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郑振铎教学案例(精选6篇)
1.猫郑振铎教学案例 篇一
郑振铎猫教学反思
郑振铎猫>教学反思
(一)《猫》是郑振铎先生的名篇,是—篇寓意深刻、感情真挚的散文。文章运用朴素的文字,生动传神地记叙了三只猫的>故事。我在教学过程中采取这样的教学思路:地震图片,奠定这节课的感情基调——整体感知课文——角色扮演、模拟法庭——品味情感——体验、感悟生活。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把教学重点放在活化教材,整体感知课文上,我在这堂课的设计和实施中,努力体现语文课程的性质,引领学生走进文本,在平实、精练而又充满感情的语言文字品味和感悟中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故事中所包涵的深刻哲理。这堂课的教学过程中,课堂气氛热烈,学生的活动也非常活跃,教学环节的设置也精彩纷呈,有地震图片展示,有内容感知,有模拟庭审,有生活体验、感悟等。我在教学中注意到了要贯彻新课程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所以先角色扮演还特别设置了庭审的场景来激发学生兴趣,果然,学生的兴趣浓厚,发言热烈,我能先切实带领学生走进文本,掌握好文本内容,再来谈论谁是黑猫死因问题,达到了预期的效果,也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
我在上课时精心设计了这样几个环节来理解文本,一是整体感知,角色饰演,根据课文内容填空三只猫的来历,讨论其在家中地位,并加以分类,并标出写三只猫的段落,说说第三只和前两只的不同。二是研读课文,死后我或我家人的感受,研读作者情感变化,说说为什么对第三只猫我会更难过。三是案件重审。最后说说自己生活中类似的遭遇。我所做的努力真正走进文本,很好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走进作者,与作者沟通、交流产生共鸣。继而谈生活体验、感悟。
在教学过程中体现了语文课堂的生活化。我设计了角色饰演、冤案重判环节和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环节,以自己的感受来强化情感,目的性较强,注重体会文中对几只小猫的描写和作者情感的表达都很有特点,本文的语言也朴素而又凝练。教学中,我在这几个方面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并深化,也可以结合描写进行个体分析、体会作者平中见功力的细节描写,情节铺垫的方法,也可以作些适当的写作指导,另外,我把“感悟生活”这一环节的时间缩短,调剂到“体悟情感”这一环节和学生的朗读指导上,让学生通过文本在深刻体会作者情感的基础上重点朗读某些段落,让学生读出情感,读出感悟,这样,使这堂课更具语文味。
然后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品味”文章在平淡的叙事中潜藏着的情感。学生朗读,标记抒情议论语句,找出最能体现作者对养猫态度变化的语句,体会“我”感情。学生朗读、评说,教师选择关键句、重点句引导深入并及时作出朗读指导。重点分析“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和“自此,我家永不养猫”这两个句子所包含情感的不同。再品味语言,扣住“十分难过”、“良心受伤”、“妄下断语”等词语设疑、讨论,引导学生深刻体会作者在文中所蕴含的深刻情感。
最后让学生深层次感悟文本,通过分析作者是一个怎样的人、他错在哪里一类的问题让学生汲取作品人文内涵,在阅读教学中提升学生的情感体验。再以作业的形式让学生写《我的一次委屈》结束课堂。整节课由浅入深,逐块推进,坚持“以学生为主体”营造民主和谐而又热烈的课堂气氛,紧扣精彩凝练的语言文字,品味感情,领会深意,感悟人生。始终让文学作品的韵味充盈课堂。此外,还充分利用多媒体软件辅以教学,用震撼学生心灵的视听冲击渲染课堂教学氛,取得了锦上添花的效果。通过情感激发和语言品味为手段,让人体验到一种令人陶醉的审美快感。我紧紧扣住文本,运用多种手段唤起学生记忆中的有关表象,找到开启学生想象之门的触发点,引起他们心灵的共鸣和无限的遐思,再通过语言的品味,让学生更好地发现语文之美,情感之美并受到陶冶。因此,走近文本,回归文本,体现了语文的生活化特点。
当然,在执教过程中由于有点紧张,各环节过渡还不够自然,在“品味”环节还觉得做的不是太理想,在拓展环节还需要斟酌,推敲,在以后的教学历练中有待进一步提高。
《猫》是郑振铎先生的名篇,是—篇寓意深刻、感情真挚的散文。文章运用朴素的文字,生动传神地记叙了三只猫的故事。我在教学过程中采取这样的教学思路:地震图片,奠定这节课的感情基调——整体感知课文——角色扮演、模拟法庭——品味情感——体验、感悟生活。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把教学重点放在活化教材,整体感知课文上,我在这堂课的设计和实施中,努力体现语文课程的性质,引领学生走进文本,在平实、精练而又充满感情的语言文字品味和感悟中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故事中所包涵的深刻哲理。这堂课的教学过程中,课堂气氛热烈,学生的活动也非常活跃,教学环节的设置也精彩纷呈,有地震图片展示,有内容感知,有模拟庭审,有生活体验、感悟等。我在教学中注意到了要贯彻新课程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所以先角色扮演还特别设置了庭审的场景来激发学生兴趣,果然,学生的兴趣浓厚,发言热烈,我能先切实带领学生走进文本,掌握好文本内容,再来谈论谁是黑猫死因问题,达到了预期的效果,也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
我在上课时精心设计了这样几个环节来理解文本,一是整体感知,角色饰演,根据课文内容填空三只猫的来历,讨论其在家中地位,并加以分类,并标出写三只猫的段落,说说第三只和前两只的不同。二是研读课文,死后我或我家人的感受,研读作者情感变化,说说为什么对第三只猫我会更难过。三是案件重审。最后说说自己生活中类似的遭遇。我所做的努力真正走进文本,很好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走进作者,与作者沟通、交流产生共鸣。继而谈生活体验、感悟。
在教学过程中体现了语文课堂的生活化。我设计了角色饰演、冤案重判环节和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环节,以自己的感受来强化情感,目的性较强,注重体会文中对几只小猫的描写和作者情感的表达都很有特点,本文的语言也朴素而又凝练。教学中,我在这几个方面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并深化,也可以结合描写进行个体分析、体会作者平中见功力的细节描写,情节铺垫的方法,也可以作些适当的写作指导,另外,我把“感悟生活”这一环节的时间缩短,调剂到“体悟情感”这一环节和学生的朗读指导上,让学生通过文本在深刻体会作者情感的基础上重点朗读某些段落,让学生读出情感,读出感悟,这样,使这堂课更具语文味。
然后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品味”文章在平淡的叙事中潜藏着的情感。学生朗读,标记抒情议论语句,找出最能体现作者对养猫态度变化的语句,体会“我”感情。学生朗读、评说,教师选择关键句、重点句引导深入并及时作出朗读指导。重点分析“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和“自此,我家永不养猫”这两个句子所包含情感的不同。再品味语言,扣住“十分难过”、“良心受伤”、“妄下断语”等词语设疑、讨论,引导学生深刻体会作者在文中所蕴含的深刻情感。
最后让学生深层次感悟文本,通过分析作者是一个怎样的人、他错在哪里一类的问题让学生汲取作品人文内涵,在阅读教学中提升学生的情感体验。再以作业的形式让学生写《我的一次委屈》结束课堂。整节课由浅入深,逐块推进,坚持“以学生为主体”营造民主和谐而又热烈的课堂气氛,紧扣精彩凝练的语言文字,品味感情,领会深意,感悟人生。始终让文学作品的韵味充盈课堂。此外,还充分利用多媒体软件辅以教学,用震撼学生心灵的视听冲击渲染课堂教学氛,取得了锦上添花的效果。通过情感激发和语言品味为手段,让人体验到一种令人陶醉的审美快感。我紧紧扣住文本,运用多种手段唤起学生记忆中的有关表象,找到开启学生想象之门的触发点,引起他们心灵的共鸣和无限的遐思,再通过语言的品味,让学生更好地发现语文之美,情感之美并受到陶冶。因此,走近文本,回归文本,体现了语文的生活化特点。
当然,在执教过程中由于有点紧张,各环节过渡还不够自然,在“品味”环节还觉得做的不是太理想,在拓展环节还需要斟酌,推敲,在以后的教学历练中有待进一步提高。
郑振铎猫教学反思
(二)今天我和同学们一起学习了郑振铎的《猫》,教完之后,感觉师生配合默契,学习效果不错,现将本节课的教学反思如下:
一、课前精心备课
在上课之前,我认真地读了课文至少三遍,包括课前的阅读提示和课后的思考练习题,又多次翻阅教
学用书和教材详解,透彻的了解、理解教材,把握文章主旨和重难点。为了激发学生兴趣,我又上网查阅了若干幻灯片,结合我自己的备课和学生情况重新制作,精心备课做到有备无患。
二、合理安排课堂时间,以学生为主,引领学生学习课文,借助文本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我是这样 来安排本节课的各个环节:、用图片导入。
将若干个动态的小猫组合在一张图片上,省去一张张图片的时间。这一张图片上形态各异的小猫马上
攫住了学生的眼睛,学生不由自主地发出了惊叹惊喜声:“哇,好可爱”。我顺势引导,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与这些活泼可爱的小猫有关的文章,出示幻灯片二,郑振铎的《猫》。师板书,生齐读课题。、出示教学目标(幻灯片三),学生自由看,明确目标,明确本节课的学习方向。、检查预习:本环节包括三个部分:①检查学生对作者的了解情况,先让学生自由谈,互相补充,老师及时激励加☆,出示幻灯片四,作者简介,学生齐读。②检查字词读音,出示幻灯片五,学生排火车读,教师及时纠正不准确的读音,其中惩为二声而不是三声,然后出示正确读音,学生齐读加以巩固。③本文讲了什么故事?了解学生对文本的整体把握。、学习新课:本环节我设置了以下几个问题:第一环节让学生从来历、外形、性情、在家中的地位、结局、作者的感情等几个方面来填三只猫的表格,先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然后小组内交流讨论,完成表格,在班上展示,老师相机指导。出示幻灯片六,然后引入第二环节,这三只猫,作者最不喜欢第三只,但却是第三只给作者留下深刻的印象,终生难忘,为什么呢?出示幻灯片七八,因为芙蓉鸟事件,这第二环节,我让学生采用抢答的形式来完成,人人争当小法官,案发现场?犯罪嫌疑人?犯罪证据?案发前嫌疑表现?案发后嫌疑表现?惩戒方式?案件定性?(冤案)知道真相后作者的心情?这一系列问题不是很难,采用抢答的形式,既节约了课堂时间,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堂气氛很是活跃,我将最后一个问题: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做了强调——得到启示?不要主观臆断,不要靠自己的好恶来判断问题,同时在该环节我对学生进行了发散思维的训练,如果这只芙蓉鸟死于家中养第二只猫的时候,作者还将如此判断吗?还会如此惩戒吗?学生的回答都是否定的。由此对学生进行情感熏陶,深化主题,寓思想教育与教学之中。在我们生活中,要学会客观地理性去分析,不要凭个人喜好,更不要持有偏见去看待事物,看待别人。
第三环节,品读,30 —34 自然段,出示幻灯片九。即作者惩戒第三只猫后的所思、所感、所悟(后悔、难过、愧疚)。为了体会作者的这种感情,我指导学生感情朗读,首先是设身处地,假设你是作者,怎样读?体会?学生第一次读不好,我进行了范读,指导语气强调,学生自由练读,再次读时好多了,这就是知识生成的过程,又不会到会,这才算学有所获。
第四环节,情感体验:即课后第二题“第二只猫丢失后,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第三只猫死后,“自此,我家永不养猫”。体会这两句话中包含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出示幻灯片十,学生思考回答,师生交流。
第五环节,明确课文主旨。出示幻灯片11,学习本文,你读懂了什么?通过以上环节的学习,学生畅所欲言,说的很到位,能够理解明确本文主旨。
5、拓展延伸:即课后第三题。(出示幻灯片十二)在生活中错怪别人或被别人误解的事?大胆说出
来,老师激励考察你的口头表达能力的时刻到了。每人加5 ☆。李帅、王继文、李杨、李政等同学说的都很好。这算学以致用,将文中学到的道理运用到生活中,这算是学习的最高境界吧。
6、考考你(出示幻灯片13),图上你看懂了吗?你想说什么?
7、共勉下课,出示幻灯片14、15。
师生齐读:生命是一条河流,任何一朵浪花都不容忽视,让我们关爱弱小,宽容仁爱!
以上是我这节课的教学环节,总结本节课,我觉得亮点之处在于:①关注学生,尽量使每个学生在课堂上都能有不同层次的>收获,我尽力做好自己引导者的角色。②注重朗读,朗读是情感的再现,语文课堂就是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书读好了,读透了,教学的目的也就达到了。③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侃侃而谈。④寓情感教育于课堂教学之中,永远铭记教会学生做人比教会学生学习更重要。⑤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事半功倍。⑥适时激励,包括语言激励和加☆激励,让学生时刻保持主动性和积极性。
当然,学无止境,教学亦是。今后,我亦要用心去对待每一节课,与学生真正做到情感交融,如此我心快乐,学生亦是,相信这样的课堂才是和谐的课堂!与学 生共进步,齐分享是我不懈的追求和努力!
郑振铎猫教学反思
(三)《猫》是郑振铎小说的名篇,作者用朴实的言辞将三次养猫的故事娓娓道来,意境深远、含蓄、沉郁。其文笔朴素精美,感情深沉真挚,有很高的人文价值。本文篇幅较长,用一课时讲完,不可能面面俱到。所以我认为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善于观察生活、积累生活的习惯,教给学生客观公正、宽容仁爱、关爱弱小的待人处事原则和方法是课堂教学的旨意所在。
教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是基础,品味文章深情是重点,激发学生超越作品的感悟是难点,这也正是文学作品教学的重要价值所在。所以,此课教学我设计了三大板块:
一、说猫的来历、外形、性情、结局:
试图通过这一环节,使学生了解课文内容,同时培养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和概括叙述的表达能力。课堂上学生认真积极,实现了这一目标。
在这一环节的最后,我出示了说明文《猫》,通过比较学生很快明白了说明文与散文的不同,导出散文写物是为>写人、写人的感情,自然的引出第二个板块。
二、找表达感情的句子,品味文章深情:
这一环节是重点,而品味作者对第三只猫的感情是重中之重。所以用时最多。因为初一学生年龄小阅历浅为帮助他们理解体会,所以我设计了“假设你的小猫死了„„”“假设你的小猫被抱走了„„”以及教师自己亲身经历的一件事来引导学生理解品味。这一设计联系实际使学生有话可说,课上学生“骂死他”这样的回答的确是真情流露。
在这一环节中文我注意了详略的安排:前两只小猫略,第三只小猫详。这样为感悟文章的道理做好铺垫。达到了理想的效果。从而引出散文的终极目的是让人明理。
三、说感悟,明道理。
这一环节学生发言的人数多,说出了自己的认识,顺利地完成了任务。
最后联系学生的作文,让他们明白了:通顺的叙事+真挚的感情+深刻的道理,是同学们努力的方向。
以上这三个板块由浅入深,逐块推递,让学生自由说话、至而理清作品、品味感情、领会深意、感悟人生、学会做人。
课上完了,目标也实现了,教材挖掘得也够深了。课堂上学生回答问题也很积极主动。回顾这堂课,自己并不十分满意,觉得最大的遗憾是:
学生自由说话了,学生主动说话了,但学生说的还是少,老师讲的还是多。
分析原因:
1、因为课前听说我上课的班是整个年级最差的一个班,所以,一上课我就信心不足,老是怕完不成教学任务,学生一不发言我就说。
2、学生预习情况比我估计的要差。学生一说慢了或说错了我就着急。
3、传统的教学观念的“余毒”还影响着我,有问题就急着要答案。
当然在学生活动中,教师的“介入”肯定是需要的,他需要通过艺术的“介入”来调控活动方向,来增强活动的厚度。可是,教师的这种“介入”应该控制在怎样的一个“度”上,才不至于喧宾夺主,不至于越俎代庖?这将是我以后的教学实践中要注意探索的问题。
另外我还有一大收获,那就是要相信学生,相信自己:“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舞台有多大;施展的才能就有多大。”今后我会把课堂变成学生的最大的舞台。
2.猫郑振铎教学案例 篇二
一、郑振铎与图书馆的渊源
郑振铎先生是五四运动的先驱之一, 且是中国著名的翻译家、文学家及社会活动家等, 他一生与图书馆有着不解之缘。20世纪30年代, 他先后担任暨南大学图书馆馆长、国家文物事业管理局局长及文化部副部长等职务, 为中国的图书馆事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在图书馆里, 他接触到了瞿秋白、耿济之等著名文学家, 并在其影响下开始接触俄国文学, 并利用图书馆馆藏资料与耿济之共同翻译了契科夫的著作《樱桃园》。在青年会的学习期间, 奠定了郑振铎先生的文学功底, 他有着浓厚的图书馆感情, 并与其结下了终身之缘。1929年, 当时的国立北平图书馆与国立北海图书馆合并为北平图书馆, 并规定以后每年在特定的日子将举办图书馆展览会, 其中印有筹赈水灾展览会目录, 这是最早郑振铎先生与国家图书馆的渊源, 其联系的纽带就是图书馆的赈灾展览。1932年, 郑振铎先生先后向北平图书馆捐赠大量的珍贵图书, 其中就包括他自己创作的《中国文学史》、《清人杂剧初集》等。这在当时是一种义举, 同时也是郑振铎先生遵循图书馆规章而进行的一种公益行为[1]47。
抗日战争胜利后, 郑振铎就在《周刊》上发表了《如何处理汉奸财产》的文章, 指出:“中国的博物馆及图书馆事业还处于萌芽时期, 而这些汉奸的图书恰恰成为中国图书馆惨淡经营的重要来源与需要。因此, 对这些汉奸的图书要进行无漏地全盘拿出来分配。”郑振铎一生唯书是好, 早年对书籍的收藏是出于其个人的爱好, 到了抗日战争时期, 为了挽救图书的流失而开始了对书籍的搜集工作, 为中华文化精髓的留存作出了不懈的努力。例如, 他搜集到的《脉望馆抄校本古今杂剧》一书, 被认为是中国戏剧史上的奇迹。由于郑振铎等老一代同志的努力, 抢救了大批珍贵的图书文献。郑振铎通过个人数十年的努力, 共收藏图书近十万册、两万部, 其中以小说、戏曲、版画等收藏为主。如1931年, 郑振铎从他人那里购得的从宋元到明代嘉靖年间的古佛道刻本二百余种, 填补了中国木刻画资料的空白。同时, 1937年收藏的《邹式金杂剧新编》包含了近40种明清时期的杂剧, 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发现。另外, 郑振铎还利用业余时间主编了《古本戏曲丛刊》、《中国版画史图录》、《中国俗文学史》等图书[2]37。
二、郑振铎的图书馆生涯与贡献
1917年, 郑振铎先生考入北京铁路管理学校, 毕业后在上海火车站工作, 后又经过沈雁冰先生介绍到商务印书馆工作, 并担任《小说月刊》主编等职务。1929年, 郑振铎先生担任北京大学教授、暨南大学文学院院长及《世界文学》杂志主编等。在抗日战争时期, 他积极参加中国文艺界的抗战联合会, 并从事抢救中国文化遗产的工作。新中国建立后, 郑振铎先生历任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文化部副部长等。五四革命时期, 郑振铎先生就在北京的一个图书馆里面抄录唐代刘知几的《史通》, 几乎将自己的课余时间全部花在图书馆里面, 特别是将当时基督教青年会图书馆里的有关文学及社会学的书籍全部读完。1927年, 郑振铎先生赴欧洲留学, 当时他就给自己订下了一项重要学习计划, 其中就包括要走遍欧洲各大图书馆, 并阅览它们的奇书及中国的古典书籍。在到达巴黎的第二天, 他就去巴黎图书馆办理了借阅证。在郑振铎先生借到一本非常珍贵的敦煌抄本《太子五更转》时, 他激动得两手颤抖。在巴黎的短短一个月时间里, 他几乎将自己的时间完全用在了图书馆, 遍阅了馆藏的罕见书籍, 如古代中国的经卷图籍等[3]22。在英国伦敦逗留期间, 郑振铎又成为了大英博物馆的常客, 那里保存着中国敦煌石窟的经卷善本, 而当时的图书馆规定不能抄录, 他就背熟一段, 然后到吸烟室里默记下来。
1935年, 时任国民政府教育部原商务印书馆编译所所长的何炳松非常赏识郑振铎的学识, 请他担任暨南大学文学院院长及图书馆馆长一职。郑振铎在任职图书馆馆长期间, 对图书馆的文献搜集工作进行了购置、分类整理、学术研究等, 对图书馆的制度管理作出了重要贡献。例如:在文献搜集工作方面, 郑振铎先生有着其独到的见解, 他首先提出了图书的采访应秉承主动积极的精神多渠道采集。他在其《漫步书林》中提到:“买书、访书要在有限经费的条件下, 不但要针对读者的需求, 而且还需要采用人员对所采学科知识的了解, 不能毫无目的的全面采集。在采书渠道上尽量采用多渠道访求的方式, 不能一味拘泥于形式, 被动等待。”郑振铎先生在当时资金紧缺的情况下, 尽量压缩图书馆管理人员的编制, 而增加图书的购置资金, 通过多种途径收集了大量的文献资料, 并主动了解各系部的需求, 实行为用而藏的方式, 极大地促进了暨南大学教学、科研体系的提高。同时也促进了文献采访的科学性与先进性。郑振铎还非常重视图书馆的理论研究工作, 鼓励学校教师开展学术研究, 并创办了《暨南大学图书馆馆报》、《暨南学报》等, 并撰写了大量的文章以推动图书馆的学术研究。20世纪50年代, 郑振铎先生亲自主持了新中国第一届公共图书馆工作人员训练班, 并多次出访国外, 借鉴他们的图书馆管理知识与经验[4]13。
在中国近现代史上, 郑振铎是十分显赫的人物, 他不仅有渊博的知识, 而且还与图书馆有着不解之缘。他先后曾在英法图书馆查阅资料, 重点是查找流传在外的中国古典书籍, 为保护中国的古籍事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他在国外图书馆进行了详尽的调查与统计分析, 指出:“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图书馆, 就如同没有博物馆一样, 是非常可耻的事情。”他还曾设想要建立乡村、区域、省立、国家等四种类型的图书馆。郑振铎认为图书馆作为一个重要的学术机构, 必须有相应的专家才能提高图书馆学的学术水平, 提倡要奖励那些对图书馆学术有特殊贡献的学者, 以发挥图书馆作为理论研究阵地的功能。另外, 郑振铎还非常重视图书的保管工作, 1951年, 郑振铎兼任国家文物局局长, 当得知陈清华因生活困难, 想出售自己收藏的宋元古籍、善本时, 会同时任北京图书馆版本目录学专家赵万里先生敲定购买陈氏遗存书籍, 并于1955年购回其图书的一百多种。1947年初, 《北平图书馆馆史资料汇编》中还记载了当时的图书馆馆长袁同礼先生曾两次致函郑振铎先生的义举, 对其捐书活动表示感谢。郑振铎一生都与图书馆有着密切的联系, 他先后担任了暨南大学图书馆馆长、文化部副部长等, 领导了新中国的图书馆工作。郑振铎在图书馆工作中, 非常重视调查研究, 提倡专家选书、以人为本的工作方法, 这极大提高了图书馆工作人员的整体水平及图书馆在学校, 乃至社会的影响力。总之, 郑振铎在几十年的图书馆生涯中, 不断积累了图书馆管理方面的经验, 这对当今的图书馆事业还有着重要的参考及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李雪松.郑振铎与图书馆[J].津图学刊, 1998 (4) .
[2]李志忠.郑振铎与国家图书馆[J].国家图书馆学刊, 2011 (11) .
[3]平保兴.胡适、郑振铎图书馆学思想比较研究[J].山东图书馆学刊, 2010 (1) .
3.郑振铎《猫》教学设计 篇三
教学目标
1.教给学生客观公正、宽容仁爱、关爱弱小的待人处事原则和方法。
2.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善于观察生活、积累生活的习惯。
3.学习本文的写作,着重揣摩动物描写和直抒胸臆的抒情文字。
教学重点
整体感知课文,品味文章深情,体会作者抒发的情感。
教学难点
注意细节描写对刻画形象的作用,理解故事中所包含的深刻哲理。
教学准备
1、学生:提前预习,弄懂“读一读,写一写”中词语的意思,思考课后练习一。
2、教师:多媒体资料。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交待作者并板书课题。
2、(读导语质疑)养猫诚然有乐,又怎么会悲伤甚至懊悔呢?让我们一块进入文本,看看本文究竟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二、整体感悟
1、故事中一共出现了几只猫?如果说它们是在给我们演出,哪只是主角,哪只是配角,哪只是跑龙套的?(课件出示问题----初读领略)
明确:一共出现了四只猫,主要写了前三只,重点写第三只。这篇文章就是写的郑振铎先生家里三次养猫的经历。(阅读要仔细,不能粗心)
2、那我们一起来找一找,这三只小猫各自的来历、外形、性情、在家中的地位和各自最后的结局。(请同学们汇报预习成果,再多媒体出示表格)来历 外形 性情 家中地位 结局
第一只 隔壁要的 花白的毛,白雪球似的,后来消瘦了,毛也污涩了 很活泼
后来懒惰
郁闷 相伴的小侣 病亡
第二只 舅舅家要的 浑身黄色 更有趣
更活泼 亲爱的同伴 被人捉走
第三只 门外拾来的 毛色花白,并不好看,又很瘦
后来毛被烧脱好几块,更难看 不活泼
天生忧郁
懒惰 大家都不大喜欢它
在家中若有若无
可厌 被我屈打至死
3、文章开头写“我家养了好几次猫,结局总是失踪或死亡”,既然这样,那我们删去写前两只猫的文字可以吗?(课件出示问题----思考把握)
文章开头写“我家养了好几次猫,结局总是失踪或死亡”,这句话其实是我们全文的行文线索。三次养猫的故事层层推进,又环环相扣。写花白猫、小黄猫是为详写第三只猫(可怜猫)作必要的铺垫,并与第三只猫形成鲜明的对比。这种布局,有利于更好地刻画形象、凸现中心。
三、分析体会
1、你们喜欢哪只猫,为什么?请结合文中的语句说说你的理由。(课件展示优美语句)
第一只是活泼可爱的小猫。
找找文中描写我对第一只小猫的情感态度的句子,组成学习小组讨论分析并准备汇报。
○1读“我坐在藤椅上看着他们,可以微笑着消耗过一二小时的光阴,那时 太阳光暖暖地照着,心上感着生命的新鲜与快乐”,——可以体味到“我”的愉悦之情。
○2“我心里也感着一缕的酸辛,可怜这两月来相伴的小侣!” ——“我”为花白猫的病死而难过、酸辛。人一旦对自己喜爱的东西产生了感情,就会为它的不幸而难过。
(板书)
第二只更活泼更有趣。
找找文中描写我对第二只小猫的情感态度的句子
○3“我也怅然的,愤恨的,在诅骂着那个不知名的夺去我们所爱的东西的人。”——“我”失猫的怅然,对恶人的愤恨!这些损人利己的人实在可恨!④“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突然间失去了一个亲爱的同伴,一种失落感久久萦绕在心,缺德的人太气人了,叫人恨恨难消,养猫固然快乐,可是亡失的痛苦更让人难受,干脆不养了。
(板书)
第三只是可怜的小猫。(找出文中描写每只小猫的句子,品读分析再得出其特点)第三只小猫——来得可怜:在冬天的早晨发现被人遗弃的它,几乎为冬寒与饥饿所杀。
活得可怜:(见上表)
去得可怜:受了冤苦,遭我毒打而屈死。
2、分析探究文中描写我对第三只小猫的情感态度的句子。(课件出示问题——析疑探究)
○1“我”为什么暴怒,挥舞大棒虐待可怜猫?
因为我认为是它咬死的芙蓉鸟。
○2“我”根据什么判定芙蓉鸟是第三只猫咬死的?
“那只花白猫对于这一对黄鸟,似乎也特别注意,常常跳到桌子上对鸟笼凝望着。”
○3“凝望”是何意?(目不转睛地看)可怜猫究竟为什么要“凝望”鸟笼呢?想当初,那只可怜猫就像一个孩子,被人抛弃,无家可归,在冬天的早晨,几乎为冬寒与饥饿所杀。它忧郁,它不活泼,可能是由于生活上什么不幸,或许是失去了亲爱的父母吧。它常常对鸟笼凝望着,也许是在羡慕鸟儿的美丽、天伦之乐,而悲叹自己的悲惨经历和孤苦伶仃的生活吧??
④谁是咬死“我”的芙蓉鸟的真凶?证据何在?
凶恶的黑猫。“逃”:做贼心虚。“衔着”:铁证如山。
○5于是“我”的态度如何?——体味第30段(课件展示——品读感悟),扣“十分难过” “良心受伤”深入到“妄下断语”(没有事实根据地做出判定),体会“针”的含义。
○6 “自此,我家永不养猫。”——一种负罪感永远不能消除,一见到猫就触发了自己灵魂的伤痛,觉得永远愧对这类生命。
(板书)
四、感悟升华
同学们,我们的故事讲完了。不过,这个故事似乎太过于沉重。让我们读了心里有种压抑。不过,既然是故事,就像表演一样,咱们能不能也来当一当导演,在故事表演的过程中喊停,然后告诉你的演员,怎样能避免他们即将上演的悲剧,好吗?(课件出示学习要求,学习小组比赛,选代表汇报板书)
1、第一、二只猫的亡失悲剧——略讲
eg:事不关己,莫不不关心的周家的丫头;不顾别人,自私自利的“不知名的夺去小猫的人” ??
2、第三只猫身世之谜——尽量不讲,提及就让感兴趣的同学仿写《丑小鸭》
3、第三只猫的生活处事态度——在不合理的社会中,弱小者总是饱尝着生活的不幸,不受欢迎的人往往会成为冤案的牺牲品;人的个性需要自我完善,才能避免不幸。
4、对“我”妄下断语打死可怜猫的事——凡事不能单凭印象,主观臆断,更重要的是弄清事实;对人对事不存偏见私心,要宽容、要仁爱,要同情弱小者。
五、拓展训练
1、共唱《让世界充满爱》(屏幕展示歌词,配乐齐唱)
2、习作练笔《生活中,假如我们这样做??》
板书设计:
猫
郑振铎
第一次养猫——难过、酸辛
第二次养猫——怅然、愤恨
第三次养猫——受伤、愧疚
篇二:郑振铎《猫》教案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掌握本课基础生字词。
2.概括并比较三只猫的不同来历、外形、性情和在家中的地位,揣摩生动的细节描写。
3.体会作者对三只猫的感情,感悟作者对第三只猫死后的悔恨之情,思考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4.形成关爱动物,善待生命,尊重生命的情感。
教学重点:
概括比较三只猫的不同来历、外形、性情和在家中的地位,揣摩生动的细节描写。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对第三只猫特殊的思想感情,感受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教学方法:
诵读教学法、讨论法、提问法、引导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1.(多媒体展示漂亮可爱的猫的图片)
猫是大家都很熟悉的一种小动物。同学们有没有养过猫的?(学生举手)那么请你给大家讲讲自己和猫之间所发生的故事。很多家庭因为猫惹人喜爱而养它。我国著名作家郑振铎先生,他家也曾养过三只小猫。从养这三只小猫的过程中,他领悟到了一些生活的哲理和做人的道理。究竟是什么样的哲理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郑振铎先生的散文《猫》。2作者介绍。多媒体出示作者相关文学常识,教师讲解。
郑振铎(1898-1958),福建长乐县人。现代作家、文学家,我国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
一、新中国成立后,曾担任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全国作协理事等职。1958年10月率中国文化代表团前往阿富汗等国进行友好访问时,因飞机失事不幸遇难。他的主要著作有《中国历史参考图谱》《中国俗文学史》《欧行日记》《海燕》《山中杂记》等。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朗读课文,读准生字词。
污涩(sa)怂恿(sǒng yǒng):鼓动别人去做。
婢女(bì)蜷伏(quán)惩戒(ch?ng)怅然(chàng):不愉快的样子。
诅骂(zǔ)红绫(líng)
(二)、朗读课文,感知文意,思考文章的思想感情,思考多媒体出示的问题
1、作者一共养了几只猫?
2、这几只猫的外形,性格各有什么特征?“我”和家人对这几只猫的态度怎样?
3、这几只猫的结局怎样?对于它们不同的结局,“我”的心情有些什么变化?
完成下表,第一只猫 第二只猫 第三只猫
隔壁要来的 舅舅家抱来的 张婶捡来的 花白的毛如带着泥土的白雪球 浑身黄色,很可爱 毛色花白,并不好看,瘦,毛被烧脱了几块,更觉难看。
活泼较第一之更活泼,更有趣,会捉鼠 天生忧郁,不活泼,懒惰宠物宠物若有若无,不大喜欢死亡丢失死亡
4、依据表格,我们来看一下全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找出有关起止段落,划分文章结构。明确:课文写了三次养猫的故事,据此,文章可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2段):写第一只猫的故事。
第二部分(3-14段):写活泼可爱的第二只猫不幸亡失的故事。
第三部分(15-34段):写第三只猫的亡失让我难过自责。
5、文章生动记叙了我家三次养猫的经过。其中前两只猫活泼有趣,找出相关句子作分析。
6、作者总共写了三次养猫的经历,哪一次是详写?为什么写两次可爱猫的篇幅不如一个丑猫的篇幅长,到底发生什么可怕事情?
(芙蓉鸟事件)
7、我家三只猫最后结局都是亡失,为什么我对于第三只的亡失,比以前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的多?
因为第三只猫的死责任在我,在暴怒之下打它致死,这个过失是无法补救的。
(过渡)是什么原因让作者对第三只猫大打出手的呢?芙蓉鸟事件的始末是怎样的呢?
三、精读赏析
重点品读15-------34自然段,完成下列问题:让我们一起来评判一下此次案件。
学生跳读这部分后同学之间议论,合作交流后每组派代表发言,自主完成学习任务。
1、案发现场情况
鸟儿死了一只,一条腿被咬去,笼板上都是血
羽毛松散着,好像它曾跟它的敌人挣扎了许久
2犯罪嫌疑人:那只丑猫
3、犯罪嫌疑人作案的可能性:(作者为什么怀疑是那只丑猫?)
(1)案发前的表现:对黄鸟似乎特别注意,常常跳在桌子上,对鸟笼凝望着
(2)案发后的表现:躺在露台板上晒太阳,嘴里好像还在吃着什么
4、对犯罪嫌疑人的惩罚方式:
拿起楼门旁倚着的一根木棒,追过去打了一下,还以为惩戒的不够。
5、“我”的怀疑是正确的吗?(不是)事实真相:被一只黑猫吃了,而不是那只丑猫
6、案件定性:冤案
7、案件反思:
(1)在知道了案件的真相后,“我”的心情是怎样的?从我的忏悔中,可以看出我是一个怎样的人?
难过,自责,内疚(知错就改同情弱者严于自省勇于自责)
(2)为什么会造成冤案?
由于我的过失
“我”的过失是什么?(原文)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过失?
“我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动物”
“我”没有对鸟亡事件做冷静的分析,没有认真地调查研究便草率的做出了判断。根本原因:“我”对那只丑猫抱有偏见。
(3)师:就是因为我的偏见,才导致了第三只猫的死亡。所以较前两只猫,我对于第三只猫的亡失更加的难过。(此处穿插题)
第二只猫丢失后,作者写道:“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第三只猫死后,作者又写道:“自此,我家永不养猫。”试着联系课文中的描写,体会这两句话中包含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
因为第三只猫的死责任在“我”。“我”的主观臆断,断定鸟是它咬死的,暴怒之下“我”用木棒打它,它受到冤苦无处辩诉,最后死在邻家屋檐上。“我”认为是“我”把它害死的,而且这个过失是无法补救的。
作者借这个故事,想要告诉我们什么样的人生哲理?平等地对待生命 对人对事不能存有偏见
做事不能主观臆断
四、拓展延伸
1、如果你是第三只猫,你会对作者或是人类说些什么呢?
a.“我终于离开这个痛苦的世界了!”
b.“希望你们能善待我们!生命是平等的。珍惜每一个生命,善待每一个生命,尊重每一个生命。”
c.“你伤害了我,我恨你们!人类太自私了,太残酷了!”
d.凡事不能单凭印象,主观臆断,更重要的是弄清事实;对人对事不存偏见私心,要宽容、要仁爱,要同情弱小者。
2、在生活中,你是否也曾经错怪过家人、朋友及所有身边的人或被人误解呢?把事情的经过说给其他同学听,并和同学们讨论一下,怎样才能减少彼此之间的误解。
五、总结
郑振铎先生的《猫》,让我们有了许多感悟。我认为,最重要的一点是,当我们发现自身的不足时,一定要努力寻找自己的优点、发扬长处并让它超常发挥。这样,你的命运才有可能改变。因为你也许不是最美丽的,但你可以最可爱;你也许不是最聪明的,但你可以最勤奋;你也许不会最顺利,但你可以最乐观??同学们,不论走到哪里,你们一定要让自己成为最好的——最绿的小草,最纯的水滴,最亮的星星??
感人的养猫的故事就到这里了,他留给我们的思索是无穷的,不光是可怜的猫,在这个社会上还有很多可怜的人,他们不是被人们所注意,他们是卑微的、弱小的,我希望同学们都能去关心这个弱势群体,请大家记住:“生命是一条河流,任何一朵浪花都不容忽视”!
为什么不单写第一次,而要写另外两次呢?
(第三次是详写,用前两次来为第三次做铺垫)
一、品读课文。
1、文章生动的记叙了我家三次养猫的经过。其中,前两只猫活泼、有趣,找出相关句子作分析。
A“它便扑过来抢,又扑过去抢。”(写出了小猫玩耍时的动态和情态。)
B“有时蝴蝶安详地飞过时,它也会扑过去捉。”(写出小猫的脑袋、眼睛随着蝴蝶的飞舞而转来转去并伺机捕捉的样子。)
C“有时由树上跃到墙上,又跑到街上,在那里晒太阳。”“隐身在阳光隐约的绿叶中,好像在等待着要捉捕什么似的。”(小猫的淘气、顽皮让我们会心一笑!)
这一组句子,从细小的方面写尽了前两只猫的活泼可爱、顽皮淘气。这样的描写,叫做细节描写。它可以使文章生动而富有情趣。
2.说说为何“我”对第三只猫的死比前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
二、把握文章的写作特点
跳读课文,想一想,本文最显著的写作特点是什么?
1、情节曲折,结构严谨。
文章围绕中心叙写了三个故事,每个故事都以养猫的亡失为线索都具有相对的完整性。三个故事又是按照时间顺序排列组成一串,构成一段家庭养猫的悲剧史:得猫——养猫——亡失——再得猫——再养猫——再亡失——复得猫——复养猫——复亡失,永不养猫。情节三起三落,层层推进。
2、首尾呼应和伏笔的设置。
衔接呼应表现为:开头交代几次养猫的结局,抛出线索,总领全文,末了以“我家永不养猫”收尾,开拓深意,呼应开头。三个故事之间又有过渡段贯通弥合。
伏笔的设置表现为:第一只猫忽然消瘦预示其病死;写第二只猫街上乱跑,预示其被人捉走;写第三只猫凝望鸟笼,预示其被冤打致死。所以这些都起到了穿针引线,连珠缀玉的作用,把三个故事和各个故事之间的情节缀连成有机的整体,浑然天成,天衣无缝。
2.你代表作者或人类对第三只猫说些什么?
a.“我错了,请原谅我吧!虽然永无改正过失的机会了,但是我从此学会了珍视每一个像你这样的小生命,不会因为弱小、残疾等原因无视或歧视你们。”
b.在不合理的社会中,弱小者总是饱尝着生活的不幸,不受欢迎的人往往会成为冤案的牺牲品;人的个性需要自我完善,才能避免不幸。
4.《猫》(郑振铎)教学设计说课 篇四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猫的生命之美和命运之悲。
2.体味作者的养猫之乐和失猫之痛。
3.探究课文的立意之高和给人的启示之深。教学重点
体味作者的养猫之乐和失猫之痛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
课文高远的立意及其带给人的深刻的启示。课型及方法:说读 一、导入新课(1分钟)
猫是一种乖巧、可爱的动物。作家郑振铎家里就养过三次猫。今天咱们就一起来聆听他们家养猫的故事。(教师板书:猫
郑振铎)
二、速读课文 整体感知(8分钟)要求:1.自行掌握积累生字词的音形义。
2.用一句话概括课文内容:本文写了
的故事。
三、明确目标和学习方法(1分钟)
今天咱们采用的方法是说读。(教师板书:说读)什么叫说读呢?就是说说你的阅读感受。咱们就是采用这种边说边读的漫谈式的方法,来了解课文。咱们说读的话题主要有三个,分别是:说猫、说人、说文。(教师板书:说猫、说人、说文)
四、说读活动一:说猫的生命之美和命运之悲(8分钟)
1.咱们首先进行的是第一个话题:说猫。说猫的什么呢?说猫的生命之美和命运之悲。(教师板书:生命之美和命运之悲)怎么说呢,老师先举个例子。比如,我说第一只猫,可以这样说:第一只猫是我们从隔壁抱来的,“花白的毛,如带着泥土的白雪球似的。”它很活泼可爱。它在阳光下打滚,还扑来扑去地和三妹做游戏。可是不久,它的生命活力渐渐褪去了,我们眼睁睁地看着它在两个月以后离开了我们。同学们看,老师在说这段的时候交代了这只猫的来历、外形,还说了这只猫的个性特点——它的活泼,还交代了它的结局。咱们就用这样的方法来说。那就准备一下,把相应的文字浏览一遍,组织一下,然后再说。
2.(屏显:来历,外形,性格,结局)学生认真浏览课文,然后根据要求说猫的故事,教师评价、点拨。
3.教师启发小结:同学们有没有发现这三只猫虽然性格不一,但是他们的结局都是一样的。都是怎么?(亡失)尤其是第三只猫,来得可怜,活得可怜,去得可怜。教师对第三只猫的评价(屏显):忧郁懒惰可怜猫,少时被弃大无好。受冤客死别家瓦,只因凝望芙蓉鸟。在整个的回忆三次养猫的经历中,因为它们的命运都是亡失,课文整体上洋溢着一种淡淡的忧伤。
四、说读活动二:说人的养猫之乐和失猫之痛(15分钟)
1.下面咱们进行第二个板块的学习——说人。说什么呢?(板书:养猫之乐和失猫之痛)要求同学们继续看有关养猫之乐的文字,看看养猫给作者带来了哪些快乐呢? 2.请三位同学回答。
3.教师小结:我把刚才前面三位同学的连起来说说。养猫之乐,乐在哪里?(屏显:乐在让我感受到生命的新鲜和快乐,乐在让我享受到夜晚睡眠的安宁,让我领受到如家人一般的温情)。尤其是第三处请同学们把相应的句子划下来。在哪里?你能找出来吗?
4.启思导学:养猫给我带来了乐趣,所以一旦失去猫,就给我带来了辛酸和痛苦。下面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一些句子,哪些句子?与失猫之痛,作者的沉痛心情有关的句子。把它划下来,边读边划。下面开始,看谁找得最准确。(生边读边划课文)学生可能找的句子有:(有选择的进行朗读指导)
①“我也怅然的,愤恨的,在诅骂着那个不知名的夺去我们所爱的东西的人。” ②“我心里也感着一缕的酸辛,可怜这两月来相伴的小侣!”
(点拨:体会一下,小侣表达出我怎样的心情?如同家人一般逝去的感受。)
③“我心里还有一线希望,以为它偶然跑到远处去,也许会认得归途的。”(点拨: 抱着一丝侥幸,正是喜爱这一只猫的体现。)
④“我对于它的亡失,比以前的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 ⑤重点品读“我心里十分难过„„”一段。
小结:第一只:酸辛;第二只:怅然、愤恨、诅骂;第三只:更难过得多 前两只:痛惜
第三只:痛悔
5.激趣启思、巧妙过渡:第三只猫并没有给我带来快乐,但它的死却使我这样的难过,而且还比前两只猫难过得多。这只猫的死到底是谁的责任呢?
五、说读活动三:说文的立意之高和启示之深(8-10分钟)
1.课堂小辩论: 下面请语文和英语课代表担任主辩,自选辩题,自选助辩,稍事讨论之后开展小辩论。
辩题:正方:作者的责任?反方:猫自己的责任?
2.老师点评总结并板书:(屏显:立意与启示:
1、作者给我们的启示是:
要做一个善良的、正义的、严于自省的、富有良知的人。凡事不能单凭印象,主观臆断,更重要的是弄清事实;对人对事不存偏见私心,要宽容、要仁爱,要同情弱小者。
2、猫给我们的启示是:在不合理的社会中,弱小者总是饱尝着生活的不幸,不受欢迎的人往往会成为冤案的牺牲品;人的个性需要自我完善,才能避免不幸。)(作者角度)平等博爱 ;(个人角度)完善自我(师板书:立意之高和启示之深)
七、结束语(1分钟)
三只猫,三个故事,三种命运。作者的得与失,喜怒哀乐,自责反省,都给与我们深深的启迪。同学们,作者仅仅是在说猫吗?我们分明有种感觉,这哪里是在写猫呢?分明是一幕幕世态人情的写真!同学们是否听过这样一个故事:2003年世界网球锦标赛的一场晚间赛上,匈牙利的一位选手接球时不慎将一只飞过来的小鸟打死了,他立即停下比赛,双膝跪倒在地,为屈死的鸟儿默默祈祷。赛场顿时爆发出经久不息的掌声,这掌声是对这位选手的敬意,更是对珍爱生命、反省自责这种崇高品质回归的呼唤!其实在我们的生活当中,也会有与其他的小生命或弱势群体共同相处的时候,我们只有平等地对待他们,尊重他们,我们才能感受到生命之美,我们才能避免看到生命之悲。[板书设计]
16.猫
郑振铎
猫:生命之美
命运之悲
说读 人:养猫之乐
失猫之痛
文:立意之高
启示之深 平等博爱
完善自我 课后思考题:
1发散思维:同学们不妨设想一下,如果养第二只猫时家中也买了一对黄色芙蓉鸟,鸟被吃了,我会怎么想?怎么做?
2发散思维:假如第三只猫在死亡前会说话,它肯定会对主人、人们有话说的。它会说些什么?
3.研讨与练习三
《猫》说课提纲
一、教材理解
《猫》是郑振铎文集中的名篇,作者用朴实的言辞将三次养猫的故事娓娓道来,意境深远、含蓄、沉郁。气温比朴素精美,感情深沉真挚,有很高的人文价值。就像一处宝藏,可以挖掘的东西很多。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由于他们的知识储备、生活体验和文学作品的欣赏水平有限,我在确定教学内容时,定位在文章的事、情、理的理解、品味和挖掘上,窃以为较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二、教学构想
(一)教学目标: 1.理解猫的生命之美和命运之悲。【事】 2.体味作者的养猫之乐和失猫之痛。【情】 3.探究课文的立意之高和给人的启示之深。【理】 教学重点:体味作者的养猫之乐和失猫之痛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 课文高远的立意及其带给人的深刻的启示。
(二)根据本单元的教学要求,确定“说读”课型。
(三)根据“说读”课型,确定教学方式即三个话题:说猫,说人,说文。
5.郑振铎猫教案 篇五
1.导入新课。
猫是大家都很熟悉的一种小动物。很多家庭因为猫惹人喜爱而养它。我国著名作家郑振铎先生,他家也曾养过三只小猫。从养这三只小猫的过程中,他领悟到了一些生活的哲理和做人的道理。究竟是什么样的哲理呢这天,我们一齐来学习郑振铎先生的散文《猫》。板书课题、作者)
2作者介绍。
郑振铎(1898-1958),福建长乐县人。现代作家、文学家,我国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新中国成立后,曾担任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全国作协理事等职。1958年10月率中国文化代表团前往阿富汗等国进行友好访问时,因飞机失事不幸遇难。他的主要著作有《中国历史参考图谱》《中国俗文学史》《欧行日记》《海燕》《山中杂记》等。
二、按照学案的1,2的要求读课文快速浏览课文,标记猫的来历、外形、性情、结局相关资料,分组给猫建立小档案
1、第一只猫从何而来怎样写第一只猫的可爱
学生发言。
2、品味语句:
(1)、花白的毛,很活泼,如带着泥土的白雪球似的,常在廊前太阳光里滚来滚去。
明确:跑、翻滚。与白雪球照应。更显活泼
(2)、我坐在藤椅上看着他们,能够微笑着消耗过一两个小时的光阴,那时太阳光暖暖地照着,心上感着生命的新鲜与快乐。
明确:花费时间之长,能够看出猫的可爱
3、这只猫结局如何
五、研读课文第二部分。
1、第二只猫与第一只猫相比,有什么不同
明确:更搞笑,更活泼。它会爬树,捉蝴蝶,不怕生人,捉老鼠
2、品味语句:
(1)、它似乎太活泼了,一点儿也不怕生人,有时由树上跃到墙上,又跑到街上,在那里晒太阳。动词传神轻捷活泼
(2)、饭后的娱乐,是看它在爬树。隐身在阳光隐约的绿叶中,好像在等待着要抓捕什么似的。富有情趣可爱活泼
(3)、有一次,居然捉到了一只很肥大的鼠,自此,夜间便不再听见厌恶的吱吱声了。
本领之大令人意外
3、这么可爱的小猫,结果怎样
4、第一只猫的死和第二只猫丢,家人态度有什么区别
第一只猫:称为相伴的小侣,死后感到酸辛
第二只猫:称为所爱的东西亲密的同伴。丢后,家人都忙乱都不高兴。
由此可看出我们对第二只猫的感情比第一只猫的感情更深。我怅然愤恨诅咒路人
六、研读课文第三部分。
1、第三只猫可爱吗
不好看不活泼忧郁懒惰不捉老鼠
2、它在家里地位如何若有若无
3、这时候出现一件事,家里的芙蓉鸟死了。家人是怎样反应的
全家人都愤怒,难过
4、品味语句:
(1)、过了几个月,它在我家仍是一只若有若无的动物。地位低下
(2)、我很愤怒,叫到:“必须是猫,必须是猫!”于是立刻便去找它。
一口咬定语气强烈
(3)、妻听见了,也匆匆地跑下来,看了死鸟,很难过,便道:”不是这猫咬死的还有谁
否定反问语气更强
5、猫吃鸟的依据是什么依据第17、27段。
好像不确定必须确定。
由一个不确定的依据得出肯定的结果,有问题吗如果换做第二只猫,会不会认为它吃鸟呢不讨人喜欢是不是就会干坏事呢不喜欢它就能够认为它是坏蛋吗第三只猫不让人喜欢,主要是长得不好看,所以我们用一个词,对它有“歧视”。因为不漂亮,因为不活泼,所以我们就不喜欢它。因为不喜欢它,所以才有后面的冤枉它,是不是啊
6、描述黑猫有何作用
体现猫的不幸。我明白我错了,不应平白无辜冤枉第三只猫。
7、至此作者开始反省自己的错误。寻找文章体现开始明白“我错了”的语句
品味语句:
(1)、我开始觉得我是错了。(2)、我开始觉得我错了。
“是”字加强语气更体现我自责之情
8、能再找出表现我自责语气的语句吗略
七、问题探讨:1、为什么”我“对于第三只猫的死比以前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作者想借此告诉我们什么样的人生哲理
我的歧视、误解、冤枉、追打,漠视,造成猫的死亡。猫死职责在我。
平等地对待生命对人对事不能存有偏见做事不能主观臆断
2、真相大白后,从我的忏悔中,能够看出我是一个怎样的人
知错就改同情弱者严于自省勇于自责
八、拓展延伸:
在生活中,你是否也以前错怪别人或被人误解呢把事情的经过说给其他同学听听,并和同学讨论一下,怎样才能减少彼此之间的误解
一、情感揣摩:
第二只猫死后,作者写到:“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第三只猫死后,作者又写道:“自此我家永不养猫。”体会这两句话中包含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
明确:第二只猫丢失后,失落感久久萦绕于心。缺德的人太气人了,叫人恨恨难消。养猫固然快乐,但是亡失的痛苦更叫人难受,于是才有不想立刻养的想法。第三只猫的死,职责在我。“我”没有决定明白,便妄下断语,而且在暴怒之下打它致死,这个过失是无法补救的。由于负罪感永远不能消除,见了猫反而触发自己灵魂的伤痛,永远愧对这类生命,于是才有永不养猫了的想法。
二、把握文章的.写作特点
跳读课文,想一想,本文最显著的写作特点是什么
1、情节曲折,结构严谨。
文章围绕中心叙写了三个故事,每个故事都以养猫的亡失为线索都具有相对的完整性。三个故事又是按照时间顺序排列组成一串,构成一段家庭养猫的杯具史:得猫DD养猫DD亡失DD再得猫DD再养猫DD再亡失DD复得猫DD复养猫DD复亡失,永不养猫。情节三起三落,层层推进。写每只猫都是按照三层式的结构。引入对象DD这只猫怎样来的;叙说事情,然后抒发情感。
2、从全文的角度上来讲,你有没有发现第一句所起的作用啊
总起全文。全文的结构是按照由总到分。这就是这篇课文的结构巧妙之处。透过这样的结构安排,使文章脉络清晰。
3、首尾呼应和伏笔的设置。
衔接呼应表现为:开头交代几次养猫的结局,抛出线索,总领全文,末了以“我家永不养猫”收尾,开拓深意,呼应开头。三个故事之间又有过渡段贯通弥合。
伏笔的设置表现为:第一只猫忽然消瘦预示其病死;写第二只猫街上乱跑,预示其被人捉走;写第三只猫凝望鸟笼,预示其被冤打致死。所以这些都起到了穿针引线,连珠缀玉的作用,把三个故事和各个故事之间的情节缀连成有机的整体,浑然天成,天衣无缝。
学生讨论、交流,按句式说话:“对于,我想说:。”
1对于作品中的“我”,对于“我”妄下断语打死可怜猫的事件,我想说:
凡事不能单凭印象,主观臆断,更重要的是弄清事实;对人对事不存偏见私心,要宽容、要仁爱,要同情弱小者。
教师赠格言:关爱生活中的“可怜猫”!
2对于作品中的猫,我想说:
在不合理的社会中,弱小者总是饱尝着生活的不幸,不受欢迎的人往往会成为冤案的牺牲品;人的个性需要自我完善,才能避免不幸。
学生自拟格言:
A努力完善自我!
B弱小就要挨打!
C努力拼搏,奋发向上。
D你想得到幸福吗唯一的方法就是努力。
6.猫郑振铎教学案例 篇六
一、文学史编写与“文学”观念转变
随着思想变革的进一步深入,全新的“文学”观念开始引入。从鲁迅的《狂人日记》到胡适的《尝试集》,再到新戏曲的创作,全新的“文学”观念从理论到实践得到了广泛的接受。同时“整理国故”运动与“古史辨”疑古思潮兴起,胡适明确标举“研究问题,输入学理,整理国故,再造文明”,将民国时期的文学概念引入到对中国传统作家作品的评价之中,成为当时文学史写作的最重要的指导理论[2]551。
在教育层面上的改革进一步提供了文学史创作的空间。当时按照教育部《中学校课程标准令》规定,国文一科,于第三学年授“文法要略”,第四学年授“中国文学史”。关于当时教授文学史的情况,于《北京大学日刊》1918年第126期刊登的《文科国文学门文学教授案》一文可见一斑[3]。文科国文学门设有“文学史”及“文学”两科,其目的本截然不同:
“习文学史在使学者知各代文学之变迁及其派别;习文学则使学者研寻作文之妙用,有以窥见作者之用心,俾怎进其文学之技术。教授文学史所注重者在述明文章各体之起原及各家之派别,至其变迁遞演因于时地、才性、政教、风俗诸端者尤当推跡周尽,使源委明了。教授文学所注重者则在各体技术之研究,只须就各代文学家著作中取其技能最高,足以代表一时,或虽不足代表一时而有一二特长者,选择研究之。”[3]
“文学史”一科的教授目标在于让学生知悉各代文学变迁及其流派,注重讲授各类文章起源及派别,对于其时背景必须交代明了。而“文学”一科目的在于让学生体会文章之妙,研习为文之技巧,注重讲授各朝有代表性的文人作品及其技法。文学史一科在中学、大学教育中的普遍引入掀起了文学史教科书编写热潮。谢无量的《中国大文学史》,郑振铎《插图本中国文学史》,陆侃如、冯沅君《中国文学史简编》,谭正璧《中国文学史大纲》,胡怀琛《中国文学史概要》等均是在此潮流之下完成的。
随着文学史著作的大量产生,文学史概念及文学史选材标准逐渐形成了相对确定的范式。在此时期文学史的编写过程中,《诗经》作为上古重要文献,成为中国文学史家绕不开的要点。一方面由于胡适等人所倡导的白话运动及新文学运动,打倒了传统《诗经》研究的“经学”教化传统,发掘了《诗经》作为中国最古的“歌谣集”的“真相”,使得《诗经》成为先秦时期与“新文学”概念最相契合的文本。同时又因为在大量的文学史中,秉持“历史的进化观”,开始追溯中国文学的源头,在这一过程中《诗经》成为中国早期最成熟的“诗歌总集”文本,被纳入诗歌发展的脉络梳理当中。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此一时期文学史教科书中对于“文学”概念内涵和外延的界定的变化,以及《诗经》在此类教材之中实际上所处的位置。民国时期的各类文学史教科书大都把《诗经》放在了中国文学开端的地方,这不是偶然的现象。此时期文学史教科书花费大量篇幅反复论述《诗经》在中国文学早期的重要作用,有许多原因值得探讨:其一,西方文论的影响;其二,《诗经》在传统学术中权威地位与其经学性质;其三,《诗经》朗朗上口的特点与胡适中国最早的白话文学的界定;其四,“古史辨“思潮影响下,《诗经》成为先秦时期唯一可信的史料。
郑振铎《插图本中国文学史》完成于1932年,由北平朴社出版,全书70余万字,分为三卷。作者指出此书写作目的在于“指示读者以中国文学的整个发展的过程和整个的真实面目”[4]1。郑振铎认为,民国初年出现的大量中国文学史著作,由于文学观念差异,导致其在选材及论述要点上产生了重大的缺陷,其认为这些文学史在很大程度上皆是“肢体残缺”“患着贫血症”[4]1的。作者在序中言及非为了成“一家之言”,但是由于此书在叙述视角及选材上的精准,成为早期中国文学史编写史上的重要作品。《插图本中国文学史》在本质上体现了郑振铎对于“文学”的总体观点。这种“文学”概念包含了旧文学与新文学,甚至外国文学的内涵。
二、郑振铎的“新文学”观
1921年1月10日,郑振铎、瞿世英、沈雁冰、蒋百里、郭绍虞、许地山等人发起成立了文学研究会,并在《文学研究会简章》中提出了文学研究会的宗旨,“本会以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为宗旨”[5]1。强调了其对于沟通世界文学、传统文学来创造新文学的愿望,“新文学”注定有别于“传统文学”。
文学研究会成立当天,沈雁冰发表《文学和人的关系及中国古来对于文学者身份的误认》一文,文中指出“传统文学”观念中存在两个极端。一方面文学者、赋诗之臣,“常被帝王视为粉饰太平的奢侈品”。而且在旧文人眼中文学皆是“有为而作”,“是替古哲圣贤宣传大道”,“是替圣君贤相歌功颂德”,过分强调了文学的政治教化作用,偏离了“文学”的“本质”[5]55。另一方面,将“文学”视为“消遣品”,“得志的时候固然要借文学来说得意话,失意的时候也要借文学来发牢骚”[5]56。沈雁冰认为这两类极端观念忽视了“文学”作为个人情感抒发层面的意义,并批判了古代对于文学者身份认识的“错误”。沈指出古代的文人皆为帝王贵阀服务,又或者写一人之得失,非“国民的文学”,同时他批判了古人为文好替圣人立言的“错误”。他认为“帝王贵阀”的文学时代已经过去,我们现在应该建立“民众”的文学,“文学的目的是综合地表现人生”[5]57。
同年,郑振铎在《文学的使命》一文中将“文学”的使命概括为四个层次:“个人的思想与情绪的表现;对于时代的环境的情感的流露;人性的解释;飘逸的情绪,与高尚的理想的表现。”[5]72这里的“使命”可以用“人的文学”(周作人语)来具体概括,这些观点在总体上体现了“五四”学人对于重建中国文学的期望,同时这四个层次也最终体现在了《插图本中国文学史》中。在完成了“文学使命”的探讨之后,郑振铎进一步提出了“新文学观”。
1922年5月,郑振铎在《文学旬刊》第37期上发表《新文学观的建设》一文,文中提出全新的“文学”观念,“文学是人类感情之倾洩于文字上的。他是人生的反映,是自然而发生的。他的使命,他的伟大的价值,就在于通人类感情之邮”[6]160。需要指出,郑振铎反对“所以言情而专言情之作”,如礼拜六之类,但是“载道”又何尝不是一种情。在“情”的界定上实际是取西方文学传统中所积淀而成的范围,并且将这种范围作为文学所应当承载的唯一主体。归根结底,郑振铎所提倡的“文学”根本在于对个人情感的表达,但这种情感又必须剥离“游戏的心态”与“载道”内容,虽然此两类内容为传统文学固有之内容。至此,可以看出,“文学”两字虽未变,但是其所指称之含义,已经完全西方化,表面上的“文学”“正名”,其实暗含了文学思想以及文学评价标准的彻底转变。传统文人的整体环境,决定其整个的生命体验必然与国家、民族之命运密切联系。从整个文化的层面来观察,中国士人历来重视的正是这种对国家民族的精神体验,而非个人的私己体验。所以从根本上来看,反对“文以载道”及“游戏”的心态,就是从根本上否定传统文学,而最终只能转向对民间歌谣的搜寻。正是有了此种背景的铺垫,对《诗经》“本来面目”的重新研究才被提上了日程。
郑振铎《插图本中国文学史》直接思想来源于《研究中国文学的新途径》一文,文章批判中国传统文学中的“品味”、“讨论”、“评点”等四种方法,将其归为“鉴赏”,而非文学研究,指出“原来鉴赏与研究之间,有一个绝深绝崭的鸿沟隔着”[5]291。郑认为“文学”应当是人自然情感的产物,文学研究者应该秉持理性去探寻作者的情绪来源及其表达,“鉴赏”性的评论与谈话,多来自于心底的赞叹与直觉的评论,在本质上缺失了对于作品、作家本身的细致考察与观照。他进一步提出了文学“研究的新途径”:归纳的考察;进化的观念。归纳方法的使用对于文学的研究也具有了“科学”的方法,以此我们方能客观、真实地再现文学的发展进程。进化观的流传打破了中国信古的传统,去除了“以古非今”的流行观点。这些都构成了郑振铎总体的文学观念及其研究方法。郑振铎在前期“文学”观念逐步完成之后,终于推出了《插图本中国文学史》。
三、“新文学史”视野下的《诗经》
《插图本中国文学史》将中国文学史分为古代、近世、近代三期。古代文学包括了西晋以前的中国文学作品,《诗经》为此时期最早的结集作品。此时期具有两个重要特点:第一,完全本土的文学时代。第二,是诗歌和散文的时代[4]13。郑振铎认为《诗经》是中国文学在“农业时代”逐渐成熟时期(殷商到春秋)“最为伟大”的著作,从辨伪的角度来看,《诗经》为远古时代“最为可信”的作品,在具体性质的定位上,提出:“《诗经》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4]15。他认为远古虽《诗》不止三百,但孔子删诗之说恐未然。此外,他在本质上否定了《诗序》,认为秦汉人对于《诗经》的解释使其遭受莫大的厄运,虽然《诗经》在地位上被抬高了,但其“真实”的价值却因为汉人的“附会”而被蒙蔽。郑振铎从文学发展的民间视角上将“《诗经》与《楚辞》”作为一章,放置在中国文学最早的源头上。具体来看,其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了对于《诗经》研究的观点。
1.《诗经》分类探讨。
郑振铎注重分析《诗经》的文学性,从“文学“角度出发,抛弃了《诗序》对于诗篇的解释,专注于从文本中发觉诗歌所表现的内容。在这一过程中,其引入了现代的分类方法,直接取代传统的《风》、《雅》、《颂》的三分法。(1)否定《风》、《雅》、《颂》三分说。郑振铎认为在《诗经》的研究当中《风》、《雅》、《颂》最能引人“迷误”。《毛序》载:《风》即是“以一国之事,系一人之本”;《雅》即“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废兴也”;“《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7]272。孔颖达《毛诗正义》明确将《风》、《雅》、《颂》作为“诗篇之异体”;朱熹《诗集传》在此基础之上提出《风》为“里巷歌谣之作”,《雅》、《颂》为“朝廷郊庙乐歌之词”[7]272。首先,从内容上的差异来看。郑振铎认为最早的《风》、《雅》、《颂》解释已经确不可考,孔颖达、朱熹等人“强为之说”,谬误大矣。他认为从具体的诗歌内容来看,《风》、《雅》所涵盖的诗歌在内容上多有相类。《小雅·白华》与《卫风·伯兮》在内容上来看,都写“怀念离人”,两者并无太大差异。因而《风》、《雅》并不是完全对立的。《大雅》中部分祭祀乐歌与颂的内容亦有重合。因而综合来看,《风》、《雅》、《颂》并不是内容上的分类。其次,从入乐来看。郑樵在《通志·乐略》中指出“乐以诗为本,诗以声为用”,强调“诗”、“乐”本身是结合在一起的,并进一步指出十五《国风》是以“风土之音”的差异而分列的;《大雅》、《小雅》是朝廷音乐的区别;三《颂》是祭祀音乐的差异。梁启超《诗经题解》根据此说提出了四体分法,认为《风》为“民谣”,《周南》、《召南》、大小《雅》皆为“乐府歌词”,《颂》类似于具有诗、乐、舞三者结合性质的“情景演出”[8]152。郑振铎在综合前人之说的基础上,指出在古代音乐已经失传的情况下,“牵强”地将自己对于音乐的理解附会其中,并无益处,至于二《南》与《风》、《雅》、《颂》并列之说,从二《南》现存的诗歌来看,《柏舟》、《卷耳》等诗篇明显不具有乐歌的性质,就更谈不上以音乐为理由将其单独列出了。(2)提出《诗经》内容三分法。郑振铎认为从现存的文献来讲,最为可靠的《诗经》分类方式,便是依据诗歌的具体内容。因而其依据《诗经》的内容将其具体分为三大类。一为“诗人的创作”[4]40。郑振铎认为《诗序》所记载者多有误说,其中最可靠的为诗篇之中明确提到作者的部分。《毛序》记载周公、召穆公、凡伯、卫武公、芮伯、黎侯、共姜、公刘、秦康公、仍叔、尹吉甫、史克等三十余诗人。郑振铎从梳理文意的角度认为《诗序》所载有误,他认为如果根据《诗序》的记载,周公则是“周代第一个大诗人”[4]41。《诗序》记载《七月》、《鸱鸮》两篇为周公所作,郑振铎认为从内容上来看《七月》全诗充满了对于不劳而获之人的怨恨,甚至是诅咒之意,诗歌整体上是一首“农歌”。其中可信的具体诗人,只有尹吉甫、凡伯、孟子、家父几人。二为“民间歌谣”[4]46。郑振铎指出这一部分诗歌多采自民间,作者无从可考,这类歌谣因为产生时间、时代背景、社会环境的差异从整体上显示出截然不同的“情调”,并进一步做了分类。此类之下有以《将仲子》为代表的“恋歌”;以《桃夭》为代表的“结婚歌”;以《螽斯》为代表的“悼歌”及“颂贺歌”;以《七月》、《大田》为代表的“农歌”。郑振铎认为西周时期的作品,以《大雅》中的《文王》、《绵》及《小雅》中的《六月》、《出车》等为代表,呈现出一种“歌颂赞美”的整体倾向,整体上多为叙事诗。这些诗歌“追述先王功德”,“歌颂当代勋臣的丰功伟绩”,此外还有部分为祭祀家庙时所使用的“祭歌”[4]41。后期的代表有《柏舟》《伐檀》。郑振铎认为正是由于社会离乱、周室衰微及频繁的战争,使得诗歌表现出“一种感伤、愤懑、急迫”,他们多感叹离乱,“怨愤当局的贪墨”,表现时人生活的痛苦艰辛。三为“贵族乐歌”。郑振铎指出此类诗歌多为贵族朝廷所作,内容上多为宴饮、祭祀乐歌。此类之下有以《文王》为代表的“宗庙乐歌”;以《云汉》《访落》为代表的“颂神乐歌或祷歌”;以《鹿鸣》《伐木》为代表的“宴会歌”;以《车攻》为代表的“田猎歌”;还有以《常武》为代表的“战事歌”。郑振铎认为在这些之中以“宴会歌”最具特色,这些描写贵族宴饮的诗歌,部分表现出一种“清隽”的特征,从结构上来看大多类似,句法也相类似,可能是由同一种“主题”演变而来。
2.《诗经》作者探讨。
郑振铎在书中集中探讨了《诗经》作者的情况,他从文本出发结合文义的梳理,对前人的“附会”之说提出了尖锐的批判。通过这些批判,试图“还原”《诗经》作为“诗歌总集”的“真实面目”。郑振铎在序文中提到“文学乃是人类最崇高的最不朽的情思的产品”,而文学史的主要目的“便在于将这个人类最崇高的创造物文学在某一个环境、时代、人种之下的一切变异与进展表示出来;并表示出人类的最崇高的精神与情绪的表现,原是无古今中外的隔膜的”[4]5。因而郑振铎在书中特别注重对于诗歌作者的辨析,通过还原“真实”的《诗经》,从而将《诗经》文本与读者之间所掺杂的“附会”内容祛除。(1)论《七月》《鸱鸮》非周公作。《毛序》载《豳风·七月》《豳风·鸱鸮》为周公所作,“《七月》,陈王业也。周公遭变故,陈后稷先公风化之所由,致王业之艰难也”[7]388。《毛序》认为此诗为周公遭受变故,因而陈述先人风化,以表达王业的艰难。郑玄《笺》注进一步指出“周公遭变者,管、蔡流言,辟居东都”,指出周公因为遭受管叔、蔡叔的诽谤,故有此诗。郑振铎认为此解不妥[7]388。他认为《七月》一诗从所记述的内容来看,首先,它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在性质上实为一首“农事歌”;其次,诗歌强烈地控诉“没有衣服”,不知如何熬过一年,诗人强烈表现出一种对于艰难现实的悲愤之情。郑振铎认为,这些情感的宣泄明显地显示出诗人为一位衣不蔽体的农夫,因而绝不可能为周公所作。(2)论《荡》《常武》非召穆公所作。《诗序》记载《大雅·荡》《大雅·常武》三诗为召穆公所作,“《荡》,召穆公伤周室大坏也。厉王无道,天下荡荡,无纲纪文章,故作是诗也”[7]552。《诗序》指出此诗为召穆公因周室衰微,厉王昏庸,导致天下纲纪昏乱,因而作此诗。郑振铎认为《诗序》说不当,从内容上来看,《荡》表现的是士大夫对于国家的担忧与伤心,认为本诗为叙述文王告商的故事诗,可能为史官所作,诗歌恳切严肃地模拟了文王的口气。同时指出,此诗也可能是一首歌咏文王事迹的“史诗”。《诗序》认为《常武》为“召穆公美宣王”所作。郑振铎认为此诗与召穆公无关,此诗实际为一首叙述“宣王征伐徐夷”的“战争叙事诗”。(3)论《宾之初筵》非卫武公所作。《诗序》载《宾之初筵》为“卫武公刺时”所作。郑振铎指出诗歌并无刺时之意,从诗歌所铺叙的内容来看,这是一首“歌咏宴饮之诗”,进一步指出此诗在结构上层次明确,条理清晰,在《诗经》宴饮诗中为“难得佳作”。诗人从叙写宾客入席及主客列坐到笙鼓演奏,再到开宴再到宾客皆醉,最后以“匪言勿言,匪由勿语”作为结语以示“诤谏”之意,诗歌完整地展现了一场上古时期宴饮盛会,生动异常。(4)论《日月》《绿衣》非庄姜所作。庄姜,据《左传》所载,为卫庄公夫人,《毛诗序》载《邶风·日月》一篇为“卫庄姜伤己也”,认为此诗为庄姜哀叹自伤所作[7]299。朱熹在《诗集传》进一步提出“庄姜不见答于庄公,故呼日月而诉之”,为庄姜向日月倾诉内心所作[9]24。郑振铎认为庄姜之事为前人“附会”之说,指出此诗应是一首“是怀人之诗”,从《日月》内容来看,诗歌实际是借日月的起兴来表现自己被抛弃的痛苦。同时他认为《绿衣》实际为恋情诗,诗歌摹写男子怀念他的已失的情人。
3. 恋情诗的深切涵咏。
郑振铎认为“民间文学”是促进中国文学发展的重要源动力,其最能切合于民间的生活,跟随时代发展,因而其自身便也时时刻刻在“演进”着。同时“民间文学”形式也是时时刻刻在变动着,没有一成不变或永久固定的定型。此外,由于民众生活的地域性,使得“民间文学”也“随了地域的不同而各有不同的式样与风格”[4]11。其认为“民间文学”最能体现生活在不同地域的不同人群的情感,同时这种情感还带有了地域性的特点。因而在对《诗经》的研究当中他非常重视其中的“民间歌谣”,其将《诗经》中的民间歌谣概括为四种类型,其中又因为“恋歌”最能体现了青年男女的活力,故其在书中使用大量篇幅对其作了具体介绍。
郑振铎认为在《诗经》当中“最有价值”的部分便是铺写男女爱情的“恋歌”,他们是“最晶莹的圆珠圭璧”[4]48。这些民间歌谣与众多贵族乐歌及诗人忧时之作,放在一起,犹如“客室里挂了一亮晶晶的明灯,又若蛛网上缀了许多露珠”[4]49。郑振铎对《诗经》“民间歌谣”中“恋歌”的具体分析如下。(1)从整体的风格特征来看,表现了真挚而恳切的情感;在语言上婉曲深入而又“娇美可喜”,表现了周代青年男女情感生活及当时的风光景色。有的诗歌描写女子等待情人而不至的娇嗔;有的描写了与相爱男子散步于田亩之间的欢乐与甜蜜;有的描写男女清晨之时的恋恋不舍。(2)郑振铎指出了《卫风》《郑风》《陈风》《齐风》中“恋歌”的地域特色,特别是结合了“新文学”之中常用想象场景,文学解读意味浓厚。他认为郑卫之声历来被视为“靡靡之音”,朱熹直斥之为“淫”诗,深为“封建卫道士”所痛心疾首。但从实际情况来看,《卫风》中的“恋爱”并未能在数量上真正构成并肩的态势。从具体特点来看,《郑风》中的“恋歌”在形式上表现出一种“倩巧”之美,抒情上倾向于“婉秀”,但时而又呈现出一种女子特有的“媚态”。郑振铎认为《郑风》在写女子对于爱情的态度时具有一种特殊的风尚,一方面写女子思念爱人而羞于开口,另一方又“怨恨男子不去追求她”,特别有一种小儿女心态。其中最典型的莫属《褰裳》中所描写的“子不思我,岂无他人,狂童之狂也且”一句,读之便觉小女儿之娇嗔。《陈风》则具有一种“幽隽可爱”风格,以《月出》较为突出。其诗“大似在朦胧的黄昏中,听梵婀玲的独奏,又如在月色皎白的夏夜,听长笛的曼奏”[4]49。郑振铎指出“齐国濒临于海”,加之“浓重的商业色彩”与“多方士”的地方特点,导致了《齐风》在思想上面多“玄妙空虚”,对于爱情并未十分看重。
郑振铎《插图本中国文学史》完整地再现了“新文学家”眼中的“《诗经》真相”,其众多“文学”主张亦多有体现。但是从客观的角度来看,这种研究《诗经》的文学视角过分地注重与传统的差异,导致了对于传统研究方法的全面否定。郑振铎虽然批评了传统的“文学鉴赏”与“真正”的文学研究的区别,但是如果仔细看来,《诗经》的“文学研究”完全摒弃传统“文学鉴赏”是行不通的。这一点在《插图本中国文学史》对于《诗经》中众多诗歌篇旨及其风格特点的分析上可以看出端倪,其依然是一种文学鉴赏,不过这种鉴赏换用了白话而已。至于归纳方法的使用,使得对总体性理论的需求日增,因而对《诗经》的文学研究转变成为理论的附属品。西方思想的广泛传播助长了理论的泛滥,而理论的代差又使《诗经》的文学研究每每落后。理论的泛化使得文学研究过度强调宏观的把握而缺乏细节的体认。这一方面可以称其为文学“现代化”;另一方面也可以毫不避讳地称其为文学的全盘西化。同时我们也注意到,所谓的“文学研究”,“归纳的方法”,其实强调的是研究者对于作品的对象意识,强调以作品为研究客体,两者之间以材料证据联系,这也是与传统不同的。具体地来看,其所主张的文学研究缺乏一种情感的投射,使得文学研究变成了一种类似科学实验的体验而非情感交流。
摘要:欧化文学观念的广泛传播及文学史体例的引入,使得中国学者开始写作符合西方文学概念之下的文学史。以郑振铎《插图本中国文学史》为研究案例,分析《诗经》在“文学史”视野下的全新定位。《诗经》的文学再评价,代表了晚清民国以来,经学在面对西化文学的转变与消解,同时其中亦蕴含了文学评价机制的重要转变。
关键词:郑振铎,“新文学”,文学史,《诗经》
参考文献
[1]董乃斌,等.中国文学史学史[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3.
[2]胡适著,欧阳哲生编.胡适文集(02)[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3]佚名.文科国文学门文学教授案[N].北京大学日刊,1918(126).
[4]郑振铎.插图本中国文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
[5]贾植芳.中国文学史资料全编·现代卷:文学研究会资料[C].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
[6]赵家璧.中国新文学大系(文学论争集)[C].上海:良友出版社,1935.
[7]十三经注疏(阮元刻本)[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8]梁启超.要籍解题及其读法[M].北平:清华周刊丛书社,1930.
【猫郑振铎教学案例】推荐阅读:
《猫》郑振铎教学设计10-07
猫郑振铎08-19
郑振铎《猫》读书笔记作文08-19
15猫教学反思精华06-16
人教版四上《猫》教学设计07-19
小花猫上学校教学设计10-28
教学随笔教学反思和教学案例的区别08-25
教学设计模板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案例10-20
教学重点难点及有效教学的思索教学反思08-05
教学案例和教学设计一样吗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