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iz理论学习方法

2024-09-15

triz理论学习方法(共8篇)

1.triz理论学习方法 篇一

TRIZ理论学习心得

2015年上学期,我们在高老师的课上,学习了TRIZ理论;从TRIZ理论中的“概述、工程问题的描述及解决方法、S曲线与技术系统进化法则”三部分内容,使我们了解TRIZ理论是科技创新中非常实用的运用工具。尤其对技术、产品研发创新工作有一定的指导作用。现将我自身学习的心得汇总如下:

一、思想认识的提高

通过学习,使我明白TRIZ是科技创新的重要手段和提高创新能力的重要工具。通过课堂上的学习和课下的自学,使我们认识到用TRIZ的工具,可以有目标的解决在科技创新中无法解决的问题,纠正了过去采用“试错法”进行研发和创新,消除了此方法的盲目性、低效性,与漫无边际的试错法相比,TRIZ工具的使用,以系统内资源的充分利用,减少了资源浪费,节省了宝贵的时间,同时还预言了技术和产品的发展趋势,为科技研发创新择取了捷径。

二、对TRIZ理论中概述部分的认识

TRIZ:“发明问题解决理论”,TRIZ的创始人阿奇舒勒在通过多年的专利整理,得出了如下两个革命性的发现:a、很多的方法和原理在发明的过程中是在重复使用的;b、技术系统的进化和发展并不是随机的,而是遵循着一定的客观规律。此方法是对发明创造的理解:发明创造通常人们作为一个单词或作为一个词意来理解,其实不然:发明――是指通过思维或实验过程首先为一项科学或技术难题找到或发现了解决方案、解决方法;创造――是指第一次提出、造出的东西,是第一次产生崭新的物质成果或精神成果的行为。

通过对TRIZ概述的学习,我懂得了关于“创新”更深层次的理解,了解产品创新、工艺创新、市场创新、材料创新和组织管理创新的五种创新情况;创新从技术系统/技术过程、矛盾、资源和理想化4大基本概念出发,运用了功能分析、物场模型、矛盾分析和资源分析4个分析工具,对于一般性标准的发明问题可以运用发明问题标准解法、效应知识库、技术矛盾创新原理和物理矛盾分离法四大有效工具求解。将一般问题转化为TRIZ标准问题,提取通用工程参数,查找矛盾矩阵表,运用40个发明原理求解;确定为物理矛盾的,运用分离原理配合40个发明原理求解;此外还可以运用物场分析工具,建立物场模型,通过76个发明问题标准解和效应知识库求解。

三、工程问题及解决方法

通过对这一部分的学习,主要了解了TRIZ理论中“管理矛盾、技术矛盾、物理矛盾”三种类型。

3.1 技术矛盾(系统中两个参数之间的矛盾)

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参数所构成的矛盾叫做技术矛盾。就是说如果改善一个参数,而另一个参数会被恶化,也就是说系统存在技术矛盾。

3.2 物理矛盾(系统中针对一个参数的矛盾)

当对系统中的同一个元件提出互为相反的要求时,就存在物理矛盾。

3.3 39个工程通用参数

矛盾矩阵中这39个通用技术参数是阿奇舒勒通过大量专利文献的分析不断总结出来的。39个通用技术参数可以分为“通用物理和几何参数、通用技术积极参数、通用技术消极参数”三大类型。矛盾矩阵表共有39行39列,每一横行上是恶化的工程参数,每一列上是改善的工程参数。在行与列上是完全相同时,工程系统在技术矛盾的表述中通常是反向的。

四、S曲线与技术进化法则

S曲线是技术进化法则中的一个。技术系统的发展规律是:在系统发展过程中,系统的主要参数的变化随着时间呈S曲线进化。

S曲线进化分为:婴儿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四个阶段。

通过学习,明白本企业的某些产品所处的阶段,从而增强了研发工作所需的针对性,起到了研发工作走捷径之路。

4.1 第一阶段(婴儿期)

第一阶段的发展特点是,从它建立的那一刻起,主要指标增长非常慢,甚至在某一时间停止增长。这一阶段对系统的构成部分进行确定,修正系统结构和元件,调整好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它们之间超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其主要特征是:系统由于各种原因还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因此不能在实际中应用。

第一阶段的标志:生存环境受到严酷的限制、专利的水平很高、专利的数量大致固定不变、支出大于收入。

4.2 第二阶段(成长期)

特征:系统在相对降低支出的同时,产品产量快速增长。主要指标的增长伴随着支出的增长;应用领域数量增长;

技术系统获得了补充功能,这个功能与其执行主要功能密切相连; 系统发展需要大量资源,生产这些资源变得有利可图。

4.3 第三阶段(成熟期)

特征:主要指标增长放慢,生产量比较稳定。

标志:专利数量稳定地维持在很高水平上、利润率很高并相对稳定、系统要求高度专门化资源、系统的发展达到了自己的极限、系统的补充功能与完成主要功能关联很少。

4.4 第四阶段(衰退期)

特征:功能退化,系统功能指标参数降低,产量收入明显下降,系统从前占有的市场份额被取代。

标志:功能参数减少、专利数量减少、利润率下降、系统中只有个别专业领域继续工作、系统开始应用于娱乐、系统过渡成了一系列体育器械。

S-曲线用来描述技术系统的一般规律,确定系统的发展阶段,并通过各个阶段的特征寻找改进建议,为研发策略提供参考,为系统的进化做了前提铺垫;

进化法则是通过对S-曲线的研究结果,对现有产品的改进和新产品的预测分析给予建议;IFR用来评价S-曲线各个阶段的理想度,并针对产品改进方案和新产品的技术方案予以性价比的衡量,最终确定产品改进方案和新产品实现功能的可行性。

通过对TRIZ的学习,在技术创新方面真是受益菲浅,通过对理论的研究学习,打破了以往的思维方式、创新的方法和创新的规律,解决了企业技术难题,而TRIZ要做的就是要缩短我们解决问题的时间。

以上是我的学习体会,遗憾的是由于学习时间短,接受信息量大,对于理论知识的消化和彻底掌握尚需进一步学习、理解、运用!再次感谢高老师详尽的讲解和耐心的辅导。

2.triz理论学习方法 篇二

关键词:辽宁省,创新方法,TRIZ理论,推广政策

2007年7月,我国学者王大珩、刘东生、叶笃正三位资深院士给温家宝总理写信,提出了“自主创新,方法先行,创新方法是自主创新的根本之源”这一重要观点。温家宝总理随即做出重要批示,要求高度重视三位老科学家提出的这一观点,自2007年以来,科技部、发改委、教育部和中国科协共同推动了创新方法工作。而被誉为前苏联“国术”的TRIZ理论,作为技术创新生产制造前阶段中的创意生成部分的重要手段得到了重点推广。

一.创新方法(TRIZ理论)推广的意义

科技创新支撑着国家的经济发展,而创新方法是科技创新的手段,也是科技创新的内容。先进的创新方法是提升国家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武器,因此研究和掌握创新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我国能否续写过去的三十年的奇迹,与掌握先进的创新方法密不可分。

TRIZ理论是一种只有60多年历史的新型创新方法,被誉为前苏联军中、工业、航空航天领域创新的“点金术”。虽然问世时间上没有众多传统创新技法长,但是因其与众多现代设计方法、计算机软件技术等的集成融合,TRIZ理论已成为一套系统化、实用的解决发明问题的理论体系。

从20世纪90年代起,一些俄罗斯TRIZ专家就开始在美国推广TRIZ理论,并组成专门的公司推广TRIZ理论,进行培训、咨询,服务于美国的各个公司。美国的创造学大师乔治·普林斯曾经评价过TRIZ理论,他说没有见过任何另外的发明理论和方法能象TRIZ这样给人们提供这么丰富多彩的既实用又充满想象力的思考工具,TRIZ不愧是一件瑰宝。[1]欧洲也于2000年10月成立TRIZ协会ETRIZA,旨在推进TRIZ在欧洲的研究和应用,并以瑞典皇家工科大学 (KTH) 为中心,集中十几家企业开始实施利用TRIZ进行创造性设计的研究计划。而在德国,所有的500强企业都采用了TRIZ理论,如西门子、奔驰、宝马等著名公司都有专门机构及专人负责TRIZ理论的培训和应用。

这样一种被全世界的发达国家视为珍宝的创新方法,其意义的重大不言而喻。TRIZ理论指导人们进行发明创新,是协助人们解决发明问题的最有效的方法体系。这种理论大大强化了人类自身的能力,直接将人的思路引向问题的核心部分。

二.TRIZ理论在国内的推广现状及困境

国内对TRIZ理论系统的研究学习也不过十年时间,目前仍处于宣传、推广阶段。

1. TRIZ理论推广是以政府为主导的一项重要工作

自2007年8月起,黑龙江省、四川省、江苏省先后成为国家科技部推广TRIZ理论的首批试点省。2009年又批复了天津市、浙江省等9个省市为推广TRIZ理论的试点省市,以全面推进创新方法试点工作。以上各试点省市在TRIZ理论推广过程中无一不是以政府为主导的。

以黑龙江省为例,是在一位省级领导的直接领导下,以黑龙江省科技厅为主,围绕着TRIZ理论的推广应用开展工作。其间,更是建立了独特的TRIZ理论工作联席会议制度,以省科技厅、省发改委、省教育厅、省科协四部门为核心,以第一速度对TRIZ理论推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予以解决,最大限度排除前进中的困难。并且各试点省市TRIZ理论推广过程中所需资金、协调工作、组织宣传培训等都是以政府为主,以上各省市的实际推广中的政府主导作用至关重要。

有学者把黑龙江省的TRIZ理论推广划分为三个阶段,即宣传普及(2 0 0 8-2010)、试点应用(2011-2013年)和全面推广(2014-2020年)阶段。[2]本文一直认为TRIZ理论推广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所以对上面的划分方法有一个初步的认可。如果按这样的划分,那么目前,无论是黑龙江省还是其它试点省市,TRIZ理论推广工作仍都处于第一个阶段,工作重点都是宣传和普及。

2. TRIZ理论推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

目前,各试点省市在推广TRIZ理论时都遇到了一系列的问题,其中资金投入、培训所需师资、TRIZ理论在企业中的推广、TRIZ理论本身的局限性等问题表现得尤为突出,这些问题如瓶颈般制约着TRIZ理论在我国的推广及普及。

2.1 TRIZ理论推广过程中的资金问题

在两年多的推广过程中,各省市走过了最初的大范围普及培训后,资金问题很自然的凸现在面前。以黑龙江省为例,在取得丰富的TRIZ理论推广经验和阶段性成果的同时,面对下个阶段工作的来临,资金问题也接踵而来。黑龙江省在TRIZ理论推广两年多的时间里,各级投入大约二千多万,主要用于聘请专家讲师、租用场地费用等,初期为了吸引技术人员来参加培训,食宿费用甚至全部由组织者来负担。这还仅仅是初级阶段,后续的费用就TRIZ理论推广的长期性而言,肯定会是一笔不小的资金。如黑龙江省这般科技部推广TRIZ理论的首批试点省,资金来源包括了科技部及本省内部。如果是非试点省市,少了来自于科技部的那部分资金,恐怕只能从本省内解决。无疑,资金问题需要从各个方面予以考虑解决。

2.2 TRIZ理论推广过程中的师资问题

在培训过程中,另一个与经费息息相关的问题就是师资问题。聘请外籍或是国内专家不仅费用高昂,也无法保证后期的到企业跟踪的问题,因此培养“本土化”师资势在必行。但由于TRIZ理论涉及的专业知识复杂,包括机械、自动化、化工、物理、航天等,相应的对培训师资的专业背景要求较高。因此,培训师的理工科背景成为一种必要,并且他们还必须具备丰富的专业实践经验,这样才能在自身对TRIZ理论有深度理解及应用基础之上,开展对学员们的培训及指导。

此外,培训师的时间和精力也是一个重要问题。首先,培训师自身接受培训提高到完全能应对培训工作就需要一段持续的时间,甚至于在自身接受培训这段时间内几乎是封闭的训练。接下来在培训期间如是重复这样的时间安排,培训后还须有时间及精力对TRIZ理论在企业的应用作跟踪指导。同时基于TRIZ理论推广的长期性,无论是高校教师还是科研院所工作人员等都需要在很长时期内把时间和精力投放于此,那么与这些培训师原本的工作势必造成冲突。

2.3 TRIZ理论在企业中的具体应用问题

目前,国内大部分企业普遍迫于生产压力,无暇顾及产品创新。因此,TRIZ理论在国内尚未得到广泛推广。不过在国际经济形势瞬息万变的今天,企业也纷纷意识到,只有掌握核心技能,才能有效降低制造成本,走可持续的、国际化道路;只有真正的改“中国制造”为“中国创造”,企业才能具有立于不败之地的竞争力。不同行业的企业,存在着不同的技术问题,同一企业内部技术问题也具有复杂性。那么TRIZ理论怎样与企业实际问题结合起来,真正在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起到实际作用,可能培训师的任务就不仅仅是进行培训这么简单,培训后很长一段时间企业还需要培训师指导企业技术人员的现场应用。

还有部分生产制造企业,在生产制造阶段本身就运用着某些创新方法,如六西格玛,精益生产(LP)等。因TRIZ理论与这些创新方法并不冲突,即在生产制造前阶段——创新方案生成、研发设计和详细设计阶段运用TRIZ理论,在生产制造阶段运用六西格玛,精益生产等创新方法,那么这样的企业如何把现正使用的这些创新方法与TRIZ理论结合起来以实现企业的自主创新是最大的问题。

2.4 TRIZ理论本身的局限性

TRIZ理论对于一般性标准的发明问题都可以运用发明问题标准解法、效应知识库、技术矛盾创新原理和物理矛盾分离方法四大工具予以求解。可以概言之为TRIZ理论是主体对工具的使用,这样必然忽视了主体的存在。甚至有学者认为对TRIZ理论的运用会使得作为主体——人——在使用作为工具的TRIZ理论过程中人的创造性起不到多少作用,久而久之甚至会被泯灭。

另外,按照根里奇?阿奇舒勒的观点把发明等级分为五级,分别为第一级合理化建议,第二级适度新型革新,第三级专利,第四级综合性专利,第五级新发现和基础性专利[3]。而TRIZ理论解决的是发明等级中的第一至四等问题,也就是说发明中的重大问题即第五级的问题是无法解决的。TRIZ理论本身是具有上述的局限性的,并非是解决所有科技创新问题的万能工具。

三.辽宁省TRIZ理论推广政策探析

辽宁省目前对创新方法的普及存在着对重要性认识不足、创新方法培训内容针对性差、培训方式落后,缺乏整体规划和有效的政策保障等问题。因此必须结合试点省市可以仿效的经验,制定科学的规划;但同时需要指出的是,这些试点省市的推广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成熟的推广模式。

1.TRIZ理论推广作为一项科技政策应以政府为主导

TRIZ理论推广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提升国家整体科研实力,开展自主创新,建立创新型国家。所以作为这一推广政策的制定主体,政府责无旁贷地负有主导责任,这样在TRIZ理论推广的过程中,不仅可以约束人们的行为准则,还可以指明发展的方向。

实践证明,根据各试点省的推广经验,以政府为主体,自上而下,利用各种科技政策,引导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同时参与推广,是行之有效的。政府对整个推广起到负担全局工作并作好策略规划及方案,对推广过程中遇到问题作出最快的回应,并及时调整出最适合的方案,形成一个长期的、有效的模式。

2.TRIZ理论推广切忌短视行为

纵观国外及国内的TRIZ理论推广及应用,本文始终坚持其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无论是政府,还是推广工作的参与者及接受者,在思想认识上一定要有一个科学的认识,TRIZ理论推广是一项长期的工作,见成效是需要时间的,不能因为财力、人力、精力的大量付出,就希望在短期内开花结果。TRIZ理论的推广应用本身就需要一个非常完善的创新体系,加之TRIZ理论接受者因个体知识背景、工作环境、技术能力、综合素质等原因,对其应用都存在一个不可避免的过程,如果急功近利,短期内就想看到推广应用的巨大成效,是非常不现实的。这个见成效的时间可能是十年、十五年或是二十年,总之要有这样一个正确的理性认识,才可以避免在推广过程中的目光短浅、停滞不前、信心尽失。

3. TRIZ理论推广应先点后面,逐渐铺开

黑龙江省在两年多的过程中,推广TRIZ理论的大范围宣传培训资金花费大约是两千多万左右,这还仅仅是推广的初级阶段,后续工作如果资金没有强有力的保障,按这种方式恐怕难以维计。而据目前辽宁省的本地师资情况,大范围的TRIZ理论培训恐难以为继。因此考虑以上两点,辽宁省的TRIZ理论推广应先点后面,逐渐铺开。

这里的“点”指的是试点企业,并且最好是对TRIZ有高度认可、迫切需求的企业,作为最初的试点,然后再逐渐扩大范围,摸索成熟的推广模式。这样在培训方面所需资金就可逐渐有计划的投入,先试点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而先点后面指的是培训工作,但前期的宣传工作,即人们对TRIZ理论的初步认识是需要先期铺开的,需要先进行大范围的讲座,使TRIZ理论在辽宁省有一个接受环境。宣传所需师资相对于培训又有所不同,因本阶段所涉及的内容对培训师的专业背景要求并不高,所以培训师资问题较易解决。

在试点企业的选择上,首先对负责人、管理人员要先期进行培训,使其对TRIZ理论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之后选择的技术人员要有一定的知识背景, 并且精力充沛, 能全身心投入到TRIZ学习, 不会因为要做好本职工作, 时间紧, 无法对T RI Z理论有一个系统的学习掌握阶段, 这个在实践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并且直接针对企业目前需求, 各TRIZ理论专家要到企业进行直接的指导、合作, 尽快地摸索出有效的推广模式。

4.TRIZ理论推广创新思维必不可少

国际知名的设计与创新专家、美国南加州大学教授卢志扬教授认为, 研究推广创新方法的最终目标是改善人们的思维方式, 现有TRIZ工具的传播和应用都是为了进一步改善人们的创新思维。[4]

如果说推广TRIZ理论是我们的目标, 那么提高创新能力、改善创新思维才是根本。人的思维视角、思维方式、思维逻辑, 决定着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 科学思维的创新是科学技术取得突破性、革命性进展的先决条件, 也是运用TRIZ理论能达到的深度、广度的基础。因此在进行宣传工作的同时, 要把创新思维的建立做为必要的一项工作, 在举办专业的TRIZ理论培训班前, 结合本省专家优势, 调动高校、科研院所的力量, 对TRIZ理论的接受者们进行科学、合理、系统的创新思维培训, 使他们对TRIZ理论的学习掌握作一个先行准备。

并且因TRIZ理论本身具有局限性, TRIZ理论与创新思维相比较而言, 本文认为两者好比是“鱼”与“渔”的关系, 概因皆知“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因此改善创新思维、开发创新能力才是根本。

参考文献

[1]根里奇.阿奇舒勒.哇, 发明家诞生了[M].范怡红、黄玉霖译.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4:书评.

[2]林艳、王宏起.黑龙江省推广TRIZ理论的模式研究[J].哈尔滨:黑龙江省创新方法 (TRIZ理论) 试点建设与推广应用研讨会论文集.2009:2-3.

[3]张武城.技术创新方法概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150-151.

3.triz理论学习方法 篇三

一、激动人心的创新理论

莱钢始建于1970年,经过40年的建设发展,现已成为具有年产1300万吨钢综合生产能力的大型企业,2005年进入全国十大钢铁企业行列,目前是山东省钢铁集团的重要成员之一。从奠基创业至今,莱钢立足自力更生,突出结构调整,推进技术创新,不断完善工艺装备,在一片荒山野岭上建立起工艺基本完备的大型钢铁企业。“八五”、“九五”期间,莱钢抓住利用外资的机遇,进行技改扩建,有效提升了工艺线技术装备水平。“十五”期间,在技改扩建取得重大成果的基础上,莱钢引进学习型组织理论,开展学习型企业创建,通过应用学习型组织理论,不断改善心智模式,依靠技术创新,进行全流程优化,先后实施“炼铁系统超全国一流水平优化大纲”、“提高电炉核心竞争力工程方案”、“2004深度挖潜方略”等一系列系统的技术创新工程,解决了许多关键性技术问题。比如,莱钢所处的区域比较缺水,客观条件导致莱钢的发展受到限制,早在莱钢年产200万吨钢的时候,水的消耗已经使莱钢的生产和生活受到影响,曾有专家预言由于水的问题,其最大的生产规模难以超越年产300万吨钢,然而莱钢在全流程优化的基础上,采取了“三干多串零排放”,使得单位吨钢水的消耗量从18吨下降到3.5吨,突破了这个瓶颈,莱钢于2005年达到了生产钢1000万吨以上的年生产水平,成为全国第六大钢铁企业。

经过“十五”和“十一五”的发展,莱钢在规模发展上有了突破,在技术创新方面也进步很快。2007年一年的专利申请量达到113项,超过了建厂以来的总和,并且每年以20%的速度递增,2009年申请专利达159件,其中发明专利76件,全年获授专利103件。

站在新的起点上,莱钢未雨绸缪,深刻认识到钢铁行业经过超常扩张后必将出现更激烈的市场竞争,特别是当莱钢人盘点自己,横向与先进企业特别是与国外的先进企业相比时有了很强烈的危机感。莱钢人在思考,为什么莱钢高度重视技术创新工作,建立了行业中颇具竞争优势的技术创新推进、激励机制,尤其是最近10年来,莱钢投资3.8亿元重建研发大厦,购进国内外先进的实验仪器;实行首席研究员负责制;大力提升研发人员创新的积极性,其年收入从过去的几万元到目前的10万、20万甚至超过50万元,但是莱钢创新的水平、创新的能力依然与国内外的先进企业相差很远?韩国三星公司在美国登记的专利量与我国在美国登记的专利量几乎相当,而莱钢在美国登记的专利仅仅有3项。面对这样的困惑,莱钢人在不断反思,莱钢在技术创新的推动力和经费方面都有相当大的投入,为什么创新水平和能力依然不能迅速提高?

恰逢此时,温家宝总理“自主创新、方法先行”的批示让莱钢人茅塞顿开。方法是成功的一半,方法好,事半功倍,方法差,事倍功半。莱钢过去主要是从条件保障、激励机制等外部因素上加强技术创新工作,却忽略了关注和运用创新方法这一关键的内在因素,技术创新方法的滞后严重影响了技术创新效率。正当莱钢人意识到创新方法的重要性,积极寻找适合莱钢发展需要的创新方法时,2009年6月,莱钢集团公司副总经理张胜生参加了由中国科学技术咨询服务中心举办的TRIZ理论学习班,通过对TRIZ理论的了解让他感到豁然开朗,进一步的学习又愈发体会到TRIZ理论的魅力。

二、快速起步 开展推广应用TRIZ培训

面对TRIZ理论这一先进的创新理论,莱钢组织专家团队认真学习其理论精髓,分析其在莱钢应用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认为TRIZ理论完全适用于钢铁企业,完全适用于莱钢,因此决定快速引进推广应用TRIZ理论。在莱钢集团公司副总经理张胜生的直接领导下,莱钢迅速引入TRIZ理论,2009年7月邀请专家到莱钢举办扫盲培训,近200名工程技术人员参加学习,初步了解TRIZ理论的起源与发展以及理论体系。由于众多莱钢人都渴望能够深入地学习这种创新理论,随后,采取学习型组织的团队学习方式,莱钢很快举办了为期5天的首期TRIZ理论培训班。通过此次系统培训,学员们基本掌握了TRIZ理论的核心思想、基本工具和方法,并开始在实践中尝试使用TRIZ的工具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技术问题。

在导入TRIZ理论的基础上,莱钢进行了自身师资队伍的培养,之后在莱钢内部开展了大规模的培训。截至目前,莱钢分期分批对全体研发人员、管理干部、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培训,已培训36个班次,共计2000多人。在大力推进培训的同时,莱钢根据企业自身实际采取了具有莱钢特色的培训模式和流程,采用了“培训项目化、项目培训化”的方式,即在学习TRIZ理论期间,要求每一位学员要把自己在工作中遇到的技术难题带到培训班上,与老师现场交流,利用TRIZ理论的方法来分析研究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这种培训方式的效果相比纯理论的灌输更有实际意义,理论能很快被技术人员所掌握。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训,学员们的创新思路拓宽了,创新水平有了明显提高。比如,技术中心梁栋博士在“除尘粉灰经济利用的工艺研究”中,利用TRIZ理论的技术矛盾进行分析,迅速找到了“物质有害副作用”与“工艺可操作性”之间的矛盾,通过查找矛盾矩阵找到对应的发明原理,确定了课题的研究方向;型钢厂学员李江波结合H型钢生产的流程,运用物场分析和知识库,迅速发明了通过增加一个场和一种物质来阻止钢材表面锈蚀的装置并申请了专利,解决了困扰莱钢十几年来没有解决的H型钢表面生锈的技术难题,取得较明显的经济效益;培训中心TRIZ理论培训师朱迎春边讲课边实践,运用矛盾分析和物场分析,解决了高炉粒煤喷吹系统输送粒煤管道磨损问题,申请4项专利,实现了培训中心专利申请零的突破。在不断应用实践的过程中,创新方法确实展现了其强大的生命力,2010年莱钢的科研课题数量比前几年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仅一个季度就提出60多项,专利的申报量也在迅速增加。

三、培养培训师团队 实现自主培训

随着莱钢推动TRIZ理论培训的力度不断加大,单靠邀请外部专家来授课已经难以满足企业的实际需求,为了能够更加及时方便地实施TRIZ理论培训和应用,提高培训绩效,莱钢以培训中心为主,抽调骨干力量,成立了TRIZ理论培训师队伍,培养培训师团队,以尽快形成企业内部培训能力。

培训中心组织团队,按照项目开发的要求进行TRIZ理论培训项目开发。在开发过程中,培训师们抓住一切时间研究讨论培训过程中的难题,充分利用外出考察的机会,收集创新信息、讨论研发细节、优化培训内容、研究开发方案。培训师经常深入到生产现场进行实践学习,掌握技术创新案例,以快速提升解决现场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为今后的培训搜集更多的生产现场的案例,增强培训的针对性。为了保证培训效果,团队成员反复组织试讲,对每一个环节都严格进行研究、优化,组织多次专门的试讲和验收,还多次组织相关人员座谈,广泛听取意见和建议,不断完善培训内容和授课方式,精心梳理培训流程。培训中心的领导经常和培训师一起研究培训课题和应用实践,并且带头应用TRIZ理论为公司解决生产技术难题提供了很好的解决方案。

通过高密度刻苦的团队学习,培训师对TRIZ理论的认识和理解迅速提升,完成了培训内容优化、课件制作、课堂组织、试讲验收等培训开发环节,形成了适应莱钢需要的自主培训能力,并于2009年10月份举办了莱钢首期TRIZ理论自主培训班,得到了单位领导和培训学员的高度评价。自主培训以来,培训师根据技术人员的要求不断调整优化培训内容,丰富培训案例,加大与企业技术创新结合的力度,培训效果越来越好。TRIZ理论培训项目的开发成功,解决了外部专家资源紧缺和培训费制约等问题,使TRIZ理论培训在时间安排上、学员搭配上、组织方式上更加灵活高效,更为莱钢大规模分层次开展TRIZ理论培训,为TRIZ理论的应用管理,创造了十分难得的条件。

四、建立完善的TRIZ理论推广应用保障、激励机制

莱钢为确保在企业内部快速有效地推进TRIZ理论的应用,制定了《莱钢技术创新方法暨TRIZ理论培训推进实施方案》、《莱钢技术创新TRIZ理论培训推进实施计划》、《莱钢技术创新TRIZ理论培训班管理制度》等一系列管理制度,成立以公司分管副总经理负责的TRIZ理论推进组织机构—创新推广研究室,把TRIZ理论培训推广纳入到技术创新推进工作的规划和计划中,确定了“专家引领、自主培训、全员推广、重在应用”的推广应用原则。在自主培训过程中不断研究完善TRIZ理论的培训应用推广模式和流程,摸索出普及性培训、实战训练培训、带项目培训等模式;同时完善相应的管理流程,如对厂处长实施一天的培训,对分管厂长、科级干部两天培训,对工程技术人员组织“3+X”的培训,即3天入门培训,另外以项目管理为平台的X天的应用指导训练。

莱钢还建立了TRIZ理论培训绩效跟踪提升机制,每期培训班都要进行培训学员问卷调查,制定《TRIZ理论培训绩效跟踪与提升方案》;定期组织TRIZ理论学习体会、研讨及经验交流座谈会,加深全体技术人员对TRIZ理论的认知水平;及时收集推广TRIZ理论学习应用经验和成果,定期出版《TRIZ理论学习应用简报》,推广交流TRIZ理论培训、学习、推广和应用信息。

为帮助技术人员在实际工作中能更好地运用TRIZ理论,莱钢还制定了相应的《技术创新项目跟踪管理办法》,把技术中心和热线生产单位作为第一批项目跟踪管理试点单位,按照项目征集、筛选、跟踪指导、成果发布的流程进行管理,整个过程由莱钢的TRIZ理论培训师为各单位工程技术人员提供指导,帮助他们分析问题、选择工具、提出解题设想并最终解决问题。

为了更充分地调动各单位、各部门学习应用TRIZ理论的积极性,莱钢TRIZ理论推进办公室研究制定了《莱钢TRIZ理论推进奖励实施细则》。推进奖励的奖项分为三类:TRIZ理论推进先进单位、应用TRIZ理论优秀技术创新项目、应用TRIZ理论的优秀管理创新案例,按类别分别在每月或者每季度评选一次,奖励标准为800元到8000元不等,并且年终还要评选出年度优秀,奖励标准为上述标准的2倍,奖励经费从莱钢技术支撑体系专项费用中列支。

五、步入正轨 TRIZ理论学习蔚然成风

莱钢引入TRIZ虽然只有一年多的时间,但在莱钢内部学习TRIZ理论已经蔚然成风,应用初见成效,各单位纷纷要求对技术人员进行TRIZ理论培训。自2009年10月对型钢厂进行了首期自主培训以来,板带厂、热电厂、运输部、焦化厂、烧结厂、动力部等多个单位纷纷提出要求对其技术人员进行TRIZ理论培训。莱钢各二级单位已经形成了学习TRIZ理论、应用TRIZ理论的良好氛围。

广大受训学员普遍感到通过TRIZ理论的学习和应用之后,激活了创新思维,迸发了创新灵感。他们总结道:TRIZ理论是发现问题的探宝器、分析问题的分析师、寻找答案的导航仪、解决问题的指导师。现在,绝大多数学员都在努力锻炼自己基于TRIZ理论方法的创新思维模式,工作中遇到技术问题时,会积极、自觉地按照TRIZ理论的解题流程对问题进行分析,使用TRIZ工具解决问题,整个技术人员团队的创新积极性和创新能力显著提高。截至2010年12月已经授权和正在申请的专利共18项,解决技术难题126项,立项的项目150余项。

2011年1月,集团举行了由莱钢科协主办、莱钢职教协会承办的TRIZ理论成果评审,各单位科协分会踊跃报送TRIZ理论应用成果,共有9家分会报送了126项成果。职教协会对全部成果进行评选,筛选出32项成果提交评审,经过专家组认真评审,共有22项成果获奖,其中一等奖5项、二等奖7项、三等奖10项。

六、完善机制 实现莱钢技术创新的新突破

TRIZ理论的应用使得莱钢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莱钢人真正意识到他们找到了一条快速提升技术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为了实现把莱钢办成创新型企业,莱钢的领导层决定加大力度推广应用TRIZ理论,并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推动措施。比如进一步完善TRIZ理论推广应用的组织结构,以及创新推广研究室的工作职能和流程;完善了激励机制,做到每月对各单位TRIZ理论应用情况进行评价评优和表彰奖励,每季度发布创新成果,定期表彰奖励TRIZ理论学习应用的先进个人等。

在一年多普及培训的基础上,莱钢的培训师团队摸索出一套实用的培训模式,即分层培训、项目管理、产权保护有机结合,形成了一条完整的培训链。为此莱钢已经和正在打造“六大基地”:培训实践基地、项目管理基地、自主培训教材编研基地、学习应用交流共享基地、应用训练及实践基地、TRIZ理论应用成果发布基地。其中,培训实践基地将培训分为四个层次:创新工程师实践培训、创新技师实践培训、技术管理者创新方法普及培训、厂处级领导宣讲培训;项目管理基地主要规范项目跟踪管理,充分利用内外部资源,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竞争力;自主培训教材编研基地组织培训师团队结合莱钢的实际情况,编写适合于莱钢内部培训的教材,目前已经编制了初级培训教材,下一步将着手编写中级培训以及高级培训的教材;学习应用交流共享基地建立TRIZ理论学习交流网站,为培训师和工程技术人员搭建交流研讨的平台,定期组织座谈交流会,每半年内组织两次成果发布会,对应用TRIZ理论解决的优秀成果进行发布和共享;应用训练及实践基地将发挥培训师团队的作用,开发知识产权培训项目,学习专利的基本知识、专利资料的撰写、专利申报的流程,协助工程技术人员更好地完成专利申报工作;成果发布基地为宣传和共享TRIZ理论学习应用的成效,将打造多种交流、展示、发布的平台,如编印《简报》、举行成效成果发布会等。

4.triz理论学习方法 篇四

15.抛弃或再生原理的具体措施包括哪些内容?(简答)

答:1.已完成自己的使命或已无用的物体部分应当被剔除(溶解、蒸发等)或在工作过秤中直接变化。

2.立即修复一个物体中损耗的部分。

15.头脑风暴法定实施步骤包括哪些?(简答)

答:

1、准备阶段

2、热身活动

3、正式开会

4、自由畅谈

5、会后收集

6、未达目的7、最后评价

15.应用空间分离原理解决物理矛盾的步骤是什么?(简答)

答:1.定义物理矛盾时,首先确定矛盾的参数,在此基础上对矛盾的参数相反的要求进行描述。2.对在什么空间上需要满足什么要求进行确定。3.对以上两个空间段是否交叉进行判断,如果两个空间段不交叉,可以应用空间分离,否则不可以应用空间分离。

16.科学效应和现象的应用的步骤 是什么

首先根据所要解决的问题,定义并确定此问题所要实现的功能; 根据功能从《功能代码表》,确定此功能相对应的代码,此代码是F1~F30中的其中一个。从《科学效应和现象清单》查找此功能代码下TRIZ所推荐的科学效应和现象,获得TRIZ的科学效应和现象的名称。

筛选所推荐的每个科学效应和现象,优选适合解决本问题的科学效应和现象。

查找优选出来的每个科学效应和现象的相关信息,并应用于问题的解决,形成解决方案。

17.颜色改变原理的具体措施包括哪些内容?172页 改变物体或环境的颜色;改变物体的透明度或改变某一过程的可视性;采用有颜色的添加物;通过辐射加热改变物体的加热辐射性。

15.利用技术矛盾矩阵解决技术矛盾的基本流程是什么?(简答)

答:(1)在通用工程参数表中选择与最应该改善的特征最为接近的标准特征。(2)在通用工程参数表中选择与在这一情况下变坏的特征最为接近的标准特征。(3)在技术矛盾矩阵中找到改善的标准特征的标号。(4)在技术矛盾矩阵中找到变坏的标准特征的标号。(5)行与列相交处的单元格内的数字是被推荐发明原理的标号。(6)在40个发明原理中查找这些原则并且利用它们去创造那些解决问题的创意。

15.智慧小人法的应用步骤包括哪些?(简答)

答:

1、找出矛盾。

2、建立小人问题模型。

3、寻找解决方案。

4、从解决方案模型过渡到实际方案。

15.阿利赫舒列尔通过对功能的研究,发现并总结哪3条定律?(简答)

答:(1)所有的功能都可以分解为3个基本元素(S1、S2和F);(2)一个存在的功能必定由3个基本元素组成;(3)将相互作用的3个元素进行有机组合将形成一个功能。

15.特性列举法的一般过程可以分成哪两步?(简答)

答,第一步是选择一个明确的发明课题,这个课题一般讲不宜过大,对于较大的课题,应该分解成若干较小的课题来进行。第二步是从列举的各方面特性出发,进行详细地分析并提出问题,然后通过自由联想,看看各种特性能否加以改善,诱发出创造发明的设想。

15.TRIZ理论解决问题的基本步骤是社么?(简答)答:(1)先将我们遇到的具体问题或特殊问题进行分析,对这个问题进行非常清楚的定义;(2)利用因果分析和系统模拟问题具体化,找到问题出现的根源,然后将这个问题抽象成一个一般性的问题即TRIZ问题;

(3)根据已经归结出来的规律即TRIZ工具,如标准解、发明原理、科学效应库、技术发展趋势等赵处一般性问题的解决方案即通用解;

(4)将这些通用的解决方案引入到具体项目中,转化成我们自己的解决方案即特殊解。

15.在一般的工程技术发明中,往往从哪几个方面进行逆向思维?(简答)

答:(1)从事物自身的功能的反面进行探索,扩大技术的应用范围。(2)从事物结构的空间位置的反面探索出路。(3)从事物运动发展过程的逆过程进行研究。(4)在探求方法上突破习惯性思维的束缚。

15.物—场模型分析一般解法应用步骤包括什么?(简答)

答,1,确定相关的元素。2,联系问题情形,确定并完成物-场模型的绘制。3,选择物-场模型的一般解法。4,开发设计概念。

15.技术系统的理想状态包括哪三个方面的内容?(简答)

答:(1)系统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定功能。

(2)任何系统都是朝着理想化方向发展的,也是朝着更可靠、更简单有效的方向发展。(3)理想化意味着系统或子系统中现有资源的最优利用。

15.TRIZ理论的不足有哪些?(简答)答:1,理论松散,结构复杂

(1)很多TRIZ工具没有集成为一个整体系统;

(2)不同的创新问题需要不同的处理方式,但是如何选择TRIZ特定工具来解决特定问题,并没有给出清晰的建议;

(3)TRIZ工具不支持创新问题解决的某些手段;(4)各种方法和工具之间存在大量重叠交叉现象等。

15.TRIZ的工具有哪四种?(简答)答: TRIZ的工具有四种,分别为矛盾矩阵、分离原理、知识与效应库 和标准解法系统1.TRIZ的问题模型共有哪四种形式?(简答)P185 答:技术矛盾、物理矛盾、物质——场问题,知识使能问题。

1、提高理想度的四个方向是什么?P122(简答)

答:增加系统的功能;传输尽可能的功能到工作元件上;将一些系统功能移转到超系统或外部环境中;利用内部或外部已存在的可利用资源。

5.发明创新理论TRIZ 篇五

基于TRIZ理论的计算机辅助

创新设计方法探讨

基于TRIZ理论的计算机辅助创新设计方法探讨引言

创新是企业得以生存和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是当今之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在知识经济时代,世界科技的发展将更加迅速,产品的技术含量不断提高,产品生命周期将更加缩短。一个新产品的设计过程,包括许多复杂推理及作出决定的过程。产品创新意味着需要更多的跨学科的知识结构、更复杂的技术支撑和更完善的创新理论。

目前,软件在产品的分析、计算、绘图以及制造等方面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但在产品创新构思阶段,更多、更重要的是非数据计算的通过想象、推理和判断来解决的创新活动,现有CAD软件不能支持概念设计阶段的创新活动,更不可能支持创新设计,因此,一个能支持产品创新设计的模型、方法和相应的计算机软件系统,将有助于产品创新设计技术的发展。创新设计和计算机辅助创新技术的概念

2.1 创新设计的定义

产品创新设计是指充分发挥设计者的创造力,利用人类已有的相关科学技术成果(含理论、方法和技术原理)进行创新构思,设计出具有科学性、创造性、新颖性及实用性的产品的一种实践活动,是创造具有市场竞争优势商品的过程。

2.2 计算机辅助创新的定义

计算机辅助创新(Computer-Aided Innovanovation)简称(CAI),该技术是近年来在欧美迅速发展起来的新技术。它集发明问题解决理论(TRIZ),现代设计方法学、本体论、语义处理技术以及计算机软件技术为一体,填补了CAX领域的技术空白,成功地把信息化技术应用到了产品生命周期的最前端。在产品研发过程的开始,尤其在概念或方案设计阶段,提供先进的创新理论、方法及多学科知识的支持,使研发人员能够有效地运用创新的科学规律,打破思维定势,全面地分析问题,从不同学科领域中借鉴有效的技术和方法,从而构建出科学的创新设计方案,优化研发进程,减少后期的重复开发和资源浪费。

正像CAD计算机辅助创新技术可以将多个领域的科学知识有机地综合起来,有助于设计者拓宽思考空间,打破思维定势,引导设计者综合应用各学科的知识,获得突破性的创新知识,为产品创新源源不断地提供富有创造性的设计方案,成为企业提高新产品开发能力和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3 计算机辅助创新设计系统的实现

3.1 TRIZ理论

TRIZ(Theory of Inventive Problem Solving)是“发明问题解决理论”俄文的缩写,是研究创新的科学规律的理论。它是由前苏联发明家G.S.Altshuller在1946年创立的。TRIZ理论的基本原理是:①所有具有某种功能的技术系统都是按照相同的规律进行演化和发展的;②在一个技术系统的发展过程中,对系统中任何一部分进行改进,将会导致与系统中其他部分发生冲突。解决这一冲突,可使系统整体性能得到改善,重复这个过程,使系统更接近理想状态。

20世纪90年代开始,TRIZ理论研究与实践在美国、欧洲、日本和韩国迅速发展,应用也遍及许多领域。例如,将TRIZ工具应用到安全气袋设计,开发者通过应用TRIZ工具发现问题之后产生的突破性方案和处理其中的冲突,把TRIZ进化模式加到他们当前技术知识去发现新的可能解。

3.2 计算机辅助创新设计系统的实现

目前已有的CAD软件不能为设计者提供产品创新支持,开发CAI软件具有广泛应用前景。

基于TRIZ理论的CAI软件在发达国家的企业,特别是大企业应用效果较好,已成为

CAI软件开发的一个热点。美国Inventionmachine及Ideation International基于TRIZ理论分别开发了商品化软件Tech0ptimizer及Innovation WorkBench(IWB);德国的TriSolve:公司2001年推出了基于TRIZ理论的CAI软件TirSolver2.1;荷兰的Insytec B.V 公司开发了TRIZ Explorer(tm)软件;新的软件还不断出现。这些软件使TRIZ中的概念、原理、工具与知识库紧密结合,应用这些软件设计者能充分利用优秀的工程设计实例,为正在开发中的产品提供设计参考,使设计快速、有效、高质量地完成。

计算机辅助产品创新设计有三个基本条件:一是有一个方法论;二是有一个足够大的信息空间以充分获取适用的知识和激发创新灵感;三是有一个符合创新设计思维方法的辅助设计系统。

计算机辅助创新设计系统一般都包含以下几个模块:项目导航、技术系统分析、问题分解、解决方案、创新原理、专利查询、方案评价和报告生成、知识库扩充、专利申请等模块。计算机辅助创新设计系统的流程图如图1所示。

图1 计算机辅助创新设计系统流程图

3.2.1 项目导航

项目导航模块主要是研发人员对项目和问题初始情境进行描述,支持导人多幅图像方便对问题的理解和描述。在项目导航中管理整个的创新问题求解流程。

3.2.2 技术系统分析

技术系统分析模块主要是研发人员通过对技术系统进行分析,建立功能模型来理解一个系统;并通过系统分析找出当前系统的不足,定义系统存在的问题。

技术系统的功能模型主要描述四部分内容:零部件、(系统/产品)对象、超系统、有用或有害功能。各零部件部件在系统中具有不同的角色,包括能量源、能量传递(传导器)、能量转换(转换器)、能量放大(放大器)、工具、控制工具、传感器、信号比较器、编码/解码器、记忆单元、信号指示器、容器等。各模块之间通过某种连结完成特定功能,这种连结通过线条表示,主要分为主能量流(mainline),控制流(control line),结构流(case lines),和有害能量流(undesirable line)。

通过系统建模,便于研发人员全面系统了解技术系统的工作原理以及各组成部分的功能角色,为研发人员交流讨论提供了共同语言,它也是一种结构化的技术系统方案描述方式,有利于创新成果的知识表达和将来的知识重用。

技术系统的系统分析通过所建功能模型的分析和评价,可以有效地揭示并解决技术系统中存在的问题,从而进一步提升和改进技术系统功能。基于所建功能模型,自动生成一系列要解决的问题,帮助研发人员找出当前系统的不足,支持已有系统的改进和新系统的设计。

3.2.3 问题分解

运用三轴问题分析法、系统层次轴和因果关系轴等方法对初始问题进行分析与重定义,将复杂的工程问题分解成为多个子问题。帮助用户发现隐藏在表层问题背后的真正问题。

3.2.4 解决方案

实践证明,研发人员遇到的80%的问题其实在其它领域已经被解决。解决方案模块帮助用户及时发现已有的成功的解决方案,提供给用户在原有方案基础上快速寻求自己问题的合理解决办法。计算机辅助创新软件中的解决方案大部分是基于对欧美高水平发明专利的分析,形成涵盖众多领域的创新方案知识库。运用语义处理技术和本体论技术,构建起描述工程领域知识的本体论词典,提供包括语法扩展、语义扩展、本体论扩展和关键词在内的多种查询方式。基于本体论的直接问题求解,利用本体论对创新方案知识库进行搜索,提供给用户直接的可付诸实施的解决方案。

3.2.5 创新原理

在技术系统的改进和设计过程中,通常会出现改进某一特性导致其他特性恶化的情况,即出现矛盾。创新原理为研发人员解决技术系统中存在的矛盾提供了方向和思路。该模块提供研发人员基于TRIZ理论的启发式问题求解。创新原理是在大量专利分析研究基础上总结出来的、解决不同工程领域矛盾问题的有效工具。每个创新原理中均包含数个来自于专利的实例帮助用户理解和使用。

3.2.6 专利查询

基于专利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是一种重要的创新方式。计算机辅助创新软件提供专利查询技术,即通过一种语义扩展方式,对一个具体问题,能够提供不同相关程度的专利信息,为创新问题解决提供更加全面的知识支持。专利查询支持在线对美国、欧洲和日本专利局数据库的自动查询。工程师可以根据自己需要,选择合适的专利,加人到自己的解决方案中,还可以在此基础上进行语义提取和整理,添加到系统的解决方案知识库中,使得系统知识库更加强大和专业。

3.2.7 方案评价

计算机辅助创新软件提供了两种解决方案评价模式:客观评价和主观评价。客观评价是基于每个解决方案来自的专利的引用次数来确定。如果一个专利被引用次数越多,就说明这个专利越基础、越适用、越重要。

解决方案的主观评价分为两种:基于参数评价模型的单专家评价和多专家评价。这两种评价方式首先要构建一个评价参数模型,评价参数包括正面参数和负面参数,正面参数就是

值越大越好的参数,例如噪声减小的程度;负面参数就是值越小越好的参数,例如解决方案实施的成本和时间。在参数模型中也可以按照每个参数的重要程度设置每个参数的权重。而多专家评价则需要在此基础上还要构建专家组模型,包括参与评价的专家信息,根据他们的评价意见对最终结果重要性分别设定其权重。

3.2.8 报告生成计算机辅助创新软件根据用户的不同需求提供不同的报告生成模板。在生成的报告中可以包含整个问题的求解流程,如项目的管理信息,问题分解,找到的多个候选方案,方案评价等内容。

3.2.9 知识库扩充

一个企业的持续成功依赖于有效地利用和管理智力资产。计算机辅助创新软件提供创新方案库扩充功能。用户可以将自己经过长期的业务实践而掌握的专业知识、成功的经验甚至失败的教训按照一定的格式组织起来,并构建其中的本体关系,让宝贵的企业经验从个体的知识变成公有的、可以共享的、有组织的知识,让中、青年研发队伍有效地继承学习老专家的经验,为进一步的创新提供巨大的知识源泉,实现智力资产在企业内部的有效管理和传递。

3.2.10 专利申请

知识经济时代,智力资产已经成为企业最重要的资源。智力资产保护也成为企业最关心的问题。计算机辅助创新软件提供有专利生成模板,支持申请的辅助生成。针对用户最终形成的解决方案,提供了快速生成专利申请报告的模板,满足用户申请专利的需要。同时还提供新颖性检(Invention Originality Query)功能。可以根据专利分类号/索引,专利索引等进行查询,以查找与所要申请的专利相关的专利号和已有专利。计算机辅助创新设计方法应用探讨

计算机辅助创新设计平台能够使研发人员者在短时间内了解并掌握最先进的创新理论和方法,以全新的思维方式分析问题。在此平台上,研发人员能打破思维定势,根据行业特点,为企业量身定制符合实际情况的创新能力拓展训练平台。但该平台能否使企业在短期内提高全员创新能力还取决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

4.1 完善的创新能力培训模式

计算机辅助创新设计平台是一种计算机支持的数字化学习与培训平台。要想使研发人员尽快用起来,必须加强TRIZ理论为代表的发明创造方法学及其他常用设计方法学的理论培训、案例讲解、练习巩固、实战演练和水平测试。采用循序渐进的学习方法,以帮助学员更好的理解创新原理,提高学习效果。

4.2 扩展知识库所须的人力和物力投入

计算机辅助创新软件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开放性,即它是一个可以扩展的知识平台。企业如能投人一定的人力和物力把自己行业领域知识中的成功经验和案例,甚至失败教训植人到知识库中,不仅可实现知识的积累、共享和重用,防止智力资产流失,而且将大大提高新产品研发速度,缩短研制周期。

4.3 健全企业技术创新的激励机制

为提高广大科技人员技术创新的积极性,企业要有健全的技术创新激励机制。在对研发人员技术创新绩效正确评价的基础上采取适当的激励措施。激励措施可分为三类:物质激励、精神激励和情感激励。物质激励是最重要的激励手段。物质激励也可根据实际情况采用资金、科技股份、出国培训等手段。但物质激励也有一些缺陷,美国管理学家皮特曾指出,重赏会使大家彼此孤立,影响工作的正常开展。而且大部分研发人员都非常重视企业的发展前景、团队工作气氛及领导的管理风格,因此精神激励和情感激励也是必不可少的。结束语

6.TRIZ理论悬挂式桌子 篇六

院系名称:

姓名:

学习报告学习创新技法突破创新障碍悬挂式桌子

2011-201学年第2学期训练创造性思维

一、设计的背景及意义

下有支柱。可以在上面放东西或做事情。有光滑平板、由腿或其它支

撑物固定起来的家具,用以吃饭、写字、工作

或玩牌。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的生活

水平在不断的提高,桌子的种类不增加,有

家具桌、办公桌、学习桌、电脑桌等等。由

图片可知桌子的发展依然停留在地面上,而

未使它到另个空间。这明显看出

桌子占用空间比较大,为此再加

上现在的大学生学习比较轻松

都半躺在床上进行学习,折叠式的学习桌是可以满足大家的需

要,但是

就是不太人性化,桌子不可自由调节,时间久

了就会感到非常劳累,因此我便发明了悬挂式

桌子解决了日常需要。

二、确定待设计系统的主要功能

此悬挂式桌子功能比完善,主要完成以下几个功能:

1、悬挂式桌子能当作学习桌进行使用,在桌子上面可以完成课堂

作业,还有独特的一点在学习绘图时能更好的绘图。(选择最佳绘图角度)

2、可以进行娱乐活动在桌子背面添加了一些智力小游戏,进行放

松自己,也可以当作显示屏进行观看(待扩展),但是可放置显示屏,比如:手机 MP43、可当做病人护理桌,行动不便的病人在床上就能吃饭

三、最终理想的确定

第一步:设计的最终目的是什么?

悬挂式桌子可自进行学习日常需要

第二步:理想解是什么?

可以自由伸缩移动

第三步:达到理想解的障碍是什么?

悬挂杆长短不同,太费料,用导槽进行移动位置不能固定。第四步、它为什么成为障碍?

如果进行选取不同的悬挂杆,导致连接混乱,用槽滑动在进行作业时桌子不稳定,很难完成任务。

第五步:如何使障碍消失?

用一个悬挂杆在槽中移动进行固定

第六步:什么资源可以帮助你?

桌子 悬挂杆 导槽

第七步:在其它领域或者其它工具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吗?

医疗方面病房护理所用桌子 雨伞

四、矛盾定义及确定创新原理

1、对技术系统中的问题进行描述

悬挂式桌子在使用时桌子比较大,不用时占用空间比较小

2、分析此问题属于技术矛盾还是物理矛盾

属于物理矛盾,使用的分离方法为时间分离,折叠式自行车,狂风超音速战机

3、推荐创新原理说明

折叠式

4、分析推荐创新原理的可行性,确定最终的创新原理。

运用折叠式方法,满足了时间上的需要,方案可行。最终创新原理为折叠式

五、根据创新原理给出可能的几种解决方案

桌子面进行折叠 悬挂杆折叠伸缩

六、确定最理想的解决方案,并说明理由

悬挂折叠与伸缩。

如图一所示改图为床板上的导

槽,它由五根槽组成,考虑到槽空

承载重量不行,因此床边比较宽获

得更大的支撑力。这五个槽可以很

好的控制方向,假如你在3槽那边

就可以把桌子移到3

这里,不用时

移到5那边,不妨碍睡觉,平常想在外面使用可以移到4槽。

如图二所示改图为悬挂图,悬挂杆的结构顶部为滚珠可以槽里自由移动,下面为螺母进行加紧,下面的伸缩杆结构似雨伞结构,只不过上粗下细 5螺母为旋转

螺母进行桌面的旋转,挡片嵌在桌子里面的,不用时悬挂杆伸缩

折叠扣在5槽里

如图三所示桌面反面可进

7.应用TRIZ理论解决管理问题 篇七

关键词:TRIZ,管理创新,技术创新

一、关于TRIZ

自主创新是我国建立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 如何有效进行创新是执行这一战略的主要问题。在此背景下, 2007年三月, 王大珩等三位老科学家提出了“自主创新, 方法先行”的思想, 提出我国应大力推广科学的创新方法。

所谓科学的创新方法主要就是指创新问题解决方法 (TRIZ) 。TRIZ是俄文解决创造性问题的理论首个字母的缩写, 其英文缩写为TIPS (Theory of Inventive Problem Solving) 。1946年前苏联海军部专利专家Genrich Altshuller及其同事提出了T R I Z理论。经过6 0多年的发展, TRIZ已成为解决发明问题的强有力的方法学。该方法学已在苏联、美国、日本和欧洲许多国家的企业应用, 解决了成千上万个新产品开发中的难题, 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2001年, 波音公司邀请前苏联TRIZ专家, 仅对波音工程师进行了两星期培训加讨论, 就取得了767空中加油机研发的关键技术突破, 最终波音战胜空客公司, 赢得了15亿美元空中加油机订单。由于TRIZ理论对创新的价值巨大, 国际社会越来越重视TRIZ理论的应用推广, 目前国际上已有了多个专门进行TRIZ研究和应用推广的组织, 如美国的Invention Machine公司和Ideation国际公司。我国河北工业大学檀润华教授领导的课题组较早从事TRIZ理论研究, 该课题组开发出了国内首个基于T R I Z的创新设计软件Invention Tool2·0, 据了解软件已经商业化应用。

二、学术界对应用TRIZ理论到管理领域进行了积极探索

经济学家熊彼特早就指出所谓的创新绝不仅仅是技术创新。对于我国而言, 技术创新的重要性毋庸置疑, 同时我国目前面临的各种各样的管理问题也十分突出, 管理创新同样具有巨大的战略价值。在企业的层面上, 大量事例说明了并非技术领先就一定导致市场领先, 进而有竞争优势, 一些证据恰好相反, 反而使那些技术领先的产品得不到顾客的青睐, 最终也未得到市场的认可。比如著名的beta制式录像机败于JVC制式。除了在企业竞争的层面上, 在某些行业如食品、纺织等低技术行业, 管理创新问题可能比技术创新问题更重要。

尽管TRIZ理论来源于技术领域, 但其提取和泛化过程提供了某些普遍的进化原理, 其分析工具和思维方式可以直接用到非技术的管理领域, 或者能够通过修改而适应非技术领域的应用。由于许多管理问题所具有的非结构化的特点, 使得许多问题无法完全用定量的方法求解, TRIZ作为一种定性的方法提供了许多普适的原理和方法, 对于解决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可能会非常有帮助。因此, TRIZ在管理领域的应用应该成为国内外相关研究的一个重点。

事实上, 国外对TRIZ在管理领域的研究, 一直在进行积极的探讨。TRIZ理论研究的活跃人物Darrell Mann教授的研究就很典型。早在1999年Mann就尝试用TRIZ方法解决大规模定制的矛盾问题, 并给出例证。企业生产既要大规模, 又要定制化, 一直以来就是令众多企业头疼的一个矛盾问题, Mann教授尝试用TRIZ理论解决这一问题无疑很有现实价值。2004年Darrell Mann分析了40个创新原则在管理问题上的使用频率, 创新地提出了针对管理的31个管理参数。可以预见如果31个管理参数经过不断完善后对各行各业具有了普遍指导性, 那么企业决策的效率无疑将大大提高。2003年, Jun Zhang等学者做了TRIZ理论在新服务发展 (NSD) 方面的研究。他们的研究要证明应用TRIZ理论不仅是解决技术问题, 完全可以解决服务问题, 更明确的说是解决服务管理问题。以来自学校的食堂服务管理的实例, Jun Zhang等强化这一观点。

相对国外的情况, 从现有情况看, 国内学术界对这方面的研究还不多。比较有代表性的主要有, 2004年唐中君、陈荣秋以TRIZ的物场模型, 结合生产方式树, 提出生产方式创新模型, 并以丰田生产方式作为实例进行验证。2005年徐曼等提出将管理的对象划分成两类系统, 设计了矛盾矩阵与管理职能的结合, 通过对现状的不满和未来的不安, 触发创新的动机产生矛盾问题, 进而结合到TRIZ理论的矛盾矩阵。2005年井辉、郇志坚概括了复杂管理问题求解过程中常用的标准和原理 (包括工具、方法和各种思想等) 。他们认为在TRIZ中, 共有76条标准冲突和48条原理可供应用, 同样在分析复杂管理问题中所存在的物理冲突和技术冲突的过程中, 可以遵循这些标准和原理, 构建适用于复杂管理问题求解的标准和原理, 并用来指导实际的复杂管理问题求解过程, 赵文燕、张换高等2008年将TRIZ解决问题的一般流程和六西格玛的DMAIC流程作为基础, 提出了一种TRIZ在管理流程优化中的应用流程“DTSIC”, 并详细分析了每一阶段可以使用的TRIZ方法和工具以及可以结合的管理流程优化工具, 给出了一些选择工具的原则。该流程将管理方法与TRIZ原理和工具包有效结合, 在不断循环过程中使流程得到改善。从以上介绍可以看出, TRIZ理论在管理领域的应用研究已受到国内外的关注, 并已有一些成果。

三、积极探讨应用TRIZ理论解决管理问题, 实现管理创新

正是因为管理创新问题的重要性, 因此有必要摸索各种方式方法获取管理创新。TRIZ理论是目前相对最为系统的科学创新方法, 在世界范围内, 作为技术创新的有力工具, 其对技术创新的价值已经得到充分的体现。由于TRIZ的某些普遍的进化原理, 其分析工具和思维方式可以直接用到非技术领域。人们期待将技术领域的TRIZ理论移植应用到管理创新上, 也取得类似在技术创新上的成果, 笔者认为这也就是为什么学术界对应用TRIZ理论到管理领域进行了积极探索的重要原因。

当前企业界无疑面对着许多重大管理挑战, 如何结合TRIZ理论寻找解决这些挑战呢?笔者认为, 许多重大管理挑战实质上可以归结为一些看似无法调解的矛盾, 解决这些矛盾需要管理创新, 而TRIZ理论的最主要功能之一, 就是找到根本的矛盾, 用看似“出乎意料”的方法, 创造性的解决矛盾。对于企业打算通过应用TRIZ理论可能取得管理创新的方面, 笔者认为不妨从企业内外两个方面进行思考, 对内, 如何激励全体员工全面参与企业创新, 这方面海尔集团通过人人都是“SBU”, 实施全面创新管理做出了表率。对外, 比如, 如何平衡企业的利益诉求与社会责任的关系, 如何平衡短期的利润和长期的持续发展?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条件下, 怎样革新企业管理运作方式?这些问题有可能短期不会出现, 但从长远来看, 均是企业必须通过管理创新要解决的。通过以上分析及对国内外相关研究的简要介绍, 总结而言, 由于TRIZ理论具有从多个角度、多个层次解决企业实际管理问题的可能性, 而在一定程度上, 一些管理创新问题对国家和对企业都是重大战略问题, 因此, 积极探讨应用TRIZ理论解决管理问题, 实现管理创新是有意义的。

参考文献

[1]、Altshuller G S.Suddenly the Inventor Appeared[M].Worchester, MA:Technical Innovation Center, 1994.

[2]、檀润华发明问题解决理论:TRIZ——TRIZ过程、工具及发展趋势机械设计2001.07.

[3]、Darrell Mann.Some Principles Are More Common Than Others.-40 Management Principles In Frequency Order[J].

[4]、Mann, D.L Domb Business Contradictions:Mass Customization[J]TRIZ Journal, .1999.7.

[5]、Zhang, J., K.H.Chai and K.C.Tan, Applying TRIZ to service conceptual design:an exploratory study[J].Creativity and Innovation Management, 2005.314, 34-42.

[6]、唐中君陈荣秋基于TRIZ的生产方式创新模型研究[J].管理评论2004.10.

[7]、张东生, 徐曼, 袁媛.基于TRIZ的管理创新方法研究[J].科学学研究.2005.12.

[8]、井辉, 郇志坚基于TRIZ的复杂管理问题求解模式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5.11.

[9]、赵文燕张换高等TRIZ在管理流程优化中的应用工程设计学报2008.02.

8.TRIZ理论中若干概念的辨析 篇八

一、40个发明原理中容易混淆的原理间辨析

TRIZ理论中的40个发明原理开启了一道解决技术问题的天窗,通常可以采取“定义技术矛盾-确定参数-查询矛盾矩阵-利用发明原理解决问题”的形式解决问题,对较为清晰的问题也可直接利用发明原理来解决技术问题。在发明原理中,通常容易混淆的原理为:9号,预先反作用原理;10号,预先作用原理;11号,预先防范原理;13号,反向作用原理。从前三个原理的核心来看,都是要针对可能出现的某种问题、某种结果、某种不期望出现的因素所采取的措施,而反向作用原理是对当前的结构、方向、作用进行改变,从而达到目的。

从表中可以看出,预先反作用原理是针对者一定会出现的某种事件而采取的措施,这些事件对于系统是积极的或是中性。预先反作用原理更多强调的是“预先措施后抵消”。预先防范原理是针对可能发生的某种不良事件预先采取行动,以消除事件发生后所带来的危害,更多强调的是“预先措施后消除”。而预先作用原理是针对一定要发生的事件(事件通常是积极的或中性的)采取的措施,以改变时间、工艺、流程顺序提升系统的安全性、便捷性和高效性,更多强调的是“时间、动作的前移”。反向作用原理与前三个原理字面意思通常比较容易混淆,从具体含义看,内容大相径庭,此原理是逆向思维的过程,针对当前的作用、特征、物质、功能从相反的方向去考虑,更多强调的是“相反”。

二、理想度与最终理想解辨析

在TRIZ理论的实际应用过程中,尤其是初学者容易将理想度与最终理想解混淆,虽然文字相近,但意思与内容完全不同。理想度与最终理想解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理想度是一个比值,通过比值来判断技术系统的状态和改进空间,而最终理想解是一个“解”,是一种解决技术系统问题的具体方法或者是技术系统最理想的运行状态。当然最终理想解的理想度为无穷大,即有用功能之和为无穷大,有害功能为零。二是两者出发点和关注点不同,理想度更多的考虑当前系统,而最终理想解更多考虑的是未来系统。

三、管理矛盾、技术矛盾与物理矛盾的辨析

管理矛盾是为了避免某些现象或希望取得某些结果,需要有具体的行动去实现,但不知如何开展具体的行动。例如:希望提高产品质量、提升产品的生产效率、降低原材料成本,但不知如何实现,希望通过提高计算机性能以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增加收入、拓宽业务面等等,这些矛盾就称之为管理矛盾[1]。所有的人、机、组织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综合体,管理矛盾就是子系统间产生的矛盾。

技术矛盾是如果改善系统一个元素的参数,导致系统中另—个参数恶化,如提高汽车速度的同时,汽车的安全性降低,是同一系统不同参数之间的矛盾。

物理矛盾是当对系统中某—个参数提出互为相反的要求时,就产生了物理矛盾,这是同一系统同一参数内的矛盾。物理矛盾通常表现在空间的大与小、速度的快与慢、温度的高与低等。

从上述定义可以看出,管理矛盾是系统与系统之间的矛盾,技术矛盾是一个系统内两个不同参数间的矛盾,物理矛盾是同一参数之间相反的需求。从管理矛盾到物理矛盾,矛盾的聚焦点越来越小,矛盾的原因也就越来越清晰,有利于解决实际技术问题。需要说明的是在TRIZ理论中通常不直接解决管理矛盾,而是将管理矛盾转化为技术矛盾和物理矛盾来解决。通常技术矛盾表述为“如果……,那么……,但是……”,物理矛盾表述为“为了……应该……,为了……又应该……”。在技术矛盾的表述中改善的参数为“那么”后所描述的目的,恶化的参数为“但是”后所描述的结果,“如果”后所描述的是物理矛盾的需求。在技术矛盾中涉及三个参数,手段、目的和结果。常犯的错误是将物理矛盾的参数定义为技术矛盾中改善的或恶化的参数,一般是通过物理矛盾的“手段”,完成了系统所需要达到的“目的”,同时又产生了不良“结果”,也就是说物理矛盾导致技术矛盾的发生前置条件,物理矛盾是更深层次的矛盾。管理矛盾通常较为模糊,而技术矛盾和物理矛盾的矛盾空间、时间较为清晰。

四、产品与工具、功能对象与功能载体、工件与工具间的辨析

产品与工具、功能对象与功能载体、工件与工具是TRIZ理论中很重要的三对概念,这三对概念间支撑着三个工具的具体使用,对于初学者来说,很容易造成混淆。产品与工具是描述技术系统是否完备时所需要掌握的概念。产品是指系统加工的产物,即作用对象。工具是指系统固有的直接作用于产品的部分,即执行装置。通常可以把产品理解为作用对象,工具理解为作用工具。例如:对于飞机来说,产品是空气,工具是机翼;对于电话来说,产品是空气,工具是振动膜;对于缝纫机来说,产品是被缝制的衣料,工具是线[2]。产品与工具的主要作用是从系统的完备性出发,找出系统的作用对象和作用工具,一般两者可以是系统或超系统具体的物质、部件、组件。

功能对象与功能载体是功能分析中的基础概念,一个部件对另外一个部件产生作用,那么这个物体就是功能的载体。载体(A)所产生的作用改变或维持了另外一个部件(B)的参数或者状态,那么部件(B)就称为功能对象[3]。如锯子切割木板,功能对象是木板,功能载体是锯子,锯子改变了木板的形状、质量等参数。功能对象和功能载体是从对技术系统功能的角度出发,强调是否改变了参数的行为,通常可以是系统或超系统的组件、场等。

工件与工具是物场分析中非常重要的基础概念,即通常图示物场模型时所表示的S1和S2。一般情况下,在物场分析中,所有的元素都可作为工件和工具。在物场分析中,工件和工具从场的角度来说明之间通过什么类型,或者是作用程度如何的场来实现两者的作用。如锤子钉钉子,工件是钉子,工具是锤子,两者通过机械场实现作用。

从上述可以看出三对概念似乎没有较大的差别,只是在不同的分析工具中使用不同的名称。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在很多时候三对概念表达的是同一含义,尤其是工件与工具和功能对象与功能载体在物场分析、功能分析中,两者之间可实现转换,使人们一般将工件与工具等同于功能对象与功能载体。而在产品与工具中,有可能存在工具没有改变产品的某一个参数,这时两者不能够等同。在名称表述上,“产品与工具”、“工件与工具”中,“工具”没有发生变化,而出现了“产品”与 “工件”两种不同的名称,为什么这样区别?一般情况下,在分析完备性时一个技术系统中通常只有一个“产品”,而在物场分析中会有多个“工件”,因此采取了这样的表述方式。

责编/刘红伟

参考文献:

[1]曹福全. 创新思维与方法概论[M]. 哈尔滨:黑龙江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韩博. TRIZ理论中技术系统完备性法则应用研究[J]. 技术与市场.2014(4):34-35

[3]孙永伟. TRIZ-打开创新之门的金钥匙(六)[J]. 科技创新与品牌.2013(9):32-33

上一篇:银保部半年会会议纪要下一篇: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