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平凹作品

2024-09-26

贾平凹作品(精选12篇)

1.贾平凹作品 篇一

《贾平凹作品(译林版)(套装共20册)》是《贾平凹作品》系列丛书,由贾平凹著。《贾平凹作品(译林版)(套装共20册)》讲述了有这样一个后生,性情乖觉,不愿披露名姓,但祖籍商州,诞生于鼠年,属十二相之首,相推则为金命。商州是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接壤交错地面,一人有南北特点,秀中有骨,雄中存韵:这后生五官还好,身长却一米六二,以当今女子选婿标准,只能是“半残废”角色。他不安分得厉害:好文,亦好武术,是太极八卦掌一类……”

序言

下面的这段话原本是我作为跋的,现在却拉到前边来作又一个序,所以读者是可以先跳过去不看的。

老实说,这部作品我写了好长时间,先作废过十五万字,后又翻来覆去过三四遍,它让我吃了许多苦,倾注了我许多心血,我曾写到中卷的时候不止一次地窃笑:写《浮躁》,作者亦浮躁呀!但也就在写作的过程中,我由朦朦胧胧而渐渐清晰地悟到这一部作品将是我三十四岁之前的最大一部也是最后一部作品了,我再也不可能还要以这种框架来构写我的作品了。换句话说,这种流行的似乎严格的写实方法对我来讲将有些不那么适宜,甚至大有了那么一种束缚。

一位画家曾经对我评述过他自己的画:他力图追求一种简洁的风格,但他现在却必须将画面搞得很繁很实,在用减法之前而大用加法。我恐怕也是如此,必须先写完这部作品了,因为我的哲学意识太差,生活底气不足,技巧更是生涩,我必要先踏着别人的路子走,虽然这条路上已有成百上千的优秀作家将其了不起的作品放在了我的面前。于是,我是认真来写这部作品的,企图使它更多混茫,更多蕴藉,以总结我以前的创作,且更有一层意义是有意识在这一部作品里修我的性和练我的笔,扼制在写到一半时之所以心态浮躁正是想当文学家这个作祟的鬼欲望,而冲和、宽缓。可以说,我在战胜这部作品的同时也战胜了我。

我之所以要写这些话,作出一种不伦不类的可怜又近乎可耻的说明,因为我真有一种预感,自信我下一部作品可能会写好,可能全然不再是这部作品的模样。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作品,我应该为其而努力。现在不是产生绝对权威的时候,政治上不可能再出现毛泽东,文学上也不可能再会有托尔斯泰了。中西的文化深层结构都在发生着各自的裂变,怎样写这个令人振奋又令人痛苦的裂变过程,我觉得这其中极有魅力,尤其作为中国的作家怎样把握自己民族文化的裂变,又如何在形式上不以西方人的那种焦点透视法而运用中国画的散点透视法来进行,那将是多有趣的.试验!有趣才诱人着迷,劳作而心态平和,这才使我大了胆子想很快结束这部作品的工作去干一种自感受活的事。

我欣赏这样一段话:艺术家最高的目标在于表现他对人间宇宙的感应,发掘最动人的情趣,在存在之上建构他的意象世界。硬的和谐,苦涩的美感,艺术诞生于约束,死于自由。

但我还是衷心希望我的读者能热情地先读完这部作品。按商州人的风俗,人生到了三十六岁是一个大关,庆贺仪式犹如新生儿一般,而庆贺三十六岁却并不是在三十六岁那年而在三十五岁生日的那天。明年我将要“新生”了,所以我更企望我的读者与一个将要过去的我亲吻后而告别,等待着我的再见。

阿弥陀佛啊!

1986年7月平凹识于静虚村

图书目录

2.贾平凹作品 篇二

女巫,原指施行巫术的女性,后渐转贬意,多指装神弄鬼欺诈作假的女性女巫是女性偶像即女神的颠覆与重写:本文的女巫则专指在男权社会爱欲遭受压抑心理畸变行为反常被世人贬斥的女性贾平凹的作品常通过对这类女主人公即本文所说的女巫的跌宕起伏的命运流程的刻画,凸现其性格的闪光点。展现对现实生活的理解以及对人生意义的彻底感悟和新鲜解读。本文试图通过展现贾平凹的作品中这一类女性形象的塑造的特点及变化的分析。来揭示其所表现的文化意蕴。

美国女学者吉尔伯特桑德拉·M·吉尔伯特与苏珊·格巴在《阁楼中的疯女人》中说:“在男性中心的社会里,妇女的命运不是发疯就是成为玩物。”在数千年来一直延续着的封建伦理的压抑和束缚下,女性的爱欲需要逐渐萎顿以至扭曲变态。几千年来的事实确实如此。男权主义的传统伦理(家礼)的罪恶造就了无数冤屈变态的巫姐形象。她们作为对传统伦理规范下的女性偶像的颠覆性重写,具有深刻的文化反思意义、重要的审美开启意义和独异的审美价值且承载了丰厚而深刻的文化内涵。

贾平凹的作品中的女巫形象,身上都多少带有一些在常人看来“病态”的东西。她们大致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扭曲变态的寡妇型。她们因为长期守寡,爱欲、情欲指向无法实现。久积在胸的爱欲潜能无法宣泄,个人生活不幸还遭世人鄙弃。加之生活单调枯娓封闭保守又自卑的个性心理最终致使心理畸变转而寻求施放爱欲的替代物或虐待替代物来寻求心理慰藕或者为求爱欲实现而不惜名誉、不顾一切做出惊世骇俗的事情。《太白》集子中《公公》中年轻的寡妇,《五魁》中的少奶奶,《美穴地》中的柳少奶奶就属于这种类型。另一种是“自甘堕落”的妓女型。传统家礼的洗礼,使她们把自己的爱欲与自由实现的期望挂系在男人的腰带上为在献媚男人的竞争中获得主动而不惜自虐和戕害他人,自我迷失的结果。终受被抛的打击。《废都》里的牛月清、唐宛儿、柳月和阿灿就属于这种类型。妓女型同样类同于寡女型的扭曲畸形心理她的变态的欲望的被满足同寡妇的无法满足一样都不可能实现爱欲和获得人格的独立与自由。

《太白》这个集子,《公公》中年轻的寡妇因为喜欢在水中沐浴。尤其是和一条极大的娃娃鱼戏嬉,最后竟然怀孕生下一个女孩。却是个豁嘴,而她的公公在此期间正好失踪了,也是个豁嘴,难道说她是公公变的吗?年轻的寡妇因为守寡自己的爱欲指向无法实现而致使心理畸变所以转而寻求施放爱欲的替代物。便在和娃娃鱼的戏嬉中获得感官刺激和快乐。在《美穴地》中,美丽迷人的柳少奶奶宁愿和土匪在世人眼中不光彩地生活在一起,宁愿被破相和残疾的风水先生生活在一起,也不愿回到柳家去享受荣华富贵。在世人眼中,她的个性和心理确实古怪反常。关键是在柳家,丈夫年老有病。她实际上是活守寡。表面幸福,实则内心痛苦。

《五魁》中那个五魁从十六岁开始干背新娘的角色,这使年纪轻轻的五魁过早地开始了性焦虑和性幻想。然而,这一次,遭土匪抢劫却为能与新娘相拥为伴而感到庆幸,捏一双女人的小脚“浑身的血管就汩汩跳”。冒着生命危险,再人虎狼窝,挺身而出,与杀人不眨眼的土匪唐景进行一场大智大勇的生死较量,其智谋和勇气都发挥刀最佳,终于救出新娘,理由是新娘是“白虎星”(这又是性话语)。性的话语支撑着故事的源头和各个关节。后来。五魁在柳家大院扛活,不计报酬。为的是能体味少奶奶的音容笑貌。能常常见到少奶奶,能对少奶奶进行温情脉脉的幻想这些从侧面反映了女主人公的无比美丽和巨大魅力。然而。虐待女人的叙事也在同时展开。就是这样一个百里挑一的美丽女子,却红颜薄命。柳家冷血,愚昧。荒谬,没落,可恶,在她死里逃生意外回来时,得不到抚慰,柳家却一本正经地验证她是否还是处女。 丈夫残疾,情绪败坏,心理变态。常常变态地折磨、疯狂地虐待她。使她不能享受美好的性生活。而婆婆也在呵斥她,使她痛苦不堪。主家的行为反映了男权社会下女性的悲剧命运和中国传统家族文化对女性个性自由的最大束缚。最后,女主人公历经艰险被五魁救出在山野同居,终于摆脱枷锁获得自由,并且与自己喜欢也喜欢自己的男人朝夕相处,然而,面对着性诱惑道德感却又油然而生,一个血性男子居然对活生生的心爱的女人退避三舍。女主人公只能含蓄地暗示,不能明说。再三示意。这个仁义重情的男人却始终固守道德,冥顽不化。可叹,正是青春似火、花前月下的岁月,面对着就在身边的男人,却只能压制自己如火的性欲活活守寡,承受身心的巨大煎熬明正言顺的丈夫和婆家不把她当人对待。肆意蹂躏,百般折磨。却觉得合法合理。而娘家却规劝她要继续在那儿生活下去'世人也认为她掉到了福窝里。仁义重情的男人却不合理合法,不光明正大,只能偷偷摸摸,提心吊胆地在一起生活,并且这个男人不能给她性福。她内心的痛苦凄凉和无助无法述说这个菩萨一般的女人最后发生与狗交媾的勾当。女人也以身殉情殉德。然而,读者却并不感到厌恶,反而深深同情和理解她的不幸。这个触目惊心的悲剧故事背后,折射出男权社会中男性的主动权和巨大优势传统男权文化价值对女性的巨大制约,女性的被动和虐势。在男权社会中。女子多为传统习惯所束缚,屈服于异己的力量,她们呈现出男权社会的一切“美好品质”,但唯独没了自我,因为她们的自我和个性被温良柔顺、吃苦忍让的传统美德所抹杀了。尽管她美丽、温柔、贤慧、吃苦耐劳,坚韧持家。富有献身精神。但她作为传统女性,缺乏反抗精神,面对命运,却只能逆来顺受,俯首低眉。面对夫家的折磨。只能痛苦无比地哭泣和喊叫,面对在就身边的爱情,也不敢去大胆追求。不敢也不能去违逆传统,最后,只能走向心理变态和悲剧。这是多么凄惨悲哀和痛苦无奈的事情。忍、柔、美几乎可以概括这一类女性美的全部内涵,作者将自己的文化心态和文化心理不加雕饰地渗透于自己的文学创作中化只是他的一些原料,一个背景。贾平凹的性情“文化”也表现得怪诞和病态。弗洛伊德认为,文化是就是文明的病态部分以及对病态的治疗。贾平凹表现的实际上就是以地方文化为依托才能表现得淋漓尽致的“性情”二字。在这种地域文化的支撑下,贾平凹的性情有血有肉,饱满充分。贾平凹的写作在“性情”中游刃有余他在性情中流露出民俗风习,在风土人情中展现出人性,没有让历史断裂。贾平凹有文化作底蕴,借助地理风情,下功夫去发掘那种文化状态中的人们的心灵美德,高尚情操。同时细致刻画那些偏离道德规范的野情私恋。在作家笔下。这类女巫。在人间活似柔弱的羔羊,孤苦无助。寂寞难耐,没有人理解和同情,她们只能拼命压抑自己的感情和欲望。毫无个性自由和权益,最后只

能偏离道德规范变态地寻求施放爱欲的替代物来宣泄久积在胸的爱欲潜能,她们虽然为社会道德所不容和不耻但却具有深刻的文化反思与审美批判意义。同时,对女巫的抒写仅仅停留在家族颓败的历史主题上仅仅展示宗法文化是怎样束缚和扭曲了女性的爱欲心理,还不足以颠覆男权文化秩序,实现重写女性形象的目的。

女巫是对男权家族势力与女神文化的大胆反叛。无论是因丧失爱欲(尤其是青春性欲)实现对象的寡妇型女巫,还是为过度淫迷丧失自我追寻的价值对象的妓女型女巫,都因违背传统家礼规范和人格迷失而沦为审美批判的对象。少奶奶因为活活守寡而无法实现自己的爱欲指向而致使心理畸变为宣泄个人扭曲的爱欲而不惜转而寻求施放爱欲的替代物与狗交媾并彻底破毁自我形象的现象,潜隐地显示出寡妇怨屈、无奈和“复仇”的心理。妓女型女巫的审美意义也在于解构男权、重写女性形象。家族“妓女”是男权文化的产物。家族礼仪为女性制定的行为规范旨在要女子为男权奉献对女性正常身心发育和女性爱欲的正常泄导有束缚和压抑作用。扭曲了女性的审美心理。因此。一旦得到释放心理潜能的机遇女性的久抑失衡的爱欲(尤其是性欲)便摧促女性不惜突破人伦家礼禁忌。去为生存而“献身”,为欲望而冒险。其结果。自然是深陷欲河,不可自拔。以致淫迷无度。人伦尽失,自由全丧,人格畸变,最终成为人们鄙弃厌恶诅咒的女巫。贾平凹的《废都》就为我们描绘了几位淫迷无度的女巫。来自县城的唐婉儿和来自陕北农乡的柳月,一旦为作家名人的男权所诱引,久抑失衡的欲望便像喷泉一样倾泄而出。不可抑制,置伦理、礼仪、规范、人格于脑后,感性欲望成为生活的全部意义主导着她们的全部生活和一切行丸她们身上表现出从颓败的家族女性延续下去的依赖男权、丧失自我的可悲人格。因此。对女巫批判与呈现。就是对男权主义的批判与颠覆,对“女神”走向人生现实的一次启唤与解救。

在对女巫的形象的塑造暨男权家族文化的颠覆性描写中作家潜意识中有着男权主义的阴影,他对女性(尤其是对女巫)的描写有着玩赏性的成分,解构多于重写。《废都》中对女性有过滥的性描写,“用笔多褒扬,又洒了深深的怜惜之泪”,缺少女巫被男权家族扼杀的心理铺垫与叙述转挽使读者对她们的人生悲剧的理解多了怜悯、同情,少了文化批判和艺术超越。在《废都》中,这类女性形象具有“以性特征为表征”以及“被男权意识所异化,认同男权”的倾向,具有本文所要论述得典型的女巫特征。作者创作女巫形象的目的是为了颠覆女性审美的误区。重写女性形象而在实际文本中则把女性的爱欲渴望和对男性的诱引作为愉悦读者的调料,在文本中反复渲染和描写,就难免偏失创作意旨,陷入男权主义玩赏的泥淖。

因此如何以现代审美文化精神和人类意识烛照和洞穿宗法家族阴暗的礼法消解女性的心理束缚,建构出现代审美人格。是所有作家们的责任和义务。在《废都》里。写了四个各具特色但一样美丽、善良的女性:牛月清、唐宛儿、柳月和阿灿。但这些女性命运的结局都不好,像花一样终于萎谢了。她们虽然淳朴美丽。却展示了复杂的“丑陋”的女性形象。造成她们不幸命运结局的“肇事者”,正是她们共同喜爱的文人作家庄之蝶。这四位女都将男人看成生命中最重要的内容自甘附庸于男人。认定:“这是男人的世界”。“一切围着男人打转儿,男人的一切就是自己的一切”她们都围着庄之蝶转,甘愿作他的性奴隶,甘愿被他欺骗抛弃和出卖。却执迷不悟。“没有个性区别。不过是干瘪的面具,性爱才是她们真正的生命和生活”,她们已经“萎缩成性符号”。对庄之蝶来说,也爱她们,但更多地是把她们作为泄,欲、取乐和放松的工具。整部小说就围绕着庄之蝶和四位女性的情爱性爱关系的纠缠上,文字充满诱惑。这些女子(牛月清等除外)无论是来自县城的唐宛儿,还是来自陕北农乡的柳月,大都姿色过人,她们站在感官欲望的制高点,在两性关系方面思想超前解放,比传统女性对男人更有诱惑力。她们以性特征作为证明其存在的工具淋漓尽致地发挥她们的性特征,将自己肉体的能量充分释放。但这些女性更不具备用女性精神照耀人类精神家园的能力,不能帮助男性战胜脆弱。在《废都》的唐宛儿那里,大胆热烈、疯狂痴迷的背后是精神和肉体的堕落,她们虽然外表美丽动人,但在庄之蝶的心目中却并非女神。完全不同于金狗眼中的小水和天狗眼中的师娘。在《废都》中,“庄之蝶成了神,对待女人犹如大佛顶施恩泽,招之即来、挥之即去”。庄之蝶也试图从与异性的精神和肉体的交往中寻回生命的感觉。而且这些女性一旦为作家名人的男权所诱引,便蜂拥向庄之蝶,久抑失衡的欲望便像喷泉一样倾泻而出。不可抑止。庄之蝶和唐宛儿等的纠结显系他自我拯救的虚假幻象,他想借助性欲的恣放来激发创造的活力,结果只能使他坠入更深的颓废和绝望之中。庄之蝶对人生的痛苦、焦虑、对人文理想的怀疑及向女性寻求安慰,从某一层面上反映了作家心灵的痛苦和精神的迷惘而“文明社会通过贬抑女性为祸水而肯定男性的正面权威,所有的善和优秀品质都属于男人:而低劣、邪恶、罪孽则是女人的天性。”美国女学者吉尔伯特曾指出。在男权社会里。妇女的命运是悲剧性的,不是发疯就是成为玩物。这些不同身份、不同经历的女性都不同程度地被男性中心社会所异化,也因背负了太多的男性理想主义色彩而显得虚幻、轻飘、失真,“过分地理想化而失真”,不大像生活在现代大都市里的现代女性和有意志有个性的活生生的人。而有点像电脑游戏里的超级性感游戏美女,完全是男性欲望化想象的产物。当然这类“罪孽”的女性成了作品中男主人公的精神家园,成了当代知识分子形而上层面的企图救赎灵魂的最具反讽式的“寓言”。

3.贾平凹作品《极花》 篇三

引导语:贾平凹新作出啦,名字叫《极花》。据贾平凹说,《极花》的名字是小说中的一种植物,在冬天是小虫子,夏天又变成草和花。

作为中国文坛少有的“劳模”,著名作家贾平凹几乎以一年到两年一本长篇小说的速度在进行创作,其热情精力、文学积累和对社会观察的深度、广度都令人惊叹。记者日前获悉,贾平凹又将推出第16部长篇小说《极花》,这距离他上一部长篇小说《老生》出版还不足一年半!昨日,《极花》后记提前曝光,透露了新书创作的前前后后。

老乡的真实故事引发思考

《极花》全书共15万字,在贾平凹的长篇小说中属于字数较少的,但作品对社会现实生活的观察和思考依然力度不减。贾平凹说,创作的灵感来源于发生在一个老乡身上的真实故事。这位老乡的.女儿在十几岁时遭人拐卖,他们苦苦寻找了好几年,好不容易才把女儿解救出来。可当时姑娘已经生了一个孩子,孩子却留在了被拐卖的地方。回到家后,由于媒体宣传公安解救成功的新闻,人人都知道老乡的女儿遭人拐卖,姑娘不再出门、不再说话,整日呆坐着一动不动。再加上思念孩子,半年以后,老乡的女儿竟然背着父母跑回了被拐卖地。

“虽然事情已经过去十年了,我一直没给任何人说过,但这件事像刀子一样刻在我心里。”贾平凹说,每每想起这件事,他就觉得那刀子还在往深处刻。“我始终不知道那个老乡的女儿回去的村子是个什么地方,十年了,她又是怎么个活着?”贾平凹说,在偏远、条件落后的地区,那些没能力也没技术和资金的男人仍剩在村子里,他们依赖着土地能解决温饱,却无法娶妻生子。“拐卖是残暴的,必须打击。可有谁理会城市夺去了农村的财富、劳力,有谁理会窝在农村的那些男人在残山剩水中的瓜蔓上,成了一层不结瓜的谎花。”

最短的长篇收获另一种经验

据贾平凹说,《极花》的名字是小说中的一种植物,在冬天是小虫子,夏天又变成草和花。“有点像冬虫夏草,但又不是,村里的人就用极花冒充冬虫夏草去卖。”新作的创作从冬天开始准备,今年春夏着手写作,“其实不是我在写,是我让主角‘胡蝶’、那个被拐卖的女子在唠叨。”7月15日,贾平凹在《极花》的手稿上画上了最后一个句号。贾平凹表示,自己在小说的写作中不想关注案件本身,更关注的是怎样去挖掘当地人的生活状态和精神状态,“关注城市怎样肥大了而农村怎样地凋敝着。那里坍塌了什么、流失了什么,还活着的一群人是懦弱还是强狠,是如富士山一样常年驻雪的冰冷,还是它仍是一座活的火山。”

贾平凹表示,小说原本计划写40万字,可最终只写了15万字。对此他解释说,“目前的写法确实决定了这部小说不会太长,这个故事并不复杂,我也在考虑创作该用减法而不是加法。15万字里我试图隐去一切过程,也试图逃出我以往的叙述习惯。”他表示,“《极花》是我最短的一个长篇,竟也让我喜悦了另一种经验和丰收。”

4.贾平凹作品的特点 篇四

第二个阶段,是九十年代的《废都》。看过很多资料,表明那一时期贾平凹各个方面的低落。写废都之时,贾平凹已在城市生活了十多年。从最初的喜欢,扬眉吐 气,到后来的厌倦,以致绝望。在废都一书中有很聚集的表现。在一个号称文化古都的西京城里,以庄之蝶为首的四大文化名人,过着看似高雅实为堕落的生活。庄 之蝶收藏字画文物,贩卖盗版图书,引逗少女少妇,讲究饮食等等。这些习气,完全是一派旧文人的喜好。他内心也有痛苦挣扎,他想逃离,但必然在某一时刻回 归,因为他依旧沉迷在这些富贵软玉中。这一切必然导致他越来越堕落,越来越空虚的生活。如果说之前的贾平凹一心一意的创造一个清净优美的世界,《废都》,就彻底将这个世界摧毁。他确实将自己的世界摧毁了,外面的世界却依然如旧。关于《废都》引发的后果,稍微去查阅,简直触目惊心。一部小说引发了那么多风 波,而这些**完全砸在贾平凹的身上,他别无选择,只能默默承受。但从艺术的角度来看,《废都》是一部非常优秀非常成功的作品。在这部小说中,贾平凹的语 言风格完全确立。古雅平易,精致市井,能将这些元素集于一身,他有这个本事。叙事方式上,很有金瓶梅红楼梦的影子。日常琐碎,生活情景,却可以写的趣味盎 然。尤其是那头会思考的牛,简直是神来之笔。魔幻主义?神秘主义?我不知怎么判断。但那种悲天悯人的大情怀,却在一头牛的思维里,淋漓尽致的呈现给读者。不得不惊叹,称他“关中鬼才”,还是很有来由的。而这一时期,贾氏散文也呈现出不一样的神韵。花鸟虫鱼,山水神佛,怡情的,养性的,写人的,状物的。寥寥 几笔,就是一副深刻的景象了。

后来,他又写了《怀念狼》《高老庄》。我看了就叹,就有隐隐的失望。气韵不如从前,那份满满的热情溜走了,只留下一个空架子。看上去喜气洋洋的,其实没什 么内容。也不如《废都》好,那种庞杂博大没有了,小市民的小热闹也没有了。不知道这时的贾平凹是不是像他所说的“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总之,我看他 不像他了,让人叹怀。到了《秦腔》,不知是贾平凹改了路子,还是我变深刻了。这回,我看懂了他。别人说,“这是什么吗,净是些鸡零狗碎”。我替他说“平凡 处著的文章,写的精妙,才算是真正的精妙呢”。贾平凹将目光还原到他的家乡,最初,他写这里的人怎么发家致富,怎么引进技术,一心一意的建设自己的家,并 满怀信心。而如今,他写这些人怎么离开土地,怎么放弃农村,留下的人又怎样挣扎。这种现象,我的眼睛里也看的很多。所以,我了解,我可以感同身受。农民没 有了土地还算什么农民?但农民要是饿死在自己的土地上,这土地又算什么?这是一个大时代变迁的趋势,谁也没法阻挡。在这种进程中,总要牺牲一部分人的利 益,让他们痛,让他们艰难。而这批人,就是社会最底层的农民。

他自觉不自觉地以家乡商州的人文地理、自然风光、历史现实为创作的背景,并且越来越广阔、深入地表现着时代剧变中家乡的民情风俗、社会心理、个人命运的变迁,刻画着乡里人的性格与灵魂。他散文创作中的地域文化意识,主要是秦汉文化意识。他的《商州初录》、《商州又录》等散文,从文化的深度揭示了人们的生存世相,在浓郁的文化氛围中表现了商州人生命力的质朴、坚韧、绵长。《黄土高原》一文,全景式地写出了陕北高啄的风土人情、社会习俗、自然景貌。它从“绳一般地缠起来”的路,沙质的土,写到人们冬日吃饭的情景,婚丧红白喜事,乃至村头小店等,对它们都写得既概括、跳跃,又具体、内在。高原的粗犷、开阔,人民的勤劳、淳朴,种种特质皆如诗如画地展现了出来。

从《秦腔》中,这八百里秦川,老孺皆能演唱的秦腔,有着与秦川广漠旷远的地理同构的旋律,内化着秦川公牛的力度,早已与秦川农民的生活融为一体。待黄昏降临,秦腔在这地平线上激扬起来,相撞开去时,我们会随着作者一道慨叹:“这秦腔原来是秦川的天籁、地籁、人籁的共鸣啊!”通过写秦腔,自然写出了秦川人的懔悍粗犷、单纯而复杂的心境,它弥补了我们由于地域阻隔造成的人文地理和民俗学上的欠缺,拓宽了我们对本民族历史的感性认知视野。

在《走三边》即走定边、靖边、安边,作者抓住沿途奇特的所见所闻,以行踪为线,用纪实性写法,抒发了对陕北“三边”辽阔、富饶、美丽、粗犷的礼赞之情、倾爱之情。一幅幅独特的动态西北风景画,不仅活画出了黄土高原独特的地域环境色调,而又着力渗透了作家自己的感情氛围,把景色、情感和人物都活灵活现地立在读者的脑际中。如果《秦腔》写的是农村文明的逐渐凋落,那《高兴》就是在写失去土地的这批人在城市里,造就的另一种新生的文明。这就是我认为的第三阶段了。贾平凹从新将 目光投入农村,写农村的变迁。显然,这回的贾平凹冷静了许多。他没有最初稍显盲目的喜悦与信心,也没有中途一棍子打死的茫然与颓废。他开始面对问题,用轻 松的笔调,写深沉的情感。对于农村,他不再用世外桃源的情怀去书写。对城市,他也不再暗含一丝排斥。就像刘高兴对五富说:既然现在处在城市里,你就要爱 它,把它当做自己的城市,把自己当作城里人。你不爱它,它怎么会爱你?

《高兴》,是一本复杂的书。这本书里,有一个我一直在想,却至今没有答案 的问题。人总习惯站在自己的立场上去忖度别人,有时候,会大发感慨,一副悲天悯人的样子。见到农民工,会习惯性的说:瞧,真悲惨。我们习惯以自己的惯性思 维去想象别人,于是,给这世界下了很多定论。我承认,人要有自己的是非判断能力,要有热情。

5.贾平凹作品《文竹》原文 篇五

离开我的文竹,到这闹闹嚷嚷的城市里采购,差不多是一个月的光景了。一个月里,时间的脚步儿这般踟蹰,竟裹得我走不脱这个城市,夜里都梦着回去,见到了我的文竹。

去年的春上,我去天静山上访友,主人是好花的,植得一院红的白的紫的,然而,我却一下子看定了那里边的这盆文竹了。她那时还小,一个枝儿,一乍高的来样,却微微仄了身去,未醉欲醉的样子,乍醒未醒的样子,我爱怜地扑近去,却舍不得手动,出气儿倒吹得她袅袅拂拂,是纤影儿的巧妙了,是梦幻儿的甜美了。我不禁叫道:

“这不是一首诗吗?”

主人夸我说的极是,便将她送与我了。从此我得了这仙物,置在我的书案,成为我书房的第五宝了。她果然地好,每天夜里,写作疲倦,我都要对着那文竹儿坐上片刻,月光是溶溶的,从窗棂里悄没声儿地进来,文竹愈觉得清雅,长长的叶瓣儿呈着阳阴,楚楚地,似乎色调又在变幻……。这时候,我心神俱静,一切杂思邪念荡然无存,心里尽是绿的纯净,绿的充实。一时间,只觉得在这深深的黑夜里,一切都消失了,只有我了;我也要在这深深的夜里化羽而去了呢。

她陪着我,度过了一个春天,经过了一个冬天,她开始发了新芽,抽了新叶,一天天长大起来,已经不是单枝,而是三枝四枝,盈盈地,是一大盆的了。我真不晓得,她是什么精灵儿变的,是来净化人心的吗?是来拯救我灵魂的吗?当我快乐的时侯,她将这快乐满盆摇曳,当我烦闷的时候,她将这烦闷淡化得是一片虚影,我就守在她的面前,弄起笔墨,做起我的文章了。人都说我的文章有情有韵,那全是她的,是她流进这字里行间的。啊,她就是这般地美好,在这个世界里,文竹是我的知己,我是再也离不得她了。

然而,我却告别了她,到这闹市里来采购,将她托付养育在隔壁的人家了。

这人家会精心养育吗?他们是些粗心的人,会把她一早端在阳光下晒着,夜来了,会又端着放在室里吗?一天可以办到,两天可以办到,十天八天,一个月,他们会是不耐烦了,把她丢在窗下,随那风儿吹着,尘儿迷着,那叶怕要黄去了,脱去了,一片一片,卷进那猪圈牛棚任六畜糟踏去了。那么,每天浇一次水,恐怕也是做不到的,或许记得了倒一碗半杯残茶,或许就灌一勺涮锅水呢。那文竹怎么受得了呢,她是干不得的,也是湿不得的,夕阳西下的时候,舀一碗水来,那不是净水,也不是溶着化肥的水,是在瓶子里抠了很久的马蹄皮子的水,端起来,点点滴滴地渗下去的呢……

唉,我真湖涂,怎么就托付了他们,使我的文竹受这么大的委屈啊!

采购还没有完成,身儿还不能回去,愁得无奈了,我去跑遍这城的所有花市,去看这里的文竹。文竹倒也不少,但全都没有我的文竹的`天然,神韵也淡多了,浅多了。但是,得意洋洋之际,立即便是无穷无尽地思念我的文竹的愁绪。夜里歪在床上,似睡却醒,梦儿便跚跚地又来了,但来到的不是那文竹,是一个姑娘,我惊异着这女子的娟好,她却仄身伏在门上,抖抖削肩,唧唧嗒嗒地哭泣了。

“你为什么哭了?”我问。

“我伤心,我生下来,人人都爱我,却都不理解我,忌妒我,我怎么不哭呢?”她说,眼泪就流了下来。

哦,这般儿的女子处境,我是知道的:她们都是心性儿天似的清高,命却似纸一般的贱薄,都易折,皎皎者易污啊。

“他们为什么这样?他们为什么要这样?”

我却淡淡地笑了:

“谁叫你长得这么美呢?”

她却睁大了眼睛,定定地看着我,有了几分愤怒;我很是窘了。她突然说:

“美是我的错吗?我到这个世上来,就是来作用,贡献美的。或许我是纤弱的,但我娇贵,但我任性,我不容忍任何污染!”

我大大地吃惊了:

“你是谁,叫什么名字?”

“文竹!”

文竹?我大叫一声,睁开眼来,才知道是一场梦了。啊,是一场梦呢?往日的梦醒,使我失落,这梦,却使我这般地内疚,这般的伤感!我沉吟着,感到我托付不妥的罪过,感到我应该去保护我的责任,我一定是要回去的了,我得去看我的文竹了。

贾平凹

6.贾平凹谈人生 篇六

对人生我确实不是特别乐观,但是你还得活下去,你总不能成天愁眉苦脸的。

我当年第二个孩子出生的时候,我就不主张再生孩子。我说大人都活得累,你何必再生个孩子,不光是你把她养起来,咱也要受很多罪,孩子长大了也是,将来要活受罪。你说现在这孩子,七岁就得上学,自从七岁以后一直到死,她就没有一天能过得轻松,受那个罪干啥?当时我心里说,要生个孩子,还不如去种一棵树,树还无忧无虑的,种棵树总比你生个孩子要强。但是世俗吧,你不要孩子又不行,你还得过这种日子,那就过这种日子吧,那就只好这样受罪吧。小孩你要监管他,长大以后,上学、就业、结婚、生子……那事情是多得一塌糊涂,咱这一生就为那些奋斗了,不说奋斗了,就挣扎了一辈子吧,生下那个娃又继续……

但是你想一想,人类本来就是这样过来的。就像农村有句话说的是,年儿好过,月儿好过,日子难过。这每一天它都难过,这每一天每一天都得要过去。你说现在我活得多痛快?我倒不觉得活得多痛快呢。但是死活总得要过下去,对人来说,小段小段的,它有它的欢乐在里头。换一个角度来讲吧,我看过托尔斯泰的一句话,他的意思是:“我们都诞生于爱。”父母是在激情中创造了我们的生命。他是从爱的角度来探索,我们活着的这个世界是充满爱心的,我们就来自爱。

可现在基本上好多年轻人要孩子,他不是爱,他是爱的附加品。他那是没办法的,无奈的结果。原来都是为了传宗接代,现在倒不谈这个传宗接代了。我老讲,传宗接代那个意义对现代人来讲已经淡漠了。比如说,问你爷爷是谁、叫啥,一般人都不知道他爷爷叫啥,更不知道他爷爷那个父亲叫啥,你连你爷爷的名字都不知道,你怎么给他传宗接代?所以说传宗接代对他爷爷或者对他父亲来说,是毫无意义的事情。一般人都是为了自己活着,要一个孩子还是想为自己带来笑声、欢乐、玩耍,解脱这个苦闷,但是孩子长大以后,就开始为孩子奔波。现在好多父母都是为了孩子最后能有出息,瞎耗工夫。我看到那些,自己简直是觉得很可悲。

人这一生就是很矛盾的、很无奈地跟着人家朝着这个方向走。所以我在想,咱们或许就是芸芸众生,随大溜儿,别人怎么走你就得怎么走,你不走就不行。就像“文化大革命”,你不去上街游行,你感觉自己都不是个人了,潮流到了这个时候就没办法了。我总想,自己一转眼都五十多了,五十年都过去了,你还能活多少呢?好像没干出个啥东西,马上就老了。

你看就包括这世界上多伟大多厉害的人物,他一生也就干了一两件事情,更多的人是一两件事也没干成。看电视上采访戈尔巴乔夫,作为一个个体生命来讲,每个人都是悲剧的,不管当年多显赫……他作为一个领导人来讲,或者在历史上有重要的一笔可以记载他,但是作为他的个体生命来说,是很悲凉的,这辈子很可悲的。他一个月只拿两美元的退休金,叫现在咱一般人都想象不来。平常他在位的时候,咱把他当成伟人,与咱们多么遥远,其实他也就是凡人。

每个人都有可悲、悲凉的一面。其实任何人,不管他是干啥的,原来说一家不知一家难,你要他说起自己的事情,他都和咱是一样的。关键在你如何去走前面的路。(白露 辑)

7.贾平凹先生作品的特点 篇七

1、小说的特点

历史感强,能够以细微的社会现象体现大的历史变迁;具有浓厚的西北地方风情,能够体现出西北地区(关中地区)语言、风俗、人群性格等特点;具有很强的批判性,对于国民性的披露、讽刺非常深刻,有很强的现实性;在结构布局上,有明显受中国传统章回体小说影响的痕迹,擅长以点带面,不断扩大故事的脉络。

2、散文的特点

(1)小说式写法,充满童心,酿造意境童心和意境,都是贾平凹刻意的追求。

《丑石》是贾平凹写得较为成功的一篇儿童文学散文,这篇散文,被选进平凹散文的多种选本和中学教材中,充满童心,语言单纯,用的是口语。文章用儿童的、世俗的眼光写对一块“丑石”的认识过程,“丑石”已经存在几百年,它极不规则,不能垒墙,不能铺台阶,不能制石磨,大家都咒骂它嫌弃它,它很“丑”。然而有一天,来了一位天文学家,方知道它是一块曾经补天,发过热和光的极为有用的石头,被天文学家车走。由“大丑”而变成“大美”。作家欲扬先抑,写美丽的月亮,反衬丑石之丑。那种“丑”,是世俗眼光看来的“丑”,不是真“丑”,是人们眼睛中误认的“丑”,而它的美,是脱俗的美,是大“美”,超脱世俗眼光才能看到的美。作家由形象出发,阐发哲理:丑到极处,便是美到极处。作家用第一人称视角叙述,意脉贯串着童心,写法是小说式的。这篇散文,显然受了许地山的《落花生》的影响。《月迹》写孩子们观赏“月亮”,寻找“月亮”,谈论“月亮”的事情,表现了孩子们爱美、求美的童心。“月亮”既是具体的物象,又是一切美好事物的象征。文章展示生活的哲理:“一切美好事物,只要你愿意,它就有了”。这篇散文,也是儿童散文,小说化的叙事描写,充满童心,单纯中寓丰满,实中求虚,扬溢着雅淡的诗美。由上可见,贾平凹的散文,往往通过小说化的情节、细节的描写、编织,组成渗透着感情的疏淡的意象群,从而构成有着散淡情味的意境。(2)留空计白,温淳含蓄。

贾平凹曾经很欣赏唐朝刘禹锡写的《小石潭记》这篇散文,他认为刘禹锡在文中没有提到“水”字,但通过鱼的各种形态的精妙的描写,凸现了水的清、静、多、柔。他认为,写散文,文字不要太满,要适当虚写,留下空间,象绘画一样,留下空白,这是不画之画,要计白当黑,运用到散文写作上,就是着眼于不写之写,靠雅淡写来,暗示不写的意味。《风雨》便是具有这一特色的散文。这篇散文,通篇不见“风雨”二字,却对风雨中的各种景物作了精细的描写,逼真而生动。乍一看来,它欠缺感情,也没有哲理,纯粹是对景物的描绘,但实际上它是以动写静,写出了一种心游自然的虚静情绪。《静》这篇散文,单纯朴素,写作家与妻子在湖中游玩,写景也是精细的,单纯中寓着丰富的虚静之情,这是老庄的情趣,使散文显现着温淳含蓄的美。但是,我们也同时感到,这种散文,含蓄的都是玄而虚的情绪,是平和稳定的心境,不容易引起情感的激动。与《丑石》、《月迹》这类含蓄着意味、寄寓哲理的散文相比,其思想、人生却相对平淡、弱小得多了。《一棵小桃树》表面上写小桃树经历风风雨雨的成长过程,实际上是苦难、贫弱,然而却盼望幸福、追求幸福的生命的象征。在这里,湿漉漉地散淡渗透着,作家对弱小生命和不幸命运的同情和温情,折射着人性之光。《云雀》是充满童心的凌云之歌、自由之歌,是对自由、生命的颂赞,这篇散文的主题具有暗示性,鸟儿失去自由,渴望自由,当它再得到自由时,却又依恋那安逸的、丰衣足食的生活,感到失去自由比自由飞翔更好,因为安逸享乐比自由觅食好得多,这是生命的悲歌,人性被扭曲的悲歌。

(3)雅淡自然,讲究气韵。

平凹的散文,除了较少的篇章,一般都不需要那么深刻的生活感受。他寄情山水,寄雅淡情绪于景物,寓平和禅趣于山水。他超然物外,置身事外,显示一种高逸的风采,却与人民的疾苦相脱离,与时代的潮声相隔膜。他以老庄的“无为”作有为,实际上就是对现实的一种逃避。比起那些勇于面对现实,直面人生,终生追求“独立人格,自由精神”,把文学当作自己生命的独特存在形式,或把散文当作反映人民呼声和真理的发言的载体的伟大作家,贾平凹当然不能望其项背,要渺小得多。他早期的散文《初中毕业后》、《我的小学》、《祭父》尚有有对社会苦难的反映,对底层人民的同情,尽管反映的多半还是自身的生活,但与底层相一致、同呼吸,有时代脉搏的跳动。但自成为职业文人、专业作家后,平凹的散文已没有生活苦难的颤栗,只剩下老庄的情怀,名士的风采了。即便是《商州又录》那些影响较大,被评论家恭维太多的散文,也只是特定的地域、风俗、人情、景物的记录,缺乏对邪恶的鞭笞,对美好理想的憧憬。但是,另一方面,不可否认,即便是贾平凹不能算是一个伟大作家,以他扬扬洒洒的散文作品的庞大数量,为雅淡自然这一派的散文的文体的延续和发展,还是立下了汗马功劳。他的散文,似乎在不明显的雕琢中,透着一种雅淡的气韵,一种虚静的人气,如平和的流水,平平稳稳的流动,没有起伏汹涌,更没有急滩惊雷声,但那种平平静静的气韵,却是一种客观的存在。

(4)语言简朴,多用口语平凹散文的语言,主要是口语。

他的语言,是在说话的基础上形成的,有着一种陕西高原、商州山地的气息,从书面吸收的语词,都融化、渗透进口语里去了,他不象有的语言大师一样,语言的成份、修养、来源是极其广博、芜杂的,他是简单、朴素、单纯的,明显的以口语作文。这跟贾平凹起初写儿童文学大有干系,以致于连小说也是使用了这种语言。这种语言,通俗、明快,成文也快,因而促成了贾平凹惊人的写作数量,他比较注重在描摹事物情状时,动词的运用,甚至连形容词也明显地有了动词的特征,或把形容词活用成动词。他的动词,准确、丰富地状物、写人,描绘精细,传神灵动。他还很注意重叠词的运用,这些重叠词,有的是约定俗成的,有的是自造的。试看:

1、那个春天的早晨,奶奶打扫院子,突然发现角落的地方,拱出一个嫩绿儿。

2、它(小桃树)长得很委屈,是弯了头,紧抱着身子的。第二天才舒开身来,瘦瘦儿的,黄黄儿的,似乎一碰,便立即会断了。

8.贾平凹作品《高兴》简介及其赏析 篇八

这是一部反映现实题材的小说,是一部反映当代农民的小说,也注定是一部令人心情沉重的小说。

贾平凹的《高兴》为什么令人心情沉重?是农民的现实处境令人沉重。小说中的主人公叫刘高兴,刘高兴原名刘书祯,是贾平凹从小学到中学的同学,后来贾平凹大学毕业留在西安当文学期刊编辑,而“刘高兴”复员后则回到家乡,并成为一个拾荒者,过起了一种艰难的生活,但他自己却对痛苦浑然不知。

如果仅刘高兴一个人是这种状况,我们只能说他不能干。但贾平凹为了更好地了解拾破烂群体的境遇,在动笔前,他曾深入大街小巷,他见到了更多像刘高兴一样拾破烂的人。这还是在省会西安,一座有着几千年文化积淀的大城市的贫困农民的生活状况。

据中国国家统计局资料显示,2002年底人均纯收入低于627元的农村人口为2820万人,他们的人均纯收入为531元。但以627元这个标准来衡量,平均下来一天还不到2元。如果把这个标准提高到1000元,也就是每天消费将近3元,中国的贫困人口将到达六千万人。如果按照联合国规定的世界通用贫困线标准人均日消费1美元,这将是中国现行标准的4倍多,中国农村的贫困人口将达到几个亿。这就是中国的国情,这也是贾平凹为什么要写这部小说的原因。他与鲁迅先生一样,是希望“引起疗救的注意。”

贾平凹的《高兴》为什么令人心情沉重?是城乡不和谐令人沉重。贾平凹说,“在大都市里,我们看多了一个庆典几千万,一个晚会上百万,到处张扬着盛世的繁荣,或许从这些破烂王的生存状态和精神状态里能摸出这个年代城市不轻易能触摸到的脉搏”。

而就在西安,动辄花十几亿来打造什么工程的新闻也屡屡见诸报端,如西安骡马市15亿打造西北第一步行街;临潼区将斥资10亿元再造大唐华清宫;老城45万人口迁移,西安500亿打造皇城复兴计划等等。

贾平凹的《高兴》为什么令人心情沉重?是作家的忧患意识令人沉重。中国作家的忧患意识是一以贯之的,从屈原的《离骚》到司马迁的《史记》;从杜甫的.“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到曹雪芹的“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中国作家关注现实,关注普通百姓命运的传统从未中断。

贾平凹说他在城市生活了几十年,但骨子里还是个农民。他的多数作品也是以农民为主的。《高兴》坚持了贾平凹对农民的一贯关注,写流落都市的拾荒者的命运,这事实上也是写进城农民的命运。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在城市中艰难地生存。贾平凹不光写了他们的物质层面,他也写到了他们的精神层面。随着城市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人正日益物质化,而精神层面的追求却一天天减少,这也正是现代化进程中所最可怕的。贾平凹深刻地反映了这一点,他所具有的忧患意识让人感动。

9.贾平凹:写给母亲 篇九

三年里,我一直有个奇怪的想法,就是觉得我妈没有死,而且还觉得我妈自己也不以为她就死了。常说人死如睡,可睡的人是知道要睡去,睡在了床上,却并不知道在什么时候睡着的呀。

我妈跟我在西安生活了十四年,大病后医生认定她的各个器官已在衰竭,我才送她回棣花老家维持治疗。每日在老家挂上液体了,她也清楚每一瓶液体完了,儿女们会换上另一瓶液体的,所以便放心地闭了眼躺着。到了第三天的晚上,她闭着的眼再没有睁开,但她肯定还是认为她在挂液体,没有意识到从此再不醒来,因为她躺下时还让我妹把给她擦脸的毛巾洗一洗,梳子放在了枕边,系在裤带上的钥匙没有解,也没有交代任何后事啊。

三年以前我每打喷嚏,总要说一句:这是谁想我呀?我妈爱说笑,就接茬说:谁想哩,妈想哩!这三年里,我的喷嚏尤其多,往往错过吃饭时间,熬夜太久,就要打喷嚏,喷嚏一打,便想到我妈了,认定是我妈还在牵挂我哩。

我妈在牵挂着我,她并不以为她已经死了,我更是觉得我妈还在,尤其我一个人静静地待在家里,这种感觉就十分强烈。我常在写作时,突然能听到我妈在叫我,叫得很真切,一听到叫声我便习惯地朝右边扭过头去。

从前我妈坐在右边那个房间的床头上,我一伏案写作,她就不再走动,也不出声,却要一眼一眼看着我,看得时间久了,她要叫我一声,然后说:世上的字你能写完吗,出去转转么。现在,每听到我妈叫我,我就放下笔走进那个房间,心想我妈从棣花来西安了?

当然是房间里什么也没有,却要立上半天,自言自语我妈是来了又出门去街上,给我买我爱吃的青辣子和萝卜了。或许,她在逗我,故意藏到挂在墙上的她那张照片里,我便给照片前的香炉里上香,要说上一句:我不累。

整整三年了,我给别人写过十多篇文章,却始终没给我妈写过一个字,因为所有的母亲,儿女们都认为是伟大又善良,我不愿意重复这些词语。我妈是一位普通的妇女,缠过脚,没有文化,户籍还在乡下,但我妈对于我是那样的重要。

已经很长时间了,虽然再不为她的病而提心吊胆了,可我出远门,再没有人啰啰嗦嗦地叮咛着这样叮咛着那样,我有了好吃的好喝的,也不知道该送给谁去。

在西安的家里,我妈住过的那个房间,我没有动一件家具,一切摆设还原模原样,而我再没有看见过我妈的身影。我一次又一次难受着又给自己说,我妈没有死,她是住回乡下老家了。今年的夏天太湿太热,每晚被湿热醒来,恍惚里还想着该给我妈的房间换个新空调了。待清醒过来,又宽慰着我妈在乡下的新住处里,应该是清凉的吧。

10.贾平凹中短篇作品《进山东》 篇十

2.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4分)

(1)江海可以涸竭,乾坤可以倾侧,唯斯文用之不息。

(2)英雄豪杰辈出的朝代,斯文是扫地的。

3.文章第5段中说“登泰山者,人多如蚁,而几多人真正配得上登泰山呢”,请简要分析作者认为什么样的人才真正配得上登泰山。(4分)

4.结合全文探究一下作者带回泰山石的用意是什么。(6分)

参考答案:

1.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胡琴声的悠扬邈远;(2分)用悠扬的琴声引出孔子关于“逝者如斯夫”的慨叹(1分)和下文对孔子的介绍(l分)。

2.(1)江海可以干涸.乾坤可以倾倒,(1分)可是儒家文化和孔子的精神之光不会消火。(1分)(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朝代如何更替,唯有孔子为代表的文化精神的之光不息,代代相传。)

(2)在英雄辈出的动荡年代里,像孔子、杜甫这样的文人是不被重视的。(2分)(像孔子、杜甫等人在动荡的年代里,生活凄凄惶惶,无缘富贵,贫困潦倒,其至蒙受羞辱)

3.作者认为像孔子、秦始皇那那样胸怀天下、有宏伟抱负、充满自信的人,(3分)还有那些景仰豢山文化的人才真正配得上登泰山。(1分)(意思对即可)

11.贾平凹作品 篇十一

发现星星—— ——议星星——捞星星——

(2)请说说第(11)段“哦,月亮是天上的大人。”这句话的含义。(2分)

(3)请根据所提供的语境,仿写下面画线的句子。(3分)

夜空再也不是荒凉的了,星星们都在那里热闹,有装熊的,有挑担的,也有提着灯笼跑的。花园再也不是冷清的了,花儿们都在那里欢笑。

(4)作者在选文中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12.贾平凹说世态 篇十二

——《〈行余集〉序》

世上什么植物最多呢?当然是草,它绿遍了天涯海角。不讲究环境,不理会长短,有种子就要发芽,有芽就要生长。草其实是最顽强的。草民,草民,我们广大民众是草的另一形态,那就好好活着。

——《中国百石欣赏》

人没钱不行,而有人挣得钱多,有人挣得钱少,表面上似乎是能力的大小,实则是人的品种所致。蚂蚁中有配种的蚁王,有工蚁,也有兵蚁;狗不下蛋,鸡却下蛋,不让鸡下蛋鸡就憋死。百行百业,人生来各归其位,生命是不分贵贱的。钱对于我们来说,来者不拒,去者不惜,花多花少皆不受累,何况每个人不会穷到没有一分钱,每个人更不会聚积所有的钱。古人讲“安贫乐道”,并不是一种无奈后的放达和贫穷的幽默,“安贫”实在是对钱产生出的浮躁之所戒,“乐道”则更是对圆满生命的伟大呼唤。

——《说花钱》

人多多少少都会有点房子的。人什么都不怕,人是怕人,所以用房子隔开。家是一人或数人被房子囚起来。一个村寨有村寨墙,一个城有城墙。人生的日子整齐分割为四季一年,一年十二月,一月三十天,每人每家的居住,就如同将一把草药塞进药铺药柜的一个格屉一个格屉里,有门牌号码,以数字固定了。《易经》就是这么研究人的,产生了定数之说。人是逃不出为自己规定的数字的。

——《说房子》

一样的瓷片,有的贴在了灶台上,有的贴在了厕所里。将灶台上的拿着贴往厕所,灶台上的呼天抢地,哪里又能听到厕所里的啜泣呢?俗话说: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俗话又说:家无三代富,风水轮流转。城市就是个优胜劣汰的营盘。在城里住久了的一部分人走出城门到农村去,一部分农村的有为者离开农村到城里来。城市就永远是社会文明的中心,也符合城市的性质。

——《我是农民》

国人在吃上最富于想象力,由吃啥补啥的理论进而到一种象征的地步,如吃鸡不吃腿,要吃翅,因为腿是“跪”的含义,翅膀则是可以“飞”到高枝儿上去的。进而市场上整块整吊的肉并不紧张,抢手的是猪牛羊的肝、心、胃、肠。我老是想,吃啥补啥,莫非人的五脏六腑都坏了?街上来来往往的人,被补过了的难道长着的是牛心猪胃狗肺鸡肠吗?那么,人吃兽有了兽性,兽吃了人兽也有了人味?缺少爱情的男人是不是要去吃女人?而缺少一口袋钱的呢?缺少一个官位如处长厅长省长的呢?

——《美食家》

【选自《贾平凹妙语人生》陕西人民出版社版】

插图 / 贾平凹漫画像 / 鲁 楠

上一篇:朱自清散文春下一篇:关于客运车辆安全管理员的工作汇报