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板书郊区教育谱华章

2024-08-30

快板书郊区教育谱华章(精选3篇)

1.快板书郊区教育谱华章 篇一

龙源期刊网 http://.cn

“和谐教育”促发展,优秀教师谱华章

作者:李照宾 汪洋 翟文卫

来源:《中国教师》2013年第04期

编者按:近年来,秉承“以人为本,科学发展,崇真尚本,促进和谐”的指导思想,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创造性提出了“和谐教育”的崭新理念;遵照“做高素养的现代中国人”的办学理念,广东省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龙城高级中学取得了教育发展的丰硕成果。本期《深度报道》将带您领略龙岗区的“和谐教育”,了解龙城高级中学的教育发展,并展现该校优秀教师的英姿。

2.快板书郊区教育谱华章 篇二

营口经济技术开发区位于辽东半岛中部的渤海之滨鲅鱼圈, 行政区划面积268平方公里, 人口50万, 是辽宁沿海经济带的重要支点, 对于辽宁乃至东北全境的经济建设具有重大意义。唯其如此, 自建区以来, 开发区党工委、管委会、区政府更加重视教育事业, 他们始终坚持“科教兴区”、“人才强区”的方针, 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 始终坚持“高标准、特色化、现代化、国际化”的发展目标, 不断加大教育投入, 不断优化教育结构, 不断提高教育质量, 不断促进教育公平, 从而促成了教育事业的跨越式发展, 基本实现了农村教育城市化、义务教育均衡化、高中教育优质化、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终身化等教育现代化目标。

二十年励精图治, 从薄弱到强盛;二十年锐意进取, 从落后到崛起!

“大风起兮云飞扬!”二十年, 开发区教育事业乘风而起, 借势而行, 步步登高, 节节攀升, 迄今已成为辽宁省教育战线猎猎飘扬的一面旌旗!

二十年, 风起云涌, 历历在目……

一、高标准规划, 高规格投入, 促进义务阶段教育均衡化发展

开发区党政领导坚定地认为:义务教育关乎整个民族素质的提高和民族的复兴, 对整个教育的发展具有奠基性的意义, 对于国家的建设具有基础性的作用。而在教育公平思想和教育平等原则的支配下, 在教育机构和教育群体之间平等分配教育资源, 从而达到教育需求与教育供给的相对均衡, 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化发展, 这是高质量、高水平实现义务教育的基础。

2006年9月, 新《义务教育法》规定,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努力缩小城乡之间、学校之间办学条件的差距, 以促进学校均衡发展, 从而将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纳入了法制轨道。开发区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实施素质教育, 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 优化教育结构, 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指示精神,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把城市学校与农村学校共同发展、优质学校与薄弱学校共同提高作为重要政策取向, 制定了一系列发展战略, 为实现义务阶段教育均衡化发展而披荆斩棘, 大刀阔斧。

(一) 加大教育投入

从2006年至今, 开发区共投资近7亿2千万改扩建10所学校, 建设一个高中体育艺术馆, 建设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和中小学素质教育实践活动中心, 建设了16所学校的无尘操场, 为农村学校装备微机室48个, 图书室45个, 实验室68个, 多媒体室45个。开发区对教育的巨大投入, 使全区学校办学条件得到整体优化, 极大地提高了教育现代化水平, 为教育均衡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二) 科学调整布局

针对农村学校教学点设置不尽合理和外来人口激增、南部新城区建设迅猛的实际情况, 开发区着眼长远, 因地制宜, 统筹安排, 对全区学校布局进行了科学合理的调整, 制订了学校布局整体调整规划, 采取扩、并、建、撤等措施关闭或兼并薄弱学校, 实现区域教育资源重组, 大幅度提高了办学效益。2002年以来, 开发区共撤并农村学校7所、城市学校2所, 新建学校9所, 从而解决了城乡中小学布局分布不尽合理的痼疾, 实现了办学资源的有效利用和教育资源的进一步优化, 使农村中小学的办学条件得到了历史性的突破, 极大地缩小了城乡之间、校际之间的差别, 有力地推动了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

(三) 共享教育资源

为鼓励发展快的学校在进一步提高质量和水平的同时, 带动、帮扶办学水平相对较低的学校;为鼓励暂时落后的学校主动争取支援, 并通过自己的努力, 逐渐缩小校际差距, 在开发区教育体育局的统一领导下, 全区建立起校际协作关系, 定期送课下乡、送设备下乡、送图书下乡。同时, 通过示范课、专题讲座等形式, 将优秀学校的先进教学理念和教学经验广为传播, 充分发挥名师优师的辐射指导作用, 促进了校际师资的均衡提升。农村学校也定期选送教师进城听课、学习, 开展联合教研等活动, 让彼此间的经验得以借鉴、理念得以升华、素质得以提高, 为区域教育均衡发展实现了方面性的重大突破。农村偏远学校、薄弱学校也打破了传统办学条件的局限, 通过信息、网络、活动交流等形式与城区学校实现了资源共享, 缩小了校际差距, 加快了发展步伐。

(四) 改革中考招生制度

以往, 在各初中学校办学水平存在一定差距的情况下, 从高分到低分为优质高中录取新生的办法, 显然会使薄弱学校的许多有潜质的优秀学生失去了接受优质高中教育的机会, 同时更打击了薄弱学校的办学积极性, 从而陷入办学上的整体恶性循环, 是以成为义务教育均衡化发展的一大障碍。

为从根本上消除这一障碍, 开发区从改革中考招生制度入手, 推行省级示范性普通高中和重点高中公费生招生名额“指标到校”的做法, 着力突破制约素质教育进程的瓶颈, 进而推进区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把优质高中公费生招生指标全部分配到初中学校, 既有利于薄弱初中学校增强办学实力, 改善生源结构, 稳定教师队伍, 也有利于缓解热点初中学校的择校压力。同时, 这一招生制度的改革更调动了所有初中学校的办学积极性, 从而有利于促进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均衡发展, 为全面提高义务教育整体水平和教育质量夯实了基础。

二、创新体制, 深化改革, 促进高中阶段教育优质化发展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 随着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 高中建设越来越成为一项“民生”工程。开发区党政领导认为, 高中阶段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应依据当地社会的发展水平和人民群众的承受能力, 实事求是, 量力而行。如何, 科学规划普通高中阶段教育的布局, 大力提高普通高中教育质量, 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规模, 使之与当地的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平相适应, 与其他各级各类教育发展相协调, 已经成为开发区全面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于是, 开发区本着“高标准、重效益、适度超前”的原则, 确定了高中阶段学校建设的布局和标准, 脚踏实地, 十年奋斗, 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一) 全力加强普通高中教育建设

首先, 优化师资队伍。为确保建设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 开发区不惜重金, 求才若渴, 连续多年向全国各地招聘优秀教师, 现已为为全区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建设起一支一流的教师队伍。目前, 全区3所普通高中和1所职业高中, 教师学历均在本科以上, 省特级教师、市级骨干教师分布各个学科;部分教师担任全国、省、市各级学术专业委员会理事长、理事;部分教师在各级各类报刊发表教育科研论文多篇。

其次, 优化办学理念。先进的办学理念是学校发展的内驱力。在开发区教育体育局的正确引导下, 各高中与时俱进, 不断更新办学理念, 坚持施行科学管理, 坚定不移地走可持续发展的教育之路。比如, 开发区第一高级中学突出“科学规范的现代管理、和谐扬长的个性培养、绿色环保的可持续发展教育”三大特色, 不断推进“德育创新、教学革新、科研深化、环境育人”四项工程, 坚持以校长负责制为核心的年部主体二级管理模式, 保证了学校各项工作高效运转……

再次, 优化办学设施。优质教育需要硬件基础作为保障。多年来, 开发区政府投入巨资, 着力提高办学条件, 初步实现了全区各级各类学校教学设施的现代化。为全部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配备标准的环形塑胶跑道、体育场、体育馆、食堂、学生公寓, 建立起校园闭路电视、标准理化生实验室、语音室、图书阅览室、图书馆、艺术活动室、教师电子备课室, 为高中教育的优质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二) 大力加强职业中专教育水平

中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中阶段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担负着培养高素质劳动者的重要任务。经济的竞争, 最终是人才的竞争。对于刚刚走上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开发区而言, 中等职业教育对于经济社会的发展意义尤为重大。

十几年来, 开发区持续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和指导, 不断完善职业中专的专业设置, 从经济社会的发展出发, 从开发区建设对于人才的需求出发, 大力实施了学生“订单式”培养计划, 为开发区经济发展培养大批合格人才。与此同时, 开发区大力倡导、深入推进职业高中之间、职业高中与企业之间的校校合作、校企合作, 并已收到了显著的成效。近年, 他们分别与黑龙江大学、北京科技职业学院、北京师范大学、辽宁科技学院、北钢管业、首钢庆华工具厂、华能营口电厂、红星糖厂等单位建立了不同形式的合作关系, 积极对接, 主动服务, 为用工用人单位提供了大批优秀毕业生。

三、依托优质资源, 更新教育理念, 以信息化促进教育现代化

教育信息技术带动教育现代化已成为世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共同趋势。先进的信息技术设施设备为学校教育带来了巨大的信息技术资源, 合理利用好这些技术手段和资源, 不仅可以使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获得更多的知识和能力, 也可以促使教师更新教育观念, 改革教学方法, 提高教学效率, 优化教育教学和管理过程。教育信息技术必将成为带动教育现代化的有力武器。

所以, 开发区坚定地认为:教育信息化既是教育现代化的特征, 也是教育现代化的支撑。实现教育信息化, 是走向教育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开发区在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加强学校信息基础建设、加快教育教育信息化进程的基础上, 提出了在全市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工作目标。

近年来, 开发区以信息技术装备设施建设为基础, 以人才培养为重点, 以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整合活动为载体, 不断提高信息技术教育硬件配置和教师、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 其间重点突出了两项工作。

(一) 加强信息技术硬件建设

2006年区财政一次性投入195万元完善了区教育网站, 教育资源库总量超过5000G。2007年又投资90多万元引进了东北师大的教育教学资源库, 教育信息中心基本满足了全区教育教学的需要。全区各类学校全部实现“校校通”、“班班通”, 所有学校全部接入教育网站, 均有自己学校的主页, 计算机人机比例超过国家规定的标准, 远程教育覆盖率达到95%。

(二) 提高全区教师和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

通过召开全区中小学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现场会, 在全区推广信息化教学先进经验;通过举办百名教师、百名学生计算机技术大赛, 提高师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通过承担并实施国家级科研课题, 引领全区各级各类学校师生不断钻研, 大胆应用现代技术手段, 实现教育教学手段现代化。2010年, 开发区又与东北师范大学理想信息研究院合作, 实施《教育现代化建设实验区方案》, 投资270万元, 合作3年。目前开发区已经完成了教师信息技术全员培训, 优质教育资源利用率和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能力得到巨大提高, 为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目标创造了条件。

四、立足课堂, 延伸课外, 不断推进素质教育进程

多年来, 在教育改革的道路上, 开发区以其积极的思考与睿智的眼光不断寻觅着正确的路标, 不断捕捉着发展的机遇。21世纪之初, 当基础教育领域普遍感觉素质教育改革陷入“瓶颈”阶段之时, 开发区已经快步踏上一条充满希望的康庄大路——“以建设高效课堂为突破口,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之路。

开发区认为,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只有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作用, 建设高效课堂, 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 实现教育效果的最大化, 才能最终达到素质教育的目标。自此, 在开发区50所中小学中, 一场由区教育体育局统一部署的, 自上而下、扎扎实实的“高效课堂”建设工程拉开了序幕。

(一) 提高认识, 统一思想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 要建设高效课堂, 首先要使每一个教师了解高效课堂, 认同高效课堂。在发动阶段, 开发区紧锣密鼓地召开各种规模、各种形式的高效课堂理论研讨会、经验现场会, 对全区所有教育行政人员、教研员以及校长和教师进行系列培训, 同时多次派出教师学习队伍, 走出营口, 走向全国, 拜师求救, 取经学习, 从而形成了基本共识:第一, 学科教育是学校的中心工作, 素质教育如不能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去, 那便是镜花水月、空中楼阁。实施素质教育必须以学科为载体, 必须从建设高效的课堂教学入手。第二, 高效课堂是有效课堂的最高境界, 是在有效课堂的基础上完成教学任务和达成教学目标的效率较高、效果较好的课堂。高效课堂以最小的教学和学习投入, 获得最大的学习效益, 其基本特征是“自主建构, 互动激发, 高效生成, 愉悦共享”。第三, 打造素质教育的高效课堂不能各自为战、单兵突击, 而应统一部署, 协同作战, 区域推进, 必须采取区域推进的策略, 从而达到“突破性、跨越式、均衡化”发展的预期目标。

(二) 统一部署, 具体落实

开发区教育体育局本着“制定政策, 把握方向, 营造氛围, 提供保障”的工作方针, 及时出台了《关于开展高效课堂教学研究的指导意见》, 从六个方面入手, 对高效课堂建设提出了明确的常规要求:

1.教学准备的高效——高效的目标设定、教材处理、方法选择、环节设计, 做到了“备教材、备学生、备训练、集体备”。

2.课堂教学的高效——内容高效、活动高效、方法高效、交流高效、问题设计高效, 做到了师生双向互助, 教学相长。

3.训练检测的高效——面向全体学生, 分层设标;坚持因材施教, 难易适度。

4.课后辅导的高效——准备充分, 定时定量;培优补差, 因人而异。

5.教学评价的高效——激励为主, 多元评价。

6.教学反思的高效——个人反思, 查找问题;集体评议, 总结经验。

(三) 典型引领, 彰显特色

为有效推进高效课堂教学研究的全面开展, 开发区采取了“典型引领, 彰显特色”的基本策略。

1.典型经验的引领——在工作中发现典型, 培养典型, 树立典型。近年来, 在高效课堂的建设中, 区实验小学构建起以“导学—交流—释疑—检测”为四大环节的课堂教学模式;区实验中学探索出“自学互助、导学精练”的高效教学模式;广大学校通过“学案自学”、“学习互助组”、“教师精讲学生精练”等方法解放教师, 发展学生。

2.宽广平台的搭建——在全区中小学中进行分学科课堂教学研讨。第一轮, 评课教师听“推门课”;第二轮, 开展课堂教学研讨;第三轮, 进行课堂教学观摩。同时, 利用区教育网站和《营口开发区教育》刊物等媒介开展校长论坛、教师优秀案例展示等专题研讨交流活动。

3.丰富多彩的培训——“请进来”, 邀请专家学者以及各地名校校长来开发区讲学, 引领广大教师树立课改理念, 改进教学方法;“走出去”, 组织校长高级研修班、中层领导研修班赴国内知名院校参加各类专题性研修学习。

近年, 开发区涌现出许多具有鲜明办学特色的学校。其中, 前进小学的“快乐阅读”课程与铁东小学的书法教育已成为学校的“名片”, 区实验小学以扎实有效的校本教研引人注目, 二十九中学以主题为“书香校园”的校园文化建设闻名遐迩……这些特色学校逐渐成为开发区的标兵, 对全区的高效课堂建设发挥着良好的示范与带动作用。

五、拓宽思路, 拓展平台, 以艺体建设牵引文化建设

十年间, 在教育改革发展的进程中, 开发区始终秉持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理念, 高度重视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认真落实国家教育部《全国学校艺术教育总体规划》, 努力发挥学校文化“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教育功能, 使全区学校文化建设工作呈现出持续发展的良好态势, 取得了显著成绩, 并形成了诸多成功的做法和经验。

(一) 积极推进校园化艺术化工程

全面落实校园环境艺术化工程, 因地制宜地开展校园环境建设, 实现校园环境的香化、美化和净化, 让“一砖一瓦都怡情, 一草一木都育人”;创建“以人为本, 全面育人”的教风, 营造“乐学、勤学、善学、博学”的学风, 为培养道德高尚、人格健全、情趣高雅、积极向上并具有较高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的一代新人奠定基础。

(二) 在歌声中“育德、健体、审美”

开发区以“育德、健体、审美”为工作核心, 全面开展校园歌曲和校园集体舞的推广工作。根据省教育厅的指示精神和各中小学校的实际情况, 运用各种学生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 开展寓教于乐的校园歌曲传唱和校园集体舞推广工作。在过去的两年间, 开发区所有学校除了学习教育部推行的两套集体舞外, 更普及了具有本校特色的校园集体舞。每学期, 学生都能在唱好校歌的基础上, 熟练演唱15首以上优秀的校园歌曲。同时, 各校定期举行形式多样的校园歌曲比赛、校园集体舞比赛、“班班有歌声”评比活动, 使广大学生“在有声中怡情, 在无声中浴心”。

(三) 拓宽艺术教育领域, 搭建艺术展示平台

为丰富校园文化生活, 培养学生特长, 争创特色学校, 全区各校每学期举办校园艺术节、文艺汇演、书画和摄影比赛等活动, 如“母亲节诗朗诵比赛”、“六一文艺汇演”、教师节师生同台文艺演出、小歌手比赛、书法绘画和摄影比赛、“广场文化月”等等。通过上述丰富多彩、形式鲜活的活动开拓学生视野, 发挥学生特长, 展示学生才艺, 激励学生进取, 从而最大程度地发挥了艺术教育在学校教育中“以艺辅德、以美益智、以艺健体”的教育功能。目前, 全区90%以上学生都参加了校内的各类艺术特长班。

(四) 在多彩的活动中培养体育精神

开发区在全区中小学校扎实、持久地开展了“阳光体育活动”, 鼓励学生走出课堂、走向操场、走向社会、走向大自然;组织各种形式的体育活动, 如中学生“三对三”篮球比赛、中小学生排球比赛、纪念“一二·九”长跑比赛、全区中小学“千校万人”大会操活动等等。为推进学校体育工作, 区教育体育局积极筹措资金, 为全区中小学购置了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器材, 使全区城市中小学校体质健康标准测试实现了智能化。

六、关注弱势群体, 关爱每一名学生, 以教育公平推动各类教育协调健康发展

幼儿是祖国的未来与希望, 学前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进入“十二五”时期以来, 开发区教育体育局认真贯彻辽宁省教育厅《关于学前教育改革与发展意见的通知》精神, 制定了《营口开发区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和“十二五”学前教育规划, 全面落实《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努力提高办园质量, 强力推进学前教育, 全面提高了开发区幼儿园的整体办园水平。同时, 开发区还认真贯彻《民办教育促进法》, 从多方面入手, 规范办学行为, 提高办学档次, 促进了民办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

在积极发展各级各类教育的同时, 开发区政府和教育局认为, 在当今社会, 切实开展“扶贫助学”的公益活动, 具有非凡的现实意义, 它是贫困学子的希望工程, 是社会各界的爱心工程, 是党和政府的惠民工程, 更是全社会的和谐工程。对于区域教育而言, 落实相关各项政策, 切实保障弱势群体学生接受义务教育, 实现教育机会均等, 是实现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任务。为此, 开放区政府提出了“不让任何一名学生因家庭贫困而失学”的郑重承诺, 有计划地开展“扶贫助学”奉献爱心系列活动, 至今已建立起“扶贫助学”的长效机制。

近年来, 开发区继续深入实施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 落实义务教育免学杂费、免教科书费、补助贫困家庭寄宿生生活费的“两免一补”政策, 严格规范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收费行为和学校经费支出行为。与此同时, 开发区继续开展扶贫助困工程, 区教育体育局和区民政局、区总工会长期开展“阳光助学”、“金秋助学”活动, 每年为中小学特困生发放25万元以上的补助生活费, 用于解决困难家庭学生上学难的问题;区财政、区慈善总会每年对考入高校的贫困家庭学生进行扶助, 年扶助资金达100万元以上, 切实保障了弱势群体学生接受教育的权利。

历经十年, 经过不懈的努力与踏实的奋斗, 开发区教育事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巨大成功, 先后被省政府评为“双高普九”工作先进区、辽宁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先进区、辽宁省首届教科研工作十强县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先进县区、辽宁省中小学德育工作示范区、辽宁省艺术教育先进区……

3.梁启超:一门三院士,谱教育华章 篇三

2011年12月20日,梁启超最小的儿子,现已87岁高龄的梁思礼在接受采访时说:“是父亲的做人与处事思想对我们晚辈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梁启超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史学家、文学家。他在匡国济世上施展雄才大略的同时,还十分注重对子女的言传身教。其渊博的学识和健康向上的思想也润泽在子女身上,不仅悉心培养出了三个院士,还缔造出满门才俊的又一个传奇。

梁启超的9个子女依次为:思顺、思成、思永、思忠、思庄、思达、思懿、思宁、思礼。他们中有7人曾到国外求学或工作,学成归来后相继成为著名的学者或专家。其中梁思成从事古建筑研究和教学工作,是我国建筑教育的奠基人之一,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立下汗马功劳;梁思永为中国考古事业的发展和考古人才的培养做出了巨大贡献;他俩都当选为第一届中国科学院院士。梁思礼先后领导和参加了多种导弹和运载火箭的控制系统研制试验,1987年当选为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一门三院士”这在中国科技史上前无古人,举世罕见。梁家一门四杰,比起古代小说中苏轼“一门三进士”可谓更胜一筹。他的儿孙辈子嗣繁延,日益昌盛,辈辈发扬着梁氏家族的优良传统。这不禁让我们想到《少年中国说》,一个伟大父亲用他的豪情和智慧把后代引领到了不凡的人生境界。

当年广东乡试主考官李端十分赏识梁启超的才华,将自己的堂妹李惠仙许配给梁启超。梁启超与夫人李惠仙举案齐眉,相敬如宾。夫妻一生,俩人只吵了一回架,梁启超却仍为此自责不已。

对第二个妻子王桂荃,梁启超像对结发夫人李惠仙一样尊重。他曾对长女梁思顺说:“她也是咱们家的顶梁柱,缺她不可。无论是李惠仙或王桂荃所生的梁家子女,对王桂荃的感情都非常深厚而真挚,子女们管李惠仙叫妈,管王桂荃叫娘。

梁思成后来想起少年时候的一件事时说,有一次他考试考砸了,成绩十分不理想,生母李惠仙一气之下,用铁丝线抽他。当时把王桂荃吓懵了,她把梁思成搂在怀里死死护着,任凭铁丝线的抽打而无怨言。事过之后,王桂荃拉着梁思成小手,摸着他的头,千叮咛万嘱咐地教育他说:“要好好读书,用心做人,别让你妈生气。”

在李惠仙、梁启超辞世后,王桂荃成了9个孩子的精神支柱。在这之后的艰苦岁月里,王桂荃一人照顾全家老小,梁家这一代的孩子们,从王桂荃身上学到最多的是勤奋。

梁启超家族是名门文化的代表。每当我们忆起梁启超继而谈到梁思成、梁思永、梁思礼三院士时,心中总是为梁启超“家学”的浓厚底蕴及对儿女的成功教育而叹服。

这种成功教育的背后,有着一个巨大的精神支柱,也许正是有这炽热而坚定的爱国之情的支撑,才使得梁家子女能挺立于各自领域的巅峰……

人的爱国主义精神是一个人思想的精髓所在,作为一个爱国思想家,梁启超把着力培养孩子们这一精神放在首位。孩子们年幼时,他就让孩子们围坐在小圆桌旁,他就像说书一样,一边与孩子们声情并茂地聊天说话,一边绘声绘色地讲古论今,其核心都是古今中外历史上爱国英雄的故事。他通过面对面的谈话,在传递着他对孩子们的情爱之谊时,也和他们热烈地讨论国家大事、人生哲学,以及治学的态度和做学问的方法等等,共同诉说生活中的苦闷与欢乐,悲哀与幸福,并将做人的道理融入其中。他告诫儿女:“人生在世,要吃苦在前,享乐在后,至于在物质上的享受,则不要追求过多,只要能维持生命便够了。对于快乐与悲欢,则全靠自己思想主导,如果能在艰难困苦中求得欢乐,那才是幸福和快乐呢!”

孩子们年幼时,梁启超就让他们围坐在小圆桌旁,他就像说书一样,一边与孩子们声情并茂地聊天说话,一边绘声绘色地讲古论今,其谈论的核心都是古今中外历史上爱国英雄的故事。他通过与孩子们面对面的谈话,传递他对孩子们的情爱,也和他们热烈地讨论国家大事、人生哲学以及治学的态度和做学问的方法。他在向孩子们诉说着生活中的苦闷与欢乐、悲哀与幸福的同时,也将做人的道理融入其中。

梁启超说过:“人生百年,立于幼学。”其意是说,人小时候所受的教育会影响他一生。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子女的启蒙老师,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和健全的人格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梁启超认为教子之道还要贯穿“严”和“爱”两个字。“严”出于理智,“爱”则出于情感,二者缺一不可。在子女的学习和做人方面要“严”字当头;在孩子生活上要以“爱”相扶。有一次,次子思永和一位小朋友互不相让,随后就扭打起来。虽然是那位小朋友的过错,但梁启超仍严厉地批评了思永,并提出三个问题让思永反思:一是有没有必要打架?二是怎样与对方和好如初?三是再碰上这类事应该怎么处理?在思永给出了满意回答后,梁启超才让思永吃午饭。之后,梁启超还亲自带着思永前往对方家中向小朋友道歉。

梁启超感情丰富,特别是对子女更有“舐犊情深”。梁启超20岁时,大女儿出生,他对女儿充满了无限疼爱。他在百忙之中仍然抽时间亲授课业,将长女培养成才。即使相隔千里万里,也是书信往来不断。梁启超给长女的信竟然多达几百封,每一封信中都有“宝贝思顺”、“我的宝贝”地叫个不停,即或死神降临,他还在倾诉对女儿的思念之情。梁启超既是慈父,又是子女们的朋友,他希望自己的子女充分享受人生的快乐。

梁启超在教子生涯中,极为推崇趣味教育。他说:“凡人必常常生活于趣味之中,生活才有乐趣,才有价值。若哭丧着脸度过几十年时光,那么生命便成为沙漠,这样的活法有什么用?”他十分注重孩子们的个性和尊重他们的自愿,用心细致地掌握每一个孩子的特点,因材施教,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并鼓励孩子“一旦对某一方面感兴趣,那么,你会觉得像换个新生命,如朝霞飞虹,如新荷吐绿……”1927年8月,他的次女思庄在加拿大麦基尔大学已学习一年,当面临选学具体的专业时,梁启超考虑到现代生物学在当时的中国还是空白,建议她学这门专业。出于对父亲的尊重,思庄选择了生物学。但由于种种原因,始终无法引起对生物学的兴趣,她为此苦恼万分,便向大哥思成说了这件事。梁启超知道后,后悔不已,并深为不安,急忙给思庄写信。在父亲的重新引导下,思庄改学图书馆学,最终成为我国著名的图书馆学家。

梁启超还强调学习要劳逸结合,“多做游戏多运动”。长子思成在清华大学读书时,各科成绩十分优秀,业余爱好极其广泛,是清华大学铜管乐队的队长,还在全校运动会上获得过跳高第一名的佳绩。孩子们在学业上遇到困难时,梁启超总是告诉他们“莫问收获,但求耕耘”。得知思庄在国外英文成绩不理想,梁启超极力安慰:“不要紧的,千万不要灰心丧气,要鼓足勇气求得真知。”他还说:“庄庄成绩还是很不错的,你能在37人中考到第16名,也很了不起的,我很满足。不要着急,只须再努力努力就会好的。” 这样理解和宽容才能真正卸下子女身上的负担,使他们轻装上阵,凯旋而归。梁启超还时常劝孩子学些常识性的东西,特别是文学或人文科学,他说:“如果对一门太专,容易把多彩的生活弄得过于平淡,生活太单调了,易产生厌倦心理,厌倦一生即成苦恼之事,这是厌学的根。

在如何指导子女做学问上,梁启超给孩子们反复强调的是学习要“求理解得真知”,不要“死记硬背过后就忘”。他还强调学习要劳逸结合,“多做游戏多运动”。长子思成在清华大学读书时,各科成绩十分优秀,业余爱好极其广泛,是清华大学铜管乐队的队长,还在全校运动会上获得过跳高第一名的佳绩。

nlc202309010522

当孩子们在学业上遇到困难时,梁启超总是循循善诱,精心引导。他告诉子女们,只有勇敢前进,战胜艰难险阻,才能到达胜利的彼岸。他还教导说:“切不可骄傲自满,也不可怯弱自馁,要尽自己能力去做,对社会或多或少总会有所贡献。我一生学问得力专在此一点,我期望你们都能应用我这点精神”。他告诫已到美国留学三年的思成:“挤出一部分时间学些常识性东西,特别是文学,或人文科学,稍稍多用点工夫,就能有大的收获。我深怕你因所学太专一的缘故,把多彩的生活弄得平平淡淡,生活过于单调,则容易生厌倦心理,厌倦一生即成苦恼之事,这是厌学之根源所在。”他还提醒思成:“凡做学问总要‘猛火熬’和‘慢火炖’,循环往复地坚持下去必有好处,这是爹爹的苦口良言。”

梁启超还注重聘请家庭教师培养子女。1924年以后,梁启超的四子思达、三女思懿、四女思宁渐渐长大,而他们的哥哥姐姐思顺、思成、思永、思庄、思忠则已先后出国留学,只有他们生活在父亲身边。为了尽快提高子女们的国学、史学知识,从1927年下半年起,梁启超就聘请他在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的学生谢国桢来做家庭教师,在家中手把手地进行辅导,课程从《论语》、《左传》开始,至《古文观止》,一些名家的名作和唐诗宋词,由老师选定重点诵读,并且还要背诵。每周写一篇短文,作文用小楷毛笔抄写工整。史学方面,从古代至清末,由老师重点讲解学习。经过一年多的刻苦学习,兄妹几人国学、史学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理论研究日益精进。

梁启超教导孩子们“莫问收获,但求耕耘”。九子思礼就是在只求耕耘中树立起坚强的独立意识。1941年,他出国以后,就自己创造学习机会,挣钱养活自己。他一直实践着“莫问收获,但求耕耘”的诺言。按照他母亲的话说就是好好学习,长大了应该像你父亲那样学习,将来要为国家做出贡献。在美国,思礼主修无线电,后来又学自动控制,获得了硕士及博士学位。

梁家对学术贡献极为重视,这不仅在于其学术成就本身,也在于他们的文化体验和人生价值取向。梁家是一个和睦、幸福的文化大家庭,既讲究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又有当今现代色彩。梁启超既是家长、父亲,更是儿女们的朋友和导师。他的政治热望与人文取向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子女。他以坚强的奋斗精神和乐观风趣的博大情怀教育子女:“我平生对于自己所做的事,都能品出味道。什么悲观、厌世,从来没有在我的词典里出现过。”他自己生活俭朴,也这样要求子女。民国初年,他家虽已进入上层社会,但他不改往日的寒士家风。他对孩子们说,一个人要好学、坚韧、勤俭。

梁启超名扬四海,官居要职,曾做过司法总长、财政总长一类的大官,但他为官清廉,乐善好施。他教育子女“不求做大官,唯求做大事,做实事”,要他们牢记孟子的教导:“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梁氏家族之后人循此而行,居官者皆清廉,治学者皆严谨,为人师表,皆成楷模。

上一篇:九下英语备课组计划下一篇:四年级足球教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