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问题心得体会

2024-10-16

解决问题心得体会(通用11篇)

1.解决问题心得体会 篇一

沈老师的课课堂机构清晰,三个板块,第一板块是简单回顾引入课题,第二板块是自主探索解决例题,联系过去感悟策略,第三板块巩固练习。听过后,感觉几个地方出理得比较好:

1.关键处的追问。出示例题后,学生读题,老师问:你知道了什么?学生回答。老师追问:有没有更深一点的理解?这时就有学生提出:周长22米,要注意周长的计算公式先要除以2,再来写长和宽。这里的追问就非常好,把这题的关键分析了出来,这样就为学生解决这道题正确列举作准备。

2.列举方法的展示。老师收集了学生的作业进行了展示,先展示的是凌乱的、缺的,然后展示按顺序的.、全部列举的,学生通过对比就发现了“有序”列举的重要性。注意列举从哪里开始,按怎样的次序进行,感受这里“从大到小”“从小到大”列举的好处。这个环节的处理,就很容易得出一一列举时的注意点。

3.教学资源的巧利用。沈老师在巩固练习环节设计了3个闯关题,每题分值分别是50、80、100,然后学生先完成这三题,到最后再问刚才你们答对了几题,有几种结果,学生再来计算分数。这样一来这个分数又是一道巩固题,学生也深刻体会到一一列举在生活中的运用,是按需产生的。

这节课上还有一些我认为需要删减的地方:

1.学生解决完例题后,老师问了2个问题:观察这几种围法,长、宽和面积是怎么变化的?不用木条、用绳子围,什么时候面积最大?我觉得这两个问题不需要,因为这两个问题都是指向这题的结论性,而本课重点在于一定要列举出所有围法才能找出本题答案。侧重点矛盾。

2.回顾一到四年级用过这个策略的题目时,沈老师让学生一个个的回答,这里浪费了比较多的时间,我认为其实只要展示出当时解题的方法,那么学生看到就能明白这里就是运用到了今天的一一列举的策略。从而知道策略不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更不是天降之物,总要在自己已有的经验上萌发的。

2.解决问题心得体会 篇二

传统的教学理念只是单纯的灌输知识,老师在讲台上不停的讲,学生在台下疯狂的记着笔记,然而数学不同于其他学科,数学如果没有深入理解解题的思路和过程,单单看课后的笔记是很影响学习效率的。好在随着社会对教育问题的越来越重视,教学的不断改革,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正在逐渐被人们所摒弃,现在的教学理念是以学生为主,让学生去主动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主动去发现探索知识,教师作为辅助性的角色。

1.问题解决式教学的概念

问题解决式教学是在八十年代被美国教育界所提出。当时他们的观点的是,学校教育的核心目的是问题解决。结合我国的实际国情,以及平时的教学经验总结,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我认为问题解决式教学就是根据教材,以及学生的能力水平来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将教学内容藏在问题中,引导学生产生思考的兴趣,让学生去主动的对问题进行思考,在学生不断的探索问题,不断的思考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完成教学的任务。

2.问题解决式教学的过程

2.1 设计问题营造环境

教师一般会在第一阶段,也就是课堂开始之前设计一个精妙的问题来营造一个轻松的环境,并且问题是一定是要有趣的,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带动学生去思考问题。并且问题是要和数学相关和本节课需要讲的内容相关的,这样可以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学生有兴趣去思考的时候引出想要讲的内容,继续提下一个问题,这样让学生在不断的思考中完成教学任务。比如我在讲人教A版中必修五数列那一章的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的时候,我会先提出一个简单的小问题,比如一个人去超市买水,第一天买了1瓶水,第二天买2瓶水,以此类推,然后向学生提出问题,这个人到第十天的时候一共买了多少瓶水,由于问题简单,但是算法有很多种,所以学生也会有兴趣回答这个问题。

2.2 解决问题引出教学内容

教师在这个时候可以用一些小的课堂活动,比如讨论,竞赛等来带动学生们的积极性,让学生们能够认真的讨论问题,充分开发学生们的思维。还是上述的案例,我会把学生们就近分成小组,然后组织一场竞赛,让学生们进行简短的讨论,然后来黑板上写出做题方式,选出做题最快方法的那一组给予一定的奖励,比如作业少做几道题之类的。这个时候学生们的注意力往往会非常集的中,因为之前的一系列提问已经充分的调动起了学生们的思维,现在的他们更加愿意去接受新的知识,于是教室门就可以趁着这个时候引出等差数列的前项和的公式,以及相关的知识点。

2.3 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教师这个时候可以仍然提出一些相对应的问题,让学生们运用刚才总结的规律去解答,这样可以加深印象,提的问题可以尽量的贴近生活,因为这样更容易被学生们接受,并且生活中可能会遇到的情况下就会想起老师在课堂上讲过的例题,有助于学生对于知识的消化和吸收。

2.4 转变身份学生提问

让学生自己做题,发现哪里有困惑,有不懂得问题及时向教师反应,教师可以将学生的问题拆解成一段段小的简单的问题去引导学生自主的思考问题,最终想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做的目的是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此同时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也会因此变得更加透彻。这样的效果一定会比教师直接告诉学生解题思路要来的更加显著,因为一种是通过别人来往自己的脑子里灌输知识,一种是由别人引导,通过自己的思考来发现找出知识,结果显而易见,明显是后者要来的更有效果一些。

3.问题解决式教学的体会及注意事项

通过对问题解决式教学的应用,我深刻的感受到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以及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的重要性。但是在应用的同时,我也总结了一些需要注意的事项。比如,要注意对时间的把握,一定要充分利用课堂上短短的四十五分钟,不能只顾着活跃学生而忽视真正的教学内容,问题解决式教学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更好的学习,这样反而会导致学生的学习效率减低。还有,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问题解决式教学是一种教学模式,它不是一个教学公式,不能在任何课堂任何环境下都全部照搬照抄,如果不能结合实际,那么很有可能会适得其反,不但不会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反而很有可能会影响学生学习的思路。另外,教师要注意根据学生总体水平来选择问题来提问,不能过于简单,过于简单的问题会让学生产生一种这个教师是不是在敷衍的感觉,不利于学生与老师正常关系的交往,也会影响教学质量,但是也不能过于难,过于难得题目会削弱学生对于问题的兴趣,会让学生产生自卑怀疑自己的心态,同样也不利于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最后,教师要懂得分清主次,哪个知识点是重点内容,哪个知识点是简单问题可以一概而过。一节课四十五分钟,学生不可能做到每一分钟都集中注意力,这是不可能实现的,所以老师就要合理的安排时间,尽量将重要的内容以及需要详细理解深入的内容放在课堂中间部分,因为一般这个时候是学生注意力最集中的时间,能够有助于学生对于难点的理解,以及对知识的求知欲望都是最强烈的时间。

4.总结

3.解决问题心得体会 篇三

1 抓住教学内容,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注重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根据教材内容的编排,我从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出发,在知识的传授上采用小学生所熟悉的生活实际作为例题,使学生能够在运用生活常识的同时,进一步积累生活经验。

以教学“在找规律中的拼图游戏——用地板砖拼成美丽的图案”为例。现在的生活富裕了,不仅城镇的楼房装修得漂漂亮亮,连我们乡村的许多家庭也铺上美丽的图案地板砖。所以在学生思考图案习作设计时,我先让他们想一想“家里的地板砖是什么样的图案”,再让他们思考“我该画什么”,最后他们才形成特定符号,从而展示出各自的构思和设想。从“生活实际一独立思考一理想表述”这一过程,为问题的解决提供了积极动力,并使学生在熟悉的情境氛围中,能够主动地投入到问题的解决中去。

2 在教学过程中。力求有效地指导学生解决问题

多年的教学实践,使我深深地意识到,有效地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必定能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1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指导他们自觉主动地参与学习。

教师如果单靠机械的、枯燥的、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不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就会对学习失去兴趣。因此我在教学中,十分注意指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去,让他们自己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再以教学“克和千克”的知识来说明。虽然“克和千克”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密切,但对于我们乡村小学生来说,就不那么熟悉了,因为在日常生活中,他们所接触到的都是以市制的“斤”为单位。怎样打破这个固有经验的局限呢?我在教学中,从创设学生所熟悉的事物情境这一环节人手,让学生回家收集买回来的生活用品的包装袋,比一比。如:一包味精重(50)克;一支中华牙膏重(105)克;一块舒肤佳重(125)克;一扎清水面条重(390)克;一袋面粉重(250克)……由于这些都和学生们的日常生活有关,他们收集起来热情很高,并且都把自己收集到的物品(资料)与其他同学比较、探讨。最后我让他们深入到生活实际,用各种不同类型的秤来称不同的物品。结果,这一教学环节,使得学生们在自己的脑海中建立了“克与千克”的概念,并能自如地运用于计算之中。通过收集物品、操作实践等活动,充分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促成他们将美好的愿望转移到积极主动地探究知识之中去。

2.2 借助图形,帮助学生避免生活经验认知的负干扰。

生活经验本来可以为学生解决问题提供常识性条件,有利于问题的解决,但由于小学生的生活经验少而浅,往往导致其经验认知的负干扰。为了避免这种干扰,我在教学中注意指导学生用线段、图形等符号来表达自己对题意的理解,力求达到正确审题的目的。

例如:在马路的一边每隔8米有一棵树,小明从第一棵树走到第10棵树,他一共走了多少米?为什么?由于情景本身易为学生产生共鸣,想必他们就容易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得出“恰好80米”的错误答案。考虑到这一点,我在指导学生探究这道题目时,要求他们在草稿本上以图形代表树,以便自己在理解题目要求后,再动笔解决问题。有了直观形象的图形演示作基础,学生就能够正确地解决问题了。

2.3 引导提问得体,给学生提供思维、探究的条件和机会。

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注意给学生提供思考、探究问题的条件和机会,会使学生在学习、实践活动中,通过动脑思考,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解决问题,比较容易获取新知识。

1、给学生提供猜想、动手的机会。

借助已有的经验猜测问题的结果,再通过动手把它展示出来,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利于活跃其思维,开阔其视野,促进其智力的提高和发展。

由于剪纸是我们的民间传统,很多学生在家也曾看到老人们剪出各种鲜活的小动物。所以在教学“剪一剪”这一内容时,我完全放手给学生们,让他们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看谁的手艺最棒,剪出的花样最多。结果,学生们兴致勃勃,团结协作,发挥了想象力,剪出了自己最喜爱的图案。如:各式各样的花朵、双喜字等。其中一组喜欢汽车的学生竟然能剪出了汽车的方向盘。

那一节课,让学生用自己灵巧的双手,把所要达到的目的,通过丰富的想象展示出来。这么做,不仅有利于学生集体作用的发挥,而且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真是一举两得。

2、给学生留有独立思考的余地。

每个学生都是有理想、有灵性的个体,他们对各种问题都有自己的不同看法。我在教学时,注重给他们留有独立思考的空间。

在教“锐角和钝角”这一内容时,我让学生们用小棒通过动手操作去认识、理解锐角和钝角与直角的关系。通过摆棒操作得出结果,使学生加深了对“锐角和钝角”的理解,又发展他们的思维。例如:让学生们用2根长小棒和2根短小棒摆一个四边形,并找出其中不同度数的角来说一说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当学生说的正确时,给予肯定;当学生说的有误时,不急于表态,而是鼓励他们再想想、再比较,促使他们继续思考、尝试,使他们养成勤于思考乐于解疑的好习惯。

3、给学生提供表述思维过程的机会。

思维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应,是借助想像来实现的。对于这一点,在教学中,我十分注重加强对学生进行“读说”的训练。通过读题目,理解题意,再把各种不同的字眼(条件)挖掘出来进行比较,能使他们加深理解,增强记忆。

例如:1、同学们为灾区小朋友捐献100个书包,其中给第一、第二、第三小学各送了32个,还剩多少个?

2、同学们为灾区小朋友捐献100个书包,其中给第一、第二、第三小学共送了32个,还剩多少个?

“各”和“共”的意思本来不同,而一开始许多学生都把题意理解错了。我让他们重新读题一遍,认真对比一下,并让做得正确的学生说说自己的理解过程。通过比一比、说一说这么简单的环节,不仅能提高了学生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而且也是学生之间相互学习,拓展问题解决思路的好机会。

3 在日常生活中,鼓励学生注意掌握和运用知识

学生通过课堂的学习,初步具备了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为了让学生做到学以致用,在第四册的教学内容中,我曾经给学生布置了一次“家庭作业”:

3.1 计量单位“克与千克”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3.2 参与家庭购物,合理选择商品。

3.3 自我房间的布置。

通过对学生家庭作业情况的了解,可以看出,学生对知识在生活中的运用兴趣非常浓厚,他们十分乐于想办法解决好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4 结合教学,对学生的学业做好定期调查

学期结束后,我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最多的购物问题作为调查他们解决问题能力的知识点,把学生解决问题的灵活性作为调查的重点,对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了调查。情况如下:

调查结果 人数 所占的百分数

有能力,灵活性强 8 40%

有能力,灵活性不强 10 50%

解题能力差 2 10%

4.解决四风问题心得体会 篇四

在党的群众线路教育实践活开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强调,这次教育实践活动的主要任务聚焦到作风建设上,集中解决情势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糜之风这“四风”题目。这“四风”是违反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的,是当前群众深恶痛尽、反映最强烈的题目,也是侵害党群干群关系的重要本源。“四风”题目解决好了,党内其他一些题目解决起来也就有了更好条件。

党的作风建设是党建的重要组成部份,从“整风运动”、“三讲教育”、到“两个务必”、再到“八个坚持、八个反对“,我党历来把作风建设放在党建的突出位置。这次,总书记强调要集中解决“四风”题目,正是基于在新情势下,作风建设日趋紧急,任务也越发沉重,而党内还存在一些脱离群众的不良现象提出的。可以说,我党审时度势,决定在全党集中展开以解决“四风”题目为主要目标的群众线路教育活动,这不但是人心所向、也是大势所趋。在革命战争年代,我们充分发扬密切联系群众的良好作风,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托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往。也正是由于有了亿万群众的大力支持,我们才颠覆了三座大山,获得了革命战争的伟大成功。记得陈毅元帅说过:“淮海战争的成功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这充分辩明,群众的气力是伟大的,假如脱离了群众,离开了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那想获得战争的成功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

当下,我们的党群干群关系整体上是好的,但也有一小部份党员干部,大弄情势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严重地脱离了群众,这不但侵害了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形象,更是破坏了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在群众中引发了很坏的影响。有一句话说得好:“群众最可亲、群众最可爱、群众也最可敬”。假如你把老百姓当亲人,那老百姓就会把你当亲人。从焦裕禄、到孔繁森、再到沈浩,他们之所以流芳百世,永久活在老百姓的心目中,就是由于在他们的心里始终装着人民,时刻关心群众疾苦,与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因此,才会得到群众的拥戴和爱戴!

5.解决问题培训心得 篇五

从董研老师的培训中,让我了解到了大到 “智慧教育”以及国内外一些信息网络化的应用,小到我校双平台的运用,使我大开眼界深深的感受到现在是一个信息网络化的时代,我们要不认真用心的去学习,将会被淘汰,尤其学校给老师们提供了有力的资源平台,我们更要学会珍惜有利的资源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己。

从郝晶晶老师的培训让我很震惊,一位80后的新教师居然进步这么的大,无论是专业还是思维、理解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认识,俨然象一位专家型的教师,由此我体会到只要我们做个有心的、用心的、对学生负责的教师,就一定会成长为专家型的教师。

6.问题分与解决学习心得体会 篇六

本次学习《问题分析与解决》,共学习了2天,课程的主要内容有:1、情景分析,2、原因分析,3、决策制定,4、计划分析。通过对思维的转变、改善行动、养成习惯,提升我们员工和队伍的素质和专业能力。培养我们如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预见问题”的能力。“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预见问题”是管理人员“综合能力、领导力、决策力”的基础,通过对“什么是问题?这是谁的问题?问题是怎样产生的?产生问题的根源是什么?”这一思维模式的训练和面对问题应树立正确的态度。通过对如何有效解决问题的“原则、对策、措施、技巧、方法”等系统的学习,达到快速提高学员“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提升团队综合管理能力,提高工作能率。

通过本次学习,我学到了很多的知识,开阔了视野,发现了不足。付老师睿智、生动的讲解,为我打开了思维的大门。问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当你面对问题时,没有面对问题的决心,及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当今时代,知识是第一位的,思想是无限的,我们要转换思维,改善行动,养成习惯。把思想转变成行为,把行为养成习惯,行动不一定成功,不行动一定不成功。

这在我们的企业中更为重要,在工作中对我们的要求是行动,是思想的转变,思维模式的转变,从被动思维到主动思维。通过查找自身的不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与解决我们在日常工作中存在的缺点,不足;加强各部门间的沟通与协作,避免工作中存在的风险和不确定因素,把工作中的不安全因素和工作中的损失减到最低。通过思维模式的改变,工作的方式、方法的改变,更好的发挥个人的能力和作用。通过分析解决团队中、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改变我们的行为模式和思维模式,加强团队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加强协作,充分发挥我们员工的智慧和能力,强化我们的队伍,促进企业的快速发展和保证我们企业的目标的实现。

问题分与解决学习心得体会2

本次学习《问题分析与解决》,共学习了2天,课程的主要内容有:1、情景分析,2、原因分析,3、决策制定,4、计划分析。通过对思维的转变、改善行动、养成习惯,提升我们员工和队伍的素质和专业能力。培养我们如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预见问题”的能力。“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预见问题”是管理人员“综合能力、领导力、决策力”的基础,通过对“什么是问题?这是谁的问题?问题是怎样产生的?产生问题的根源是什么?”这一思维模式的训练和面对问题应树立正确的态度。通过对如何有效解决问题的“原则、对策、措施、技巧、方法”等系统的学习,达到快速提高学员“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提升团队综合管理能力,提高工作能率。

通过本次学习,我学到了很多的知识,开阔了视野,发现了不足。付老师睿智、生动的讲解,为我打开了思维的大门。问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当你面对问题时,没有面对问题的决心,及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当今时代,知识是第一位的,思想是无限的,我们要转换思维,改善行动,养成习惯。把思想转变成行为,把行为养成习惯,行动不一定成功,不行动一定不成功。

这在我们的企业中更为重要,在工作中对我们的要求是行动,是思想的转变,思维模式的转变,从被动思维到主动思维。通过查找自身的不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与解决我们在日常工作中存在的缺点,不足;加强各部门间的沟通与协作,避免工作中存在的风险和不确定因素,把工作中的不安全因素和工作中的损失减到最低。通过思维模式的改变,工作的方式、方法的改变,更好的发挥个人的能力和作用。通过分析解决团队中、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改变我们的行为模式和思维模式,加强团队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加强协作,充分发挥我们员工的智慧和能力,强化我们的队伍,促进企业的快速发展和保证我们企业的目标的实现。

问题分与解决学习心得体会3

问题无处不在,无时不有,面对问题该如何解决?我相信这是每个人都会思考和面对的问题。xx老师用两天的时间结合实际案例,用一讲一练的方式,让我们初步掌握了从认识问题→识别重点→分析原因→制定方案→实施检查→改进完善,一套关于问题分析与解决的系统化解决方案。

当面对问题时,最好的办法就是对问题负责,用积极的心态,理性的思维去面对它,开动脑筋去解决。毕竟解决问题,就是工作的本质。我要做的不仅是做好领导安排的事,还有解决那些可预见的问题,完成工作的同时把这些问题也解决了,而不是完成领导吩咐的事却把问题留在那。工作做完并不意味着把问题解决好,而是要把所有问题解决清楚,才称得上是合格的完成了本职工作。问题其实是一位最好的老师,它带给我成长的机会,增长我宝贵的经验,帮助我真正的认识自己的不足,近而得到能力的提升。

解决问题要有系统的方法,而问题分析恰恰是解决问题的桥梁。问题分析的作用在于,它能有效地帮助人们观察实际发生和预期目标之间的偏差,从而明确目标,只有目标明确才能真正有效地解决问题。

在制定解决问题的方案时,要通过逆向思考法、自由联想法、组合思考法、头脑风暴等几种方法的灵活运用,突破思维定式的“屏障”,找到解决问题的创新点。在设计问题解决方案时,要制定具体的行动计划,做好资源预算和风险评估,让方案有效的落实和执行。最后,要懂得复盘和总结,对问题解决的过程进行梳理、总结、推演和归纳,从而进一步提升解决问题的经验和能力。

其实,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一个人慢慢成长的过程,对于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我们不应把它当成绊脚石,而应看作是工作过程中的一种机遇。想解决好问题,不仅要用大脑来思考,也要学会用心体悟,要学会换位思考、随机应变、灵活运用工作经验。因此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们就能得到更多的锻炼,就有了更多经验的积累,进而提升自己各方面的能力。

为期2天的《问题分析与解決》课程学习,培养了我们如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決间题、预见问题”的能力。通过对“什么是问题?这是谁的问题?问题是怎样产生的?产生问题的根源是什么?”系统思维模式的训练和面对问题应树立正确的态度。通过了解问题解决的四种方法、基本原则及主要步骤,从而达到快速提高 “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解決实际问题的能力,更好地提升团队综合管理素质,提高工作效率。

在这次学习的过程中,我学到了很多的知识,开阔了视野,发现了不足。xx老师睿智、生动的讲解,为我打开了思维的大门。出现问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当你面对问题时,没有面对问题的决心,及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当今时代,知识是第一位的,思想是无限的,我们要学会转换思维,改变行动,养成习惯。把思想转变成行为,把行为养成习惯,行动不一定会成功,但不行动一定不成功。

“学会解决问题”在企业中显得尤为重要,工作要求我们要不断的进行思想转变,从被动思维到主动思维。通过查找自身的不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借助别人的视角观察思考,发现自己无意识中忽略的一些情況,从而进一步了解和提升自己。当遇到问题时不能消极地去逃避,而是乐观的正视问题,然后冷静思考并加以分析,必要时可以采取逆向思维去找问题根源。就会发现其实问题是可以解决的,而抱着积极心态去正视问题,很可能就会开发出不为人知的力量,也就是能产生卓越的行动。

“想解决好问题”不仅要用大脑来思考,也要学会用心体悟,要学会换位思考、随机应变、灵活运用工作经验。因此在解诀问题的过程中,我们就能得到更多的锻炼,就有了更多经验的积累,进而提升自己各方面的能力。通过学习期间的小组练习,每位学员都参与其中,发挥个人的能力和作用,分析解决团队中、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改变我们的行为模式和思维模式,加强团队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加强协作,充分发挥我们员工的智慧和能力,强化我们的队伍,就能促进企业的快速发展和保证我们企业的目标实现。

7.解决问题心得体会 篇七

一、寻找问题

如在学习100以内加减法时,安排下面的应用问题:梨有26箱 ,苹果有28箱 (以图的形式呈现 ),小货车一次能装50箱 ,这些梨和苹果能一次都运走吗?为什么? 再如给出一周内三种书的售书情况, 然后用问题串的形式让学生预测一个月内三种书的售出情况,不计算看看最受欢迎的书是什么书,估计一下其中一种书每天的售出本数,一个月每种书各售出几本,等等。 新教材在问题的呈现形式上可谓生动活泼,问题的内容与呈现形式是我们研究的首要问题。

1.改 造问题

按前面对问题的界定, 我们可以发现课本练习中的很多题目只能算是训练性的习题。 有时,我们必须对一些习题进行改造,使之成为“问题”。 五年级数学书上有这样一类行程问题:小红和小强从相距800米的两地同时相对出发,小红每分行65米,小强每分行70米,4分钟后两人相距多少米? 我们在学校的一次质量调研中把它改编成:在一条笔直的公路上,小红和小强从相距800米的两地同时出发,小红每分行65米,小强每分行70米,4分钟后,小红和小强两人相距多少米? (请你从不同的运动方向考虑问题)显然,这是一个没有规定运动方向的开放性问题,需要学生从不同的运动方向去考虑。 第一种是相对而行,算式是800-(70+65)×4。第二种是相背而行,算式是800+(70+65)×4。 第三种是同向而行 ,小强在前 ,800+(70-65)×4。 第四种也是同向而行,小红在前,800-(70-65)×4。 这样的改进比一般性习题更容易引起学生思维的紧张, 更能使学生整体把握行程问题的结构特征。

2.引 进问题

如在《按比例分配》的应用练习中,设计了这样一题:前不久在老师住的那幢楼来了三个从外地到吴江工作的人,小徐、小陈和小周,他们三人合租了501室一套房:

姓名住房面积公用面积

小徐1号房17平方米共30平方米(包括客厅、卫生间、厨房)

小陈2号房19平方米

小周3号房24平方米

每月租金540元,他们三人该如何分摊房租? 写出你认为最合理的设计方案。

学生有的按住房面积的比例分配, 算式是540×17∕60=153(元 ),540×19∕60=171(元 ),540×24∕60=216(元 )。有的学生把公用面积平均分配给3人,按27:29:34分配,算式是540×27 ∕ 90=162 ( 元 ),540×29 ∕ 90=174 ( 元 ),540×34 ∕ 90=204(元)。

二、问题解决

1.理解问题

理解问题就是思考:什么是已知的? 什么是所要求的? 什么是可以引进的? 以适当的表格或图像对问题中已知的东西进行整理,或是引入适当的符号使对象更易于处理。 在最近进行的一次校内研讨课上,四年级的《解决问题的策略》一课,内容是用列举条件和问题的方法解决问题。 在课的研究过程中,尤其是听课后的评议中, 老师们都意识到这种解题策略对于问题解决的重要性, 问题解决能力强的学生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他能用这种列举法发现条件与问题之间的关系, 从而搭桥铺路,顺利求解。

2.寻 求解法

这一阶段的主要工作是对问题进行识别、 归类, 提出猜想,对猜想进行改进或验证,对问题的识别和归类最基本的方法是对数学模式的辨认,从所给问题的情境中辨认出模式,是一个主动积极的思维过程,需要运用一定的策略。 我们通常指导学生交替使用顺推和逆推的“搜索”策略,两面夹攻逐步逼近目标,辨认出有关模式。 这里的“顺推”和“逆推”实际上就是数学中的分析法、综合法思路,这是两种基本策略。 五年级的应用题教学学生之所以难, 就是因为学生对应用题的结构、数量关系把握不好,分析法、综合法两种思路的指导与训练不到位。

3.表 达解法

这一阶段的工作包括计算、测量、统计、作图等,在表达过程中,可能还会遇到意外情况,这时需要解决问题者重新寻找新的解题策略,采用更合适的方法解决问题。

学校五年级考试让我出卷子,我便出了这样一道题:太湖边的一个小渔村里住着一老一少两个渔夫。 有一年,他们从6月1日起开始打鱼,每人给自己定了一条规矩。 老渔夫说:“我连续打3天鱼休息1天。 ” 年轻渔夫说:“我连续打5天鱼休息1天。 ”有一位城里的朋友想趁他们都休息的日子去看望他们。那么,在这一个月里,他可以选择哪些日子去呢? 这个月里两位渔夫同时在外打鱼的日子有几天? 考试后,我去组里了解该道题的解答情况,结果出乎我的意料,原来被认为数学好的班级只有3个人解答对了两个问题,而素来被认为较差的一个班级则有二十多人做对。 这是什么原因? 我分别询问了两个班的老师,前者说:我平时强调应用题的解答一定要有算式,要用算式说明过程。 后者说:平时我经常指导学生用列举法思考问题。 的确,我出这道题正是为了检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否注重对学生思维方法与学习方法的指导。 看后一个班级学生的解答过程,他们都是在试卷上列出日期,然后圈出符合要求的日期,如:

老渔夫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14 15 16… …

小渔夫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14 15 16… …

学生不用列出全部的日期,便可以得出只要是4和6的公倍数的日期,便是两人共同在家休息的日子(12日、24日)。同时在外打渔的日子只要在1—30这三十个数中圈出4、6的倍数。

4.回顾反思

回顾整个解题过程,反思自己开始时遇到什么困难,是如何突围的,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用到哪些知识,反思结果是否合理,是否有不同的解决问题的途径,以及与其他知识是否有联系,等等。 这一反思的环节对整个解决问题起着调节与监控的作用。

三、存在困惑

8.解决问题心得体会 篇八

一、“问题解决”与“解决问题”的联系与区别

“问题解决”作为数学的课程目标,意味着这个“问题”还没有解决,是课程教学所要达到的目标、结果。而“解决问题”,一方面是指数学课程内容,通过教学活动,这个“问题”将要被解决;另一方面,“解决问题”还包含着解决问题的方法、过程。因此,“问题解决”与“解决问题”,既是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的关系,又是课程目标与解决问题方法、过程的关系。

“解决问题”和“应用题”同属于课程内容。“应用题”多数是以文字形式呈现的,条件和问题刚好匹配的题目,学生解题时不需要自己去收集信息、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部分学生只根据个别关键字词来掌握题型,根据题型套解题公式,学生善于解决与例题相同的问题,不会解决变式问题和生活中的现实问题,更不会发现和提出问题。

“问题解决”不等同于解答应用题,比之更为宽泛,价值取向也发生了变化。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需要从纷繁的生活信息中比较、分析、筛选出有用的信息,抽象出数学问题,进而解决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是统一的,有时答案也不是唯一的。这里提及的问题并不是数学习题那类专门为复习和训练设计的问题,也不是仅仅依靠记忆题型和套用公式去解决的问题。

二、基于“问题解决”课程目标下“解决问题”的教学达成

1.创新形式,呈现问题。课程目标的变化带来了教材内容的变化。问题融入各知识领域,独立设置“综合与应用”内容领域,北师大版教材把“数学与生活”“数学与环境”“数学与体育”等引入教材;安排“探索规律”“解决问题策略”专题,苏教版教材出现了“解决问题的策略”“找规律”,增加思考性选学材料;人教版教材里有“数学广角”等。教材的变化就意味着教师的教学也要跟着改变,教师给学生呈现的问题侧重于与现实问题联系密切,非常规、探究性、开放性的问题。要创新问题呈现的形式,问题要具有开放性、趣味性、挑战性。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没有现成的类型和解法来套用,需要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并通过个人或小组合作的形式探索和实践来解决,具有挑战性。(1)问题的一般解。(代数化:如“打电话”中用t表示时间,n表示人数,找出n与t的关系。)(2)探求问题的一般解的过程与小结。①你是如何寻求一般解的?②解决问题的关键是什么?③问题是何种数学模型,解决它用到了哪些数学知识,用到了怎样的思维方法和数学方法?(3)问题拓展研究。①有没有其他解法?如果有,比较不同解法的联系与差异。②问题推广:如问题中将“每分钟通知1人”改为“每分钟通知2人”……相应的解。(4)应用:类似问题,即相同的数学模型还有哪些实际背景?列出相关问题。这里,问题能不能解决也许并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完成认识上的两个转化。第一个转化,从纷乱的实际问题中,收集、观察、比较、筛选有用的信息,抽象成数学问题。第二个转化是根据已抽象出来的数学问题,分析其中的数量关系,列出解决问题的算式,求出问题的答案。

2.扬长避短,借鉴经验。应用题教学的历史悠久,广大一线教师和许多专家学者在实践和研究中,对应用题教学做了大量有益的探索与改革,总结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对此,教师应有清醒的认识,扬长避短,合理地坚持和继承。传统应用题的审题、分析数量关系、制定解题步骤等都是需要借鉴的。教材及问题解决呈现形式的变化带来了学生读审题目的变化。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都不同程度地体现“问题解决”的过程,应用题学习是实现“问题解决”目标的重要载体。传统应用题中一直被社会抨击的—个练习:

有一个水池,打开进水管注满水池要4小时,打开出水管放完整池水要3小时,现在同时打开进水管和出水管,要多少时间才能把一池水放完?

大家指出此题的种种不是:虚拟情境、资源浪费等,从而对传统数学教学提出了质疑。但是我觉得练习和情境只是一个载体,教学是要去理解练习背后的数学思维方式。类似上述的情境如:家庭的收入与支出;公共场所人员的进场与出场;草场里草的生长与割去;人体的新陈代谢、社会人口的增减等,这是一个动态平衡的问题,难道不值得我们去研究?教师可以根据社会和人类的发展适当地调整练习的情境,改变“一个例题一种类型”的“散点式”学习,注重从多种情境中抽象概括数量关系结构,形成数学模型。教师在进行解决问题教学时,或许答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想到了什么。如“鸡兔同笼”问题,它只是一个载体,教师要研究在它们身上附着的东西,那就是数学的思想和数学的思考方法。

3.过程为体,策略为用。小学阶段重视解题策略的感悟和思想的渗透,是问题解决教学的重要特征,也是超越传统应用题教学的标志。小学数学中常见的策略有:画图、列表、列举、转化(化归)、假设等。

例如:在一边靠水渠处,用篱笆围成一个直角梯形菜地(如下图),已知三面篱笆总长14米,且每面的篱笆长都是整米数。

(1)请试着设计几种围篱笆的方案,并分别求出这块菜地的面积。(至少写出三种方案)

(2)篱笆怎样围时这块菜地的面积最大,最大的面积是多少?

由于问题的探索具有开放性和挑战性,学生需要猜想与尝试,逐步找出答案,发现规律。教师应引导学生利用列表的策略进行有序思考,可以使得问题迎刃而解。

通过列表尝试逐步发现高为7米,上底和下底的和为7米时,这块菜地的面积最大,最大面积为24.5平方米。如(7+7)×2=24.5(m)。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就会思考如何有序、不遗漏地计算出一共多少种不同的方法?学生在尝试解决类似问题的过程中,升华了对策略的感悟。

4.学会思考,鼓励质疑。

新课标指出:学生自己发现和提出问题是创新的基础;独立思考、学会思考是创新的核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事情,教师要通过示范、指导、评价等多种途径促进学生的问题意识。

(1)纵向思维,由浅入深。

如,教学“三角形内角和”时,教师可以提出:三角形内角和是180°,那么四边形、n边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呢?三角形、四边形、n边形的外角和是多少度呢?三角形的内角和一定是180°吗?或许学生探究不出结论,但是在学生心中种下了问题的种子。纵向思维体现特殊到一般,由一元到多元、由低维到高维的过程。

(2)横向思维,由此及彼。横向思维体现在由一种数联想到另一种数、由一种运算联想另一种运算、由一种图形联想到另一种图形的思维过程。

例如:数线段的条数,学生掌握了基本的方法。可以尝试解决下面的问题:

然后再让学生尝试解决下面的问题:下图中一共有多少个角?

(3)逆向思维,因果倒置。逆向思维就是对结论进行逆向的质疑。

如:计算3个五角硬币和5个一元硬币的总币值是多少?可以提出问题:6元5角还可以由哪些硬币组成?

5.积极评价,提倡反思。评价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也要重视学习的过程;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也要重视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如:用长24厘米的细绳围成一个边长为整厘米数的长方形,怎样才能使面积最大?

在评价时可以关注几个不同的层次:(1)能理解题目的意思。(2)能否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3)能否列举出若干满足条件的长方形,并能有序排列。(4)在观察比较的基础上能否发现其中的规律并能提出猜想。(5)能对猜测的结果进行验证。(6)进一步思考:边长如果不是整厘米数情况怎样?

“问题解决”作为数学教学的重要方面2-,如何更好地进行教学,达成目标,使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学会用数学的思想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是广大数学教师需要共同努力去研究探索的课题。

9.解决形式主义突出问题心得体会 篇九

“拍脑袋”决策要不得。明“情”方能知“行”。对实际情况摸清摸透,是作出合理决策的前提和基础。然而,有的决策者“大门不出、二门不迈”,不调查、不研究,习惯于在办公室里“纸上谈兵”,作出一些不合理的决策要求下级执行,以致开错“方子”,引起一连串的“副作用”。决策者应注重调查研究,全面了解和掌握工作现状,认真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建议,加强行业之间、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避免“一刀切”的机械式做法,防止各行其是、各自为政,重复给基层安排工作任务,促进形成上面“用脑”、下面“用心”的工作格局。

“拍巴掌”调研需摒弃。调查研究是掌握第一手资料的重要途径,应在深入基层、走进干部群众中了解最真实情况。不少“走马观花”式的调研让基层干部群众“伤不起”,调研者只看到“经典路线”“经典台词”中的一片大好形势,而实际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却选择性忽视。开展调研工作,应坚持求真务实的作风,不搞迎来送往、层层陪同,不打乱基层正常工作节奏;要真正沉下心来、扑下身子,察实情、听实言,多征求基层干部群众的想法,认真“解剖麻雀”、分析问题,及时调整完善政策,增强政策施行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拍屁股”走人不可取。督导检查不仅有利于传导责任压力、激发担当动力,同时也是促进工作落实不拖泥带水、确保政策落地不偏离方向的重要举措。督导“随意化”、检查“痕迹化”一直是基层干部反映强烈的堵点、痛点,督导考核过于频繁、只注重听取汇报和查看资料、不同的检查标准不一,向来被大家所诟病。到基层督导检查,既要“督”又要“导”,在发现问题后不能一股脑都交给基层解决,要主动为基层理思路、想办法、解难题,发挥好应有的作用;要统筹好各级各类检查考核事项,统一标准,避免多头检查,让基层多头“应付”。

10.解决形式主义突出问题心得体会 篇十

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教育引导党员干部树立正确政绩观,真抓实干、转变作风。主题教育本身要注重实际效果,解决实质问题。”随着主题教育深入推进,很多地区部门在改进作风、解决问题等方面采取了有效措施、取得了扎实成效。但是,也有个别单位、个人没有做到一以贯之,在整改落实上陷入了形式主义的“旋涡”,需要高度警惕、有效防范。

谨防“雷声大雨点小”式整改,坚决杜绝“面子工程”。主题教育要求把“改”字贯穿始终,而整改落实的关键在“实”。如果花了大量时间去开会部署、宣传发动,耗费大量精力去调查研究、征求意见,报纸上工作亮点频出,电视上说得头头是道,汇报时表态斩钉截铁,到最后落实却“高举轻落”“不疼不痒”,改不到自己痛处、改不进老百姓的心坎里,以至事倍功半、本末倒置,让主题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不说,也反手打了自己的脸。整改落实扎不扎实、到不到位,看的不是“包装”“唱功”,而是“疗效”“实绩”。各地区各部门绝不能搞“面子工程”、做“表面文章”,要动真碰硬、真刀真枪地改到根上、改出成效。

谨防“滥竽充数”式整改,坚决杜绝“蒙混过关”。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全面从严治党的不断深入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及其常态化制度化等一系列党内教育的扎实开展,各级各部门作风明显好转、工作更加务实,广大党员干部思想深受洗礼、政治更加坚定。但也有少数部门、个人依然执迷不悟、我行我素,并把“滥竽充数”的行径延伸到此次主题教育中来,用“纸上整改”装样子,以“拿来主义”走过场,企图“蒙混过关”。而结果却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绞尽脑汁却“竹篮打水一场空”,上演了一场“皇帝的新装”,贻笑大方。这一问题的存在,说到底还是“思想根子问题”没解决好,缺乏正视问题的自觉和刀刃向内的勇气,没有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行,还需要在学思践悟上下真功夫。

11.让“解决问题”不成问题 篇十一

关键词:小学数学;新教材;解决问题;应用题教学;数量关系

一、直面问题

笔者教学新教材已有多年,深切感受到新教材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也是学的兴趣浓厚。以下是笔者这学期收集的案例。

案例:解决问题

1.一个花坛长20米,是宽的2倍,沿花坛走一圈,至少要走多少米?

生:20×2=40(米) (40+20)×2=120(米)

这是一倍数问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根据已有经验看到倍就用乘法。因为新教材中没有提到一倍数,倍数等概念,学生对于这样的数量关系很模糊。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呢?又如何解决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来谈谈新教材“解决问题”教学的反思与实践。

二、解剖问题

1.客观原因

新教材不再把“应用题”作为一个独立的领域,而是把它融入“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等领域中,把它作为各领域解决相应实际问题的有机部分。因此,这部分内容散落在各知识点中,并不像旧教材那样有一系列典型的模式和完整的单元能让学生相对集中地反复认识、操练和强化。

2.主观原因

(1)对小学数学“生活化”的认识偏差,导致“为应用而应用”

新课程的数学教学,学生的“学习活动”成为主线。这种学习活动应该形成“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这样一个过程。笔者听过许多老师的课,发现一种现象,恰恰是“建立模型”这个重要阶段,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被“弱化”甚至被忽视了。这就导致了从“生活情境”直接进入“应用”。出现了表面上“热烈”“为应用而应用”的场面。

(2)刻意回避应用题教学的传统经验

课改以后,“传统”成了批判的对象。一说“传统的”就是绝对的错误,新理念与旧经验之被人对立起来。在这一背景下,教师唯恐别人说自己“理念不新,因循守旧,穿新鞋走旧路”。于是,教学上一味追新求变,而为此付出的代价必然是教学效果的大打折扣。

三、解决策略

如何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策略,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尝试:

1.注重培养学生收集信息、提出问题的能力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在面对不同的情景时,要求学生能“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因此,教学时教师应充分利用问题情景隐含的信息资源,选择恰当的方式引导学生从情境中观察、发现、收集数学信息,并对信息进行筛选、提取。

2.给数量关系一席之地

应用题无非是给出一些已知量,要求某个未知量。而已知量和未知量之间存在一定的数量关系。所以,分析数量关系是解决应用题的重点。

(1)利用运算意义的建立,感知基本的数量关系

数量关系不是等出现了要解决的问题时才进行渗透,而是在加、减、乘、除四种运算意义的建立过程中就应开始渗透。

(2)增加对比梳理,构建数量关系的策略性

新課程理念下的“解决问题”教学已经不要求学生规范地表述书数量关系。

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对方法进行归纳。此时,学生不一定能用规范的语言表述,但至少在思维层面对能用乘法解决的相关问题的实质有了更深的理解。

综上所述,问题解决是整个数学课程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应伴随数学学习的整个过程。整合优良传统经验,优化新教材“解决问题”教学,让学生真正学会用数学的眼光、数学的思维、数学的方法认识世界,主动解决现实问题,有效培养学生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使数学活动更富有生机和活力。

参考文献:

谢勇.探讨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教学.教学研究,2008(2):21.

上一篇:2024年哈工大505艺术设计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大纲下一篇:母爱的高中作文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