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美在数学教学中的(共11篇)
1.数学美在数学教学中的 篇一
浅谈数学美及数学美在教学中的应用
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它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最宗又服务于生活。它是美的象征,它具有简单美、和谐美、奇异美等特征。它没有音乐中的抒情旋律、没有美术中鲜艳的画面、没有文学中动人的诗歌。因而许多人感到它枯燥单调,神秘莫测,难以唤起审美情趣。而我则认为数学具有无限的数学美!本文试从数学美在教学中的作用,实施美育的尝试加以论述。
一、数学美在教学中的作用
(一)什么是数学美?数学美是如何来提高学生钻研数学主动性的。
数学学习在创造性欲望的满足上无法与数学发现相比,但同样可以享受到“再发现”和“再创造”的喜悦。透彻地理解一个概念,巧妙地证明一个定理,正确地使用一个公式,一个方法的恰到好处的运用,特别是一道难题经过反复琢磨,冥思苦想后的突然悟出,真有“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欣喜感觉。
我在《圆的计算》的教学过程中,为了加强学生对圆面积推导过程的理解和应用,首先我用了数学中的“简单美”的特征,发给学生一些相关材料,先由学生按照印好的线条剪拼,然后自己推导计算公式,最后小组讨论能否拼成其他图形。学生在讨论中剪拼成了三角形、梯形,最宗在我的指导下推导出了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在这过程中,他们兴趣盎然,积极动手。当问题得到解决后他们个个眼中闪耀着成功的喜悦。
(二)启迪思维活动
发展思维的宗旨是开发智力,提高能力。在数学学习中,一道数学题的解法是否合理,不但要符合实践标准和逻辑标准外,还要符合美学标准。
例如有些应用题的解法常常有许多种,我们提倡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那么在这多种解法中如何判断其优劣呢?其最主要也是最基本的标准就是——是否简捷。如:“一条路长1500米,某工程队前2天修了全长的1/5,照这样计算,修完这条路还需几天?”
解法一:(1500-1500x1/5)÷(1500x1/5+2)=8(天)解法二:1500+(1500x1/5+2)一2=8(天)
解法三:[(1-1/5)÷1/5]x2=8(天)
解法四:2÷1/5—2=8(天)
后两种解法明显运算量小,道理十分清楚,特别是第四种解法.利用天数与与工作量的关系,一下子算出总天数,再减去已用的2天,马上得到解,因而也是最清楚、最“美”的解法。
(三)深化理解知识
在复习《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这一课中,我首先让学生回忆了所学过的平面图形,然后组织小组讨论.我们可以把这
样的平面图形怎样进行分类?为什么?讨论和分类的过程,也是理解这些图形内在联系的过程。学生通过图形的分类及用字母表示数量,得到的各种计算方式的极为优美的简洁的表达形式,体会到了数学所特有的美。
(四)陶冶思想情操。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在年少时尤为突出,我们要让学生在美的享受中开启心灵,达到精神的升华。充分利用生动的材料.以数学美的魅力拨动学生的心弦,使他们在享受数学美的愉悦中增长知识,并在情感上产生共鸣,才能收到陶冶情操的良好效果。
在教《圆的周长》这一课时,我对我国古代数学家祖冲之稍做介绍,他把圆周率的值精确计算到了3.1415926-3.1415927之间,这在古代是多么的伟大啊,不言而喻,我国数学的辉煌成就中所体现出来的数学美,是给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极好材料。又如,数学中的“曲线”不仅仅具有柔和而流畅的外形,而且还赋予丰富深刻的含义:圆,象征完美,象征团圆,而曲线则暗示着人生的某种真谛。
二、实施美育的尝试
(一)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
数学美虽是一种真实的美,但它是美的高级形式。因此,数学究竟美在何处?学生不可能轻易意识到。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数学美感直觉,引导他们去发现
美鉴赏美,从而提高审美能力。
例如:在 《组合图形的面积计算》时,我先用多媒体放映生活纪实片,引领学生观察生活,到生活中去寻找数学。通过观察,学生捕捉到生活中的许许多多已学过的平面图形,然后定格在数学图形上,让学生提出问题,并思考如何解决,这样变抽象的说教为形象的演示。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打破时空局限,激活创造思维。
(二)创造优美数学环境
数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数学教学必须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遵循教学规律。运用美育原则,通过教师的精心设计,把数学材料的静态集合转化成切合学生心理水平的教学的动态过程,造成一种知识与能力的结合,达到数学与艺术交融,教师与学生产生共鸣的优美环境。
例如,为了推导圆锥体积公式,根据教材要求和学生实际情况,我设计了如下教学过程:
1、提出问题,引起猜想。
问:我们是怎么推导圆柱体积公式的?现在要推导圆锥的体积公式,该怎么办?为什么这样?继而通过讨论,引起猜想。
2、实际演示、证实猜想。
拿出事先准备好的等底等高的圆柱、圆锥。把它们的容积近似地看成它们的体积,通过实验得出结论: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
3、留疑
讨论:如果不是等底等高,结论能成立吗? 如果不能又将怎样?
数学教学的实质是思维过程的教学,教师须对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从宏观结构到微观环节都作精心布局,使教学动态系统和谐可控,使教学过程层次分明,起伏跌宕。环环紧扣,师生情感得到充分交流,让学生在优美的教学环境中得到启发受到教育。作为当今时代的一名数学教师更应该清楚并运用数学中的数学美,把它渗透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置身于数学教学情境中,发散思维,提高能力。
2.数学美在数学教学中的 篇二
一、数学美可促进中职生全面和谐地发展
传授数学知识, 还应挖掘数学知识背后的数学思想、数学发现过程及数学美的内涵. 数学本身是理性的, 但它的精神、思想、方法以及由此产生的数学美却是感性的, 它使数学教学可以达到心与心的交流, 思想与思想的碰撞. 当学生看到自然界的花瓣中存在斐波那契数列时, 当学生算出斐波那契数列从第一项起每一项与其后面一项的比越来越接近黄金分割数时, 他们无不为这些美妙的结论而感到神奇.这种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在数学美中得以形象地展现, 它对学生心灵的震撼是其他学科所无法比拟的. 中职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 数学美的教学将有利于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 在教学中如果能深入挖掘这些数学美的思想, 把握生活实践, 认识数学文化, 对培养学生的日常思维能力, 增强公民意识、社会责任心, 促使学生全面和谐发展是非常有益的.
二、数学美有利于激发中职生想象力和创造力
美的核心就是对宇宙规律的表现, 几何演示与富于创新的绘画、和谐美妙的音乐, 具有同样的欣赏魅力. 人们甚至希望把美学变成一系列特殊的公式———数学公式, 通过这些公式, 实现对自然界中美的追求, 这样不仅可以产生抽象的美的理想, 而且可以掌握美的特征. 一旦掌握了这些知识, 人们只要遵循所发现的这些美学规律, 就能够随心所欲地创造出美的作品. 例如黄金分割点有着她内在的美. 世界上很多自然美都与黄金分割数有着不解之缘. 许多著名的建筑, 广泛采用0. 618 的比例, 好给人以舒适的感觉; 最优美的身段是下肢长度与身高之比为0. 618, 维纳斯的身段就是“0. 618”的杰作, 此外, 一些名画的主题大都在画面的0. 618位置; 乐曲中较长的一段等于总长度的0. 618 ……美术作品的高雅风格, 音乐作品的优美节奏, 交融于数学的对称美与和谐美之中. 只要我们留心观察, 大自然到处都闪耀着0. 618 的自然美, 只要我们能充分发掘数学的美, 提高对数学的审美能力的培养, 必将有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 使他们形成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因此, 在中职教育中使学生理解数学美, 应用数学美, 对他们的专业发展, 特别是艺术创作灵感的形成是非常有益的.
三、数学美有利于提高中职生学习数学兴趣
中职生由于数学基础普遍较差, 对数学不感兴趣. 学生的畏学情绪同传统的数学教学环节中忽视对数学美的揭示不无关系, 因为美与真一旦分离, 数学确实会变得索然无味, 这就要求教师在传授数学的同时, 诱导学生去发现和体会数学中的美. 例如: 椭圆与正弦曲线会有什么联系吗? 做一个实验, 把厚纸卷几次, 做成一个圆筒. 斜割这一圆筒成两部分. 如果不拆开圆筒, 那么截面将是椭圆, 如果拆开圆筒, 切口形成的即是正弦曲线. 这其中的玄妙是不是很奇异、很美. 通过实验学生体会到数学的魅力不仅在于形式的简洁、和谐与优美, 更在于以严密的结构和逻辑推理揭示广袤的自然规律的真实图景. 数学美的这种强烈的感染力, 是激起学生主动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反映在学习中就是学生会主动自觉地学数学.
四、数学美有助于提高中职生审美能力
为了培养学生的数学审美能力, 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对学习内容中的数学美的特征产生兴趣, 把抽象的数学理论美的特点充分展现在学生的面前, 渗透到学生的心灵中, 使他们感受到数学王国也是充满着美的魅力. 简洁是数学中引人注目的美感之一, 通行世界的符号可算是最简洁的文字, 精炼准确的数学概念和定理的表述, 可算是最简洁的语言. 例如: 勾股定理: a2+ b2= c2; 椭圆的标准方程:……; 数学家希而伯特说过: “数学中每一步真正的进展都与更有力的工具和更简单的方法的发现密切联系着”.
数学审美能力的培养, 一方面可通过数学的学习、研究的实践形成, 另一方面可通过数学的审美实践和审美教育来培养. 在教学中, 教师具有一定的美学基本知识, 认识数学美的特点, 能够敏捷地感知和理解教学内容中的美学因素. 教师只有具备基本的美学知识, 才能把与数学内容有联系的美的因素引入到课堂教学中, 学生才能感知和理解数学美, 从而产生学习兴趣.
总之, 数学是美的. 教师要大力培养中职生的数学审美能力, 向学生展示各种数学美, 用美感染学生, 最终让学生完成对数学美的创造.
摘要:在中职数学教学中, 除了满足学生学习专业知识、掌握职业技能、继续学习所需的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外, 有必要对学生进行数学美的教育, 既激发中职生学习的积极性, 又提高中职生的审美能力.
3.数学美在数学教学中的渗透 篇三
关键词: 数学美 数学教学 渗透策略
数学实践发现,学生对美的事物总是易于接受。数学几乎与所有美的事物都有聯系,数学美带给人们一种美的享受。现在的学生之所以对数学不感兴趣,是因为他们觉得数学枯燥无味,感受不到数学的美。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认识数学的美,感受数学的美,从而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及学习能力。
一、数学美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一)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提高思维活跃度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学生只有对数学感兴趣,才能提高对数学的学习热情。数学知识本身是高深枯燥的,渗透数学美可以减轻学生对数学的抵触感,从内心接纳枯燥的数学知识。久而久之,学生会因为数学美的渗透而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在无形中提高自身对数学的学习热情。
(二)增加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数学美之所以被广泛应用到我国各个学校的数学教育中,是因为数学美能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将理性内容转化成感性内容,因此数学美被称为高级美。教师通过声音、图片、视频及多媒体等形式将数学理性知识转成看得见、听得见的感性知识,赋予数学生命,使之活跃起来,让学生通过感性知识进而理解理性知识,这样分解的内容会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程度,并且由感性理解升华到理性理解的内容不容易被遗忘,从而体现出数学美的价值。
(三)提高学生思维能力
逻辑思维能力是学好数学最关键的因素,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创设相关意境,让学生融入到该意境中,从而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到知识,这也是在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美的作用。例如,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可以先列出一组数据:43-34=?54-45=?65-56=?,让学生计算出结果,并发现其中的特点。学生会发现三个算式的结果都为9,此时教师再列一组数据:42-24=?53-35=?64-46=?,让学生算出结果并找出共同点。这时学生会发现计算出的结果都等于18,教师再出一组数据:41-14=?52-25=?63-36=?,让学生再计算结果并找出共同点,学生会发现所计算出的结果都等于27。此时教师可以用三组数据做对比,43、54、65这三个数都相差1得出结果为9,42、53、64这三个数都相差2得出的结果为18,而41、52、63这三个数都相差3所得出的结果为27,因此可以得出这几组数据的计算结果是9的倍数,而这只是由数学的整齐美带来的猜测,教师再引出书本理论知识的公式加以证明,最后得出结论。这样层层猜想的数学教学模式在无形中起到了锻炼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作用。
二、数学美在数学教学中的具体渗透
(一)整齐美的具体渗透
整齐美就是类似函数周期性的数学知识,简单来说整齐美就是不断重复相同的形状并保持一致。例如正弦余弦的曲线就是典型的整齐美,其按照一个方向、一个形状反复前进,这种整齐美能使人感到身心愉悦。整齐美还渗透在数学规律中,其具体表现在数学的理论知识上,人们经过对特殊方程的不断探索,发现了一系列整齐一致的方程,这是数学家辛苦研究的结果,也是整齐美的渗透。被誉为“美学上令人满意的麦克斯韦方程组”就是麦克斯韦将数学方程组用整齐一致的形式建立出来的,该方程组在美学上有很大的反响,也是因为数学家对整齐美的不断追求探索,使得数学的发展越来越快。
(二)简洁美的具体渗透
数学家所追求的最大目标就是简洁美,其是数学界最大的特色,也是数学家发现数学美及创造数学美的原因之一。简洁美在数学教学中的渗透是指简洁地表达出数学的理论结构及数学的表现形式,从现在数学的理论知识不难发现很多公式、理论等都以简洁的形式存在,其并不代表数学的内容简洁,而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例如在学习等比数列时,是比较复杂的,但是教师可以通过简洁美的渗透,将这些复杂的项目转化为通俗易懂的事项,则就很容易引出等比数列的公式,这样更容易让学生理解等比数列的算法。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通过简洁美引导学生学习理论知识,将简洁的知识输入学生的头脑中。
(三)统一美的具体渗透
在数学美中,统一美是其主要标志。在数学知识中,有些理论、定理等原本毫无瓜葛,但是在一定的条件下,其可以在一个整体中共存。比如在数学几何的学习中,会涉及割线定理、切线定理等,这些定理看起来都不相同,但是可以提供一个统一体使之共存,那就是圆幂定理。在圆幂定理中,以上的定理都会涉及;再比如三角函数,在三角函数这章节的学习中不难发现其诱导公式非常多,每个诱导公式都需要不同的条件,并且这些公式比较复杂难记,每个公式及其条件都不同,把看似没有关系的各种公式放在一个统一体中,就会使三角函数变得简单易懂,这个统一体只要“奇变偶不变,符号看象限”一句话便能将其概括完整。由此看出数学知识并不是死的知识,将其放于一个整体中,这些知识便可以更通俗易懂,使学生更容易理解知识,这就是统一美在数学教学中的渗透。在统一美的渗透中,教师可以结合统一的数学思想方法进行教学,这样可以达到更好的效果。比如化归法,教师在进行立体几何课程的授课时,可以利用化归法将三维立体问题转化为平面问题,异面距离也可以转化为平面距离,这样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而不是让学生凭空想象异面距离。
(四)对称美的具体渗透
对称的意思就是物体、点或直线以某个点、线或面为基准,其在大小、形状等都能相对应。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对称的东西,数学作为一种研究现实世界关系的学科,自然渗透着对称美,因此对称美在数学美中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比如几何图形中的正方体,如图一所示,该正方体从每条边切割下去都是对称的,其不仅是面对称,还是点对称及线对称,这样的中心对称和轴对称的图形不仅有正方体还有很多其他图形,这样的图形给人以美的享受,这就是对称美渗透到数学教学中所带来的视觉效果。再如下面所列的乘法运算中的对称式,其对称性让人惊奇,很容易吸引学生,增强学生想探其究竟的好奇心。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可以通过对称美在数学教学中的渗透所带来的美感引导学生学习更多的数学知识,通过视觉感官进而理解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加深学生对数学理论知识的理解与记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抽象美的具体渗透
在数学美中,最特别的就是抽象美。在数学知识中由于很多知理论知识较简洁,因此一些理论知识便具有了抽象性。数学的理论知识是从现实世界中提取出来的,很多东西看不到且摸不到,因此学生不大容易懂。然而在数学教学中融入抽象美,就会取得不一样的效果。例如在学习x和y的关系这章节时,由于代数是比较抽象的,因此学生在学习代数时很多都听不懂,此时便涉及了抽象美的渗透,教师可以让无形的x和y转化成学生容易接受的实物,使学生通过视觉观察到代数之间的关系,从而更好地学习代数,这就是抽象美在数学教学中的具体渗透,使无形的东西变为有形。
结语
通过对数学美在数学教学中的具体渗透分析,我们可以明白该如何将数学美更好地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同时对渗透数学美的作用进行分析,可以得出在教学中渗透数学美对提高学生数学水平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探究美,发现美,让数学不再枯燥无味,让学生在学习数学中享受美。
参考文献:
[1]文红梅.领略数学文化,感受数学美——谈初中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的策略[J].中学生数理化(学研版),2014,09:35.
[2]袁缘.数学文化与人类文明[D].吉林大学,2013.
[3]张芳琴.利用数学“美”的因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揭示数学美的教学策略[J].西北成人教育学报,2013,01:116-118.
4.让美在古诗教学中荡漾 篇四
让美在古诗教学中荡漾
盐城市潘黄实验学校 仇旭萍
摘要:在我国源远流长的文学史上,古诗文是五彩缤纷的文学殿堂里最耀眼的瑰宝,是灿烂的中华文明的象征之一。《新课程标准》对古诗词的教学目标作了明确的要求:“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积累。在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要求让学生大量阅读经典的古诗文,学中想,读中悟,熟读成诵;并规定小学六年中应积累的名家篇目,其中古诗则是最为重要的一块。因此教师应努力探索、研究,寻找独特、有效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去感受、领悟、体验教材中本有的美感、诗意、情趣和思想,能使学生了解人类文化历史,认识美的本质、美的规律及价值,可以为提高学生的文化艺术修养和审美意识打下基础,心灵受到净化,思想受到感染,智慧受到启迪,情感受到震撼,从而进入美的境界,形成美的思想。本文就如何充分利用好苏教版教材资源,开发古诗的审美价值作了初步的探索,创设情境,营造美的氛围;品味语言,领悟美的境界;拓展意境,再现美的情境;真情诵读,感悟美的韵律。
关键词:小学 古诗教学 美育
“诗言志,歌咏言”,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的历史源远流长,而且内涵丰富,美不胜收,诗歌自古以来就是诗人理想、情感、思想、观念、审美取向的表现载体。唐代开始以诗取士,读诗诵诗便成了儿童启蒙教育的必修内容。但由于这些古诗产生的时代离我们时间久远,学生对他的理解很吃力,老师教学起来也很困难。
《新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古诗教学要“注重情感体验”,并在各学段目标中提出具体要求:1-2年级“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像,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3-4年级“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5-6年级“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目标的提出给小学语文古诗教学指明了方向,应尊重学生个体的情感体验和感受,注重生活与语文的联系,注重学生情感的激发与表达。在教学中,怎样化难为易,由浅入深,体验那源远流长的美好意境、美好情感,让美在古诗教学中荡漾呢 下面是本人的一点浅见.一、创设情境,营造美的氛围
儿童的情感具有情景性、激动性、易受感染性,在教学时引导学生创设情境,让学生融入诗歌的角色中去,能让学生在体验中获得美感,感受诗歌的意境美、情趣美。《江南》一诗最后四句“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这四句诗看似简单,实则趣味十足,鱼儿的活泼可爱,在莲叶间穿梭时的快乐、凋皮,怎么才能让学生感受到?我在课堂中组织了这样一个游戏:一部分孩子起立并高举双手做莲叶“随风摇曳”;另一部分孩子做小鱼在清清水、田田莲间嬉戏游玩。“鱼儿们”回来后我问他们:“小鱼儿,小莲叶,你们在干什么呀?你们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呀?”“小鱼儿”们回答:“我听到莲叶姐姐唱着动听的歌”。“我在围着莲叶姐姐跳圆圈舞呢”。“我对小鸟说老朋友你好”。“我和小虾在说悄悄话”。“莲叶”们说:“我向蜻蜓招招手”。“我看到蜻蜒停在我头上,还告诉我昨晚做的好梦了呢”。“我感到鱼儿在我身边蹭来蹭去,痒痒的”。诗中那种风和日丽、碧波涟漪、亭亭莲叶、摇曳有姿,精灵的鱼儿时而跳跃、时而凝视,与莲蓬道安、和水儿密语,那份自在,那份快乐,随着孩子们的体会与感受,被表现得畅快淋漓。
二、品味语言,领悟美的境界
古诗短小精悍,内涵丰富,是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好教材.古诗中,字词的理解是明白诗意的关键。古诗具有语句浓缩、意思跳跃、成份省略、词序倒置等特点,这是学生学习古诗的障碍。教学要从帮助学生正确解读字词,理解诗意入手。
因为古诗用词凝练、年代久远而且所反映的社会生活与小学生日常所见相去甚远,学生理解有困难。所以,教师往往会字字讲解,逐句疏通,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字词理解上。然而有人说:诗是不能解释的。我们一旦将诗支解成字、词等零部件,对诗的整体意象就不易把握,况且我们的诗歌教学也并不要求学生清清楚楚知道每个字的含义、译文衔接补白、句法结构等等。新课标明确指出古诗解读的评价“不应考察对词汇、句法等知识的掌握程度”。对于诗歌语言中的难点,要避免以教师的分析替代学生的思维活动.而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探索中加深理解与体验,体会诗人的情感,领悟诗歌美的的意境。比如在教学《咏柳》时,可以抓住“碧”字、“细”字、“裁”字。“碧”字是大背景,碧绿的山,碧绿的水,碧绿的原野,碧绿的树。“细”是大背景中的一个特写,新长出的柳叶,细嫩、细腻、光亮鲜明,形状细长,似眉毛,似月牙,似小船,微风过处,飘飘荡荡,像为春天歌唱,为春天舞蹈。“裁”字是对“细”字的拓展与引伸,二月春风这把剪刀,不仅裁出了柳叶,还裁绿了小草,裁开了鲜花,裁化了冰层,唤醒了青蛙,唤来了燕子。这样让学生去体会,去评说,不仅发展提高了学生的语文水平,更感悟到春天那勃勃生机之美.同时古诗中不乏有借景抒情,借景喻理,借物喻人的佳作。通过欣赏品味,我们不仅体会到诗人的雄浑气魄,也能感悟出许多做人的道理来,并从中感悟到诗中的意境美:“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追求进步、勤于进取之美;“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哲理之美;“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曲折萦绕之美;“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进取精神;“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的孤寂心情都给人留下很深的印象。在品味中,学生学会了思考,学会了努力进取,学会了用辨证的方法看问题,更重要的是学会了发现美,审视美,欣赏美。
三、拓展意境,再现美的情境
小学课文入选的古诗虽篇幅短小,但诗人所描写的外物与内情融合在一起,创造出一个独特的意境。教师在教学中应设计多种的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感觉器官和思维器官,把学生引入作品的艺术境界中,感受美、欣赏美、理解美。
诗歌充满了诗情画意,诗不离画,画可赋诗。诗与画之所以能够相通,是因为两者都具有色彩美、结构美、韵律美、意境美等等。一首诗本身就是一幅画,一首歌,根据诗的内容去吟唱画画,帮助学生理解诗意是我在古诗教学中常用的手段之一。
1、以诗入曲,品味诗文
诗歌,顾名思义,是可歌可唱的。古诗讲究押韵平仄,给合诗配上乐曲,让学生展喉吟唱,可谓是诗歌教学的一大乐事。配曲一是要选学生熟悉的曲子,二是要选调性与古诗合拍的曲子。由于学生对诗歌意蕴已基本掌握,“以诗入曲”就很自然。在教学活动中,激发学生的潜在能力,发挥他们的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用歌声吟唱,还古诗本来面目。如:学习了《咏鹅》后,配用曲调,在音乐声中,学生和曲吟唱,便有情有致,不仅加深了对诗境的感悟,而且在歌唱中受到诗美的熏陶。
2、诗画结合,再现画面。
如学习杜甫的《绝句》,在学生明确诗意的基础上,让学生一边读一边想像,把想象中的画面画出来,黄鹂、翠柳、白鹭、青天、千秋雪、万里船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图画。学生边画边想象,给画配上颜色,让学生通过视觉去感受图画中的美,与诗相互印证,以此获得美感的愉悦,进而欣赏画面美,引导学生进入诗的优美意境。再如学习《小池》一诗,诗中初夏秀美的小荷花池,充满生机,引导学生自学,自读几遍,展开想象,画一画,可以结合生活实践用自己的经验去丰富形象,表现诗中优美的意境和活力,这样学生学习兴趣激发起来,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自学能力得到培养,真正实现学有所思,学有所得。
3、展开想象,究其意蕴
古诗不仅意境优美,而且多处留有艺术空白,给读者以回味无穷的余地。小学生思维活跃,正处在发展想象力的最佳时期,这就要求教师挖掘诗句间存在的联系,启发学生展开想象,究其意蕴,以培养他们的想象力。
教学《春晓》一诗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想象来填补“空白”。想象作者的动作:睁开惺松的双眼,伸个懒腰,走到窗前,推开窗户;想象作者看到、听到的情景:花瓣飘落,小鸟鸣叫,空气清新宜人;想象作者的内心活动:昨夜一场风雨,打落了这么多花瓣,多么可惜啊!这样,学生便仿佛身临其境,真切地感受到作者爱花、惜花的思想感情。这正应验了叶圣陶先生曾说过的一句话:“古诗教学目标是陶冶性情和培养想象能力。”
作画、、想象能把学生融人古诗特有的境界之中,情感与认知结合,意境与情境相融,从而得以品赏古诗的精华所在。
四、真情诵读,感悟美的韵律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讲的就是诵读的重要性。许多脍炙人口的诗作就像是一幅画,一首歌,作为文学宝库中的瑰宝,世世代代为人们永远流传。古诗讲究韵律,对仗工整,平仄押韵,读起来琅琅上口,使其本身就具有音乐美、韵律美。新大纲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通过声情并茂的反复吟诵,能传达作品和谐婉转的韵律,再现作品的意境美和形式美,从而进入作品中的意境,体会古诗的情感,引起心理上的快感和审美联想,并在反复吟诵中达到“目视其文、口发其音、心同其情、耳醉其音”的艺术效果。如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中诗人经过反复推敲,精心筛选,觉得只有“绿”字最为恰当,极富于表现力。通过咬文嚼字,反复吟咏,反复品味,学生不仅深悟了全诗浓浓的乡情,而且欣赏了诗人锤炼语言的非凡功力和高超的艺术技巧,获得美的熏陶,受到美的感染。
同时,指导学生诵读时要注意诗的节奏、韵脚及合适的音调,恰当地表示诗中的思想感情。有的音调要缓慢,低沉,象陆游的《示儿》,朗读时要把诗人那种至死不忘收复失地、光复中原的爱国主义精神表达出来;有的则要用热烈诚恳的音调来朗读,如《赠汪伦》中表达的诗人李白与汪伦的深厚情谊;而《望庐山瀑布》这首诗则要用热情奔放的音调来指导朗读,才能把诗人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澎湃激情表现出来。
总之,古诗就像一幅幅多姿多彩的画卷一样,展现在我们面前。语文古诗教学要满足学生阅读古诗词的需要,虽然教材中有一定数量的古诗,但仍远远不够的,要鼓励学生阅读更大量的古诗,帮助他们在古代诗歌的阅读中得到更好的艺术陶冶和美的浸润。只有多读、深思,才能透彻的理解它的内容,充分体会诗文之意蕴,受到美的熏陶,得到美的享受,使小学生从小受到美的感染,奠定他们爱自然、爱祖国、爱美和爱生活的深厚情感,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7—5041—2093—6杜卫:《美育论》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12月第1版。【2】ISBN7—81067—299—1 万福成、李戎:《语文教育美学论》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2001年12月第1版
【3】杂志类:邓明菁:《感受古诗词的意境美》《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2005年第12期
【4】 杂志类:张永德:《情景再造:小学古诗词教学的审美策略》《小学语文设计》2006年5月
【5】张德勤.新课程理念下语文教学的审美教育[J].小学教学研究.2005.(1)
5.美在山东 美在身边征文 篇五
美,就在身边。在我们的班级里就是时时刻刻的存在着美。上课时,老师进门时那灿烂的微笑就是我们一节课中美的开始,“起立,老师好。”是同学们给老师美的回应,在上课时老师与同学们亲密的互动,激烈的.比拼,就是美得见证。在下课的一瞬间,同学们松了一口气露出那灿烂的微笑就是美的完结。
美,就在身边。随着时间的推移,现在的环境已不像昔日的脏,乱,差,取而代之的是美,静,齐。这都要感谢那些默默无闻,无私奉献却不求回报的清洁工。是他们,为我们的地球添了一份绿,添了一份美。
美,就在身边。20xx年“512汶川大地震”给我们带来了多少感人的故事。为救同学断臂的白乐潇是一位12岁的女孩。地震发生时,她的胳膊被教室的门卡住,为了让后面的同学跑出教室,她忍住疼痛自己把胳膊拽断了。同学得救了,她却从此失去了一条手臂。这位舍己救人的小姑娘,人们把她称为“小英雄”。还有这样一位教师——德阳市东汽中学教导主任谭千秋,在地震发生的那一瞬间把双臂张开趴在课桌上,身下死死护着4个学生,学生们都获救了,谭老师却不幸遇难。这是多么伟大的人性之美,她们的美让我们每一位感动!
6.美在山东美在身边作文 篇六
齐鲁大地,自然风光的秀美与人文资源的悠久在这里融为一体。中华古老的文明在这里孕育,儒家思想的智慧在这里传播,人间仙境在这里流传……
东岳泰山为我国五岳之首,号称“天下第一山”。它拔地通天,巍然屹立于山东东部,最高峰玉皇顶海拔1545米。泰山巍峨、雄奇、沉浑、峻秀的自然景观常令世人慨叹,更有数不清的名胜古迹,摩崖碑碣,使泰山成了世 生个宝宝其实不难 以美食的名义去旅行 度假居所 浪漫体验 探秘:穿越北纬30度 界少有的历史文化游览胜地。游泰山不仅使您感到泰山的雄伟高大,而且是一种意志坚强的体现,使人进入一种“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意境。
有名的三孔,孔庙、孔府、孔林——是儒家思想的发源地。孔庙坐落在曲阜城内,其建筑规模宏大壮丽,金碧辉煌,为我国最大的祭孔圣地。孔庙旁是孔子历代子孙居住的地方——孔府,是目前我国保存最长久、最完好的古代非皇家私人府邸。孔林则是孔子及家族的专用墓地,也是目前世界上面积最大的氏族墓地。
还有趵突泉,趵突泉是济南72名泉的第一泉。趵突是跳跃的意思。宋朝文学家曾巩等根据泉水涌出的形状取名趵突。趵突泉公园始建于1956年,其名胜古迹,文化内涵极为丰富,是具有南北方园林艺术特点的最有代表性的山水园林。
举世闻名的蓬莱阁坐落在蓬莱市北濒海的丹崖山上。蓬莱素有仙境之称,传说蓬莱、瀛州、方丈是海中的3座神山,为神仙居住的地方,自古便是秦皇汉武求仙访药之处。蓬莱阁始建于北宋嘉佑6年(公元1061年),与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并称为“中国四大名楼”。蓬莱阁虎踞丹崖山巅,云拥浪托,美不胜收。
我爱我的家乡,我爱我的祖国,我爱大自然
秋日的斜晖,投下了一个俏丽的影儿,树叶便像一枚小舟,在空中翩然飞舞,时而盘旋,时而上下纷飞,自生命的最后一刻尽情的演绎自己的美丽。
落叶,真美!
人生短暂,美丽转瞬即逝。但只要我们用心灵体味,美便俯拾皆是。是落时的一个微笑,孤独时的一声祝福,忧伤时的一份慰藉,都会给人美的享受。
身边都是美,从生命的开端到结束,孕育着无尽的美。心灵,在美丽中晃动;希望,在美丽中萌发;生命,在美丽中充实。让我们倾注所有的激情,所有的心智,去感悟人生,感受身边的美。
感悟人生,不为别的,只为活在美丽中。
7.例谈意境美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篇七
一.感受意境应该明确意境的内涵
意境作为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范畴, 是指艺术家的审美体验、情趣、理想与经过提炼、加工的生活形象融为一体所形成的艺术境界。意境要求主客体的高度统一。在有意境的作品中, “情景名为二, 而实不可离。巧者则有‘情中景’, ‘景中情’。” (王夫子语) 所谓“情中景”, 乃因情而生景, 如“感时花溅泪”;所谓“景中情”, 乃因景而生情, 如“满园春色关不住”。但二者又都以情意为主导, 有了情意作主导, 才能体现艺术家主观创造的特点, 以实现主客体的统一。记得在讲朱自清的写景抒情散文《春》时, 我的教学过程主要分为四步:第一步, 先让学生仔细听录音两遍;第二步, 让学生找出自己认为最优美的词、短语或者句子;第三步, 叫学生回答“你为什么觉得它美?”;第四步, 由我归纳小结。朱自清的《春》是一篇富有深刻意境的佳作, 作者运用诗情和画意的完美结合, 创造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感受这种意境要从感受和理解画面开始, 因为作者对春天的赞美之情不是直抒胸臆, 而是倾注在对一草一木、一花一草的生动描摹之中, 渗透在整个画面之中。如对盛开的野花, 作者描写道:“野花遍地是:杂样儿, 有名字的, 没名字的, 散在草丛里像眼睛, 像星星, 还眨呀眨的。”“一切景语皆情语”, 由于作者倾注了感情, 这些小野花都仿佛变成了富有感情的小精灵, 作者内在的诗情和外在的景物达到一种情景交融的和谐统一。可以说, 学习这篇散文时, 学生处处都能够闻到春的气息, 感受到春的芳香、温馨, 从而体验到作者对美好春天的赞美之情, 最终达到主客体的统一。
二.感受意境必须抓住意境的特征
引人入胜的意境都富有个性化的特征, 因为作家、艺术家都有自己独特的观察事物的角度、独特的情趣和性格, 这就必然构成意境的个性化特点。如初中语文课本中有两首同是送别友人的诗, 但由于作者送友人去的地方不同, 所以引起诗人的感情体验也各异。《送元二使安西》一诗的作者是王维, 由于友人 (元二) 去的地方是一个远离都市, 偏僻、荒凉的边疆地区, 诗人送别友人时难免为其今后的生活忧虑和担心, 因此诗中必然流露出诗人极度忧伤的心情。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 由于作者李白他的友人孟浩然去的地方广陵即现在的扬州市, 当时是一个繁华热闹的都市, 因此, 诗人除了眷恋朋友之外, 更重要的是流露出诗人对友人的羡慕、钦佩之情。所以, 同是送别诗, 诗人表达的情感却是迥然不同的。我当时采用比较的方法, 让学生自己去领略、感受其中的意境, 达到与诗人“同情共感”的艺术境界。
三.感受意境应该明了意境的创造过程
意境美的创造过程是一个典型化的过程。典型化也就是不断地开拓和想象, 略去那些偶然的、表面的东西, 强调本质的、深刻的东西。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领悟意境时要善于把握意境的深化与开拓过程, 最终熔铸成具有典型性的意境。那么, 如何去进行意境的深化与开拓呢?这主要是要与作者感情的发展和意象的变化相一致。比如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 诗句一开始“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这两句不仅点出了送友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而且创造出一种优美的意境。首句是说这两位诗人即将辞别, 且又在天下名胜的黄鹤楼下。黄鹤楼风景秀丽, 充满诗情画意, 这给送行时两人复杂矛盾的心理增添了一份意境美。第二句是送别意境的开拓。两位诗人辞别之时正值“烟花三月”, 加之孟浩然要去的地方又是当时繁华之地扬州, 这就使得送别的意境更为深邃、开阔而富有浓郁的诗意。送别时必然会有互诉衷肠、互致珍重的话语, 但作者却惜墨如金, 只抓住“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这一典型镜头去抒发感情。这两句是“情景交融”的诗句, 诗人进一步深化了超凡脱俗的送别意境, 表达出含蓄深沉的送友之情。尤其是最后一句:作者寄情于江水, 以水传情, 更显得意境开阔、深邃。至此, 一个长江送友的典型意境完全呈现于读者眼前。因此, 意境的创造需要不断开拓和深化, 只有把典型化的意境用语言来感染学生, 才能提高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
8.数学美在教学中的作用和几点尝试 篇八
一、数学美在教学中的作用
(一)揭示数学美,提高学生钻研数学的主动性
數学学习虽然在创造性欲望的满足上无法与数学发现相比,但同样可以享受到“再发现”和“再创造”的喜悦。一个概念的透彻理解,一个定理的巧妙证明,一个公式的正确使用,一个方法的恰到好处的运用,特别是一道难题经过冥思苦想后的突然悟出,真似“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在圆的计算的教学中,为了加强学生对圆面积推导过程的理解和应用,我应用了数学中的简单美特征,发给学生材料,先由学生按照印好的线剪拼,推导计算公式,然后小组讨论能否拼成其他图形。学生在相互讨论中剪拼成了三角形、梯形,在我的指导下也推导出了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在这过程中,他们兴趣盎然,眼中闪耀着成功的喜悦。
(二)启迪思维活动
开发智力,提高能力的核心是发展思维。在数学学习中,一个数学题的解法是否合理,除了有实践标准和逻辑标准之外,还有美学标准。
例如应用题的解法常有多种,我们也提倡解决问题的方法多样化,那么在这多种解法中如何判断其优劣呢?其最主要也是最基本的标准——是否简捷。如:“一条路长1200米,某工程队前3天修了全长的1/5,照这样计算,修完这条路还需几天?”
解法一:(1200-1200x1/5)÷(1200x1/5+3)=12(天)
解法二:1200+(1200x1/5+3)一3=12(天)
解法三:[(1-1/5)÷1/5]x3=12(天)
解法四:3÷1/5—3=12(天)
后两种解法运算量小,道理也很清楚,特别是第四种解法.利用天数与与工作量的关系,一下子算出总天数,再减去已用的3天,马上得解,因而也是最清楚、最美的解法。
(三)深化理解知识
在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这一课的复习过程中,我首先让学生回忆了所学过的平面图形,然后组织小组讨论我们可以把这样的平面图形怎么进行分类?为什么?讨论和分类的过程,也是理解这些图形的内在联系的过程,学生通过图形的分类及用字母表示数量,得到的各种计算方式的极为优美的简洁的表达形式,体会到了数学所特有的美。
(四)陶冶思想情操
爱美是人的天性。人之爱美,在年少时尤为突出,我们要让学生在美的享受中开启心灵,引起精神的升华。充分利用生动的材料.以数学美的魅力拨动学生的心弦,使他们在享受数学美的愉悦中增长知识,受到教益,并在情感上产生共鸣,才能收到陶冶情操的良好效果。
在教圆的周长这一课时,我结合介绍我国古代数学家祖冲之,他把圆周率的值精确计算到了3.1415926-3.1415927之间,这在古代是多么的伟大啊,不言而喻,我国数学的辉煌成就中所体现出来的数学美,是给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极好材料。又如,数学中的曲线不仅具有柔和而流畅的外形,而且还可以赋予丰富深刻的含义:圆,象征完美,象征团圆,而曲线则暗示着某种人生真谛。
二、实施美育的尝试
(一)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
数学美虽是一种真实的美,但它是美的高级形式。因此,数学究竟美在何处,学生不可能轻易意识到。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数学美感直觉,引导他们去发现美鉴赏美,从而提高审美能力。
例如:在数学“组合图形的面积计算时”,我先用多媒体放映生活记实片,带领学生观察生活,到生活中去寻找数学。学生观察,捕捉到生活中的许许多多已学过的平面图形,然后定格在数学图形上,让学生提出问题,并思考如何解决,这样变抽象的说教为形象的演示。利用多媒体手段,打破时空局限,激活创造思维。
(二)创造数学优美环境
数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数学教学必须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遵循教学规律。运用美育原则,通过教师的精心设计,把数学材料的静态集合转化成切合学生心理水平的教学的动态过程,造成一种知识与能力的结合,数学与艺术交融,教师与学生共鸣的优美环境。
例如,为了推导圆锥体积公式,根据教材要求和学生实际,我设计了如下教学过程:
1、提出问题,引起猜想。
问:我们是怎么推导圆柱体积的?现在要推导圆锥的体积,该怎么办?为什么?继而通过讨论,引起猜想。
2、实际演示、证实猜想。
拿出事先准备的等底等高的圆柱、圆锥。把它们的容积近似地看成它们的体积,通过实验得出结论: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
讨论:如果不等底等高,结论能成立吗?
9.美在山东美在身边征文启事 篇九
为推动校园文化建设,提升小学生的艺术素养,由《当代小学生》编辑部和山东新航海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主办的“美在山东 美在身边”有奖征文活动现面向广大小学生读者征集稿件。
一、活动时间: 4月 1日 —206月 30日
二、大赛主题
本次大赛的主题是“美在山东 美在身边”。生活中并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亲爱的同学们,只有当我们细心地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的时候,我们才会发现,生活中有许许多多的东西都有着各自的美丽。生活在我们身边的人,他们也纷纷用自己的方式传递着爱、传递着美……现在,就请你拿起手中的笔,背起身边的相机,用自己的`心去寻找和发现藏在我们身边的那份美吧!
三、作品要求
1.本次征文体裁及题材均不限,题目自拟。内容要求积极向上,展示健康的审美情趣。
2.参赛作文一律用稿纸誊写或用电脑打印,书写工整、规范,打印美观大方。参赛作文经过指导的,须由指导教师写出推荐评语参评;无推荐评语的参赛作文,将视为无指导教师作品参评。
3.书法作品包括硬笔书法和软笔书法,尺寸不限。绘画作品也可采用水彩、蜡笔、剪纸、版画等各种表现形式。参赛摄影作品冲洗为7寸照片。
四、奖项设置:
活动结束后,组委会将对稿件进行统一评选。评出特等奖50名,一等奖300名、二等奖 700名、三等奖1000 名,并设优秀组织奖100个。对所有获奖学生及指导教师均颁发奖品和荣誉证书。部分获奖作品将在《当代小学生》杂志上发表。
五、参赛方式
1.本次征文活动,每名选手可以分别参加作文、书画和摄影三个项目的评选,但每个项目仅限一份作品参赛。
2.参赛者须在文章标题下用正楷书写本人姓名及所在市(县)、学校(校址)、邮政编码、班级、指导教师和联系电话。
10.美在山东美在身边作文450字 篇十
周六下午,我去书城看书,准备进书城时,一幅场景让我停下了脚步,一只黑黑的流浪狗正翻着垃圾箱,寻找食物。我猜想:一定是被主人遗弃了吧,要么就是走丢了。后来看见,一个衣衫褴褛、面黄肌瘦的老人朝这边走来,看他的穿着和外貌,可以确定他家不是很富有。
他从口袋里拿出几块饼干,喂给那只狗,那只狗好像认识他似的,吃了饼干,还朝他摇了摇尾巴。然后,老人把狗抱起来朝前走去,我脸上写满了问号,十分迷惑,就跟了过去。
来到一个小巷,他把狗放下,之后进了屋子,然后来了许多小狗。我吃惊了,心想:他不会就是拐卖小狗协会的吧,啊,太恐怖了,乍一看,又不像。我走了过去,问了问他:“老爷爷,您为什么养这么多小狗啊?”老人回答说:“他们有些是被主人遗弃的,我看他们可怜就收留了他们。”“哦,原来是这样,您家就您一人吗?”“儿子在外面赚钱养家,过年才会回来。”
原来他是位空巢老人,哎,真可怜,跟那些小狗比起来,小狗幸福多了。“姑娘,你是怎么找到这的?”“我啊,我本来是要去看书的,看见那只狗,您抱它抱到这来,我还以为您是动物拐卖协会的。呵呵,不过我现在知道了爷爷您是好人。”“你这小姑娘真有爱心,送你一只小狗怎么样呢?”“不用了,爷爷,您留着吧,它们对您有感情,在我那可能没住几天,就会自己跑回来的。”“那好吧,姑娘。”“嗯,谢谢您的好意,时候不早了,我该回家了,再见,老爷爷。”“小朋友再见。”老爷爷笑着说。
道别后,我跑出了巷子,为之感动,我的脑海都是他那慈祥的话语和亲切的微笑,仿佛他还在我面前一样。
爱心成就美,那位老爷爷就是美丽的代言人。
美在山东美在身边作文450字二:
为培养广大师生的环保意识和良好的个人习惯,引导全体师生关爱自己的学习环境,形成见纸就捡、不乱扔废纸垃圾的意识。2月25日,我校郯城街道小学全体师生在操场举行了“爱在身边,美在校园”主题教育启动仪式。
我校这次活动是为了号召全体同学争做文明好少年,养成讲究卫生的好习惯,共建平安、和谐、洁净、绿色校园。我校学生代表和教师代表宣誓,分别就如何做一名“美丽的学生”和“美丽的教师”做了承诺。仪式上学校领导为第一批上岗的“卫生监督员”佩戴红袖章。随后举行了“百米长卷千人签名”宣誓活动,全体师生在长卷上庄重地签下了自己的名字,大家都决心身体力行践行“弯弯腰捡起一片纸,使校园干干净净”的宗旨,共建街道小学绿色和谐校园。
11.语言美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篇十一
一、创设精彩课堂导语
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可见课堂导语对一节课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教学过程中常见这种现象:一位老师走进课堂第一句话就是把书拿出来翻到某某页。尤其是在学生上了几节课后,身心都已疲惫,正昏昏欲睡时,这样的开场白无疑是最好的催眠曲!特别是语文课,学生自以为很好懂,一两节课不听没关系。因此有经验的老师从不忽视导语的设计,当学生听到富有启发性、感染力的开场白,定能精神为之一振,浓浓的学习兴趣与强烈的求知欲也就随之产生啦。有了良好的氛围,教师就教得起劲,学生也学得用心。研修期间所看的示范课,授课的老师们都特别注意这一点,很是值得我们效仿!
二、讲究教学语言之美
于漪老师说过:“哪怕是提一个问题,不以真情浇灌,语言平板黯淡,就碰不到学生学习的兴奋点”。因此我们常见到这种情况:同样的课文不同的人会教出不同的滋味来,即便是使用同一个教案,也会有优劣高下之分。其原因何在?这恐怕与老师的语言有很大关系。语言平淡无味,没有张力,没有粘性,即使有好的教案也会流于平板、单薄和苍白也就无法酿造出一种身临其境的氛围了。课堂就没有活气,死气沉沉,这样的课堂怎么能让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主动呢?又何谈提高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呢?无疑让语言“活”起来才能解决。怎样使语言“活”起来呢?
首先讲究语言的准确、简练。要准确就是不允许有歧义,更不允许出现错误。要简练就是要求不能重复罗嗦,不能拖泥带水,努力让学生对教者的语言有一准二简三净的好感,藉以展现语言的健康美。
其次语言的生动、形象。在准确、简练的基础上力求生动形象,这就要求借助描写手法,调动人体多种感官,让所介绍的事物栩栩如生,让所阐述的道理浅显易懂,让你所抒发的情感真实感人,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
再者讲究语言的亲切、和蔼。大家都知道售货员笑脸迎客是为了做成买卖,推销员满面春风是为了推销商品。教师的上帝是学生,首要的是营造友好、和谐的课堂气氛。所以老师的语言应该是亲切的、和蔼的,表情应该是笑容可掬的,语气应该是商榷的,不应是板着面孔、拉长脸的。
法国罗丹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语文教材中有大量的文学名著,他们都是文学宝库中的精品,当教师带领学生进入这艺术殿堂漫游时,就要挖掘教材中能体现美感的语言文字,调动种种教学手段来感受教材中能反映生活本质的真、善、美。一个语文教师,如果没有较高的文学修养和一定的美学知识,就不能进行审美教育。不论是词藻优美的散文,还是感情丰富的诗歌,离开了美的欣赏,偏离了情感教育,只抓住了一些字、词、句而游离于宏观分析之外,那只能是干巴巴的说教。有了美的教材,加上美的语言,一定会让你的语文课堂更完美。
【数学美在数学教学中的】推荐阅读:
初中数学教材中的数学思想06-25
数学猜想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10-02
浅谈数学史教学在高等数学课堂中的作用11-12
浅谈数学史在中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06-20
数学活动设计在数学教学中的意义和方法11-12
高等数学中极限思想在中学数学中的渗透09-02
数学中的智慧10-24
数学教学中的“问题教学”06-17
数学教学中的反思06-19
生活中的数学作文0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