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机制构建平台

2024-07-08

创新机制构建平台(共8篇)

1.创新机制构建平台 篇一

完善运行机制

构建发展平台

---关于龙头企业、市场、农户有效对接的调查与思考

(定西县目标办)(2003年8月)

在农业市场化、产业化进程不断加快的形势下,农业的定位在外延和内涵上都发生了新的变化,农业发展要紧紧围绕现代化发展目标,以提高农产品竞争力和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用工业的理念指导农业,用市场的手段经营农业,用开放的思维拓展农业,积极探索“国际化、市场化、产业化、城市化”的现代农业发展路子,才能在新的起点上谋求农业的跨越式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以市场为导向,以农户为基础,以龙头企业为核心,实现产供销、农工商一体化经营,将农业的再生产过程诸环节联结成一个有机的产业系统,从而将分散的农户小生产以较高的组织化程度引入市场,提高农业生产者的市场化水平和市场竞争力。它是农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各独立主体以一定的契约方式自愿结成的经济利益共同体,具有生产专业化、交易规模化、服务社会化、产品和生产要素市场化以及产业一体化的特征。在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链条上,龙头企业决定着产业化的层次、水平,决定着一个地区农业乃至整个经济的层次、水平。龙头企业是实施农业产业化的核心,它上连市场,下连基地 和农户,负有开拓市场、科技创新、带动农户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任务。基地建设是搞好农业产业化的基础,是龙头企业的重要依托和赖以生存的源泉。完善运行机制是搞好农业产业化的保证,关键是要形成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营机制。这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主要标志。只有正确处理各方面的利益关系,使各个环节连接得更加紧密,才能为产业化顺利发展提供有力保证,才能提高农业生产的市场化、组织化程度和市场竞争能力,实现企业、市场、农户的有效对接,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

(一)近年来,定西县认真坚持“五县”发展战略和“三高两增一稳定”的工作思路,坚持“三个顺应、三个遵循”的原则,充分发挥资源优势,着力培育支柱产业,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洋芋、畜草、中药材、食用菌、蔬菜等主导产业基地初具规模,特别是洋芋和畜牧业的快速发展,为农村经济注入了新活力。据统计,近年来全县洋芋种植面积稳定在50--60万亩,年总产量在70--80万吨左右,基本形成了以北部高淀粉商品薯生产基地和水川区低淀粉菜用薯生产基地;建成了金大地、环宇、蓝天、薯峰、雪柳、泽融等6家(千吨以上)以淀粉为主的马铃薯加工企业和50多家(千吨以下)小型加工厂,年加工马铃薯30多万吨,生产加工企业已具雏形。畜草产业紧紧抓住实施退耕还林工程的机遇,建立优质牧草基地40万亩,并依托定西国家科技园区,建立了以城郊、内官、巉口为主的奶牛 养殖基地,以内官为主的无公害标准化瘦肉猪养殖基地,以内官、凤翔、香泉等南部乡镇为主的肉牛育肥基地,全县规模养殖户达到8500户,饲养量达15.97万头。农业结构调整和支柱产业的纵深推进,促进了全县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2002年全县农民人均产业收入达1000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71%。

(二)尽管定西县农业产业化有了长足发展,但从总体情况来看,还处于初级阶段,水平不高,大部分龙头企业实力较弱,产业化组织松散,产品结构层次低,在主导产业的培育上,还没有做大做强(特别是洋芋产业没有形成特色产业),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

一是企业加工能力不足。大部分龙头企业从事农产品的初级加工和粗加工,精深加工少,农产品转化率低,产业链条短,市场竞争力弱,对农户的带动能力和对产业的拉动能力不强。据统计,2002年县内蓝天、薯峰等6户淀粉企业加工淀粉5700吨,加工转化洋芋仅4万吨左右。金大地食品有限公司已完成投资1650万元,2001年从荷兰引进全自动化速冻薯条生产线,年设计生产规模3000吨,2002年仅生产薯条300吨,生产期短,效益低。

二是融资渠道不畅。一方面由于对项目缺乏科学论证,企业固定资产投资过大,流动资金严重不足;另一方面由于缺乏金融的有力支撑,民间资金难以聚集,收购农产品资金严重短缺,造成贮藏原料严重不足,致使企业生产周期短,效益低。三是市场体系不健全。市场主体单

一、功能缺位,尚未形成多元化的市场主体。一方面,国合商业组织的市场化改革滞后,难以适应农产品流通市场化的竞争形势,民营的农产品流通中介组织仍然处于初级水平,其功能主要集中在区域内的物流方面。另一方面,市场的组织化程度较低,组织形式单一;在市场参与者方面,无论是农业生产者还是农产品的购销商,大都以分散的非组织化的方式进入市场,缺乏集体行动的协调机制和市场占有率。特别是作为“中国马铃薯之乡”,目前在城区没有形成规模较大的洋芋专业交易市场,没有形成收购、包装、储藏、销售、运输、加工等一体化的产业链条。

四是利益机制尚未形成。由于企业加工没有形成规模,效益低,没有经济实力返哺农业,难以订单形式与农户建立稳定的产销关系,共同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弱。

五是农产品标准化程度不高,品牌意识不强。农业质量标准体系和农产品质量检疫检测体系亟待建立和完善。

(三)农业产业化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要求和趋势,也是新一轮农村经营体制的改革重点。在推进农业产业化过程中,如何解决产业化链条上诸多环节联接的问题,是实践中亟待解决的一大课题。根据目前定西县的实际,我们认为,要着重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培育龙头企业,膨胀经济总量。要按照“扶持农业产业化就是扶持农业,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的要求,坚持“大规模、高起点、外向型、强带动”的原则,要立足农业办工业,依托资源上项目,盘活存量促增量,搞活流通兴产业;要靠招商引“龙”,改革、改组、改造育龙,优惠政策扶龙,打造品牌强龙,着力培育一批规模较大、实力雄厚、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膨胀县域经济总量,推动全县农业和农村经济的跨越式发展。一是壮大一批龙头企业。对县内已建成的陇海乳品、金龙、金大地、环宇、蓝天、薯峰等一批市场前景好、发展潜力大、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在信息、技术、资金、政策等方面给予重点扶持,全面开发名优特产品,提升产品档次,打造定西绿色农产品注册商标品牌,不断膨胀企业规模,进一步增强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二是培育一批龙头企业。围绕我县洋芋、畜草、中药材、食用菌、蔬菜等主导产业,按照市场机制运作的方法,充分发挥政府引导和扶持作用,积极鼓励社会组织和能人通过吸收民间资本、社会资本兴办龙头企业;三是改组一批龙头企业。对县内部分龙头企业特别是淀粉加工企业,通过改制、改组、兼并等形式,建立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和法人治理结构,盘活现有资产,增加科技含量,规范企业管理,提高产品质量。同时,要加快组建定西淀粉行业集团公司,打造竞争“航母”,提高市场占有率;四是引进一批龙头企业。要进一步营造良好的“投资、干事、创业”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特别是随着全县退耕还林面积的不断扩大和草畜转化步伐的加快,要重点引进一批农畜产品 和饲草加工企业,实现农产品的加工增值,整体提高农业的综合效益。

二、培育市场体系,拓宽流通领域。在产业化链条上,生产是基础,加工是重点,销售是关键,也是龙头企业实现与市场、农户有效对接的切入点。要以销促产、以工保农、返哺农业,环环相扣不可偏颇。实践证明,生产、加工、销售这三方面都必须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高标准为起点,以效益为目标,研究市场、开拓市场、占领市场。

批发市场是市场运行的中心,企业化的市场组织是核心,市场中介组织的发育是关键,政府的宏观政策是市场体系运行的基础。深圳市农产品股份有限公司经过10年的探索,用企业化的方式,以经营农产品批发市场为中心,通过企业的纵向一体化和协约一体化,将农业的产前、产中和产后经济活动融合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从而构建了一个跨区域的大市场和大流通体系。这四种模式是:(1)通过培育和带动一批市场中介组织,构建了“公司+批发市场+中介组织+农户”的模式;(2)通过与产销一体化组织和农业龙头企业建立协约一体化的关系,创造了“公司+批发市场+产销一体化组织(包括农业龙头企业)+农户”的模式;(3)通过投资产地批发市场将销地与产地的批发市场联结起来,形成了“公司+销地批发市场+中介组织+产地批发市场+农户”的模式;(4)通过跨区域投资农业生产基地,并通过基地的示范作用作为联结农户的纽带,从而建 立了“公司+销地批发市场+中介组织+产地批发市场+基地+农户”的模式。这种“四重模式”遵循着构建农业的大市场、大流通、大产业、规模化、专业化和现代化的基本思路,昭示着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路径。为此,我们要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鼓励社会能人,启动民间资金,培育市场主体,完善基础设施,提高城区东关、西关以及巉口、内官、鲁家沟、香泉等市场的辐射功能和市场化水平,并在城区建立设施一流、管理一流、服务一流、效益一流的集网上交易、贮藏保鲜、加工包装为一体的大型农产品专业交易市场,发挥专业市场商品集散、物流配送、信息交流和价格形成的功能,在全县真正形成以专业市场为枢纽、农村集贸市场为补充的市场网络体系,扩张市场吞吐能力。要鼓励和壮大农村购销大户、经纪人等营销队伍,拓展农产品销售市场。要充分发挥我县无公害、绿色农产品的优势,大力发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产销直挂、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在农村与城市、农户与城市居民之间架起方便、快捷的流通渠道。

三、培育对接方式,做强做大产业。资源是经济发展的基础,优先发展资源型产业,实现原始积累,进而培植主导产业,形成区域特色经济,是贫困地区发展经济普遍遵循的一个基本规律。但资源优势或区域优势不是一成不变的,只有找准发展的着力点、抢占市场的切入点、产业链条的对接点,才能实现新的跨越。

第一、“企业+基地+农户”对接方式。企业通过对农副产品不同层次的生产加工,带动基地发展,形成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 户的产业格局。如定西天一中药材加工有限公司采取两种形式在内官镇建立了中药材基地:一是以租用土地的形式,在南川、永丰、林川三个村以每亩400元的价格租用土地1500亩,建立了以当归、黄芪、川芎、蒿本、羌活为主的种植基地,公司为农户在播种、中耕、收获等全生产过程进行技术指导,并按照“谁出租土地,谁管理”的原则,每亩土地付管理费200元;二是以订单形式,在永丰村建立了无公害标准化基地3000亩,有效的促进了当地药材产业的快速发展,增加了农民的经济收入。

第二、“公司+基地+农户”对接方式。国家、集体以及农村中的经纪人牵头兴建的农副产品经销型龙头公司,一头连着市场,一头连着农户,按照市场需求与农民签订购销合同,农民按合同生产,公司按合同收购农副产品,把小生产纳入大市场的轨道。近年来,内官镇蔬菜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今年仅甘蓝种植面积达1.5万亩,但蔬菜市场价格波动较大,镇上通过营造良好的“投资、干事、创业”环境,制定优惠政策,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鼓励地方能人,启动民间资金,筹资450万元,建成了集贮藏、保鲜、销售为一体的蔬菜恒温气调库2座,库容量达450吨,绿润忠信恒温保鲜库自8月初启动使用后,每天组织向四川、湖北、江苏、山东等地外销甘蓝150吨,并解决了当地100多名劳动力就业。蔬菜恒温气调库的建立,既平稳了当地甘蓝价格,目前每斤甘蓝销价在0.20—0.30元之间,又减少了销售环节,增加了收入,保护了农民的利益。同时,带动了当地二、三产业的快速发展。鲁家沟镇依托洋芋购销公司与 北京辛普劳公司签订1000吨大白花洋芋订单,加快了全镇洋芋优质化、专用化、标准化发展步伐。

第三、“市场+协会+农户”对接方式。以各种形式的中介组织为纽带,围绕某一产业为农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形成产业基地。鲁家沟镇太平村养鸡协会对区域内的养鸡户进行统一购种鸡、统一防疫、统一技术指导、统一配方、统一价格、统一销售,通过协会与兰州华联超市建立了长期的鲜蛋供销合作关系,已发展养殖户11户,养殖规模达1.5万只。同时,协会抓住区域内和周边乡镇退耕还林面积大的机遇,兴办了1处饲草加工厂,进行草粉加工,发展无公害和绿色食品。

第四、“市场+经营大户+农户”对接方式。以各类专业批发市场为载体,由经营大户作为中介组织,把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大市场对接,牵动优势产业扩大生产规模,形成专业化、系列化生产。巉口、鲁家沟洋芋市场建设,已成为白碌、御凤、石峡湾、景泉、葛家岔、巉口、鲁家沟等北部乡镇农民进行洋芋销售的集散地,在洋芋收购季节,来自四川、河南、上海、山东、广东等地的100多家客商与当地洋芋销售大户合作,购销洋芋,每年洋芋吞吐量达20万吨以上。同时,通过当地政府与工商、物价等部门的积极配合,规范市场秩序,保护农民利益。

四、培育中介组织,提升服务水平。产业化经营离不开社会化服务。要实现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对接,就必须建立一个多元化、多层次、多功能的农村中介服务组织,规避市 场风险,降低生产成本。建立健全高效灵活的农村中介服务组织,使之在不改变统分结合双层经营体制的前提下,通过农民的劳动、资本的结合,将一家一户的生产组织起来,将分散的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联合起来,将分割的生产、加工、流通联结起来,这不仅是解决农民分散式小规模经营与大市场矛盾的有效途径,而且也是广大农民实现主体地位的必然选择。要对已建立的马铃薯、养殖等协会规范运作的基础上,按照“民办、民管、民营、民受益”的原则,大力发展各种农业技术协会、专业合作社和农产品购销公司,优化组合生产要素,提高农民和农业的组织化程度,真正实现产前抓订单,让农民吃上定心丸;产中抓标准化生产,打绿色品牌;产后抓增值,延伸产业链。同时,要切实抓好农产品质量标准和认证体系建设,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建立农产品质量检测检验体系,不断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2.创新机制构建平台 篇二

具体到设计创新的机制建设问题上, 如果说设计创新机制的各个程序是规范设计创新的工作流程和行动准则的话, 那么机制就是能够使设计人员及其所要遵循的办事规程和行动准则联结起来, 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 相互作用, 协调发展, 使设计创新机制的建设工程良好运行的内在关系。设计创新机制的建立实质是制度性文化的建设, 本质上是设计程序问题以及影响设计行为的哲学基础、思想观念、习俗习惯和文化心理等文化范畴的东西。创新产生的主体是企业, 企业的创新体系建设过程具体包括发现 (创意) 机制、传递 (研发) 机制、评价制度、激励与问责机制等几方面的内容。

1 发现 (创意) 机制

发现机制的结构要素有意识、技术和方式几个层面, 首要因素在意识层面。产品开发不能只关注产品, 应该有更为广阔的视野范围, 要建立大市场、大设计的理念, 把全球市场置于研究的视野之内, 而全球视野的建立需要有专业信息机构、现代信息技术、专业信息人员等几个方面的支撑。目前我国通行的体制构架为政府科研机构企业 (科研处、信息处) 、大学 (各种专业现代实验室) 、各种信息媒体单位等, 从整体看还处于一种相对分散的状态, 对信息的搜索、跟踪、甄别和利用都处于一个较低的层面。从创意发现的机制性思考, 需要从以下几个环节进行建设。

1.1 优化信息搜索与采集机制

“信息沟通的频率对技术创新过程的发展和创新的成效产生决定性的影响。创新链条内上游企业的技术成果往往是下游企业技术创新的输入信息, 技术沟通将上、下游企业的技术开发部门有机地联系起来, 下游部门不仅可以根据过去的经验和理论知识对上游部门的技术方案提出反馈意见, 而且这种反馈意见还将对上游部门正在进行的具体工作提供借鉴。”[2]信息沟通是否畅通快捷, 信息交换是否全面、彻底, 信息利用是否科学、有效, 将会成为决策成败的关键。在信息建设中, 首先需要建设信息搜索与采集机制。

(1) 充分利用行业协会和行业管理部门信息资源以及各种网络媒体, 增加供求信息采集渠道, 及时了解和掌握本行业中企业生产经营状况、产品质量、技术特点等信息。

(2) 建立自己的行销数据库。通过长时间跟踪分析可以找到本行业、本区域产品供销的基本规律, 这些直接的数据对设计创新大有用途;重视对身边生活信息、特别是异常产品信息的收集和分析, 并对信息进行初步筛选, 归类存档, 形成行销数据库。

(3) 寻找专业信息公司进行合作, 达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效果。

1.2 建立和完善信息甄选、评价、分级体系

这一阶段是非常重要的基础工作阶段, 需要在各类知识产权管理人员中普及知识产权信息获取与检索知识及技能, 需要投入人力、物力, 更需要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和敏锐的事业敏感性。世界信息系统大师、美国学者詹姆斯-马丁博士提出了一系列具有系统性和可操作性的“化”信息的工程化方法, 即信息工程方法论, 其思想主要包括:第一, 要围绕核心业务作好战略数据规划;第二, 建立主题数据库;第三, 开发并应用独特的软件系统。这种信息工程方法对于我们实施知识产权管理的信息化、大力推行知识产权信息管理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1.3 建立科学定位和决策机制

组织专业人士对信息库进行系统分析、研究, 逐步对信息进行细分, 寻找创意的突破口, 这是创新的关键阶段。在决策时一要具备高屋建瓴的胸怀, 有宽阔的文化视野, 有较敏感的职业嗅觉和较强预判性。二要有科学精神, 要加强信息选择的程序性和非程序性的综合应用, 利用唯物辩证法的原理, 引进对立统一原则和方法论, 尝试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不同环境寻找创新的思路。在设计创意阶段, 有时非程序性决策显得比程序性决策更重要, 它对决策者能力强弱、才能高低、性格素养和知识经验等均是严峻的考验。所以在机制建设时要适时分析、总结, 将应对措施逐步程序化, 把曾经用非程序性办法处理的问题逐渐纳入程序性决策轨道, 处理好决策的程序性 (理性) 和非程序 (感觉) 的关系, 最终凭借洞察力与创新思维的融合, 逐步建立科学定位和决策机制。

2 传递 (研发) 机制

2.1 运行机制

信息传递机制的系统构成要求主要包括:科研 (研究) 系统、技术中介和社会经济 (生产、销售) 系统三个组成部分。科研 (研发) 子系统主要由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企业科研部门构成, 其核心功能是根据市场需求解决设计创新和技术关键问题, 提供技术供给信息进入技术中介子系统。社会经济子系统主要由企业产业机构组成, 其主要功能是完成高新技术产业化的过程, 完成知识形态向物质形态的转化, 并提供技术需求信息进入技术中介子系统。技术中介子系统是联结科技子系统和社会经济子系统的中介和桥梁, 是以技术成果商品化为主要业务的公司、社团或其他个人组织, 具有技术贸易服务职业性的特征, 按服务水平和形式不同可划分为信息中介型、转移代理型和创新技术孵化型, 根据目前创新经济的特征及发展趋势, 后两类中介将会成为未来技术中介公司的主流模式。

2.2 运作模式

信息传递的运作方式目前主要有线形范式和网络范式两种形式。线性模式是以技术推动和需求拉动为核心进行开发设计, 该范式认为产品开发的一般经历为发现—开发—设计—中试—大试—生产—销售等简单的线性过程。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 企业在创新过程中需要与外界大量交换信息, 研究技术创新过程必须将企业与企业所处的环境放在同一系统中进行考量, 企业创新能力的提高以及创新绩效的改进要求与各种创新活动有关主体之间建立更加密切的合作关系。为此, 设计创新的程序越来越复杂, 涉及的因素也越来越丰富, 创新活动成为创新要素整合的动态过程, 为了创新, 企业不得不与其它的组织如公司、政府、银行、大学、科研机构等产生联系以获得发展资源, 并通过创新活动与这些组织形成一个个网络, 导致网络范式的兴起。

在新的运行模式下, 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设:一是重点优化本地化的网络结构, 它是由物质资源和非物质资源组成的, 可以降低企业经常面临的静态或动态的不确定性, 并使得各种行为主体之间在功能和信息方面结成密切而稳定的关系;二是重视把企业内部创新资源和外部科技资源相结合, 并以此来制定经营和创新战略的组织体集合, 强化空间聚集优势;三是注意网络范式的动态发展过程, 这种动态的发展过程使行为主体具有根据环境变化调整自身行为的才能, 同时也保证了创新的传播、交换和技术文化的更新, 最终形成整个创新环境的更新。

(1) 点式开发模式

传统的技术开发是点状分布的, 各自独立完成开发。这种形式适合于小规模定制, 已经不能适应当今的创新运动, 因此急需以点到线、以线成面的扩展。

(2) 线性开发模式

设计创新涉及到新产品开发生产、商业化推广等多个环节, 在这过程中技术和市场共同起作用。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新技术、新工艺的快速扩散, 设计创新活动仅靠单个企业的力量己经很难满足其要求, 必须通过企业间的协同合作方式来推动。Asheim和Isaksen认为区域创新系统的核心包括两个层面:区域创新的主体;彼此之间的相互联系。从设计创新活动实施的环境来看, 当代设计创新所面临的技术发展不确定性和市场需求不确定性正呈现日益加强的趋势, 要求企业必须通过合作的方式才能提高技术创新的成功率。“事实证明, 合作创新不仅是当前企业降低风险和缩减成本的重要战略, 更是企业获取外部知识和能力的重要途径。”[3]产学研的合作方式是目前较为通用的研发方式, 适用于高科技类项目的研究和开发。为了确保产学研联合技术创新深入、持久、健康地发展, 除了政府推动之外, 还需构建一种具有内在动力的社会机制, 如在合作方式、信息沟通、利润分配、风险承担、激励和社会支持等方面推进建设, 使其成为一种自发的、自我调节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活动。

(3) 集群设计创新模式

产业集群作为企业协同合作的一种方式, 是目前较为有效的创新组织形式。“集群技术创新是企业间交互作用的产物, 是具有不同的信息、技能、知识、能力、动机和价值观的企业之间协同作用的过程。”[4]集群技术创新模式在技术创新方面具有创新所需的组织架构、产业文化基础、知识积累和扩散的内在机制, 并形成了技术创新的系统优势。集群内部企业的独立性, 使得产业集群在开展技术创新的活动中保持了固有的灵活性;而集群内部各企业间的各种密切关系, 又使得产业集群在开展技术创新的活动中能够在整个集群范围内进行资源整合和优势互补, 获取技术创新的规模经济效益。产业集群内企业所形成的既竞争又合作的关系, 在创新资源方面是对大企业的一种有效替代方式, 但在创新活力方面又优于大企业, 它兼具了大中小各类企业的优点, 又避免了大中小企业创新中的弊端。在集群网络创新模式中, 可以更加有效地制订或执行创新生产的技术标准。所谓“技术标准是对技术活动中需要统一协调的事物制定的标准, 是企业进行生产技术活动的基本标准。”[5]这样, 就可以达到产品标准的的国际化, 实现产品的更新换代, 减少产品在国际贸易中的摩擦。

产业集群的技术创新网络反映了集群中创新行为主体之间的关系, 通过横向、纵向的联结, 信息、技术、资源在网络内部不断流动和优化配置, 从而促进了集群中企业的技术创新行为。产业集群创新形式适应于大规模开发以及大规模精益开发生产的运行特征, 在推进建设时要注意保持一种协同精神, 共同维护较好的环境特质, 有利于经济的快速高效发展。

3 评价机制

科学评价创新价值需要严谨的科学精神, 这“不仅有助于形成创造性的思维和能力, 而且有助于人们树立起对待自然、社会与人生的科学态度。”[7]评价的标准不仅仅只是经济指标, 还要从社会学角度、文化学角度对其进行全面考评。目前当务之急是建立创新开发的评价体系, 既要评价科研单位的科研水平, 又要评价其管理水平。

3.1 树立全面、科学的评价观

创新对社会产生多种贡献, 创新开发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经济学范畴上的, 还有观念上、文化上等社会学范畴上的意义。设计创新具有经济价值、技术价值、环境价值和精神价值, 因此评估价值标准应该包涵创新价值、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三方面。

技术 (知识) 有隐性的和显性的、有直接知识和间接知识, 这些都需要找到与之匹配的评价体系。但是由于技术 (知识) 有载体依附性、计量单位的不确定性、技术 (知识) 的不可分割性、技术 (知识) 价值的环境与对象的依附性等, 给评估的科学性和公正性带来一定的难度。目前国外在科学评价方面已经取得明显效果, 如在科学计量信息、网络计量、经济计量等方面都有了不同程度的突破, 这些成果直接促进了科研计量和评价的发展。当前最急需建设的内容就是根据科学计量学的原理, 根据科研成果的综合指数, 从经济学、文化学、社会学等方面对创新实践内容进行全面、科学的评估。

3.2 建立权威的中介评价机构和中介拨款机构

强化中介组织的联动作用, 完善创新服务体系。将“政府—市场或企业”的二元市场结构转变为“政府—中介组织—市场或企业”的三元市场结构。在评估体系中尽量减弱或排除政府因素或直接利害因素, 建立权威的、规范的中介评估机构, 逐步变行政性评价为社会性评价。在今后的评价工作中, 政府只确定评价的导向, 具体操作由中介机构独立操作、独立完成, 并将评价方法、程序和结果对外公开, 接受社会和专家的监督。与此同时, 建立权威的中介拨款机构, 从而使创新开发更具独立性和完整性, 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建立健全评估体系的法制、法规制度, 营造理想的创新发展的外部环境。

3.3 建立梯级的评价体系

评价体系由自评和中央评价两级制度结合, 中央标准尽量与国际标准接轨。在当今知识经济渐趋主流的竞争背景下, 对科研成果的认定标准和知识产权的评定及保护将成为商业竞争的重要环节, 因此, 尽快建立国际通行的创新价值评价体系是非常必要的。

3.4 把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整体评价和局部评价结合起来

创新开发因为涉及到多种因素, 并不是每一次创新开发都能成功。“研究表明, 创新过程常常被人们认为是一个隧道 (创新隧道) , 开始时有许多有发展潜力的新思想, 但到最后能成功的却寥寥无几。”[8]而在一些曾经失败的创新活动中可能存在一些有价值的理念或方法, 这些价值可以通过评估得到价值认同。有时一项创新活动可能有很长的历程, 可能有很多人员不同程度地加入, 对这些因素有必要进行层次划分和阶段划分, 并把评估和过程与层次挂起勾来, 以使评估工作更加具体、也更加到位。

3.5 把评价效果与激励或问责结合起来

评估工作含有双层含义, 对优秀的科研成果进行激励, 责令失败者寻找原因并承担相应责任。评估结果不仅可以和科研拨款直接挂钩, 也可以作为以后各种科研指标评定的有效参考, 以彰显评估工作的价值。

4 激励机制与问责机制

激励不足已经成为当前设计创新的主要障碍, 政府对科技创新的激励, 必须突出政府政策对科技创新的导向和激励作用。“激励”一词既包括激发、鼓励, 以利益来诱导之意, 也包括约束和归化之意。激励机制理论就是以制度化为基础、以人为中心的人力资源管理理论。根据创新活动的工作性质和鼓励创新发展的思路, 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建设激励机制。

4.1 政策激励

(1) 采用积极的财税激励政策。

国家是创新发展的最大受益者, 因此政府应该采用积极的财税激励政策, 加大对技术创新的投资力度, 并根据创新内容的难易程度给予一定的风险共担激励。

(2) 完善产权激励机制, 保障科技创新者的权益。

通过实施打击与防范相结合、治标与治本相结合的措施, 扩大部门之间和地区之间的联合执法力度, 切实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

(3) 完善市场激励机制, 规范市场竞争秩序。

对企业技术创新市场利益激励的基本条件就是要建立健全市场体系, 完善市场机制, 规范市场竞争秩序, 以保证创新工作者得到应有的工作环境和应该得到的经济收入。

(4) 风险共担机制

化解创新风险主要是化解创新主体的风险。无论是进入一个全新的领域发展、或是追踪国际前沿、或是突破现状, 创新主体谋求前进一步都会面临或大或小的风险, 因此要适度降低创新的风险度, 让创新成果能顺利转化为利益, 让创新行为得以循环和持续。该机制包括专项基金支持、专项贷款贴息或补贴机制、创新项目定向或招标委托机制、创新成果优先采购机制、创新产品推介机制, 以及社会化、市场化的风险投资机制等。

(5)

设立创新专向奖励基金, 对成绩突出者进行物质和精神激励。

4.2 建立健全企业内在激励机制

激励问题的研究是从两个不同的思路展开的:一是经济学激励理论, 即经济学对激励的研究以“经济人”为出发点, 以利润最大化或效用最大化为目的;二是管理学激励理论, 这种激励理论侧重于对人的共性分析, 调动生产积极性的需要, 经历了由单一的金钱刺激到满足多种需要、由激励条件泛化到激励要素明晰、由激励基础研究到激励过程探索的历史演进过程。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入发展, 越来越多的理论家把企业激励的焦点转移到了“社会人”的角度, 因此在建设企业激励机制时, 要做到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相结合, 要给有真才实学的科研人员真正的舞台和权利。

(1) “以人为本”的创新人才管理激励机制

建立高素质创新企业家队伍和创新人才队伍, 构筑人才高地, 推进企业技术 (设计) 创新, 需从以下几方面着手:1) 创新人才选拔任用机制, 如职务激励法、目标激励法、知识 (进修) 激励法等。2) 创新人才效益分配机制, 鼓励多劳多得。3) 创新人才服务机制, 做好服务工作。4) 创新人才晋升机制、职位激励等。

(2) 以市场为导向的创新物质激励机制

通过市场交易获取理想的创新收益是激发科技创新活动的内在诱因, 市场制度将公平地决定设计创新者的所得, 因此应将市场激励作为设计创新激励机制的第二制度层面, 并通过市场体制建设, 创造理想的科技创新市场结构和竞争模式, 以市场的外在力量来推动科技创新, 以风险化解为核心, 完善创新开发的社会保障机制。

(3) 创建精神激励机制

真正的创新者是不可能完全靠金钱奖励的水平来激励其从事研究的, 被同行、共同体、社会承认其工作、成就是有价值的, 才是最好的奖励, 因此在创新过程中, 可以利用信任激励法、情感激励法、荣誉激励法、行为激励法等进行激励和沟通。

4.3 问责制度

问责制度是科研创新的有力保证, 也是避免科研造假或故意怠工的最好办法。问责制度建设, 首先要探索建立主体明确、层级清晰、具体量化的创新科研岗位责任制, 为不同岗位的科研人员使用的岗位说明书, 明确工作责任和工作规程, 形成层级之间、岗位之间的无缝责任链条。针对涉及多部门管理的事项, 探索建立部门主办责任制, 实行谁主办、谁负责, 相关部门积极配合, 以提高责任意识、强化责任机制。其次, 在明晰行政责任划分的基础上, 全面推行“目标明确、责任清晰、制度保障、绩效考核”的目标管理, 制定不同层级的目标管理责任书, 把每一项工作任务详细分解到各责任人, 各责任人进一步将任务具体分解到内设机构及工作人员。各项工作要按不同时段明确进度要求, 限期完成, 政府监察监督部门对照责任书的内容加大检查督办的力度。

问责的实施, 通过建立和实施学术问责或行政问责, 促进政府监督监察工作的系统化、规范化和法制化。在科研团队系统内形成一个科学、严密、可操作的责任体系, 使学术问责或行政问责有章可循, 做到财政性资金支出到哪里、审计就到那里, 公共服务提供到哪里、绩效评估就到那里, 从而提高监督力度, 增强科研人员的责任心。但因为创新活动本身的高风险性, 在制定问责制度时, 要根据创新工作的本质规律制定完善, 更要朝着鼓励创新、拒绝造假、奖优罚懒的主题去执行。

5 技术扩散与创新文化

5.1 建立技术扩散机制

从国家经济发展的角度讲, 技术创新扩散比技术创新本身更重要。“个人知识需要通过社会化接触, 详尽、清楚的表达才能有价值。”创新设计要面向市场, 服务于市场, 这包含两层含意:一方面专业设计师群体应当把对设计形式的探索转化为面向市场的设计实践, 引导市场向更高层次发展, 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另一方面在转化过程中要受市场的检验和制约。

创新需要有良好的空间载体和基地, 高新技术园区是创新型国家的先行区和示范区。发挥高新区的创新载体作用, 需要实现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单一重项目引进向重环境和服务的转变、政策优惠为主向制度创新为主的转变、重单一的空间规模扩张向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转变, 在创新方式上由单一模仿创新向借新和自主创新相结合的创新方式转变。

5.2 创建企业创新文化

要着力推进文化创新, 既要积极运用政府第一推动力和发挥体制内机构核心作用, 更要注重破除创新垄断, 把创新转化为全社会的共同行动。只有鼓励冒尖, 人们才能敢于冒险;宽容失败的人多了, 敢于冒险的人也就多了, 全社会也就能形成崇尚创新的氛围。

提倡创新文化要体现时代性, 把握规律性, 富于创造性。创新因子广泛分布于社会各个细部, 有效的创新机制是大学、企业、社会以及各种创新元素相互流动、碰撞、交融, 在聚变中激发能量。我们应当进一步推动科技与社会的互动, 努力提高全民科学素质, 引导科技工作者自觉遵守科学道德, 在全社会树立学习科学知识、掌握科学方法、尊重科学规律、崇尚科学精神的良好风尚。只有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实现人的现代化, 才能真正凝聚创新活力, 提高创新能力, 实现科技兴国、创新强国的梦想。

6 结束语

设计创新体系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体系内各部分的构建是产业规律的体现, 是设计界长期实践的成果, 是创新文化的发展和完善。随着社会的进步和设计的发展, 设计创新体系将会不断吸收新文化、新元素, 各部分的衔接也会更加紧凑, 运行起来也会更具活力。

参考文献

[1]NORTH DOUGLASS C.Structure and change in economic history[M].New York:W.W.Norton, 1981.

[2]ANTONIO CANTISANI.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processes revisited[J].Technovation, 2006 (26) :1294-1301.

[3]BADARACCO J L.The knowledge link:howfirms compete through stra-tegic[M].Buston: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1991:3-5.

[4]TERRY SHINN, ERW AN LAMY.Paths of commercial knowledge:forms and consequences of university-enterprise synergy in scientist-sponsored firms[J].Research Policy, 2006, 35 (10) :1465-1476.

[5]ROBERTH ALLEN, RAM D SRIRAM.The role of standard in in-novation[J].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and Social Change, 2000, 64 (2-3) :171-181.

[6]王握文.自主创新的强大动力[N].解放军报, 2006-07-26.

[7]MELISSA A SCHILLING.技术创新的战略管理[M].谢伟, 王毅, 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5.

3.创新机制构建平台 篇三

【关键词】微信平台 高校教育 心理教学 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7-0011-02

在当下,由于社会问题的增多,高校大学生们的心理教育逐渐受到了越来越多的社会关注。我国在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方面经过连续多年的逐步分析与深入研究,已经逐步确立了以学生为本的相关发展核心和理念。随着当今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新媒体时代已经到来。在如今这种社会背景下,原有传统的针对学生的心理教育模式已经跟不上社会发展的节奏,已经不能够承担自身应有的责任,逐渐被社会所淘汰,因为根本无法适应新媒体时代。然而眼下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问题却日益突出,许多高校恶性事件时常发生,致使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问题受到了严重的影响,这个问题目前已经得到了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这也在变向的表明:现在传统的大学生心理教育授课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大学生的心理需求,所以说,高校心理教育工作的改革迫在眉睫。

一、微信平台的特点

微信公众平台是在微信上的一个公开的平台。这一平台是没有限制的,在这里任何个人和企业都可以建立自己的微信公众号,并以一些推送、群发的或者自动回复的方式来进行与他人之间的交流。从实质的技术上来讲,人们可以在在微信中扫描二维码、搜索相关名称或者是查找相关公章账号的的方式来加好友或者是进入微信公众号。而公众平台管理的管理方式则更宽广,目前在手机端或者电脑端都可以对微信公众平台进行相应的管理或者是发信息。微信公众平台有以下几种特点:(1)拥有互动性和实效性。智能手机的逐渐普及也使得微信成为了目前较为流行的一款通信软件。无论何时何地只要有网络的地方就可以随时登陆微信,随时进行平台管理以及消息互动,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2)传播广泛,内容多样。微信公众平台可以以很多种形式向用户发送消息。它信息量巨大,而且传播速度异常惊人;传播内容样式多种多样,不教条不死板,例如:文字图片、语音视频、图文并茂等多元化形式。同时,微信平台易简单操作,没有技术含量,所以在信息传播方面十分广泛且快速。

二、利用微信平台参与高校学生心理教学的可行性以及必要性

1.利用微信构建心理教育平台的可行性

微信的主要注册用户中年轻人偏多,其中一大部分都是大学生。而且相比较来说,微信的手机端用户占据总体用户的百分之九十以上。智能手机的普及还是主要显现在大学生群体中,对新事物的喜欢和向往决定了大学生是使用微信的主要人群。微信的广泛传播性和覆盖性使其很适合建立一个在线教育的平台,通过推送来完成知识的传授具有很大可能性。而且,在自从腾讯推出微信平台以来,公众号的数量早已注册过百万,但是在高校教育平台中涉及到大学生心理教育课程的却少之又少,这个现象也表明了高校在学生心理教育一方面上意识浅薄,有待开发。大学生占据了大部分微信群体,这一现象为高校利用微信平台参与学生心理教育的想法提供了现实可能。

2.传统授课方式需要改进

一直以来,高校为了做好大学生心理教育的相关教学都绞尽脑汁,这也是教育界一直在高度关注的问题。也曾尝试过运用互联网技术来对有关心理教育的知识进行宣传,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传统的教育方式还是存在许多的不足之处。从教育形式上讲,老师们总是喜欢以讲大道理、或者举例子等的讲课方式来对学生们进行大量的理论知识灌输,授课方式呆板生硬、教条化,讲课内容枯燥无味,很容易使学生们产生厌烦、无聊的反感心理,不但没有起到传授知识的作用还起了大量的负面影响。另一方面,在知识的传播上学校总是喜欢采用宣传橱窗、板报、学校广播或者校园网站等途径来进行传播,虽然或多或少也起到了一些作用,但是这些途径很容易受到时间、地点的限制,局限性很大,不能做到时效性的传播。而与此相反的微信公众平台就不一样了,微信更贴近学生们的的生活,靠近实际,而且普及性和互动性都很强,最主要的是传播速度十分迅速,在微信公众平台上来进行知识的传播,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也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新的学习途径。

三、运用微信公众平台参与学生心理教育的运行策略

目前社会发展处于新时期环境下,信息技术也在迅速发展。高校微信公众平台的运行为学校与学生之间搭建了一个良好的交流平台。同时也很大程度上丰富了学生们的学习内容。即使这一平台带来了很多方便的地方,但是也要校方的得当使用才能起到积极的作用。下面根据这个问题总结了以下几点:

1.在传播内容上要立体化、要有实效性

眼下对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学校一定要充分考虑到学生们的需求,以及掌握好学生接受新事物能力强的特点、了解学生的喜好,管理员要在此基础上选择适合学生、容易被学生接纳、同时也要能够突出知识重点的推送内容。同时也要记得,在内容的选择上一定要有特点,不易文字生硬、可以图文并茂的宣传,这样才能丰富教学内容,增加学习的趣味性。对于不适合的言语要及时更改,根据学生生活现状把握好推送时机,心理教育内容要贴近日常生活、摒弃传统的教学内容、适当增加内容的针对性,减少敏感性。只有引发出学生的真实内心感受,这样才能受到学生的喜爱,被学生认同,从而提高学生思维的活跃性与积极性。

2.利用微信平台完善教学方法与手段

高校可以利用好微信平台独有的特点,来提高学生心理教育工作的立体化。创新教育方法,完善教育模式。微信公众平台有绝对独特的功能优势,学校可以利用这一点发挥其特有的创造性、选择性等积极作用。让学生能够积极参加相关的学习活动,从而在实践中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对以往的教育模式进行去粗取精的更改,因为以往的教学方式很古板,学生在课堂上一般很少愿意说出自己看待问题的真实想法,因为种种原因也不愿与老师进行交流,而微信平台有一个巨大的优点就是可以匿名发送消息,让学生在微信平台上积极互动,把以往传统的单向、平面的教学方式进行改革,借助微信平台的特征完善教育模式,使其变成学生与老师双向互动的立体授课方式,应用情景式教学,运用好微信平台私聊的方式以及不受时间、空间地点等因素限制的特性提高教学空间的立体化。多多开展有关心理教育的教学活动,使心理教育与学生的生活相互融合,从而进一步完善教育模式。这样可以很大程度上的增进知识的渗透性以及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同时也解决了以往存在的诸多问题。学生有问题可以大胆的在微信上说出的自己的观点,表明自己的立场,这样在锻炼了个人表达能力的同时也提高了面对问题的积极性和解决问题的勇气。这是一种变向的授课方式,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欣然的接受了心理健康教育。

3.运用微信平台的订阅功能做好教育的针对性

微信公众平台中的订阅管理功能可以将加入平台的成员按照管理员的意愿进行分类管理。有了这个功能,学校就可以根据不同群体的所需从而向不同的群体发送具有针对性的推送信息。这样就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校对于心理教育的精准性以及实效性。微信管理员要学会由以前的身份转换成另一个身份,从老师转变为学生的的朋友,从教育者变为引导者。同时利用好微信的多方面功能时刻了解学生的最新动态,走进学生的生活。同时也可以增加推送消息的实效性。

4.运用微信平台进行学习多样化提高

高校教育者可以利用微信公众平台的传播广泛性等特点来提高学生学习内容的多样化、以及广泛性。同时还要大力倡导学生以共同目标为基础、以平等开放为特点来进行群体式学习。同时利用微信的强大功能将一些有共同兴趣和共同爱好的人组建在一起,让大家在群体的环境中相互学习、相互监督、相互影响,这样才能大幅度的提高学习效率。这种做法不但促进了丰富多样的活动的开展,而且还可以大量发掘出有价值的东西,让学生们在不限定的空间内学习到了更多的知识。从而也大大提高了学生们群体学习效率。

四.结语

当今时代,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也带动了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从而也改变了如今人们信息交流以及人际沟通的方式。不可否认的是新媒体的到来也带来了新的市场机遇。微信公众平台的推广为高校教育者开展学生心理教育工作开辟了一个新的途径。作为教育界的知识传授者,必须要有时刻保持一颗积极向上的心,拥有与时俱进的精神,以及超强的适应力。这样才能积极的运用好微信公众平台。不可否认的是,微信公众平台在心理教育工作上绝对是一种有益的尝试,它不仅仅可以应用于大学生心理教育上,更可以促进整个学校乃至整个教育界教育管理工作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吕文静.微信对大学生的影响及应对策略[J];今日中国论坛;2013.17

4.创新机制构建平台 篇四

思想到位,行动才会到位。注重校地合作的意识,是激发高职院校与政府、企业积极参与校地合作的前提。高校的德育教育是素质拓展的`基础,也是素质拓展计划实施的关键和前提。我们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校地合作开展素质拓展平台建设的各项工作部署,紧紧围绕思想政治与道德素养建设,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以育人为宗旨,坚持德育为先的原则,在素质拓展的各个环节强化德育教育功能,注重对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激发学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建立起以理论学习、主题教育、读书活动、讲座访谈等项目为主体的指导思想性素质拓展项目体系。加强共青团及学生社团建设,巩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力量。

2发挥地方统筹作用,为校地合作营造良好政策环境

制定和落实相应的政策和措施,协调各个部门支持校地合作。要使校地合作健康发展就必须打破双方不对等的合作关系,降低合作风险,调动地方的积极性,增强合作的稳定性。而这些仅靠市场机制来调节是远远不够的,只有由政府建立起校地合作的体制、机制和制度来加以保障,发挥统筹和引导作用,才能使校地合作成为培养技能人才的根本途径和普遍模式。政府在校地合作中,对地方企业要给予政策性的支持。对积极参与校地合作的单位,政府可以采取补贴等方式激励企业。对积极参与校地合作的学校进行表彰,定期选派专家到学校里进行指导。

3开展有质量有内涵的素质拓展项目内容,调动学生积极性

大学生素质拓展平台实施的载体是丰富的,有质量,有内涵的项目活动。大学生素质拓展工作在素质教育形式上的独特性,有助于促进素质教育规律在实践中的充分运用,大学生素质拓展工作的重要特征是非强制性,学生多是从个人的兴趣、爱好、志向出发,自觉自愿选择参与各类素质拓展训练项目,可以激发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意识,也较好地调动和强化了学生求和与自律的自觉性;组织者要努力寻找让学生喜闻乐见,学有所用的活动项目,从其成本量来看无需一切从头开始投入,而且还可以充分整合校内资源,大力发掘和利用社会资源开展素质教育,所以,在目前高校素质教育受到资源限制的同时,大学生素质拓展工作的低成本性将可以加速高校素质教育的历史进程。

4健全评价、反馈机制,加强地方、高校、学生三者的联系

完善的评价、反馈机制必须由多主体包括政府、学校和公众的努力才能建立。机制的建立有利于对参加活动的学生加以规范和监督,同时可以提高素质拓展活动的质量。同时还可以定期让学生了解到自己在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促进学生自己在之后的活动中加以改进。

5.创新机制构建平台 篇五

今年以来,中央加大了对包括移民资金在内的强农惠农资金的监管力度,在全国范围组织开展专项清查行动。移民资金是强农惠农资金的“大户”之一,仅2007年至2009年中央就拨入我省移民资金19.1亿元。如此规模的强农惠农资金,如何监管?省移民开发局创新制度,规范运行,搭建平台,有效管理,破解了项目门类繁杂、管理环节线长点多、发放对象涉及千家万户等资金监管难题,给出了答案。创新机制促规范

省移民开发局着力从健全、完善项目资金管理制度入手,认真研究项目的规划、设计、审批、招标、施工、监理、验收等流程,细化对项目预算、县级报账、资金拨付、决算审核等关键环节的管理措施,本着“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健全制度,堵塞漏洞,创新用制度管权、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钱的长效管理机制,形成管理规范、运转有序的移民资金管理制度体系。

——监管责任属地化。将项目审批权限全面下放至设区市,由设区市移民管理机构负责项目审查审批,县级移民管理机构具体负责项目的实施,资金的管理权限也相应下放至县级政府,监管责任的属地化得到了较好落实。

——资金发放常态化。各级财政、移民、农信社等部门严格执行两个“15”和两个“3”的资金拨付和发放要求,即省财政厅和省移民开发局在收到财政部后期扶持基金预算指标的15个工作日内下达至县

级财政,县级财政在15个工作日内将资金拨付至移民资金专户,县级移民管理机构在3个工作日内将发放名册提交农信社,农信社在3个工作日内发放到移民“一折通”上。

——运作程序规范化。“项目跟着规划走,资金跟着项目走”。从项目的前期工作、审查审批、组织实施、招投标、监督监理、竣工验收到后续管理,整个过程都做到规范化、程序化。严格执行资金预决算管理、移民资金会计制度及电算化管理。严格实行县级报账制管理,由县级移民管理部门集中核算并统一支付,减少资金拨付环节,有效防止和杜绝了挤占、挪用、截留资金等违规违纪现象的发生。——项目资金公开化。全面实行事前公示和事后通告制度,将资金使用管理办法和发放管理实施细则,资金数量、来源、分配及使用情况在村务公开栏向移民群众公开,时间不少于7天。严格做到项目和资金未公示或公示不符合要求的一律不予立项审批,项目和资金未按规定要求通告的一律不拨付资金,移民对公示或通告的项目和资金反映的问题未查清的不批项目或不拨付资金,自觉接受移民群众和社会各界的监督,提高了资金使用的透明度和效益。

——监管手段信息化。开发启用了“基金管理信息系统”和“移民资金财务管理系统”软件,实现了全省范围内的财务电算化,在线监控全省77个县级移民资金专户收支和项目资金的拨付、核算和使用情况,及时、准确、全面掌握各地移民资金运行和预算执行情况的,有效杜绝了超预算拨付资金和预算外拨付资金现象的发生。搭建平台抓监督

深化“阳光库区”创建,搭建平台,切实加强对重点管理部门行使权力、关键运转环节制度执行和重要岗位工作人员行为的监督,从源头上防止各种腐败问题的发生,确保资金安全。

一是搭建审计稽察平台。将内部审计和稽察作为加强移民资金管理的一项重要措施落实到位,强化监督检查,对全省9个设区市77个县(市、区)进行内部审计或专项稽查。根据稽察中发现的问题,省移民开发局分别向47个稽察地所属县(市、区)人民政府发出了整改函,对库区移民资金项目工作中不规范的做法亮起了“红灯”。47个县(市、区)政府认真履行职责,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逐一进行整改,在规定的时间内,以政府文件的形式上报了整改情况。

二是搭建移民监督平台。对移民资金的使用,都做到公开、透明,尽可能地拓宽渠道,主动让移民群众知晓。实行 移民代表参与后期扶持项目管理、项目公示和通告等制度,编写了《项目和资金管理手册》并发放到库区乡镇、村(组),从后扶规划的编制、项目的选择、实施和验收等,都通过移民民主推荐的移民代表参与管理,有效发挥了移民群众对各项移民工作的监督作用,在移民的监督之下使想打歪主意的人无机可乘。

三是搭建业务培训平台。每年定期举办移民干部业务培训,强化移民系统项目管理和财务人员队伍建设,提升移民干部政策水平和业务能力,推动移民资金和项目管理上新水平。省移民开发局举办5期移民村主干培训班,强化移民村主干对移民政策和移民项目规范化管理制度的学习,让作为移民资金项目实施主体的移民村主干知职责、懂

规矩、明方向,关口前移,筑牢基层基础的防线。

四是搭建廉政教育平台。突出以《廉政准则》的“八个方面52个不准”为重点,采取党组中心组学习、处室(支部)学习、上党课、警示教育等多种形式,深入开展廉政教育活动。通过完善党风廉政建设责任机制,建立省局机关廉政风险评估预警机制,完善政务公开和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机制,完善行政权力运行机制和移民项目资金监督管理机制等,将廉政教育的成效落实到库区移民各项工作的具体环节中。

6.浅析科技创新平台的构建 篇六

学号:SX1110003 姓名:李玲

摘要:科技创新平台是支撑全社会创新活动的重要栽体和核心力量。本文首先在对科技创新平台的内涵进行界定的基础上,运用系统思想构建了科技创新平台的框架结构,分析其运行过程,提出了推进科技创新平台体系有效运行的管理体系。旨在为我国科技创新平台的建设与发展提供参考及借鉴,给出了促进其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与发展的对策措施。

关键词:科技创新、科技创新平台、体系构建

此,系统构建地方科技创新平台体系,深入1.引言

探讨其运行机制,为推进地方科技创新平台

高效建设和持续运行提供依据,具有重要的科技创新平台作为支撑全社会创新活

理论价值及实践意义。

动的重要载体和核心力量,在区域科技与经

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的目标是:建立相对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面对激烈的国

完备的科技创新系统,重视研究积累,保持稳际科技与经济竞争,世界主要发达国家都已

定、发展的研究方向;建立科技创新人员培将建设一流的科技创新平台作为支撑创新

养系统,通过机制创新和较好的研究条件,培活动的优先选择和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战略

养创新团队;建设科技成果推广应用体系,以举措[1]。德国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之一的马普

信息与控制工程技术研究所为成果的产出学会,印度的产品自主创新平台,爱尔兰的地,紧密结合生产实际,及时把创新成果转化自主创新服务平台等都是各国科技创新平

为生产力;建立高新技术产业创新系统、高台实践的不同形式。2002年,我国科技部就

新技术产业创新系统。

长期困扰科技界的科技基础条件薄弱问题提出了“科技大平台”的设想;2004年出台

2.科技创新平台 的(2004-2010年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纲要》提出了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

2.1 创新平台 的目标、任务和重点;2006年发布的《国家

平台作为一个工程概念,最早是随着汽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

车大批量流水线作业出现的,20世纪30年)》再次强调了加强科技基础条件建设的年代被应用到飞机子系统创新中。Meyer和重要性。目前,国家部分平台已进入建设阶

Utterback[2]首次明确提出了产品平台的概段,各省市也纷纷启动科技创新平台的规划

念,认为产品平台是一组产品共享的设计与工作。但从实践来看,地方多沿袭国家科技

零部件的集合。这组产品是共享一个共同的基础条件平台的设计与管理,盲目建设,形

产品平台,但具有不同的性能与特征,以满成千篇一律的平台体系。而现有关于地方科

足不同用户需求的一系列产品,即产品族。技创新平台的研究多集中于对各地平台发

Roberson和Urich认为产品平台是一个产品展现状或建设经验的分析与总结,系统性较

系列共享的资产集合,这些资产包括零部差,使科技工作在实际执行过程中缺乏理

件、工艺、知识、人员及联系。在创新成为论指导和方法支撑。在平台体系与运行机制

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泉的今天,社会各界尤其尚未理顺的情况下大规模地启动平台建设,是学术界,越来越关注创新平台的建设与研很可能造成平台整体性结构关系紊乱和功

究,包括创新平台的概念、意义、层次、机能失调,使平台流于形式,不仅难以发挥盘

制、功能特点及其构建[3-7]。从现有文献资活科技资源存量、规划增量的作用,而且还

料来看,关于创新平台的研究重心主要放在会造成新一轮的重复投资及资源浪费。因区域或产业层面上,很少涉及科技创新平台。而科技进步是技术创新的主要途径,因此,探讨科技创新平台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2.2 科技创新平台

黄宁生认为科技创新平台(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技术中心、专业镇创新中心、公共实验室以及其它科技支撑平台)是优化和集成科技资源开展科技创新活动、推广科技成果的重要载体,同时又是自主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的主要载体[8]。薛捷[9]基于广东专业镇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与发展的现实情况,提出了专业镇组建科技创新平台的3种模式,并针对专业镇在建设科技创新平台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朱星华[10]认为科技平台建设包括公共科技基础条件平台、行业专业创新平台和区域创新平台3类重大创新平台。基于此,本文认为科技创新平台是集成创新要素、聚集创新资源的支撑体系。它包括物质与信息系统以及以共享机制为核心的制度体系,和服务于平台建设与运行的专业化人才队伍。该平台能够为某一产业以及相关的产业群或区域化的技术创新活动提供有效、高质、公平的服务。科技创新平台面向自主创新,不仅注重产业共性的或单项技术的研究开发,而且注重以重大产品和新兴产业为中心的集成创新并努力实现关键技术的突破。2.3 科技创新平台体系结构

科技创新平台的结构是指平台内部各组成要素之间在空间或时间方面的有机联系与相互作用的方式或顺序。平台将集成各方面的创新资源,实现技术的创新与突破,提升区域自主创新能力(图1)。[11]

(1)知识创新平台。知识创新平台主要面向基础研究,针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可持续发展重大科技问题,开展应用技术研

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以形成自主核心技术和发明专利,培养新兴产业、支撑传统产业提升。该平台主要由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省级重点实验室、部委重点实验室和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及其培育基地构成,依托基础好、实力强、水平高的研究型大学和科研院所组建。主要任务是组织开展与国家及地方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密切相关的基础性、前瞻性、战略性知识创新活动。(2)企业技术研发平台。企业技术研发平台是以优势产业企业为主体,以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为依托,主要为企业自身发展提供技术服务,是企业开展创新活动的主要平台,也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的关键环节。

企业技术研发平台主要包括企业研发中心、企业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企业重点实验室和校企共建研发中心,其中心任务是:为实现公司战略目标提供技术支撑;组织制定并实施企业技术发展规划和计划;根据市场需求和企业实际,研究开发有市场前景的新产品、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围绕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加强系统化和工程化的研究,为企业产品的更新换代和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提供技术支持;收集和调研国内外市场信息,为产品和技术发展决策提出建议;建立有效的人才激励机制,吸引国内外人才为企业服务,培训企业所需的各类工程技术人员和技术管理人员;加强与国际、国内的技术交流与合作,负责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创新工作,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主导产品。

(3)产业技术研发服务平台。由于技术创新的复杂性、关联性及其共享性,单靠产业内部单个企业的力量无法有效完成创新活动的全过程,或者创新活动效益不显著。需要通过某种制度性的安排,来促使寻求产业的相关创新资源的聚集,形成一种具有共享机制的公共架构,以保证技术创新活动的低成本和高效率,从而有效地使技术创

新活动顺利进行。

产业技术研发服务平台就是这样一种制度性的安排,主要由产业技术研发平台、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公共检测平

台3个子平台构成。在创新活动的过程中,这些子平台可以满足企业在不同生产环节对创新活动的实际需要,包括在产品构思阶段为企业提供信息咨询服务,为各家企业的技术研发团队提供适当的交流分享机制;在产品研制过程中,为企业提供一些行业的关键、共性技术;在产品成型后,为企业提供产品性能的检测服务;在进行批量生产及后续的商业化过程中,为企业解决特定的问题,以及提供员工的技术培训等系列服务,使产品成功推向市场。

(4)基础条件共享平台。基础条件共享平台是从事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基础,是科技进步与创新的支撑条件,是科技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科技资源的占有、配置、开发和利用方式的优劣,日益成为决定国家科技创新能力强弱的关键因素。加强基础条件共享平台建设,对于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完善区域创新体系、增强综合竞争力、促进科技进步与创新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基础条件共享平台包括大型科学仪器设施资源共享平台、科技信息及科技文献共享平台、自然科技资源和实验动物平台3个子平台。这些子平台主要以资源的整合和共享为目的,分别负责收集大型科学仪器设施、科技文献、自然科技资源和实验动物资源等信息,对信息进行具体分类整理后建立资源数据库,通过平台网站向社会公布科技资源状况、开放运行模式、共享使用制度等相关信息,构建面向社会开放的资源开放服务平台,打破资源分散、封闭和垄断的状况,以资源共享机制引导资源共建,对自主创新与经济发展起支撑作用。

(5)科技创新创业服务平台。科技创新创业服务平台作为科技创新创业信息的集成地、枢纽站和辐射源,应能架起产学研合作的桥梁,服务于科技人员创新创业,服务于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帮助广大中小企业解决科研设备、科技人才缺乏等问题,减少创新和创业成本,破解科技成果产业化的融资难与对接难这两大瓶颈,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该平台构成包括科技投融资平台、科

技企业孵化器、生产力促进中心、技术转移平台、成果转化、技术产权交易平台和科技成果、科技项目评价评审平台等子平台。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的主要服务功能有:科技项目推荐、融资策划与中介、联合攻关研发、企业难题招标、成果展示、科技成果转化、技术转移、技术产权交易、科技成果评审、技术咨询、市场调查与策划、政策咨询、商业计划制作、管理咨询、干部员工培训等。

3.科技创新平台管理体系

3.1 科研设施的管理

科研设施的管理包括场地管理和仪器设备管理。场地和仪器设备实行责任到人,责任到物。设备在那个房间、哪个人在使用我们都有详细的登记,如果变更使用人,我们会及时在管理档案中作相应的修改,这是我们进行创新研究的保障。3.2 项目管理和成果管理

办公室的科技档案管理是研究所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在日常的工作中担负着十分重要的基础工作。科技档案的涉及范围很广,主要包括大型仪器档案、科研档案、试验报告及原始记录档案、获奖档案等几个方面的管理。尤其是科技档案管理中科研人员个人科技档案的管理,此类档案的集中管理,在日常工作中起到了较好的作用。对科研人员个人科技档案研究所主要采用确定归档范围的管理方式,归档范围主要包括:①公开出版的专著,编译著作等。②在公开出版的期刊发表和专业会议上交流的学术论文。③科技成果鉴定证书、各种获奖证书及其它反映科研人员成果的文件材料。④学历证明、各种专业资格及能力证明。⑤科研人员出国考察,学术交流活动中产生的材料。科技档案的集中管理,有效地保护了研究所科技人员的工作成果和知识产权,保证了各项科技工作的正常运行。

3.3 创新团队的人力资源管理

创新团队是研究所核心,是科研平台建设的首要任务和优势所在。培养人才、尊重人才、善待人才,要使科研技术人员随时了解、掌握现代科学理论、现代管理体系,使他们能够站在现代科研领域的前沿。研究所主要对三种对象进行培养。一是青年教师学术骨干的培养,完善青年学术带头人培养机制、采取送出去培养、参加优势创新团队以及开展联合研究等形式强化实践锻炼,制定支持政策,鼓励青年学术骨干脱颖而出,为科研工作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人才基础;二是研究生的培养,发挥学术队伍研究生导师多的优势,大力培养研究生。培养研究生是创新平台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实现科技创新不断发展的人才储备所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学院已于2003年获批了“电工理论与新技术”第一个硕士学位点,实现了从传统专科教育向本科和研究生教育的跨越式发展。2005年12月又获批了“控制理论和控制工程”第二个硕士学位点。对于研究生的培养,实行交叉培养、联合培养等灵活形式,促进研究交流、提高培养质量、拓展研究领域,为科学研究工作提供不竭后劲;三是本科生的培养,为了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研究所成立了科技创新小组,招收一些对UG、Pro/E、Catio软件感兴趣的学生,对他们进行培训,同时做一些与这些软件有关的设计,及时把所学的内容应用到实际中。另外还组建成立了工业设计小组,也是在同学中招收一些对工业设计感兴趣的同学,研究所来找一些相关项目,他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做一些可行性设计。此项举措在师生中反响很大,强化了本科生工程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同学们积极参与,为以后走上工作岗位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也为研究所的发展储备了人才。

4.结语

我国关于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的建设在2003年已经全面启动,2004年我国部分省市的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工程已经开始运行,并不断地在探索平台的建设和运行模式。实践证明,科技创新平台是推进区域自主创新的核心和关键环节。通过构建科技创新平台,促进企业、政府、科研院校、科技中介之间的技术创新协作,是一种能够充分调动各方优势实现区域自主创新的有效途

径。

参考文献:

[1 ]Davila T,Eptein M.J,Shehon R.Making innovation work:how to manage it,measure it,and profit from it[M].New York:Pearson Press,2006.

[2] MEYER M H ,UTTERBACK J M.The product family and the dynamics of core capability[J]

.MIT Sloan Management Review,1993:29-47.

7.创新机制构建平台 篇七

一、转变观念, 把服务明确在职能的定位上

思路决定出路。自农村综合改革推行以来, 特别是2006年国家农业“两税”全面取消之后, 公共财政的阳光普照农村大地, 乡镇财政“收钱”的职能淡化, 而“管钱”的职能强化, 尤其是“发钱”的职能凸现。仅以2008年涉农“一折通”为例, 全县乡镇财政所纳入“一折通”管理的种类达28项、近亿元, 涉及10万余户、40万人。再加上县乡财政之间实行“乡财乡用县监管”, 乡镇财政对村级资金实行“村财乡管”以及承担预算管理、会计集中核算等职责, 工作性质、工作要求和工作任务都发生了很大变化, 传统的收支型管理模式已经远远不符合、不适应, 而如何适应新的形势, 服好务、发好钱、管好钱, 又缺乏新的有效的方式、方法。惠农的政策这么好, 职责要求这么严, 工作任务这么重, 扩编加人不可能, 配车盖房不现实, 唯一的出路就是转换职能, 创新服务方式, 跟上发展形势, 实现与时俱进。对此, 我们围绕“为民、务实、清廉”的总体要求, 出台实施了《建设学习型、服务型、为民型、务实型、清廉型“五型”机关的安排意见》, 针对乡镇财政传统管理不适应, 新型服务跟不上的实际, 制订了《关于加快乡镇财政职能转换的实施方案》。结合基层实际, 明确乡镇财政管理由收支管理型向支出管理型、预算管理型向核算管理型、维持保障型向服务发展型转变, 将职能定位为:贯彻落实公共财政政策, 服务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管理各类公共产品资金和公益事业资金, 监督资金合理有效使用;负责乡镇财政预算管理与执行, 保障乡村组织正常运转;服务农民增收, 落实涉农补贴资金的兑付;组织实施乡村财务管理和财务核算;组织收入征收与解缴;管理国有资产和债权债务等。坚持以创新乡镇财政监管方式方法为突破口, 以建立综合服务大厅为平台, 确立了“规范化管理, 一厅式办公, 级次式审核, 柜组式作业, 一条龙服务”运作流程, 大力推进乡镇财政职能转换。

二、转变机制, 把监管放在规范建设上

管理就是服务。长期以来, 乡镇财政管理, 与大机关的模式一样, 一人分管一大块。我们以转变最基层、最末端的乡镇财政所管理机制为着力点, 变“一人分管一大块”为“大家协管一条龙”。一是规范管理。与职能转换相适应, 完善了管理、监督、服务标准等制度和行为规范, 制定印发了预算管理、资金管理、办理流程、公示公开、服务承诺、首问负责、限时办结、责任追究等25项规章制度, 统一公开上墙, 达到了行有准则, 做有规范。二是设岗定责。一切为服务对象着想, 坚持因需因事原则, 科学分类, 设岗定责。建立综合服务大厅, 设立预算管理、农税管理、涉农资金管理、会计核算管理四个岗位, 并根据辖区业务量大小, 对四个岗位分别定编定员。分别负责预算内外资金管理;耕地占用税和契税的征解;涉农补贴“一折通”发放、涉农资金管理、财源建设;会计核算、监督及村组财务会计核算工作。三是集中办公。为避免群众办事经常出现的“人下乡去了”, “今天人不在”, 白跑路、有埋怨的客观实际, 取消“分散办公”、“隔墙办公”, 实行一厅式办公, 一条龙服务, 方便服务对象, 提高办事效率。四是全面监督。将组织监督与干部监督、内部监督与外部监督、日常监督与集中监督有机结合起来, 制定了干部行为规范, 所长与干部全部在大厅内挂牌上岗, 设立“监督岗”, 公开监督电话, 让全体干部和服务对象共同监督。

三、转变方式, 把效能体现在服务上

服务要有质量。转职能、转机制、转作风, 都要体现在效能上。一是保证大厅功能齐全。因地制宜, 整合办公资源, 充分利用乡镇财政所现有房屋建设服务大厅, 确保大厅流程规范, 布局合理, 服务大厅一般不少于30平方米。同时, 在服务大厅统一配备电脑、打印机、文件柜等办公设备, 与各级财政系统进行联网。把综合服务大厅分为服务区和休息等候区, 服务区内设立服务窗口和服务标识。在休息等候区, 设置有茶几、沙发、饮水机、报刊杂志等。二是保证干部样样都会干。围绕财政管理科学化、精细化, 在加强财政干部政治理论学习和业务学习的同时, 针对一些干部计算机水平低、业务技能差的实际, 分期分批对乡镇200余名财政干部进行了以提高计算机技能、涉农补贴软件应用、会计集中核算为重点的全面轮训, 使大厅所有业务人人都懂, 所有岗位人人能上, 个个都能交叉使用。三是保证窗口个个都快捷。按照办公设备自动化、办事程序便捷化、业务技能专业化的“三化”标准, 按岗位设立四个服务窗口, 公开专项资金管理、涉农资金发放、预算管理、会计集中核算四个工作流程, 减少群众办事的中间环节, 使群众一看便知, 一问即明, 一查即懂, 一办即成, 和拍快照一样, “立等可取”。

四、转变作风, 把形象树立在服务上

作风体现形象。在实践中, 我们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和“优化服务年”活动为契机, 以群众满意不满意为标准, 深入开展服务环境、服务质量、服务态度、服务程序“服务四到位”活动, 对前来办事的人员, 按照“尊重、关心、解难、高效”的要求, 热情接待, 微笑服务, 耐心解答, 限时办结。针对农村群众办事没有上下班和没有节假日概念的乡情, 针对财政干部经常上山下乡和配合中心工作的现实, 在大厅实行离岗外出和请休假代岗制度, 确保大厅早晚门开着, 时时都办公, 确保随时有人接待, 事事有人办理, 件件都有答复。开通了绿色通道服务电话, 推行预约办事、跟踪服务、微笑服务, 不让群众来回跑, 让群众进厅有亲切感, 办事有效率感, 咨询政策有信任感。

实践证明, 转换职能, 创新方式, 一厅式办公, 一条龙服务, 激活了一池春水, 达到了一举多得, 一转皆活。在理财上, 实现了乡镇理财的公开性、安全性、监督性和时效性;在服务上, 实现了“三个转变”:办公分散型向集中型、干部专业型向复合型、征管型向服务型转变;在作风上, 实现了财政工作与群众的零距离, 财政干部与群众的勤联系, 财政监督与群众监督的常互动;在工作上, 实现了群众称心、政府放心、干部舒心的初衷。

8.企业创新平台的构建问题初探 篇八

关键词:企业创新;平台;构建问题初探

一、 企业创新平台的内涵

创新平台是企业为获得持续竞争优势,以促进企业快速成长而构筑的一个完整创新管理系统。创新平台是知识、学习与创新交互作用并相互强化及整合的立体架构,它具有自身的特性:①嵌入性,即创新平台的某些构成要素要嵌入在企业成长能力之中,同时也嵌入在整个企业创新系统中;②整合性,即创新平台要有利于对嵌入在企业中的知识等资源进行整合,也要有利于不同学习方式的协同与整合,从而促进企业持续快速成长;③整体性,即创新平台不是简单的要素相加和偶然堆积,而是各要素通过非线性相互作用而构成的有机整体。

基于以上分析,创新平台内涵就是企业通过学习型组织的构建、创新网络的形成以及创新文化氛围的营造,开发出对创新提供支持的平台和功能,以增强企业的竞争优势,实现企业可持续健康快速成长。

二、企业创新平台的构成要素

创新平台的构成要素应该包括2个层面:①创新资源的获取、存贮及其利用等要素;②对创新资源的获取、存贮及其利用提供支撑的要素。为此,对应第一层面应设置“创新网络、知识库、学习系统”3个要素,对应第二层面应设置“技术基础设施、创新型文化”2个要素。

(一)创新网络──创新资源的接口

单个组织不可能完全孤立地进行创新,在其创新活动过程中,必须与其它组织之间建立起各种各样的联系,这些形形色色的联系组成了一个网络,影响着创新。因此,网络是各种行为主体之间在交换资源、传递资源过程中发生联系时建立的各种关系的总和,其目的是在各行为主体之间传递创新资源,实现创新资源的有效利用和优化组合。构建创新网络的目的是获取创新资源,创新资源是提升企业可持续成长能力的重要支撑,它主要由知识、信息、教育、人财物等资源组成。任何企业都不可能掌握产品研发、生产及其营销管理的全部技术及知识,仅仅依靠自身力量进行创新是很难取得成功的,必须要利用创新网络上的创新资源,加强与创新网络的行为主体之间的合作。因此,企业构建健全的创新网络,实现与外部知识源的联结,为企业提供一个充分利用创新网络上的创新资源的窗口,从而通过学习内外部新知识达到提升企业成长能力的目的,促进企业持续快速成长。

(二)知识库——创新平台的核心

知识既是创新不可缺少的投入要素,又是创新的最终目标和产出。创新平台的首要功能是为企业成长提供其所需的知识,将合适的知识在合适的地点和时机传送给合适的人。企业知识库是一个集知识的获取、分类、组织、存储、传播、维护、共享于一体的智能知识处理系统,该系统能自动或通过人工的方式获取针对某一主题的知识,并按一定的模式进行分类、编码,能对各种结构和类型的知识进行集中或分布存储,能为用户提供良好的知识共享环境,并能动态地对其中存储的知识进行即时的更新和维护,从而辅助企业知识管理的实施,是企业知识管理的核心技术工具。

(三)学习系统──创新平台的动力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成为了最具战略性的资源,学习则为最具创造性的社会过程,创新则是社会发展的源泉。知识经济在其本质上是创新经济,就其过程而言是学习经济。在企业层面,创新的有形过程是“生产要素重组”或“创新资源配置”,但更加重要的是无形过程,即“知识获取、流动、整合、创造、贮存和利用”的过程,这也是企业创新的真正本质所在。创新能力是一个动态的、累积的过程,和企业本身所积累的知识相关,企业积累知识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企业学习的过程。换句话说,企业知识是企业学习的结果,企业知识的增值过程就是企业学习的过程。所以,创新能力落后的企业如果要缩小与创新能力强大的企业之间的知识鸿沟,则消除两者之间的学习能力鸿沟是前提。

各类知识的获取、整合、创造、贮存和利用都必须经过企业的学习来完成,这就要求企业建立完善的学习系统,包括健全的教育培训制度、正式与非正式的学习交流会等,努力向学习型组织迈进,因为创新型企业首先必须是一个学习型组织。创新网络与企业知识库只有通过建立学习系统才能充分发挥它们的作用,企业学习系统是创新平台的动力系统。

(四)技术基础设施──创新实现的工具

创新平台作用的发挥需要相应的技术基础设施的支持。这里所说的技术基础设施主要是指为通过创新网络获取诸如技术、信息等外部创新资源,以及企业内部创新资源高效有序的流动提供支持的信息基础设施,和为实现创新资源转化而为生产力提供支持的各种设备等。

创新平台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功能是如何发挥企业内外创新资源的使用效能,这必将与企业信息技术设施紧密联系,这是因为一个完善的创新管理系统必须由最基本的系统要素──“信息技术(IT)”来支撑创新资源的充分利用,只有具备了这些基本系统要素,企业才能有效地管理创新资源。企业对创新资源的利用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制于企业的研发及生产设施的现代化水平,没有现代化的技术基础设施,企业中诸如知识、信息及人财物等创新资源就不能被有效激活,难以得到充分高效的利用。因此,企业创新平台的构筑,一方面,是为了获取、共享创新资源;另一方面,还需要配置相应的先进设备来支持创新资源的有效利用。

(五)创新型文化──企业创新的催化剂

影响创新能力的社会环境中的第一位因素是文化。对创新而言,文化的影响力特别强,文化保守、观念落后不利于创新。创新文化,说到底就是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励或激发人们去创新的文化。在创建创新型文化的过程中,要容忍失败,鼓励员工创新和承担风险,既努力开发和利用组织内部的知识资源,也积极吸收和应用组织外部的知识资源;既高度重视自身的利益,也要正确认识和合理分配知识转移过程中的各种利益。

因此,在构筑创新平台时,企业要充分考虑企业文化对创新的影响,建立处处讲创新、时时想创新、人人要创新的创新型的组织文化,在塑造创新型文化过程中,企业要尊重知识、鼓励创新,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员工交流与沟通,使人们认识到在交流与沟通的过程中,交互学习比个人学习能取得更好的效果,鼓励知识转移和共享,使创新成为员工们的一种习惯性行为。

三、企业创新平台总体结构模型

企业创新平台的构筑主要从创新平台的构成要素着手,是围绕企业创新资源的获取、存贮、转移、共享及其高效利用而开展的。这些要素通过相互联结构成整体后,实现提升创新能力和促进企业成长的目标。根据前面论述,创新平台的5个要素分别从两个层面对企业创新发生作用:①核心层,包括创新网络、知识库及学习系统3个构成要素,主要负责对创新资源的获取、存贮、转移、共享及其利用等;②组织支撑层,包括技术基础设施与创新型文化2个构成要素,主要为实现创新能力的提升提供支撑和保证。

在核心层,要素之间的联结一般是围绕企业创新资源而建立的。汲取利用创新网络上各节点的知识、信息等创新资源是构建创新网络的重要目的。创新网络上的创新资源既是企业内部创新资源的补充,又能够丰富和激活知识库中的知识资源。通过知识库,创新主体可以获取创新所需要的资源,而创新成果反过来又可以存储到知识库供以后使用、共享及传播,可以说,知识库是为创新资源共享和传播提供便利的工具。各类知识的获取、整合、利用、存储都必须通过学习系统才能实现,学习系统是企业创新与成长的动力源泉,促进着企业知识的流动与增值。在组织支撑层,技术基础设施则是创新资源充分合理利用从而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工具,是创新资源的应用场所,离开技术基础设施的支撑,企业内外部创新资源就难以发挥应有的效能,从而难以提升企业创新能力、促进企业持续成长;而创新文化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励或激发人们去创新,为组织员工创新提供良好的文化氛围。因此,技术基础设施和创新文化均是服务于核心层的创新资源的获取、存贮、传播、共享及其利用,它们支撑着核心层发挥各构成要素的使用效能;不过,离开核心层,组织支撑层就失去了意义。

创新是企业获取竞争优势、实现可持续成长的必要条件,构筑企业的创新平台则是促进企业创新的前提。创新平台是由创新网络、知识库、学习系统、技术基础设施、以及创新文化5要素有机组成的立体架构。创新网络、知识库和学习系统组成了企业创新平台的核心层,技术基础设施和创新型文化则组成了企业创新平台的支撑层。通过创新平台两个层面的互动,实现企业内外部创新资源的优化配置,来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和水平,从而实现企业的可持续成长。

上一篇:实验报告顺序表下一篇:2018国家公务员申论技巧:阅读理解能力如何快速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