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情缘

2024-10-23

美食情缘(精选13篇)

1.美食情缘 篇一

莫名的对铁路有一种特殊的情愫,看到它蜿蜒地伸向远方,我的心也随之飘远„„

“西边的太阳快要落山了,微山湖上静悄悄。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唱起那动人的歌谣„„”小时候经常听父亲唱这首歌,他是一名铁路工人,见证了我国改革开放以后,铁路的飞速发展。小时候我的假期生活就是跟随母亲到父亲所在的工地去,看到一根根铁轨在父亲他们的手中神奇、有序地摆放在一起,继而又连在一起,那种工人在烈日下铺路的场景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中。尘土飞扬中,伴随着工人的汗水和丁丁当当声,一列列火车飞驰而过。风吹暗了父亲的肤色,却掩盖不住那满脸的笑容。我的一个个暑假生活也就结束在父亲忙碌的工作中。那时候,母亲总是说“以后你们姐妹嫁人,千万别嫁这种流动单位的,一年到头,见不着个人„„”此时父亲总是嘿嘿一笑,继而又背上行囊和工友们一起向另一个工地出发。铁路在他们的脚下,一点点向远方延伸,也正是这千万个小家的离别,缩短了我们大家的距离。

“清晨我站在青青的牧场 看到神鹰披着那霞光 像一片祥云

飞过蓝天 为藏家儿女带来吉祥 „„”2006年随着这条被人们称为“天路”的青藏铁路的贯通,我也做出了人生中的一个重要决定,嫁给一名铁路工人。我们的婚礼就在他们的工地举行,没有豪车,没有鲜花礼炮,但却有工友们真诚的祝福。看到一座座高架桥平地而起,看到一列列火车在大山中穿梭,看到动车飞驰而过,看到中国火车不

断提速,我由衷地佩服他们,是他们创造了人类历史上一个个奇迹。我喜欢这可爱的群体,我甘愿在他背后默默支持他,让他为中国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2008年石太客运专线全线贯通,使太原至石家庄的旅客列车

旅行时间由5小时缩短到1小时以内,太原至北京旅行时间压缩到3小时以内。我们带着刚出生不久的儿子,全家坐上了由太原开往北京的动车。父亲对母亲说:“终于可以带你去看看北京天安门了,都念叨了一辈子了。”说完,两个老人都笑了。我老公笑着问:“爸,怎么样,我们参与修建的这条铁路还能过了您老人家的关吧。”父亲大笑起来,透过窗子,把目光留给远方。母亲笑着抱起外孙说:“宝贝,咱们一会就到北京喽!”„„时间仿佛在这一刻静止,只有那两行平行线,优美地驶向远方。此刻我嗅到了幸福的味道。

现在,我所在的学校前也新修建了一条铁路,孩子们对它充

满了好奇,总是喜欢远远地看着它,有火车驶过,他们都会兴奋地手舞足蹈,每当这个时候,我就会给他们讲铁路修建的故事,也会跟他们分享老师与铁路的情缘„„

2.伍沾德:60年美食情缘 篇二

被誉为香港美食界泰斗的伍沾德,是香港集团的创始人之一。在这次上海世博会上,香港美心集团作为唯一一家代表香港餐饮的企业,带来了2000余平方米美食广场,并且在“中华美食街”内展示香港饮食文化。借助伍沾德参观上海世博会的机会,记者得以倾听他畅谈自己60年的美食情缘。

大阪世博会,港点打出招牌

“在1970年,我们就参加了大阪世博会。那次,我们也是代表香港餐饮界参加世博会,推出了地道的中式点心。出乎意料的,在当届世博会上,我们的销售额创下了第一。”回忆起昔日风光,伍沾德滔滔不绝。营业之初,美心调查发现,日本游客除了知道烧卖是中式点心,对其他中国点心几乎一无所知。于是,美心定下的目标要推广原汁原味的中式点心,带去了虾饺、春卷等地道的中国传统美食。特别的烹饪手法和造型果真吸引了很多游客,在当时100多家餐厅中,游客对美心的反响空前热烈。这也成为美心在世博会上的首次成功探索。

而这次来上海,伍沽德的体会有所不同。“你看,世博会上有那么多餐饮企业,美心要占据一席之地,必须拿出过硬的本事。”所以,美心在上海世博会设计了2000平方米的营业面积,比当年在大阪增加了一倍多。不过,这一美食广场与美心在香港的家业相比,仍然是只“小麻雀”。

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伍沾德介绍,美心美食广场共辟有5个不同区域,分别为美心阁、MX套餐、汉堡吧、西饼等不同区域,尽可能多地展示多元饮食文化。但在每个区域,不论是菜肴方式还是用餐环境,都力争与香港看齐。

其实,在上海世博会充分展现美心的魅力,不仅是美心的拓展意识,也在于伍沾德的执著。他说,尽管美心已经60岁了,但在内地的发展速度并不快,除了在广州、深圳等地有部分店铺外,还有很多业态没有进入内地。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当初内地对设立独资企业有相关法律限制,难以让美心一展身手。而从上海世博会上热热闹闹的餐饮企业可以看到,内地的餐饮业已经迎来了开放春天,各种美食都有机会来此一比高下。所以,香港美心也要趁着这阵春风,把最好的食品送到上海、送到内地。

在美心美食广场,伍沾德向记者推荐了三道香港美食,分别是港式奶茶、港式烧味和粤式点心。据他说,这是香港人最喜爱的三道香港美食,所以这次美心全部带到了上海,而且给出了大众化的价格,比如单买奶茶10元起,套餐类30元起。为了让游客一次性了解更多的美食,还推出广东烧味、点心拼盘等套餐,集中展示多样美食。此外,游客们在这里还能品尝到其他风味食品,比如云吞面、菠萝包等。

中式菜肴用西式管理

让记者对香港美心感兴趣的,不仅仅是它地道的港式风味,还有一点是美心是为数不多的成功的中式餐饮连锁企业。

在近日出炉的2009年度中国餐饮百强企业报告中,首次参加评选的美心就位列第二,而第一是拥有肯德基、必胜客等西式快餐的百胜餐饮集团中国事业部。这份报告由中国烹饪协会、中国商业联合会、中华全国商业信息中心共同得出,向来被视为中国餐饮企业的权威排名。而美心作为中式餐饮连锁企业能够得到第二名的结果,证明了它在中式快餐连锁管理上拥有很好的经验。反观内地的其他中式快餐连锁,要么小打小闹不成气候,要么雷声大雨点小昙花一现。可见,美心能傲立香港餐饮界60年,自然有他过人之处。

这其中的奥秘,伍沾德的体会是:一定要精心烹调每一道菜肴。虽然快餐主体是中式菜肴,但管理方式可以借鉴西式快餐的科学体系。

“就以上海世博会的香港美心美食广场为例吧”,伍沽德告诉记者,在硬件配置上,美心不惜投入大工本。尽管世博会配备的餐厅硬件可谓一应俱全,但美心还是根据最高的卫生标准,改造了餐厅的厨房间、洗手间,希望留出更加宽敞的操作环境和用餐环境,同时,美心美食广场的厨房里还有大量空调,以应对高温季节的食物储存问题。

伍沾德强调,温度对食品安全至关重要。2006年,美心集团正式取得“元气寿司”在香港的特许经营权。元气寿司是日本著名的回转寿司餐厅,以“回转”输送带形式将高品质的美味寿司送到客人面前以供品尝。目前,香港共有30多家元气寿司门店。“你要知道,回转寿司一直暴露在空气中,所以安全风险很高。我们之所以能把回转寿司管得好,就是强调合适的温度和新鲜的材料。”所以,在上海世博会上,美心也带来了它对操作环境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管理方式,保证原材料、成品菜肴都处在最合适的气温下。

美心还有一个窍门是把航空食品的安全管理标准放在普通食品上。美心在内地的首次投资就是在上世纪80年代在北京成立合瓷的航空配餐公司。那么多年下来,航空配餐标准已经成为美心所有供餐的安全体系,包括对所有食料实施色标管理,确保食材先入先出;按照不同环节的不同控制要求,严密监控食品制作等等。

伍沾德还说,美心的原材料从采购到分店、到前线处理都有严密的监控,集团的质量监控团队更会定期抽检,确保食品安全。此外,集团旗下的厂房和品牌也获得各种国际认证,包括“食物安全重点控制”证书、ISO22000:2005(食品安垒管理体系)认证、“食水系统优质维修认可计划”证书等,从硬件设备到软件管理都符合一流的卫生标准。

当然,良好的服务也很重要。美心快餐始于1972年。当时,伍沽德考察日本快餐文化时看到,在大型百货的食堂,客人从买票到吃饱离开,只需26分钟。带着这一惊喜的发现回到香港后,伍沾德提出了美心MX餐厅不仅要提供优质及轻便的餐饮和美食,也要在装潢设计、用膳环境上注入新思维。只有这样,才能在美食之外,用软环境来吸引客人。

兼容并蓄推陈出新

从1956年12月3日,伍沾德与兄长伍舜德经营第一间法式高级西餐厅——美心餐厅开始,到如今旗下拥有70余个餐饮品牌、640余家门店,每日在港服务超过50万人次,香港美心集团创造了半个多世纪的经典传奇。这当中,也有伍沾德对美食的探索和创新之心。

“我最喜欢吃的菜式是广东菜和四川菜。”伍沾德说。但令他遗憾的是,现在很多餐饮企业虽然打出了菜式的名号,做法却不够地道。“我有一个深深的感觉,就是现在很多餐饮企业打着‘特色菜肴’的旗号,可实际上烹饪方法并不正宗,送给消费者的也不是那么回事。”

所以,美心的目标是做什么就要是什么,一定要把百分之百的美味呈现在顾客面前。伍沾德说,餐饮业不能有浮躁之风,不能说得好听,但吃起来不行。尤其是中式菜肴,靠的是火候和功夫,只有精心烹调,用心操作,才能在市场上拥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60年来,伍沾德带领美心引入了很多新的产品。比如,香港的第一家星巴克,就是美心引进的。但美心做的不是简单的“加法”,而是要在星巴克中加入“香港的味道”。什么叫香港的味道?就是香港人喜爱的特色三明治和饼食。这一“加法”让美心在港开设首家分店就实现了盈利,并且利润打破星巴克纪录。所以,如今星巴克在香港已经有100多家门店。伍沾德说,能有这样的成绩,全靠员工不断创新、求变,就好像用咖啡配搭各式面包糕点,在吸收外来饮食文化的同时也不忘本土消费者的需要。

同样的经验,在美心月饼的发展上也有所体现。百分之百香港制造、连续10年成为香港月饼销量冠军的香港美心月饼,一直坚持质量至上的原则。同时,不断研发也是美心月饼占据市场的法宝。经过不断创新,美心月饼已经由最初的传统“双黄白/黄莲蓉”,演变出数十款不同口味,包括低糖月饼、冰皮月饼、卡通月饼等,同时还是香港首个获得“Q唛”优质产品荣誉的月饼品牌,并夺得多项国际奖项,包括比利时的Monde Selection“世界精选”优质食品金奖、中国内地的“中国月饼市场消费者满意首选香港品牌”等荣誉。伍沾德说,美心月饼能畅销全球80多个地区,里面的诀窍其实也只有一个,就是用心制造、品质至上。

3.相约军营 牵手情缘 篇三

———乌素图区域党工委举办相亲联谊活动

7月29日上午,为热烈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84周年即将来临之际,乌素图街道与区域党工委成员单位包头军分区共同举办“党群联心促和谐,军民共建树新风”相约军营,牵手情缘联谊活动。来自青山区各行各业的50余名未婚女青年与军分区部队的40余名未婚男性军官相约军营,通过才艺展示、互动游戏和浪漫舞会等活动环节,不断增进了解。

活动开始,大家首先观看了军分区官兵战士的军体拳表演,接着由街道党工委、青山区民政局共同对军分区的5名困难战士发放了慰问金,看着战士们接过装着慰问金的信封时激动的双手,让在场的每位观众心里都真切地感受到军民鱼水情的真正涵义,随着一曲嘹亮的军歌小合唱,为联谊活动拉开了帷幕,活动现场,不少地方女青年表示,军人作为最可爱的人,给人一种亲切感,崇敬感。参加此次相亲活动,主要是为了寻找一位军人作为自己的终身伴侣,从不同侧面表达了她们对军营的向往,对军人的崇敬、钦佩和爱慕之情。

通过这次联谊活动,进一步发扬我街道双拥优良传统,巩固和发展军政军民团结的大好局面,营造军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浓厚社会氛围,增进军民鱼水情,拓宽军地青年之间沟通交流的渠道,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乌素图奠定坚实基础。

乌素图街道王熹

4.我与广播的情缘 篇四

栖霞一中牟宇翔

说起与广播的感情,毫不客气地说,做为一个业余爱好者,恐怕谁也无法超越我。

记得小时候,信息比较闭塞,村里获得信息的唯一渠道大概只有有线广播了。那时候,村里家家都有广播,每天早晨的“新闻和报纸摘要”就是我的起床号。有时是迷迷糊糊地就被吵醒了,似梦似醒,不醒也得醒,时间长了就觉得很有趣,慢慢地竟成了我每天早晨的必修课。

每天晚上,全家人围坐在饭桌旁,一起收听长篇小说连播,象《岳飞传》《山呼海啸》《桥隆飙》等等都是全家人的最爱。最让人难以忘怀的是每年的除夕之夜,总会听到广播剧《三家福》,并且百听不厌。讲的是一个私塾苏先生为了救人,把自己的20两年俸送给了施泮嫂,自己和妻子在大年夜因揭不开锅,只好去偷人家的红薯,而被偷人家正好是苏先生的学生林洁,林洁知道真相后,暗中帮助苏先生。大年初一,苏先生夫妇在家吃红薯时,被林洁一家和施泮嫂一家发现,真相大白后,三家人在守望相助中体会到了人世间的温馨和感动。现在看来,这部作品跟日本作家栗良平的《一碗阳春面》(体现了一家人在困境中团结一致,共渡难关)有异曲同工之妙。

后来,大姐回家告诉,她家的一块收音机摔坏了,让我到周围的维修部修修,看能不能用,她家也不用了。结果我到牟氏庄园西面的无线电厂换了几个零件,就真的能用了。从此,这块收音机就成了我的随身听。一放学,我就打开可爱的收音机,收听我最喜欢的《小喇叭》和《星星火炬》节目。麦收季节,在院子里摘麦穗的时候,总是一边干活,一边收听快板书《西游记》,还有后来的长篇小说《叶秋红》等等。这个时候,我迷上了在收音机上学习英语广播讲座,到了讲座的时间,我总是早早地起床收听,从没有耽误过一次。那时,我在初中二年级,晚上,有段时间可以到学校上晚自习,我就随手拿着我视如珍宝的收音机,到了英语广播讲座时间了,一起自习的7个同学都被吸引了过来,加进了学英语的队伍。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我学习英语的积极性格外高涨,英语成绩在整个级部总是名列前茅。1

改革开放后,家里的条件也开始好了起来,一天,爸爸兴奋地告诉我,你不是爱听收音机吗?我托人在小百货买了一台新的立体声收音机,我高兴地手舞足蹈。打开收音机的包装,真是高端、大气、上档次,蓝色的面板锃光瓦亮,音质淳厚,声音响亮。我把它摆在我们家墙角的高高的木箱子上,这样听起来更为清楚、宏亮,饭后有个必听节目,就是济南军区前卫文工团孙镇业先生的山东快书《武松传》。一家人坐在炕上,真是其乐融融。

高中时,我学的是文科。开学后,用暑假打工挣的钱,买了一块袖珍收音机,目的是收听新闻,秀才不出门,遍晓天下事嘛,同时,高考对时事政治也有要求。当然,我都是在放学后才听的。在周末,偶尔也听听烟台人民广播电台,非常喜欢里面的点歌台节目,一次尝试着点了一首歌《昨夜星辰》,正好周六的时候播了出来,临班的同学还给录了下来,哈哈,那个兴奋劲啊,这是无以言表。

几十年的工作下来,尽管工作越来越忙,电视电脑越来越发达,但每天早晨的《新闻和报纸摘要》还是一如既往,痴心不改。前年,我当了2012级奥班的班主任,工作压力格外的大,心中的烦恼无法排遣,我得了严重的焦虑症。这个时候,我想到了著名作家路遥的名著《平凡的世界》,因为我大学时曾经被深深地感染过。于是,用手机下载了喜马拉雅收听软件,当重温这部作品的时候,感觉自己的心房也随着作品中孙少平和孙少安的命运而颤动,少平的女友田晓霞的离世也让我痛哭流涕;少安的砖厂的倒闭也使我分外的难过。润叶对向前的温情使我内心充满了感动,少平的奋斗历程也让我满怀敬意和钦佩。作品虽然收尾了,但余音绕梁,三日不绝。自己的焦虑症也慢慢地好了起来。

5.情缘爱情诗歌 篇五

恋爱随缘,随其自然。

情缘来时,月下花前;

海誓山盟,诉说缠绵;

走到一起,需要检验;

相去甚远,好离好散;

相聚甚欢,期盼姻缘;

梦想结合,俩人夙愿;

组建家庭,理想家园;

夫妻厮守,一片蓝天。

一经数载,沧海桑田;

一茶一饭,爱的维系;

一丝一缕,情的相连;

爱情结晶,生命相传;

其乐融融,隽秀绵绵。

爱情弥新,需要历练;

守住圆满,完美婚姻;

若把爱情,走进坟墓;

断了情缘,戴上锁链;

夫妻反目,演变孽缘;

伤心黯然,各走一边;

若再找回,破镜重圆。

夫妻之间,白发相伴;

相濡以沫,不老红颜;

今生今世,绝美情缘。

6.不解的情缘 篇六

科学家们震惊了,全世界恐慌了,仿佛世界的末日来临了。一时间,原子弹又成了一些大国侵略和威胁的外交语言,国际政治、军事和外交谈论的焦点。

蒋介石的国民党政府也想搞原子弹。蒋介石召见了著名的化学家曾昭抡,询问如何才能造出原子弹?曾昭抡说,首先是培养人才,建议在数学、物理和化学三科各选两名成绩优秀的年轻人到美国留学。

1946年,国民党政府决定派数学界、物理界、化学界的三位著名教授华罗庚、吴大猷、曾昭抡去美国考察,并要求每位教授再推荐两名年轻助手去美国培养深造。华罗庚推荐了孙本旺和徐贤修,曾昭抡推荐了唐敖庆和王瑞先,吴大猷则推荐了朱光亚和李政道。

1924年12月25日,朱光亚出生在湖北宜昌。少年时的朱光亚饱受战火的灼烤,几次迁居易地。1938年,武汉抗战形势危急,刚刚初中毕业的朱光亚和两个哥哥被迫转学到“大后方”四川重庆。在沙坪坝的南开中学,朱光亚有幸受教于几位好老师,学习数、理、化,特别是物理学使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1941年,朱光亚考入重庆中央大学(现南京大学)物理系。第二年夏天昆明西南联大在重庆招收大二插班生时,朱光亚在几位南开中学校友的关心和帮助下,顺利地转入西南联大物理系,使他有缘先后受教于周培源、赵忠尧、王竹溪、叶企孙、,吴有训、吴大猷等著名教授。在众多名师的栽培下,朱光亚不仅在学业上有了较坚实的基础,而且导师们的学术思想、人格风范也对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时,朱光亚从众多毕业生中脱颖而出,被遴选留校担任助教。他的优异成绩和出色才能,得到吴大猷教授的赏识。

1946年9月,朱光亚随吴大猷等教授组成的考察组前往美国进行考察。他们未曾料到的是,美国早已决定不向任何国家开放原子弹研制技术,对蒋介石派出的中国学者也不例外。考察组只好解散,各奔东西。为了掌握研制原子弹这门新兴的科学技术,吴大猷教授把朱光亚安排在自己的母校美国密执安大学研究生院。从此,朱光亚与核物理结下了不解之缘。在核物理这门迅速发展的尖端学科里,他刻苦地钻研着,勤奋地学习着,终于通过论文答辩,获得密执安大学核物理博士学位。

随着新中国成立的隆隆礼炮声,蒋家王朝覆灭了,蒋介石的原子之梦也破灭了。朱光亚经历过国民党的黑暗统治,看到了新中国希望的曙光,他与52名留学生联名给留美同学写了一封饱含激情的公开信。在信中他们大声呼唤:

“回去吧!让我们回去把我们的血汗洒在祖国的土地上灌溉出灿烂的花朵。我们中国是要出头的,我们的民族再也不是一个被人欺辱的民族了!我们已经站起来了!回去吧!赶快回去吧!祖国在迫切地等待着我们!”

1950年4月,朱光亚冲破重重阻挠毅然踏上归途,投入了新中国创业的伟大洪流之中。他担任北京大学物理系副教授,在中国科学院原子能研究所所长钱三强的领导下,先后在北京大学、东北人民大学等几所大学筹办了核物理专业,为新中国原子能事业培养了第一代大学生。

1950年冬和1951年夏,他先后参加土改参观学习团和赴革命老根据地访问团,受到深刻的革命历史教育。1952年,朱光亚参加了抗美援朝,在中国人民志愿军朝鲜停战谈判代表团秘书处任外文秘书,在板门店参加了举世瞩目的朝鲜停战谈判。他亲眼目睹了美帝国主义利用手中的高科技和雄厚的军事实力,肆意屠杀中朝人民的惨剧,看到了科学在正义和邪恶上的殊死较量,从而进一步激发了为中国强大的国防科技献身的坚定信念。

50年代,新中国正处于帝国主义和反动派的包围和威胁之中。面对帝国主义的战争叫嚣和核威胁的严峻形势,1955年1月,毛主席向全党发出了发展我国原子能事业的伟大号召,并在1956年《论十大关系》的报告中明确指出:中国“不但要有更多的飞机和大炮,而且还要有原子弹。在今天的世界上,我们要不受人家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党中央决定利用苏联提供的援助发展新中国自己的原子能工业,研制自己的核武器。

朱光亚被召回北京大学担任物理研究室副主任,参与组建原子能专业,担负起为中国培养第一批原子能专业人才的重任。

1957年,朱光亚被钱三强调到中国科学院原子能研究所任研究员、研究室副主任,专门从事中子物理和反应堆物理研究工作。他先后发表了《研究性重水反应堆的物理参数的测定》等研究论文,领导设计、建成了轻水零功率装置并开展了堆物理实验,跨出了我国自行设计、建造核反应堆的第一步。

一份绝密文件

1957年10月15日,中苏签订“国防新技术协定”后不到两年时间,苏联就背信弃义,于1959年6月20日单方面撕毁协议,撤走专家。我国原子弹的科研项目停顿了,正在试生产的企业瘫痪了,凛冽的寒潮席卷着中国大地。

“自己动手,从头做起,准备用八年时间,拿出自己的原子弹!”开国领袖毛泽东发出了向国防尖端技术进军的伟大动员令。

一个凝聚着屈辱和愤怒的“596”工程(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研制工程代号)开始了,一个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集中兵力打歼灭战的新战役打响了。

1959年7月1日,35岁的朱光亚奉调来到二机部,担任核武器研究所副所长和第四技术委员会副主任,担负起中国核武器研制攻关的技术领导重担和中子点火等主要技术课题的攻关指导工作。王淦昌、彭桓武、郭永怀三位科学家奉召前来助战,程开甲、陈能宽、周光召、于敏等一大批优秀科技骨干投身于这一神圣的事业,一支中国核武器研制大军诞生了。

1960年6月15日,核武器研究所副所长朱光亚向参与原子弹研制的科研工程技术骨干进行了一次技术交底,并向他们讲解了一份“绝密文件”。

那是根据1958年7月,苏联专家聂金、戈夫利戈夫、马斯洛夫的一个报告记录整理的文件。1958年六七月间,苏联派了三个核武器专家来华考察工作,他们先参观了核武器研制基地厂址,而后回北京作了报告。这次报告尽管只是讲了一种教学概念,还不是工程设计,而且有的数据根本不对,但毕竟解决了从无到有的问题,对我国研制原子弹初期的工作起到了引路的作用,缩短了研制进程。

中国原子弹艰难的理论攻关就从这绝密的“碎片”上开始了。经过夜以继日的艰苦奋斗,在继承和否定交织的科学探索中,中国的原子弹理论设计终于有了重大突破。

两个纲领性文献

1962年9月,二机部拟定了《关于自力更生建设原子能事业情况的报告》〉,提出争取1964年下半年或1965年上半年爆炸第一颗原子弹的奋斗目标——“两年规划”。

研制试验第一颗原子弹的“两年规划”是一项重大的战略决策。它是动用几乎全国所有的科研、生产、交通,人力、物力、财力,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各领域的一场大会战,举足轻重,事关大局,牵一发而动全身。为进一步论证其可行性,朱光亚在部、所领导下起草编写了《原子弹装置科研、设计制造与试验计划纲要及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与《原子弹装置国家试验项目与准备工作的初步建议与原子弹装置塔上爆炸试验大纲》两份纲领性文件,对我国当时在科学和工业基础薄弱的条件下很快完成第一颗原子弹装置的研制起了重要作用。纲要明确提出核爆炸试验分两步走:第一步先以塔爆方式,第二步再以空投方式进行。后来的实践完全证明了这是一个切实可行的方案,对于中央正确决策起了关键作用。

11月3日,毛主席仔细审阅了报告,十分高兴地批示:“同意,很好。要大力协同,做好这件工作。”

12月4日,周总理在中南海西花厅主持召开了第三次中央专委会议。中央专委主任周总理和贺龙、李富春、聂荣臻、薄一波、罗瑞卿等专委会领导同志一起审议二机部提出的研制原子弹的“两年规划”,商讨这一关系国家安危的大事。

会上,二机部副部长刘杰、钱三强等同志汇报原子能工业进展情况和原子弹研制两年规划问题,朱光亚列席了会议并作了补充汇报。当朱光亚汇报实现原子弹研制两年规划的两个纲领性文件的具体情况时,周总理亲切地招呼他:

“请坐到前边来!”

这是朱光亚第一次面见周总理。他在周总理对面坐下,显得有些激动。当时他只有38岁,身材高大,精力充沛,思维敏捷、谈吐清晰,给周总理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讲得很好,很好!”周总理赞赏地对朱光亚说:“核武器研究所的同志们做了艰苦的努力,党和人民是清楚的。”由于“两年规划”涉及许多重大问题,会议从上午一直到下午。最后中央专委批准了“两年规划”,周总理作了重要指示。

临别的时候,周总理紧紧地握着朱光亚的手诚挚地说:“请捎个话,毛主席和中央的同志们感谢你们,人民感谢你们,你们要不懈地努力!”

朱光亚激动了,一种共商大计、共建大业的崇敬和豪迈之情油然而生。党和国家领导人,能和普通的科技人员、和全国人民同舟共济、同心同德,还有什么困难不能战胜,还有什么奇迹不能创造呢?朱光亚坚信,他梦寐以求的原子之梦一定能够实现。

大漠里的庆功宴

1964年7月,经过不到两年时间的艰苦奋战,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终于研制成功了。在全面完成现场各项准备工作之后,首次核试验进入预演阶段。

1964年10月16日,新疆罗布泊大军云集,连营千里。

起爆代号“投篮”的密码命令是15日发出的。这一代号是基地的篮球运动员们提议的,意思是:把铀部件和点火装置放进爆炸装置中。从酒泉原子能联合企业的运送,到试验基地地下装配车间的装配检查,从几千名试验人员疏散,到该装置向铁塔起爆位置提升,朱光亚始终工作在第一线,严密监视着作业的全过程。当塔顶上的技术人员将核弹安装完毕,完成最后一次检查确认准确无误后,他们才撤离到距试验塔23公里的试验控制室内。

百米铁塔高耸入云、巍然矗立,像一个东方巨人俯瞰着千古大漠,大战前的宁静预示着中华民族开天辟地的伟大壮举。朱光亚沉默着,思索着,等待着……随着起爆的命令,大漠中骤然闪出一道强光,一朵巨大的蘑菇云,伴随着一声天崩地裂的巨响。

试验区上空,一架专用飞机掠过正在上升的云雾收集样品;炮兵部队的火箭穿过巨大的蘑菇云采集样本;特种装备部队的车辆箭一般冲向爆心,检验效应物和核爆炸条件下作战能力……试验和效验的一切都是按照预定计划那么有条不紊。

成功了!看到那惊心动魄的壮景,看到整个试验的圆满成功,指挥所里的人们欣喜若狂。老成持重的朱光亚激动了,中国的原子弹在经历了十数载艰难的寻觅之后,终于在伟大的祖国、伟大的时代、世界的东方爆炸成功了!

当晚,在试验基地的庆功“宴会”上,朱光亚喝醉了,喝得酩酊大醉……

震惊世界的“三级跳”

在中国核武器发展的进程中,朱光亚处于高层决策的中心,对一些重大的关键科技问题总是亲临一线,及时作出正确的科学决策。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后,朱光亚紧接着又组织实施研制原子航弹、核导弹弹头到氢弹弹头的“三级跳”计划。

1965年5月,我国机载核航弹爆炸试验成功,1966年10月,我国东风2号甲导弹运载核弹头的爆炸试验又获成功,核武器研制的“三级跳”一步接一步地快速而稳健地实现着。

1965年2月,根据毛主席和周总理关于加快氢弹研制的指示,二机部向中央专委呈报了《关于加快发展核武器问题的报告》,提出一方面要抓紧原子弹武器化工作,装备部队;一方面要尽快突破氢弹技术,向战略核武器的高级阶段发展。

在朱光亚和彭桓武主持下,邓稼先、周光召组织科技人员总结前一段的研究工作,制定了关于突破氢弹原理的工作大纲:第一步继续进行探索研究,突破氢弹原理;第二步完成质量、威力与核武器使用要求相应的热核弹头的理论设计。

1966年12月28日,朱光亚参与指挥了在中国热核武器发展史上有着非常重要意义的氢弹原理试验。随着起爆“零”时到来,在离铁塔20公里处的掩体里,朱光亚和参试人员透过墨镜,看到了那充满希望、意义重大的闪光,看到了那冉冉升起的“核聚变”蘑菇云。

焦急守候在总指挥部的聂荣臻元帅、国防科委副主任张震寰一听到这一喜讯后,立即高兴地用专线电话向周总理汇报。周总理代表党中央向全体参试人员发来贺电。晚上,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发了经周总理亲自审定的新闻公报,宣布我国又成功地进行了一次新的核试验。

一切都在有计划、有步骤、紧张有序地进行着,1967年6月17日,中国第一颗氢弹终于顺利地爆炸成功,强烈的冲击波又一次震撼了世界……

中国的“三级跳”创造了世界奇迹。从原子弹到氢弹,美国用了七年三个月,英国四年七个月,法国八年六个月,苏联用了六年三个月。而中国只用了两年零八个月!

朱光亚参与领导了我国原子弹、氢弹、中子弹以及同近程、中程、远程、洲际导弹相配套的核弹头几乎所有的研制工作,为铸造中国强大的核反击力量,为国防尖端科技事业的创立和发展,建树了不朽的丰碑。

1970年,朱光亚调任国防科委副主任,在负责核武器研制的同时,还参与组织了中国第一座核电站——秦山30万千瓦核电站的筹建、核燃料的生产和放射性同位素应用等项目的研究开发。

1991年5月,朱光亚众望所归地被推举为中国科协第四届全国委员会主席,在5年的任期内,他继往开来、殚精竭虑,在更广泛的科技领域,为建设和发展中国最大的科技群众团体,开拓中国新的科技事业,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1994年3月,朱光亚被增选为全国政协副主席,如今已连任两届。在中国最大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的最高层,公务和社交活动非常繁忙,但几十年从事国防科技特殊生涯所形成的独特气质和精明干练的工作作风,使他始终显得从容自如,游刃有余。

1994年6月3日,中国工程院成立,朱光亚当选为第一任院长,开始领衔中国最高工程技术学术机构。在人们热烈的掌声中,这位谦逊的长者一再表示要向工程院的院士们学习,请教,从而努力做好这一为人民服务的新工作。他带领中国工程院全体院士充分发挥科技研究、咨询、建议、协同和交流的职能,为我国工程技术事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做出了开拓性的贡献。

熟悉朱光亚的人都认为,谦虚是他一贯的美德。他从不以权威和领导自居,在学术上他严肃认真,非常注意倾听各方面的意见,在工作中他一丝不苟,对事业精益求精。每当人们提到他在中国原子能事业上的成就时,他总是温和地一笑说:“已经取得的重大成就,是许多同志共同做的。我个人并没有什么值得称道的。”严肃而不失温和,严谨而虚怀若谷,功勋卓著的朱光亚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作为一位勤奋而严谨的科学家,朱光亚对生活同样也充满着情趣。他喜欢欧洲古典音乐,他的书柜中除了众多专业书籍和文学名著外,还珍藏着大量的世界名曲唱片和录音磁带。他喜欢体育运动,年轻时打过乒乓球,参加过篮球赛。他还喜欢骑自行车,尤其喜欢爬山。他曾不无遗憾地说:“当年参与核工业大西南三线建设选址,我到过四川好几座大小山头。只是至今还没有上过峨嵋山,也没去过九寨沟,因为难得分身游览名山。”

朱光亚虽已是世界知名人士,但个人生活仍十分简朴,他几乎没有什么个人的特殊嗜好,无论是服饰还是饮食。他至今仍住在70年代分配的房子里,二十多年里有多次调房他都没有接受,在他的眼里房子够住就行。他家里的那台21英寸彩电,直到1999年澳门回归之际才更新,而且还是一台国产的29英寸彩电,为的是要看清楚澳门回归的盛况。

从1945年出国考察原子弹,到跨世纪的今天,朱光亚与原子弹已经打了半个多世纪的交道,结下了不解的情缘。如今,他仍清醒地认为,在新形势下核力量的战略地位仍没有改变,战略核武器仍是大国实力与地位的象征,和平不是乞求得来的,而是在力量的抗衡中取得的。为此,朱光亚正用他自创的“避开交通堵塞法”,每天早上7点30分即走进办公室,继续在国防高科技战线上辛勤地耕耘着。

7.柿子情缘散文 篇七

“霜降过去十多天了,屋后的柿子能摘了……”周末回家,父亲给我安排了活路。

我来到屋后一看,一棵碗粗的柿子树足有十几米高,树冠直径约五、六米,火红的柿子挂在没有叶子的枝丫上,犹如过大年时挂在街道两边树丫上的红灯笼,喜庆、热闹。阳光照在柿子树上,成熟的柿子更加透红而清亮。寒霜将树叶归拢到了树下,厚厚的如柔软的红地毯铺在了树的周围,与树上熟透了的柿子相辉映,不知是树上的柿子映红了树下的叶子,还是树下的叶子染红了树上的柿子?抑或是红彤彤的树叶提前落下,是为了体恤成熟的柿子落下时不被摔坏?望着眼前压弯了树枝的一串串柿子,使我不禁想起了在困难岁月里我们与柿子的情缘。

那时候吃不饱饭,生产队为了多打粮食,鼓励社员开荒种地,将影响种地的杂树基本都砍光了。柿子树属于杂树之一,不能盖房子也不能做家具,没有经济价值而不被人重视。它似乎知道自己没有多大用处,也就不挑不拣地扎根在缺乏水分、不长粮食的沟边、崖边或者毛草滩、乱石滩里。

后来,地越种越多,粮食却越来越少,广种薄收连糊口都满足不了。春天挖野菜、吃观音土,秋天,红彤彤、软乎乎的柿子便成了人间美味。生产队为了公平公正,按人口将村里仅有的几十棵柿子树分到了农户家里。大一点的树两家或者三家共同拥有,等柿子成熟了,遇到了难缠的人,只能凭运气抓阄,将树冠分成两等分或者三等分,谁分的树冠上柿子多谁占便宜。遇到和气人家了共同将柿子摘下来,按照人口用秤按斤分。性情倔强的人不愿受这窝囊气,干脆自己栽植软枣树作为砧木,再用柿子树上的芽嫁接到软枣树上,即可长成柿子树。

几年后,基本上家家都有一两棵柿子树。每当柿子快要成熟的时候,大人总是砍来酸枣的枝条,捆绑在柿树的下端,防止小孩或小偷上树摘柿子。往往等不到柿子成熟,就早早的将柿子摘回家存放。一旦有谁家的柿子被人摘,主人会在村里不歇气地叫骂三天三夜,就像谁偷走了他家金元宝似的。母亲性情和善,即使我们家的柿子被人偷了,她也只是微微一笑说:“谁吃了都一样,别糟蹋了就好。”

在我们老家,柿子品种基本分为两种,一种叫水晶柿,另外一种叫做尖柿。水晶柿较一般尖柿个儿大,却不能脱涩吃,只能等到自然软后才能食用。水晶柿水大汁稠而香甜,吃的时候需要两只手托着,先是用牙轻轻的在柿子上端咬开一个小口,轻轻地吸一口气,再将嘴紧紧地贴到上面,猛吸一口,柿子的热咳缤琼浆玉液被吸到口腔内,只觉得一股凉凉的、甜甜的、软软的稠汁滑落到了肠胃,很惬意、很享受。尖柿却既可以搁到自然软,也可以用温水脱涩后直接食用。

当柿子的颜色一点点的变红还未完全成熟的时候,年幼的我已经无法抵挡柿子香甜的诱惑,总是拽着姐姐的衣襟不放,央求摘柿子吃。这时候,姐姐总是笑着骂:“馋猫,就知道吃!柿子还没成熟呢,涩,不好吃!”说归说,骂归骂,完了后还是会拿上蛇皮袋子和牢钩(摘柿子工具,长木杆顶部安装铁制带钩状物)去给我摘柿子。姐姐爬树的功夫比猫还快,三下五除二就上去了,我不会爬树,只能在树下用两根小木棍,捅到蛇皮袋里,撑起两边,形成槽状,用手抓紧木棍的两端,就像消防队员用的气垫似的在树下接姐姐折下的柿子。她在树上转一次身,我在树下就得跑半圈,而且仰着头,盯着牢钩眼睛都不敢眨,一是怕柿子下来了接不住,二是怕牢钩头安装不牢固掉下来打着我。有一次隔壁的六嫂只顾接柿子,没想到牢钩头掉下来了,当时就把门牙给打掉了,到现在六嫂还人前人后说六哥故意谋害她呢。现在回想起来,接柿子这活是最难受的,仰着头不眨眼,要不了多长时间就会脖子酸眼睛疼,赶紧对树上的人喊停。摘回柿子后,在大铁锅里烧半锅温水,将柿子倒进锅里开始脱涩。一般都是下午开始,第二天早上基本就能吃了。我们将柿子脱涩叫暖柿子,因为从柿子入锅到出锅,温度必须保持在30度左右,不能高也不能低,高了柿子就会被煮坏,低了就脱不去涩度。在我们家一般都是母亲操持这事,经常看见她半夜起床到厨房,先用手试试锅里的水温,然后根据水温高低决定添多少柴禾,一个晚上最少起来三四次,第二天早上才能吃到暖熟的柿子。

暖熟的柿子吃起来脆冽甘甜,那种甜是带有粘度的香甜。因为柿子里含有大量的果胶及果糖成分,口感甜美是其它水果所不能比拟的。并且含有丰富的胡萝卜素、维生素等,尤其是维生素C比一般水果高一至两倍。尽管柿子甜美,但却有好多禁忌,如绝对不能与红薯同吃。家乡有一句谚语:“吃了红薯吃柿子,提上撅头打墓子。”记得有一次堂姐在地里干了一天活,回到家又饥又渴,吃了几个红薯和柿子,当晚就被送到县医院,发现柿子和红薯在肠胃里形成了结石,导致肠梗阻,差点要了命。柿子虽好,食用也有风险。

尖柿还有一大特点,就是可以做柿饼。每当柿子采摘回来之后,母亲就会带上老花镜坐在门前,铺一块塑料布,拿起一把小刀像削苹果一样削柿子皮,柿子皮一圈一圈的落到塑料布上。然后,用线绳将削好的柿子串成像西游记里沙僧戴的项链似的,挂在土墙上晾晒,晾上几天,柿子的表面颜色微微发黑时,就用手捏一捏,慢慢的捏成饼状,然后储存到瓦罐里,等到柿饼的表面落了一层厚厚的霜,柿饼就制作成功了。做成的柿饼平日里是不能随便吃的,只有到了逢年过节时,母亲才拿出来切一盘柿饼作为一道菜肴上席。当时能吃的就是晒干了的.柿子皮,上学的时侯,母亲常常会塞给我一把柿子皮当零食,我舍不得一口吃完,拿出来分成诸多小段,每隔一段时间吃一小段,甜甜的,香香的,好吃极了。当我考试成绩优异的时候,母亲奖励我的肯定会是那圆圆的、厚厚的、软软的、甜甜的柿饼。

每年大年三十,母亲都会从柿子架上取下一小篮冻得如同铁疙瘩,颜色微微黑红色的柿子,让我和姐姐送到没有柿子的外婆家。母亲说,三十晚上吃柿子眼睛亮,外婆看到我们送来的柿子,总是眼泪汪汪地说:“可怜的娃娃,总是惦记着我们。”然后,我和姐姐都会领到外爷发的崭新的一毛钱压岁钱,心里好高兴,这一毛钱可以买两本作文本呢!

如今,柿子在农村却没人喜欢吃了。柿子树从开花到结果也没人愿意多看一眼,直到柿叶落尽,红彤彤的柿子如同红红的小灯笼挂满了枝头,一个个柿子叹息着落入地下,摔得稀烂,没入了泥土……

我家的柿子却从来不被这么糟蹋,父亲每年都要求我必须将柿子摘下,留一部分自己吃的,其余的全部卖掉。尽管柿子的价格一斤才两毛钱左右,父亲却说:“柿子救过咱的命,咱不能糟蹋,不管卖多少钱,起码让人吃了。”但别人却不这么认为,他们认为卖不了几个钱,有摘柿子的时间还不如去干点别的挣钱的活。所以任由柿子一点一点的烂掉。

我把柿子送到收购点,看到三名妇女在不停地往装好柿子的箱子里放一小袋像干燥剂似的东西,再用塑料薄膜裹好包装箱。我感到奇怪,就问她们:“你们往箱子里放的什么东西?”

“柿子脱涩剂呀。”她们好像看外星人似的回答我。

“柿子不是要在温水里暖才能脱涩吗?”我傻傻地问道。

“你那都是老黄历啦。往年,我们都是在柿蒂涂药水,到卖的地方柿子就脱涩了。现在不用那么麻烦了,只要给箱子里放一袋脱涩剂就好了。”她们得意地介绍说。

我一听,拉着柿子扭头就回家了。

父亲看到柿子没卖,就问我咋回事。

“我不愿意用柿子去害人。”我闷闷不乐地回答道。

父亲知道了事情的原委后,和我一起,默默地搭起了柿子架。

“没事,咱慢慢吃,一个冬季就吃完了。”父亲不知是在安慰我还是自言自语道。

“就是,咱们慢慢吃。三十晚上吃柿子眼睛亮,全卖了咱吃啥呀。”我也不知道是在自言自语还是在安慰即将九十岁的老父亲。

8.情缘 篇八

我特别喜欢读书,不为别的,就为学习,岳飞的《满江红》那些的那叫一个痛快。还有蒲松龄写的《聊斋志异》更是形象生动,怪不得现在这么火。我最爱《草房子》更是百看不厌,我从开始的囫囵吞枣,慢慢演化成了细细品味。我最早看的书名叫《西游记》,至今让我意味深长的就是那孙悟空挖心的那一章。我妈都说了:“你呀,一谈到书就开始你的长篇大论了。”不错,我就是这样第一个人。我就好像一直已经三年没吃饭的老虎,看到书,我便去涉猎,便去阅读其精华。

有时,爸妈都睡觉了,我就像一个小偷一般轻声漫步的打开了灯走到桌前,意犹未尽得看完那个章节。当然我也有被逮到的时候。如果被妈妈爸爸发现了,免不了被强制性的拉上了床。

我十分喜欢读书,有时我还会闹,吵着要去第五大道看书,那里是一个大大的图书馆,里面的书浩如烟海,爸妈也拧不过我,还是让我来了,我冲了进去,拿起一本就坐在的上看,不管地凉不凉,每次看到脖子疼是才走。回家后一身轻松,这便是我的日常。

9.当情缘穿越生死 篇九

派拉蒙公司用《人鬼情未了》赚了5亿多美元,为了重温美梦,派拉蒙在整整15年之后又推出了另一部人鬼恋题材电影《天国可人儿》(《Just Like Heaven》),影片于2005年9月公映以后第一周就登上了北美票房榜首,虽然成绩不及当年的《人鬼情未了》,却也让怀旧的影迷再次感受到了经典题材的魅力。

《天国可人儿》可以看作是喜剧片的《人鬼情未了》,是近年来人鬼恋题材中的佳作,与很多人鬼恋电影不同,《天国可人儿》中的鬼是在死后才爱上对方,影片细微地展开了这段爱恋,让人与鬼同时在人间感受恋爱的美好。

除了《人鬼情未了》这类文艺片,人鬼恋中另一种不得不提的类型是吸血鬼电影,几乎每一部有气质的吸血鬼电影中都有人鬼恋的情节。《吸血僵尸惊情400年》是其中最著名的一部,导演科波拉完全领会了原著的精髓,把一段绵延400年的不死情缘描绘得如泣如诉。昏暗的色调、浓重的气氛令人难以忘怀。影片的另一个高明之处是深刻地进入了吸血鬼的精神境界,让他们如同黑暗的独行者,在寂寞中苦苦求索、反省,打破了吸血鬼电影必然的惊悚、邪恶的规律,之后的各种吸血鬼电影或是衍生出来的狼人电影都在尽量突出吸血鬼的爱情,大多身受《吸血僵尸惊情400年》的影响,但是都不能达到同样高度的艺术品质。

10.新华情缘征文 篇十

然后,我洗好脸,吃完饭,高兴地坐着爸爸的车,爸爸把车开得飞快,一会儿就带我到了书店。我急忙走进书店,可是书店里面好像变了样。查询器变成了手动的、电梯有了安全按钮、书柜全都错了位。我登上四楼,本想查找《我和小姐姐克拉拉》这书,但在柜子里根本找不到,我却找到了《罗尔德·达尔》的作品集,真的很高兴,因为我正想看这些书。

我对它们非常感兴趣,有时看的着迷时,书中的情节被我所吸引,我想了解小乔治怎样制作魔法药水,梦想着自己真正有一座巧克力工厂,随后我又乘坐直升空降机,看一看乔治爷爷和乔治麦奶奶怎样变成一个宝宝的。《罗尔德·达尔——女巫》讲的是一群邪恶的女巫来到了英国,每天那些女巫都在搞破坏,想让世界成为自己的天地。特别是那个女巫大王,她面目狰狞、非常可怕,每次年会都要烧焦一个女巫。那些女巫化装成正常人的样子,潜伏在我们身边。有一次,佐伊偷听了她们开的年会,那个女巫大王立刻把它变成了老鼠,可他只是外形像老鼠,智力依然正常。他和一个也被变成老鼠的同伴找到了姥姥,最后他们想办法把那些女巫变成了老鼠。

我还看了几本图画故事书。《威廉先生的圣诞树》讲了威廉先生买了一棵圣诞树,因为圣诞树太高了,于是威廉先生剪去了一截扔在窗外。那一截后来被一只兔子发现了,也作为一棵圣诞树,因为圣诞树太高,他也剪去了一截扔在窗外。窗外的那截又被一家松鼠发现了...最后只剩下的一点松针被扔在雪地里,那些松针被主人又捡了起来,主人把它做成了一件工艺品。主人这无意识的一扔,结果却成全了所有的动物。

11.夜的情缘美文 篇十一

夜,是静的。“悄悄是离别的笙箫,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夜,是寄托乡愁的信。“月是故乡明”,却不知故乡在何方;“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路漫漫,奈何情深。

忧愁同夜,似是恋人般存在,能让世间万物,在夜里静默着。

夜,是多愁善感的孩子,有愁亦有乐。中秋之夜,银白色月光笼罩着,家家户户吃月饼,大人、孩子团坐在一起品佳肴、赏圆月。

夜,是湖里的波澜。沉寂之中,带着些许悠扬。嫩芽安静地舒展腰肢,小草默默地汲取营养。孩子们睡熟了,平静的呼吸,伴有一丝韵律。街上,汽车依旧来往,穿梭于小巷,只是没了白日的喧嚣。夜还漫长,景美,清凉。

月夜下,那边的山渐渐朦胧,只留路灯闪烁,已无平日的雄伟,甚是柔美。

月,似白天的太阳,给人温暖,不必谁仰望。在漆黑的夜空中,绽放属于自己的光芒,那是种惊心动魄的美。

月,散发着王者气息。萤火之光,岂敢与皓月争辉?

“和风轻拂,树影婆娑,万物皆梦在这也的.深处;偶尔的几声蝉鸣,犹如梦呓般,表明这世界还未睡死;一排排路灯闪着淡白的光,于是那灯的周围也是淡白的了。”

也许吧,也许夜是肉身,月是灵魂;也许夜是树干,月是养分;也许夜是一座城,月是一个人。就这样,依靠残存的联系,把月和夜紧密的连在一起,永不分离。

这使我想起《荷塘月色》。虽没有那慑人的境,但这月、夜,是丝毫不差,让人沉醉,于这景的怀抱中,永世不愿苏醒。

夜,注定是不平凡的,只因他拥有一轮明月,在漆黑的夜空中,点亮他的梦,点燃希望,火光照亮夜。月在夜空中,成为一颗最亮的明珠。在夜的最后一章,散尽了那香。

“找不回的,昨夜月光,儿时梦话,离开的人,死去的心。

12.我的宠物情缘 篇十二

至于它为什么叫溜溜,那就要从它刚来到我们家的那一天说起。那时候我才四岁。有一天,姑姑从外面回到家的时候,怀里抱着一只小狗,它才刚刚能够睁开眼睛。它看到我们好像非常害怕,身体都在发抖。我把它轻轻放到窝里,它蜷起来,像一个绒球,圆溜溜的,就叫它溜溜吧。

有一次,我对溜溜说:“我比你大,你应该叫我姐姐。”可是溜溜就是不叫。我吼道:“叫姐姐!”可溜溜以为我叫它趴下,所以连忙就趴倒在地。我生气地打了它一下。溜溜也生气了,扬起爪子把我的手抓破了。奶奶赶紧带我去打防疫针。打完针回来后,一向爱来迎接我的溜溜这次却没有来。“溜溜!”我喊了一声,这时候我才看到溜溜正耷拉着脑袋,慢慢吞吞地向我走来,就好像是一个做错事的小孩子。

有一天,我到奶奶家,可门却锁上了。奶奶家的房子是两进院,奶奶他们一般都待在后面的屋子里,距离院门比较远,他们没听见我的喊声。于是,我只好抬手拍了拍门。顿时,院子里传来“汪汪汪”的叫声,是溜溜听到了我拍门的声音。它摇着尾巴快速地跑到了门口,透过门缝,向我张望。然后,它又摇着尾巴飞快地跑了回去。不大一会儿,它就把奶奶喊来给我开门了。

还有一天中午,大家都在午休。我自己偷偷地跑出去玩,还把溜溜也带上了。当我从一个很高很高的地方跳下来的时候,一下子摔倒了,我的胳膊疼痛难忍,不停地流眼泪。溜溜一看我哭了,知道肯定出事了,就连忙跑回家把姑姑叫醒了。姑姑立即把我送到医院。医生一查,原来我的胳膊骨折了。于是,医生就给我的胳膊打了石膏,并且嘱咐我要好好休息,不能再爬高上低了。唉,这次多亏了溜溜,送我到医院,否则,我还不知道会疼成什么样子呢。

13.情缘聊斋散文 篇十三

天空有着繁星的璀璨,也有无尽的黑暗。仰望的人只看到明亮,看不到星星背后无尽的黑暗。这黑暗里有牵绊,有依恋。有过往,生死如烟。守候因果,这就是所谓的红尘的俗世吧。处在黑暗里的人永远向往明星的璀璨。所以红尘紫陌的人专心苦乐,看不清,只知道勇敢而前,有时步履维艰。

聊斋,供奉闲来好茶事的人,专顾它的情节故事。我也是红尘俗世的人,看过了几遍,也渐渐被里面的人物情节所吸引。我看不出丑恶与阴森,相比这个暗藏蛊惑的世界中。蛊惑人也在有无之中。那些错过而未曾追逐的,和拥有而遗失的美好一样。所以不同世界的生死趋易,心有戚戚焉。人常说我是追求华丽的虚荣的人,但求在这虚荣的世界中找出华丽的美来。

是其中的世界太过美好吧,系我一身心,负你千行泪。几番你窈窕前行,我默然相送。然后漫长隔阻,隔岸相望,因谁不知我心,辗转反侧。守住人间过往,竟是快乐迎送。如今美恶妍媸自有人辨。墨笺情深,偏在这个多情似冷漠的时节,寻出一点鬼魅魍魉,人不敢碰触的境地里,容得下一篇颂爱篇章。

多情留恋烟花的美丽。因为华丽的色彩,因为追寻的迷乱。因为仰望的快乐与消散的失落。相遇不惜,追悔已逝。生死的俗世轮回,多如烟花的灿烂与短暂。这如花美眷,每一瓣落花都有它飘零的故事。春风解落的.依恋,阴阳暌隔的苦,如何寂寞的书写流传。

情死生难灭,恨亦不消。所以有鬼,所以狐媚。是不是因为专情,所以寻寻觅觅的踪迹只有一条。但愿有着叶做的衣裳不求多变,如若相依,会在西窗下的作花相伴。仙人也贵朴讷诚拙,能知福祸,善相扶持,又有什么不知足。不相负,只有狐鬼掌握着知悉一切的权利,人又何必强求作此狐鬼事呢?

缘。所以相遇。世事多难预期,既然福祸已成定局。我有何必。

你若过往,我只观望。人生如烟花,因为观望的美丽,所以忘却了自己。这就是烟花。犹如翻开一片竹简墨椟沉浸其中的美丽。我在看,看这个世界纷扰,你我也可以演绎的美丽。

聊斋女子,不多奢望。偏偏在这个封建桎梏,情事枯槁。柔弱红衣往来,美好成了巾帼守护的春梦。染指了孤独岂是一声浊叹所能理解。而在聊斋的世界里,它像今天的世界。充满浑浊、阻隔,离别与勇敢,也充满期待的传说。而那个世界鬼来狐往,虽是人世,但我却感觉绝少人的踪迹。荒凉的绝崖,阴暗的夜的红烛中,恍惚的情结。有善相毒害的,有终生厮守的。谁又能像辩善恶一样辨的出欺骗还是依恋。

上一篇:赤山镇班子民主生活会整改方案下一篇:书香伴我行——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