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汇报发言稿(共8篇)
1.新农村建设汇报发言稿 篇一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调研座谈会发言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也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城乡统筹发展一项基本战略。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内涵,超前研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思路和方案,稳妥解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所存在的一系列困难和矛盾。这是我们基层干部当前必须思考的一个重大课题。围绕市政协领导提出的调研提纲,就当前新农村建设我们做了以下几个方面调查与思考,现简要回报如下:
一、全面正确理解社会主义新农村内涵,把广大干群的思想统一到新农村建设这一主题上来。
首先要加大舆论宣传力度,全面准确理解新农村建设内涵。开动一切宣传工具,采取一切有效手段,大张旗鼓、浓墨重彩地宣传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重大历史意义,让大家从根本上明白,什么叫社会主义新农村;为什么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怎么样建设新农村。特别是通过社会主义新农村20字目标的学习宣传,要让广大干群真正懂得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宏伟、内涵丰富,是一个科学的系统工程,必须正确把握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和任务,既要注重发展农村生产力,又要注重调整农村生产关系;既要注重加快经济发展,又要注重推进农村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谐社会建设;既要注重推进农民生产方式的现代化,又要注重推进农民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现代化。要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新农村建设的全过程,并作为当前和今后“三农”工作的总目标和总抓手,使党中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伟大战略,进一步深入人心,并成为广大干群的自觉行动。
其次要统一广大干群的思想认识,形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强大思想动力。目前,在新农村建设上从干部到群众都普遍认为,这是党中央为农村发展所办的一件大好事、大实事,是一项功盖千秋、福泽子孙的伟大事业。这一决策深得民心,无比英明。这是一个基本共识。但从我们所了解掌握的情况看,在一部分干部中,也存在着不同的思想顾虑,有的同志认为新农村建设面广量大,涉及千家万户,随着这一工程的推进,可能导致许多矛盾和问题,客观上给基层干部的工作带来一定的复杂性和艰巨性。也有一部分同志面对新农村建设这一宏大工程,感到自己缺乏通盘规划能力和决策能力,工作方式方法难以适应,新农村建设驾驭能力不足,担心工作做不好。目前,在新农村建设上基层干部反映比较集中的主要有四难:一是建设资金投入难。对我们贫困乡村来说,在新农村建设投入上,除了国家投入还是国家投入,由于经济薄弱,无论是镇财政,还是村积累,都拿不出钱来投入建设,在关键时期可能因此而影响总体进程。二是建设用地难调整。中心村建设都要按总体规划进行集中布局安排,而所规划中心村建设用地都是一家一户的承包地,有的还涉及到跨组、跨村,由于受现行承包土地法律法规制约,这部分建设用地调整难,矛盾多。三是建设规划实施难。新农村建设完全可以按照中央和省市的要求,进行全面科学的规划。难就难在实施上。由于目前农村村庄布局分散,居住零乱,基础设施配套不到位等原因,加之复杂的群众思想工作。给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的实施带来一定的难度。很难按上级要求的时序进度实施到位。四是农民素质提高难。鉴于农民文化科技水平普遍滞后这一现状,农民文化教育、技能培训的任务十分艰巨,在短时间内要全面提高农民素质是比较困难的,这是一个现实问题。对上述这一类问题我们都要按上级领导的要求,在统一思想认识的基础上,逐步加以解决。
二、瞄准目标,因地制宜,稳步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就我们界牌镇而言,当前在新农村建设上必须牢牢抓住三点:
1、加快发展,激发新农村建设内生动力。发展经济、致富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和基本前提。因此我们将坚持从本镇实际出发,大力发展农村经济。一要坚持以工业化致富农民,大力发展主体经济。以工业经济的大发展,促进农民收入的大提高。二要坚持以产业化提升农业,培植主导致富产业。按照发展现代高效农业的目标,做大做强界牌的草鸡、生猪、蔬菜、小花生和林业五大主导致富产业,扩规模建基地、创特色树品牌,通过培植龙头企业,建立农业产业协会,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全面提升农业发展水平,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三要坚持以城镇化带动农村,通过加快小城镇建设,拉动三产经济发展,促进劳动力转移,多层次增加农民收入。
2、科学决策,拟定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按照发展定向,功能定位,布局定点的要求和“三集中”的原则,重点对经济发展、村镇建设、社会事业发展、环境整治等方面进行全面科学的规划。为新农村建设,提出一个科学可行,切实可靠的实施方案。
3、典型示范,有计划、有步骤推进新农村建设。计划在沿街的镇南村、沿路的周庄村和竹林村等3个工作基础较好的村,率先启动新农村建设工程,搞好试点工作,不断总结经验,以点带面,循序渐进,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在抓好上述三项重点工作的同时,我们还将一并抓好农民文化技能培训、干部队伍建设,以及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等工作,使新农村建设绐终沿着健康轨道运行。
三、认真调查研究,全面掌握并致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n
2.新农村建设汇报发言稿 篇二
山西省临汾市尧都区是一个县级区, 总面积1316平方公里, 有372个行政村, 2010年乡村人口45.3万。近年来, 尧都区认真按照新农村建设的二十字方针要求,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 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 认真实践, 大胆探索, 在大力实施农业结构调整、村容村貌整治、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一、乡村建设总体现状
1. 农村经济稳步发展, 农民收入逐步提高
近年来, 尧都区以农民增收为核心, 大力发展农村经济, 认真落实强农惠农政策, 加快发展特色农业, 产业化格局初步形成。农村经济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截止到2010年粮食总产量达到245440吨, 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686元。全区农业增加值7.6亿元。
2. 生产条件大幅改善, 生活环境不断优化
农业机械化水平逐年提高。据统计, 截至2010年底, 全区农机总动力59万千瓦;拖拉机5522台;联合收获机从无到有, 2010年达到580台;拖拉机配套农具5225部, 农作物机收、机播面积逐年增加, 小麦、玉米、大豆等农作物机械作业面积大幅提高。
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加强。有效灌溉面积、机电排灌面积不断增加, 农田水利建设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近年来, 先后实施了涝河水库加固等一系列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工程, 新增节水灌溉面积4万亩, 改造中低产田2.6多万亩, 推广保护性耕作16万亩。实施“村村通”水泥 (油) 路工程, 完成了城乡电网改造, 为农业生产和生活也提供了基础条件。自来水收益村308个, 372个行政村全部通汽车。
3. 不断加强技能培训, 农民素质逐步提高
加强科技服务工作, 建立了农业科技人员驻点承包重点项目科技服务工作责任制, 科技人员进乡进村进基地, 开展科技培训示范和农业农业服务, 广大农民积极学用新型科技, 农用新科技在农村得到广泛普及。不断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力度, 2010年共完成农村劳动力转移引导性培训3万多人, 新转移劳动力1万人。
4. 各项事业全面发展, 民主法制不断健全
在推进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发展上, 不断完善中小学校舍改造, 完善村级卫生所, , 医疗服务三级网络基本形成, 16个乡镇卫生院、355个村级卫生所 (室) 、36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站) 全部投入使用,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8%。健全完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网络, 实现了稳定低生育水平;农村文化体育工作坚持普及与创新并重, 高标准建成109个村级文化站 (室) 、150个农村体育场所。同时不断完善村级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监督、民主管理等各项制度, 积极开展“三级联创”和“两定一查三评”活动, 进一步完善村务公开和“一事一议”制度, 基层民主建设不断加强。
二、当前的突出问题
1. 新农村建设的配套资金不足
新农村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 需要很大投入, 不少乡镇、村委因修路、建校等基础设施欠账很多, 资金问题难以解决。现代农业发展缓慢。特色农业规模不大, 龙头企业发展不快, 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 农产品进入市场渠道不畅, 农民收入增长缓慢, 直接影响了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2. 农村基础设施相对滞后, 农民群众经济承受能力低
由于地理条件所限, 全区仍有相当一大部分村子基础设施薄弱, 生产生活设施老化, 没有垃圾、污水等处理设施, 缺少集体学习、活动场所, 影响农村群众的正常生产和生活。
大多数农民经济承受能力低, 文化程度低, 缺乏建设新农村的主动性, 而且一些有文化、有技能的农村青壮年劳力大都在外务工, 留守人员多为年龄较大或较小的老人和儿童, 难以承担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担。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已成为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迫切要求。
3. 各类村庄发展不平衡
由于尧都区所处的地理位置特别, 地形复杂, 形成各村不同的特点, 既有城郊型, 也有纯农业型, 还有资源型和工矿型, 各村之间的产业和地理特点不同, 决定了其发展方式不一样, 发展程度也不平衡。从乡镇来说, 城郊乡镇和工矿型的收入较高, 而有的纯农业乡镇收入则很低, 各村内部的差别更大。这就给新农村建设的统一规则带来困难, 必须因地制宜, 分阶段分层次分步实施。
三、启迪和思考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是党和政府为农民办的一件实事, 是一项伟大的民心工程。要把这项工程真正落到实处, 办到农民心坎上, 取得农民的信任, 最终达到推动农村经济二次腾飞, 农业进一步发展的目的, 我们现在有许多奠基性的根本工作要扎扎实实去规则, 认认真真去实干。
1.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要坚决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思想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贯穿在新农村建设的方方面面。坚持“多予、少取、放活”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 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 推进现代农业建设, 全面深化农村改革, 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 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努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提高农民生活质量, 促使农村整体面貌出现较大改观。
落实科学发展观和谐发展战略。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涵盖了农村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党的建设等方面。这就要求我们在推进新农村建设中, 必须树立和谐社会的建设理念, 统筹规划, 全面推进。
2.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要致力于新型农民的培养和教育
培育新型农民, 提高农民整体素质, 努力解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核心问题。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农民素质的高低决定了农村社会发展的速度和质量, 是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最本质、最核心的内容, 也是解决“三农”问题最为迫切的要求和关键所在。因此, 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就必须培养出千千万万的“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高素质的新型农民。
加快推进农村义务教育体制改革, 从影响农村发展的战略和全局的高度, 把农村义务教育作为整个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的优先领域, 率先发展。加大对农民的免费技术培训力度, 这是培养有技术的新型农民的关键。尤其要加大对青年农民科技培训的力度;加大对外出打工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 开发和充分利用农村劳动力资源的潜力, 加快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速度。探索打通城乡二元结构的路径, 实现城乡的无障碍对接, 把城市文明的建设成果, 及时传导到农村, 让农民也有机会分享现代文明的人类财富, 逐步转变农民的思想观念, 培养他们的现代意识。
3.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必须坚持科学规划, 实现可持续发展
坚持因地制宜, 科学有效推进新农村建设。村级经济发展水平并不完全处于同一阶段和发展水平, 财力也不平衡, 新农村建设会存在快慢、高低之分。因此, 在建设新农村过程中不宜强调同一个模式, 同一种方法或同一个标准, 应从自身实际出发, 量力而行, 注重实效, 不搞盲目攀比, 避免搞形式主义和形象工程, 避免新农村建设运动化。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必须处理好农业经济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 这样才能确保农业资源的持续有效利用和生态安全, 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 要进一步树立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 大力加强节约型农业建设。充分利用土地空间, 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提高土地的利用率。要通过多种途径维护农业生态环境的相对稳定, 以实现农业系统总体上的高产、稳产、优质、节能和降低生产成本的综合效益。实现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4.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要坚持经济发展和民主法治、精神文明和社会管理的全面进步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必须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只有经济发展了, 农民的生活才能不断改善, 农村的全面发展才有坚实的物质基础。同时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 特别是要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切实维护农民的民主权利。促进农村社会事业发展, 在教育、医疗等方面为农民提供优质服务。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倡导健康、文明、和谐新风尚。推动建立覆盖整个农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保证广大农民共享文化发展的成果。
摘要:目前乡村建设总体现状:农民收入增加, 生活环境优化, 各项事业全面发展。针对当前现状, 对照新农村建设五个标准, 深刻探讨, 查找问题, 按照科学发展要求, 进行思考。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科学,和谐,可持续
参考文献
3.新农村建设汇报发言稿 篇三
[关键词]江西新农村 农村教育新体系
[作者简介]尹姗(1965- ),湖南攸县人,江西师范大学成人教育学院,讲师,从事成人教育研究;曾青云(1958- ),江西吉安人,江西师范大学成人教育研究所,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从事成人教育研究;孙卫星(1957- ),男,中国人民银行南昌市中心支行。(江西 南昌 330027)
[中图分类号]G7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7)26-0063-03
江西是一个农村人口较多,农业比重较大,经济欠发达的省份,要实现在中部地区崛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难点在农村,关键在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江西省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实现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而站在历史的高度鸟瞰江西新农村建设,可以发现农村教育已成为建设新农村的基石与支点。在建设新农村与农村教育新体系建设之间,集中表征出过去与现在江西农村建设的问题与矛盾,同时也孕育着江西农村发展的前景与未来。如何把握好建设新农村与农村教育的复杂关系,进而以农村教育新体系建设推进江西新农村建设,这就需要我们以更广阔的视野和更长远的战略眼光,对建设江西新农村与农村教育新体系在理论与实践层面上的深度探究。
一、建设江西新农村呼唤农村教育新体系
(一)农村教育新体系是建设江西新农村的迫切要求
建设江西新农村是一项涉及方方面面的浩瀚工程。依据中央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20字方针,目标是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走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着力促进农民增产增收,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培养造就新型农民;推进社会和谐,保持农村社会稳定、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增强农村发展活力。尽管要求与目标涉及甚广,内涵博大精深,但只要对其本质属性与外部关联稍加分析,就可以清晰地发现,制定“20字方针”要求的初衷、目标实现过程以及最终实现目标,都离不开数以亿计的土生土长在中国农村的广大农民群众。
实现建设新农村的宏大目标,全面提高农村人口整体素质应是第一位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仅需要有政府的支持、技术资金的投入,更迫切地要求农村人口整体素质能有一个强势转化,否则制约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瓶颈”将由资金、技术转为人力资源的开发。这意味着江西新农村的“新”,不仅新在农村生产力的发展、生活富裕,新在农村秀美的田园风光,更新在培养新农民。培养新农民离不开发展农村教育,但从目前江西农村教育整体上看,教育体制、运行机制、教学质量、办学条件等软硬件环境,都与建设新农村的目标要求相距甚远。要建设新农村就必须对现有的农村教育体系进行革命性变革,通过教育格局调整、体制创新、制度建设、资源整合、环境优化、城乡互动,建立起一个新型的农村教育体系,进而以农村新教育建设推进江西新农村建设。
(二)农村新教育理念及其特征
农村新教育既是一种办学理念,也是一种办学模式,是对传统农村教育观念扬弃基础上的创新,是农村教育体系的重新规划、教育目标的重新确立、教育格局的重新调整、教育行为方式的重新抉择,彰显着“人本”色彩和文化底蕴。其基本内涵是:在教育结构上,以基础教育(义务教育)为原点,以农村成人教育和农村职业技术教育为延伸,构建农村教育“铁三角”;在教育体制上,由以政府体制内办学为主转为政府体制内办学与社会、企业、个人体制外办学并重,加快农村教育“社会化”;在资金筹措与资源开发上,由政府财政性供给和运作为主转变为政府供给、开发与社会、村镇、企业、个人多渠道筹措、开发为主,实现农村教育资源投入“多元化”;在教育运行机制上,以发展素质教育为核心,以开发农村乡土人力资源为基点,以现代教育改造传统教育为动力,以促进城乡教育互动为切入点,以农村师资队伍建设为重点,开创农村教育新局面。
农村新教育还具有明显的现代特征:一是农村新教育建设突显持久性。它不是为了适应社会经济某一发展阶段需要而进行的短期性建设,更不是为了满足某些政府政绩需要搞的应急性建设,而是面向现代、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长久性教育体系建设。它存在于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始终,贯穿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全过程。二是农村新教育建设强调主动性与互动性。不仅致力于农村教育的自主发展,执著追求农村教育完美的主体形象,而且激励城乡教育互动和内部诸要素间的互流,最大限度地推动城乡教育和内部教育板块的无缝链接,力图通过城乡教育与内部要素的交流与交换,为农村教育建设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激活农村教育潜力,延伸农村教育链条,形成教育发展新生态。三是农村新教育建设注重实效性。它不是样板工程,更不是亮化措施,而是面向广大农村人口、惠及子孙后代的公益性事业。它不仅要求在蓝图规划上具有时代性、先进性、前沿性,而且在建设的实践中更注重务实性、可操作性、可持续性。在教育管理体制、教育投入机制、教学模式、教学手段、师资建设等方面,必须与建设新农村发展要求相适应,在新农村建设中真正发挥先导性、基础性、战略性作用。
(三)农村新教育建设的重大现实意义
建设江西新农村是一项惠及全省广大农民群众的民心工程。相比以往,“建设新农村”是一个呼应新时期发展战略转变、统领全局的新提法。新农村建设的“新”集中体现在,一是城乡之间良性互动和谐共存,持续发展;二是农村各项社会制度逐步完善;三是新农村要体现出社会和谐,人民生活幸福。而要切实体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意,就需要有着力点。从某种意义上讲,农村新教育建设就是这个着力点。
一方面,农村新教育建设是建设新农村的“温度计”,集中反映建设新农村的成果与程度。农村新教育建设不仅是新学校建设、教学基础设施的增加、教师工资待遇的提高、学生就读率的增长,而是当地政治文明、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的程度与水平的真实反映。江西乃至全国农村建设和农村教育发展的实践表明,尽管不同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存在区域性差异和历史的惯性作用,但农村教育是否有所发展,则是一个共同话语,透过农村教育这个窗口,人们可以大致估量出一个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的真实程度。一个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了,而农村教育未有起色,那么,这种经济发展很大程度上可能就属于政绩工程之类或急功近利式的泡沫经济。同样,凡是一个地区社会经济切实有所发展,当地农村教育发展的程度与水平就肯定会明显高于其他地区。
另一方面,农村新教育建设是建设新农村的“推进器”,有力推动建设新农村进程。建设新农村最缺乏的就是人才。过去,为了解决农村建设人才不足的矛盾,国家和各级政府曾大力推行过城镇科技人才支农、企业送技术下乡等举措,但对于农村现代化建设的庞大人才需求来说,这只是杯水车薪,所起的作用十分有限。而建设新农村需要的人才,不仅数量庞大、种类繁多,而且要留得住心,扎得下根,这决不是依靠外部人才支援所能达到的语境。需要大力发展和创新农村教育,构建符合新农村建设要求和适应当地农村经济发展实际的新型农村教育体系,更好地培养和造就数以千万计的农村专业技术人员和数以亿计的新型农民,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必要的人力资源储备与智力支撑。同理,一个地方的农村新教育建设搞得好,当地农村人口整体素质和技术人才数量就必然显著提升,并由此产生巨大的同向推力,开创当地建设新农村的新局面。
二、构建农村新教育新体系构想
(一)构建“三位一体”的农村教育新体系
构建“三位一体”体系,是农村新教育建设未来发展的重大课题。农村基础教育、农村成人教育、农村职业教育是建设农村新教育不可或缺的构成要素,“三位一体”教育体系的核心是,以农村基础教育为主体,以农村成人教育和农村职业教育为两翼,三者相互衔接、相互作用、相辅相成,构成一个覆盖农村区域,跨越时空的教育网络,为不同地区、不同要求、不同层次、不同年龄的广大农村人口提供教育服务,不断满足建设新农村的教育需求,培养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为增产增收和改变乡容村貌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
构建“三位一体”教育体系的要点是,一要盘活农村基础教育的现有资源,充分发挥农村基础教育教学设施和师资的多元功能与效用,构建农村新教育建设的主要基地。可以采取基础教育资源叠加利用和交错使用的方式,突显农村中小学一校多能形象,促使农村基础教育资源不仅为农村中小学教学服务,还可为农村成人教育和职业教育服务。学校既是普通教育中心,又是农民文化技术教育和培训中心、农业科技知识培训中心,还是农业科技的示范中心和信息传播中心,成为乡村基层开展文化、科技和教育活动的重要基地。二是要继续发挥农村职业学校、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和各种农业技术推广、培训机构的重要作用,通过资源整合,加快农村成校和职校的恢复与建设,重点解决“房子、班子、票子”问题,建立全新意义上的农村职成教育体系。
(二)创建“多元互动”的农村教育新模式
创建“多元互动”的教育模式,是农村新教育建设的方法论选择。运行何种教育模式,关系到农村新教育的实效性与持久性,可以说,特定的教育模式既是农村新教育植根的土壤,又是一切教育活动运作的逻辑空间。“多元互动”教育模式的首选任务就是要阐明农村新教育是怎样一种主体构成与体系结构,怎样一种实施过程和行为推进,怎样一种资源整合与社会参与,其运作的关键是实现城乡教育资源无障碍流动和各类教育无缝对接。
一是要促进城乡教育资源无障碍交流与交换。包括实现信息资源的互通,消除由于信息不通或不对称造成的教育资源浪费,并通过网络教育和远程教育,实现城乡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同时,大力推进城乡教育共同体建设,深入开展城镇支援农村、强校支援弱校工作,推动城乡教育资源、人才的无障碍流动,鼓励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形成城镇支援农村,农村反哺城镇的良性互动机制。
二是要实现农村各类教育的无缝对接。教育链条脱节是以往农村教育的沉疴,农村基础教育、成人教育、职业技术教育之间缺乏必然的通道。农村基础教育除部分和少数学生有幸进入高中和大学外,绝大多数学生初中、高中毕业即失去了接受再教育的机会,而农村成人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又由于生源不足难以维系,出现“有要求而无需求”的怪现象。农村新教育就是要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状况,通过各类教育的无缝对接,对广大农村青少年学生实行分流分层培养。农村学生初、高中毕业后,可根据学生个体的不同,分别纳入高中、普通高等教育、成人高等教育、职业技能教育的轨道,从而形成完善的农村教育链条。
(三)营造“和谐安定”的农村教育新环境
农村教育社会环境不尽如人意是不争的事实。在农村教育发展过程中,尽管党和国家再三强调农村教育发展的极端重要性,并出台了多种政策与举措解决农村教育发展中的现实问题,但这些政策和举措在落实过程中被片面曲解或断章取义,有名无实,真正落实到位且发挥效应的不多,导致农村教育发展所必要的软硬件环境不断恶化,在农村经济社会结构中排序末位。在许多地区,农村教育发展缺乏制度保障,似乎可有可无,教育经费拖欠或挪用现象普遍,农村教师社会地位低下,处于难以维系的境地。这些问题的存在,尽管有其特殊的历史与现实原因,但绝不能成为搪塞推挪的借口,而更应该触发对历史症结的深刻反思和对未来行动的理性选择,换而言之,就是要通过加快农村法制建设和全面深化农村改革,为农村新教育建设营造一个“和谐安定”的育人环境。
因此,从现在起就必须为营造“和谐安定”的农村新教育建设的环境积累“要素”。作为新教育建设的重要构件与基础,应当立即着手农村新教育建设所必需的社会与法制环境的构建与完善,以此保障和支撑新教育建设的“和谐安定”发展。这种“和谐安定”的环境,应将历来党和国家有关农村教育改革发展的最新理念与政策方针注入农村各级政府,将全社会对农村教育的重视与关注引入广阔农村;应对现有的农村教育改革发展的规章制度进行系统梳理,对农村新教育未来建设所需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度进行科学凝练与制定。此外,应以更为宽广的视野、更为前瞻的眼光,对农村新教育建设的未来做出既符合中国社经济发展潮流又重乡土实际的蓝图勾画,为未来农村新教育建设实践提供必要和卓有成效的社会与法制保障。
[参考文献]
[1]林藩.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教育作用[J].教育评论,2006(2).
4.新农村建设汇报发言稿 篇四
1、选好配强社区班子:市公安局选派干部XX任第一书记,书记XX基层工作经验丰富,在组织部门的关心下,配备一名大学生XX任书记助理,两委干部年富力强,村级组织制度健全,支部及13个党小组活动开展井然有序。
2、成立各类理事会:在新村建设、村庄整治、村村通水泥路建设中,成立理事会,改变过去“干部干、群众看”的被动局面,群众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热情空前高涨。
3、成立廉勤委:在镇纪委和监察室的指导下,对社区的资源资产、财务、人事任免等六大方面进行全程监督,确保村两委工作按照既定方向和思路有序开展。
二、抓新村建设,促进环境优化:
2、村庄整治:三站老街投入200多万元,对道路、排水、绿化、路灯、立面等进行全面改造,街道面貌焕然一新。
三、抓基地建设,促进农民增收
1、选准产业:建设新农村,不仅是住上好房子,还要装满钱袋子,生产发展是首要任务。社区两委带领群众代表外出参观、学习、考察,选准一条适合本村经济发展的好路子——选择投入较少、技术简单的节水型农业,发展规模化、集约化大葱种植,坚持壮大“一村一品”,形成特色和规模效应,从而实现农民增产增收。
2、建立基地:以招商引资方式将肥西大葱协会请进来,结合江淮分水岭示范区建设,建立以种植大葱为主的蔬菜示范基地,该基地并被确定为市妇女培训基地和市农委蔬菜新品种试验示范基地。
3、促进增收:基地建设一年来,在高刘发展会员260多户,种植大葱2000多亩,带动本社区240多位农户种植大葱,计划三年内在我镇发展到万亩以上。07年每亩产值1.5万元,今年市场预测1.5元/斤,亩产值一万元以上。
通过基地建设,调整了产业结构,增加了农民收入,解决劳动力就业,也为新桥机场顺利通航提供良好的大气环境,缓解了禁烧的压力。
四、抓社区建设,促进为民服务
1、硬件设施:新的社区办公楼21间,建筑面积800多平方米,设有办公室、会议室、科技培训中心、计划生育服务室、全程代理服务中心、农民科技书屋、档案室等。
2、软件建设:制度健全,资料完备,服务功能齐全,两委干部牢固树立为民服务意识,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XX社区在推进新农村建设中进行了探索和尝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受到了安大新农村调研组和市农委领导的高度评价,被称为“乡村连体别墅”、“梦幻中的新农村”,也得到了广大居民的认可和欢迎。今后,将在各级各部门的指导支持下,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思路、开拓奋进、扎实工作,充分调动广大居民参与建设的积极性,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向前发展。
5.新农村建设汇报发言稿 篇五
尊敬的各位领导:
郑山镇现辖18个行政村,3万人口,设有3个农村社区。2008年,全镇全年规模以上企业实现产值 27.3亿元,同比增长59.1%,实现利税1亿元,同比增长50.7%,实现地方财政收入2212.8万元,同比增长31.6%,被评为全国文明创建先进
村镇。去年以来,我们以县委、县政府提出的农村社区建设为抓手,不断创新形式,丰富内容,优化载体,与县供销联社上下联动,实行合作共赢,合作建设和谐新社区,较好地充实了农村社区建设的内涵,满足了群众多方位的需求。具体工作主要抓了以下几点:
一、拓宽思路,合作建社区成为执政为民的必然选择
去年初,县委、县政府部署在全县开展农村社区建设工作,并把这一活动纳入基层组织建设考核目标。我们郑山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结合实际在北沟头、海子、张沙埠三个行政村开展了社区建设试点。按照社区建设的基本要求,三个农村社区初步建成后,基层组织大大加强,班子战斗力明显增强。但通过走访发现,不少群众对农村社区建设不太关心,认为是换汤不换药,只换牌子走形式。对此,镇党委政府进行了认真调研和征求意见,发现社区服务不到位是群众不满意的主要原因,认识到优化服务才是推行社区建设的精髓。在此基础上,镇里专门出台了政策,积极扶持各社区进行服务中心建设。
进行社区服务中心建设,投资是关键。在我镇三个农村社区中,除北沟头经济基础较好外,其他两个村可以说是一贫如洗,根本无力进行社区服务中心建设。就在建设工作几乎陷入僵局的时候,县供销联社开展的农资超市推广工程给了我们有益的启示。县供销联社的主要领导亲自来到我镇,商谈在各社区建设农资超市的有关事宜,经过认真协商,由县供销联社和基层社区联合建设社区服务中心的方案初步形成。
二、统筹规划,上下联动开展合作建社区活动
合作建社区的方案达成后,镇里本着社区服务中心和农资超市统一规划,同步建设,统一服务的原则,进行了科学规划,在建设上由县供销联社提供一定的资金,社区负责建设用地的调整和基础建设,服务中心建成后设立专门的农资超市和日用品超市,超市作为县供销联社系统的连锁店,接受县供销系统的领导和配送货,按照统一门店标识,统一货源配送,统一经营业务指导,统一规范化服务的要求,健全农资购销服务网络,切实方便群众,服务到家。各农村社区以农资超市为依托,逐步建立健全医疗卫生、文体活动、便民代理等设施,完善各项服务功能。
在镇里的引导和帮助下,海子社区已在村前建起文体活动广场,在广场西侧专门平整了土地,用于农资超市和日用百货超市的建设,广场东侧邢屯村的空闲地,已在镇里的协调下,成功与海子社区进行了交换,海子社区将在此建设社区服务中心,使之与农资超市遥相呼应,通过广场联为一体,目前建设前期准备工作已基本完成。北沟头社区已将村后的养殖小区进行了搬迁,腾出了20余亩的建设用地,经县供销联社和镇、社区联合进行勘察,将此处选为农资超市和社区服务中心的建设用地。届时,此地将建成为一处高标准、多领域的农村社区服务中心。
三、合作共赢,全力构建和谐农村新社区
通过与县供销联社开展合作建设社区活动,既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村社区建设上的资金难题,同时也提升了社区的服务水平和服务层次,方便了群众,也是为供销连锁发展提供了一个优良的平台,实现了多赢的效果。社区超市的建设和运营,将大大丰富社区服务中心的内容,聚集人气,增加财气,让社区群众充分享受到优质、高效、便捷的服务。北沟头社区是个有500多户、1700多口人的大村,全村仅购买农资一项一年就要花费100多万元,过去曾经有不法商贩来村推销来路不明的劣质种子、化肥,使一些农户蒙受了经济损失。听说社区服务中心要设立农资和日用品超市后,农民都是打心眼里高兴,群众最相信的还是供销社这个品牌。
通过合作建设社区,也为基层组织建设提供了更加广阔的舞台。镇里已决定在三个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建成后,将在设立农资、日用品超市的基础上,增加庄稼医院、农技推广中心、新农合卫生室、便民服务代理、治安管理、图书阅览室及餐馆洗浴等综合服务项目,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为农民提供更加贴心的服务,让老百姓充分享受到跟城里人一样的消费环境与服务质量。
各位领导,合作建设社区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方密切配合,加强协调管理。下一步,我们将积极加强与县供销联社的合作,按照新农村建设和农村社区建设的基本要求,加强沟通,增进了解,统筹规划,科学发展,切实把这件好事办好,实现多方的互惠共赢。
6.新农村建设工作汇报 篇六
各位领导,同志们: 首先,我代表县委、县人民政府对市级帮建领导应邀来我县检查指导新农村建设工作表示热枕欢迎,对你们长期以来给予我们工作的支持和帮助表示万分感谢。我县新农村建设在省市各级各部门的关心和支持下,经过全体干部群众两年来的不懈努力,取得了初步成效,现简要汇报如下,不妥之外敬请批评指正。
一、过去两年工作的简要回顾
2006年我县按照市委、市政府对新农村建设工作的总体部署,确定了9个条件较好的村进行试点,按照“一名领导包挂,一个部门牵头,多个部门帮建,所在乡镇为主”的工作模式,夯实领导包抓责任,整合部门帮扶力量,集中捆绑项目资金,狠抓特色产业、基础设施和人居环境三大建设,着力加强新型农民教育培训,全面发展农村各项社会事业,新农村建设取得了初步成效。两年来,9个试点村共投入各类建设资金4200万元,其中国家投入各类项目资金2700万元,农户自筹资金1500万元,农民人均占有粮食达450公斤,人均纯收入达到2150元,年均增长150元,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一是特色产业快速发展。9个村共新建密植丰产桑园2000亩,栽培魔芋800亩,饲养生猪2.7万头,家禽30万只,实现劳务输出2520人,开办“巴山人家”农家乐35户,各类产业规模和效益现达到新农村建设《三年规划》任务的90%。二是基础条件显著改善。两年来,9个村共投入资金1070万元,新修和改造村级道路50.1公里,硬化道 路35.5公里,分别是《三年规划》任务的90%和100%,各村公路主干线全部实现了水泥硬化,公路到户率达80%以上;新建人畜引水工程26处,新修河提10.1公里,修复农田819亩,分别是规划任务的113%、92%和136%;改造农电网8.8杆公里,试点村全部实现了低压电网改造。三是村容村貌明显改观。共改厨568户、改厕616户、改圈620户,建沼气池513口;新建移民点13个,实施移民搬迁348户1509人,新建房屋471户1135间,启动绿色家园建设163户,新建果园1740亩,群众的居住环境得到显著改善。四是农民素质有了新的提高。两年共举办各类农业实用技术培训18期175场次,8500人接受培训,基本达到户均有1人能熟练掌握1—2门实用技术;农村政策法规、公民道德、家庭美德等知识教育扎实开展,文明健康的乡风民俗和科学向上的生活方式蔚然成风。五是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新修和改造村级活动室9个,建立文体活动场所8处,村卫生室7处,建五保集中供养点8处,各村五保供养达100%,农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5%以上,有线电视到户率达80%以上,无线通讯网络实现全覆盖。
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离不开市级各帮建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倾力帮助,也离不开全县各级各部门和广大干部群众的真抓实干、扎实工作。省市领导多次深入我县新农村试点村,检查指导新农村建设工作,提出了许多促进发展的建议和要求;市级帮建部门自挂联帮建我县新农村建设工作后,在市人大的牵头组织下,各部门负责人多次深入试点村视察调研,积极为我县新农村建设想思路、出点子、找资金,并派出得力驻村联系领导,与我县干部群众一道,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全力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提高农民综合素质,为试点村办成了许多实事,解决了很多实际困难。市人大办在抓好柏杨林村新农村建设的同时,充分履行牵头职责,在市人大领导的组织协调下,多次召开市直帮建部门工作协调会和联席会议,积极协调各方、督促进度、狠抓落实,促进工作。两年来,市直帮建部门共为我县新农村建设无偿投入资金78万元,有效地促进了各村的产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了我县新农村建设步伐。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我县新农村建设还存在着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四各方面:一是农民增收困难,产业效益不高,农民增收主要依靠劳务收入,缺乏能够长期支撑家庭支出的可靠增收产业项目。二是工作进展不够平衡,整村推进任务艰巨。部分农户受地理条件、经济基础的制约,在产业发展、居住环境建设等方面,与交通条件较好,经济宽裕的农户差异较大,在建设项目有限,国家投入不足的现实情况下,新农村建设整村推进任务艰巨。三是农村劳动力素质亟待提高。目前大量年富力强、素质较高的农民 离开农村外出务工经商,留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整体素质偏低,农业科技推广、专业化生产、产业化经营难以提高。四是个别乡镇干部缺乏对新农村建设长期性、艰巨性的认识。认为基础建设得到改善,居住环境有了大的改观,新农村建设已基本完成,放松了抓新农村的力度。这些困难和问题一定要引起我们高度重视,一定要以党的十七大精神和中央1号文件精神为指导,坚持以新农村建设统领农村工作全局,抢抓政策机遇,扎实抓好农村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村容村貌治理和各项社会事业发展等工作,确保新农村建设稳步 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地发展。
二、今年工作打算
今年是全面完成新农村试点村《三年规划》的冲刺之年,扎实抓好今年试点村各项工作,对稳步推进全县新农村建设意义十分重大。今年我县新农村建设的总体思路是: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县十二届四次党代会和十五届二次人代会议精神,以发展农村经济、完善基础设施、突出环境治理、搞好公共服务、培育新型农民、强化民主管理为主要内容,努力增强农民收入,把试点村建设成特色产业鲜明、田园风光优美、人居环境和谐、社会风气良好的山区示范新村。
一要对照新农村试点村建设《三年规划》进行查漏补缺,全面完成各项目标任务。一是狠抓特色产业建设。按照产业建设“五个一”工作要求,主攻蚕桑、魔芋、畜牧三大特色产业。9个村蚕桑发种2202张,产茧74吨,新建蚕室160间,种植魔芋520亩,饲养生猪1.66万头,家禽23.9万只,新建畜禽养殖正大模式29户,努力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300元,增收200元的奋斗目标。二是搞好基础设施建设。新修和改造公路12.5公里,新建公路桥4座、便民桥13座,新建人饮工程7处1354米,堰渠2条2000米,修复农田490亩。三是突出村容村貌治理。结合百里生态旅游长廊建设,实施巴山居民改造398户1030间,厨房改造406户632间、厕圈建设425户680间,建沼气池660口,经济林果园100亩。四是发展社会事业。开展技能培训550人,实现劳务输出2730人,新增广播电视用户620人,续建文体活动场所8处,村卫生室6处,巩固农村合作医疗成果,全面 落实义务教育、计生奖励补助、民政救助等各项惠农政策。
二要总结试点经验、巩固建设成果。一是认真总结新农村建设成绩,归纳出一套值得我县其它村普遍借鉴的经验和做法。各试点乡镇、新农村建设工作队年底要撰写出一篇有质量、有分析、有见解的调研材料,交县新农村办公室。县新村办要做好新农村试点总结,为全县第二阶段整体推进积累经验。二是各试点村要加强基础设施的管理和维护,制定出农村公路、人饮灌溉工程、村文体活动场所等公益设施的各项管理制度,将一系列管理制度纳入村规民约,并按制度进行严格管理,巩固建设成果。县新村办要加强调查研究,总结各村好的措施和做法,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出全县农村公共设施管理办法和制度,供全县各村遵照执行。三是加强农民教育。教育群众热爱家乡、爱护公共财产,共同打击故意破坏公共设施的行为,使群众明白人人都是公益事业的主人,个个都是基础设施的管理者、维护者和受益者,让各项公共设施得到使用效益的最大化。
三要扎实抓好小康示范村建设,为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奠定基础。今年我县新启动了20个小康示范村建设,其内容紧紧围绕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突出抓好绿色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村容村貌改造和社会事业发展四大项目。坚持“项目集中、资金捆绑、用途不变、渠道不乱”的原则,综合利用扶贫移民、工赈移民、库区移民、小集镇建设等项目,争取各类资金,加大公路、水利、电讯网建设、街道硬化等公共基础建设力度,同时对农村产业、新建房屋、沼、厕、圈、厨、园等建设项目实行以奖代补。采取了一个县级领导挂联,两个部帮建,所在乡镇 为主的工作措施,全力抓好小康村各项建设。我县小康示范村建设的实施,其目的是为整体推进新农村建设,全面建设农村小康奠定基础,也是为我县第2轮新农村推进村建设奠定基础。各乡镇、各帮建部门一定要按照《小康示范村建设实施方案》抓好落实,全面完成各项建设任务。
三、夯实工作措施,全面完成各项目标任务
一要层层夯实任务。县上已将《新农村试点村建设实施方案》印发至各乡镇各部门,任务已经明确,关键在于落实。各乡镇、各有关部门要将各项任务指标量化细化,落实到分管领导,夯实到工作队员、村组干部人头,细化到农户到地块。各工作队要加强队员管理,强化责任,抓好组织发动,搞好督促检查,坚决做到任务到岗、责任到人、措施到位,确保新农村建设各项目标任务圆满完成。
二要搞好组织协调。今年新农村试点村建设继续实行工作机制不变,力度不减,帮建部门不调。县级各牵头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责,搞好综合协调,落实好帮建责任,协调解决好各种困难和问题。3月底前,县级帮建部门要将帮建工作计划,帮扶资金任务上报县新村办,办公室要搞好督促检查、评比通报。同时,请市直各帮建部门一如既往地关心和支持我县新农村建设,继续给我县新农村建设多谋思路,多出点子,多想办法。
三要严格督查考核。县委、县政府已将新农村建设列为全县重点工作督办事项,县委办、政府办、县新农村办公室要加强督促检查,根据阶段建设重点,及时搞好督查督办,评比通报,对乡镇、综合职能部门、帮建部门的工作开展情况,实行半年检查 通报,年终考核奖惩。县组织人事部门要将县派驻村干部的工作情况纳入干部年度考核的重要内容。
7.新农村建设汇报发言稿 篇七
1. 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1 改变思想观念, 提高人生价值
社会的发展必须以先进文化为载体, 先进文化思想武装的头脑既能改变思想观念又能提高人生价值。
在农村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既是抵御陈腐、愚昧、落后思潮的现实需求, 又是弘扬先进文化的重要途径。只有先进文化占领了这块阵地才能抵制庸俗、低俗的文化娱乐, 扼制打牌赌博、封建迷信等活动在农村的市场。加强农村文化建设, 加快先进文化的传播与渗透, 是促进新农村建设和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举措。
1.2 提高生活质量, 构建和谐平台
文化活动它不仅是休闲娱乐, 更具有陶冶情操、调适情绪、培育人格的功效。在一些集体的文化活动中还能形成共同的理想信念和各尽其责各展其能的生活态度。也可减少因为生活单一苦闷, 一些无知农民或因家族关系、感情纠葛等打架斗殴。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经济损、保证了人生安全、增加了知识面, 提高了生活质量、构建了和谐平台。
1.3 提高科技意识, 促进经济发展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没有科技支撑就无法谈经济发展, 更莫谈调整产业结构, 改变传统种养观念。在我们这样一个以农业为主的乡镇, 传统农业模式一直占主导地位, 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近两年来由于影视文化增强, 很多农民通过电视看到了其它地区农业的发展, 也勇于接收了调整种养模式和方法的新思想, 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是凋整面较窄, 其科技含量严重不足。更突出的问题是有些上进的农户已萌生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思想, 但是苦无可靠的技术, 和科技资料可查。所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 特别是加大农业科技知识的宣传, 和农家书屋里农科书籍的储备必能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1.4 宣传政策的窗口, 搞好干群关系的纽带
由于影视、广播、农家书屋等的作用, 使很多农民了解了国家的政策和方针、董得了一定的法律知识、科技文化知识, 看待和分析问题的合理性、科学性、合法性得到了提高。这样既有利宣传政策、协调干群关系, 更有利于农村政权的持续稳定, 所以说农村文化阵地是宣传政策的窗口、搞好干群关系的纽带。
2. 存在的问题分析
2.1 各村的文化活动场所严重不足, 基础设施极少, 很多村
只是落于形式, 资金投入更是少之又少, 根本无法长时间持续地开展活动。
2.2 乡镇文站专业人员工作力度不够, 首先是由于乡镇文化
站人员有限, 其次是由于乡村工作复杂, 政府必须要求乡镇文化站工作人员包村, 以所包村的中心工作为主, 对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不够。
2.3 村级组织重视不够、管理不当, 农家书屋和广番没有充分利用。
2.4 宣传不力, 没有充分的宣传, 使得多数农民不了解农家书屋, 更没有到农家书屋吸取营养。
3. 建议
3.1 由于经济文化浪潮的冲击, 很多农民都不重视文化科技
知识的学习只看到眼前的微小利益而不知道科技文化知识才是发展经济的源泉和构建和谐的基础。再加上过去注重城市的发展轻视农村的思想一时难以彻底转变, 所以乡镇领导必须转变观念、在重视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要加大重视农村文化建设力度, 才能有利于新农村建设和城乡协调发展。
3.2 完善设施加强村级文化阵地的建设, 是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关键环节。
3.2.1 对村级文化活动中心 (活动室) 必须有一定的量化标准, 如器材数量、场地面积、质量等必须严格按标准执行。
3.2.2 农家书屋的建设必须合理选址, 找交通便利人口密集
的地方建设。还要有一定的面积, 和相关设备, 决不允许为了应付检查验收, 随便找个地方挂牌应付了事。
3.2.3 必须明确专人管理农家书屋, 并且必须规定时间上下班。确保农家书屋的正常开放, 让农家书屋真正惠农。
3.2.4 加强有线电视的管理维护, 确保电视的正常收视。改善人民的精神生活、提高政策知晓率。
3.2.5 把村级文化阵地建设列为村级工作业级考核, 对做得好的村给予奖励, 对好的经验在全镇推广。
3.2.6 加强对文化阵地建设的督查, 发现问题限期整改, 对
造成阵地流失或长期不能有效组织好阵地活动的村和包村负责人给予批评。
3.3 要根据群众的实际生产生活开展多样式文化活动, 这样农民既易于接受又有利于农民之间的和谐相处。
3.4 充分利用文化阵地宣传国家的法律、科技、先进文化知识和进行爱国主主义教育。
3.5 要大力提高农村广播电视的入户率, 为新农村的建设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障。
3.6 农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 创造了一些有益的文艺活动
必须鼓励其继承和发扬, 同时支持和鼓励农户自发组织一些有益的文艺活动。
3.7 村级文化建设是大家的事, 要昌导全民有齐抓共管的意
识, 相互监督、共同投入精力、财力和物力。对驻村企业、和热心富裕人士施行拉暂助的方式增加投入。
总之, 农村文化建设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而是一个长期的工作。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到, 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对促进和谐构建和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至关重要, 所以必须想尽千方百计把它做好做强, 使其持续健康发展!
摘要:在我国农村人口众多, 是社会的主体, 但农村的文化基础和科技意识较差, 这不仅制约了经济的发展更不利于构建和谐。所以当务之急必须加强农村文化的建设, 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水平, 才能加快新农村建设的步伐。本文重点提出了如何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与看法, 并说明了其重要性和必要性。
8.新农村建设汇报发言稿 篇八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认识误区;统筹城乡发展
中图分类号:D61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2-0037-02
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意义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新农村建设是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一种表现形式,同时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新农村建设为新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以及农民自身素质的提高和收入的增加提供了重要的契机,是解决三农现实问题的迫切需要。
中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农业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起着基础性作用。然而,农业生产率发展缓慢造成的问题日益凸显。产业间发展的不平衡必定在一定程度上会制约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现代农业发展是确保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新农村的建设中,有文化、懂科技和管理的农民必定能大力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现代化农业的发展。
尽管最近几年全社会对农业的投入在不断增多,国家对农业的发展也给予了大量的政策支持。但是对广大中西部地区包括贫困地区来讲,还是传统农业。特色农业产业的发展特别有限。而农村的一些配套设施、社会公益事业,目前都不是很完善,教育和社会保障也很不完善,一些地方的基础设施相对落后。
新农村建设是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在农村,而关键为农民。改革开放以来,农民的收入虽然增加了,但与城市居民的相对收入差距却一直在加大;现在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远远超过了改革开放之初。过去城乡收入差距是2.6比1,而现在将近是3.4比1。农民的收入问题折射出很多深层次的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采取系统的扶持农业的政策措施,加大对农村的扶持力度,建成促进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逐步缩小城乡发展差距。
二、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认识误区
一是狭隘的新农村建设观。在新农村的建设中,存在把新农村建设仅理解为完成特定的建设。主要包括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的投入。如果不从本质和长远发展的角度去理解和推进新农村建设,最终的结果很有可能导致很大程度上的无效建设和资源的浪费。
二是片面的新农村发展观。在许多地区的新农村建设中,许多人认为只要治理好三农问题,也就能实现新农村建设目标。的确,在新农村的建设中,三农占有重要的部分,但如果片面追求问题的解决,就可能陷入因果颠倒,治标不治本的误区。如果农村的法制建设和其他规范系统的体制没有得到真正的发展,那么三农问题就不会得到根本和实质的解决。因为在新农村建设中,依靠制度建设和法制建设可以为农村发展提供制度和法律保障。例如合理明晰的土地产权制度、资源平等配置的教育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以及保障这些制度实施的法制建设是实现新农村建设本质目标的重要途径。
三是机械的新农村发展观。各个农村在自然条件、人文环境、历史传统和社会环境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因而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要具体问题具体应对。各地需要因地制宜,采用不同政策、不同的农村发展模式,推进新农村建设实践。任何事物发展都有自己的规律性和特殊性,遵循实事求是和循序渐进的原则,发挥自身优势,从而探索出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
三、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几点建议
一要妥善处理经济与文化的关系。有的地方领导在新农村的建设中只抓经济很少考虑文化的发展,形成重经济而轻文化的普遍现象,导致了很多农村地区文化建设处于滞后状况。这种现象的存在必然会给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带来很大的阻力。固然,经济的发展可以大量改善基础设施的建设、大幅提高农民的收入并改善农民的生活水平。然而“文化,是人类进步的灵魂,是社会发展的摇篮,是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文化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部分必定会制约物质文明建设的发展[1]。只有协调好文化与经济的关系才能更好地搞好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加强农村文化建设,不仅对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重要的作用,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党的执政能力,进一步巩固党的执政基础[2]。
二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就是把城乡经济和社会发展作为整体,统一规划。按照城乡一体化发展要求,大力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制度创新,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和体制,建立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调整城乡发展战略,引导资金、技术、人才等资源向农业和农村流动;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把重点放在农村,逐步实现城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产业发展互动互促,实现城乡在政策上平等、国民待遇上均衡和基本公共服务上均等,最终形成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把全面研究城乡这一整体,认真梳理城乡存在的问题,全面统筹加以解决。
三要加强政府引导。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农民处于主体位置,他们对农村发展推动作用的大小决定了新农村建设的程度。因此在实践中,既要发挥政府引导和支撑作用,更要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但是就目前新农村的建设实践来看,大多数是政府组织、政府投资,以行政推动的方式展开,农民的参与程度非常低,造成工程质量和财政资金运行效率十分低下。因此,必须明确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要按照农民的需要,尊重农民的意愿。
四要合理规划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有些地方不切实际地求新,一味地盖新房,修新路,修建水电工程,使得有限的资源和资金没有能够充分发挥作用。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应该充分分配利用有限的资金和资源,做到基础设施和特色产业发展并重。为使农民增收,基础设施得到更好的建设,应该进行一定的结构调整,成为实现现代农业的关键手段。一是要以扶持行业里的龙头企业为重点,大力扶持农产品加工业,给农民带来增收。二是要进一步加强优质农产品基地设施建设,切实改善农业生产经营条件。把建设农业和改善农业生产经营条件结合起来,加速提高农民生活水平[3][4]。
四、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几点思考
一是夯实经济建设这一基础。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适应乡村经济形势新变化,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充分发挥地方经济优势,积极培育地方特色产业,鼓励民众创业工程,深化改革,不断创新,大力发展地方特色经济。与此同时,加大惠农富农政策扶植力度,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成果。着眼实现农业现代化,不断提高农业综合保障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自给自足。不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以实现农民增收为目的,以“五位一体”为原则,积极构建新型农村经济模式。不断完善征地制度,使广大农民确实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受益。不断减小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障碍,真正实现城乡生产生活要素等价交换和资源共享,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二是打好创新这张牌。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要借鉴国际先进经验,积极探索农业集群发展模式和现代农业发展模式,结合自身实际,因地制宜地实践农业集群和现代农业生产模式,不断优化资源配置,选择性、针对性地发展区域性经济。加大农业创新和科技创新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实现农业创新又好又快发展,政府应加大引导力度,积极探索其发展规律,不断挖掘其内在价值,把握其独有特点,不断深化技术创新、实现技术超越。同时,要注重原始创新、集体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更加注重农业集群创新。
三是重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农民的综合素质直接影响着新农村建设的状态和整体水平。农民的受教育水平,直接影响着新农村建设的整体水平。加大政府的教育投入向农村的倾斜,同时建立激励民间资金投入机制,扩大教育经费来源,增强农村学校的师资力量,完善农村学校的软硬件设施,确保农村孩子的受教育机会;积极营造良好的农村精神文明氛围,增强农村的整体竞争力,将社会上的人才吸引到农村广阔的土地上。不断推出面向农民、服务农民的重点惠民工程,有针对性地做一些技术上的帮扶工作,加大对农村和欠发达地区文化建设的帮扶力度,继续推动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向社会免费开放。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依托网络,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开展全民阅读活动。加强和改进网络内容建设,唱响网上主旋律。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提高全民科学素养。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促进群众体育在农村生根发芽、全面发展。
五、结语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时代的要求、现实的需要;当前,中国改革开放在不断深化、经济持续稳定增长,产业结构基本实现转型,这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和机遇。尽管现代化、市场化和全球化的大背景给中国农业、农村和农民发展提出了严峻挑战,但同时也带来了较多发展契机。如果能抓住战略机遇,积极推进政策和制度的创新,调动社会全方位的资源,新农村建设的实践就会顺利推行并达到理想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徐承英.对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思考[J].探索与争鸣,2007,(1):40-43.
[2]徐晓红.切实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J].党政论坛,2006,(9),13-15.
[3]秦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思考[J].农业经济问题,2007,(1):37-43.
[4]郑良泽.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J].江西农业学报,2007,19(10):128-131.
【新农村建设汇报发言稿】推荐阅读:
乡镇新农村建设汇报材料09-06
乡新农村建设工作情况汇报10-17
“送法进万家,建设新农村”工作总结汇报10-09
新农村建设创业06-29
新农村建设对联07-07
新农村城镇建设06-23
新农村建设的现状07-01
新农村建设议事制度07-03
新农村建设实践报告07-15
新农村建设开工讲话0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