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课程实施方案计划

2024-09-05

校本课程实施方案计划(精选10篇)

1.校本课程实施方案计划 篇一

2017-2018学下学期 校本课程实施方案

校本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我校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严格执行省市课程计划,结合通化兴华教育中心“2016年教育教学工作要点”、本校教育教学实际及学生年龄特点,制定校本课程计划,具体内容如下: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精神,确立现代教育观、课程观、质量观,把“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作为课程基本理念,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理念,根据学生的兴趣和需要,精心组织,扎实有效地开展新课程改革实验,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二、课程目标

1、通过课程开发与教师培训,发展教师专业水平,形成有较强的课程开发和实施的教师队伍,形成强干的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管理队伍及科学的评价体系。

2、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发展个性特长,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自我完善的能力,拓展学生的知识领域,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和审美能力,陶冶情操、增进身心健康,使学生热爱学校生活,适应社会。

三、教学原则

1、以人为本原则。

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应从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成长的需要出发,选取学生感兴趣,利于他们成长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

2、灵活性原则。

教学内容、方法应以学生实际情况而定,教师应从学生的能力、效果等差异出发,因材施教,灵活进行内容形式上的调整,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广泛地发展。

3、开放性原则。

校本课程的开放性体现在目标的多元化、内容的宽适性、时间空间的广域性、可变性,评价的差异性、主体性。

4、因地制宜原则。

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都要体现地域特色。本学期要结合通化山区的特色,从其地域特色、历史与文化及拥有丰富的珍稀动植物等方面来挖掘课程资源,开发新的学科拓展类课程。

四、校本课程组织机构 组长:

副组长: 组员:

五、课程实施过程和具体工作安排

(一)、加强校本课程的计划性。

开学初始认真制订教学计划,确定教学内容的框架。日常的教学工作必须根据教学计划展开,做到认真备课、上课、考核,充分发挥校本课程的育人功能。

(二)、校本课程定时间、定课表、定教学内容、定授课教师。

1、时间:每周三下午七、八节课。

2、校本课程的开设纳入课程表,校本课程的管理与日常学科课程的管理等同。

3、课程门类:

共设置音乐类、体育类、美术类、信息学奥赛类、科技类、小记者类及学科类,七个门类25个课程班。

音乐类:管乐、舞蹈。

美术类:电脑绘画、国画、刀画。

体育类:篮球、足球、毽球、羽毛球、花式跳绳。信息学奥赛类:信息学奥赛班、电脑动画。科技类:探索人体奥秘、生活中的化学。书法类:软笔书法。

学科类:文学写作、中国趣味文化、长白山历史与文化、数学与生活、寻访文物古迹之通化、探寻长白山地区珍稀动植物、现代礼仪。

4、学校选派教学经验丰富的、有专业特长的教师任校本课,对在某专项学习中表现出有特殊兴趣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地辅导,以促进学生特长的发展。

(三)、校本课程定教学目标

1、各类校本课程突出特色的培养目标,适应课程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全面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按照通化市教育局要求,以 “通化市红色教育基地”、“高句丽文化”、“满族文化”、“长白山历史与文化”、“通化特色”等为核心,开发和实施相关校本课程,充分体现地域特色。

3、通过选修门类丰富的校本课程教学,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专业特长,为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学生竞赛提供必要的保障,为深入开展“体育艺术2+1”工作提供日常指导,为我校创办省内一流学校提供前提与保障。

(四)、校本课程的实施采取师生自愿、灵活的方式开展。

1、学校鼓励有能力的教师主动开发学科拓展领域的教学内容,主动承担校本课程,促进学科教学向更深、更广泛的领域发展。

2、学校倡导教师积极挖掘自身兴趣特长,并通过教师的表帅作用影响学生,使更多学生主动、健康、全面地发展。

3、学校采取学生自主、自愿的原则,让学生根据自身需要自由选课,使学生带着兴趣学习,在快乐中学习和成长。

六、课程评价

1、日常考核评价。

校本课程要和学科类课程一同纳入课程表中,任课教师要认真组织,杜绝课堂教学的随意性,学校要对教师上课及学生学习情况进行严格考核,并将校本课程的实施纳入教师的月工作质量考核之中。

2、学生学习评价。

每学期期中、期末,学校至少2次对校本课程进行全面的验收,验收结果纳入学生综合素质之中。

学校通过问卷、访谈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对于课堂表现突出、学习效果好的学生,在三好学生、优秀干部、班级之星评比中优先考虑。

3、学习效果评价。

凡选修校本课的学生参加县级以上级别的文体活动、信息技术大赛及其它相关比赛,取得的结果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及指导教师考核之中,考核结果记入教师业务档案。

七、课程实施保障

1、将校本课程开发工作纳入学校议事日程,建立校本课检查考核机制,由教务处具体负责此项工作的安排、落实与考核。

2、保持校本课任课教师队伍相对稳定和部分动态管理,有计划地实施教学及管理培训工作,提高课程管理水平。

3、学校尽最大努力为校本课程的实施管理提供场地、资金及其它相关保障。

2.校本课程实施方案计划 篇二

一、课程开发, 在一次次修订中蜕变

学校充分利用和挖掘校内外资源, 结合地域特色, 对课程开发体系进行了前期认证, 以独特的视角, 捕捉身边的课程资源, 确定学校课程建设的方向和思路, 从而开发和实施校本课程。

我们在对学生进行了有针对性的问卷调查的基础上, 依托家乡独特的地理、历史、文化、传统礼仪习惯等丰富的教育资源, 以“让每一个学生了解家乡, 让每一个学生热爱家乡”为目标, 确定了我校的必修课程——《腾飞的凤凰——唐山》。

《腾飞的凤凰——唐山》分为一至六年级六册教材。各册教材的编写都遵循了新课程标准的课程理念, 根据学生的年龄与认知特点, 确定主题, 选取内容, 尽求浅显易懂, 贴近生活实际。在教材板块设计和美工方面也进行了深入研究, 单元版块明了, 课后设有“小调查”“小探究”“动手画”“动手拼”等实践活动, 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将课堂学习与课后实践结合起来,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活动后的“展示与评价”版块, 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同时几年来不断对其进行修正, 与时俱进, 不断完善, 力求使其集知识性、本土性、趣味性、教育性于一体, 让学生在了解唐山的名胜、风俗、文化等知识的基础上, 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和道德情操。

二、课程设置, 在一次次选择中成就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指出:学校要“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因此, 我校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原则, 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需求、个性发展, 汲取外校的经验, 深入挖掘本校的资源潜能, 尤其是充分开掘教师的潜能, 使得我校的校本选修课程的开发工作扎扎实实。在不断的选择、重组、整合的基础上切合学生学习需要确定了少儿形体、七彩儿童画、小小书法家、航模、软雕、少儿键盘等十几个门类的选修课程内容和活动形式, 每周一课时。教师在根据自身特点的选择中成就了好课程, 学生在一次次选择中发展了各自的特长。

三、课程评价, 在多元评价中完善

长期以来, 我们认为学生成绩是评价教学的唯一标准, 结果导致了分数竞赛, 出现了高分低能现象。这些现象的产生令我们教育工作者痛心。痛定思痛, 我们明白了要真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就必须摆脱单一量化评定的方法。因此, 学校依据课程标准精神, 突出知识、技能训练的同时, 更突出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针对不同课程的性质、特点, 学校制定了不同的评价方式, 使评价自成体系。力求评价方式多样及灵活:自我评价与同伴评价、口头评价与书面评价、等级评价与评语评价、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阶段评价与全程评价等。学生可根据自己的表现和知识、技能层次随时提出申请, 教师要及时做出等级认定。这种评价体系成为我校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促进学生发展和教师不断提高的积极、有效的激励手段。学生在这样的评价里更能够找到自我, 树立起可持续发展的自信。

四、课程实施, 在校本课程里实现

几年来, 学校的校本课程已成为校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极大地促进了特色校园的建设, 激活了校园, 激活了教学, 师生面貌焕然一新, 师生以特色为自豪。特色学校的社会效应更不可低估, 社会、家长改变了对学校的看法, 自觉或不自觉地支持学校的各项工作。

(一) 知行合一爱家乡

《腾飞的凤凰——唐山》这一必修课程的开发凝聚了众多教师的心血, 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 教师更是不断探索, 积极尝试课堂教学新思路。为了最大限度地为学生呈现教学内容, 学校网站专门开设了校本课程版块, 任课教师专门制作了《唐山皮影》《唐山评剧》《唐山人文:帮一点》《迁西板栗》等专题学习网站, 学生在丰富的资料中获得了更多的知识与对家乡的情感体验。这也有利于实现我们最终的教学目标:使学生知家乡、爱家乡、赞家乡、游家乡, 从而作到“知行合一”。为此, 任课教师精心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 坚持从实践中来, 回到实践中去, 相继开展了“家乡变化大”小小摄影比赛、“我眼中的家乡”征文、“腾飞吧唐山, 我可爱的家乡”及“赞美你新唐山人文精神”主题演讲、诗歌创作和手抄报比赛等活动。活动中学生成为自发宣传家乡的小使者, 把自己对家乡的深入了解通过写一写、画一画、拍一拍、讲一讲等方式记录下来, 并表达了自己独特的感受。这一张张以学生视角拍摄的家乡的照片及一首首小诗等, 会让我们觉得那是宣传家乡的最好的名片。

(二) 重艺术熏陶, 促习惯养成

为了培养知书达理、志趣高雅的学生, 我校以学生兴趣为出发点, 结合教师实际对校本选修课程进行了深入开发, 为学生量身定制了九门课程。课程中从简单的运笔到基本笔画、偏旁部首、间架结构的准确把握, 一幅幅逼真而又富有童趣的儿童画, 一个个舒展的形体动作……都凝结着教师许多心血。在学生一张张充满个性的创意作品、一次次近乎完美的展示中师生收获的是骄傲与喜悦。学生在此过程中受到的无形的艺术熏陶与养成的良好学习习惯, 是最宝贵财富。

3.微型课程:破解校本课程实施困境 篇三

作为现代课程的一种形态,微型课程是一种基于学校资源、教师能力与学生兴趣,以主题模块组织起来的相对独立与完整的小规模课程。在儿童影视教育校本课程资源开发过程中,我们逐步意识到,微型之“微”具有两层含义:一是不成系统,但具有专题性质;二是周期短,一门课程可在一个学期完成,也可在几周,甚至几个课时内完成。相对于传统意义上的“大课程”,微型课程专题涉及面较窄,搜集资料的难度较小,更容易驾驭,一般教师都能胜任课程的编制和教学。这种介于活动和课程之间的形式自由而开放,教师可立足学科尽展其能,学生也更加乐于参与。

一、学科·影视“微结合”,激发学习兴趣

众所周知,影视资源这种超文本载体具有题材丰富、形象、直观等特性,其教学效果是教师使用教材文本教学所无法比拟的。整合超文本方式与纯文本教学,发挥影视资源丰富的表现功能,能改变单一的教学形式,使教学内容变得立体生动。同时,教学从静止的展示转化为学生易于接受的动态画面,能极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积极投入学习活动,达到“课亦始,趣亦生”的教学境界。

基于这一思考,在研究初期,学校发动各学科组根据教材内容,尝试列出“教材与影视结合教学安排表”,选取相应的影视资源进行教学,做到“手中有书,心中有片”。借此,希望让教师感受影视资源的价值,主动思考课程开发策略。例如,语文学科组立足单元主题,尝试将影视资源融入写作教学(见表1)。

影视中的一个镜头、一件道具、一句台词、一段音乐,往往都能引起学生的共鸣。语文课上,借助影视艺术,能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文本创作背景;品德课上,蕴含着浅近哲理的影视故事,常常成为小学生行为规范的指南;数学课上,直观、形象的影视素材则快速启发了学生的思维;音乐课上,影视更成为理解音乐作品内涵的助力,帮助学生把握情感主线……运用优秀影视作品辅助课堂教学,有效激发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让课堂焕发了新的生命活力。

二、同一主题“微选择”,激发探究热情

各学科与影视资源“微结合”所取得的教学效果,极大鼓舞了老师们深入开发影视教育课程资源的信心和兴趣。影视是集文学、艺术、科技为一体的活教材,优秀的影视作品用丰富的表现形式表达着生活,更折射出深刻的社会问题,极富教育意义。其中,许多影视作品表现形式各异,却指向同一题材。为此,老师们着手整理众多影视作品,形成了同一主题的课例资源。

具体来讲,即以同一主题为核心,汇集相关电影,组成“自助餐”系列电影资源库。教师可根据教学主题检索资源库,从中选择教学资源。教学中,教师则利用资源库介绍电影故事梗概,收集主题电影参考资料,并设计电影赏析活动,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等。每学期初,各年级组结合学校的德育工作重点,针对本年级孩子的实际情况,确定影片主题。围绕每一个主题,教师从资源库中选择三至五部相关影片,并分为必看和选看影片。必看影片安排在学校统一设置的影视教育课中,集中观看(同一年级安排同一时间段观影);在集中观影前,教师会进行导看教学,介绍其拍摄背景、影片梗概等。选看影片则让孩子自由选择,至少选一部在课余时间观看,一个主题系列一般历时一个月。

例如,在众多优秀影片中,有不少以科学家、发明家为主角,如《少年爱迪生》《伟人爱迪生》《居里夫人》《莱特兄弟》等。我们汇总这些影片,组成“发明家”主题资源库,并形成了主题课例,开展影视教育活动。在导看环节中,教师介绍发明家的生平事迹,而后组织影片赏析,课末则推荐一些同一主题影片,并将其内容发送至学校微信公众号,号召家长和孩子一起在家选看。同时,布置相应的探究延伸活动,如搜集这些发明家的相关资料,或写观后感言,或以小组为单位制作小报《我心中的发明家》等。在每月最后一节影视教育课上,孩子们争相交流、展示学习成果。孩子们收获良多,写下了许多精彩的感言:

一部部影片把这些发明家的真实人生表现得淋漓尽致,让我们感觉到伟人并不是那么高不可攀,只要敢于付出,敢于拼搏,说不定下一个成功的人就是我们。

通过影片,我了解了居里夫人充实、不朽的人生,我们要做的不仅仅是惊叹于她获得的荣誉,而是应该学习她执着、坚毅、勤奋的精神,学习她的伟大抱负,为“手持知识的火炬,创建崇高的殿堂”而努力奋斗。

三、分段开发“微价值”,促进个性表达

在梳理同一主题影视资源的过程中,老师们发现同一部影视作品往往具有多方面的教育价值,走马观花式的学习无法充分激活这些教育价值。同时,孩子们个性不同,对同一影视作品的感悟各不相同。唯有根据不同年龄段儿童的发展规律,开发影视资源的价值,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诱发其情感活动,满足儿童不同的表达需要。

影视作品题材多样,有童话、故事、科幻,它们或重现战争场景,或展现人物生平,或畅想未来世界……作文何尝不是如此?受此启发,老师们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特点,“创造性”地使用多种作文练习形式,如利用影片学习表达,讲影视故事,写影视片段等。例如,《海底总动员》是经典的美国动画大片,作为影视作文资源,不同年段对其内容的选择和价值取向迥然不同(见表2)。

教学中,教师将学生的表达作品拍成影片,制作了DV儿童作品,孩子们热情极高,踊跃报名为电影配音。孩子们喜欢影视人物、故事和画面,自然有话要说,有情要诉,激发起极大的写作热情。优秀的影视作品情节丰富,人物刻画生动,环境渲染到位,事件描述详尽,这些都值得作文教学借鉴。观看《海底总动员》之后,教师根据不同年级儿童的表达特点,选择不同的写作点及表达形式,拓宽了习作天地,创设了儿童自由表达,展现生命灵性的平台。

四、分科提炼“微应用”,满足学习需求

随着微型课程资源的累积,学校教师对于影视教育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认识逐步加深。在主题课例的开发中,老师们发现,一部成功的影视作品往往涉及自然、社会等多领域,内容丰富,极具人文价值,更容易吸引和感染学生。据此,可以立足不同学科的特点和要求,深入挖掘同一部电影的教育内涵,“吃透”一部电影,从而将影片效能最大化。基于此,各学科组开展合作研究,挖掘同一部影视作品与不同学科的结合点,从中提炼学习点、训练点,以满足儿童的学习需要。

同样以美国影片《海底总动员》为例,各学科组开发了不同的应用方式:

影视语文——沿着影片主题,创编动画故事;影视美术:抓住鱼的形态特征,运用点线面创造鱼的纹样;

影视音乐——依托影片中的音乐,听辨声音的强弱;影视科技:观察、了解海底生物的多样性;

影视信息技术——用金山画王描绘海底世界;

影视英语——表演影片中Nemo和Dory的对话,并有感情地配音;

影视体育——鱼的游姿在加速跑中的练习与运用。

实践证明,经过教师精心选择、组合、剪接后,影视资源营造了特有的情境场,激活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在影视写作课上,孩子们尽情续写父亲玛琳在营救儿子尼莫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影视美术课中,孩子们有滋有味地欣赏着各类鱼的纹样;影视音乐课上,孩子们则静静地感受背景音乐所表达的情感;影视科技课上,孩子们又饶有兴致地探究海底生物的多样性……一部影片,表面看素材单一,实质上内涵丰厚。我们借助这一“材”,做足文章,变出了精彩。同一部影片在不同学科中的运用,实现了影视资源更深度的开发,极大地满足了学生的学习需求。

以主题课例为呈现方式的微型课程开发,让学校走出了儿童影视教育校本课程的实施困境。教师对于影视资源的教育功能有了深刻的理解,课程资源的开发和使用能力得以提升;学生也摆脱了走马观花式的影视学习模式,开始用自主探究、个性表达和创新行动,实现着生动而有个性的成长。

(作者单位:绍兴市上虞区谢塘镇中心小学

浙江绍兴 330682)

责任编辑 毛伟娜

4.小学校本课程实施计划 篇四

2005——2006学年

一、指导思想以课改的新精神、新理念为指导,以开放式教育思想为主线,充分发挥本校资源优势,立足本校,循序渐进地开发和管理本校校本课程——侨乡风韵、孝心责任心教育。使之成为本校课程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并形成特色。用家乡文化来开拓视野,陶冶情操,:用形象生动的事例教育学生要富有孝心责任心,促进学校培养目标的实现。

二、课程开发的目标

1以侨乡的乡土地理、历史、特产为载体,以家乡文化、资源为中心,以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为主要手段,帮助学生了解家乡,进而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同时陶冶学生情操,养成健康的情趣,培养学生的科学人文素养。我们既开发课程资源,又充分利用课程资源。

2、“孝心责任心”主题教育

孝心责任心教育是我们学校传统的特色教育产品,是我们学校依据自己的特点将思品教材重新整合,然后作为校本课程开发项目。充分利用教育资源,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积极的心态,以及以天下为己任的远大理想和志向。孝心责任心教育是播撒希望的种子、编织未来的梦想。

三、教学目标低年级

1、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体验家乡的美丽可爱,从而培养学生对家

乡的热爱

2、通过孝心责任心主题教育,让学生体会父母的艰辛,懂得做事要

有始有终,要有一定的责任意识,培养学生尊敬长辈,主动做力所能及的家务事。

中年级

1、通过实践活动,增进学生对家乡历史风貌和历史人物的了解,培

养学生对家乡的自豪感、责任感。

2、通过各种探究活动,增进学生对家乡历史和家乡特产的了解,培

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从而树立建设家乡的志向。

高年级

1、增进学生对家乡的了解,培养学生对家乡的自豪感、责任感和使

命感。

2、通过探究活动,让学生感受侨乡浓厚的文明文化和高尚追求以及

高度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了解侨乡的历史风貌,风俗民情,以及特产资源等民族责任感。培养学生热爱家乡,报效家乡的美好愿望。

3、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参与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交往能力、信息处理能力。

四、具体措施

1、遵循以下原则

人文性原则:用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为载体,用人文手段保护儿童的积极性,引导多角度审视分析事物,提高认识能力,达到我们的教育目的。

开放性原则:打破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开放学生的学习空间,挖掘社会生活资源,鼓励学生探究,用好社会、生活、自然等教材,跳出照本宣科的课堂教学方式,将教学融入社会、融入生活。

亲历性原则:把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放在首位,以亲历体验活动为主要形式,知识教育为辅,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社会实践与体验活动中,为全面发展学生素质开辟新的途径。

主体性原则:课堂教学方式只是一种手段,学生的主体作用必须得到充分的发挥,所以需要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侨乡怀抱中去研究、探索、发掘其淳朴丰厚的民间文化精华。

2、遵循多样性原则构建活动方式

孝心、责任心培养综合实践活动方式的根本特征是综合性、实践性和多样性。在设计和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我们需遵循以下方式:

(1)责任心专题研究性学习活动。从自身和社会现象中提取有关“责任心”的问题进行探究。成立合作学习小组、课题研究小组、自助小组和道德法庭等专门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机构,对有关责任心的现实问题进

行全面探究。

(2)情境讨论式主题班会活动。班主任老师根据责任心培养的具体要求,设计特定的情境,在老师或学生主持下,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辩论,逐渐明辨是非,形成关于责任认识的正确观点,并激发责任情感。

(3)以社会考察为主的体验性活动。基本活动方式有参观、考察和小记者采访,其内容涉及本市的历史、文化传统、文化古迹、文化遗产、生活方式、经济发展状况、地理、建筑和人文景观、商业设施等,主要是了解各行业履行责任的基本情况。

(4)社会参与的实践性活动。这种活动的根本特征是学生亲身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包括社区服务活动、公益活动和生产劳动三种形式。如为社区特殊人群的生活和家政服务;参与学校或社区管理服务;参加地方公益活动、手工劳动、工厂劳动、田间劳作等,根据活动内容和实验基地分工,组建雏鹰假日小队进行实践活动。

(5)周末德育作业活动。开展以“孝心、责任心培养”为核心的德育作业,即:①读一本有教育意义的好书;②每天做一件对他人或社会有益的事;③搞一次社会调查,或与成人进行一次交心活动;④每天摘录一条重要新闻;⑤学会背一首健康向上的歌曲;⑥看一部爱国主义影视片;⑦给师长写一封信;⑧学会一件拿手的家务活;⑨做好一次小老师;⑩每天做好一件孝心事。

3、加强实施评价。

(1)重视评价的激励,诊断和发展和功能。淡化对学生个体的评价,强调客观了解和评价,帮助学生认识自己,认识了解家乡,促进自我发展。(2)实施多主体参与学生评价

以自评为主,教师同学共同参与,必要时也可让家长参与。

(3)突出过程性评价

注重学生的发展过程,注重教学活动中学生情感态度,认识及行为的发展,进行即时、动态、灵活的评价。

5.校本课程实施工作计划 篇五

——大肚川镇胜利小学

一、课程目标:

1、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发展教师专业水平,形成我校一支良好的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的教师队伍,形成我校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科学管理队伍及评价体系。

2、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发展个性特长,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自我完善的能力,拓展学生的知识领域,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和审美能力,陶冶情操、增进身心健康,使学生热爱学校生活,适应社会。

二、教学原则:

1、主体性原则: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自主活动为主,教师讲授、指导少而精,尽量让学生多练、多动,多给学生以尽可能多的时间与想象、创造空间。

2、灵活性原则:教学内容、方法应以学生实际情况而定,教师应从学生的能力、效果等差异出发,因材施教,灵活的作内容形式上的调整,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

3、开放性原则:体现在目标的多元化、内容的宽适性、时间空间的广域性、可变性,评价的差异性、主体性。

三、课程设置:

1、《古诗欣赏》;

2、《礼仪教育》;

3、《劳动教育》;

四、具体措施:

(一)切实做好培训工作:

为了提高教师的思想认识,我校将以讲座、自学、交流等多种形式组织教师学习,为校本课程的实施创造有利条件。

(二)切实抓好实验进程:

我校校本课程,学生的参与面广、可开发空间大,课程研发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实验的管理与督导,不断推进此项工作的深入实施。

(三)切实搞好教学大赛:

本学期将组织全体校本课程教师的教学展示课活动和教师基本功竞赛,通过大赛的评比,使每位教师更充分的利用和挖掘校本课程,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在提升教师的研究能力的同时,更有利于进一步完善和修正校本课程。

(四)切实组织好学生展示

依据不同年级所学校本课程内容的不同,定期组织学生进行展示评比活动,检测学生学习校本课程的效果,激励学生学习兴趣,使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6.硬笔书法校本课程实施计划 篇六

吴家山第五小学 盛利华

课程背景

以推动我校“以校为本”的校本教研为目标,加强教研组、各年级间的交流、合作意识,充分发挥教师教学的个性,加强校本课程研究,创建合作、探究的校本教研氛围。

通过对同学们进行集体辅导,让同学们正确认识书写的重要,端正同学对待写字的态度,教学中要穿插进一些古今中外的名人学书法的故事,让同学们更加清晰明了的认识到自己对待写字的态度是否端正。使得同学们正确理解把字写漂亮的重要性,并将真正的把字写漂亮贯彻到自己的学习中来。

课程目标

1、在书法学习中,使他们养成良好规范的书写姿势和执笔姿势。

2、指导学生写出一笔漂亮的字,对其学习以及将来的工作、社会交际起到深远的影响。

3、通过书法练习,培养学生认真负责、专心致志、持之以恒的精神。

4、让学生直接接触书法,接触中国文化艺术之美,传承祖国传统文化。课程内容

1、加强课堂四十分钟硬笔教学,认真上课备课与课后练习相结合,加强作业检查批改力度。课堂中多渗入中国传统思想教育,确定“做字先做人”这一教学原则。

2、努力提高学生学习书法的兴趣,进一步强化学生双姿、书写卫生习惯。

4、继续研究学校书法校本教材。

5、各年级的作业均要重视学生习字的质量,任课教师有义务也有责任抓好学生的习字质量。

6、有计划开展好师生习字活动,全面提高师生整体的书法水平:

7、积极组织参加各级书法比赛,积累参赛成果,积极开展成果展示活动。

每月评定一批书法之星、小小书法家。

9、开设书法园地,进行书法教学宣传。

10、多方面提高自身教学能力,业务水平。

课程实施

第1课时:介绍工具及书法基础知识(执笔.坐姿.用笔)

第2课时:楷书笔画的写法(一)——_横(长横,短横,左尖横等)+例字练习

第3课时:楷书笔画的写法(二)____竖画教学+例字练习

竖(垂露,悬针)+例字

第4课时:楷书笔画的写法(三)_____ 点(左点、右点、竖点等)+例字练习

第5课时 :楷书笔画的写法(四)_____ 言字旁、折(横折.竖折)、提+例字练习

第6课时

:楷书笔画的写法(五)_____ 钩(1)(竖钩,斜钩,卧钩)+例字练习

第7课时 : 楷书笔画的写法(六)____ 钩(2)(横钩,竖弯钩,横折钩)+例字练习

第8课时 : 撇(斜撇,长撇)、捺(平捺,斜捺)+例字练习

成果展示

第9课时 : 组合笔画练习, 单字临摹练习

第10课时 : 组合笔画练习, 单字临摹练习

课程评价

1、学生自评

2、学生互评

3、家长评价

7.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研究 篇七

2003年, 从“全面发展, 人文见长”的教育哲学出发, 我校确立了构建以人文方向课程为主流选题、兼有其他方向课程选题的比较完整的校本课程体系, 坚持以行动研究法为主, 自主开发校本课程。

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1.校本课程开发的前期探索阶段 (2002.8~2004.8) :2001年6月《基础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明确提出实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学校课程三级管理。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 以理论学习、编制开发指南为基本标志, 学校开始在兄弟学校已有经验基础上进行校本课程的研究与探索。

2.校本课程开发“自上而下”的演绎模式阶段 (2004.8~2005.7月) :按照高中新课程的基本理念、要求和学校教育哲学、文化, 以校本课程建设方案、开发课程纲要与文本为标志, 通过学校管理者→确立学校教育哲学→进行学校课程整体规划→进行具体校本课程的开发, 在高中新课程整体框架内开发校本课程, 即选修Ⅱ序列。

3.校本课程“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阶段 (2005.8—) :在学校管理者推动基础上, 以对课外活动课程化、“周四大讲堂”为基本标志, 通过师生自发进行课外活动实践→课外活动课程化→确定校本课程整体结构等途径, 实现校本课程开发“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有机结合, 在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都取得新突破。

二、实施策略

1. 校本课程规划策略

建立组织。成立课程开发委员会, 校长任主任, 下设开发研制部、专家顾问组。成立实施领导小组, 负责统筹规划和领导工作。

现状分析。首先, 对学生需求进行调研。2003—2006年期间, 坚持每年都对学校学生进行校本课程开发需求情况的问卷调查。其次, 优化整合校内外课程资源。从2003—2006年, 通过自查、座谈、走访、问卷等形式, 对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进行了全面细致的调研。

目标拟定。从学校“全面发展, 人文见长”教育哲学出发, 根据学校的发展定位和对学生的培养目标, 通过民主审议, 拟定海口一中校本课程开发的总体目标。

方案制定。制定学校校本课程开发与建设总体方案等。

实施与评价。校本课程开发实施采用模块的方式, 保证开发足够数量的模块, 保证相应的课时, 及时向学生公布校本课程目录和说明。采用多元评价方式。

2. 校本课程开发程序

校长是课程开发的第一责任人, 教师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

需求评估。通过调查、座谈等多种方式, 定期对学生学习需求进行评估。

教师培训。在课程开发前, 有针对性地对师生进行课程开发技术培训, 提供业务支持。

课程申报。根据学校要求, 申报开发校本课程的教师写一份简要的《课程纲要》, 同时要附有课程介绍, 交学校课程开发委员会初审。

民主审议。由学校课程委员会负责, 依据审议原则与标准, 通过课程纲要的审议、答辩、推介等方式, 从校本课程的选题、目标、选材、组织、评价和需求等方面进行论证。

课程立项。经审议通过后, 作为校本课程立项列入《校本课程目录》, 拟安排开设。

编制文本。是否编制文本、讲义等, 量力而行。部分拟编制文本的校本课程, 要求教师根据学校《校本课程开发方案编制说明》编制开发方案, 正式编制文本。

文本审定。由学校校本课程开发委员会负责。

3. 校本课程实施策略

公布课程。经立项列入学校《校本课程目录》课程, 向全体学生公布, 提供给学生选用。

学生选课。流程:填写《课目教学申请表》———交教务处———汇总成《课目表 (课程菜单) 》———下发学生选择———教师指导———填写课程《申请表》———上报教务处。

编班排课。教务处编排教学班 (每个教学班不少于30人) 。以教学模块形式, 编制《课程安排表》安排教学, 并公布课程科目、任课教师、教学班学生名单、地点、时间等。

实施教学。目前, 我校每门校本课程每学期教学时间为36课时, 计2个学分, 每周安排2个课时, 学生走班选课。

跟踪评价。要包括教师评价和学生评价。

需求追踪。了解、研究和引导学生发展需求的变化。

动态调整。根据学生需求变化, 对校本课程进行动态调整。

4. 校本课程学分管理策略

教育部《方案》规定, 学生毕业的选修学分Ⅱ不低于6学分。

(1) 模块学分认定的基本依据:一是学生参加校本课程修习的时间, 必须达到规定的90%方为合格;二是学生参加学校开设的校本课程模块修习过程反映;三是修习完的校本课程模块考核成绩, 综合三者给学分。

(2) 校本课程学分的分配:我校规定每个校本课程模块36课时, 2个学分, 每周为2课时。在高中前二年每个学生必须完成3个校本课程模块修习, 以获得选修Ⅱ6个基本学分。其中, 高一必须完成1个校本课程模块修习, 获2个学分;高二必须完成2个校本课程模块修习, 获4个学分。

(3) 学分认定的操作程序:学生提交学分认定申请表———任课教师审核和初步认定学分———学分认定小组复审———学校学分认定委员会审批———公告。

为规范校本课程实施管理, 我校还制定了《校本课程开发立项与审议制度》《校本课程教学班管理办法》等, 实行教学班责任制, “谁上课, 谁负责”。

三、呈现形式

课程以模块、文本或纲要、课堂教学等方式呈现。

四、成果实践效果

2009年, 我校的“普通高中新课程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实验项目, 被评为“海南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优秀成果推广项目”。

学生根据自己的需求与兴趣在课程“超市”中自主“点菜”, 自主选择, 广泛参与, 经历得到丰富, 视野得到开阔, 整体素质不断提高。选修“中国古代诗歌鉴赏”的学生深情地说:“教师精辟而富有激情的讲解, 配合精妙的多媒体展示, 使我们在中国古代诗歌的艺术流连不已!”2007届 (6) 班的陈玉妃同学写道:“在选修‘话说海口’的学习中, ……我深深地感觉到, 老街是份值得重新挖掘的宝物, 更是一项值得开发并且具有较强的经济文化前景的旅游资源。”李佳玲、陈雪宁同学选修“趣味逻辑泛舟”后说:这是一门动脑的学科, 让我们受益匪浅, ……生动、有趣, 发掘了自己的潜能, 激活了我们思维, 提高了我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2006年11月, 第三届全国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验中心城市协作会在我校举行了高中校本课程课例观摩与研讨活动, 全国有700多位局长、校长到校观摩校本课程教学。华东师范大学吴刚平教授感慨地说:海口一中校本课程开发“非常严谨、规范、到位”。广东省增城市教育局代表团的考察报告称“海口一中在校本课程开发方面的成果, 赢得了代表们的一声声赞誉。海口一中的经验很值得借鉴和学习。”

现在, 参与课程建设的家长已不是少数, 家长说:“一中老师为孩子们开发了这么多校本课程, 满足了孩子们的学习需求, 拓宽了他们的视野, 陶冶了他们的品性, 这对孩子们的自主成长、个性发展是非常有益的, 我们做家长的应该参与活动。”

8.农村美术校本课程的方案与实施 篇八

关键词:校本课程;美术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64X(2015)12-0140-01

广大学生进入社区来聆听社区老人讲解相应的民间艺术和农村的美术资源。组织广大的学生走进社区来听取社区老人讲述乡土美术资源的起源、发展以及独特的文化内涵和文化底蕴,培养学生们对乡土美术资源的热爱。加强学生们对乡土美术资源的价值的认知和理解。学生们充分认知乡土美术资源的价值的基础上进行更进一步的学习和探索。组织学生进行乡土美术资源的社区之行的基础上要求学生们对乡土美术资源的实际认知和理解畅谈感想,实现学生们进行乡土美术“草根之美”的理解和把握。并在此基础上组成学习讨论小组,实现对乡土美术资源的认知的思想交流,加深学生们对乡土美术资源引入校本课程的可行性的深刻的认知和把握。在学生们进行充分探讨和交流的基础上要求每位走进社区聆听社区老人讲“草根之美”的学生就当天的所闻、所见、所感以日记作业的形式来上交给老师,使得老师们对相关的乡土美术教育的社区之行的效果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和把握,这样就会使得乡土美术教育的效果及时得到反馈。

邀请家长上台讲解乡土艺术,基于乡土美术资源的本土性这就导致了对于乡土美术资源的教育运用和学习必然需要积极发动广大的家长们,让家长们充分参与进来乡土美术教育的过程中来。实现家长与子女们在乡土美术引入校本课程的过程中实现良性的互动与交流。家长们真正参与到乡土美术教育的校本课程中来,真正实现对子女的言传身教式的教育,这样才能加强学生对相关的乡土美术资源的认知和体悟。培养学生对乡土美术资源的兴趣和爱好。

教师深入民间艺人家中学习本土的民间艺术。教师们若想真正获得民间艺术的精髓,必然需要在认真学习的基础上才能获得更深的感悟和体会。因而进入乡土美术艺术真正发展和起源的乡土社会,进入民间艺人的家中来进行民间艺术的学习是老师们真正掌握艺术精髓的关键所在。所以在乡土美术资源引入校本课程之前,美术教师们必然需要在器物层面和精神内涵层面都掌握乡土美术教育资源的内核,真正地深入到民间艺人的家中,来进行乡土美术资源的学习,这样才能更好的在课堂上就乡土美术资源的工艺和内核对学生进行传输,这样才能真正发挥校本美术教育的真正的作用。而不是仅仅将校本美术教育流于形式,或者造成美术教师们对民间艺术一知半解的情况的发生。

只有教师们对民间艺术形成全面和认知和切实的工艺体验才能真正将其所见、所闻、所感、所想真正地传输给学生们并且引发学生们的思考,这样才能真正发挥乡土美术教育资源的真正的教育价值和文化价值。所以教师们深入到乡土美术资源真正发源和成长的地方来进行学习和研究乡土美术教育资源的一系列的艺术价值和教学价值,是乡土美术资源引入校本课程的必然的选择。

校本课程的开展主要涵盖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首先是当地的民间艺术。民间艺术是当地人们生活智慧的结晶。因而对民间艺术的学习必然成为了校本美术课程开展的极为重要的内容。民间艺术是真正能够体现某地的风土人情,以及其独特的民间艺术价值是值得流传和学习的。其次是当地的乡土美术资源。乡土美术资源是一个地方独一无二的艺术宝库,这样的资源必然必然会成为发展极具特色的校本美术教育的庞大的素材来源。与此同时,必然需要真正进行乡土美术资源的整合和开发利用,与学校的教学目标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美术教育的校本化。第三是当地的自热景观和人文景观。各地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极大的不同是我们真正实现对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引入校本课程的关键点所在。桂林地区的独有的喀斯特地貌,山东泰安的独有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以及湖南安仁县的米塑艺术、根雕艺术等等都是这些地区发展校本美术教育的重要的资源,因而在校本美术教育的课程开展过程中重点利用当地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可以真正将校本美术教育发展成为一门文化教育课程,是“道”层面的教育,而非仅仅只是器物层面和技能层面的教育。

面对我国的纷繁复杂的农村美术资源,如何实现这些资源的整理与整合并进而运用到教学实践当中,是广大的我国的美术教育者应当予以认真思考的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作为一线的教育者,教师们应当根据自己的教学特点和学生们的学习特点以及未来的教学预期目标在充分考虑教学资源的特点的基础上进行资料和资源的遴选与整理,并且在整理遴选的基础上获得相应的教学规划和教学素材。那么如何实现我国美术教育资源的整合与发展呢?农村美术校本课程资源的整合与发展应当采取怎样的方式呢?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一、继往开来,地方性民间美术融入美术课堂

地方性民间美术融入美术课堂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而是要在面对一些列的体系丰富、内涵充实的农村美术资源和民间艺术的基础上,基层的一线教学人员不可能在短期内实现对全部的教学资源的整合和运用,因而在长期的教学资源的开发和运用的过程中必然需要需要对农村美术资源和民间艺术中极具代表性的美术资源首先进行开发和利用,将这些地方性的民间艺术融入到美术课堂的教学活动当中。逐步实现地方性的民间美术资源和美术课堂的融合,实现农村美术资源和民间艺术的教学资源和教学价值的全面的开发和整理,并进而在此基础上,实现对重点的集中的突破和整理,进而可以使学生们管中窥豹,对相应的农村美术资源和民间艺术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和了解。

二、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当地自然人文景观资源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我国幅员辽阔的国土面积导致了各地的自然人文景观千差万别,存在着一系列的差异,这是各地发掘校本美术课程,真正实现美术课程的校本化的关键之所在。所以在全国各地校本美术课程的开展过程中,充分发掘和利用当地的自然人文景观,就自然人文景观与学校的美术教育相结合,实现美术教育的就地取材。实现当地自然人文景观资源与传统的美术教育通便教材的整合。这样的美术教育一方面是对传统的美术教学的极好的补充和完善,另一方面,也丰富了学校的美术教育内容。

三、就地取材,合理运用当地特色材料及生活材料

9.小学校本课程实施工作计划范本 篇九

耀华小学位于秦皇岛市海港区光明路68号。始建于1931年,原是一所厂企学校。初归属秦皇岛市海港区,20初被教育局定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弟定点学校”。

学校总占地面积14631平方米,校舍及其他辅助用房建筑面积共计7101平方米。教学楼建于1995年,有24间教室;有大小办公室16间。科艺楼建于1978年,有12间教室,最多可容纳1300多名学生。学校配置的功能教室有:卫生室、音乐室、劳动室、体育室、美术室、少先队室、科技室、科学实验室、微机室、语音室、多媒体室,建立了校园网,正在筹划标准图书、阅览室。各个专用教室配备了基本的设备设施,为学校教育教学提供了一定的硬件条件。

我校现有在编教职工65人,其中管理人员3人,工勤人员4人,支教教师3人,专任教师55人。

学校现有教学班20个,在校生总数789人。现有外来务工人员子弟523人。我校自从被定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弟学校后,外地学生逐年增加。学生来自四面八方、天南地北,有的孩子行为怪癖,有的连普通话都不会说(只会方言);家庭环境比较复杂,家长大多只顾做买卖,没有时间管孩子,与家长沟通也非常困难。我们老师们付出的辛苦是难以想象的——学生不会说普通话,就一遍一遍教;他们随时转入,我们的老师就随时给他们补课,有时一补就到灯火通明的夜晚;与家长沟通困难,请不来,我们的老师就一遍遍打电话、发信息,家访不在家,接着再去,什么时候堵住什么时候算。所以说我校教师是非常不容易的。

通过强化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促进良好品德的形成。学校组织各班学生学习《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结合经典诵读活动,将《弟子规》列为校本课程。德育处每周定出一个行为要点,进行重点规范。加强各种文明礼仪的培训,增强学生文明意识。通过反复训练,检查督导,以及开展相关的教育实践活动,促进内化,达到知行的统一。引导学生感受道德、付诸行动,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文明礼仪和行为习惯。

二、课程目标

1、总目标:以课改为载体,坚持创建“科研兴校”与办出“特色学校”相结合,努力实现学校课改总目标。在校本课程开发、实施中,做到以师生为主体,以人的发展为核心,以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灵魂,积极发展学生个性,全面落实素质教育,让师生与课改同成长,把学校办出特色。

2、具体目标:

⑴、让学生在“兴趣”、“特色”中,陶冶情操,学会做人;在实践与体验中,学会学习;在美的艺体活动中,学会健体。

⑵、提高学生品德、审美、团结协作和社会交往能力,使学生热爱生活,适应社会。

⑶、让老师在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中发展专业水平,形成我校一支良好的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的教师队伍。

⑷、形成我校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科学管理队伍及评价体系。

三、课程结构与门类

我校校本课程坚持科学与人文整合,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课程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必修课是《弟子规》,1——6年级每班必学,课时按课表每周一节。选修课以兴趣特长类为主,包括《十字绣》、《书法》、《毛衣编织》、《折纸》、《唐诗宋词欣赏》、《舞蹈》等。面向1——5年级,每双周校本课上。

四、课程实施与评价

(一)、课程实施

1、成立校本课程开发小组。建立三级领导小组(校级、中层、年级组或教研组)和耀华小学校本博客网。

组长:王艳秋

副组长:张美鸽

组员:李艳杰 吕广卫 杜红 1——6年级语文教研组长 校本教师

2、抓好教师培训,开办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培训班,调动全体教师参与的积极性;学习掌握校本课程开发的方法;懂得实施校本课程;搞好校本课程的评价。

3、根据校本课程开发、实施方案,学校做好开发、实施的协调、安排实施、检查等工作。

4、建立分层分项管理、检查、评估制度,做好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评价工作。

(二)、课程评价

1、对课程的评价

针对课程的有效性、设置的合理性、内容的完整性及课程开发的效果等内容进行评价,每学期一次,学期末进行。

2、对教师的评价

(1)教师的积极开发意识和有效指导方法。

(2)教师应保存学生的作品、资料及在活动、竞赛中取得的成绩资料。

(3)教务处通过听课、查阅资料、调查访问等形式,每学期对教师考核,并记入业务档案。

(4)看教师的经验总结。

3、对学生的评价

(1)校本课程不采用书面的考试或者考查方式,但要作考勤评价记录。

(2)教师根据每个学生对校本课程的认识既参与态度进行等级评价,作为“优秀学生”评比条件。

(3)学生成果可通过实践操作、作品鉴定、竞赛、评比、汇报演出等形式展示,成绩优秀者可将其成果记入学生成长册内。

五、课程实施保障

1、成立学校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工作小组和校本课程理论指导小组。

2、经常组织学习和培训,促进教师课程知识和技能的不断提高。

3、定期进行课程的教和学的评价,推进其深入持久进行。

4、争取社会各界、社区和家长的积极配合,探索建立学校、家庭、社区有效参考的新机制。

5、每位教师开学初拟写好《课程纲要》,每学期结束时组织学生成果展示。

6、建立制约和激励机制,调动教师的工作热情,确保课程的顺利实施。

7、每学期学校对课程实施情况进行全面评估,并进一步改进和完善《校本课程实施方案》。

10.校本课程实施方案计划 篇十

(2010年——2015年)

为了进一步实施“教师专业发展型学校二期工程”,强化校本研修,落实《长春市中小学教师校本研修与培训课程建设行动计划》。特制定《二道区中小学教师校本研修与培训课程建设行动计划实施方案》。具体内容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总的指导思想。贯彻落实《长春市中小学教师校本研修与培训课程建设行动计划》为工作指针。

二、目的与意义

通过实施《行动计划》的过程使教师成长为研究型教师;开发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培训课程,为网络培训的开展提供课程资源;进行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特别是学科培训课程的开发,是想通过课程开发深化校本研修的开展开辟一条有效途径。

三、参与范围

区属各中小学组织区级以上骨干教师、市级农村骨干教师、教师专业发展型学校全体教师、教师进修学校的教师、教研员(也欢迎其他老师参加)。

四、实施过程

1.组织领导:成立二道区“行动计划”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陆旭

副组长:王军、梁晓莹

组员:孙敬杰、王玉琴、杨桂华、李波、张惠娟、罗中富、钱国光、刘华、王艳君、徐铁梅及区属各中小学主管师培校长。具体负责计划的落实和成果的评审。

2.宣传学习阶段:区里组织召开有各校领导和骨干教师参加的学习动员大会,宣讲解读市里《行动计划》,认真领会其精神实质。

3.制定方案阶段:制定区级行动计划实施方案,区属各中小学按照市、区行动计划实施方案制定学校实施方案。并将实施方案的文本材料交到区进修培训部门。

4.具体实施阶段:各校要将具体任务落实到教师个人;教师培训课程开发参加者依据市里行动计划要求认真操作(见市行动计划);各学校对教师开发过程予以必要指导或组织合作攻关,集体审评后报区教师进修学校培训部;各校要认真组织有关教师参加市里组织的示范教师培训课程活动。

5.上报优秀培训课程阶段:108中小学;52中小学;53中小学每学科限报4门;其他学校每学科限报1门。9月5日前将名单、课程文本及录像光盘一并报区进修培训部,中学报给刘华老师、王艳君老师;小学报给钱国光老师、徐铁梅老师。

6.评审培训课程阶段:9月5日——15日进行区级优秀培训课程评比。区组织审评后评出区级奖项,从中择优报市里。

行动计划期间为2010年—2015年,区教育局每年进行一次优秀培训课程评比。

五、课程建设结果的使用

1.区里将把在市里被评为优秀培训课程受表彰的教师聘为区教师培训者团队成员,2.组织教师进行学科培训,观看被评为优秀培训课程的录像光盘。

3.将行动计划落实程度作为年度督导评估的一项重要内容,今后评定区级教师专业发展型学校及申报市级教师专业发展型学校和示范校的主要依据。

4.区教师进修学校将不定期检查各校此项工作开展情况。

六、要求

1.实施《二道区中小学教师校本研修与培训课程建设行动计划》是加强骨干教师队伍建设,深入开展校本研修,有效开展学科培训的又一具体行动,对于推动我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向更高层次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各校要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抓好行动计划的落实。

2.实施行动计划的过程实际上是开展校本研修的过程,所以各基层学校要把落实行动计划作为建设教师发展型学校的主要内容,以此为载体促进校本研修的深入开展。

二道区教育局二道区教师进修学校

上一篇:101班学生工作案例下一篇:《猴王出世》(浙江 王春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