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专题复习成语

2024-08-16

高三语文专题复习成语(精选8篇)

1.高三语文专题复习成语 篇一

熟语包括成语、谚语、惯用语、歇后语等。1.成语成语是一种固定短语,音节多以四字为主,大部分是古代流传下来的。有的来自古代寓言,如“揠苗助长”“望洋兴叹”;有的来自历史故事,如“人为刀俎,我为鱼肉”;有的来自古代诗文,如“扑朔迷离”“秋毫无犯”;等等。当然,也有很多来自现代人的生活与著作,如“古为今用”“尘埃落定”等。

成语最能体现熟语的两个特点,即结构的稳固性和意义的整体性。我们学习或运用成语时一定要注意追本溯源,把握成语字面意义之外的整体意义,切忌望文生义。如“文不加点”“如履薄冰”“七月流火”“石破天惊”等,常因望文生义而误用。当然,成语也并非永远固定不变,有的意义、色彩可能发生变化,如“明哲保身”原指明智的人不参与可能给自己带来危险的事,现指因怕犯错误或有损自己利益而对原则性问题不置可否的处世态度。2.谚语谚语是口头俗语,一般是完整的句子。谚语也叫“俚语”“俗语”“直言”,是在群众中间广泛流传的固定语句,用简单通俗的话反映出深刻的道理。口耳相传和凝聚着前人的智慧与经验是它的两个基本特点,它一般都能揭示一个客观规律或反映一个领域内的事理,使人从中受到启示。如“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等。谚语与成语的区别:成语大部分是书面语,谚语多是口头俗语;成语一般做句子成分,谚语是完整句子;成语形式比较固定,谚语较为灵活,容许有改变。如“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喻世明言》),也可说成“画龙画虎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金瓶梅》)。3.惯用语惯用语是指具有特定含义、形式短小、口语性很强的固定短语。首先,惯用语一般不使用字面意义,而是通过比喻或引申概括出一个新的意义。如“打预防针”,字面义指注射预防疾病的针剂,比喻预先进行提醒、教育,使人有所警惕,以防发生不利的事情。其次,惯用语的口语色彩和感情色彩都十分浓厚。如“拍马屁”“穿小鞋”等。惯用语以三字格为主,也有多字的,如“解铃还须系铃人”“远水救不了近火”等。惯用语与成语的区别:惯用语口语色彩浓,成语书面色彩浓;惯用语含义单纯,成语含义丰富;动宾结构的惯用语,其间可以依据表达的需要插入定语或补语,如“敲边鼓――敲了一阵子边鼓”,而成语一般不能随意插进别的成分。

4.歇后语歇后语是由近似谜面、谜底的两部分组成的带有隐语性质的口头用语,其表意重点在后半部分。如“外甥打灯笼――照舅(旧)”,前半部分“外甥打灯笼”只是引子,称为“头”,后半部分,谐音双关,点明整个歇后语的含义,称为“尾”。歇后语常用的修辞手法是双关。如“老虎驾车――谁赶(敢)”,用“谁赶”对“老虎驾车”作字面上的解释,实际上它的真正含义是指某件事情没有人“敢”去做。歇后语的艺术效果主要有两方面:形象生动和风趣幽默。这主要体现在“引子”部分。“引子”部分的以下三个特点都有助于形成这种艺术效果:①取材广泛,人物、鬼神、动物、植物、食品、器物、民俗等,无所不包。如“小葱拌豆腐――一清二白”。②想象新奇,善于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塑造出种种人们意想不到的形象。如“老虎戴佛珠――假充善人”(拟人),“三张纸画张脸――好大的面子”(夸张)等。

③深具悬念性。拿去歇后语后半部分,“引子”能引发人们许多联想,待答案揭示,又恍然大悟。如“老鼠钻风箱――两头受气”,光看其前半部分会使人们想到老鼠“给人带来麻烦”“令人讨厌”等语言,但看到后半部分,自然会露出会心的笑容。5.格言格言是具有哲理的言简意赅的语句,大部分是出自古今中外的名人名言,高考一般不直接考查,主要是通过写作体现。如“知识就是力量”“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等。格言和谚语的区别:第一,来源不同。谚语来自人民群众;格言是名言记录,大都可见于文献记载。第二,意义色彩不同。谚语通俗,口语色彩鲜明;格言书面语色彩浓厚,有些必须加以解释才能理解其意义。第三,格言比谚语的哲理性和教育意义更深刻,大都意味深长,令人警醒。辨析使用熟语“十看”“望其项背”的意思是“能够望见别人的颈项和脊背”,表示赶得上或比得上,多以否定形式应用。这里误解了词义,导致使用不当。易望文生义的成语还有:“万人空巷”“炙手可热”“首当其冲”“久假不归”“明日黄花”“细大不捐”“石破天惊”“危言危行”“文不加点”等。[[]解析] C项“不赞一词”,形容文章写得很好,不能增添一句话。此处合适。其他各项,命题者故意曲解成语词义,以便考查考生的识辨运用能力。A项“江河日下”,比喻情况一天天坏下去,属于望文生义;B项“鹿死谁手”,原比喻不知政权会落在谁的手里。现在也泛指在竞赛中不知谁会取得最后的胜利;D项“目无全牛”,形容技艺达到了非常纯熟的地步,犯了曲解词义的错误。[[]答案] C

[[]解析] A项,“敬谢不敏”意思是恭敬地表示能力不够或不能接受。多作推辞做某事的婉辞。句中是感激不尽之意,用得不妥。B项,“狗尾续貂”为谦辞,比喻拿不好的东西接到好东西的后面,显得好坏不相称(多指文学作品),符合语境。C项,课堂上争论不能说是“班门弄斧”。D项,“洗耳恭听”,谦辞,指恭敬而认真地听,用于听别人讲话,不能用于要别人听自己讲话。[[]答案] B 3.看范围,忌忽视语境具体的语境往往有区别语义的功能,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不能忽视语境,否则就会用词不当。成语也有一定的使用范围,有些成语的误用则是由于分不清范围的大小所致。而命题者常常故意忽视语境,不讲范围,设置迷局。

[[]解析] A项,“刮目相看”指别人已有进步,不能再用老眼光去看他,完全不合语境。B项,“冰山一角”含有所暴露出来的只是事物的一小部分的意思,符合语境。C项,“翻云覆雨”是反复无常或玩弄手段,贬义,与句意不合。D项,“洞若观火”形容有敏锐的观察力,非常清楚地看出事物的本质,好像看火一样清楚,用在这里不合语境。[[]答案] B 还有些成语使用时离不开特定的句式,如果不了解,也会出错。如:华尔街金融风暴波及全球,冰岛国家经济濒临崩溃,不久英国也望其项背,陷入了严重危机。“望其项背”意思是能够望见别人的颈项和脊背,表示赶得上或比得上。这个成语有固定搭配,必须用于否定句式与“不能”一起使用,而在该句中使用就不恰当了。[[]解析] A项,“望其项背”指能够望得见别人的颈项和脊背,表示赶得上或比得上,其用法多用于否定句中。句中要表示的意思是许多明眼运动员比不上她,使用正确。B项,“乐此不疲”即乐于做某件事,沉浸其中,不知疲倦。一般作谓语、定语,但作谓语时不能带宾语。此句可改为“似乎对这份伤感乐此不疲”。C项,“贻笑大方”即让内行见笑,前面再加一个“让人”,显得赘余,不通。D项,“不可开交”是无法摆脱或结束,前面可加“忙得”“打得”等,作动词的补语。[[]答案] A 5.看对象,忌张冠李戴有些熟语有特定的适用对象;词义有所侧重,适用的对象也就不同。有的指个体,有的指群体;有的指人,有的指物;有的专用于男女或夫妻之间,有的专用于写文章或文学艺术等等。如果对这些熟语所表达的习惯对象缺乏了解,就会使陈述与被陈述对象之间出现张冠李戴的现象。[[]解析] B项,反目成仇:翻脸成为仇敌。“抗议者”并非仇敌,这里对象不合。C项,交相辉映:各种光亮、色彩等互相映照。属于使用对象错,应为“相得益彰”。D项,大有可为:事情很值得做,很有发展前途。主语应为“事情”。[[]答案] A

[[]解析] A项“姹紫嫣红”形容各种花卉鲜艳娇美,而菊花虽美却不能代表各种花卉。这是犯了“大词小用”的毛病;B项“坐享其成”的人其思想行为是可以通过劝导加以改正的,用在该句显得语义很轻,应用“不劳而获”。C项,这里的“络绎不绝”应改为“源源不绝”。这两个成语都有连续不断的意思,使用时多数情况下可以相通,但有时有区别。“络绎不绝”多指车、马、船、人的来往,而“源源不绝”比较广泛,不仅可以指车、马、船、人的来来往往,也可以指别的事物,如信息等。[[]答案] D 7.看多义,忌顾此失彼有些熟语的含义不是单一的,往往有两种甚至两种以上的含义。如“淋漓尽致”,既可用来形容文章或谈话详尽透彻,也可指暴露得很彻底。对于类似的成语,如果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就容易顾此失彼。再如:(1)为纪念中国话剧百年诞辰,话剧界一些前辈粉墨登场,重新排演了《雷雨》等经典剧目。(2007年安徽卷第2题A项)....此句中的“粉墨登场”用的就是本义。“粉墨登场”出自明代张岱的《蔡义伶文》:“汝身前,粉墨登场,努眼张舌,喜笑鬼诨,观者绝倒,听者喷饭。”“粉、墨”,搽脸和画眉用的化妆品。原指演员化装上台演戏,但现在一般多用于贬义,比喻坏人乔装打扮登上政治舞台。在语言流传过程中,有些成语派生出两个或两个以上意义,甚至感情色彩也相反,这就决定了它们能适用于两种以上的语境。如果对这类成语“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则易造成误判。[[]解析] A项,无所不为:没有什么事不做,即什么事都干得出来。贬义,不合语境。B项,安土重迁:留恋故土,不肯轻易迁移。与下文“乐意告别家乡”相矛盾。C项,淋漓尽致:形容文章或谈话等详尽透彻。(还有一个意思是指“暴露得很彻底”)D项,不耻下问: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知识比自己少的人请教为可耻,不合语境。[[]答案] C 8.看表达,忌重复赘余在语言表达的过程中使用某个熟语时,熟语的语义可能与句子中的某些词语意义重复,造成语言表达运用中的重复赘余。这种类型的误用,如不加细辨,就会发生误判。如:看到他这种滑稽的表情,坐在身旁的一名外国记者忍俊不禁扑哧一声笑起来。“忍俊不禁”是“忍不住笑”的意思,而句中“扑哧一声笑起来”与“忍俊”的意思一样,因而造成重复。可删去“扑哧一声笑起来”,使句子表意简明。....[[]解析] A项,“不期而遇”指事先没有约定而意外地相逢,含有“意外”的意思;而“突然”是指在很短的时间里发生,出乎预料,也含有“意外”的意思,因此句中“不期而遇”和“突然”重复。B项,“轻而易举”形容事情很容易做。C项,已经“丰富多彩”,怎么还“十分”?重复累赘。D项,“真知灼见”意即正确透彻的认识,用“到位”来修饰它,亦显重复。[[]答案] B [[]解析] D项,空谷足音:空旷的山谷里听到人的脚步声,比喻难得的音信、言论或事物;A项,一掷千金:指用钱满不在乎,一花就是一大笔,含贬义;B项,丁是丁,卯是卯:形容对事情认真,一点儿也不含糊、不马虎。属于感情色彩不合语境。C项,煞有介事:指大模大样,好像很了不起的样子,贬义。[[]答案] D [[]解析] A项,“春意阑珊”的“阑珊”是指“将尽,将衰”,这正好与句首的“初春”相左。B项,“豆蔻年华”是指少女十三四岁的时候,这与语境中所说的“大学生”相矛盾。C项,“尘埃落定”比喻事情经过许多变化,终于有了结果;或经过一阵混乱后将结果确定下来。用在此处,与语境相合。D项,“目光如炬”形容见识远大,与“只顾眼前”相矛盾,可换成“目光如豆”。[[]答案] C 解析:D项,曲终人散:乐曲结束后听众散去,比喻某一件事情结束,人们各自离去。A项,顺水推舟:比喻顺应趋势办事。此处应用“因势利导”;B项,大大咧咧:形容随随便便,满不在意。不合语境。可改为“大手大脚”;C项,不合语境,“今非昔比”意为“当今不是过去所能比得上的”(今盛昔衰),此处应用“今不如昔”。答案:D 解析:D项,“琴瑟和谐”比喻夫妻情深意笃,非常和美融洽。用在句中使用对象不当。A项,“昙花一现”比喻好的景象一出现很快就消失。B项,“一叶知秋”比喻通过个别的细微的迹象、征兆,可以看到事物发展的趋向与结果。C项,“买椟还珠”比喻没有眼光,取舍不当。答案:D

解析:A项搭配不当。“左右逢源”意为做事得心应手,顺利无碍,也比喻办事圆滑。此句重在阐述这个孩子对电脑、互联网的“说”上,而不是做,“左右逢源”不能作“说”的补语。B项重复累赘。“遍体鳞伤”意为满身都是伤痕,形容伤势重。“遍体”与前面的“全身”意思重复。C项谦敬错位。“信笔涂鸦”指字写得很拙劣,随便乱涂乱画,形容字写得很潦草,也常用作自谦之词。D项“才疏学浅”意思是才学不高、学识不深,多用作自谦的话。句中使用符合语境。答案:D 解析:A项,胳膊拧不过大腿:喻弱小的敌不过强大的。也说“胳膊扭不过大腿”。用在势力、力量的

class=“ad_box”>文档加载中...广告还剩

2.高三语文专题复习成语 篇二

现将高中物理课本中出现的和其他常用的物理图象归纳如表1.

所有以上的物理图象都形象直观地反映了物理量的变化规律,它们有很多共性或类似的地方.辨析和甄别以上图象,又可将它们分为三个类别,见表2.

在高三的复习,从以下三个方面认识图象问题.

一.要会识别图象

纵观近几年高考题中的图象问题,识图问题考的最多.那么识图要注意哪些方面呢?

1. 横轴和纵轴所代表的物理量

明确了两个坐标轴所代表的物理量,则清楚了图象所反映的是哪两个物理量之间的对应关系.有些形状相同的图象,由于坐标轴所代表的物理量不同,它们反映的物理规律就截然不同,如振动图象和波动图象.另外,在识图时还要看清坐标轴上物理量所注明的单位.历届都有大量考生因不注意这些细小的地方而失分的.比如,波动图象的横纵坐标都表示长度,但单位往往不一样,当判断质点在一定的时间内通过的位移和路程时经常出错,这样的错误太可惜,要杜绝出现.

2. 图象中图线的特征

注意观察图象中图线的形状是直线、曲线,还是折线等,分析图线所反映两个物理量之间的关系,进而明确图象反映的物理内涵.如金属导体的伏安特性曲线反应了电阻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图线分析时还要注意图线的拐点具有的特定意义,它是两种不同变化情况的交界,即物理量变化的突变点.例如,共振图象的拐点(最高点)表明了共振的条件,这时驱动力的频率与物体的固有频率相同.另外,分子力图象、分子势能图象和平均结合能图象的拐点的物理意义也要清楚.

例1如图1所示,甲分子固定在坐标原点O,乙分子位于r轴上,甲、乙两分子间作用力与分子间距离关系图象如图所示.现把乙分子图1从r3处由静止释放,则()

(A)乙分子从r3到r1一直加速

(B)乙分子从r3到r2加速,从r2到r1减速

(C)乙分子从r3到r1过程中,两分子间的分子势能一直增大

(D)乙分子从r3到r1过程中,两分子间的分子势能先减小后增加

解析:一定要注意图象中的拐点不表示分子力为零,而恰恰是有最大的引力,r=r1的地方才表示分子力为零.因此,乙分子从r3到r1一直受到引力作用,作加速运动,分子力作正功,分子势能减小.只能选(A)答案.

3. 截距的物理意义

截距是图线与两坐标轴的交点所代表的坐标数值,该数值具有一定的物理意义.如图3为图2情景中拉力F与杆稳定时的速度v的关系图,图线在横轴上的截距表示杆所受到的阻力.同样要注意弹簧的弹力图象、伏安特性曲线图象和路端电压______电流图象的截距表示的物理意义.

4. 斜率的物理意义

物理图象的斜率代表两个物理量增量的比值,其大小往往代表另一物理量值.如s-t图象的斜率为速度,v-t图象的斜率为加速度、U-I图象的斜率为负载的电阻等.当要比较两物体的速度和加速度时,作图象往往会有“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的感觉.

例2如图4所示质量相同的木块A、B用轻弹簧相连,静止在光滑水平面上.弹簧处于原长.现用水平力F向右推A.则从开始推A到弹簧第一次被压缩到最短的过程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两物块速度相同时,加速度aA=aB

(B)两物块速度相同时,加速度aA

(C)两物块加速度相同时,速度vA>vB

(D)两物块加速度相同时,速度vA

解析:在F的作用下A向右运动,开始压缩弹簧,被压缩的弹簧会产生弹力分别推A和B.A的合力是F减去弹簧的弹力,而B的合力只有弹力.弹力是变力,随压缩量的增加而增大.所以,刚开始A是加速度减小的加速运动,B是加速度增加的加速运动.我们直接分析会觉得这个题目很难解,而且很容易出错.若我们把A、B的运动情况用v-t图象来表示,则答案就一目了然.它们的v-t图象如图4,在t=t2时,A和B速度相等,但那一点切线的斜率B大A小,所以aAvB,所以(D)也正确.

5. 图象中图线与坐标轴所围面积的物理意义

有些物理图象的图线与横轴所围的面积的值,它常代表另一个物理量的大小.如v-t图中,图线与t轴所夹的面积代表位移,F-s图象中图线与s轴所夹的面积代表功,F-t图象中图线与t轴所夹的面积代表冲量,i-t图象中图线与t轴所夹的面积代表电量,图象中图线与s轴所夹的面积代表了时间等.

6. 从图象中获取其他的信息

有些题,图象仅仅描述的是物体在不同阶段时,某一物理量是如何变化的.

例3放在水平地面上的一物块,受到方向不变的水平推力F的作用,F的大小与时间t的关系和物块速度v与时间t的关系如图6和图7所示.取重力加速度g=10 m/s2.由此两图线可以求得物块的质量m和物块与地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μ分别为()

(A) m=0.5 kg,μ=0.4

(B) m=1.5 kg,

(C)m=0.5 kg,μ=0.2

(D) m=1 kg,μ=0.2

解析:本题的关键是在图象中获取相关信息:0至2 s在1 N的水平推力作用下,物体静止;2 s至4 s在3 N的水平推力作用下,物体做加速度为2 m/s2的匀加速直线运动;4 s至6 s在2 N的水平推力作用下,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对后面的两个阶段由牛顿定律列方程有:

F2-mgμ=ma

F3=mgμ.

代入数据得(A)选项对.

7. 从图象展现物理情境

例4将一个力电传感器接到计算机上,可以测量快速变化的力.用这种方法测得的某单摆摆动过程中悬线上拉力大小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如图8所示.由此图线提供的信息做出下列判断,其中正确的是()

(A) t=0.2 s时刻摆球正经过最低点

(B) t=1.1 s时摆球正处于最高点

(C)摆球摆动过程中机械能时而增大时而减小

(D)摆球摆动的周期约是T=0.6 s

解析:本题的关键是把图象与具体的物理情景对应起来,如图9所示,在最低点悬线受到的拉力最大;在最高点悬线受到的拉力最小;又由于受到阻力的作用,物体做阻尼振动,机械能减小;再根据周期性可得周期约1.2 s.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选项.

二、要会作图

我们要从两个方面来看作图问题,一方面是,考题直接要求作出关于某个物理量变化的图象,例如,作某时刻的波形图,作振动图象,作感应电流的图象等;另一方面是,为了用图象求解问题,先必须作出恰当的某类图象,例如,作速度图象求物体运动的路程,作路端电压一电流图象求电源的电动势和内阻等.第一类问题的实质是以图象作为载体或形式来考查物理现象、原理或物理规律.

1. 作振动、波动图象

例5A、B两波相向而行,在某时刻的波形与位置如图10所示.已知波的传播速度为v,图中标尺每格长度为l,在图中画出又经过t=7l/v时的波形.

解析:根据波的独立传播原理,重叠区里质点同时参与两列波所引起的振动,质点的位移是每列波在这里引起的位移的矢量和.作图如图11.

2. 作感应电流的图象

例6如图12所示,xOy坐标系y轴左侧和右侧分别有垂直于纸面向外、向里的匀强磁场,磁感应强度均为B,一个围成四分之一圆形的导体环Oab,其圆心在原点O,半径为R,开始时在第一象限.从t=0起绕O点以角速度ω逆时针匀速转动.试画出环内感应电动势E随时间t而变的函数图象(以顺时针电动势为正).

解析:开始的四分之一周期内,Oa、Ob中的感应电动势方向相同,大小应相加;第二个四分之一周期内穿过线圈的磁通量不变,因此感应电动势为零;第三个四分之一周期内感应电动势与第一个四分之一周期内大小相同而方向相反;第四个四分之一周期内感应电动势又为零.感应电动势的最大值为Em=BR2ω,周期为T=,图象如图13.

三、要会用图

这是图象问题中最主要的,也是最灵活、最能体现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我们提倡搞素质教育,而素质教育的灵魂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高考题中肯定会逐步参透对学生创新能力的考查,运用图象处理物理问题便是最好的知识和创新能力的结合点之一.这种情况也需要作图象,但不是最终的目的,只是求解问题的一种手段.那么怎样才能作好所需的图象呢?一般分三步,具体方法是:(1)认真审题,根据题中所要求解的物理量,结合相应的物理规律确定所需的横纵坐标表示的物理量(有时还需确定原点的坐标);(2)根据题意,找出两个物理量的制约关系,结合具体的物理过程和相应的物理规律作出函数图象;(3)由所作的图象结合题意,运用函数图象进行表达、分析和推理从而找出相应的变化规律,再结合相应的数学工具,求出相应的物理量.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体会.

1. 用图象比较物理量的大小

例7一颗速度较大的子弹,水平击穿原来静止在光滑水平面上的木块,设木块对子弹的阻力恒定,则当子弹入射速度增大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木块获得的动能变大

(B)木块获得的动能变小

(C)子弹穿过木块的时间变长

(D)子弹穿过木块的时间变短

解析:若跟据常规的思路依牛顿第二定律和运动学公式去列式求解,则计算复杂化,且易出现错误判断.若能灵活一图14些,据子弹与木块的作用过程作出v-t图象,再来分析、推理和判断,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子弹以初速v0穿透木块过程中,子弹、木块在水平方向都受恒力作用,子弹做匀减速运动,木块做匀加速运动,子弹、木块运动的v-t图如图14中实线所示,图中OA、v0B分别表示子弹穿过木块过程中木块、子弹的运动图象,而图中梯形OABv0的面积为子弹相对木块的位移即木块长l.当子弹入射速度增大变为v′0时,子弹、木块的运动图象便如图14中虚线所示,梯形OA′B′v′0的面积仍等于子弹相对木块的位移即木块长l,故梯形OABv0与梯形OA′B′v′0的面积相等,由图可知,当子弹入射速度增加时,木块获得的动能变小,子弹穿过木块的时间变短,所以本题正确答案是(B)、(D).

2. 转换图象解答问题

有些问题,如果直接用题中所给的图象分析问题,不够直观或很难理解,这时,可通过实现图象间的相互转换,变抽象为直观、化隐为显.

例8一列沿x轴正向传播的简谐波,在x1=10 cm和x2=110 cm处的两质点的振动图线如图15所示.则质点振动的周期为______s,这列简谐波的波长为______cm.

解析:从振动图象上可直接读出周期T=4 s.在求该简谐波的波长时,如果仍从振动图象入手,理解上较困难.为此,可根据质点的振动图象画出某一时刻(如t=0)一个周期内的波形图,如图16所示,显然有.

例9如图17甲所示A、B为水平放置的平行金属板,板间距离为d(d远小于板的长和宽).在两板之间有一带负电的质点P.已知若在A、B间加电压U0,则质点P可以静止平衡.现在A、B间加上如图乙所示的随时间t变化的电压U,在t=0时质点P位于A、B间的中点处且初速为0,已知质点P能在A、B之间以最大的幅度上下运动而又不与两板相碰,求图17乙中U改变的各时刻t1、t2、t3及tn的表达式.(质点开始从中点上升到最高点,及以后每次从最高点到最低点或从最低点到最高点的过程中,电压只改变一次.)

解析:本题如果以常规解法处理,步骤较繁琐.若将题设条件下质点的运动过程用速度图象表示出来,即将电压一时间图象经过推断转化为速度一时间图象,质点的运动情况便一目了然.

设质点P的质量为m,电量大小为q,根据题意,当A、B间的电压为U0时,有:

当两板间的电压为2U0时,P的加速度向上,其大小为a,

解得a=g

当两板间的电压为O时,P只受重力,加速度为g,方向向下.所以匀加速过程和匀减速过程加速度大小均为g.加图18速时间与减速时间也相等,加速过程的位移大小也等于减速过程的位移大小.由以上分析可得出质点的v-t图象如图18所示.

由加速时间等于减速时间可知:

Δt1=t1

t2=t1+Δt1+Δt2

t3=t1+Δt1+3△t2……

……

tn=t1-Δt1+(2n-3)Δt2(n≥2)

依题意知:

……

3. 用图象描述复杂的物理过程

(1)作速度一时间图象描述

例9光滑水平地面上方着一辆静止的两端有挡板的小车,车长为L=1 m,将一块原以v0=5m/s的初速度向右运动的大小可忽略的铁块放在小车的正中间,如19图所示.小车与铁块的质量均等于m,它们之间的动摩擦因素为μ=0.05,铁块与挡板的碰撞过程没有机械能损失,且碰撞的时间可以忽略不计.g取10m/s2.求:

(1)铁块与小车相对静止时小车的速度.

(2)铁块与小车的挡板总共有多少次接触.

(3)从铁块放到小车上算起到二者相对静止经过多长时间.

解析:(1)小车与铁块组成的系统水平方向动量守恒.设两者相对静止时速度为v,则有:mv0=2mv解得:.

(2)设两者相对静止前的路程为s,由能量守恒得:又由f=μmg代入数据得:s=12.5 m

已知车长为L=1 m,故s=12.5 L,铁块由车正中央开始运动,可推知铁块与挡板共发生13次碰撞,

(3)已知小车与铁块质量相等,碰撞过程没有机械能损失,由动量守恒有

mv1+mv2=mv1+mv2

由机械能守恒有

解得v′1=v2,v′2

即每碰撞一次,小车与铁块之间发生一次速度交换.在同一坐标系上两者的速度图象如图20所示,图中两斜线从左到右图20分别为0~t1,t1~t2,t2~t3,…,t12~t13共13段·由于速度交换,每次碰撞后铁块、车的图线分别上、下跃迁至与前次碰撞的车、铁块图线连续相连,可等效于两条连续的匀变速运动图线.故可用匀变速直线运动公式求解,即

代入数据得t=5s,即从铁块放到小车上起到铁块、车相对静止经过5s.

(2)作位移—时间图象描述

例10甲、乙两地之间有公共汽车运动,每隔5 min各开出一趟,全程运动20 min,小明乘车从甲站出发,这时恰有一辆车进站,到乙站时又正遇上一辆车从乙站开出.问:小明一路上遇上几辆从一站开出的汽车?(所有汽车均以相同速率匀速行驶,包括进出站时遇到的汽车)

解析:此题利用公式计算相当复杂,可借助s-t图象解决.作出小明所乘车的s-t图线及从乙站开出各车的s-t图线(把它们作在同一坐标轴上).利用两图线的交点表示相遇的知识,即可数出相遇的车数.

以小明出发时间为t=0,建立坐标如图21所示.九条平行线为从乙站开出的各车的s-t图线,图线a为小明所乘车的s-t图线,图中各个交点为汽车相遇的时刻和位置,由图可知,小明一路上遇到9辆汽车.

4. 巧用图象的面积解题

(1)图象的“面积”表示电量

例11如图22所示是高电阻放电法测电容的实验电路图,其原理是测出电容器在充电电压为U时所带的电荷量Q,从而求出其电容C.该实验的操作步骤如下:

①按电路图接好实验电路图;

②接通电键S,调节电阻箱R的阻值,使微安表的指针接近满刻度.记下这时的电压表读数U0=6.2 V和微安表读数I0=490μA;

③断开电键S并同时开始计时,每隔5 s或10 s读一次微安表的读数i,将读数记录在预先设计的表格中;

④根据表格中12组数据,以t为横坐标,i为纵坐标,在坐标纸上描点(图中用“×”表示).根据以上实验结果和图象,可以估算出当电容器两端电压为U0时该电容器所带的电荷量Q0约为______C,从而算出该电容器的电容约为______F.

解析:按照图中的点,用光滑的曲线把它们依次连接起来,得到i—t图线,图线和横轴所围成的“面积”就是放电量,即原来电容器的带电量.每小格相当于2.5×10-4C,用四舍五入法数得小方格有32个,所以(Q0=8×10-3 F,再由,得C=1.3×10-3 F.

(2)F-t图象的“面积”表示冲量

例12如果物体所受空气阻力与速度成正比,当以速度v1竖直上抛后,又以速度v2返回出发点.这个过程共用了多少时间?

解析:如图24所示,作出上升阶段和下降阶段的v-t图线(图中蓝色线所示),则图线下方的”面积”表示位移大小,即s1=s2=h,由于阻力与速度大小成正比,在图中作出f-t图线(图中红色线所示),则图线下方的面积一定相等,而此”面积”表示上升阶段和下降阶段阻力的冲量,即有If1=If2,对全过程由动量定理可得mgt=m(v1+v2),解得(3)图象的“面积”表示的是质点运动的时间.

例13蚂蚁离开巢沿直线爬行,它的速度与到蚁巢中心的距离成反比,当蚂蚁爬到距巢中心的距离L1=1m的A点处时,速度是v1=2 cm/s.试问蚂蚁从A点爬到距巢中心的距离L2=2 m的B点所需的时间为多少?

解析:本题若采用将AB无限分割,每一等分可看作匀速直线运动,然后求和,这一办法原则上可行,实际上很难计算.题中有一关键条件:蚂蚁运动的速度v与蚂蚁离巢的距离x成反比,即x,作出-x图象如图25所示,为一条通过原点的直线.从图上可以看出梯形ABCD的面积,就是蚂蚁从A到B的时间:

(4)图象的“面积”表示力作的功

例14用铁锤将一铁钉钉入木块,设木块对铁钉的阻力与铁钉钉入木块的深度成正比,在铁锤击打第一次时,能把铁钉打入木块内1cm,问打第二次时能打入多深?(设铁锤每次做功都相等)

解析:因为阻力F=kx,以F为纵坐标,F方向上的位移x为横坐标,作出F-x图象,如图26所示,函数线与x轴所夹阴影部分面积的值等于F对铁锤做的功.由于两次做功相等,故有

解得Δx=x2-x1=0.41 cm

(5)图象的“面积”表示路程

关于v-t图象的“面积”表示路程的应用上面已经谈到过(参看例7),这里不再赘述.

5. 用图象处理实验数据

在中学物理实验中多次采用图象处理实验数据.方法是,将物体的运动或工作状态用图象的方式记录下来,再根据图象的特点作合理的推演或运算,求出表征事物特性的物理量,如力学中测量单摆振动过程中的重力加速度,电学中测量电源的电动势和内阻等实验中的数据处理方法等.

例15某同学设计了一个如图27所示的实验电路,用以测定电源电动势和内阻,使用的实验器材为:待测干电池组(电动势约3 V)、电流表(量程0.6 A,内阻小于1Ω)、电阻箱(0~99.99Ω)、滑动变阻器(0~10Ω)、单刀双掷开关、单刀单掷开关各一个及导线若干.考虑到干电池的内阻较小,电流表的内阻不能忽略.

(1)该同学按图27连线,通过控制开关状态,测得电流表内阻约为0.20Ω.试分析该测量产生误差的原因是满偏时滑线变阻器阻值和电流表阻值之比偏低;滑线变阻器阻值不能连续调节.

(2)简要写出利用图27所示电路测量电源电动势和内阻的实验步骤:

①断开K,R旋至最大,S接到D;

②调小R直到电流表指针有足够的偏转,改变R阻值测量几组I随R变化的数据;

(3)图28是由实验数据绘出的图象,由此求出待测干电池组的电动势E=2.86 V、内阻r=2.37Ω.(计算结果保留三位有效数字)

3.浅谈高三生物专题复习 篇三

类型一:文字信息题

解答此类试题的一般步骤如下。

1.抓关键词。在答选择题时,要看清题干的意思,找准关键字眼或明显具有指向性的字眼,如“正确的是”“错误的是”“从某某角度分析”等。培养学生遇到问题时,能迅速地通过圈、点、划,提取问题中重要信息的方法和能力,明确指向,然后根据题干的要求进行答题。

2.挖掘隐含条件。所谓隐含条件是指题目中若暗若明,含而不露的条件,它们常巧妙地隐蔽在题设或结论的背后,不易被察觉,往往给学生造成条件不足的假象,导致解题困难或者思维不严谨。但如果能仔细分析、推敲,在审题过程中,及时发现和运用隐含条件,不仅可以迅速找到解题的突破口,而且能使解题过程简单明了。

3.排除干扰因素。所谓干扰因素,是指那些与解答本题没有任何关系的条件,高考试题中经常附加一些与解题无关的信息或利用考生脑中的潜意识干扰解题思路,增加试题难度。只有排除干扰因素,理清思路,才能顺利答题。最后把提取的信息和已有的知识进行衔接,运用比较、归纳、推理等方法,选择正确答案或运用生物语言组织好要表达的内容。

4.防止思维定式。思维定式是学生在考试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往往表现在审题不清晰或对所学知识不能灵活运用,用固定的、常规的思维模式去分析和解决问题,特别是在遇到熟悉的题目时,对于“熟题”的审查不要凭印象,应当特别仔细、认真阅读,注意它的细微变化。学生在思考问题时常会把自己头脑中已有的习惯性思维照搬到新情境中,而不善于换角度分析问题。

所以,在审题过程中要把握题目的真实意图,充分开动脑筋,从事物的局部及表面分析问题,深入实质,寻找隐蔽的条件,总结出有效的信息。

类型二:图像信息题

图像类题目直接呈现生物结构、过程或实物图、模式图、示意图等。突破图像类题的一般步骤具体如下。

1.运用剖析的方法,从局部到整体,把大块分为小块,理清图像中的每一个过程或每部分的名称。

2.联系课本,提炼图解、图示涉及的知识点。

3.针对具体问题,结合图解、图示,整理出正确答案。答题要规范,语言表达要准确,答案要完整。

类型三:坐标曲线、柱状信息题

坐标曲线是生物试卷中最常见的题型,坐标中曲线或直线可能是一条或多条。此类题目,一般是给出一个坐标曲线图,然后要求根据图分析曲线变化情况、变化原因、各曲线间相互关系等。突破“坐标曲线、柱状图题”的关键有:

1.“识标”——理解图中纵、横坐标的含义,找出纵、横坐标的关系,再结合教材联系相应的知识点。

2.“明点、柱”——明确曲线中的特殊点(顶点、始终点、转折点、交叉点)都有特殊的生物学意义、直方柱形所表示的生物学含义。

3.“析线转变”——分析曲线的走向、变化趋势,找出变量间的动态变化关系,揭示各段曲线的变化含义和原因。若为“多重变化曲线”,则应先确定某一自变量来分析,然后再多重综合考虑。有时把直方图转换为曲线更容易看清其中某个变量的变化趋势,便于分析。

类型四:表格分析信息题

表格题中多数表格附有标题,标题是表格内容的提要,因此解表格题时要从标题审起,再从行、列入手对其中数据进行分析处理。突破表格分析题的一般步骤有:

1.阅读表格:明白行标题、列标题和数据标题的含义。

2.分析表格:采取对比或分组对比法,认真分析表格数据,进行纵、横双向比较,熟练运用图表、线的转换,找出数据、现象的变化规律。

3.确定答案:把表格信息转变成文字。结合具体问题,利用生物学概念和原理,准确地表达,尽量用课本上的生物学术语表述。

4.高三语文复习资料 成语使用 篇四

叹为观止:叹为观止,谓赞叹观赏的对象精妙之极、完美之至。

韬光养晦:隐匿光彩、才华,收敛锋芒、踪迹。比喻隐藏才能,不使外露,待时而发。浩如烟海:指书籍、资料多,无法用数字去描述。鲜为人知:形容很少被人知道。

下里巴人:下里巴人,谓战国时楚国民间流行的一种歌曲。后泛指通俗的文艺作品。长袖善舞:喻有所凭借,事情容易成功。

名噪一时:一时名声很大。名声传扬于一个时期。

亡羊补牢:比喻出了问题以后想办法补救,可以防止继续受损失。耳熟能详:解释指听得烂熟,可以详尽复述。

潜移默化:指人的思想、性格和习惯等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外界影响而逐渐发生变化。熟视无睹:虽然经常看见,就跟没看见一样,指对客观事物不关心。上行下效:上面的人怎么做,下面的人就跟着怎么干。多指不好的事。万人空巷:形容轰动一时的盛况。多用来形容庆祝、欢迎的盛况或新奇事物轰动居民的情景。始作俑者:比喻恶劣先例的开创者。

百里挑一:形容一百个中挑出一个极为优秀、难得的人或物。改头换面:比喻只改变外表和形式,其内容、实质不变。

唇齿相依:嘴唇和牙齿互相依靠。比喻双方关系密切,相互依存。

见仁见智:对同一个问题,不同的人从不同的立场或角度有不同的看法。

南辕北辙:南辕北辙,指要到南方去,却驾着车往北走。比喻行动和目的相反。信笔涂鸦:形容字写得很潦草,或胡乱地写文章,随意涂鸦。也常用作自谦之词。无伤大雅:指虽有影响但对主要方面没有妨碍。络绎不绝:形容人、马、车、船等连续不断。各尽所能:指各人把自身的能力毫无保留地施展或贡献出来。用来指每个人都尽了自己全力。伯仲之间:伯仲之间是说兄弟排行的次第在老大和老二中间,比喻差不多,难分优劣。杯水车薪:比喻力量太小,解决不了问题。

望尘莫及:只望见走在前面的人带起的尘土而追赶不上。比喻远远落后。栉风沐雨:形容人经常在外面不顾风雨地辛苦奔波。

抛砖引玉:比喻用自己不成熟的意见或作品引出别人更好的意见或好作品。常做谦词。狭路相逢:后多用来指仇人相见,彼此都不肯轻易放过。同仇敌忾:指全体一致痛恨敌人。

入木三分:形容书法极有笔力。现多比喻分析问题很深刻。

东窗事发:原指在东窗下密谋陷害(岳飞)一事败露。现比喻阴谋败露,自食恶果。不厌其烦:不嫌烦琐与麻烦,形容耐心。

瞻前顾后:原形容做事谨慎;考虑周密。现也形容顾虑太多;犹豫不决。大方之家:原指懂得大道理的人,后泛指见识广博或学有专长的人。

管中窥豹:比喻只看到冰山一角,指所见不全面;或比喻可以从观察的部分推测到全貌。息息相关:形容彼此的关系非常的密切。

一泻千里:形容江河水势奔腾直下。也比喻文笔奔放畅达。相濡以沫:比喻一同在困难的处境里,用微薄的力量互相帮助。胸无城府:形容待人接物坦率真诚。

登堂入室:比喻造诣高深的程度。入室比喻最高境界,登堂仅次于入室。自行其是:做自己认为对的事,不考虑别人的意见。一般用作贬义。相敬如宾:形容夫妻相互尊敬,如同对待客人一样。防患未然:在事故或灾害未发生之前采取预防措施。

咄咄逼人:也指形势发展迅速,给人压力。

不绝如缕:像细线一样连着,差点就要断了,多用来形容局势危机或声音细微悠长。惊心动魄:后常形容使人惊骇紧张到极点。

5.高三语文专题复习辨析病句教案 篇五

一、教学目标:

1.掌握病句类型及病句解题技巧

2.加强备考方法的指导,强化病句题型训练。

二、教学重点:

掌握病句类型及病句解题技巧

三、课时安排:共3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考点阐释 】

所谓“病句”,是指不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则、不合逻辑事理的句子。它是历年来高考考查的一个重点。《考试大纲》对病句的测试要求是“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层级为D级。

【命题特点】

一般来讲,本考点的考查范围是病句的辨析和修改两大项。

高考试卷中通常以两种形式进行考查:一是辨析病句,以选择题形式出现在第I卷中,这种形式占多数;二是修改病句,以主观题形式出现在第II卷中。

主要考查以下六种病句类型:表意不明、语序不当、不合逻辑、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

⒈辨析语病的步骤

辨析与修改病句是高考考查的范围之一。辨析病句是修改病句的前提与基础,只有正确地辨析病句,才能有效地修改和消灭病句,从而提高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快速而又准确地辨析病句一般有三个步骤:

⑴将句子先读上一两遍,凭语感感觉一下句子是否正确,这样发现病句自然是最快捷最理想的。可是高考试题中的病句往往有一定的难度,不是很容易就能看得出来的,那么,就必须走下一步了。

⑵从语法角度分析。之所以先语法而后修辞、逻辑,是因为语病中语法错误占的比例最大。另外,即使不是语法错误,分析一下句子结构对把握句意也有一定的好处,便于我们再作修辞、逻辑的分析。

⑶如果一个句子在语法上看不出什么毛病,就应再从修辞、逻辑角度检验,主要看它是否合乎事实、情理。

⒉辨析病句的方法

要想快速而准确地辨析病句,除了平时多阅读名著,增强语感外,掌握一定的方法也是很有必要的。辨析语病的方法一般有 以下几种:

⑴语感审读法。

在审读过程中,从语言的感性认识上觉察语句是否有毛病,如果觉得句 子别扭,就再作分析比较,从而找到语病之所在。例如: 出了名以后的陈银儿最终从一个优秀企业家堕落成为行贿狂的罪人。这句话,凭语感就觉得别扭,“行贿狂的罪人”不符合一般语言习惯,一般只说“杀人狂”,不 说“杀人狂的罪人”。初步可以断定,此句是个病句,毛病出在“行贿狂的罪人”上。再对病因作进一步的分析,此句在语意上犯了赘余的错误:“行贿狂”已含有“罪犯”的意思。

⑵成分分析法。

①句 子的成分有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各成分所起的作用及其惯常所处的 位置如图所示: 补充+说明

主干

主 语

+

谓 语

+

宾 语

+

[补 语]

修 限

修 限

修 限

饰 制

饰 制

饰 制

枝叶

(定语)

(状语)

(定语)

②运用句子成分分析的方法,先将句子中的附加成分即“枝叶”去掉,抽出主干,检查主干是否有病;若主干没有问题,再检查局部,看修饰语 和中心词之间、修饰语内部是否有毛病。例如:

孩子的教育问题,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远不是一两句话就能奏效的。

这个句子,凭语感很难看出有什么错误,但通过划分句子成分,就会发现这个句子主宾搭配不当,应改为“教育孩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或“对孩子的教育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第二课时

⑶逻辑分析法。

有的语病不好从语法上查,这时要从 事理上对其进行分析,看其是否违反事理。进行逻辑分析,要注意从概念、判断和推理等多个侧面进行分析,不可一叶障目,不见森林。例如:

此次植树助学公益活动,不仅能加快京郊地区的绿化建设,而且种下的主要 是晚秋贡梨的树苗。

这个句子,读起来通顺,语法上找不到错误,经仔细推敲,我们就会发现句中递进关系颠倒,应为“不仅种下了晚秋贡梨的树苗,而且加快了京郊地区的绿化建设”。

⑷造句类比法。

有的句子是否有毛病,从语法、事理等方 面不好断定,一时拿不定主意,这时仿照原句的结构造一个常用的 句子,经过分析比较,从而确定该句是否有语病。例如:

这些软件单买共要1000元,可合在一起才340元,价钱便宜了近三分之二。这一句迷惑性比较大,其实我们用造句类比法,就明了这个句子没有语病。用造句类比法来判断:1.原来卖1元,现在卖5角,价钱便宜了一半。2.原来卖1000元,现在卖500元,价钱便宜了一半。3.原来卖1000元,现在卖333元,价钱便宜了近三分之二。以上三句都是对的,因此,原句也是对的。

⑸规律标志法。有些句子本身具有一定的标志,其语病往往就出现在那些有标志的部位。掌握了这些标志就能帮助我们“一望即知”,快速辨析句子出了什么毛病。下面就是一些病句的特殊标志:

①并列短语 句中出现并列词或并列短语时,要检查这几个概念是否相互包容或各项能否与前后相关成分搭配、语序是否恰当、语句是否有歧义。例如:

改革开放搞活了经济、农贸市场的货物琳琅满目,除各种应时的新鲜蔬菜外,还有肉类、水产品、鱼、虾、甲鱼、牛蛙及各种调味品。(07高考•湖北卷)

这个句子中“水产品”包括“鱼、虾、甲鱼”等,不并列,只要删去“鱼、虾、甲鱼”,就没有语病了。②介词

如果句字中出现介词“对、对于、关于、和、跟、同、由 于”等,我们就要考虑介词是否多余、主语残缺、是否主客颠倒等语病。例如:

《全宋文》的出版,对于完善宋代的学术文献、填 补宋代文化研究的空白、推动传统文化研究的意义特别重大。(07高考•湖北卷)

“对于”,介词,引进对象或事 物的关系者;“关于”,表示关涉、范围,有提示性质。“对”,和“对于”的用法差不多,但是“对”所保留的动词 性较强,因此有些用“对”的句子不能改用“对于”。此句中“对于”改为“对”。

③两 面词 句中有“是否”、“能否”、“优劣”、“好坏”、“成败”“高低”“多寡”等肯定与否定、正面与反面相叠的词时,要检查一面或两面的 前后照应问题。

例如:青年男女不再以财产多寡和门第高低为条件,而以能劳动、有科学文化知识的标准去选择自己的伴侣。(起句的“多寡”两面,与承句的“能”一面不对应,判为病句)

④关联词

句中出现关联词时,一般要考虑三种情况:一是关联词与主语的位置 是否颠倒,二是关联词是否配套使用,三是分句间语意自然形成的关系,是否与关联词所表达的关系相符,尤其要防止强加因果关系。

人们如果思想滑坡,社会风气不好,经济是很难上去的,即使上去了,也巩固不住。

前后各分句的主语不同,前一分句主语为“人们 ”,后一分句的主语是“经济”,因此关联词语“如果”应在“人们”之前。

⑤否定词

如果句中出现两个以上的否定词,我们 就要想到可能是考查多重否定的得当与否。首先应明确一个问题,“否定”不仅包括否定副词“不”、“非”等,还包括两类比较特殊的形式:一是反问句,二是表示否定意 义的动词(如“禁止”、“忘记”、“终止”、“否认”、“推翻”、“排除”、“免去”、“取消”、“忽视”、“忌”、“放弃”、“拒绝”、“避免”等)。另外,类似“无时无刻”、“不明不白”等格式的词,只表达一重否定的意思。例如:

这青山绿水、茂林丰田,对于这些 老农垦队员来说无疑不是青春汗水的结晶。(双重否定句表达肯定的意思;肯定句式的反问句表达否定的意思;否定句 式的反问句表达肯定的意思。本句应去掉“不”。)

⑥数词和集体概念的名词。出现数词和集体概念的名词时,要考虑搭配是否恰当。例如:

想起过去500多个岁月,我不禁流下了眼泪。(“500多个”不能修饰集体概念的名词“岁月”,应将“岁月”改为“日子”)

第三课时

㈡修改病句

⒈修改病句的基本原则

⑴不能改变原句的基本意思和内容,不能重起炉灶另写。⑵尽量保留原句的词语和基本结构,改动尽可能少。⑶要注意试题的修改要求,切忌盲目修改。

⑷修改后的文字只要符合语法等基本规则即可,而不需要润色,以使其“更好”。

⒉修改病句的步骤: ⑴审明要求

根据题目要求,有的要 修改使用不恰当的句子,有的要修改语法上有毛病的句子,有的要删除多余的词句等,在明确要求的基础上,通观全段,联系上下句,找出“病点”进行修改。[来源:学,科,网] ⑵辨清类型

运用“辨析病句”的分析方法,对语段进行“细致阅读”,分清语病类型,确定病因,再作相应的修改。

⑶对症下药

确定病处后,便着手修改。修改的方法主要有:

①删 删去多余的内容,主要用于成分多余、重复、啰嗦、自相矛盾等类型的病句。

6.高三语文专题复习成语 篇六

第四讲:“扫

读”

读” ——破解现代文阅读试题奥秘的基本手段

技法点拨

现代文阅读,除上海高考卷之外,其余的语文高考卷,第二大题选用的文本,有时是自然科技论文,有时是社会科学论文,其题型为客观题,4小题,12分;第五大题选用的文本,主要是散文(有时也选用微型小说),其题型为三道主观题、一道客观题,4小题,18分。两大题共30分,可见现代文阅读在高考中,占有何等重要的位置。

为了迅速正确地破解现代文阅读试题的奥秘,学生应牢固掌握、熟练运用“扫读”与“对读”这两种基本的阅读手段。

一、扫读 1.何谓扫读 所谓“扫读”,是指对设置试题的文本的“初读”,也可叫“粗读”,即对文本的“扫描”。扫读时,应鸟瞰全篇,力求整体把握文本。因为整体把握文本后,就能自由地解答无论是从局部还是从整体设置的题目。

2.扫读的方法 ⑴跳读,划要

“扫读”,一要快速,有时是“跳读”; 二要边读边“划要”,划要,就是在文本中划出能显示段落乃至全文要点的词句。

“扫读”应注意把握关键的信息点: A.文章中的基本概念和新的知识。

B.对重要概念和知识的解释阐述。

C.最能表达作者写作意图和文章主旨的词句。

D.文中的概括句,包括全文的概括句,也包括一层或一段的中心句,以及其他一些集中表现了文章主要内容、主要思想的词语。

E.文中的过渡句。过渡显示文章的层次脉络,常常也是中心句。

F.文章的标题。标题是文章的“眼睛”,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借助标题,就可以尽快把握文章主旨,提高阅读的速度和质量。

在社科文与科技文中,那些表示先与后、因与果、现象与本质,可能与现实、现实与未来、条件与结果、部分与全体、肯定与否定、或然与必然等词句都属关键的信息。阅读时,要敏锐地捕捉及时地用笔划出,便于做题时迅速发现试题在这些方面设置的“陷阱”。

在微型小说、记叙散文中,那些议论抒情的句子,很可能就是显示主题的所在,应予以特别的关注。

下面以1998年全国高考题第五大题所选文本为例对“划要”进行说明

报 秋 宗 璞

㈠似乎刚过完春节,什么都还来不及干呢,已是长夏天气,让人懒洋洋的像只猫。一家人夏衣尚未打点好,猛然却见玉簪花那雪白的圆鼓鼓的棒槌,从拥挤着的宽大的绿叶中探出头来。我先是一惊,随即帐然。这花一开,没几天便是立秋。以后便是处暑便是白露便是秋分便是寒露,过了霜降,便立冬了。真真的怎么得了!㈡这花的生命力极强,随便种种,总会活的。不挑地方,不拣土壤,而且特别喜欢背阴处,把阳光让给别人,很是谦让。据说花瓣可以入药。还有人来讨那叶子,要捣烂了治脚气。我说它是生活上向下比,工作上向上比,算得一种玉簪花精神罢。

㈢我喜欢花,却没有侍弄花的闲情。固有自知之明,不敢邀名花居留,只有时要点草花种种。有一种大阳花又名死不了,开时五色缤纷,杂在草间很好看。种了几次,都不成功。“连死不了都种死了。”我们常这样自嘲。

㈣玉簪花却不同,从不要人照料,只管自己蓬勃生长。往后院月洞门小径的两旁,随便移栽了几个嫩芽,次年便有绿叶白花,点缀着夏末秋初的景致。我的房门外有一小块地,原有两行花,现已形成一片,绿油油的,完全遮住了地面。在晨光熹微或暮色朦胧中,一柄柄白花擎起,隐约如绿波上的白帆,不知驶向何方。有些植物的繁茂枝叶中,会藏着一些小活物,吓人一跳。玉簪花下却总是干净的。可能因气味的原故,不容虫豸近身。

㈤花开有十几朵,满院便飘着芳香。不是丁香的幽香,不是桂花的甜香,也不是荷花的那种清香。它的香比较强,似乎有点醒脑的作用。采几朵放在养石子的水盆中,房间里便也飘散着香气,让人减少几分懒洋洋,让人心里警惕着:秋来了。

㈥秋是收获的季节,我却是两手空空。一年、两年过去了,总是在不安和焦虑中。怪谁呢,很难回答。

㈦久居异乡的兄长,业余喜好诗词。前天寄来南宋词人朱敦儒的西江月:

日日深杯酒满,朝朝小圃花开,自歌自舞自开怀,无拘无束无碍。

青史几番春梦,红尘多少奇才,不消计较与安排,领取而今现在。

㈧我把“领取而今现在”一句反复吟哦,觉得这是一种悠然自得的境界。其实不必深杯酒满,不必小圃花开,只在心中领取,便得逍遥。

㈨领取自己那一份,也有品味把玩、获得的意思。那么,领取秋,领取冬,领取四季,领取生活罢。

文中横线,显示了各段的要点。此即为“划要”。⑵合并,切分

通过“划要”把握各段的要点后,然后将意义联系最为紧密的自然段“合并”,从而将整个文本切分成几个部分。上文的第㈡、㈢、㈣、㈤自然段谈玉簪花,应合并到一块;第㈥、㈦、㈧、㈨自然段谈作者的感悟,应合并到一块。这样,文章就切分成三个部分:第㈠自然段为第一部分,第㈡——㈤自然段段为第二部分,第㈥——㈨自然段为第三部分。

⑶提要,概要 所谓“提要”,就是直接提取能够显示文本要点的句子。所谓“概要”,指的是文本中有时找不到能够显示其要点的句子,这就需要自己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文本的要点。

对《报秋》可以如此提要、概要:

第一部分:猛见玉簪花现,顿觉时光飞逝。

第二部分颂扬了玉簪花精神。第㈡自然段:玉簪花,“生活上向下比,工作上向上比”。第㈢自然段:“死不了”都活不成。第㈣自然段:玉簪花蓬勃生长。第㈤自然段:玉簪花香警醒人们——秋来了。

第三部分是主要意思是:时光飞逝,应抓紧时间,领取生活。第㈥自然段:收获季节,我两手空空。第㈦自然段:兄长寄来“西江月”。第㈧自然段:心中领取,便得逍遥。第㈨自然段:领取四季,领取生活。

全文托物言志,借玉簪花谈人生感悟:年华飞逝,应象玉簪花一般,抓紧时间,领取生活。

“扫读”时,开始求得法,逐渐加快速度,慢慢就会变得准确熟练。

通过“扫读”,应尽可能从总体上把握文章,把握文章的层次、思路、结构、要点,为对读与解题作准备。

二、对读 1.何谓对读

完成扫读任务后,已对文本的大意有了了解,接着应进行“对读”。所谓“对读”,是指将题目(含题干与选项)与文本、选项与选项进行对照性的阅读,从而准确地解答习题。2.对读的方法 ⑴注意解题指向

对读时,应将题目与文本进行对照,那么,首先就应正确把握解题指向。例如,就《报秋》一文设置的第一题:

作者在第一自然段中写到看见玉譬花开,“先是一惊,随即怅然”。(1)作者为什么吃惊? 答:因为(不超过8个字)

(2)联系全文看,作者为什么怅然? 第(1)问是“作者为什么吃惊”,重在回答“为什么”。第(2)问要求回答“作者为什么怅然”,同样要求紧扣“为什么”回答,又特别强调“联系全文”。不了解解题的指向,将题目与文本进行对照性阅读时,就会方向不明。此题的答案是:(1)没几天便是立秋

(2)收获季节却两手空空。

⑵锁定相关语区

弄清了解题的指向后,就应根据解题的需求,结合扫读所得,锁定相关的阅读语区。例如,上文的第二题:

作者在第三自然段中写自己种太阳花的经历,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不超过12个字)

根据题干与扫读所得,解题时应将题目与文本的第三、四自然段对照起来阅读。因为写太阳花别名“死不了”都活不成(见第三自然段)为了衬托玉簪花生命力强(见第四自然段)。

⑶细心进行对照

无论将题目与文本进行对照,还是将选项与选项对照,都应倍加小型,万万不可马虎从事。请看上文的第四题:

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鉴赏,正确的三项是(3分)…………………………()A.玉簪花的芳香似乎有点醒脑的作用,可以提醒人们秋的到来,让人减少一些惰性。

B.本文的主旨可以概括为主要赞美那种“生活上向下比,工作上向上比”的玉簪花精神。C.作者对“领取而今现在”一句的吟哦让人体味到一种悠然自得、面对现实的人生态度。D.“领取-自己那一份”,是劝慰人们要及时把握自己应得的那一份,而不要有非分之想。E.作者借助比较的手法,巧妙地写出了玉簪花所散发出的与其他几种花不同的芳香。F.作者把玉簪花的绿叶描写为“绿波”,使人联想到生活的长河,有广阔的空间感和深邃的时间感。

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C、E

此文的写法是托物言志,那么,B项似乎极有道理。但,仔细将选项与文本、将选项与“扫读”所得进行对照,可知“生活上向下比,工作上向上比”的玉簪花精神只是第㈡自然段的内容,而本文的主旨是“珍惜时间,领取生活”。由此可知,B项错。F项,把叶子比喻为“绿波”是文中有的,但不是描写的重点,重点应是“绿波上的白帆”,而F项却夸大其辞,由此联想到“生活的长河”“广阔的空间感”“深邃的时间感”,延伸太虚夸。

解答科技文与社科文阅读试题时,“对读”时也应注意去伪存真,排除干扰项。

高考题中干扰项的“造假”形式主要有: A.偷换概念。

如,1997年22题A项:“应激激素作用于肠脑引起肠神经系统化学物质的改变。”原文说:“应激激素会冲击胃脏以生痉挛,惊恐又引起交感神经影响肠脑的血清素分泌量”,选项偷换为“化学物质的改变”。

B.因果倒置。

如,1999年18题B项:“当心脏收缩时,钙离子就流进心脏细胞;当心脏舒张时,钙离子就从心脏细胞中排出。”原文说:“当钙离子流进心细胞的细胞时,就引起心脏收缩;当钙离子随即排出细胞时,心脏又开始舒张。”选项将原因与结果倒置。

C.颠倒主次。

如,1998年25题C项:“更难对付的害虫的加快出现将是转基因作物给环境带的最大危害。”原文说:“尤其是那些能抗除莠剂的作物,他们一旦同野生状态下的‘表姐妹’杂交后,那些‘表姐妹’就会因此而成为除莠剂无法除掉的变种了”,选项所说的“最大危害”却是“更难对付的害虫”,这就颠倒了主次。

D.改变范围。

如:1998年25题A项:“转基因作物的研究已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目前所有品种都得到推广种植。”原文说:“转基因作物目前在社会上已经种植有1000万公顷左右,种植最多的是棉花、玉米和西红柿等。在实验试种的还有莴苣、西瓜、稻谷等品种。”这里只涉及到“棉花、玉米和西红柿”“莴苣、西瓜、稻谷等品种”,而选项却说“目前所有品种都得到推广种植”,这就改变了范围。

E.改换性质。

如,1998年25题D项:“增产并不是转基因技术研究的目的,提高抗病毒能力是研究者最感兴趣的。”原文:“实验的目的除了增产之外,还在于提高这些品种的抗病毒能力。”而选项说“增产并不是„„目的”,这就改换了原判断的性质。

典例精析

【例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2001年北京安徽等省市春招试卷第二大题)一些环境保护论者以法国雷诺汽车公司开发的一种叫特温戈的小型车为例,证明了只要不再追求汽车的大体积和大功率并大大降低其产品的燃料消耗,世界汽车工业将会取得怎样的成就。

绿色和平组织已经构想出一种环保型样车SMILE(“体积小、智能化、重量轻、效率高”四个英文单词的缩写)。该组织希望这一概念能流行起来。这种汽车主要靠高于正常压力的增压器增加汽缸的动力或使混合燃料注入汽缸。一些专家说,这是使小型发动机充分发挥性能和提高燃料效率的好办法。

用于SMILE的双缸发动机是由瑞士温科AG公司为雷诺特温戈这样的小型汽车设计的。但是环境保护论者认为,使用四缸发动机也是可能的,这样就可以保证所有型号的SmILE车油耗减半。有些人认为,像温科AG公司研制的发动机可能经受不住汽车每天行驶的磨损。针对这种观点,SmlLE设计者说,这种发动机不会比任何一种传统发动机磨损更快,它有一个先进的冷却系统,其平均活塞速度甚至比类似的传统汽车的活塞速度还要低。不管怎样,目前大多数汽车早在发动机用坏之前就已经报废了。

对特温戈的改进并不局限于发动机,对车身及底盘的改造在风洞试验中使空气动力特征提高了30%。米什林公司设计的特殊轻型齿轮辋和轮胎使汽车行驶的滚动阻力提高了35%。由于采用了体积更小的发动机,重量更轻的散热器、蓄电池和排气系统,并且改变了座位、悬架、刹车和油箱的构造,特温戈减轻的重量超过了195公斤。绿色和平组织认为,在不影响汽车的安全性能的情况下,使用纤维复合材料对特温戈这样的车进行全面改造,车的重量还能减少80公斤。尽管玻璃钢和碳素纤维强化塑料零件被用于更具流线型的车身,SMILE设计者说,它们的制造方法即使用钢材,汽车的总重量也不会增加。

该车设计者说,降低燃料消耗对车的驾驶和性能没有负面影响。发动机的最高速度、灵活性和加速能力与原来的特温戈相比毫不逊色,或者还要出色。他们说,用于研制SmlLE的技术用于其他品牌的汽车也同样容易。

1.文中画线处的“概念”一词指的是()A.不追求汽车的大体积和大功率,并降低燃料消耗。

B.体积小、智能化、重量轻、效率高。C小型车特温戈和SmILE。

D.使小型发动机充分发挥性能和提高燃料效率。

2.从本文看,下列反映SMILE发动机的特点的一组是()①使用了高于正常压力的增压器②油耗低,功率大③具有先进的冷却系统④体积较小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3.根据本文的内容,以下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特温戈虽然出色,但还不是一种环保型小汽车。B.原来的特温戈车的发动机存在一些问题。

C.降低汽车燃料消耗的惟一办法是使用混合燃料。D.目前大多数汽车发动机的问题不在于使用寿命。【解析】

本题检测学生理解语言和筛选信息的能力。

解题时,首先扫读。在实际操作中,扫读时迅速划出要点,上文中划横线的词句即为此步骤中完成的任务。接着,在此基础上概括文章要点,把握文章层次。此文第一段为总说,第二段介绍环保组织的构想,第三段介绍对发动机的改进,第四段介绍对其他方面的改进,第五段总说效果。

然后进行对读。将第1题与文本对照,可知相关的阅读语区在原文第二段,相关的句子 为“环保型样车SMILE‘体积小、智能化、重量轻、效率高’四个英文单词的缩写”,然后将选项与选项对照,可知正确的答案为B。

再看上文第2题。我们将题目中“②油耗低,功率大”与文本中第三段“但是环境保护论者认为,使用四缸发动机也是可能的,这样就可以保证所有型号的SmILE车油耗减半”相对照,即可发现,文本对“油耗减半”的表述是“可能”,而题目中却将其当作了事实。再比较选项,可知应选C项,即有②的均应排除。

第3题只要对读文本,马上就可得出答案。选项D:“目前大多数汽车发动机的问题不在于使用寿命。”原文第三段末尾清楚地表述:“不管怎样,目前大多数汽车早在发动机用坏之前就已经报废了。”据此,即可选D。

第1题答案为B。第2题答案为C。第3题答案为D。

训练平台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习题。

除了浪漫故事和诗意,月球仅是一块既无空气和水,又无生命的顽石。然而,天文学家的一项计算机模拟计算却表明,月球是人类起源的大功臣。

地轴的方向是用所谓黄赤交角来表示的,这个角约为23.5度。地球由于自转,地球的赤道会鼓起一凸缘,太阳、月球和其它诸行星都会对此凸缘施加引力,而且各行星也会随着其间的相互作用而逐渐变化自己的轨道,因此,作用在凸缘上的力是不断变化着的,使地轴的方向发生摆动。

有了月球,情况就大不一样,它不但能使其他各行星对地球凸缘的引力微不足道,她还和太阳一起使地轴稳定地做每2600年一周的运动,使黄赤交角变化不超过1.3度。然而,这1.3度的变化也不是完全无害的。许多科学家认为,冰川期可能就是这1.3度造成的。但是如果没有月球的稳定作用,那就更不得了。全球的环境还将会被破坏成一时期有剧烈的四季变化,一时期又会无季节可分,这样就不可能进化出像人类这样高度文明的生物了。这也可能就是火星上无生命存在的原因。因为火星目前自转轴的倾角为25度,可在0到60度间变化,而且它只有两个像摩天大楼那样大小的卫星,其引力不足抵消其它行星的影响。

据此,在宇宙间来寻找外星人的范围就大大减小。此外,月球正以每年约几厘米的速度在离我们远去,在10亿年后,它已经远到不能再控制地球的自转轴了,那时,我们的地球将会发生巨大的变化。

1.文中“而且各行星也会随着其间的相互作用而逐渐变化自己的轨道”一句中,“其间”是指()A.太阳、月球和地球之间 B.各行星和月球之间

C.太阳、月球、其他诸行星和地球之间 D.月球和地球之间

2.根据文意,对“月球是人类起源的大功臣”一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因为月球能使其他各行星对地球凸缘失去引力。

B.因为月球能使地轴的方向不发生摆动,使黄赤交角变化不超过1.3度。

C.因为月球能减弱各行星对地球凸缘施加的引力,并与太阳一起稳定了地球的转轴,使四季有序,从而使生物得以进化。D.因为月球能抵消太阳和其它各行星对地球凸缘施加的引力,使四季有序,从而使生物得以进化。

3.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6 A.火星上无生命存在完全是因为火星的自转轴的倾角比地球大。B.地球黄赤交角不稳定,会破坏地球的环境。

C.地球黄赤交角1.3度的变化对全球的环境不会产生影响。D.月球能控制地球的方向,黄赤交角越小,生物进化越快。(二)阅读《我国科学家揭示水稻基因奥秘》,完成习题。

由我国科学家精确绘制的水稻第四号染色体精确测序图,今天发表在代表国际权威的英国《自然》杂志上。今天上午,科技部、中国科学院在上海宣布,我国科学家独立完成了“国际水稻基因组计划”第四号染色体精确测序任务,对这一国际计划的贡献率达10%,这是我国迄今为止完成的最大基因组单条染色体的精确测序。

刊于《自然》杂志的论文《水稻基因组第四号染色体序列及分析》宣布,中国科学家采用克隆步移法完成了对水稻粳稻基因组第四号染色体全长序列的精确测定,拼接后总长为3500万碱基对,精确度为99.99%,覆盖了染色体全长序列98%的区域,达到国际公认的基因组测序图的标准。

科学家们在完成序列精确测定的同时,还做了大量研究工作:对水稻第四号染色体所含基因进行预测分析,鉴定出4658个基因,为进一步鉴定这些基因的功能奠定了基础;完整地测定了水稻4号染色体的着丝粒序列,这是迄今首次完成的高等生物染色体着丝粒序列,为研究着丝粒的功能、染色体的稳定性和染色体的复制提供了基础,也为开发可转化的“人工水稻或植物染色体”提供了基础。以蓝天白云金色水稻为封面的本期《自然》杂志.同时也刊登了日本科学家对水稻第一号染色体的精确测序。

测序专家工作组组长、中科院国家基因研究中心的韩斌博士告诉记者,第四号染色体的测序工作于2001年4月启动,首先完成精细物理图,然后采用克隆步移法大规模测序,绘制基因组完成图。此外,研究人员还对另一个亚种籼稻品种广陆矮第四号染色体的序列也进行了测定,报道了水稻两个主要栽培稻间在基因组成、顺序及DNA序列水平上的一些异同,提示两者之间一些亲缘和进化关系,这些数据为将来整个基因水平的比较提供了良好的示范。韩斌博士还表示,目前世界上有一半以上的人口以水稻为主食。水稻基因组第四号染色体的序列分析结果和今后的功能基因组研究,可获得大量的水稻遗传信息和功能基因,为培育优良性状的水稻新品种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此次测序成果,还将有助于了解小麦、玉米等其他重要粮食作物的遗传秘密,从而推动整个农作物基因组的研究。

1.对画线的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科学家独立完成了水稻基因组第四号染色体精确测序任务的10%。

B.中国科学家独立完成测序的水稻基因组第四号染色体是全部水稻基因染色体中的10%。C.中国科学家独立完成的水稻基因组第四号染色体精确测序任务占国际水稻基因组计划总任务的10%。D.中国科学家对国际水稻基因组第四号染色体精确测序这一任务的贡献率是10%。2.对《水稻基因组第四号染色体序列及分析》一文所宣布的内容信息,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对水稻基因组第四号染色体全长序列的精确测定,经拼接后其总长为3500万碱基对,精确度为99.99%。B.水稻基因组第四号染色体全长序列的精确测定,覆盖了水稻染色体全长序列的98%。C.中国科学家完成的对水稻基因组第四号染色体全长序列的精确测定图,达到了国际公认的基因组测序图的标准。

D.对水稻基因组第四号染色体全长序列的精确测定是采用克隆步移法完成的。3。加点的“大量的研究工作”是指()7 A.开发了可转化的“人工水稻或植物染色体”。

B.将鉴定出的这4658个基因注释在染色体的准确位臵上。

C.对水稻第四号染色体所含基因进行预测分析,鉴定出4658个基因;完整地测定了水稻4号染色体的着丝粒序列。

D.完成高等生物染色体着丝粒序列,为研究着丝粒的功能、染色体的稳定性和染色体的复制提供了基础。

4.根据文章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国际水稻基因组计划”是一项国际合作开发的计划,除中国科学家参加外,许多外国科学家也参与了这一计划,中国只是承担了这——计划中的部分任务。B.“国际水稻基因组计划”的完成,可以部分地揭示小麦、玉米等其他重要粮食作物的遗传秘密。

C.水稻基因组第四号染色体的测序成果,可为培育优良性状的水稻新品种打下良好的基础。

D.研究人员对广陆矮第四号染色体的序列也进行了测定,所得数据为将来整个基因水平的比较提供了良好的示范。

(三)阅读美国哈佛大学校长陆登庭写的《21世纪高等教育面临挑战》,完成试题。高等教育无论从政府、个人还是各种资源的综合配臵来说,都是一项非常昂贵的投资。因此在美国和其他的地方,目前有一种日渐增加的压力,即要求大学的教育和研究必须证明直接的、实质的经济效益。

大学的研究固然应该为经济发展作出重要的贡献,大学教育也应该帮助学生从事有益并令人满意的工作。然而对于一种最好的教育来说,还存在着无法用美元或人民币衡量的更重要的方面。它不仅应有助我们在专业领域内更具创造性,还应该使我们变得更善于深思熟虑,更有追求的理想和洞察力,成为更完美、更成功的人。因此,在哈佛,我们正在复杂的情况下竭尽全力保持我们称之为“开放教育”的传统。哈佛本科生在校的四年中一定要在一个主要的领域学习。但我们也希望他们进行跨学科专业学习。

根据同样的观点,请让我强调基础研究的重要性。我所说的基础研究,指的是一种并末考虑其实际应用性,而源于我们深入自然和人类的激情的科学研究。本世纪的许多最有实际意义的发现之所以能够实现,是因为学者们不是出于追求发明创造的实用性,而是探索自然界的基本知识。今天人类遗传基因领域内的进步可以追溯到近半个世纪以前DNA的发现,当时却很少有人能够预见到这一发现的巨大作用。强大工具如激光、硅能、超导、卫星、光学纤维、核磁共振成像的发现,最初也并未考虑它的实际应用性,而只是在最基本的层次上对于知识的探索。

这里我们引入需要强调的另一个重要挑战,即如何使我们的大学适应一个有众多领域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每一点新鲜见识的增长,均得益于全球知识渊博学者之间的合作。我们希望召集来自不同社会背景的人们,在兼容不同的观点、看法的前提下,高瞻远瞩,考察我们共同关心的问题。

1.对第二段中“最好的教育”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A.培养更具创造性,更善于思考,更有理想和洞察力的更完美的人。B.培养大批能搞发明创造,为经济发展作贡献的人。

C.既要为经济发展作贡献,更要注重对人的全面培养。D.能适应有众多领域的世界,兼容不同的观点和看法,为推动全球科学技术的发展作贡献。

2.第三段中“同样的观点”指的是()A.大学的研究应该为经济发展作出重要的贡献。

B.大学教育应该帮助学生从事有益并令人满意的工作。

C.大学的教育和研究必须证明直接的、实质的经济效益。

D.最好的大学教育和研究存在着无法用经济效益衡量的更重要的方面。

3.第三段中作者选取“今天人类在遗传基因领域内的进步”这一事例,要证明的观点是()A.搞发明创造不应追求其实用性,而应以探索自然界的基本知识为目的。

B.一些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实际意义的发明创造,开始只是源于对自然界基本知识的探索。

C.有些发明创造在研究的初期虽未显示出实用性,但却在实际运用中产生了巨大作

用。

D.搞基础研究如果刻意地去追求实用性,其结果可能适得其反。4.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高校如果都能像哈佛大学一样重视学生的跨学科专业学习,就能迎接21世纪的挑战。B.要求大学的经济效益应该日益增长,这种压力必将使越来越多的人重新审视教育。C.不是以实用性为目的的基础研究,会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作用。D.全球科学工作者真诚合作,必将推动科学技术向前发展。

参考答案

(一)【思路】首先扫读,把握要点。接着对读,准确作答。第1题检测对词语的理解能力。将“其间”放入原句,将原句放入文本,通过前词“太阳、月球和其它诸行星”,即可找到答案。第2题,对照文本第三段,将选项与选项进行比较,如,D项使用的“抵消”就不如C项的“减弱”准确。解答第3题,将选项与文本对照,可知A项中“完全是”的判断有误,C项“不会产生”与文本不符,D项“黄赤交角越小,生物进化越快”为无中生有。

【解答】第1题答案为C。第2题答案为C。第3题答案为B。

(二)【思路】

第一步,扫读,提取要点:

一、我国宣布,我科学家完成测序任务;

二、测序达到国际标准;

三、同时,作了大量研究工作;

四、工作过程及工作意义。

第二步,对读。解答第1题,将选项与文本的第一段对照;将选项与选项比较,如B项的“全部水稻基因染色体中的10%”与C项的“国际水稻基因组计划总任务的10%”,明显感到B项歪曲了原义。解答第2题,B项的表述为“覆盖了水稻染色体全长序列的98%”,而相关语句为第二段“覆盖了染色体全长序列98%的区域”,可知该项表述有误。解答第3题,根据文本要点,根据该题题干,可知相关检索语区在第三段。解答第4题,根据扫读把握的要点,可迅速地在第四段检索到与B项相关的语句:“同时此次测序成果,还将有助于了解小麦、玉米等其他重要粮食作物的遗传秘密,从而推动整个农作物基因组的研究。”文本的表述只是“有助于„„了解„„秘密”,而选项的表述却是“可以部分揭示„„秘密”。

【解答】第1题答案为C。第2题答案为B。第3题答案为C。第4题答案为B。

(三)【思路】

扫读,提要:

一、大学的压力;

二、大学既要为经济发展作贡献,更要注重对人的全面培养;

三、大学应注重基础研究;

四、大学应加强合作。

对读,解题。解第1题,根据提要,对照文本,可知A项概括步完整,B项为无中生有,D项是应对第二个挑战。解第2题,题干中“同样的观点”在第三段开头,它指代的内容在上段,即作者对“最好的教育”的看法,A、B、C仅着眼于经济效益,忽略了对人的培养,D项表述正确。解答第3题,A中“不应追求其实用性”绝对化,与文义不符;C中“显示”与文义不符;D项“其结果可能适得其反”歪曲文义。第4题,A项推断不正确,仅有“跨学科专业学习”这一个条件,推断不出“就能迎接21世纪的挑战”的结论。

7.高三语文专题复习成语 篇七

一、关于高三化学微型专题复习

目前, 微型专题复习模式正在苏州市各所学校的高三化学复习中被推广开来。所谓微型专题复习, 是指通过认真细致地研究分析近些年的高考卷, 将综合性试题分解成单一的微型知识点, 并参照考试说明和高考真题, 严格把控好复习的广度和难度, 做到有针对性地复习和强化。首先, 微型专题复习在内容选择上紧扣高考卷实际考点, 如“化学用语”、“离子方程式正误判断”等, 在每年的高考卷上均有出现。其次, 从综合性强的考题中拆分出一个个单一的知识点进行复习。该知识点在考卷上仅仅体现为一个选择题或者非选择题的一个填空。再者, 复习过程中知识点的广度和难度严格控制在与高考卷同步, 不拓展也不加深。最后, 通过学案的编制和灵活使用让每一个微型专题复习在一堂课上就能完成。其中包括了老师有效的讲解和学生充分的练习巩固。

学生对微型专题复习表示欢迎和认同。自我校高三化学微型专题复习开展以来, 学生清晰地感受到了化学复习与其他学科复习在方法和模式上的区别对高三121名选修化学的学生进行了针对微型专题复习情况的问卷调查, 结果如图1所示:47%的学生认为微型专题复习很有效, 很适合自己;77%的学生对其持肯定和支持的态度, 他们表示这样的复习模式既不会占用自己太多的时间, 减轻了课后的负担, 而成绩也能有所提高;许多基础较差的学生反映:以前遇到综合性大题目就吓得不敢做, 通过微型专题的复习发现这些综合性大题目中还是有自己能做、会做的部分, 因而也能从中抠出几分。

二、微型专题复习课“晶胞结构”的实践探索

1. 课题选择。

课题选择“晶胞结构”源于近些年高考卷第21题A部分, 该题综合考查物质结构与性质的相关知识, 其中对晶胞结构的考查在江苏省2009、2010、2011年高考化学卷中都有出现, 均为一个填空题, 2分。为了突出复习的微型化, 没有使用“晶体结构”这个课题。尽管“晶体结构”也能作为一个专题来复习, 但其包含的内容很广, 有些知识点高考多年未曾考过, 而且“晶体结构”对于一堂课来说容量太大。

2. 课前准备。

第一次小测验学生暴露出如下一些问题:抽象的空间思维能力欠缺, 对于空间结构的问题缺乏形象的思考;机械地记忆不同的晶胞结构特点造成了混淆;容易遗忘;学习习惯存在问题导致没有认真细致地读图, 知道解题方法却粗心的数错、算错, 造成很多时候面对该题能做却不得分。综上所述, 这节课的设计要使得两个班级的绝大多数学生能充分理解和掌握晶胞结构的相关考点, 通过真题训练提升答题的准确性。学案的编制突出“常见立方型晶胞的种类”、“根据晶胞结构求物质化学式”、“晶胞中某种微粒的配位数”三方面内容。搜寻、制作相应的多媒体课件, 为学生提供晶胞结构的形象展示, 帮助学生克服空间思维能力欠缺的瓶颈。

3. 授课过程。

(1) 研读考试说明。在明确本节课的课题后, 带领学生研读近三年高考考试说明中与晶胞结构相关的要求。“知道金属晶体的基本堆积方式, 了解常见金属晶体的晶胞结构特征 (晶体内部空隙的识别、与晶胞的边长等晶体结构参数相关的计算不作要求) ”;“了解Na Cl型和Cs Cl型离子晶体的结构特征”。

(2) 高考真题展示。通过高考真题展示进一步缩小复习的范围, 提高针对性。2009和2010年江苏高考题分别是根据晶胞结构求某种原子的个数与物质的化学式;2011年的高考题则是给出晶胞结构示意图后问某种微粒周围距离最近的异种微粒数目 (配位数) 。

(3) 知识点梳理和巩固。高三复习仍需立足于书本, 学生通过阅读《物质结构与性质》的课文和插图, 回顾“晶胞”的概念、不同金属晶体的堆积方式, 尤其通过立体图巩固三种不同的立方型晶胞的结构。而对于六方型晶胞等复杂晶胞结构绝对回避;通过3D透视多媒体课件展示 (如图2) , 形象地呈现给学生晶胞中不同位置微粒的共享情况, 从而充分理解如何从晶胞结构求算物质化学式;通过计算图3晶胞的化学式对学生的掌握情况加以检验, 之后要求学生完成09、11年的高考题对该知识点加以巩固。

(4) 效果检验。通过第一次和第二次测验的成绩看出, 不同层次的学生在经过微型专题复习后均有明显进步。

三、课后反思及收获

8.浅谈高三数学专题复习方法 篇八

关键词:高三数学;专题;复习;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0-385-01

高三数学复习面广,量大,是高中数学教学中一个很重要的阶段。这一阶段要求学生对所学知识归纳、熟悉、巩固、内化,对师生而言都是一份不小的考验。如何在高三复习阶段夯实学生基础知识、提高学生解题能力,是一个常谈常新的教育话题。

一、高三数学专题复习中存在的问题

高三复习阶段,数学板块知识点逐渐增多,代数几何知识常有混题,数学运算题的复杂程度随之提升。这对学生的知识点纵横联系能力、运算能力以及答题规范程度造成了极大的考验,也给学生的数学复习带来了一些困难。学生在专题复习过程中主要表现出的问题有:答题不规范“莫名其妙”被扣分,运算能力差答题结果“前功尽弃”,前后知识关联“一知半解”知识点选用错误,等等。

与此同时,教师方面也存在一些复习教学方法上的问题。大环境中,许多班级的复习进度存在隐性攀比,导致教师在进行专题复习时有意的加快知识点讲授,注重大面积教学,偏重于讲求进度而在某种程度上忽略了成效。这样教师容易忽视学生个别性,小部分学生知识消化较慢、复习效果不明显。在复习模式方面,有的教师存在授课模式单一的问题,采用“应试”老方法,强力灌输知识,容易挫伤了学生数学复习的积极性。

二、高三数學专题复习的有效方法

1、学生方面

(1)规范答题步骤。规范答题步骤需要学生们自己在学习和练习的过程中不断的做出努力。规范的答题步骤并非一蹴而就。学生们应在平时做题练习时特别是专题复习练习时刻意进行题型的归纳,然后在今后的答题时,遇到类似题型可以有所依据。同时,答题的规范性也与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牢固有关,面对繁多的公式或定理,“好脑子不如烂笔头”,将自己容易混淆的公式和定理进行整合,高度区分这些公式和定理的异与同,然后集中记忆,不断复习。这样,在不断的反复与有意的练习中,学生们的答题步骤也会不断的规范。

(2)提升运算能力。运算能力的提升主要依据“学”与“练”两个字。学:教师开设“运算专题”,指导学生熟记常用数值、敏感数字、特殊值公式等来辅助提高运算速度,例如常用的开方数、十以内的次方数、常见函数值等。学生们熟记这些常用的数据有助于他们较好的提升计算技能、技巧。练:所谓勤学苦练,提高学生的练习频率,加强学生的运算练习,才能熟能生巧。以此,通过学与练的结合,使学生们在数学复习的同时不断提高自身运算能力,少失误、零失误、少丢分、不丢分,从而达到“正确、迅速、灵活”的运算要求。

(3)串联知识脉络。画知识树一直是高三学生们纵横串联知识点的好方法。教师在专题复习中引导学生们将三年所学的数学知识用知识树的方式画出来。学生们需要在课堂自习时间,对照课本目录将数学知识进行宏观的分析和把握,从最大面的几何和代数这两类开始,层层划分,画出知识点树杈,在画的同时标注不同模块的重难点。这种方法有利于学生们在遇到不同类型的题目时,准确快速的定位问题所涉及到的知识点,打破了以往单章学数学、数学知识点分散的局面,引领学生们站在更高的层次上形成知识体系。

2、教师方面

(1)从“个体”到“一般”。从哲学角度看,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忽视部分的整体并不是完整的整体。所以教师需要在数学复习中采用从“个体”到“一般”的模式,即是在复习时着重注意每一个学生对于所复习专题的反馈情况,根据“个体”及时的调整复习计划,从而制定出一套“一般”模式,适合班级中的每一个学生学习。例如,教师可以根据学生们在专题复习中不同的进度采取分层教学,给学生们安排不同层次的学习任务,从而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及时的消化当天所学。这样,每个学生们的进度虽然不同,但仍不会影响整个复习大队伍的前进步伐,从而达到了“一举多得”的效果。

(2)从“灌输”到“贯通”。应试的填鸭式灌输教育并不被提倡,取而代之的应是“融汇贯通”“举一反三”的教学方法。因此,教师在带领复习中遇到易错题时,不能局限于解题步骤的硬性讲解,要在教授解题思路时适当的穿插进一些数学思想方法,还要在教授完成之后布置相似类型的数学题目重复巩固。这样更能使学生们自行体会到某些数学思想方法在解题中的重要性,比单独拿出“数学思想方法”作为专题要更容易被学生接受。还有一些其他方法如建立错题库、精华题记。此类方法的实施,不仅能加深学生对数学方法的贯通领悟,而且能有效避免学生今后遇到类似题目仍然不会的尴尬局面,提高了学生高三数学的复习效率。

(3)从“单一”到“多元”。诚如上文所提到的,单一的教学模式容易挫伤学生的数学复习积极性。现在的多媒体教学虽然已经普及了很多高中学校,但由于数学这门课程本身的特点,许多教师在数学专题复习课上仍然采用将各种类型题放置在PPT中,而没有意识到这种多媒体的运用与旧的方法根本上的差异。在此情况下,需要教师改变这种单一模式,进入多元模式,将多媒体真正用活。例如利用信息技术发展数学建模、数学演示、数学游戏活动,实现学生们的有效学习等。高科技的加盟必将会使数学专题复习变得更加形象、直观。

总之,高三数学专题复习的教学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在复习的过程中,不但需要教师做好充分的课程准备,更需要教师能够跟随学生们的掌握情况不断调整教学进度,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探索不同的教学方法。笔者坚信,在不断的探索与努力中,高三数学专题复习的课堂一定能收到更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刘 冰.新课程下高三数学复习的有效教学策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

[2] 张心心.高三数学复习课教学策略的实践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

上一篇:师德讲演稿以德服人下一篇:农业标准化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