。或者可以在建筑物内建立门斗, 让门洞避开风向, 也可以减少内部耗能。
2 低碳理念在绿色建筑中的贯穿
(1) 应该在绿色建筑内部增设对太阳能的使用, 通过太阳能对其建筑物进行保温, 而且从资源的角度来看, 太阳能属于无污染、纯净且再生的自然资源, 在绿色建筑中大量应用太阳能进行建筑物的采暖, 不仅仅节省常规资源的能耗, 还有对环境起到保护作用, 实现真正的低碳理念。另外从卫生的角度来讲, 太阳光的辐射短波还可以起到杀菌防腐的作用, 如果建筑物内的日光照射充足, 就可以最大程度增强室内的健康环境程度。
(2) 对于日光照射充足的房间要设计有大的窗口, 地面为蓄热体, 就可以方便通过玻璃的阳光照射在地面上, 让其地面存蓄热能, 提升室内温度, 同时室内的其他房间也会因此获得热量。另外在夏季, 该设计会让房间过热, 所以在夏季来临的时候, 做好遮阳措施并开启窗上可调节的排气孔。
(3) 绿色建筑的主要朝向设计的好, 就可以让面对南方的窗口在冬季获得大量阳光的照射, 也能在冬季提升室内温度, 降低能耗, 在夜里用保温板对窗口进行遮挡, 以此减少热量的流失量。在建筑物的室内地面铺设如混凝土、砖等蓄热能力强的材料, 白天在阳光的照射下吸收热能并且存蓄热能, 在晚上就可以先室内不断释放白天所存储的热量, 让室内一直处在一个相对良好的温度下, 其墙面的结构和材料也应该具有强保温的性能, 进而减少建筑物内部的热量流失。在保证室内空气能通畅的情况下, 减少开门窗的数量, 特别是在主导风向的迎风面上, 还可以通过建筑物周边的环境进行挡风。
3 低碳理念下绿色建筑发展的对策
综上所述, 要将低碳理念下的绿色建筑得到发展, 就必须要保证在建筑设计的时候做到对再生自然资源的充分利用, 减少建筑物能源资源的投入;同时还要考虑建筑物存蓄热量和保温问题, 减少绿色建筑运行时能源的消耗。
(1) 就目前来说, 再生资源中最广泛、最主要使用的就是太阳能, 绿色建筑中使用太阳能的方式主要分为主动式及被动式, 主动式就是通过机械的帮助获得冷暖的方式, 比如太阳能热水器或者是由太阳能集热器、储热装置、传递设备、控制部件与备用系统组成主动式太阳能采暖系统;被动式则是通过建筑结构以自然的形式采集和存储热量, 比如蒸发降温。
(2) 对建筑保温的设计主要是为了减少绿色建筑物内的能耗的散失, 所以为了满足低碳理念下绿色建筑的发展, 在建筑的设计和建设上一定要添设相关保温措施。
1) 在保温措施中, 首先考虑保温材料的选用, 一定要保证材料具有良好的保温性能, 因为材料不会有承重作用, 所以一般选用灵活性能较大的材料。例如采用加气混凝土砌块、轻型空心砌块等;
2) 要根据绿色建筑的使用性质来设计建筑的热特性, 如果是全天都需要使用的房间就具有很好的热稳定性, 保证室内温度不会出现下降或不连续供热等现象;如果只使用白天的房间, 就是在开始供热的时候, 将室内温度快速提升到所需温度。同时在面对室外昼夜温度波动的影响, 要让室内的热环境保持在所需温度的标准, 就要让室内供热方式间断时间不能过长, 保证夜间室内温度不达到所需温度标准。
3) 将承载材料和保温材料相互结合, 这样的方案其构造简单, 施工方便, 在选择保温材料的时候尽量选择导热系数小, 强度满足其承载要求, 并且材料的耐久性能强。例如用钢筋混凝土作墙体, 内层采用水泥珍珠岩砂作为保护层, 装饰层就采用厚度为2mm的纸筋灰罩面。
4 结语
充分利用低碳理念进行绿色建筑的发展, 贯彻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把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作为重要理念, 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摘要:随着人们认识都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各行各业开始注重环境保护保护措施, 特别是现在发展正旺的建筑行业, 而且随着低碳理念的不断发展和广发应用, 人们开始对于碳理念下绿色建筑发展进行了研究, 同时低碳理念下绿色建筑发展也成为当下时代的要求。
关键词:低碳理念,绿色建筑,低碳资源,低碳责任
参考文献
[1]蒋忠成.论结合低碳理念对绿色建筑的经济效益分析[J].现代经济信息, 2013 (06) :149.
[2]高忠领.论低碳理念下绿色建筑的发展现状与方向[J].科技与企业, 2013 (08) :105-106.
[3]孙雪.低碳建筑评价及对策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 2011.
8.绿色发展理念下高校体育文化建设论文 篇八
关键词:高校女性体育文化;女性文化;体育文化建设
体育不仅是身体活动和教育内容,同时还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现象。尽管体育可以细分为竞技体育、大众体育、学校体育等,但是高校体育更能成为体育文化培养和完善的基础领域。其原因在于高校不仅可以为我国社会体育的发展提供大量高质量的体育专业人才,而且还可以为社会大众提供科学的体育锻炼与训练的知识与技能,推动体育文化事业的不断发展,进而为体育产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在“文化强国”和“体育强国”的时代背景下,高校已然成为生产和再生产体育文化的重要组织载体,承载着培育和拓展体育文化的重要任务[1]。随着我国体育的发展,我国女性体育文化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在全民健身的影响下,女性体育文化越趋成熟,体育文化中的“超越”和“实现”的文化特点让体育运动成为女性展现自我的平台[2]。由于我国是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国家,在传统文化中女性相较于男性更为保守,造成了女性体育文化发展较为迟缓。同时,我国又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体育文化的发展起步较晚,造成了女性体育文化发展较为缓慢的现状,且存在诸多问题[3]。女性作为高校成员的重要组成,一直处于被忽视的地位。而女性体育文化则是被隐形的体育文化,学术界对此研究甚少。因此,本文以高校女性体育文化为研究对象,对其发展模式及路径进行探析。
1高校女性体育文化的内涵
【绿色发展理念下高校体育文化建设论文】推荐阅读:
创设绿色课堂营造发展空间论文07-12
浅谈绿色教育理念下的绿色课堂09-10
绿色校园文化理念系统10-21
绿色产业发展论坛07-05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部绿色建筑行动方案的通知07-30
绿色生态农业发展06-23
未来城市的发展:绿色+智慧06-24
我国绿色经济发展浅析07-14
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