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对联评述

2024-10-23

高考对联评述(精选7篇)

1.高考对联评述 篇一

“杀鱼弟”小孟又火了,只是没有人能想到,当他再一次成为关注的焦点时,竟是以喝百枯草自杀的方式。好在经过医生们的全力救治,小孟已经清醒,但仍未脱离危险期。

距离他走红网络已经过去了八年,这八年兜兜转转又回到了起点:八年前他是爆红网络的“杀鱼弟”,八年后他依旧在菜市场杀鱼,若没有这次事件的发生,恐怕没多少人能记起他就是当年的“杀鱼弟”。

“杀鱼弟”当年之所以能够走红,很大程度上在于和他年龄极不相符的举手投足。一个9岁孩童的神情本应充满天真无邪,而他的表情却是那么凝重,让人看后心生怜悯。

“杀鱼弟”小孟如今的举动令人唏嘘,即便成为草根网红之后,他也并没能改变人生。比起能够用读书改变命运的贫困学子们,小孟的人生看起来更像是“人生实苦”。当我们在上小学的时候,他已经成了杀鱼的能手;后来我们继续上中学、大学,找到工作开始多彩人生时,他依旧在那杀鱼。

小孟原生家庭的因素和两次辍学的经历,不但限制了他的视野,也让他的社交趋于封闭;而他缺失的学校教育更是影响到其行为处事上的能力,年纪轻轻的他,不仅承受着生活的压力,更承受着精神世界的贫瘠。或许正是出于这些原因,小孟才会在与父母爆发冲突后,无法排解内心的愤怒与不满而喝下百草枯。

小孟的自杀看似偶然,其背后实则交织着多种因素,这场不幸的背后实际上是家庭、学校、有关部门和社会的缺位。其家人的“读书无用论”甚至暴力教育,涉事学校的未加疏导,当地教育部门对其辍学的未及时介入等,都可能构成“多因一果”中的“因”。

毋庸讳言,这或许是有些极端的个案,但即便如此,也不得不说,在有些低线城市和农村地区,依然有不少类似于小孟这样的孩子,他们家境一般,使孩子过早承受了生活重压,从小对读书失去了兴趣,早早地辍学或是读完中学就打工……这类现象无疑值得正视和面对。

毫无疑问,小孟的遭遇给社会敲响了警钟:对于那些复杂环境下生长的孩子,他们的内心更敏感,更需要来自家人和全社会的关爱。

这份关爱不是虚的,而应该是融于细节中的关怀介入、心理疏导和教育帮扶,以及各类社会制度保障。让其本无处可依的心,有地方安放。

2.高考对联评述 篇二

2014年北京、山东高考对联试题

1.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试题。

“千门万户曈曈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贴春联是中国人过年时的一项传统民俗活动。人们通常在除夕这天, 将写好的春联贴于门上, 春联的字数可多可少, 但上下联必须构成对仗, 如四言联“春安夏泰, 秋稔冬祥”, 六言联“冬尽梅花点点, () ”。春联寓意吉祥, 言简意赅深受人们喜爱。春联是仅在春节这一特定时节张贴的对联, 而对联还有其 他种类, 如婚联、寿联、挽联, 以及为园林建筑题写的楹联等。对联的撰写, 往往注重其蕴涵与品位。尤其是名联佳对, 文辞讲究、意蕴丰富, 吟咏起来朗朗上口, 齿颊留香。对联或镌刻或书写, 楷行隶篆, 其中不乏艺术精品。

1.在文中 () 处填入下列语句, 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万户杨柳依依

B.千家喜气洋洋

C.春回爆竹声声

D.春来微风缕缕

2.下列关于“对联”的表述, 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字数限于四言和六言

B.上下联讲究对仗和押韵

C.只适合在喜庆场合张贴

D.常常与书法艺术相结合

2.用下面的短语写成两副有关春节和端午节的对联。要求:上下联各为七字, 语意连贯, 符合节日和对联特点, 不得重复使用短语。

门上桃符碧波竞舟江边柳线青艾驱瘅迎春绿十里欢耀眼红 千家乐

山东语文试题关于对联的题型设计, 既可以考查考生语言表达中的连贯得体、对偶平仄等方面的能力, 又可以考查考生关于节日、对联等传统文化的知识, 一题多考, 难度适中, 这也是试卷中的一大亮点。

“对联”作为一种高考题型, 最早可追溯到1932年, 时年清华大学入学试卷中, 陈寅恪先生命了这样一副上联:孙行者。当时的考生周祖谟巧对了“胡适之”, 也有对“祖冲之”的, 至今仍传为美谈。1987年全国统一卷以“梨花院落溶溶月”为上句, 问下面四句中哪个能作为下句与它组成对句?选出最恰当的一个 () a.柳絮池塘淡淡风b.榆荚临窗片片雪c.带水芙蓉点点雨d.丁香初绽悠悠云;这一对联题又成为新中国成立后高考题之“滥觞”。2004年全国及有关省市的试卷中, 又都不同程度地设置了一道“对联”考查题, 当时被视为是一大亮点。因为它替代了对句、句子仿写、句式变换、句序排列等题型, 同时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回归, 赋予了传统文化以时代脉搏和精神。

对联的基本常识

对联俗称对子, 雅称楹联, 是由两串等长、成文和互相对仗的汉字序列组成的独立文体。这两串文字又分别被称为“上联”和“下联”。其中上联又叫“出句”, 下联又叫“对句”, 上下两句对称, 是对联的主要特点。

首先, 要求上下联的字数必须相等, 相对词性必须相同。词性相同, 上下联除了词组结构、句式要相同外, 词性也应该一致。准确地说就是:名词对名词, 动词对动词, 数量词对数量词;所谓“实对实, 虚对虚”, 这便是“属对”原则。如“琴瑟琵琶, 八大王一般面目;魑魅魍魉, 四小鬼各自肚肠”。

其次, 要求对仗 (对偶) 工整。对偶就上下联 (出句、对句) 在意义上的联系一般可分为三种, “正对”:即上下句意思相似、相近、相补、相衬;“反对”:上下句意思相反或相对;“串对”:俗称“流水对”, 即上下句意思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根据上下句的形式, 又可把对偶分为严式对偶与宽式对偶;严式对偶要求上下句“字数相等, 词性相对, 结构相同, 平仄相对, 不重复用字”, 而宽式对偶只具备“字数相等, 结构相同”即可。

春节所用的“春联”一般就讲究严式对偶, 即强调“字数相等, 词性相对, 结构相同, 不重复用字 (对‘平仄’不做要求) ”。再次, 要求平仄合律。所谓“平仄”, 除平声 (一声) 外, 其余上声、去声、入声皆为仄声。在《汉语拼音方案》中的“音调符号”即阴平、阳平为平声;上声、去声为仄声。

而对联中的平仄要求, 一是上联尾字必须为仄声, 下联尾字必须为平声, 即所谓“仄起平收”。如, “半醉半醒过半夜;三更三点到三河”。

二是对联中的每一词或处于奇位上的字可不必绝对, 这就是古人所言:“一三五不论, 二四六分明。”如:“春蚕到死丝方尽 (平平仄仄平平仄) ;蜡炬成灰泪始干 (仄仄平平仄仄平) ”。

第三, 要求巧用“典故”。如“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 不糊涂” (毛泽东赠 叶剑英联 即是) 。

第四, 常见“别格”。亦即对联的另一种构成方式, 也可看作是创作对联的一些技巧。一般有以下8种:1.嵌字, 如:“亚洲广结英雄会;运动常开友谊花”, 首尾为“亚运会”。2.嵌数, 即嵌入皆为表数目的字。3.嵌名, 亦即嵌入各种名词, 如人、兽、鸟、花、果、树、药、地等名称。4.拆字, 即将汉字形体拆开, 或分或合而成联。如:“鸿是江边鸟, 蚕为天下虫”。5.叠字, 即“同字再用, 或且三用四用”, 如“年年岁岁, 暮暮朝朝, 黑夜尽头方见日;夏夏秋秋, 暑暑凉凉, 严冬过后始逢春”。6.谐音, 如:“二舟并行, 橹速不如帆快;八音齐奏, 笛清怎比箫和” (即谐“鲁肃、樊哙、狄青、萧何”) 7.回文联, 即回环往 复, 顺读、倒读皆成文, 颇显意趣。如厦门鼓浪屿“回文联”:“雾锁山头山锁雾;天连水尾水连天”。8.集句联, 即把原来各不相干的诗文按照一定的意义汇集一起, 恰成对联。如:“爽气西来, 云雾扫开天地憾;大江东去, 波涛洗尽古今愁” (苏轼题武昌黄鹤楼) 。

第五, 要求内容相关, 即上下两句意义相近或相反, 彼此联系共同表达同一思想。对联还可分为如下几类:春联, 在元旦、春节时粘贴的对联;楹联, 在宫廷、府宅、庙宇、园林的楹柱上刻写的对联:婚联, 专门在结婚仪式上选用或撰写的对联;挽联, 评价先人生平业绩, 抒发后人怀念之情的对联;寿联, 祝福长辈寿辰的对联;赠联 (如前所引毛泽东赠叶剑英联) 等。

众说纷纭对联题

试题刚一揭晓, 人们对这些对联题即表现出莫大的兴趣:

有人记起了清末历史名人林则徐的童稚趣事:幼时的林则徐坐在父亲肩上去学堂时, 私塾先生面对此景吟出上句“子将父作马”, 而林则徐却迅疾答出了“父望子成龙”的对句, 令时人赞叹不已。

有人忆起以前私塾学童课对时, 都要熟读《笠翁对韵》:“天对地, 雨对风;大陆对长空;山花对海树, 赤日对苍穹;雷隐隐, 雾蒙蒙, 日下对天中;风高秋月白, 雨霁晚霞红……”这种对句语言训练真令学童受益终身。

有人回忆起, 鲁迅先生早年在“三味书屋”读书时, 也曾学习过对课, 这成了他在枯燥私塾生活中的一抹亮色。许多年后他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满怀深情地回忆:“我就只读书, 正午习字, 晚上对课。先生最初这几天对我很严厉, 后来给我读的书渐渐加多, 对课也渐渐加上字去, 从三言到五言, 终于到七言。”

1983年春节, 央视出句征联“十里春风, 长安两路”, 一等奖对句为“千年晓月, 永定一桥”。联中“十里春风”系唐代杜牧的“春风十里扬州路”, “千年晓月”指清代乾隆御笔所题“卢沟晓月”, 均属用典;“长安”“永定”都紧扣长治久安、安定团结的 治国之策, 堪称妙对。1984年春节, 央视征联出句为“碧野田间牛得草”, 一等奖对句为“金山林里马识途”。这一联从结构看依次为偏正、方位、主谓, 从内容看, 又依次是文艺界的6位著名演员:作家碧野、诗人田间、戏剧演员牛得草, 导演金山、作家林里、作家马识途。另有对句“白杨村里马识途”也属佳对。“白杨”“村里”都是电影演员。

对句有正对, 如“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 (白居易《忆江南》) , 有反对“横眉冷对千夫指, 俯首甘为孺子牛” (鲁迅《自嘲》) , 这两类又称“平对”, 即上下两句都是并列的。但是还有一类对句, 上下两联是顺承的, 这是串对 (也叫流水对) 。如“金猴奋起千钧棒, 玉宇澄清万里埃” (毛泽东《七律·和郭沫若同志》) 、“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陆游《游山西村》) 。

对句常见的毛病是“合掌”, 即上下联语意重复。好的对句应避免内容重复, 就连内容不同而用意相同也是不可取的。但要注意“互文见义”不是“合掌”。所谓“互文见义”指的是上下两句语义相互补充, 互相拼合, 乃是古典诗词中常见技法之一, 如“迢迢牵牛星, 皎皎河汉女” (《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 。这一联并不是说牛郎星遥远但不明亮, 织女星明亮但不遥远。而是说牛郎星、织女星明亮又遥远, 使用的是“互文”笔法。对句的另一常见毛病是不顾及内容和语言环境而生拼硬凑。古人的诗句也有这类瑕疵的, 如“管束缚兮桎梏, 百贸易兮传卖” (王逸《九思》) 、“读尽缥湘万卷书, 可怜贫杀马相如” (关汉卿《窦娥冤》) 。前一联中的“管”指管仲, “百”指百里奚, “百里”是复姓却简化为“百”, 后一联将“司马相如”的姓“司马”简化为“马”, 真是不知所云。报上有一首当代诗的两句是“驱散阴霾红日照, 长城屹立姿更娆”, 这里的“娆”作者可能用为“妖娆、妩媚”意, 其实单用此字只有“烦扰、戏弄”的意思, 岂不弄巧成拙。

对句题, 从结构看字数必须相 等, 合成一幅;从修辞角度看, 对句必备的条件是对偶的辞格, 但应避免“合掌”;从音韵的角度看, 上下联必须音调平仄, 即上下句末尾两个字, 必须是一平一仄。

学对句, 训练对句, 多读古典诗词是学习写对联的不二法门。可谓是一语破的。

周汝昌先生曾说过:“对联乃是我们这个伟大民族的美学观和语文特点的综合产物, 是几千年文化史上的高级创造积累的特殊成就……是一种‘精粹’, 一种‘提炼’, 一种‘结晶’, 一种‘升华’。它有极大的概括能力, 能以最简练的形式唤起人们最浓郁的美感, 给人以最丰富的启迪, 或使人深思熟味, 受到很大的教益。”这段话真可谓意味深长。

2015年高考对联题型预测

填空式:即写出对联作品中的名句。

补拟式:可分为两种形式, 一是参照一联拟补另一联, 二是根据题目提供的词语拟写对联。

调整式:可将对联的相关知识和语言表达连贯、正确使用修辞方法等知识点结合起来。

情景式:即提供一个特定的情 景, 并结合“得体”这一要求拟写对联;不但要符合对联的写作要求, 而且还要符合命题者所提供的特定情境。

话题式:只提供一个话题, 其他方面都不加限制。

改写式:一般是在一段文字中画出两个意义相对的句子, 要求根据对联有关知识与语言简明、连贯以及句式的选用、仿用、变换等知识进行改写。改写可采用“增 (增加词语) ”“删 (删除词语) ”“调 (调换词语位置) ”“换 (更换词语) ”“留 (留住关键词) ”等方法。

3.高考对联常识浅探 篇三

一、对联的起源与发展

对联是由古代的桃符发展而来的,由于唐代格律诗的产生和发展,到了五代,人们就开始把联语题于桃木板上来代替桃符。蜀后主孟昶曾写了一副“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的对子,这是我国最早的春联。到了宋代以后,民间新年悬挂春联已经相当普遍,王安石诗中“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之句,就是当时盛况的真实写照。明代,才出现我们今天所见的用红纸写的春联。入清以后,对联曾盛极一时。随着各国文化的交流和发展,对联还传入越南、朝鲜、日本、新加坡等国。这些国家至今还保持着贴对联的风俗。

由于对联的起源与近体诗有关,所以近体诗当中的对句也可看成是对联,因此有人说对联是可以张贴的诗。

二、对联的基本特征

要想学会对对联,就要在了解对联的一些声律启蒙知识的同时,了解对联的基本特点。

1. 字数相等,断句一致。当然,也有为了造成某种特殊效果上下联字数不等的对联。袁世凯死后,当时有位四川文人给他写了副挽联:“袁世凯千古,中国人民万岁”,上联五个字,下联六个字,作者是想要造成一种特殊效果,即“袁世凯对不住中国人民”。像这种上下联字数不相等的对联是极个别的,在考试时我们不能效法。

2. 词性相对,位置相同。即古人所说的虚对虚,实对实。

3. 平仄相反,仄起平收。“仄起平收”是对联的传统习惯,读起来给人以余韵悠长之感,也是判定一副对联谁是上、下联的最简捷方法。

4. 要内容相关,但不重复。内容相关这一点非常重要,如果上下联内容不相关,彼此“风马牛不相及”,会使人觉得非常别扭和生硬,则起不到对联应有的文学效果,也难以称得上是合格的对联。例如,在做2004年高考题时,有位同学给“国兴旺家兴旺国家兴旺”这个上联对了这样一个下联“禽不如兽不如禽兽不如”,别的不论,这上下联的内容和格调来说就难以合拍,没有一个明确的积极向上的主题,像这样对出的对联是不会得分的。对联的立意或山水景物,或军事战争,或商贾贸易,或求学应考,或怀古咏史等,中心必须明确且是积极向上的,这一点较难把握,希望同学们予以注意。

5. 上、下联不要重复用字。就是上联用过的字,下联就不要再用了。此外,张贴的对联,传统做法是直写竖贴,自上而下,自右而左,不能颠倒。横批的书写顺序也是自右而左的。横批可以说是对联的题目,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三、学习对联的基本方法

1. 要多记名言警句。其实,名言警句有很多都是对仗工整的句子。如,同学们随口就有的“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像这样的句子,读得多、背得多,本身就是一种对对子的练习。

2. 要多关注一些佳联、妙对。尤其是对句高手的佳联、妙对。像古代的王勃、苏轼、谢晋、纪晓岚、徐文长、郑板桥等,现代的蔡锷、郭沫若等都是对句的高手。从古至今名联佳对比比皆是,只要平时注意积累,它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你,你也会成为对句的高手。

3. 要多留心一些民间对联。例如,各种店铺门前贴的对联,还有过年时家家户户贴的春联,大家多留心,多记诵一些。所谓生活处处有学问,处处留心皆学问。积累向来是学习不可缺少的过程和方法。

4. 学习一种对句子的好方法——拆合法。综观04年高考题,除上海卷将对联与诗歌鉴赏结合起来考查外,其他7份涉及对联的试卷都采用了给出上联,要求考生对出下联的命题方式。我教给同学们一种对句子比较好用的方法——拆合法:即把一个句子拆成若干个词组,分别作对,最后又把分别对出的组合成一句。例如,2004高考全国卷试题“处处春光好”,就可拆分为“处处/春光/好”这样三个词组,然后根据对联特征分别对词组为“家家/气象/新”,将三个词组合起来就对出了下联“家家气象新”。

4.高考励志对联7字对联 篇四

2. 和乃不流有定节,敏而好学无常师

3. 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

4. 欲论古今兴废事,须平自己是非心

5.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6.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7. 水惟善下方成海,山不矜高自极天

8. 水能性淡为吾友,竹解心虚是我师

9. 才高自觉风云阔,情重反疑华岳轻

10. 才拙自知能事少,礼疏常觉慢人多

11. 心头有德前程远,眼底无私后路宽

12. 心有尺规行不乱,意存忠厚气堪平

13. 与世不言人所短,临文广集众之长

14. 反观自己难全是,细论人家未尽非

15. 无情未必真豪杰,有度方为大丈夫

16. 世本无先觉之验,人贵有自知之明

17. 不因果报方行善,岂为功名始读书

18. 宁为宇宙闲吟客,怕作乾坤窃禄人

19. 乐善不言因果报,养心有取老庄书

5.高考语文对联教学 篇五

一、教学情况分析:

此课是本单元的表达交流活动课。高一的学生刚学完唐诗对诗歌的对仗有所了解,课前已布置学生收集公众场所的对联和对联故事。本课设计主要采用教师讲解和学生合作练习的方法使学生掌握对联的有关知识。

二、教学目标:

1、感受对联的艺术魅力;

2、掌握对联的有关知识;

3、尝试对对联。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对联的有关知识,学对对联。

难点:对联中有关平仄的要求。

四、教学手段和方法:

方法:教师讲解、学生合作练习

教学媒体:电脑

教时安排: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幻灯片1)

对联是中国独有的一种文学体裁,它发源于唐代的律诗。因为律诗的颔联和颈联是讲究对仗的,那时人们往往就单独地把这两联拿出来创作,表达他们的喜、怒、哀、乐之情。这种文字游戏人们觉得很有趣,于是对联就发展起来了。今年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各地方电视台送春联成为晚会的一大亮点。可以说对联艺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所以在去年,对联也走入了高考题中。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讨一下有关对联的知识。

(二)欣赏佳联。(幻灯片2、3)

1、二三四五

六七八九(横批南北)

2、莲子心中苦

梨儿腹内酸

3、无锡锡山山无锡

平湖湖水水平湖

4、云水巴山雨

文章金石声

5、斗鸡山上山鸡斗

龙隐洞中洞隐龙

6、琵琶琴瑟,八大王王王在上

魑魅魍魉,四小鬼鬼鬼犯边

分析:

1、你知道第一副对联表达的意思是什么吗?

明确:缺一(衣),少十(食),没有东西。采用了“谐音”修辞。

2、第二副对联相传是清朝大才子金圣叹因为文字狱被判斩,在刑场离别子女时所作。有两字也采用了“谐音”修辞,是哪两字呢?

明确:莲,梨。对联表面的意思是写莲心之苦,梨核之酸,实际上是以“莲”谐音“怜”和“连”,寓含“可怜”“连累”之意;以“梨”谐音“离”,寓含“离别”之意。准确、形象的表现了父子刑场离别时的心情,是对偶精工,文辞优美的佳联。

第一副对联叫作隐字联,第二副对联叫作谐音双关联。

3、第三副对联又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呢?

明确:顶真。所以它就叫顶真联。

4、你们知道第四副对联是送给谁的吗?

明确:巴金。他的名字嵌入了对联中,这就是嵌字联。

5、你看出第五副对联的奥妙了吗?它写的是桂林名胜斗鸡山和龙隐洞。

明确:倒过来读也一样。这就叫回文联。

6、第六副对联又有什么特别之处呢?据说它的上联是八国联军侵略中国清政府和外国人议和时某外国代表想侮辱中国人民就挑衅地出了上联“琵琶琴瑟,八大王王王在上”,而清政府中地一位书记官义正言辞地对出了下联“魑魅魍魉,四小鬼鬼鬼犯边”,打消了侵略者的狂妄气焰。

明确:这是利用偏旁、部首相同的字组成的对联,这就叫同偏旁联。

(三)了解对联的要求。

1、看一段相声《妙联迎春》,了解对对联的要求。(幻灯片4)

2、讲解对联的要求。(幻灯片5)

A内容相对:(幻灯片6)

(1)上下联的词句要使用对偶的修辞手法。

(2)上下联的内容要相反或相关。

如相声中的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山花对海树;赤日对苍穹;江山如画对大地皆春;春色满园对瑞气盈门;千山尽秀对万象更新。

B形式相同:(幻灯片7)

[1]字数相等;[2]词性相同;[3]结构相同;

[4]字不重复;[5]平仄相异;[6]仄起平落。

先分析[1]-[4]

如这副对联傍百年树

读万卷书

动数量名

动数量名

(动宾结构)

(动宾结构)

再分析[5]-[6],意思是偶字上下相对位置,要平仄相对,即“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上联末字要仄声,下联末字要平声。

平声:阴平、阳平

仄声:上声、去声、入声【普通话没有入声,古入声字分别读成阴平(如“屋”“出”)、阳平(如“国”“直”)、上声(如“铁”“北”)、去声(如“客”“绿”),有些方言还有入声字,如粤方言。入声字一般比较短促,有时还带辅音韵尾。】

如这副对联室雅何须大

花香不在多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名形 副 形

名形 副 形

(主谓结构)(主谓结构)

3、讲对联故事,强调对联中仄起平落的要求。(幻灯片8)

从前,有一年除夕,衙门的衙役吩咐敲更的更夫把一副春联贴在闸门上。可是更夫不识字,不懂对联的平仄,将对联贴反了,上下联的位置弄颠倒了变成:

盛世无须掩闸门

太平不用敲更鼓

上联末字是平声,下联末字仄声。

大年初一,一位秀才路过看到了,就向更夫指出来。更夫央求他帮忙重写一副对联贴上,免得衙役责怪。那位秀才嫌重写太麻烦,就帮他出了个主意。你知道秀才出的主意是怎样的呢?

原来他叫更夫将上下联的末尾一个字裁掉,这样一来,上联仄声结尾,下联平声结尾,倒成了一副六言妙联。

盛世无须掩闸

太平不用敲更

百姓们都夸这位秀才有学问。人群中有个土财主,目不识丁,他也怕自家的对联贴反了,就请秀才上门去看看。秀才一看,(你们看看这副对联有没有贴错)果然财主不学无术,把对联贴错了:

(上联)积善家福寿无穷(平声结尾)

(下联)发财户金银尽是(仄声结尾)

财主一看秀才皱起了眉头,知道自己把对联贴错了。还没等秀才开口,他就自以为是地连忙学更夫把上下联末尾的一个字给去掉,结果门上对联就成了:

积善家福寿无

发财户金银尽

这样一来,不但对联的平仄声没改变过来,联意却相反了,成为全城的笑话。

(四)贴春联。

请将下列句子搭配成两幅对联。(幻灯片9)

1、九州瑞气迎春到

2、户纳春风吉庆多

3、三江绿水涌春波

4、窗前细雨传春讯

5、四海祥云降福来

6、枝上黄鹂送好音

提示方法:首先根据每句末尾字的平仄定出可作上联的句子,再根据上联的内容和结构形式选出下联。

明确:1-6句末尾字的平仄分别是仄、平、平、仄、平、平。所以可作上联的是1和4句。再根据上联的内容和结构形式可得出1和4句的下联分别是5和6句。

全班读这两副对联。

(五)借名句对下联。(幻灯片10)

1、请选文天祥的诗句,将下面的对联补完整:

山川生微凉,酣观白日依山绿

天地有正气,_______________

2、请选曹操《短歌行》中的诗句,将下面的对联补完整:

铜琶铁板,大江东去

提示:1句注意色彩的词。2句注意上联是写苏东坡写《念奴娇•赤壁怀古》,而下联曹操的诗句苏东坡写《赤壁赋》时也引用过。

明确: [1]句下联是“留取丹心照汗青”。[2]句下联是“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六)全班朗读古代声律启蒙中的例子,熟悉对对联的要求。(幻灯片11)

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来鸿对去燕,宿鸟对鸣虫。三尺剑,六钧弓,岭北对江东。人间清暑殿,天上广寒宫。两岸晓烟杨柳绿,一园春雨杏花红。两鬓风霜途次早行之客,一蓑烟雨溪边晚钓之翁。

(七)学对对联。

请对出下联。(幻灯片12)

1、一湾溪水绿

提示方法:拆合法。即把一句拆成若干个词组,分别作对,最后又把分别对出的 组合成一句。

例如1句可拆成一湾、溪水、绿。“一湾”是数量词,可对“两岸”“万岭”等;

“绿”是颜色常与“红”对;而“溪水绿”就可对“荔枝” “杜鹃”“杏花”等。再将它们一组合就成功了。

2、岭南春雨迎新岁(幻灯片13)

四人小组讨论第二句的下联。每组派代表写出下联。

再次提示对联的要求:

A内容相对:

(1)上下联的词句要使用对偶的修辞手法。

(2)上下联的内容要相反或相关。

B形式相同:

[1]字数相等;[2]词性相同;[3]结构相同;

[4]字不重复;[5]平仄相异;[6]仄起平落。

师生一起点评所写下联。

明确:可以对“塞北瑞雪兆丰年”“江北东风送旧年”“河北秋风兆丰年”等。横批“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等。

(八)总结.(幻灯片14)

其实对联不仅过春节会贴春联,办喜事时人们会贴喜联,祝寿时会献上寿联,哀悼别人又会用上挽联,还有雕刻在山水名胜之地柱子上的楹联,配画的画联等等。茶楼、饭馆、酒店、商店为了吸引顾客也会贴出有特色的对联。

通过今天的学习希望大家能更热爱中华文化,多开动脑筋学写对联,也当个文人雅士。老师也学着写了副对联总结今天的课,那就是——齐寻觅古国瑰宝

共撰写华夏对联

横批是“师生同乐”。

(九)布置作业。(幻灯片15)

以四人小组为单位,任选下列一题,用原稿纸完成。

1、请对出下联。

[1]好山好水好景

[2]知识海洋勤是岸

[3]攀高峰不怕千般苦

2、请为学校大门、课室门、办公楼、体艺楼、实验室、电脑室、图书馆、饭堂等场所拟联,任选一个场所拟一幅对联。

6.高考对联赏析 篇六

长沙市米粉行业协会彭遥义写的高考联:

迎启明,送长庚,寒窗苦读十二载,望你今朝乘风破浪;

架云梯,攀天路,长篇熟记千万卷,看我明日经世治国。

沙市第一中学

楚地惯腾龙领异标新勖我早生鸿鹄志;

笔端今吐凤扬清激浊与君同作少年雄。

寓意:上片称颂楚人有开拓创新、敢为人先的优良传统,以此勉励考生从小树立勇于担当的远大志向;下片则勉励考生秉承先贤梁启超“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的遗训,一同在考场上大展吐凤之才。

湖南师大附中

千日铸精兵胸怀丘壑经天地;

九州为彩卷笔吐风云谱春秋。

寓意:上联言莘莘学子高中三年学业养成,利器在手,丘壑在胸,初具经天纬地之才;下联扣高考,说考生以天下未来为己任,考场任意挥洒,笔底万象风云,谱写自我青春和民族历史的交响。

长郡中学

学子朴实,联珠缀玉,三千气象吞云梦;

湘人沉毅,格物致知,九重才华耀楚天。

寓意:联中“三千气象吞云梦”化用“三千越甲可吞吴”,“九重才华耀楚天”把气势瞬时提高,全联意境开阔,寓意深远,有浩然之气。上联描绘本性朴实的学子,在考场上文思放纵,妙笔生花抒写壮志抱负的情景;下联提醒考生要保持湖南人沉毅果敢的品质,去除浮躁,沉下心来缜密思考,才能探究事理,将自己的才华全面展现出来。上下联镶入长郡校训“朴实沉毅”,既劝考,也励人。

长沙市田家炳实验中学

文尊屈贾道重朱张斯城多国士

气岸亮瑜才惊李杜此地有干才

此联关涉8个历史人物:屈原、贾谊、朱熹、张栻、诸葛亮、周瑜、李白、杜甫,都和我们湖湘大地有过密切联系,对湖湘文化的形成有重大影响,也很好地体现了长沙精神。

明德中学

受技乘风开凤羽

挥毫对策到云衢

寓意:本联勉励考生充分备考之后,在考场上挥毫作答,实现自己的远大理想;就像那乘风而起的凤凰一样,展翅飞翔,直上云衢。希望考生志存高远,树立赴考信心。

长沙市第七中学

一百年教海扬帆,求是求真,若水情怀臻上善;

九万里金鹏奋翅;致高致远,凌云壮志拓新天。

寓意:体现学校悠久的办学历史,求真务实的办学思想、博大的教育胸怀和奉献精神;期望众考生心怀远大理想,努力开拓人生新境界。

地质中学

读万卷诗书以严格勤奋律己,屈贾开颜蓄势正期为骏骨

倾十年翰墨凭求实创新致胜,风云际会挥毫直欲占鳌头

寓意:上联从学生长期刻苦攻读、厚积薄发、立志成为杰出的人才着笔,表现学生的为学态度和人生追求;下联侧重写学生功底扎实、应考科学、机遇难得、信心满怀、志在必得。

长沙市第二十一中学

楚天俊彦于斯荟萃方寸天地运气度;

壮志春秋为学谨勤无声之处见精神。

长沙市第二十八中学

曲激湘江千秋豪气洲头涌;

画开麓山万里扶摇蟾宫游。

浏阳市第一中学

抡才供国用;

亮翅待雄飞。(南校园大门)

世界大赛场,实力比拼,但愿争当千里马;

高考小战役,学识竞胜,相期无负十年功。(南校园教学区大门)

长沙市稻田中学

图破壁惜光阴鹏程正举;

乐致知倾陆海金榜高题。

寓意:此联意在勉励青年学子珍惜时光,练就过硬的本领,朝着远大的理想而努力;同时也祝愿所有考生坚定信念,倾洒才华,在考试中取得好的成绩。“图破壁”来源于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张僧繇》,勉励学生努力学习,练就过硬的本领,就能像破壁而腾飞的巨龙。乐致知出自《礼记·大学》:“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浏阳市田家炳实验中学

学海扬帆,尚德尚志,主动参与,合作学习,且看今朝成就自己;

校园磨剑,求真求实,体验成功,差异发展,但求来日报效祖国。

浏阳一中艺术学校

科教兴国,人才是珍,此会群英开玉尺;

天道酬勤,伯乐常有,休言一榜定终身。

浏阳市第五中学

妩媚潇湘,惠兰芬引彩凤飞;

露华桃李,明月逐来东风醉。

浏阳市第三中学

沧海横流显本色,妙笔生花著华章。

湘潭市第一中学

磨剑十年,及锋而试,展真我风采;

定邦百代,选贤以考,立强国根基。

寓意:上联隐含了“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之意,道出了考生“十年磨一剑”的艰辛,同时也能激发考生“宝剑出鞘正当时”的昂扬斗志。下联则升华意境,指出了贤才对定邦强国的重要性。教育是强国之根本,从中也不难看出市一中这所百年名校的雄心壮志以及忧国忧民的情怀。

湘潭市第三中学

博闻强识,踏实创新,成就心中学问;

精思妙语,缜密求真,撰写天下文章。

寓意:这副对联对仗工整,音律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它凸显了写文章、做学问的必备品质,希望莘莘学子能够在考场上“妙语连珠”、“缜密求真”,同时也告诫考生,只有求真务实、踏实创新,才能有所建树。

浏阳市第六中学

击水三千,抟风九万,鲲鹏变化从兹始;

论文咫尺,哲理锱铢,天地纵横任我行。

湘潭市第二中学

一腔热血奋高考;

满腹经纶方成功。

寓意:这副对联言简意赅,简洁朴实,却中心明确,直抵重点。“一腔热血”、“满腹经纶”恰到好处地实现了感性和理性的完美结合,让考生一看不禁顿生豪情壮志,同时也能冷静下来,备战高考。

湘潭市工贸中专

盛世重英才,展卷挥毫书壮志;

潭州多俊彦,考场竞技数风流。

寓意:上联充分写出了当前我国对教育事业的重视和对人才的爱惜,下联则写湘潭汇聚了众多风华正茂、才华横溢的赶考学子。全联勉励学子们坚定信心,争分夺秒,在考场上考出真水平。

湘钢一中

承伟人恩泽,莲城俊彦辈出,策马扬鞭,万里江山建勋业;

沐湖湘文脉,钢中魁星迭耀,挥毫泼墨,八斗诗赋展才情。

寓意:这副对联具有明显的地方特色。上联写自古以来,莲城人杰地灵,伟人建功立业。下联写在湖湘文化的熏陶下,湘钢一中人才辈出,群星闪耀。既巧妙点出了“湘钢一中”,也鼓舞了考生的斗志。

湘乡市第一中学:

紫气汇龙城,学府百年,广育英才登甲榜;

翠微拥高塔,文脉千载,依然盛名满湖湘

寓意:湘乡被誉为龙城,作为湘乡最高学府,湘乡一中的对联充满了霸气和底气,意境深远,开阔大气,也彰显了百年一中源远流长的文化底蕴。同时也祝愿广大考生挥笔答题,考出佳绩。

湘潭县第一中学

神闲气定,楚彦才思奔笔底;

志远心雄,和谐伟业蕴胸中。

寓意:上联告诫考生沉着备考,淡定从容,下联则勉励考生志存志远,报效祖国。“奔笔底”和“蕴胸中”对仗工整,希望考生沉着冷静面对祖国的选拔。“神闲气定”、“志远心雄”,仿佛让我们看到了莘莘学子的胸有成竹和远大志向。

邵东县第十中学

多年蕴蓄志远功深日日攻坚获益;

一卷摊开神驰笔畅堂堂游刃有余。

邵东县第一中学

学海泛舟五千年,华夏英才书奇志;

蟾宫折桂三十载,潇湘学子写华章。

岳阳县第二中学

仰前贤思己任万里鲲鹏今展翅;

念学友感师恩十年翰墨正飞花。

岳阳县第一中学

精心育英才学富五车凭试玉;

巧手挥妙笔志冠三湘勇夺金。

岳阳县职业中专

试卷铺开,文花今日艳;

青春绽放,梦想此时圆。

岳阳县第八中学

学海泛轻舟稳扎稳打春花秋实当展金翅上碧霄;

考场竞风流善始善终东成西就定有腾飞揽月时。

天心一中老教师向良士写的高考联:

积淀十年,临考如搭箭在弦,一发即中;

7.浅谈高考语文中的对联创作 篇七

关键词高考对联变体对联创作原则创意设计

一、 对联,彰显强大的生命力

对联,是中国特有的传统文化艺术。对联本为楹联,又曰春联,俗称对联。流传至今邈邈然已有千载,它是由律诗对偶句发展而来,但句式更为凝炼、灵活,可长可短,伸缩自如,需要作者有较高的文学功底才能驾驭。对联写作始于后蜀主孟昶;宋代经济繁荣,造纸术进一步发展,遂以春联代替桃符;明代,对联发展到了成熟期。渐渐地,它还成了人们进行文化交流、思想沟通的一种独特的文学样式。

当年孙中山从海外归来,途经武昌总督署,拿着自己的名帖:学者孙文,求见之洞兄。张之洞时任湖广总督,孙中山找张之洞的目的是宣传“驱除达虏”的政治主张。可张之洞不了解孙中山,看到孙中山名帖后,让门官递上一个纸条:持三字帖,见一品官,儒生安敢称兄弟?孙中山看了付之一笑,随手写了回折:行千里路,读万卷书,布衣亦可傲王侯!

对句不仅对仗工整,而且针锋相对,毫不示弱。张之洞与孙中山一问一答之间,偶成一副妙对!全对共30个字,各自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张之洞以朝廷一品大员自居,不愿见布衣书生;孙中山以胸怀“天下为公”、“驱除鞑虏”的梦想,敢于傲视王侯,对出掷地有声的下联!看了孙中山的回折,张之洞为孙中山的才情和傲骨精神所折服,终于会见了他。可见,在人际交往中对联能发挥出独特功能。

现在的对联,早已从象牙塔里走回民间,和人民群众的生活密切相关。结婚有婚联,华诞有寿联,人死有挽联,春节有春联,重大庆典有贺联,山川名胜,公园景观有楹联,人们仍喜爱以对联的形式表达喜怒哀乐的情怀。寥寥数语,写尽人生百相,世态冷暖,或深远悠长,或怃淡清新,或诙谐幽默,或凝重沉痛。“龙的传人”还将它远播五洲,为老百姓喜闻乐见。2005年春晚播出的各省市献上的“写对联迎新春”节目,成为晚会的一个亮点。

二、 对联创作,占领了高考一席之地

对联创作最能体现一个人的语文素养,也符合新课标的主要精神——语文的实用性、探究性、审美性。正因为如此,2004年全国和各省市十五份高考语文试卷中,有七份试卷考查对联写作。至此,几乎每年都有对联写作题,并将其纳入仿句题的考查点。可以预测这样的考题还将频频出现在今后高考试卷中。

笔者仅以2012年四川高考卷的对联创作题为例,谈谈高考考场对联创作之难。

2012年四川高考卷要求考生补写有关节日的两副对联,要求:①内容与节日相关;②可以不考虑平仄。

(1) 端午上联:赛龙舟不忘楚风余韵

(2) 中秋下联:明月千里寄相思

提供的答案是:(1) 闻粽香尚思屈子忠魂

(2) 清风一缕拂丹桂

端午、中秋,都是中华传统佳节,命题者注重传统文化的回归,对考生进行一次民族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教育,理应肯定。可当代中学生,有几个人懂得对联创作?自“五四”新文化运动近百年来,对联这一传统文学样式早已从学生的课本中删去,“婴儿和洗澡水”早已被一起倒掉,没有“对课”,不学声律,要学生创作对联,这就如同让不会跳舞的人去表演冰上芭蕾。考查的效果也可想而知了。尽管考题中的两点说明“内容与节日相关”,“可以不考虑平仄”,降低了难度。但从提供的答案看,仍讲平仄,对联若不讲平仄声韵,就丧失韵律美。更何况对联创作不是仅仅讲究平仄。考生在考场上写好此题,谈何容易?

但是,对联创作已经成了高考不可回避的考点,师生必须予以重视。

笔者特撰写此文,就对联创作最基本的原则,谈谈自己的认识。

三、 对联创作的八大原则

1 上下联的语意关联的创作原则

对联由上下两联组成。上联,也叫出句;下联,也称对句。它要求既要有“对”,又要有“联”。所谓“对”,就是形式上成对成双,彼此相对;所谓“联”,就是上下文的内容要互相照应,紧密联系。例如,2005年福建卷的一道对联题上联:“华夏儿女文武双全创伟业”。要求考生写出下联与横批,有考生作出下联“须眉巾帼郎才女貌入洞房”,横批为“子孙满堂”。这位考生严重违背了对联创作语意关联与词性相对的原则,把旨在振兴中华的下联写成婚联。

从上下联的语意关系上看,大致可分为三类。

(1) 正对

所谓正对,亦叫同类对,是对联中运用较多的一种形式,它的内容构成主要是并列关系,就是上下联所表达的内容基本相同或相关,它们互为关联,互为补充。例如:

华夏儿女文武双全建伟业

炎黄子孙德才兼备展宏图

这副对联难对处为出句“文武双全”的“双”字,它是表“两”的意思,但又不是数词。对句“德才兼备”的“兼”字,它本表“一手执两禾”,有“两”的意思,也不是数词,上下联对得天衣无缝。

(2) 反对

所谓反对,即上下联的内容意思相反。一联讲正面,一联讲反面,或一联讲过去,一联讲现在。它们互相映衬,形成对照,体现一个事物正反两面性,具有强烈的艺术表达效果,它在内容结构上,有目的关系,转折关系等。例如:

破千年旧俗,立一代新风。

上联体现一种行为,下联表示这种行为目的,上下构成反对,体现破旧立新这一主题,相反相成。

相传,明代的解缙,是联坛高手,他出生贫寒,他家大门对着曹尚书家后院竹园,在除夕,他拟了一副对联:门对千棵竹,家藏万卷书。后来,仆人告知曹尚书此事,曹尚书说:“我家的竹园,怎能让他撰写春联?”于是下令仆人把后园竹子统统去掉一截,解缙又撰写一联:门对千棵竹短,家藏万卷书长。曹尚书一气之下,再令仆人把院中的竹子连根刨掉,解缙又撰写一联:门对千棵竹短无,家藏万卷书长有。解缙的聪明机智,用“反对”来应付曹尚书的霸道。endprint

(3) 串对

所谓串对,亦叫流水对。似流水一般,顺畅自然。就是上下联意思相承,把一个意思分成两句话来说,上下联相连接,才能表达一个完整的思想境界。上下两联有转折、选择、连贯、因果、条件、递进、假设等多种关系。例如:

(1)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唐代李绅《悯农》)

(2) 金猴奋起千钧棒,玉宇澄清万里埃。(毛泽东《七律和郭沫若同志》)

2 上下联字数相等的创作原则

一般来说,对联的上联和下联字数必须完全相等,而每副对联的字数多少则没有限制。但不包括特殊的讽刺联。袁世凯死了,有人拟一联加以讽刺:“袁世凯千古,中华民国万岁”,上联五个字,下联六个字,这怎算对联?其实,这副对联就用上下联不对,寄寓一个强烈讽刺意:袁世凯对不起中华民国。

3 上下联词性对应相同的创作原则

所谓词性,是指词的类别性质,如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副词等等。对联一般要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词对数词,量词对量词,副词对副词。简称实词对实词,虚词对虚词。还要句型相同就可以了。例如:

病灾不染清洁地

| | |||

名 副动形容名

|| |||

福寿常临健康家

也有些对联违背这一创作原则,例如人们熟悉的一副对联:“松竹梅岁寒三友,桃李杏春风一家”,其中“岁寒”与“春风”词性不对,不能算是工对,但可以算作宽对,这也是允许的。若把此联改成“桃李杏春风三友,诗书画墨海一家”,就显得对仗工整,内蕴丰富。

4 上下联节奏相同的创作原则

所谓节奏相同,要求上下联的音义停顿、节拍的轻重长短必须一致,短语结构也要相同。节奏是古代韵文的重要内容,通过停顿和韵律的变化,造成和谐的音乐美。对联也同样需要节奏产生美感。例如:

迎新春/更盼/祖国/统一

逢佳节/倍思/台湾/回归

上下联均为三二二二式。

5 上下联平仄协调的创作原则

对联的上下联要注意声律相对,也就是平仄要相协调。这主要是为了音韵和谐,悦耳动听,铿锵有力。要做到平仄相协调,必须掌握一点音韵知识。

平仄是根据传统的四声分的。传统的四声就是平声、上声、去声、入声。现代汉语中,阴平、阳平为“平”,上声、去声为“仄”。需要说明的是,传统的四声中的“入声”字,分别归到今天普通话的阴平、阳平、上声和去声里去了。

两联中对应的字,如果上联字是平声,下联中对应的字一般是仄声,反之亦然。上联末尾一般为仄声,下联末尾一般用平声。例如:

(平)(平)(仄)(仄)(平)(平)(仄)

横眉冷对千夫指

俯首甘为孺子牛

(仄)(仄)(平)(平)(仄)(仄)(平)

这是平仄相对,而出句最后一个字必须为仄声字,对句最后一个字必须为平声字。

6 避讳上下一义,语义雷同的创作原则

对联上下句间可以是并列(正对),目的、转折(反对),选择、因果、连贯、条件、递进、假设(流水对)等关系,但上下联内容不能相同。王力《诗词格律》:“出句对句完全同义(或基本同义)叫做‘合掌,更是诗家的大忌。”

下面一联,便有“合掌”之病。

家家爱清洁,户户讲卫生。

“家家”“户户”意思大体一致。这副对联形式上对得很工稳,内容上则有“合掌”之病。

7 避讳上下联同字的创作原则

对联中,除带有衬字性质的相同虚词用于上下联同一位置不避重复外,非出于特殊需要,相同实词处于上下联同一位置或不同位置,均不允许。对联的最大特点是以寥寥数字包蕴尽可能多的内容,文字重复无疑减少了对联词句包含的信息。如下面两副对联,未避讳上下联同字,就成了病联。

①药圃无凡草,药店有秘方。

②月圆花美千家乐,家富民强万户欢。

①中的两处“药”字在上下联同一位置,重复使用,使这两句话更像标语。②中的“家”虽不在上下联同一位置,也不被允许,同时也削弱了联语的整体美感。但上联或下联各自出现相同的字,是允许的。例如:

党心军心民心同心同德构造和谐社会

工业农业商业各行各业齐奔梦想征程

8 上下联语意轻重平衡的创作原则

对联上下联,对立的双方,分量轻重,要大致相当,大体平衡,这样才能给人以美感。如果上下联语意轻重失去平衡,很不相称,就会令人感到不稳定,犹如大胖子与小瘦子并列台上说相声,有些滑稽可笑。

例如:

人笑庭中,采得新芽香宅院。

茶销海外,赢来美誉耀神州。

“庭中”与“海外”,“宅院”与“神州”,大小悬殊,显然上下联不相称,把上联“人笑庭中”改为“春满山中”,“香宅院”改为“香四野”,修改后,上下联语义表达就比较均衡。

春满山中,采得新芽香四野

茶销海外,赢来美誉耀神州

对联的创作原则远不止这八种,只是择其要点,略加说明。

四、 对联的意境创设

上文讲述的对联八大创作原则,保证对联“入格”,使对联合乎要求。创作精美的对联,还得通晓对联意境的创设。对联意境,等同于诗歌意境。它包含四个层面,即立意新、构思巧、用词工、修辞妙。

1 立意新

对联创作,与诗词相同,追求清新别致的立意,呈现给读者的是内情与外物融为一体的画面。譬如毛泽东的《七律·答友人(一九六一年)》之颔联:“斑竹一枝千滴泪,彩霞万多百重衣。”此联堪称立意新的范例。

此联上句出自洪昇《黄式序出其祖母顾太君诗集见示》。洪昇原句:“斑竹一枝千滴泪,湘江烟雨不知春。”斑竹,又称湘妃竹。《博物志》:“尧之二女,舜之二妃,舜崩,二妃啼,以涕挥竹,竹尽斑。”不知春:湘江尽是烟雨,不见艳阳,不识春天。两句说顾太君的诗集充满凄苦之情。endprint

毛泽东借用洪昇诗句的上句,写出下句:红霞万朵百重衣。这一改,境界全出。依斑竹泪,诗人又想象出“红霞衣”,同属二妃,但都是故乡久远而优美的神话,信手拟来,浑然天成,诗人笔下描绘的是湘江斑竹掩映、霞光流彩的美景,抒发了对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伟大成就的喜悦之情,与原诗“凄苦之情”毫不相干,堪称神来之笔。

2 构思巧

对联受其限制者甚多,愈显构思重要。所见之物,所感之情,所悟之理,融为一体,以恰切灵动之词构成联语,再呈现画面。这既是思维过程,又是思维之结果。

2005年10月12日,“神州”六号载人航天飞船上天,为表示庆贺,笔者撰写了一副对联:

一飞船二英雄六号飞天四海联唱

三座舱五昼夜十月升空九州同庆

这幅对联的构思别致,巧用数字入联,将笔者之情,赋予所见所感之物,构成情景交融的画面,让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船飞天壮举成了永恒的记忆。

3 用词工

用词工,主要体现炼字炼句功夫深,陶明浚《诗中杂记》曰:“下字之法,贵乎响,贵乎丽,贵乎切,贵乎精。”“贵乎响”,指所用之词清晰动听,朗朗上口,合乎抑扬顿挫;“贵乎丽”指所用之词,文采浓郁,有画面感;“贵乎切”指所用之词准确灵动,强调“唯一性”; “贵乎精”,语言耐人寻味,须有哲理,须有情韵。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日黄昏。”

这是林逋咏梅诗的颔联。欧阳修说:“前世咏梅者多矣,未见此词也。”欧阳修为何作此评价?因为此联用词绝妙。“疏影”“暗香”,写出梅花稀疏的特点和清幽的芬芳;“横斜”写出了梅花洒脱的姿态,“浮动”写出梅花的神韵,再加上黄昏月下,清澈的水边的环境映衬,绘出一幅绝妙的月下梅花图。那静谧的意境,朦胧的月色,疏淡的梅影,缕缕的清香,确实让人陶醉,成了千古绝唱。

4 修辞巧

对联巧用修辞格是为了让对联主旨表达更加生动形象,耐人寻味。

对联常用的修辞格有对比、比喻、拟人、夸张、双关、顶针等。现仅举两例略加说明。

“山中高士晶莹雪,世外桃源寂寞林”。

此联出自曹雪芹的《红楼梦》。“雪”,表面上说的冰雪的雪,雪与“薛”谐音,实际指薛宝钗;“林”,表面指树林的林,实际上指林黛玉的林。用的是谐音双关修辞格。让对联具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使语言表达得含蓄幽默。

“天镜照晴空,谪仙去后来坡老;

石钟留胜迹,小姑依旧待彭郎”。

这是江西石钟山江天一览亭名胜联。

天镜,指鄱阳湖;谪仙指李白;坡老指苏轼;小姑,指彭泽县小姑山;彭郎指彭浪矶。此联用了比喻、拟人修辞格,将天上风情,史上人物,拢收眼底。天镜为鉴,太白去,东坡来,留《石钟山记》传世,又有痴女小姑,翘盼彭郎,言及六种人、事、物,生动畅爽,读来妙趣横生。

五、 值得关注的变体对联创作

对联有“严对”,与“宽对”之分,宽对并不是不严,而是根据内容的需要,将要求“放宽”一些。宽对往往比较实用,如林则徐手书联:

子孙若如我,留钱作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

子孙不如我,留钱作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

这副对联不拘平仄,也不避讳上下联同字的创作原则,是宽对。也可看作是变体对联,它表现了林则徐职高而不愿荫及子孙,教育后代要自食其力的思想,今天读来,仍让人感到余味无穷。

值得注意的是,现在高考试卷中,出现的一种仿写题,要求仿句与例句“结构相同,字数相等”的对偶句,实际上就是一种变体对联的写作,它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应用更为广泛,又特别受到高考命题专家的青睐。

如2006年江苏高考卷第19题:

请参照下面材料中画线的部分,另选我国两个传统节日(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重阳节等),仿写句子。要求字数相同,句式相似。

黄土黄,那是江北世世代代淳朴的厚实;清水清,那是江南祖祖辈辈悠然的淡雅,荡漾着千年的风物与风华。唯在中秋,江南江北,共赏一轮明月;或在元宵,将一锅锅汤圆,煮成千年不变的甜甜蜜蜜与团团圆圆。

提供的答案是:

唯在清明,大陆宝岛,同祭一个祖先;或在春节,将一声声鞭炮,燃放成永远不变的快快乐乐与和和美美。

可考生往往只注意到题干的明示信息,“字数相等,结构相似”,却忽略了暗示信息,这是副叠字联,仿写内容要符合情理这一要求,导致答案貌合神离。如:“唯在重阳,江南江北同登一座高山,或在端午,将一粒粒粽子,烧成万年不化的结结实实和方方正正。”形式上写对了,字数、结构符合要求,但不合事理。江南江北怎么会在重阳节同登一座高山?粽子怎么会烧成“千年不化”?如果学生真的了解对联创作的一些知识,作这道题就易如反掌。因此,这种“仿句题”虽没有创作对联那样要求严格,但仍需要懂得对联创作知识。

笔者又做了两个答案:

(1) 唯在重阳,江南江北同酿一壶黄花;或在端午,将一颗颗粽子,烧成千古相似的咸咸淡淡与香香甜甜。

(2) 唯在端午,江南江北,同悼一位伟人;或在重阳,将一朵朵黄花酿成永远不变的香香甜甜与浓浓烈烈。

现在网上也有充满时代特色的变体趣联,如

上联:情已欠费爱已停机缘分不在服务区

下联:思无应答想也占线感情不能再充电

横批:心若移动如何联通

此联最大的特点就是巧用双关修辞格,加上活泼时新的词语,把生活中关于爱情题材的内容演绎得生动幽默,不仅不庸俗,反而显得高雅。可又不全合对联创作的原则。

变体对联不像对联的要求那样严格,只要求有一部分达到对联要求即可,创作也较容易,不束缚人的思想,充满生活气息,语言生动活泼,通俗易懂,反映新时代新生活中新鲜事,令人耳目一新。

对联是中国独特的文学样式,对联与我们的生活太密切了,学点对联写作知识,加强对联写作训练,打破对联创作的神秘感,将受益终身,也是传承传统文化的好方法。

上一篇:汽车公司活动策划书下一篇:祝圣诞节快乐的祝福语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