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课堂中渗透法制教育心得体会

2024-10-17

在语文课堂中渗透法制教育心得体会(14篇)

1.在语文课堂中渗透法制教育心得体会 篇一

浅谈如何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

摘要: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是时代的创造者和主人。叶圣陶说:“学语文,就是学做人”。加强青少年的法制教育,是教育部门、学校和教师的法定责任,是落实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要基石,是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重要前提,是落实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必然要求,是引导、帮助学生健康成长、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重要举措。

关键词: 新课程

法制教育

小学语文

渗透

正文:

学生是祖国的接班人,是未来社会的建设者,他们应具备一定的法律知识。而从小培养小学生法律意识,进行法律素质培养教育,不仅可以预防和减少学生违法犯罪,更重要的是使他们养成依法办事、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 促进他们健康成长。法制教育的对象是学生,但主体是老师。在校园这块文明的沃土上,教师既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传播者,更是高尚的思想品德的身体力行者。当前随着社会的改革开放和发展,学校面临的法制教育环境越来越复杂,学生今非昔比,教育者面临的难度也不断增大。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工作,对此,结合自己多年的小学语文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

一、在口语交际中展示法制现象,迁移学生的法制认知口语交际是语文教学重要的组成部分。因为口语交际活动,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还可以激发他们的思考,深化对某一事件或某一现象的认知。通过交际他们会从事物的表象认识到事物的内层,会在自己的心理形成一种强烈的认知。但是怎样激发学生的发言积极性呢?我经常引用生活中的、报刊上的、电视上的那些违法犯罪的事件,组织学生进行口语交际,因为这些最能激发他们表达的欲望和交流的热情。

二、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法制教育内容,教师一定要遵循学科教学的规律,根据学科特点,充分挖掘开发教材中的法制因素,对学生因势利导、潜移默化地进行法制教育,使学科教学与法制教育相融统一。在教学《特殊的葬礼》《生命的壮歌》这些语文课文时,教师可以在学生受到美的情感激发和熏陶后,适时把语文教学中的美丽景象与现实中环境遭受严重破坏的丑恶现象进行对比,自然而然就会激发他们保护环境爱护环境的强烈愿望。

三、将法制教育渗透到课文的讲授之中,课文相当一部分篇目都涉及到一些法制常识,这就要求我们教师不应该消极回避这些知识,而应该积极主动地承担起讲述课文相关法制知识的重大责任。譬如,《自然之道》一课中提到大家都一起行动起来拯救小海龟的的时候,让学生学生立即意识到这中捕杀狼的狩猎活动是一种违法行为,保护野生动物是我们应有的责任。教师要趁机为同学们详细介绍了《野生动物保护法》中禁止猎杀野生动物的相关条例,让学生对此行为性质的认识更加清楚、深刻。

四、在作文教学中引进法制事件,规范法制行为习作是学习语文的最高层次,它既是个体对生活现象的深切感受,也是个体对生活实践的独特体验。在习作教学中引入法制事件,诱发学生思考、分析、比较、反思、议论、总结,不仅可以深化学生的思想认识,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而且还可以规范学生的法制行为。现实是活生生的教材,引导学生关注时事,讨论分析,明辨是非,做到遵纪守法。通过学生对时事事件的讨论和发言,学生初步形成了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好下一代,不光是使他们学到扎实的科学文化知识,更重要的还要教育好他们如何做人,懂得做人的道理。在小学阶段就要对他们进行加强社会主义法制的教育,使每个学生都要学法、守法、用法,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的人身权利。

总之,作为语文教师,我们有理由也应当在日常琐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开动脑筋,积极想办法,使法制教育潜移默化,为学生的健康快乐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而且,加强小学生法制教育,我们小学语文教师责无旁贷!虽然选择教学中渗透点的方法还有很多,但有一条原则是共同的,即寻找和探求课文中思想火花的迸发点。只要我们从这个基本点出发,结合学生思想进行教育,这样就能不断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让我们一起努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提高学生法制观念和明辨是非的能力,使它们成为学法、知法、用法的合格公民,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年。2.《政府法制》2007年。

3.李翠君.对小学法制教育的现状、方法及手段的探讨.教育实践与研究.2008(11)。

2.在语文课堂中渗透法制教育心得体会 篇二

一、加强课堂渗透

教师要改变学生“环保教育主要是通过活动途径进行”的认识, 要发挥课堂主渠道教育途径的重要作用, 让学生在课堂中自觉地去看、去想、去做, 真正地做到了解环保知识、了解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从内心深处强化环保意识。在语文教学中, 除了可以对学生进行正面环保教育外, 也可利用课文中提供的反面例子, 向学生说明破坏环境的危害性, 从而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自觉地投身到改善生存条件、保护环境的行动中去。

二、组织社区环保活动, 进行环保教育

形式多样的环保教育活动一直是同学们最喜欢参与的。为此, 我抓住植树节、爱鸟日、环境日、土地日、世界粮食日等重要纪念日进行主题教育, 如召开主题班队会、普及环保知识、参加学校与社区的环境清理、制作环保宣传画……让学生在多姿多彩的活动中进行自我教育, 逐渐形成环保技能。同学们还充分利用班内的墙报、黑板报这些宣传阵地, 定期介绍环保小知识, 及时表扬环保活动中的好人好事, 形成浓烈的环保氛围, 使同学间相互进行正面影响, 积极带动落后, 落后赶超积极, 集体带动个人, 个人促进集体, 让环保成为学生的集体行为, 树立“保护环境光荣, 破坏环境可耻”的新风尚。

培养具有主体精神的环保人, 使每一个人都能成为保护环境、建设环境的真正主体, 是当代教育工作者应当承担的历史责任。学生是环保的主体, 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环保活动, 重在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在语文渗透环保教育活动中, 我们班的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其中, 大家都明白了这样一个道理:我们人类是污染的受害者, 但每个人又可能是污染的制造者。因此, 我们有保护环境的责任与义务。保护环境必须从小事做起, 从现在做起!

三、参加全国、市、区各种环保活动和环保竞赛, 渗透环保教育

激励在教育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教师通过激励调动队员的积极性, 不仅可以激发队员主体参与环保活动的积极性, 更重要的是唤醒了队员参加环保活动的主体意识, 使队员的潜能得以展示。队员在奖章的激励下, 能逐步增强环境知识, 强化环境意识, 形成环保技能, 养成环保态度, 并积极参与到环境保护的行动中。队员们认识的提高、行为的规范, 不是一朝一夕所能达到的, 需要持之以恒的教育和训练, 需要不断地强化。而各种评比表彰, 激发了学生主体自觉参与环保实践活动的积极性, 参与意识日益高涨。

四、课外实践, 开展环保教育

现在的教育注重课外阅读, 教师可利用语文课外阅读训练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教师在平时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时, 可适当地选取生态环境方面的文章, 力争收到一举两得的成效。

环境保护教育是让少年儿童从小懂得保护好人类生存的环境, 让社会可持续发展。学生在这些活动中, 既可以学到环境保护初步知识, 提高环境意识, 又能够启发智力, 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践活动中, 学生还可以受到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教育, 培养社会参与意识和主人翁的责任感。

在开展环境保护教育时, 教师要多对学生进行表扬性的评价。教师实行这种评价措施以后, 学生上课积极性非常高, 课堂上一点心理负担也没有, 轻松愉快地参与学习, 大胆说、大胆评、大胆读, 踊跃发表自己的见解。课堂学习氛围和谐、民主、轻松, 效果非常明显。后来我们又在学生中进行了调查, 百分之百的同学喜欢这样的评价, 表示从此自己敢于大胆发言了。学生在调查反馈中说:“上课积极举手发言让我有许多意外收获, 举手让我有机会锻炼自己, 展示自己……”“上课积极发言使我更加乐观了!以前我不喜欢笑, 还不喜欢与别人交谈, 我现在每天都要笑一笑, 还和同学说说家里的事, 真开心!”“自从开始有了老师的评价, 我就越来越大胆了, 也敢举手发言了!我感觉有了一些进步, 不但在学校里, 在外边我也更愿意跟别人交往, 朋友也更多了, 我很高兴。”

综上所述, 语文学科渗透环保教育不仅必要, 而且可行。只要我们教师心中有“环保”, 那么在中学阶段的语文教学中, 一定能成功地渗透环保教育, 从而不断激发和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义务感、责任感、使命感, 逐步形成他们正确的人与自然和谐!

为此, 只要我们在教学时, 结合生活实际, 找到最佳结合点, 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词、句、段, 认真想, 仔细体味, 自然地将环保教育渗透于教学中, 就会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我们要通过教学, 让学生明白地球是我们人类共有的家园, 如果家没有了, 那我们还能剩下什么?请看看我们的双手, 是创造, 还是毁灭?让理性回归吧, 我们有理由相信:天会变得更蓝, 树会变得更绿, 水会变得更清……

只要我们教师心中时刻装着环保教育这一理念, 寓环保教育于语文教学中, 一定能让环境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绽放异彩, 开出美丽的花, 结出丰硕的果, 使小学语文成为环保教育的沃野。

摘要:在语文学科渗透环保教育方面, 要求教师把学科知识和环保知识有机结合起来, 通过潜移默化的学习渗透, 让学生既学到了学科知识, 又深化了环保教育, 从而使环保教育和义务教育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关键词:语文教学,渗透,环保教育

参考文献

[1]龙文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研究[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2]佘同生.小学语文教学原理与方法[M].武汉:中南工大出版社, 2000.

3.在语文课堂中渗透法制教育心得体会 篇三

关键词:语文教学;法制教育;渗透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4-114-01

小学生正处于人生中的黄金时代,加强对学生的法制教育,培养遵纪守法的一代学生,是所有教师的共同使命。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该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对学生渗透法制教育,增强学生的法制观念,使其能做一个合格的小学生,做一个知法、守法的合格的社会主义公民。那么,我们应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对学生渗透法制教育呢?

一、从小培养小学生的法律意识。

小学生是我们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正处在生理和心理的生长发育阶段,具有极强的可塑性。从小培养小学生法律意识,进行法律素质培养教育,不仅可以预防和减少学生违法犯罪,更重要的是使他们养成依法办事、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 促进他们健康成长。

叶圣陶曾经说过:“学语文,就是学做人。”语文学科中蕴涵着丰富的思想品德教育因素。通过语文学科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我们应当充分挖掘教材,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结合实际,学科渗透,巧妙地融爱国主义教育、政治思想教育、道德品质教育、法制教育等教育于语文教学之中。让学生从小就树立法制观念,知道法律可以保护自己的人身权利不受侵犯,同时也知道自己的行为不能超越法律的界限,否则就触犯了法律,要受到法律的惩罚。让学生了解一些法律知识,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减少青少年犯罪是大有裨益的。

因此,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应当充分挖掘教材里面的教育因素,把握时机,适时适度渗透,从而真正在课堂教学中实现法制教育。语文教学在法制教育这方面有得天独厚的作用。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凭借学科特点,通过多种途径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

二、在课文教学中加强学生学法守法观念的引导。

今天,随着社会的文明与进步,法制观念已经深入人心,依法办事,依法治国已经成为一项治国策略。但社会上依然存在着违法的行为,因此,如果教师能够结合课堂教学中的具体案例加强教育,则会起到潜移默化的效果。在学习《武松打虎》一文中,武松打了六十几拳打死了老虎,为什么不说武松是违法行为呢?让学生进行讨论,真理是越辩越明。

学生在讨论交流中认识了这个社会:这是封建黑暗的旧社会,社会动荡,官府腐败,官官相卫,权钱勾结,民不聊生。

我在带领学生体会武松力大无穷与神勇无比的同时,将问题深入一步,问学生:“老虎是国家珍贵的保护动物,我们是不能伤害它的。现在有些人铤而走险,捕杀老虎、羚羊等国家保护动物来谋取暴利。你们怎样看待这件事情呢?”学生经过讨论、交流,明白了保护动物的重要性,懂得了捕杀野生动物触犯《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是犯罪行为,学生的法制意识得到增强。《“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一文,讲述一个叫汤姆的孩子钓到了一条大鲈鱼,但是没有到允许钓鲈鱼的时间,后来在他爸爸的教育下,把钓到的大鲈鱼重新放回湖中的故事。我在教学时,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语句,让学生感受汤姆心情的变化,认真品味他父亲话语的含义,使学生从中受到严于律己、自觉遵守社会公德的教育,让学生从小就树立自觉遵守各种法律规章制度的思想。

三、让习作教学与法制教育相结合。

我在引导学生学习习作时,结合教材,顺水推舟,教育学生要养成爱护公共财物,保护名胜古迹是我们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破坏文物不但在道德上受到谴责,而且是一种违法犯罪行为。

写日记也是渗透法制教育的一个重要渠道。学生写日记是说真话,说心里话,这便起到了使人求真的作用。同时,写日记能规劝自己上进、自省,劝别人改过。我作为语文教师,充分利用日记这种写作形式,让学生联系生活中不文明、不规范行为,乃至违法犯罪现象,通过日记这个载体进行内心的真实表露,接受深刻的教育。同时通过批阅,对学生进行面对面的心理健康指导,针对性地进行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和法制教育。

四、语文实践活动中渗透法制教育。

生活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教育素材。语文教学中,我们要积极缩短教学与生活的距离,将学生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统一起来,主动拓展教学空间,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引导学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得到情感的体验,从而巧妙地渗透德育、法制教育。

教学中,我积极开展“演讲、讲故事、编故事”等活动,培养学生遵纪守法、诚信待人等良好习惯。比如开展“诚实与信任”演讲比赛,全班同学就这个议题收集了大量素材,较全面地讲述了诚信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并决心作一个诚实守信的孩子。通过开辟法律专栏,法律宣传、演讲等系列活动,增强青少年依法自我保护的能力和全社会保护青少年合法权益的意识。

加强小学生法制教育,我们小学语文教师责无旁贷!让我们广大语文教师一起努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提高学生明辨是非能力和法制观念,使他们成为学法、知法、守法、用法的合格公民,将来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4.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渗透情感教育 篇四

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渗透情感教育

胡勇电话:***

重庆市永川区金龙镇金龙小学校

论文类别:学科教学学段:小学学科:语文

摘要:语文教师应通过自己的真情带动学生的真情,应积极创设教学情境感染学生,让学生通过最基本的听、说、读、写等训练,得到情感的熏陶,完成情感的升华,进而美化情怀完善人格。

关键词:语文课堂情感教育

情感是语文学习中理解和表达的心理基础。只有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才能准确地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和写法,才能细致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才能美化情怀完善人格。同时《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同时,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和谐发展。”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那么如何在日常课堂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呢?笔者做了如下尝试。

一、创设教学情境帮助学生感受情

教学情境的设置主要是充分显示教学内容的情感因素,达到感染学生情感的目的。而学生预先蓄积的与作品情感气氛相协调的情绪,会增强对作品的感受和理解的效果。因此上课伊始,教师就应该利用各种手段,创设情境,制造气氛,让学生感受到文章的情感基调,从而很快的进入到课堂学习的状态中去。

(一)充分利用好导语的作用

作为课堂教学的第一环节,导语的作用至关重要。“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而导语正富有酝酿情绪,带人入境的任务,可以激发学生的强烈兴趣。优秀的精彩纷呈的导语会像磁石,深深地把学生吸引住。因此教师设计导语要新鲜活泼、形式多样、富有文采、充满感情。而教师在给学生说这些导语时更要情感饱满,切合课文的感情基调。

比如四年级课文中的《桂花雨》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文章。我的导语是这样设计的:童年是美好的,在每个人记忆的花园里,总会有一些常开不败的花朵,给人留下永久的回忆。同学们,你有过在雨中嬉戏的经历吗?(学生回答)可是你有过在桂花雨中陶醉的经历吗?现在请你们闭上眼睛想一想:每当桂花盛开时,满树生香,花香随风飘逸,弥漫四方,一切都沉浸在花香里。你抱住那桂花树,使劲地摇,尽情地摇,任由桂花像雨点一样纷纷落下来。落在你的头上、脸上、肩上、身上、脚上,落得满身都是。你沐浴在香甜的桂花雨中,整个人都陶醉了,你忘情地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然后我让他们睁开眼睛顺势引入新课:“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台湾女作家琦君的童年,去感受一场美丽的桂花雨,和作家共同分享童年的欢乐。”这段导语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切入,然后用充满感情的语言为学生描述了摇桂花的场景,激起学生对作者童年生活的向往,也唤起学生已有的情感体验,学生的情绪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教学也因为学生的入情而进入了积极的状态。

(二)利用多媒体,渲染气氛

多媒体不仅声画并茂,视听结合,而且图象活动变化,能展开情节,吸引学生入情入境,对我们的语文教学情感的激发正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比如,我在教学《桂林山水》一课时,学生往往对桂林山水美景缺少直观感受,如能用一些图片加以印证,让学生对画面想象,这样桂林山水独特的景便可历历在目,理解背诵也就容易得多了。音乐,能激荡人的心灵,抚慰人的心灵,对渲染情景,创造气氛,却是不可多得。在教学中如果能将音乐语言与语言文字沟通起来,教学将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教师身体力行带动情

教师自身能对学生起到很好的情感感染和熏陶的作用,并因此会带动学生的情绪体验,转而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态度。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教师对教材冷漠的态度会影响学生的情绪,使其所讲述的材料好像和学生之间隔着一堵墙”、“热爱自己学科的老师,他的学生也充满热爱知识、科学、书籍的感情”。这无不体现了教师自身的情感对学生的影响作用。语文课堂上教师注入情感,才能带动学生的情感,也才能真

正溶入作者的思想境界。

(一)语文老师要有真情

教师要具有一股爱学生的真情。马斯洛理论讲,人人都有希望爱别人,也渴望接受别人的爱的需求。当学生们从老师那里得到爱的满足后,自然会以真情回报。所以教师在课堂上要尊重信任每个学生,与学生及时的进行感情的交流。当学生回答正确时及时给与赞许,当学生回答错误时及时给与鼓励,哪怕是一个简单的词语、一个赞许的眼神,一个鼓励的微笑,都会让学生心满意足。而这种美好的情感会在教师长期的真情带动下潜滋暗长,进而转变成学生对语文老师的爱,对语文课堂的爱。

(二)语文老师要像演员

语文老师在课堂上必须放得开,能够在不同的课上扮演不同的角色,把书本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通过声情并茂的语言及体态语,带动学生的情感。在教学《笋芽儿》时,教师问“你曾撒娇过吗?”生齐声回答“没有。”于是,教师又问:“比方说,你和妈妈一起出门,看见了一条非常漂亮的裙子,你很喜欢,可是,妈妈不给你买。这时,你会拉着妈妈的手,说„„” 教师一边说,一边做动作,学生看了,也模仿我的样子,细声细气地说:“妈妈,给我买吧,给我买吧!„„”有了这样的铺垫,再回到课文中学习的时候,小朋友很快就领会了小笋芽撒娇时的语气。显然,对于二年级的小朋友来说,要理解“撒娇”这个词语似乎是太难了。因此,在教学中,我将这些较难理解的词语,用学生生活中的事情来引导,将抽象、枯燥的词语具体化、生活化,学生在“听故事——想经历——模仿动作——想象说话”的过程中,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自然而然地掌握了这个词的意思。同时,也能较轻松的将这个词语进行迁移。教师放得开,学生自然能放得开,也只有在这样轻松自由的课堂氛围中,学生才能全身心神游在课堂故事的演绎中。

三、指导学生读出情

可以说在这样一个饱含浓浓情感的课堂中,几乎每个学生都想把自己内心的情感波澜释放出来,那么此时教师就应抓住时机,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充分利用课文语言的音韵美、节奏美、对称美、声响美、方言美、色彩美、语符美、诗意美来感染学生。让他们把朗读当成一种表演,当成一种享受,当成一次自我实现的机会。课文《秋天的图画》,有一句“梨树挂起金黄的灯笼,苹果露出红红的脸颊,稻海翻起金色的波浪,高粱举起燃烧的火把.”为了让学生体会“挂、露、翻、举”所描绘出的秋天景色的勃勃生机,体会“秋天的图画”色彩的美丽,我采用对比出示句子“金黄的梨树,红红的苹果,金色的稻海,火红的高粱。”让学生谈谈哪句好,好在哪里。讨论之后学生马上入情入味地朗读,有的学生还边做动作边读,以此表达感情。学生这种声情并茂的朗读,能够更好的与作者的情感交流,进而更好的理解课文,发展自己的情感空间。

四、探究文章主旨,悟出情

语文教材,为学生展现了丰富多彩的情感世界。而文章的主旨让我们看到的是主观感受,是内心情感,是个人见解和人生观。因此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探究文章的主旨,领悟文章所要表达的情感,这样才能让学生从内心深处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譬如我在教授《火烧云》这篇课文时,就引导学生重点抓住一个“变“字深悟情感美:课文描绘了黄昏时分火烧云的出现直至消失的整个过程,一直在“变“中描写火烧云,由霞光之美写到色彩美,再到姿态美,而这三种美都是美在变化中,有静态美,有动态美,从而抒发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这也正是全文的主旨所在。

而对于课文主旨的理解,除了教师设置问题引导之外,还可以让学生亲自去体验,通过自己的直接经验去感悟。例如教学《普罗米修斯盗火》时,我就让学生们把它改成课本剧去演,教学《精彩的马戏》时,就让学生真实的看一看马戏团表演,这样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对课文理解更透彻,对作者情感领悟更深刻。

五、结合生活实际谈出情

语文是与我们的生活紧密联系的,学生在课堂上受到的情感熏陶自然也能联系到他们的生活实际。这正是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的关键步骤,因此语文老师不能单纯的就课文讲课文,应给学生留有生发的时间。比如我在讲《地震中的父与子》这一课时就在课堂上给学生布置了这样一项任务:假如明天是父亲节,你会对爸爸说些什么呢?因为之前教师做了很多的铺垫,学生内心深处的情感已被调动起来,很多学生纷纷举手直抒心声,谈了对父爱深沉的理解,对在外父亲的思念,对出门打工父亲的担心、心疼,以及对自己以前不懂事的歉意等等。甚至有些同学是含着眼泪表达了自己对父亲的深深爱恋之情。此时作者的情感已融入学生的心中,学生的情感可以说进一步得到了深化。

六、课堂结语激发情

好的课堂结语不仅仅是对课堂学习的总结,更是对学生进一步的启发,它能诱发学生的思考,拓展学生的思维,涤荡学生的情感。比如《地震中的父与子》的结语:一次地震,书写着一个荡气回肠的故事;一句承诺,谱写出一曲激情感人的颂歌。父母之爱,是一部我们永远也读不完的书,要用一生去翻阅,去感受„„孩子们,让我们由衷的说

一声“爸爸,我爱你”吧!这样的结语再次激起了学生对父亲的热爱之情。《圆明园的毁灭》的结语:如今的圆明园只剩下这些残垣断壁,站在圆明园的废墟旁,老师想,我们心中有的不仅仅是对圆明园的爱,对英法联军的痛恨,更多的应该是一种思考。这些结语有效地让学生的感情再次得到熏陶,让他们胸中的激情继续涌动。

七、课外练笔写出情

语文的学习不应仅仅是课堂40分钟,为了巩固学生在课堂上所收获的情感,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情感,我们可以通过随笔,日记,读后感,小作文等形式课外延伸语文的学习。例如《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课文,在学完后,我让学生自制一张贺卡,写出他们对父亲的祝福,让他们的情感在生活中继续流淌、延伸。

总之语文教师要对情感教育引起充分的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积极情感的渗透,将它贯穿到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中去。教师应通过自己的真情带动学生的真情,应积极创设教学情境感染学生,让学生通过最基本的听、说、读、写等训练,得到情感的熏陶,完成情感的升华进而美化情怀完善人格。

参考文献:

[1]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2012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最新修订版】

[2]王剑兰、张凤琴、陈尚生主编,《心理学》,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沈 宁,《编制个性化的探究方案,培养积极学习情感》,《江苏教育》,2007年第9期

5.在语文课堂中渗透法制教育心得体会 篇五

课堂教学中贯彻文明素养教育不仅是课堂教学改革的需要,也是现代教育观念更新的需要。近年来,为了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我校吸纳了很多外来务工子女,学生家长的文化层次较低,不太重视对学生良好的文明礼仪教育,再加上周围的环境影响,学生的文明礼仪与时代不符,相差甚远。作为一名教师在课堂上除了传授知识,开发学生的智能,同时也应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观念和文明行为。一个人的内在素质、外在礼仪,将直接关系到他在社会中的发展和成功,加强文明行为的养成教育既是我们弘扬传统美德的需要,也是学生身心发展的必然。几年来,我从学生实际出发,结合学科特点,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文明礼仪德育,把文明礼仪的渗透融入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努力做到教育而无痕。

一、学科融合,来渗透文明礼仪

每当新的一学期开始,我首先对学生宣布课堂常规,上好第一节文明礼仪教育课,打好基础,形成氛围。加强教学常规是对学生进行文明礼貌和组织纪律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和作风,保证教学顺利进行的一条重要的渠道。通过课堂常规的贯彻落实,如:收拾自己的书桌、做好下节课准备工作,举手发言、声音洪亮,坐姿站势、说话有礼貌等,可使学生逐步形成遵守规章制度和热爱集体等良好的文明素养。文明规范的课堂常规是在课堂教学中加强文明礼仪渗透的前提。

二、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来感染

在课堂教学中,向学生进行文明礼仪的渗透关键在于教师的言传身教。“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的每一个行动都是给学生无言的教育。因为在小学生的眼里,自己的老师是神圣的,教师的言行举止经常影响着孩子的言行。在平时的工作和生活中,教师要树立良好的榜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当学生见到老师问好时,老师也应该点头或招手向学生问好;当老师错了,也敢于向学生道歉;老师也不随地吐痰,看到垃圾也主动捡起。这样的小节,慢慢地感染着学生,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

“亲其师,信其道”、“身教重于言教”。这两句话同样说明良好的文明素养在课堂教学中的深刻意义。教师的举止言行,仪表服饰,神态气质甚至习性,无不作为信息传达于学生的大脑,反馈于教学的过程。为此,我提出在语文课堂教学时师生应做到:文明用语、声音洪亮,举止大方、仪表端庄,合作探究、共同进步。

三、巧设情境,营造教育氛围

新课程的教学提倡从学生熟悉的身边事物入手,让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去参与、体验和感悟。其核心价值是因为一定的情境能够引起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对学生的认知活动起积极的发动和促进作用,也为在课堂教育中渗透文明素养带来了契机。如在一节语文课上,我以古诗《游子吟》为引子,让学生有感情的朗诵、并说说自己的体会等方式调动学生对父母的感激之情,继而过渡到对老师社会的感激,为学生热爱祖国、奉献社会打下了情感的铺垫。与此同时也自然而然地衍生出对学生的“感恩”教育。在这里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并非是独立于课堂教学结构之外,而是完全融入情感铺垫环节之中。教育于无形,自然而顺畅,避免了空洞的说教。

四、丰富语言,促进文明礼仪

心理学家认为“赞美有如孩子的营养剂”。一句由衷的赞美,便可使丧失信心,挫败的儿童悬崖勒马,表现不错的孩子更加积极上进。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行为表现是其思想活动和个性情感的真实写照,学生在活动中,各种行为、情感意志等都充分显露出来。为此,教师要善于观察学生在各项学习活动中的行为表现和心理状态,通过观察分析发现问题,及时教育、疏导。

同时教师丰富的教学语言还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促进学生专心地进行探究活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还容易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因此,教师除了要有较高的知识素养外,还要注意提高自身的文学修养,提高自己口头表达能力,让学生在优美的语言环境中陶冶情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评比激励,养成文明习惯

评价是促使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手段。课堂教学中及时对小学生养成教育进行评价是我们做好养成教育工作的有效途径,它能促进学生产生强烈的荣誉感,从而促进学生自我控制能力的增强,提高学生的自觉性和意志力,做到知行统一。在平时教学中尽可能经常使用口头和体态语言对学生进行表扬和暗示。每周下来都要评比“星级少年”,每期完了都要评选“优秀队员”、“成功之星”等,树立典型;语文活动课上开展“争当升旗手”、“争当安全小卫士”、“争当绿色小卫士”等,通过评比和开展活动,培养学生的文明礼仪习惯,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

一位教育家说过:“在孩子的心灵播种理想,就会收获行为;播种行为,就会收获习惯;播种习惯,就会收获品德;播种品德,就会收获命运。”辛勤的耕耘结出了累累硕果,现在我的学生遵规守纪、讲文明、懂礼貌,学生学习、生活井然有序,良好的班风、学风已蔚然形成,同学们取长补短,以具有良好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的学生带动那些具有不良习惯的学生。文明礼仪教育的成功开展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了学生的健康人格。

语文学科文明礼仪教育渗透计划

6.在课堂中渗透德育教育 篇六

良好的心理素质既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又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容和体现。离开这样的基础和前提,就决不会有人的全面发展;无视这样的内容和体现,人的全面发展就缺少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现在的学生由于家庭的、社会的一些问题,以及自身的原因,造成了各种心理问题。如何引导学生认识自身存在的心理问题,预防和矫正学生的心理问题行为,培养他们积极向上、乐观活泼的个性,是摆在每个教育者面前的课题。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在信息技术课中渗透心理教育,有意识地运用心理学理论和技术,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促进课堂学习认知、情感与行为技能的发展,是一种有意义的尝试与探索。

网上世界的精彩丰富和网络文化的简单快捷,对学业重负下的学生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因而也极易使之沉迷上“瘾”。而有些学生在网上使用的几乎都是真实姓名,甚至家里的电话号码,他们不相信网友会骗他们。但是网上也有陷阱,对于这些天真单纯、涉世不深的学生,特别是一些爱幻想、充满了好奇心的女孩子来说,稍不留神,也许就会掉进网友设好的陷阱。

当然,我们不能因此阻止学生上网。那么,怎么办呢?首先,必须防患于未然,应在学生上网前向学生说明上网的利与弊,使学生尽量避免上瘾;其次,不要忽视老师与学生、家长的人际交往,与家长保持密切联系,正确引导孩子上网等。这样,学生的上网道德规范教育得到了加强,使学生从一开始就能按照规范行事。

7.在语文课堂中渗透法制教育心得体会 篇七

一、语文教学中渗透爱党、爱国主义教育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学生爱国、爱党的教育,是小学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和目标之一,也是我国小学教育中一个必须引起教师重视的主题。在语文教学中,贯彻爱国、爱党的教育,其重要性并没有被广大一线语文教师所重视,一些语文教师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学生的字词、语法的教学上,换言之,许多教师更多关注地是学生的成绩。但是不可忽视的是,爱国主义教育既是小学德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让学生养成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的保障条件之一,也应该引起广大教师的重视。

语文教学给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例如,在讲解《雷锋叔叔,你在哪里》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给学生介绍党的好战士雷锋的故事,让学生感受到雷锋在平凡的岗位上,做的每一件小事都体现了爱国主义的情怀,号召学生向雷锋学习,同时也鼓励学生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这同样体现了爱国主义的精神。

二、以高尚的情感引向正确观念的形成

小学生的情感是比较容易调动与激发的,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充分利用了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也利用了语文学科的特点。但是教师要考虑到,小学生的情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不断变化,并逐渐趋于定型的。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有意识地塑造学生健全的情感,让学生形成正确的观念,这样能够更加有效地落实爱国主义教育的目标。

针对小学生的特点,教师应该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重视学生情感的陶冶,同时也要充分考虑到,小学生的情感发展是动态的,不稳定的,教师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中,既要动之以情,同时也要晓之以理,这就离不开语文教学的特点,教师要结合语文课文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渗透,这样学生正确的观念的形成就会水到渠成,而不是生硬的理论灌输。

例如,在给学生讲解《视死如归》这一内容时,课文讲述了王若飞在监狱中不为敌人的严刑拷打而屈服,通过对课文的分析,让学生体会到王若飞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怀,为了更好的表现王若飞同志的凛然大义,视死如归,课文使用了“王若飞站定了”“抬头望着”等刻画王若飞在敌人面前不屈服,慷慨赴死的英雄气慨。同时课文也使用了“大青山”这一形象的类比,让学生感受到,王若飞的爱国主义精神像大青山一样毫不动摇。当学生对课文内容深刻理解之后,教师再讲解课文,学生就能够比较深刻地理解爱国主义精神的内涵了。

三、感情朗读,激发爱国主义情感

语文课文中有许多声情并茂的文章,在进行语文教学中,我们提倡教师鼓励学生进行大声并且感情充沛地进行朗读。朗读能够很容易调动起学生的情感,这是语文学习的一个很好的手段,也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一个很好的手段。

例如,在讲解《颐和园》这篇内容时,笔者引导学生结合课本的注释、图画等进行预习朗读,并且朗读利用了早读的时间,这样便于学生大声地朗读,当学生通过深度阅读之后,教师再鼓励学生去进行思索,想象自己置身于万寿山与颐和园的长廊中,看到祖国壮美的河山,每个人心目中都油然而生一种豪情,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得到很好的彰显。同时也让学生认识到,颐和园的修建背景是甲午中日战争前夕,慈禧太后为了过寿,而挪用了海军军费,从而导致了甲午中日战争中,中国的惨败,这样又让学生对清政府的腐朽深恶痛绝,认识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这样爱国情怀油然而生。

四、启发想象,沟通情感桥梁

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注重启发学生的想象能力,拓展学生思维,调动学生学习的激情。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学习的热情是提高学习效果的催化剂,当学生的学习热情被调动起来,才能更好地贯彻落实爱国主义教育。例如,在给学生讲解《黄继光》一文时,在讲解过程中,首先给学生介绍了抗美援朝的时代背景,然后在课文讲解过程中,抓住黄继光突破敌人的火力点这一重要内容,让学生体会到,黄继光为了祖国的安危,把生死置之度外的精神。同时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想象,激发学生的爱国热忱,热爱革命英雄,体会今天的幸福生活。

五、结合语文课外活动,强化爱国主义情感

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教师在语文教学时潜移默化地进行渗透。苏联教育家曾说,让学生爱国并不能通过教师的高谈阔论而实现,应该让学生自己有一个切身的体会。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语文课外活动,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比如在一些特殊的日子: 国庆节、端午节、建军节等,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朗读比赛、歌咏比赛或者作文比赛等等,让学生切身感受到热爱祖国的浓烈氛围。同时,教师也应该让学生认识到热爱祖国与热爱家乡的关系,热爱祖国完全可以从热爱家乡入手。教师可以利用语文实践环节,让学生进行“走家乡”的活动,让学生认识到自己所处的地理环境与人文环境,同时让学生对自己所生活的土地上发生的革命故事进行调查与记录,等等,这些做法都可以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8.在语文课堂中渗透法制教育心得体会 篇八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9A-

0093-01

教育家陶行知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在其优美的语言文字中饱含有许多做人的道理。这就要靠教师在平时的课堂中渗透道德教育,使学生从小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

一、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审美观是人类对客观事物美的体验,是人们在审美活动中对美的事物的主观感知和欣赏。学生只有准确认识、鉴别生活中美的事物,才能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培养美好的心灵和高尚的情操。语文教材中的经典文学作品无不渗透着高尚的审美情趣。教材中大量文质兼美的作品以进步的思想内容和优美的艺术表现形式歌颂了真善美,有着很高的审美价值。学习这些作品,学生可以感受社会生活的美好,领悟作家创作的艺术美感,形成正确的审美价值观。笔者在平时的教学中注意结合教材向学生渗透如何判断美与丑的知识。比如教学了人教版语文第四册《丑小鸭》这篇课文后,笔者引导学生阅读课外拓展材料《比美》,并提问:“文中漂亮的大公鸡每天去和蜜蜂、喜鹊比美,但是小动物们为什么不理睬大公鸡呢?”笔者引导学生大声读出老牛说的话“美不美,不光看外表还要看他们能不能为人们做事”,让学生明白了:一个人外表美固然重要,但心灵美才是最重要的。接着,笔者让学生回忆《丑小鸭》这篇课文,使学生懂得了丑的东西也会变美的道理。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将真善美融入自己的生活中,自然而然形成了高尚的审美情趣。

二、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

意志是决定达到某种目的而产生的心理状态。学生只有具备坚强的意志,才能积极主动地学习,在学习上做到好学、乐学、勤学。为了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笔者在教学中针对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以课文中的杰出人物、英雄人物为榜样,向学生讲述他们不平凡的经历,让学生有所感悟,在情感上有所共鸣,在心中树立起榜样。如人教版语文第十二册《跨越百年的美丽》一文讲的是居里夫人在恶劣的条件下如何提炼出0.1克镭,不为名利,只为了实现人生价值的故事;爱迪生经历无数次失败终于发明了电灯,体现了坚定、执着、锲而不舍的科学精神。人教版语文第九册课文《狼牙山五壮士》讲的是五位战士胜利完成任务准备转移时却碰到两条路:一条通往主力转移的方向,走这条路可以很快追上部队,可是敌人紧跟在后面;另一条通向狼牙山的顶峰棋盘坨。五位战士选择第二条路,在那里他们和敌人拼尽最后一颗子弹,最后跳进了深谷。为了革命的胜利,五位战士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还有人教版語文第六册课文《和时间赛跑》给了我们启示:假如你一直和时间赛跑,你就可以成功。教材通过大量的事例激发了学生产生强烈的自我意识,形成不服输、不气馁的坚定目标和顽强意志。

三、引导学生树立感恩意识

感恩教育是一种情感活动,感恩教育的实施就是要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让学生知恩于心,感恩于行,做到以情感人,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感。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蕴涵的感恩思想,把感恩教育融入教材中去增强学生的感恩意识。如学习了人教版语文第八册课文《背影》后,笔者组织学生进行话题讨论:如何看待父爱母爱。有学生说道:“世间最纯洁的便是母爱,她的宽容涵盖了我们一切的幼稚和无知,她的宽容更无法掩饰我们内心的自私,要学会爱别人,就先从热爱自己的父母开始吧。”有的学生说:“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学生从话题讨论、课文学习中明白了知恩图报是个人道德行为发生的重要情感基础,由此与课文产生情感共鸣,提高了感恩意识。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和新时期德育的特点,对德育的方法不断创新、总结、发展,正确处理好德育和教学的关系,做到寓德育于知识教学之中,使二者融为一体。语文教师不仅要有博大的胸怀、高尚的情操,还要高度重视对课程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在多方面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同时,帮助学生增强抵制腐朽文化侵蚀的能力,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

9.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 篇九

[摘要]开展生命教育已成为高校教育教学中的一个新课题。大学语文作为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本身蕴涵着丰富的生命教育功能。因此深刻挖掘大学语文教学中的生命教育因素,利用大学语文教学的平台开展生命教育,在文学作品的艺术审美中培养学生热爱生命、尊重生命、学会感恩、相互关爱,这对促进大学生健康、全面、和谐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作为天之骄子的大学生面临着学业、生存、就业、心理、人际关系等多重压力,大学生网络成瘾、无视生命、自杀、他杀、伤害他人生命等高校恶性的事件频发,凸显了大学生生命意识的薄弱和高校生命教育的欠缺,高校开展生命教育迫在眉睫。大学语文作为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本身蕴涵着丰富的生命教育功能。因此,深刻挖掘大学语文教学中的生命教育因素,利用大学语文教学的平台开展生命教育,转变教师教育理念,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价值与情感体验,实现对学生的生命关怀,促进大学生健康、全面、和谐发展。

一、在大学语文开展生命教育的必要性

大学生生命教育就是以尊重学生的个体生命为基础上,通过教学,唤醒学生生命之意识,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珍爱生命、热爱生命、维护生命、建构生命之信仰、实现生命之和谐,全面提升生命质量的教育。生命教育的主旨在于,通过对大学生进行生命意识培养、生存能力训练、生命价值感悟,从而促进大学生感受生活,感悟生命,培养良好的生活态度,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1968年,美国著名学者杰・唐纳・华特士首次提出了“生命教育”课题。生命教育已越来越多地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和认同,很多国家和地区早已在基础教育阶段系统开设了有关生命教育的课程,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在我国,教育的功利主义倾向十分明显,长期以来我们国家的教育制度一直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培养,而缺乏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价值关怀和意义关怀。特别是生命教育的发展相对比较滞后,对生命教育缺乏应有的重视,生命教育严重缺失。尽管目前很多高校将“生命教育”纳入到部分课程如思想政治的教学内容中,但是在课程内容上比重较少,切偏重政治、道德说教,较为抽象,缺少人文、情感性的东西,缺乏生命教育的实际内容。而具有连贯性,内容系统性、完整性的独立的生命教育课程的开设却是凤毛麟角。因此,在其他课程中渗透生命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语文是一门人的心灵的学问,语文学科与人的发展的关系最为密切。”本质上是“融美于心灵的审美教育”,“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它在人文素质教育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语文课程与生命教育存在着天然的联系,大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都蕴涵着丰富的生命教育内容,几乎每一堂大学语文课都渗透着生命意识。其字里行间流淌着五千年中华民族的沧桑历史,映射着五千年中华民族精神与文化。因此,探讨大学语文与生命教育有机结合,让学生在大学语文的学习中感悟生命、品味人生、是我们高校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与义务。

然而,以往的大学语文教学,我们却片面强调语文教学的工具性能,即以掌握语言文字和语言文学的为核心的语文知识和能力培养。忽视了学生应从大学语文学习中所获得的“文化修养”。使得语文教学缺乏人文关怀,忽视了对学生的生命关怀与情感体验。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进行大学语文课程改革,是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的必然趋势,也是构建充满生命活力课堂的重要举措。

二、大学语文教学中的开展生命教育的学科优势

(一)大学语文不是单纯的语言工具,其包含着丰富的生命意识

“语文是一门人的心灵的学问,语文学科与人的发展的关系最为密切。”大学语文作为重要的文化载体,充分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生命观,承载着对生命意识的关注与思考。不管是中国诗词中“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对小草顽强的生命力和蓬勃向上的精神的赞美,还是美国作家克伦・沃生命意识是她的灵魂。还是对《生命生命》中,对那只一次次受到戕害,依旧努力顽强拼搏以摆脱困厄的小蜜蜂的描写,都表现表现了天人融合的生命绽放。

(二)大学语文教学极易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

大学语文教学内容丰富且生动,内容涉及现实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现实生活中有许多因为一文一书、或一个老师的课或某几节课的影响而改变人生选择或人生命运的例子。一篇震撼人心的文章,一段让人铭心刻骨的语言,让人们在对生命的无知、迷茫中,深刻地感悟生命,这是语文的意义,也是语文要追求的终极目标。

(三)对生命的关注的语文教学,才能彰显语文教学的魅力

语文教学中只有关注了人的生命,体现人文关怀,才能彰显语文教学魅力。漠视人的生命体验,忽略人的生命需求的语文教学,是对语文教学的极大扭曲。所以,大学语文教学,必须要以人为本,

三、生命教育在大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及实践

(一)通过大学语文教师的言传身教进行生命教育

在大学语文课堂上进行生命教育,要求教师学会等待、学会分享、学会宽容、学会合作、学会选择、学会创新。

文学作品的作者有很多都是命运多舛而又矢志不移、具有崇高品格的人。因此,在讲授相关篇目的时候,可适当增加对作者生平经历的介绍,让学生体会这些作者在颠沛流离或贫困潦倒或疾病交加或受到不公正的对待时,怎样以坚强的意志应对磨难和挫折,以对生命执著的眷恋和对社会的强烈关注支撑自己走出困境,直面人生,并留下不朽的传世之作。

(二)积极编写蕴涵丰富生命意识的大学语文教材,挖掘大学语文教材中生命教育资源

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生命主题的教学,教师要善于利用和开发现有教材,广泛收集和编写蕴涵丰富生命意识的文学作品,为学生创设丰富的语言环境,让他们在丰富的语言环境中、在充满真情与智慧的氛围中健康成长。引导学生在欣赏经典作品、体味圣贤生命情感、走进他们生命世界的同时,引领学生多层次地认识生命之本质、探求生命之意义、建构生命之信仰、实现生命之和谐,最终实现生命质量的全面提升。

(三)通过阅读教学,引导学生进行发现学习

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强调“阅读第一”的意识,不断引导学生的阅读需求。学生读的过程,就是思的过程,就是丰富人生体验,丰富人生教养的过程。语文教师要给学生充分阅读的空间和时间,激励、唤醒和鼓舞激励学生阅读的方向,潜在的需求,鼓舞他朝着更高的目标前进。

在阅读教学中进行生命教育,语文教师始终不渝的把学生放在最重要的位置,要学会带着学生分享阅读的体悟,形成情感的互动,让学生形成自主探究的意识,以生命激情为引领,以对未来更美好的生活的渴望为最大的期待,让阅读教学真正成为自由之路的起点。

(四)通过写作教学,进行生命教育

在大学语文写作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写作来自由地抒写自己的生活,倾诉自己的生命情感,表达生命意志,释放生命张力。如没有命题要求的随笔能给学生足够大的自我空间,更多地表现出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在写作教学中进行生命教育,要宁浅勿深,宁小勿大,宁下勿上,宁近勿远。也就是我们要从我们能够做的、能够改变的、能够尝试的地方做起。如主题讨论,不仅能训练学生的思维和表达能力,还能让学生在积极地参与中对该主题进行深入而理性的思考。

四、结语

生命教育,就是要学生懂得生命价值,尊重生命、善待自己,享受生命成长的快乐。引导和教育学生热爱生命,珍惜生命,享受生命,优化生命,激扬生命。大学生学习学语文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学做人,要让学生学会感动,让学生学出意义,让学生学会思想,让学生学会快乐。

参考文献

[1]肖川,徐涛.论语文教育中的生命教育[J].教育理论与实践,20xx(6)

[2]杨雄.生命教育与青少年发展[J].当代青年研究,20xx(1)

[3]金绪泽,宋军丽.关于用儒家文化对大学生进行生命道德教育的思考[J].教育探索,20xx(3)

10.在语文课堂中渗透法制教育心得体会 篇十

风冈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 刘海华

加强职业技术学校学生的法制教育,既是落实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建设社会法治国家的基础性工作,又是各级各类学校的法定责任,本文就如何在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进行了论述。

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化的社会,人们对信息的需求与日俱增,获取和处理信息的手段也多种多样,随时随地都能在各种媒体上听到、看到我们所关注的一个主题、一个事件、一种方式、一个过程,也能将许多自己身边的信息随时随地的传送出去。信息的传播和便捷为我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带来了许多前所未有的机遇与竞争,但同时也产生了许多法律问题、道德问题、诚信问题等等。面对这些问题,如何让即将融入社会的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养成尊重宪法、维护法律的习惯,正确的去获取和处理我们所需要的信息,作为教师,我们必须要积极面对,正确引导,科学管理。在教学中善于去寻找、去发现、去利用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的点,不让学生感到是在接受生硬的法制教育,从而做到自然而然地渗透,起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下面,试从几个方面来论述如何在计算机教学中进行法制渗透。

一、从教材实际及学科特点出发,附着于平时知识的讲授或上机的训练之中

比如:在讲授“计算机的基本组成”一课时,为了让学生了解目前我国的计算机软件产业的发展情况,通过一组数据的对比,知道我国和其它国家的差距,为了发展和繁荣计算机软件产业,要加强对软件着作权的保护,未经着作权人的同意,复制其软件的行为是侵权行为,侵权者要承担相应民事责任,鼓励学生自觉使用正版软件和反对盗版软件的法律意识。而在其它应用软件,如办公软件office、图片处理photoshop等的教学过程中,为了顺利完成教学任务,让学生掌握一定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必须要保证适当的上机训练时间,因此这一过程中,注意教育学生在公共电脑上,不可以随便修改,删除他人的东西,也不要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去抄袭。

二、在计算机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结合教学内容,培养学生良好的法律意识

比如:在《平面图像设计——photoshop》第一节课上,我举了个例子:电视剧《丑女无敌》中的林无敌,因为比较抱歉的长相,多次应聘工作不成,好友劝她用photoshop(简称PS)对应聘的照片进行处理并在网上应聘,思量再三,林无敌还是放弃了这样的做法,最终以自己的学识和工作能力,找到了满意的工作。让学生通过例子认识到PS的强大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告诫他们要用我们学习到的知识和技能去诚实地融入社会,不能去做有悖于道德甚至违法的事。在讲授《平面图像设计》中“图层蒙版”一课时,根据教学内容向学生介绍了网络版的“武松打虎”事件:2007年10月12日,陕西林业厅公布了陕西省镇坪县猎人周正龙用数码相机和胶片相机拍摄的华南虎照片,在整个事件中,雷人的就是这张猎人PS过的有明显造假的照片,为了经济利益,居然有N多官员力挺,人品、官品、道德全抛在一边!通过这个事件,让学生懂得在以后的工作中要认真踏实的工作,面对诱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为了民族的诚信和良知,不能“忽悠”别人,更不能“忽悠”自己。

11.在语文课堂中渗透法制教育心得体会 篇十一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法制教育

小学生是否具有法制观念,影响着国家法制建设的民主化与科学化的程度。小学语文教学在渗透法制观念上具有其他学科不可比拟的优越性。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学科的特点,采取多种有效的方式与途径,进行法制教育的渗透。小学生的思维、心理、生理都正在处于发展的时期,具有极强的可塑性。从小学阶段就培养学生的法制观念,养成遵纪守法的好习惯,有利于减少学生的违法犯罪的行为,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本文就这个问题展开探讨,研究如何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

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的重要性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法制观念,具有重要的价值与作用。首先,从小学教育的培养目标上来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是素质教育的主要目标。随着国家的发展,人们的法制观念逐渐增强,也学会遵法、守法、懂法,学会运用法律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小学生处于学习知识、发展思维、健康成长的重要的阶段,是学习法律的启蒙阶段。只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法律意识,才能在日常的生活中有效运用法律知识,使自己成为遵纪守法的人。因此,小学语文教学必须将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提升学生法律素养作为重要的内容,让学生做一个遵纪守法的人。其次,加强学生的法制观念,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发展非常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扰。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在带给人们便利的同时,也使未成年人受到网络上不良信息的毒害。从小学阶段开始,学生沉迷于网络。假如家长与教师不能及时引导,小学生就会形成许多不好的习惯,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小学语文教师承担着教书育人的责任,不仅仅传授给学生知识与技能,还要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引导学生做一个遵纪守法的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借助经典案例,将法律知识蕴含其中,让学生了解必备的法律常识,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奠定基础。

二、小学语文教育中渗透法制教育的主要途径

1.挖掘教材内容,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

现在的小学生一般是独生子女,家长对学生比较放纵,不舍得严格要求,在学生犯错误的时候,不舍得去管教。此外,学校教育与管理不到位,如果学生再受到不良因素的影响,很容易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在当前的语文教学中,许多教师仅仅注重语文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训练,认为只要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就达到了教育教学的目的,其实并不是这样。语文教师要充分发挥语文教育的育人功能,利用一些与法律相关的素材,落实法制教育。小学语文教材中,教学内容渗透法律知识,教师需要深入钻研。例如,在学习《鸟岛》的时候,可以培养学生保护动物的意识与法律常识。在小学生学习能力的基础上,利用多媒体技术,播放一些恶意捕杀动物的视频,引导学生思考这些行为背后的原因,或者该不该受到法律的制裁,从而使学生形成法律意识,引导学生自觉地保护动物,将学生脑海中的意识转化为实际行动,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在写作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

写作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是对学生进行法律教育的重要平台。教师可以布置一些描写自己长辈的、亲人的作文,引导学生学会感恩,引导学生了解子女赡养父母是最基本的法律责任,从而强化学生的法律意识。教师还可以布置读后感。例如,在学生写的作文中,有的学生对拾金不昧这种行为有错误的认识,认为这种做法非常傻。这就是学生受到拜金主义与享乐主义的影响。针对这些错误的认识笔者播放一些捡到东西不归引发了一系列不良后果的事件让学生观看,引导学生明白自己身上承担的法律责任。因此,在语文作文教学中,要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法律教育。

3.开展有效的实际活动,不断增强学生的法制观念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在教学的基础上拓展教育教学的观念,从而巧妙地渗透法制观念,教师可以开展讲故事、辩论赛等活动,引导学生遵纪守法、诚信待人,增强学生的内心感受,引导学生做一个诚实守信、遵纪守法的公民。

总之,在当前的语文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是新课程改革与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必要途径。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育教学的内容出发,认识到法制教育的重要意义,深入挖掘教材的内容,让法制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绽放出美丽的花朵。

参考文献:

[1]姚莲菊.小学语文教学渗透法制教育浅谈[J].政府法制,2007(10).

[2]葛家珩.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J].小学时代(教师),2010(9).

12.在语文学科中渗透环保教育 篇十二

一、巧用插图, 唤起环保意识

插图是刺激学生多种感官的有利资源, 教师应活用插图, 引导学生用“心”去观察、去联想。如利用《九寨沟》的插图进行多媒体教学, 引导学生观察高耸入云的雪峰、色彩斑斓的大小湖泊、古木参天的原始森林、高低错落的平湖瀑布。当学生初步形成印象之后, 美丽的插图会唤起学生的愉悦之情, 这种审美体验, 慢慢地沉淀为有益的营养, 继而使学生产生保护美丽大自然的愿望。此时, 教师适时引导学生:在地球上, 除了九寨沟的美景外, 还有广袤的草原、浩瀚的森林, 还有沟壑纵横的田野、熙熙攘攘的城镇、马达轰鸣的工厂和矿山……学生会由衷地感叹:古老、慈爱的地球, 像母亲一样养育了千万种生命, 她宽容、忍耐, 为人类无私地奉献了一切。既然人类的生活离不开自然环境, 我们应该从小做起, 从自己身边事做起, 爱护环境, 美化环境, 做一名环境保护的小卫士。

二、移情感悟, 激发环保责任

在语文教学中, 除了可以对学生进行正面环境教育外, 还可通过对比, 使学生产生环保危机感, 增强环保责任感和使命感, 从而自觉地维护生态环境。如在教学《特殊的葬礼》时, 打破教材的顺序, 引导学生将大瀑布的昨天和今天放在一起交流。在谈瀑布“雄伟壮观”时, 随着学生的介绍, 大家一起欣赏昔日雄伟的大瀑布。在此设计角色体验:“如果你就是一名游客, 看着眼前的美景, 你会怎样赞美它?”在谈瀑布“逐渐枯竭”时, 观看图片, 然后又一次进行角色体验:“如果你就是一位慕名而来的游客, 看到这样的瀑布, 会说什么呢?”通过文本内容的对比、图片的对比、音乐的对比, 使学生在心理上产生强烈的感觉落差, 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瀑布消失的那种惋惜之情, 而且认识到这都是人类一手造成的。最后以“如果我们人类再不反思再不收手, 消失的仅仅是一条大瀑布吗?”以这样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牵引学生进入拓展环节的学习。

三、分析朗读, 增强环保愿望

在语文教学中, 要凭借重点语句的分析、朗读, 把学生引入优美的景色之中, 激活学生的想象, 将语言文字所描述的内容转化为具体、鲜明、生动的画面, 显现在学生的脑海里, 使学生如闻其声、如临其境, 从而受到形象的感染, 激起情感的共鸣, 不知不觉地在自己幼小的心灵中播下热爱大自然的种子。如学习《五彩池》《沙漠中的绿洲》《美丽的丹顶鹤》《白鹭》《大自然的语言》等课文时, 通过分析、朗读课文中的重点语句, 特别是有表情地朗读, 让学生与文章产生共鸣, 陶冶学生思想情操, 能收到良好的环保教育效果。所以在教学时, 要指导学生欣赏描写美丽大自然的优美语句, 并用赞美和喜爱的语气读出自己对大自然、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 同时唤起学生对大自然、对祖国的热爱, 进而增强他们保护好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美好愿望。

四、利用契机, 渗透环保教育

13.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篇十三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这就明确指出了语言教学要渗透思想品德教育,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呢?下面我将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粗浅的做法。

一、利用导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精心设计生动、巧妙的导语,能拨动学生的心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使学生受到感染和教育。例如教学《颐和园》一文,可先出示颐和园的彩色挂图向学生介绍。接着问学生,谁知道这个大名园建在哪儿?为什么中外游客都喜欢到园内看一看、走一走呢?(因为它是我国人民自己设计和建造的,是我国造园技术与艺术的结晶。)最后告诉学生,这节课我们就是要通过看图来学懂生字,理解生词,掌握抓住景物特点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这样通过运用讲解式的导语,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对学生进行了生动的国情教育,使他们了解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培养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通过品读重点词句,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只有扎扎实实地抓住了字、词、句,才能透彻地阐明课文内在的思想性,才能使学生在学到知识、提高技能的同时,也能受到生动的思想教育。

例如教学《趵突泉》一文,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我先指导学生边读课文边重点思考:作者从几个方面描写趵突泉的美丽景色?要求学生从课文中找出有关词句。学生对趵突泉的美景有了具体认识以后,我又进一步问学生:“你们喜欢趵突泉吗?为什么?”通过讨论,学生会由觉得趵突泉的美丽进而产生对它的热爱。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读好课文开头的一句话:“千佛山、大明湖和趵突泉,是济南的三大名胜,现在单讲趵突泉。”我乘机又说:“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名山大川,星罗棋布,它是东方的一条巨龙……”学生幼小的心灵此刻燃起了祖国的炽热之火,完全沉浸在祖国壮丽山河的诗情画意之中。

三、通过分析文中的人物形象,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为了让课文描写的人物形象在学生面前栩栩如生地站起来,并铭刻在心灵上,课堂上应该借助对形象的具体分析,使学生初步懂得描写人物的方法,又受到人物崇高思想、优秀品质的感染熏陶。例如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时,我注意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语言、行动、神态进行分析。通过朗读、讲解、讨论,引导学生认识旧社会的黑暗,充分感知鲁迅先生的光辉形象和革命精神,即“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这样,才能使学生受到生动、具体而深刻的思想品德教育。

四、利用文中的光辉榜样,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内容是讴歌中外科学家的事迹的。例如《一定要争气》、《爱迪生》、《詹天佑》等。这些课文有利于教师充分利用榜样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我在教学《一定要争气》时,同学们被童第周艰辛求学、坚强的毅力,为科学献身的精神所感动,我就适时提示:本文哪些地方最让你感动?童第周哪些品质值得我们学习?经过思考讨论,同学们一致认为童第周那种为国争光、刻苦钻研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五、借助文中优美的景物,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小学语文教材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课文有许许多多,这些文章富有诗情画意、语言优美、感情真挚的特点。如《美丽的小兴安岭》、《富饶的西沙群岛》、《桂林山水》、《林海》等。这些文章用诗一般的语言赞美了祖国的山河,优美的风景。在教学时,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启迪学生深思、联想,让学生从具体的画面和形象的语言描写中,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领略祖国大自然的风光,从而获得美的享受,激发他们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我在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时,利用录音机有感情地朗读,使学生陶醉于西沙群岛的美景之中,又进一步提问学生:“你们喜欢西沙群岛吗?为什么喜欢?”通过思考讨论,学生懂得了西沙群岛是祖国的南大门,是物产丰富、风光优美的地方,所以对它产生了热爱之情。在此基础上,我又发问:“我们祖国像这样的地方有许许多多,你们知道还有哪些地方吗?”引导他们联想到小兴安岭、桂林等祖国的风景区,使他们了解祖国的美好,祖国的广大,寓爱国主义教育于语言教学之中。

14.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格养成教育 篇十四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格养成教育――以《散步》一文教学为例

陶丹丹

学校教学开放周,我要上一节展示课。我选讲的是叙事散文《散步》。懂得爱人并能表达对亲人的爱,是一个人的人格构成中最基本的元素;而临事认真,做事积极以实现自我价值,也是完善人格所不可缺的元素。这是一堂语文课,又是一堂关于学生人格养成的人生教育课。

《散步》是一个亲情故事,孝顺父母,对家庭负责是文章的主旨。情感教育显然是本课的主要教学目标。我把发现、体验和表达情感作为教学过程的主线,事实证明,这一设计是有效果的。

品读课文之后,学生对文章表现的亲情美、人性美有了充分的感知,我对学生说:读过《散步》,大家体会了一个普通家庭的温馨和美。你有过“爱的感动”吗?父母的关爱,长辈的呵护,往往体现在平凡小事中,细细回顾你的经历,能将它讲出来,让我们一起来感悟吗?

期待的情境出现了,学生纷纷举手要求讲述自己的亲情故事,既有父母为我送伞添衣这样的日常小事,也有说自己懂得了父母严格要求的苦心,更有人反省自己过去对父母的体谅不够。一位女生说,母亲工作辛苦,很忙,总是在她睡下后才下班回家,她还没起床母亲就上班走了,过去常常因此埋怨母亲对自己关心不够,今天早上起床看到母亲留的字条,告诉她早餐准备好了,要吃好,天凉了要加衣。现在想起来却忍不住要流泪,很想对母亲说一句“妈妈,你辛苦了,我爱你”。她讲述过后,课堂上非常安静,但我从这安静中明白,这些亲情故事已经走进学生心里。

伴着《烛光里的妈妈》的音乐,我这样结束了这堂课:我们的父母在艰辛和苦难里繁衍生息,才有了我们的幸福与安宁。当他们老了,双肩担不起重负的时候,就让我们搀扶着他们走进暖暖的春日……同学们,赶快为你的.父母尽―『分孝心。在父母辛劳的时候送一声问候,在父母生日那天送一句祝福。一个笑容,一个拥抱,为妈妈洗一次碗,为爸爸泡一杯茶……这一切普通的生活细节,都是子女对父母最好的爱的表达。

临下课,我对全班同学说:“愿祖孙三代散步的美好画面永驻我们心间,愿与家人一起散步成为大家的一种生活方式。谢谢同学们,谢谢所有来听课的老师。”话音刚落,学生们热烈地鼓起了掌,他们回头向前来听课的老师致谢,听课的老师也回报学生以掌声。这是这堂课意外收获的另一个惊喜。一个懂得向他人表达感谢的人应该是一个有积极情感的人,是一个心存温暖的人。心存感谢,心存温暖,情感积极正是健康人格的重要元素。

我的展示课得到了听课老师的好评,而这主要归功于学生课堂上的积极表现。从课堂的过程看得出学生的预习做得充分有效,而课堂上心理基础积极良好,充满表现欲望,得到表现机会,得到了同学和老师的肯定。这正是我所希望的效果,也是我教学设计的重要目标:让学生在一篇课文的学习中,从预习到课堂,最大限度地发现自我价值,实现自我肯定。

课后,我和学生一道做了教学反思。引导学生认识到这堂课的成功,最重要的原因是学生自身积极的态度和参与,最重要的收获是我们懂得了应该用认真积极的态度去做事,懂得了一个人的自身价值会在认真做好一件事情的过程中得到体现。

上一篇:为企业培养人才“买单”下一篇:教师口语考试内容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