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际(精选8篇)
1.交际 篇一
口语交际教学交际性例析
在口语交际的诸多特点中,交际性是其最本质的特点。离开了交际性,口语交际的实施如同无本之木、无源之水。笔者以为,教师在努力挖掘口语交际交际性特点时,应当重视以下问题的研究和探讨。
一、话题选定体现交际性
口语交际教学成功的重要因素是所选定的话题具有交际性。以下两个教学案例话题特点不同,从不同角度为我们提示了达成交际的基本策略。
(一)《猜谜语游戏》
1.师生互动
师:老师先出谜语,请同学们猜,谁猜到卡片上的谜语,美丽的卡片就送给谁。
……
师:这儿还有几则谜语,不过,这次不但要猜出谜底,还要说说是怎么猜出来的。
……
2.生生互动
师:刚才大家猜的是老师收集的谜语,谁想把你收集的谜语说给大家猜猜?
指名并交代:想让谁猜就请谁,而且要记得问问他是怎么猜出来的。(学生上台自由与人交际。)
师:刚才这两位同学一问一答,态度大方又有礼貌,合作得多好呀!请四人小组在一起猜猜组里的谜语,小组长要组织大家有秩序地进行,并且选出组里大家认为好的谜语。
师:请每组的组长把你们组选出的谜语贴在教室的周围,等会儿请其他组的同学猜一猜。如果猜对了,就把谜语送给他。
……
【评析】
这个案例以“猜谜语”为话题,具有很强的交互性。首先,猜谜语需要一人说一人猜,或一人说多人猜,话题内容要求参与的双方进行言语交流。其次,猜谜语时,出谜者要步步诱导,让对方接近谜底,而猜者既要猜出谜底,还要说清楚理由,话题的展开对参与者的言语表达提出了一定的要求。
选定了具有交互性的话题后,还需要教师充分挖掘交际内涵,拓展话题的交际功能,使得口语交际过程真正成为发展学生的语言、培养其综合素质的途径。这个案例可以给我们以下启示:
1.交际目标分层。
制订目标是实施口语交际教学的前提。目标的确定应当体现三维内涵,符合实际,兼顾差异,促进学生的发展。这个案例围绕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在教学目标的制订和实施中注意分层,并呈现逐步递升状态:
目标意图
①教师出谜语让学生猜,猜对了奖励谜语卡。进行简单的口语交际,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尽快投入学习过程。②请猜对的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猜的。学会清楚、明白、完整地说话。③学生出谜语,自主选择对象猜一猜,并说出是怎样猜到的,说的时候注意大方有礼貌。
学会清楚、明白、完整地说话,培养学生的学习主体意识和良好的口语交际习惯。
④四人小组猜谜语、选出最好的谜语。培养学生言语表达能力、言语评价能力,在团队中逐步形成合作能力和大局意识。⑤将小组推荐的谜语贴在墙上让同学猜。培养学生言语表达能力,体会感受口语交际成功的喜悦,增强集体荣誉感。
2.交际对象广泛。
由于口语交际是发生在人与人之间的以言语为媒介的互动行为,因此,口语交际教学时应当有“对象”意识。只有交际对象广泛,才能使学生的言语应对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得到多角度、全方位的提高。这个案例中,既有师生间一对一的互动,又有学生与学生个体间的自由互动,还有四人小组间的群体互动……通过对象广泛的口语交际,可以使学生逐步形成在不同场合与人沟通、交往的能力;面对不同对象,选择恰当的内容和表达方式进行口语交际的能力;在集体中学会尊重别人,善于合作的能力等。
3.交际形式多样。
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能激发学生参与口语交际的兴趣,发挥他们在交际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从而提高口语交际的质量。这个案例中所出现的交际形式比较丰富,如猜老师出的谜语,猜同学出的谜语,猜小组推荐的最佳谜语,举行猜灯谜活动……丰富多样的交际形式,使得口语交际课生动、活泼、有趣。
(二)《我们的画》
……
学生经历了评画、改画、说画的过程后,教师指导学生举办画展。
师:现在,我就是“一年级图画展”的主办人(挂“主办人”牌)。谁想参加画展,就把画贴在黑板上。
师:我们将从这些画中选出“最受欢迎的画”。
师:现在要成立评画组,谁想当评委就要先在小组中自荐,然后大家推荐一位说得最好的同学担任评委(给评委挂“评委”牌)。小组里的其他成员就是“副评委”。
师:每小组在评委的带领下选出最受你们欢迎的画,可以是一幅,也可以是多幅,并说出你们喜欢这些画的理由,最后由每组的评委总结大家的意见上台发言。
获奖学生上台谈感受,台下学生随机提问。
【评析】
有些话题本身缺乏交际性,容易上成以学生言语单向输出为主的听说训练课。因此,这类话题需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充分挖掘交际因素,调动学生参与交际的积极性。“我们的画”在挖掘交际因素方面可以给我们以下启示:
1.无中生有──创造交际契机。
第一阶段的教学以“评画、改画、说画”为话题而展开。而在第二阶段教学中,为了更好地创设生生互动的交际情境,教师以“举办画展”为话题对原有的话题进行了必要的横向拓展和纵向延伸,创造了良好的交际契机。“举办画展”,看似与话题主旨关联不大,属“无中生有”的教学设计,但它却是教师基于话题又不拘泥于话题的大胆尝试。教学中,教师设计了“报名参加画展”“自荐和推荐小评委”“选画并说说理由”“总结发言和随机提问”等教学环节,既有个别表达,也有小组交流,交际的形式比较丰富,使学生在言语品质上也得到了较好的锤炼。这为学生的口语交际提供了良好的契机,打开了生生交际的途径。
2.匠心独具──铺设交际“点”。
在口语交际教学中往往有一些能够诱发学生兴趣的交际“点”,教师应当匠心独具地在教学中铺设这样的交际点。案例中,“自荐和推荐小评委”“选画并说说理由”“总结发言和随机提问”就是容易引发交际的“点”。“自荐和推荐小评委”,能激发学生的好胜心,孕育表达欲望,自然而然形成生生互动的交际过程;“选画并说说理由”,学生既可以倾听伙伴的观点,表达自己的想法,也可以和伙伴商量,达成一致的意见,为学生的口语交际创设了真实的、自由的、有价值的应用场景,同时提高了学生审美鉴别能力和言语品评能力;“总结发言和随机提问”能形成一问一答的交际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思维的敏捷性、言语表现的灵活性都将得到较好的发展。
3.穿针引线──形成交际“场”。
口语交际中的“场”,指的是依附在口语交际活动之中并对其活动产生有力作用的交际要素。口语交际的“场”往往不定,或是外在的物质氛围,或是内在的心理感受,或是交流中言语所达成的默契,或是讨论时思想所形成的撞击……但这种“场”却实实在在地存在于教学过程中,并影响着它的进程。有利于教学的“场”应该具有以下特征:“场”内的氛围是和谐的、平和的、愉悦的;“场”内的.活动是积极的、活跃的、富有挑战意味的;场内的人际关系是平等的、互助的、包容的。在缺乏交互性的话题中,教师的穿针引线能使得原本封闭的“场”变得开放。教师亲切的语调,和蔼的态度,恰到好处的串连、提示、点拨、应和,能形成一个自然、和谐、温馨、愉悦的交际“场”。在这样的“场”中,交际的可能性无处不在,无时不在。
二、情境创设体现交际性
以下两位老师分别执教《奇妙的动物世界》和《快乐拼图》,教学过程中都有意识地为学生创设了口语交际的情境。
(一)《奇妙的动物世界》
1.师生交际,交流互动。
教师先引导学生回忆身边有哪些动物?然后创设情境,播放《动物世界》录像,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各种动物。在观看录像的基础上请学生说说了解了哪些动物的习性?除了录像里介绍的动物,还了解哪些动物的习性。
2.组内交际,生生互动。
学生选定自己比较了解的一种小动物;向组里的小朋友介绍它的生活习性;谈谈自己和小动物之间发生过的有趣的事。同学讲的要用心听,有不明白的地方可以随时提问,讲的同学要给予说明,其他同学也可以补充。
3.全班交流,大家补充。
组内选代表讲给全班同学听,大家提问,请发言的同学补充。
(二)《快乐拼图》
1.情境设计。
课前教师为每一组学生准备各种形状的小图片。在提供图片时有意识地少放几种,为课堂拼图设置一定的困难,为创设生活化的口语交际情境做好铺垫。
2.情境展开。
学生在拼图的过程中发现缺少图片,很自然地产生了疑问:
生:老师,我想拼雪娃娃,可是缺少大圆。
师:哎呀,少图片了,你说该怎么办呢?
生:我可以拼别的图。
生:还可以问同学借。
师:问同学借图片还有些讲究呢,你能说说吗?
生:问同学借图片要有礼貌。
生:别人如果不愿意借,不要硬借。
生:借的时候,要把自己为什么需要图片的原因告诉别人。
师:是呀,借图片的讲究可多了,希望同学们注意这些问题,也相信你们一定能凭借自己的甜嘴巴借到你需要的图片。
课堂现象:缺图片的学生有的向周围的小伙伴借图片,有的离开座位向其他小伙伴借图片,有的一次就借到了图片,有的颇费了一番周折才借到图片,有的没有借到图片,同组的小伙伴商量换一种图形……
【评析】
上述两个案例在表现口语交际的交际性特点时有以下共性:即教学中注重师生、生生间的言语交往,准确地将口语交际过程的展开落实在人与人之间的言语活动中。第一个案例中,教师不仅让学生向组里的小朋友介绍动物的生活习性,谈谈自己和小动物之间发生过的有趣的事,而且对听的学生提出了“用心听,有不明白的地方可以随时提问”的要求,并且要求“讲的同学要给予说明”,允许其他同学进行补充。这样的教学设计,从形式上保证了口语交际活动双向互动的可能。第二个案例中,学生发现缺少图片后,先与教师进行了一问一答的言语交际;借图片过程中,小伙伴之间进行了你来我往的言语交流等等,这都体现了口语交际的交际特点。
然而,因为口语交际情境创设的不同,在两个案例中,学生参与交际的态度,交际时所产生的情感,所达成的交际效果也有所不同。
第一个案例所创设的交际情境是播放动物录像。教师预设通过播放录像来引发学生对话题的兴趣,从而展开口语交际过程。这个教学情境的创设,至少有以下几点引起我们反思:
1.情境创设是否具有交际性。录像所呈现的情境是动物介绍,提供了有关动物种类和生活习性的常识。这一情境对丰富学生的知识,激发他们产生亲近动物的情感有一定的作用,但从交际层面来看,情境本身蕴涵的交际因素不够。教学中,教师要求学生“在观看录像的基础上”“说说了解了哪些动物的习性”。此时,学生的口语交际以独白为主要形式,是一种单向言语输出,缺少与同伴的互动。而这种状况的产生,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所创设情境的局限造成的。
2.情境创设是否最优化。第一个案例中。录像情境的创设比较孤立,所发挥的功能也比较单一,只是在交际活动的初始阶段起到激发兴趣,引出话题的作用,对后继的口语交际活动所产生的推动作用微乎其微。
3.情境是否引发学生内需。交际情境的创设应当引发学生交际的需要,只有发自内在的交往需求,才可能产生富有实效的口语交际活动。从第一个案例看,学生的言语活动基本停留在“说”的层面,即便是所产生的口语交际现象,也是在教师的要求下进行的,情境的创设很难引发学生主动交际的需求。
口语交际教学情境的创设应当尽量贴近现实生活,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第二个案例所创设的交际情境比较好地体现了这样的要求。首先,“借图片”这一情境本身就具有交际的意味。“借”是发生在两个人(或以上)之间的。“借”不仅需要运用口语,而且需要具备一定的表达技巧。“借”还要求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语言修养。因为“借”的结果只有两个,借到皆大欢喜,借不到就需要合理调整心态,忌出语伤人。所以,“借图片”这一情境,不仅具有交际性,还渗透了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融合的思想,内涵丰富,空间开阔。其次,“借图片”这一情境接近生活,为满足学生的交际需求而设。我们知道,“借东西”是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经常发生的行为。当学生拼图时发现缺少图片,凭借生活经验自然而然地会想到“借”。这样,口语交际随即产生,交际过程不露痕迹。在这一情境中,口语交际活动不是教师刻意安排的,而是学生发自内在的需要,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出现了师生间、生生间水到渠成的口语交际场面。
三、路径选择体现交际性
构成口语交际活动的要素有四个:一是交际的主体;二是交际的对象;三是交际的媒介(口头语言);四是交际的环境。四个要素中,交际主体和交际对象之间的互动过程就成为交际的路径。
(一)《保护有益的动物》
1.了解动物面临的危险。
播放课件:有益动物被伤害的录像。
2.说说你都看到了什么?
3.如果你是被伤害的动物,你想说什么?
4.说说你所知道的伤害有益动物的现象。
5.讨论:如果我们继续伤害、捕杀有益动物会造成什么后果呢?
(二)《有趣的小动物》
师:今天,老师把一个小家伙带到教室里来了,你们瞧……
生:是小金鱼!
师:快,和小金鱼打声招呼。
生:小金鱼你好!
生:小金鱼欢迎你到我们教室里来。
师:小朋友真热情呀。小金鱼说些什么呢?让我听听。(老师将小金鱼放在耳边,侧耳倾听。)
师:小金鱼说:“小朋友你们好!”今天我来到你们的教室真是太高兴了。
师:小金鱼那么可爱,你们想对它说些什么呢?
生:……
师:小朋友夸小金鱼长得漂亮,小金鱼可开心了,你们瞧,它摆动着尾巴高兴得跳起了舞。
(三)《一场××比赛》
比赛前,教师请每组学生推荐三位参赛选手和一位评委,并说说推荐的理由。其他学生当啦啦队,从中选出一位啦啦队队长。
参赛选手搭积木,啦啦队呐喊助威,评委仔细观察。
积木搭完后教师请大家谈谈看到了什么。
评委、啦啦队、参赛选手从各自的角度谈自己看到的情况。
根据现场比赛情况,教师请评委说说谁能得第一。
请选手夸自己的积木,说服评委。
请啦啦队对评委的现场评价提提建议。
教师当记者,采访获胜组啦啦队队员,请他们和队友说说话。采访获胜的小组的参赛队员,请他们对其他小组提提建议。采访失败小组的啦啦队员和选手,请他们谈谈自己的想法。
……
【评析】
第一个案例中,教师利用现代教学媒体的优势,为学生创设了能触动情感的动人画面。教学情境的选择对促进口语交际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然而,从交际主体和交际对象的互动过程看,显然路径比较单一。“说说你都看到了什么?”“如果你是被伤害的动物,你想说什么?”“说说你所知道的伤害有益动物的现象”。这一组教学设计,侧重从交际主体角度出发,言语形式以主体独白为主,交际对象很难介入交际过程,双方缺少互动的可能。这种单向输出式的交际路径影响了口语交际的质量。
第二个案例根据学生年龄特点,选取了贴近他们生活实际的话题,内容有趣,能激发他们口语交际的兴趣,但在交际路径的确定上值得商榷。首先,“和小金鱼打招呼”“对它说些什么”等教学设计中,教师显然把“小金鱼”当作学生口语交际的对象。但小金鱼不能运用口语,学生无法与它进行你来我往的交际活动,因此,这个教学设计中缺少了口语交际的最基本条件──交际对象,使得交际明显缺少回路。其次,当交际对象无法回应主体时,教师越俎代庖,替代了“小金鱼”成为学生的口语交际对象。这样使得原本应当通向生生之间的交际路径被截断,演变为单一的师生交际,学生的参与面缩小,交际对象的丰富性锐减,口语交际的课堂教学效率不够高。
第三个案例中,教师设计了多个连贯的互动情境,在多回合、多情境中,展开多种形式和多个对象的口语交际,使得口语交际路径成为阡陌纵横的“通途”。从交际对象看,全班学生被分成参赛选手、评委、啦啦队,教师承担记者的角色。这样,口语交际出现了以下路径:
选手←→评委
选手←→啦啦队
选手←→记者
评委←→啦啦队
记者←→啦啦队
评委←→记者
选手←→选手
啦啦队←→啦啦队
评委←→评委
……
由于口语交际的对象不同。所出现的情境也不同,对学生运用口语进行交际时的要求也不同。如啦啦队和参赛选手之间的交流,就应当采用呐喊鼓劲方式,交际语言应具有鼓动性,语气激昂;和评委交流,就应当委婉得体,使自己的语言能尽量打动评委,抑或据理力争……由于交际对象丰富,因此交际路径多向,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临场应变能力显然得到了充分的锻炼。
交际路径的选择,前提是充分设计好交际的对象。上述案例给我们的启示是,交际对象单一和不当,往往会影响口语交际教学活动的展开,使得交际过程变得拘谨、呆板、程式化。而只有交际对象多样,才能使交际过程灵动、自如、多样化,使交际路径成为“通途”。
四、学习方式体现交际性
新课程强调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口语交际教学中,采用这样的学习方式能较好地达成互动的效果。
课题:压岁钱怎么用?
1.导入课题。同学们,过年的时候,你收到过长辈送给你的压岁钱吗?今天口语交际的话题就来谈谈压岁钱怎么用。
2.小组交流。你用压岁钱都做了些什么?在小组内讲给同学听听。
3.小组汇报。
(1)每组推荐一位小朋友,上台讲讲你是怎么用压岁钱的?其他小朋友请认真听;看看台上哪位小朋友说得清楚、明白。
(2)台下学生说说自己和台上哪位同学的做法一样。如果有自己的做法,也可以发表自己的见解。
4.教师小结。下面讨论讨论:你认为谁的压岁钱用得最有意义,谁说得清楚、明白,然后当小评委评一评。
5.小组准备短剧。下面我们小组交流一下,你们最欣赏怎样用压岁钱,编一个短剧表达你们的意思,一会儿我们上台展示。
6.小组汇报。
(1)老师指导学生表演,学生分角色扮演,目的是使学生交谈起来。
(2)再请一组学生表演。
……
【评析】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充分激发学生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由于口语交际的特点使然,这种学习方式的倡导有其必要性和一定的积极意义。首先,能否形成口语交际活动,起决定作用的是个体有没有自觉参与的兴趣和愿望,因此口语交际具有一定的主观能动性;口语交际活动的展开是建立在个体围绕话题、自主地进行语言酝酿、组织和表达的基础之上的。由于个体的思维、表达和交往的习惯、方式不相同,口语交际活动具有鲜明的个性化色彩。其次,口语交际互动性特点,决定了交际的产生必须有赖于交际主体和对象之间以口语为媒介的交往,而合作学习为这种交往提供了良好的外部保障。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可以通过划分不同学习区域,组合不同学习群体等方式,让学生自主选择,以此充分满足不同交际需要。口语交际活动,无论是自主学习还是与同伴进行合作学习,都离不开对话题或相关信息的探究,也只有从不同角度开展深入的探究,才能使口语交际质量提升,具有实效。因此,在口语交际教学中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十分有必要的,倡导这一学习方式的积极意义在于不是为了培养口语交际明星,而是为了培养学生口语交际的兴趣,锻炼他们的能力,使得人人都成为口语交际过程中备受瞩目的主角。当然,在口语交际活动中,不能孤立、狭隘地理解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它们之间既有独立性,又是相互依存的。自主中有探究,合作中同样有探究。即便是自主与合作也绝非对立的,水火不容的,它们之间依然有着独立运行和相互融合的特性。所以口语交际教学中倡导这样的学习方式,还应当避免机械、刻板,提倡灵活运用。
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应当注意以下问题:
1.活动前有任务。
无论采用哪种学习方式,在进入口语交际活动前应当让学生明确地了解活动任务,做到心中有数,这样才能有的放矢,充分体现教学的效率意识。虚假的讨论、浮华的热闹、放任自流的交际只能使口语交际在漫无边际的闲言碎语中耗费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上述案例中,教师组织学生多次进行合作学习,每一次活动前都布置了明确的学习任务。第一次合作学习的任务是“你用压岁钱都做了些什么?在小组内讲给小朋友听听”。第二次合作学习的任务是“你认为谁的压岁钱用得最有意义,看谁说得清楚、明白”。第三次合作学习的任务是“小组交流一下,你们最欣赏怎样用压岁钱,编一个短剧表达你们的意思,一会儿我们上台展示”。教学中所设计的三次合作学习,交际任务不同,目标逐步递进。第一次合作,要求学生说说自己的压岁钱的用途,并且“说得清楚、明白”,口语交际目标指向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第二次合作,不仅要求学生认真听同学的发言,而且要积极启动思维,对同学的发言进行评价,并且要“说得清楚、明白”,口语交际目标指向对学生听的习惯的训练和表达能力、评价能力的培养。第三次合作,锻炼了学生口语交际的综合能力,不仅要求学生编写短剧的故事梗概,而且要分配角色,设计台词,还要选择不同的表达方式,同时要借助肢体语言等辅助手段进行口语交际……整个学习过程展开充分,落实了知识技能,使学生形成乐于交际的良好情感,实现了三维目标的有机融合。上述设计体现了口语交际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实践展开教学过程的理念,目标明晰,螺旋上升,充分发挥了合作学习在教学中的优势。
2.活动中有支持。
随着人们对教育本质愈来愈深刻的认识,对教师角色也有了全面的理解。教师角色需要由单一的传授者转化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由一味的操作者转化为研究者。当学生在进行自主、合作学习时,教师要积极地看、积极地听,随时了解课堂动态。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要善于启发、点拨、引导,并作为学习的参与者,给学生提供必要的学习支持。在口语交际教学中,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需要来自学习伙伴的支持,这里的学习伙伴既是学生也是教师。而教师更应该在口语交际活动中发挥学习促进者的作用,为整个口语交际活动起到推动的作用。上述案例中,学生活动是教学过程的主要组成部分,教师的促进作用也发挥得恰到好处。在小组汇报“怎么用压岁钱”时,教师一方面鼓励台上个别发言的学生“说得清楚、明白”,一方面要求台下的学生想想刚才上台介绍的同学中“谁把自己的意思说清楚、明白了”,还鼓励台下的同学“说说自己和台上哪位同学的做法一样”“如果台下小朋友有自己的做法,也可以发表自己的见解”。此时,教师无疑像一座桥梁,沟通了台上和台下学生间的交流,使得原本只局限于台上发言学生的单向言语输出,转变为台上、台下生生互动的口语交际过程。在小组汇报短剧时,教师作为口语交际活动的一员,积极参与到活动过程中去“指导学生表演”。正是由于教师的学习支持,才使得人人参与了口语交际活动,学生在课堂互动中实现了“一个都不能少”。需要指出的是,学习支持并不仅局限于教师,它应该包括一切可提供支持的个体或群体。
3.活动后有汇报。
无论是自主学习还是合作学习,在活动之后都应当有汇报。汇报不仅能呈现学习的结果,而且能再现学习的过程,从而再一次引发新的口语交际。汇报的形式不拘,可以陈述自己的观点,可以转述别人的观点,可以总结大家的观点,可以采用“答记者问”的应答方式……汇报的过程中,教师应当给予积极而正面的评价,不宜拔高要求,对具有个性和创造性的口语交际应当加以鼓励。
2.交际 篇二
无论是注重表达还是注重表演, 这样的口语交际教学都偏离了口 语交际教 学的原点———“交际”, 使口语交际教学滑向了口语训练的边缘, 从而陷入低效的泥淖。
《现代汉语词典》对“交际”的解释为:“人与人之间往来接触;社交。”由此可见, “交际”是发生在两个或两个以上个体之间“交”与“接”的互动活动, 并在互动中与他人共享或交换观点、感情和信息。
为了使口语交际教学目标更明确, 效果更佳, 我们应该围绕口语交际教学的本质“交际性”这一核心, 力求在原点上寻找突破, 遵循“在交际中, 通过交际, 为了交际”的原则进行教学设计, 从而获得全程、全体、全面的立体化口语交际教学效果。
一、找准话题的兴奋点, 激发内在的交际需要
现行教材中的不少介绍类、独白类话题距离实际生活较远, 这就需要教师花心思找准话题的兴奋点, 激发学生内在的交际需要。比如“介绍一个民族” (苏教版六上) 这个话题, 如果单纯按照课前查资料、课上介绍的路径进行教学, 学生学习起来就平淡无味。现在孩子外出旅游时会购买一些有有民族特色的物品, 所以笔者在教学中就以民族特色物品作为话题的兴奋点。学生将搜集到的有民族特色的物品带到课堂, 琳琅满目的民族物品唤起了学生的旅行记忆, 加之课前搜集的资料, 激发起学生内在的交际需要, 课堂交际热情高涨。再如教学“学会解释”时, 可让学生先回忆被误会的经历;教学“说说我的家”时, 可让学生带来全家福照片;教学“学会申诉”时, 可出示几则典型的损害儿童利益的新闻等。只要找准话题的兴奋点, 就找到了激发口语交际内在需要的金钥匙, 就可以顺利将学生引入交际中。
二、创设适合情境, 体验真实的交际情感
李吉林老师说:“言语的发源地是具体的情境, 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语言的动机, 提供语言的材料, 从而促进语言的发展。”可见情境创设在口语交际中的重要作用。情境创设以真实自然情境为最佳, 模拟情境次之。我们可以从下面“打电话” (苏教版一上) 的两个教学片段中体味一番。
片段一:
师: (出示丽丽生病情景的图片) 同学们, 丽丽因为发烧不能上学, 要向老师请假。你们能帮帮她吗?
生:能。
师:电话里该说什么呢?
生:说自己得病了, 请多长时间的假。
生:问问老师同不同意请假。
师:现在我就是丽丽的老师, 谁来打这个请假电话?
(师生表演通话)
师:电话打得不错, 很有礼貌, 把跟老师请假的原因及请多长时间的假说得很清楚。谁再来试试?
片段二:
师:我有一个信封遗忘在办公室桌子上, 现在急着要用, 该怎么办呢?
生:去拿。
师:可以。不过办公室离教室较远, 有更好的办法吗?
生:打个电话。
师:这个主意倒不错。如果要你来打这个电话, 该说些什么? (请学生现场模拟打电话, 指导学生拨号、自我介绍、说清事情、有礼貌。)
师:那就请你替我给办公室的王老师打个电话。 (现场打电话, 其他人专注倾听。)
师:小朋友, 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谢谢王老师。 (教室响起热烈的掌声)
(王老师来到现场, 说:刚才是哪位小朋友给我打电话?说得很清楚, 也很有礼貌, 咱们握握手。学生情绪高涨。)
师:小朋友, 你们知道信封里装的是什么吗?是我们日常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些特殊号码。 (随机出示:120、110、119) 知道这是什么号码吗?
在实际生活中, 家长会教给孩子一些打电话的技巧。在交际课堂上, 教学重点应该落在真实的交际体验上。片段一中教师让学生模拟表演打电话, 学生处于一种模拟的情境中, 缺乏真实的交际情感体验;片段二中学生处于教师创设的真实自然的情境之中, 打电话成了真实的交际活动, 学生获得了真实交际情感的体验:打电话之前的积极模拟, 过程中的仔细倾听, 王老师表扬后的情绪高涨。伴随交际情感体验的口语交际课无疑是最有效最精彩的。
三、设计多维路径, 促进全体的交际互动
在有限的口语交际教学时间内, 如何实现最大化的交际互动是教学有效性的重要评价指标。从口语交际话题来看, 有的话题的交际互动是显性的, 如交往类、议论类话题, 此类交际互动面广;有些话题的交际互动是隐性的, 如介绍类、独白类话题, 需要教师设计多维交际路径, 最大限度地促进全体学生进行交际互动。如教学“健康小顾问” (苏教版五上) 时, 就可以分为这样几步设计多维交际路径:
1援课前准备, 做到有备而来。让每个学生调查同龄人中的不良生活习惯, 根据调查结果选择一个健康小常识。
2援示范引路, 讨论交际要点。课堂上教师出示一段《护牙小窍门》并介绍, 让学生讨论交际内容的要点:健康知识正确, 理由解释清楚, 语言浅显易懂。
3援小组互动, 分工合作。可以在全班进行同质分类, 介绍同一类健康知识的分为一组, 组内相互交流补充, 推荐两人联手上台比赛, 其余分工当大众评委和咨询观众。
4援集体互动, 多维交际。竞选主持人, 各组代表、评委就座, 开始健康小顾问专场活动。其间鼓励学生进行现场咨询, 考验小顾问的水平, 每组代表相互合作回答咨询;大众评委就每组代表的表现进行点评打分, 小顾问与评委进行交流;主持人进行现场气氛调节等, 实现全体参与的交际互动。
5援综合评价, 自由表达。评选“最佳顾问奖”“最佳台风奖”“最佳咨询奖”“最佳评委奖”等一系列奖项。获奖者接受特派小记者现场采访。最后请顾问、大众评委、咨询员从各自角度进行点评。
口语交际路径中由个人到小组最后到全班, 逐步逐层进行交际互动。课堂教学始终在“交际”中进行, 相应的能力也在“交际互动”中得到提升。其实诸如“说说我的家”“我喜欢的一句名言”以及表演类“水浒故事擂台赛”等话题都可以设计这样的多维交际路径。
四、鼓励多元评价, 培养全面的交际能力
新课标倡导评价主体多元, 鼓励教师、学生都参与到评价中来。在口语交际教学中, 评价更切合提高学生交际能力的教学目标。教师鼓励性的评价作用在于消除学生的交际心理障碍, 指导性的评价作用在于引导学生进行规范有效的言语表达。学生评价可以促进生生之间进行交际, 同时训练学生的倾听、记录和评价的能力, 让学生学会尊重、接纳、欣赏他人, 达到培养全体学生全面的交际能力的目的。
仍以“健康小顾问”为例。健康小顾问介绍时, 教师可以要求咨询员和大众评委仔细倾听, 及时记录, 有效咨询, 进行有理有据的点评。评价时教师退居幕后, 让评价者运用第二人称对台上顾问进行直接评价。
3.交际 篇三
一、丰富教材内容,引导学生拓展说
在全套小语教材中,口语交际的内容从低年级到高年级的安排上都体现了由低到高的要求,由简到复杂的坡度安排,给我们提供了培养和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相配依据。但其缺点是内容安排及要求都比较简略,而且有很大的活动性,对教师进行施教存在着一定的难度,要丰富充实教材内容,满足师生双向交流的需求。如《语文园地五》口语交际话题是《奇妙的动物世界》,教材的提示是:你身边有哪些小动物,你了解它们的生活习性吗?你和这些动物之间发生过哪些有趣的事?说出来,跟同学交流交流。如果简单的按教材提示安排口语交际活动,就可能演变成无趣的一问一答式。我这样创设情境:第一步,“撒鱼饵”——带一只小兔子让学生观察,并介绍小兔最爱和了解它的人交朋友;第二步,“放长线”——同桌一起说说小兔子的特点,比一比谁说得好。第三步,采访说,养过兔子的同学说说自已是怎样养的,没养过兔子的同学采访养过兔子的同学,从中学养兔子的经验知识。第四步,自由说,从说小兔子拓展说其它小动物。这样,不仅激发学生表达的兴趣,还为每个学生铺设表达的路径,提供表达的机会,促使学生畅所欲言。
二、 借助生活实践,引导学生体验说
口语交际训练的设计应符合学生实际的生活情境,调动学生生活感知与积累,使学生说得具体、真实、有趣,从而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如于永正老师在一年级《观察蔬菜、水果,招待客人》一课中,是这样创设生活实际情境的:上课铃一响,怎么于老师挎着篮子走进教室来上课?他说:“我家来了客人,买点东西准备中午回去招待一下,刚到校,铃响了,来不及送到办公室。”于老师并不是来不及去办公室,而是巧妙地借助班主任角色参与,巧妙地创设生活场景。接下来,他把篮子里的蔬菜水果一一放到讲台上,让学生观察后说,他家来了客人,他买了什么东西招行,使课上得格外自然化、生活化。 招待客人,应说是生活小事,于老师将它确定为交际话题, 即兴安排了师生(一生当于老师,于老师当大夫)互动表演,课堂高潮,实在妙不可言。又如三八妇女节前夕让学生采访家长,请家长说说古今中外身边的女豪杰,把采访中了解到的知识在晨会上做新闻发布会。除采访外还可设计各种各样的生活情境,让学生不仅提高口语交际能力,还丰富生活经验,可谓一举两得。
三、组织竞赛活动,引导学生评价说
课堂竞赛活动学生很喜欢,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有效地激发“互动”。如《请到我家来》的设计,教师让学生通过画一画,进一步确定走的方法,为说创设条件,接着比一比,看谁完成任务的办法多,办法好,学生围绕同一话题,发表、补充、评论别人的意见,进行真正的交流,做到了发展学生发散思维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如教学《将相和》一课,让学生分组展开辩论赛,评价蔺相如和廉颇,学生各抒己见。此外评价的内容还可拓展,可以对竞赛的过程、同学的发言进行评价,可以对课文的人物、事件进行评价,还可以对文章的遣词造句进行评价……在评价的过程中学生说出了将相的性格特点,训练条理性、逻辑性、规范性地评价,提高了归纳、总结、高度概括的能力。
四、 相机开展表演,引导学生感受说
利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有意识设计谈话话题,让学生在强烈交往、表达欲望中不吐不快,是培养口语交际能力的有效手段。如于永正老师教学《草》,通过适时的表演创设这样的情境:把自己扮成“老奶奶”要听孩子背古诗,当孩子背出“一岁一枯荣”时,他假装听不清:“什么,一岁‘窟窿’?一个洞?”这样一来,同学们为了让“老奶奶”听明白,争先恐找事介绍了“枯荣”的意思和写法,既弄懂了古诗的含义,又创高了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双向互动的语主实践情境,收到了表达与交际的良好效果。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灵活设计了交谈话题:如教学《长城》,让学生扮演节目主持人。介绍自己了解的长城知识,题为《话说长城》。教学《桂林山水》、《鸟的天堂》、《草原》、《镜泊湖奇观》这些写景的课文,就让学生扮导游和游客,“导游”介绍这些景物的特点,“游客”针对景点的特点表达自己的见解和感受。
总之,教师通过教学的多样化情境来激趣,让学生在情境中产生交流的欲望,进行自说,互说、互听、互评、自述、讨论,做中说,演中说,小组说,全班说。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构成交际关系,并模拟生活实际进行语言实践,学生掌握技能、养成良好习惯、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作者单位:福建漳州漳浦县油车小学)
4.跨文化商务交际的非言语交际 篇四
摘要:在跨文化商务交际中,非语言交际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人们对非语言行为的忽视或非语言行为使用失误往往会引起交际双方的误会和交际的失败,甚至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因此了解中西方在非言语交际方面的差异对促进跨文化商务交际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非语言交际的重要性
交际分为语言交际和非语言交际。在跨文化交际中,人们对语言交际非常重视,而对非语言交际行为的了解却很少,但根据有关学者研究发现,非语言交际占整个交际过程的70%。心理学家赫拉别思也提出过这样的一个公式:信息传播总效果=7%的语言+38%的语调语速+55%的表情和动作。这也就是说“我们用发音器官说话,但我们用整个身体交谈。”而不同文化下的非语言交际形式与内涵存在很大的差异,对交流的成败有着重要的影响。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商务交流扩大,跨文化下的商务活动越来越多,非语言交际差异所带来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在本文化中的善意的表示,在对方文化中却可能是敌意的表示,小到引起客人之间的矛盾和误会,影响一份合同的签订,关系的破裂;大到影响国家 的经济利益甚至政治利益。由于非语言行为总是在无意中表达出来,当存在语言障碍时,人们更倾向于求助于非语言表达,因此,在商务活动中了解对方的非语言交际文化是非常必要的。
二、几种非言语交际行为的中西差异
非言语行为包括体态语、眼神交流、身体接触、体味、副语言(沉
默语)、时间语、空间语等。非言语行为在跨文化交际中呈现出一定的共性,如微笑、大笑、皱眉、哭的表达方式全世界的人都非常类似,而不同文化的非言语行为的个性特点是交际中的问题之所在。错误的非言语行为或对非言语行为的误解可能会导致交际失败,会使我们失去友谊,严重者可能会丢掉做生意的机会。下面着重介绍中西方在体态语、眼神交流、时间语以及沉默语方面的差异。
1.不同文化中体态语含义不同
体态语是非言语行为中非常重要的行为,有的学者认为体态语是整个非言语行为的研究基础,有的学者认为“体态即信息”。这里将介绍手势、、拥抱、亲吻三种体态语。
⑴手势
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地区手势有不同的含义。在美国文化中的“OK”动作,在日本文化中却是指“金钱”,同样的动作在拉美等国则表示“猥亵”、“诲淫”之义,在阿拉伯人中这一动作常常伴随以咬紧牙关,用来表示深恶痛绝。如果不了解手势的意义因文化而异,不了解手势的多义性,我们在跨文化交往时势必会犯错误。一个典型例子就是V 形手势。现在我们都知道掌心朝外的V 形手势代表胜利。但是,常常有人用掌心向内的V 形手势来表示胜利,却不知,这样会表达完全相反的意思,即下流的、猥亵性侮辱用法。在跨文化商务交际中适度地引用手势能够让对方清楚地了解交际的内容和目的。
(2)拥抱
拥抱是一种表示关系极其亲密的体态语。在中西方文化中,其文化差异很大。拥抱是西方的常见礼节和风俗。在西方国家,包括俄罗斯、东欧、法国、意大利和阿拉伯等国,拥抱是一种较通用的体态语。夫妻、亲人和熟人之间多使用拥抱。西方人在生人或一面之交的异性之间或同性之间不拥抱,男女之间可以拥抱(不是恋人或夫妻)以示亲密。中国人之间不实施这种体态语。在跨文化交际中,只有在对方主动实行拥抱时,我们才“随俗”,实施这种体触行为。
(3)亲吻
亲吻是西方人表示关系极其亲密的体态语,受到性别、地位、年龄、亲疏、道德、法律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在欧美,辈分高的人吻辈分低的人的额头,男子对女宾吻手背,而辈分相同的朋友、兄弟姐妹之间,只是脸颊相贴,只有情人之间才嘴对嘴亲吻。在一些国家和地区,吻并不限于男女之情,它还表示尊敬和关心。在苏联的沙皇时代,赐吻是表示一种奖赏。在中国,这种体态语的使用范围极其有限,限于夫妇和恋人之间。
2.眼神交流
眼神交流是体态语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在西方,谈话中的目光接触十分重要。盯着对方的眼睛,留下的直接印象是坦率、自信、诚实;如果目光不断从对方身上溜过,唤起的感觉则是缺乏自信并对谈话不感兴趣;而中国人则习惯于在与人谈话中尽可能短地与谈话对象进行目光接触,因为他们认为这是尊重对方,免得给人以咄咄逼人的印象。跨文化商务交际中自信是关键,如果回避对方的目光会让对方感觉缺
乏自信。美国人相信这样一句话:不要相信那些不敢直视你的人。因为对他们来说,不直视对方眼睛是不诚实、蔑视、恐惧、冷淡、心不在焉、内疚、虚伪等的表现。
3、沉默语
在东方文化中,对于沉默给予了更多的积极意义,而在西方文化中则给予了更多的消极意义。中国人重视交谈中沉默的作用,认为沉默有丰富的含义,它既可表示无言的赞许,也可以是无声的抗议;既可以是欣然默认,也可以是保留己见;既可以是附和众议的表示,也可以是决心已定的标志。而在北美和北欧国家,沉默具有阴郁的、消极的含义。在交流过程中,中国人对令人发窘的或难以对付的问题,就以沉默作答。而英美人则认为这是侮辱别人,他们认为即使对方答语与问话毫不相干,或干脆给予否定,也是一种礼貌,也比沉默不语好。
三、跨文化交际中非言语行为语用失误的规避
综上所述,同言语交际一样,非言语行为在跨文化交际中也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人们的跨文化交流过程中,由于非言语行为引的误解不在少数,因此,要保证跨文化交流的顺利进行我们不仅应注意言语行为的使用,也要重视非言语行为。而实施符合目标语言文化习惯的非言语行为要求我们要有以下几方面的意识:
第一,应了解目标语文化中的行为习惯,从而保证在跨文化交流中运用非言语行为时胸有成竹,有的放矢。
第二,树立跨文化交际意识,在交流中,应尊重对方的文化和风俗习惯,入乡随俗,入国问禁,避免因不了解对方文化而导致的非言语交
际失误。
5.交际 篇五
功能对等与交际翻译之交汇点-交际对等
(一)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 功能对等是指译作读者对译作的理解应当等同于原作读者对原作的理解(Nida,Eugene A,:87).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以源语文本和译作接受者之间的关系作为确定翻译正确度的标准,是对传统的将源语文本和译作之间的关系作为确定翻译正确度标准的极大挑战.
作 者:陆娟 作者单位:陕西理工学院,陕西,汉中,723001刊 名:希望月报(上半月)英文刊名:HOPE MONTHLY年,卷(期):“”(9)分类号:H3关键词:
6.交际 篇六
英语是一种交际工具,英语教学的目的就是培养和发展学生使用这种交际工具的能力。英语学习者的交际 需要这一主题已逐渐为我国的英语教育者所熟悉和接受。
语言教学的交际性原则起源于60年代末,这一方面是由于语言学研究的发展使语言教学得到了新的启示。美国著名的语言学家乔姆斯基(N.Chomsky)于1957年出版的《句法结构》(Syntactic Structures)一书对长期影响语言教学的行为主义和结构主义理论提出了挑战,他认为行为主义的刺激—反应—强化方式不 能解释人们运用语言的独创性,掌握语言也不等于结构主义所认为的掌握语音、语法、词汇等知识。与之相应,1971年美国人类学家海姆斯(Hymes)在《论交际能力》一文中提出了著名的交际能力概念他认为一般语 言理论还应包括交际和文化方面,既应强调语言知识又强调语言使用能力,既强调结构的准确性,又强调使用 的恰当性。另一方面,以威多森(H.G.Widdowson)和威尔金斯(D.A.Wilkins)为代表的英美国家的一些英 语教育学家也在英语教学的实践中感到当时流行的听说法(audionligual method)不能有效地解决学生的语言 交际能力,他们认为英语教学的中心应着眼于交际能力的培养,而不只是对结构的掌握。
交际法原则的基本特征可以概括为三点。其—,语言是表达意义的体系;其二,语言的主要功能是交际功 能;其三,语言的主要单位不仅是语法、结构特征,还包括功能范畴。交际法原则在英语教学实践中主要体现 在以下几点:第一,语境化(contextualization)是英语教学的基本前提。其基本教学单位是在一定语境下的 话语(discourse),脱离了语境,话语就不具备交际功能。Thank you不一定就是表示感谢之意,在某种情景 中它可能用来表示愤怒或拒绝帮助。Excuse me在不同的语境中更是表达不同的意思。总之,同一形式可能有多 种功能、多种形式也可能只具有一种功能。因此,教学活动应以话语在语境中能实现的功能为线索组织教学内 容,以便学习内容尽可能符合学生的需要,真正培养使用语言的能力。第二,语言教学过程必须交际化,整个 外语教学过程在真实的社会情景下使用真实的语言进行交际活动,这意味着语言课堂教学应该排斥机械操练,尽量创造较为自然的言语交际条件,按情景题材组织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让学生在真实的或接近真实的交际 场合中进行操练、大量使用信息转换、情景模拟、游戏、角色表演(roleplay)等活动形式。第三,在交际化 的教学过程中,应以学生为中心、教师的作用主要是提供和组织各种教学活动。给学生提供交际情景、场合,帮助学生创造性地、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意愿。第四,在课堂教学中创造轻松的学习气氛,对学生的言语错误采 取容忍态度,不以频繁的纠错打断学生连贯的语言表达。
我国外语教学经历了传统的语法翻译法,结构主义的听说法,现已进入了以交际为主的外语教学的新时化,1992年在全国范围正式实施的《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以下称新大纲)以交际法 原则为基础,结合我国国情,明确规定:“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英语教学的目的,是通过听、说、读、写 的训练,使学生获得英语基础知识和为交际初步运用英语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进一步学习打好初 步基础,“为了保证实现大纲所规定的教学目的,在教学内容部分,不仅规定了语言基础知识(语音、词汇、句法等)的教学内容,也规定了语方功能的项目。在此基础上编写的新教材充分吸收了外语教学交际法理论,结合学生生活学习的实际需要编写各种有助于发展交际活动的语言材料,新大纲和新教材的采用有力地推动了 我国中学课堂英语的交际教学。
然而,由于受传统英语教学的影响,加上师资培训工作的步伐未能适应新形势的变化,怎样在中学英语教 学中更好地贯彻新大纲及新教材的交际性教学原则意图,组织好课堂英语教学的确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本 文在阐述交际教学法原则的基础上试图对中学课堂英语交际教学作初步的探讨。
一、依据教材
新教材是新大纲所规定的交际教学的具体体现,它改变了传统的英语教学观念,从语言的实际意义出发来 安排语言教学活动和教学形式,以达到语言交际的目的。新教材不再单纯以语法项目为主要脉络来组织和安排 教学内容,而是根据交际目的的需要,既考虑语言的功能、意念和话题,也考虑语音、词汇和语法结构等因素,并使它们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因此,教师应该吃透教材,深刻理解体会教材不同语言材料的内在联系,培养 驾驭教材的能力,才能依据教材内容有效地组织好教学,在课堂上创造浓厚的英语交际氛围。
二、把握课堂教学的灵活性
通常,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时,依据的是教材内容及备课教案,这样才能有计划、有步骤地完成教学任务。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切忌照本宣科,拘泥于教材内容及教案。因为一方面由于各地的教学 条件、学生的特点 等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教师需要根据各地情况适当增补教学材料,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另一方面,由于英语课堂交际教学是动态的,它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教学活动,课堂教学不可能一切按教师事先所设计的那 样运行。教师对教学过程的构想设计都会因为某个教学环节的突然变化失去作用。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 须有较强的灵活性和随机性,以适应动态多变的课堂。
三、直观教学
中学阶段,特别初中阶段,英语教学都比较形象具体,和学生们的日常生活或者生活经验密切相关,易于 实施直观教学。直观教学可以利用一些基本的教具,如图片、模型、实物、简笔画等,教师也可以借助手势、动作或面部表情来辅助教学。近几年许多中学添置了完整的电教设备,这也为外语直观教学提供了必需的物质 条件。直观教学使英语教学变得生动、形象,为英语教学提供各种教学情景和真实的交际场合,有助于营造英 语交际情境和气氛。学生不用借助翻译就能够理解所学内容,从而促进学生直接用英语思维(thinling in en glish),增加课堂使用英语的机会。利用直观教学也可以使教学方法及方式多样化,可以使学生的听觉、视觉、运动器官都参加活动,符合儿童少年的心理学发展规律,容易引起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大限度地调动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开展多种多样的课堂语言交际活动。
初中学生爱说、爱动,善于模仿,记忆力强,有强烈的竞争意识和表现欲,喜欢尝试着把学到的语言材料 随时进行对话、叙述和表演。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堂交际活动适合于初中学生的特点,便于学生边学边练,学用 结合,使所学语言材料能够在运用中获得巩固和提高。
在初中英语教学阶段,教师可以利用或设计一些游戏进行语言教学,让学生在娱乐过程中掌握所学内容。初中教学既可以参考、借鉴国内外已有的教学游戏,教师也可以自己根据教学内容,匠心独运地设计出紧扣所 授语言材料,又为学生所喜爱的游戏。例如,在学习“Is this a„?”“Are there any„?”“Where is „ ?”等句型时,根据孩子们的好奇心,灵活多变地设计一些猜物、找物、捉迷藏的游戏。学习现在进行时的句 型,可以用已学过的动词在一些卡片上写些“指令”,如“eat”,“swim”,“plant a tree”,“put on a jacket”等等,请学生前来任意抽一张,照所写“指令”做个哑剧动作,同时发问“what am I doing?”其 他学生进行猜测,“He is eating.”“He is swimming”,在轻松活泼的气氛中学生掌握了所学内容。并且进 行了交际训练。
角色表演(role-play)是学生喜爱的另一语言交际训练形式。其基本方法就是将所学的对话或课文让学 生分扮各种角色进行表演。新教材的“情景对话”(situational dialonues)多源于生活,有直观的情景,很 适合角色表演。教师可根据英语学习的不同阶段及不同的教学要求,或照搬课本上的对话进行表演,或根据教 学材料设计一些人物和情节让学生去表演。这些表演可以根据学生的语言水平、想象力、表演能力以及性格来 决定分配给学生的角色。另外,教师也可以在课堂设置教学情景,进行模拟对话(simulation)训练,内容可 以是问候,询句(天气、气候、日期、生活起居),打电话等活动,首先给学生一、二分钟进行准备,然后抽 一些学生在全班进行对话示范。
在开展这些课堂语言交际训练活动时,教师应该牢记以学生为中心这一基本原则,即学生可以按照自己喜 欢的方式进行学习、操练、认知和语言体验活动,但这并不意味着对学生可以放任自流,相反,学生在许多环 节上需要教师的指导,也需要接受教师在总体范围上的组织和管理。当学生的活动出现不合总体目标的偏差时,教师应运用可行的管理手段予以纠正。特别是在小组和全班活动中,教师应起着积极的主导作用,做到放得 开,收得拢,既热烈活泼,又井然有序。教师为了获得驾驭课堂、管理好课堂的主动权,平时应该加强师生之 间的情感交流,创造宽松活泼的课堂气氛,才能真正赢得学生的参与与配合,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1]张正东编著:《外语教育学》,重庆出版社,1987
[2]吴棠主编:《中学英语教师手册》,湖南教育出版社,1991
[3]张连仲等主编:《中学英语教师教学基本功讲座》,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1991
7.交际 篇七
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 但是目前阅读教学普遍重视学生“听、读”能力的训练, 而对“说、写”, 尤其是“说”的训练力度不够。如果我们不注意提高学生口语交际的能力, 那么, 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也会受到限制。因为口头语言是发展书面语言的基础, 二者相互影响, 相互促进。因此, 培养学生口语交际的能力是语文教师必须重视的一项教学内容。其实学生上课认真听讲, 积极思考, 踊跃发言就是一个口语交际的过程。各科教学都是口语交际训练的阵地。但作为一项重要的能力, 语文已经有目的地将它安排在了练习之中。
二、语文口语交际教学应注重的策略
语文口语交际与生活息息相关, 从内容上基本可以分为学校生活类、日常生活类和专业生活类。在安排口语交际内容的时候, 注重和生活紧密结合的同时, 还注意和时代的交融, 力求体现时代精神, 反映国家意志。其实, 口语交际教学中的情境是日常生活的复演, 与原本的生活情境相比, 一般课堂上的生活交际情境已经发生了变化。课堂中的口语交际, 一方面指向生活实际应用, 一方面它的场景又是戏剧化的, 也就是说, 它既是真的, 又是假的, 与游戏的性质相类似:游戏本身是假的, 但玩起来是要当真的。一个特定的情境, 让学生学什么?并不是简单让学生复演生活场景或片段, 而是要通过设计带有戏剧化的活动, 使学生更有效地学到一些在日常生活中难以学到的东西。
六年级上册语文口语交际方面, 就安排了介绍我国的一个民族、学会采访、学会申诉、学会解释、我喜欢的电视栏目、我喜欢的一句名言、推荐一本书等内容, 让学生模拟一定的生活场景进行交际, 以培养和提高其口语交际能力。口语交际的基本特点是即时性和交互性。表达、倾听和应对是交际过程中的三个“链条”, 缺一不可, 口语交际教学就是要培养表达、倾听和应对能力。口语交际是以交际为核心, 交际双方通过口头语言进行沟通的动态过程。通过互动, 才能真正实现多种信息的沟通、汇聚和融合。口语交际教学源于生活实际, 又必然回归生活实际。在教学过程中, 需要注意体现口语交际的系统性、综合性、互动性和实践性。
三、提高语文口语交际教学有效性的方法与模式
下面, 我以“学会解释”为例。这个话题贴近学生的生活, 大家对此都显得很有发言权。在我们的生活中, 人与人的交往是不可缺少的。因此, 这其中产生一些误会也在所难免。如果我们能够及时地进行解释, 就可以大事化小, 消除误会, 使彼此之间的心灵相同, 增进友谊。但如果我们不会解释, 就可能因小失大, 造成人与人之间的隔阂, 破坏人们正常的交往。因此, 学会解释是生活、学习中非常重要的一种交际手段。“学会解释”表达的是争取权力、消除隔膜。在日常的生活中, 我们经常会遇到被别人误会的时候, 或者遇到需要向别人解释的事情, 那么如何向别人解释呢?为了完成好学习任务, 实现口语交际教学的有效性, 学生以双重身份参与:既是言说者, 又是倾听者, 我巧妙地把听话、说话穿插起来, 进行口语交际“四步曲”的教学, 让学生在“实战”演练中获得应对的能力。
(1) 听听故事。这是用富有童趣的故事, 将学生引入口语交际的话题。在讲学会解释这个口语交际时, 我可以这样导入:跃进小学六年级学生李栋放学回家, 路上看到一个小妹妹跌倒了, 便跑过去把她扶起来。一位阿姨走过来, 不高兴地说:“你怎么把我的孩子碰倒了?”如果你是李栋, 你该怎么办呢?听一听下面的两种解释, 说说你有什么看法?通过两种不同方式的解释带来两种不同情况的比较, 让学生理解学会解释是多么的重要, 学会解释不仅态度要诚恳, 而且解释要清楚, 最好还要有别人的证明。
(2) 想想问问。这是依据口语交际的教学要求, 联系学生生活实际, 引导学生回忆生活经验, 开展访问活动, 主动投入口语交际学习, 让他们在宽松的环境中大胆地说, 自由地说。在讲学会解释这个口语交际时, 我通过师生相互质疑, 相互讨论了这几个问题:你在生活中有没有被别人误会过?你在别人误会的时候是怎么做的?你有没有误会过别人?你是如何对待别人解释的?
(3) 情境会话。这是组织口语交际的学习实践活动, 提示方法要点, 帮助学生在口语交际实践中顺利完成每次口语交际的学习任务。在讲学会解释这个口语交际时, 我让大家既可以选择课本上提供的几个情境, 也可以选择自己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实际情况, 或者选择一个更好的话题, 以小组为单位, 演练一下。这样做有助于缓解学生紧张不安的情绪。当学生沉浸在活动之中, 每个学生都有“一吐为快”的欲望, 就可以趁机组织学生把活动过程中自己最感兴趣、最有意义的情节说给大家听。
(4) 经典回放。这是对每次口语交际活动的评价和加工, 重现那些优秀趋向于完美的口语交际, 引导学生意识到并反思学到一些策略。在讲学会解释这个口语交际时, 我先让学生分小组分角色进行表演, 引导大家进行评议, 让学生知道“这样做比较好”“那样做有点问题”, 然后让学生分小组分角色进行表演, 引导大家进行评议;最后把那些优秀的解释组合成趋向于完美的口语交际, 让学生体会那合情合理的解释。这样通过口语交际“四步曲”的教学训练, 就可以培养和提高日常生活中的口语交际能力, 可以培养和提高思维能力, 还可以实现说话与其他能力的同步发展。
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不能只依靠教材中安排的专项练习, 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 我们也应该重视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口语交际能力是每个学生所应具备的能力, 作为语文教师, 应该在平时的课堂教学和各种活动中, 采用适当的策略, 创设情境, 营造平等和谐的氛围, 充分调动学生口语交际的兴趣, 鼓励他们大胆与人交流, 从而实现语文口语交际教学的有效性。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口语交际的总目标是“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 在各种交际活动中, 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 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 发展合作精神”, 可见口语交际是以交际为核心, 交际双方通过口头语言进行沟通的动态过程。
关键词:口语交际,有效性,口语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王荣生.新课标与语文教学内容[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 2005.
8.也谈口语交际教学中的交际意识 篇八
根据教材要求,本次口语交际的练习重点应该是“学会问候,在探望病人时能做到有礼貌,言语恰当。”另外还要“能够转述别人的问候”。对照这样的要求,课堂上,老师们主要创设了两个情境:一是王小娅委托丁大勇转达问候;二是丁大勇去医院看望李晓燕。但九节课听下来,看看孩子们在课堂上的口语交际实践,总感觉问题多多,具体表现在:
1.表演化。有的老师这样引导学生:“谁来演丁大勇?谁来演李晓燕?”……“你喜欢谁的表演?为什么?”老师首先将模拟情境中的口语交际实践定位成“表演”,孩子们就真当成了演戏,可惜“小演员们”总是“笑场”,一个个“丁大勇”“李晓燕”还没开口就先笑,在座位上观摩学习的同学也是一阵阵哄笑,根本没能进入“看望生病的同学”这样一个特定的交际情境。
2.背诵腔。不少孩子问候生病的同学像在背书,边“背”还边想老师讲的要点。在这堂口语交际课上,这些孩子也许弄懂了看望生病的同学该注意礼貌,该表示关心,但如果他们真正置身那种情境,他们还是不会说,也就是口语交际技巧和策略并没有得到提升,能力没有形成。
3.零互动。有些孩子与别人交际时眼睛不看对方,说话声音很低,自言自语似的、毫无感情色彩地将问候、祝福说出来,也不管对方听见与否,更不考虑对方说什么,自己怎样应对。交际双方基本没有互动与沟通。
4.伪交际。看上去交际双方你说我听,我说你听,事实上,他们都是按老师的指导或模仿前面的同学机械表达,基本是在同样的情境中重复同样的话。有时双方的“说”缺乏内在的联系,如果一方不按前面同学的“套路”说,另一方就不知如何应对了。
仔细反思这些课堂,笔者认为造成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口语交际教学中交际意识的缺失。口语交际这种课型来源于原先的“听说课”或“说话课”,从“说话”“听说”到“口语交际”,变化的绝不只是名称,更是一种价值取向的转变,一种指导思想的转变,一种培养目标的转变,一种方法策略的改变。
“交际是人与人之间通过互相往来、互相接触,从而达到互相沟通、互相影响的社会活动。”口语交际的核心在于“交际”,听说能力是交际的基础,听不明白,说不清楚,交际当然无从谈起。除此之外还要考虑交际对象、交际环境,如身份、场合、时机等,这也是交际成功不可或缺的因素。“口语交际教学不仅要求学生有良好的语言修养,有文雅的谈吐,还要求学生有尊重对方、诚恳交流的态度,有认真倾听的习惯,有抓住对方表达要点的能力,有快速作出反应的本领,有当众表达自己见解的勇气,口语交际教学要提高的是包括倾听、表达、应对能力和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情感态度在内的综合素养。”口语交际的“交际”特性,要求我们强化交际意识,围绕“交际”来构建口语交际课堂,以真实的交际活动为依托,发展学生的交际能力。
一、情境创设中的“交际意识”
“言语是基于情境的,不存在没有情境的言语。”一般情况下,教材只是提供了一个话题,一种角度,课堂上教师可以从这个角度、这个话题出发,根据师生实际情况和自己教育教学的需要,努力创设符合学生生活的、具有实际意义的、能有效达成目标的情境,引导学生进行实质性的交流。
这一课的教学中,老师们都注意了情境的创设,有些甚至动用水果鲜花之类的道具来增强模拟情境的真实感,但课堂上始终只有“丁大勇”与“王小娅”、“李晓燕”分别对话。大家似乎都忽略了一点:交际情境的现实性与丰富性、挑战性。试想一想,孩子生病住院了,总该有一个大人陪护吧?病房里是否也可以有其他病友呢?仔细想想,其实现实生活中大部分就是这样的情况。也就是说,我们的孩子在现实生活中面对的就是这样的交际情境。那么课堂上,我们的模拟情境中可否加入这样一些角色,使之更接近孩子的生活现实呢?
丁大勇去看望李晓燕,如果李晓燕的爸妈在场,丁大勇该有礼貌地打招呼,李晓燕的家长该表示感谢,丁大勇除了与李晓燕之间的口语交际,还有与李晓燕家长的交际;如果病房里有其他病友,就又多了一种交际情境,病友可以表示羡慕、赞扬,丁大勇可以一并送上祝福等。这样,情境丰富了,孩子们的练习具有了渐进性、挑战性,课堂中的口语交际也更贴近真实的社会生活,更具有实质性的人际交往的意义。
二、实践练习中的“交际意识”
去看望生病的同学,探望者应该表示安慰和鼓励,表达问候和祝福,病人应该对同学的关心表示感谢。而此次口语交际练习中还多了一项交际任务:丁大勇除了表达自己的问候,还要代王小娅向李晓燕转达问候,那么,相应的,李晓燕也应该请丁大勇转达对王小娅的谢意。如果能做到了,才可以称作一次较为成功的口语交际。可惜的是,九位参赛老师中只有两位注意到这一点并提醒了学生。其余班级的学生在实践中大多变成了丁大勇在唱独角戏,病床上的李晓燕只是听,最后来一句干巴巴的“谢谢”。也就是说,在学生进行口语交际实践的过程中,“交际意识”有所缺失。
口语交际是交际双方面对面的对话活动,相互之间不断地发出信息、接受信息。说者要注意听者情意态度的反馈,随时调整自己的“说”;听者需根据说者的“说”,恰当及时作出相应的对答。交际双方作为“说者”、“听者”的地位根据交际的需要在对话过程中不断转换,但其特定的社会角色是不变的,其所“说”、所“听”都是站在自己所担任的特定“角色”的立场上,从这一“角色”的角度出发,去思考、倾听、表达和应对。丁大勇和李晓燕作为探望者和接受探望者的社会角色不变,但作为“说者”“听者”的交际双方是在不断转换的。李晓燕作为交际中的“听者”,在听了丁大勇转述的王小娅的问候之后,就应该调整自己的“说”,也请丁大勇转达对王小娅的谢意。
三、互动点评中的“交际意识”
“评价必须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鼓励学生在各科教学活动以及日常生活中锻炼口语交际能力”,这是课标中的要求,其实,在人的世界中,交际无时无处不在。比如课堂上的互动点评就是很好的交际练习。一组同学演示好之后,老师可以这样引导“丁大勇、李晓燕,咱们来听听同学们要对你们说什么!”然后让其余观摩的同学直接跟“丁大勇”“李晓燕”交流自己的看法:“丁大勇,你真有礼貌!”“丁大勇,你的声音太高了,这样会影响病人休息的!”“李晓燕,你还应该谢谢王小娅,你也可以请丁大勇转达。”……扮演“丁大勇”“李晓燕”的同学则可以相应地作出应答“谢谢夸奖!”“谢谢你的提醒,我会注意的。”看,这不是一次次很好的口语交际吗?口语交际课上,这种交际模式应该成为惯例,成为常规。
事实情况怎样呢?几乎所有的老师都充当了同学、伙伴点评的中转。比如,一组同学演示结束之后,老师问:“小朋友们,某某同学扮演的丁大勇表演得怎样?”点评的同学站起来对着老师说“某某同学……”老师再转过去对着扮演“丁大勇”的小朋友转述:“某某同学,你看,小朋友们给你提出建议了。”这种情形下,点评和被点评的双方都成了需要老师来转达的第三方,而不是面对面的口语交际双方,“生——师”“师——生”之间进行的也不能称之为“交际”,只是一次次的转述。这样不仅弱化了“丁大勇”“李晓燕”的交际角色意识,破坏了情境,交际的实际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四、教师引导中的交际意识
“教师要了解学生的生活,勾起学生的回忆,帮助学生进入角色,有时教师还可以扮演各种角色,带学生进入情境。”
课一开始,可以让学生观看一段看望病人的录像,对录像中的交际行为进行点评,从而明白“看望生病的同学该注意什么”。也可以创设这样一个情境:有个朋友生病了,老师想去医院看望他,请小朋友们告诉老师,我该注意什么?这样,师生之间首先就有了交际,通过这些交际,学生也能弄明白“看望生病的同学”的交际要点,从而指导后面的口语交际实践。在进行口语交际实践练习时,教师可以加入到其中一组,担任李晓燕的妈妈或病友这样的角色,丰富情境,引导学生多向互动交际。比如在丁大勇对李晓燕表示关心和问候之后,老师扮演的李晓燕妈妈可以对丁大勇说:“大勇,你们这样关心我家晓燕,真的谢谢啊!”丁大勇则可以这样应对:“阿姨,不客气,我们是好同学、好朋友,应该互相关心。”有了前面师生交际的指引,后面接下来的生生口语交际就可能收获更多的精彩。而在一组组学生交际演示后,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将互动点评也变成一次次口语交际实践,为孩子们提供更多的口语交际机会。
在这种模拟现实的情境中,教师一定要注意学生的交际角色,帮助他们强化交际角色意识,千万不能一会儿就将学生从情境中拽出来,还原其学习者身份,那样也会影响交际效果。总之,口语交际教学中,需时时处处强化交际意识,为学习中的孩子创造更多的口语交际机会,培养和发展口语交际能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皋市安定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