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是我们时代的生命

2024-07-10

书是我们时代的生命(共7篇)

1.书是我们时代的生命 篇一

书是我们最好的朋友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

书是智慧的源泉,书是知识的宝库,是书,给我们智慧,让我们聪明;是书,让我们懂得道理,教我们做人。路边的小花有了雨水的滋润,才能茁壮成长,有了书的熏陶,我们才能无所不晓。只有与书做伴,身心才能得到陶冶,生活才能充满情趣。

读一本好书,可以使人心灵充实,明辨是非,行为举止文明得体。世界着名文学家高尔基就曾借着月光读书,在楼顶读书,在老板的皮鞭下读书。对读书的痴迷,终于把他造就为世界文学巨匠。高尔基说:“书籍使我变成了一个幸福的人。”

莎士比亚说:“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书籍是沟通交流的良师益友,是智慧源泉的常青之水,是点燃知识火把的那盒火柴,是走出困惑的那盏明灯。可见:书是我们最好的朋友。

读书本身是一种习惯;读书过程中,要爱护书籍,不能在书籍上乱写乱画。书籍是我们的良师益友,给予了我们很多帮助,我们要爱护我们的好朋友。鲁迅先生爱惜书,他手脏时从不翻书,书也放得整整齐齐。

也请同学们都要做到喜欢读书、爱护书籍,保护好班级内、学校走廊里那些书籍,不要伤害书籍,因为“书是我们最好的朋友”.

2.书是我们时代的生命 篇二

我认为, 备课就是教师按照课堂教学生活的逻辑“预设”出一节节课的三维目标;上课就是教师与学生一起, 共同将预设好的三维目标生动活泼的“生成”为实实在在的课堂教学生活。生活, 是生命的活动, 课堂教学生活, 是全体师生共同的一段生命历程, 因此, 我们的教学生活具有丰富的生命意义。

一、何谓预设

1、一般意义

教学上的预设, 一般来说就是教师预先设计好的教与学的情景。它既可以是一节 (或多节) 课的完整描述, 也可以是一个 (或多个) 教学场景的描述。

教学上的预设, 一般物化为教案 (或学案) 。

2、生命意义

(1) 一节课的教学活动, 其实是我们自己生命的活动, 直接表现为课堂上全体师生45分钟生命流逝的过程, 分分秒秒都弥足珍贵, 不可小觑。

教学即是生活。教师是教学生活的重要参与者, 更多的时候是这一段生活 (一节课) 幸福指数的决定者。我们千万不要把自己只当作一个简单的“工作者”。

“无端地耗费别人的生命, 其实是无异于谋财害命的。” (鲁迅语) 一节失败的课, 不仅是耗费了大家 (包括教师自己) 的生命, 更为恶劣的是为许多学生 (包括教师自己) 塑造了一段失败的生命。

(2) 一节课的教学活动, 其实是参与其中的所有教学元素 (教师、学生、教材、环境等) 之间各自相关的内涵意义的自我展示、相互碰撞、不断交融、逐步整合、积极建构的过程。

教学之意义即是生活的意义, 也就是生命的意义。我们必须用敬畏生命的态度来对待教学, 必须用对生活意义的相对正确的理解来预设并开展教学活动。

鉴于课堂教学蕴涵的生命意义, 我们不得不承认, 教学上的预设, 其实是教师在课前“虚拟的一场教学生活的情景”。

二、何谓生成

相对于预设而言, 可以肯定地说, 教学上的生成, 其实就是全体师生在一定单位时间 (一节课) 内, 在教师的主导下, 共同的自然而然的将“虚拟教学生活的情景”演绎出来。也可以肯定地说, 教学上的生成, 远远不同于教学上的预设, 因为它是一个“真实的教学生活的情景”。

在“真实的教学生活的情景”中, 全体师生的情感态度的萌生、发展以及交互感染是真实的、真切的:酸、甜、苦、辣、香五味俱全, 喜、怒、哀、乐、悲、思、惊七情顿生;生、旦、净、末、丑悉数登场, 多、来、米、发、梭、拉、西和谐共鸣……

在“真实的教学生活的情景”中, 源自于课本 (课程标准) 的新的知识技能也在符合儿童认知规律的前提下, 戏剧性的再现其由点到面、由表及里、从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从个性到共性等产生的过程。知识技能已经变成活生生的、可亲可近的“知音”, 她已经不再是学生学习的对象, 而是全体师生在这一时刻全部生命的意义:她迫不及待地钻进人们的感官里, 随着人们的血液缓缓地流淌, 在人们的心头微微地颤动, 与人们的大脑亲切地交流, 最终与人们的智慧融汇为一体。然后, 变为智慧的“她”又自豪而快乐地从人们的口中婉转扬长而去……在人们的笔尖下文雅优美地滑行……借人们的双手完成一次次精彩的创造……

在“真实的教学生活的情景”中, 预设的过程与方法已经难觅其“痕迹”, 一切教学现象 (包括意想不到的) 的出现都像是水到渠来、自然天成。当教师意识不到自己是在“上课”, 而是感觉自己正在和儿童们一同成长时, 这时的教学生活就是极为幸福的生活, 这时的“课”就是最好的课!

在“真实的教学生活的情景”中, 一切的一切都有价值, 因为我们大家是在用自己的一段生命共同创造了一段有深刻意义的生活。正所谓:生命诚可贵, 意义价更高。正是这个“真实的教学生活的情景”为我们每个人的生命注入了更新、更广、更深的意义, 使我们的生命变的更有价值!

3.书是我们成长的镜子 篇三

小时候,我们只是把童话当童话,王子和公主总是能很美好地永远待在城堡里,青蛙被吻了一下就成了英俊的王子,灰姑娘流了一滴泪就得到了美丽的衣服和鞋子。我们幻想着自己也能那么幸运地拥有生活中的奇迹。我们希望自己也能跟着一只会看手表的兔子跌进一个洞,然后去另一个没有作业没有唠叨的世界。于是我们和邻居小朋友过家家,握着他的手说,我们永远一起生活在城堡里吧!

可是长大以后,你还会过家家吗?你还相信有那样一个洞吗?你还会真心期待一朵七色花吗?当然不会,我们却还在看童话。这个时候,你就会知道,灰姑娘是用自己的善良和真诚感动了上天,而不是一滴毫无用处的泪。王子也是因为自己的坚持和执著才破了魔咒,而不只是一个稍纵即逝的吻。

我们在了解到世事真相之后还会去读纯净的文字,就是因为,我们虽然在并不纯粹的世界中站立,但依然是会被善良和真诚、坚持与执著感动。

一天天长大,我们的心在一点点变得坚实强大,同时也在一点点地变得柔软细腻。

小时候背“唐诗三百首”,只因为那是老师要求背的,能在过年的时候在长辈面前露一手,然后被夸奖。诗歌精美在哪里?不知道!“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就是一句诗嘛。而当我们有一天离开父母,比如说在离家很远的地方住校读书,当我们睡在狭窄冰冷的床上,浸没在从窗外泻进来的月光中时,我们才真正晓得了,为什么“举头望明月”,会“低头思故乡”。

当我们开始自己真正意义上的人生之后,便开始参与喜怒哀乐爱恨情仇的游戏。在一次次的胜负之后,我们的行囊越来越鼓,渐渐地,一个人无法独自承受,于是开始希望有那么一个人能帮助开导自己,彼此交流,分享“游戏经验”。于是我们不停地阅读,不断地寻找那样一个感同身受的故事,不停地寻找那样一种惺惺相惜的感觉。当我们看到书架上的书越来越厚,书名越来越深奥,我们就知道,自己在长大,或是,已经长大。

一本书,第一年读不懂,第二年再读,好像读懂了些什么,但还不是很懂。等到第三年,我们便把它深深地拥在怀里,然后轻轻拭去被它感动的落泪。原来这几年里自己经历了和书中类似的故事,或者有如出一辙的心路历程。

读完某部书你就高尚完美了?当然不会。你觉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有道理,肯定是在你接受了不想接受的事物之后,而不是在读《论语》的当时。好书只是一个公式,用来验证自己的前一段人生,用来开启往后的生活道路。

4.书是我们无声的老师作文 篇四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是高尔基说的。它里面包含着一个深刻的意义:人是靠好书浇灌大的。让我们继伟人的足迹,走进书的海洋!

我是一个书迷,从小就热爱读书。

有一次,我从同学那里借来一本《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我把它当成宝贝似的,小心翼翼地将书捧回了家。一到家,我鞋子都忘了脱,门也忘了关,便坐在沙发上聚精会神地看起书来。正在一旁急于出去办事情的妈妈,嘱咐我:“锅里在烧开水,十五分钟后关上气,我出去一下,马上回来。”我不耐烦地答应了一声:“知道了,知道了。”又全神贯注地继续看了起来。“这本书的主人公保尔柯察金用他的勇敢克服了重重困难,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句话深深的`吸引了我。当我正陶醉在这本书里时,忽然闻到了一阵浓浓的煤气味。妈妈正好办完事回来,闻到这煤气味,忙冲进厨房,关掉煤气。一边打开窗户,开起排气扇通风,一边责备我说:“看看,你这个书迷,看起书来,妈妈交待的事都忘得一干二净。”

还有一次,我来到书店一眼就发现了我最爱看的《三国演义》。于是,我不顾一切地推开人群,拿起书,迫不及待得翻了开来,专心致志地看着里面的内容。《三国演义》里面的内容可真是丰富多彩!《三顾茅庐》里的刘备真是求贤若渴;《空城计》、《苦肉计》、《金蝉脱壳》计计令人赞叹不已;《桃园三结义》里的张飞、刘备、关羽令人刮目相看唉,我这个书迷,一看起书来就是几个小时。等看够了再看看钟,都七点了,早到吃饭时间了,这才依依不舍地放下书,回到了家。

书,像一个知心的朋友,帮助你在快乐中成长;书,像一盏明亮的灯,引导你走向美好的未来。一本好书,能使生活生机勃勃。比如上个星期,一本《童话故事》吸引了我。一有空,我就捧起这本书。我便觉得那个星期过得好快。

5.书是我们时代的生命 篇五

小学生演讲稿:书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书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

我喜欢读书,因为它可以使我们增长了许多知识;我喜欢读书,因为它给我带来了无穷的乐趣。

从小我就喜欢读书,小的时候我经常看漫画、连环画。有不懂得我就好问大人们,虽然书中的字不多,但是从漫画和连环画中却激发了我看书和求知的欲望,现在一点点的长大了,我开始按照自己的兴趣读书了,每天放学回家后先完成老师留的作业,然后再最少用一小时的时间读一些课外书籍,丰富自己的头脑,另外再充分利用双休日和寒暑假时间读一些儿童版的名著。并结合阅读课文多读一些课外读物,如:《寓言故事》。《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等在读书时故事中的人物占据了我的情感,就像他的心情怎样我的就怎样。一有时间就会拿起书来看,这样逐渐养成了爱读书的好习惯。读书后我还会经常将书中的故事讲给父母和哥哥姐姐们听,他们都夸我不仅会看书还会讲书呢!这样使我从书中学到了许多课本中得不到的知识,同时也为我的学习和写作提供了许多丰富的词汇和语言。

我现在上三年级了,妈妈还给我买了《中华成语大词典》。《新华字典》。《课本全解》。等工具用书,在学习中遇到问题可以到书中去寻找答案。凡是在读书或读其他课外读物时遇到了生字、难以理解的词语,都可以请教工具书。现在我可以随时去读我喜欢的书了。

同学们,爱读书吧!养成爱读书的习惯将是我们终生的宝贵财富,也将受益终让我们从小就做一名好读书、读好书、多读书的好儿童。

6.月球时代,我们的未来不是梦 篇六

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自远,在新近出版的《院士展望二十一世纪》一书中认为:人类将在2020年后,逐步建立“月球城市”。

月球是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是离地球最近的天体。对月球的观察研究贯穿了人类整个文明史。20世纪50代,美国和前苏联在月球探测方面取得了划时代的成就。1969年7月,人类实现了登月梦想。1972年,有6艘“阿波罗”号宇宙飞船载人登月,对月球进行了大量科学试验和测量,并取回了约380公斤的月球样品。随着对月球研究的深入,科学家们熟悉到,月球空间和表面具有可供人类开发利用的独特资源,月球的土壤和岩石里蕴藏着极其丰富的能源与矿产资源,月球是人类向外层空间发展的良好基地和前哨站。于是,科学家们提出重返月球,建立“地球村”的口号,并实施行动中。

欧阳自远认为,人类将于2005年在月球建立装备加压舱、发电设备、生活必需品和月面活动车等,使月球成为一个庞大、稳固而功能齐全的“天然空间站”;2010年将建立设备齐全的永久性居住地,人员可在月面滞留几星期,以开展生命科学实验和天文观测;2015年将在月球建立小型的永久居住的月球基地;到2020年,人类将在月球兴建实验工厂、农场等,使月球的“地球村”自给自足,逐步建立“月球城市”。

欧阳自远指出,21世纪人类有可能在“月球城市”中建立全球性、并联式的太阳能发电厂,并且通过传输为地球提供长期、稳固的能源。同时,人类还将从月壤和月岩中提取金属、氧、气体资源甚至水,利用月球上的弱重力、高真空和超纯净的条件,研制和生产地球上极难获得的新型材料等等。

科学家研制月球建筑设备

据美国宇航局太空网报道,假如将来有一天,我们人类在月球上建起生活场所,那里的生活也会跟地球上有很大不同。因为我们在地球上使用的很多非常好用的工具,不可能带到月球上去,即使带上去也不一定能用。因此一些科学家一直在研发我们在月球上生活所必需的机器,比如研制月球建筑设备。

月球挖掘机

美国纽约市“蜜蜂机器人技术”(Honeybee Robot i cs)钻掘系统负责人克里斯·扎西尼说:“推土机和挖掘机都非常笨重,所以我们发明了一种完全不同的挖掘方法——使用气体。”扎西尼发明的月球土壤挖掘方法,是通过向土壤中注入气体产生一个高压环境,气体在压力作用下自然会向上运行,努力脱逃土壤的束缚。气体上冲时产生的强劲动力,会把月球土壤顶开,将月球土一起冲出。

2008年,纽约市“蜜蜂机器人技术”与美国宇航局签署一份合同,研发可帮助宇航员在月球上生活和居住的工具,并且这项工作将作为美国宇航局“星座计划(Const el l at i on pr ogr am)”的一部分。扎西尼凭借他在南非从事钻石、煤矿和金矿工作获得的经验,以及他在博士学位研究中获得的有关地球外挖掘工作的知识,设计出极具创造性的月球挖掘方法,其中包括气体挖掘机。

这种所谓的气体挖掘机器通过一根包在粗软管中的细管将气体注入地下。气体排出后,地下土壤会通过那根粗软管被输送到一个储存容器里。扎西尼说:“这种机器就像一台真空吸尘器,但是工作原理却是相反的。”它不是吸,而是先注入气体,然后吸出土壤。

这种气体挖掘机器的重量比常规挖掘工具轻得多,不过它却回避了实质性问题:未来月球居民将从哪里获得运转这种机器的气体?扎西尼表示,一种很好的来源或许是宇航员每天呼出的二氧化碳气体。另一种途径是燃烧任何月球登陆工具的火箭助推器内剩余的燃料,收集这些气体。

扎西尼说:“一艘飞船执行飞行任务时,以防它需要飞行更远距离,相关人员会为它多准备一些燃料。当飞船在月球上着陆时,剩余燃料就会变成负担。”然而,燃烧这些燃料产生气体,是为风动凿岩机提供动力的一种好方法。

循环利用

这种装置一旦收集到月球土壤或风化层后,可将其转移到居留地,把它们覆盖在住宅表面,当作防护层,风化层能很好地隔离放射物。还可以通过加工,从月球土壤中提取氧气和其他矿物质。

要想释放出风化层中的氧气,必须对它高温加热。工程师建议收集到月球土壤后,让这些材料通过一个热交换器。或者,如果为这台挖掘机提供气体的来源是剩余气体燃料,那么它排出的气体已经是热气体,如果将这种气体挤压到风化层内,月球土壤就会受热升高温度。

由于我们每带一点原料到月球,都会给执行任务的飞船增加负担。所以,工程师必须尽最大可能设计出很多可获得他们所需的原材料的节约方法,以便从月球上获得资源并再循环利用资源。

例如,宇航员不必携带非常沉重的水,而是随身带一些氢,稍后再将氧加入进去,就可制造出他们所需的水。他们之所以要这样做,是因为氧是水中较重的成分,而且在月球表面很容易提取出氧。这种方法有效地减轻了航天器所要携带的货物重量。一旦在月球居留地制造出水,因为它们大部分都可以循环利用,因此没必要从零开始不停地制造更多水。

遗留问题

虽然工程师在一刻不停地为我们未来的月球生活做准备,但是还有一些非常重要的问题至今仍未解决。科学家们认为,辐射是必须考虑的问题。要避开辐射物的干扰,人类可以躲在居留地内,但是预防辐射需要很多防辐射装置,这也是科学家们至今一直无法解决的一个问题。

月球居民还必须应对无处不在的月球灰尘,因为这种物质几乎是无孔不入,它可对机器的结合处和连接器造成磨损,妨碍门的封闭性。它还能给月球居民带来健康威胁,引起呼吸道问题,而且月球尘土很难从居留地内清除出去。存在困难的其他方面还有宇航员自身适应环境的能力。

科学家指出,在月球上会产生很多心理问题。在国际空间站上可以看到地球,如果出现什么紧急事件,用一个半小时就能回到地球,到医院接受治疗。在月球上生活,地球离你非常遥远,你会产生与世隔绝的感觉。

登月有因

7.书是我们时代的生命 篇七

1 中学生生命教育的时代背景

当前,中学生沉迷网络导致的辍学甚至猝死,感情纠葛引起的自伤和伤人,心理障碍导致的自杀和他杀等事件以及花样百出的攀比和炫富现象,都是作为一个既存问题的极端症状和过激表现,才引起了我们和社会各界的关注。有研究者从生命教育的角度将之简单归结为:生命耐挫力差,生命情感冷漠和生命意义迷失。另有学者将之解释为:生命价值认知模糊,自我意识偏离;生命责任意识淡漠,人际关系冲突增多;生命理想信念缺失,心理危机突出;时而片面地看待自己或他人,时而又混同了自己和他人。在对他人和自己的生命纠缠不清的认知中,焦虑、烦躁、抑郁、空虚、无助、迷茫等或消极或恶劣的情绪心境油然而生,以致做出各种令旁人觉得匪夷所思的反抗和逃避行为也就在所难免。但生命教育远不只是为了预防和消除此类负面事件和负性现象,在中学校园里实施和开展生命教育主要是由于其自身积极的价值和意义。

2 中学生生命教育的基本理念

1968年美国学者杰·唐纳·华特士(J.Donald Walters)正式提出生命教育(Life Education),他出版了《生命教育》一书,并且在加利福利亚州创建阿南达智慧生活学校(Ananda Living Wisdom School),开始倡导和践行生命教育。以此为发端,生命教育很快得到全球教育界的关注,其所涉及的范围和深度也迅速扩大和提升,在我国国内也激起了热烈的反响。生命教育是有关生命的教育,它主要是帮助人们认识和珍爱自己生命,尊重他人的生命,在此基础上思考生命的意义,找出自己存在的价值定位,提升生命质量,培养人文精神,学会和适应现代的文明生活。这就要求我们首先要对生命本身具有明确清晰的认识,以之为生命教育的基础和出发点。

2.1 帮助中学生正确认识生命的意义

个体的生命是一个整体,是生理、心理、社会、物质、精神、行为、认知、价值等多层次的、多方面的整合体,具有自然、精神和社会的三个层次和属性,在时间中表现为过去、现在和未来连续的统一过程。生命是独特的,从基因到个性都不可重复,可生命却又是有限的:在时间和空间中受到自然规律的限制,有时受到偶然和无常(不可逆转)的打击;作为社会人,也总是脱不开外界的约束,这也就使得生命的价值更加的可贵。生命的价值首先在于自己生命的本真,如阿伦·布洛克所言:“每个人在他或她自己的身上都是有价值的……其他一切价值的根源和人权的根源就是对此的尊重”。

人在实现自身目的和意志的对象性实践活动中,也实现了对自身的超越,这表现在:第一,人的精神性对人的生物性的超越。人不是一个纯动物性的存在,在精神性的支配和润色下,人从一个纯粹的动物体变成一个社会人。第二,人的生命无限对生命有限的超越。人的现实存在规定了人的生命的有限性,但是人的追求却是无限的,人生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达到阶段性目标又追求新目标的无限过程。人总是在无限努力中追求生命的价值。第三,可能对现实的超越。人的本质不是预成的,而是生成的。人在现实和经验中肯定自己,但是人的本性还使人生活在理想中,对“未来”的向往和对“可能”的追求,使人超越自己的现在和历史。第四,自由对规定的超越。人是社会人,首先要获得社会赋予的规定性,但是人又创造性地改造环境和社会,创造自我,实现对既定我的超越,创造的过程就是不断超越自身的规定性,不断走向生命的自由。这些都是每个个体生命的应有之义,但这并不等于中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一定会建构出这样完备的个体内在生命观。

2.2 引导中学生树立积极的生命价值观

个体生命观的构建和形成首先始于认知。通过与社会的广泛接触,中学生见识到各种千差万别的生命现象,一贯保持的生命观念自然受到冲击或挑战。当从原有家庭获得的经验不足以应对,不稳定的生命认知随之而生。通过对信息的选择性注意,使用一定的记忆策略,或者运用思维推理,一些不稳定认知被当做误识而放弃,一些认知会得到巩固。可以说,不断对生命认知失调进行重塑或恢复就是中学生个人生命认知的动态过程。

与生命认知同步的另一同样处于动态也更具人性的情感过程,则是用来表明个体对生命的态度、体验、评价、需要和反应。因此,生命情感可能是个体生命观中最为核心的部分,其中包括中学生个人和群体对于生命的道德情感体验,理智情感体验和审美情感体验。道德感即是涉及善恶是非、该或不该;理智感关乎清醒自主或者感到混乱失控;美感则是或美好宜人或丑陋可憎。由此可见,生命情感是多层次的不同情绪经过运动整合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心理模式,其与生命认知过程无法截然分开,对与生命紧密相关的意志行为也一样意义重大。有时甚至直接影响和决定了个体的生命意志行为,不光是即时的情绪能够控制意志,行为本身往往也附带着对于情绪的表达。中学生个体身处特定的生命情境,不断地接受教化的影响并与之互动反馈,逐渐完善或完全认同某种生命观念,使其对自身或他人的生命的认知、情感和意志行为相互之间趋向于协调一致或结成稳定的模式,这实际上就是个体生命观的人格化过程,也是生命观发展的最高阶段。

摘要:本文分析了中学生生命教育的时代背景与基本理念,以期为全面认识生命教育和进一步加强生命教育提供借鉴。

上一篇:碘缺乏手抄报下一篇:高校校园运动会广播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